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专题研究范文

时间:2024-03-20 11:22: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生专题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生专题研究

篇1

关键词:中专女生;体育兴趣;体育教学

一、合理安排体育教材是提高女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合理安排体育教材,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中专阶段女生喜欢运动量不大,易于练习的运动项目。以排球教学为例,教师不要让学生仅限于练习排球,而要在教学中利用排球进行投掷、短跑、跳跃和耐久跑等练习或者小游戏。这不仅加强了学生身体的柔韧性,增强了学生的力量,而且在练习和游戏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二、组织教法得当是提高学生兴趣的基础

1.创设宽松环境,营造良好氛围。精心设计,布置宽松的练习环境和良好的锻炼氛围,能诱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较快地进入角色。如:在教排球移动时,教师可用绳子绑住球,两人一组进行一个投一个躲的游戏,学生不知不觉地练习了脚步移动,然后再把移动步伐融于排球练习中,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高起来。

2.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由浅到深、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要求。如教师在教排球的过程中,应以基础为主。基础学好了,学生就不会满足,自己就会要求学习较难的技术了。

3.巧妙地运用考试,也会对技术的掌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学习排球垫球时,教师可进行排球垫球考试,考试要求不高,只要大多数学生稍加练习就能达到,考试时很多同学都感到意外“我也能垫满分”,积极性一下子又提高起来。

4.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要让学生有自己的活动空间。如固定队形、同一个教材等限制了同学之间的自由组合,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学习兴趣的下降。

三、师生的关系融洽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保证

1.多用激励的语言启发,帮助解决。当学生成功时要及时给予赞赏和肯定;失败时要及时帮助查找原因,并给予积极的鼓励,使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信心。教学中教师要多采用激励的语言去鼓励学生练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体育教师要为人师表,热爱自己的工作,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对工作严肃认真负责,要以身作则。中专阶段女生感情细腻丰富,教师的一言一行、教态仪表对女学生有直接影响。因此,教师既要做严师,更要做益友,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真挚的关心和爱护,以唤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使师生感情达到和谐统一。教师与学生的这种高度和谐,在教学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参与到学生的练习中。女同学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她们的运动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练习,和学生一起做游戏、打比赛。这不仅缩短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学习效果非常明显。

四、学生之间相互作用,提高学习兴趣

同学间的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交流、相互鼓励,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首先,提倡技术好的同学多和技术差的同学练习。因为动作差的同学,能边练习边观察好的同学的动作,还可以向对方请教,且使练习密度加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动作好的同学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其次,教师要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给她们有展现自己的机会,学生既可以体现自我价值,又能缩短教与学的距离,提高学习兴趣。

体育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和业务学习、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不断提高体育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深入研究女生生理、心理特点,不断提高女生体育课质量。

参考文献:

[1]吴键.试论体育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艺术.中国基础教育网站.

[2]周登嵩.学生厌学与体育教学改革.中国基础教育网站.

篇2

关键词:中职生;电子专业;兴趣

电子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其内容较为抽象,逻辑严谨性比较强,学生们多会感觉枯燥、乏味、难以理解和接受。例如电子技术基础,我们在这门课程教学过程中也会面临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尴尬局面。古人云: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习动机是积极主动学习的心理依据,只有当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动机和强烈的学习兴趣,才能自觉、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另外教师也必须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学生的兴趣点,采用容易让学生产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合理地定好起点,按部就班,实施教学。

一、教学引导奇特化

兴趣往往是人对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引起的,如果学生在学习电子专业课程之前充满了好奇,那么就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教师在刚开始上专业课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让学生了解电子技术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哪些影响,介绍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产生与发展,目前电子领域有哪些新技术、新工艺、新发展,从而使学生对这些电子技术产生憧憬,这样有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专业知识讲解通俗化

中职学校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材,内容上科学性和逻辑性很强,很少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同时一些工作过程、工作原理等,大多数也是直接引用大学电子类教材,不便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记忆与理解,且有许多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脱节,学生难以接受。因此,平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比喻、风趣幽默的表达向学生进行讲授,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都知道,当一滴墨水滴入清水盆中时,墨水将向四周散开,清水逐渐变成黑色。若这样举例子,学生将立刻对“扩散运动”产生印象,注意力受到吸引,很容易引起共鸣,既达到了讲解问题的目的,又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专业课程与多媒体相结合

在传统教学中,电子专业教师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如一些电路原理、电路图、工作过程等无法用语言进行表达,有的知识点即使想尽量突出重点讲得具体生动些,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手段等因素的限制也会感到力不从心。要利用图片、表格等将其前后联系对照,启迪学生进行分析、对比、找出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差别。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会轻松,并且抓住了要点,解决了重点、难点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利用录像进行直观学习理解

采用录像教学法,即将现场操作录制成光盘在课堂演示授课,并在必要时进行讲解。这样组织教学,能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具有真实性和直观性,便于学生理解。电子专业课程教学中经常会涉及一些电子线路较复杂、操作时间长、要求高的实验,可先对实物进行录像后制作成光盘,在多媒体教室播放。这样组织教学,实际上是将理论与实践的形式相结合,具有真实性和直观性,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又便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同时也提高教学效果,增加了教学内容。如讲到收音机工作原理时,将收音机从外观到里面的电路板进行逐一摄像,再制作成光盘,教学过程中现场播放,再配备相应的电路图和实物进行讲解,用这种简单、明了、直观的方法,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五、运用投影仪、实物展台提高教学效果

在众多的教学设备中,投影仪直观方便的特性备受教师青睐,是我们使用频率较高的设备之一。教学中,在讲解展示一些电子元器件时,由于形体较小,在后面的学生几乎看不见。把电子元器件放在视频展台进行放大,再投到投影仪上去,学生可以看得非常清楚了。另外,在课堂上画线路图费工费时,如果将教材上的图,直接放在视频展台上,放大投到投影仪上,教师再作讲解,会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像,完全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电子技术教学中,科学、合理地使用投影仪,使学生易于掌握教材内容,又节省教学时间。这就要求课前应认真制作好课件,将课件制作的内容编排顺序,对提出的问题、讲解的内容、演示的内容、分析的问题等都要考虑周全,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较好地使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六、利用实验实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电子专业课程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理论的建立大多是通过实验得来的,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功能低到功能高的发展过程。而实训课程所提供的课题设计是一个综合应用(方案选择、论证、电路设计、器件选用、参数估算等)的过程,极具探索性和创新性。因此,教学中,实验实训是学习电子专业课程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培养综合能力必不可少的步骤。通过实验实训教学,可以更形象直观的向学生介绍电子技术原理和过程。不仅如此,通过严格的实训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实验以其真实性、直观性、科学性、严谨性,给学生第一手感观材料,对实验项目的选择、实验内容预习、实验器材的准备、实际操作、实验数据的记录及实验结果分析等,都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帮助,并能促进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从而获得应用型技术人才在电子技术方面必备的操作技能,同时起到巩固、扩展所学理论知识的作用。

篇3

 

在我国体育教学的大纲里面,有很多体育项目,标枪是比较基本的科目,它也是体育专业里面田径最为普遍学习的科目。而实际教学当中,以及体育的实际训练当中,田径里面的标枪学习不受重视。对于这门技术很多学校掌握不好。目前这种情况需要改变,学生的标枪技能学习需要提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求田径课程缩短,这就让田径课程的教学难度加大,在学校的要求下田径教课将收到挑战和要求,田径这门课程,不仅要在授课当中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田径知识,以及基本的田径技能和身体素质。学生在说课上面还应积极培养这方面能力。这些都是要努力去作的。而且在田径的教学过程当中,不论是哪一个单一的体育项目的培养,都是为了让学生全方位发展而准备的。在体育的术科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按照并且遵循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以及形成影响。田径的活动当中,掷标枪应该是非常复杂的运动了,也是技术性非常强的运动。教育部也把这项活动作为师范院校必须的重要科目。在体育运动的投掷项目里面,器械属于最轻的,而且它的助跑也是最快的。这项运动如果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好是很难得。

 

一、标枪教学、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法难以适应现代标枪技术发展的需要

 

现今体育教师在教学当中所应用的教材,以及采用的方法,还停留在传统的体育系通用的教材。在标枪的教学上面尤其是技术教学上面也是如此。在教学的方法上面,也是存在一定技巧,应该是先分解然后再进行完整。在教学步骤上面也存在一定的技巧,按照步骤一步一步进行,然而这样教学是常规教学,并没有什么不对之处。根据人体自身的身体结构来讲,如果单一的动作进行反复的重复,很容易形成动力定型。动力定型也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形成的,这种动力定型是相对静止而言的,如果这种运动必须具备速度和完整的时候,很容易出现不连贯情况出现。也很容易出现不协调的状况,以及节奏出现紊乱的状态等等,这种情况的发生还容易在单一技术上的练习上面浪费了大量时间。

 

(二)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定位

 

我们在《田径》这个教材当中可以看出,教材把标枪的教学重点放在了最后用力上面。也把这个环节当中是投掷标枪运动当中的最重要一环。对于标枪投掷这个体育运动,它应该是非常连贯的一个运动。它对技术性要求更为严谨,要求技术必须完整和连贯。并且也是复杂多变的,不能单独的重视某一个环节,比如单独重视投掷最后的用力,这样会导致投掷标枪的整个运动造成脱节,以及出现停顿等。这样会影响到这个技术的完成性和效果。如果方法不当还会容易受伤。

 

(三)投掷步的教学要求

 

标枪运动有它自己的特点,它不仅是技术性非常复杂的运动,它还需要速度并且需要力量。教学过程当中它存在很多难点,尤其是教学实践当中,标枪的投掷步这个阶段,其中的技术性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从投掷标枪的基本动作开始,投掷首先应该从手持标枪开始。应该是面对所要投掷的方向,应是直线助跑,一直到最后用力的时候左脚落地,这样才算投掷动作完成,投掷有一定的步伐,而它的步伐又是非常复杂的。应把这些部分都进行分解,分解成简单的容易掌握的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因为学生在复杂的学习当中,以及复杂的技术动作当中不容易理解,如果单纯的只是把整套动作不分解教给学生,学生还处于一个简单模仿形态这种情况之中,所以让学生很容易产生错误的动力定型,这样让教学的难度加大很多,所以,老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有划分的教授,并且把重

 

二、影晌普修标枪教学问题的因介

 

(一)影响标枪教学客观因素

 

影响标枪的教学有很多因素,首先,很多高校都面临这扩招的政策,而这些学校如果学生多了,就会让学校的训练场地面临挑战,还有很多学校放宽了对残疾学生的录取条件,虽然加快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它也会给高校的现行教育模式带来很大的冲击。很多学校在学校当中都感觉到文化课安排不合理,很多时候把文化课都安排在下午的七八节上课。让学生没有足够时间进行课外活动,也没有时间把精力放在标枪的普修上面。学校也在教育经费上面临着经费不足,以及学校人口的密度不断加大等。对于运动的场地没能够及时的扩建,学校不仅是场地还有器材都面临这缺少的状态。尤其是投掷类的运动,标枪就是这种项目,它的训练需要很宽敞的场地,占用的场地需要很大,同时它的危险系数也是非常大的,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安全,所以必须得采用专业的场地和时间进行标枪的技术性训练,课余的时间学生用于标枪的训练是不能达成的。

 

(二)影响标枪教学主观因素

 

尽管体育专业的学生在身体素质上面有一定的基本功。而且他们在训练的水平上面有一定的基础,但仍然存在对体育的认知,以及对体育的需要和对体育的参与意识,还应该具有对体育的评价意识,现在他们对这方面还是不够的。很多体育的学生都心存靠体育考上大学的想法,都只是关注于眼前考上大学的成功。他们抱着这样的想法考大学,所以很多学生就更难在专项上面下功夫,也就不喜欢在标枪的学习和训练上面下功夫。所以他们投入普修课程的时间也是非常少的。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严谨程度还存在不足,而学生中面对标枪的学习存在自觉性不足。学生的基础性如果差些,就会直接导致他们在思想上面没有对标枪运动的重视,很多都是在标枪的学习和训练当中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与老师的互动也没做好,很难产生互动效应。还有的主观因素是他们的身体素质以及他们自己的训练能力毕竟有所限制。他们对于标枪的学习和训练存在着积极性差,有时候会丧失学习标枪的信心,这些都是对标枪学习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投掷标枪的技术应该完整化,不仅是由手持标枪助跑,还包括在爆发投掷中间的连接动能等步骤。这一整套动作最后由肩部直接投掷出去。在标枪的运动和训练年当中,投掷标枪技术分为握法和助跑,还有最后用力以及标枪出手的平衡这几个部分及环节。不论哪一个步骤和环节,都不应该出错,如果一但某一个环节出错直接影响下边的动作完成。乃至直接整个投掷的最后成绩。所以在投掷标枪的开始就要对学生加深整体和技术上的认识。并且要通过老师的示范,让学生很好的掌握投掷方法,同时也可以利用世界名将的投掷视频,以及世界名将比赛的资料对学生进行技术性讲解。尤其是对技术环节上面更应该认真讲解,老师在对学生讲解的过程当汇总要把握住技术的实质性。而且在技术的特点必须要突出,对技术的结构必须精讲。同时不忘记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让学生懂得安全措施。老师要及时给学生坐示范动作,并且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让学生能够正确的站队形以及位置。能够从内心深处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标枪的兴趣。并且热爱标枪训练,能够熟练掌握这门技术。

 

(三)标枪教学抓住技术环节因素

 

标枪的投掷运动是非常复杂的体育项目,是我们常说的多轴性旋转的运动项目,在对于最后投掷标枪的环节应该是投掷者最后爆发的过程。属于瞬时极限的用力方式。这个环节直接影响到投掷标枪的成绩,是直接因素也是技术环节当中最复杂的部分。老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对这个环节加以关注。能够从根本上引导学生注重关键环节的导向,尤其是在教学的具体过程当中,对于过于细致的面面俱到应该分清主次。应该渐渐的逐步深入,这样能让学生更容易学会技术的要领。能够有效地让学生领会标枪投掷的要领。并且能够达到理性的成绩。

 

在此同时,在教学初期应加强辅练习,如:用标枪做各种标枪绕环,在同伴的帮助下做拉肩、顶肩动作,单手投掷实心球等。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提高学生的肩关节和髓关节力量、灵活性、柔韧性,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原地插枪时,教师应边讲解、边示范,并根据实际情况,集中或个别纠正学生的动作。

篇4

高美玲

摘 要:本文在对部分中高职院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从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教学等方面分析了中高职文秘专业课程体系衔接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中高职;文秘专业;课程衔接

根据国家和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有关精神,广东省部分高职院校自2010年以来,每年都开展职业院校对口自主招生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招生试点工作。中高职衔接包括中高职培养目标的衔接、专业设置的衔接、学制的衔接、教育体制的衔接和课程体系的衔接等,其核心是课程体系的衔接。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仍然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更好地开展文秘专业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工作,笔者对中高职文秘专业的人才培养情况,主要是课程体系方面的衔接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中高职文秘专业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1. 从中高职学校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看。

高职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以某高职学院为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具备文秘基础知识、较强的写作、沟通协调、办公室事务管理等能力,从事总裁秘书、行政助理、办公室主管、文员等工作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但很多毕业生都没有找到对口的工作。中职学校培养的应该是初、中级人才,但一般学校的定位都比较高,培养具有系统、扎实的文秘知识和技能的中级甚至中高级复合型人才。中职和高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上知识和能力没有体现出层次的不同,实际上也没有真正达到衔接水平。一般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可分为三类:就业、升学和就业兼升学。以学生直接就业作为培养目标的,注重文秘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偏重技能多的理论知识很难和高职的衔接;以升学作为培养目标的,培养的是理论专业知识强的人才,但技能方面又和高职的接不上。而兼顾“双重目标”的中职学校普遍的做法是:前两年统一制定教学计划,三年级按学生自身发展进行分流,想直接就业的就直接参加实训培训;想升学的学生不参加实训,由学校专门组织学习升学考试对应的课程。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没有和高职的目标对接上。中高职院校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没有衔接,所以,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上也就不太可能对接。

2. 从中高职文秘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来看。

(1)中高职文秘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通过对中、高职学校文秘专业教学计划对比分析,以及对中职学生、高职学生及相关教师进行了调研、访谈,发现在中、高职沟通不充分的情况下,专业理论课程重复现象较为严重,从课程内容上来看,部分课程内容也有较高的重合度。中职文秘专业开设的几门主干(核心)课程,与高职学校开设的课程基本相同;从课程标准来看,同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大体相同。笔者将某中职学校和某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进行了对比,发现中职学校大部分课程高职院校都有开设,而且高职开设课程的量远远大于中职,知识点重复率较高,尤其是《秘书实务》《公共关系实务》《礼仪训练》等课程。高职学校从层次上讲要高于中职学校,但如果学生升学后却要再重新学一遍部分专业课程,这无疑是一种时间和教育资源的浪费。

(2)专业课开设没有统一规定,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定位增删专业课程。每个学校都有着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的特色,这也往往体现在文秘专业课程设置中。中职有些学校培养商务秘书,开设了《基础会计》《商务策划》等经济管理类课程;有些学校培养文员、打字员,强调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培养,加大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类课程的开设。而以法律为特色的高职学校,会设置较多法律方面的课程。教育部高职高专文秘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此专门把2011年度课题定为设计围绕“文秘专业规范研制”进行。这势必使中高职衔接的学校有很强的选择性,课程衔接内容有很大的变动性,课程衔接体系有很强的针对性,衔接学校只能一对一。一所高职院校如果同时与几所中职学校衔接,就要分别设置不同的课程,执行不同的教学计划,这将会过多地占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成本。

3. 理论和实践教学培养不匹配,技能主线尚未贯穿始终。

中职学校以就业为培养目标的会重视技能培养,忽视理论教学和人文素养方面的课程;以升学为培养目标就会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加大与高考科目符合的课程设置,重理论基础、轻实践实习的现象也会比较明显;二者兼顾的学校一般在二年级开设一些文秘相关的课程,在高三开始对学生进行分流。由于中职学校在第三学年安排专门实训和实习,而高职招生考试也在这一期间,使得准备升学的学生往往失去了参加实训的机会。这可能会违背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初衷。升入高职的中职文秘学生获得的大部分是计算机水平等级证书,很少取得相应的秘书职业资格证书。进入高职的有些学生连简单的复印、打印技能都不会操作,谈何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

二、中高职文秘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当前中高职文秘专业课程体系衔接出现的若干问题,笔者提出的对策与建议如下:

1. 统编文秘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实现中高职课程设置的全面衔接。

广东省实行三二分段的中高职院校已经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学内容重复的现象。但因为只是院校个体行为,而且涉及地域、资源、培养成本等问题考虑,衔接双方难免会根据各自的现有资源决定开设的理论和实践课程。而且不同的中高职学校具有不同的衔接课程,不利于中高职衔接的全面铺开。如果省教育厅组织牵头,由企业、行业和几十所中高职院校合作统编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中高职人才培养的分层目标、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支撑的核心课程体系,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且根据每门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加强对中高职教材的统筹,课程设置要体现中、高层次差异。中高职课程名称可以相近相同,但同时要注意合理设计高职课程的深度和广度,避免出现高职教育内容炒冷饭的现象。

2. 改革考试制度,实行阶段考试与转段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考试是个指挥棒,考试考什么,教学就向什么倾斜。文秘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要体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职业教育特色,就必须强调文秘职业领域的能力基础考核。在职业院校自主招生的转段考试中,提高专业能力基础考试的权重,使其与文化基础考核具有同等重要性,以解决理论与技能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同时,由于中职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就业和升学两种不同的需求,简单地以升学为导向,或者以就业为导向都会有损中职生的利益,也有悖于中职教育的出发点。如果将文秘专业各门文化课、专业课、实践技能考试内化到中职教育的各个阶段,并加强每个阶段考试的监督管理,对学生的阶段知识和技能水平进行认证,实习实训也分散到各个阶段。这样中职生在毕业时就不必再参加统一考试,可以凭借其在中职阶段累计的各科考试成绩填报对口的高职院校,从而实现集中选拔性考试与学校平时考核相结合,考试内容要求与全面实现中职教育培养目标要求相结合,从而促进中职教育升学与就业两个培养目标都能够更好地实现。

3. 实施弹性学分制管理和“以证代修”制度。

学分是对先前学习或经验的承认。高职院校的中职生源,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免修部分课程,避免与中职课程重复,总学分达到毕业标准即可。中职生凭借获得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部门颁发的技能等级证书,经过招生院校的认定,不仅可免试专业技能考核的部分内容,同时,也可以转换为高职院校的学分而予以承认,在继续学习的过程中,不需再重复已学习过的内容。如中职生考取初级公关员(五级)证书,在高职文秘专业可免修对应的“公共关系”方面的课程。如果中高职学生根据个人目标定位考取了相关资格证书,学校虽没有开设相关课程,但可给予一定的学分。学生只要修够毕业要求学分,选修课可以少选一门,精力可以更多地花在个人感兴趣的项目上。另外,中高职文秘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也需要政府、社会、学校、企业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如果能提高认识,构建完善的中、高职沟通平台也将会大大促进中高职三二分段有效衔接。

总而言之,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最终目是架设一座相互贯通、上下层次衔接的“立交桥”,中高职文秘专业课程的衔接只是其中的一个点,要真正实现全面、彻底、合理的对接,必须依赖多方式、多方面的配合实施,这不仅是一个长时间的磨合过程,也需要不断探索、研究和实践。

[本文系教育部高职高专文秘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2年度课题:广东中高职文秘专业三二分段课程体系衔接问题研究(YB20122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郑迪松.中高职文秘专业课程衔接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12).

篇5

论文关键词:专升本班级,班级文化管理,班级人本管理,班级自主管理

 

20世纪80年代,为适应经济发展以及广大专科学生继续深造的需求,国家教育部在成人高等教育中设置了专科起点本科教育(简称“专升本”教育)。专升本教育从1987年的成人高校试办并逐渐扩大到普通高校。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人们对专升本教育的认识逐渐加深。本文所指地方高校专升本班级是指地方师范院校中将专升本的学生统一安排在一个独立班上课的班级,并不包括将专升本的学生插入同年级其他班级上课的班级。面对专升本教育的不断升温,笔者结合自身做专升本班级班主任的体会,探讨有效管理专升本班级的途径。

一、专升本班级学生的心理特征

专升本学生是高校里的一个特殊群体,经过三年专科学习,他们对大学课程有了一定了解,但相对于四年制本科生来说,他们的知识深度不够。他们的学习能力与适应能力都很强,但存在以自我为中心,消极心理等问题。

(一)专升本班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

专升本学生已经接受过系统的大专学习,学会了比高中更为成熟的学习方法和思路,比普通本科生思维更成熟,对事物更具有自我判断能力。专升本学生对大学生活已经熟悉中国,不再对大学生活充满好奇和困惑,他们自我意识较强。专升本学生在经历了专业理论课的学习及实习阶段的锻炼,对自身专业和所要从事职业有了一定认识。在找工作过程中,了解到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找准自身定位,对将来的职业已初步规划好。

(二)专升本班级学生学习能力较强

专升本学生经过了三年的大专教育后,学习了基础课和专业课,对所学专业有了一定的系统性认识,了解了大学的学习模式,掌握了一定水平的专业知识,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经验,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他们选择专升本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比普通本科生更了解学习目标,对知识有着更多的渴望。在经历了高考和升本考试后,更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习更具自觉性。此外,本科学习上老师的要求会相对严格一点,学习的自主性更强。

(三)专升本班级学生存在消极心理

“专升本”学生与同时入校的其他学生相比年龄相对较大,心理发育相对成熟,他们的抗干扰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强。但专升本班级学生一进校就是大三的角色,再进行两年的学习就能完成本科学业。专科起点的本科教育,在随后的就业及考研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偏见。由于自身经历特殊和群体数量较少,在与同级同学一起生活时,专升本学生很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出现自卑、浮躁、自负等失衡心理,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不自信心理,思想上存在消极的一面。

二、专升本班级管理面临的挑战

专升本班级学生是个特殊群体,班主任作为学校中全面负责班级工作的教师,在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相对于普通的本科班级,担任专升本班级班主任将面临一些挑战。

(一)专升本班级学生多数拥有干部经历,担任班干积极性不高

专升本班级中绝大多数学生有着干部经历,对担任班干不感兴趣,缺乏积极性。自我意识强中国,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班级团结性不够,集体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笔者所在的06、07、08三个年级194名专升本学生中,95%以上有过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其中有不少还是原来院系的主要学生干部。对他们而言,担任班干部和组织班级活动已经是辉煌的过去,对目前的班级或学院的课外活动不屑参加,在参加集体大型活动时,突显出活动积极性不高等现象。此外,专升本学生平均年龄一般在22岁左右,思想上较为成熟,已熟悉大学生活,容易搞小团体,以自我为中心,影响班级团结,不利于班级管理工作。

(二)专升本班级学生原有知识背景不同,继续学习面临困难

多数专业的“专升本”考试的招生对象面向任何专业的应往届专科毕业生,这种对专业本身丝毫没有限制的情况,导致了许多跨专业考生的存在。以笔者所在学院教育学专业“专升本”学生为例,06级和07级136位学生中,专科所学专业与教育学专业相关的学生很少,有40%的学生专科时为非师范专业,08级58位学生中也有34%是非师范专业的,其中不少学生来自物流管理、计算机专业、交通安全与智能管理等专业。这些专业与教育学专业相去甚远,且缺乏师范类专业中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专业必修课程的学习。

非师范类学生需要适应自己的师范生角色,在教师教学技能上需要从头学起,普通话、三笔字、教师技能技巧等的学习加重了他们不适应感。跨专业现象也导致专升本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不强,加上地区差异、家庭背景差异以及原大专学校层次的差异,不同院校的学习习惯和育人环境等不同,导致学生继续学习面临困难。

(三)专升本班级学生心理压力大,集体归属感不强

专升本学生的比例在普通本科生只占有很少的一部分,导致他们经常因“专升本”的标签而困惑或不安,例如:“我们的毕业证是不是和普通本科生的不一样”、“一些单位用人时是不是限制招专升本的学生”以及“考研复试时需不需要加试”等。此外中国,一年新生和一年毕业生共两年的学习生活也让专升本学生无所适存。刚适应环境又要背上考研或就业的压力,往往专升本的学生比普通本科毕业的学生具有超负荷的心理压力。

专升本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不会有很大的困惑,但他们更愿意将自己所在的学校与专科所在院校、同学所讲述的大学及理想中的大学作比较,即专升本学生更容易用挑剔的眼光去评价所在的大学。通过比较,学生产生心理落差,如不及时调整,会产生诸如失落、抑郁、自闭、焦虑等心理问题,对班级集体归属感不强。

三、做好专升本班级管理工作的建议

专升本班级管理面临着不少新的问题,考验着教师的学生管理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从管理学角度出发,构建班级文化管理,配备得力班干

前苏联学者弗阿法纳耶夫认为:管理就是根据一个系统所固有的规律,施加影响于这个系统,使这个系统呈现一种新状态的过程[1]。目前专升本群体发展迅速,在终身教育背景下,专升本学生的发展问题不容忽视。专升本班班主任需要强化责任心,构建班级文化管理。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在班级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2],是被绝大多数班级成员所认同的价值观念体系,其中班级精神文化是灵魂,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障。班级文化管理的重点是人,着眼于人的价值观念,激发学生的责任感,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强调人与工作的一体化。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会渗透于一切活动中,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时刻对学生产生教育作用,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促进学生健康成长[3] 95-96。通过构建班级文化管理中国,确立班级奋斗目标,制定班级规章制度,激发学生对班级的热情,配备得力班干,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从教育学角度出发,强化班级人本管理,推动学风建设

《学记》强调: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在班级管理中,涉及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实质是班级发展的决定权在师生间的分配。优秀的班干是学生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他们能在班主任和班级同学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想之下,班主任首先需要确立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继而围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展开班级人本管理。

学风是大学生活的主旋律,学风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心。专升本班级学生原有知识背景不同,继续学习面临困难,班主任老师需要充分发挥班干的作用。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欲实现其对班级的有效领导,要具备完好的基本素质和一定的组织、工作能力[4] 21。班主任在选拔专升本班干时,要选择有责任心、有学习力、有心理力、领导力和沟通力的学生。未来学校间竞争实质上是教师学习力的竞争[5]。通过班干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桥梁作用和宣传作用,开展系列学习活动,提高本班同学学习兴趣,加强学风建设,强化班级人本管理。

(三)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走向班级自主管理,提升团队精神

孟子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国自古就有重视团队精神的传统。所谓团队精神,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6]。团队精神能使班级师生对班级目标和个人价值存有共同的理解,从而在行动上达成一致。在管理班级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和自律意识,因为这是素质教育所力求实现的一个目标中国,而把班级管理权交给学生是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有效形式。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求分为五层,而第三层就是指人有情感和归属的需求。专升本班级学生集体归属感不强,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需要激发学生自主管理的兴趣,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增强管理意识。班主任下放权利,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权。班级中重大事件在班主任指导下由班集体共同决策,寻找解决方案,让学生自我决策、自我监督,从中形成自我监督的自动化操作系统。

总之,专升本班级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致使班级管理中面临一定的挑战。班级管理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将班级团队与个体成员的发展融合起来,选拔优秀干部、推动学风建设、培养团队精神,构建班级文化管理、强化班级人本管理,走向班级自主管理,促进专升本学生的和谐发展,实现专升本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月孙,赵敏主编.学校管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

[2][6]余文森主编.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108.

[3]陈晓红.浅谈班级文化的建设[J].全球教育展望,2008(1):95-96.

[4]尹晔.培养和使用学生干部是班级管理成功的关键[J].内江科技,2005(3):21.

[5]曾桂英.班主任工作的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篇6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具体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1-0360-043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1.012

甘肃定西普通高中选用的生物教科书里面的内容主要涉及了一些动物和植物的一些基本的生理功能、环境保护和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生态发展平衡的内容,还有一些人口方面的知识内容,这些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置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贴近学生的实际,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经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探究生物的兴趣,为我们开展高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效的素材。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研究性学习可以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它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人试图利用特产资源为“专题”(或问题、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在研究的工程中可以选取形式多样的主题进行,例如,马铃薯的专题讨论形式、马铃薯的课题研究形式、马铃薯的研究方案设计形式、马铃薯的模拟体验形式、马铃薯的实验操作形式、马铃薯的社会调查形式等,探究马铃薯的各种生物现象和问题。只有将书本中学到的东西与实践结合起来,知识才会变得鲜活、丰满、深刻。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在我国的高中生物学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学习是很重要的内容。国家教育部于2003年4月进一步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就将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学习领域的一项重要科目,并将研究性学习定位为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占所修总学分的 12.8%。

二、整合课程资源,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进行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中,我们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特点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整合我们的生物课堂的资源和本地乡土文化马铃薯资源,在整合选取有效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拟定综合性研究主题,为开展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提供平台和素材,让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习得知识、提升能力,养成参与实践活动的习惯。对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开发研究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提升师生的自豪感。在这种情感的驱动下,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的实效性大大提升了,师生的生物课程的生成意识和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提升了,本地特产马铃薯的价值和品位提高了,它们的经济价值实现了。只要我们多动脑,多思考,走出教室,走向社区,走向农村,走向实践,在大自然中求知、求真,我们的生物教学的目的一定会实现,并且会实现得更好。

三、整合课程资源注重选题指导

教师对参加者进行必要的基础知识讲座,帮助学生做所需知识技能的准备,并且举行选题讲座,将专题内容与课本中相关知识点建立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一)整合课程资源,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指导

紧密联系课程资源,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乡土特色,选取学生司空见惯的马铃薯,引导学生走向农村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归纳总结马铃薯凸显的各种生物现象。学生要认真探究总结出其中的各种逻辑生物关系,并且根据自己的调查研究提出具有操作性的举措,并形成小论文。在学生选题研究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选题一定要小而精,不能人云亦云,要有创造性,让学生亲历实践,在实践中观察发现。

(二)整合课程资源,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方法

1.整合课程资源,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延伸扩展法:对生物教学中有关实验作适当的调整、扩展,就材取题,借题发挥。如细胞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测定的一组实验,可以巧妙变换为“马铃薯不同品种、部位淀粉分布的因素”“淀粉含量与深加工”等专题。这些专题与教材要求贴近,课本知识与课题研究互相渗透,有利于学生完整知识结构的形成。

2.整合课程资源,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追根究底法:根据教材的有关知识点设疑激思,层层探人,设计相应的实验,加以论证和探索,就能产生新的研究课题。如根据课本中有关生长素的知识点设计“马铃薯的保鲜与催熟”专题。

3.整合课程资源,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类比迁移法:在原型启发下,将现有的研究方法稍作改进,或改变控制现象产生的变量,来研究另一种信息,从而成为新的研究课题。

4.整合课程资源,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时事热点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成果层出不穷,选择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如“马铃薯瘟与马铃薯制品”“马铃薯育种”“马铃薯无性生殖”等,查阅图书资料,扩大知识视野。

篇7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重点教学内容在知识学习方面表现相对突出,应体现基础性、发展性和时代性,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在知识学习方面的教学内容,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将必修课划分为3个内容,分别为对生命物质的认识,对生命运动的认识,对人体自身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第二,将选修课进行有效的划分。现阶段的高中生物教学,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强制性的教学,还应该加强学生的自主选择性,选修课能够帮助学生充实自我。例如,选修课一般可划分为4个部分的内容,包括对人体健康的认识、对植物生产力的利用、生物工程技术、人类与生物圈的关系。每个部分都可以独立进行教学,也可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进行教学。

二、在能力培养方面,大力加强科学实践活动,注重培养探究能力

1.实践活动的加强。

高中生物教学倘若仅仅在理论上进行,并没有办法给学生最需要的东西。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内容方面,必须加强实践活动,以此来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逻辑思维配合能力。实践活动的加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必修课实践活动的总量可以适当增加。现阶段的多数地区,会将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增加到20次,课时提升到15课时,如果现实教学情况允许,也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第二,学生实践活动的形式,应扩展为实验、实习、参观、探究等多种形式。对于学生而言,单一的活动形式不仅会表现出枯燥的特点,还会导致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正常展开。通过拓展实践活动的形式,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高中生物知识,并且在后续的学习中获得更大的帮助。

2.加强科学探究能力培养。

当前,探究能力培养已被许多国家列为科学教育的重点。为了突出探究能力培养,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重点教学内容做出了较大的改变。第一,将实验划分为两个类别,一类是比较侧重于验证实验和相应技能的学习,另一类则是侧重于探究性的实验,加强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培养。第二,安排多项专题研究,深化教学内容。例如,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可以完成较多的活动,并且加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调查能力、判断能力等等。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加强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认为,在今后的探究能力培养中,可尝试多种方法来完成。例如,通过课后练习,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建立相应的活动,活动时间可延伸至2~3课时,避免学生过早忘记,加深个人的记忆。

三、在态度观念方面,突出人文素质教育

篇8

在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实施研究性学习难度很大,但是通过研究性学习对语文教学的渗透,能够改变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型接受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有助于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拓展学习渠道,并能够为学生提供综合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由此看来,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已成为时展的必然要求,具有必然性、现实性和紧迫性。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解决语文课程的问题为主,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主动探索、发现、收集信息,分析、判断信息,获取、应用实践知识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也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方式。其是学生积极构建知识的过程,要求学生把课堂研究和亲身实践相结合,自主地构建和完善认知结构,以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具体来说,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虽然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帮助,但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学习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是研究问题的提出者,学生要以自己的方式构建对事物的理解层次,从生活中自选主题并且进行探究。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建立共同合作的学习框架和运作机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从而让每个学生的创造精神都得到最优发挥。

(二)问题探究性原则

语文研究性学习主要围绕问题的提出、研究和解决来组织教学活动,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载体,研究性学习课题不应该由教师指定材料让学生理解学习而应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并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高中生已经是具有相当学习能力的群体,他们具有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经常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如学习完《鸿门宴》之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写作《项羽新探》《失败的英雄》等文章,从历史和人性角度研究项羽,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步骤与方法

语文教学中应设置“专题研究”课,即在语文教学中,以专题研究的形势穿插、设置一种意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研究性活动。具体来讲,在教学中开设专题研究课程有如下步骤。

(一)明确目标、合理选题

研究性学习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征来进行合理安排。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兴趣与能力水平确定课题范围,通过学生喜欢的话题,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现实生活问题。

(二)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立研究方案

研究主题方案和方向相近或相同的学生成立若干小组,组成分工不同、团结合作的集体,小组成员充分协商制定课题研究进度和计划。

(三)小组实施计划,教师负责指导

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阶段,教师要根据每个研究小组提交的活动安排、详细报告、活动情况报告表,对于其中的不恰当做法提出纠正,对小组研究方法进行指导,以便提高小组成员的研究能力和技巧。而小组成员之间要相互交流、协调合作,以强化责任感和确保研究课题质量。

(四)成果展示与交流

篇9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0-0000-01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Effective Lessons Thinking in High School

Liu Wei

(Pizhou Tiefu High School,Pizhou221331,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ho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for high school classes to start discussions with the teaching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improve efficiency.

Keywords:High school;Information technology;Teaching objectives

备课是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所做的一系列教学准备工作。要想上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首先必须要在课前认真的备好课。当然,信息技术教师备课并不仅仅只是写一份教案,安排一下上课的内容,备课还应当备目标、备学生、备教材、备方法等等。

一、备目标

要想备好高中信息技术课,首先必须要了解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目标。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总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及特征,了解信息技术及其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能够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各种问题。教师只有在了解了高中信息技术整体目标之后,才能更加有效地组织教材;更加有效地实现备课;更加有效地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只有备好目标,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取理论知识、提高操作技能、提升信息素养。

二、备学生

学生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前备课的环节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分析学生的具体需求,围绕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基础、能力等方面进行备课,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一)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高中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在认知活动中自觉性也明显增强,理论思维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高中生的有意记忆能力和有意想象能力发展迅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也更加的明确,自我评价和控制能力明显增强;高中生有丰富的情感,意志力逐渐增强,兴趣也更加广泛和稳定,学习动机更加强烈,行为也有了很高的自觉性。了解了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之后,教师才能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强化目标意识,综合规划教学任务,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可以对教师的整体备课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对新学习知识的影响十分巨大,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之前,首先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基础,把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以及掌握的情况进行统计研究,跟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情况尤其需要重点了解,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舍弃学生已经学会的部分,节省时间,学生不熟悉或者没有学过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的知识基础的差异,导致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很容易出现“好的不想听、差的听不懂”的现象,所以教师在了解学生知识基础的情况下,还应当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形式,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高中生随着社会接触面的增广,社会交往越来越频繁,知识量也逐渐增多,身心的发展趋于成熟,由于面临高考和就业等诸多方面的压力,使得高中生社会化进程不断加速,思维能力逐渐成熟,学习的自觉性明显增强。但是由于经验不足,考虑问题、解决问题有时比较片面,作为教师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多与学生接触,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调整好方法再进行解决。

(四)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独立获取知识、分析知识以及操作实践的能力。素质教育提出高中生应具备合作交往能力、创新能力、选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抗挫折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这六种能力,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情况,制定出切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由于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观察、思维、分析能力也明显增强,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能力,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学习空间,提供一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既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又能实现教学目标。

三、备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研究教材,正确处理各个章节间的关系,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对教材进行整理,使之更加合理,更加适应学生发展需求。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应当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进行思考,要在准确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分析教材、确定教学内容,为教师备课、上课做好基础。

四、备方法

备方法应当包含备教学方法和备学习方法两个方面。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当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死板的教学模式,用新颖的教学模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力求新颖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教材、学生、教师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除了教学方法之外,教师还应当为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堂学习方法,合适的学习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给学生灌输适合信息技术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适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方法有很多,例如:讲授法、谈话法、自学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联系法、专题研究法等,但是,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还是要根据学生、教材等多方面进行考虑,选择出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备好课是上好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前提,而备课就应当从目标、学生、教材、方法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联系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方法,制定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案,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程;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83-01

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构建开放型的课程观,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新课程要求转变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树立潜能开发观,问题探究观,学生主体观,行为实践观,个性差异观,师生合作观,生命发展观,评价过程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习兴趣,组织合作学习,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学习关系,最终促进学生发展。

1.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1.1 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要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新课改的核心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因此,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宗旨是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2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明显占优势,并向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辨证思维基本形成。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抽象逻辑思维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及内省性。高中生的形象逻辑思维也已获得了相当的发展。

1.3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热点,也是一大难点。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如果能够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活跃学生思维,也将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的语文素养甚至整体素质的提高将有广阔的空间,学生在新的学习方式的尝试中,发现和创新的机会增多了,自信心将增强,会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乐趣。综上所述,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为了顺应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而提出的。

2.准备工作

2.1 学校方面

2.1.1 学校要求各个部门都要树立为教学第一线、为学生服务的观念,主动为研究性学习提供服务和支持,学校还可为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学生们准备了专门的外出学习用的介绍信。

2.1.2 学校应分别召开高一年级家长会、教师会、学生大会,宣传研究课程开设的意义和目的,进行开课前的动员工作。动员学生、教师、家长都能积极参与,并积极与社会有关部门取得联系,以取得各方面对本课程的理解和支持。

2.2 教师方面

2.2.1 教师的工作必须从个体走向合作,从精于某一学科走向全面了解各个学科,从只懂专业知识到充分涉猎科学、工程、文学艺术等多各学科领域,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是一个新的挑战,教师要意识到,自己在课题研究小组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完全一样的。因此,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首先要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2.2.2 学校可对高一年级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教师进行培训。要求指导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提高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要性的认识,要求教师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科研素养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当然,这些还需要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逐步培养和磨练。

2.2.3 教师必须了解并掌握一些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方法,以便指导学生。学校可从新课程试验地区搜集相关资料作为教师培训的辅导材料,使指导教师从中获取一些宝贵的启示和经验。

2.3 学生方面

2.3.1 学校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负责人在开学的前三周用六节课为学生进行开课前的学习指导,使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方法、目的和意义,调动学生参与到研究中的积极性。

2.3.2 学校还可专门从校外聘请专家,开设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指导讲座,使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必备知识和方法。

2.3.3 由指导教师分头到班级,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角度,指导学生了解其一般的研究规律和研究方法,并进行适当的指导训练。

3.实施阶段

3.1 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本阶段首先要采取多种形式,创设问题的情境,明确研究任务。通常可以开设讲座等形式让学生有相关知识"垫底"。教师在这一阶段要扮演好主导角色,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为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应帮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相关研究内容的发展现状,明确题目中隐含的争议性的问题。

3.2 实践体验、解决问题阶段。在确定了研究主题或内容之后,学生将进入具体的实践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他们需通过亲身实践体验,之后形成一定的观点、态度。在本阶段,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学生围绕研究主题,利用网络、书籍等多种有效手段和途径获取资料,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会整理和归纳信息,学会判断、识别有效信息,合理利用信息,为最终得出结论做准备。

3.2.1 调查研究。研究性学习强调实践性,调查形式多种多样。可实地考察、访谈等。学生应根据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地方,在校内外进行调查,以获取调查结果。调查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做好调查的设计,以便目的性更强地进行研究。

3.2.2 初步交流。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对搜集到的资料、收获进行归纳整理,形成文字等材料。初步研究成果可在个人之间或小组内充分交流,共同分享、相互启发、互相欣赏和建议,使参与者都能有所发展。参与者还可发现需要进一步注意的问题,获得进一步研究的主题,由此开始下一个循环的活动过程。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因此可进一步完善。

4.总结

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更侧重于学习方式,专题研究性学习更侧重于课程形态,这两种类型的研究性学习都是高中阶段研究性学习开展的主要途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重点要把握好研究性阅读和研究性作文的教学,以此作为突破口,关注学生,关注非认知取向的价值,不是为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而是为了人的发展,把握好对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原则、评价方法是更好的促进研究性学习开展的根本要求。

参考文献:

[1] 彭寿清.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与评价[J].教育研究,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