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分类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20 11:22: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垃圾分类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垃圾分类制度

篇1

处置专项整治行动方案

为认真落实《xx市城市建筑垃圾规范化管理实施意见》《xx市‘垃圾革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及《关于开展环境综合整治

“秋雷”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xx执〔xx〕xx

号)等文件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我市建筑垃圾(含建筑渣土、装修垃圾、拆迁垃圾等)、生活垃圾处置管理,规范建筑垃圾产生、运输、消纳秩序,全面解决好当前生活垃圾乱扔乱放、治理滞后等问题,经研究,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处置专项整治工作,具体方案如下:

一、整治目标

通过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力量开展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处置专项整治行动,有效管控建筑垃圾产生源头,规范收集、中转和运输环节,实施全程许可控制;严厉打击偷倒乱倒建筑垃圾的违法行为,净化清运市场,促进建筑渣土、装修垃圾平衡消纳,全面提升全市建筑垃圾管理水平。有效解决城乡生活垃圾违规堆放、量大面广、脏乱恶臭等环境污染问题;实现城乡环境整洁有序、生态宜居,普遍增强城乡居民环境保护意识。

二、整治时间

2020年3月至2020年5月。

三、整治内容

1.

建筑垃圾专项整治行动

1、规范建筑垃圾运输单位运行。严把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准运许可关,严肃查处未经许可从事建筑垃圾运输的单位和个人。加强建筑垃圾运输单位监管,严肃查处未按规定线路运输、未在指定消纳场地消纳等违法行为。

2、加强建筑垃圾源头管控。进一步加大对施工现场进出口检查力度,完善专人冲洗进出车辆措施,及时清扫现场出入口的主要道路,禁止带泥上路,确保净车离场;妥善处置建筑工地污水泥浆,不得溢流到临街路面,未经沉淀处理的废水不得直接排入排水设施或渠系;及时清运施工现场的弃土、弃料及其它建筑垃圾,临时堆置应密闭存放或进行覆盖;及时清理建筑垃圾,堆放的零星废弃物以围栏隔离;严肃查处在施工现场乱倒建筑垃圾、生活垃圾以及占用人行道堆放物料的违法行为。

3、加大工程运输车辆路面执法力度。针对建筑垃圾偷倒乱倒、严重影响市容的情况,进一步加大执法打击力度。对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未密闭运输、抛撒滴漏、

带泥上路、随意偷倒乱倒等各类违法行为,从严查处。

2.

生活垃圾处置提升专项行动

3.

加大执法监管力度。重点查处未按要求分类投放各生活垃圾的分类单位,以及未履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的投放管理责任人;严禁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单位对分类投放的生活垃圾混合收集、运输的行为,对负有垃圾处置责任的单位未签订协议或者未核实最终贮存、处置、利用情况的等违法行为严肃查处。

4.

加强餐厨垃圾监管。督促餐厨垃圾产生单位将餐厨垃圾与非餐厨垃圾、废弃食用油脂与其他餐厨垃圾分类存放,严肃查处随意排放餐厨垃圾和不按规定设置使用环保环卫设施的行为;督促餐厨垃圾产生单位按规定与收运单位签订作业合同,严肃查处餐厨垃圾产生单位将餐厨垃圾交由未取得许可的单位或个人收运处置的违法行为,加大餐厨垃圾流入生猪养殖场这一违法行为的处置力度;严格监督收运处置单位按标准规范分类收运处置餐厨垃圾,严肃查处不按规范标准收运处置餐厨垃圾的行为。

5.

城区卫生死角清零专项整治行动

1.

深入排查,加强源头管控。加大背街小巷环境卫生和陈年垃圾的清运处置力度,消除卫生死角,进一步查处影响环境卫生管理的违法行为。按照分类、利用、环保、规范的要求,积极做好装修垃圾分拣利用、规范运输、依法消纳等处置政策宣传,加大装修垃圾相关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重点查处擅自将装修垃圾交给个人或者未经核准从事建筑垃圾运输的单位处置、擅自将装修垃圾混入生活垃圾、随意倾倒、抛洒或者堆放装修垃圾等违法行为。

2、创新方式,加大监管力度。利用非现场执法模式工作优势,充分发挥智慧城管系统、天网工程等平台拓宽取证渠道的作用,创新科技+执法模式提升执法效力,对辖区内卫生死角逐一处置到位,形成强大的威慑力。

四、行动要求

(一)高度重视,强化协同。开展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整治是规范工程运输市场、解决市容顽症、营造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各中队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明确责任、分解任务、扎实推进,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要建立健全协调合作机制,加强沟通、紧密协同,合力解决整治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高整治工作效率。

(二)依法整治,文明执法。要按照“宣传教育在先、执法查处在后”的文明执法要求,依法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严格自由裁量标准,做到既严格执

篇2

关键词:建筑垃圾;利用;循环经济;节能降耗;利国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建筑垃圾处理再利用的必要性

1、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旧城改造的步伐加快,建筑垃圾日趋增加,各个城市的建筑垃圾堆积如山,占据土地和良田,严重影响着人们日益生存的环境。主席给第二届国际能源大会发贺信中、温总理在关于再生能源的指示里,以及党的十七大的报告中都提出了:土地、资源、环境、能源的矛盾日益突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任务艰巨。随着社会发展快速推进,城市面貌正日益现代化、潮流化,伴随着城市建筑垃圾的到处蔓延,问题十分严重,解决城市发展和建筑垃圾蔓延这对矛盾显得非常紧迫和必要。

2、社会的快速发展带动着建筑业的突飞猛进,建设的迅猛发展对建筑材料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砂、石、水泥、钢材在建筑材料中占总要地位,无论从量上还是从利用的广泛上都显得十分重要,也就是占据建筑材料的绝大部分的砂、石、水泥、钢材消耗的是我们日趋减少的能源,这些能源不可再生,消耗一点就少一点,能源的减少和日趋枯竭会使建筑材料价格攀升,材料紧张。就拿砂子为例:我们现在所用的砂子大多是河砂、山砂,而大量的抽砂或开挖河道或开采山砂对生态造成严重的破坏,使我们赖与生存的环境遭到很大的影响。也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伴随而来的就是禁止河道抽砂、禁止无序开采等;一方面是需求,一方面是禁止,对材料的循环利用是减少浪费、节省资源的必有之路。

3、城市的更新改造使建筑垃圾堆积如山,占据土地,污染环境;先看看2011年11月24日在北京大学百人教室里放映的北京垃圾现状的纪录片《垃圾围城》“垃圾多了,无处安放。人们掩埋它,在垃圾堆上铺上草坪,盖上新房。无数现代景观在无边无际的垃圾之上崛起,它们美丽妖娆,以致让人们忘了自己正在被自己制造的垃圾所吞噬。据统计北京年产生建筑垃圾4000万吨,上海年产生建筑垃圾4500万吨;“我国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在15.5亿吨左右,其中,近3年全国平均拆迁建筑面积约6亿平米,约产生建筑垃圾7.8亿吨;按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规划,到2020年我国尚需要建设300亿平米住宅,平均每年建设面积为20亿平米,约产生建筑垃圾10亿吨(含渣土),合计17.8亿吨;数据如此惊人,令人震撼,如此之多的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低的可怜,仅北京建筑垃圾回收利用不足40%,其他各地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更低,一些中小城市、县城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几乎为零。大量的建筑垃圾经简单的填埋处理,深圳的塘朗山、龙岗、宝安三大建筑垃圾填埋场早已填满,我们生活的城市就这样被垃圾包围;加以合理利用,消化掉这些建筑垃圾也将成为政府和广大民众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建筑垃圾的可利用性处理方式

1.无机物的可利用性处理 建筑垃圾中的石块、混凝土块及碎砖经处理后,可作为混凝土或砂浆的集料使用。建筑垃圾中的石块、混凝土块及碎砖也可直接用于加固软土地基。其原理是利用建筑垃圾中的无机材料形成散状材料桩,通过重锤冲击使桩与桩间土相互作用,形成复合地基,进而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地作用废砖石和砂浆与普通水泥混合,再添加辅助材料,可生产轻质砌块;废旧水泥、砖、石、沙等经过配置处理,可制作成空心砖、实心砖、建筑废渣混凝土多孔砖等,其产品与粘土砖相比,具有抗压强度高、耐磨、吸水性小、质轻、保温、隔音效果好等优点。 2.废品的可利用性处理 废钢筋、铁丝、电线和各种钢配件等金属,经分拣、集中、重新回炉后,可以加工制造成各种规格的钢材;废木材除了作为模板和建筑用材再利用外,通过木材破碎机,粉碎成碎屑后可作为造纸原料或作为燃料使用;废竹木、木屑等则可用于制造各种人造板材;废塑料可采用减压法提炼成油,作为燃料使用,或再生加工成排水管,还可代替某些水泥制品;碎玻璃可以加工成再生玻璃或某些装饰材料。

三、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措施,保证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科研工作 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是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基础,没有合适的技术方案,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就无从谈起。尽管国外建筑垃圾的再生技术被认为是成熟的,但这恰恰是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所以,在国内尚没有大力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工作的时候,就应该首先花大力气进行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科研工作。实施符合我国实际的建筑垃圾资源化战略和技术方案,仍需要有针对我国实际的科研工作基础。科研工作主要应集中于建筑垃圾减量化的方法、建筑垃圾收集和利用的方法,再生建筑材料的市场化措施,开发简单的分析方法用于鉴别再生材料与环境的相容性等方面。 2.建立健全的建筑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制度 建筑垃圾资源化是一个复杂的废物循环利用过程,在此过程中,须同时处理好两个重要的环节:(1)建筑垃圾的分类回收;(2) 回收后的再利用。这两大环节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建筑垃圾不进行分类回收也就无法利用,分类回收后不进行相应的利用也就失去了分类的意义,同样也不能进行资源化。在建筑垃圾的资源化方面,应禁止填埋还可利用的建筑垃圾,有义务的单位必须设置相应的设备或者委托第三方来利用其建筑垃圾。要强调产生垃圾的单位首先自己要有解决资源化利用的条件,或支付较高的处置费用委托其他单位帮助处置。凡利用垃圾生产出的材料和产品,国家应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优惠。 3.制定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 建筑垃圾资源化工作是一项政府行为,把资源的再生利用与信息、生物技术和就业并列为四大课题之一。前苏联也完成了“完善在国民经济中利用再生资源”的立法。日本在垃圾资源回收方面也居于领先地位,町田市成立了一个废物再利用文化中心,把废物回收、资源再生利用提高到民族新文化的高度等。中国目前相关的法律及对策还很不健全,因此中国各级政府应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根据本国国情,制定出一套从建筑垃圾的产生、收集、清运到分类、利用的相关法律和优惠政策来引导和约束公众行为。在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工作的管理上,由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办法与实施意见,政府办公会可协调其他相关部门如交通、财政、物价、工商、税务等部门分工协作,形成制度,这样建筑垃圾资源化工作才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四、建筑垃圾处理利用的可行性和面临的问题

有这些混凝土块、碎砖、废砌块、碎木料等组成的建筑垃圾把它分类处理从新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利国利民。利用废弃的混凝土、碎砖、砂浆、磁瓦碎片等加工成建筑用的粗细骨料在当今已不是什么难事,而且有成熟理论和技术支持,从网上随意搜寻建筑垃圾再利用,就会发现有加工设备琳琅满目,技术指导林林种种;就是有这样的设备和技术,又有年近15亿吨的建筑垃圾作为原材,已具备建筑垃圾再利用的客观条件,为什么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那么低甚至无再利用呢?在当今政府还没有对建筑原材的采挖加以严格管理的情况下,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成本较高,制约着建筑垃圾再利用的发展。建筑垃圾再利用处理存在一下问题:

(1)处理技术有待要进一步创新。

(2)缺乏政策上的支持和政府扶持力度

(3)广大民众的认识不足。

建筑垃圾的再利用事业的发展任重道远,结合以上存在的问题,要发展建筑垃圾利用事业要有下列要求:

(1)建筑垃圾再利用技术要分层次、粗、细、精加工处理,在努力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的同时降低加工成本。

(2)加强政策引导和政府扶持力度。

(3)加强宣传力度,使广大此事,参与此事,支持该项目的建设和发展。

五、结束语

总之,建筑垃圾的在利用是利国利民的事情,是处理好生态和谐保护环境的事情,是迫与眉睫需要尽快发展的事情,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建筑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建筑垃圾等待我们处理、开发利用、变废为宝,走上一条循环经济的路子;节省我们日趋减少的资源,保护我们家园,造福与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季德寰.浅析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

[2]路凯安.我国建筑垃圾的现状与综合利用[J].施工技术.1999(05)

篇3

自今年3月份以来,我市城乡生活垃圾日收运处理量由1500吨骤增至1900吨以上,最高日垃圾量达2085吨,大大超过我市焚烧厂的处理能力,给我市生活垃圾的正常焚烧处理带来很大的压力。近期垃圾量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是各板块收集的垃圾中夹杂有较多的建筑装修垃圾、工业垃圾和农业垃圾等非生活垃圾,这些非生活垃圾既增加了焚烧厂的处理负荷,也给焚烧厂设备的安全运行带来了很大事故隐患。为切实保障我市垃圾焚烧厂正常运行和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现就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是要大力开展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各板块在垃圾收运过程中要落实专门车辆和人员,对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和农业垃圾等非生活垃圾进行单独收运处置,特别是要按照垃圾焚烧厂对进厂垃圾成分的要求,杜绝建筑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及工业废料、工业污泥、废渣等工业垃圾进入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对分流的建筑垃圾,各板块要在各自区域内设置专门的储运场所,用于建筑垃圾的集中分拣、储运和中转,对拆建垃圾、渣土通过回填等方式进行再利用,对不可利用的建筑垃圾进行填埋处置;对分流的工业垃圾,各板块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有关规定,督促产生单位建立、健全污染环境防治责任制度,并按照规定实行集中处置;对分流的农业垃圾,要通过采用直接还田、沤肥、堆肥等肥料化处理方式进行再利用。

二是要加强生活垃圾处理应急调度。市城管部门要根据全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和两座垃圾焚烧厂的处理能力,完善生活垃圾运输调度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加强垃圾量高峰期和突况下生活垃圾的应急调度,统筹安排两座焚烧厂设备的日常检修,全力保障两座焚烧厂正常运行和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三是要加强日常督查监管。各板块要层层落实责任,明确垃圾分类减量的要求,制定完善检查考核办法,强化对环卫所、行政村、环卫服务企业垃圾收集、转运过程的日常检查考核,切实提高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成效。市城管部门要采用视频监控和现场抽查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对城乡生活垃圾收运过程的监督检查,督促各板块及时整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市城管部门根据两座垃圾焚烧厂处理能力和各板块人口数量、产业结构等实际情况,核定各板块垃圾量高峰期分类减量控制指标在垃圾量高峰期对分类减量措施落实不到位的板块视情实行限量运输。

篇4

【关键词】绿色经济、理念、建筑垃圾、处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物质水平提高,人们对建筑的环保节能设计方面具有的重要性引起了重视,这也符合我国现在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因此有必要对建筑的节能设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随着工程建设的不断加快, 建筑垃圾的产生量也在高速增长, 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早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有关统计显示, 在每万m2建筑的施工过程中, 仅建筑垃圾就会产生500~600t。

一、前言

开展建筑垃圾综合治理研究工作的意义在于:减少建筑垃圾的排放量,降低垃圾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改善城市的建设环境和人民的生活环境,在环境和经济都可行的条件下尽可能的提高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率,减缓建筑垃圾无处处置的趋势。近些年来由于建筑工程的增多,就使得建筑垃圾也在增多,并且由于施工企业没有及时的处理,就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所以必须在绿色经济理念下进行建筑垃圾处理。

二、我国建筑垃圾处理现状

1、处理技术落后,手段单一。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减量化、无害化、循环利用”等系统处理手段,目前我国处理建筑垃圾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露天堆放,约占总量的60%-70%,这一方法对环境的危害不言而喻;二是“填埋法”,约占20%-30%,即将大量建筑垃圾运至偏远郊区深坑填埋。这一方法虽然表面解决了建筑垃圾问题,但是却给自然生态和环境安全留下了巨大隐患。

2、处理成本昂贵。第一,限于技术水平和硬件设施、管理模式,我国建筑垃圾处理环节很多,成本高昂。相比于欧美国家通过在建筑垃圾源头进行分类从而大大降低垃圾后期处理成本的策略,我国还未施行这样的操作规范,也没有这样的意识;第二,垃圾循环再利用后产出的二次建造材料造价昂贵,甚至比新材料还贵,由此严重阻碍了建筑垃圾循环再生的产业化运作和发展。

三、绿色经济理念下创造建筑垃圾处理效益的可行性分析

绿色经济是指以市场经济规律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内容,以经济同环境和谐相处为目标的新型经济活动方式,它是经济发展同自然环境与人类健康协调一致的产物和发展状态,包含了可持续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在内的高端和集约化的经济表现形式,以及自然生态平衡、资源保护、能源利用和人体健康四大特征。绿色经济理念运用于建筑垃圾处理,即是要求相关主体在处理建筑垃圾时,一定要考虑生态和环境因素,使建筑垃圾在产生、存放、处置的整个过程中,力求规避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或者将这种危害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并在此基础之上挖掘和强化其经济效益。国外的很多先进操作方法和理念值得借鉴。例如:荷兰的“建筑垃圾分类”模式。荷兰目前对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可达70%,这同他们的建筑垃圾分类政策有极大关系。荷兰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限制建筑垃圾处理中的随意倾倒、掩埋的问题,并强制推行了建筑垃圾再利用制度。如荷兰对建筑用砂的循环利用,设置了砂再循环产业网,由专业分拣公司进行分拣并按污染程度分类及清理,最终产出干净的砂作为二次建筑材料投入建筑使用。国内已有多家技术和规模都相对比较先进完善的建筑垃圾处理公司,以某公司为例,该公司拥有移动式、固定式建筑垃圾破碎站、制砖机组合生产线等先进的建筑垃圾处理设施,可将建筑垃圾制成15类绿色再生材料,预计将创造6千亿元的价值。这一技术大幅提升了地基强度、降低了地基压缩性,为建筑垃圾处理和循环利用开辟了新的空间。以上实例充分说明我国已经具备了建筑垃圾处理和回收再利用能力,可以在秉承社会效益原则之下从建筑垃圾处理中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四、绿色经济理念下创造建筑垃圾处理效益的策略

1、提升施工管理、施工技术水平,从源头控制建筑垃圾排放量。 我国建筑垃圾排放量巨大,同相对落后的管理和施工工艺有直接关系。目前采用的建筑材料品质低,环保性差,加上以手工为主的施工方式,难免造成材料过度损耗和浪费。因此,从根本上提升施工管理水平和施工技术水平,是建筑垃圾处理反作用于项目成本控制效益的直接动因。

2、建筑垃圾分类是重点环节。建筑垃圾分类对提高建筑垃圾处理效益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建筑垃圾材质、外形、成分等的多样性,应针对不同种类采取不同处理方法,如果后期集中处理要花费极大的人力财力进行分拣、分类,而这一环节如果提前到建筑垃圾产生时,则相对简单很多,也会大大降低处理成本,由此提升处理成本效益。具体可以采取“就地分类”,即在施工现场对建筑垃圾分类,也可以“易地分类”,即将建筑垃圾运送至其他空地或中转站集中进行分类。就地分类的效益要明显大于易地分类,不止如此,也会对下文要论述的“循环化利用”和“资源化利用”提供前提条件。

3、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建筑垃圾可以通过简单的工艺处理或者设备处理直接作为再生材料用于建筑施工。这一建筑垃圾效益实现方式由于简便高效被国外发达国家广泛采用,我国也具备了类似的技术水平和实施的条件。例如:某公司的“垃圾破碎再生”技术,是位居世界前列的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的技术,我国建筑垃圾处理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前端技术积极推广,必要时以行政手段强制推行,要求建筑公司引入类似技术和设备,在建筑施工中加以利用。

4、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是指将建筑垃圾通过一定技术处理改变物理或化学形态从而形成二次资源加以利用。根据建筑垃圾种类不同,对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利用方式也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利用方法:

(1)对于废混凝土、废砖、废砂、废石等惰性材料,可以采取二次加工生成再生集料的方式加以利用,一般这种再生集料可用于基础路面、非承重结构体、人造景观等;(2)建筑垃圾中的金属可以直接回收熔炼,制成各种钢材,废木料、竹、胶合板等可回收制造人造板材或燃料用;(3)玻璃的回收利用效益更加可观,可以粗磨作为再生集料用于工程建筑,也可以通过细磨加工做成再生集料代替河砂,制成玻璃细料混凝土,这种材料各项技术指标均优于河砂混凝土,抗压强度甚至比河砂混凝土高出25%。

5、提升绿色经济意识和管理水平。提升建筑垃圾处理中的经济效益既是绿色经济理念的觉醒,更是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处理方式的创新,也是现代城市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要求。这就要求相关利益方必须加强绿色经济意识,以长远战略眼光在秉承社会效益原则下对建筑垃圾进行处理,同时以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深入挖掘其蕴含的经济价值,不断创新建筑垃圾处理技术和能力,鼓励和强制推行建筑垃圾再利用,保障建筑垃圾处理效益最大化。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面临着大量建筑垃圾的处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具体的策略,主要是在绿色经济理念提出了建筑垃圾的处理方法,并对其经济效益的分析,这样就进一步的优化了建筑垃圾处理方案,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建筑垃圾存在问题管理建议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accelerated pace of urban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waste generated also will continue to increase. Dumping of construction waste Luanla, road transport spill pollution problems also become eyesores sanitation solved outstanding problems.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waste, and promote urban construction waste resource utilization, effective solution to construction waste transport process caused b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we face. Keywords: construction waste management proposals Problems

中图分类号:R13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建筑垃圾产生也随之不断增加。建筑垃圾乱拉乱倒,运输撒漏污染路面等问题也成为影响市容环境卫生的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以我市为例,2009年产生建筑垃圾约200余万方,2010年约为320余万方,2011年约为350余万方。这些建筑垃圾一部分被运到濮水公园建筑垃圾堆山造景,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堆积在城区周边、城乡结合部,既影响了市容又污染环境。据调研,其它一些地区城市建筑垃圾管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类似现象。因此,加强建筑垃圾科学管理,促进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有效解决建筑垃圾运输、处理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目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我市建筑垃圾管理存在的问题

据调研,一些地区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存在的问题,从其表现形式看,主要为建筑垃圾的偷倒、乱倒、沿途撒漏等违章行为,但从深层次看,则是建筑垃圾管理的权威性和力度不够,管理模式、管理技术、管理思路和源头管理手段等已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

(一)管理体制不顺。我市建筑垃圾管理,市级监督管理在市住建部门,检查考核在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有的建筑垃圾处置核准直接下放到区县,部分区县明确了环卫部门为主管部门,少数区县建筑垃圾管理放在行政执法部门。由于市、区(县)管理主体不一致,管理不顺畅,导致我市建筑垃圾管理的力度不够,治理效果不明显。

(二)管理手段滞后。建筑垃圾管理缺乏新的行之有效方法和措施,不能对建设工地实施切实有效管理,难以及时掌握收集清运动态,建筑垃圾清运信息得不到准确反映,甚至造成管理的真空区域,出现“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的现象,导致滞后管理、被动管理的局面,致使建筑垃圾乱倒、沿途撒漏、扬尘污染问题突出,难以得到有效根治。

(三)处置场地缺乏。建筑垃圾的消纳大多是由建筑垃圾产生单位自找出路或委托清运公司和个体户代找受纳场所,这也是导致管理部门难以计划、规划和协调建筑垃圾排放、受纳处理,影响管理效果。建筑垃圾消纳场所的缺乏,促使个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在郊区、农村私设消纳场地,扰乱了建筑垃圾清运市场和管理秩序。如濮水公园建筑垃圾立体造景场地已近饱和,需加快延扩力度。由于缺乏建筑垃圾调剂信息平台,供需双方很难得到及时有效地调配,大量的建筑垃圾只得被倾倒在城乡结合部、村镇周边,成了二次污染源。

(四)处理模式单一。大部分建筑垃圾复坑填埋,极少部分用于建筑工地回填,我市还没有一家资源化利用企业把建筑垃圾作为再生资源利用。在德国建筑垃圾一般用于两个方面:一是用于筑路,二是用于工程建筑。

(五)运输市场混乱。目前,城区内涉及和从事建筑垃圾运输处置的有:各区县环卫部门、建筑业主、施工单位、运输单位、运输个体户等,由于管理对象呈现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等多样化的特点,给建筑垃圾监管带来很大难度。另外,建筑垃圾运输车辆管理松散,有部分是无牌无证、车容车况差的“黑市车”。一些建设和施工单位为降低建筑垃圾运输成本,有意招揽这样的低价车辆运输建筑垃圾。这些车辆一旦进入建筑垃圾运输市场后,大多是多装快跑,一路抛撒,野蛮运输,逢路就跑、逢空地就倒,严重影响市容和环境卫生。

(六)部门协调不够。建筑垃圾的管理涉及到多个部门,如:规划国土部门负责建筑垃圾固定消纳处置场的统一规划;建设部门负责建筑工地源头的管理;城管执法部门负责查处建筑垃圾抛洒、偷倒、乱倒等行为;交警、交通部门负责运输车辆超载、超速等违章行为的查处;环卫部门负责对已抛洒渣土的清扫,确保路面整洁;公安部门负责执法保障。要加强建筑垃圾的管理,各部门必须加强协调配合,抓好建筑垃圾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形成管理合力,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

二、加强建筑垃圾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建议出台市级建筑垃圾管理法规政策。通过制定管理制度,明确执法、管理主体,划分各部门职责,规范建筑垃圾的倾倒、运输、中转、回填、消纳、利用等处置活动。

(二)加强建筑垃圾源头管理,制定科学规范的建筑垃圾运输和处置核准程序。加强对建筑工地、居民小区、社区等产生建筑垃圾源头的监督检查力度。借鉴外地市的先进管理经验,建议把建筑垃圾管理纳入建设工程施工管理程序,建立健全处置核准制度。

一是建议实行处置证制度。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新建、改建、拆迁等土石方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要向辖区环境卫生管理部门提报科学合理的建筑垃圾处置方案,申请办理《建筑垃圾处置证》,并按照有关规定交纳建筑垃圾处置费用。凡未办理建筑垃圾处置证的,建设部门不予办理建设工程施工许可手续或拆除工程施工备案手续。

二是建议实行工程竣工勘验制度。工程竣工后,建设施工单位要及时清运处置施工产生的建筑垃圾,禁止在施工场地长期放置建筑垃圾。工程竣工验收前,由辖区环卫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人员到现场查看建筑垃圾是否按规定处置,凡不按照事前环卫部门审查的建筑垃圾处置方案处置的工程,一律不予竣工验收。

三是建议在施工工地和建筑垃圾处置场分别安装建筑垃圾运输车辆电子识别系统和电视监控系统,对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实行双向签单(类似高速公路收费站刷卡计费系统),建设单位做好建筑渣土运输车辆管理日志的登记。车辆运输记录和双向签单将做为运输车辆结算运输费用的依据。同时借助数字化城管监控系统,对出入工地和建筑垃圾处置场的渣土运输车辆实行全程监控。

加强源头管理,借鉴郑州市的做法,坚持做到四不开工:未落实建筑垃圾倾倒场点不得开工;未使用核准的运输单位及车辆不得开工;未办理建筑垃圾处置手续和未交纳处置费不得开工;现场管理人员不到位不得开工。

(三)加强建筑垃圾处置场地建设。建议由政府牵头,协调规划、土地等职能部门,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合理布局,有计划地规划、建设建筑垃圾综合消纳处置场所。建筑垃圾倾倒场点以区县为主建设,市里给予一定补贴,全市共同享用。

建筑垃圾倾倒场点应符合以下标准:进出口道路要进行必要的硬化处理,满足车辆进出要求;配备推土机等机械设备,安装足够的照明设施;出入口安装运输监控系统;有应急物资和措施;指定专人管理,要保持24小时开放。

(四)规范建筑垃圾运输市场。建议凡在城区范围内从事建筑垃圾处置运输的单位及车辆,每年必须进行统一审核,办理建筑垃圾运输审核准入手续。建筑垃圾运输全面实行市场化运作,由有运输审核手续的运输公司承运,并严格按照指定时间、路线、地点进行清运作业,并确保运输过程安全,不污染环境。运输车辆随车携带准运证,随时接受监管部门的检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承运未经建筑垃圾管理部门核准的建筑垃圾。建筑垃圾运输应做到四不出门:未落实现场保洁人员的不能出门;车辆密闭不严的不能出门;手续不齐全的不能出门;车辆轮胎冲洗不干净不出门。

(五)推进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推进、协调发展。一方面采取积极措施,鼓励施工单位加强对建筑垃圾的分类处理,采用先进技术对有用的材料进行加工后重新利用,提高建筑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产业化水平。另一方面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创办建筑垃圾的加工企业,大力开发和推广再生材料产品,最大限度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篇6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建筑垃圾的倾倒、运输、中转、回填、消纳、利用等处置活动。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建筑垃圾是指房屋装饰装修和新建、改建、扩建、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园林、广场、管网等在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他废弃物。

第四条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建筑垃圾的处置管理工作,具体负责本市城区和金阳新区等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区域内建筑垃圾的处置管理工作。

县(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筑垃圾的处置管理工作,业务上受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

规划、建设、环保、土地、公安交通、综合执法、房管、交通等行政主管部门和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职责,协同做好建筑垃圾的处置管理工作。

第五条建筑垃圾处置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谁产生、谁清理的原则。不具备清理条件的,可委托经核准从事建筑垃圾运输的单位清运。

鼓励和支持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鼓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优先采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

第六条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需要,将建筑垃圾消纳场、中转站等设施建设纳入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鼓励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建筑垃圾消纳场。

第七条设置建筑垃圾消纳场、从事建筑垃圾运输以及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处置建筑垃圾,应当向当地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核准后方可处置。

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书面决定。予以核准的,颁发建筑垃圾处置核准文件;不予核准的,书

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经核准从事建筑垃圾处置的建筑垃圾消纳场和建筑垃圾运输单位,核准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

产生建筑垃圾的建设、施工单位在建设工程开工之前,应制定建筑垃圾处置计划,并与当地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签订施工工地环境卫生责任书。

第八条申请设置建筑垃圾消纳场,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消纳场的场地平面图、进场路线图等工程图纸;

(三)相应的摊铺、碾压、除尘、照明等机械以及设备和排水、消防、指示等设施资料;

(四)建筑垃圾分类处置方案和废混凝土、金属、木材等回收利用方案;

(五)相应的环境卫生和安全管理制度;

(六)管理人员相关资料。

第九条申请从事运输建筑垃圾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车辆行驶证、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

(三)建筑垃圾运输的时间、路线和处置地点等相关材料;

(四)运输车辆具备全密闭运输机械装置或密闭苫盖装置条件的相关证明材料;

(五)运输车辆保洁方案。

第十条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申请处置建筑垃圾,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建筑垃圾运输的时间、路线和处置地点等相关材料;

(三)建筑垃圾分类处置方案;

(四)与取得建筑垃圾处置核准文件的运输单位签订的运输合同;

(五)与当地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签订的施工工地环境卫生责任书。

第十一条建筑垃圾消纳场管理,应当达到下列要求:

(一)公示场地布局图、进场路线图;

(二)入场的建筑垃圾应及时推平、辗压,进出消纳场的道路整洁、畅通;

(三)有健全的现场管理制度和完整的原始记录,如实填报建筑垃圾处置相关报表;

(四)建筑垃圾按可利用和不可利用分类堆放;

(五)场内环境整洁,无尘土飞扬、污水流溢;

(六)不受纳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和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危险废物。

第十二条运输建筑垃圾时应当做到:

(一)按指定的地点装载和倾倒;

(二)装载适量,覆盖严密,不撒漏、飞扬;

(三)随车携带建筑垃圾处置核准文件;

(四)驶离现场时应冲洗干净,不带泥上路;

(五)不得超出核准范围承运建筑垃圾;

(六)按照公安交通、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路线、时间运行,不得于早上7时至晚上8时在城区中心区域运输建筑垃圾。

第十三条建筑垃圾消纳场停止使用前,设置建筑垃圾消纳场的单位应覆盖还田,搞好绿化,或按城市规划要求进行处理,并报当地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居民修建、装饰装修房屋产生的建筑垃圾,本区域已实行物业管理的,应当按照物业管理企业指定地点临时堆放,并采取措施围挡、苫盖,在2日内及时清运;未实行物业管理的,应当按照社区指定地点临时堆放,并采取措施围挡、苫盖,在2日内及时清运。

居民修建、装饰装修房屋产生的建筑垃圾,可以委托社区、物业管理企业联系从事建筑垃圾运输的单位有偿清运。

社区、物业管理企业应当在不影响市容环境卫生、街路畅通的情况下,在所管辖区域内指定建筑垃圾的临时堆放地点,并督促产生建筑垃圾的居民及时清运。

第十五条产生建筑垃圾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规定交纳建筑垃圾处置费。

第十六条电力、电信、供水、煤气、排污、园林、管网、绿地及市政道路维护工程、开挖的建筑垃圾需继续用于就地回填的,应采取围挡措施,防止建筑垃圾扩散污染周边环境,竣工后应及时清除余留建筑垃圾。

第十七条需要受纳建筑垃圾回填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建立接收登记制度,设专人对接收建筑垃圾的情况进行登记管理,并将接收登记记录报当地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八条需要变更建筑垃圾处置核准文件内容的,应向原核准部门提出申请,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九条未经核准擅自处置建筑垃圾或者超出核准范围处置建筑垃圾的,由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条单位擅自设立弃置场受纳建筑垃圾或者建筑垃圾消纳场受纳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和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危险废物的,由

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个人擅自设立弃置场受纳建筑垃圾,由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3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一条随意倾倒、抛撒或者堆放建筑垃圾的,由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对单位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二条将建筑垃圾混入生活垃圾的或者将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危险废物混入建筑垃圾的,由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对单位处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10元以上100元以下罚款。

不按核准的时间、线路将建筑垃圾运输到指定地点的,由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对个人处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三条建筑垃圾消纳场违反本规定第十一条第(一)、(二)、(三)、(四)、(五)项规定之一的,由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运输建筑垃圾违反本规定第十二条第(二)、(三)、(四)项规定之一的,由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对个人处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篇7

【关键词】绿色施工;措施应用;科学管理

1、绿色施工管理目标

1.1 绿色施工现场控制要点识别

①污染类:污水排放、粉尘排放、有毒有害气体排放、噪声排放、油品遗洒、固体废物排放、危险化学品排放、运输遗撒、光污染、振动、火灾爆炸、作业干扰、文物保护、周边设施保护、地下管线保护;②资源能源消耗类:水资源消耗、电资源消耗、油品消耗、建材消耗、土地占用。

1.2 绿色施工控制目标

环境保护总目标:①土方施工阶段扬尘高度不超过1.5m,不扩散到场区外要求测得的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月平均浓度与城市背景值的差值不大于0.08mg/m3;噪声控制符合《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规定;光污染无投诉;污水排放符合国家《污水排放综合标准》GB8978要求;生活垃圾按当地规定分类收集、集中处理率100%等;②节材目标:钢材、木材、水泥、玻璃、防水卷材、砌体材料、墙地砖、五金、电料等主要材料损耗率比定额损耗率降低30%;③节地目标:严禁使用粘土砖,现场裸土覆盖率100%,场地绿化和硬化率100%等。

2、环境保护措施

2.1 扬尘控制

在运送土方、垃圾、设备及建筑材料等物质时,不污损场外道路。运输容易散落、飞扬、流漏的物料的车辆,必须采取措施封闭严密,保证车辆清洁。施工现场出口设置洗车槽,及时清洗车辆上的泥土,防止泥土外带。场地的封闭及绿化:现场内所有的场地均采用C20的混凝土浇注,车道范围200mm厚,其余150mm厚。难以利用的空地做成花池,种花美化。土方作业阶段:采取洒水、覆盖等措施,达到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小于1.5m,不扩散到场区外。结构施工、安装装饰装修阶段,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小于O.5m。封闭式垃圾站:在现场设置一个封闭式垃圾站。施工垃圾用城市垃圾车运至垃圾站,对垃圾按无毒无害可回收、无毒无害不可回收、有毒有害可回收、有毒有害不可回收分类分拣、存放,并选择有垃圾消纳资质的承包商外运至规定的垃圾处理场。现场周边围墙:现场周边按着用地红线砌围墙,高度2.2米,即挡噪声又挡粉尘。围墙外面按照建设单位的CIS手册设计。

2.2 噪声与振动控制

现场噪声排放不得超过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的规定。在施工场界对噪声进行实时监测与控制。监测的方法按照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测量方法》GB12524,采取使用低噪声、低振动的施工机具,采取隔声、隔振措施。

2.3 施工固体废弃物控制

施工现场、生活区设置封闭式垃圾(站)容器,施工场地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化,及时清运。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并收集到现场封闭式垃圾站,集中运出。在该工程中我们要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原则采取以下措施。固体废弃物减量化:通过合理下料技术措施,准确下料,尽量减少建筑垃圾充分利用以建筑垃圾废弃物的落地砂浆、混凝土等材料提高施工质量标准,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固体废弃物分类处理:垃圾分类处理,可回收材料中的木料、木板由胶合板厂、造纸厂回收再利用。非存档文件纸张采用双面打印或复印,废弃纸张最终与其他纸制品一同由造纸厂回收再利用。废旧不可利用钢铁的回收:施工中收集的废钢材,由项目部统一处理给钢铁厂回收再利用。

2.4 环境影响控制

土壤保护:因施工造成的裸土,及时覆盖砂石或种植速生草种,以减少土壤侵蚀;因施工造成容易发生地表径流土壤流失的情况,应采取设置地表排水系统、稳定斜坡、植被覆盖等措施,减少土壤流失。沉淀池、隔油池、化粪池等及时清掏各类池内沉淀物。周边环境、设施的保护:施工后应恢复施工活动破坏的植被。与当地园林、环保部门或当地植物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在先前开发地区种植当地或其他合适的植物,以恢复剩余空地地貌或科学绿化,补救施工活动中人为破坏植被和地貌造成的土壤侵蚀。施上过程中一旦发现文物,立即停止施工,保护现场并通报文物部门并协助做好工作。

3、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总体措施

图纸会审时,应审核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相关内容;根据施工进度、库存情况合理安排材料的采购、进场时间和批次,减少库存;根据现场平面布置情况就近卸料,避免或减少二次搬运;现场材料堆放有序,储存环境适宜,措施得当,保管制度健全、责任落实;优化安装工程的预留、预埋,减少管线路径等方案。

3.1 结构材料

使用预拌混凝土和商品砂浆。准确计算采购数量、供应频率、施工速度等,在施工过程中动态控制。优化钢筋配料和钢构件下料方案。钢筋及钢结构制作前应对下料单及样品进行复核,无误后方可批量下料。大型钢结构宜采用工厂制作,现场拼装,宜采用分段吊装、整体提升、滑移、顶升等安装方法,减少方案的措施用材量。

3.2 节能措施

能源节约教育:施工前对于所有的工人进行节能教育,树立节约能源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在电源控制出,贴出“节约用电”、“人走灯灭”等标志。制定合理施工能耗指标,提高施工能源利用率。

4、绿色施工技术

积极发展适合绿色施工的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技术,对落后的施工方案进行限制或淘汰,鼓励绿色施工技术的发展,推动绿色施工技术的创新,如:基坑施工封闭降水技术;施工过程水回收利用技术;工业废渣及(空心)砌块应用技术;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建筑外遮阳技术;植生混凝土等。

4.1 创新技术应用

发展现场监测技术、低噪音的施工技术、现场环境参数检测技术、自密实混凝土施工技术、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建筑固体废弃物再生产品在墙体材料中的应用技术、新型模板及脚手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突出绿色施工”四新技术”的应用,技术措施包括采用有利于绿色施工开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采用工厂化生产的预制混凝土、配送钢筋等构配件;项目为达到方案中的节能要求而采取的措施等。

4.2 加强信息技术应用

BIM技术、绿色施工组织设计数据库建立与应用系统、设备与物流管理系统等。通过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精密规划、设计、精心建造和优化集成,实现与提高绿色施工的各项指标。

4.3 绿色施工评价指标及等级

绿色施工评价分为三个部分:绿色施工管理评价、绿色施工技术与创新评价。评价内容分为五大要素: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土地资源利用。

篇8

1节约型施工现场管理体系

在节约型施工现场管理体系中,应积极研究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技术。节约型施工现场管理体系的建立关系着能否达到降低建筑资源浪费率的目的。从大体上看,节约型施工现场管理体系可分为以下4部分。

1.1综合性的管理体系

在节约型施工现场管理体系中,应明确组织结构,在各个控制方面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在管理层面,相关工作人员的配备应按照其工龄、学历等划分,不同工种还需要配备相应数量的技术人员。此外,还应明确管理人员的权力和责任,避免出现推脱责任的现象,从而保证施工现场管理的正常开展。

1.2节约资源型管理体系

相关研究显示,在整个建筑工程项目中,建筑材料的费用会占到总费用的2/3,因此,加强材料方面的节约型管理是促进节约型施工现场管理体系建立的重要方法。在工程材料的预算过程中,应严格审核工程图纸,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费用支出;在采购过程中,应控制采购的数量,正确、合理地使用建筑工程材料。

1.3建筑垃圾的处理

在城市垃圾的汇总中,建筑垃圾占到了城市总垃圾的2/5,且城市垃圾的回收率不到5%,因此,加强对建筑工程垃圾的回收利用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应积极分类无用建筑工程垃圾,有针对性地处理会造成污染的建筑废弃物,在设计阶段规划好施工现场的出、入路线。在工程钢筋绑扎过程中,尺寸不同的过剩钢筋可以采用集中加工的方式处理;对于建筑垃圾中的碎石、断砖等,可采用地基填埋等形式回收利用。

1.4采用新科技的管理体系

采用新科技的管理体系主要包括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为了提高施工效率和降低工程支出,在材料方面,可使用非黏土烧结多孔砖等作为墙体材料;在结构方面,可使用高强度的混凝土和钢筋。这些措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钢筋和混凝土的用量,还可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新技术主要体现在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技术、混凝土技术、高效钢筋预应力技术等方面。

2节约型施工现场管理体系的评价

节约型施工现场管理体系的评价是由管理的最终成效和水平决定的,主要评价每个指标的合理性和效益水平。在节约型施工现场管理体系中,节约型管理评价体系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2.1节约型施工现场管理的评价对象

主要评价对象为现场的施工管理工作和施工过程中所有的管理人员。开展工程目标管理评价时,不仅要考虑到之前制定的管理制度、措施,还要将综合评价落实到岗,加快内部管理体系职责的确定,促进管理系统的流程化、规范化。

2.2节约型施工现场管理的评价内容

结合节约型施工现场管理的具体要求和实际情况,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上级管理部门制订节约费用的具体措施和节约类型等指标,并根据具体职责确定各个岗位的目标和责任。

2.3节约型施工现场管理的评价目的

开展施工管理评价可对施工方案的制订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评价和讨论,可充分利用施工现场的资源;可为现场施工提供理论支持,对施工现场管理人员顺利完成建筑任务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最终达到降低工程成本、节约建筑资源的目的。

2.4节约型施工现场管理体系的评价指标

2.4.1综合管理能力的评价

根据工程的施工背景和施工情况,评价施工现场的管理制度、施工流程、组织情况和责任体系,从而降低劳动成本和管理成本。

2.4.2节约资源管理的评价

节约资源管理的评价指在节约建筑原材料的前提下,综合评价施工现场的节约工作,其评价指标包括节约用料、水和电的程度。

3应用实例

某办公大楼为地下4层、地上20层,建筑总面积69865m3,建筑高度为82.7m,施工前的基础为人工挖孔桩基础,建筑的主体结构为混凝土浇钢框架和剪力墙,建筑物部分采用带型基础和基础梁,工程总造价为1.2亿元,计划2011年开工,2015年竣工。人员组织结构主要为现场的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在管理人员中,拥有工程师资格的大于90%,且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均处于较高的水平,工种分类比较明确,主要为特殊技术工种、普通技术工种和非技术工种。在资源节约管理方面,施工单位通过对材料的管理控制和整合分配,有效控制了材料的使用数量;根据工程主楼的外形特点,采用附着升降式脚手架;建筑模板采用定型钢模,定型钢模周转的次数较多,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建筑材料的使用量。在综合回收利用方面,该工程在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上处理得比较妥当,不仅对建筑垃圾进行了统一回收,还再次利用了这些回收的建筑垃圾。对一些液体垃圾,在专业处理后经检验达标后排放到规定的管道;将在钢筋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过剩钢筋都用于门窗过梁,较短的钢筋用于拉钩加工;选择建筑内墙体颗粒较小的落地灰用于室内地坪的铺设和管沟垫层。

4结束语

篇9

关键词:项目寿命周期;建筑垃圾;产生原因

中图分类号: TU976+.41文献标识码: A

1建设前期阶段

建设前期造成建筑垃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频繁的设计变更。设计变更在建筑物新建的过程中是正常的,但是频繁的设计变更,不仅会导致项目工期的拖延和资金的浪费,也会导致大量建筑垃圾的产生。由于设计变更,已施工完毕的部分工程必须拆除重建,形成额外的建筑垃圾。

②选用了特殊工艺。为满足建筑外观及功能性要求,设计方常常会引入新型的施工工艺。如果承建商对制定的特殊工艺不熟悉,就会非常容易地造成材料浪费。例如某公司承建的某大楼外饰面砖,选用的是从意大利进口的深海沉积岩,由于安装时对工艺不熟悉,造成装饰砖大量碎裂,形成额外的建筑垃圾。

③低效的材料采购。项目材料的采购非常重要,如果采购时把关不严,采购到的是质量低下的产品,则废品率高,建筑垃圾的产量也会增多。而如果采购到的材料与设计尺寸差别很大,在施工过程中便会出现大量的材料切割,形成数量众多的边角料,这也是建筑垃圾产生的重要原因。

④设计与施工脱节。设计师往往缺乏具体施工经验,对施工技术了解不深入这往往导致设与施工不匹配,施工工序难以按照设计要求进行,从而引起效率降低,材料浪费,产生建筑垃圾。

2施工阶段

建筑施工是直接产出建筑垃圾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产生建筑垃圾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方面:

①施工管理不到位。在进行施工时,由于施工管理的不到位,很容易造成返工的现象,形成大量的建筑垃圾。同时,施工现场工人不合理的现场操作,也是造成建筑垃圾产生的重要原因。

②材料采购效率低下。在实际工程中,施工企业对于招标文件的理解是否到位对于材料损耗至关重要。如果施工企业对材料使用的理解出现偏差,造成采购的产品不符合项目实际需要,就会导致大量建筑垃圾的产生。

③不健全的材料管理。这主要体现在材料的运输和材料的现场存储两方面。在运输过程中,由于材料管理不善,容易造成建筑材料的洒落或损坏,形成建筑垃圾。材料施工现场的存储时,如果储存条件不当,容易引起建筑材料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造成受潮,发生霉变等,失去使用功能。同时,建筑垃圾的外包装,也是施工现场建筑垃圾的主要来源之一。

3拆除阶段

在建筑物拆除工程中,几乎整个建筑结构,包括地下结构,上层建筑和外部景观都将成为拆除垃圾。不同的拆除方法对于建筑垃圾的产生影响巨大。目前应用较广的拆除方法主要以下三种:

①锤击。由拆除机械或手持式撞击破碎机将建筑构件自上而下进行反复锤击,达到拆除建筑物的目的。采用这种方法所产生的建筑垃圾容易进行现场分类,方便回收利用。

②击打。用履带式起重机将击打物延伸至所要拆除的位置并使其反复敲打。采用此法会产生许多噪音、灰尘和振动,多种建筑垃圾成分混合堆积在一起,后续分类较为困难。

③爆破。通过精密的计算,在建筑物结构底部钻孔并密闭安放炸药,在规定的时间和范围内使用爆破对建筑物进行拆除。使用这种方法产生的拆除垃圾全部混为一体,主要应用于时间紧迫且地理位置偏僻的地区。拆除方式的选择,应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不同的拆除方法产生的拆除垃圾量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应当慎重选择。

4 全寿命周期理论对建筑垃圾减量化的启示

项目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从整个项目周期的各阶段出发,在各阶段采取相应的措施,有利于减少建筑垃圾的产出量,降低建筑垃圾的危害。

① 规划阶段

为减少建筑垃圾的危害,在规划阶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尽量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先进的施工技术可以降低产品对原材料的需求量,从源头上降低产生大量建筑垃圾的可能性。

2)合理设置施工平面图。包括各仓库之间的布置,加工厂和混凝土搅拌站的布置,内部运输道路的布置等,都需要经过精心设计,以减少建筑垃圾在运输过程的掉落。

3)利用价值计划对方案进行评价。应用于项目规划阶段的价值工程称为价值计划。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对方案的经济性进行评价,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信息研究分析,选择较优的方案,能够更好地控制目标成本,降低建筑垃圾的产出量。

4)在设计阶段选择预制构配件。预制构配件是在工厂中预先制备好的构配件,其使用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施工效率,而且可以避免现场的带水作业和模板工程,因而可以从源头控制建筑垃圾的产生。5)其他可在设计阶段考虑的措施包括:尽量执行模数设计,方便后续的施工,减少建筑材料的余料产生;对建筑物进行弹性设计,考虑建筑物的可改造性,延长建筑物的功能寿命;对结构设计进行优化,减少建筑材料的使用。

②实施阶段

在实施阶段进行建筑垃圾的管理将节约大量耗材,减少建筑垃圾。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选用先进的生产机械。先进的生产机械可以降低原材料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损耗率,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

2)尽量选择环保型材料。环保材料可以降低建筑物对环境的一次性污染,降低建筑垃圾产生的可能性。

3)实行建筑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当建筑垃圾产生后,马上根据其组成材料进行分类,防止活性垃圾污染惰性垃圾,有利于进行循环利用。

4)采用非现场施工技术。非现场施工可以有效地把现场施工活动转移到另外某一个特定的地点,设在这个地点的生产线可以使生产过程按照高质量标准、高生产率的方式进行,甚至有可能将建筑垃圾较少 90%。

③收尾阶段

在收尾阶段可以采取的减少建筑垃圾的措施有:

1)充分利用剩余资源。收尾阶段要组织一定的人力进行剩余资源的收集工作,既可以确保节约材料,又可以避免剩余资源变为建筑垃圾。

2)测评小组要严格把关。确保建筑物符合设计要求、符合环境要求、满足质量和安全要求等。

3)推行 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该标准体系的目的是指导各类组织(企业、公司)实施正确的环境行为,从而节省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④运行与维护阶段

运行与维护阶段是项目建成后供客户使用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可以用于减少建筑垃圾的措施包括:

1)保证建筑物的使用年限。很多建筑物在还没有达到使用年限时就被拆除,造成了环境破坏及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应当保证建筑物的使用年限。

2)适当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年限。加强建筑物的维护保养,采取合理的方案,将建筑物的价值发挥到最大程度,可以降低建筑垃圾的产生量。

3)提供高效的技术支持。在用户使用过程中,如果为满足需要对建筑物进行装修、改建等,需要选择绿色建材,保护环境。 建设工程项目既是一件产品,又是一个过程,具有生命周期。它需要经历概念阶段、规划阶段、实施阶段、收尾阶段和运行与维护阶段,关于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工作也应该贯穿于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单纯的强调工程项目寿命周期中的某一阶段或某一方面的重要性可能会使工程项目目标的整体性受到损害,不能使项目全寿命周期建筑垃圾产量实现最小化。

参考文献:

[1]张志红.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的调查与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 2006.

篇10

为贯彻落实《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节油节电工作的通知》(国发[**]2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年节能减排工作安排的通知》([**]8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的通知》([**]106号)文件精神,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规划目标,现就做好**年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工作目标和总体要求

(一)节能目标。到**年年底,建设领域实现节约1600万吨标准煤目标,其中:新建建筑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实现节能800万吨标准煤;深化供热体制改革,对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建筑实施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实现节能300万吨标准煤;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管理与改造,实现节能200万吨标准煤。发展太阳能、浅层地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应用在建筑中应用,实现替代常规能源300万吨标准煤。

(二)减排目标。到**年年底,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1200万吨/日,力争用两年时间在36个大中城市率先实现污水的全部收集和处理。加强城镇垃圾处理场建设运行的监管。

(三)总体要求。认真贯彻《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节油节电工作的通知》(国发[**]2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年节能减排工作安排的通知》([**]8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的通知》([**]106号)文件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节能减排作为转变建设领域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强化责任考核,完善体制机制,突出重点工作,搞好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使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工作

(一)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在城市规划编制中应体现符合当地可持续发展要求,将资源和环境保护要求作为强制性内容。对不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工程建设项目,不予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通过施工图审查,不得发放施工许可证。继续督促和指导地方切实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增加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供应比重。

(二)全力抓好新建建筑节能工作,提高节能水平。各地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继续强化新建建筑执行节能标准的监管,把做好有关建筑节能的设计、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建筑节能施工监督导则》、《绿色施工导则》的贯彻落实作为质量检查、节能专项检查工作的重点,力争**年底全国新建建筑施工阶段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比例达到80%以上。要积极推广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和绿色建筑。有条件地区要研究制定新建建筑节能65%的强制性标准,并颁布实施。认真贯彻《民用建筑节能信息公示办法》,对新建(改建、扩建)和进行节能改造的民用建筑,要对其节能性能、节能措施、保护要求等进行公示。要按照《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管理暂行办法》,选择一批建筑开展能效测评标识试点。

(三)继续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工作。各地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把应用可再生能源作为转变建筑用能结构的重要抓手,组织对本地区可再生能源资源条件和应用潜力进行调查评估,通过组织示范项目等方式进行推广应用,要积极研究强制性推广政策和鼓励推广的经济政策。承担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的地区,要加强示范项目的管理,确保实现预期节能环保效益。要加快制定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标准规范和技术文件。

(四)深化供热体制改革,推动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各地要继续推动采暖费补贴“暗补”变“明补”改革,并同步建立个人热费帐户。认真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印发的《城市供热价格管理暂行办法》和我部印发的《民用建筑供热计量管理办法》、《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技术导则》等文件精神,完善供热价格形成机制,实行按用热量计量收费制度。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按用热量计量收费的实施办法。我部确定的12个供热计量示范城市,要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完成今年的供热计量示范任务。要贯彻《关于推进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精神,尽快落实第一批改造项目,确保在**年采暖季前完成。

(五)做好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工作。我部和财政部确定的24个示范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继续按照《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完成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任务。北京、天津、深圳要加快推动动态能耗监测平台建设任务,完成分项计量装置安装任务。各地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会同教育主管部门做好《关于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加强节能节水工作的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尽快确定第一批高等学校开展节约型校园示范。

(六)强化公共建筑空调节电管理。新建公共建筑使用中央空调系统的,应对空调系统进行优化设计,空调系统建成后应进行能效测评。投入运行的公共建筑,应建立空调系统运行管理制度,优化空调运行模式。鼓励并扶持专业节能服务机构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对中央空调系统实施节能改造。各地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贯彻落实《公共建筑室内温度控制办法》,积极推广使用变频、变风量、流量可调系统、太阳能采暖制冷、地源热泵、余热源热泵、高效冷却塔和高效换热器等节能新技术、新设备,提高空调运行效率。

(七)做好墙体材料革新工作。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切实履行职责,抓好新型墙体材料推广与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工作。推广应用保温隔热性能好、轻质、利废、环保的新型墙体材料。大力推广高强钢、高性能混凝土等新型建筑材料。确保**年底前第二批256个城市完成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目标。认真贯彻《关于加强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通知》(建科[**]147号),会同同级工商、质检部门认真做好建筑节能材料生产、流通、使用环节的质量监督管理。

(八)加大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力度。科学规范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建设规划的编制,完善并落实轨道交通与步行、自行车交通的衔接规划,建立安全、连续、舒适、畅通的轨道交通与行人、非机动车通行系统,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网络效益。

(九)加强城市照明节约用电管理。各地要科学制定城市照明规划,合理划分城市照明等级,确保以道路照明为主的功能照明,严格控制装饰性景观照明。功能照明建设项目要严格按照照明设计标准及照明能耗密度标准进行设计和建设。

(十)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的指导和监管。我部将按照《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要求,组织和指导各地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争取今、明两年在36个重点城市实现全部污水的收集和处理。建立并完善城镇污水处理信息报告、核查督察和评估通报制度。按照《全国城镇污水处理信息报告、核查和评估办法》,建立并完善运行项目每月一报,在建项目每季度一报;每季度一次信息通报,每半年、全年一次评估报告制度;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三级城镇污水处理核查督察体系。建立全国城镇污水处理信息管理系统及城镇排水和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测系统,完善“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36个重点城市,以及重点流域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的监督管理。

三、加快推进建设领域循环经济发展

(一)推进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我部将按照《节水型城市申报与考核办法》和《节水型城市考核标准》,组织开展对**年节水型城市申报、评审、现场考核、公示和审定工作。开展节水先进县(区)考核指标和办法研究工作。各地要以创建节水型城市为载体,加强对城市节水工作的指导、监督,要明确城市节水的目标、任务和重点。缺水城市及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城市在“十一五”期间要努力建设节水型城市。

(二)大力提倡水资源节约项目实施。各地要加强再生水的科学开发和利用,引导工业、农业、城市绿化、市政环卫、生态景观及公共建筑等加大使用再生水力度。沿海和缺水地区应因地制宜地推进海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的利用。各地要加快技术改造,依法淘汰耗水量大、技术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限期更换公共建筑中使用的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器具。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工程的用水器具应符合《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标准。

(三)加强城镇垃圾处理场建设运行的监管。县级以上城市要建立健全垃圾收集系统,逐步配套实施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全面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充分回收垃圾中废旧资源,实现垃圾减量化。鼓励有条件地区利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和供热。**年前,在全国372个垃圾填埋场,选择一批开展建设生活垃圾填埋气体发电利用项目,实现垃圾资源化。积极推进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新建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场要统筹考虑周边乡村的生活垃圾处理,实现垃圾无害化,对于未达到无害化标准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在**年底前要全部整改达标。

四、积极推动建设领域节能减排体制机制建设

(一)认真贯彻《民用建筑节能条例》。《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将于10月1日开始实施。各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要充分认识贯彻《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的重大意义,加强学习、宣传、贯彻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为条例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条例》贯彻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建筑节能各项工作。

(二)健全建设领域节能减排法规制度和政策措施。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节约能源法》、《水污染防治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确立的法律制度,并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配套的地方法规和规范文件。各地区要继续完善建筑节能技术标准体系,抓紧制定本地区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限额标准。探索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推动相结合的方法和机制,研究制定推进节能省地型建筑和绿色建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经济激励政策。研究完善促进城市节水的水价管理办法和污水、垃圾处理费用征管机制。加快北方地区供热计量收费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鼓励和扶持建筑节能服务公司发展。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方面推行清洁生产机制。

(三)加快建设领域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全面启动水体污染治理与控制重大科技专项。组织实施建设领域节能减排有关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广泛开展节能减排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