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重点归纳范文

时间:2024-03-20 15:45: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生物学重点归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微生物学重点归纳

篇1

微生物学理论课程沿用我院选用沈萍和陈向东主编的《微生物学》第二版教材,该教材共15章内容,用48学时来完成教材的内容显然是不够的,面面俱到,只能是走马观花,会出现泛泛而谈,重点不突出,难点讲不透,学生听不懂的现象。为此,将教材内容整合缩减为12章,重点介绍1~7章基础微生物学的内容。突出微生物的构造和代谢,注重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内容的介绍,强调微生物研究无菌技术的重要性。在组织教案时注重与先修课程的内容衔接,对先修课程已经介绍的知识,在课堂上不再重复介绍。如在介绍微生物第八章微生物遗传的内容时,遗传学课程已介绍过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证明基因突变的非对应性“变量、涂布、影印”三个实验等内容,则以问题的方式和课外自学的方式复习,不在课堂讲授,把有限的学时用在基础部分。

二、探索问题讨论式课堂教学方法,构建微生物学理论教学模式

所谓问题讨论式课堂教学法,是指教师或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探求问题的答案而获得知识的方法。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教师主要运用语言方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传播思想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学过程几乎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显然,单一讲授式教学方法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针对微生物学课程的开设对象他们已先修了大学化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等课程,对生物科学专业知识有一定积累的特点,教学中,在每章节开篇讲授时,将该章节的教学目的、重难点对学生提示,以问题的方式提出知识点,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带着问题浏览教材和在同学间进行交流讨论,并让学生上讲台陈述对所提问题理解、与同学讨论的结果,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此基础上对知识点进行点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如在介绍第三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和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的内容时,根据第三章内容和知识点设计了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细菌的一般(基本)构造与特殊构造及功能,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的细胞壁构造的异同,细菌细胞壁的结构与革兰氏染色结果等几个问题;根据第四章的内容设计了微生物需要吃什么(微生物的营养要求),微生物有什么嗜好(营养类型),如何给微生物做饭(培养基的配制),微生物是怎样吃东西的(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等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浏览教材,左右邻桌相互讨论,最后由学生来陈述问题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们的表述,进行归纳提炼和小结,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对问题讨论式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构建了提出问题———阅读讨论———解决问题———提炼归纳的问题讨论式教学模式。采用问题式讨论教学法,改变课堂教师一言堂讲授式的传统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学生能力发展和素养提高为主要目标,得到学生的赞同和积极响应,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效果也明显提高,学生在教学中多次上讲台锻炼,有利于学生早日成才。

三、小结与讨论

篇2

关键词:微生物学 教学改革 技能 素质

微生物学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存在许多弊端:在教学体系上重理论、重课堂、轻实践;在教学方法上满堂灌,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着实践出真知、创新出人才的改革思想,微生物学教改中,始终贯彻“加强基础,强化实践,注重应用”的原则,在理论部分着重微生物学基础的阐述,实验部分着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从实际出发挑选优秀教材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向的知识载体,选好一本教材在某种意义上讲就等于请到了一位学识渊博、素质优秀的教师,正确选用教材是提高微生物学教学质量,达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近几年在教材多样化政策引导下,各种版本的微生物学教材层出不穷,从知识层次来说包括中专教材、高职高专教材、本科教材、研究生教材、教学参考教材等。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高职学生是社会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他们更多地需要与未来职业出路、工作方向联系在一起的实用性的学习,而不是虎头蛇尾式的“本科压缩版”或“截短型”的学习。课题组经过研究学生本身的特点,选用了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推荐的教材――张青、葛菁萍主编的《微生物学》。

二、优化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减少重复、补充实例

微生物学院是我院生物技术应用专业二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过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等课程,所以对部分微生物的特性和形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对部分在其他课程讲述过的内容,教师则作重点提示或改为学生自学,如微生物形态、遗传与变异等章节,同学们在遗传学与细胞生物学等课程中已经学过,再详细给学生讲相当于炒剩饭,只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总之要经常与相关课程的教师相互交流,倾听学生的反应,优化理论授课内容,突出本课程的特有内容。

三、教学方法、手段多样化

1.提问式教学

提问式教学有两种方法:①讲课前提问;②讲课中间提问。关键是如何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注意时机。一是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有针对性地提问。二是提问后要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三是提问要涵盖全体学生,避免挫伤学生自尊的做法。

2.比较式教学

微生物类群庞大多样,理论知识多而凌乱,有许多易混淆的知识点,增加了学习难度。对这些知识点的讲解,需要进行归纳、对比,引导学生利用列表的形式,对有关知识进行纵横综合比较,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降低学习中的难度。

3.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法强调在教师的准备和指导下,为实现教学目标,预先设计与组织,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讨论式教学的环节大致包括:设计问题、提供资料、启发思路、得出结论。为了提高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按照微生物学的授课计划, 对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或热点问题,要求学生查阅有关的文献书籍,写出科学小论文,让学生在课堂上宣读答辩,提出个人的见解,从而促进相互的学习。

4.问题导读

为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建立有效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给出指定章节的重点问题,引导学生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快速阅读、归纳概括出中心知识点,将技能训练和知识把握同步完成,较“满堂灌”而言,学生更喜欢这种方式。

5.多媒体组合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以第二章《微生物类群及形态结构》为案例,先介绍原核微生物的特点,可以利用计算机和辅助显微镜等设备扫描真实微生物的图片,放入教学课件,这样真实地观察原核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有利于学生理解,提高课堂效率。

四、微生物实验的教改

以往微生物学实践性教学的一般做法,是教师制定好实验计划,安排好实验的内容,准备好材料和仪器用品,制订好实验程序,然后学生按部就班完成规定的内容、写出实验报告。这种传统模式有其不足之处:一是每次实验的内容和操作都是教师规定的,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二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发展。有鉴于此,我们做了如下教学改革:

1.实验内容的重新配置与安排

以往我们学校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依照“普通显微镜的使用――微生物的染色与形态结构的观察――微生物的大小和数量测定――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微生物的纯培养”等顺序安排。各个实验之间看似有序,实质上相对独立无关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

因此,我们调整实验内容和教学安排,从实验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顺序进行改革。我们提前安排了“培养基的制备”和“微生物的纯培养”这两个实验,其余依照常规安排。这样调整的目的,是先让学生学会微生物的分离,在得到四种常见微生物(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时候,并不知这些微生物的相关知识,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其后进行微生物染色制片、生理生化等实验,在要求学生完成教师提供的已知菌种的实验内容的同时,要求各小组或者个人对已分离的菌种进行类似实验,进而进行菌种的鉴定,拓展学习。

2.自主设计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根据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需要,考虑我院微生物实验室条件的实际,结合微生物实验的特点,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给他们充分展示能力的平台,让他们自主设计实验,延伸拓展课堂教学。以下是我们初步的探索过程。

首先,明确思想。在微生物学实验课的第一次课就把实验改革的总体思路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确思想,做好准备。

然后,设计实验方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4~5个人不等,推荐一名小组长。随着微生物学理论及实验的学习,学生对微生物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实验技能。在安排的实验进行到一半、大约第9周时,可以让学生按个人的兴趣,用2周时间构思设计一个与微生物学有关的实验计划或方案,用于印证某个微生物学知识点或解决某个与微生物学有关的实际问题等。初步方案完成以后,教师根据实验室条件实际及实验方案的可行性,提出修改意见。大约第12周,确定最终方案。实验的实际操作从第13周开始,学生根据个人设计的方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教师应当负责实验室安全和管理,在第15~16周基本完成自主设计实验。

最后,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验论文,讨论、交流。

五、微生物学教改效果

微生物学教改提高了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的兴趣;学生的提问更多了,问题意识更强,师生形成了良好的教学互动关系;增加了学生动手的机会,使他们的实验技能掌握得更好,团队意识更强,懂得了合作;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综合素质提高了。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和配合,学生反应强烈。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教改课题(课题编号:JXJG-09-57-3)

参考文献:

[1]许燕滨,许巍. 环境生物技术微生物学课程教材分析与建设.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6 (12):112~113

[2]张青.葛菁萍. 微生物学.北京:科技出版社,2006

篇3

关键词:微生物学;教改;课程体系;专业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123-02

党的十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发展迅速,涉及面广,创造价值大,影响力广泛的学科之一,它既是生命科学理论研究的核心,又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对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教学内容多,知识点散乱;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实验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造和开拓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新时期全面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质量,对《微生物学》教改和课程体系优化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微生物学》课程体系的优化

(一)理论教学

我们结合当前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和工科高等院校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制定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新方案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计划的特点,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优化理论教学体系,合理取舍精简教学内容,避免各学科相关内容的交叉重复。同时,借鉴其他高等院校的先进教改理念,对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学重点放在微生物生理代谢、生长调控、遗传变异等内容,侧重于微生物在发酵、食品等行业的应用;对制药工程专业的教学重点放在微生物遗传和传染免疫等内容,侧重于微生物在生物药品行业的生产和应用。将课程系统化和模块化并重,结合专业,突出重点,秉持有传统讲前沿的渐进教学模式,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实践教学

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改变过去的培养方案中《微生物学》理论课时较多而实验课时少的不足,除了常规的如细菌、放线菌和霉菌观察及革兰氏染色等验证性基础实验,增设了土壤微生物分离纯化、水大肠菌群测数、酸奶和豆豉等食品制作以及柠檬酸和土霉素的中试发酵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这些实验中,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过程的操作到最后的实验成果展示及总结,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验平台的建设方面,2013年起购置的青霉素发酵工艺仿真软件和啤酒生产工艺仿真软件增加了学生上机模拟的实训环节,不断完善从理论到实践过渡的实验教学模式。

(三)教材建设

近年来出版的微生物学教材版本较多,内容和风格特点迥异,结合我校办学特点、专业背景和学生的基础等情况,选用具有系统、完整微生物学科知识体系和能反映当代微生物领域最新成就的优秀教材。生物工程专业选用了黄秀梨编写的《微生物学》和沈萍编写的《微生物学》作为主要参考教材。制药工程专业选用了周德庆编写的《微生物学教程》和岑沛霖编写的《工业微生物学》作为主要参考教材。同时吸收国外著名教材上的内容及微生物教学网络资源中的前沿性知识和科研新进展等资料,经过整理归纳和创新改进,以此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

二、《微生物学》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优化

(一)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手段在微生物教学中的不断应用,极大地丰富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而且越来越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技术通过电脑将丰富的影像资料引入到教程,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整理优化后的教学内容,经过创新改进,形成了完整、丰富、生动的多媒体素材。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把优真和环环相扣的多种图像、文本和数据展现给学生,实现了抽象微观微生物世界与直观、形象和生动形式的转化。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教师制作了精彩而内容丰富的课件,使整个课题气氛更加活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微生物学》课程体系的改革和优化,提高了整体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多种教学方式的融合

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以多媒体课件为基础,融入启发式、讨论式、自学式、目标任务式等先进教学方法,建立多媒体授课教师提问学生问题讨论教师小结布置作业的教学模式,实现了精讲精练、自学与辅导答疑的有机结合。课堂讲授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实物演示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要领和提纲清晰,阐释重点、难点和疑点,培养学生会学习的能力。有些教学内容,如证明基因突变非对应性的三个证明实验,我们安排学生自学并自己做ppt,并专门预留课堂时间,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反映同学对该问题的理解情况,再由教师点评和总结,以理解难点问题、强化知识点。通过这种参与、互动式的教学模式,积极营造出民主平等、自由开放的氛围,将教学的中心由以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成为学的主体,在自主学习中逐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

(三)实验教学模式探索

微生物学实验是微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我们采用三级模块化实验教学模式,包括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块,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块,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块。

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块,主要包括显微镜检技术、微生物染色技术、微生物培养基制备和无菌操作技术等,此部分主要结合理论教学,强化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探讨实验失败的因素和总结实验成功的关键。

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块,主要包括微生物的接种、分离、纯化、培养和保藏技术等。该模块中主要学习培养、分离微生物并分析实验结果等内容,先对学生进行讲座式的辅导,然后由4-6名同学组成实验小组单独完成一个综合性实验。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单个实验技能,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据分析与整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根据综合性实验内容要求和实验条件的许可,我们设立了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纯化土壤微生物、拮抗微生物的筛选和鉴定、抗生素的微生物发酵和提取等。

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块,该部分主要是为了拓宽学生视野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利用学校现有条件并结合学科相关专业教师的科研方向,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独立完成实验。这些开放性的实验项目由学生自主选题或者指导教师结合自身的科研项目拟定,如:中草药活性成分的提取及抗菌活性、植物病害拮抗菌的分离、筛选及抗菌活性检测、柠檬酸高产菌株的诱变育种、利用菊粉发酵生产燃料乙醇等。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性想法,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

(四)创新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课程成绩包括考试成绩(50%)、实验成绩(30%)、平时成绩(20%)。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80学时,理论50学时,实验课单独设课30学时,制药工程专业微生物学60学时,理论36学时,实验24学时。针对不同班级采用了不同的考核方式。微生物学实验课的考核成绩由验证性实验模块和综合性实验模块的实验成绩(占80%)与设计性实验成绩(占20%)组成。上述考核模式,除了保证理论教学,更加侧重学生实验课的学习,以适应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这些实践活动显著的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这就对学校以后在实验硬件条件和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结语

通过上述的教学改革,我们探索出具有特色的《微生物学》实践型教学模式,满足了工科院校人才培养需要,体现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时代特征。实践证明,我们进行的《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切实可行的。课程体系更合理,教学内容和手段更丰富,考核机制更全面。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应了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使学生更快的适应以后的生产和科研工作。

参考文献:

[1]张亚平,胡,熊杰,等.新时期《微生物学》教改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研究[J].世纪桥,2008,(5):122-123.

[2]唐丽杰,魏颖,王立群.CAI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恰当运用[J].东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07,5(4):57-59.

[3]胡建华.大学教学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9,(9):43-44.

篇4

一、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

及时纠正。由于微生物学发展,对微生物学知识的修正,如细菌的芽孢,为了区分细菌的芽孢不是繁殖体而是休眠体,现把过去细菌“芽孢”的“孢”已改为“芽孢”。如微生物分类,在1977年Carl Woese以16S rRNA序列比较为依据,提出了独立于真细菌和真核生物之外的生命的第三种形式——古细菌后,把微生物分为真细菌、古细菌和真核微生物。古细菌虽然在细胞构造上与真细菌接近,同属于原核生物,但它的进化谱系更接近于真核生物,是属于第三种生命形式,在分类地位上与真细菌和真核生物并列为三域。为了避免人们把古细菌易误解为是真细菌的一种特殊生物,1996年Carl Woese已公布把真细菌、古细菌和真核微生物分类改为细菌、古生菌、真核微生物,如若现在仍然叫古细菌是错误的。

避免重复讲授,影响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如遗传的三个经典实验采用概述,避免与高中阶段生物课程的重复讲述。在讲述微生物代谢的产能代谢中,对生物化学中讲述的如糖酵解等内容,不再重复讲述,在概括讲述物质代谢途径后,从丙酮酸开始讲述微生物的不同代谢。

随着微生物遗传学发展,各种微生物基因组全序列测定的完成,可使人们更有目的、定向地利用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因此,教学内容强化微生物遗传知识,增加基因工程的概述。为生产基因产物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

二、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现已在普通高等院校广泛使用,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要在熟悉教材内容基础上,结合多媒体教学特点、学生接受知识能力及教学过程思路,实施多媒体教学。幻灯片版面结构要简明、直观、简捷,选择输入的定义、概念、关键的图、总结归纳性的表格等,要条理清楚,准确无误,尽量做到提纲挈领, 讲述、解释的内容不宜输入过多。颜色多采用柔和的色调,少采用刺眼的颜色,如采用绿色背景,缓解学生视疲劳。文字采用3~4级结构,每级文字颜色及字体要固定,为学生建立起不同字体颜色表示为章节标题的条件反射,以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结构。一张幻灯片中,文字宜简不宜繁,内容要简洁明了,体现重点,切忌文字材料的堆积。尽量多用图表替代烦琐的文字材料,通过图表分析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般字体大小最小不小于24号,最大不易超过44号。重点、难点部分要用固定的字体及颜色标示突出,激发学生多加关注思维,使学生明白哪些是需要了解的内容,哪些是要理解、掌握的内容,哪些是重点、难点内容。讲述的每个内容后面标注所在教材的页码及段落,便于学生阅读教材。

控制每张幻灯片的信息量。对易懂、概述的内容一次载入一张幻灯片播出,使学生一目了然,获取完整的知识结构;对重点、难点、分述扩展讲述的内容,要利用动画分别播出条目,同时利用超链接,与相关的幻灯相联系,扩展详述相应的内容,待每个条目讲述完毕,在幻灯片上随之留下所讲内容的纲要,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紧随教学过程运行,并且学生对所讲内容可得到通盘了解,明确前后关系,得到清晰的脉络,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幻灯片的切换、声音和动画的嵌入,要平缓过渡,避免过度分散学生的听课注意力。适时地插入声音和动画,缓解学生高度集中的思维疲劳,以利于学生合理用脑,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多媒体教学以声图并茂的信息传播方式,将各种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信息自由表达,交互演示,使讲述的内容新颖、形象生动、直观逼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同时可给予学生较多的课堂信息量。因而,教师必须控制讲课的节奏,既要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理解的时间,使学生明确理解讲授的课堂内容,又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充分的知识内容。课上以理解为主,少做笔记,课后复制课件。

多媒体教学中图片视频尽量使用学生实验中拍摄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照片。通过教学,以增强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实验过程及结果的能力,明确实验过程的不足,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研究的兴趣,增强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创新型人才

篇5

关键词 微生物学实验 教学改革 交叉教学 考核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6.051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Microbiology Experiment

HU Yuanliang, FENG Yanli, TU Juming, HONG Wen, WANG Weido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ngshi, Hubei 435002)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d on the practice i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microbiology experiment of biological experiment demonstration center, including laboratory access system, curriculum content, small-class teaching,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 involvement of students in preparation experiments, diversified evaluation system, etc. These practice showed that the reform measures improved the students' scientific literacy, optimized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configuration, promoted self-learning ability of students, and resulted in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microbiology experiment; teaching reform;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 evaluation system

生命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在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培养学习兴趣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教育部历来重视实践教学工作,多次颁发文件,要求高等院校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精神。①2005年,教育部启动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建设工作,以推动高校加快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2009年,湖北师范学院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被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②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关键基础学科之一。微生物学实验作为实践课程,将为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科研能力培养奠定基础和提供方法。③作为基础课程,微生物学实验涉及专业多,范围广,以湖北师范学院为例,共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将其列为一门2学分课程,单独开设。此外,环境工程等专业,也开设有微生物学实验。为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对微生物学实验室管理、实验内容设置、教学模式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1 开展课前培训,实验室实行准入制度

在传统实验教学中,任课教师都是在教学进程中强调实验素养和操作要求。但是,笔者发现,尽管教师再三强调,仍有许多学生置之不顾。比如,仍然将琼脂等杂物丢入水池,随意取走他人的实验用品且不归原位,将试剂纯或消毒酒精灌入酒精灯,仪器用毕不填写记录等。一旦被教师询问,学生往往找借口。

针对上述情况,在正式开课之前,我们对所有拟进入实验室上课的学生进行现场培训,讲解实验室的布局、结构,仪器用途以及实验室要求等。培训时间1学时。培训结束后,发放试卷对培训内容进行考核。首次上课时,由学生易卷修改,教师进行监督抽查。未达满分者,取消该学生本学期的上课资格。以此,强调实验基本素养的重要性,加深学生对实验室基本操作要求的理解。

实践证明,实行准入制度之后,学生的不良操作习惯大为改善。实验结束,仪器用品归位井然有序,水池被琼脂堵塞的现象再未发生。

2 优化教学内容,基础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相结合

经典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以基本操作为主,如: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油镜的使用、简单染色及革兰氏染色法、微生物大小测定、微生物计数,微生物形态特征观察,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等。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微生物学实验调整为2大模块: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其中,基础性实验5个,每个实验3个学时,共15学时,分别为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革兰氏染色法、微生物大小及数量测定、微生物形态特征观察(菌落形态和微观形态)以及发酵罐的使用。综合性实验2个,大肠菌群数量的测定(6学时),苯酚降解菌的分离/乳酸菌的分离(时),后者由任课教师根据专业及学生意愿等,二选一。在综合性实验教学中,由教师讲解接种,梯度稀释,涂平板,划线分离,菌种保藏等基本操作技术,并让学生学以致用,完成实验的设计及操作。

此外,中心还开设了专门的生物学综合实验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其中有2-3个实验,以微生物实验材料,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于两个星期之内,在微生物学实验室完成。此段时间,实验室不用预约,全天开放。

近年来,随着高校质量工程的实施,在微生物实验教学中,综合性实验和自主性实验成为发展趋势。⑤教学内容的调整与设置,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为导向,改变过去的被动接收和机械操作的局面,将讲授的操作技能,及时应用于实践当中。新的内容设置,增强了学生对实验目的的理解以及对操作技能的把握,操作机会增多,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革新教学模式,探索小班教学及同堂交叉教学

微生物实验课教学与理论课教学区别较大,它既与理论课教学进度有关,又受实验室条件的限制。⑥大量的学生,丰富的教学内容,有限的课时,加之技术方法革新,均存在诸多矛盾。⑦因此,精心安排实验,最大程度利用实验室资源,才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创新性专业人才。⑧为使教学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班教学,交叉教学以及预备实验学生参与制等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般大学班级人数为35人左右。传统上,采取的分组方法为1个班作为1个教学单位。这种分组方式,有一些不足之处,如:人数过多,仪器设备使用过度集中导致资源不足,课堂纪律较混乱,教师精力被分散难以掌控课堂局面等。经调整后,每个班分成2个教学单位,每次同堂实验人数最多不超过24名学生,通常控制在18~20人之间。实行小班教学之后,教师易于掌控课堂,显微镜、超净工作台等设备利用率提高,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改善。

传统教学中,1个教学班同堂上的是同1个实验。如:配制培养基,所有的学生都在配制培养基。这样导致所有人都在使用同一种药品,都要使用同一个摇床。任课教师只有调整策略,多名学生使用同1个摇瓶等,减少了同学们的动手机会。基于此,实验室探索了同堂交叉教学模式。所谓同堂交叉,即多个不同的实验同时开展,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对应1个实验。如4个基础性实验,学生被分成4组,每次上1个实验,下次上课再轮转,如此反复,直至每个同学完成。2个综合性实验,学生被分成2组,完成1个实验之后,彼此再交换。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将资源配置最大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效率以及同学们的动手机会,基本上可以做到1人1组。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同堂交叉,不同的学生实验顺序不一,促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在课堂上甚至是课前,彼此间可以交流实验心得,互相指导。

此外,传统实验教学中,实验准备工作由教师主导完成。这种方式导致学生不知道一些摆在实验台上的材料是如何得来的,对其用途也一无所知,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⑨调整之后,实验准备过程中,如一些药品试剂的配制,无菌水的制备,器具的包扎,倒平板等,均由学生亲自参与。若准备不足,其后果自己承担,考虑不周犯了错误,印象是最深刻的。以此,培养同学们安排实验的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

4 建立有效的多元化课程考核体系

实验考核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⑩改革前,实验课作为理论课的一部分,成绩以评时表现和实验报告为主,不受重视。单独设课后,单独评价并组织考试,建立了多元化的考核体系,其总评成绩由如下几部分构成,平时成绩30%,笔试成绩40%,操作考核30%。

平时成绩30%,即30分,包含2个部分,平时考核和实验报告,各占15分。开课前,实验室白板上张贴考核表,注有同学们的座位号、学号及考勤等信息。平时考核,包括学生的出勤、迟到早退、上课纪律、预习报告、实验记录、操作以及实验后清理个人实验台的清理情况等。违反规定,1次扣1分,对于同一个问题多次违反,扣分依次加倍,直至15分扣完为止。虽然实验课程注重动手能力,但是实验报告完成情况也是重要的考核内容。课前培训,教师系统讲解实验报告撰写方法,要求实验原理及步骤不可整段抄袭,要善于总结归纳,言简意赅,核心内容为实验记录、分析和讨论。

笔试成绩,与微生物学理论课相同,采取百分制,分别有判断改错、选择、填空、简答、综合设计题等。为了区别于理论课考试,重点考核实验步骤的细节,操作目的及意义,如细菌涂片,涂片要注意什么,如何检测大肠菌群产酸、产气,伊红美蓝平板典型大肠菌群特征,梯度稀释。

操作考核,重点考查学生对技术要领的把握以及操作的规范性。内容以一些小实验操作为主,如显微镜观察细菌装片,梯度稀释涂平板培养,无菌操作等。每次3名学生入场,由任课教师指定一项内容进行考试,现场评分。

5 总结与展望

上述改革措施历经多年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实验室准入制度,促进了学生良好实验素养的形成。小班教学和同堂交叉教学,使实验室资源得到最大化配置,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预备实验参与制和综合性实验的开设,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元化考核体系,对学生实施监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生普遍反映,微生物学实验室管理规范,课堂秩序井然,实验效率高,自身能力得到了系统训练,为良好实验素养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如:(1)同堂交叉教学,对任课教师是一个挑战,基础实验需要4个学时才能完成1次实验,且前期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才能保证良好的实施。(2)实验报告雷同率较高,学生反映学习任务重,没有太多时间思考如何写一份精彩的实验报告,这可能是生命科学专业学生面临的一个较普遍的问题;(3)实验教学内容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方面将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另一方面,随微生物学的发展,需要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及方法。

总之,我中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仍处于探索与完善之中,不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这样良性循环并动态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SJ201202)

(下转第108页)(上接第106页)

注释

① 孟建宇,李蘅,陶羽.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中国免疫学杂志,2014.30(4):541-542.

② 邱昌恩,邹烨.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2(4):101-105.

③ 姜明,弥春霞,马怀良,陈欢,王}.高等院校不同专业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初探.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433-9434.

④ 赵银娟.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体会.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3):140-142.

⑤ 张秀红,胡青平,张丽红,李琪.微生物学相关课程实验教学的设置与实践.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7(4):113-115.

⑥ 张玲,贺新生.建立科学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体系.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0):62-63.

⑦ 高冬梅,李莉,田琳.依托重点实验室开设环境微生物综合实验.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9):136-137.

篇6

关键词:高职;微生物学;免疫学;教学;改革

在我国,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医学高职高专教育作为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开始进入规模发展阶段。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医学高职高专教育介于中等和本科医学教育之间,使医学高职高专教育较难找到准确的定位,大多数医学高职院校对其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取舍等诸多方面难以定夺,以致医学高职高专教育不能体现出自己的特点。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新的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医学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应以医学应用及能力培养为中心,瞄准广大乡村和社区医疗岗位或岗位群,培养具备医学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适应医疗、预防、保健、社区卫生服务等“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在本科教学中分属于两门课程,两门课程共占140学时左右,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2年,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理论知识,因而《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这两门基础课所占的课时不能太多。结合医学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明确学习不是以研究高深的理论知识为目标,而是以“必需、够用”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我院将这门名课程精简为《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一门课程,占用36个学时。针对课时少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学到相对多的知识,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以模块教学为中心的课程指导思想

目前,全国绝大多数中医药院校医药学相关专业均开设了《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这两门基础课,但是大多数还是停留在以基本理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且这两门课程是新生刚入校就开设的课程,这时学生对大学生活还不能适应,学习方法仍然停留在中学水平,以死记硬背为主,总希望教师能像中学教师那样手把手地教,一个题一个题地练。本院结合这些特点,提出以教学模块为中心进行教学。例如,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分为细菌、病毒及真菌三个模块,三个模块的教学从平时生活中常见的微生物入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免疫学的教学内容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个模块进行教学,可从学生最熟悉的计划免疫着手,一步一步引入教学。

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水平

为目标的教学方法改进

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革后的《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与以往的《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不同在于更新了教育观念,改进了教学方法,即尽可能采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诱导式教学,诱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以文字、模型及图表形式叙述医学现象,这种教学模式信息容量传输通道少、速度慢、效果差,学生很难掌握,因而运用直观教学方式,利用模型、挂图、标本等资源以及电教、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组合进行教学,使教学更加形象、逼真,利于学生进入情境教学境地,便于接受理解。免疫学内容中理论知识较多,诸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难以理解和掌握。而多媒体可使教师与学生之间以文字、声音、图像及形象动画等进行交流,将黑板、语言难以描述的、微观的教学内容以视频和声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运用图形处理技术能够把抽象问题具体化,静态问题动态化,微观问题宏观化,从而降低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顺利突破,使学生理解透彻、掌握准确,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到抗体的产生时,插入疫苗种植全过程的录像,立即使学生精神为之一振,加深了印象,增进了理解。在这里,要提出的是,如果一味地强调课件的作用,教学手段单一,让学生从头至尾见到的都是大屏幕上的图像,这就成了典型的电脑“满堂灌”,教师成了机械的电脑操作者,丢掉了主导者的地位,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并不见得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演示与讲解相结合。媒体演示是为主或是为辅,是先演示后讲解,还是先讲解后演示,或是边讲解边演示,教师要心中有数。不要将教学的内容全打进课件里面,这样学生根本就没有任何兴趣,甚至有可能把教师的课件拷回宿舍学习,不来课堂学习。

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对医药高职高专一年级新生开设的一门课程,学生这时还沉浸在考入大学的幸福之中。如果一开始进度很快,很多学生还局限于中学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跟不上教师讲课的思路,就会被这突如其来的快节奏打懵,从而自信心受挫,对以后的学习影响很大。所以,课程刚开始时进度一定要慢,使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然后再逐渐加快速度。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预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应安排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培养自学能力,拓宽视野,增长人文知识,发展个性。21世纪是信息爆炸、知识爆炸的时代,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知识飞速增加,教材也相应更新,课程内容将会不断深化、拓展。要使学生逐步认识到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只记住课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一定要养成掌握新知识、新方法的能力,在大学里不仅要学好课本上的知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掌握自学能力,这就需要从低年级就开始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步,通过预习和独立思考,学生在教师讲课前就已经掌握了大部分内容,一些不懂的关键问题在课堂上经教师一点,不仅理解,而且记忆深刻,这样逐渐地通过自学也能掌握应学会的内容。每节课结束时,教师都要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下节课开始时进行提问,逐渐培养学生预习和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今后知识更新的需要。医学基础课普遍存在内容多、课时少、易懂难记的特点,结合这个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坚持教师为主导,另一方面要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教师要导在方向上,导在关键上,导在提高学习能力上,让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

要培养学生系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归纳总结是人们深化认识的过程和升华知识的重要手段。每学完一个阶段,先把所需掌握的重点难点,列在一张大纸上,然后再逐条归纳提炼,做到一目了然,一看到某几个字,甚至是某几个符号就可以回忆起每一节每一段的内容。平时可以经常看看加深记忆,最后复习时就会省时省力,事半功倍。在病毒这个教学模块,教师可以给学生示范一下其中一个病毒知识的学习方式,例如:上网查找乙肝病毒相关知识,总结和归纳内容,然后再讲述给学生听。接下来,给学生分配任务,将其余的几种病毒按上网查找几个学生讨论归纳总结这个模式让学生练习,既让学生学会了怎样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也锻炼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实操能力的培养在实验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显微结构的绘图和细胞病毒的辨认能力,显微镜和解剖镜的使用技术、临时制片等技术和技能,以及消毒、防腐、无菌等操作技能。在免疫学教学方面,有抗原抗体检测技能。

综合评价成绩 各科的成绩不能仅以期中、期末成绩评定,必须综合评价,结合课堂纪律,平时学习态度,实验课的操作能力、协作能力,考试的考纪考风等综合打分。

以上是我院将《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两门课程改为《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一门课程时所做的改革,此项改革受到学生的一致欢迎,教学效果得到很大的提高,真正地提高了学生的实操能力,达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金路.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胡淑珍.教学技能[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陈晔,陶劲松.多媒体技术在植物学教学中应用的探讨[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94-95.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篇7

关键词 食品微生物学;课堂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3-0340-02

Abstract Based on teaching practice of Food Microbiology course in classroom,the improvement and practice were carried out from the classroom 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ing means,and the better traching efficience was obtained.

Key words Food Microbiology;classroom teaching;teaching reform

食品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与食品间联系的一门科学。通过研究并充分利用有益微生物,为人类提供更健康的食品;研究有危害作用的微生物,并进行有效检测和监控,提高食品的安全性。食品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因此进行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对于培养食品科学与食品安全高级专业人才至关重要[1-3]。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内容繁多,理论知识抽象难懂,更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再加上现阶段大学生生物学知识普遍较差且逆反心理极强,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极可能因为所学知识难于理解、抽象难懂而产生厌学弃学情绪。近年来,结合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3个方面进行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教学内容改革

1.1 选择优秀的教材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构建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并选择内容全面的优秀教材,是对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4]。目前,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使用的是由樊明涛等主编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材。此版本教材内容较全面新颖,并且汇集了学科前沿进展。同时,选用江汉湖主编的《食品微生物学》作为参考书,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另外,向该课程的学生推荐国外优秀教材“Foundations in Microbiology”和《全美经典学习指导系列―微生物学》等作为课程辅助教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并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同时,本校自编了一套《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讲义》,以充分适应专业发展需要,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1.2 优化教学内容结构

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由于该门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存在与其他相近课程内容重叠的情况,因此根据课程内容主线,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精炼,避免教学内容庞杂重复。例如在“微生物的代谢”这一章,部分内容与生物化学课程相关内容重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进行微生物代谢过程的讲授。比如,详细讲述了肽聚糖的合成过程,并介绍了青霉素、万古霉素和杆菌肽这几种抗生素如何攻击肽聚糖的合成而达到抑菌作用。这既让学生们感觉到食品微生物学课程讲述的代谢与生物化学课程所学的明显不同,同时又能让学生认识到代谢与微生物的安全控制密切相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材中“微生物与食品制造”这一章与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的内容高度重复,课程中并没有讲述食品的发酵工艺,而是参考江汉湖主编的《食品微生物学》,讲授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传统发酵食品部分,主要是介绍这些食品微生物的特性和用途,这既不会和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冲突,而且还会为以后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更为重要的是,结合开设的设计性实验,向学生们讲述如何开发新的微生物资源,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方法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指出,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近年来,在食品微生物课堂教学中,践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进行提启发式、研讨式、情景式和奖励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尝试,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1 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使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单向传授,开展双向共同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5]。首先,在课程讲述过程中留下悬念,以启发学生自我探索与思考。例如在 “微生物生态学”这一章的教学前,就向学生提出“酿酒虽然都用到酵母菌,但我国白酒的酿造原料是淀粉;酵母菌是不能直接将淀粉发酵成酒精的,我国白酒酿造的原理是什么”这一思考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在这一章课程开始时,部分学生能答出:“我们白酒酿造的酒曲中有根霉和酵母,根霉将淀粉糖化有利于酵母的酒精发酵”。这样就启发学生进行知识内容的学习与探索,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其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提问,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主动汲取知识。例如,在讲授到食品中微生物的控制方法相关内容时,提出“水产品非常容易腐败,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控制微生物所带来的腐败?”,学生根据日常的生活常识,提出了低温、加盐腌制、晒干和添加防腐剂等方法。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也掌握了相关的教学内容,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2.2 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然后师生共同查找资料,开展实践、探索,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6]。在食品微生物课堂教学中,在常规课程教学完成后,可以给学生布置讨论专题,要求学生课后自己完成,以拓展学生知识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然后开展课堂专题讨论;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例如,“随著细菌耐药性的增强,抗菌物质能否战胜耐药微生物?”“如何分离食品中的乳酸菌?”和“为什么贵州和四川地区产的白酒风味好?”等专题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给予相应的启发与引导,并鼓励同学提出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最后教师总结讨论内容,并解答遗留的问题。通过研讨式教学,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2.3 情景式教学

情景式教学是指教师针对性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并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从而发展学生们的心理机能。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在食品微生物课堂上,经常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知识的接受能力。例如,在讲解微生物的营养与生长之前,先将水产品加工厂和饼干加工厂的生产车间通过图片的形式进行对比。首先将学生们从课本中带入到学生们感兴趣的现实生产中来;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水产品加工厂与饼干厂的生产车间的卫生环境差别如此之大”让同学们思考;最后告诉学生,水产品含水量高,微生物很容易在其中生长,因此水产品加工过程对其卫生环境要求特别严格;而饼干含水量低,微生物在其中很难生长,故其加工过程对其卫生环境要求不严格。将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与课堂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增强了学生对本章教学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2.4 奖励式教学

在教育心理学中,奖励是对个体学习需要心理的满足,实施奖励教育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可行性路径[7]。在食品微生物学课堂教学中,采取激励式教学,增强了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例如,在食品微生物课堂教学中,采取激励式教学,增强了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例如,在课堂教学中,特意设计一些小问题让学生回答,回答正确的学生可增加平时成绩分。这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而且还锻炼了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又比如,在食品微生物的显微观察的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观察到的优秀实验图片可上传到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站上。这明显提高了学生做实验的兴趣和主动性,并且主动总结制片和观察的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 教学手段改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媒体及其他技术性教学设备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多媒体教学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文字、图像、声音信息,将抽象难懂的课程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图片等形式展现出来,有助于学生理解复杂的教学内容。并且多媒体教学模式所承载的教学内容信息量较大,教学效果较好。

在食品微生物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声影同行,实现微生物学教学的“动态”发展,将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的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将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等用图片展示出来;DNA的复制、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和发酵罐的控制等内容用动画来展现;鞭毛细菌的运动、细菌的群体感应和微生物的应用等用视频来演示。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角度、全方位地调动了学生的感官机能,增强了学生的课程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针对食品微生物学课堂教学中部分环节,进行了初步的改革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今后还要继续调整、改进,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合理配置、教学方法的合理采用,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4 参考文献

[1] 杨亚珍,吴华伟,余知和.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11):265-266.

[2] 陈今朝,刘达玉.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6):72-73.

[3] 王远亮,王传花,侯爱香,等.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讨[J].轻工科技,2012(3):156-157.

[4] 刘唤明,邓楚津,雷晓凌.微生物工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广东化工,2012,39(2):215-216.

[5] 李夏兰,翁连进.《生物分离技术》课程教改体会[J].微生物学通报,2002,29(5):108-111.

篇8

【关键词】高职高专 卫生微生物学 实践教学 卫生检验与检疫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9-0083-02

卫生微生物学是预防医学本科专业的专业课程,对从事食品卫生监督、环境卫生监督、食品药品监督、商品检验、环境保护等公共卫生监测机构中与卫生检验相关的技术人员来说,是专业课、必修课。学生在学习微生物检验等课程,已熟练掌握了医学微生物检验的相关理论和技能后,为修本门课程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而对高职高专学校没有合适的教材可以使用这一问题,本人在近几年的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内容和教法有些粗浅看法,愿与同行商榷。

一 理论教学内容应增删结合

卫生微生物学教材内容主要介绍与人类生活(生态)有关的各种微生物的生境特征、分布情况,而重点是介绍各种微生物指标检测方法和卫生标准,对预防医学及相关专业本科比较适用;而对没有基础微生物知识的专业学生,觉得有些无所适从,教材里就简单指出:具体内容参阅基础微生物学相关章节。

在上课时就得把基础微生物学的一些最基本的理论知识补充进来,这样才能让学生对知识掌握得系统且完整。而专科学校学制短、学时少的特点,又给教师教学工作带来挑战,尤其对一些年轻、非微生物学专业毕业的教师来说,更具有难度。如细菌细胞壁结构与功能;细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的感染与防治;正常菌群的概念与意义;细菌形态检查、培养鉴定、生化鉴定等知识作必要补充。而一些过于专业的法律、法规相关知识内容可适当减少,通过指导学生自学来对相关知识大概了解即可。当然,如果将来有些学生专门从事卫生管理和监督工作,这些法律、法规则是必须掌握的,它是执法行政的法律依据,可以通过后续的继续学习或教育完成目标。

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医学科学中相关概念、知识、技能能通过逻辑思维方式进行比对、归纳,最后得出结论,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学习中应该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杜绝对某些内容死记硬背,而应该通过学习抓住重点,融会贯通,从而举一反三。

卫生微生物学研究的是关乎人类生存的环境(生态)中微生物与自然界、自然界与人类、人类与微生物之间关系的一个庞大的系统。比起医学微生物学范围更广泛、涉及面更大,包括正常微生物和致病微生物;不仅对人体内(体腔)或体表微生物进行监测,而且还要对与人类有关的环境(空气、水源、土壤、日用品等)中所有微生物都要进行监测。为制订卫生标准和判别卫生状况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

二 加强实验课辅导,强化技能训练,完善考核体系

众所周知,知识经济时代已到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家正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推进职业教育改革,这是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也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举措。高职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利用多媒体课件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加强实验教学管理与辅导,更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对各种事件的能力,同时要加强专业教师的师德修养,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理论、知识水平,为培养应用型卫生检验专门人才而努力。

实验教学中要贯穿素质教育内容。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我们培养的高职学生,“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技能优秀”,这是有别于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一点,让学生走出校门即可参与到实际工作中。

在卫生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试采用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在实验中对卫生微生物学知识体系有较完整的认识,对其基本理论、相关法律法规、基本技能和检验规范得以验证和掌握。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环境标本,不仅解决了新开课程实验条件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了解国家对各类环境的卫生标准、相关法律法规。

实验教学中通过选择性的进行部分实验,如水的大肠菌群测定、细菌总数测定,食品中沙门菌属检测、化妆品中铜绿假单胞菌检测,让学生知晓最基础的几个实验准备、操作、结果判定等卫生学意义,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今后走出校门从事工作也能得心应手。

课程结束时,加强实验技能考核,有临床标本的可以直接使用,没有可采用“模拟标本”(即在检样中加入适当已知的目标分析物)。选择以上实验中部分内容,让学生抽签分组完成检验的全部过程,包括物品准备、采样、检验计划、检验步骤,检验方法、遇到问题的处理预案、结果判定、检验报告等。通过此项考核让学生明确日后工作的大致流程和方法,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一般2~3人一组,标本种类也不宜过多,但同一种标本中检测目标物可以不同。这样既可节约成本和实验时间,又可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与同事(学)沟通交流的能力,并且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自我完善意识,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操作、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自我完善。

三 结合附录中的相关知识和现实生活事件,加强岗位意识培养

充分利用课本附录部分内容,如各种检样的检验方法(实验指导)、培养基制备方法,相关法律法规(第五版光盘)。在教学中还要与现实社会内容相结合,结合生活中出现的事件,帮助学生分析其原因,如“三鹿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三全水饺”事件等,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确,食品、空气、水源是民生大事,是关乎人类生命安全的系统工程,是卫生检验与检疫需要完成的工作之一。这样做不仅增加了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群的认识,也增加了其学习的动力。

当然,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环保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让其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主动参与到食品安全、环境保护、预防污染的社会活动中。

参考文献

[1]张朝武主编.卫生微生物学(第五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张朝武主编.卫生微生物学(第四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王美兰.卫生微生物学教学方法的探究[J].检验医学教育,2008(4)

[4]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

[5]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

[6]岳萍.谈卫生职教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中国校外教育,2010(6)

[7]张玲、贺新生.建立科学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10)

[8]沈晓玲、王君、包丽丽等.卫生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创新

篇9

从医学微生物学的角度出发,口腔医学专业所接触的微生物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口腔微生物数量庞大、种类丰富,且厌氧菌占较大比例。这就决定了使用普通的细菌培养方法是无法客观反应口腔内微生物构成的。于是针对口腔专业的特殊需要,并兼顾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我们对口腔专业添设了题为“发现你所不知道的自己”的全新实验课教学单元,该部分共计4次实验课,包括8个实验学时。

第一次实验课的主要内容是口腔微生物的构成、口腔厌氧菌及厌氧培养法。在本次实验课上,教师先启发学生分析口腔的特殊环境,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口腔微生物的构成,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性总结,并系统讲解口腔菌群的组成。然后,向学生介绍口腔厌氧菌及其存在部位,并简要介绍常见的厌氧培养法,包括高层琼脂柱法、厌氧培养皿法、亨盖特滚管技术、厌氧罐技术等。要求学生思考、讨论各种方法的异同点和各自的优缺点,重点掌握厌氧罐技术,我们将在后续的实验学时中采用此法进行口腔厌氧菌的培养。

第二次实验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常见的口腔真菌及其相关口腔疾病、真菌的培养与常用培养基,并进行口腔微生物样本的采集与接种。在本次实验课上,主要讲解真菌适宜的生长环境与条件以及真菌培养中最常使用的沙保氏培养基的配制,并教学生进行口腔微生物样本的采集与接种。具体操作包括:

①需氧培养:用无菌棉签采集龈上牙菌斑或牙垢接种于固体血琼脂平板培养基,37℃倒置于培养箱孵育;

②厌氧培养:用无菌棉签采集龈下牙菌斑或牙垢接种于加有还原剂的固体平板,置于厌氧罐中,抽真空并密封,放入37℃培养箱中孵7天;

③真菌的选择培养:用无菌棉签采集后牙邻间隙牙菌斑,接种于新鲜配置的沙保氏培养基,28℃培养箱中培养7天;

④牙菌斑的刚果红负性染色法直接观察菌群构成:刚果红负染后让学生在油镜下观察并报告球菌、直杆菌、梭菌、丝状菌、弯曲菌和螺旋体六大类微生物的百分比。

第三次实验课的主要内容是培养菌落观察及鉴定。具体操作包括:

①观察厌氧和需氧培养基上菌落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分别选取数个单菌落进行革兰染色,观察不同菌落的革兰染色性。

②观察沙保培养基中的菌落生长情况,挑取数个不同的单菌落分别接种于科马嘉显色培养基,28℃孵育7天。

第四次实验课的主要内容是观察科马嘉医学显色培养结果,根据菌株在培养基上的不同色彩对其进行大致的分类鉴别。

同组同学共享实验数据,根据四次实验的结果并结合本组同学自身口腔健康情况讨论口腔微生物的构成与常见的口腔健康或疾病之间的关系,撰写实验报告。

2实验课教学改革成果

通过8个学时的主题实验课学习和操作,同学们生动详细的了解了自己的口腔菌群构成,鲜活的观察到了自己原来所不知道的自身口腔微生态。全课程不仅充满趣味,更贴近口腔医学工作的实际。教学全程气氛轻松愉快,学生学习态度积极,思维敏锐活跃,课堂上体现了很高的主动性、创造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课程结束后,我们分别对参加普通微生物学实验课学习和参加针对口腔专业微生物学实验课学习的不同批次的医学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与参加传统课程的同学相比,参加改革后口腔专业微生物学实验课的同学对课程教学的满意程度提高了25%,对医学微生物学以及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兴趣提升了30%。当然,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的优秀率、通过率以及考试平均分也均有大幅度提高。

3讨论

篇10

曹二龙 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检验系微免寄教研室

摘要: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备好每一堂课、改进教学方法、结合案例式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建立世界大学城及制定评分制,从

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中职护理;医学微生物学;教学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桥梁课程。中职护理专

业《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开设,新出版的教

材在内容上作了删减, 在编排的顺序上也作了改动, 但仍不完善,

比如各论可按感染途径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致病微生物(包

括细菌、病毒)等来讲授。《医学微生物学》内容繁杂、逻辑性

较差、相对枯燥,讲授中容易给学生带来抽象、零散、枯燥的感

觉;并且学生无法切身体会本课程与临床的关系,从而造成学生

对该学科知识不重视、不爱学、学不懂等结果,同时也意味着对

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备好每一堂课,系统掌握知识

①首先参照教学大纲将课程有关的教材(中专、大专、本科

及研究生的教材,尤其是八年制的教材更为全面细致)熟读,并

参考教材配套的课件以加深理解。②其次对护理学专业涉及的基

础课程及专业课程应有所了解,尤其是与医学微生物学相关的课

程,如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

儿科学、 外科学。 由此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联系学生学过的知识,

有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及新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指出哪些知

识在二年级的专业课程中会提到,以便于学生在学习今后的专业

课程中做到融会贯通。③为了解决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讲课

应有主次之分。比如在各论中重点讲授重要的病原微生物以及新

发现且危害日趋严重的微生物:如性传播的致病微生物、 (非 O 1、

O139 群)霍乱弧菌、致病性大肠杆菌、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④整理好上课的思路后,课前先对自己讲一遍,正所谓“要想打

动观众,先得打动自己”。

2.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讲课切忌照本宣科,应该娓娓道来,最好以朋友之间交谈的

方式讲课,给学生以亲和、轻松的氛围,当然也要时不时停顿,

给人以思考的时间,并且要适当的提问,以免太过放松而走神。

课件文字尽量简洁,突出一些需要强调的知识,并标出关键字。

上课可以借用新闻、典故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并将一些流行元

素揉进教学中,以有趣生动的形式(图片、动画)展示,以通俗

易懂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讲解,加以激情,配以肢体语言和

富有亲和力的笑容。为了化被动为主动,每堂课留思考题或要求

学生课后对相应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如“主要通过产生外毒素

致病的病原菌有哪些?能引起败血症的病原菌有哪些?”常用的一

些教学方法如下:

2.1 提问: 讲解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条件借用生活常见现象

“北方人逢冬做酸菜和咸菜,南方人逢冬做腊肉和梅干菜,这些

菜的共同点是保存时间长,原因是什么?是否适合细菌的生长繁

殖?”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分为四个时期,其中对数期可以联系

“酸奶机制备酸奶的工作原理、温度及时间?”细菌感染的途径

以“为什么每天吃铁锅炒的菜不会感染破伤风?而被生锈的铁钉

扎破手容易感染破伤风?”引出。

2.2 比喻:病原菌的致病性引用康熙皇帝一生的丰功伟绩

(智擒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驱逐沙俄,大破准噶尔,是

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 病原菌比作入侵的敌人军队,

致病性由毒力、侵入数量及侵入门户组成,毒力比作军队的战斗

力,侵入数量比作士兵的数量(取决于战斗力),侵入门户比作

合适的突破口。感染的三种类型比作敌我双方战斗的结果,形象

又好记。

2.3 举例:内容尽量贴近学生了解的话题,以绪论为例,讲

解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的经验时期借用“刮骨疗毒”--家喻户晓的

历史典故,以及农作常识 (提倡轮作以减少田地虫害,以菌沤肥),

不仅吸引学生的兴趣,还丰富了课外知识,可谓一举两得。讲解

金黄色葡萄球菌,以相关诸多的食物中毒的新闻引出。

3.案例式教学,更贴近临床

当前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低下仍然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而此问题的关键是现行课程体系中,缺乏基础课教学向临床实践

教学的过渡,两者间出现了脱节[1]。具体做法是各论部分以病例

为中心,可同时配以病人的图片,先巧设疑问,给学生以悬念,

然后讲解基本知识和理论或让学生自学,最后展开讨论,进行小

结,一改传统的“以菌说病”为“以病说菌”。并且重点抓住模

式菌,其他的与之作比较,讲特殊的、不同的内容。同时结合时

下热点,与时俱进,有利于将来的临床实践。

4.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将文字、图像、影像、声音集于一体,最大限度

地优化了教学过程,解决了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比如细菌的形

态与结构借用大量的图片;细菌的消毒与灭菌引用外科医生术前

洗手的视频,让学生建立起严格的无菌观念;病毒的增殖过程以

动画的形式展示更生动形象。也可适当的结合板书,以便于课程

结束后,黑板上的重点一目了然。

5.建立世界大学城空间,便于课后辅导

如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分析解决问

题及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关注的重要问题。本

教研室正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建立世界大学城空间。该平台有

利于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资源,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广泛地为

最广大学生服务,达到延伸教学过程、改善教学效果、培养和提

高学生自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2]。

6.制定评分制,更注重平时学习

学生普遍对期末考试看得重,怕挂科,因此要强调不应以考

试为中心,而是要学有用的知识。于是制定评分制:平时成绩占

30%,包括课堂提问,习题提问,抽查笔记;期末笔试占 70%。

这种考核制度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平时上课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而并非考前临时抱佛脚。

人无完人,老师要多为自己充电,并且寄学于教。对于一些

讲不清讲不透的内容课后进一步思考,要迎难而上,不能光讲自

己擅长的。课下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吸收一些好的建议,多做自

我评价,以争取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有空多听经验丰富的老师

讲课,取之所长。利用寒暑假下临床实践,学以致用,则知识更

为牢固,也为课堂举例增添不少素材。还可通过看新闻、书报以

丰富与课堂有关的课外知识。

参考文献:

[1]凌立君,陈荣明.临床思维能力训练与考核病案库的研制和

运用[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3,5(1):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