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学科知识重点范文

时间:2024-03-20 15:45: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美术学科知识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美术学科知识重点

篇1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美术;创作课;课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5-0035-02

1 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美术创作课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对于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小学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很大的作用。新型人才对于全面发展的要求十分明确,未来的人才培养更需要美术创作课的启蒙。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正在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在小学美术课堂上的应用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美术学科需要借助信息技术以及教育网络平台来收集教学素材,从而保证给学生传递先进的审美理念和完善的美术信息,为学生的美术素质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更好地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美术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触及学生的美术求知欲望,从而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进一步实现小学美术的教育目标。美术学科相对于语文、数学等传统学科来说,更需要学生的联想能力、想象能力、模仿能力以及信息传达能力,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将各种能力的培养进行针对性训练,同时也可以为学生增加更多的课外知识和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带来更多的乐趣,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逐渐成长和进步,为学生的美术创作提供更多的条件。

小学美术创作绘画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的美术素质体现在多个方面,而创作能力的培养才是绘画能力等综合素质的真正体现。小学美术绘画创作在美术课堂上属于重点和难点部分,而且成为大部分学生的弱项,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尤其在想象创新环节,大部分学生对画面虽然比较熟悉,但想象思路狭窄,表现出来的画面也是比较单调的,与创新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当然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教师教学方法存在必然联系,教师的知识水平、讲授方法以及创作课程的设计都会影响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小学美术创作课型设计对于学生的绘画创作能力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练习和训练,可以迅速扩大学生的进步空间,让学生更容易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能够真正打开思路去想象,最终达到表达内心意境的目标。小学美术创作绘画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来进行更好的解决,所以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课堂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必要性[1]。

2 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创作课型设计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联想创作课中的应用 联想创作课改变学生按照范图进行临摹的传统方式,让学生根据给出的图片去联想其他的画面,并将自己内心的意愿和情境表达出来。事实上,美术课堂的内容十分繁杂,相对来说课时比较少,在教学节奏上需要进行合理掌控和调整,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信息技术的引入能够为教师解决这一难题。首先,多媒体设备可以更加清楚地展示教师的备课内容,甚至课外更多有价值的图片,这样就为教师节省了更多讲解的时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创作时间,减少不必要的讲解环节,提高课堂效率。其次,信息技术可以以原始图片为例,展示出教师的联想过程和展示结果,将联想的步骤更加突出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启发和引导学生的联想思路,赋予学生更多的信心,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联想。最后,在学生完成自己的联想作业后,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筛选出相关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讲解,让学生更完整地理解联想的含义,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在不断的练习和训练中打开思路,认识到创新对于美术学习的重要意义[2]。

联想创作课是小学美术创作课型的基础,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这一课程更加完善和丰富,为教师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负担,让学生在摸索中找到创作和创新的乐趣,为其他深层次创作课型的设计埋下伏笔。

信息技术在记忆创作课中的应用 记忆创作课是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观察一个绘画对象,可能是实物、图片或是某个故事情节,甚至是某个活动场景,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掌控观察的时间和次数。这种课型设计相对于联想创作课来说需要更多的教学素材,比如教师需要准备具有明显特征的图片、简单有趣的动画图片、令人印象深刻的影视片段。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将这些教学素材以循序渐进的形式放在同一个课件当中,从而更好地来把握流畅的教学节奏。多媒体设备可以帮助教师选择相应的时间进行图片和影片的播放,帮助学生记忆,并将学生进行绘画的过程储存起来。在学生进行记忆创作课的初级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以图片中的重要元素为对象,进行“找茬儿”游戏,让学生明确图片的观察方向和重点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对图片的关键部分加深印象,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更好提高形象记忆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创作能力的提高。信息技术在美术课堂中的应用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教学资料,同时对于教学节奏的把握和学生良好的观察和记忆习惯的培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知识综合创作课中的应用 知识综合创作课是将美术学科中学到的绘画知识和技能与其他的学科进行融合和联系,将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知识综合过程中语文学科所占的比例较大,比如与古诗词的结合。除此之外,还有“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这些语言描述,都可以作为绘画创作的素材。同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多种功能,将古诗词以幻灯片的形式进行展示,也可以通过资源平台下载名人的朗诵进行播放,比如濮存昕、王刚、汪涵等人的朗诵片段,以明星效应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或者进行其他形式的展示,通过多媒体来实现更多信息的结合,更顺畅地引导学生的思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结合诗句进行创作,使语文知识和美术教学实现无缝衔接,让知识结构更加系统,能够用形象的画面来展示诗句,也能用诗意的语言去描述自己的创作。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创作课型设计中的应用,在知识综合创作课上使多媒体逐渐成为融合不同学科知识的桥梁,为学生的绘画创造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思路[3]。

3 结论

总之,多媒体教学将逐渐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为现代小学的美术教育提供更多的支持,尤其是对绘画创作方面的人才培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对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美术创作课的必要性、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创作课型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进一步证明信息技术对于培养学生的绘画创作能力,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拓展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等都起积极作用。只有不断拓展信息技术的使用范围,提高信息技术的普及程度,才能真正帮助教师搞好小学美术课堂的创作课型设计,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以及创作能力,为全方位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浩.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课堂的整合[J].卷宗,2015(6):46-47.

篇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已意识到,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一条必由之路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生态环境教育,以可持续发展观来武装未来国民的头脑。

可是,在当今教育中,随着社会和科学分科的越来越细,学生必须学习的科目也越来越多,学校再增设一门生态环境教育课程,这样将无限分割学生的时间和失去学习的整体性,加重学生的负担,与国家减负的政策背道而驰。因此,必须寻找与生态环境教育的融洽点,形成一种学科互利的生态关系。

《美术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美术教育要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我们曾详细分析过现在使用的广东版、湖南版和岭南版美术教材,我们发现,教材中有很多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内容。

美术教育与生态环境教育可以组成学科互利的新的教学模式,即美术生态式教育模式。小学美术生态式教育的关键,是活用美术教材,开发生态环境教育资源,以达到美术教育与生态环境教育相融合,形成一种学科互利的生态式教育。

小学美术课程校本化:就是学校依据本校以及师生的实际需求,采用对现行美术教材进行选择、改编、补充、拓展等方式,将教材进行重新整合的研究活动。使小学美术课程更符合学生学习的需求,美术素养得到更大的发展;更符合教师的教学风格与特色,教学能力与水平得到更一步的提升;更符合学校的独有的美术氛围与特点,形成本校独特的美术教学特色。最终目的是人本与校本的有机融合、和谐发展。

学生的美术教科书是由美术教育专家精心编写而成的,但是由于编写出来的美术教材受地区环境时代人员等因素的影响,这种客观现状要求我们要认真分析美术教材,对教材的编辑思路、教材的深广度、学科知识的网络结构以及学科知识的呈现形式进行分析和推敲,我们使用的美术教材,在编排体系上,有多条横向隐线,贯穿于前一课与后一课之间;也有多条纵向隐线,贯穿于上一册与下一册之间。

它们相互关联,血肉相依,如果独立地教学每一课,那是忽视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对学生美术素养的养成和提升效果要大打折扣。反之,如果我们把课程有机整合,把美术课程的类别进行重组,并按着内容(绘画、工艺、欣赏等)的特点划分时间表,使重新编排的教材、规划的章节整体脉络清晰,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发展性,而且有利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和动手能力的增强,使学习的效果得到深化和优化。

将现行美术课程校本化,不仅把零散的点的学习串连了起来,而且将串连的线编织成了一张网,更利于学生进行块状的、系统的学习,这是看得见的好处。经过长期实践,我们以课程标准的导向为航线,以学生的发展为终极目标,找到了整合后的课程特点:课程的时代性,课程的生活性,课程的趣味性,课程的独特性。

当然,不管选择何种资源作为美术课的内容,都要注重资源本身的趣味性。只有说选择的题材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被其接受,令其感兴趣。这样内容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本次美术课程改革的最主要的突破点在于:“第一,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美术学习;第二,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第三,指定导向性内容标准,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从以上所述中,我们发现美术课程标准制定的是导向性的内容标准,给学生的美术学习与教师的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

我们所使用的美术教材每册都留有20%左右的空间,为不同地域的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当地的美术教学资源开展教学留出一定的空间,同时也为广大美术教师能把自己对美术教材的认识和自己的经验投入教学工作留出用武之地。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们除了灵活利用已有的课程资源外,还积极开发新的校本课程。具体分析了我校特色和师生特质等情况,我们一是整合现有美术课程,二是建设开发新的校本课程,目前对“版画、手工、陶艺”三个内容重点进行了探索研究,尤其突出陶艺教学内容,现已开发了陶艺校本教材,形成陶艺教学特色。

理想的美术课程应该尽量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因而,我们研究的重点阵地在课堂上,但是我们还为学有余力、在美术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组建了“版画社团”、“手工社团”、“陶艺社团”、“儿童画社团”等课外社团,每周固定时间辅导学生进行各种美术创作活动,更大地拓展了校本化课程的实效性,增加了课程实施的宽泛度。

篇3

该模式围绕学习任务(教学目标),以美术活动体验为中心,在任务的驱动(目标达成)下实现美术(本位学科)与人文、生活、科学等社会知识的汇合。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单向传授、资源单一的局面,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任务的驱动、活动的渲染、情感的体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使之达到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全面提升和健康审美价值体系的形成。

一、操作程序

“任务驱动,汇合体验”教学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不仅全程让学生参与美术活动体验,即便是最初的任务(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也要求学生参与设计,力求完善。活动伊始,要求教师在把握总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设定总任务,接着将一个完整的任务再有机地分解成若干小任务(小目标),落实到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中,并通过这些任务来驱动学生围绕美术(本位学科)和社会知识(人文、生活、科学)实现任务完成和情感体验,最终实现总的学习目标。

1.准备阶段:设计任务

教师首先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美术综合课程需要,把握教学的目标、重点和难点。其次通过平时掌握的学生情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和技能水平,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分析汇合的方向(可以是单一的人文、生活、科学,也可以是多个方面涉及)来设计任务,制订任务书与学习进程表并将相关资料交由学生审核、修订并完善(也可以和学生代表商量制订学习任务)。在“任务”的分解、编排中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任务”设计的阶段性目标要完善,充分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并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分层次任务的设定,前后“任务”之间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见教学模式示意图驱动①、驱动②)。同时教师还要完成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相关美术活动情境建设(硬件:各类设施等;软件:活动方案、分组方案等;必要时可提请学生代表参与)。该环节一般在活动前完成。

2.实施阶段:完成任务

由于活动前创设了教学情境,设置了学习任务,整个活动就成为我们自由或合作完成任务的主阵地。根据学习任务,学生可以围绕美术活动以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探讨完成任务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协作者和服务者,不能越位、错位,也不可或缺。教师要把握难点、抓住关键,在任务的驱动下不失时机地进行有效的组织引导并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去(见教学模式示意图驱动③、驱动④、驱动⑤、驱动⑥)。使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把美术汇合到社会知识(人文、生活、科学)的情境中体验到美术综合学习的快乐,突破学习难点,完成学习任务。

3.延伸阶段:反馈调节

在活动的最后阶段,教师应该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做好教学评价(见教学模式示意图驱动⑦、驱动⑧)。有时候教学评价可以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并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对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偏差进行指引。活动结束后,教师除了完成教学过程的反思,研究总结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还需要多和学生交流并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反思整个学习过程,为下一学习任务的设置提供成功的案例,形成良性循环的教学链和学习链。这是“任务驱动,汇合体验”教学模式在实施美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学生实现美术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综合化,并向高层次升华(在汇合中把美术本位与社会知识汇合于一个整体)的必要途径,在具体教学操作中我们应给予足够重视。

二、汇合形式

在后现代课程观影响下,美术教育更注重美术与文化及生活、科学的联系,因此设计一种开放的,既能容纳又能扩展的美术综合课程教学模式就成为当前美术教育改革的焦点。“任务驱动,汇合体验”教学模式就是基于美术与社会知识(人文、生活、科学)在领域学科水平――学科外的汇合下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们根据不同领域学科的不同特性具体分析其汇合的形式如下:

1.与文化的汇合

运用接近美术边缘式分类法,分析乡土文化、校园文化、网络文化与中小学美术综合课程的关联性,使美术教学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全面提升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从而达到既强调知识的综合,又强调价值观的综合,不断发展与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比如通过欣赏民间美术作品,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的特点(美术与乡土文化);参与儿童节、国庆节等学校组织的文艺活动和美术书法展(美术与校园文化);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生活素材,制作展示自己个性的个人网页(美术与网络文化)。

2.与生活的汇合

美术存在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其对生活的影响,以综合为核心理念让学生从对生活的认识体验中发现美、感悟美,并学会应用美。由此,学生对生活的目的、意义及人生价值也是一种再认识与提升。具体方法有: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美;体验生活,在生活情境中感悟美;优化生活,在生活中学会应用美。

3.与科学的汇合

运用美术活动教学、美术小课题研究、社会实践活动等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美术综合课的学习活动中,使其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滋润和培养;让学生从小学会用科学的解剖刀解剖艺术,用艺术的眼光提升科学的品位,让科学美和艺术美握手联姻。

三、实践意义

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任务驱动,汇合体验”教学模式在进度控制上遵循学科知识的连续性,鼓励学生在美术综合课程的学习中有张有弛,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认识规律。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任务明确,目标适当、准确,教学容量也远远超出了传统教学在同等时间内的知识量,既完成了美术综合课程的基本要求又能使每个学生依据自身能力获得最大收益,充分挖掘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潜力,贯彻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优越的美术活动展示的大舞台,显示了较强的活力和生命力,重点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摆脱了传统课堂的模式束缚

“任务驱动,汇合体验”教学模式明确了美术教学活动的任务,实现了以任务为中心,在汇合社会知识的体验过程中让学生在游戏或活动中学美术,在学习美术技能中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真正让美术教学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向大自然、走到生活中去。如社区黑板报、红色旅游采风、乡土美术探究、非主流社会资源运用等,不仅让学生体会了生活的情趣,更使得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变得像大海和天空一样广阔。

2.回归到美术教育的原始模式

作为人文学科的美术教育,原本其教育目标就是为发展人性,完善人格,提高人的文化素养服务。它不等同于现代大学的美术专业教育,不是去培养画家,更多的是让学生在任务驱动和汇合体验中学会审美、热爱科学、学会生活、善于学习。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传授美术技能、技巧,需要在掌握基本的美术技能中回归美术教育的原始状态,运用美术综合课程下的“任务驱动,汇合体验”教学模式来改变现代美术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在广泛的社会知识与情境中生动活泼地学习美术,既实现了课堂的升华,改革了教学方法,还转变了施教者和教学主体对美术教育的重新定位与思考。

3.形成了合作学习的驱动基础

“任务驱动,汇合体验”教学模式要求我们的美术教学活动中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任务),这就为合作学习的可能提供了最基本的前提与条件。受任务驱动的影响,美术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相互提供教学资料,共同设计任务;课堂上的引导、交流和反馈,美术与社会知识的汇合;活动后的拓展与延伸,总结与反思。无处不是在合作中分享着集体的智慧,体验合作的过程,这既是科学学习的一种体现,也是美术活动教学中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如在欣赏评述中,学生共同查找资料并将自己收集的图片、各种音像、文本资料;绘画中、手工制作中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和不喜欢手工的学生进行智慧的碰撞等等。

4.实现了美术教学的体验磁场

服务社会、体验生活是我们美术教育的根本。社会是个大课堂,无论是人文的美术思想,还是科学的活动方式,都离不开在生活中的实践与总结、提炼。而生活本身即是最鲜活的教材,艺术来源于生活,美术作品的产生、美术文化的传承自然离不开生活。就我们美术学科而言,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与创作主要是通过感受、欣赏、领悟、理解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完成的。内化美术技能知识,形成健康审美情趣,健全心理结构,提升审美品位都必须经过这样一个汇合、体验的过程。因此,用任务来驱动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对社会知识的汇合极其关键,也切实可行。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构建 高等美术教育新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2-034-02

21世纪,高等美术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如:高等美术教育如何肩负传承民族文化问题,高等美术教育如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问题,高等美术教育教学如何适应新时期美术发展的需要问题,这些问题都直接关系到美术学科的发展,关系到美术教育人才的培养,因此,对此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高等学校美术教育体系主要分三大块

一是各类艺术院校,二是师范类院校,三是综合类院校。从专业设置看,高等美术教育主要存在于美术学学科之中,因此,谈高等美术教育问题,有必要首先对美术学学科发展情况进行简单分析。

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艺术设计学科出现并快速发展,美术教育专业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原有的“美术教育”和“美术史及美术理论”专业改称美术学。90年代中期,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国家教育部将艺术学定为一级学科,将美术学定为二级学科。美术学由此正式出现在我国的学科专业设置中。国内各类高校所设置的美术学学科基本上分为以纯美术理论研究为主的美术学和以美术教育为主的美术学两部分。以纯美术理论研究为主的美术学主要包括美术理论、美术批评、美术史及美术学史四个部分;以美术教育为主的美术学,既有美术教育的性质又有绘画专业的特点,可以说是两者的结合。本文主要针对后者进行相关探讨。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规格的不断变化,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贯穿于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全过程,过去那种重专业轻素养,重技能轻创新的高等美术教育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人才培养要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应用能力成 为当前高等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目前高等美术教育所采用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还是沿用了几十年的以培养艺术家为目的的模式,过分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专业划分过细,不注重美术教育理论的修养,尤其是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知识薄弱,这种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在专业课程结构中,技能训练课时比例过大,几乎占据总课时的2/3,专业基础课程中素描、色彩占据主导地位,专业选修课(通常为必选课)中又以中国画、油画为主,美术理论课程和自选课程比例很小。这种专业课程设置,强调的是专业技能的培养,是以造就国画家、油画家为目标的,显然这与国家美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中小学美术教育脱节。

由于自身专业的局限,教学上很多时候都是以“个体劳动”为主要特征,基本上采用的是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并且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是以个人的经验为主,通过示范、作业评价等形式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学生,结果是学生画出来的东西千人一面,缺乏生动性和个性表现,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长期以来,由于高等美术教育缺乏与基础美术教育沟通机制,缺少对基础教育阶段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现状的调查和前瞻性研究,造成高等美术教育教学模式僵化,教学内容缺乏创新。例如,通常在素描、色彩等基础技能训练中,以几何模型写生、静物写生、人物头像写生、半身像写生、全身像写生等为主,中国画的基础教学内容有花鸟临摹与写生、人物临摹与写生、山水临摹与写生等,油画的基础教学内容有静物写生、人物写生、风景写生等。这些教学内容虽然能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表现能力,但是,由于过分注重理性分析,内容设计思路过窄,训练步骤机械,很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对学生作品评价标准的绝对化、简单化是高等美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又一个问题。通常我们在写生训练中会要求学生注意透视规律、体积塑造、空间表现、质感表现、色彩变化等等,并且我们也会以这种标准去评判学生的作业,这些造型法则对传统造型艺术也许是合适的,但是,我们却无法把这些标准用于现代艺术评价,而现代艺术又非常有利于个性的发挥、创新意识的培养。绝对化、简单化的评价标准会导致学生机械地模仿自然,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情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等美术教育的教材建设滞后现象也比较严重,教材内容陈旧,教材版本混乱,不少作者东拼西凑,所著内容大同小异,缺乏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不能适应现代美术教育发展的需要,这也是很多教师不愿使用教材,多凭经验教学,教材形同虚设的一个原因。

众所周知,美术是传播优秀文化艺术的有效手段,然而,高等美术教育在传播优秀民族文化艺术方面还没有充分发挥出自身优势,传播形式单一,涉及面狭窄,相关教学课程仅限于美术史和美术欣赏课程,并且课时少,教师讲授重点多侧重于美术本身,并且很多教师的教育观念还停留在注重手工技能的训练上,片面理解民族文化的继承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高等美术教育教学模式应进行全面改革,以适应新时期高等美术教育发展需要。

三、近年来高等美术教育面临的困境

由于近年来许多高校为了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增设新的专业,扩大办学规模,美术教育与绘画、艺术设计、雕塑等齐头并进,表面上看专业设置齐全了,办学规模扩大了,实质上却降低了自身的美术教育办学优势,因为专业设置过多,必然会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发展资金等方面削弱对美术教育专业的投入,不利于美术教育人才培养。因此,高校的美术专业建设,尤其是师范类院校,还应把专业建设的重心放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人才的培养上,放在提高全社会的艺术素质上,不能单纯为了经济利益而放弃自己的优势专业。为了能够适应我国基础美术教育发展的需要,面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高等美术教育必须从自身建设入手,抛弃片面强调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模式,尽快建立起一整套能够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

高等美术教育课程设置应紧随时代步伐,课程开设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应把美术新课改的内容纳入高等美术教育教学之中,使学生真正了解中学美术教育应该教什么,正在做什么,真正能够把所学的知识高质量地用于素质教育中去。

由于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学美术教师不仅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广博的其它学科知识,要密切关注当今社会美术发展的动向,要熟悉中国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要了解国内外美术的发展动向等等,这些对中学美术教育的高标准严要求,会直接关系到高等美术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过去那种只强调专业技能培养,忽视美术理论修养的教学模式必须打破。课程内容应做大调整,弱化专业知识,增加周边学科知识,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融入美术教学之中。

谈教育,我们经常会谈到“素质教育”,进行素质教育就是要对人实行真正全面发展的教育,就是要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强调人格的完善和发展。显然,我们过去所实行的单纯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高等美术教育模式是不能够适应的。未来发展中,作为素质教育重要载体的美术教育必须拓展自己的教育空间,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力改革美术教学内容,广泛吸纳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这种吸纳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横向吸纳,把周边学科的知识融入美术教学之中;二是纵向吸纳,要从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中吸收借鉴;第三,还应该放眼世界,把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引进来。当然,提倡以人为本的美术教育理念并非就是要放弃专业知识技能培养,都去学习文学、哲学等等,专业知识和技能作为美术教育的基石不仅不能放弃甚至还要加强,关键问题是如何加强,在哪些方面加强。

篇5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育;审美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3.6

所谓“美术”,顾名思义,就是表达“美感”的技能和方法。美术教育亦称“美感”教育,即通过美育教授,增强学生对人生的感知,达到“本体世界”。因此美术教育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教育中对美术等艺术教育的忽视,会导致人的思维和知识结构的不完整、不健全。多年来,在应试教育大背景的影响下,美术教育被压缩在冷落的角落里,少人问津。近年来,虽然国家提倡素质教育,社会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呼声也愈来愈高,但现实中,我们看到,无论是学校、教师、学生还是整个社会对美术教育重视的程度还远远不够,情况令人担忧。

一、当前高中美术教育的现状

(一)学生放弃学习美术,家长普遍放任不管。高中学生面临的是高考,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们看重学习成绩,和高考科目没有关系的他们都不在意,从一个高中学生那里听说,他们的美术老师就是上课在讲台上讲讲书,而学生都在下面写其它学科的作业,或者打瞌睡,没有人听她讲课。美术课对于不选修艺术的学生来讲就是自习课。有的学生为了“减负”把美术教材闲置家中从不带到学校来,家长知道后也不会责怪学生,而是认可,客观上纵容了学生放弃美术的学习。对于选秀艺术类的学生来说,很多学生不是出于对美术的爱好或有特长,而是由于文化课成绩差,逼上梁山,在学习的主动性、理解力、感悟性等方面差强人意,成绩也不理想。

(二)教师应付了事,学校予以默认。目前,艺术课程虽走在“必修”的普及路上,但仍然是“调味”课。大部分高中一般都为每班两周一节美术课,即隔周上课,由于所隔时间较长,知识得不到系统的识记和理解,也就不利于学生把知识整体化。老师在台上辛辛苦苦讲了一节课,学生在台下认认真真写其他作业,不知所云,看到学生这样的反应,教师难免会很难过,师生互动性也渐行渐远。有的学校没有专业美术教师,有的教师自知美术课在学校和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无心钻研教学技法、提高教学水平,而是应付了事。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极力追求升学率,设置美术课只是附和上级要求,至于教学质量是无关紧要的。

(三)社会对美术教育重要性普遍缺乏认知。在人群中随机走访一下就会发现,大多数人认为美术是少数有天赋的人的事,对大多数人来讲会不会绘画无关紧要。对他们来讲,美术教育可有可无,不学习美术照样考大学、找到工作。这种功利性、短视行为影响了他们对美术教育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性的认识。

二、改变当前美术教育的一些思考

中小学美术教育,不是专业化的美术教育,,美术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也不是单纯提高美术技能,而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他们能够生活得更加生动活泼,充满艺术情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和修养,促进他们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

首先,要从整体上提高美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爱因斯坦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针对当前应试教育大环境下,美术教育地位短期内难以改变的实际情况,退而求其次,重新定位当前美术教育的重点和任务。要把美术欣赏作为重点,在高中阶段一定要完成培养学生能够欣赏美术的任务。著名艺术社会学家豪泽尔说过“人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感悟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从而提高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启迪智慧,扩大视野,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要完成这一任务,美术教师的本身素质起到关键作用。如何把学生拉回美术课堂?如何激发出学生欣赏作品的热情?要求教师语言、动作表情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感染力,能够吸引学生;要有丰富的各学科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讲解作品的背景故事、作者怎样将自己的情感、思想、精神融入了作品中。讲解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和神宗意识、古希腊艺术所体现的崇尚理想与科学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等。如教师现场作画,钩钩点点之间,完成一幅活灵活现的作品,既展示老师的基本功,又让学生零距离感受到中国画的运笔用墨的神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让美术课更引人入胜、更精彩,可以讲解本地民间美术作品的发展历史、、创作过程、文化内涵,因为这些作品就在学生身边,学生喜欢听,容易理解和感悟,融入民间美术的美术教学能够更好地体现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与深厚的文化积淀,对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以及爱国主义情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准备一些新颖的东西激发学生的兴趣,高中生也是孩子,他们对于新事物非常感兴趣。不要认为学生都是一直在学习,教师要明白自己现在培养的是未来祖国文艺界的奇葩。教师本身也要注重自己着装。新东方的周思成老师就是这样,他把每一次上课的讲台当做自己的舞台。要成为舞台上闪亮的人,讲究穿着的艺术感,让学生眼前一亮,而不至于带给学生昏昏欲睡的感觉。第三,尝试美术与其他高考学科的结合,通过外部压力提高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对美术教育的重视。如在语文考试中融入美术作品欣赏内容等,逐步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篇6

关键词:想象力;创作;思维拓展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想象力是人类独有的宝贵财富。人的本性都有想象力,只是开发与否。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最好的办法之一。人类社会的每一个发展,都离不开想象。

小学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其性质是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其着眼点在教育,即由教育价值的角度看待美术教育,它以美术为媒介,在培养学生的本学科知识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美术教学过程对于提高儿童的各方面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儿童是天生画家”,儿童创作是自由的、自主的,其思维方式不同于成人,内容能反映出他们的喜、怒、哀、乐,纵观儿童美术作品,其表现形式的自由是我们成人所达不到的。

有时上美术课学生也会尝试自己想象创作,当拿掉任何的参照图画,学生进行自由创作时,同学们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所以在美术教学中尊重儿童的想象力是美术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此我们结合课题方案,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通过调查,掌握学生美术想象能力的现状,分析影响学生想象能力的因素,采取相应措施,以促进学生美术想象能力的提高,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价值。

(一)课题的理论依据

现代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吴克杨说,想象力不是生来就有的先天素质,而是后天开拓的结果,它是完全能够培养的一种能力。

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要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儿童想象力是儿童美术综合能力的体现,许多心理学家、美术教育家对儿童美术想象创作及辅导作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总结了很多经验,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基础。

上述这些就为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想象力培养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并体现了其实践价值。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目前,我们在小学进行的美术教育只是一种国民美术教育,我们的教育对象中绝大多数人目前不可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美术上,将来也不一定以美术专业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我们对学生所实施的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应该是对学生未来生活有帮助的,有利于他们身心发展的教育。因此,对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说,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成。”同时,培养学生美术想象能力是美术教学的重点,想象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良好的想象力的形成离不开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想象活动要以儿童发展为中心,以促进儿童发展为根本目的。教师要冲破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传统美术教学价值观的束缚,追求美术活动的素质教育功能,将目标锁定在促进儿童个性、创造力、成功感、绘画兴趣和习惯等有益于儿童终身发展的价值观上。所以,我们要改变美术教育的方法,运用范例、示范和讲解等有教师的单向传授知识技能的方法改为运用欣赏、启发、讨论、演示、思考的方法,尊重儿童想像能力的培养。要帮助儿童积累想像方法,启发儿童大胆运用线条、图形、色彩进行构图创造性表现,启发儿童的想像力。为儿童提供丰富形式,施展儿童的想象,让儿童在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增进自信心

二、实践过程: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措施: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针对学生美术想象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通过调查分析、观察比较等方法找到影响学生想象能力发展的因素,找出教学上的弊端,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实验法等切实有效的方法,加强美术课堂教学改革和学生美术想象训练,营造良好的美术想象环境,使学生从美术想象中找到乐趣。

(二)加强美术教学改革,合理处理美术教材

1.动各种感官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培养儿童的想象力要培养他们的具体感,把模糊的表象、幻想,变成清晰的、具体的、永久保存的图像,就是要把头脑的想象具体的表现出来。也就是视觉里的事物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因此,我们组织了多种多样、形式各异的活动,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系统。 (1)“看”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美术活动中观察是极其重要的,通过观察物象、再现物象、添画、装饰、想象、涂色,使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让孩子闭上眼睛去想象,然后通过交流,用各种色彩表达自己的感受。 (2)倾听:让孩子们仔细倾听一段音乐,刺激他们的听觉系统,用手上的绘画工具表示听到音乐后的感受。 比如是欢快的音乐,应该表现色彩明朗的画面,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来画画,一切想象都放手给孩子们,让想象的画属于他们。

这是画家莫奈的作品,这几幅同样的画,对色彩不同的处理就给我们带来了一样的心情和感受。(莫奈《卢昂教堂》)

(3)触摸:让孩子摸一摸“奇妙的口袋”里不同的物体,刺激他们的触觉系统,再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大胆的描绘。 我们的这些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好奇心、积极性、探索欲望,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

2.积极利用电教媒体。

电教媒体是教学的得力助手,它信息量大,教学中能让学生充分接触相关内容,如图片、范画作品等,运用得当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想象画法,自制课件,利用学校的电脑进行教学,并对教学中电脑的参与进行了初步研究。

3.合理进行美术思维想象训练。

(1)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也有一句名言:“自然总是美的”。自然界的景色千姿百态、斑驳陆离、纷繁变换、美不胜收。大自然是儿童绘画活动的最好课堂,欣赏大自然的景物为儿童开启了想象的大门,发现了美、创造了美。

当然动物园里机灵的猴子、威猛的狮子、美丽的孔雀------也都是我们的活教材,看到这些可爱的动物,孩子们对它们形象的表现更为主动。在大自然中孩子们主动探索知识、积极参与活动,可见大自然不仅增添了孩子们的知识和经验,也促进了他们智慧发展,丰富了孩子们的整个精神世界。

例如,我的教学中,启发学生画小猫睡觉时候的样子,就放手让学生大胆想象小花猫睡觉时候会发生什么事,这是学生的作品,都充满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达到了预期的课堂效果。在《科学幻想》一课中,放手让孩子大胆的想象,什么都可以想,可以画。

(2)对形态的夸张训练。抽象派画家毕加索对于形体的变化很夸张,我们们同学也应该对物体形体的夸张有一个练习,其中形状夸张在儿童作品中最为常见,因此,我们们在教学中加强对物体的变形、过分扩大形状等训练,如《奇思妙想》一课,要求同学们可以任意想象,有的同学想到了飞船。

在《彩绳装饰瓶》中,启发学生利用各种各样的普通的瓶子,想象制作一个美丽的瓶子。根据对同学们的思维想象训练,课堂效果很好。在上《卵石的想象》一课中,让同学们拾来各种各样的形状的石头,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了各种各样小动物和人物。也很生动有趣。

(三)加强作品欣赏。

通过欣赏提高审美能力,从而指导实践想象创作。欣赏的内容主要是同龄儿童的优秀作品,通过投影仪让学生欣赏,激发儿童在形式上追求创新,让他们明白即使是同一画种也有不同的表现效果,就如线描的表现有着纷繁与简约、粗犷与细腻等差别。欣赏画家的作品,鼓励说同学们也好好画,让手中的画笔体现自己的价值,现在是小画家,长大成为大画家。同学们的兴趣提高了很多。

三、效果与反思

1.反思新课程美术教学大纲指出:“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每一位教师的主要教学目的。所以掌握方法 ,应用实际,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几年的实践研究,我们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并用简化、添加、装饰的处理方法,从而演变出一幅美丽的画面。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掌握孩童的心理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使课堂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一次美术课上,我在一个班要求学生根据所定的内容绘画。根据口述,学生发挥想象力,但画面的效果不是很好的。有的学生说不知怎样画,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另一个班教学时,先给他们观看图片,启发学生的兴趣,在兴趣中讲授。结果这个班的学生不但画的有想象力,富有情趣,而且还能从快乐中学习知识。

2.效果:

美术教学展示作为素质教育成果展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每年都要进行各种美术活动,这给我们的课题研究带来良好的想象氛围,因此我结合学校和教导处开展各项美术活动:

(1)美术比赛:结合各重大节日举行美术比赛,内容包括绘画、制作、编小报等形式,学生参赛面广,积极性高;

(2)作业作品展出:画展是学生展示才能的好机会,学生的想象创作能力在此得到充分肯定,展出每月定期,有新作品时不定期展出;

总之,社会在进步,方法在更新。要想与时俱进必须不断的反思过去,从中发现优点进行总结应用。教师若能在自己的成长中,学会反思,就必然学会教学,正是“经验+反思=成长”。让想象的世界属于孩子们!

参考文献:

李红:包豪斯艺术教育思想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启示.《云南教育》,14,43-44.

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篇7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互动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51-01

美术作为引发学生创造力,突出学生个性的主要课程之一,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个性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教育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就是综合素质培训,将美术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通过美术课堂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自我个性,加强学生的艺术水平才是我国美术教学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互动式教学的意义

互动式教学是一种综合教学方法,通过课堂上的互动,将教师与学生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加强交流与讨论,形成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互动的主体并不是教师而是学生,通过平等的沟通交流,对课堂知识进行详细的讨论。师生之间由控制关系转变为朋友,告别了以往机械式灌输知识的情况,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根据老师的安排可以采取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的方式,通过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演变成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由教师进行引导与调整。这种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并且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学生锻炼自我创新意识。

在教学内容上,双方的互动环节非常多元化,不仅交流了知识,还对情感、生活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了沟通。随着新课改的到来,单纯的学科知识无法激发学生创作热情,每位学生的生活环境都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不一样,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交流,激发出潜藏在学生内心对于美的追求。在教育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的情感,对于学生精神层面的问题及时进行疏导,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互动式教学可以使用多种教学媒介,合理的使用可以加强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投影仪或者实物来帮助学生进行绘画,搭配教室环境就可以让学生体验到良好的美术氛围,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工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加强了教学深度,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

二、互动式教学的优点

美术课堂教学非常灵活,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学生通过自由的教学活动开放思维、勇于尝试,摆脱传统教育的老观念,将填鸭式教育方法改变为理解式教育方法。教师通过细致的讲解,将理论知识与课堂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互动式教学强调师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起一种朋友关系,提升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美术是一种充满创造力的艺术,通过学习可以舒缓学生的情绪,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通过互动教学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会寻求自我需求,这种学习效果要远大于教师说教的效果,真正的做到现学现用。

三、互动教学的实际应用

1、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儿童心理专家的研究表明,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可以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师生互相尊重关爱,课堂上互相合作学习,生活上互相信任帮助,构建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关系良好对课堂教学活动具有非常大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教学顺利展开,并且加强学生的配合。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当学会宽容,学生不可能没有缺点,教师应当理解并且帮助学生改正,信任学生不要过于苛刻,对学生的优点加以激励,不要总批评缺点。

2、加强交流与合作

合作学习过程,师生的互动多为课堂上的互动,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提问,来讲解分析重点难点。通过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问题的难度应当进行适当的控制,避免学生无法把握节奏。可以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进行团队学习,一些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应当进行沟通交流,如果学生有一些问题需要及时进行解决,使课堂秩序和谐、平稳。我们可以利用美术教材中的《摸一摸、画一画》来帮助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教师利用一些美术道具,让学生先接触,之后在进行绘画,并且老师提出一些道具特点的问题,由学生进行回答。

3、实际教学引导

互动式教学过程教师起到了引导者的作用,通过对学生的引导体现出学生自我个性。在学习静物画的过程中,例如画鸡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提问达芬奇的生平事迹,让学生说出一些达芬奇创造的名画,再将一些名画重点提出,并且让学生对名画的创作过程进行猜想,最终由教师介绍名画的历史故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还将学生带入到作者的情绪之中,学生会充分体会到作者的心情与名画的感染力。通过对比一些不同风格的画作,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例如喜欢写实派画风可以推荐塞尚的风景画,喜欢抽象风格可以推荐毕加索的画作,对两幅作品进行对比,分析画作的色彩特点,让学生对画作色彩进行更改,了解不同颜色的表现力。

结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美术课程应当改变传统教育方法,加强课程的人性化教学,通过互动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美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利用美术的感性与艺术的特点,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思想品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培养新世纪创造性人才,为我国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谢丽芳,李绪洪.还孩子一个率真的童年[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3: 60.

篇8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强教学指导和课堂教学研究,提升教研服务水平,努力实现教研理念、教研作风和教研方式的转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促进我区教育的内涵发展、和谐发展、均衡发展和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

1. 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各科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巩固我区课堂教学改革已取得的成果,努力打造我区有效课堂教学特色。

2. 加强教学常规过程管理。通过调研、视导、督查、评估等方式,促进学校精细化管理和规范化管理,为提高我区教育教学质量和推进新课程改革创造良好环境。

3. 立足课堂,开展问题研究。积极探索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有效性,加强新课程开发和实施,指导校本教研,为加快教育发展奠定基础。

4. 扎实做好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努力推进“一校一品”工程的实施,打造学校个性品牌和特色。

5. 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养,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强化制度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真正打造一支具有凝聚力、战斗力的教研队伍。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强化教学常规过程管理,力争教学常规管理的实效性有新的突破。

1. 进一步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促进小学教学工作的进一步规范化,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将《规范》贯穿到教学常规的每一个环节,用《规范》来要求教师的常规工作。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加强教学评估,促进教师树立教学中心意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 深化教学常规随机抽检工作。从严从实抓好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严格按照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布置和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考核总结的要求;重点抓住薄弱学校、薄弱学科、薄弱环节,加强指导和服务,提高过程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大教学检查与视导力度,在视导中增加素质教育质量检测环节,落实中小学教学工作每月汇报和通报制度。

3. 深化教学“学、查、纠”工作。各学校每学期要结合学校管理实际,制定教学管理整改方案,明确整改目标和措施,全面建设良好教风,培养勤学进取的学风,不断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培养学生良

好的学习习惯。要抓实教学过程的精细管理、质量检测的责任管理、教学工作的目标管理、教学质量的评价管理。

4. 培育课程改革的典型。建立“专业引领,经验推广,典型示范”推进机制,树立落实教学常规先进典型,推广先进经验与做法,研究教学常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工作。全面建立各科教研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明确教研人员对联系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管理和服务责任,把培植典型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建立区域性的典型学校,推广先进典型经验。

(二)立足课堂开展问题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5.积极开展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行动策略研究或主题研究。重点是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法研究、作业研究、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教学评价研究、教学设计研究、教学实施研究。积极围绕相关主题组织开展主题(专题)教研活动。

6. 重视对文本的研究。根据提升新课程实施水平的需要,进一步组织各学科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读新教材和教师用书,深入领会课标理念和要求,深刻理解编者意图,在此基础上从教法、学法等方面进行认真的研讨。

7. 加强有效教学研究。各学科组织的区级主题教研活动,要将解决的问题作为活动主题,引导教师更新理念,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有效性。校本教研活动,应以“课例”或“教学片段”为载体,剖析典型课的教学过程,分析、研究教与学的得失,寻求解决低效、无效课堂教学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8. 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的新突破。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采取课题拉动、定点试验和跟进指导等措施,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9.大力推进片区教研模式。建立片区教研活动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评价机制,把联片教研活动的实施及成果与学校考核、教师考核结合起来,促使学校和教师都能有效地投入到联片教研之中,提高工作效率。

(三)大力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10. 充分利用集体备课、网络教研、学科培训等多种形式,搞好学科知识建构活动。通过学科知识建构活动,增强教师准确把握教材、提高课堂效益的能力。学科

教研员根据学科的实际需要,科学安排培训内容,灵活设计培训形式,确保培训收到实效。通过培训,要使各学段教师要在短时间内精通本学段学科教材知识,完成本学段学科知识建构,并逐步掌握相近学段、相关学科课程的基本知识,逐步完成教师的大学科知识建构。

11. 继续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力度,深化青年教师青蓝工程。继续推进实施全区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

带徒计划,开展青年教师拜师活动,为每个参加工作3年以内的青年教师找上师傅,接上对子,制定培养计划,落实培养措施,实施专项评价,定期开展活动,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让他们尽快成为全区教学的中坚力量。

12. 实施教师“以考促学”的专业提升模式。“以考促学”的实施以乡镇(街道办)和区直学校为单位进行,区教研室在考试主题、内容、方式上给予指导;考查内容以教材、课程标准、教育教学理论为主,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查形式;考试成绩的使用与教师的竞聘上岗、评优树先、年度考核、教学实绩考核有机结合;逐步形成面向教师的各种业务评定和评优,实行业务考核缺项一票否决制。

13. 建立全区学科名师团队。以全区各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学新秀为主体,吸收骨干教师,组建学科名师团队,定期开展活动,带动全体教师专业发展。通过名师论坛、课堂示范、科研沙龙等形式,辐射带动全区教师健康成长。

(四)大力实施书香校园建设工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14. 大力实施书香校园建设工程。各校要注重营造浓厚的学校文化气息和读书氛围,继续搞好“周、月、季”读书计划的落实和读书节系列活动。各校在日常阅读活动中要抓好阅读学分制星级评价的落实,把“周、月、季”读书计划的落实纳入常规月查项目,切忌流于形式,区教研室将在教学视导中对该项工作进行专项督查评估。

15. 各校要扎实开展好古典诗文诵读活动,注重现代文、科普文、通俗英文等各种类型的大阅读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要通过大阅读活动,形成学校个性鲜明的特色文化。教研室将增大对该项工作的指导力度,发现、培植典型,总结推广经验,促进全区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

16. 培植一批书香校园建设特色项目。研究制定《书香学校、书香班级、书香家

庭、教师读书人物、学生读书好少年评选办法》,各学校要围绕“诵国学经典,养浩然之气”这一主题精心设计读书节系列活动,搞好“书香班级、书香家庭、教师读书人物、学生读书好少年”系列评选。

(五)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大力开展网络教研

17. 进一步强化广大师生的网络意识,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网络资源,实现网络教研的常规化、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各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实施网络教研的活动规划和评价方案,将教师开展网络教研的情况纳入对教师的评价之中。

18. 发挥全区各学科网络教研中心组作用,搞好学科网络日常教研管理、辅导、答疑、网上互动等研究任务,提高学科教研的即时性和有效性。

19. 立足区域优秀教学资源的整合,在网上提供教案、作业、单元检测试题、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教学随笔、教学案例、公开课示范课录像等相关教学资源,并强化资源上传的及时性和时效性,为广大教师的教学提供即时、有效的资源服务,逐步形成具有我区特色的教学资源库。

20. 开展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新途径。发挥好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研究的优势,提升经验面向全区推广。

(六)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打造高效和谐教研团队。

21. 进一步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教研员要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责,树立研究、指导、服务意识;要提升四种能力,即课堂教学的评价能力、有效教研活动的组织能力、命题及评价能力、课题研究能力。

22.实行学科教研的项目团队管理,打造在省市有影响的学科教研团队。鼓励学科教研员干事立业,勤于奉献,敢于创新;建设一批以学科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姓名命名的工作室。

上的论文或报告。

24. 加强学科教研的项目评价。落实教研员每月工作计划报告制和月工作汇报制。对于有发展潜力、前景的学科教研项目,教研室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优先立项,大力支持。

25. 优化教研指导服务的方式。要将跟进式指导、跟踪视导、针对帮扶、推门听课、专项指导、调研指导、巡回讲学、送课下乡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视导反馈意见的落实、存档、跟踪制度。紧紧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常规管理、构建高效课堂和提高教学质量有效开展各项教研活动。

26、改进教研方式,充分发挥教研员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教研员要改变过去单纯以讲座告诉教师你该怎样做的形式,代之以典型的课例为载体,让教师真切地感受高效的课堂教学,以教学行为的转变促进教育理念的真正提升。组织开展好送课下乡进校活动,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2012年9月

1. 组织参加市全市新课标小学语文、数学新教材培训;

2. 全区小学教师三项基本功决赛;

3. 筹备全区2012年教育教学工作会议;

4. 举行全区小学语文、数学、科学优质课选拔赛;

5. 迎接省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十一五规划课题结题;

6. 公布学科带头人、星级教师考核结果;

7. 区级“教学示范化学校”评选。

2012年10月

1. 全区英语科新教师听课调研,加强新教师教学常规指导;

2. 组织参加凤凰语文研究所实验课题申报与结题工作;

3. 组织参加全市小学语文、数学优质课评比和观摩;

4. 组织参加全省小学数学、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评比和观摩;

5. 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评选。

2012年11月

1. 全区小学阶段性综合素质调研测试;

2. 观摩指导片区教研工作;

3. 第一次名优教师送课下乡(校);

4. 近三年上岗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

5. 组织全区小学常识科教师基本功比赛(教师科学知识竞赛)。

1

. 课堂教学听课调研;

2. 举行英语六年级听写比赛;

3. 语文实践活动成果展评;

4. 举行全区中小学美术公开课暨美术教学模式创新研讨活;

5. 小学数学“每月专题论坛”优秀论文评比。

2011年1月

1. 指导全区小学期末学生综合素质调研命题和测试;

2. 全区小学教学教研工作总结;

3. 全区星级教师专业化发展调研。

1. 组织参加全市新课标苏教版语文下册教材培训;

2. 组织参加全市新课标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培训。

2011年3月

1. 组织小学科学教师基本功(实验操作)培训;

2. 语、数、英优质课评比。

2011年4月

1. 全区小学阶段性综合素质调研;

2. 全区教学教研常规督导评估;

3. 中小学师生硬、软笔书法展。

2011年5月

1. 举行小学师生古诗文诵读大赛;

2. 第二次名优教师送课下乡(校);

3. 举行小学四年级师生同堂英语书写比赛;

4. 组织小学生科学、品德与社会综合知识竞赛;

5. 举行“爱我家园·我们一起成长”——庆六.一西湖现场绘画比赛。

2011年6月

1. 指导全区小学期末综合素质调研测试命题;

2. 苏教版语文实验阶段性总结;

3. 全区小学教师简笔画、教案设计与编写基本功比赛。

2011年7月——8月

1. 全区学年度教学教研工作总结;

篇9

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在有效的教学中,发掘学生身上蕴藏的无限创造潜能,效果、效用、效率三者并重。通过探索美术课堂有效教学,我们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努力使教学内容更接近学生现实生活,便于学生接受,构建适合的教学模式,完善为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策略。它是实现从课程理念到教学实践联结的路径。将教学的“有效”指向教学实效,具体体现为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强调的是对个性品质中的独特性、创造性的研究。《美术课程标准解读》指出:“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殊性,我们的社会之所以如此丰富,正是由于存在着丰富的个性差异。保护这种差异其实就是保护社会的丰富性。丰富而自由的个性也是一个社会之所以具有丰富创造力的根本原因,没有个性的存在,没有个性表现的自由,就不会有创造力。”我们的研究团队将课标中的理念具体移植到美术课教学中,以有效教学为研究核心,提倡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生活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展示的舞台。通过对学生现有的学习现状和个性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我们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探索提升“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综合·探索”四大领域的有效教学策略,探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方法。

一、探索提升“造型·表现”领域有效教学的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造型·表现”领域是美术课程内容中覆盖面最广、分量最重的学习领域。我们在探索“造型·表现”领域教学中,重视欣赏和体验的作用,突出欣赏和体验功能的互动美术创作的有效教学策略,在“欣赏与表现一体,重视体验,回归生活”的学习创作表现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个性。项目研究以模块化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例如《线的律动——静物写生》这一课,由于本课教材是校本教材,教材从舞蹈、运动、武术等艺术表现中,将韵律的快慢、刚柔、强弱与线的长短、粗细、曲直虚实进行发散思维的联想,运用各种线的对比表现律动。通过造型表现与创作,补偿聋学生由于听力障碍所造成的缺陷,达到康复身心和开发创新思维的目的。执教者李江泳根据聋哑学生的特点,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图片的直观形式,引导学生运用线的粗细、曲直、长短、虚实以及点的疏密对比表现节奏和韵律,强化线的韵律表现,让聋学生和健康的孩子一样感受韵律和律动美,同时要求学生选用钢笔直接进行线描写生。由于用钢笔画线条不能涂改,可以锻炼聋学生用笔大胆、果断、线条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引导他们大胆表现自己对韵律的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创作个性。李江泳老师运用直观、启发、体验式教学法、演示法、观察比较法来达到三大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认识、掌握线的种类及表现方法的知识目标。②技能目标。通过静物组合的造型和创作训练,培养聋学生的概括、夸张、变形的个性创造能力,让学生掌握线描创作方法。③情感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线的粗细、曲直、长短、虚实进行静物写生,表现韵律美,补偿聋学生由于听力障碍所造成的缺陷,培养聋学生健全的人格。

李江泳老师通过启发,唤起学生对律动的回忆;通过图片欣赏,让学生观察、认知、感受、联想,拓展发散思维,对课文有一个认知和了解;通过直观演示不同质感的线描表现,强调线条的韵律美,在静态物体中表现动态的律动美感,教学突出了重点、难点,让学生思考探索;通过结合所学的构图知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运用韵律美的表现形式,在线描创作中达到补偿聋学生由于听力障碍所造成的缺陷,让学生进行实践创作;通过让学生自评、互评,培养学生对画面的分析鉴赏能力。最后,布置作业:4人一组自由摆放静物造型,用线描表现韵律美,画一幅线描写生作品。

根据“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特点,教学以欣赏启发、学生体验和生活实践作为美术教学的理念和源泉,强调欣赏创作互动,体验创作互动,师生互动,以线的种类、线的表现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从舞蹈、运动、武术、建筑与韵律的快慢、刚柔、强弱与线的长短、粗细、曲直虚实的艺术表现体验,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并运用各种线的对比表现律动,补偿聋学生由于听力障碍所造成的缺陷,培养聋学生健全的人格。本课教学特色在于,根据聋哑学生的特点,通过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图片的直观形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材料和创作手段,并选用钢笔直接进行线描写生创作。由于用钢笔来画不能涂改,有效节省了创作时间,能锻炼聋学生用笔大胆、果断、线条肯定,增强自信,体验线描造型的乐趣。本课教学强调以欣赏促进造型表现,以体验促进造型表现,欣赏与创作互动,激发学生创作出反映真情实感、贴近生活、内容生活化的线描作品,提升美术课堂有效教学实效,达到发展学生个性的目的。

二、探索提升“设计·应用”领域有效教学的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更多地考虑其他人的需要和实际运用价值,而不是创造者个人的思想和情感的自由表达。我们在探索这一领域的有效教学过程中,根据“设计·应用”领域的特点,强调体现设计的创造意识,引导学生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设计创作出新颖创意的生活化作品,发展学生个性。

例如,《标志设计》这一课,执教者何莉利用生活常识导入新课,从用途、造型特点、颜色构成方面让学生认识标志的种类(同时出示各种标志图画),然后再告诉学生标志的定义和来历,标志设计的主要原则、艺术表现方式和方法步骤,最后给学生布置作业:每个学生完成一幅标志设计作品。在学生完成作业后,让学生谈设计的构思过程,并说明设计的标志含义,教师再进行总结。

根据“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特点,何莉老师教学案例的特色之处在于,通过赏析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图文并茂的方式将内容形象具体地展现。课例不仅有国内的标志而且还融入了国外的文化知识。通过对标志的赏析,何莉老师提出了设计中需要注意的几点主要原则以及它的艺术表现方式。教学以欣赏启发、渗透文化内涵、设计艺术表达方式的高度概括赏析,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标志设计为例,强调设计的创造意识和特定的功能性特点,同时又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进行设计创作,激发了学生的个性创作力,提升了美术课堂有效教学实效。

三、探索提升“欣赏·评述”领域有效教学的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更多地让学生通过感受、欣赏和评论表达等活动的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在探索这一领域的有效教学中,我们根据“欣赏·评述”领域的特点,注重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用美术语言评述、评价艺术作品,同时唤起学生的体验。在欣赏教学过程中,采用鉴赏和表现结合的方法,欣赏与动手相结合,适当增加写与画的体验,帮助学生理解艺术作品,有效地提高小学美术“欣赏·评述”领域的教学效率,实现引导学生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

例如《神秘的花山岩画》这一课,授课教师农善锋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见下图)

根据“欣赏·评述”的教学特点,农善锋老师的教学设计有如下特点:(1)重视对欣赏课程结构的合理化。从创设情景、故事导入到讲述历史渊源,从提示作品审美方向,再到学生独立欣赏、交流、评述活动,还安排了小实践活动为下节美术创作课做铺垫等,最后由教师综合评价。教学内容丰富,结构紧凑,过程流畅。(2)重视欣赏评述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在欣赏中安排有现场动态表演、小速写等,有助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增强参与合作交流活动的动力,发展学生个性。教学改变以往单纯欣赏教学的单一模式,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3)本课以教师创设问题,提示欣赏方向和方法,提供必要的图片文字为教学方向,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评述,改变了以往让学生盲目交流,一片散沙的状况。(4)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评价,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共同学习的良好习惯。这对培养良好班风、学风也有一定作用。

《神秘的花山岩画》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不同于以往的欣赏评述课,此案例除了重视美术技巧的应用,还重视培养学生的德育。教学以学生的主体实践为审美欣赏基础,充分利用广西少数民族民间美术优秀作品资源,以学生自主欣赏、交流与评述的综合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和探索,使学生对花山岩画有更深入了解的愿望。通过对具体作品审美特征的感知和体验,学生形成丰富具体的审美感受,逐步达成对其审美特性的理性概括和本质上的认识。

在本课教学中,以花山岩画的主题内容以及创作年代、创作风格为知识背景,围绕花山岩画的民族艺术文化与内涵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始终把握四个关键环节:(1)通过具体作品欣赏,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2)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并逐层深入地把简单关系发展为复杂关系,直至教学重点,既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又巧妙地提示和引导着欣赏的方向,帮助学生完成由欣赏到认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换,增强学生实际审美理解能力,获得审美愉悦体验。(3)欣赏评述与体验相结合,改变以往单纯欣赏教学的单一模式。学生在欣赏的同时现场动态表演岩画人物造型,通过岩画图像小速写与展示,掌握花山岩画人物造型的表现方法,表达自己对广西民族文化的情感,加深对民族艺术的理解。(4)进行知识的讲授与引导,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探索、综合评价和阐释等方式,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或是和同学之间展开交流,聆听他人的意见。这样不仅使学生达到对作品艺术特征的本质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神秘的花山岩画》这一课的教学,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探索新知,充分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审美过程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发挥个性的机会,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有效教学的教学实效。

四、探索提升“综合·探索”领域有效教学的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综合·探索”领域是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在探索这一领域的有效教学中,我们根据“综合·探索”领域的特点,加强跨学科教学的研究,寻找美术与其他学科、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联结点。

例如,韦一菠老师上的《元宵灯谜会》这一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本课旨在通过学习设计制作花灯、集体策划班级灯谜展、分工合作布置灯展等一系列活动,综合语文、音乐、社会、历史等学习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培养学生的设计制作能力、组织策划能力、集体协作能力等,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教材包括文字、灯会场景图片、花灯制作步骤图、花灯范例、学生作品等丰富的内容。这些素材为学生提供了创作的平台,拉近了学生对制作花灯的距离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韦一菠老师通过设计连贯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感受、思考、讨论、探究,做好策划、创作、布展等,体现本课的综合性和探索性。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民间文化,学习用纸立体造型制作花灯的基本方法,布置和策划一场元宵灯谜会;教学难点是指导学生设计出有特色的花灯,以及有序地、科学地组织元宵灯谜会。韦一菠老师通过欣赏、谈话导入,引导学生了解花灯结构,学习制作方法(让学生分工策划、设计草稿),制作花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巡视,提供帮助。最后,各小组将制作好的谜语牌系在花灯下或贴在花灯身上,然后教师统筹安排各组的展示位置,尽量将每位学生的作品都挂出来。在猜灯谜之前进行一个简单的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宣布猜出谜底的同学会得到相应的花灯,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激发。在这个过程中韦一菠老师注重组织好活动的秩序,并在活动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