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处理与危机管理范文

时间:2024-03-20 15:45: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突发事件处理与危机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突发事件处理与危机管理

篇1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体系 应急能力 对策

近年来,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工作进展较快,初步形成了医疗卫生应急联防网络,各级医疗机构应急预案体系逐步建立,监测和预警机制也在不断完善中。

1 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现状中存在的不足

1.1整体投入严重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 我国卫生投入占全民经济总量的比值本身就偏低,在有限的投入中,农村人口分配的卫生资源不足三分之一,这种卫生资源投入结构严重不合理。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很少,物资储备的更新、升级没有形成机制,部分单位完全没有应急物资的储备。

1.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管理体系需进一步健全 当前,农村各地方政府、各医疗卫生机构都制订了各自的应急反应预案。但是,这些预案都是以医疗卫生机构牵头完成,应急能力建设涉及各个职能部门,医疗卫生机构的协调能力缺乏,即使建立相关的机制和方案,也难以得到很好的落实。

1.3农村医疗卫生机构重医轻防现象普遍存在 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中,由于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各种资源都向临床倾斜,在公共卫生工作中投入显著不足,基层预防保健工作薄弱。

1.4人才培养及后备人才不足 农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人员知识结构存在不合理。临床医师和预防医师各司其职,各自的知识面交融不多,彼此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临床医师普遍缺乏预防医学知识,预防医师的临床知识量也明显欠缺。另外,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中,还存在着不少非专业者或是不具备执业资格的人员从事疾病控制工作,这些人员完全不具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能力。

1.5卫生应急信息管理工作亟待加强 农村公共卫生应急信息报送工作很不平衡,各地差距很大,信息报送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敏感性还有待提高。

2 对策和建议

结合公共卫生体系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对策:

2.1建立乡镇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的应急联动机制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首先要取得政府重视,政府应占主导地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难以避免,这就要求政府在事件发生后协调各个职能部门,整合各种社会资源,集中发挥整体功效,才能够尽量减少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损失。 转贴于

2.2完善县、乡、村三级疾病预防体系,建立健全卫生应急处置体系 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设立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科室,在县级疾病控制机构的指导下开展工作,积极配合县级疾病控制机构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评估,准确掌握相关信息的最新进展,并对趋势做出预测。同时建立应急队伍,做好现场救治、健康教育、隔离检疫等环节的处置工作。

2.3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加大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做好卫生应急储备 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区域卫生资源配置体系,保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公共卫生事业经费应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确保人员经费、业务费、重大疾病防治专项经费等,同时设立应急专用机动财政预算,保证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

2.4加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人才建设 面对公共卫生人才不足的局面,要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培训频度,有计划地举办各种培训及演练,提高现有人员的能力。另外要制订人才引进计划,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进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

2.5落实应急预案体系和制度建设 编制突发性公共卫生应急预案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工作的核心内容,建立预案后,所涉及的单位和部门要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并每年进行1~2次协同演练,保证在发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后,预案能够得到落实。

2.6开创多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新格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加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科普宣传工作,扩大应急知识与法规科普宣教工作覆盖面,动员并争取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共同努力,开创全社会参与卫生应急工作的新局面。

3 小结

近年来,我国经历了SARS、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一系列重大传染病,也经历了三聚氰胺奶粉等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突发事件,这些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都是对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的考验。只有建立与健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与联动机制,提高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应急能力,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加大卫生经费投入,加强部门协同和社会动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才能得到显著提高,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所引起的健康损害和经济损失。

参 考 文 献

篇2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一、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最早是作为核电领域的专业术语引入国内的,直到2003年,国内在突发事件管理中才普遍使用应急管理这一概念,在此之前,应急管理主要用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疾病预防等多个领域中,之后,应急管理则被解释为预防、控制、减少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并采取与突发事件相关的行动。就我国现阶段的应急管理来看,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起步较早,应急管理的各个环节也在不断完善,但是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比如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能力不强,应急预案不多等都成为阻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发展的因素。

二、突发事件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将突发事件定义为:“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按照社会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印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又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综上所述,突发事件一般具有以下几点特征。其一,突发事件的发生事件、地点、时间等具有紧急突然性、高度不稳定性,人们无法预知灾难的具体发生事件和地点,所以只能依靠当事人敏锐的观察力,以及事件发生后的紧急处理,减少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各类损失。

其二,突发事件的危害性一般较为严重,并且极易发生扩散,进一步扩大其危害范围。比如,在一场地震发生之后,除了当地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受到重大损失之外,全社会人民的生活都会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事件危害性得不到正确处理,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其三,对突发事件的处置都具有紧迫性,也就是说,对待突发性事件必须在第一时间做出处置对策,处置不及时,会严重破坏社会公共秩序。

三、突发事件处理的内在机理

任何突发事件都有其内在机理,首先,突发事件处置必然要赋予政府拥有紧急权利。所以在社会发生突发事件时,人们的第一反应是政府应该首先采取禁忌措施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灾难。政府的紧急权利包括三大特性,其一,权利优先,也就是说,政府在动用其紧急权利时是优先的;其二,在政府使用紧急权利去应对突发事件时,政府的任何应急管理决策都属于非程序化的决策。其三,政府使用紧急权利处理突发事件时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配合,以确保突发事件的及时解决。比如,我国颁布的《突发事件财政经济保障预案》中规定了财政部门应急管的特殊程序,其中包括政府可以根据突发事件的影响程度,快速拨付资金,促使突发事件的资金专款专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要求政府必须动用紧急权利以处理时间,但与此同时还必须要依法开展各项处理措施。为此,对于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因为相关领导干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而导致的人民生命财产受损的问题,必须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基本原则

首先,在突发性危机事件发生之前,必须做好充分危机准备。相关危机处理专家曾指出,我们必须像认识到死亡和纳税是不可避免的一样,危机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必须为之做好一切准备。为此,为了有效的做好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就必须事先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让人们在危机来临之后做到心中有数,忙而不乱。

其次,必须坚持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政府的统一领导,也就是说,当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政府部门必须在第一时间作出应急措施,以控制现场情况,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将各种损失降到最低。在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规定,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当地政府要立即采取相应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相应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并立即向上级政府报告,必要时也可越级上报。为此,政府在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时候,必须坚持依法、科学、有效的目标,在合理评价突发事件的基础上,迅速做正确、有效的应急处理对策。比如,在汶川地震、玉树的地震发生之后,政府部门必须立即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理对策,向社会各界传达正确的信息,以稳定民心,积极救援。

再次,在处理突发性危机事件时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减少人员危害,坚持生命第一,以充分体现政府的价值目标。为此,在进行突发事件的处置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人的根本权益,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将救人作为事件处置的第一任务。近几年在处置公共突发事件时,政府也时刻都将救人作为第一要务,将其作为应急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

最后,坚持信息公开和信息真实性原则。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各类虚假信息、谣言的传播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救援速度,甚至可能会导致更大程度的社会混乱。为此,政府在实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时,必须借助新闻媒体向社会大众公布最新具体的真实信息,以减少流言、谣言的传播。

五、结语

加强应急管理建设,有效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是我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为此,在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突发事件预案演练工作,严格规范各项应急工作流程,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各项应急救援工作能够有序、快速实施,尽可能控制、减少突发性事件产生的社会危害。

参考文献

[1] 吴倩.非常规突发事件应对的集群决策机理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2] 张江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

篇3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思想政治教育;善后处理机制;应急处理机制

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易使大学生偏离正常的社会轨道,对自身人格的形成有着严重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工作的“生命线”,与师生的教学、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应对高校突发事件中要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中所起到的警示与重塑作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高对高校突发事件的治理效果,以期增强高校治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并维护学校安定、团结。

一、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运用

1.发挥警示教育的紧急制动作用

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时,一般的常规教育无法应对瞬息万变的情况,警示教育却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首先,要对突发事件的参与者进行警示教育。如,通过向参与者讲述类似案例,揭示突发事件带来的严重后果及为其带来的严厉惩处,甚至是受害者心理上受承受的痛苦。最后,要对有关管理者进行警示教育。对管理者进行警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其清楚认识正确处理突发事件的重要性,避免处置不当。第一,管理者要充分考虑受害者心情,站在帮助其解决问题的角度来处理;第二,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建立良好的沟通,尽量通过调解使问题得到解决;第三,防止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防止事件的恶劣影响持续扩大,造成不良影响。

2.发挥心理干预的创伤抚慰作用

突发事件发生时,无论是旁观的学生还是参与事件的学生,情绪都处于一种亢奋、激动的状态,为了使相关人员的情绪尽快恢复平静以避免发生伤亡事件,必须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干预措施的实施需遵守以下原则。

第一,及时性原则。研究证明,在突发事件发生前24小时内,事件造成者周围可能发生过一些小的挫折和人际关系摩擦,情绪处于一种亟待爆发的状态。如果在突发事件发生前能够及时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能会受到良好的干预效果。

第二,科学性原则。干预措施并不是随机产生的,要根据参与者与受害者的心理状态、事件影响等,秉持人文关怀的精神去制定,简单地说就是要有科学性,按照科学理论、运用科学方法。

第三,心理干预实施主体的多元性原则。据统计,在我国几千所高校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设置了心理咨询机构,并且从业人员较少,师资力量薄弱。这种情况下如果要想保证干预措施发挥良好的效果,就需要积极调动危机个体的周围人群,如亲人、同学、朋友等,同时引进心理咨询工作者,扩大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师资力量。

3.发挥信息调控的舆论导向作用

科学分析,人的不良情绪和行为作为一个结果,并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直接引起,而是由个人对事件的认识或信念引起。为此,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积极发挥信息调控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事件,对事件产生客观评价。具体实施中,首先要向学生及时公布实情,以免引起恐慌,并积极通过各种活动引导校内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如,2009年抗击甲流过程中,某所学校的一位领导通过短信的形式向学生疫情,告诉学生注意事项,鼓励学生相信学校,完全激发了学生抗击甲流的信心。

4.发挥思想沟通的关系作用

很多突发事件发生过程中由于信息传递不畅、信息不准确而引起学生行为出现偏差的情况不在少数。足见,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的重要性。为此,应充分发挥思想沟通的作用,及时消除学生的不良思想及与学校管理者在观念上的一些偏差。为了做到这一点,学校需要创设良好的沟通环境和途径,让学生尽可能地将自身诉求表达出来,学校则以包容的态度接纳学生的不同意见,并通过说服教育使问题得到解决。实施说服教育要注意的是,让学生看到学校解决问题的诚意,消除学生的敌对心理,构建良好的交流氛围。

5.动员各种力量合力战胜危机

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视情况应作适度动员以控制和战胜危机。简单地说就是在处理突发事件发中应营造一种各方共同参与的氛围,通过人道主义精神宣传,鼓励各方参与应对处理活动中来,以增强战胜危机的信心。如,“非典”、“甲流”期间,各高校都发出了“同心协力战胜疫情”的倡议,对教室、寝室、厕所等公共场所定期消毒,宣传防护知识,共同抗击流行疾病。

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善后处理中的作用

1.及时实施事后心理重建教育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参与者和受害人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来修复心理上的创伤,重建良好的心态。为此,要求学校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应定期对当事者进行回访,给与其跟踪服务,关注其心理建设情况。当然,还要通过必要的心理调适技能的引导和训练,使学生学会自我调适,学会应对危机。条件允许的话,还可增设一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帮助学生释放心理上的压力,使身心得到愉悦。

2.总结与反思

突发事件结束后,学校都应认真分析整个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找出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处理机制中暴露出的问题,取得良好效果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途径,经过总结和反思后,使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处理中的作用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以期更加及时、快速、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

三、结论

当高校发生突发事件时,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中所起到的思想指导和心理重塑作用,及时消除事件中所有学生的不良情绪,帮助其正确认识事件,客观认识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影响,使突发事件得到有效处理。

参考文献:

[1] 刘峰,何涛,陆清. 论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解决期的整合作用[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0(05).

[2] 刘峰,何涛,陆清.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中介入的可能性分析[J]. 世纪桥. 2010(11).

[3] 丁江. 思想政治工作与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刍议[J].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5).

篇4

【关键词】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培训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在高校内突然发生的、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具有突发性、危害性、敏感性及快速蔓延性等特点,与正常状态有很大的差别。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是指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时相关人员(包括现场师生及相关管理人员)所做出的反应与控制行为。这种反应与控制行为与突发事件的事后救治行为是有区别的,它所显示的是突发事件已经发生且正在发生过程中的现场应急与控制事态发展的过程,而突发事件的事后救治行为所体现的是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经过讨论研究后所做出的综合性的决策和行动。但二者也是有联系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效果越好,越有利于突发事件的事后救治;反之则相反。

高校的稳定和发展始终备受政府、公众和媒体的重视与关注,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尤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提高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需要高校所有人员包括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突发事件意识以及应急处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而这些知识和技能在正常状态下很难获得,只有通过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培训即不断进行突发事件知能的培训并模拟突发事件情境才能得到较大的提升。

一、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培训内容

1、更新管理理念,强化危机意识

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是学校内多元主体同时反应的互动网络,需要借助和发挥校内各方面的力量来完成。然而,当前我国很多高校仍将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救治及处理当作突发事件处理的全部内容,高校部分领导以及很多教师和学生尚未树立危机意识,仍然把突发事件的处理看做是学校某些部门的事情,体现出危机认识不足、危机发生后的自救、逃生的基本技能缺乏等现象。因此,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培训的首要内容是更新管理理念,针对危机意识淡薄的老师和学生开展应急教育、应急意识培育等培训;同时,尽量将校园应急处理的理念、案例及行动方案等融入学校教育内容之中,以做到寓应急管理于日常工作之中。

2、普及基本法规,强化法律意识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有效运行有赖于法律法规的支持和保障,然而由于传统的影响和国家目前尚无专门法律规范突发事件状态下的具体行为的关系,当前我国高校在突发事件处理中体现出“行政性强而法治性弱”的状态,这种状态无法规范学校和学生的行为,增加了双方发生激烈冲突、造成严重后果的机率。因此,在校园内普及基本法规如《教育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强化法律意识,使师生明确校园内的犯罪与违反治安问题、学生伤害和教师侵害学生人身权利等突发事件的法律要件,从而进一步从法律上界定学校、个人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和义务,减少部分事件的发生并为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3、普及心理知识,预防心理危机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日趋严重,加之对心理危机的干预和预防的缺失,导致高校心理问题类突发事件呈上升趋势。普及心理知识培训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心理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匿名咨询及宣传栏等方式对在校师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处理紧张心理的训练,以使高校师生能够了解、认可心理疾病并主动寻求帮助以预防心理危机,从而减少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同时,普及心理知识可以让高校师生尽可能多地了解突发事件的特征,做好防范突发事件和承受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为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提供有利条件。

4、加强知能培训,提升应急技能

从当前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师生鲜有定期开展自护自救和突发事件处置预案模拟演练的,缺乏系统化、正规化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培训和教育,安全卫生知识薄弱,自救互救能力较低,突发事件紧急应对能力亟待加强。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培训指的是对高校师生开展关于突发事件识别、防范、处理、恢复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培训,可以通过专题讲座、举办培训班、模拟演练和沙龙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具体说来,主要包括基本知识的认知、沟通技巧的培训、应急处理预案的学习、理论指导实践的演练等内容的培训。

二、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培训对象

1、以学生为培训主体

目前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参与力量不足,尤其是作为高校主体的学生未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中,各类学生社团及组织更多地扮演被管理者的角色,致使很多有效信息无法及时联通,形成信息孤岛,不能将学校各方面情况及信息比较完整快速地传递给学校决策层。因此,要通过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培训推进突发事件的成功解决,首先要将广大学生纳入培训对象,以学生为培训主体,逐级开展从学校到学院、年级、班级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基本技能培训,同时在各类学生社团及组织尤其是在志愿者中开展不同专题的应急处理培训,在培训他们的同时以他们为媒介向其他学生辐射,尽量在学生中开展全覆盖、重突破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培训。

2、以学生政工干部为培训重点

学生政工干部是学校中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人,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成绩等基本状况;而且,一旦学校有突发事件发生,学生政工干部都是在第一时间赶到,并积极配合相关专家开展稳定学生情绪、平息事态的工作。以学生政工干部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培训重点,开展法律规范、学校相关政策、心理干预基本方法、沟通技巧及突发事件状态下自救、互救及逃生技能等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学生政工干部在掌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基本技巧和方法的前提下,积极有效的参与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理和应对。

篇5

关键词:突发事件 应急准备 处置 善后协调

中图分类号:X9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c)-0220-01

1 民航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准备机制

1.1 建立民航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预警机制

首先明确引发安全事件因素和预警范围。从众多的民航突发事件来看,民航安全突发事件存在多种致灾因素。因此首先要确定致灾因素,一般将机场、空管中心、航空公司的致灾因素分为四类,即人为因素、环境因素、机械故障因素、管理因素等,每个因素下还有更为细致的二级、三级指标数据,然后按照各指标危险程度进行危机级别分类,确定相应的报警值。

其次,设定预警级别和表达方法的规定。根据民航突发安全事件各致灾因素危险指数和危害程度确定预警级别,按照危害程度由轻及重划分为五个等级,分别用五种颜色表示:绿色、蓝色、黄色、橙色、红色。

最后确定紧急通报的次序、范围和方式。民航突发安全事件发生的区域各不相同,主要集中在机场、空中管制中心、航空公司内部,但还有个别突发事件是发生在这三者之外。所以当安全事件发生时,首先要确定事件发生的具体区域,再根据事件特性和危险程度等因素确定科学解决途径,如第一时间应通知协调哪些部门人员,通过何种方式最迅速传达事件发生进展等。

1.2 完善民航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保障机制

为了确保突发安全事件第一时间迅速发现、解决、救援工作的有序展开,必须建立完善的应急保障制度。本文以资源保障机制为例具体分析应急保证机制的运行。资源保障机制包括信息资源保障、人力资源保障、各类物资保障和应急能力的保障。信息资源保障是应急保障资源机制的基础和重点。利用网络等媒体构建信息流畅、管理集中的信息平台是应急管理机制的工作之重。智能化的信息通信平台建立之后,各民航部门能便捷的共享信息,一旦突发事件发生时,能晚上预警、报警、指挥、信息反馈等各环节的及时沟通。通过完善信息资源保障机制,确保民航业各活动和信息在各不同子系统间的共享,实现信息的快速有效处理、加工、利用。

其次是应急人力资源保障,指的是突发事件发生后能迅速调动一切人力资源,确保人员素质达到紧急状态所需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心理素质水平。人力资源保障包括专业队伍和志愿人员及其他有关人员,他们应通过统一培训,具备突发安全事件处理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在危险发生时能发生积极作用的人员。如医疗救护人员、危险故障抢修人员、指挥疏散人员等。应急物资资源保障,主要确保紧急状态下用于应急处置和救援的相关物资和设备的数量和质量,实现救援的速度和效率。同时,要培训专业的设备维护团队人员。应急活动情况下可能使用到的特种救援设备,如破拆、起重、探测器等。

2 民航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的应急处置机制

突发事件在发生进程中造成的负面影响和伤害最大,因此突发事件的处置阶段是公众关注度最高的阶段。为了迅速控制恶性突发事情发展,应急管理部门应当为事件处理负责人提供事件及时准确的信息,帮助负责人第一时间内制定出针对突发事件应当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控制事件态势,保证处理过程有序高效进行。

完整的应急处理系统组织是保证突发事件得以应对的重要保障。根据民航业突发事件的特征,应急处理系统组织应当由五大方面构成,分别为指挥调度系统、处置实施系统、物力与人力资源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决策辅助系统。

在上述的五大系统中,指挥调度系统是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扮演着对其他四个系统的综合管理运作、指挥调度的角色;处置实施系统则是负责突发事件具体处理的“前线”部门,是将指挥调度系统做出的应对措施落实行动的部门;;而其他三个系统即物力与人力资源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决策辅助系统则是从各个方面为突发事件的处理提供技术、人力、信息等多方面的支持。整个应急处理系统是个综合并有效衔接的组织结构,各个系统之间资源优化整合、互相支持辅助、环环相连,在权责分明的基础上实现系统间的良好配合运转,共同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

3 注重民航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善后协调机制建立

3.1 应急管理工作的恢复

民航突发事件被处理结束后,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将正常民航工作运转恢复到常规状态下。满足货物人员运输等正常民航运营的工作需求,保证民航形势的稳定。突出事件处理后要想实现民航运营的正常运转必须要重点恢复在突发事件中受损的设备和设施。确保在突发事件中损坏的设备可以第一时间得以修复,保证整个通信系统的畅通、燃料及其他必需能源的供给充足。确保拥有足够的机器检修人员能够保证持续服务能力为设备提供及时检修,确保充足的安检人员可以疏导乘客,有序开展安检工作,恢复民航客流运输工作。

此外恢复工作中应当格外关注事件受害者的心理状态的恢复。不同于设备和设施的恢复,心理恢复相比前者更加具有难度。根据以往的调查,在遭遇突发事件带来心理创伤的人员中高达4成的人在日后的生活中出现焦虑、过分紧张、对事物和他人充满不安感,这些负面的心理情绪会对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影响,而国外民航突发事件善后恢复工作的经验也显示这些心理的恢复重建时间大约需要四年。因此,民航突发事件善后协调工作中,应当安排一些拥有应急管理经验和丰富的心理开导工作的人员对受害人员给予心灵的抚慰和关怀,帮助他们环节内心的不安、压抑、恐惧等负面情绪,避免二次事故的出现。

3.2 公共关系维护恢复管理工作

突发事件发生后必定会引起社会公众和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因此应当对事件的起因、具体的相关信息以及第一时间的救援工作及时公布,增强事件的社会透明度,避免引起新闻媒体和公众的猜疑。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应当立即启用信息的审核和披露程序,确保信息的客观性、公正性、统一性,并制定突发事件处理小组的负责人担任新闻发言人,就事件的最近进展及时作出。对于一些无关人员,不可随意进入新闻现场,降低对应急行动的干扰,对于参加新闻会的新闻工作者必须要求佩戴相关的证件,并要求其如实报道事件,防止失实的报道使公众产生误解。

参考文献

[1] 施和平.空中交通管制的突变问题研究[J].民航经济与技术,2000(5):33-35.

篇6

【关键词】药品检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措施

【abstract】drug safety emergency management is very important, is the drug safety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analyzes the important link of the drug safety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the deficiency, the paper discusses how to strengthen the pharmaceutical inspection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ncrete measures for reference. 

【keywords】drug inspection,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measures

         应急管理是人类正面地、主动地去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包括事故灾难、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等,其管理体系随着人类对自然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完善。包括假劣药及药品不良反应导致的药害事件在内的药品安全突发安全事件是当前公共卫生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为必须加强药品检验系统的应急管理建设来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建立一套立体化、全方位、综合性、多层次的应急管理体系,准确透明的信息体系,有效运行的检测、预防、监督体系,储备充足的物资保障体系,刚性保障的法律体系,科学先进的评估体系。下面着重探讨如何加强药品检验系统中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1  药品安全应急管理的经验

         我国密切关注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经多年发展,已初步形成以法制、体制、机制以及预案为基础的立体体系网,在以后的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保障了大众的利益。我们从中总结了以下几方面经验:1、法律方面,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为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供法律依据;2方面,国家及省市市县三级相继颁布了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3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等其他诸多方面也做了探索。目前,药品安全应急管理工作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但是当面对突发性药害问题时,仍没有妥善的应对策略。这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2  药品安全应急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2.1突发事件响应速度和快速决策能力不足  应急管理的基本准则是快速响应,它直接影响应急管理成效。目前还有许多因素影响药害事件的处理,如指挥不协调、指令不畅通、响应不一致等。

        2.2 应急管理资金投入不足  只有在得到资金上的保障才能最终建立和完善应急管理机制。由于资金不足,政府财政支付只能应对少数突发事件,无法应对所有的危机。所以,要想有所突破,必须解决资金问题。

        2.3应急培训工作开展不够充分  应急预案体系的建立和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的开展是应急管理工作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扎实落实各预案才能有条不紊的推进应急管理培训工作。

        2.4风险评估机制缺乏  风险评估机制对遏制要害事件的发生能够发挥积极的预警作用。虽然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预警发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5与公共舆论和媒体沟通不足  由于信息沟通不畅,往往发生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后,便会在社会上流传不真实的信息,这样无形中加剧了社会的恐慌。

        3  加强药品检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措施

        3.1 工作机构与职责  首先,成立一个由药品检验机构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各相关部门科室负责人为组成成员的应急管理领导组织机构,一旦出现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由应急管理领导组织机构统一指挥,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通力合作,协作处理整个突发事件。

        3.2 组织指挥体系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指挥体系,在处理突发事件的级别和检验工作时,能及时的作出快速、高效的应对。该体系应由4部分组成:应急检验领导小组、专家技术小组、综合协调小组及应急检验工作小组,各小组之间,要明确工作职能,通力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3.3 应急管理工作制度  一套完善、有效的应急预案,主要涵盖应急保障、监测预警、应急检验、信息通报、考核评估等5个方面——这是应急检验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只有在遵循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才能在实际的突发事件中,合理安排,有条不紊的应对。

        3.4 应急信息报告  根据应急管理预案的相关规定,一旦接到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立即启动相应应急预案,并向相关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应分合理利用3种方式:初报、续报及处理结果,进行汇报。一般而言,初报是在接到任务2小时内,通过电话,直接汇报任务的初步发展情况;续报是基本查清事件后,对事件的起因和进展做精确的书面或网路报告;处理结果报告是向有关部门书面总结事件处理过程中所应对的策略、事件发展全过程及结果。

        3.5 应急实验室网络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公共卫生实验室资源平台,对各个部门和学科的资源做出整合,建立一个具有多维度、多领域的,能协调统一管理的综合应急实验室网络平台,应对复杂的药品安全突发事件。此平台,在平时,可以做日常监督管理等工作,一旦出现突发药害事件,就是应急处理平台。应急实验室网络应吸收有资质的实验室,完善整个平台,提升实力,以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有次序,有规划的应对,为突发事件的解决提供有力的帮助。

        3.6 后勤保障  后勤部门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设备信息数据库系统,并保证应急器材和设备的供应以及搭建完备的实验环境。在应急检验的第一时间,提供完备的设备信息,保证检测的顺畅进行。

        3.7 培训演练  由于应急检验有部门、人员多的特点,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和专业,制定配套的应急培训。通过培训,如:情景模拟、案例分析,让相关人员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及技能,在相应培训完结后,要对培训给出相应的绩效评估,如:知识的掌握、培训满意度等方面,并要通过书面和模拟等各种方法来检测演练的实际效果。通过培训和演练,使得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协调能力已经指挥能力得到提高。

        3.8 总结评估  在处理完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后,应组织专业人员,从应急准备、保障评估、应急处置措施评估以及处置等方面进行效果评估,并完成总结评估。通过对事件处理过程的总结评估,要总结经验教训,做的好的方面要继续保持,做的不好的方面,要积极改进,找出问题所在,并建立一套完整的应急处理预案,提高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4  结语

         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非常重要,是整个药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其中,药品应急检验工作有很强的突发性、紧急性、强制性,要求实验室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检测、鉴定,得到最后的精确结果,以最大程度的减少损失。所以,我们要从工作和技术上加强管理,提高各类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安,李铭禄,陈宁,等.现代应急管理的若干理论与实践新思路[j].科技与社会,2008,23(6). 

[2] 江德元.中国食药安全应急初具轮廓,四块“短板”待补[j].望,2010(6). 

篇7

关键词:教育管理 留学生管理 突发事件 预防 应急处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影响力的提高,来华留学生人数迅速增长。从2005年的141087人,2006年162695人,2007年195503人,2008年223499人,到2009年的238184人,短短5年间,留学生人数增长了将近10万人。留学生人数的急剧增长,势必给留学生培养的学校带来很大的挑战和压力。

留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特殊群体,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有着各不相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习俗和个人经历,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留学生的日常管理也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怎样合理而高效地进行留学生管理,如何预防及妥善应对突发事件都是摆在留学生管理人员面前的新课题。任何一件涉外事件,留学生管理人员都要认真应对,妥善处理,及时解决,以免造成不良的学生反响和国际影响。

1涉及留学生管理的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是指违常态并在人们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或无法知晓的情况下,猝然发生的危及社会和个人人身安全的事件。留学生的特殊性使得其突发事件更加难以预料,处理起来也更有难度。突发事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1社会政治类突发事件。是指因国家,民族纠纷,等敏感问题引发的学生集会游行等活动。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们,其不同文化和社会背境,造就其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他们的思想也因此会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也就会不可避免的在留学生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在留学生的日常管理中,最常诱发社会政治类事件的原因有民族信仰,种族冲突等矛盾,比如,伊斯兰国家间的冲突,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冲突等。

1.2公共危机型突发事件。是指由自然灾害或传染病的扩散等突然发生并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不稳定,公共财产和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事件。其中有主观因素造成的人为灾害,也有客观上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预防这类事件,需要留学生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具有敏锐的预见性和应对措施的提前量。例如,针对留学生流动性大的特点,在SARS和猪流感流行时期,就应加强对留学生的出入境管理,尤其要强化出入境登记,做好备案,以免发生重大疫情的扩散和传播。

1.3社会治安类突发事件。是指来自学校内部和外部的盗窃,突发重病和意外交通事故等,造成留学生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的突发事件。这类突发事件是留学生管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当今社会治安还不尽如人意,失窃案件时有发生,证件特别是护照丢失是较常见且棘手的问题之一。笔者所在学校迄今已处理过多起治安突发事件,包括学生丢失护照和第三国居留证,学生意外病故等。

2涉外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案例的启示

笔者先后参与了多起涉外事件处理,其中较具典型特征,处理难度较大的事件有两起。

2.1案例1。2009年4月,学校一西班牙籍留学生突发严重疾病,猝死于租住地。校保卫处和国际合作交流处分别在第一时间向学校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作了口头汇报,同时及时上报所在地外事公安部门,并连夜成立了事件处理工作组,积极协助公安机关对与死者生前有联系的人员进行调查、询问,讨论研究事件处理方案。联络并通知与死者生前熟悉的老师和同学提供调查情况,并迅即与西班牙驻上海总领事馆联系,通报情况,尽量取得对方国的理解和帮助,把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在处理死亡事件中,在查找死亡者家属,告知突况和处理遗体等方面,都采取了一定的策略。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处理结果各方都表示满意,事件得到顺利解决。

2.2案例2。2010年3月,学校尼日利亚籍学生涉嫌贩运大麻,被苏州海关缉私分局刑事拘留,协助调查案情。经调查,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不熟悉犯案人且不了解状况的情况下,仅仅出于对非洲同伴的兄弟义气,提供学校地址并陪同犯案人去收发室领取包裹,致使作为贩运大麻嫌疑犯而被刑事拘留。学校迅即组成应急处理小组,配合公安机关做笔录,调查案情。经证实,学生与案件无重大关联,免于刑事处罚,但无端被牵连入刑事案件,给个人或学校都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以上两案例虽不具有涉外突发事件的普遍性,但非常具有典型性,为学校留学生管理部门和各相关机构提出了警示。“外事无小事”,一旦出现涉外事件,便是外事工作中的重大事件。我们应深刻反思,加强管理,完善应急处理体系,重在预防,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3建立涉外突发事件的学校应对机制

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通常具有不确定性,即使在平时也要时刻预防。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制度上应加强管理,需要制定强有力的规章制度加以保障和约束;其次,突发事件一旦发生,有关部门就要反应迅速,果断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和处理。

3.1建立有效的安全管理机制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的安全制度,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对学生的安全管理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同时,学校应强化安全教育,开展国际形势和国家政策法规的教育,尽量消除和避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掌握安全防范技能,拥有一个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

(1)加强开学初的宣传和教育。为了增强学生遵守我国法律和校纪校规的意识,学校每学期初,都请公安局外事警察给学生进行来华外国人入出境管理规定的法制教育,留学生管理干部也会分发相关材料,强调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学生明确在校期间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2)帮助学生树立自我保护意识。遇到突发事件时能从容妥善应对,减少财产损失,避免人身和生命安全。

(3)抓好日常的安全防范教育。大多数留学生年龄较小,生理心理都不够成熟,学校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警示,把安全通知张贴到教室和宿舍。除了日常的安全教育,每当有特别情况,学校更有责任及时通知和警示学生。比如,别的高校宿舍发生火灾,学校应强调用电安全;世界杯开赛,学校提醒学生文明看球等。

3.2 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体系

绝大多数突发事件是无法准确预测的,完全预防的难度更大。因此,如何防患于未然,如何应急处理才是应对并解决突发事件的关键。

(1)学校应建立一个有能力的管理队伍,在组织上给予应对突发事件的保障。在分管校长领导下,组建以留学生办公室为主体,其他相关部门全面参与配合的应急处理体系。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各个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各司其职,及时做好善后处理,尽量减少不良影响。学校还应与公安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外事主管部门等保持经常联系,在处理事件时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协助。在处理完突发事件后,各部门特别是留学生办公室要形成上报材料,并总结经验和教训。在可以公开事件的情况下,还应利用该事件对留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2)提高留学生管理人员的洞察力和反应能力。大多数突发事件在发生前总有一些先兆,如果我们能及时发现苗头,采取有效的措施,就可预防和消除突发事件的发生。或者能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果断采取措施控制事态进一步恶化。这两种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平时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因此留学生管理人员应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高自己对事件发生的敏锐观察能力、分析处置能力和迅速反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强,刘建平.试论高校突发事件及其应对措施[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3):99

[2] 叶金福.建立和完善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J].与现实,2004(1):78

篇8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课 突发事件 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Educational Status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o Train Students' Ability to Respond to Emergencies and Countermeasures

HUANG Jiping

(Guangxi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 Baise, Guangxi 53140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our campus emergencies increasingly diverse and frequently exhibit the characteristics, not only a serious threat to an individual's health and life, back to harm the entire social life and influence. This article from the status quo of college students start to respond to emergencies analysis, detailed analysi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ability to respond to emergencies education status, and starts from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explore college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s to respond to emergencies.

Key words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emergencies; educational status

1 当前高校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现状分析

当前,面对高度频发的高校突发事件,大学生在应对这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诸多的问题和不足:(1)对突发事件的认识不清楚、不准确。很多大学生认为突发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概率很小,所以即使学校开设了相关的课程或组织相关的训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这些都反映了大学生在对突发事件的态度上存在严重认识不足的问题。(2)缺乏处理突发事件的基本常识和技能。受到中国长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且往往无法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当中。加上相对安全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对于学习和掌握处理突发事件基本常识和技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无法深刻体会和准确认识。(3)对突发事件的识别和判定能力差,价值选择易出现偏差。缺少社会阅历的大学生,没有足够的判断力,容易受到有心人士的煽动和影响,从而将一些错误的行为当成准则,价值选择出现偏差。(4)没有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当突发事件出现时,由于没有足够的准备,很多大学生都表现出极度的惊慌,有时甚至是夸大了事件的危害程度。(5)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的相对安逸使他们的独立性、受挫能力、意志力等相对较差,且他们片面强调“个性张扬”、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等一系列因素使得大学生心理疾病在大学校园有愈演愈烈的倾向。

2 高校思政课培养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教育现状分析

(1)高校思政工作人员与学生的师生比不断扩大,使得思政工作的开展力不从心。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各大高校扩招人数不断扩大,各高校的在校生人数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学生增加了,但学生思政工作人员却未相应增加,致使思政工作人员与学生的师生比不断扩大,思政工作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2)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专业化程度不尽理想。目前高校的突发事件频发,并呈现出突发性、危害性、公共性、扩散性及复杂性的特点,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较宽的学科背景及较高的教学水平,更需要具有对突发事件高度敏锐的洞察力、应对力及传授力,才能够同时满足思政课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需要。而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专业化程度并不理想,表现在上课的主要是兼职教师和年轻教师,受知识结构、年龄、阅历等因素制约,加上授课教师缺乏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系统化和连续化的专业培训,使得思政课教师在培养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教育方面不尽如人意。

(3)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使得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极其薄弱。长时间以来,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中,高度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政治理论素养的塑造与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但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尤其在培养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教育方面更是少之又少,使得学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惊慌失措,无法应对,以致造成严重后果。

(4)高校思政课在培养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不够重视。目前许多高校思政课在培养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不够重视,加上大学生对突发事件没有明确的认知,也没有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致使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就容易对大学生心理造成极大的冲击与伤害,还会在大学生心里形成阴影进而发展成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3 高校思政课培养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教育对策

(1)加强源头建设力度,选拔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专业化程度和教学水平。选拔思政教育工作者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队伍建设的前提条件,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专业化程度和教学水平,是提高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必要保障。高校各部门应按照业务水平高、政治敏锐性强、心理素养过硬的标准和要求,选拔优秀思政教育的管理者,同时通过系统化和连续化的专业培训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专业化程度和教学水平,为增强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2)完善思政教育内容,增强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日常性与时代性。根据高校突发事件的时代特征,及时补充和拓展思政教育的内容。一是要补充应急教育知识,特别是增加新的应对危机的技巧与技能知识,提高实际应用性和可操作性。二是要开办学校独具特色风格的课程,针对突发事件的突发性、复杂性和破坏性特点,积极探索一些“突发灾害紧急避险”、“应急危机政策法规”和“应急事件处理机制”等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提高大学生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三是增加应急实践教育课程,开展诸如火灾、地震、食品安全和群体冲突等突发事件的模拟演练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突发事件的实际应对力和处置力。

(3)完善应急教育培训,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实效性与针对性。高校思政课要丰富和完善应急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一方面要经常性地开展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应急培训活动,将应急理论知识内化到实践中,提高大学生面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另一方面要不断改进和创新教育培训方式方法,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4)完善校园网络宣传,开辟高校思政课培养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教育的新阵地与新渠道。网络媒体技术广泛普及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模式,各高校可通过校园网站、校园网络论坛、应急教育专栏、QQ群等形式,开辟思政课培养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课外课堂,为学生提供对策服务咨询与应急技能咨询,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控制和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与发展。

(5)加强大学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可通过突发事件操作训练、模拟突发事件演练、心理疏导及突发事件处理总结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从而提升高校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抗“危”和抗“挫”能力。

项目名称:“高职院校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13JGA461

参考文献

[1] 孙斌.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2.

篇9

关键词:突发事件 应急管理 资金 问题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后,一系列突发事件在国内外频发,一系列重大的全球性问题需要我们面对,公共安全问题、气候灾害、事故灾难、地区冲突等问题时常发生。应急资金作为应急管理机制的中心环节,为处理突发事件提供财力支持。资金应急管理机制贯穿着整个应急资金的筹资、分配、使用等过程,然而我国在应急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所以,研究应急资金在对一些突发事件进行预防、处置和重建等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足,能够有效的避免和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害,保障灾民的生产生命安全,保证应急资金利用的最大化,从而维护国家和政府的形象。

二、我国应急资金管理现状

1.我国在应急资金筹集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进行财政应急资金筹集时,筹资的途径过少,筹集到的资金不多,方式上也过于单一。当前我国主要的应急资金筹集主要来自公共财物、财政转移和预备费、一些商业的保险资金,也包括专项资金、各界捐赠资金等等。突发事件中应急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公共财政,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我国政府机关会及时向灾区提供资金以及大量的救灾物资,还有一些财政转移和预备费等财政资金占了整个应急资金的百分之九十,社会捐助、银行、商业保险等社会资源的贡献率极低,筹资途径过少,筹集到的资金也不多。

我国只将不到中央财政百分之三的资金作为预备费,作为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国家,这笔费用起不到实质性作用,也不能支撑庞大的突发事件管理全过程。转移支付是指我国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资金再分配,以及财政资金在我国地方各级政府中的相互转移。我国中央财政提供的资金支持不足,各级政府代表的利益团体不同,导致转移支付发挥不了原有的作用。另外,我国在商业巨灾保险上,保险机构少、险种过于单一、保险资金管理方式不合理等问题较突出。社会捐赠资金在筹集和使用模式方面还需要改进和完善。

第二,我国缺乏完善的应急资金相关法律法规。在我国,国家财政和地方机构相关财政部门等需要承担一定的财政责任,而我国的相关法律并没有对这些责任主体所需要提供的财政数目进行清晰的界定,没有清晰划分责任主体在进行突发事件处理时应履行的义务和应尽的职责,对责任和利益的划分缺乏有力的法律,从而对救灾的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其次,在我国相关法律上,规定只有县级或者县级以上的民政部门组织批准的共募基金会才能自主的进行救灾捐赠,其他个人、团体、非民政部门必须通过基金会进行捐赠,由于一些基金会没有足够的公共诚信度,在监督捐款运作和使用时缺乏透明度。另外,对于各种不同性质的突发事件和危机事件,我国没有设立专门的法律法规进行明确的规定。在进行突发事件处理时,不能以相类似的法律法规作为法律依据,所以我国立法部门应对此基于高度的重视,针对不同领域制定相应的应急管理法案,以完善我国在应急资金管理方面的法律。

第三,对危机意识教育投入资金不足。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主要以经济建设为主。当前我国政府对经济发展投入大量的精力,使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处于良好的状态,伴随而来,是我国的各种自然灾害、社会矛盾、问题的激增。然而我国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却忽略了风险意识、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的培养,没有把危机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和必要的任务来抓。政府官员和公众都觉得危险离自己很遥远,要知道危险无处不在,只有防患于未然才能从容面对危险的到来。

学校是传播先进思想和文化的主要阵地和途径,学生的危机意识能够直接影响我国公民的整体素质水平。汶川发生地震以后,我国的相关机构和媒体以灾害应急为主题,对灾区的学生进行应急知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灾区学生对于灾害应急知识毫无了解,仅有百分之十左右的灾区学生对于灾害应急知识有初步的认识,能够进行简单的应急和处理能力。可见,我国忽略了对于学生和人民群众在危机意识方面的教育,只对于危机应急知识的教育、培训投入了少量的资金,导致我国在公民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和自救能力较差。

2. 我国在应急资金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

应急资金分配涉及中央和地方政府等多个部门,也包括资金审批、拨付等多个环节。但是,救灾款在分配中很容易成为某些部门谋取利益的工具,出现资金挪用、滞留、贪污等问题,应急救灾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必须完善应急资金分配制度,以实现分应急资金分配的高效率,发挥其救灾作用。

首先,在申报救灾款的过程中浪费过多的时间。我国一般由民政部门对灾情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将灾情汇报到财政部门,财政部门会根据灾情拨付相应的资金。救援资金遵循“逐级上报”原则,从基层开始层层上报,最终由民政部和财政部统一拨款金额数量,才能给灾害发生地拨付金额。这是一个程序繁杂且时间极长的过程,延误了救灾的黄金时间。

另外,救灾款项不能及时的拨付。救灾款申请通过逐级上报后,由国务院授权的相关部门进行财政拨款。资金下拨的流程过于繁杂,每个环节都需要进行审核,一级一级的下拨。这种划拨程序的过于繁杂,使救灾款项延长了拨付时间。

最后,我国在进行救灾款项的管理时,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在救灾款项的申请时,需要很多的部门集合起来进行协商,一些人为了获取更多的救灾拨款,在协商的过程中会谎报灾情。由于救灾款项申请和拨付的环节较多、时间较长,涉及到的相关部门也比较多,导致救灾款项被占用、挪用等,资金变少让灾害重建工作不能如期进行,影响各项整个工程的进度。我国相关法律对于救灾款项数目方面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对于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各个环节所占用的比例以及资金的使用方面的规却是空白状态,这样有造成了一些不法分子的贪污乱用现象,使救灾款项不能发挥其灾民救助作用。

3.我国在应急资金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投入的预防资金过少。准备阶段的资金能够有效的避免一些灾害的产生,或者降低灾害产生的人财损失,提供良好的救助基础。当前我国政府对于灾害救援以及灾区重建方面耗费的大量的救灾资金,而在预防阶段投入的资金过少,对突发事件的预警和监测没有高度的重视,导致在重建过程中需要耗费更多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应急管理主要包括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恢复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效果最理想的就是事前预防,其次是事中控制,最后才是事后恢复。所以,我国政府要高度重视预防性资金在防灾救灾中的作用,加大对前期资金的投入比重。

第二,救灾款项的使用效益和透明度不高。我国对于救灾款项在使用时,缺乏救灾款物信息披露方面的制度和法律,很多资金和物资在使用途径上没有明确的记录,对于资金的使用方式不能完全公开。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规定,要做到救灾款项的全面公开、账目清晰、手续完备、人们群众知情满意。我国应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对相关部门在资金的投放和使用进行监督,使救灾资金能够发挥其在防灾救灾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救灾资金物资跟踪审计监督工作不到位。一些各级部门在进行救灾款项的投放和使用时,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出现账目不清、分配不均、滞留截留等问题。审计机关应该对应急资金和物资的使用效果进行调查和审计,使救灾款项在管理上更加透明,从而加强应急资金在灾区救助过程中的使用效益。相关检查机关严格监督救灾物资的使用情况,对于一些违法行为进行严重的处罚。有些由于领导失职而影响救灾进程的情况,相关部门也要对此进行调查,追究其法律责任。审计和监督工作要严格展开,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

4. 我国在应急资金绩效评估方面存在的问题

2000年以后,我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纪。从9·11事件之后,国内外开始对突发事件的管理产生高度的重视,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使我国政府对我国自身的应急体系进形重新审视,相关专家致力于应急管理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和缺陷的研究,开始提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想法和提议,我国地方各个政府也针对自身的应急能力建立起完善的评估体系,加强了我国地方的应急资金在管理和评估上的力度和水平。

首先,没有统一的评估标准。对于应急管理的评估,我国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评估体系和评估标准。为了加强应急管理的工作效益,地方各级政府根据一些比较权威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和评价内容,结合各地方自身的实际情况,自行的制定了一些符合地方条件的应急资金管理的评估标准。由于考虑的角度不同,评价标准和方式不一样,导致资金的使用效果不同,评估的结果和调查报告的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应急管理工作的评价机构、评估标准不同,效果不一,大家对资金的使用效益和资源优化的程度不能做出客观的评价,不能有效的吸取经验和教训,从而不利于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影响其指引和监督的效果。

其次,缺乏统一的评价方法,实际操作效果较低。当前我国对应急资金在管理评估方面的探究取得了良好成绩,虽然有些评估体系能够紧密的结合实践,但是实际效应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评估活动是公共领域中的一种有着重要的作用的社会科学应用,所以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能够直接影响评估的方法。在应急资金的评价体系中,主要采用定向和定量的研究方式,这两种方式也应用于评估实践中。在进行评价方式的使用时,往往会被一些外界的因素约束,虽然有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但是对于实证分析还是有所欠缺,不能发挥评价体系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中央对地方专项拨款管理办法》第十五条,财预[2000]128 号

[2]财政部,《中央对地方专项拨款管理办法》,财预[2000]128 号

[3]人民网,政策导航,http://.cn

[4]吴陈江,审计突出一个“实”,让救灾资金“真”救灾,海峡科学,2008(5)

[5]张琦,张象至,邓九生.自然灾害救助资源的核算与披露问题研究[J].财政研究,2011(01)

[6]刘大唯.突发事件中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中国应急救援,2011(02)

[7]曹鹏,抢险救灾中政府与非管辖组织关系协调研究,2010

[8]王洋,供电企业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处置对策研究,合肥工业大学,2011

[9]管泽锋,郑佳,李科.构建公共财政下的政府应急管理保障机制[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9(02)

[10]李严,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状况探析,北京邮电大学,2009

[11]崔军,孟九峰.我国应急财政管理相关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03)

[12]洪江.关于突发性公共事件财政救济的几点思考[J].地方财政研究,2008(06)

篇10

关键词:突发事件;危机管理;政府政策制定

一、危机与政策制定

危机形态通常是指突发事件。所谓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等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1]。在当今社会,为防止突发事件的巨大冲击力导致社会政治、经济、人民生活等严重失控,需要运用国家行政权力制定公共政策来调整紧急情况下国家权力与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以有效控制和消除突发事件,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共公政策是社会公权运行的集中体现,是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途径。在突发事件情境下,政府突发事件管理的重心就在于如何有效、快捷、科学地制定政策及应对措施。因此,政府应不断优化政策制定过程,来不断提高政府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

二、突发事件管理状态下现行政策制定机制存在的问题

1.突发事件防范意识淡薄。目前在政府管理过程中,突发事件意识不强、应急管理意识不到位、思想认识麻痹、重视程度不够。反映到政府政策制定过程中,表现为存在侥幸心理,对突发事件的发生机率估计不充分,对其紧急程度和威胁性认识不够等。

2.社会公众不能充分行使知情权。知情权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权利。现阶段,我国的突发事件管理处理机制还存在严格控制信息传播的现象:突发事件管理爆发后,信息传递交流基本上是在官方内部,以部门为单位逐级汇报,缺乏快捷、有效的沟通渠道。社会公众及媒体对突发事件管理信息的了解完全依赖于官方的解释,民间主要以小道消息的形式进行传播,容易滋生各种谣言。

3.政府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管理的处理能力有待提高。从当前情况看,政府主体在两方面的能力亟待提高。一是决策者的决策能力有待提高。由于突发事件管理的突发性和紧迫性,留给决策人员的决策时间极其有限,而所依据的有关政策信息和备选方案也非常有限,决策者此时往往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从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在紧急情况下能科学预见并能做出快速决策的人员是很稀缺的。二是突发事件管理决策可依靠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对缺乏。面对重大或一些技术性很强的突发事件管理,制定重大政策或采取措施时,需要有各方面的专家、科技人员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目前我国这方面的专业咨询机构不健全,信息系统研发及应用能力较弱,再加上突发事件状态下紧急决策的训练和教育略显不足,导致对突发事件缺乏准确的预警,从而引起被动“防灾”情况

三、完善政策制定机制的建议

1.努力做到政策制定的科技化、知识化。(1)以现代科学成果为指导,提高政策制定水平。第一,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培训机构、高校、网络、实验室等渠道,加强理论、业务等方面的专业培训,提高决策者的认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使决策研究制定过程更完善;第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公共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对国内外各类典型突发事件管理信息的搜集、整理、研究,通过对信息分析、鉴别、消化、吸收,提高政策决策系统的系统化和规范化;第三,建立突发事件管理“案例库”, 分析、研究各类突发事件管理的诱因及应对策略,提升决策方法。采用定量分析方与定性分析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提升突发事件管理决策和管理的方法。(2)加大培训力度,完善应急管理培训系统。我国非常重视公务人员突发事件管理知识的培训工作。一方面,要利用培训机构对公务人员进行必要的课程培训,学习掌握应急管理知识,掌握防突发事件管理措施和处理突发事件管理手段。另一方面,结合应急管理知识的培训内容,锻炼在实战状态下的应变能力。

2.努力做到政策制定系统化、规范化。(1)防控并举,预防为先。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是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管理的关键,“就是要做防疫员而不是做消防员”[3]。我国对预警机制建设非常重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就曾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运转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管理的能力。要建立全国预警系统,就必须建立全国电子信息分布网络、全国突发事件管理信息系统等,确保各级政府能及时了解、掌握相关信息,随时做出及时、正确的决策。建立突发事件管理评估系统,就是要建立突发事件管理评估指标体系,确保该体系的科学、实际、可行。(2)成立专门的突发事件处理核心机构。各级政府的处理核心机构建立一个“条块结合、分级管理、权责明确、指挥有力、密切合作的应急管理体制”。省级以上政府职责是制定应急管理统一决策规划,对地方应急管理提供指导和帮助。地方政府的职责主要体现在选择政策方案、确定和执行政策方案,形成一种多中心决策体制。同时坚持谁授权谁负责的原则。“非典事件表明,我国传统体制下,即高度集权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在处理突发事件管理时的效率是十分低下的。从中我们总结出经验教训是深刻的。所以,在突发事件管理情境下,构建一个条块结合、分级管理的架构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3)掌控全局,及时公布疫情。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收集、传播信息的有效物质手段。要建立专门的应急管理信息政府网站,成立专门的信息机构和专业信息队伍;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信息体系,减少信息传播环节,做到及时、准确、最大化地公开信息,;建立全国性的突发事件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做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处理好与新闻媒体间的关系,让新闻媒体在第一时间充当政府的喉舌,将突发事件管理的真实情况及时、准确地公之于众。

3.努力做到政策制定公开化、法制化。(1)政策制定要做到及时、公开。突发事件管理爆发后,政府应及时通过各种渠道将真实情况公之于众,特别是对那些涉及到重大灾害的灾情信息,及时正确地告知给公众,以防出现因为信息闭塞而导致的无谓的恐慌。尽快建立健全政策公开的法律制度,将政策制定、修改的程序法制化、规范化、大众化,做到政策程序公开、透明。要打破社会公共事务由政府完全垄断的格局,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机构参与社会事务。要开阔社会公众对政策制定过程的参与渠道,让公共对政策制定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建议权、批评权。通过政府培训机构免费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公众在突发事件爆发后的自救能力。只有整个社会形成一个统一的突发事件应对共识,来共同应对突发事件,政府才能进行有效的应急处置。(2)健全应急管理决策的法律、法规建设。政策制定实现法制化,从根本上保证政策内容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从而对于政策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突发事件决策因有其特殊性,所以,无需严格遵循常规决策时的程序和步骤,但必须将突发事件管理状态下政策制定过程关进法律和制度的笼子里,以防止权力行使的失控。如果政策执行者出现违法违规行为时,必须对此付出代价,如果违反法律或法规,还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参考文献:

[1] 徐文惠:《突发事件状态下的政府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