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范文
时间:2024-03-20 16:25: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医学生对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的认识程度不一所谓人文素质,即人文(文、史、哲、艺)知识和技能的内化,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作者随机对1860名学生调查表明,1541名医学生(约占82.85)认知明确,认为一名受人尊敬、医术精良的好医生除了要加强业务技能学习的同时也要加强自己的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修养,需要在追求医学精髓的道路上勤奋好学,不断更新医学知识,努力掌握医学技能。有的学生则认为好医生的标准主要是技术过硬、医术精深,觉得谈人文索质及职业道德不实际并且不重要。上述调查说明多数医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的概念和内涵,但有319名医学生(约占17.15)在认识和观念上存在着偏差。
1.2医学生对药品临床促销、收受“红包”、乱收费等问题的看法态度不一药品临床促销、开单提成、收受患者及家属“红包”或接受宴请等历来是医德医风中最为敏感的问题。在1860名学生调查中,1214名医学生(约占65.27)表示不认同“红包”现象,但646名医学生(约占34.73)则表示收“红包”可以稳定患者的心理,是对医生高付出、低收入的补偿,是你情我愿的事,不存在道德和法制上的问题。而对于近年来更为突出的药品临床促销问题,学生的看法与对“红包”的看法有相似之处。部分学生对待这些问题上比较注重个人价值和利益,有些甚至表现出理想信念淡薄、道德素质不高的现象。
1.3医学生对学校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教育现状的看法同样,在对1860名医学生调查中,1453名医学生(约占78.12)表示,某些高校以人文索质教育为内容的医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医学生了解职业道德知识,遵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基本规范,对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起了先导作用。但对于新时期的医学生来说这还远远不够,通过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期提升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收效还甚微。853名医学生(约占65.27)认为学校的教育缺乏层次性,采取“一刀切”上大课、开大会的教育方式,不但没有取得良好效果,结果适得其反。407名医学生(约占21.88)对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教育漠不关心。
1.4学校课程设置偏重于纯医学知识的学习,对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医学院校教育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对于其他学科特别是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美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关注不足,医学院校学生普通存在重医学轻人文的弊端,对于中西方历史文化特别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学生对人文课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人文知识在医学中的应用还停留在表浅的层次。各医药卫生类院校都开设了《医学伦理学》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但由于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原因,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差,未能真正起到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作用。突出表现:(1)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与现实社会明显脱节;(2)教学方式与医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脱节;(3)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的培养脱节_6]。国外医学院校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时,往往能很好抓住有利时机,卓有成效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7]。中国部分医学专业课程教师过于注重专业理论的传授,忽视或摒弃了应有的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教育。
2加强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2.1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效果的需要
杰出的病理学家魏尔啸(R.Virchow,1821~1902)在其《科学方法和治疗观点》(1849年)一文中,已经提出“医学本质上是社会科学”的著名论断。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解决医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将来如何做医生、做什么样的医生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医学生的人格、品质、修养,也将制约着医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医疗技能,体现着医学院校的教学质量。首先,医疗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工作人员必须比其他职业工作人员更加严格地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因为,当前的医患关系比较紧张、患者乃至整个社会对医院期望值过高、对医疗服务的特殊性不理解,以及国内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新闻舆论导向的偏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使得医务工作者在承担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医疗风险的同时,还要承担巨大的社会压力。医务人员只有具备较强的职业道德意识,对自己的行为严加约束,才能担负起医疗卫生工作的使命,保障患者权益。有的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存在违法违纪现象,经常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很多时候也是由于人文素质低下的缘故。所以,医学生除了具备牢固的专业技术知识,还要涉猎诸如文学、艺术、伦理、法律、心理、社会、哲学、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弥补人生经历之不足,增加对患者与社会的体察,珍重患者生命,尊重患者人格和尊严等。
2.2克服社会不良行为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影响
当今医学院校重医技轻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普遍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影响极大。通常是学生年级越高,受到的影响越大。在一系列社会因素中,负面因素的影响较为突出。殊不知如果行医者没有崇高的医德,那么就有可能损害患者的利益,走向犯罪以至危害社会,如器官移植沦为器官盗窃、买卖,安乐死成为亵渎生命,人工生殖走向克隆人类等_8;医学生在医院实习期间,是非界线模糊,出现了许多的不道德行为。究其原因,主要是医学生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或职业道德素质不高。
2.3适应时展对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教育的要求
当前,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类对健康的定义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生物一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就对医药卫生人才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教育应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这也是医学人文性复归的客观要求。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教育,对医学生健康成长,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通过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教育,使医学生意识到,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是医学永恒的主题,自己不单单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同时还应该是一名充满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道主义者[1,只有在这一宗旨的指导下,才能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勇往直前、义无反顾,才能在面临危险、情感等问题时,作出正确的决择。如在抗洪救灾中、在SARS肆虐中华大地时、在抗雪救灾以及无情的5.12汶川大地震中都有医务工作者无私的付出,有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通过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教育,使医学生们意识到医学在和谐社会中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挑战,在民族大难面前和人民需要时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为广大人民服务。
2.4学校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教育是培养医学生良好医德的最佳时机
实践证明,医学与医学教育只有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接受其社会价值导向,才能培养医学生关注现实、关爱生命、关怀平民的医学人文态度,没有良好、深厚的人文底蕴,就不可能有医学的卓越成就l_1。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医学生的医德形成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校报、宣传栏、海报、条幅,特别是校园网络等有效手段,大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宣传医德高尚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或直接邀请他们给学生作报告,使医学生亲身接触到榜样,感受榜样的高尚医德和崇高人格,加深对医德的理解。
3加强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3.1正确理解加强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
“人命至重,贵于千金”,生命神圣不仅是古今中外医德经典著作的基本理念,也是无数医德高尚的医学家们实践“救死扶伤”医学行为的思想准则;医乃仁术,医学原本是融求真与扬善为一体的科学实践,医学中的人道精神或人文精神不仅应该永存,而且医学越发展它应该越能得到充分体现。医生行业有史以来就注重医德,西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国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最近中国医师协会推出的医师宣言都是各时代的医德经典。“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和人的存在方式,其存在的根基在于人的现实生活和活动,人的生活世界是道德存在的基础。”因而,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活动的基础即是医学生的生活世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维方式,即是以“现实的医学生”为逻辑起点,以医学生的生活世界为基础,以“未来的医生”为逻辑终点。这就是说,现实之中的医学生及其生活世界,是职业道德教育理论的基础,作为教育思维的逻辑终点的“未来的医生”从某种意义回归到逻辑起点但又高于逻辑起点,而医学生的生活世界则构成了“现实的医学生”与“未来的医生”的桥梁,从而规避了“未来的理想的医生”高悬于现实之中的医学生头上。因此,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的内容应以实用型为主,把人文教育课程整合到医疗实践中去,达到医学与人文教育课程一体化,体现出“以患者为中心”、“密切联系实际”的思想,避免以往医学职业道德教育中注重理论,普遍侧重于范畴、体系的传授,而对适用性、实效性关注不够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极大地增强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实效性和吸引力,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3.2合理调整课程结构、教学内容
研究表明,中国医学院校人文素质课的学时各校不一致,有的学校的通识教育约占总学分体系的25%,但多数院校只占8左右,国外如美国、德国人文素质课均达到或超过2O~25,对比来看,中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科类课程比例偏低。目前,在专业教学庞大的课程体系和过分注重专业知识传授的情况下,往往会使学生难以保持学习新知识、钻研新技术的热情和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其他素质的发挥和提高。因此,调整医学院校原有的课程结构,适当加大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必修与选修课的比例,不仅对医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3.3拓展教育载体,强化社会实践
从认识的发展规律来看,人的认识水平是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有效的社会实践,是医学生提升人文素养的关键过程。学校必须拓展教育载体,变封闭为开放,将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外部塑造和发挥内在潜力的有机结合作为基本思路,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重视实践环节,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从大学生的成长来看,优秀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更为重要,医学是“仁学”,也是“人学”,为的是解除人的病痛,体现人文关怀。学校各级党、团组织和学生社团应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寓教于乐,加强校风、学风建设,用“格物”、“知信”、“达贤”、“明德“等传统重庆医学2012年1月第41卷第1期道德培养学生修身养性、静心读书,调整浮躁与急功近利的心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在社会实践和公益服务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投身火热的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引导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炼意志,在耳闻目睹中亲身感受人文关怀,在服务他人和社会中塑造乐于奉献的情操。
3.4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教育以医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聚焦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维方式,即在强调人的共同人性与社会价值之诉求同时,也聚焦于医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人为本,内在地包含了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因为尊重人,在其本质意义上是对个体生命及人的独立人格之尊重。因为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故分析医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了解、尊重医学生及认识医德教育规律的基础,也是解决社会历史主体与个人主体、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共同人性与个性等诸多问题的关键,因为“真正意义上的且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社会和谐,就是尊重多样性及其个体差异的社会和谐’,[“]。以医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聚焦的教育思维方式,首先是指在强调社会伦理秩序、强调人的共同人性和社会价值的同时,强调尊重个人的差异性与个人的独立人格。这就要求医德教育应将学生作为具体的现实的人来看待,“反对只见学生不见人,目中无人的教育,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把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作为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其次在于导引学生生成一种尊重患者及其家属的差异性与独立人格。对于同种疾病,不同的患者有着不同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家庭条件和社会环境,就存在着不同的治疗方法和程序。在医患沟通技巧的教学上除了应用上述课堂教学的方法外,还可以请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在学生进行临床实践时进行床边教学。医患之间的价值沟通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社会知识的经验性问题,许多在临床实践中才能体会到的患者的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是很难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特别是许多特殊情况的处理方法,更是需要临床医生的个人体会。
篇2
【关键词】职业性感染 职业道德 冲突
医学生职业性感染是指医学生在医疗工作过程中因接触生物性、化学性等多种威胁健康的危险因素引起的疾病。[1]美国职业安全保障和健康管理组织(OSHA)要求医院工作人员在处理有自身感染危险的工作前,应接受适当的训练,并制定了防护措施,而在我国医学生的职业性感染防护意识仍较薄弱。
1 医学生职业性防护缺乏的原因分析
1.1重视不够 随着医学的发展、疾病病种的变异,感染性疾病的增加,各种对身体产生损害的仪器或试剂的应用使得职业性感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尽管如此,在实际医务工作中,只有部分人员在诊治病人时能够做到主动性防护,仍有相当一部分医学生并没有对职业性感染问题给予应有的重视。如在病情复杂、感染机率较高的急诊科中,能按传染性制度对所有患者执行医疗和护理操作的医学生只占少部分。
这其中虽然存在客观条件的限制,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该问题还未引起医学生的足够重视。
1.2预防知识较片面、不规范、缺乏系统性 大多数医学生主要从指导老师、书本、同事及工作经验中获得职业性感染的防护知识,但较为片面,[2]学校针对职业性感染的教育不足。目前,医学生在上岗工作前尚缺乏针对本专业特点开展的职业性感染防护的训练,这是导致其在工作中忽视防护或不能进行正确、有效防护的直接原因。
1.3处理损伤或可能性感染不及时 绝大多数医学生认为在医疗过程中当发生损伤时应进行伤口的消毒处理,但常常忽视初步消毒处理后应进行的必要检查和进一步的预防性治疗。有些医学生往往存在侥幸性心理,认为病人无感染性疾病或自己认为不会被感染,这也是导致职业性感染发生的另一原因。
1.4医学生部分治疗性操作不规范 在大量的治疗性操作中医学生明显存在缺陷。在工作期间或治疗性操作时不戴帽子、口罩经常发生;在进行创口缝合、换药时也时有不戴上手套现象,这无疑增加了职业性暴露机会。在我国现有的教科书和医院的规章制度中有关“无菌操作前洗手、操作时戴口罩”的规定,目的是保护患者,而出于减少医学生发生职业性感染所作出某项操作必需戴手套、戴口罩等规定的却极少。
2 传统职业道德理解的误区与职业性感染自我防护之间的冲突
2.1传统观念中医学生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正当职业的人们,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感和品质的总和。从被世人推崇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到《医德规范日内瓦宣言》或《国际医德守则》以及我国颁布的《医学生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所有一系列有关医学生职业道德的规范大多数是要求医学生用爱心,责任心,奉献精神去救治每一位需要帮助的病人。 转贴于
2.2美德及“以病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运行中的偏面性 现代伦理中基本的美德是公正、谨慎、诚实、希望、博爱。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医院办院宗旨是坚持以病人为中心”。[3] “以病人为中心”就是要在思想观念、医疗技术、管理模式、服务质量等方面为病人提供全程、全方位、优质、高效、廉价、满意、放心的医疗卫生服务。在“以病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中医院注重了服务高起点、医疗高质量的经营理念,却忽略了医学生在进行临床实习过程中的职业性感染问题。在某些医院,为降低医疗消费或患者医疗费用,选择操作后洗手,而不戴乳胶手套的作法较多。[4]在某项调查中,有8.3%的调查对象在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及处理患者用过的敷料和引流管时不让戴手套。但接触患者体液时,不戴手套可造成指甲下微生物、唾液、血液持续存在达数天,严重者甚至可直接导致职业性感染的发生已经得到证明。另外,医院在降低成本时延长手套和一次性口罩的使用时间,这也无形中造成了医学生潜在感染的可能。“以病人为中心”不是单纯以廉价为出发点,而应本着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才是“以病人为中心”办院宗旨。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减少医学生职业性感染的机会,最终降低医院内感染的可能。
3 对职业道德理解的误区与职业性感染防护之间矛盾的调和
[5]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强调”医乃仁术”,只有仁爱之士才能从医;医者应不计名利,在医术上要精益求精,要急病人之所急,救病人之所难,刻不容缓,一心赴救。我们的医学生在救治病人时的确是忘我工作,却忽视了自身职业的安全性问题。医疗工作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转变,更使世界各国医学生及医务管理人员在关注社会人群健康的同时高度关心医学生这一特殊人群的健康问题。
3.1加强预防职业性感染防护知识的学习 对医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性感染防护知识的教育,使之能在医疗工作中能分清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中哪些含病毒浓度高,哪些含病毒浓度低,并正确防护是至关重要的。如外伤患者在未诊断前首先采取普及性预防即常规戴手套后,再投入对患者的处置和抢救,将大大减低医学生感染HIV、HBV、HCV等血液传播疾病的机会。这种防护措施是每位医学生都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3.2加强监督机制 医学生注重自我防护不仅仅是关心自己的健康,也将对患者健康的维护及社会人群健康的促进起到直接作用。发挥社会成员的监督意识,是避免医院内感染和医学生自身职业性感染的重要渠道。加强医务管理部门对职业性损伤等问题的监控、防护,势必将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性感染机率。
参 考 文 献
[1]Cardner C.护士在从事卫生宣教、治疗和预防职业性HIV传播中应起的作用.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2,11(3):119.
[2]陈倩.医学生职业防护现状调查分析.实用预防医学,2005,12(6):1409-1410.
[3]韦挥德.“创新”是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重要主题.医学与社会,2002,15(4):60.
篇3
1.1方法:制定实习前技能培训方案根据教学计划及学生、各实习单位反馈的意见,制定详细、全面的实习前技能培训方案。培训时间共48学时(含体格检查3次时、心肺模拟听诊3次时、常用内科技能4次12学时、外科技能操作4次12学时、医德医风、医院文化建设2学时、医疗相关的法律规定2学时、医疗文件书写2学时)。培训内容:技能培训(略)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在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有扎实、高超的技术水平,更需要有良好的医德医风。这一方面,医学老前辈白求恩、林巧稚等为我们树立了不朽的楷模,新时期更有华益慰、李春燕等一大批优秀医务工作者,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他们的敬业、勤业、奉献,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医学事业和人民的健康,在老百姓心中树立了一座永远的丰碑。
1.2强化医德医风教育是提高服务态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现实需要:医疗行业服务的对象是一个急需帮助和救护的特殊群体。它要求广大医务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医疗知识和技术水平,更要求他们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严谨的医风和高尚的医德是医疗职业的灵魂,是避免因法律意识淡薄而造成医疗事故和差错的有效方法。告诉学生在治疗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上保证病人的知情同意权等,增强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信念。
1.3强化医德医风教育有利于医学实习生“准医生”的角色确认: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的交界期,也是职业道德的初步形成期。高尚的医德是医生提高医疗技术的内动力,它不是人头脑里固有的,而是在生活和医疗实践中不断培养而形成的。让医学生在进入这个行业的那一刻开始,牢固树立救死扶伤的思想意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才能更好地将医学生培养成为仁心仁术、开拓进取的优秀医生。
1.4强化职业道德建设:医院职业道德要求从事卫生医疗工作的医务人员,必须做到对技术有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对病人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落实医德规范所采取的措施中,一定要赏罚分明,不能模棱两可,对违反纪律、对医德规范熟视无睹多引发的医疗事故,必须按规定给予严肃处理,不能迁就。所以,必须强调职业道德的强制性。
2医学实习生医德医风教育效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目前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偏重于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没有系统专业地针对医学的特殊性进行医德医风教育。在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时,医德医风观念还比较淡薄,救死扶伤、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观念尚未树立,也没有被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所侵蚀,应该说是把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医德教育的最佳阶段。但医院多只注重对学生进行诊疗手段及医疗质量医疗知识的传授,没有系统规范的进行医德医风教育,实习学生只能在耳濡目染下进行“自修”,其“自修”的效果往往不尽人意。
2.2社会环境和从教医师的不良行为对医学实习生的影响:新时期如何协调处理好医患之间的关系,如何展开医疗单位之间的竞争,如何避免医疗中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冲突等,都使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严重的挑战。各医疗单位近年来在抓医德医风教育上下了很大功夫,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作了大量宣传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很多医学生进入实习阶段后,本来就对自己穿上白大褂的形象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受到从教医师的直接影响,极易产生认识上的冲突和道德选择上的迷失。
2.3实习医院对实习医生医德医风教育不够:生产实习阶段是医学生把书本理论转化为临床实践的重要环节。医院科教科往往在安排好学生的实习轮转顺序后,着力点放在检查学生到岗、在寝室情况,对于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也仅仅是在发现个别问题后蜻蜓点水式的指出批评教育,或在医院某个时期开展全院教育活动时“大炒锅”,而针对学生整体教育活动开展得很少。与此同时,医院科教科与学校本部对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存在相互推托的现象,都把实习生的医德医风教育责任推给对方,以至于出现医德医风教育无专门部门掌管、无专职人员负责的局面,实习医生的医德医风教育也基本处于真空状态。
3医德医风教育效果
通过对医学实习生实施医德医风及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了医学实习生的品的作风以及人格修养,未发现因为医德医风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医患关系不良等。同时能够净化医院环境,形成了热忱服务、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帮病人之所需、解病人之所难的良好风气。医德医风及职业道德教育收到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效果,使医学生在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医德医风的培养。通过多种途径的医德医风教育,使医学生逐渐培养高尚的医德,成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医学专门人才。
4加强医学实习生医德医风教育的对策
4.1营造实习医院的良好医德医风氛围,选派品德高尚的医生作为从教医师:医疗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医务人员精湛的医术和先进的医疗设备,良好的社会形象则需要优质的服务态度,两者共同作用才能赢得社会信赖,保持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良好的环境对培养合格人才的熏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医学生进入实习阶段后,实习医院特别是从教医师的医德医风水平直接影响医学实习生对医德医风的认识态度。作为从教医师要作好表率作用,在传授学生医学知识的同时,用自身良好的医德医风来教育学生。
4.2学校、医院携手,构建完善的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考核体系: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期间,学校要跟进德育教育,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使学生在学校形成的医德医风意识不被或少被社会环境所影响。学生进入医院后,首先应系统学习医院各种规章制度,再次明确医学实习生的守则和医德规范;经常性召开医疗道德和法律法规的专题讲座、医患座谈会、医务人员形象大讨论等专题教育,让医学实习生对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理论进行探讨,强化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完善实习医生的考核制度,综合学生的诊治思想、医德医风、工作表现、服务态度、劳动纪律、尊师重教等多方面进行评定,评定结果作为是否合格毕业、毕业分配等的重要依据。
篇4
摘要: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正确运用会计技术、客观反映经济现实、充分发挥会计信息作用的前提。本文通过分析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内容,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为契机,阐述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从而提升高职学生会计职业道德素养。
关键词:高职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党的十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这些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深入推进全员育人提出了新要求。
会计作为一种经济语言,它所传达的信息是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各种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依据,如果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出于各种目的而编制虚假会计报告,其危害的范围和程度将是无法预计和防范的。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事件屡屡发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与会计人员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有最直接的联系。因此,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正确运用会计技术、客观反映经济现实、充分发挥会计信息作用的前提。纵观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多是研究在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会计信息失真”的关系,这无疑是必要的。但还必须抓住其启蒙阶段的教育,即应从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开始。
1.高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及国家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的精神,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需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毕业即可达到上岗能力。另,根据《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的规定,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中担任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的人员,以及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申请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人员必须遵守会计和其他财经法律、法规,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具备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会计人员拥有会计职业必备的独立性、公正性等职业道德至关重要。
目前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利用职务之便通过不记账、重复记账或虚开发票等手段贪污挪用公款、抽逃资金案件屡屡发生。由于会计行业是一个特殊而又非常重要的行业,从事此行业工作的人员,免不了与金钱打交道,白花花的人民币从指间流过的时候,不少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抛到九宵云外,导致一失足而成千古恨的结果。另一方面,会计信息失真,会计造假案件时有发生。据调查显示,对当前普遍发生的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会计人员主动出谋划策的占20.2%,配合单位造假的占36.8%,被迫操作的占25.9%,因业务水平低而出错的占17.1%。这些事件都说明了一个共同的问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沦丧,严重危害了社会经济的正常的秩序,给国家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此类行为为法律所不容,应该受到社会的强烈谴责。
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学生,是未来我国会计队伍的储备力量,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准,决定着未来会计工作的质量。解决这个问题首要从教育入手,而教育的最佳时机就在大学阶段,大学在校生学习时间充裕,任务单一,思想单纯,接受力强,重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从业后,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习惯必将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因此,加强对高职在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我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遵循,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2.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
2.1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指的是忠于职守的事业精神,这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基础。爱岗与敬业互为前提,相互支持、相辅相成。“爱岗”是“敬业”的基石,“敬业”是“爱岗”的升华。爱岗敬业要求会计人员热爱会计工作,敬重会计职业,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忠于职守,尽职尽责。
2.2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根本。诚实是指言行和内心思想一致。守信就是遵守自己所作出的承诺,讲信用、重信用,信守诺言,保守秘密。诚实守信要求会计人员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搞虚假,实事求是,如实反映,保守秘密,不为利益所诱惑,执业谨慎,信誉至上。
2.3廉洁自律。
廉洁自律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是会计人员的行为准则。廉洁就是不贪污钱财,不收受贿赂,保持清白。自律是指自律主体按照一定的标准,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控制自己的言行和思想的过程。廉洁自律要求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公私分明,不贪不占。
2.4客观公正
客观公正是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行为品德,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灵魂。客观即会计人员在处理经济业务时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公正就是指会计人员应当具备正直诚实的品质,不偏不倚地对待相关利益各方。客观公正要求会计人员依法办事,实事求是,不偏不倚,保持独立性。
2.5坚持准则
坚持准则是指会计人员在处理业务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会计法律制度办事,不为主观或他人意志左右。这里所说的“准则”不仅指会计准则,而且包括会计法律、法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以及与会计工作相关的法律制度。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核心。坚持准则要求会计人员熟悉准则,遵循准则,坚持准则。
2.6提高技能
会计工作是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只有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胜任会计工作。提高技能就是指会计人员通过学习、培训和实践等途径,持续提高职业技能,以达到和维持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的活动。提高技能要求会计人员有不断提高会计专业技能的意识和愿望,有勤学苦练的精神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2.7参与管理
参与管理简单地讲就是参加管理活动,为管理者当参谋,为管理活动服务。间接管理。参与管理要求会计人员努力钻研业务,熟悉财经法规和相关制度,提高业务技能,为参与管理打下基础,熟悉单位的经营活动和业务流程,使参与管理的决策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2.8强化服务
强化服务就是要求会计人员具有文明的服务态度、强烈的服务意识和优良的服务质量。强化服务要求会计员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努力维护和提升会计职业的良好社会形象。
3.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3.1单独设置“会计职业道德”课程
目前,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规相关内容在培养学生德育方面的课程中涉及较少,难以达到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因此,高职院校应增设“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作为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的组成部分,将职业道德教育纳入会计专业教学体系。通过院校教育,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操守,树立会计职业道德观念。由于该课程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必考课,因此,可安排在大一下学期开设,此时学生对会计理论、技能和知识有了较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可确保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又能提高政治思想水平和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从而帮助学生培养职业道德观念和良好的职业品质。
3.2利用专业课的教学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专业课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但其中同样也蕴含着非常丰富的职业道德教育因素,教师要找准知识传授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佳结合点,通过教学内容把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成本会计》教学中,教师在介绍成本核算方法的同时,应说明其对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教育学生注重生财、聚财和用财之道。在《财务会计》教学中,要教育学生自觉维护财经纪律,严格遵守银行结算制度,加强企业货币资产的管理,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与完整,培养强烈的制度意识。这样将会计职业道德融入会计理论、技能和知识的讲授中,避免了专门讲授时的抽象、枯燥,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过程中树立职业道德意识,培养职业道德习惯。
3.3改进教学方法
3.3.1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习,共同提高,所谓教学相长。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理论教学以教师为主,课堂上满堂灌,往往是预先给学生思维定向,思维加上了枷锁,培养出来的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较差。“学问”二字,必须以问促学。学生在学习中有疑有问,才能会去思考,有交流有进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有自由度,把质疑问难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感悟。
3.3.2改进教学手段。第一,案例教学法。道德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案例教育,借助案例能增强其对道德的感性认识。第二,多媒体教学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教学的吸引力。第三,情景法。通过各种情景设置,在强化感性认识的同时,提高理性认识。
3.3.3加强实践教学,培养自主创新能力。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尤其是创新能力,就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其一,可以通过会计模拟实训,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各自必须做一个独立项目,让学生主动学习,全面了解掌握职业的技能,不断地积累经验。其二,明确责任分工,在实践教学中给予每一个学生具体的职责,从事某一个会计岗位的会计核算,让学生在实践中慢慢养成一种良好的工作习惯,增强责任心。其三,改进传统的纯作业式模拟方法。设计模拟环境,使会计的模拟不仅仅针对本企业,还要面临更多的主体、更复杂的社会关系等外部环境,由学生自己选择会计政策和方法,既要遵守国家有关的财经法规、会计制度,又要努力实现企业的会计目标,达到加强企业管理、维护市场秩序的目的。在仿真的模拟环境里,不仅锻炼了学生自主进行会计处理的能力,使学生在市场环境下感受了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感受利益与道德发生冲突时的考验。
加强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道德素质,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我们作为高职院校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正确引导学生树立“诚信为本”的职业操守,帮助他们在大学阶段就为将来步入社会形成正确的职业判断打下坚实的基础。(作者单位: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一、五年制高职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
五年制高职教育自1985年恢复发展至今, 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它有别于普通的高等教育,也有别于中等专业教育,五年制高职生是从未成年走向成年的过渡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一个逐步走向人生道路的重要转折点。他们的年龄正处在学知识,立志向,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他们面临着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同步发展,有利于他们系统的接受专业教育;但同时思想上的不成熟,对事物的审美水平与鉴别能力不全面,他们的独立意识增强,但道德自律意识有待提高。调查发现,现代五年制高职生的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多为独生子女群体,关注自我,崇尚独立,在价值观、道德观方面他们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随着潮流在不断改变,思想意识也在不断更新,同时也不可避免受到消极因素的影响,使部分五年制学生受到金钱至上、享乐主义、读书无用等错误思潮的影响,偏离了健康成长的道路,导致思想意识败坏,行为习惯堕落等。开放意识和参与意识增强,但认知不成熟,容易产生片面性。
二、加强五年制高职艺术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有关职业道德的著述以及理论并不在少数,并且在最近几年有关提升艺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著作也不断得到了完善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从较深层次去研究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比如,媒体类工作者职业道德、戏剧类艺术工作者职业道德等等这方面的著作非常多,于此相对应的职业道德教育也在艺术类高校等学校开始普及。但是目前对于艺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研究并不够,有关的理论基础也并不是足够完善,没有触及到所有的艺术领域,而且很多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在众多艺术高职院校也没有得到广泛普及。大众艺术发挥的主要社会作用体现在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从而无形中全面提升了我国国民道德素质以及高尚的个人人格,但若艺术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很难创作出优质的作品和提供优质的服务。因此,加强艺术类高校学生,尤其是艺术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必要要求。
三、五年制高职艺术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五年制高职艺术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职业道德是一种普遍性的职业道德意识以及行为,艺术专业学生也应该遵循的基本职业准则。但是,在当今浮躁的社会市场经济洪流当中,出现了各种为了功名利禄,自利和排他现象出现,尤其是五年制高职艺术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令人担忧,集中体现在对工作不够敬业、诚信意识太弱、团队协作精神偏差、对工作忠诚度不足。在目前的五年制高职艺术专业学生中,高尚的、纯洁的职业价值观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大一部分学生仍然信仰“生存主义”以及“消费主义”。不少五年制高职艺术专业学生的职业选择上,多出于家长的意愿,处于被动状态。就业之后,单纯把就业看成一种“谋生的手段”,缺乏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精神和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奉献品质。而且五年制高职艺术专业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常以自我为中心,在团队协作方面,缺乏互助精神,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因此,应该不断加强对艺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使得职业核心价值观能够占据主体地位,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较高的职业信仰。
2.五年制高职艺术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在五年制高职艺术专业学生中,普遍存在忽视职业道德教育的现象。不少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他们的职业道德教育意识淡薄,导致部分高职院校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忽略,甚至在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中没有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相关内容和学时的安排。还有少数教师对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有偏差,认为职业道德教育会加重教师和学生负担,耽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和劳动部门的保障制度、行业准入制度尚未很好地协调起来,五年制高职艺术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体系不够完善,与企业要求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部分高职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单调缺乏,系统性不强,少具专业性与实践性。在这种情况下,任课教师往往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授课,教材的内容和教学方法都不能吸引学生,教学的效果不够理想。
四、培养艺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途径
1.构建五年制高职艺术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体系。首先应该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艺术职业道德培养理论体系,不管是关于职业道德理念方面的普及还是说在课程体系方面的构建,都应该有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以此为依据。构建这一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是基础职业道德教育;其二是艺术职业价值观教育;其三是艺术职业情感以及社会责任感教育;其四是艺术职业伦理以及法律教育。
2.加强五年制高职艺术专业教师队伍职业道德培训。 教师的特殊作用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为人师表的道德风范。特别是就业指导课的教师,更要努力塑造良好的人格魅力,真正做到言传身教,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去影响学生,以无形的人格力量去感召学生。当教师按照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时,会使职业道德要求具体化、人格化,从而使学生在富于形象性的榜样中受到启迪和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教师所期望学生拥有的良好思想品德和工作职业道德,无形增强教师教育的可信度、吸引力和有效性。总而言之,良好师德风范的形成,将会在职业道德教育中显现最直接、最有效的榜样作用。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培训对艺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可小觑。
3.将职业道德培养贯穿于就业指导的全过程。目前,我国不仅仅需要在自身有关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方面加强员工培养,同时还要不断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经验,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以及艺术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综合素质表现状况做有针对性的素质培养。实践检验,通过加强就业指导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原因在于,就业指导不仅仅关系到如何解决学生即将面临的就业问题,同时还关系到学生在未来的职场生涯中如何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和更高的工作平台。通过加强对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于未来职业的选择,当学生走上了工作岗位之后便能够由于兼具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以及精湛的职业技能而受到用人单位的特殊鼓励和培养,从而提供更大的发展平台。在课程开设中,当然我们不仅仅可以开设相关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讲座,还可以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培养课程,向学生灌输正确的工作、处事理念,为学生正式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4.社会各方形成合力齐抓共管。五年制高职院校要发挥教育主渠道的优势,要根据企业、社会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艺术高职院校可采取搭建艺术教学实践和产学结合的有效平台,改变脱离舞台、远离观众的传统教育模式,让学生能够在舞台实践中,学习到更多的艺术知识,进行感悟、思辨,提升其艺术修养和理论品格;同时,学校也可积极探索构建演学结合的新体系,促进艺术人才与艺术作品的市场化,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以及剧团的合作,实现学校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对接以及学生技艺训练与岗位要求对接,从而完成“学生”到“职工”的角色转换,真正实现职业道德“零距离”上岗。各方通过系列教育活动,可增强学生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素质等基本内容的了解,帮助他们树立职业思想,为成功就业构筑桥梁。只有各方形成合力,共抓共管,职业道德教育才能产生良好的成效。
篇6
论文摘要:医学生是医务人员的后备力量,是医务界的未来和希望,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关系到我国医疗机构的前途命运、人民的生命安危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都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并寄予更大的希望。然而,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出现了滑坡现象。尽快扭转这一趋势,加强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已成为一项紧迫的课题。现紧密联系我国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实际,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的做法,从4个方面论述我国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根本途径、有效途径、关键途径、必要途径,概括阐述了方向问题、基础问题、保障问题,对医学院校搞好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医学职业也不例外。由于医务人员的服务对象是身心痛苦不堪的患者,医疗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都对医务人员及其后备力量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寄予厚望。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出现了严重滑坡现象。如何尽快扭转这一趋势,并从根本上确保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已成为摆在医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巫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拟从多角度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途径及其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索。
1重新确立培养目标,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指明方向
我国传统医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以疾病为中心培养诊断一治疗型医学人才.因而出现重医学专业轻人文科学、重医疗诊治轻预防保健、重技术轻职业道德培养的倾向,这也是造成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滑坡的一个深层次原因。进人21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医学教育也面临着重大转变。这一转变首先表现在培养目标的重新确立上。根据新形势,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应确立为“以患者为中心”,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预防一诊断一治疗,康复型医学人才。按照这一新的培养目标,医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抬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医学人文精神。医学生要把患者的生命安危放在首位,牢固树立同情患者、尊重患者、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宗旨,树立对技术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对工作认真负责,为医学事业奋斗终生的理念。可见,新目标的确立必然为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指明方向。
2严把医学生入学关.为医学生的职业遭翻培养盆定基础
医学生将来要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因而对其也应有特殊的要求。作为医学生,必须有医生的崇高感,即学医、当医生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救死扶伤。此外,还应有一定的社区服务经验,比如在社区卫生机构、养老院、街道组织等做义工,这不但会积累一些服务经验,而且也是体现爱心的一个标志。有了医生的崇高感和一定的服务经验,医学生便会对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有一定的认识,也会对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产生共鸣。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招生并未体现医学生的特点。有的学生之所以报考医学院校,并不是为了救死扶伤,而是为了挣大钱;有的之所以要到医学院校读书,是为了将来好找工作;有的根本不喜欢医生这个职业,之所以来学医,是因为父母让念的等。有上述想法的学生,从严格意义上说是不适合学医的。这也说明把住医学生人学关是十分必要的。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医学院校势必要扣探寸考生学医动机和服务经历的考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严把医学生人学关,提高新生的质量,这样才能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3增设医学人文课程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根本途径
20世纪80年代以后,通过医学人文教育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西方国家医学教改的新趋势。如1987年英国的医学院校就将医学伦理学贯穿在整个医学教育全过程中,并在临床见习、实习中按一定时间间隔由医学以外的专家进行跨学科的伦理教育;1995年美国几乎所有的医学院校都开设了人文课程。总体来说,现在西方国家的人文教育是以贯穿于专业教育全过程为特征的。与国外医学人文课程相比,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偏少,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力度不够,以致我国的医学生文化底蕴薄弱,医德素质不高。要改变这一状况,有必要增设医学人文课程,并把它作为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根本途径。
4强化专业课德育功能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有效途径
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应仅仅依靠德育课教学,而应把它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中。医学院校除了增设人文课程,改进德育课教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发挥专业课的载体作用和渗透作用,在专业教育中拓展道德教育的空间。比如在讲解尸体解剖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对死者尊重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往往更生动、更深刻、更具震撼力,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深化实践中的德育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关键途径
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和讨论中,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加以深化。一是在课外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深化德育。比如,鼓励学生走进医院,贴近患者,为患者提供义务服务;走进社区,走人农村,帮助残疾人和弱势人群;组织学生到贫困地区义诊(由具有医师资格的教师带队),搞科普宣传,为贫困地区的群众做贡献。在这些课外活动中,使学生受到生动而深刻的医德教育,使其逐步树立起“治病救人是医生的神圣职责”、“对患者要一视同仁是做医生的起码标准”等理念,这些对于医学生将来的从医生涯有巨大的影响作用。二是在临床实习阶段深化德育。临床实习既是医学生通过临床把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医学生接触社会、服务患者、强化医德信念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如果医德教育跟不上,那么,前期的德育成果就有付诸东流、毁于一旦的危险。特别是在目前医德滑坡的背景下,医学生进人实月期势必受到来自不同渠道的负面功利因素的濡染,造成理想戈现实之间的落差和心态失衡。如有的学生看到医生收受“红包”,得到了“实惠”还没受到惩罚,于是就由原来对收受“红包,鄙视,转化为害怕、羡慕、收受,甚至素要;有的学生对患者缺乏同情心,为了增加临床经验反复给患者检查,加重了患者的身心和经济负担,其对此不但不感到内疚,反而觉得理所应当;还有的学生觉得自己不过是在实习,对自己要求不严,随便迟到,早退,甚至延误治病救人的时机,而他们还不以为然,在心目牛根本就没有把患者当回事等。这些都是医学生职业道德所不允许的。要针对实习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身边的非道德现象,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基本思想,严肃实习纪律,使医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树立起良好的医德医风。
6设立专门辅导机构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必要途径
在我国,医学院校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后勤工作,都由校级领导分管,并有相应的职能科室具体负责。而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工作是由校级领导分管还是由具体职能科室专门负责呢?据笔者调查,在这方面,许多医学院校做的工作还很不够,甚至处于空白阶段。从国际做法来看,1999年成立的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在其制订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中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应同等对待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与医学知识、临床技能,将其作为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也就是说,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与对医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是同等重要的。因此,在医学院校设立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专门辅导机构很有必要。在美国的医学院校,几乎都设有学生辅导中心,由一名副校长主管中心工作,负责对学生进行职业辅导、道德教育、心理咨询等。在中心的领导下,有的还创办了“医学生道德期刊”、“医学生道德教育e网”等有效载体,引导学生就医德、医风问题展开讨论,具有正面导向性的观点,增强德育的效果。我国医学院校也应借鉴国外这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以加强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工作的领导和引髯
篇7
关键词:就业;职业素质教育;社会评价;目标
学校一直以来把学生就业工作贯穿于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之中。我们针对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积极与相关用人单位建立长久的协作关系,成立学生实习基地,与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同时,还专门设置了就业指导课程,重在解决学生在就业方面遇到的各种理论上和心理上的问题。
一、学生就业社会评价调查
为了真实地反映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和水平、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和要求,通过电子邮件、电话、信函、座谈及实地调查等方式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调查。旨在调查现有课程体系结构、人才培养方式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影响,从而可以帮助我们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毕业生意见反馈:由于在校期间应用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大部分能胜任一线的生产制造工作。在对学生的随机调查中,坚持了客观、真实原则,学生对教学满意和基本满意的人数达到了90%。
二、加强以“就业”为导向中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措施
通过“两课”、形势政策教育和主题班会等形式,深入有效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将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例如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电子设计项目实训课程结合了工程设计思想,在上机操作、软件编程、编码中将物联网工程师的规范纳入课程教学。在每一个项目教学中,每个实训项目库的所有开发文档均按公司实际开发规范完成,为学生在项目实训中的规范养成奠定了基础。
组织学生参加“盛群杯单片机设计大赛”、“TI英特杯”竞赛、“重庆市高职技能大赛”、“挑战杯设计大赛”和创业设计竞赛等素质拓展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三、注重素质教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1.以思想教育为核心,坚持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主题班会和班团活动的形式,对两课、形势政策进行学习,特别在学生党员中,推广“一名党员一面旗子”的活动,在教师和学生党员中成立示范岗,在系里树立典型,发挥示范作用。
2.使传统道德观深入人心,加强学生感恩、诚信教育。在上半年,我们配合学院开展“诚信校园,诚信人生”系列教育活动,结合了本专业学生的特色,还开展了“拿什么感谢你――我的父母”主题班会。通过诚信感恩教育活动的开展,本专业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好地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院的规章制度,明辨是非,抵制错误的思想和拜金主义。
3.以“三风”建设为基础,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系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学风建设为载体,以实现人才培养为目标,坚持以学风促班风,以班风、室风带动学风的原则,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4.以树立职业理想切入点,让学生了解就业导向。职业理想是人生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帮助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职业理想是我系对学生职业教育的切入点和核心内容。针对大一新生,我系组织了“谈理想,定目标”活动。通过了解“质量兴校,特色强校,自足市场,依法办学”和“以就业为导向、以教学为中心教育与产业相结合、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高校技能人才”,让学生从大一的入门阶段就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
5.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着力点,激发学生兴趣。在大二的提高阶段,将学习专业课程的技能培养与职业素养的学习结合起来,通过职业类别及其发展趋势、职业心理及其测试、就业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求职材料的制作、求职礼仪的告诫等让学生全方位接触就业。同时,通过模拟招聘和暑期社会实践使本系学生基本具备了较好的应聘心态,对自己的职业有进一步的定位。
通过到企业的现场调查,我们对社会人才市场有了更实际的了解。在以后的专业建设中,将积极地采纳业内人士提出的宝贵意见,在充分掌握社会发展趋势的前提下确立专业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以进一步为社会提供优秀的应用电子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医学生 医德教育 市场经济问题与对策
当代社会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医疗卫生行业和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未来医疗卫生事业主力军的医学生,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奉献精神。大学期间是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塑造良好医德的重要时期,把握这一关键时期对医学新生进行良好的医德教育,对培养医德高尚的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战略认识
医德教育是医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医学人才德、识、才、学、体诸要素形成的基础,是医学生立足社会、自身成长的需要。医学院校要抓好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就要对当前面临的形势、任务和教育对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一)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是培养全面合格医学人才的需要。德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德教育是医学院校德育的核心内容。医学院校肩负着培养专门医学人才的重任,不仅要培养医技良好的医学生,更要培养医德高尚、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的医学专业人才。因此,医德教育是培养全面合格医学人才的需要。
(二)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是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根据医学学科科学性强、实践性强、服务性强的特点,结合教学医院的德育工作的实际,加强医学生的德育工作,必须充分认识市场经济形势下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紧迫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老百姓的维权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人们包括医务人员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也发生深刻的变化,社会道德体系趋于多元化、功利化,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的碰撞,给医学生的德育教育带来了新挑战。
(三)加强医德教育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医德教育对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推动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医疗卫生工作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培养医务工作者优良的行业作风是我国医疗行业的一项紧要任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必须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这不仅要从医疗卫生队伍的精神文明抓起,关键要从医学生就开始进行培养。因为我国医务工作人员的主要来源是医学院校的医学生。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医德医风建设的根本途径。要想使医学生在未来的医疗活动中能自觉遵守医德义务,在校教育阶段就必须注重医德医风教育,使其形成稳定的、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二、医学生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深入发展,医德教育被置于一个广阔的多维空间,德育内容应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做出相应的调整。当代大学生面对的是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环境,而医学院校在进行医德教育时缺乏针对性与灵活性,医德教育内容的陈旧、目标单一,再加上一些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一)在德育教育上,缺乏长效性的医德培育机制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普遍开设了医德教育课程,学生的医德意识有所提高,但是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系统、实践性较强的医德培育机制,并且比较忽略医学生道德心理的培育。医德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对医务工作者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必须是长期性、系统性、制度性的。然而,目前我国各医学院校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二)在学校定位上,医德教育地位边缘化
目前高等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多是通过理论教学实现的,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不能调动学生的知、情、意等多种学习因素,很难将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其次,医德教育的一些概念和原理过于抽象,没有结合临床案例分析,实例研讨,这种教育形式单一、呆板,使得医学职业道德教学的效果甚微。
(三)在教学实践上,医德教育效果说教化
医学技术的巨大进步,要求医生具有更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不仅要掌握传统的望、问、闻、切等诊断技术,还要使用先进的诊疗手段,如CT、核磁共振、EBT等。导致学校教育唯医技医能至上,忽视了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学生专业技术过硬而人文素质欠缺,职业道德缺失。特别是进入临床即将毕业的医学生,面临就业、升学诸多压力,学生的职前教育更是一片空缺。
三、强化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德育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而良好的医德医风是靠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学生的自我修养树立起来的。医学生还未步入社会,思想相对比较单纯,可塑性很强。因此要运用多种教育形式和手段,坚持正面教育,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他们,使他们明辨善恶,自觉抵制不良思想风气的影响,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敬业精神,提升职业道德。
(一)通过多种形式强化医德教育。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医德医风教育,是把医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德才兼备的医务工作者的有效途径。例如开展专项教育和专题讲座,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采用报告、演讲、展览、声像教育等形式,用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教育学生,树立榜样,对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重要作用;开展创建文明班组活动,将医学生遵守职业道德的情况作为考核、奖惩的重要指标,从而促使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
(二)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强化医德教育。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加强医德教育的重要基础。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比任何教材都重要,因为教师的言行举止和医德医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医德风范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教师的人格力量更能令学生信服,特别是临床带教老师不仅要传授医学专业知识,还应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敬业奉献,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因此,医学院校要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教师的师德和敬业精神,使其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真正在传授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做事、做人的态度,而这首先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质能力和人格示范作用。
(三)在社会实践中强化医德教育。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社会实践是进行医德教育的有利时机,在社会实践中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素质。医务工作者最需要合作精神,如一台手术的实施需要几个人的参与,一项新技术的开展需要许多人的团结合作,而当前大学医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往往欠缺团结合作意识,所以,在社会实践中要严格要求,正确引导,通过开展进社区、医疗扶贫活动,参与附属医院的比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医学生在参与实践中亲身感受到医德医风的重要性。
(四)在临床实习中强化医德教育。临床实习既是医学生通过临床把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医学生接触社会,服务患者,强化医德,确立信念的关键时期。医学生进入实习期,势必受到来自不同渠道和负面的濡染,造成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和心态失衡。通过加强临床实习期的医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身边的非道德现象,督促实习生从新的平衡中找到发挥自己人生价值的坐标,树立良好的医德观念,显得尤为必要。
(五)在校园文化中强化医德教育。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医德形成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校报、宣传栏、海报、条幅,特别是校园网等有效手段,大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宣传医德高尚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或直接邀请他们给学生作报告,使新生亲身感受榜样的高尚医德和崇高人格,加深对医德的理解和体悟。
(六)在网络平台中强化医德教育。目前,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网络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载体。在这种情况下,医学院校应充分利用医学院校园网络平台,开辟校园主流网站,建立“医学生医德医风资料库”,以文字、图片和多媒体资料的形式展现医德医风现状、医患关系、中国医疗体制改革、中国医疗卫生状况及医学最新进展等多方面内容,再逐步建立“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网”,并开展网上咨询、辅导和讨论。切实抓好德育教育网络化的工作,充分发挥网络的功能,不断增强医学院校网络的教育功能,使医德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社会,融入医学生的文化生活之中。
总之,医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多元的教育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个人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发扬中华医学的优良传统,建设新型的社会主义医德,使大学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尚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医德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的全过程,是医学院校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新途径、新思维、新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全方位的引导与示范,使医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孟继贤.医学伦理学简论.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
篇9
关键词:职业道德;高职学生;缺失;教育措施
职业道德是就业的根本要求,然而,在不少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培养过程中却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导致毕业班的学生在找工作和实习时乃至毕业后参加工作都会出现一些道德缺失的问题。长此以往,必然会对学校的人才质量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在工具书中一般解释为: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和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特定的职业行为规范,它是一般社会道德和阶级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笔者认为职业道德实质上就是一种与职业活动有关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是个人道德和社会道德在自身的体现。广义上的职业道德应当包含求职道德和岗位道德两个方面。求职道德指的是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水平,而岗位道德指的是固定行业和职位对从业人员的道德要求。
一、高职毕业生基本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
(一)诚信观念缺失
1.夸大履历、把协议当儿戏。由于近年来就业形势的严峻,加上经济危机的阴霾没有完全散去,大学毕业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由于平时不努力,不少高职学生为在自己的简历上涂上绚丽的一笔,往往绞尽脑汁地夸大自己在学校的表现和所取得的成绩,甚至还有伪造证书的现象。
2.毁约现象严重。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2006年用人单位选聘毕业生现状调查报告》显示,一些被调查单位每次批量招聘的毕业生到岗率不足70%的占了将近一半,有两成多的到岗率不足50%,学生毁约现象比较严重。
(二)工作责任感和集体感缺失
1.功利性强,缺乏踏实精神。不少毕业生经过短暂的实习后就认为单位不理想,薪金水平达不到他们的要求,而且还认为工作又苦又累,于是便放弃了实习。这种好高骛远、缺乏踏实精神、盲目追求功利的毕业生是不会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的。
2.强调自我,重个人轻集体。在带领毕业班学生进行实习的过程中,毕业班的老师发现有部分学生重个人利益,轻社会集体利益,对自己行为不负责任,知行不一致。例如,一些毕业生在实习或工作过程中,经常以私事或身体原因请假不去上班,甚至不经正常手续中途离职,导致用人单位的不满。有的比较优秀的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好表现,做事情好大喜功,领导吩咐的斟茶递水的小事情往往不愿意去做,时不时还埋怨领导看不起专科生。这些想法与做法都是非常错误的。
二、高职毕业生基本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职业道德教育流于形式
虽然现在的高职院校都开设有思想政治的教育课程,但是,有时候枯燥无味的思政课程让职业道德教育流于形式。思想政治课的教师还需要在课程教学中生动灵活地给予学生基本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从内心上不会排斥职业道德的说教。
(二)社会不良氛围的负面影响
受西方功利主义的影响,人们逐渐有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想法。同时,这也诱发了不少懒惰之人不劳而获的求利心理。不少大学生已经将通过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走后门、送礼金等手段参与求职竞争或晋升的做法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
(三)高职学生自律不够
如今的高职学生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追求平等自由,但是,由于缺少磨练而导致辨别能力较差。如果这部分学生从小再没有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那么这部分学生在道德学习方面就极易接受不良现象的影响,不能较好地形成道德自律以及道德观。
(四)缺乏系统职业指导
学校对于学生的职业指导只侧重求职技巧的训练,忽略了个人与职业环境的介绍以及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价值观的养成等基础内容。由于学生在就业时并不了解职业、行业的基本信息,也没有对自己的优劣势进行系统地总结,导致在面试过程中“见风使舵”,一旦进入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后,就由于工作枯燥或没挑战等原因辞去工作。
三、进行基本职业道德教育的五项重要内容
(一)合理价值观是职业道德教育的根本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吴海波曾对高职生价值观与职业道德认知进行过相关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职生的各项价值观水平与其职业道德认知水平存在显著的相关,这也意味着其价值观水平得分高,那么其职业道德认知水平也就高。因此,我们必须在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强化他们合理的价值观,促使他们运用这条内藏于心的准绳来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认知水平并做出正确的职业道德行为。
(二)诚信观念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必需
诚信是人的必备道德之一,也是中国人做事理应具备的基本道德规范。在职场里,诚信体现了一个人对其岗位和用人单位的承诺。所以,为使学生顺利进入职场工作,对其进行诚信观念的教育是职业道德教育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
(三)责任感是职业道德教育的要求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无责任感也是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是否高尚的标准。在职业活动中,兢兢业业工作、服从大局和集体利益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应该提倡的,所以,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强调工作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教育十分必要。
(四)法制观念是职业道德教育需要加强的内容
法律和法规是维系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法则。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尽管约束性质不一样,但是在社会上都起着异曲同工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所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强化法律法规意识。人一旦缺少了法制观念,也就少了他律的约束,仅仅靠自律的道德有时候就会显得苍白无力。
(五)竞争意识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延伸
人才竞争已是社会的必然趋势,因此,竞争意识理所当然就成为当代和未来社会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良好的竞争可以使一个人变得精明强干,能够提高其职业道德认知水平。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强化竞争意识,可以增强他们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质量意识,促进他们在提高自身素质上下工夫,从而把职业道德教育的道德认知要求转变成为道德行动。
四、高职学生基本职业道德教育的措施
(一)通过法律思想修养等课程以及主题班会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从目前德育教育的实施来看,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是进行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主要途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应着重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入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活动所要求遵守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以便他们养成自律的习惯。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要注意创新,要为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创造良好的环境。进行该类教育的最好形式就是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主题班会,在主题班会上可以采取讨论、案例分析、小品演绎、观看影片等形式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构建校园道德文化。
(二)积极开展职业指导课程和就业服务活动,完善就业工作体系
以就业指导体系为平台来展开职业道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高职学校应该通过必要的就业指导课程和就业测评系统使学生了解自身的就业兴趣和就业能力,使之有一个明确的人生规划;应该辅以就业咨询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合理的价值观,使学生充分认识目前的就业形势,摆正他们的就业位置,激励他们不断增强能力、追求上进的进取心。另外,通过系统的行业见习或调研实践,可以使大学生认识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让他们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发展历史与前景等有一个前瞻性了解,对自己的就业前景也有一个相对准确的判断和定位,从而帮助他们树立相应的职业道德认同感和职业道德付出感、实践感。在毕业生就业前,组织召开就业诚信和责任感教育会议,要学生充分意识到缺乏诚信和工作责任感的危害。另外,进一步跟踪对毕业生就业行为的监督,对不诚信的毕业生不予推荐工作。
(三)院系要开展有利于责任感和竞争意识培养的活动
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则是实现道德认知、道德行为与道德情感相适应的重要途径。这是因为大学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懂得承担责任,只有在承担责任的体验中才能产生对社会的奉献精神。借鉴一些本科院校所开展的三下乡活动,笔者认为高职院校也要组织这类服务活动,走出一条自己特色的实践道路。
另外,竞争意识也是职业道德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同时,除了思想教育外,专业技能比武和各项竞争活动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举行专业技能比赛或各类竞赛活动,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知识技能,还可以促使他们保有上进心和竞争意识。
(四)重视实习生并对他们进行合理的管理
在实习期间,即将毕业的大三学生既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顶岗实习人员。假如一味地按照学校或企业的管理模式来对高职毕业生进行管理,是不利于他们职业道德的养成的。假如完全按企业的管理模式,一到企业马上实行白班或夜班制度,而且每天工作时间也比较长,学生是很难适应的,这样学生不仅身体上吃不消,还会导致部分学生因此而讨厌所从事的工作,这不利于职业道德的培养。所以,学校应当与实习单位沟通,出台一套合理的管理方案,管理方案要涉及到实习生正常的工作、学习规定细则。
参考文献:
[1] 王开生.顶岗实习中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
[2] 王锡金.当代高职学生道德素质的现状及成因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27).
[3] 宋荷英.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9,(23).
[4] 杜建华.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9,(20).
[5] 于洛加.深化职业道德建设之我见[J].民航政工,2008,(6).
篇10
关键词: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模块式教学;教学设计
《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是涉及到心理学、法律、人际沟通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其涉及的理论知识广,其要求培养的能力多。而医学专科生学制仅三年,且因实习之故,实际在校时间仅两年,再加之医学生课业繁重,故本课程的学时设置往往不足。
为解决庞杂的课程内容体系与有限的学时之间的冲突,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尝试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具体思路是:根据课程目标来确定学生应掌握的各项能力,整合成相应的能力模块,确定对应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形式,合理分配各模块的课时。最后将各模块整合成一套完整教学体系。具体设计如下:
一、能力要求及内容模块
1 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模块
医学生要具备通过调查实践了解专业前景、社会环境和行业背景,准确分析与评价自我,科学规划职业生涯的能力,要具备通过时间管理与目标管理来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本模块相对应的教学内容是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开设的最佳时间是一年一期,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确立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
这一模块的二级模块项目、学时配置、授课形式具体如下:
2 基本职业素质培养模块
职业素质应是“职业人”所具有的,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素质。基本职业素质即所有“职业人”都应该具备的方面。针对医学生的就业方向,本模块内容以责任意识、团队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技巧为核心,通过与学校各部门、各学生组织及协会的合作,开展拓展训练、团体心理游戏和文体活动,将基本职业素质培养渗透进校园文体建设之中,开设的最佳时间是一年二期。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课外活动并不属于课堂教学,但实践中看来,以提升职业素质为目的而设计的课外活动整合并优化了资源,使学生受益面更广,活动中学生的体验更深刻,而“体验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职业指导课程在人的潜能向人的现实素质生成的过程中,起着中介的催化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提升职业素质为目的而设计的课外活动可以看成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创新。
3 创业教育模块
创业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就业,不仅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最大化地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还能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创造社会价值。医学专科生是就业竞争中的弱势群体,要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就必须重视对专科生的创业能力的培养。本模块相对应以点面结合的方式开展创业教育,开设的最佳时间是二年一期,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树立创业理想,做好创业准备。
这一模块的二级模块项目、学时配置、授课形式及针对群体具体如下:
4 就业指导模块
就业能力直接决定了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要从事某种职业而达到该职业要求的从业者所具备的能力,是集职业适应能力、就业信息搜集与分析能力、求职材料的制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展示能力、口头与书面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心理调试能力、决策能力于一体的综合能力。本模块相对应的教学内容是就业指导,开设的最佳时间是二年二期,旨在引导学生在实习的一年间完成由医学生到实习医生(护士等)到医生(护士等)角色的转变,适应社会,实现就业目标。
这一模块的二级模块项目、学时配置、授课形式具体如下:
二、模块教学评价
1 教学评价结果
笔者在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07级针灸推拿专业93人中采用随机方法组成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班开展模块式教学,在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课程教学结束后均进行教学满意度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93份,回收93份,总回收率100%。问卷汇总后,用SP99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数据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经统计,学生对模块式教学的内容、方法、效果及总体评价的非常满意及满意率分别为1000%、97.87%、93.62%和93.62%;而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班级则分别为67.39%、76.09%、65.22%和71.73%。
2 教学效果分析
(1)模块划分合理
《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模块的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以一个种类的能力和素质为一个模块的原则进行划分的,一个模块侧重于认识、分析、解决一个问题,这样既符合认知规律,又符合教学活动规律。
(2)比之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优势
①从教育观念上来看,传统教学是以知识为中心,重在理论传授,而《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又是一门实用性针对性很强的学科,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难免有纸上谈兵、隔靴搔痒之嫌;而模块教学是以能力为核心、重在知识和技能的实际灵活应用,因此教学上更具针对性。②从教学内容上来看,传统教学是先理论后能力,理论由教师从课堂传授,能力则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摸索提高;而模块教学则以能力为主线,理论以“必备、够用”为原则进行删减,理论指导围绕能力训练展开。③从教学方法上来看,传统教学侧重于知识传授,以讲授法为主,模块教学侧重于能力和素质培养,教学形式不拘一格,通过创业就业情景剧、创业模拟游戏、职业案例、职业探索团体辅导等符合认知规律和情感认同规律的先进教法与学法,在实际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
与传统教学相比,模块式教学具有系统性、针对性、灵活性和适用性强的特点,得到了学生好评。因此,《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开设必须因地制宜,采用相对灵活突出能力培养的模块式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薛美贵,刘智元,创业教育课程中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探素[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