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校教学改革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20 11:22: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学校教学改革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学校教学改革方案

篇1

【关键词】小学课程 数学教学 课程改革

数学教学改革在教育体系中占据特殊地位,数学素质教育通过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思维等增强学生应用型数学能力,做为学生应用基础教程之一,小学数学从逻辑思维能力,敏捷洞察力和观测力,应变能力等方面锻炼学生综合素质。

一、明确课程理念和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灵魂所在,数学课堂应秉承“面向全体学生,提升综合素质”核心课程改革理念。把课程理念作为课堂教学基本灵魂主线,由此明确“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全体教学”基本教学目标。小学阶段课程具有生动性,易读性特点,教师应在教学前期做好课堂课程理念和本节教学目标策划,具体实际表现形式体现在:学生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式培养,原理教学。

1. 面向全体

“面向全体”作为课程教学基本理念,在进行小学课程教学设计时,应秉承“以学生为中心,以课程为方向,以素质教育为重心”基本原则和价值观判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应用型能力培养;提倡“返璞归真”,根据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知识内容要求,强调数学推理过程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演绎数学理论,并针对重难点对基础知识偏弱同学重复解释,注重全体同学数学理论和数学本质培养。

案例:在进行图形知识课堂讲解中,教师把全班同学分为4组,每组由优秀,良好,不理想学生按比例组成,组内讨论,结合生活运用(课堂房屋结构)写出房屋,气球两种图形的特点和各自应用范围;并最后由不理想学生做组内成果展示,充分调动差生参与积极性,体现课堂课程利用生活实践面向全体思想。

2. 学生数学逻辑思维方式培养

逻辑思维方式又称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提升,学会用数学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思考问题,这是数学教育根本所在。古人云:“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笔者建议通过实践-理论-再实践基本规律,通过数学概念和数学原理培养学生思维准确性。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生活背景开展数学建模,培养学生如:归纳对比,直观判断,抽象运算等。通过数学变式和问题步步深入,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把生活实际与自然学科紧密联系,促使形成用数学逻辑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重视生活与小学数学的统一,把数学逻辑思维方式作为课程教学目标之一。

案例:甲、乙、丙、丁四人进行跳绳比赛赛前名次各说不一A说:甲第二名丁第三名。B说:甲第一名丁第二名。C说:丙第二名丁第四名。实际上面三种说法各说对了一半。甲、乙、丙、丁各是第几名?

利用假设法:

假设A前句对,后句错。

B前句错,后句对。

C前句错,后句对。

由于丁既是第二名又是第四名矛盾,假设错误。

因此A前句错,后句对。

B前句对,后句错。

C前句对,后句错。

所以:甲第一名;丙第二名;丁第三名;乙第四名

二、教学内容研究

淡化理论要求,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课程变动,培养良好数学思想意识是进行教学内容研究基本目标。教材为教师提供数学理论传授途径,为学生提供充足思维空间同时亦为教师提供丰富教学资源。鉴于新教材每年不同程度调整和变动,做好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内容改革应做到:明确新老教材前后关联,揣测教材编排意向,结合教学内容研究教法。

1. 揣测教材编排意向

编排意向指教材内容侧重点,编排意向对教材内容研究具有指导性作用。可通过查看教学大纲和数学教学重难点意识本学期或本章节教学内容及学生需掌握知识点,再根据基本教学任务制定适合小学生思维理论发展的教学方案。

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上提示含有重难点标识的正方形图形特性和基本概念,此作为课堂课堂基础,用情景教学方式生动体现正方形应用,加深图形记忆。

案例:老教材将图形章节内容置于六年级,而新教材调整到五年级。是否显示小学阶段更注重图形章节教学和学生掌握,在进行课堂教育中要更多根据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等图形性质和图形应用领域做描述。

2. 综合教学内容研究

小学阶段重在引导学生数学思想和数学建模方式的养成,小学数学教育阶段,在不影响教育质量前提下,针对教学内容可做相应程度删改,只有按照课程改革标准,完善自身教学方法,数学课堂方能得到升华。

数学课堂教育方式是讲师与学生围绕“教学课堂文本”进行“对话”过程,因此我们在数学概念和教学实际中要深入开展知识理论剖析,重视数学基本概念和结论原理;让学生更深刻,更彻底理解从具体到抽象,从一般到特殊过程。

在课程内容方面注重课程与实际结合,把学数学与用数学,研数学相结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用于生活中的快乐,才能达到课堂改革真正目的和教学目标。

案例:在进行追赶问题教学时:公路两旁每隔120米竖立着一根电杆骑自行车从第一根电杆到第六根电杆处小王要1分钟小李要50秒现在两人都从第一根电线处为起点骑车当小王骑到第八课电杆处时小李开始追赶几分钟小李追上小王。

此问题涉及减乘除综合运算,小王速度:120×(6-1)=600米/分

小李速度:120×(6-1)÷50×60=720米/分

120×(8-1)÷(720-600)=7分

在不同教学中,应用实际问题将各教学内容串联分析,容易加深记忆。

篇2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企业对财务会计人员的税法知识和纳税实务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中高端纳税服务业务和从业人员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的税务课程教学方式需要进行系统性的改革与创新。作为一名高校会计系税务教师,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分享高校税务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二、税务课程的改革目标

税务课程教学改革应该以培养具备税务专业知识和实务能力的应用型财会人才为目标,通过模拟实务让学生理解税务知识的同时并掌握必要的实务技巧。就目前而言,学生对税收理论知识学习普遍缺乏兴趣,但是对税收实务操作和案例研究却有较浓厚的兴趣。因此,税务课程改革的预期目标应该是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为弥补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课程改革可以推行“知识探究―案例分析―实践运用”三位一体的改革方案,将理论教学与实务模拟有机融合,衔接课程间的知识和观点,提高本专业税务课程的综合化程度,把专业知识、实务处理技巧充实到教学内容当中。

三、税务课程改革方案设计

上述方案的实施需要从“理论探究―案例分析―实践运用”三方面展开,以税收类课程为改革载体,改变传统“知识讲授型”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研究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主体,实现教学资源的高度整合和创新运用。具体的实施方法如下:

1.以案例导学解释理论知识

为了让学生理解税务理论知识的客观真实性和实践性,明确学习目的。教师必须在课前案例,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建立自己的思维体系,从而提高理论学习的效率。教师则结合案例深入浅出地解释案例所涵盖的税务知识,比如税种的属性特点以及征纳关系等等,让学生了解客观事实同时厘清解决问题的思路,为后续的案例分析教学和实务模拟奠定理论基础。

2.通过案例教学联系理论与实践

在这一环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独立自主地深入探索,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学习的内容包括:案例研读、资料收集、方案筹划等。然后,教师再根据小组展示的成果按照具体标准进行评价,同时让小组互相提问相互评价,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

3.运用模拟软件检验案例分析结果

结合以上环节的研究学习成果,师生运用学院配置的“税务模拟”软件进行税务登记、税种鉴定、纳税人身份认定、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申报等等方面实务模拟操作。作为本次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一环节为师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更好地模拟税收征纳关系以及实务环境,本方案在这一阶段对师生进行角色分工(具体关系如下图所示)。教师在这一环节主要负责学生管理、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维护。扮演税局端的学生角色需要模拟两卡发行,发票发售及发票收回等操作,而扮演企业端的学生角色则需要按照具体要求完成开票,纳税申报等操作。

课程结束之后,教师会组织学生通过讨论等形式,交流总结在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将自己对企业税务实务的理解和感受撰写成课程总结报告,最后由指导老师对学生成绩作出综合评价和建议,并将相关经验和成果转化为详尽的评估报告。

四、税务课程改革方案的适用延伸

篇3

关键词:地方院校;教学改革;本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1-0045-03

在我国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省市建设及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程中,地方院校一直发挥着人才支撑的重要作用[1]。目前,在我国2600多所高校中,地方院校占95%以上,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2]。自1999年我国普通高校扩招以来,地方院校承担了主要的扩招任务,本科招生规模大幅上升[3],目前,管理类本科招生规模居地方院校前列,可见,管理类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对于我国地方院校而言具有较大的示范和引导作用[4]。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推行十多年,但大多数地方院校本科生教育继续沿袭传统计划任务型教育模式,各教学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实行分工负责制,模块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和互动,导致人才培养分散化、随机性较大[5],尤其是地方院校师生比例小,培养主体和责任主体缺位,面向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不到位,尚未建立起全员化、全过程、全方位的新型本科教育教学模式。

一、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思想

(一)改革目标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是高校的四大功能[6]。其中,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责,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了高校的层次与水平。人才培养责任重于泰山,在培养学生过程中,高校要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更要对用人单位负责,不能让培养的学生成为社会的负担,而必须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合格人才。我国地方院校管理类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重点任务之一是解决人才培养主体和责任主体不明确,全过程培养监控与管理体系不到位等问题,建立全员化、全过程、全方位的一种新型本科教育教学模式,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出特色鲜明、知识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的高素质管理人才,为我国区域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撑。

(二)改革思路

本科教育是地方院校发展的根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从对社会、家长、学生及用人单位负责的战略高度出发,运用逆向工程的思想方法,面向社会需求,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进行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顶层设计,构建了“专业引导―理论学习―创新实践”的全过程教育模式;定位专业系为人才培养主体和责任主体,由专业系负责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优化,承担专业教学,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以及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监控责任;学院级业务型领导应回归专业系参与专业研讨活动,指导和支持专业系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工作;对专业教师、辅导员及教辅人员进行重新定位,优化以专业系为核心的教学组织运行机制;改革辅导员按年级配置的惯例,根据专业配置辅导员,通过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以促进地方院校管理类本科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案

(一)明确专业系的人才培养主体地位

根据现代管理人才培养需要,确立专业系为本科人才培养主体和责任主体,专业系负责提出本科生“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要求,制订专业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承担从入学教育到毕业答辩的全过程人才教育和培养的责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负责各教学模块与单位的协调与沟通,实施全过程专业引导,建立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实习实践训练,着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二)确立以专业系为核心的组织运行机制

1.建立以专业系为核心的分工协作培养体系。以专业系为核心,建立专业系与有关院系进行教学分工协作,以及与课程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导师分工协作的一体化培养体系。专业系负责全方位人才培养;任课教师既要进行知识传授,又要关注学生学习心态、专业意识和学习引导;辅导员侧重思想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班主任侧重学习、学风引导;专业导师负责专业引导和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加强协同配合和工作衔接,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2.完善专业系教学活动制度。明确专业系教学组织的责任与义务,进一步规范各专业教学活动计划安排和内容,要求将学生培养进程和有关问题纳入专业系日常教学研讨活动范畴,使全体教师参与学生培养全过程。专业系教学活动不仅要讨论专业课教学进程及教学效果,教材选择与使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创新,课程考试改革等情况,而且应关注不同年级学生的专业引导、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等效果,以及学生的知识掌握、专业意识、学风考风建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探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的实施方案与措施。

篇4

关键词:艺术院校;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策略

一、观念层面,重视更新

艺术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方案的实施的前提基础之一就是要扫清观念层面的障碍,一种新的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阻碍,鉴于此,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更新教职工的教学管理理念,通过观念层面的达成一致来确保改革方案实施中阻力的减小。改革方案的有效实施涉及到每一名师生,艺术院校要充分利用校园内的所有正式以及非正式的宣传渠道,如校园广播、校园报栏、学生团体、校园网络等媒介,实施了立体式的全方位的舆论宣传,努力在全校营造出“人人了解改革、人人重视挨个、全员参与改革”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高全校师生员工对改革方案的认识,增强全体师生的责任心和紧迫感,明确工作职责,统一思想认识,振奋精神,增强改革创新意识,以积极的心态和切实地行动。在不断的宣传造势面前,改革方案定能赢得了全体师生的高度认可,从而为其实施的有效开展奠定观念层面的基础。

二、组织层面,精心开展

艺术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方案的实施离不开有效的组织管理,通过组织层面的精心安排可以为改革方案的有效实施提供组织层面的保证。艺术院校为了确保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必须要在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组织机构来负责改革方案的实施,这一机构直接由学校的决策者领导,通过授予该机构一定的职责与权力来确保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组织机构本身在改革方案的实施中承担的是督导的角色,因此,组织机构建立以后,就要进行任务的分解,将改革方案的实施任务进行有效的化解,通过任务化解来做到各司其职,确保改革方案的顺利开展。该组织结构应采用矩阵式的管理模式,这样能够增强组织机构的弹性,面对方案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组织机构能够快速反应,从而确保组织效能的提升。除了上述两个方面,在该机构组织人员的配置层面,应充分地考虑到搭配问题,学校应将各个部门的精兵强将调集到该机构,建立了一只工作能力强、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团队,这支团队在能力结构、职能结构等方面互补,从而确保改革方案实施小组的有效运转。

三、制度层面,积极完善

艺术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方案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完善的制度规范,通过建立一个完善的制度可以确保方案实施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完善的制度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制度应具有动态性,改革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不可预测的问题,仅仅依靠一套既定的制度来有效的应对所有情况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制度应具有动态性,能够根据方案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灵活而即使的调整,确保制度能够解决方案实施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二是制度应具有可操作性,制度的制定一定要建立在对改革方案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基础之上,制度围绕改革方案的具体内容来开展,制度应进一步的细化,确保其能够被有效的加以实施;三是制度应具有公开性,制度应传达给每一个师生,让每一个师生都能清楚的知道制度的具体要求,这样才能在具体行动中自觉加以践行。制度的完善仅仅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制度制定以后的执行,有制度而不执行所造成的不良后果要远远大于没有制度所造成的后果。为了确保制度能够得到强有力的执行,艺术院校可以实施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通过这样一个追究机制的建立,彻底解决有制度不执行或者执行不严格的问题。与追究机制建立相对应,艺术学校还应建立良好的奖励机制,对于那些能够按时完成工作目标的人员应予以奖励,通过正强化以及负强化措施的综合采取,有效的保证了相关制度不打折扣的履行。

四、人才层面,加强培养

艺术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方案的实施离不开相关人才的支撑,毕竟各项工作的推动都需要人才来负责实施。对于艺术院校而言,很多时候改革方案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就因为人才的匮乏导致方案的实施效果受到了负面的影响。从这一角度来讲,企业应加强人才的培养,通过人才培养来为改革方案的实施解决人才瓶颈的制约。艺术院校人才培养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强:一方面是培训,培训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知识更新加速的背景下,学校应高度重视培训工作的开展。在培训内容的确定方面,艺术学校应紧紧围绕改革方案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来确定,通过强有力的培训,将确保改革方案能够顺利的实施;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充分运用激励来加强人才的培养,如果说外部的强化培训是从外部着力来加强人才的培养的话,那么激励机制的充分运用则是试图通过激发教职工内在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完善的激励机制建设,将极大教职工队伍成才的渴望。通过上述两个方面措施的采取将能够为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方案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确保方案实施的顺畅性。

五、考核层面,及时跟进

为了确保教学管理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及时的进行考核也是非常重要,通过考核可以发现改革方案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考核涉及到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考核指标的确定,考核指标是进行考核的关键依据,无论是定量考核,还是定性考核都少不了考核指标,脱离考核指标来谈考核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考核指标有效性的关键应做到全面性、可衡量性、具体性等特点,因此,艺术院校要根据教学管理改革方案的内容以及学校的实际来进行指标的制定,确保指标的信度以及效度;二是考核结果的运用,考核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如果考核结果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那么考核也就沦为了为了考核为考核,根本达不到考核的目的。在考核结果的运用中,学校应更具考核结果来调整以及改变实施方案,从而保证改革方案与学校实际之间的匹配性。

六、文化层面,注重构建

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艺术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方案实施效果的提升也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中积累沉淀的影响全体师生的理念、精神、学风、校风等内容总和。校园文化与上述考核、制度等内容相比就是其非强制性,校园文化依靠其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影响全体师生的行为。鉴于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艺术院校应从物质以及制度两个层面进行校园文化的构建,争取构建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确保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艺术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方案的实施是一项难度大、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要想确保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需要学校的管理者统筹安排改革方案实施中所遇到的各个问题,通过在观念、组织、制度、人才、文化等方面的齐头并进,确保改革方案的落实。(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静.高职艺术院校文化教学改革思考[J].民族艺术研究,2009年2期.

篇5

(一)重表面轻内涵,目标不清,教学模式呈同质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受利益的驱使,盲目扩大办学规模,民族器乐专业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在民族器乐教学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存在机械模仿,照抄照搬专业音乐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或随大流的现象,只注重表面发展,缺乏内涵建设,结果造成了人才培养缺乏特色、教学模式同质化等问题,毕业生既没有音乐艺术院校毕业生的学术理论及专业功底,也没有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在人才招聘的竞争中,常常陷入尴尬的两难境地。

(二)重主项轻副项,知识面窄,课程设置过于单一

在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民族器乐是作为器乐演奏的一个分支来进行课程设置的。也就是说学生只需要学习自己入学时所学的主专业即可,有的学校甚至在大一时还不开设器乐课,到了大二才开始上专业课。器乐合奏课有的学校开设,有的学校不开,有的学校虽说培养方案中有,但实质上处于一种形同虚设的状态。除此之外的诸如《重奏》、《齐奏》、《组合》、《器乐选修》等课程大部分学校都没有实质性地开设。这种过于单一的课程设置使得学生的知识面会非常狭窄,除了自己的主专业外,很少有机会去接触其他乐器,学习相关知识。

(三)重传统轻突破,因循守旧,教学内容过于局限

民族器乐的流派众多,风格迥异,教材也是五花八门,各有千秋,在历代民间艺人、专业作曲家和演奏家们的共同努力下,造就了大批经典名曲。风格多、流派多,自然学习起来难度也就大。不少民族器乐教师在进行专业授课时过于注重传统乐曲,而对于那些现代乐曲、移植乐曲则由于其音域较宽、变化音较多、跨度较大,有的甚至调性模糊,用民族乐器演奏有一定难度,故不愿意去花时间涉及和尝试。这就导致了其实质的教学内容过于陈旧,亘古不变,缺乏时代性和新元素。师生在曲面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排他性,这不符合事物的发展性和时代性规律特征。

(四)重技术轻艺术,墨守成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口传心授,师傅带徒弟是大多地方高校一直以来沿用的民族器乐教学模式,教师把民族器乐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培养学生掌握各种民族器乐的演奏技巧上,而不是民族器乐人才自身的艺术修养上。上课主要是在教师琴房采用一对一的教学形式,课堂上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教师教一句,学生学一句。这种程式化的,墨守成规的教学方式使得不少学生内心情绪紧张,肢体僵硬,学习缺乏激情,更没有与他人之间的横向对比。做得对不对,好不好,教师说了算,教师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其权威不容撼动,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无法体现,只有被动地去接受。这种枯燥呆板的教学方式,致使不少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有的甚至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无法正常上课与交流,教学效果不容乐观。__

(五)重课堂轻课外,看多练少,舞台实践经验缺乏

地方高校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除了课堂教学外参与舞台实践的机会很少,而且这种机会非常的不均衡,专业水平好一些的同学上台锻炼的机会相对多一些,而大部分学生则与舞台无缘。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地方高校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大多都在非中心城市,各种演出、比赛的机会相对较少。其次,地方高校的教师大多属于非表演专业,教师自身也缺乏舞台表演的实战经验,课余时间又没有太多时间去钻研。第三,人才培养方案里的实践教学比重过少,有的尽管做了调整,但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诸如实习、见习、校企合作等,学生也是看得多,练得少,没有深入实际,缺乏练兵经验。第四,缺乏激励机制,大部分学校没有把指导学生实践列入到教师的课时计算当中,教师课外指导学生实践基本上属于义务,没有动力,也没有经费保障,因此,很多教师就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去指导学生艺术实践。

(六)重结果轻过程,主观片面,评价体系不够科学

传统的民族器乐教学评价往往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因此,造成了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搞突击的现象。仅仅依靠一学期一次的期末考试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是不够全面,也不够科学的。教师在进行学习成绩评定时图简单省事,主要看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一曲定音,忽略了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有时学生可能因为一次考试中的状态不佳,发挥失常,导致考试结果不理想。教师仅仅因为这样的一次考试就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那是不客观的,也是违背教学原则的。有的老师尽管也把学生的平时成绩算入期末考试成绩,但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衡量标准,随意性太强,缺乏统一的标准。另外,不少学校缺乏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机制,只评价学生,而不评价老师,教师教学效果好坏一个样,无人问津,缺乏必要的奖惩和动力,致使教师之间缺乏竞争意识、优劣意识、忧患意识,这不利于民族器乐教学的健康协调发展。

二、地方高校民族器乐教学改革创新策略

(一)一专多能、双台并举,培养目标体现应用型

地方高校民族器乐教学培养的既不是研究型的音乐专业人才,也不是单一的器乐演奏人才,而应该是应用型的音乐专业人才,要体现出应用型。所谓应用型音乐专业人才,是指能够将所学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实践(包括音乐教学、艺术培训、文艺活动的开展、民族乐队的组织、排练、演出等。)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音乐教育教学方法或社会音乐文化活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业人才。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要具备一专多能,既要精通自己的主专业,同时也要了解其他乐器的性能、演奏法、音域、音色等;要既能够上得了讲台(教学),又能够登得了舞台(演奏),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具有战斗力和适应力。

(二)百花齐放、触类旁通,课程设置体现多样性

民族器乐的种类繁多,不同乐种之间的差异相对较大,学生仅仅了解自己所学的乐种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合理的、形式多样的课程设置来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地方高校除了开设主专业外,器乐专业的学生还要增开《民乐合奏》、《民乐室内乐》(重奏)、《民乐组合》、《民乐齐奏》等多门器乐专业限选课,让学生在主专业学习之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更多选择学习其他乐器和参与各种不同演奏形式的机会,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加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学会如何处理好自己和他人在演奏中的平衡关系。另外,对于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还要开设《民族器乐系列选修》课,如竹笛专业的选修吹管系列乐器(葫芦丝、巴乌、萧、埙等);二胡专业的选修胡琴系列乐器(板胡、高胡、京胡、中胡等);琵琶专业的选修弹拨乐系列乐器(古筝、柳琴、阮、月琴等);扬琴专业的选修打击乐系列乐器(排鼓、手鼓、板鼓等)等。通过选修,使他们能够有机会学习民族系列乐器,丰富知识内涵,感受民族器乐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古今贯通、中西合璧,教学内容体现多元性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是音乐教育必须遵守的教育规律,民族器乐教学亦是如此。首先,一些传统乐曲是经过历史沉淀与检验的经典名曲,风格性强,具有代表性,是需要学生必须掌握的。其次,那些现代创作乐曲和移植乐曲也是作曲家把现代的作曲理念、作曲技法和传统的音乐思维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种音乐智慧结晶,它们代表的是一种新时期的审美标准与价值取向,反应的是新时期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内涵,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也是需要学生去体验和尝试的。此外,新民乐(即民族器乐流行化或流行音乐进器乐课堂)也是新时期的一种产物,颇受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并且具有较广阔的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民族器乐教师要将上述几种乐曲有机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古今贯通、中西合璧,体现教学内容的多元性。

(四)因材施教、大小结合,教学方式体现灵活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思维、价值观念、审美取向都在发展变化,大学生不比中小学生,他们有自己的思维逻辑,有自己的衡量标准,不会像小孩子一样,大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很多时候他们需要被尊重,需要被肯定,希望有人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传统的民族器乐教学方式,则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颠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加大了学生的紧张心理,阻碍了师生之间的正常交流。因此,民族器乐的教学方式应该体现灵活性,既要关注个体的差异性,又要兼顾学生的群体性;既要体现老师的主导地位,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一些理论性、基础性的知识和技巧可以采用大课(3-5 人)集中授课,给学生创造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学有榜样,追有目标,认识到自身的__差距与不足:而对一些专业水平差距较大,层次不一的学生则因材施教,采用小课(一对一)的形式授课。也可将多种授课形式穿行,如一大三小,即一次大课,三次小课,定期轮换。

(五) 内外并重、校企合作,教学过程体现实践性

课堂教学是课外实践教学的基础,课外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民族器乐教学中实践教学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它可以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消化和提高,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课堂教学成果的艺术平台。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拓宽教学空间、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方高校的民族器乐教学要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同时抓,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包括教学实习、校企合作、文艺演出、民乐合奏、器乐演奏会、音乐会、学术讲座、教学观摩、专业竞赛等,以此来有效缓解、消除课堂学习当中的紧张、疲劳、枯燥和压力,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从音乐表演过程中找到自身的价值,享受表演成功带给他们的喜悦和满足,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能力。W

(六) 客观公正、全面系统,评价体系体现科学性

篇6

一、深入学习,精心准备

一是实地考察学习。从2008年6月起,教研员分14个学科6批40人次赴洋思中学学习。教研员坚持跟班听课,熟悉洋思课堂教学流程,人均书写学习笔记5万字,教研员普遍认为洋思教学法适宜在五市推广,可以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形成我们自己的课堂教学特色。

二是深入调研当好参谋。按照市教育局的工作要求和部署,教研员积极深入学校,深入教研组,全面了解掌握我市各校课堂教学现状。2008年3月,教师进修学校起草了《全市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改革方案》。2008年8月,语文、数学等学科教研员完成了本学科课改方案的制定。

三是不断提升素养和能力。教研员在熟悉了洋思课堂教学流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教学理念,每学年都开展教研员论坛、教研员反思、教研员案例分析等活动,并汇编成文集,提高了教研员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

四是抓好实验教师培训。对实验教师全员进行了11次洋思学法教法改革培训。通过培训,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意识增强了,深刻领悟了洋思及具有我市特色的课堂教学流程及教学理念。

五是明确工作思路。做到“一个高举三个做到”,即“高举洋思大旗走自己的发展道路”,第一阶段在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上做到“形似”,第二阶段在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上做到“神似”,第三阶段是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做到提炼出具有本地特色的教学模式,创出自己改革发展的路子。

二、多策并举,指导课改

一是细化研究和指导。学科教研员按照教师进修校的统一安排,坚持经常深入全市中小学校进行听课和教学指导,注重常规教学和课堂教学的规范、指导和引领。教研员每学期平均听课80节以上,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50余次,指导教师410多人次。

二是注重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在基层发现人才、扶持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对本学科的骨干教师进行培养和指导,采取师徒结对子或签订培养协议等方式,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努力成为课堂教学改革建设的中坚力量。

三是拓宽研究渠道。开通网络教研平台,丰富课堂教学改革指导形式。以信息技术教学和农远工程资源利用为依托,2010年4月申请开通了“五大连池市网络教研在线”,把网络教研与常规教研有机结合起来,指导各实验学校的课改及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四是开展高端培训。请省内外领导、名师、名家42人次进行讲学指导,每次受训教师均超千人,扩大了学术交流空间,使广大教师开阔了视野,提升了素质,促进全市中小学教师实施新课改能力的提高。

三、深入研究,形成特色

一是学案建设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正向科学化目标迈进。在学科教研员的主持下,四年、五年、七年、八年语文和数学学案从无到有、由有到优,保证实验年级教师、学生人手一册,解决了困扰课堂教学改革的瓶颈问题。七年、八年英语《预习导纲》《思维导图》业已投入使用。

二是具有我市特点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已经提炼总结出来。初中语文自主感悟式教学模式、初中英语以《预习导纲》为载体的“导学式”模块教学法、初中物理“引、研、结、用”四环节教学法、初中数学“导、学、讲、测、评、练”六环节教学法、思品“四步”教学法、小学语文“导读悟思拓”五字自主学习模式、小学数学“导学——精教——勤练”六字教学模式、小学英语愉快情境教学法等,已经初步形成一套完整体系,其中初中物理“引、研、结、用”四环节教学法被立项为“十二五”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初中语文自主感悟式教学模式和小学数学“导学——精教——勤练”六字教学模式被立项为“十二五”黑河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三是课堂教学改革效果评估小组做好课堂教学效果评估方案或标准制定,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形式,经常到各校对课堂教学改革进行评估,对评估数据进行统计整理与分析、完成教学评估报告撰写,对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修正意见。

四、反思总结,效果显著

一是带来了新的课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面广了,学生展示的机会多了,形式化的学习活动比前几年减少了,学习活动的思维性增强了,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是改善了师生关系。课改使师生关系得到改善,民主、平等、和谐成为师生关系的主旋律,突出表现在两方面: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三是激活了校本研究。在学科教研员的引领下,教师从课程的忠实实践者,转为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与建设者。教学研究向学校回归、向教师回归、向教学实践回归。

篇7

关键词:中小学;管理;加强;措施

如今的社会对中小学的管理要求较高,各大学校也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为了给广大学生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也为了给今后的社会输送更多有用的人才,加强中小学的管理,势在必行,那么主要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入手呢?首先应该逐渐地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对教师队伍进行多方面的培养,让学生进行德智体多层次、多方向的发展,树立以德育人的教育观念,坚持科学的管理,建设长远的发展观,切实的履行教育者的职责,以自身的实际行动,真正意义上加强中小学的管理,为祖国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严格规范学校的日常管理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个优秀的学校,也必须要有自己的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现阶段的中小学,规章制度不是非常的完善,有许多疏漏之处急需改进,所以,广大中小学应该按照学校目前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的教学管理经验,建立出一套完善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对旧有的不符合现代要求的规定,要进行改良。建立出规章制度,还只是迈出了第一步,第二步则是要严格按照规定来办事,来管理学校。很多时候,会出现不少如教师违规,学校各级人员违规的情况,按照以往的中小学管理思想,不严格按照规章来办事的学校必定会对这种情况视而不见,但是,要想真正建设一个能创造有用人才的学校,一定要按照指定的规定来管理,不论是老师,学生,又或者是学校各级管理人员,都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保护规定、遵守规定。最后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学校的制度管理就上升到了文化育人的层次。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学生思想教育

建设出一支高素质、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所有学校的共同愿望,同时,教师素质能力的高低,和学校的管理也有着分不开的关系。强加教师队伍建设,学校要做到经常用各种务实可行的方式对教师队伍进行培训,随时保持了解最新的教学模式,最优异的教学观念,保持教师队伍的积极向上。另外,还要加强教师责任观的建设,加强其素质道德建设,让老师们能够尽职尽责地管理学生,在课堂上面时刻保持最佳状态,对落后的学生要有足够的爱心和包容心,不能责备和放弃,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学校以教师队伍素质的加强,带动学校管理的加强。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对学生的教育也要一起抓。学生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多方面的教育时刻都不能放松。主要来讲,学生的教育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课堂上的文化教育,另一方面是道德思想教育,相比文化教育,道德方面的教育更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事关重大的意义。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贯穿“知行合一”方针。一方面要对学生灌输正确的理念,以科学的方式,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配合社会上的各种现象,让学生自己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分辨善恶美丑,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地配合团委、班主任、任课老师等,定时的开展思想品德教育课程,鼓励学生多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自己的优良品德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把外在道德要求内化成学生自己的思想品质。

三、营造优良的教学氛围,革新教学模式

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管理情况,而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则需要营造一个优良的学习氛围,一个受到广大师生喜欢的教学氛围。随着课改的逐渐推进,广大中小学也应该切实地根据课改,以科学的理念完善课堂教学,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改善教学环境,在追求优质高效教育教学方面永不停止追求的脚步。

新的时代对于学校的要求也不同于以往,学校身上肩负的责任也更加的艰巨。随着课改的全面推进,教学模式急需要进行革新。旧的教学模式比较枯燥乏味,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大为降低,这是影响中小学学校管理的一大障碍。如何解决这道难题?唯有对教学模式进行革新,这需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努力。应先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传统模式中发现不足之处、需要改进之处,然后,制定详细的改革方案,学校上下要严格地按照方案来执行,通过这种方式,慢慢地进行实践,不断调整,通过实践的考验,来验证新的教学模式是否能显著地改善教学质量,是否能在真正意义上加强学校的管理。

总的来说,推进改革,切实地加强学校的管理,对于广大中小学来讲,任重而道远,但是意义也是非同寻常的。所以中小学的管理者们应该以身作则,切实地履行自己教育者的职责,通过对学校管理的加强,为今后的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 杰.论学校管理的加强[J].理论研究,2011(7).

篇8

【关键词】微课;可编程逻辑器件;考核方式

0 引言

《可编程逻辑器件》课程是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和“通信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选修课程,受益学生数量众多。作为一门能够直接应用于工程实际的技术课程,其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与当前电子信息、通信、计算机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的技术应用需求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熟悉现代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流程,理解自上而下的设计理念和模块化设计策略,掌握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基础知识及开发工具的使用方法,可以使用高级硬件描述语言独立设计中等规模逻辑电路系统[1]。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现代数字电子系统的设计能力,这为学生对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具有积极作用。

1 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笔者在《可编程逻辑器件》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本课程的教学模式与预期的教学效果仍存在一定偏差,主要分析如下:

1.1 在教学内容方面

侧重于“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知识传播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偏重于理论教学,与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特点不相吻合。虽然近年来,学校的实验教学条件与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在本课程的教学模式上,大多教师仍采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的单一进程方式,缺少“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知识自我学习与自我凝练的过程,实验教学与相关理论教学在内容上的紧密结合性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1.2 在教学效果方面

由于本课程属于电子信息类学科的专业课程,课程内容涉及多门专业基础课,包括电路基础、数字电路技术、计算机接口技术、编程语言等,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严密性,若任课教师不能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则难以让所有学生都跟上教学进度,达到“滚雪球”式的教学效果。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每次在课程教学的后半期,授课班级基于本课程的学习情况会呈现较明显的两极分化状态,大部分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课程内容,但是也存在少量学生对课程的基础概念仍模糊不清。

1.3 在教学评价方面

本课程具有工科专业课程的一般共性,即课程作业和试题一般具有统一、明确的标准答案,主观分析类型的考核方式相对缺少,这使得部分学生的考核成绩不能完全反映出其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水平[2]。例如,本课程的设计习题往往存在几种不同思路的解决方案,但是作者在批改作业、综合测试及实验考试的过程中发现,经常出现大部分学生,乃至全班都使用同一种解决方案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课程内容无法彻底理解,更难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3]。另外,课程考核方式的单一性也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借鉴,甚至抄袭他人作业的懒惰行为,从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基于以上对《可编程逻辑器件》课程特点、人才培养方向以及教学现状问题的分析,为了满足高层次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有必要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2 基于微课的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2.1 微课概念及特点

微课以构建主义为指导,利用情境教学法设计教学,通过创设典型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用情感活动加强认知活动[4]。微课是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时代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技术与教学应用融合的高级阶段[5]。目前学术界对微课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国内学者对微课的研究范畴包括“微教学过程”[4]、“微教学活动”[6]、“微教学资源”[7]等不同领域。微课的一般设计与制作流程如图1所示。

微课的出现并不是对现有课堂教学模式的颠覆[8],而是对传统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和资源拓展。微课以微视频为载体,具有主题突出、目标明确、短小精悍、结构良好、资源多样、应用灵活等特点,这使得微课可以支持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而且,微课的内容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适合于问题解决、技能操作、观摩学习等小型教学任务,因此微课在工科课程教学活动中具有较为明显的应用优势。

2.2 基于微课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基于上述对微课的学习与理解,作者将微课与《可编程逻辑器件》课程教学相结合,根据具体的教学问题及教学环境,灵活运用微课技术来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改善课程教学模式。一方面,教师使用微课为学生展示、讲解、剖析本课程的工程实例,加深学生对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及其硬件描述语言的理解与掌握水平;另一方面,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课程设计任务,通过自我学习和独立思考,以微课的形式提交课程作业,形成一种新的课程考核方式。本文所提出的基于微课的《可编程逻辑器件》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2.2.1 课程初始阶段

《可编程逻辑器件》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可编程逻辑器件结构、硬件描述语言、软件开发工具等多个部分,其学习思路与传统的数字电路课程有一定区别。在本课程的初始阶段,学生需要掌握较多的技术名词与概念,如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 EDA)、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 ASIC)、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 C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 FPGA)、硬件描述语言(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 HDL)以及综合优化(Synthesize)、知识产权核(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e)等。若是教师仅在课堂上对学生讲述这些概念,则缺少形象性和直观性,难以激发和调动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课程的初始阶段,教师应该以微型教学视频的方式,结合部分硬件实体展示,按照“概念-原理-技术-产品-应用”的学习思路,向学生讲述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吸引和促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较好地理解相关概念,从而激发其对本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2.2.2 课程进阶阶段

作为一门工程应用类课程,学生需要通过学习众多工程实例来理解、积累和掌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本课程的工程实例一般由硬件描述语言(VHDL或Verilog HDL)、逻辑电路图、状态图(或状态表)以及(功能或时序)仿真图等多个部分组成。对于学生而言,长期重复“逻辑分析-代码编程-仿真分析”的教学模式相对侧重于理论教学,这不仅会让学生感觉枯燥无聊,难以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而且也会在无形中割裂“电路设计-代码编程-硬件实现”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产生本课程仅是一门“软件语言”的错觉。然而,若将实验教学搬入理论教学的课堂中,一方面,课程的教学效果会受到实验条件和实验设备的限制;另一方面,由于每个工程实例的调试、综合、适配、编程配置等阶段均需要耗费一定时间,这将导致学生难以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来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

因此,在课程的进阶阶段,教师应该挑选若干代表性工程实例,在课下事先制作微课,使用屏幕录制和视频处理软件(如Camtasia studio、Screencast、屏幕录像专家等)来展示可编程逻辑器件的软件开发过程及其关键知识点,同时利用数码摄像机或智能手机拍摄载入了设计文件的硬件系统的测试过程,旨在让学生全面认识和掌握可编程逻辑器件的设计流程,从而进一步培养和增加其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本课程制作的微课课件实例如图2所示。

2.2.3 学习应用阶段

基于对本课程考核方式单一性所造成缺陷的考虑,本方案计划在课程的学习应用阶段,以微课为驱动,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向学生布置一批有一定的工作量,难度适中的课程设计任务,本课程的部分设计题目如图3所示。课程设计任务要求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每组3~5人,选定其中一个课程设计,合理分工,利用已经学习的相关理论知识及开发工具,仿照其在课程进阶阶段所学习的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流程,以“逻辑分析-代码编程-仿真分析”为内容,自行制作微课课件,在课堂中展示并且给予必要的补充说明,最终由任课教师评价其微课作业的完成效果及优缺点,并且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讨论。部分学生制作的基于课程设计的微课课件如图4所示。

因此,在课程的学习应用阶段,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课程考核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另外,本课程的一个特点是相关的软件开发工具多样化,包括Quartus II、Max+plus II、ModelSim等,软件功能较为丰富,因此学生可以在实验室之外,不需要借助硬件实验箱或开发板,也可以较容易地实现对硬件描述语言的功能仿真和时序仿真,这也是学生能够以微课形式提交课程作业的必要条件。

2.2.4 课程复习阶段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繁杂,涉及的技术领域较为宽广,学生需要通过对大量工程实例的学习、实践来积累经验。然而,这也往往会导致学生在课程的最后阶段,重点关注于电路设计方案及代码编程策略等方面的应用学习,从而忽视了对本课程内容整体性与系统性的掌握。

因此,在课程的复习阶段,教师应该将微课课件凝练为知识点,并且通过对学生阐述和分析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来总结和归纳本课程的学习路线,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课程体系的理解,实现“点-线-面”全方位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本方案的四个阶段相辅相成,顺序递进。将《可编程逻辑器件》课程教学与微课相结合,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新颖的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为任课教师提供新的课程考核方式,达到强化本课程教学效果的目的。

2.3 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特色

1)将微课概念引入工程应用类课程:《可编程逻辑器件》,进一步扩展微课的应用范畴,增加本课程的先进性、现代性和开放性;同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2)能够改善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单一性问题,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生掌握本课程教学内容的考核机制。

3)借鉴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进一步将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丰富和完善课程的教学内容,从而实现不断深化的能动的辩证学习过程,促使学生熟练掌握课程内容,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3 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可编程逻辑器件》课程教学的现状问题,以达到有效教学目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标,提出了将微课概念引入本课程理论教学课堂的教改思路。在充分考虑本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借助于数码摄像机或智能手机等常用设备,以及屏幕录制和视频处理软件,总结和归纳了切实可行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基于微课的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在下一步工作中,作者考虑将微课应用于其他工程应用类的课程教学中,进一步探索微课在该领域课堂“教”与“学”应用中的有效模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巧文,杨亚萍,朱仲杰,等.基于CDIO理念的可编程逻辑器件应用教学方法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19).

[2]龚学余,朱卫华,单长虹,等.“可编程逻辑器件及应用”课程的实践教学[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04).

[3]陈力颖.《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课程实验考试改革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52).

[4]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 2013(04).

[5]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等.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07).

[6]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4).

篇9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内容;实验内容;课后思考;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0-4917-01

《C语言程序设计》在各高等院校广泛开设。不同学校的学生对这门课程要求不一样,对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这门课程难度偏大,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不易学习!随着课程教学的改革,许多学校对这门课程课时进行了压缩,教师根据课时也进行教学调整,随着课时减少,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自学的习惯,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C语言程序设计》对大部分学生,是接触的第一门计算机语言课程;它学不好,直接影响到学生后面对计算机学科的学习,数据结构、算法分析等课程也就很难开展。根据以上现象,本文拟从教学内容、实验内容、课后思考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方案;期望跟任课教师交流学习,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C语言的编程能力。

1 教学内容调整

由于C语言涉及的概念比较复杂,规则繁多,使用灵活,容易出错,不少初学者感到困难,迫切希望能找到一本容易入门、容易学习的C语言教材。对目前国内各高校使用教材分析发现,C语言教材章节安排一般如下:C语言概述,算法,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达式、顺序程序设计、选择程序设计、循环控制、数组、函数、预处理命令、指针、结构体与共用体、位运算、文件等[1]。这样的安排很符合学习逻辑,但很多教材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达式论述过多,弄的很复杂,在没有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知识背景下对数据类型、码制等问题的学习,几乎不可能做到真正理解;如果在这些内容花过多篇幅描述,或花过多时间讲解,会把学生刚从第一章中学习了几个C程序例子激发学C语言的激情慢慢抹灭,甚至有的学生因为理解不了,对学C语言产生害怕的心理,不利以学生的学习。

针对上述问题,对教学内容调整如下。第一章概述精细讲解几个例子(输出、2个数加法、2个数最大数),第2章只精细讲解一个例子(5!阶乘),其他的例子简单讲解,第3章讲解数据类型时,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数据类型定义,对基本类型存储、范围、类型转换可以后面章节例题中讲解。顺序结构可以跟基本数据类型合并起来讲解,使学生上机、实验都有了练习的内容,持续了学生学习C语言的热情。一般院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是太好,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

2 实验内容思考

实验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学习C语言过程中,经常会听到学生说:“上课我能听懂老师所讲的,下课让我自己编写程序,我就不知道怎么入手了。”这样的现象在刚开始学C语言的学生中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教师教学。在刚开始教学的章节,教师可以固化下简单程序编程的步骤。如一个程序体有4部分组成,变量声明(变量定义)部分、输入部分、数据加工、输出部分;通过输出思考程序输入,通过输入、输出来确定程序的变量,再通过原始数据推导数据加工。当学生把这几个问题都弄清楚了,也就能顺利写出程序。经过前面章节简单程序的编写,到函数章节时,再提高学生对复杂程序编写能力。

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以巩固和综合运用课程上讲解的主要知识点为主线,内容应该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以从简单到复杂的任务驱动方式,要求学生从一个代码较短的程序开始逐渐完成一个代码较长的实验程序的设计。要求题目可以如下:身高预测、模拟计算器、猜数游戏、小学生算术测试、餐饮服务质量打分、学生成绩管理、模拟数字式时钟等[2]。

3 课后习题思考

随着课程教学的改革,C语言课时也大大被缩减;但是编程能力提高唯一的方法就是多读程序多写程。一般院校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普通不高,这就要求教师督促和施压;因此,课后习题布置和课后指导学习是很有必要的。课后习题的布置,可以不局限于课本;比如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C语言的历年真题、国家软件资格水平考试程序员级别的历年真题等都是很好的题材;程序员考试的题目更注重学生的编程能力和程序的实用性。面授时间短、学生多等原因是教师不能回答每个学生的问题,所以教师也可以建立教学网站,方便随时跟学生交流、答疑,也方便教师把课程资源共享。

4 考核方式改革

编程能力是这门课程考查的重点。什么样的考查方式能更科学地反映学生的编程能力?一直是广大教育者思考的问题。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是以笔试,理论考试为主,这经常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C语言的考试可以不进行理论笔试;期末考试以实践环节的考核加答辩的方式。 做到不仅考理论, 同时还要考实际编程能力。平时成绩、实践考核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按 20%: 20%: 60%的比例评定综合成绩。

实践考查方式如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相应题目,进行协作完成;考查题目:1)贪吃蛇游戏;2)蓝黄棋游戏;3)五子棋游戏;4)推箱子游戏;5)骑士游历问题;6)八皇后问题;7)C语言课程设计综合应用实例――学生成绩管理;不懂的学生可以通过跟其他同学协助讨论、查找资料实现程序;对学生考查,采用答辩的方式;从4个方面进行考查: 1)程序的运行情况。A.好;B. 中;C. 差。2)对程序的结构解释。A. 好;B. 中 ;C.差。3)对某些局部模块的详细解释。A.好;B.中;C.差。4)对某些语句的现场编写情况。A.好;B.中 ;C.差。这些题目难度多层次,要经过看书学习,查资料跟同学讨论协助完成;通过答辩,评定学生对理论知识、程序的掌握程度以及编程能力并给学生建议。通过这种方式让编程能力好的学生带动其他学生,让其他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编程的乐趣;让同学间互相协助。经过实验这种方法可行有效,但需要教师答辩,花费教师过多时间。

5 结束语

《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改革应围绕“以课程知识点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程序设计能力为主线,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思想,抓好课程理论、实验、考核的每一个环节,重点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培养出应用型程序设计人才以及提高教学质量。社会需求、生源都在不断变化,教学改革是个永久性的课题,要求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寻求适合的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 谭浩强.C程序设计[M].3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篇10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互连网+“慕课”+“微课”以及翻转课堂教学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似乎成为进一步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灵丹妙药[1]。与之相呼应的举措就是进一步压缩大学英语学分,由16个学分缩减为4-8个学分,部分高校甚至将大学英语由必修课程调整为选修课程。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真的能将大学英语教学带出困境吗?而现实挑战是“费时低效”、“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应试教育倾向等顽疾一个也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和困惑又接踵而至。

二、继续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程中面临的困惑与挑战

历经黑板+粉笔+挂图的传统课堂讲授模式、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为特征的多媒体教学和学习模式以及以互连网+“慕课”、“微课”为标志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推进。一方面,教学改革成绩斐然,硕果累累。而另一方面,诸多的深层次的矛盾与困惑以及严峻的现实挑战日益突显。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MOOCS和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并非解决问题的良方,也无法掩饰大学英语教学中深层次的矛盾和挑战,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形式上和概念上不断变化和翻新只能解决浅层次的问题。教学和学习“费时低效”、“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应试教育的魔咒始终困扰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程。

(一)大学英语学分缩减已是大势所趋大学英语学分权重是一个倍受争议的话题。大学英语曾经是高校学分权重最大的必修基础课程。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不少高校采取渐进式压缩大学英语课程学分,直至由必修课程逐步转变为限定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一些研究型大学或综合大学的大学英语课程减少为4-6个学分,甚至取消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直接进入专业英语教学模块。一些地方高校不顾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忽略教学规律积极跟进效仿,大学英语课程形同“鸡肋”,缩减学分似乎成为首选应对之策[2]。大学英语课程的地位由学分比重最大的必修课程逐渐沦落为可有可无的“鸡肋”,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而且越来越尖锐,大学英语课程学分的不断缩减换来的是专业类课程学分的日益增加。英语学习“无用论”有愈演愈烈之势。近年来中、小学的英语课程改革方案的陆续出台也印证了这一趋势。

(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MOOCS和翻转课堂教学理念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模式采用课前视频学习与课堂讨论学习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变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流行语,大有颠覆传统课堂。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进程由黑板+粉笔+挂图的传统课堂讲授模式进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阶段。现阶段以互连网+“慕课”、“微课”为特征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理念推进改革的新方向和新思路。高校英语老师在不断反思近20年来的英语教学改革的得与失的同时持保留意见甚至强烈反对,认为这是把大学英语引入误区,后果不堪设想。折衷的结果是教学管理部门在面授学时大幅缩减的情况下不减少甚至提高老师的综合学时数作为积极配合和支持教学改革的奖励。学生成为了最终的改革实验田,甚至是牺牲品。

(三)大学英语目标定位及功能定位模糊,导致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冲突大学英语目标定位及功能定位模糊,导致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固有矛盾不断发酵,以考代学为特点的应试教育倾向依然严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3]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自本世纪初,大学英语课程的工具日益突显,专业英语课程异军突起,教师和学生的观念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英语学习的实用性、技能性、工具性作用不断被放大和强调。导致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固有矛盾不断发酵,以考代学为特点的应试教育倾向日益严重。部分高校以大学英语四级成绩取代学业考试成绩。新生入学就可以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425分以上的学生可以教学选择大学英语课程学习,也可以放弃学学英语课程,似乎通过英语四级和六级考试成了大学英语学习和教学的终极目标,英语四级的成绩可以按照相应的百分比折合为英语学业测试成绩。而且采取类似政策的高校不在少数且渐成趋势。

(四)语言文化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顾此失彼在当前高校的语言文化教学中,西方文化、中国特色文化和区域特色文化教学顾此失彼现象严重。中国特色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匮乏甚至“失语”。地方或民族特色文化的英语表达几乎空白,西方殖民文化和民族及宗教文化的负面影响愈演愈烈,值得高度警惕。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彼此交融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整合能力,文化鉴赏能力以及文化甄别能力成为大学英语素质教育的关键。截止上世纪末,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重点始终围绕西方文化的导入和介绍,以一种欣赏甚至崇拜的心态模仿和学习西方文化思潮,部分保持头脑清醒和理智的英语教育工作者对全面导入西方文化的教学模式持保留和批判态度。本世纪的前10年,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重点逐步转向中国文化“失语”问题的研究,突出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提升。借鉴西方文化精髓,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成为研究的重点。最近五年,承认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彼此交融,培养学生的文化整合能力,文化鉴赏能力以及文化甄别能力成为大学英语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尤其在边疆民族地区,西方极端文化、宗教极端文化及带有民族主义的形形文化相互渗透,彼此交织,如何构建新型动态、开放、多元和谐的语言文化生态体系成为外语教学工作证的新课题和新使命。

三、构建新型动态、开放、多元和谐的语言文化生态体系

新时期继续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程的新思路———构建新型动态、开放、多元和谐的语言文化生态体系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动态、开放、多元和谐的语言和文化教学生态体系。大学英语教学多元和谐的语言及文化生态体系涵盖语言生态体系和文化生态体系两个层面,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构建新型动态、开放、多元和谐的语言生态体系构建新型动态、开放、多元和谐的语言生态体系涉及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和功能目标定位、优化和完善大学英语课程群体系、优化和完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等方面。1.明确语言文化教学的目标定位和功能定位高校根据本校的办学特色和目标定位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科专业对英语学习的客观需求确定具有本校特色的多元化、立体化和个性化的语言文化教学目标体系。制定分类、分级和分层的个性化教学目标体系成为进一步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必然的选择。重新定位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定位和功能的新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转向,即从灌输式的教化理念向发现探究理念的转向;从人文向技能性和工具的转向和从通用基础英语向学术英语和专业英语教学的转向[5]。2.优化和完善大学英语课程群体系明确大学英语课程的目标定位和功能定位,优化和完善其课程群体系,使通识英语教育与专业英语教育之争迎刃而解。语言文化教学和学习的基础英语学习和后续提高课程两个不同阶段的重要目标。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与技能性和工具的矛盾也不复存在,分别融入到通识英语教育与专业英语教育的全过程中,只是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有所区别。综合英语类课程群、语言技能类课程群、语言文化类课程群和专业英语类课程群以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形式有机组合。学时和学分的分配比例根据学校具体的办学定位和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做相应增加。体现学校的特色。充分照顾到学科专业要求和学生个体差异及具体需求。通用英语、通识教育类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三者比例科学[6]。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四个均衡,即必修课和选修课均衡配置、语言的输入与输出均衡发展、语言与文化素养均衡发展、人文素养教育与技能训练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