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维的知识范文

时间:2024-03-20 15:45: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思维的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思维的知识

篇1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学总是老一套,教条条,背条条,“一言堂”式的灌输,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不仅丧失了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兴趣,而且由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激发学生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例如,在讲授“性格的形成”这一内容时,我不是简单地把有关性格的知识原理给学生做一番讲述,而是设计以下问题:(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点把下列人物分成几组(给出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些著名人物和本班一些同学的名字)。(2)列举出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人(年代身份等不受限制)。(3)“世上不会有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人”是什么意思?A.完全不同,有些相同;B.有些不同;C.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4)这些人的性格为什么会有不同呢?(5)假如××和××生活在同一家庭,在同一班级学习,请你推测一下两人的性格会相同吗?(6)请大家说说,在我们的学习中应怎样培养良好的性格?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家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从而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挥,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具有开放性、广阔性的特点,它是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方案或者假说的一种思维方式。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觉去认识事物,提出新的见解,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优势,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在创新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成为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人才,就应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为质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新。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内容,多提一些发散型问题,因为这类提问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解决问题。例如,在学完“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让学生阅读政府报告中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阐述,分析西部大开发的意义是什么?因为这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在课堂上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大家的激烈争论,学生发现这些问题把许多知识内容都可以包括在内:第一,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关系到我国跨世纪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第二,体现了我国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即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加快西部发展,有利于巩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实现国家统一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第三,体现了稳定这个前提。西部大开发既是经济发展战略,又是社会稳定战略,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巩固边防的根本保证。第四,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学生会在这种多角度思考问题中,提高探索和分析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发散思维的培养。

三、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动脑思考。创设问题意识环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只有在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具有的问题意识才能充分表露和发展。教学活动中应特别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积极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一个大胆的质疑精神,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的提问,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发现矛盾解决矛盾,探索的过程往往也是思维的创新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我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我注意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激发学生认识结构上的矛盾,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创新的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例如,讲“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时,我首先让学生看一则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一直居高不下的现实材料,让学生思考究竟采取哪些措施来控制辍学。学生首先想到的是,一方面要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对辍学学生的监护人进行批评教育,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学生的监护人进行处罚。在肯定同学们观点的同时,让学生联系周围的实际,看看自己周围同学的辍学现象。不一会儿,同学们纷纷发表各自的观点,有的同学想到了我国的教育制度,有的同学想到应取缔社会上用不正当手段吸引青少年的电子游戏厅、舞厅、录像厅、网吧等。问题提出来后,同学们置身于思考探究的气氛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答案进行评议、争论,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指导学生阅读和小结,当学生看到教材中表述的内容与自己的见解基本一致并有新的见解时,由衷感到一种成功的喜悦。这就告诉我们,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一定要有创新机遇。

篇2

[关键词]中学政治教学 道德思维能力培养

“美德即智慧”是苏格拉底的名言。把美德等同于智慧,虽然失之偏颇,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强调了德性中道德思维的重要性。学生道德成长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借助自己的智慧努力探索,不断建构,从而达到自主的过程。作为学校德育主渠道,中学思想政治课应重视学生道德思维能力培养,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社会道德规范和原则,而是置学生于具体的社会生活,学会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践行道德。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道德思维能力的现实意义

1.德育面临新环境和新挑战。 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有力地推动着我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价值取向广泛的变革,社会生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价值多元化、文化多元化,使我们必须面对比过去更多的利益与道德的冲突。市场经济下对集体主义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对金钱至上的批判,对新时期学雷锋的价值审视等等,都要求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帮助学生澄清头脑中存在的文化、道德、价值混乱,对现实进行理性反思,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坚定的道德信念。

2.新课程理念的必然要求。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过程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也是一个唤醒学生情感并通过道德思维上升为智慧的过程。

3.适应中学生认知心理特点。处于青少年期的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他们不满足于单向性的讲解或接受现成的结论,喜欢怀疑与争论。与此同时,青少年学生在德性成长中又难免受情绪影响。尤其是存在社会不良风气、舆论导向片面、道德实践受挫的情况下,往往容易表现为情绪化的道德思想和行为。因而,思想政治教学中有针对性的道德思维能力培养,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自觉地将外在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体道德需要。

4.凸显政治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思想政治课不同于工具学科和自然学科,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必须经过学生的主动思考、自主建构,然后内化为个体的思想道德品质,即经历一个“懂”、“信”、“行”的过程。“信”和“行” 是学生的自身省悟和亲自实践,是对道德活动、事件、文化、信息思考进而接受的结果。忽略对学生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道德知识不能有效地转化道德信念,道德信念又不足以支持道德行为,必然导致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目标难以最终实现。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道德思维能力的策略和方法

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应结合学科实际,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参与社会生活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具体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应因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异。除课堂启发讲授法、讨论法,适宜采用的教学模式、方法还有:

1.导思―点拨法。 即以思为核心,教师引导点拨,学生主动参与、批判地思考,自主建构道德体系。在教学“如何正确认识金钱至上和拜金主义”的内容时,不少同学对社会上的“金钱万能论”,“金钱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观点等相当认同。单纯理论说教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采用导思―点拨法可以较好地纠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其步骤可如下:①提出什么是拜金主义?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的现实表现有哪些?(、权钱交易、制假售假、走私贩毒、假哨假唱、盗版泛滥等等)②透过现象看本质。拜金主义有什么样的错误本质?(剥削阶级的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③拜金主义的危害表现为什么?(损人利己、漠视亲情友情、无视国家集体利益,物欲横流、道德沦丧);④如何正确看待金钱?什么是正确的金钱观?(金钱与人生有着密切关系,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物质保证,应取之有道,用之有度)⑤金钱是人生价值的决定因素吗?人生还有更高尚的追求吗?如此,通过恰当地设疑、质问,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主动地追寻答案。经历自身的理性思维,学生能够理解和愿意接受,更有利于学生的成熟。

2.范例教学法。 范例教学主张用课题形式来代替传统的系统形式,课题的选择应当是发现的突破口,通过它对现实中道德现象进行反思。讲授“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节时,可以通过范例教学的四个阶段(即首先达到“个”的认识,进一步达到“类”的认识,再达到规律性的认识,最后提高道德实践的自觉性),帮助学生思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意义。以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课题为例:①借助电教媒体,范例性地说明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具体状况,如面积范围、地理地貌、沿河城市发展对其影响、污染程度及治理等情况。特别以具体数据描述近20年来淮河水质的污染变化,引发学生对环境污染危害的直观认识,思考、讨论形成污染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②通过归类,总体概括出与淮河类似的水系状况和世界范围内存在的各种环境问题;③通过水质污染、水土流失、动植物灭绝、环境恶化等问题的提出,揭示出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④提出如何有效治理,人与自然怎样才能和谐发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发展循环经济;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这四个阶段的学习,学生不仅容易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意义,而且能够提高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抵制浪费的自觉性。

3.道德两难法。结合教学实际,给学生设计或呈现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两难问题,让学生通过各种比较进行选择和判断,激发学生关于道德问题的积极思维,并通过深入探究和艰难选择,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最终形成自己的观念和道德准则。比如结合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介绍一些特殊案例:如见义勇为,却被误作小偷而遭失主重伤;救助伤者,却被误认为肇事者。象这样帮了别人却可能伤害了自已的情况下,好事还做不做?这些问题是开放性的问题,对学生思维非常具有挑战性。可能的选择有:①不顾一切去做,只求对得起自己的良心。②做好事要慎重,做之前应先观察和思考一下。③不去做这件好事,关键是对自己的期望值如何。教师要帮助学生反思其思维过程,引导学生采用更完善的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程序,促进其在道德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上的提高,增强道德敏感性。

(三)中学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道德思维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1.坚持道德教育的开放性。 封闭的教学,单一的道德教条,只会禁锢学生的思想,阻碍理性和道德的发展。道德教育的开放性决定了思想政治课教材和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开放性要求教材内容的价值准则必须向学生开放,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允许学生对已有道德保持合理的怀疑态度,在继承的同时创造出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规范。

2.突出德育对象的主体性。 应该认识到中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既对社会负责,也对自己负责。承认学生的主动发展地位,突出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避免德育对象主体性失落,造成思想政治课的道德教育缺少实效性。没有独立价值思考和道德思维能力的个体只是一味服从的、无反省的道德主体,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

3.注重道德成长的最近发展区。 个体道德需要的实质就是发展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应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让道德教育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贴近与社会环境相互联系的现实生活。根据社会需要、学生成长的实际,不断提出略高于学生现有道德思维水平的问题和要求,促进其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从低层次向较高层次过渡和渐进。道德教育的总体目标的实现,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中学不同阶段的道德要求紧密结合起来,防止超前或滞后。

4.适应新的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习惯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避免角色错位,更不能把自己当作道德权威;要努力成为课堂的参与者和引导者,把一切“教”的活动落实在“学”的活动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说、敢想、敢做,勇于探索,诱导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给学生的德性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教学;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关于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与考试方式改革的思考

收录日期:2013年1月10日

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的行为有关的学科知识,系统研究工作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从而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个体、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认识、预测、引导甚至控制或改变个体或群体的行为,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加快组织目标的实现。

组织行为学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学科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单纯采取传统的教学与考试方法,必须对教学和考试方式进行改革创新。教师要针对组织行为学学科的特点和要求,加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本课程的理论融会贯通于剖析实际问题的全过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与考试方式改革总体思路

组织行为学的课程特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不能仅进行理论讲解,必须突出实践性。所以,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就是突出实践性,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最后的考试环节,应用性是这一课程改革的关键。要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教学过程中就必然要转变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推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二、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与考试方式改革具体措施

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改革必然是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课堂教学环节和考试环节是紧密联系的,两者必须同时进行,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教学过程改革的具体措施。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过程改革主要就是推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则是课堂教学的组织策划者。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远远高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具体的改革措施如下:

1、采用案例教学法,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的必要教学手段,案例教学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知识运用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在组织行为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案例教学,不仅使学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组织行为”情况或问题,还可以使学生获得对“组织行为”的感性认识,它是实际生活的一个预演或排练,而这些具有针对性的演练就能帮助学生对复杂、抽象的“组织行为”理论真正地做到活学活用,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引入体验式教学法,提高学生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体验式教学法就是一种基于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依靠创设一种情感或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互动的教学气氛中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的一种教学模式。

体验式教学的核心是使学生通过切身体会来感悟知识,老师只是给学生提供切身体会的环境与条件。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占主导地位,教师设计特定的情境或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即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参与或“身处其中”,自己“悟”出道理来。通过体验式教学,学生可以非常深刻地体会到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

在学习组织行为学有关“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时,在教学中就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悟出”这些知识来。如讲解气质与个体行为时,就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气质类型的测试,然后再结合自身的特点来体会不同气质类型的特点。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喜欢这种教学方式,并且学习的效果很好。

3、借助游戏训练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适当引入游戏训练法,是提高学生理解力、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坚毅性格的一种重要方法。如斯蒂芬·P·罗宾斯编写的《组织行为学》(第10版)第59页介绍的《积极强化与惩罚》的游戏,就属于一个比较好的课堂游戏。这个游戏要求志愿者通过全体同学的鼓掌或不鼓掌来找出藏在教室中的物品,如果志愿者寻找的方向是正确的,其他同学会同时鼓掌,如果方向不正确,其他同学会不鼓掌。在这个游戏中,全体同学都会有兴趣地积极参加到游戏当中来。

在课堂中穿插小游戏,既能创造一种轻松的情感氛围又能让学生在游戏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如在讲解沟通的方式时,就可以让学生通过经典的“撕纸”游戏来亲身体会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的差别。

(二)考试方式改革的具体措施

1、调整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分配比例。在学生中普遍形成了平时不学习,考前搞突击的学习风气。其实,这是目前大学生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但是,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仅靠考前突击通过考试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是不全面和不扎实的。对于知识的真正领会是需要平时积累的,所以比重过大的期末考试是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的。

要让学生不把精力放在期末考试前的几天,那就要加大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笔者已将组织行为学课程的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分配比例调整为4/6,这样学生就会重视平时的学习,从而达到促进教学的目的。

2、课程考核形式的多样化。单纯的闭卷笔试,形式过于单一,所测量出的学生分数不能完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所以我们可以借助其他考试手段来更好地考查学生,从而正确地检验出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对于不同课程类型的专业采用了不同的考核方式。对于专业基础课的课程类型,仍然采用期末闭卷的形式,而对于选修课的课程类型则采用案例分析、实训报告和课程论文的方式来考核学生。这种根据课程类型来设置考核方式的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考试内容要更多地侧重于理论的实际应用。传统的考试题型(如选择、简答、论述等)对于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考核无法实现。传统题型不利于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灵活性的考核,根据现在整个社会的形势,应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灵活性。考试内容应提高实际应用题的比重,笔者已将闭卷试题中实际应用题的比例提高到40%,这样更有利于测试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同时也与教学改革相呼应。

主要参考文献:

[1]窦胜功,张兰霞.组织行为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10.3.

篇4

对于未来社会的面貌,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层次、侧面进行了多种描述。有人称谓未来社会是“后工业社会”,有人称谓未来社会是“信息社会”,有人称谓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有人称谓未来社会是“持续发展的社会”,有人称谓未来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等等。无论人们如何描绘未来社会,也无论人们如何称谓我们所处的时代,但我认为,未来社会最根本的特征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变革迅猛异常,综合国力竞争剧烈。这些巨大的变化,既使人们喜悦、激动,又可能使人们一下子难以适应。展望未来社会,光明的前景与严峻的威胁并存,腾飞的机会和沉重的挑战同在。面对这种冲击,我们的第一态度是,研究面向未来的对策,预测未来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掌握适应和对付未来的主动权。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面向未来,主动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培养骨髓里都充满未来意识的人。因为,教育事业是未来的事业,我们今日的中学生将在未来世纪度过他们的一生,他们的精神面貌将对未来世纪的人类命运起决定性的作用,对未来世纪的前景产生重大的影响。我们立足今日,应展望明天,根据未来世纪发展的要求来实施现实教育。例如:既然未来社会是一个变革剧烈的社会,各国综合国力竞争尤为突出,那么,我们就应帮助学生确立竞争意识,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竞争能力。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未来社会既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又是一个世界各国交往频繁、高度相互依存的社会。未来世纪的教育哲学观需要强调一种全球的合作精神。未来世纪的教育既要促进竞争,更要促进合作,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球性的交往、竞争与合作。

无数事实说明,经济的高度发展、科技的迅猛进步所导致的显著后果之一,就是人文精神之花的枯萎。当代许多发达国家物质的丰富与道德的堕落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未来世纪,我国的经济和科技都将发生巨大飞跃。无论社会怎样变革,人类生活的本质仍然是“人”的生活,而不是“物”的生活。人类要过富有人道的生活,需要精神文明的滋润,以充实生活的内涵,提高生活的品质。目前,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已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教育热点。许多国家纷纷推出“意识形态复归教育模式”,主张对学生施加公开的、强化的思想影响,切实加强道德教育,以帮助年轻一代构建生活理想和道德行为。这反映了时代的要求,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

关于思想政治课的性质问题,历来有“德育课”与“智育课”之争,其结果是:把它归为“德育课”,常常使智育遭到冷落,德育也由于缺乏根基而陷于空洞说教;把它归为“智育课”,又往往导致德育的削弱,教学任务无法全面完成。我认为,思想政治课具有较强的兼容性。我们应具体分析:在什么意义上,它具有德育性;在什么意义上,它具有智育性。这样,才能充分显示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质,精确标明思想政治课在学校教育中的方位,从而有效地摆脱德育与智育相克的“怪圈”。

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不容置疑的德育功能。如果说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学会做人”教育的皇冠,那么,思想政治课则是皇冠上璀璨的明珠。思想政治课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未来社会,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乃至学科名称都可能会发生变化,但无论怎样变化,它的德育功能即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功能都必将得到强化。

首先,我们要强化思想政治课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导向和“免疫”功能,理直气壮地向学生“讲政治”。例如: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必然会被赋予鲜明的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怎样迎接未来世纪的挑战,怎样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每一位中国人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我们必须强化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教育他们做堂堂正正的未来世纪的中国人,教育他们热爱社会主义中国。我们所需要的不是情绪化的民族主义,而是成熟、理性和深邃的爱国主义。只有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提高他们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侵袭的免疫力,使他们“处变不迷途,遇事不糊涂”。

其次,我们要强化思想政治课在道德教育方面的指导和深化功能。未来社会仍将是一支不和谐的双重变奏曲。人类既充满发展的希望,也面临自毁的危机。道德危机、人口危机、生态环境危机、资源危机和能源危机等将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世界性难题。如何实现希望、战胜危机呢?思想政治课在战胜道德危机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也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不仅要构建多元的道德价值观念,而且要研究和改进道德教育观念同实际效果的转化过程,使道德教育从单一化向层次化、理想化向基础化、运动化向生活化转变,通过正面灌输、价值分析和实践锻炼等形式,帮助学生确立社会道德规范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从小学会关心他人、集体、社会、国家、民族和全球利益,建立起以社会为本位的道德价值观。“学会关心”正是21世纪教育的主题。只有将人类道德素质定位在“学会关心”的基础之上,致力于现实的道德教育,才不至于再次引起有识之士的振臂高呼:“拉莫尔(道德)姑娘,你回来吧!”

数百年来,“知识就是力量”始终是人们信奉的真理,也是教育者孜孜不倦地用人类历史上积累起来的一切知识财富去充实学生头脑的依据。但是,未来社会将进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仅靠在学校学到的一点理论知识,根本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怎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呢?经过一番困惑和思索,人们终于找到了答案,这就是:发展能力,用人类的智慧来迎接时代的挑战。未来的教育不应仅限于向学生传授坚实的知识,还应培养人的行为和能力并深入到精神生活之中。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早已从“知识型”教学向“智能型”教学转轨,以适应时展之需要。

十几年来,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浪潮方兴未艾,“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响彻云端,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一时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1983年~1984年,《政治教育》组织了一场关于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能力问题的专题讨论,人们对思想政治课应培养什么能力和怎样培养能力的问题提出了各种见解。这场讨论促进了人们对学生能力培养问题的关注,深化了人们的认识。多年来,许多教师为了改变学生“高分低能”的状况,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能力培养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与偏差,主要表现为:(1)有的教师的教学仍然是以知识为核心,能力培养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最多是在中考或高考前才注重应试能力的培养。(2)有的教师将高考考查的七个方面的能力视为思想政治课的能力目标,将能力培养局限于背诵知识和训练应试技能的范围之内。(3)有的教师将能力培养停留在一般理论和经验上,始终没有实际的、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实际上架空了能力培养。(4)有的教师将能力培养与知识学习对立起来,忽视能力形成的基础,特别是过分、片面地强调创造能力的培养,削弱了“双基”教学,削弱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公民品德教育和常识教育。凡此种种,充分说明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适应时展的需要,迎接21世纪的挑战,必须加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力度,将学生能力培养真正贯穿于具体的教学活动之中。

未来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澳大利亚未来委员会主席利雅德博士曾提出:未来人应持有三张“护照”,即学术性或知识性“护照”、职业性“护照”、事业心和开拓能力“护照”。以往,人们往往重视学术性和职业性“护照”,而忽视事业心和开拓能力“护照”。然而,事业心和开拓能力是未来世纪人才最为宝贵的财富和素质,如果一个人缺乏这方面的素质,学术和职业方面的潜力就不能发挥,甚至变得没有意义。教育事业是明天的事业。我们要教在今日,想到明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创造”,从追求考试分数转变为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开拓创造能力。

未来世纪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是以发展为其主要目标的。但是,发展决不仅仅是能力的发展,还应是学生个性的发展。

未来社会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迅速变化,对人的素质必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人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充分发展的智能,而且要求人具有优良的个性品质。比如,操纵高度自动化的机械设备,需要人具有更强的责任心和一丝不苟的个性品质;迅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要求人具有不畏挫折、敢冒风险、自信自强的性格品质;高技术的广泛采用、紧张的生活节奏,需要人调节情感,使之保持平衡。社会越是向高级阶段发展,越是需要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因此,未来的教学将注重把理性与非理性、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紧密结合起来,以教学的完整性去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已经历了由“知识型”向“智能型”再向“个性和谐发展型”的转变。这预示了未来教学目标的重大转变。未来教学将给“唯智主义”教学模式划上一个句号,从而把个性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

我国新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明确提出“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合理健康发展”,并设计了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三个“板块”组成的新课程体系,以便使学校的特色、教师的特长与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挥与发展。这充分体现了教学在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方面的导向作用,预示了未来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为发展而教”将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准则。

篇5

【摘 要】伴随着新课改的开展与实施,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教学模式逐渐被应用于初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里,并且取得了十分良好地教学效果。然而在实际运用过程里,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基于当前的运用现状出发,提出了初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提出了一些改革性策略。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政治教学;实践;思考

在以往教学过程里,政治教学一直是以教师的说讲模式为主体,课堂教学并没有凸显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提倡初中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压抑了学生创造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并不利于初中生的个人发展。不仅如此,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教师并不能够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内将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因此,初中生个人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传统教学模式一直是“说教”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十分压抑的,并不能够有效提升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一直都十分抵触鼓噪无味的教学课堂。

基于这种教学现状下,思维导图作为一门新式教学方法,在初中政治教学课堂上应用的十分广泛,对初中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帮助。思维导图依据特定教学主题,构建知识体系结构,给初中生带来了视觉化表征。借助于绘图,它可以把思维痕迹,利用线条与色彩发散性表达,能够帮助初中生的学习与理解。然而在现实运用过程里,依f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思维导图在初中政治教学课堂上积极影响力的提升。

一、思维导图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运用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课堂运用时间有限

由于受到我国长期以来教育体制的影响,初中生十分注重中招成绩的高低。对于他们而言,他们并不注重政治等一些教学学科,他们一般都不会把主要学习精力放在初中政治学科上。为了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快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政治教师一定要合理化安排课堂教学时间,确保所有初中生能够在有限时间内完成知识点的学习以及复习任务。伴随着新课改的开展与实施,初中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里,不但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同时还需要在理论知识的讲解过程里穿插一些实时政治,实现理论和实际的互相结合。假如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里再运用思维导图教学法,当前授课时间明显地有点紧张。因此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里采用思维导图,时间紧张就成了最为关注的话题。那么说如何在有限地课堂教学时间内,来绘制思维导图,帮助初中生快速学习与掌握课堂知识呢?

(二)如何快速高效地帮助初中生绘制思维导图

在日常教学过程里,许多不确定性影响因素对课堂教学效率有着一定的影响,例如说初中生教学素养、不同学校的教学条件等一些相关性因素。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里,思维导图的绘制一般都是主要采取手工绘制。然而初中生在绘制初期,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经过一次次修改和完善才可以绘制一幅完整的思维导图。除此之外,日常教学过程里,一些初中生往往会花费一些时间来美化思维导图,并没有利用这些时间去认真分析知识内在间的联系,致使思维导图不但没有快速帮助初中生提升学习效率,同时影响了初中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怎么样快速高效地帮助初中生绘制思维导图便成了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怎么样发挥出思维导图的学习功效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不能够单独地在初中政治教学课堂上使用,同时还需要结合一些其它教学方法。首先,初中政治教师需要具有比较强的课堂教学能力,能够快速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势,提升教学能力。其次,初中生在教学课堂上的操控能力对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也有着十分重要地影响。例如说,假如初中生在上课之前并没有对课堂教学内容认真进行预习,或预习效果不够理想,那么在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里必然会十分吃力,效果也不会很好。因此,怎么样充分发挥思维导图在初中政治教学课堂上的教学功效便成了最为重要的问题。

二、如何在初中政治教学课堂上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教学效果

(一)教师辅助,帮助初中生进行知识回顾

由于受到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所有初中生和教师都十分注重考试科目的学习,在课余时间初中生的课后作业量也是十分巨大的,因此,初中生自由支配的课后时间就显得十分缺少。然而要想发挥思维导图教学法的功效,一定要具有充足地时间。因此,初中生自由支配时间根本不足以应对思维导图。为了有效发挥思维导图的教学功效,教师一定要在教学课堂上完成思维导图这个任务。通常情况下,每堂课结束之后,教师都会以口述形式或者ppt形式来对本节课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来帮助学生回忆与理解,然而初中生往往会笔记形式来记录总结。

为了充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一定要充分地利用课堂最后环节的知识点回顾环节。教师要合理化安排课堂教学内容,课堂讲解要实现精讲,少讲,便于在最后环节具有充足地时间,来帮助与引导初中生以思维导图形式来对本节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复习与总结。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但能够帮助初中生对本节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同时还能够引导初中生借助于思维导图来寻找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架构,便于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

(二)开展小组合作,共同绘制思维导图

由于受到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思维导图的绘制需要通过初中生的手工绘制。假如在绘制过程里,以学生个体为单位,那么必然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里,思维导图的绘制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是一个比较好的形式。首先,需要把所有学生进行小组划分,每个小组都有着自己的任务,他们需要根据老师o自己小组划分的模块来绘制思维导图。其次,要把所有小组根据任务模块绘制出的思维导图整合在一起,以此来组成一个完整的思维导图。在实际运用过程里,我们会发现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能够极大地缩短绘制时间,同时还会促进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体系架构,具有十分好的效果。

(三)提前做好准备,合理化指导学生绘图

在日常教学过程里,为了更好地体现出思维导图在初中政治教学课堂上的教学效率,政治教师需要提前做好充分地准备,做好相应地准备工作。首先,初中政治教师需要在课前自己做好本节课需要使用的思维导图,以作备用。在课堂教学过程里,教师能够将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留一部分出来给学生展示,引导他们开展思维导图的绘制工作。另外,学生还要提前做好预习工作。在上课之前,学生要对本节课堂教学内容有一个充分地认识,对知识点有着自己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对课堂教学知识进行有效整合,便于思维导图的绘制。最后,学生在绘制工作开展之前,要多准备几种彩笔。通过不同颜色的彩笔绘制,能够让思维导图的绘制更加鲜明,更有具备立体感,进而帮助初中生的记忆与学习。

三、总结

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的教育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作为一名新时代初中政治教师,我们不但要学会将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需要学会基于当前的教育环境选择一种合理化教学方法。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式教学法,能够帮助初中生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复习和知识点体系架构的搭建。

参考文献:

[1]叶平.以不变应万变――谈谈思维导图在初中政治复习课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5,(24):66-67.

[2]高岚,赵丹妮.思维导图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5,(01):63-64.

[3]吴沛文.提要钩玄 化繁为简――思维导图式板书设计在高中政治课的运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11):97-99.

[4]宋伶芝.打造政治教学高效课堂方法略论[J].学周刊,2014,(21):160.

[5]李靖.思维导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的应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09):30-32.

篇6

【关键词】高中政治 哲学 维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0-0082-01

上好一堂政治课很难,上好一堂哲学课更是难上加难。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理性思维的璀璨明珠,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闪耀着熠熠光辉。哲学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和思辨性。一直以来哲学课就非常考验执教者的能力与智慧。上好一堂哲学课不仅需要执教者具备较高的学科素养和文化背景,更要有一定的人文情怀和教学智慧。哲学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开拓视野、拓展思维,让学生在未来的人生路上坚定理想信念,把握人生航程,辨真伪、明是非,最终到达理想的人生彼岸。

但是哲学课教学的具体现实却是学生对于哲学学习的兴趣每况愈下。这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课程设置的多少,教材内容的难易,思维能力的缺失,应对考试的压力等。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在哲学课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教学方式陈旧、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等方面。这些原因导致哲学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和生机,失去了灵动和意蕴。那种单纯的教条式的枯燥讲授难免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兴趣低下。更有甚者,将本已高度抽象概括的哲学道理加以无限的延伸拓展,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思维水平,导致晦涩难懂。这些现象的确值得深思。因此,哲学课的讲学应该让学生充分领略哲学的思想魅力,体验思想领域遨游的畅快,更应让学生追求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从而达到人生真善美的至高境界。上好一堂哲学课,从教师角度而言必须坚持以下四个维度。

一 长度——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

哲学对学生的成长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哲学思想流派繁多,各种哲学思想良莠不齐,而哲学课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让学生坚定哲学的正确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哲学课的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场的同时廓清种种错误的思想和认识,让学生真正树立起伴随终生的崇高理想和信念。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紧紧把握哲学的科学立场,让学生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感悟哲学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掌握其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武装头脑并付诸实践。让哲学所体现出的良好品质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从而使之终身受益。

二 宽度——生活感悟的提炼

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起源于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所以哲学并不是理论阁楼,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哲学实际上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脱离生活基础的哲学理论大厦最终一定会倒塌,同样,脱离现实生活的哲学课教学最终也只能淘汰于历史的尘埃中。只有不断贴合学生实际,关注现实生活,哲学才能更具生命力和吸引力,哲学思想才能进一步继承、弘扬和发展。所以教师在哲学课的讲授中要让学生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让学生把关注的视角同时投向历史和现实,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把握蕴含其中的哲学道理。在哲学与生活的交汇中,提炼生活智慧,提升生活品质,提高生活技能。通过哲学思维的提高让学生体悟生活的美好和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 厚度——人文意识的培养

哲学在自身的产生发展过程中一直散发着浓浓的人文气息。哲学在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反思抗争中茁壮成长,所以哲学思想处处散发着人类理性的光芒。哲学课通过对人和世界关系的不断思考和审视,让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既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观点,同时也要让学生提升自我的人文内涵。因此哲学课的落脚点在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所以教师在哲学课的教学中应该把一些涉及的哲学家及相关哲学观点的产生背景和人文内涵加以介绍,了解哲学的发展脉络和清晰线索。通过对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意识的培养与塑造,让学生在思想的国度里自由驰骋,穿越历史和现实的重重迷雾,探寻人生的真谛,实现人生的完美升华。

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能力本位;课程目标

注明:本文章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2012D033)的阶段性成果。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目前面临着严峻的困境,在教学中过于讲究学科的体系性和逻辑性,求全求多,空洞说教,这种培养目标脱离了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实际,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在职业教育领域,特别是一些示范院校,已经开始积极探索并构建适应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课程体系。作为公共课程的思政课,虽然不能像专业课程那样以生产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设计与教学计划的制订,但也应该看到能力本位教育的积极方面,特别是其在课程建设方面的优势,应将适应高职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作为提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性的契机,探索能力本位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切入点,以推动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的改革。

一、重视课程目标模式的导向作用

在能力本位课程理论中,目标的设置是极为重要,能力本位课程理论的核心就是将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形成教学目标并进行清晰表述,根据教学目标决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内容、确立评价标准。

能力本位课程理论采用的目标模式具有“行为目标”的取向,虽然行为目标追求教育过程的可控制性与效率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能力本位课程理论为“课程目标”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能力本位课程理论采用的是“目标模式”,有别于教学中的“传统模式”(我国通行的以“教学论”概念系统表达的课程模式,称为“传统模式”)。传统模式着重解决教师“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注重教材分解,在性质上近于“教程”。相比之下,“目标模式”着重解决教师的“教”如何使学生行为按预定目标发生变化的问题,重点是开列“作为目标的学生行为目录单”,在性质上近于“学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课程目标常用的是普遍性“目标”取向,是从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中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将这些宗旨或原则直接运用到课程领域,就形成了课程领域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普遍性目标”取向的价值在于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定向,使其不偏离预定的轨道,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必须将“教学论”概念中笼统、抽象的目标“激活”,具体化为“课程论”概念系统中的“课程目标”。能力本位课程理论的目标模式为“激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提供了两个思考方向:其一,课程目标由知识客体转向学生主体;其二,课程目标的详细化。

依据能力本位课程理论的目标模式,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目标的制定应该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课程目标进行分解,确定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三维目标,突出课程目标的导学、导教、导测评的功能。

第二,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目标表述方式,目标表述方式应当陈述学生学习可能发生的行为变化,如:学生会列举出……学生能感受到……学生理解……

第三,用准确的行为动词描述学生学习过程中内部心理和外部行为所发生的变化。比如在知识方面常用说出、举例、描述、解释、阐明、区分等动词;能力方面常用应用、解决、证明、评价、辨析、撰写等动词;素质方面常用认同、抵制、保持、树立、追求、弘扬等体验性、过程性动词。

二、重视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学习

一般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就其性质来看,是一种提高人的思想政治认识,是提高人们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的教育,因而是一种认知性教育。作为认知性的思想教育,重在启发、说理和引导,因而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育一直是主要的教学形式,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被限制在比较狭窄的范围内,并有形式化的倾向。

高职能力本位教育的经验导向学习观却给予了我们另一种思路,经验导向的学习观是指通过经验的形成与积累来学习知识,与思想政治教学推进体验式教育具有相似性,它们都认识到学习不再只属于认知和理性的范畴,而是认知、思维、情感与行为的相统一。但是,经验导向的学习观与思想政治教学体验式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课程内容即科目内容,体验式教育是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手段;而能力本位课程将学习经验纳入到了课程内容之中,体现的是另一种课程取向。

经验导向的学习观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主体观从“知识本位”转换到“学生本位”,充分尊重学生在知识构建过程中的参与性和经验性,在课程组织中安排学生进行经验学习。在选择和整合教学内容方面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学生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性、现实性、经历感。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学习活动中设计任务环境,增加实践性环节,给学生以较多的亲身体验的时间和空间,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实践能力。

三、重视教学内容的情境性和真实性

“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他对做出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习经验就是在人与环境的互动、整合、交换能量中产生。经验导向的能力本位教育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其课程开发过程是由职业“行动领域”导出相关的“学习领域”,再通过合适教学的“学习情境”使之具体化。

能力本位教育对学习“情景依存”的重视,给予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启示是:一方面,教学方式必需从“单向灌输”向“情景建构”转变,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交互性和实践性,开发各种可利用资源,为学生创设学习者与课程知识“相遇”的情景、抽象文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情境。通过创设课堂上悬疑的问题情境、典型的案例情景、生活中的体验情境、社会中的实践情境、网络中的虚拟情景,使学生的学习走进知识产生和知识应用的情境脉络中,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发展思维能力,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另一方面,要重视实践平台的搭建,积极探索以大学生素质拓展、校园文化活动、勤工助学、公益活动、社团活动、社会调查等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平台。

四、重视评价的多元化,将过程与结果并重

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评价存在诸多弊端,在评价内容方面过多倚重学科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心理情感等综合素质的考察;在评价标准方面,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化趋势,忽略了学生个体特征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在评价主体方面,评价主体单一,被评价者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在评价重心方面,过多关注结果,忽视过程,不能发挥以评价促发展的功能。

高职能力本位教育的教学评价,基本上改变了对知识记忆的单一的课堂考试方式,而是采用综合性的考核。高职课程评价基本采取能力本位的标准来进行,既要测试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重视对能力的考核,要求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技能测试、模拟测试、口头与书面问答,直接观察、考察原有学习证据等);注重每一次评价或测试所覆盖的相关能力要素,而不是针对个别能力分别孤立进行的评价。同时可让课程评价与职业资格或职业技术等级证书挂钩,使课程评价更具有职业导向性和实效性。

能力本位教学探索建立了与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的考核制度,围绕能力培养,倡导多元评价方式,推动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评价改革。目前的学习评价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将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相结合。即平时作业、考勤、发言等成绩占40%,期末卷面成绩占60%,部分课程为平时作业、考勤、发言等成绩占60%,期末卷面成绩占40%,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是把学生的平时操行纳入考核的范围。学校可对平时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给予加分;对品行不端者,酌情减分;对严重违纪受到行政处分的学生,其最终成绩评定为不合格,要求其重修。

三是把社会实践纳入考核范围,完成社会实践要求,对这一项评定合格的学生,可奖励一个学分。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评价改革做仅到以上几方面还远远不够,如何将能力本位倡导的精确性与模糊性评价相结合,达到定量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要求,还需要充分发挥学习评价的诊断指导、反馈调节、激励促进、目标导向等功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1.王玄武,骆郁廷.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1](P35-36).

2.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9.).

3.张全福,张忠福.高等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基本取向[J]. 职教论坛,2006.6.

4.王莹.基于能力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一体化模块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6(04).

5.《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77页).

6.《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2006]16号.

篇8

(长沙理工大学学院,湖南长沙,410114;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114)

[摘要]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具有自身特点,交运卓越人才思政课实践教学应重点加强工程道德的培养。首先应当强化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与交运卓越人才专业相结合的意识,其次要突出明确交运卓越人才思政课创新实践教学工程道德培养的目标以及规范交通运输专业卓越人才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求,最后要创新性地设计交通运输专业卓越人才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并充分地实践这些项目。这些创新性探索大大增强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工程道德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对专业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

关键词] 交通运输专业;工程道德培养;思政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6?0099?02

2012 年,教育部公布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高校实践教学环节,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把加强高校实践教学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新途径。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应当适应时代要求,积极探寻与高校各专业密切结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路子。我校以工程道德培养为主旨对交通运输卓越人才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了一些创新性改革,现将我们的做法简述如下。

一、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交运卓越人才专业的结合意识

目前作为高校公共课,思政课理论教学有规范统一的教材并承担了系统讲解理论知识的重任,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具有普适性,但难以体现与专业的关联;而传统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相当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实践内容和实践环节等与专业也基本不挂钩,大学生觉得思政实践课空泛无实际指导价值因而丧失兴趣。事实上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比较而言,与专业结合具有相当优势,它教学内容丰富灵活,方式方法随机多变,时间场地不受课堂限制,能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与创新性。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围绕现代交通运输业中的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等开设有道路工程、交通工程、测绘工程、交通运输、物流工程以及工程管理6 个专业,并开设有卓越班,具有鲜明的行业性、应用性和服务性等特点。“献身交通,服务大众,四海为家,扎根基层,吃苦实干和默默奉献”是交通运输行业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内涵[1],培养思想过硬的交通运输行业专业人才是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尤其是卓越班思政课实践教学必然之侧重。只有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交通运输专业结合的意识,才能有目的的调整实践内容,积极主动地开展针对交通运输专业特点的实践活动,使思政课教师乐于钻研,交通运输卓越人才乐于实践。

二、明确交通运输卓越人才思政课创新实践教学工程道德培养的目标

进行实践教学,必须要明确的就是目标问题,即人们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所期望达到的结果[2]。对交通运输卓越人才培养而言,思政课实践教学总目标就是把交通运输卓越班大学生培养成新时期交通运输行业卓越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事业优秀的接班人。具体由以下三方面构成。

(1)认知目标。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使交通运输工程各专业的大学生掌握思政课知识,巩固理论教学成果,在实践中感受并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加深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认识到工程道德的重要性,强化交通运输行业的专业认同和职业自信。

(2)能力目标。完成书本到现实、理论到实际的飞跃,发动、依靠大学生参与、策划、组织[2],认识人生、认识社会、认识交通运输专业特点、认识交运行业工程道德现状,培养奉献精神、科学精神以及团队意识、民主意识、服务意识、环保意识等工程精神和意识,锻炼提高创新能力、管理能力、交际能力、观察分析解决交运工程实际问题能力。

(3)价值目标。引导交通运输卓越班大学生探究社会生活和交通运输实践现象,研究解决途径和方法,明辨是非,磨砺品行,完善自我,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工程道德素质,健康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交通运输领域的栋梁之才。

三、规范交通运输专业卓越人才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求

实践教学是教与学的融合,是教师职责与学生义务的统一,也是把工程道德培育与卓越人才专业培养完美结合的最佳形式,严格规范教学要求并形成制度是避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的重要措施。

(1)对学生的要求:参加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交通运输卓越班大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实践教学方案的要求,认真完成各项实践教学任务;理解掌握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原理、知识,结合交通运输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有目的、有意识地“看”“听”“写”“做”,积极参与,大胆思考;严格实践纪律,遵守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及社会公德。

(2)对教师的要求:思政课教师应结合学校特点、交通运输专业性质卓越人才培养要求,围绕工程道德仔细挑选具有特色的实践形式,精细设计切合实际、有利于培养交运卓越人才工程道德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结合交通专业的特点,通过项目实践,使思想教育融入项目实践内容中;严格规范实践环节,及时有效地总结、反馈。规范实践教学步骤,适时对实践教学环节予以监督和指导;对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对活动的效果、经验进行总结归纳,确立全面、客观、多元的科学考核机制。

四、创新性设计交通运输专业卓越人才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

实践教学项目是开展思政课实践活动的常用载体和具体操作依据,在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时,以培养工程道德为主线,不仅要精心挑选适合交通运输专业的传统教学项目,而且还要开拓思维,推层出新,紧密依托交通运输专业学习和交通运输专业职业社会现象巧妙设计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

(1)依托交通运输专业学习内容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尽管交运专业课程学习主要是理工课程内容,但仍然可以从中挖掘出与工程道德教育相连接的知识点去设计实践项目。例如可以用交通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的关联性去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使交通运输专业学生领悟到无论是交通工具还是交通布局、交通技术以及交通管理无不与时代进步、国家发展息息相关,从而主动思考交通与国家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增强努力学习,投身社会建设的积极性。

(2)依托交通运输专业学习流程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交通运输专业的工程试验、测绘测量、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都是为了达到专业课教学目的进行的重要教学环节,它本身不是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但我们仍可依托这些学习流程设计以这些专业环节为背景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例如依托工程试验的科学精神的教育,依托测绘测量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的教育,依托专业实习、道路设计的环保意识、人本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教育等等,将工程精神与意识巧妙地渗透入专业学习环节。甚至还可与专业课老师沟通,依托学生参与的专业课题和横向项目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使思政教育适时新颖。

(3)依托交通运输专业职业社会现象创新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尤其是与交通运输专业职业相关的工程道德社会现象是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的重要来源。这些项目的实践使思政课教学由学校延伸到社会,使理论知识在现实环境中更加生动,锻炼了交通运输卓越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对交通事故频发的“死亡道路”设计施工的调查;中国道路工程质量堪忧现状的深层次探讨;交通部门已成为所有部门腐败中“重灾区”这一社会现象的思考等等。

五、结论

通过以上围绕工程道德培养的交通运输专业卓越班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尝试,取得显著效果,两个学期来,所教班级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讨论区关于“工程道德”的话题发言就达五六百人次,问卷调查统计显示交通运输卓越班96.32%的大学生认同交通运输卓越人才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而且要重视加强工程道德的培养,甚至认为是否具备良好工程道德是交通运输卓越人才必须具备的关键品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使专业学习也更有积极性。总之,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交通运输专业结合的意识,明确实践教学工程道德培养目标,规范实践教学要求,创新设计并实践教学项目,针对交通运输卓越班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就会真正达到强化工程道德的实效,也为卓越人才工程道德培养提供了一种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军福. 试论交通运输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与时代内涵[J].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4):60-62.

篇9

关键词:化学微课;屏录专家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1-0054-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1.019

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10分钟以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模拟一对一教学情景的一段音视频。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或是节假日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联合学习,那么我们化学教师如何高效高质量的录制化学微课视频呢?笔者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录制微课需要找到合适的软件,市面上有多种软件可以使用,经对比发现“屏录专家”对于微课的录制比较方便简洁,软件本身体积较小,只有10Mb不到,而且制作出的视频动画体积也很小,携带、安装和使用都比较方便。下面我就以化学微课的录制为例,介绍一下使用“屏录专家”制作化学微课的具体过程和注意点。

一、制作一个优质的PPT化学微课件

化学微课的类型可以包括:知识点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的传授、实验课、考卷讲评或假期作业讲评等,这些课普遍适用于参加化学竞赛缺课的、病假缺课的或者想要进行超前学习的学生等使用。化学微课件的设计和制作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 内容设计:微课设计必须紧扣一个“微”字,一节微课只讲一个知识点,体现微课的短小精悍的特点,PPT只放核心内容,不能照本宣科读PPT,内容设计要体现“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反馈互动”的原则。

2. 版面设计:可以采用PPT的首页作为封面,这样可以一目了然的知道知识点与作者,无需后期制作开场字幕。背景尽量以素雅为主的基调来烘托字体,不能太艳丽,不能乱。尾页设计可以加入感谢语、欢迎观看其它微课等语言。

3. 美学设计:整个PPT当中,应当是50%文字,20%图片,30%空白,整个PPT文字颜色最好不要超过3种。

二、下载并安装“屏录专家”软件,打开软件后设置好各种选项

1. 文件名及临时文件夹可采用默认设置,如果C盘空间有限,可以修改临时文件夹。

2. 勾选“同时录制声音”,这样可以录制有声视频。

3. 勾选“同时录制光标”,在录制的视频教程中可以显示鼠标指针的动作,建议勾选(如果有特殊需求,不希望视频中有光标出现,就不勾选)。

4. “录制频率”一般采用3帧/秒,生成的文件体积较小,而且不影响清晰度。

5. “直接录制生成”选项很重要,屏幕录像专家默认生成EXE格式的视频教程(优点是可以独立播放,缺点是无法进行后期编辑),建议大家将其设置为AVI格式,以方便后期编辑、转换、压缩后的上传共享。

6. 勾选“AVI压缩设置”选项下的“自设信息”后,单击右侧的“设置”按钮,在弹出的“设置自设信息”对话框中,可以设置作者信息及其在视频中的显示位置(注意:如果未勾选“自设信息”选项,则作者信息不会出现在录制的视频中)。

7. 把电脑屏幕分辨率设置为800×600,将屏幕的颜色值设为16位,这样就可以有效减小生成文件的体积。

三、微课录制流程

1. 将准备好的PPT课件打开。在录制微课之前,先将制作好的课件打开并检查是否存在错误,这点很重要,因为在录制时不能再做修改,在检查无误后最小化放到任务栏中以便录制时快速打开。

2. 打开屏录专家软件开始准备录制。第一步:打开录屏软件界面。第二步:按键盘上的F2按钮,便开始录制了。

实践经验:录制过程要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和一个合适的背景,微课录制尽量一气呵成,不要出错。如果在录制过程中突然出现外界干扰,可以按F3按钮,暂停录制,待干扰因素消失之后,再按F3继续录制,非常方便。

3. 录制结束。按F2即可结束录制,系统将会自动生成所录视频文件并保存下来,不会出现任何不想要的多余的过渡画面,避免了后期制作的麻烦。

这样,一节化学微课就录制完成了,在到网上去之前可以填写详细的信息单,以便达到更好的使用效果。信息单范例如下:

四、几点感悟

1. 知识点的讲解型。一节微课只讲解一个特定的知识点,如果该知识点包含了另一个知识点,需另设一节微课讲解。比如高一化学中的有机物命名,我们可以分为烷烃的命名、单烯烃单炔烃的命名和习题三部分分别录制,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而且也便于老师录制。

2. 化学思维方法的讲解型。最好借助手写板或者电子白板等书写装置,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化学思维。比如同分异构体的碳链缩短法、烃的燃烧计算和化学平衡图像问题等。

3. 考卷讲评或假期作业讲解型。可以直接使用原版的word电子试卷,用红色或其他醒目的颜色标注重要信息,解题过程和答案可以直接输入在试题之下,老师作必要的讲解。

4. 微课引入:如果必须要有引入部分,则要简短有力,可截取新闻视频、电影视频或者实验视频等当做素材。

五、几个技巧

“屏录专家”可以非常方便快捷地录制化学微课,为学生的选择性补偿学习提供极大的便利,而且,熟练运用“屏录专家”之后,还能发现许多其他意想不到的强大功能。

1. 可以录制直播节目或者难以下载的网络视频等

比如化学“教学新时空”正在直播,“屏录专家”可以很方便的将其录制下来。再比如某些网站上的精彩视频,由于技术问题下载不来,“屏录专家”可以非常方便的录制。

这就需要用到“屏录专家”的窗口录制功能,点击,然后点击。如果嫌窗口太大或太小,点击就可方便的任意调整录像视频的窗口,那么我们可以想录哪一部分画面就录哪一部分画面了,非常方便。

2. 可以截取电影片断,flas片断,作为情景导入

相信大家都有看过非常精彩的电影情节,比如三国演义中的七擒孟获中的哑泉水情节,如果能用在离子反应课前的情景导入,效果必然不错。像这样的电影片段我们可以用“屏录专家”来录制。甚至于,我们如果想截取其中的3段视频,再拼接成一段视频,靠传统的技术手段,必须先截断再连接,而用“屏录专家”的暂停功能就比较方便了,比如:想要取电影中的开头30秒画面加中间的30秒再加最后的30秒的画面组成一个视频,只要打开“屏录专家”在不想要的画面处按F3暂停,等到想要的画面处再按F3恢复暂停继续录制即可,非常方便。

3. 录制化学家传记,还可自己重新配音

影片一般都配有语音,但这些语音一般不适合上课播放,比如:某个纪录片画面中播放的声音包含背景音乐、人物台词等。想不想保留原画面,加上老师自己的配音呢?传统的方法是通过专业软件先去掉声音信息,再融合自己制作的声音文件,比较专业和繁琐,使用“屏录专家”的一个小技巧即可轻松达到以上效果:我们先打开“屏录专家”软件,选中“录制视频”,录制频率选择15帧/秒,再打开纪录片,把播放器的音量选择“静音”或者“关闭”,但是电脑的音量要打开到适合的位置,插好话筒,然后,选择“窗口录制”,调整窗口大小,准备好之后,按F2录制,在录制过程中自己可以任意配以语音解说,最后按F2停止即可,是不是非常方便!

在国外,微课已经比较成熟,并已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比如:“颠倒课堂”、“电子书包”、“混合学习”等,影响最大的就是可汗学院教学模式。目前,国内微课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大规模应用方面的研究和成熟模式较少,基本处于应用探索期。

对于教师而言,微课将带来新的教学与教研方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其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快速发展,与微博等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与学方式。

参考文献

[1] 谢幼如,等.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

[2] 朱宇华.录屏软件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 (12)

[3] 樊心月.移动学习内容设计与评估规范研究[D].北京 : 北京交通大学,2007

[4] 刘志.移动学习的现状及其评述[D]. 上海 : 上海师范大学,2012

篇10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现场操作;高效学习;快乐学习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指出:“要增强教学实效性,破除旧的教学观,改革与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不相适应的教学方案、教学方式”。在当前的财经专业教学中,要进一步探索在“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理念引领下的教学组织方式的变革与创新,加强适合中职学生学习特点的实践性教学,“微课”这一教学形式在“选择性课改”中大有用武之地。

一、目前中职财经专业教学的困惑

1.现场操作演示,费力低效

财经专业的部分技能课程,如点钞、小键盘等,教师在进行新课教学时,需要向学生现场演示整个操作过程。教师授课时,虽然可以借助摄像头、投影仪等信息化手段展示整个操作的过程,但由于学生的座位差异、投影仪的效果差异、学生领悟能力的差异等因素,部分学生仍然不能彻底看清教师演示中的一些细微动作,而且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教师精力有限,也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教师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只能无奈地进行重复的讲解和演示,既费力又低效。

2.财务软件限制,拓展有限

随着电脑的普及,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越来越多,电算化课程也成为各校财经专业的技能主干课程和技能竞赛项目。但是由于财务软件的限制,除了课堂教学时间外,学生课后的技能补差训练和技能提升训练也存在很大困难。正版财务软件价格昂贵,学生个人无力承担;为教学开发的试用版财务软件也存在安装复杂、功能不全、电脑操作系统与软件要求环境不兼容等问题。因此,学生在课后难以对教师在课堂传授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补差和提升,学生的自我拓展空间有限。

3.理论枯燥乏味,难以激趣

财务会计是一门理论性、规范性较强的学科,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严格要求学生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来进行业务的处理和相关的操作,这就难免使我们的财经课堂陷入“程序化”“规范化”“僵硬化”的教学困境。理论知识的枯燥乏味和标准规范,极大地束缚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师课务多变,指导不力

中职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和内容更新一直在进行中,专业教师的任课情况也是“变幻莫测”。频繁的课务变化使专业课教师“应接不暇”,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只能“浅尝辄止”。特别是在点钞、小键盘等专业技能课的教学中,多数中职财会教师在高校学习期间并没有经过系统规范的技能培训,工作之后频繁地变换课务又失去了专门学习的机会。自身技能训练经验的缺乏直接导致了任课教师对学生的技能训练指导不力。

5.专业更新不断,工学脱节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地域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现阶段中职各专业课程改革已深入人心,会计专业课教材也有不同程度的更新,但是教材的更新仍跟不上课程改革的进程以及专业知识的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仍以考纲为导,统编的教材为主进行教学,这就造成了课堂学习内容不能有效与当地经济结合,针对性不强,培养的人才不能完全满足当地企业实际岗位的需求。

二、微课的优势

微课是指利用多媒体技术作为载体,按照新课程标准以及教学实践的具体要求,用视频的形式记录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个教学环节,或者围绕某一个具体的重点或难点展开教和学活动的全过程。它的优势主要如下:

1.微课教学时间短,有利于高效学习

微课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教学时间短,这一特点非常符合现代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视觉驻留规律。微课凭借其时间短、知识集中精炼成为现在非常受欢迎的一种碎片化学习模式。而且微课通常是围绕某一具体的知识点进行的,时间一般都控制在5~10分钟左右,这样就能方便学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高效学习。

2.微课教学主题小,有利于专向学习

微课的教学主题非常小,通常情况下都是在10分钟之内围绕某一个细小的知识点进行阐述,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更适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微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经过教师精心挑选的,这些内容相较于比较广泛的传统课堂,内容更加精简,具有针对性,有利于学生进行专向学习。

3.微课教学资源多,有利于快乐学习

微课以微视频为核心,并整合了“微课件、微习题、微教案”等内容,营造了一个与具体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真实情境化的“微教学资源环境”。除了文本性资料,微课中还融入了动画、声音等更加生动形象的资料。教学资源的多样化,丰富了教学内容,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快乐学习。

4.微课传播范围广,有利于相互学习

微课以及配套辅助资源的容量较小,师生可流畅地在线学习,也可以灵活方便地下载保存到笔记本电脑、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实现移动学习。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为微课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实现了资源共享,促进了相互学习。

三、微课在中职财经专业教学中的实践

1.财经专业适用于微课的选题

(1)理论性较强的重难点知识

这一类知识点理论性较强,晦涩难懂,是难点,但又非常重要,是大纲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针对这类知识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微课形式将重难点简单明了地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