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危机管理范文

时间:2024-03-20 15:45: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舆情危机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舆情危机管理

篇1

【关键词】危机管理 网络时代、 舆情应对 传播

当今社会,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第四、第五媒体,赋予媒体以更加强大的力量,以更迅猛的速度,如惊涛拍岸般地冲击着世界的每个角落,击荡着人们的心灵。在这样一个伟大的网络时代,媒体在反映世界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世界。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现代企业所面临的媒体环境已经发生剧烈的变化,在各类企业危机事件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一起作为危机事件信息的采集者、者乃至追踪者,但有些时候,网络却成为了企业危机的放大器、滋生地,网络媒体较之传统媒体表现出传播速度快、内容丰富、交互共享性强等优势,在企业危机事件处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频繁爆发的网络舆论危机正成为现代企业必须研究的课题。

一、网络媒体的传播特征

互联网络是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的产物,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其信息传播表现出以下特征:

1、全球化

互联网上无国界。网络传播系统是一个高开放性的、全球化的系统,这是网络传播不同于传统传播系统的第一大特点。不管是多大的网站,不管是哪台服务器,不管何时何地,只要你的信息公诸互联网,你的信息就向全球开放了。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整个世界已成为一个信息交流系统的整体,人际信息交流的“地球村”状态变成了现实。网络的普及为世界各个角落的机构和个人获取信息、输出信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2、海量化

海量是指网络传播的信息容量几乎无限。就传统媒体而言,报纸因为版面有限,广播、电视限于频道、频率资源和时间,不得不对信息进行取舍。而互联网采用了比传统信息处理方式更为先进的数字记录、传输和处理方式,将所有的声音、文字、图像等都转化成了数字形式,经过高密度存储,且可以将不同媒体形式的信息资源分散地存储在与网络互联的数以亿计的电脑终端,每日吞吐无限信息量。这样的容量,在传统媒体是不可想象的。也正因为网络的海量,使得每一位受众都有可能成为传播者。

3、即时性

在网络媒体上,我们往往看不到头版头条新闻在哪儿,新闻内容总在不断滚动更新,借助鼠标、数码摄录设备和手机等现代化影像处理和通讯工具,网络新闻者可以进行事件现场直播,在网络上图文并茂地以第一时间、第一速度报道出来,特别是对突发事件,网络传播的时间更短暂,更迅速。网络这种即时性的特点,缩短了信息传播的周期,拉近了受众与信息传播者或某一事件的“距离”。

4、互动性

网络传播与印刷传播、电讯传播的最大区别之处在于双向交互性,即互动性。有人甚至因此把这个新的传播纪元称为互动传播纪元。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这是质的飞跃,具有革命性,网络新媒体对旧媒体的影响,在本质上讲,就是以网络的互动性对长期习惯于单向灌输的传统媒体的深刻改造。在网络传播中,传播者和受传者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不仅可以意义互换,而且受传者可以成为传播者,传播者也可以是受传者。时代给受众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由和民主的舆论环境,它颠覆了传统模式下只有正统新闻媒介才具有的社会监督权。新媒体将“信息平台”和“意见市场”融为一体,掀起了“全民监督”的风气,它颠覆了传统信息的生产权,让受众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把这种观点向大众进行传播,这种开放互动的沟通方式更容易引起共鸣。

5、乏理性

包容、开放的网络平台,也决定了网络信息的可信度、真实性、权威性比传统媒体逊色。由于全媒体工具的普及以及技术的兼容性,手机、DV、录音笔等都可以成为记录载体,公众可以通过微博、博客、即时聊天工具、视频、论坛、手机短信等自己获得的信息。网络环境中由于“把关人”职能的弱化和缺失,虚拟自由的泛滥,加之公众不可能都是集体理性的,一旦流言滋生,在互联网传播特点的推波助澜下,将对企业和社会造成消极影响。

二、企业危机的特征及网络困境

1、企业危机

从字面上讲,企业危机就是企业面临的危险与机遇。其涵义是由于某种突发事件的出现和爆发而打破企业原有的平衡状态,超出了企业常态的管理范围,要求企业采取特殊措施加以应对的紧急状态。其主要特性如下:

(1)突发性。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企业危机是在人们意想不到的时间、地点发生的,在爆发之前毫无征兆可言,通常是从一些细小而不为人所注意的事件迅速演变而来的。由于企业危机事件演变迅速以及周围环境的复杂多变,导致事件变化的影响因素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从而加大了危机突然发生的概率。

(2)紧迫性。对企业来说,危机一旦爆发,其破坏性的能量就会被迅速释放,并呈快速蔓延之势,如果不能及时控制,事态就会急剧恶化,使企业遭受更大损失。危机爆发之后,要求管理者在没有经验性知识可供指导的情况下,能够迅速地利用当前的有限资源来应对危机事件,以降低危机对企业所造成的损害,因此具有时间的紧迫性。这正是对决策者最严峻的考验。

(3)聚集性。进入信息时代后,危机的信息传播比危机本身发展要快得多。媒体对危机来说,就是火借风势。信息传播时效的高速化、范围的全球化,使企业危机情境迅速公开化,成为公众聚焦的中心,成为各种媒体热炒的素材。同时作为危机的利益相关者,他们不仅仅关注危机本身的发展,更关注企业对危机的处理态度和所采取的行动,而社会公众的有关危机的信息来源于各种形式的媒体,媒体对危机报道的内容和对危机报道的态度影响着公众对危机的看法和态度,有些企业在危机爆发后,由于不善于与媒介沟通,导致危机不断升级。

(4)破坏性。危机的产生会导致企业脱离正常轨道而陷入危机的非均衡状态。由于危机常具有“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特点,不论什么性质和规模的危机,都必然给企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混乱和恐慌,而且由于决策的时间以及信息有限,往往会导致决策失误,从而带来无可估量的损失,而且危机往往具有连带效应,引发一系列的冲击,从而使事态扩大。对于企业来说,危机不仅会破坏正常的经营秩序,更严重的是会破坏企业赖以持续发展的基础,威胁企业未来的发展。

2、企业危机的“放大器”

随着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传播力量不断提升,其影响力日益强大,基于新媒体鲜明的信息传播特点,它对企业危机的发生推波助澜,给危机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在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危机管理面临前有未有的挑战。

(1)网络可能滋生企业危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人们维权意识的觉醒,建立在网络平台上的传播方式给企业埋下了一个又一个“危机炸弹”。“三鹿奶粉事件”、“冠生园陈陷事件”等现代企业危机的发生几乎都是起于网络的青萍之末。特别是在其它正常渠道受到堵塞之际,网络就大大增加了滋生企业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2)网络的冷漠使企业错过了处理危机的最佳时机。防患于未然,是企业危机管理的关键所在。危机信息管理完善程度决定着危机预警的效率高低。目前,由于对新媒体重视不够,很多企业没有成立专门组织,建立专门的监测和预警系统,派专人关注网络上涉及企业或有可能引发危机的言论,因此当危机出现苗头时,不能及时预警,不能在危机萌芽阶段就把问题解决掉。

(3)网络可能激化企业危机。企业危机会通过网络、手机等迅速传递给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在地域上更是没有界限,越来越多的危机事件爆发随即扩散到全国乃至全球。另外,其反复传播的特性,扩大了企业危机的影响范围,加速企业危机规模的扩大。同时,企业危机的爆发本来就具有紧急性,而网络的信息传播速度往往使企业危机信息一夜之间尽人皆知,特别是著名企业或影响重大的危机事件,往往在企业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极速爆发扩散,让企业在危机应对中措手不及。特别是网络的匿名性往往使得建设性的意见掩盖在破坏性的意见之中,从而使企业危机在不负责任和不可控制的传播过程中迅速升级演变,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沉重损失。

三、网络环境下企业危机的舆情应对

在网络环境下的企业危机管理过程中,企业应该充分认识网络传播特点,积极面对企业危机管理的挑战,从危机的潜在期、突发期、蔓延期、解决期等不同阶段调整危机管理策略。

1、网络舆论危机的潜在期策略

在市场竞争中,危机总是与企业如影相随,危机也并非只是突如其来的冲撞与剧烈的变化,企业最大的危机是看不到危机,体会不到各种压力的存在。看得到的现实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种缓慢变化中还没有察觉的潜伏危机。美国后现代管理之父汤姆・彼得斯在《冷水中逃生》一书中通过青蛙对突如其来的危机做出的迅速反应实验,对此进行了生动的注解。一个企业的经营环境,一般是处在缓慢的变化中,剧变式的冲击毕竟是少数。而在这样缓慢的变化中,很容易失去活力,不能感受到这样的变化,就如同慢慢升温的冷水中的青蛙,是终会被“冷水”烫死。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企业必须察觉微妙的变化,管理者必须知道自己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危机应对素质,可以说,培育和强化企业的非条件反射是企业危机管理必修的第一课。

2、网络舆论危机在突发期的策略

危机出现时,企业能否在第一时间反应是极为关键的。第一时间是指人们对突发事件,认识还处于空白时期,由于危机的突发性和难以预料性,即便身临现场的人也难以立刻理解危机是怎样爆发的,甚至除了惊愕或恐慌之外,得不出任何结论。如果企业在第一时间作出正确的反应不但能为企业争取宝贵的时间,而且也能遏制危机的进一步扩散。因此,危机当头,不论是企业决策层还是员工,都要以组织的利益为先,按照自己的职责,第一时间应对。即便自己只是下级,只是分公司的员工,也应该认识到,危机在你所属区域发生的,自己一定要比上级更了解情况,应对措施也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员工应该有充分的自信,上级一定会乐意看到一个危机已经顺利平复,处理工作已经完成的报告。

3、网络舆论危机在蔓延期的策略

许多企业管理者在应对危机时,因为公关不力,使得本不大的问题四处扩散,以至于最后深陷危机之中,难以自拔。面对这种局面,企业第一要做的就是诚恳和坦白地面对公众。进一步开放信息,增加透明度。特别是面对公众的质疑时,一定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要犹抱琵琶半遮面或者沉默寡言,要知道,任何遮掩都会阻止危机的顺利解决,都会对企业的美誉度造成很大的伤害。危机发生时,如果企业采取新闻的形式,从事件发生开始就新闻,公开向公众说明、解释情况,不仅可以缓解公众的紧张情绪,取得公众的理解和信任,而且还可以树立起负责任的企业形象。

4、网络舆论危机在解决期的策略

许多企业管理者可能认为,在危机处理期和后遗症期,危机风暴已经过去。但是,如果企业危机未能彻底处理好危机各类因子,会使企业危机的残余因素发酵,使危机进入新一轮酝酿期。因此,即使企业成功地处理了危机,也是有必要进行反思的,把好的地方罗列出来,若以后有类似事件发生可以借鉴,把不够完善的地方加以推敲,即使是很小的细节。总之不管这次应对处理效果如何,企业都必需对舆论危机进行反思,只有有效的反思才能总结经验,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结语

企业在处理危机事件的过程中,与媒体的沟通往往居于整个工作的核心地位。铺天盖地的网络是传播的途径,同时也是控制的关键。对于企业来说,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挥舞得好,可以变危险为机遇,挥舞得糟糕,则会使事件陷入危机的泥淖。当前,如何利用好这把双刃剑已成为了现代企业必须面对的课题。

参考文献

①程洁、张健:《网络传播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

②傅开强、张战胜,《全球化时代舆论危机现象探析》[J].《军事记者》,2010

③赖明忠,《论新媒体环境下的企业危机公关管理》[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58-60

④屈云波 主编:《中外危机公关案例启示录》

⑤严三九:《论重大事件中领导者面对媒体的策略》

篇2

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在2003就开始对网络语境进行研究,2005年,国内第一个网络舆情研究中心在中国传媒大学建立,主要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社会舆论、品牌声誉以及危机警告等;艾利艾咨询中心舆情检测是国内专业的舆情检测和咨询第三方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和方正集团联合建立了网络舆情监测和研究中心。这些研究和监测机构的成立,使人们对网络舆情得到了认识。随着网络舆情在高校的频发,直到2003年,高校才开始对网络舆情进行关注和研究,其中,纪宝成提出网络舆论管理应该成为高校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郭正贤提出需要建立专门的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机构;徐鑫提出需要建立以信号分析为基础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此外,国内的知名高校对于网络舆情的著作影响也是很大的。例如,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著作的《当代舆论学》;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和刘夏教授共同制作的《中国民意研究》;刘毅著作的《网络舆情研究概述》,是国内第一本专门对于网络舆情进行研究的书籍,准确的介绍了国内网络舆情的发展和延伸,讲述了网络舆情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等,而且还介绍了网络舆情的形成因素和变化规律。

二、高校网络舆情预警现状

(一)高校网络舆情预警的基本原则

高校网络舆情预警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第一,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第二,坚持信息公开的原则。第三,建立长期有效的沟通机制。第四,坚持适时跟踪及时处理的原则。第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二)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构成

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主要由六大系统共同组成,彼此之间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了完整的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第一,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机制,主要负责高校内部网络舆情的在线监控。第二,高校网络舆情信息收集机制。第三,高校网络舆情分析机制,对于收集到的信息利用信息分析法进行分析和评价。第四,高校网络舆情警报机制,分析处理后的信息主要分为一般、较大、重大以及特重大舆情,当舆情到达一定等级就会自动启动报警系统。第五,高校舆情控制演练机制,对于收集的信息及时进行研究,并且能够定期进行舆情控制演习。第六,高校舆情处理和跟踪机制,对于处理完成的舆情事件进行反馈意见收集,以及跟踪调查,避免舆情再次发生。

(三)高校网络舆情预警的技术手段

现阶段高校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技术手段进行网络舆情控制和处理:第一,内容分析法,对于舆情的具体内容进行客观和系统分析,就是对舆情的信息量和信息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第二,数据挖掘法,主要从收集的大量、模糊信息数据中,查找隐藏在其中有用的信息,然后进行预防处理。第三,Wed挖掘法,主要利用信息统计、信息关联分析以及分类分析等技术手段进行舆情信息挖掘和处理。(四)目前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效果现阶段高校网络舆情的预警效果不足,主要是由以下几点原因造成:第一,高校内部的舆情预警机制不正确,舆情的预防和处理超前或者滞后,导致控制时间错误,以及超出预防范围。第二,对于预警后的舆情处理不当,主要是由于高校对于网络舆情不重视造成的,可能导致网络舆情的范围扩大,出现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三、民办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民办高校自身特殊性

民办高校贴近社会发展对各种专业、专门人才和实用型职业人才的需求,培养立体型、复合型的“社会职业人”,是办学有特色的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的共同特征。坚持特色办学的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材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注重与社会相关职业或职业群的紧密结合,保持动态的衔接,围绕所需的综合素质来培养人才。对于网络舆情不够重视,导致舆情事件扩展;由于没有国家财政部门的支持,导致预警机制的建立不完善,对于舆情不能够及时进行预防和处理。

(二)民办高校网络舆情预警的主要类型

高校内部的网络舆情预警类型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短信预警,当校内内部网站出现网络舆情时,网络系统能够以发送信息短信的形式及时通知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人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第二,邮箱预警,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人员通过将自己的邮箱注册到网络管理系统中,当出现网络舆情事件时,就会通过发送邮件的预警形式进行舆情报告,有利于舆情的控制、处理和善后的反馈意见的接收。第三,弹窗预警,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人员不需要经常性的查看舆情的发生情况,当出现舆情时间时,能够以网页自动弹出的形式,及时通知相关管理人员,避免网络舆情的蔓延。

(三)民办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主要问题

由于网络属于一个虚拟自由的世界,网络中不需要网民用真实的姓名进行登记注册。因此,就不需要网民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导致责任和权利不对等,许多网民胡乱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网络世界里人人都有发表自由言论的权利,导致许多非理性的舆情事件发生;参与舆情评论一般是校园内一些比较活跃的群体。因此,只代表少数人的言论观点。

四、民办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网络舆情危机预警意识不强

现阶段国内的好多民办高校主要的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新一代具有高素质、高技术水平的技术型人才,对于网络舆情的危机不够重视,此类高校普遍认为网络预警发生的概率较小,对于网络舆情的相关信息不够重视,导致网络舆情的发生,从而造成巨大的损失。还有一些高校在遇到网络舆情危机时,没有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或者胡乱编造假信息搪塞网友,给高校的声誉造成影响。由于网络技术具有信息数据传递速度快的特点,如果不能够及时的预防网络舆情的发生,当网络舆情危机发生时,将会在学校和社会上引起较大的影响。由于高校的网络舆情危机意识较差,不能够及时利用网络技术过滤或者清除不良的舆情信息,导致一些不法分子为了取得更大的利益,更加大力度地在网上散布谣言,为了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必须对高校网络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升相关人员的责任心和危机意识。

(二)网络舆情载体失范

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网民可以随时随地的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对相关事件的看法,有些新闻媒体为了提升自己新闻的点击率,增加自身的经济收入,大力度地宣传炒作相关观点,严重时还会出现胡乱编造事实的情况。例如,中新网了一个新闻报道,发生在美国某大学的枪击案件可能是中国留学生所为,并且确切的告知相关学生年龄和所学专业,以及祖籍等。当中央新闻频道在进行该事件直播报到时,凶手确实一名来自韩国的留学生,年龄为23岁。当有关部门对该新闻媒体进行调查时,该媒体称该新闻事件是从其他网站转载的。媒体为了提升自身点点击率和经济收入,在没有证实新闻是否真实情况下,大量地宣传信息,给国家的声誉带来了巨大影响。

(三)现阶段大学生思想品德意识较弱

目前,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导致人生观和价值观模糊,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对于网络上的新鲜新闻事件好奇心较强,在没有分清好坏对错的情况下,盲目的随大流,导致舆情事件进一步扩张。由于学生时代大家都比较单纯,很容易相信别人的谣言;也可能是由于学生学习压力较大无处释放,容易出现情绪激动,不能够冷静的面对现实,因而极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在校内大量的宣传相关事件,导致高校舆情事件的进一步扩展。

(四)高校舆情管理不当

由于高校聚集的人数较多,且范围较广,所以,出现高校舆情事件的概率也较大,如果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人员不能够及时地进行舆情控制和处理就会带来极大影响。现阶段高校内部网络舆情管理起步较晚,相关的设施和人员不齐全,且舆情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处理能力较低,对于发生的舆情事件不能够正确判断和处理,导致舆情的蔓延。

五、民办高校现有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完善对策

(一)完善预警机制的原则与核心目的

(1)完善预警机制的原则。完善预警机制的原则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成:首先,要建立健全舆情管理体制,明确舆情的导向,坚持正确思想政治原则,对于舆情进行及时监控,对于相关的舆情事件要为媒体提供具有权威性的信息数据,使舆情事件得到及时的控制。其次,由于舆情涉及的学科和范围较广。因此,高校内部相关部门要做到积极配合,确保舆情的管理工作科学有序进行。最后,对于舆情的发展情况也得及时跟踪,且将权威的信息公布给在校学生,促使学生全体产生互动,减小舆论事件的扩展。(2)善预警机制的核心目的。由于网络具有信息传递快,且覆盖面广的特点,一旦发生舆情事件就会给高校的声誉,以及社会带来巨大影响。因此,高校要不断完善舆情管理机制,能够及时发现舆情,第一时间让舆情得到控制,从而加强舆情的控制、预防和处理工作。

(二)完善预警机制的具体措施

首先,提升高校管理者的舆情危机意识,可以通过相关的专业培训和其他高校进行参观学习来完成;高校要加大对先进网络技术的应用,构造健全网络信息共享机制,使舆情能够得到及时的处理和控制;健全管理机构和流程,高校舆情管理人员要做好舆情的监测和信息收集,对于相关的信息能够做出准确的分析和评价,且对于可能造成严重影响的舆情事件进行预警,并且及时预防;提升预警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平时工作中,预警人员要积累相关的经验和知识,并且要不断通过书籍和网络进行自我学习,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六、小结

篇3

在危机事件中,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收集,对校园危机管理有着重要意义。首先,确定网络危机舆情收集的范围。网上舆情收集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各媒体新闻网页中关于危机新闻的报道;二是各主要网上论坛和BBS中关于危机讨论的信息,网上新闻报道和网上论坛共同构成了网络舆情。其次,借用各种网上舆情收集工具和方法。目前,一些研究机构和企业陆续推出了网上信息收集系统和软件。网上舆情收集工具可以自动搜索各相关网站的危机新闻,还可通过主题词定向收集关键主题的帖子,并记录回帖内容和数量,以及发帖人的IP地址。

2构建基于网络媒体的信息公开机制

学校通过网络媒体将权威信息及时传递给全体师生和社会公众,可有效掌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杜绝谣言产生。首先,构建以学校官方网站为主体的网上信息公开系统。面对危机,学校的官方网站应该以最快的速度抢先给出信息报道,这是网络媒体沟通应对措施中最重要的一点。学校在信息中应当克服两种不良倾向:一是报喜不报忧的信息,二是危机时刻的“失语”和信息延迟。其次,培养适应网络媒体要求的新闻发言人。应根据不同的校情,建立不同层级的新闻制度,培养符合网络媒体要求的新闻发言人。在危机发生后,让网络媒体成为学校管理者的有效工具,成为化解危机的“剂”。

3重视基于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

在校园危机管理过程中,结合网络媒体的优势,通过有效的网络媒体舆论引导来还原事实危机的客观性,有利于重塑社会各界对学校的信任。首先,重视网络媒体“议程设置”理论的运用。在校园危机管理中,学校可以积极地运用新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塑造舆论,引导舆论。学校应当与网络媒体合作,共同设置危机新闻的内容和排序,来引导师生和社会公众对危机的看法。其次,危机中“权威意见”的运用。危机发生后,争取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出面为自己说话,是危机公关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第三方”,指各权威机构,如政府部门、主管部门等。可以是一些权威人士,如行业专家。也可以是权威媒体,如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一旦这样的网络媒体刊登了某方面信息,往往很容易被其他媒体转载,成为“新闻通稿”,这样效果较好。

4注重基于网络媒体的恢复作用

危机处理阶段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校园危机管理过程的终结,而是危机管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危机的善后处理阶段。学校管理者应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后续报道,做到危机过程的“有始有终”。并通过便于查询的事件回顾,为师生和社会公众展示完整的危机事件过程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使公众冷静地产生理性思考,挖掘危机事件的原因,寻求今后避免此类危机和改进政策的方法。同时,通过网络媒体的正面宣传与公众有效沟通,实现形象的重塑,甚至将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5总结

篇4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社会影响力;新浪微博;指标体系

一、高校网络舆情概述

网络舆情指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网络舆情的传播能对社会形成巨大的影响力。高校网络舆情是指高校热点事件的发生所诱发的网络社会群体对该热点事件的不同评论、看法的总和。高校负面新闻形成的负面网络舆情,尤其是一些敏感问题形成的网络舆情,对网民、高校、媒体的影响力都很大。

二、微博对高校负面网络舆情传播的影响

在信息传播网络化的背景下,网络舆情对高校舆情危机的发生具有普遍而重大的影响,影响着高校的自身稳定发展及社会和谐。 微博作为集即时通讯、社会化媒体于一体的传播平台,不仅赋予了网民更多的话语权,还渗透到现实社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了人们对于高校危机公关事件的关注参与方式,也改变着高校应对危机公关事件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处理方式。 微博把媒体、高校、用户聚集到一个平台上。当高校负面新闻事件网络舆情爆发后,微博通过接收和关注转发两种方式进行传播。

三、基于微博的高校网络舆情社会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

1.指标选取

要测量高校热点事件发生后舆论传播所产生的影响力大小就需要考察该舆论在传播过程中所波及的群体和波及范围。本文从社会影响力广度、强度两个角度建立一级指标,并对一级指标进行细分,建立了一个综合指标体系。社会影响力范围指标衡量的是在某一高校危机公关事件发生后,在新浪微博上传播的负面网络舆情所波及的受众群体的范围。社会影响力大小指标衡量的是在某一高校危机公关事件发生后,在新浪微博上传播的负面网络舆情对其所波及的受众群体――网民、媒体、高校的影响程度。

综上,笔者构建了基于微博的高校网络舆情社会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

2.各级指标含义说明

(1)社会影响力范围指标

一级指标W,用来衡量在某一高校危机公关事件发生后,其基于微博的负面网络舆情社会影响力所波及的范围。一级指标W,主要以二级指标W1、W2来度量。二级指标W1,代表某一高校危机公关事件发生后,其基于新浪微博的网络舆情在某一地区范围内的分布情况。二级指标W2,代表某一高校危机公关事件发生后,其基于新浪微博的负面网络舆情在主要受众群体――媒体、网民中的覆盖率。

(2)社会影响力强度指标

一级指标S,用来衡量在某一高校危机公关事件发生后,基于微博的负面网络舆情对其所波及的受众群体的影响程度。一级指标S,主要以二级指标S1、S2来度量。二级指标S1,代表某一高校危机公关事件发生后,其在一定范围内被新浪微博用户关注的程度。二级指标S2,代表高校负面网络舆情通过新浪微博传播的快慢程度。 二级指标S3,代表高校负面网络舆情的社会影响力持续时间长短。

3.各级指标权重计算

各个指标赋权的方法为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

(1)以之前建立的科学有效的指标体系为基础,采用专家打分法评价各指标在研究中所占重要性大小。由16位国内网络舆情研究方面的专家按照权重的概念和顺序给出每个指标的权值,并把每个指标的重要性的评分值相加,得出总数。将求得的总数去除分数就得到每个指标的权重。

(2)采用AHP法来获取各个指标的有效权值,并利用matlab程序计算证明判断矩阵给出的权值进行一致性检验。

4.各指标的计算方法

(1)每一天高校负面网络舆情社会影响力

在高校危机公关事件发生后,每一天通过微博传播的高校负面网络舆情社会影响力可用以上指标计算表达为:DNI=aW×bS。W为通过微博传播的高校负面网络舆情的社会影响力范围指标,S为通过微博传播的高校负面网络舆情社会影响力强度指标,a、b分别为指标W、S的权重。

(2)一段时间内高校负面网络舆情社会影响力

在高校危机公关事件发生后, 一段时间内通过微博传播的高校负面网络舆情在社会上的整体影响力可用以上指标计算表达为:SI=。公式中各字母符号代表的含义为:Wi为第i天通过微博传播的高校负面网络舆情对社会的影响力范围,Si为第i天通过微博传播的高校负面网络舆情对社会的影响力强度大小,m为负面舆情社会影响力持续天数,a、b分别为Wi、Si的权重。

四、小结

本文从高校负面网络舆情的社会影响力范围、社会影响力强度角度建立一级指标,并对一级指标进行细分,建立了三级指标体系。因研究对象、考察范围有限,指标体系还有许多需要完善、改进的地方。

篇5

关键词:高校校园;网络舆情;预警;应对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4-28

一、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现状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具有特定的传播方式,它主要是通过微信、微博、论坛等平台进行的,针对某些特定发生事件的意见表达。高校网络舆情由于涉及的常常是与高校师生切身利益相关的事件,因此更容易产生群体效应。

二、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结构

高校网络舆情分主体、客体和媒介三部分。

高校校园的舆情主体是指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参与者。主要指通过高校校园网络发表意见、看法和提出建议的高校师生。虽然大部分师生只以看客身份出现,只有少部分才是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但热点新闻、校园突发事件一旦出现,尤其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事件,若得不到合理解决,便会很快在各类网络平台中发酵,甚至一发不可收拾,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客体是指引发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信息和事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内外热点新闻事件。如2016年3月16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报,2015年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创下新纪录,共达21.8万件。美国仍是申请量最大的国家,而中国增长最快,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则在企业界蝉联首位。高校大学生对这一事件十分关注,对知识产权这一热点词汇搜索排名一度上升,充分反映了高校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的上升。

二是校内外突发事件。主要指涉及高校师生的突发性事故、公共卫生事件及社会治安事件。如火灾、食物中毒或不健康饮食、学生受伤、重疾等。

三是与师生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如师生的评定优秀、考试作弊、学术腐败等。这些事件一经网络传播,特别容易引起其他师生的转发和评论,形成网络舆情。

三、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特点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有着开放、迅速、多样、隐藏、不明确及难以控制等特点。

现今高校网络舆情成为全民都可参与的活动。只要有互联网,有移动通信设备,网民就可以自由地表达对高校事件的看法。网络有实时性,它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连接互联网就可提供实时动态信息。新媒体的迅速报道,可缩短信息传播的距离,加快舆情形成的进度。谁都可依托网络将实时关注的新闻焦点通过发帖、跟帖、分享朋友圈等方式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一起互动,这种互动如果成为大众普遍关注的焦点,很快就会引发舆情。高校舆情的内容多样,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隐藏自己在现实中的身份,这种自由使个人的网络言论到处传播,若动机不纯,会造成消极影响。大家很难预料哪个事件将成为热点,也几乎无法预料事件的发展进程。高校网络舆情事先几乎无预兆,却可能在短时间内造成强大的网络舆论。

四、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预警

1.高校网络舆情预警现状

当前预警意识偏低。我国部分高校在面对网络危机时预警意识不够,认为不会出现太恶劣的结果。即使处理时也只是简单地敷衍一下,在爆发危机时也往往采用隐瞒等不恰当的方式应对公众,很容易使公众对高校失去信任,如果影响扩大,则进而影响到高校的口碑及招生就业等。

学院网络舆情管理不到位。目前,高校舆情管理效率低下,源于高校对网络舆情预警不太重视,处理问题时没有完善的策略,导致高校舆情管理延迟甚至错误处理。高校管理舆情的过程中,预判不准确,决策时也会拖延,不能当机立断,没有解决措施。有些高校在处理这方面问题能力不足,出现问题时选择逃避和漠视,任由问题恶化。

学生道德意识较弱。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太明确,在获取信息时缺乏是非判断,加上从众心理,会导致道德意识薄弱。而大学生群体大,很多谣传的信息都会选择大学生作为受众,从而将信息扩大,引起不良后果。

沟通渠道不畅通。许多网络危机可以通过学生与高校之间的沟通化解,然而当大学生不能理解学校的管理工作,高校管理者又不能得知学生的心声时,双方会产生误解,导致矛盾升级。这时大学生就会利用网络的渠道将实情夸大,导致高校的声誉受损。

2.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建立

出于对网络舆情预警现状的考虑,我们可以通过下面几方面来建立预警机制。

一要强化危机意识。高校应意识到网络舆情预警的重要,并制订相应的应对措施,而且当舆情爆发时高校应积极应对而不是逃避或置之不管。危机意识的建立是重点,高校应充分重视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建立,将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做到位,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理。

二是完善高校舆情管理。高校应建立有效的舆情管理机构,要切实落实任务和工作。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人员对将要出现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敏感性,搜集信息后,要将信息进行整合和处理,判断信息的真假,及时把结果上报给上级; 在信息处理方面,应将问题进行整合,并且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这样当问题爆发时就能够及时拿出方案进行处理; 预警工作要做到严格无误,落实到人,对存在潜在危机的信息,高校舆情预警人员应及时向当事人提出警告。

三是强化学生预警意识。学生具有预警意识不仅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同时也是保护学校的网络安全。大学生应有一定的判断能力,遇到虚假信息,应及时上报给高校的有关部门。高校应该时常开设相应讲座,引导大学生获取有效的信息,并且识别虚假信息。

四是拓展沟通渠道。学生跟高校之间应沟通想法和看法。学校要给提供大学生可沟通的渠道,可以通过校长信箱、班级座谈会、学生社团等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学生也应该不隐瞒、不夸张,将自己的意见告诉学校。以上方式既可以大大化解学生与高校之间的矛盾,也可降低网络舆情危机发生的几率。

五、高校应对校园网络舆情的方法

网络舆情的产生具有突发性,要求高校有迅速的反应速度和应急措施。针对事件的实际发展情况,分析事情严重与否,即刻启动应急预案,让事件的发展可以合理掌控。在处理网络舆情过程中,要分阶段进行。处理过程中,要做到公开、公正和透明。在处理信息过程中,要实时公布处理结果,让学生了解学校的态度。同时在事件处理过程中,要协调各方面的力量,特别是与事件当事人的有效沟通交流。再者,要处理好与媒体的关系,学校有专门的对外发言机构,应统一说法,避免信息传达混乱;应表明学校立场,要积极引导媒体进行正面和全面报道。同时,要把握好舆情处理的节奏。网络舆情的发展会随时间不断变化,学校要根据舆情发展的状况及时调整策略,对内形成统一意见,以维护学校的正面形象。积极应对社会质疑,及时阻断各种网络传言,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做好公关,要注意管控好网络信息的传播渠道。在处理事件过程中,各部门应积极配合,形成协同合作的应急处理机制。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互联网 网络舆情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300-01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在给我们提供了诸多工作生活学习上便利之门的同时,也给我们了解民情民意开了一扇窗。广大网民越来越习惯于藉着网络的自由、开放和隐匿的特性,利用博客、微博、微信或其他传播载体诉说他们的需求和表达他们的意见。网络虽说是虚拟的世界,但已经成为现实社会的组成部分,也俨然是一个大社会。现在的网络舆情经常出现小问题扩大化,局部问题全局化,简单问题复杂化,个体问题公众化,一般问题热点化。面对如此复杂多样的网络舆情,我们如果不处理、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妥当,就会引起网民的不满,甚至引发恶性。因此,我们究竟该如何应对和处理好网络舆情,尤其是其中的负面舆情?又该如何引导网络舆情的正确走向?这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所要思考的。

一、信息时代网络舆情特征

1、自由与可控。从管控角度来讲,网络舆情即是自由的。我们要让网民说话,让他们畅所欲言,充分诉说各自的诉求和意见。同时,网络舆情是可控的。由于互联网的联通性,只要是在网络中活动过,都可以进行定位和追踪。

2、即时与互动。网络舆情的存在是即时的又是互动的。这样的特性大大增加了我们在管控上的难度。

3、隐匿与外显。由于网络的隐匿性,网民能任意表达各自真实的情绪和意见。在隐匿的同时又是外显的。当你在表达时,你所表达出来情绪和意见又完全暴露在互联网上。这是因为互联网的隐匿性所带来的外显性。

二、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

“任何消息,如果官方出来否定,那就是真的了。”这话虽是网民的调侃,但背后折射的则是政府相关部门对网络舆情应对的得与失。我们在应对网络舆情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和错误,造成不良的影响。

1、理念错误。经过前些年的网络反腐,许多人对网络产生恐惧,认为网民是不非理性的,不愿、不敢与网民对话,担心表错态说错话,往往以低调为理由,刻意回避网络。

2、方法不当。我们常常觉得报纸好,又很有权威性,所以什么都发表在报纸上。但现在看报纸的人是越来越少,其影响力越来越少。所以在使用方法的时候要有一定的策略,在配置上要有策划,在应对上也是要策划的。对网络媒体的影响力要有足够的理解重视。

3、应对无力。一出现问题,就推诿含糊,动不动就伪造像“临时工”这样一些借口来搪塞网民,毫无真诚、真实而言。有的则采取封堵删等粗暴恶劣手法,应对网络舆情,促使网民情绪更加激化。

三、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往往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还处于酝酿当中的。是网民围绕某一具体的现实事件所表达出来的一种认识和态度,但它还没有形成真正的舆论。网络舆情如果处理得好,就会变成良性的舆论,能够促进我们工作的展开。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将社会引向负面状况。因此,要通过我们的努力,使网络舆情变成良性的舆论。面对网络舆情,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网络舆情向着良性方向发展。

1、信息的收集与归类。1)热点的识别。在信息收集的时候,要把敏感的、热门的话题进行收集整理。2)关注信息的倾向。特别要注意那些别有用心的挑拨的意见,找出它的倾向。3)寻找主题。要关注近期国家和本地的有些主题。使用关健词对舆情进行收集分析。4)建立舆情追踪机制。专人负责舆情的摘录分类分析整理。

2、信息的研判。收集到网络舆情以后,要加以监控、研判。推测它的趋势和走向,做到心里有数。进行检测研判需要做好:1)去伪存真。要做好负面信息的真伪核实工作。有些负面信息,有可能说的是真的,也有可能是谣言。如果是谣言,就一定要及时地辟谣予以回应,不然的话它会形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同时还要对网络舆情的性质进行评估,如他说的这些内容,是因为他真的是异己分子,还是只是一时的冲动,我们要对这些网络舆情的性质进行评估。2)趋势研判。当一个网络舆情收集到了以后,就要它的影响和发展趋势进行研判,确定其是向好的方面发展,还是走向坏的方面发展。

3、回应与沟通。在掌握舆情信息的基础上对网络民意及时回应、主动沟通。1)不要怕事。说实在的,谁都怕事,尤其在中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普遍心理。但是我们做这个工作,是躲不过去的,也许你主动一点,发展就会更好一些。2)及时回应。及时回应要注意抢在第一时间,及时回应,你的及时回应有可能把一个恶性事件扼杀在萌芽中。另外,有很多老百姓只不过发发牢骚,你的及时回应会让他感觉到很温暖,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3)主动。要主动,不要总是被动,不要你拨我一下,我就动一下。4)有效途径。在传播时要通过有效途径,要想好选择什么途径达到传播的目的,节省时间。

4、引导说明。对于舆情一定要避免它向负面的方向转换,要积极一些、主动一点,把事情做在前头,抢得先机。1)以人为本。在引导说明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人为本。所有事情的背后都是人,所以,尊重人、尊重生命是我们的最高原则。你尊重别人的时候,也是尊重我们自己。2)换位思考。还要注意换位思考。老百姓跟我们还是不一样,虽然我们的待遇低一点,但衣食无忧,有些问题我们还是能解决的。但是老百姓解决一些事情还是挺难的。3)坦诚相待。还要坦诚相待。有的时候老百姓只是想要一句话,要你的那颗真心。我们把这些给了他,没有什么事解决不了。4)准备充分。在引导说明当中要真的说明白了。老说这个不知道,那个不清楚,只会引起更大的麻烦。

5、危机管理。我们知道,社会危机还是蛮多的,既有天灾,也有人祸。这么多的事情,该怎么处理,是需要思考的。1)危机的分类分层管理。也就是说,要注意危机的分类、分层。危机是联动式的,是多种社会力量参与的,所以危机管理单独靠自己是不行,而是要有一种完整的体系和机制。工作上要有体系意识、机制意识、环节意识,做事不要只看“树木”,而是要看“森林”。在森林中,把所有的树贯穿成一个整体,这样才能做好。2)应急响应。新闻发言人机制还要建立的,在媒体这么充裕的时代,宣传干部应该成为新闻发言人,能够代表一级机构,能够向公众宣布,做到谨慎说话,对事情负责,对国家负责,对民众负责,这是我们要做的。3)追踪效果。绝对不能一件事做完了就结束了,虽然做完很高兴,但过去就过去了。没有追踪的话,你的经验就没有真正成长起来。所以,事情做完之后,做一个追踪和评估,这是需要的。

篇7

关键词: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建设实践;可行性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152-04

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占总网民数的81.0%。伴随传播全球化和新技术应用的共同推动,新媒体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中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所搭建的舆论平台成为政府了解民意、疏导民意的重要渠道,也正成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主要标志。

一、《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1.“网络舆情”的学理范畴界定。网络舆情就是网上社情民意,可以看作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某人某事(诱发因素)等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作为主体的网民、作为客体的公共事务和大融合媒介平台上展示的多元化信息流。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已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渠道,互联网也成为政府治国理政、了解社情民意的新平台。对网络舆情的研判必须建立在对舆情信息深度分析的基础之上,把握舆情传播的特性和动向,把握判别其中包含的内容、核心要素与主要环节,着力挖掘民意诉求和舆情态势。

2.“网络社会”的发展新趋势。在网络社会的大背景下,网络也已经成为转变干部作风、改进各项工作的重要手段,成为群众行使知情权、监督权、利益保障权的重要载体,成为各级党委政府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信息渠道。与此同时,新媒体作为全新传播平台和执政平台的特点、规律和挑战尚未被全面和系统的认知,从而直接导致我国政府在日常工作中面临来自新媒体越来越多的压力,这些社会矛盾特别集中地反映在宣传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中,比如:舆情的监测、分析与判断;网络危机的认识与化解;媒介融合与新闻传播能力;网络传播理念、伦理与文化建设等。

二、《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学模块概述

(一)课程性质

《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为全日制大学本科网络与新媒体系的专业课。在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一般都安排在大四第二学期实施,是一门学生进行新媒体新闻实务方向课程学习的选修课,对培养学生的新闻实务操作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新媒体新闻采写编评系列课程的延伸。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通过对网络舆情概念的梳理和对网络舆情基本传播路径的讲解,从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的角度,分析当下网络时事热点事件,从而追踪本学科领域的发展前沿,掌握国内网络舆情研究机构的常规监测和分析模式,并能够针对具体舆情事件提出应急预案。

(三)教学要求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社会学、政治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具体网络舆情事件的演变规律,判断舆情发展态势;能够针对群体性突发事件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熟悉相关数据分析软件的操作;能够完成基本的舆情信息报告写作。

(四)拟定学时分配表

(五)拟定课程讲授内容

《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拟定课程教授内容分为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践课三部分,通过上述三个教学模块的设计,试图运用认知与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从理念上和动手能力上都有明显提升。具体内容设置如下。

1.理论课内容。理论课讲授内容以三个专题作为支撑――网络舆情生成演变机制研究专题、网络研究专题、政府形象重构专题。

其中,网络舆情生成演变机制研究专题细分为网络舆情概念界定、网络社会的发展背景、网络舆情的监测与搜集和网络舆情的研判等讲授章节。在这部分的课程讲授中,要求学生了解网络社会的特征,理解网络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缘由,了解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的关系。并且掌握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理解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了解网络舆情的舆论场生态。

而网络研究专题则分为的界定、的类型、特点及发展趋向、舆情危机管理与应对策略和情景模拟演练及经典案例深度剖析几个部分。在这部分的课程讲授中,要求学生了解政府网络舆情监测的重点领域,掌握网络舆情监测的重点对象和搜集方法。并且理解网络舆情预警工作的内涵,掌握网络舆情预警的分级标准及其响应机制,了解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制度化准则。

最后,政府形象重构专题由政府网络危机中的政府行为分析、政府网络危机中的媒介行为分析、政府网络危机中的公众行为分析和社会稳定风险和舆情危机媒体应对操作实务等案例剖析章节构成。在这部分的课程讲授中,要求学生理解网络舆情处置的基本内涵和原则,掌握网络信息公开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策略,掌握网络舆情引导的主要策略,掌握网络舆情管控的主要策略。并且了解网络舆情评估的内涵、意义和现状,掌握重大决策的舆情风险评估,理解网络舆情事后评估指标体系。

2.实验课内容。实验课讲授内容以两个综合型实验组成――数据挖掘与舆情监测实验和热点事件实时追踪实验。该课内实验课的性质界定为专业提高型综合实验,其开设目的是为了辅助和深化理论课程的讲授。

其中,在数据挖掘与舆情监测实验中,设置了8学时的实验课程学习,学生结束实验课程后必须了解国内舆情监测机构的常规监测和分析模式,能完成基础的数据挖掘与信息处理工作。并且熟悉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的运行方式,掌握情报分析、内容分析、文本分析、知识处理工具相关软件的操作。例如,要求学生熟悉ROST、Pajerk、UCINET、NetDraw等应用软件的基础功能操作。

而在热点事件实时追踪实验中,设置了8学时的实验课程学习,学生结束实验课程后必须能独立研判当下网络时事热点事件发展态势,完成舆情分析报告写作,并能够针对具体舆情事件提出应急预案。而且学生需要随堂分析每天、每周、每月网络舆情的实时热点,利用EXCEL、WORD等基础办公软件完成数据导出制表,提取关注事件进行语义分析,生成舆情研究报告。

3.实践课内容。实践课讲授内容通过三种授课方式灵活呈现――专家讲座、学术研讨会和实地调研。其中,专家讲座方面,拟定结合校内外资源,聘请相关领域专家开展网络舆情方面的专题讲座。而学术研讨会方面,拟依据专业研究方向,学生以分小组的形式结合相关理论研究前沿进行学术研讨。最后,实地调研方面,拟在“双师型”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针对性地走访相关单位进行实地调研。

(六)教材与参考书的选定

本课程教材选取的是湖北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网络舆情研判体系建设与实践”(项目编号:2012WT007)阶段性成果出版的学术著作,由徐迪、张梅贞、周小情三位学院教师编著的《网络舆情标准体系建设理论与实践(第1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该书建构了网络舆情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指明了网络舆情工作的核心环节和流程,不仅具有前沿的学术价值和跨学科的学术视野,同时也体现了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基本国情和网络舆情发展、网络社会治理的最新实践,书中提炼和应用了现阶段网络舆情研究的一些新观点和最新的理论成果,融合了最新的案例评析。参考书选取的是约翰・斯科特(John Scott)著、刘军译的《社会网络分析法》,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教材偏重理论基础阐释和案例评析,参考书偏重技术分析和操作实践,两者配套相得益彰。

三、《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一)课程开设的前期资源分析

1.理论研究基础。《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建设是以湖北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网络舆情研判体系建设与实践”(项目编号:2012WT007)、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政务微博研究”(项目编号:13g461)以及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基于政府管理视角的《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项目编号:2013B228)为理论研究基础。在前瞻学科研究的热点后,以新媒体传播和政治学的结合作为切入点,给予该课程坚实的理论支撑。

2.资源共享平台。《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建设依托了湖北网络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这一强大的资源共享平台。该研究中心为校级科研机构,以新媒体与社会发展间关系的理论反思、实践改革和管理创新为研究目标。该中心以学院的学术、教育力量为基础,以课题项目招标制为研究动力,打造网络与新媒体系“网络舆情”方向的学科特色,开创实用性、多样化、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视野。中心的所有一线研究资料和实践资源将为“网络舆情”系列课程建设免费开放,搭建畅通的信息共享平台。

3.创新实践基地。目前学校和研究中心已经与省级党政机关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依托网络与新媒体系和省内各厅局相关资源,下一步将创建“新媒体教学创新基地”,资源对本校教职工和学生开放。相关央级、省级网媒也与学院和研究中心签订了实习合作协议,今后“网络舆情”系列课程培养的学生可定向输送至相关网站进行实习实践。

(二)课程建设的创新性分析

1.《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体系建设,响应了高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要求。可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2.《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建设以及后续本门课程的教材和案例库的编订,将开创网络舆情领域学科建设的新局面,国内尚无此类型的教材面世。

3.《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通过案例教学和上机实训的方式,可以更加精准地培养学生的未来就业从业能力。

4.经前期调研,现有的国内舆情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多是依赖入职后的岗前培训来满足岗位需求,《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开设符合现有舆情服务业和政府舆情监管部门的人才定位。

(三)课程建设的预期目标分析

1.《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开设将打造本校网络与新媒体系“网络舆情”方面的学科特色。

2.课程教材的编订将顺应市场需要和管理部门的特殊需求,以培育一批精通网络舆情和行业监测的实践型人才为教材和案例库建设的目标。

3.《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的配套教材将可供在校相关专业学生学习,也适用于有志从事政府管理部门和行业监测工作的非专业人士。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教高[2003]1号.

[2]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Z].教高[2012]2号.

[3]徐迪,张梅贞,周小情.网络舆情标准体系建设理论与实践[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4]雷炜.高校课程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103-106.

[5]赵前卫,马缘园.舆情调查与分析专业核心课程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3,(20):217-218.

篇8

关键词:自媒体;高校;网络舆情;百度贴吧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在高校的普及,校园文化不断受到网络文化的冲击。贴吧作为信息载体之一,因其匿名性、互动性、广泛性成为在校大学生获取信息和沟通交流最常用的网络平台。高校网络舆情是指高校师生通过网络途径对校园生活、学校管理模式、校园民生,以及其所关注的社会现象表达自己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本文选取辽宁省10所高校的百度贴吧,搜集特定数据进行文本分析,归纳高校网络舆情在百度贴吧中的特点,对我国高校网络舆情干预提出建议,以期为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新特点

1.突发性、快捷性、复杂性明显。自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的传播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传播速度快且极易扩散。网民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发表意见、看法,其观点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迅速传播,形成较大的声势。高校网络主体单一,范围相对狭小,导致高校网络舆情的突发性、快捷性和复杂性更为明显。此外,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多元化,进一步加剧了高校舆情的复杂性。

2.沉默的螺旋效应。“沉默的螺旋”这一概念出自德国学者诺依曼的著作《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中。该理论认为:“个人意见的产生和发酵是一个社会互动心理过程。在人们发表意见之前,会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进行核对和比较,当发现自己的观点与其一致时,就会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反之则保持沉默。”在百度贴吧的内容分析中,我们发现,有些帖子开始时,评论的正反双方势均力敌,随着事情的发展,会有一方略占优势,然后占优势一方的支持者会越来越多,而处于弱势的一方支持者则越来越少,结果导致双方差距加大。沉默的螺旋效应加剧了网络舆情的复杂程度,尤其是一部分大学生为了与别人保持一致,追求所谓的“主流”帖子,误导大学生的判断力和价值观。

3.从众现象频发。去个性化是指个人置身于群体环境之下,在无意识的状态中会受从众心理的影响,跟随群体发表一些负面言论或实施一些伤害行为,表现为责任感和内疚感的降低,负面消极行为增加。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受到身份、教育等方面的限制,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会考虑周围环境及别人的想法。但网络是一个匿名环境,失去身份的限制及监督,大学生又处于个性鲜明的时期,很容易在网络这个匿名的环境中迷失自我,在网络中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从而实现情感宣泄,而这种无意识的从众行为可能为负面网络舆情的传播带来隐患。

二、基于百度贴吧的高校网络舆情特征分析

本文参照滕云等对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数据采集方法,选取辽宁省10所大学,其中,医药类大学3所、理工类2所、综合类1所、师范类2所、语言类1所、财经类1所。笔者以高校百度贴吧为平台,研究回帖量排名前20的帖子类型。在采集范围上,本文将搜集对象限定于发帖时间在2016年5月25日之前,并对发帖类型和发帖数量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表1可以看出,10所大学前20名的帖子主要集中在情感交流和信息分享,问题求助的帖子只占很小一部分。有关情绪发泄的帖子在前20名的帖子中占比不超过25%。10所高校中有8所高校评论意见型帖子数为0。

艾森克认为,18~25岁的青年处于获得亲密感,体验爱情的实现阶段。大学生年龄均处在18~25岁之间,情感需求普遍,所以作者调查的10所高校中,情感交流帖子的数量明显较多。大学生通过自己熟悉的网络平台,寻找和自己爱好相同的人,以此表达对朋友的感情,甚至在贴吧中表白。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提出了“前台、后台理论”,即社会和人生是一个大舞台,社会成员作为这个大舞台上的表演者十分关心自己如何在众多的观众面前塑造能被人接受的形象。百度贴吧虽然有匿名性,但还是基于高校的生活环境,并不能做到完全隐藏身份。所以,在高校百度贴吧中,情感交流类的帖子数远多于情绪发泄类的帖子数。在百度贴吧中,大家进行的是有限的自我暴露,自觉进行印象管理。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处理

1.建立理性、自省的自我调适机制。高校网络舆情的发生大都与大学生诸多心理困境和压力有关,这种压力和困境都有可能成为舆情危机的诱因。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建立客观、理性的自我认知,引导学生积极适应社会转型带来的各种变化。高校还要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修养和媒介素养,提升学生的反思、自省能力,学会积极调试和控制情绪,构建乐观、积极、理性的心理模式进而减少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出现。

2.加强网络舆情引АT诟咝M络舆情中,“沉默螺旋”现象无处不在。高校可以在网络舆情危机发生时,通过管理员的发帖,对处在情绪冲动状态的学生提前进行正向舆论引导,发出理性的声音,并利用沉默的螺旋效应将这种声音放大,引起大多数学生的思考和共鸣,从而提前化解危机。

3.心理健康教育。在百度贴吧中,引发网络舆情危机的往往是一些发泄情绪的帖子。发帖者将自己对学校或他人的不满通过贴吧进行发泄,引起大家的热议。高校可以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建设,给学生提供一个合理的发泄空间。

在自媒体时代的今天,面对面交流多被网络所替代,即使是朝夕相处的人也习惯在网络中交流情感。网络的复杂性往往使简单的东西变得复杂,提高了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率。面对这种情况,高校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鼓励大学生回归传统的面对面交流,引导大学生通过线下交流防范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

(通讯作者:吴心灵)

参考文献:

[1]唐亚阳,李亚斌.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2):98-104.

[2]高艳丽,朱勤文,乔芳琦.全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现状与引导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5(10):163-167.

[3]滕云,陈玲.网络舆情特点的实证研究――基于高校BBS论坛的文本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4(3):181-186.

[4]杜坤林.高校网络舆情生成机制与应对策略研究[J].青年教育,2011(7):102-104.

[5]马蓓颖,杨杨,蓝晨思,钟翊炜.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策略探析――以台州高校为例[J].黑河学刊,2016(1):109-132.

[6]陈华明,李畅.当下中国互联网语境中的“沉默的螺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2):154-157.

篇9

关键词:医院;舆情;应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以智能手机为终端、无线网络为支撑的信息传播平台涌现。“每个人都有可能不受政治、意识形态、技术、文字和逻辑能力、经济能力的严格限制,真正实现个人的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1]。”在全媒体、新媒体、自媒体发展的裹挟中,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医疗行业,如何从容应对全媒体的“坏”,又能利用全媒体的“好”,把“想说的说出去”,这显然是一个新挑战,是公立医院需要思考的问题。

1全媒体时代医院网络舆情现状

1.1公立医院是网络舆情高发地

这是因为:(1)卫生是重大民生问题,医疗行为与每个人息息相关,80%的医疗行为会发生在公立医院;(2)医院是治病救人的场所,更是公共场所,既有医疗行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又有公共场所的流动性和开放性;(3)作为医疗服务终端的医生和患者,前者被赋予包括技术水平、价格费用、服务态度等多种要素兼备的完美期盼,后者普遍呈现“只允许自己获利”的自私心态和纵容行为;(4)生老病死人皆有之,那么就医体验会发生到每个人身上,就医体验获得共鸣后很容易在网络上被放大和扩散。

1.2医院网络舆情是全方位呈现的

医院医教研防等方方面面的工作都会在网络上形成舆情。从涉事相关方入手,可将医院网络舆情大致分为:(1)由服务对象不满意引发的舆情,不满意的因素又可以细分为医疗质量、医疗费用、服务态度等,这样的网络舆情往往冠以“过度医疗”“白狼”“还我亲人”“草菅人命”等耸人听闻的字眼;(2)公共卫生事件波及引发的网络舆情,比如SARS、H7N9等流行传染病防治;(3)院内突发事件,火情、警情等,以及暴力伤医事件、医务人员过劳死事件;(4)医院内部职工引发的舆情,包括人财物等待遇的投诉、进修实习生抱怨、工作生活中的微词等等,如夜班值班医生“请病人白天再死”、手术室自拍等网络舆情。在表现形式上,因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的兴起,网络舆情反映手段不再局限于文字描述,图片、视频、音频的上传使得舆情的呈现更直观,更富有冲击力;而除了论坛跟帖评论外,微信微博的“一键转发”功能和互动功能,加剧了舆情的发酵和传播;当报纸等大众媒体、门户网站与微信微博互动联动时,医院舆情的发展和处置甚至会关系到医院的生存。1.3医院对网络舆情的知晓率和控制力低因为意见主体隐匿、传播渠道交互、内容资讯纷繁,再加上自身净化功能不足,网络舆情尤其是谣言和虚假信息,对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势必会造成较大的伤害。但是,医院对网络舆情的知晓率和控制力却越来越低,全媒体时代信息来源的“碎片化”、传播的“极速化”、扩散的“从众效应”等特征,让医院管理者在网络舆情面前束手无策。在报纸、杂志、门户网站等传统媒体为主时代,公立医院应对舆情的做法不外乎:“放行正面报道、叫停负面报道”,或者是“自己的事尽快压、别人的事少搀和”。新媒体自媒体时代,还遵循这样的做法显然行不通。医院在舆情面前普遍表现为“主观上不愿意说、行动上不主动说、时间上不及时说、内容上不据实说、态度上不端正说、有关领导不让说、高度重视但不会说”[2];即使遇到问题不回避,勇于承担、坦诚应对、暂报平安,最终还是会给形象带来不必要的伤害;而要从技术上加以控制(删除)更是不可能。

2全媒体时代医院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2.1建立预警机制提高敏感性

首先要做好内涵工作,畅通投诉渠道,扎口投诉平台,让“不满意”上不了网。在具体操作上,公立医院要做到3个必须:(1)必须全方位公布具有唯一性和统一性的医院服务投诉电话,让不满意能即时表达出去、即时得到回应;(2)所有信息必须扎口到一个投诉平台,这个平台上对内多个职能部门协同办公,对外有效衔接大众媒体、政府信箱等公众投诉渠道;(3)必须保持内外信息的有效传输,保证各司其职,坚决杜绝行风办、医患沟通办、院办等职能部门间相互推诿。要提高对网络舆情的敏感性。医院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既是医院权威信息的平台,也是与网民实施互动的开放平台,对于在这个平台上收集到的不良信息,院方必须摈弃“不值得”和“不会产生大影响”的错误认识,加强对信息的研判。

2.2加强舆情管理争取主动性

当前公立医院做好网络舆情监控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要借助专业力量或者配备专业舆情收集软件;二是要指定部门指定人员负责。前者必须投入一定的成本,后者对监测人员的责任心有高度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更倾向于医院专人监控为主、大众媒体合作和政府部门沟通为辅的方式。医院专人监控,要关注那些发帖频次较高、访问量较大的网站,要根据医院危机潜伏事件来设置百度关键词,专职与兼职并行,每日一搜每日一报。同时应强调网络舆情收集工作的保密性和技巧性,避免翻炒陈芝麻烂谷子的现象。大众媒体合作、政府部门沟通,则需借助平时公共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对于监测到的网络舆情,无论其是否会引起关注,医院都必须争取主动权和话语权,避免被“议程设置”牵着走,陷入被动状态而不能真正解决危机。医院要在内部迅速沟通,第一时间联系利益相关人对反映内容展开调查核实,调查核实应以当事方提供的书面情况汇报为准。同时启动危机应急预案,明确新闻发言人,以统一口径,并确保信息的权威性。

2.3回应网民关切注重协同性

勇于面对、开诚布公,Tellitfast(尽快提供信息)、Tellyourowntale(以我为主提供)、Tellitall(提供全部信息)等技巧在各级培训课上屡屡被提及。但必要时应寻求政府部门、大众媒体、司法机构等部门的帮助,注重协同性。由一些公共事件产生的网络舆情,医院无须正面回应,而应将信息的主导权交给政府,由政府统一安排。这是因为,重大突发事件一般都存在着一定的伤亡,医院必然会在其中承担相应的救治任务;而公共卫生事件,如埃博拉病毒的防治等等,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去参与,非一家医院就能掌控。这时候,政府是医院的强大后盾。微信等新媒体危机传播易导致社会混乱和谣言滋生,大众媒体则在危机情境中承担着化解危机的社会责任[1]。所以当医院还要主动寻求大众媒体的帮助,与权威媒体积极互动,去伪存真,以维护医院品牌。比如“某某医院某某医生感染H7N9死亡”的谣言在微信上疯传的次日,该医院即联系当地电视台,通过现场直击“被死亡”医生,让谣言不攻自破。而对于在医院发生的警情、火情等治安事件,则应寻求公安、消防等部门的帮助,通过他们的权威来回应网民关切,缓解医院压力。

2.4实施健康传播加大正面引导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医院拥有自己的院报、院刊、网站、微博、微信,甚至电视台,所以在应对网络舆情时,医院自己的发声平台会发挥很大的作用,产生“首发”效应。关键是,如何才能让这些平台增加其吸引力,又如何让自身平台与公众平台形成互动?健康传播作为应对之策被提了出来[2]。一些医院也通过实践证明,健康传播虽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可以起到减压阀的作用,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对于医院来说,健康传播是医院宣传报道工作新形势下必须采取的手段。患者是医院品牌的要素,患者推崇追随医院的第一个理由就是该院的学科优势、专业特色、专家团队;而医院不遗余力开展宣传报道的最终目的无外乎就是:希望患者或潜在患者能够看到有关信息,对该信息产生兴趣,最终选择来医院就医。在微信等宣传平台上,越来越多的医院倾向于推出一些实用的科普小贴士、最新科研成果、三新动态等,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更多的线上服务,以此提高医院官微官博的吸引力和传播力。对于医院公共关系的管理来说,健康传播更是医院与媒体合作共赢的有效渠道。媒体对医院这座资源丰富的新闻矿产一直抱有强烈的兴趣,医院也需要借助媒体展示自己、树立形象。以医院的专家队伍为依托,将专业的医学知识转化为生活常识,联办健康专栏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医院与媒体间常见的合作方式。通过合作,医院自身诉求得到了满足,患者获取到了健康知识,媒体保证了栏目的收视率。

参考文献

1杜魏魏,朱嘉龙,胡弘.新媒体语境下医院危机传播管理的变化及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4,30(9):685-687.

篇10

一、在应对阶段,增强危机应对与处理能力,及时有效地控制危机中负面舆情的扩散

一是第一时间公开信息,与“谣言”赛跑。充分利用“黄金4小时”,采取滚动播报、实时更新、主动推送的方式,不断地把掌握情况真实透明地在第一时间公开,打破信息不对称局面。在信息公开中,要勇于披露事实,不能避重就轻,特别在涉及伤亡人数等问题上,更要及时、准确公布。同时注意在快讲事实的基础上慎讲原因,不能未经调查随意。

二是放低姿态,真诚回应民众质疑。面对民众的质疑,要依据事实及时解释和澄清,对于行政失误要承担责任、真诚道歉,不能文过饰非、逃避责任,更不能以强硬对抗的姿态面对民众。

三是建立健全地方公共危机事件应对管理的制度法规,设立相应机构,科学处理危机事件。要在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设计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应急处置任务单,从根本上提高地方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水平。

四是要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建立主流媒体制度化参与途径。通过全面、准确、及时、权威的信息,实现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元媒体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积极参与,实现信息最大覆盖面以及与公众心理的有效对接,引导舆论回归理性。

五是警惕“多数人的暴力”,坚持正确政策。在危机事件的处理中,要尊重民众但不盲从于民众。对于经科学决策证明正确的政策,要通过不懈的解释宣传力争获得民众的理解,而不能轻易妥协。地方政府在民众压力下作出草率妥协的行政决策,短期看对于尽快平息事端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长远看,不仅对当地正确的发展思路造成伤害,也将在社会中产生负面的示范效果。

二、在修复阶段,重视善后管理工作,及时修复负面舆情对社会秩序和公众心理的影响

一是做好善后管理工作,及时向公众通报进展。要重视事件中传递出的民众意见,重新审视论证已出台的相关政策,并随时向公众通报进展。

二是总结经验教训,在反思中完善制度。从每一次公共危机事件中总结经验教训,在反思中寻找制度漏洞和行政失当之处,及时完善制度,制定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新的危机发生。

三是积极引导舆情,重建民众信任,修复政府形象。应重视危机中负面舆情对社会秩序和公众心理产生的消极影响,及时借助媒体通过文字、图片等向公众传递正面的疏导信息,既要向公众传播善后处理的事实以安民心,又要引导公众通过正确的参与沟通渠道参与社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