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急管理工作预案范文

时间:2024-03-20 15:45: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应急管理工作预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应急管理工作预案

篇1

2015年,____街道办事处应急管理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应急办的指导帮助下,认真贯彻党的十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区工作大局,认真贯彻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开展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和应急处突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根据区政府应急办要求,结合____街道实际,____街道办事处成立了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____街道应急工作预案》,组建了应急队伍,进行了应急工作宣传和演练。由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高度重视,我们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积极应对的工作原则,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防止了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发生,受到了干部和群众的好评。回顾街道2015年的应急管理工作,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经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研究,成立____街道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工委书记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具体负责重大突发性事件的各项工作,成员由办事处机关各办公室负责人、辖区村、社区负责人和公安派出所负责人组成。落实了领导责任制,明确了职责分工,将应急管理意识融入到日常工作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结合街道实际制定了____街道应急管理工作总体预案和各分类预案。

应急管理的具体工作在基层,落实也在基层。____街道充分发挥统筹协调和监督指导作用,努力加强对各社区应急管理工作的督查和指导,做到应急有预案,救援有队伍,联动有机制,善后有措施,切实提高应急管理队伍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快速反应和协同应对能力,全面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水平。建立和完善了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对社区的监测预测、预报预警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不断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共青团和民兵等队伍在应急工作中的骨干作用。

根据应急管理的各项要求,____街道完善了应急值守工作制度,严格执行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机制,坚持领导带班, 24小时有人值班,实行每日信息上报制度,实行值班签字制度,把工作任务落实到了具体人员,并保证了通讯畅通。

为提高辖区居民对应急工作的认识,____街道进行了应急宣传和应急演练活动。将应急工作有关宣传资料发放到各个社区、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应急知识进社区、进学校的活动。并将应急知识宣传与每年3月份综治宣传和每年12月4日全国宪法日宣传相结合,广泛向广大居民进行宣传,向居民讲解了消防安全常识性知识、安全防范和安全逃生,让居民更多了解和运用安全生产方面的知识,以避免危险发生,确保生命财产安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2015年以来,____街道办事处本级、辖区社区村以及辖学校等单位共组织开展综合性应急演练2次,专项应急演练16次,参与人数7468人次,动用各类车辆137台次,消耗灭火器48具。通过组织开展应急演练使机关干部、村组干部基本了解应急处置知识技能,通过参与应急演练使辖区部分群众、学生了解掌握了应急救援知识。

根据区应急办要求,结合____街道实际,经____街道研究,今年确定____社区为应急工作示范社区,对应急工作相关硬件设施进行了建设和完善,成立了机构,完善了制度,规范了流程,制定了预案措施,成立了应急抢险队伍和应急工作志愿者队伍,组织开展了培训和宣传教育,在市、区应急办的支持下建立了4个应急避难场所。

基层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复杂,涉及的范围很广,需要不同部门和机构的合作与协调。目前,____街道应急管理工作已有一定的基础,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由于条件的限制,目前我街道应急队伍尚不能达到专业水平。

2、相当部分群众应急自救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在经费保障上还存在问题,特别是在社区,目前都没有建立应急管理专项工作经费。做好新形势下的应急管理工作,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____街道将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总的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完善应急工作机制,提高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应急管理和紧急处置能力。在具体工作中,突出做好:

一是加强协调,形成合力。整合街道辖区各级各单位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危机,继续实施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对全街道范围内较大以上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指挥和协调,以提高应急反应和指挥协调能力。

二是平战结合,努力提高应急快速反应能力。将常态与非常态工作结合起来。在常态下,应急工作要做到居安思危,严阵以待,重点做好应急思想准备、应急物资准备和信息情报的分析评估、监测预测,同时要有计划地做好应急队伍的培训与演练,特别是要抓好专业应急队伍建设,发挥公安、各社区警务室人员和预备役民兵为主的骨干队伍作用,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及自救、互救能力。在危机来临的非常态下,要能够快速启动应急预案,快速反应,科学决策,有效动用各种应急力量和资源,确保应急机制高效运转,将损失和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三是依法管理,不断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水平。在应急管理工作中进一步明确职能和职责,依照法律法规进行严格管理。对公共突发事件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消极懈怠,造成重大损失和责任事故的,要坚决依法查处,严肃追究法律责任。

篇2

(一)重大火灾安全事故

1、办事处、社区指挥组织居民紧急集合疏散,迅速将事故信息上报市政府及上级部门,并及时报告119、120等相关部门请求援助。

2、办事处应急领导小组干部在接到火灾事故报告后,它发出紧急动员信号,组织社区干部指挥居民按顺序疏散,及时将居民带到远离火源的安全地带(可指定安全地带为广场、学校操场等开阔地)。

3、社区干部可利用一切救火设备救火,必要时组织居民开展救火。

4、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二)重大交通安全事故

1、社区指挥组织居民紧急疏散至安全地段,迅速将事故信息上报市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并及时报警110、119、120等相关部门请求援助,保护好事故现场。

2、办事处应急领导小组要迅速组织人员抢救受伤居民,在最短时间内将受伤居民送至医院救治,及时通知医院做好急救准备。

3、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三)危险药品安全事故

1、社区危险药品要求专柜存放,专人(医护人员)负责管理。

2、社区门诊在诊治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医疗事故,社区要及时拨打120,在最短时间内将病人迅速转移到大型医院进行救治。

3、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四)工程建设、危房安全事故

1、辖区在建、改建和维修的建筑物要树立警示牌,设有隔离栏。

2、汛期,社区干部发现危房立即停止居住,并做好人员转移安置工作。

3、辖区发生建筑物、危房安全事故,相关社区迅速组织居民、施工人员疏散至安全地段及时将事故信息报告市政府及上级部门,及时报告110、119、120等相关部门请求援助。

4、对受伤居民、工地工人组织抢救,封闭事故现场。

5、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五)大型活动安全事故

1、办事处组织居民开展的大型活动,必须将活动事先做好安排部署,周密细致,认真做好活动前的安全宣传教育和组织沟通工作。

2、若发生安全事故,办事处工作人员要迅速抢救受伤居民,及时将事故信息报告市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并及时报告110、120请求援助,保护好事故现场。

3、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六)流行传染病安全事故

1、发生大规模流行性疾病特殊时期,社区发现有常见传染病症状的居民,及时隔离,应立即通知患病者到医院检查就诊。有传染病的居民不得带病随意外出,凡患传染病的居民须经医院诊断排除传染后才能外出。

2、社区发生特殊传染病,要迅速配合有关部门利用社区设施对患者进行隔离,通知患病居民亲属,送定点传染病医院诊治。

3、社区对传染病人居住场所及涉及的公共场所要及时消毒,对传染病人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疫情扩散。

4、及时将发现的疫情上报市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卫生防疫部门,并做好病人的跟踪工作。

(七)暴雨、大风、地震等自然灾害性事故

1、对不可抗性自然灾害,未雨绸缪,加强预警预报。

2、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事故,及时启动专项应急救援预案,组织人力、物力迅速抗灾施救,及时疏散群众,妥善转移安置受灾居民。

3、事发社区在最短时间将灾情上报办事处公共突发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

4、办事处及时将灾情上报市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协调配合,提供一切可以提供的保障。

(八)其它安全事故

办事处依据事故性质和,参照上述程序,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正确、科学地进行教育、引导、疏散、处理,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二、应急管理工作原则

(一)听从指挥,认真负责。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响应救援工作各项政策、措施,各社区居委会要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重特大突发事故应急救援处置预案。按照属地管理分片分委责任制,社区书记负总责,包片包委责任到人,工作部署落实到位。

(二)积极配合,协同一致。各社区要积极为参加应急救援工作部门单位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做好配合和协调工作,为抢险救灾工作及时有效开展创造有利条件。根据“专门机关与群众相结合”工作原则,积极参与依法动员的组织部门、单位和社会力量进行的重特大突发事故演练和救援工作。

(三)防治结合,以防为主。树立常备不懈的安全防范意识,经常性做好应对重特大突发事故的思想准备、预备准备、机制准备的事前工作准备,加大安全生产、安全生活的宣传教育力度。并要从根本上排除影响居民安全生产生活的潜在隐患,注重源头,常抓不懈。

(四)科学扑救,以人为本。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为应急处置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的减少重特大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提高科学救援水平,切实加强社区应急管理人员的防护和培训,确保事故得到安全、快速、有效处置,把重特大事故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三、应急管理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摆上日程。各社区要把应急管理工作摆上社区日常重要议事日程,转变麻痹大意思想,加大对企业、居民安全生产生活的教育宣传力度。利用社区市民学校组织开展专项集中宣传教育活动,利用排查走访或其他业务工作机会,留意观察,进行日常安全生产生活宣传,指导企业单位、居民纠正不正确的或落后的生产生活习惯,坚决杜绝安全隐患,有效遏制突发事件发生。

(二)提早安排,按部就班。各社区要通过走访调查,明确掌握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居民基本生产生活情况。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预防、早处置的原则,建立应急事故处置预案,要做到救援应急工作开展有的放失、有条不紊。及时整改有安全隐患的企业,对易于发生自然灾害地域加强巡视巡查。

(三)精心准备,预警预测。建立常规数据检测(排查分析),收集发生在本区内可能造成重特大突发事故的有关信息,根据突发事故类型、蔓延发展速度、波及范围以及救援资源调用数量、救援难度等因素。各社区要随时做好应急救援的各项准备工作。同时,有针对性地搞好各种可能出现的灾害事故的实地演练,熟悉地形、交通,进行突发事件救援工具器材的基本操作使用培训或练习,达到熟练掌握使用程度。

(四)应急响应,高效协调。若发生突况,及时上报区办事处,最快时间内赶赴事发现场进行救援组织工作,积极采取应急管理措施,防止事态蔓延扩大,并启动本级应急处置预案。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提供数据信息,全力支持消防、公安、医疗、交通运输、民政等相关救援部门单位开展救援抢险、治安维护以及事故调查、灾后安抚等工作。

(五)畅通通信,全面动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完善灾情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与上级及各部门之间的灾害灾情信息共享。完善办事处、社区灾害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建立办事处、社区灾害管理人员队伍,不断提高应对御灾救灾应急管理能力。以办事处为单位,动员工、青、妇、民兵组成应急救助志愿者队伍,形成一支召之能来、来之能战的社会救助应急力量。建立和完善社会捐助的动员机制、运行机制、监督管理机制,规范突发事故和灾害社会捐助工作。统一由民政办接收和管理发放社会捐助款物。

四、应急工作组织体系

办事处成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领导中心组,统一指挥和组织社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根据应急处置的需要,领导小组可以随时调集人员,调用物资及交通工具,各社区、各科室必须全力支持和配合。办事处主要领导是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第一责任人。其主要职责是:制定和完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预案,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部门联动机制;加强现代化预警设施和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紧急情况预警能力;根据职责分工负责组织处置重大紧急情况,协调解决处置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根据办事处突发公共事件领导小组的部署,指挥和协调各社区处置各类公共事件紧急情况的专项工作。为有效地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办事处成立应急指挥办公室。下设各突发公共事件工作组,在办事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领导小组指挥机构下开展工作。

办事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办公室由办事处党委副书记任任总指挥,办事处副书记、副主任、各站办所负责同志为主要成员,综治办、联防队、各社区、相关职能部门为应急主体。应急指挥中心设在办事处办公室,实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等职能。应急指挥中心下设各应急行动组。

1、信息宣传组。由办事处党委副书记任组长,办事处组织、宣传和社区等负责人参与。主要职责是实时记录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发展及处置工作情况,组织起草有关公告、通报、简报等文字材料,开展新闻报道等工作。

2、治安救助组。由办事处副书记任组长,联防队、司法社区、办事处站、办、所等负责人参与。主要职责是迅速组织人力和专业力量对突发公共事件危害地区和危险源实施警戒,维持社会治安,实行交通管制,疏散和撤离受灾人员。

3、工程抢险组。由办事处武装部任组长,联防队、民兵预备役、社区工作人员、事发地等负责人参与。主要职责是组织抢修社区中被损坏的公共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开展工程抢险、清理现场等工作。

4、医疗救护组。由办事处副主任宋扬任组长,社会服务中心、计生、社区居委会等单位负责人参与。主要职责是迅速组织专业救护机构、人员开展现场救护、院前急救、专科医救、卫生防疫等工作;快速查明社区主要污染种类以及污染影响,在职责范围内及时控制污染的扩散,消除危害,并对潜在危害继续监控。

5、后勤保障组。由办事处副主任于任组长,办事处办公室、财政所、民政、劳动保障等负责人参与。主要职责是根据指挥部要求,统计、组织生产、配送、调拨、监管、采办各类应急物资,提供应急救援人员和受灾人员的车辆和生活保障。

6、综合协调组。由办事处纪检书记任组长,事件主管办公室领导和综治办、宣传负责人参与。主要职责是综合信息,及时传递动态,传达批示精神,协调上级开展事故调查,配合事件主管办公室、专业救援队伍等相关单位开展工作。

五、事故预测和预警

1、预测

办事处、社区要加强公共突发事件监测预报体系建设,建立常规数据监测、风险分析制度,提高预测、预报准确性,发现可能引发Ⅰ级响应、Ⅱ级响应的突发公共事件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应先采取有效的预防和防范措施,要及时向上级报告。

2、预警

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级别要严格按照严重性与紧急程度,分为特别严重(Ⅰ级)、严重(Ⅱ级)、较重(Ⅲ级)和一般(Ⅳ级)四个预警级别,并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根据各部门职责的分工,重特大自然灾害的预警,由办事处自然灾害指挥部负责;事故灾难的预警,由办事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局、各社区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分别由办事处综治、医疗卫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预警,分别由办事处综治、司法所、社区、城管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各有关部门要按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级别的原则、条件和程序,及时、全面、准确的预警信息。

六、应急处置与管理

1、强化宣传教育。办事处各部门、各社区要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贯彻执行力度,要通过广播、宣传栏、板报、墙报等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预案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和减灾等常识,悬挂安全宣教图版,张贴安全生产生活条幅,增强公众个体的责任观念和自救、互救能力,提高全社会的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

2、加强预案演练。办事处应急管理办公室要按照“统一规划,分项实施”的原则,协同相关应急指挥机构或有关部门制订应急演练计划并付诸实施。各社区应结合工作实际,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演练。要通过建立社区应急网络,发现应急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存在的问题,发动社区志愿者队伍,不断完善应急预案,以提高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3、应急处置步骤。办事处相关领导要在接报后第一时间亲临现场,启动应急预案、指定现场联络员、向市政府值班室报告现场信息、负责续报现场处理情况;快速组织当地先期处置队伍,控制事态、排出险情;根据各工作组分头展开应急处置,安全疏散转移危险地带人员研究临时处置措施;当上级政府或主管部门现场指挥部到达现场后,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现场情况,协助开展应急处置至事件处置完毕。

篇3

最近,北京市、安徽省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为做好充分的应对工作,经市政府批准,现就做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防工作通知如下:

一、加强非典防治指挥协调机构的工作

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指挥协调机构的工作,从即日起恢复24小时值班,保持联络畅通。严格实行疫情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对于迟报、瞒报和漏报疫情信息者,严肃追究有关单位负责人和责任人的责任。市非典办公室恢复每日情况通报工作制度,及时反映国内外非典疫情和防治工作的最新动态。严格执行疫情统一制度,严肃纪律,严格程序,新闻媒体要严格按照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的通报口径报道疫情。

“五一”长假期间,各地区、各部门非典指挥协调机构要做好值班安排,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不得离开**市。值班安排情况、联络员姓名、联系电话、手机请于4月28日前报市非典办,电话:95120、678*****,677*****(传真)。

二、做好重点部位和重点环节的应急准备工作

民航、检验检疫、海关、公安边防、铁路、交通、港口、卫生等部门要按照《**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预案》的要求和程序,对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港口码头等交通站点立即进行一次全面检查,要紧紧围绕防治工作的需要,检查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重点检查人员、物资和管理措施等方面的工作,根据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要按照《质检总局、公安部、铁道部、交通部、卫生部、海关总署、民航总局关于加强口岸和国内交通非典卫生检疫工作的紧急通知》(国质检明发联〔2004〕54号)的要求,加强旅客和出入境人员的体温和健康监测,防止非典通过交通工具传播。**机场恢复体温检测工作,一旦发现发热病人,按照相关规定的要求及时采取措施。

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街道、社区和乡镇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提醒市民外出旅行时注意卫生安全;要加强对出差、务工返渝人员以及外来人员的健康监测工作,特别是来自北京市和安徽省的人员,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报告。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学生卫生防病知识教育。农民工集中的场所、建筑工地等单位要注意改善工人生活居住的卫生条件,加强对呼吸道发热病人的监测和报告工作。

三、医疗卫生机构进入应急状态

从即日起,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进入应急状态。恢复非典零报告制度,建立每日死亡病例和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报告制度。各级卫生部门在近期组织一次专项督查工作,检查各项措施和规定的落实情况,特别是医学教学科研单位,要加强对病毒实验室的管理,杜绝任何细菌和病毒泄漏和对人的感染。对因造成重大问题的单位,要严肃追究单位负责人和责任人的责任。

(一)非典定点医院和发热门诊要加强对所有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落实各项防护设施,配齐医疗设备,针对目前态势,组织一次大检查和模拟演练,提高诊疗和救治水平。

(二)从5月1日起,在全市所有二级及以上医院要建立健全感染科,严格按照《医院感染控制规范》做好医院内感染控制工作,加强发热病人的统一归口管理,建立逐一排查制度,加强非典流行病学调查,加强信息沟通,一旦发现传染性非典疑似病人,立即报告、隔离。

(三)所有医疗机构门(急)诊要切实做好预检分诊工作,二级及以上医院的预检处必须按照规定配置有效、快速的体温检测仪,以避免病人因预检手段落后引起的交叉感染。

(四)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技术培训和演练。要按照卫生部《关于建立应急卫生救治队伍的意见》的要求,加强各类应急卫生救治队伍的业务技术培训和演练,加强专家信息储备和日常管理工作,配齐各类防疫设施,实行统一指挥调度,不断提高疫情应急处置的水平。

四、加强非典防治物资和器材的储备工作

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做好非典防治药品、器械、防护用品以及其他预防、救治所需物资的储备工作,按照《**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预案》的规定要求足额进行储备,不足的物资必须尽快落实经费予以购买。对储备药品、器械和防护用品进行一次认真的清理和维护,做好随时应对非典疫情的准备。

篇4

一、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及其配套法规,加大传染病防治监测管理力度

《传染病防治法》对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防治职责有了明确规定,各单位要及时组织本单位医护人员的学习和培训,按照法律的有关要求,依法开展传染病监测、预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工作,重点做好疫情报告、重点传染病监测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业务人员培训等工作。区疾控中心要加强对辖区内各级医疗机构的检查指导,区卫生监督所要加强对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监督检查,并将督查结果及时通报各有关单位。

二、加强疫情报告管理,提高疫情预警、预测能力

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要以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国家救灾防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试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及有关文件的精神和要求,进一步提高全区各疫情报告单位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死亡报告分析质量,加强疫情预警、预测预报工作为重点,切实发挥疫情报告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作用。

《传染病防治法》对各级疫情责任报告单位的疫情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严格的要求,各医院、卫生院要充分认识疫情报告和管理在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将疫情报告管理工作作为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建立起系统完善的疫情管理报告网络体系,健全组织机构和制度,在人员、设备、经费、待遇等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严格疫情报告责任追究制度和奖惩制度,坚决杜绝迟报、瞒报、漏报、谎报等现象。

各医疗卫生机构要进一步稳定、充实疫情报告人员队伍,加强业务培训工作,提高人员业务素质。各单位疫情管理人员岗位如有人动,应提前写出人员调整申请报区疾控中心备案,以便区疾控中心及时掌握疫情人员调整情况,进行业务培训,保证疫情报告管理工作的连续性,使疫情报告和管理工作能够正常有序地开展。二级以上医院要保证至少两人专职从事疫情管理工作,镇卫生院、厂企、民营医院要配备一人专职、一人兼职的疫情工作人员,且工作要相对稳定,做到专机专用。

加强医疗单位的网络直报工作,扩大网络直报覆盖面,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工作要求,全区所有由财政拨款组建的医疗卫生单位(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论是否接诊传染病人均作为网络直报单位,私立医疗机构逐步纳入网络直报范畴。

做好疫情报告审核,加强疫情通报工作。国家实现传染病网络直报后,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及时性、敏感性和准确性得到了很大提高。各单位要在规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的同时,特别要加强传染病报告及时性和填报质量的分析,主动收集、分析、调查、核实、反馈疫情信息,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并定期通报。做好对疫情信息的预测、预警工作,对重要疫情做出快速反应并进行追踪调查和处理。区疾控中心疫情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基层指导疫情报告工作,一月一督导,半年一考核,并将督导、考核结果及时报告区卫生局,有效推动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工作的落实,同时按照有关要求定期组织疫情漏报调查,及时发现报告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和指导各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对辖区内的疫情进行及时、准确的报告。发现异常报告(疫情报告突然增多或减少、传染病的暴发等)要及时处理,并在24小时内将调查结果按规定逐级上报。

三、加强疫情监测,落实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感、人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的防治工作的各项措施

为及时应对人禽流感、SARS发生和流感大流行,控制和降低全区呼吸道疾病的发病,2012年要继续完善各项工作预案,健全组织机构和各项工作制度,做好各类传染病暴发的技术、物资储备;继续加强辖区内公共卫生监测点的指导,完善监测网络报告工作;加强培训,提高呼吸道疫情应急处置能力。

各级医院要严格按照《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方案》的要求,加强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监测,及时诊断和排查处置人禽流感和SARS预警病例,认真贯彻执行市局[2005]32号文件要求,严格按照卫生部制定的《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感染性疾病病人就诊流程》等文件要求,进一步做好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等具有前哨作用的环节和机构的建设与管理,严格规范各项工作流程。要加强大众宣传教育,增强群众自我防护意识;要抓好组织、人员、物资的落实,定期组织非典防治演练,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和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

要按照《全国流感/人禽流感监测实施方案》、《市突发人间禽流感应急预案(试行)》及《市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与应急预案(试行)》等要求,加强流感、人禽流感疫情监测、预测预报工作,重点是医院流感样病例的监测工作和重点人群的监测,按照要求及时上报监测结果;加强流感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疫情监测,密切关注疫情动态,必要时启动人间禽流感高暴露人群监测点和设立应急监测点;加强预防流感宣传,有计划地组织重点人群开展流感疫苗接种、登记、统计与上报工作。

四、强化霍乱和腹泻病的防治措施,降低肠道传染病发病率

各医疗卫生机构要提高霍乱和腹泻病防治工作重要性和长期性的认识,坚持“预防为主”,严格落实《霍乱防治工作方案》,高度重视霍乱、腹泻病防治工作,落实各项技术措施,建立健全各级霍乱和腹泻病防治专业组织,按时成立霍乱防治机动队。

各医疗单位要严格执行《省医疗单位腹泻病门诊工作规程》和《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准备,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要有单独的腹泻病门诊区,两镇卫生院开设单独的腹泻病门诊,厂企、民营一级医院设立专桌,保证肠道门诊按时开诊。加强疫情监测,有计划地开展疫源检索,特别是霍乱弧菌、O157:H7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检索,在流行季节加强对重点人群和外环境的监测,定期开展监督检查。执行全省首例霍乱病例处理制度,一旦出现首例疫情或暴发疫情,迅速核实诊断,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疫情继发、蔓延。实行霍乱疫情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上报疫情信息。

区疾控中心、市立四院、省交通医院、山大二院按要求建立腹泻病防治机动队,要做到物资装备齐全、整洁、实用、有效和便于携带,组织现场疫情处理演练,增强实战能力。要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卫生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进一步加强饮水和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开展以“三管一灭”为中心,以预防肠道传染病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区疾控中心在流行季节对海产品、疫区的食品、饮用水和其他外环境进行抽样检验,所有标本进行霍乱弧菌分离培养。同时,加强对黄河、工商河水点的采样检索,加强对旅馆、饭店、集贸市场、建筑工地、摊点、集体食堂的监测和管理,对重点人群进行采便检查,防止霍乱的水型和食物型暴发。

五、落实《艾滋病防治条例》,强化艾滋病防治措施

认真贯彻落实《艾滋病防治条例》、《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省艾滋病防治办法》和《省贯彻〈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以《省艾滋病防治宣传“五进”方案》、《省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实施方案》和《省高危人群干预工作方案》为指导,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艾滋病防治机制,实行依法防治、科学防治、规范防治。加强疾控机构专业人员和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艾滋病基本知识、防治管理和专业技术培训,增强全区艾滋病防治工作能力,努力实现到2010年90%以上城市社区和乡镇卫生服务人员、90%以上村卫生室乡村医生等人员接受过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的目标,逐步提高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在就诊病人中主动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发现率。

高危人群行为干预是预防艾滋病进一步传播蔓延的最有效措施之一,认真落实《关于加强重点公共场所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意见》(济卫疾控发[2007]17号)5类艾滋病防治重点公共场所艾滋病防治宣传、安全套推广和高危行为干预,全面开展场所内服务人员艾滋病检测。继续推进艾滋病防治知识“五进”活动,广泛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无偿献血知识和“四免一关怀”等政策的宣传。使全区15-49岁人口中各类人群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有效干预措施在主要高危人群和流动人口的覆盖率、安全套使用率等指标达到省、市的要求。

协调各有关部门、单位,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切实做好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严格按照卫生部《高危行为干预工作指导方案(试行)》,结合中-美艾滋病合作(GAP)项目、国家级艾滋病哨点监测和自愿咨询检测(VCT)等项目,在全区重点场所开展高危人群干预工作。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提高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数量和服务质量,通过外展服务促进自愿咨询检测工作,扩大服务范围。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为艾滋病病人提供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和管理。

根据《艾滋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加强艾滋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督导、检查和质量评估。做好全区有关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的调查处理。继续实施报病有奖,对报告疫情和及时完整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处理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各医疗单位要按照逐级培训的原则,在上半年对防治人员普遍进行一次培训,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两镇继续做好外来妇女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的摸底调查和采血工作。

六、贯彻《结核病防治规划》,提高结核病的发现率

结核病防治要按照《2006-2010年省结核病防治规划》要求,层层落实责任,强化综合医院肺结核病人的登记、报告和转诊制度,规范病人的治疗和管理,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完成我区新涂阳病人指标的发现任务,保持病人治愈率达85%以上,DOTS覆盖率达100%的水平。

七、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疫情

全面落实以“防鼠灭鼠、疫苗接种、健康教育、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做好疫点和暴发点的处理工作,加强疫情报告和管理,进一步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按照《省流行性出血热监测实施方案(试行)》的要求,加强人间疫情和鼠间疫情监测,及时收集、汇总、分析监测资料,评价防治措施效果。严格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报告,对新发病人按国家诊断标准规定试验方法进行确诊,做好新发病例的流调工作,新发病人流调率、血膜采集率要达到100%。加强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做好高危人群的预防接种,提高疫苗接种率。

八、强化措施,落实地方病寄生虫病防治工作

认真执行国家《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和《省碘盐监测方案》,加强对碘缺乏病区碘盐监测,提高合格碘盐的覆盖率;加强尿碘、水碘监测,以了解重点人群碘营养状况以及水碘含量,为政府制定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积极开展疟疾监测,加强流动人口疟防管理和“三热”病人(临床初诊为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血检,密切关注来自疟区的流动人口和自疟区返回的居民,各镜检站5-10月份完成100份的血检任务,染色合格率达90%以上,并于次月5日之前向区疾控中心电话上报血检数量(联系电话),区疾控中心针对血检质量每月抽取10%的血片进行复查,严防输入性疟疾病例的发生与流行。组织实施以全民服药驱虫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防治肠道寄生虫病,降低感染率。

九、积极开展慢病及学校、托幼机构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加快慢病防治示范社区的建设工作,按照中国CDC制定的《社区高血压、糖尿病防治方案》等规范要求,对慢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进行个性化健康指导。加快慢病防治机构建设,完善慢病防治网络,继续加强健康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学校卫生工作要以开展学生常见病、传染病预防控制为主要目标,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校医、保健教师和学校(托幼机构)疫情报告人的技术培训,加强疾病监测和报告,防止传染病在学校(托幼机构)内暴发流行。

十、加强隔离消毒工作,防止医源性疾病的发生

各医疗单位要认真按照《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开展工作,做好自身监测与管理,充分发挥感控办、护理部的职能,做到有制度、有组织、有药械,自测自查有记录并真实、准确、详细,确保消毒卫生质量动态稳定,有效地防止院内感染发生。各医疗单位使用的消毒产品要专人负责,健全采购档案,记录准确清楚,消毒产品法定标志合法(批准文号、厂名、批号、消毒方法、消毒日期和有效期),证件齐全,严格执行一次性注射用品用后毁形消毒,医疗卫生单位的污物要分类收集,按有关要求回收处理,并于每月5日之前将本单位医疗垃圾报表传真上报区疾控中心(传真电话)。区卫生监督所、区疾控中心要加强辖区内医疗机构、托幼机构和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单位消毒工作的督查和指导,对违反《消毒管理办法》的单位、个人,要依法严肃处理。

篇5

l.1编制目的

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扑灭突发重大动物疫情,最大程度地减轻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对畜牧业及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安全。

l.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l.3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分级

根据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将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l.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畜牧业生产严重损失和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动物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

1.5工作原则

(1)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和指挥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理工作;疫情应急处理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扑灭本行政区域内的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各有关部门按照预案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疫情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根据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对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实行分级管理。

(2)快速反应,高效运转。各级人民政府和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体系、应急反应机制和应急处置制度,提高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理能力;发生突发重大动物疫情时,各级人民政府要迅速作出反应,采取果断措施,及时控制和扑灭突发重大动物疫情。

(3)预防为主,群防群控。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防疫知识的宣传,提高全社会防范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并根据需要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开展疫情监测和预警预报,对各类可能引发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情况要及时分析、预警,做到疫情早发现、快行动、严处理。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理工作要依靠群众,全民防疫,动员一切资源,做到群防群控。

2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2.1应急指挥机构

农业部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负责组织、协调全国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负责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理工作。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级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的建议和实际工作需要,决定是否成立全国和地方应急指挥部。

2.1.1全国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指挥部的职责

国务院主管领导担任全国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指挥部总指挥,国务院办公厅负责同志、农业部部长担任副总指挥,全国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指挥部负责对特别重大突发动物疫情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作出处理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重大决策。指挥部成员单位根据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性质和应急处理的需要确定。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设在农业部。负责按照指挥部要求,具体制定防治政策,部署扑灭重大动物疫情工作,并督促各地各有关部门按要求落实各项防治措施。

2.l.2省级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指挥部的职责

省级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指挥部由省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组成,省级人民政府主管领导担任总指挥。省级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指挥部统一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理的指挥,作出处理本行政区域内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决策,决定要采取的措施。

2.2日常管理机构

农业部负责全国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理的日常管理工作。

省级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的协调、管理工作。

市(地)级、县级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的日常管理工作。

2.3专家委员会

农业部和省级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组建突发重大动物疫情专家委员会。

市(地)级和县级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可根据需要,组建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理专家委员会。

2.4应急处理机构

2.4.1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主要负责突发重大动物疫情报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开展现场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测,加强疫病监测,对封锁、隔离、紧急免疫、扑杀、无害化处理、消毒等措施的实施进行指导、落实和监督。

2.4.2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负责加强对出入境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检验检疫、疫情报告、消毒处理、流行病学调查和宣传教育等。

3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监测、预警与报告

3.1监测

国家建立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监测、报告网络体系。农业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监测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保证监测质量。

3.2预警

各级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提供的监测信息,按照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分析其危害程度、可能的发展趋势,及时做出相应级别的预警,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特别严重、严重、较重和一般四个预警级别。

3.3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及其隐患,有权向上级政府部门举报不履行或者不按照规定履行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理职责的部门、单位及个人。

3.3.1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

(1)责任报告单位

a.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属动物防疫监督机构;

b.各动物疫病国家参考实验室和相关科研院校;

c.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

d.兽医行政管理部门;

e.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f.有关动物饲养、经营和动物产品生产、经营的单位,各类动物诊疗机构等相关单位。

(2)责任报告人

执行职务的各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的兽医人员;各类动物诊疗机构的兽医;饲养、经营动物和生产、经营动物产品的人员。

3.3.2报告形式

各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报告疫情;其他责任报告单位和个人以电话或书面形式报告。

3.3.3报告时限和程序

发现可疑动物疫情时,必须立即向当地县(市)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县(市)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赶赴现场诊断,必要时可请省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派人协助进行诊断,认定为疑似重大动物疫情的,应当在2小时内将疫情逐级报至省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并同时报所在地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省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当在接到报告后1小时内,向省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和农业部报告。省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接到报告后的1小时内报省级人民政府。特别重大、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后,省级人民政府、农业部应当在4小时内向国务院报告。

认定为疑似重大动物疫情的应立即按要求采集病料样品送省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实验室确诊,省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不能确诊的,送国家参考实验室确诊。确诊结果应立即报农业部,并抄送省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

3.3.4报告内容

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发病的动物种类和品种、动物来源、临床症状、发病数量、死亡数量、是否有人员感染、已采取的控制措施、疫情报告的单位和个人、联系方式等。

4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应急响应和终止

4.1应急响应的原则

发生突发重大动物疫情时,事发地的县级、市(地)级、省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作出应急响应。同时,要遵循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实际情况和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及时调整预警和响应级别。要根据不同动物疫病的性质和特点,注重分析疫情的发展趋势,对势态和影响不断扩大的疫情,应及时升级预警和响应级别;对范围局限、不会进一步扩散的疫情,应相应降低响应级别,及时撤销预警。

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理要采取边调查、边处理、边核实的方式,有效控制疫情发展。

未发生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地方,当地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接到疫情通报后,要组织做好人员、物资等应急准备工作,采取必要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在本行政区域内发生,并服从上一级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指挥,支援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地的应急处理工作。

4.2应急响应

4.2.1特别重大突发动物疫情(Ⅰ级)的应急响应

确认特别重大突发动物疫情后,按程序启动本预案。

(1)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a.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参与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处理。

b.根据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处理需要,调集本行政区域内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设备参加应急处理工作。

c.封锁令,对疫区实施封锁。

d.在本行政区域内采取限制或者停止动物及动物产品交易、扑杀染疫或相关动物,临时征用房屋、场所、交通工具;封闭被动物疫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等紧急措施。

e.组织铁路、交通、民航、质检等部门依法在交通站点设置临时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对进出疫区、出入境的交通工具进行检查和消毒。

f.按国家规定做好信息工作。

g.组织乡镇、街道、社区以及居委会、村委会,开展群防群控。

h.组织有关部门保障商品供应,平抑物价,严厉打击造谣传谣、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和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维护社会稳定。

必要时,可请求中央予以支持,保证应急处理工作顺利进行。

(2)兽医行政管理部门

a.组织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开展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调查与处理;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b.组织突发重大动物疫情专家委员会对突发重大动物疫情进行评估,提出启动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响应的级别。

c.根据需要组织开展紧急免疫和预防用药。

d.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应急处理工作的督导和检查。

e.对新发现的动物疫病,及时按照国家规定,开展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培训工作。

f.有针对性地开展动物防疫知识宣教,提高群众防控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g.组织专家对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处理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3)动物防疫监督机构

a.县级以上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做好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信息收集、报告与分析工作。

b.组织疫病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c.按规定采集病料,送省级实验室或国家参考实验室确诊。

d.承担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理人员的技术培训。

(4)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

a.境外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会同有关部门停止从疫区国家或地区输入相关动物及其产品;加强对来自疫区运输工具的检疫和防疫消毒;参与打击非法走私入境动物或动物产品等违法活动。

b.境内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加强出口货物的查验,会同有关部门停止疫区和受威胁区的相关动物及其产品的出口;暂停使用位于疫区内的依法设立的出入境相关动物临时隔离检疫场。

c.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中发现重大动物疫情或者疑似重大动物疫情时,立即向当地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并协助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做好疫情控制和扑灭工作。

4.2.2重大突发动物疫情(Ⅱ级)的应急响应

确认重大突发动物疫情后,按程序启动省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

(1)省级人民政府

省级人民政府根据省级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的建议,启动应急预案,统一领导和指挥本行政区域内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理工作。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扑疫;紧急调集各种应急处理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设备;或督导封锁令,对疫区实施封锁;依法设置临时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查堵疫源;限制或停止动物及动物产品交易、扑杀染疫或相关动物;封锁被动物疫源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等;按国家规定做好信息工作;组织乡镇、街道、社区及居委会、村委会,开展群防群控;组织有关部门保障商品供应,平抑物价,维护社会稳定。必要时,可请求中央予以支持,保证应急处理工作顺利进行。

(2)省级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

重大突发动物疫情确认后,向农业部报告疫情。必要时,提出省级人民政府启动应急预案的建议。同时,迅速组织有关单位开展疫情应急处置工作。组织开展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调查与处理;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组织对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理的评估;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应急处理工作的督导和检查;开展有关技术培训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动物防疫知识宣教,提高群众防控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3)省级以下地方人民政府

疫情发生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省级人民政府或省级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按照要求认真履行职责,落实有关控制措施。具体组织实施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理工作。

(4)农业部

加强对省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急处理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工作的督导,根据需要组织有关专家协助疫情应急处置;并及时向有关省份通报情况。必要时,建议国务院协调有关部门给予必要的技术和物资支持。

4.2.3较大突发动物疫情(Ⅲ级)的应急响应

(1)市(地)级人民政府

市(地)级人民政府根据本级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的建议,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综合应急措施。必要时,可向上级人民政府申请资金、物资和技术援助。

(2)市(地)级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

对较大突发动物疫情进行确认,并按照规定向当地人民政府、省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和农业部报告调查处理情况。

(3)省级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

省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疫情发生地疫情应急处理工作的督导,及时组织专家对地方疫情应急处理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并向本省有关地区发出通报,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4.2.4一般突发动物疫情(Ⅳ级)的应急响应

县级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级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的建议,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有关部门开展疫情应急处置工作。

县级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对一般突发重大动物疫情进行确认,并按照规定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市(地)级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组织专家对疫情应急处理进行技术指导。

省级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根据需要提供技术支持。

4.2.5非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地区的应急响应

应根据发生疫情地区的疫情性质、特点、发生区域和发展趋势,分析本地区受波及的可能性和程度,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密切保持与疫情发生地的联系,及时获取相关信息。

(2)组织做好本区域应急处理所需的人员与物资准备。

(3)开展对养殖、运输、屠宰和市场环节的动物疫情监测和防控工作,防止疫病的发生、传入和扩散。

(4)开展动物防疫知识宣传,提高公众防护能力和意识。

(5)按规定做好公路、铁路、航空、水运交通的检疫监督工作。

4.3应急处理人员的安全防护

要确保参与疫情应急处理人员的安全。针对不同的重大动物疫病,特别是一些重大人畜共患病,应急处理人员还应采取特殊的防护措施。

4.4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响应的终止

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响应的终止需符合以下条件:疫区内所有的动物及其产品按规定处理后,经过该疫病的至少一个最长潜伏期无新的病例出现。

特别重大突发动物疫情由农业部对疫情控制情况进行评估,提出终止应急措施的建议,按程序报批宣布。

重大突发动物疫情由省级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对疫情控制情况进行评估,提出终止应急措施的建议,按程序报批宣布,并向农业部报告。

较大突发动物疫情由市(地)级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对疫情控制情况进行评估,提出终止应急措施的建议,按程序报批宣布,并向省级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一般突发动物疫情,由县级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对疫情控制情况进行评估,提出终止应急措施的建议,按程序报批宣布,并向上一级和省级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上级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及时组织专家对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措施终止的评估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

5善后处理

5.1后期评估

突发重大动物疫情扑灭后,各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在本级政府的领导下,组织有关人员对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处理情况进行评估,提出改进建议和应对措施。

5.2奖励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参加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理作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对在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理工作中英勇献身的人员,按有关规定追认为烈士。

5.3责任

对在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预防、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理过程中,有、失职、渎职等违纪违法行为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5.4灾害补偿

按照各种重大动物疫病灾害补偿的规定,确定数额等级标准,按程序进行补偿。

5.5抚恤和补助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对因参与应急处理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

5.6恢复生产

突发重大动物疫情扑灭后,取消贸易限制及流通控制等限制性措施。根据各种重大动物疫病的特点,对疫点和疫区进行持续监测,符合要求的,方可重新引进动物,恢复畜牧业生产。

5.7社会救助

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后,国务院民政部门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和《救灾救济捐赠管理暂行办法》及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做好社会各界向疫区提供的救援物资及资金的接收,分配和使用工作。

6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的保障

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做好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处理的应急保障工作。

6.1通信与信息保障

县级以上指挥部应将车载电台、对讲机等通讯工具纳入紧急防疫物资储备范畴,按照规定做好储备保养工作。

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对紧急情况下的电话、电报、传真、通讯频率等予以优先待遇。

6.2应急资源与装备保障

6.2.1应急队伍保障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理预备队伍,具体实施扑杀、消毒、无害化处理等疫情处理工作。

6.2.2交通运输保障

运输部门要优先安排紧急防疫物资的调运。

6.2.3医疗卫生保障

卫生部门负责开展重大动物疫病(人畜共患病)的人间监测,作好有关预防保障工作。各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在做好疫情处理的同时应及时通报疫情,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开展工作。

6.2.4治安保障

公安部门、武警部队要协助做好疫区封锁和强制扑杀工作,做好疫区安全保卫和社会治安管理。

6.2.5物资保障

各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按照计划建立紧急防疫物资储备库,储备足够的药品、疫苗、诊断试剂、器械、防护用品、交通及通信工具等。

6.2.6经费保障

各级财政部门为突发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提供合理而充足的资金保障。

各级财政在保证防疫经费及时、足额到位的同时,要加强对防疫经费使用的管理和监督。

各级政府应积极通过国际、国内等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理工作。

6.3技术储备与保障

建立重大动物疫病防治专家委员会,负责疫病防控策略和方法的咨询,参与防控技术方案的策划、制定和执行。

设置重大动物疫病的国家参考实验室,开展动物疫病诊断技术、防治药物、疫苗等的研究,作好技术和相关储备工作。

6.4培训和演习

各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要对重大动物疫情处理预备队成员进行系统培训。

在没有发生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状态下,农业部每年要有计划地选择部分地区举行演练,确保预备队扑灭疫情的应急能力。地方政府可根据资金和实际需要的情况,组织训练。

6.5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利用广播、影视、报刊、互联网、手册等多种形式对社会公众广泛开展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知识的普及教育,宣传动物防疫科普知识,指导群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对待突发重大动物疫情。要充分发挥有关社会团体在普及动物防疫应急知识、科普知识方面的作用。

7各类具体工作预案的制定

农业部应根据本预案,制定各种不同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并根据形势发展要求,及时进行修订。

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本预案的规定,制定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具体工作方案。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参照本预案并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组织制定本地区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

8附则

8.1名词术语和缩写语的定义与说明

重大动物疫情:是指陆生、水生动物突然发生重大疫病,且迅速传播,导致动物发病率或者死亡率高,给养殖业生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或者可能对人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危害的,具有重要经济社会影响和公共卫生意义。

我国尚未发现的动物疫病:是指疯牛病、非洲猪瘟、非洲马瘟等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已经发现,在我国尚未发生过的动物疫病。

我国已消灭的动物疫病:是指牛瘟、牛肺疫等在我国曾发生过,但已扑灭净化的动物疫病。

暴发:是指一定区域,短时间内发生波及范围广泛、出现大量患病动物或死亡病例,其发病率远远超过常年的发病水平。

疫点:患病动物所在的地点划定为疫点,疫点一般是指患病禽类所在的禽场(户)或其他有关屠宰、经营单位。

疫区:以疫点为中心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划定为疫区,疫区划分时注意考虑当地的饲养环境、天然屏障(如河流、山脉)和交通等因素。

受威胁区:疫区外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划定为受威胁区。

本预案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8.2预案管理与更新

预案要定期评审,并根据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形势变化和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订。

篇6

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站在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黄冈的高度,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涉及农民工合法权益。充分认识解决好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重要意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强化监管、落实责任,完善制度,建立预防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长效机制,切实做好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市解决企业工资拖欠问题部门联席会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切实维护广大农民工的劳动报酬权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全面落实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建设、交通、水利、铁路等使用农民工较多的行业。依法查处拒不缴纳工资保障金的行为,切实加强工资保障金管理,实行依法收缴、专款专用。建设、交通、水利、铁路等行政主管部门要督促企业按规定缴纳工资支付保障金,确保工资支付保障金落实到位。对拒不缴纳保障金的单位,有关部门不得批准项目开工。

(二)全面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各县(市、区)要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适时组织专项检查行动。其他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监管,密切配合。各地可结合当地实际,采取全面监控和重点监控相结合的办法,将建筑企业以及其他行业中有拖欠、克扣工资行为的企业作为重点监控对象,要求其定期将工资支付的情况报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对存在拖欠、克扣工资问题和有欠薪苗头的企业,劳动保障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及时处理。要推行施工单位工资支付专用账户和农民工实名制。项目建设中,施工单位要设立2个账户,将工程人工费和工程款分户管理,工资支付专用账户的管理采取业主、施工单位、劳动保障部门、银行共同监管,专款专用。

(三)畅通举报投诉渠道。设置举报投诉信箱,畅通拖欠农民工工资举报投诉渠道,做好举报投诉案件的调查处理工作。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构对因拖欠工资引发的劳动争议,要开辟争议处理“绿色通道”对符合立案条件的拖欠工资争议案件,按照“快立、快审、快结”原则,及时受理,及时裁决。

(四)全面推行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全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建立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的工作力度。将企业工资支付情况作为评价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等级的主要依据,对违法企业降低信用等级,并通过银行征信体系依法向社会公布。

三、完善应急工作预案。健全部门联动机制

(一)建立应急周转资金制度。安排一定的资金解决因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而垫付的费用,劳动保障部门在垫付资金后,应及时依法向用人单位收回垫付资金。应急周转资金实行专账管理,单项核算,专款专用。同时,按照“政府负责、属地管理、行业归口”工作原则,制定完善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处理因拖欠工资问题引发的应急工作机制。

(二)加强部门配合。联席会议召集人牵头,各成员单位参加,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通报情况,交换信息,研究解决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中存在问题,进一步明确职责,各司其职,协调联动,形成工作合力。

四、严厉打击欠薪逃匿行为

劳动保障、建设等部门参与,各地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欠薪逃匿行为的打击力度。要制订欠薪逃匿处理办法。由公安部门牵头。根据法律法规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3号)文件精神,研究制订受理欠薪逃匿报案、依法立案侦查处置的具体办法,严厉打击欠薪逃匿的违法行为。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劳动保障部门要对欠薪逃匿责任人的信息进行整理、确认,录入银行征信系统,从银行信贷、结算等方面强化对逃匿责任人的制约,形成欠薪逃匿责任人的银行信用监督制约机制。

五、加快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

各县(市、区)每个乡镇,全市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要大力开展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简称“两网化”管理工作。网格划分上。城区视街道、社区的用人单位情况划分若干网格,建立对包括农民工工资发放监管处理在内的劳动保障工作网格化管理,将预防和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有机结合。每个网格要配备1名以上劳动保障协管员,人员经费由当地财政部门从再就业资金中足额列入预算或从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的途径落实。劳动保障协管员要加强基层日常监管巡查,协调处理劳资纠纷,协助配合劳动监察机构查处劳动保障案件。

篇7

一、努力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按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总的目标要求,全面完成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护体系建设任务。正在建设的疾控中心务必于6月底前完成各项建设和装备任务;已完成基建任务的县(区)重点加强实验室建设。按照平战结合、重在能力建设的原则,市传染病医院、急救中心和10个县传染病区建设必须于10月底前建成投入使用,逐步建立起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疾病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切实做好非典、人间禽流感、艾滋病、结核病、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建立健全防治工作的长效机制,落实防治措施,防止重大传染病流行和蔓延。以碘缺乏病和煤烟型氟、砷中毒为重点,全面完成"十五"地方病防治和95000户防氟改灶任务,组织考核和验收。实行计划免疫分片包抓责任制、定期检查表彰和责任追究制度,制定目标责任考核办法、责任追究办法和流动人口计划免疫管理办法。组织开展计划免规范化乡镇和"达标"县区创建活动,首批岚皋、旬阳和平利三县达到建设标准。进一步规范计划免疫技术服务,市、县疾控中心和8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完成规范化接种门诊建设任务,提高接种质量,"七苗"有效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加强重点疾病的预测、预警和预报,建立和完善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制度,提高网络直报质量,杜绝谎报、迟报、漏报、错报现象发生。

按照"改革发展,依法监管,网络规范,住院分娩"的工作思路,组织开展妇幼卫生"基层工作年"活动。进一步规范基层网络建设,依法规范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市场,完善孕产妇、儿童系统管理,管理率分别达85%以上。发挥各级医院妇产科、儿科在妇幼保健工作中的作用,加强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产科建设,提高住院分娩率,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做好"降消"项目实施工作。

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安康市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工作力度和工作进度。继续创建卫生县城、卫生集镇、卫生示范村,做好已创建卫生县城荣誉的保持工作。组织实施农村改厕改水,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卫生条件。健全市级和十县区红十字会组织机构,充分发挥红十字会在赈灾和救灾防病工作中的作用。

二、切实加强农村卫生工作

认真贯彻执行中、省、市《关于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精神,坚持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从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继续向农村倾斜,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比较薄弱的状况。切实落实农村卫生经济政策,对疾控中心、妇幼保健、卫生执法机构和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一长两干"、

离退休人员的工资实行财政全额预算管理;对乡镇卫生院其余人员的人头经费暂达不到80%补助标准的,可分年度逐步达到;对村级"两员"报酬按照每月不低于600元的标准予以保证。市疾控中心和白河、汉阴、岚皋、宁陕县疾控中心要实现财政预算全额管理。

深化农村卫生改革。继续完善乡镇卫生院人、财、物上划县区卫生局管理工作,制定管理措施和办法,加大管理力度,提高两个效益。对非建制的乡镇卫生院(所)实行撤并重组,采取租赁、承包、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国有民营、托管、拍卖等多种形式改制经营,增强发展活力。大力推行院长公选制和防疫妇幼专干公考制,保证人员素质,提高服务能力。

加大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以项目建设带动我市农村卫生快速发展的意识。组织实施好乡镇卫生院建设、贫困县医院建设、中医院建设、卫生专项建设、艾滋病示范县区建设等重点项目,落实项目配套资金,按期完成建设任务。做好卫生贷款项目的报帐、资金返还、人员培训和设备管理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提高中西部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项目。

做好旬阳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按照"政府主导,农民自愿参与"的原则,切实做好宣传动员、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工作,努力提高农民参保率。要及时总结经验,完善管理办法,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运行。

三、大力推进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按照整合资源,优势互补的原则,对现有卫生资源进行合理规划,突出各自特色,加强优势、强势专科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卫生资源效益。做好市传染病医院、儿童医院、妇产医院以及急救、麻风病防治、职业病防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等中心的组建工作。做好铁路医院、卫生所移交地方管理工作。

按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思路,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建立公立医院出资人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政府、资产管理组织,医院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做到既扩大医院经营自,又保证政府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目标的实现。

要大力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医疗卫生事业,打破公立医院的垄断局面,促进多种所有制医疗机构有序竞争。对经营不善的国有医院实行股份制、国有民营等产权、经营权改革。

对政府主办的公益性医院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积极落实财政补偿政策,认真执行医疗服务价格、药品费用分开核算分别管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病人选择医生、住院费用清单查询及医疗收费公示制度。召开医院管理和经营体制改革研讨会。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按照投资多元化、工作规范化、服务多样化的思路,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引导部分二级医院延伸办社区卫生服务。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加强准入、监管和指导。

组织实施新一轮医院创建等级工作,完成等级评审任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医院临床质量控制体系,减少医疗纠纷和事故,开展医疗质量大检查。抓好示范中医院和重点中医院中医优势特色专科建设,市中医院中医药科技大楼竣工投入使用。做好医院内交叉感染管理工作。继续开展创建示范中心卫生院工作。

四、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

认真执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建立完善应对传染病爆发流行、食物中毒、救灾防病、安全生产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机制、工作预案,做好物资储备和人员培训工作,建立一支反应迅速的医疗卫生应急队伍,组织开展经常性模拟演练,保证各项应急任务顺利完成。

严格执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送管理办法,确保信息畅通无阻、及时准确。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健全机制,落实责任,开展经常性的警示教育,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五、强化卫生执法监督

进一步加强卫生执法综合监督,切实做好传染病防治、食品卫生、医疗卫生和职业卫生等重点领域的监管,强化法律教育培训、监督检查、监测抽捡、案件查处等措施,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全面实施食品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按照属地管理和责权一致的原则,强化市级指导、培训和督查职能。加强卫生监督机构和队伍建设,完成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项目。探索在乡镇设置卫生监督派出机构的监管模式,充实加强基层和农村地区卫生监督执法力量。广泛开展无偿献血宣传,加强临床用血和采供血监管,杜绝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组织实施好传染病防治、医疗市场和食品卫生等专项整治活动,确保群众公共卫生、食品卫生、医疗卫生和职业卫生安全。

六、加大卫生人才培养力度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科教兴医的观念,切实抓好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组织实施好"235"人才发展战略。加强重点学科、优势专科建设,建立结构合理的人才梯次队伍。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完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制管理办法。以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强农村和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继续组织城市医疗机构,从设备、技术、人员、管理等方面,采取"一对一"对口支援的方式帮助农村卫生机构发展。做好省、西安市和市级医院对口帮扶工作。积极开展医疗卫生科研工作,推广新技术,拓展新业务。

七、转变职能,全力推进卫生行业精神文明建设

篇8

认真贯彻执行中、省、市《关于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精神,坚持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从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继续向农村倾斜,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比较薄弱的状况。切实落实农村卫生经济政策,对疾控中心、妇幼保健、卫生执法机构和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一长两干"、

离退休人员的工资实行财政全额预算管理;对乡镇卫生院其余人员的人头经费暂达不到80%补助标准的,可分年度逐步达到;对村级"两员"报酬按照每月不低于600元的标准予以保证。市疾控中心和白河、汉阴、岚皋、宁陕县疾控中心要实现财政预算全额管理。

深化农村卫生改革。继续完善乡镇卫生院人、财、物上划县区卫生局管理工作,制定管理措施和办法,加大管理力度,提高两个效益。对非建制的乡镇卫生院(所)实行撤并重组,采取租赁、承包、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国有民营、托管、拍卖等多种形式改制经营,增强发展活力。大力推行院长公选制和防疫妇幼专干公考制,保证人员素质,提高服务能力。

加大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以项目建设带动我市农村卫生快速发展的意识。组织实施好乡镇卫生院建设、贫困县医院建设、中医院建设、卫生专项建设、艾滋病示范县区建设等重点项目,落实项目配套资金,按期完成建设任务。做好卫生贷款项目的报帐、资金返还、人员培训和设备管理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提高中西部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项目。

做好旬阳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按照"政府主导,农民自愿参与"的原则,切实做好宣传动员、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工作,努力提高农民参保率。要及时总结经验,完善管理办法,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运行。

二、努力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按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总的目标要求,全面完成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护体系建设任务。正在建设的疾控中心务必于6月底前完成各项建设和装备任务;已完成基建任务的县(区)重点加强实验室建设。按照平战结合、重在能力建设的原则,市传染病医院、急救中心和10个县传染病区建设必须于10月底前建成投入使用,逐步建立起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疾病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切实做好非典、人间禽流感、艾滋病、结核病、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建立健全防治工作的长效机制,落实防治措施,防止重大传染病流行和蔓延。以碘缺乏病和煤烟型氟、砷中毒为重点,全面完成"十五"地方病防治和**户防氟改灶任务,组织考核和验收。实行计划免疫分片包抓责任制、定期检查表彰和责任追究制度,制定目标责任考核办法、责任追究办法和流动人口计划免疫管理办法。组织开展计划免规范化乡镇和"达标"县区创建活动,首批岚皋、旬阳和平利三县达到建设标准。进一步规范计划免疫技术服务,市、县疾控中心和8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完成规范化接种门诊建设任务,提高接种质量,"七苗"有效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加强重点疾病的预测、预警和预报,建立和完善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制度,提高网络直报质量,杜绝谎报、迟报、漏报、错报现象发生。

按照"改革发展,依法监管,网络规范,住院分娩"的工作思路,组织开展妇幼卫生"基层工作年"活动。进一步规范基层网络建设,依法规范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市场,完善孕产妇、儿童系统管理,管理率分别达85%以上。发挥各级医院妇产科、儿科在妇幼保健工作中的作用,加强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产科建设,提高住院分娩率,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做好"降消"项目实施工作。

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安康市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工作力度和工作进度。继续创建卫生县城、卫生集镇、卫生示范村,做好已创建卫生县城荣誉的保持工作。组织实施农村改厕改水,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卫生条件。健全市级和十县区红十字会组织机构,充分发挥红十字会在赈灾和救灾防病工作中的作用。

三、大力推进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按照整合资源,优势互补的原则,对现有卫生资源进行合理规划,突出各自特色,加强优势、强势专科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卫生资源效益。做好市传染病医院、儿童医院、妇产医院以及急救、麻风病防治、职业病防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等中心的组建工作。做好铁路医院、卫生所移交地方管理工作。

按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思路,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建立公立医院出资人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政府、资产管理组织,医院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做到既扩大医院经营自,又保证政府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目标的实现。

要大力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医疗卫生事业,打破公立医院的垄断局面,促进多种所有制医疗机构有序竞争。对经营不善的国有医院实行股份制、国有民营等产权、经营权改革。

对政府主办的公益性医院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积极落实财政补偿政策,认真执行医疗服务价格、药品费用分开核算分别管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病人选择医生、住院费用清单查询及医疗收费公示制度。召开医院管理和经营体制改革研讨会。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按照投资多元化、工作规范化、服务多样化的思路,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引导部分二级医院延伸办社区卫生服务。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加强准入、监管和指导。

组织实施新一轮医院创建等级工作,完成等级评审任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医院临床质量控制体系,减少医疗纠纷和事故,开展医疗质量大检查。抓好示范中医院和重点中医院中医优势特色专科建设,市中医院中医药科技大楼竣工投入使用。做好医院内交叉感染管理工作。继续开展创建示范中心卫生院工作。

四、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

认真执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建立完善应对传染病爆发流行、食物中毒、救灾防病、安全生产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机制、工作预案,做好物资储备和人员培训工作,建立一支反应迅速的医疗卫生应急队伍,组织开展经常性模拟演练,保证各项应急任务顺利完成。

严格执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送管理办法,确保信息畅通无阻、及时准确。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健全机制,落实责任,开展经常性的警示教育,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五、强化卫生执法监督

进一步加强卫生执法综合监督,切实做好传染病防治、食品卫生、医疗卫生和职业卫生等重点领域的监管,强化法律教育培训、监督检查、监测抽捡、案件查处等措施,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全面实施食品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按照属地管理和责权一致的原则,强化市级指导、培训和督查职能。加强卫生监督机构和队伍建设,完成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项目。探索在乡镇设置卫生监督派出机构的监管模式,充实加强基层和农村地区卫生监督执法力量。广泛开展无偿献血宣传,加强临床用血和采供血监管,杜绝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组织实施好传染病防治、医疗市场和食品卫生等专项整治活动,确保群众公共卫生、食品卫生、医疗卫生和职业卫生安全。

六、加大卫生人才培养力度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科教兴医的观念,切实抓好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组织实施好"235"人才发展战略。加强重点学科、优势专科建设,建立结构合理的人才梯次队伍。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完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制管理办法。以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强农村和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继续组织城市医疗机构,从设备、技术、人员、管理等方面,采取"一对一"对口支援的方式帮助农村卫生机构发展。做好省、**市和市级医院对口帮扶工作。积极开展医疗卫生科研工作,推广新技术,拓展新业务。

七、转变职能,全力推进卫生行业精神文明建设

篇9

2010年,我院根据上级的要求,认真落实综合治理责任制,结合平安医院的创建工作,以维护医院政治稳定,治安消防安全为目标,为临床一线服务,立足基础,深化创新,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先后开展维护医院稳定,五五普法教育,治安防范,消防安全教育,安全生产管理,医疗质量管理,纠纷调解等一系列工作,为医院的平安创建、安全生产管理年及医疗质量万里行等活动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现将2010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1、建立建全了管理和责任制度,落实领导责任制,医院强化了以邵敏书记为组长,各职能科室负责人为组员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各组员职责明确,责任到人。

2、落实目标责任制,为把医院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医院同各科室(病区、班、组)的负责人签订了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明确科室负责人为第一综合治理责任人,同时落实月(季)度例会制度。

3、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治安防范措施,有效降低医院的刑事发案率,改变医院的政治面貌。医院是公共场所,我院又地处繁华的新华街,进出人员杂,每天有1000多人次进出医院,在如此多的人员中做好安全防范工作,确有一定的难度,根据这一特殊情况,我院充分利用现有的硬件设施进行24小时监控,并加强制度建设,要求每个值班保安做好巡逻登记工作,做到谁上班,谁负责。增强保安人员的工作责任心。

4、针对“打开围墙办医院”的方针,我院实行开放式管理。人员流动量大、杂,在病区、门诊容易发生钱包、手机被窃这一现象,我们采取了相应措施。①专门请婺城分局反扒能手在门诊、药房、抽点巡逻(特别是单人病房和电梯口病房),使我院失窃率大大降低。②对门诊楼各楼层的电子监控设备进行了改造,优化了监控设备,并在门诊药房、付款窗口粘贴防盗警示标牌。组成人防和技防的双重防范,使我院门诊发案率明显降低。

5、抓好普法教育工作,用法律保护自己,用法律手段来处理医疗纠纷。在医院的医疗服务中,特别是病人死亡,造成医院与病人家属的纠纷,是医院最头痛、最棘手的事情。病人家属寻衅滋事,大动干戈,有时影响到其他病人的治疗和正常办公。我们一方面用法律来教育病人,一方面利用与派出所共建警务室的便利关系,请公安机关提早介入给予调解,医院出现的许多纠纷都能及时平息。

10年我院进一步深入开展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0年我们将再接再励,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为医院的安全尽职尽责努力工作,争取有更好的成绩。

二、继续深入开展平安医院创建工作

医院的治安、消防安全是平安医院创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贯彻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结合医院平安创建实际工作,认真学习上级有关部门的文件精神发动和依靠全院干部职工,为维护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和平安医院的创建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1、思想重视,认识到位

医院治安安全工作是一项重要工作,关系到患者、家属及广大医护人员。医院始终将治安安全工作列为医院工作重点来抓。每年都将此项工作列入义程,我们每季组织一次安全教育活动。上级的有关文件通知,在院长办公会、院周会上反复传达学习,以邵敏书记为主任的“综合治理委员会”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安全警钟要时时敲、月月响。医院利用横幅、黑板报、宣传窗、信息网络,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如围绕医院的医疗质量安全、“医患纠纷安全”、“信息网络安全”、“治安安全”、“科室外出活动安全”、“车辆停放安全”、“消防安全”等开展学习讨论。人人重视治安安全工作,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排除,发现不安全事件及时报告,及时整改。一年来医院未发生刑事案件、重大医疗事故和治安、消防责任事故。全院874名职工,100多名临时工均无违法违纪记录。

2、明确职责,责任到人

“谁主管、谁负责”这是个很好的制度。医院的治安安全工作也是一样,根据医院工作需要,成立了“消防工作管理委员会”和“综合治理委员会”及“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定期对全院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消防工作和治安安全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开出“要事督办单”,限时整改。院领导每季度要对全院的医疗质量安全、消防安全和治安安全进行大检查。保安部做到月月要检查,小问题及时解决,大隐患及时上报。

保安部与各科室、病区签定了“治安、消防安全责任书”明确科主任、护士长为第一责任人,同时落实月(季)度例会制度。年终院部对各科室(病区)进行考核,对消防、治安安全工作不合格病区(科室)实行“一票否决”。

3、以制度化管理,保障医院治安稳定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必要的安全制度是提高医院治安安全的保证。确保医院财产和医护人员安全,维护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建立和完善一定的安全制度是非常必要的。我院先后制定和完善了《门卫制度》、《临时工管理制度》、《车辆管理制度》、《消防安全制度》、《保安巡逻制度》、《危险品,(麻醉品)保管制度》、《财会人员现金保管制度》、《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市人民医院消防应急预案》、《市人民医院急救长铃规定》,医院在节假日安排院领导和职能科室负责人双值班制度。由于有了以上一些制度,门卫白天把好人员进出关,晚间各楼道按时上锁。保安人员严格执行《治安消防巡逻制度》做到每二小时全院巡逻一次,巡逻病房后由值班医护人员签字,保证在第一时间掌握病区不安定因素及消防安全系数。医院财务科、药库、总务仓库、计算机房等重点部们均安装了110防盗报警系统,病案档案室及有贵重医疗设备的科室均安装了防盗窗、防盗门。门诊楼、新病房大楼、内科住院楼、均安装有电子监控设施,有效增强了医院的安全系数。

4、警民共建,齐抓医院治安

我院与婺城公安分局城中派出所建立共建关系,在医院建立警务室。城中派出所对我院的治安安全和普法教育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每周二、四、派民警到警务室值班,所领导每季一次到医院为医护人员上普法教育课,分析当前社会治安形势,使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让医护人员懂得如果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用法律手段来处理医疗纠纷。同时我们还利用警民共建关系。请城中派出所民警(反扒能手)指导在门诊、病房开展反扒窃专项行动,使门诊、病房钱包、手机失窃率大大降低,得到了病人及医护人员的肯定。

5、抓消防安全防范不放松

安全事故防不胜防,火灾事故也一样。多年来我院十分重视消防安全工作,医院成立有义务消防队。并建立了《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每年进行了一次消防演练。邀请消防队参谋到医院来讲课培训,使队员个个懂得消防知识,人人学会使用灭火器材。我们还组织全院职工分批进行消防培训,让全院医护人员的消防意识得到有效提高。医院的十五层病房大楼配有温度探测器、烟感、喷淋系统,紧急逃生缓降器等先进消防设施。设消防控制中心一个,由专业人员持证上岗,24小时值班。在每个病房门上设置了应急疏散路线图,让住院病人及家属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紧急情况下怎样离开。为确保防火安全医院今年先后更新了部分干粉灭火器。更换烟感探测器30只,消防安全出口标志牌10块,并在门诊检验科加挂了2只应急灯、4块安全出口标志牌,急诊输血科、急诊化验室各增加了1只应急灯,病房大楼的230只干粉灭火器已在请示更换当中。在此基础上保卫科还制定有火灾应急预案和消防知识宣传资料,在每个病区(科室)进行宣传学习。保卫科经常对全院各病区(科室)进行消防检查,通过检查整改,彻底排除了安全隐患。

6、加强安全检查,及时落实整改

绷紧安全工作这根弦。勤查勤检不放松。院领导根据医院工作特点,在每周的院长查房时,对全院的消防,治安安全工作都认真细致的检查,发现问题,会同相关部门及时解决。重视出租房管理,保卫科将租房户的详细情况登记造册,并与租房户签订《治安、消防安全责任书》,定期对出租房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保卫科每周对各病区(科室)进行全面检查。查门窗、查电器使用、查消防设施,同时宣教病人及家属,不要在病房吸烟和使用电器。教育工友不在配电房使用电饭煲、微波炉,把事故苗头消灭于萌芽状态。

医院新区的安全保卫工作保卫科也非常重视,为新区设立24小时门卫值班制度,定时对宿舍区进行巡逻检查(2小时一次),晚上大门定时上锁,自行车、摩托车入库有序停放,谢绝外来车辆过夜停放。积极协助辖区派出所创建“平安小区”。

7、加强周边社区治安整治

医院的周边治安整治不容忽视。我院地处繁华的新华街,西靠市区最大的“兰溪门菜场”,外来人员过多,治安状况复杂。根据这一情况,医院保卫科请城中派出所协助指导,每天中午、晚上到四周巡逻。如发现围墙、栏杆有缺口破损,及时通知有关部门整改维修。发现违章摊贩占道经营及时给予整治清理,若发现外来不法可疑人员能不畏,依法盘问查询。

8、规范院内车辆管理,确保车辆停放安全有序

“螺蛳壳里做道场”是我们施长春院长对外常说的一句话。医院因地理环境及历史原因,占地面积不大,供车辆停放的面积不多,这就给车辆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保卫科制定了《停车须知》制度及职工车辆停放通行证,车管人员24小时值班,对进出库车辆认真指挥,并做好登记工作。为确保停放安全,医院给汽车停放处划定标准车位,安装了减速块,定位器等车库设施,并且利用监控设施进行24小时监控。车管人员加强巡逻,做到谁上班谁负责。

医院治安消防安全是医院发展的根本,医院治安消防安全工作必须长抓不懈。

三、开展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制活动

开展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制活动也是社会综合治理和平安医院创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根据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的部署,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在医疗安全,生产安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1、医院专门成立了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市人民医院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并与各职能科室、临床科室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把生产安全、医疗安全、防火、防盗、社会治安等具体工作分解并落实到科室及个人。

2、医院定期组织院长行政查房,通过走访病人,现场查看等形式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及时通知相关科室或个人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力的人或事进行处罚,并做到考核有标准,检查有尺度,奖惩有依据。

3、生产安全的防范要做到,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强化特种设备及水、电、气、交通、通讯、信息网络等重点部门的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并与奖惩相结合。

4、为确保医院安全,医院增加了安全设施、保安人员的投入,今年在原有监控设施的基础上,又新增加了部分摄像机,有效增强了医院治安安全的系数。

5、10年医院对一批老化的消防设施、设备进行了更换,对全部烟感进行了全面清洗,更新烟感探测器30只,消防水带、水枪头若干只,更新干粉灭火器若干只,更换消防安全出口标志牌10块,增加消防安全出口标志牌4块,应急灯4只,更新了消控主机,有效增强了消防安全系数。

开展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制活动,有利于创造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让患者安全、满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虽然,我们在2010年度的各项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市局及上级有关部门下达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将在2011年的工作中,按照市委、市政府、市卫生局及上级相关部门提出的要求,严格管理,落实责任,把医院的各项工作做得更好、更扎实。

2011年保卫科工作计划

一、参照消防部门意见,2月底前完成对婺城大厦行政楼消防设施改造工作。

二、1月底前通过“市级治安安全单位”考评,做好“省级治安安全示范单位”的申报工作。

三、编制保卫科2011年度工作计划,与临床科室签订“2011年度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2011年度消防安全责任书”,重新修订《单位内部治安防控工作规范》、《医疗纠纷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预案》。

四、继续做好“平安医院”创建工作资料收集工作,逐项完成迎接省“平安医院”创建考核准备工作。

五、落实普法教育工作,充分发挥院报、宣传专栏、橱窗等的宣传阵地作用,利用信息网络宣传,举办讲座,知识竞赛等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营造学法用法的氛围。

六、继续在全院深入开展“平安医院”创建活动,不断完善治安安全设施,强化各项制度落实,确保继续深化“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力争年内通过省级“平安医院”创建考核验收工作。

七、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以多种形式宣传新《消防法》,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年内进行1—2次消防演练。认真组织消防知识培训,力争年内全体医务人员都能正确掌握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继续加强消防重点部位的监管力度,确保年内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八、做好医患纠纷的调处工作,及时妥善处理医患纠纷,利用与城中派出所共建警务室的便利关系,请公安机关提早介入,防止矛盾激化,保证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

九、认真落实禁毒工作责任,完善各种制度、措施,强化剧毒、品管理,协助辖区派出所开展“无毒社区”工作。

篇10

一、从方案、章程和理事会入手,打牢试点工作的基础

一是高起点制定试点方案。加强调研,学习借鉴山西省科技馆、惠州市科技馆等工作经验,邀请部分专家、领导,召开数轮不同主题的研讨会,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印发《临沂市科技馆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对试点工作的原则、目标、步骤、保障措施等进行了明确界定。

二是高标准拟定章程。章程是科技馆法人治理结构的制度载体,是理事会和管理层的运行规则。一是依法制章,严格依照法规和政策制定章程。二是与现有管理运行模式紧密结合,理顺理事会和管理层的关系。三是坚持强化公共服务属性,突出科技馆科普教育主阵地的功能作用。四是规范科技馆资产管理和使用、信息披露、终止、剩余资产处理、章程修改等,为社会监督提供了重要依据。经理事会审议通过后,上报市科协审核,后报市编办核准, 完成了《临沂市科技馆章程》的制定。

三是高质量组建理事会。理事会作为科技馆事业发展的决策和监督机构,责任重大。临沂市科技馆紧密结合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理事的代表性,合理确定理事会规模,确保理事构成的合规性、科学性、代表性。第一届理事会最终确定由15名成员组成,其中7名是来自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财政局等部门的分管领导,2名是来自科普志愿者协会和中医药协会的社会代表。

二、坚持边试点边规范,切实发挥新机制的作用

一是注重规范理事会、管理层职责。理事长由市科协分管领导担任,理事会负责重大问题决策、面上指导协调、政策解释咨询等宏观工作,同时负责对科技馆运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层对内负责拟订和实施年度工作计划,开展馆内日常管理;对外负责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协调,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促进科技馆事业发展。通过对理事会、管理层职责的明确和规范,临沂市科技馆由“关门决策”变为“广开言路”,由自我监督变为公众监督,初步形成了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为政府、科技馆、公众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探索了新模式。

二是注重健全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围绕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我们建立健全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和管控办法,制定完善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安保工作预案、观众量管控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措施,实现了运营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社会化。通过不断创新展览教育的形式和手段,积极开展科普实践和各项培训活动,形成了以展教工作为中心、以市场营销为重点、以专业技术人才为支撑、以后勤物业管理为保障的高效有序内部管理体系。

三是注重发挥理事单位和成员的作用。 临沂市科技馆的发展离不开各理事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参与治理的各部门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为科技馆发展出力献策。市编委将市科技馆调整为副县级,编制由12名增加到39名,加大了机构编制保障力度。市财政局争取中央财政专项彩票公益金,通过未成年人校外活动保障和能力提升项目,为科技馆的运营提供经费保障,助力科技场馆建设。市科技局从项目扶持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市教育局多举措支持科技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市人社局在职称评定方面进行政策倾斜。社会理事多方面反馈公众诉求,为科技馆的规划和发展提出了意见建议。

三、紧扣试点单位展教职责,社会公益服务效能大幅提升

创新体制机制是手段,提升科技馆展教功能是目的。临沂市科技馆发展活力在实施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中得到激发,布展更加科学,展教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建筑面积已达2.7万平方米,跨入了全国大型科技馆行列,社会各界给予普遍认可和广泛赞誉。

(一)科普公益活动深入人心。发挥部门理事作用,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组织开展了万名沂蒙学子“科普之旅”,“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科技馆体验,“大手拉小手、科学家进校园”,“红进社区”,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一系列民生科普活动,每年参加科技活动的青少年达100多万人次,公益科技文化服务的目标方向更加清晰,内容方式更加丰富,“科普惠民”品牌更加深入人心。

(二)科技场馆“遍地花开”。市科协牢牢把握《全民科学素质纲要》贯彻落实的机遇,总结市科技馆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经验,整合工业、农业、国土资源、生态环保、气象、地震等行业现有设施资源,建设具有行业、资源特色的科技场馆,推动全市科技场馆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有县区科技馆5个,系统行业建设的专题科普馆17个,社区科技馆9个,校园科技馆54个,有力推动了革命老区科技场馆集群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