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报告范文

时间:2024-03-20 11:22: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报告

篇1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一直是生活在我们这块大地上的炎黄子孙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也是今天我们提升文化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周易》有两句话: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一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当年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作《论君子》演讲,引用了这两句话,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清华校训;张岱年更是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概括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党在十报告中更加着重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并且号召“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认识,建立理解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的思想情感,能够辨别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并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从而运用民族文化的知识、方法与情感,处理现实学习、生活、工作中各种相关问题的目的,最终达到爱我民族,爱我人民,爱我国家的崇高境界。

二、如何发挥传统文化在提高中学生道德修养的作用

1.要编写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优秀文化典籍。

中国古典文学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或坚强豁达;或忧国忧民;或孝感天下;或高山流水;或积极乐观;或坚忍不拔。赏析经典篇章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世界,阅读古典诗文可以使学生感受生活的多姿。编写适应中学生使用的相应读物,研究在中学教育中进行文化教育的具体措施。目前中学教育急需解决中学中国传统文化的运用问题,相关的知识介绍、理论分析、思想教育的具体方式、教育过程的研究等问题,将传统文化教育具体落实在教育实践中,既提供理论知识,传播文化精神,使之更加贴近中学生的水平和需要。

2.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对待我们绚丽的传统文化,着眼于对中学生进行具体教育,即教育内容的具体化,教育方式的具体化。拒绝口号式教育,拒绝机械式教育,将教育寓于实践中,全方位进行教育,从阅读开始,我们提供具体的阅读材料,对传统文化中各种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在学生中进行讨论分辨,使学生能区分精华糟粕。还可以开展各类相关的活动,寓教于乐,将枯燥的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有趣的校园活动中,如主题辩论赛、演讲比赛、征文等,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触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再给予相应的引导和鼓励;还可以结合现实发生的热点事件,有针对性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增强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理解接受中国传统文化。

篇2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道德修养 道德 教育

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文化对我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代教育应十分注重传承传统文化,注重其对中学生的思想素质的指引作用。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我们既要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更要学习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不仅要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其传统,更要将其传播到世界,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一、传统文化概述

中华民族文化包罗万象,蕴涵着丰富的内容,是我们后人的自豪与骄傲,是进行传统文化精神与思想教育的教材,我们都可以从中发掘出当代中学教育的意义。中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精神实质。时间从远古到近代,内容从国事到百姓衣食住行等。大致内容有:天文、地理、历法、民族、战争、国家、教育、思想、艺术、哲学、制度等50多项。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者的责任,在于教育学生分清优劣,有选择地继承并发扬民族文化中优秀内容,批判并抵制民族文化中落后、恶劣的内容。尤其要注意向学生介绍、分析、研究、批判那些混杂在民族文化中的恶劣的东西,使中学生能辨别好坏,区分优劣,并能从现象中看清本质,产生抵制民族文化中侵蚀中学生灵魂的那些垃圾的能力。我们要做的工作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而是思想文化的教育与熏陶,因此,我们必须从中找到进行思想教育,文化熏陶,精神陶冶的最佳途径。必须针对中学生普遍性的实际问题,展开卓有成效的思考分析,深入浅出,有节有序,更加适合中学生理解接受。

二、传统文化与中学生道德修养的密切联系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一直是生活在我们这块大地上的炎黄子孙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也是今天我们提升文化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周易》有两句话: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一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当年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作《论君子》演讲,引用了这两句话,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清华校训;张岱年更是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概括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党在十报告中更加着重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并且号召“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认识,建立理解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的思想情感,能够辨别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并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从而运用民族文化的知识、方法与情感,处理现实学习、生活、工作中各种相关问题的目的,最终达到爱我民族,爱我人民,爱我国家的崇高境界。

三、如何发挥传统文化在提高中学生道德修养的作用

1.要编写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优秀文化典籍。中国古典文学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或坚强豁达;或忧国忧民;或孝感天下;或高山流水;或积极乐观;或坚忍不拔。赏析经典篇章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世界,阅读古典诗文可以使学生感受生活的多姿。编写适应中学生使用的相应读物,研究在中学教育中进行文化教育的具体措施。目前中学教育急需解决中学中国传统文化的运用问题,相关的知识介绍、理论分析、思想教育的具体方式、教育过程的研究等问题,将传统文化教育具体落实在教育实践中,既提供理论知识,传播文化精神,使之更加贴近中学生的水平和需要。

2.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对待我们绚丽的传统文化,着眼于对中学生进行具体教育,即教育内容的具体化,教育方式的具体化。拒绝口号式教育,拒绝机械式教育,将教育寓于实践中,全方位进行教育,从阅读开始,我们提供具体的阅读材料,对传统文化中各种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在学生中进行讨论分辨,使学生能区分精华糟粕。还可以开展各类相关的活动,寓教于乐,将枯燥的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有趣的校园活动中,如主题辩论赛、演讲比赛、征文等,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触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再给予相应的引导和鼓励;还可以结合现实发生的热点事件,有针对性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增强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培育 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报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为12个词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及最高抽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心中的深层信念,是判断是非的标准,是行动遵循的准则。一个国家和社会是否拥有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大学正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让大学生自觉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关系到我们高等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问题,必需加以重视。

一、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五四重要讲话深入剖析了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传承和丰富内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最全面、最深刻、最完整、最系统的阐述,为广大青年自觉践行以及全社会共同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修身立德的着力点和培育弘扬的落脚点。核心价值观对于民族、国家发展非常重要。主席曾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可见,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离不开强大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先进文明的成长。精神是一个人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支撑与动力,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挺直身板的脊梁、破浪前行的罗盘。而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正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每个人的幸福安康,是全党全国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广大青年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总书记八个字箴言内涵丰富,寓意深刻,体现了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揭示了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努力方向,对于指导青年走好人生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主席曾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一本经典,也不是中华历史中哪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所说的一两句话,而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它是倡导辩证思维的文化,反对“过头”和“不及”;它从主体上说是人文文化,吸取了宗教思想中的某些优质思想,加以改造,使人文文化更加丰富,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中去;它是讲爱心的文化,爱国、爱乡、爱亲人、爱邻里、爱大众、爱一草一木;它引导人们去追求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己内心的和谐,是追求和谐的文化;它讲和平,反对侵略,并不无条件地反对战争,主张区别义战和非义战,支持前者而反对后者;它是追求真善美的文化,在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创造和贡献;它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即教育,认为人们经过努力学习皆可以成才,成为圣贤;它是主张国家统一的文化。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国家安全研究报告曾提到,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一是西方国家民主输出对中国政治思想构成威胁;二是西方国家文化霸权对社会主义价值观构成威胁;三是网络信息舆论多元传播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构成威胁;四是宗教渗透对中国社会主义信仰认同构成威胁。在这样的“世界文化激荡”中,我们必须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议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做好角色定位

大学生在社会中的角色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他们具有年龄优势和知识才能优势,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更重些。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是德才兼备,而且“德”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因此大学生要坚持全面发展,更要坚持“以德为先”,要首先学会做人,做一个有思想有道德的大学生,要有很强的道德荣辱观,自觉地、高标准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身边做起

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学好本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包含了追求知识、热爱科学的内容,也包含了在社会中立足和增强竞争力的各种品质要求,与大学生成人成才的愿望和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对于大学生成人成才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大学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等方面做出表率,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具体标准和基本要求,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细微处做起,从现在做起。青年大学生要珍惜在大学的宝贵时光,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学习提高,为将来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4

一、活动目的和意义

通过活动使同学们融入到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并感受我国博大的文化历史,加深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通过组织系列活动,培养同学们的爱国情感,以及尊老爱幼的优良社会风气;通过祭扫活动,在纪念先辈的同时,更懂得孝敬活着的人,更懂得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二、活动主题

缅怀革命先烈 弘扬传统文化

三、活动内容

1、开展纪念革命先烈活动。在烈士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师生缅怀革命先烈、追忆革命历史;组织部分师生为革命先烈扫墓、敬献花圈;邀请老战士、老党员以报告会、故事会等形式,讲述革命传统,引导广大师生继承先烈遗志、珍惜幸福生活、激发爱国情感。

2、开展文明祭扫活动。倡导文化祭祀、人文祭祀。开展“文明祭扫、平安清明”活动,倡导献花寄哀思,采取鞠躬敬故人、种植纪念树、清扫墓碑、召开家庭追思会、网上祭奠、设置集中焚烧点等文明、环保、健康、安全的祭扫方式表达思念之情。

3、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组织发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中国文明网等中央级媒体开设的“网上祭英烈”活动,进行网上祭奠、发表祭奠感言、开展网络访谈,激发爱党爱国情感,增强爱党爱国意识。组织未成年人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学国历史、学习英模事迹,在网上向先贤先烈鞠躬献花、抒写感言寄语。

篇5

彭银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学校德育存在着内容上理论与实践脱节,方式上强调知识灌输的问题,使德育出现单一强调政治性、注重统一性和规范性的倾向,教育效果不太理想。2012年以来,党的十有关文件和多次在讲话中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基于此,2013年3月,肇庆市政府提出要在全市中小学(含幼儿园和中职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市教育局制定了《肇庆市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探索在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学校德育改革,传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有效地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让青少年勇于担当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实现美好的中国梦。

:刚才您谈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是培养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需要,现在全国很多区域都在开展这方面的工作。请问,肇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什么样的优势?

彭银祥:我们的优势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概括:

优势一:建立了政府强力推进的运作机制。2013年肇庆市工作会议和2014年《肇庆市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了要在全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任务,由市委市政府倡导这项工作,在全国应该是首例。

优势二:准备充分,试验先行。我市的课程决策至少经历了四年多的试验和准备。在多方听取意见,多次进行调研、咨询和评估的基础上,制定这个《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课程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和适用性。

优势三:教学内容更具导向性、系统性、可持续性。我市目前使用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既较好地体现了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又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以儒家经典“四书”和《礼记》为重点,兼及《道德经》和《周易》,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如此明显的优势,想必肇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一定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彭银祥:是的,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我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色日渐凸显。

首先是形成了立德树人“知行结合”的课程运作模式,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什么教”的问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全覆盖―扩面提质的基础上,制定全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知行合一”行动方案,推荐若干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拓宽德育渠道,通过“学典立德”内化学生的思想品质,通过知行合一外化学生的行为,达到“修身育人”的教育目标。

第二个方面是规范“学典立德”教学模式,解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什么”“怎么教”的“落地”问题。课堂教学一方面强调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的规范化要求,一方面突出经典教学对于学生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关注,总结出诵读经典―理解经典―拓展延伸(领悟和实践经典)―背诵经典这样一个基本的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结合学校实际,开设“孔子文化”“包公文化”“龙母文化”“端砚文化”“竹文化”“玉文化”“花文化”“红色文化”等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扩展了我市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多个抓手,其中课程是最基本的保证,肇庆是如何整合这方面资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教材的?

彭银祥:我市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化”问题。一是教育人群全覆盖,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二是学科课程全覆盖,将教育内容融入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课程中去。三是教育环节全覆盖,形成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合力育人的良好局面。

首先来说教育人群的全覆盖。我市目前从有教材、有课时、有教师、有经费这“四有”上保障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落实。从幼儿园到高三,每班每周一节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安排专任教师上课,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分层设计: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使用蒙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七、八年级使用“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九年级至高二着重传统文化经典选读――《道德经》《礼记》,高三主要是“中华文化之源”――《易经》。这样的设计既体现出每部(篇)经典的独立精神,又能兼顾系列经典的整体关联,具备系统性和完整性,较好地遵循了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

再说说学科课程的全覆盖。我市各学校结合思品、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主要课程,利用课前五分钟、早午读、大课间和升旗礼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经典诵读活樱让学生做到“乐读”“美读”,从而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认同感,理解和传承中华文明和传世智慧,感悟民族精神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全方位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人格修养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最后来谈一谈教学环节的全覆盖。根据《方案》要求,我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由进校园到进课堂,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社团活动作延伸,校内外主题实践活动为拓展,县(市、区)主题活动为窗口,各中小学通过周末大讲堂、研究性学习、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等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初步理解和理性认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进而辐射社区和家庭,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关键一环是教师,只有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才能更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那么,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肇庆做了哪些工作?

彭银祥:我市坚持以人为本、研训结合的原则,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素养,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搭建多元学习平台,全面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能力:

专业指导引领。我们成立了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中心,制订全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目标、计划、方案,组织指导全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教学研究、课题研究与实验工作,定期开展专项调研(督查),有力推进了传统文化教学的常态化开展。

强化教师培训。市教育局联合有关单位共同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班,组织各类学校分管领导、教师参加中华书局、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国学艺术中心等专业机构举办的传统文化教育培训班,培训教育教学骨干教师三千余人次。各县(市、区)和学校也纷纷组织传统文化专题培训,为老师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

注重教研提升。教育局定期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优质课评选活动,努力通过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打造一批骨干教师,锤炼一批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各县(市、区)教育局和学校也通过举办教学比赛和传统文化教研活动,以传经、教研的方式进行培训学习。

搭建展示平台。我们还开展了全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规划和教案共享活动,通过经典诵读展演、演讲比赛、教师素养比赛等活动,展现教师个人魅力, 引导教师创新发展,促进教师的自我肯定和专业成长。

健全激励机制。市教育局每两年评选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多方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教师的活力和创造力,真正打造出一支热爱传统文化、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

:学校任何一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家校合作。请您谈一谈,肇庆是如何搭建家校合作平台,发挥家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

彭银祥:一方面强化家校互动。要求各学校通过“小手拉大手”形式,邀请家长参加学校举行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把《肇庆市中小学生传统美德行为指引》和低年级教材印发到学生手中,开展亲子诵读活动、传统美德“五个一”实践活动;通过评选“经典诵读家庭”“美德之家”等途径提高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借助家长会、校讯通等平台倡导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形成遵守公德、珍视亲情、勤俭持家的良好家风,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

另一方面创设交流平台。市教育局编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简讯》,开设肇庆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网站和新浪、网易博客平台,及时全市各地各校教育动态,报道各地各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学习心得,开辟“锦言录”专栏,反馈分享家长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观点和心得体会。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来,肇庆教育系统发生了哪些变化?

彭银祥:最明显的效果,就是学生精神面貌的改变。根据我们的访校记录和家长、学校反馈,课程实施以来,无论城区还是乡村的学生,都已经能熟读或背诵相关经典选段,学生通过诵读和吟诵,熟悉经典、领悟经典,培养了学习兴趣,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尊师行孝等行为有明显的改善,日常行为更趋规范,涌现出一批“美德少年”和“美德之星”。在公布的2015年“创全国文明城市”活动测评中,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得分以高于第二名15分的压倒性优势取得了广东省五个城市中第一名的好成绩,得到了测评组的高度评价。

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我市教师积极参与,深入研究,大胆创新,专业能力不断提高,教育成效显著。市教育局先后面向全市教师进行了“示范教案推荐”和“优秀课程规划与教案征集”,评选出25部优秀课程规划和203份优秀教案,并向全市推广使用。此外,在由国家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工作委员会等机构举办的“第四届全国传统文化进课堂教学研讨会”录像课、教学设计、论文评比中,我市教师获得三个项目的特等奖,有27名教师获得一等奖,获奖总人数达51人,获奖档次之高,覆盖面之广,令人瞩目。

全市各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通过学校教育辐射整个社会,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辐射到家庭和社区,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市教育局还接到家长表示赞扬和支持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电话,一对耄耋之年的退休大学教授,听说学校专门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还专程到学校听课。如今,传统文化经典亲子阅读、创建“书香家庭”、传统文化进社区等活动在肇庆蔚然成风。

:正所谓努力耕耘结硕果。四年播种,肇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取得了诸多可喜的成就和变化,但实施的过程中必定有苦有甜,请您谈谈这中间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彭银祥:确实如此,我想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认识是先导。同样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县区之间、学校之间、甚至校内班级之间,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一直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均衡现象。造成不均衡现象的根源,主要是管理层以及任课老师的思想认识差异。帮助全体教育工作者觉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推进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先导性问题。

师资是关键。能否通过有效的情境创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给学生,老师是至为关键的因素。我们通^骨干教师培训和结合实地观摩的研修活动,培养一批传统文化教学“种子”,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但是如何扩大培训的范围,调动教师自我进修的积极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否在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篇6

校园文化从内涵上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以广大师生为主体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财富的载体、实践活动和物质形态”;而狭义的校园文化则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服务于高校的整体建设,是高校教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充分体现着一所高校的办学理念和建设目标,也是一所高校的精神面貌、学术氛围的具体体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进行认真思考。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健全当代大学生人格,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建设思路上可能千差万别,既不能简单理解为几面文化墙的展示,也不是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简单罗列,它是一个系统的文化建设工程,需要在学校的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其建设目标需要从学校领导到基层管理部门,到普通教师以及广大学生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实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文化建设,主要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系统来传播社会正能量,培育高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它是一所学校发展历史的积淀,是经过潜移默化形成的集体生活观念、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反映在一所学校的学风、教风等方面。

二、高校校园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自身价值取向存在不同程度偏离

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独生子女享有完全独立的亲子关系。过去那种兄弟姐妹的家庭关系消失,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父母关爱过多,养成自我意识强、不愿吃苦、承受挫折能力低、思辨能力、判断能力弱、缺乏团结协作精神、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二是由于时期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以后,西方的价值观念、文化思潮大量涌入,传统文化再次受到强烈冲击,导致一部分大学生漠视传统文化,追求个人利益,缺乏远大理想,看重现实功利,价值观偏离。

(二)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注重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现象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建设包括校园校舍建筑、体育场馆、景观雕塑、道路、公共场地、绿化带、导引设施、文化墙等;软件建设又分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两大类,制度文化包括:各类规章制度、道德规范等,精神文化包括校园的文化氛围、大学生精神面貌、学习状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心理素质等。从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情况看,校园文化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建设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各种工作得到有效推进,但,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多数学校在建设周期短、见效快、看得见的硬件建设上舍得花钱。而对于那些见效慢、周期长的软件建设支持力度不够,导致软件建设不足,制度建设不健全,或执行不到位,文化建设形式单一,缺乏内涵等一系列问题,“高校文化特色淡化和缺失,高校有高楼没‘文化’的现象成为制约学校内涵发展的又一瓶颈。”[2]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立足于地域文化的传承创新不足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时期,很多地方性院校如雨后春笋快速成长发展起来,从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水平来看,还普遍存在着忽视传统文化建设,对地方文化资源认识不足,利用不够等问题。对于这些建校时间短,历史积淀少的院校来说,如何开发文化建设资源,凝练自身特色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急需思考的问题,尤其是立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高校,不应盲目照搬那些研究型、综合性知名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而应认真梳理当地文化资源,加强与对方文化产业的合作,一点带面,逐步推进,打造出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一)立足传统文化

党的十报告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任务。中华传统文化是以道德教化为主旨,贯穿于儒家思想和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朴素民风之中,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它通过社会生产实践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周易》把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天地之道结合起来,《易经》启发人们以良好的心态和修养对待自然、社会、人生。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自古以来先人们就把治理国家、造福人民视为己任。中华文化的全部体系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中华文化的精神是一种人文主义的道德精神。爱国情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助人为乐、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等等,都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可以说,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文化建设重要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二)充分体现时代精神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站在学术的前沿,体现出信息更新快、观念新、思想活跃、时代感强、充满活力等特点。高校不仅是人才的聚集地,也是先进思想、学术观念的传播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从建设内容到建设模式,到运行机制都应该体现出时代特征,高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文化群体,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关键时期,他们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追求时尚,对电脑网络、移动通讯、微信等现代科技感兴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与时俱进,开展大学生社团活动。社团是大学生寻求广泛的人际交往的场所,是高校的‘兴奋点’。社团活动作为课外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人才的共生效应。”[3]在注重社团活动作用的同时,应做好正确引导,不仅要体现高等教育的基本方针,还要充分体现时代进取精神,内容上应多宣传一些激励、拼搏、奋进、在平凡岗位无私奉献、关注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的典型事例、典型人物。宣传手段和传播途径上注重效利用现代传媒手段传播校园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形成自身特色

“打造特色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更高追求,也是学校特色的重要标志。”[4]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注意形成自身特色,每一所学校都经历了自己特有的发展历程。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高校文化建设不仅要依靠自身发展的文化积淀,还应关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广泛深入吸收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以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社会实践是高校文化建设最有效的补充,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增长见识、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应开展诸如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文化服务、青年志愿者活动、地方文化调研活动、百姓讲坛等多种形式实践活动,通过不断积累,输入鲜活因子,逐步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

四、结语

篇7

年级:六年级

活动时长:4个月

活动准备:①教师准备:制定各个阶段的指导方案与要点;有关民间棋文化的图书与影像资料;②队员准备:准备实践活动所需要的照相机、活动记录表……

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①活动时间:课内1课时。②阶段目标:能让队员围绕主题生成研究子课题,建立课题小组,学会并着手制定小课题研究方案。

创设情景,引发兴趣。师(出示各类民间棋):“民间棋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我国民间的棋类游戏丰富多彩,是古今广大棋类爱好者共同智慧的结晶,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认识华容道的故事,引发兴趣,导入主题。分组交流讨论,集体交流,确立社会调查活动的主题,设计活动方案,布置调查任务,利用课余时间,小组合作,把社会调查付诸行动,学生从各个渠道搜集信息,进行交流、选择、整理,然后撰写社会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活动实施阶段:①活动时间:课外4周~7周。②活动方法:以小组为单位邀请指导老师或家长一起收集有关资料、采访有关人员,也可个人实践。③阶段目标:按预定的方案,分工合作,通过上网查资料、问卷调查、采访等形式,多方获取各种资料。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活动:按预定的方案采访有关人员,录音、拍照、摄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阶段性的资料整理和交流。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进行指导。

第三阶段——活动总结阶段:①活动时间:2课时~3课时。②阶段目标:做好资料的汇总,形成结论,做好展示的各项准备。

各小组组员对本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分析、研究、筛选,形成结论。指导队员对实践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完成结题报告,指导老师帮助修订后定稿。讨论课题展示内容、形式。分小组准备课题展示内容,做好展示时的人员分工。

第四阶段——活动成果展示阶段:①活动时间:1个月。②阶段目标:我们以培养队员的良好意志品质为目标,充分创造充满民间棋类的特色活动,搭设队员表演展示舞台,以展示为激励手段,让队员积极参与,在民间艺术大舞台上展示自我个性,施展自己的才华,体验艺术快乐,从而促进队员参与学习民间棋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队员以各种形式展示研究成果,在这个过程中要善倾听,会发现,能质疑,巧答辩,为后期的修改完善研究成果奠定基础。

各课题小组到前面进行各种形式的展示,其他队员提出想法和问题,请他们解答。把各小组的成果和“我的成长记录袋”摆放在桌子上,举行了一次“班级成果交流会”。把评出的各组较好的成果资料在“六一”儿童节举行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实物展”。

篇8

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强调人和人性的教育,要求人们善待自己和别人,善待社会和自然,并且学会把人生价值的实现和社会价值实现统一。要达教育的目的,不仅要学习科学知识文化,更需要优秀的文化传统熏陶。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优秀的思想教育资源。在“95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从课堂教学、学生思想、业余生活等各方面开展工作,在现实生活中把思想政治和传统道德思想相结合,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95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1.有利于促使大学生明确精神信仰,树立道德标准,提高思想境界。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中国传统文化把人生的信仰和精神的追求看得比物质生活更重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知识者的最高理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塑造和发展,有重大的意义。同样,这对95后大学生思想道德品格的完善,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2.有利于激发“95后”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

祖国是家庭和个人的寄托,是我们物质利益和精神世界的寄托。中国历来有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文化传统:“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今天的爱国主义体现在:热爱祖国,矢志不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同仇敌忾,抵抗外辱等等各方面。我们要以宽广的胸怀与眼界,积极而理性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中去。处理好爱祖国和爱世界,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的关系。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具备民族自尊心和进取心,既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机会发展自己,又坚定地维护国家的和尊严。

3.有利于培养“95后”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在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诚实守信被看作“立身之本”、“举政之本”和“进德修业之本”,当今社会上由于各种原因,人与人之间的诚信面临相当大的危机,在象牙塔中的学生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存在各种诚信缺失的现象,如:考试作弊;恶意拖欠贷助学贷款和学费;求职过程中伪造简历;同时与几家单位签约,从中“择优录取”,单方面毁约等等。若这些情况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纠正,久而久之,学生们就会习以为常,踏入社会后随波逐流,丧失诚信的概念。诚信是中国的优秀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要求人人具有契约精神,诚信守法,结合今天的社会情况,对“95后”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更加显得紧迫和重要。

4.有利于促使“95后”大学生学会自省和换位思考。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孔子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他们都非常重视内省对人的道德形成的意义。反思自己的言行,改正错误的地方,学习正确的道理,并这样长期鞭策自己,才能不断得到提高,达到一个良好品德水平。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交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是要教会他们做人做事的道理,成为一名思想上的成年人。心理学在自省上的定义,是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调控—自我教育。但是,目前的“95后”大学生大部分比较缺乏“自省”的意识,要教会学生学会自我肯定与自我批评,在自省中,总结过去,并对未来做出规划;往好的方向,引导自身的思维和言行,是高校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儒家提出的“挈矩之道”,我希望别人怎么对待自己,自己就要怎么去对待别人,这就是换位思考的方法。它是正确认识人际关系,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思路。“95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唯我独尊,来到学校,怎么和同学相处,踏上社会,怎么和同事相处,如何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学会将心比心,学会换位思考是重要的一课。在对待他人时,要以自己的切身体验与感受去理解别人的感受和体验。它可以看作是古老的儒家文化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口头版本。如果大家都能够换位思考,以平等、诚信、宽容、互助的原则相处,何来“清华朱令案”和“同济投毒案”呢?!

三、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渠道和方式

1.课堂教学为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和内容。

每一个中国人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甚至是在生活的细节中都有体现,如诚实、善良、孝顺、忠诚、敬业、脚踏实地等等,至于爱国、中华民族气节等内容更是耳濡目染。很多思想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是一致的。在二者结合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选取和教学的方式方法相结合,不仅要表现出传统文化的内容,而且要概括,提高,体现出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沟通感情,引起共鸣,这样才能达到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教育效果。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根据书本内容,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一些专题:理想信念和大学生成长成才--古代儒家理想、做忠诚的爱国者--古代爱国情感和行为、现代法律思想一与古代法家思想等等。通过视频、学生演讲、辩论等多种方式,结合图画、音乐、表演等手段,将优秀文化直接诉诸学生的感觉,让学生得到切身的感受和提升。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也有很多教学要点可以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相融合。如以来的各次帝国主义前因后果的分析,等多次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的总结,中军民一心抗击日寇的视频再现等,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引导,都能够大大激发了学生爱国精神,激励学生“少年强则中国强”。

2.实践活动为辅,扩大传统文化教育的广泛性

实践活动直观生动,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思考和感受,会有和课堂不一样的收获。比如鼓励学生读经典书,看经典电影。书写读书笔记,开展导读、书评、影评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2014年9月—12月,我工作的学校思政部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征文比赛》,全校学生结合校园生活,写出很多有理论深度,同时具有实用价值的文章。主题从传统的道德思想文化当中摘取,多位思政教师挑选出班级比较出色的文章,结合书本的内容,开展专题授课,引用学生文章中的语言和事例来讲解知识要点,颇受学生好评。征文还经过评选颁奖,这又是一个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和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和老师,在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认识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其他方式还包括:开展演讲、书法、绘画比赛,小组课题讨论等等各种以传统文化为主题举办的校园活动。

3.社会辅导,增加传统文化教育渠道的多元性

举办一些和学生生活、前途、就业等密切相关的系列报告,邀请专家学者,名师,校友等来校做讲座,演讲,其中贯穿传统文化的理念,通过演讲者与广大学生的交流,让广大学生近距离感受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同时让学生走出校门,对社会各层次的传统文化广泛接触,比如到博物馆参观,到爱国基地考察,让学生认识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鼓励学生学会对社会上的各种现象进行思考和分析,哪些内容和我们从小受到的传统教育是不同的,应该从什么角度认识和看待。

4.学校和家庭互相学习和配合

父母是学生的启蒙和终身的老师,家庭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学校经常性与家长进行沟通,通过写信、邀请家长担任外聘辅导员、学校开放日价值参观提建议等方式,倾听来自家长的声音,了解家长对学生从小是如何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来方面来教育孩子,汲取家长中的先进经验,注入学校的管理教育方法中。同时及时向让家长传递学校的的教育理念,使家庭理解、接受和配合学校做好工作,提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及时性和全面性。

四、结语

篇9

1.当代大学生个人本位思想较重,价值目标现实化,责任意识淡薄化。

某些具有个人本位价值观的大学生,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加强,张扬个性,并追求实现自我价值;但他们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同时,又对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从而割断了自我发展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纽带,使得社会责任感缺乏。

2.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差,心理承受能力弱,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当代大学生独立性、自主性不断提高,具有挑战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他们又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耐挫力差,有较强的依赖性。大学校园内的暴力事件、自杀事件或休学、退学现象更是表明了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情绪掌控、学业就业等方面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很容易出现心理障碍与疾病。

3.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复杂化,道德行为和道德认知不一致。

大学生正是处于人生各个方面的形成、成熟时期,因而受多元化的道德观影响最大。在认知、情感上,他们认同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的观念,但在行动上,他们的践行能力差,就使得自己的行为又偏离了认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重新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使90后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可以对事物进行辨别批判,借助深湛的文化素养树立正确价值导向。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

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诸多问题,我们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授课模式与处于信息化时代下大学生所渴望的教学方式不尽一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尽人意,多数大学生对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并不认同,他们需要的是灵活、可以发挥自己所想的教育。而我们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蕴含了对人生和宇宙的关怀、对人和生命的理解,也就是说它在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注重人的发展与完善。因此,我们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较其他媒介有较强的渗透力、广泛的影响力,且其生动形象的诗词曲赋等文化资源能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其感染影响之时,启发学生睿智,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时代性。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多元文化交互撞击,生活方式复杂多变的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乃至精神境界都在悄然变化,民族精神面临新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如孔子的“杀身以成仁”、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这些都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实例。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营养,接受中华优秀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起崇高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意识,将感性的爱国情感转化为理性的爱国行动,从而培育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关爱意识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比较自我,关爱他人意识不足。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国家。孟子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就是教育人们要懂得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道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关爱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培养学生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关爱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关爱意识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追求一种人生成就的精神境界。它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消费观,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和求知欲。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格道德修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于人文,即人的品格的培养、精神的塑造。儒家的“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切关怀、理解尊重、忠人之事、宽恕为怀等;礼是行为规范,以“仁”为最高追求目标。“仁”与“礼”互补互用,人的行为应具有“仁爱之心”和“博爱情怀”,此在价值观上的反映就是“人格平等”“重义轻利”和“以义为上”的价值取向。在当代科技与人文严重对立的形势下,儒家的人文情怀将有助于消融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冲突与矛盾,培养现代社会健康的人格价值观。高校大学生在学习、接受教育的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人文精神能够使学生扩展视野,拓宽思路,使学生在犹豫迷惑之时得到更多的理性启迪、情感慰藉与正能量的教育,从而使青年学生人格更加健康。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确实重要。这就需要我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努力探索二者相互交融的途径。

(一)课堂教学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建立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课程体系

目前,高校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结构单一,且由于学时数少和大课堂教学的原因,使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但是,课堂教学是广大学生能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这就需要高校建立健全教育机制,要以专业教育为核心,但更要以人文精神的塑造为目的,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时展的优秀大学生。因此,一是要结合各学科专业的学习内容有选择性地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修、选修课;二是要有更多的时间、更高的频率为在校大学生举办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素质报告会等。这样通过改善教学内容、方法的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真切实地走进学科教学的全过程,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来剖析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让大学生确实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杨叔子院士曾要求他的学生在论文答辩前,必须熟背《论语》和《老子》。杨院士是希望大学生能从中学习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会如何做人做学问,以受益终生。

(二)社会实践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增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自主性与广泛性

社会实践不仅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更作为一个平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学生可生动感知的具体活动。因此,高校学生会、大学生社团等均可以引导大学生自主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活动。其一,举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国学课堂、诗词背诵等可以让学生从活动内容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二,邀请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及本校教师举办专题报告和讲座,可以让学生通过感受文化大师的风采,进而领悟传统文化的意蕴。其三,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遗迹、文化资源开展“探索发现”“文化挖掘”等活动,让学生从视觉上领略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最后,举办诸如“汉字大赛”“成语大赛”之类的带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的活动。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将内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文化行为,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将起到重要作用。

(三)网络媒体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提升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这就要求高校要开发利用网络媒体新平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升其吸引力。其一,高校可以建立QQ群和飞信群,及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既可以保证信息的实效性,又可以让大家切实地参与到学习中。其二,微信客户端的普及则是另一个有效的途径,高校可以建立自己的平台,并用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大家对高校微信平台进行长期关注。其三,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90后大学生传承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我们首先得唤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高校可以在本校选拔合适的学生,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亲自来当主角,拍一些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宣传片或者微电影,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宣传。这样做不但会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因为有乐趣才会有兴趣,有兴趣才会镌刻于心。

(四)校园文化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打造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软硬环境

篇10

一、创设多元环境,营造人文氛围

陈鹤琴说过:“儿童教育要取得较大的效益,必须优化环境。”环境是不会说话的老师,良好的环境可以起到“随风潜入夜,润无细无声”的效果,为幼儿营造多元文化的环境,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各民族、多国家不同文化的熏陶,从而感受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景观、风俗、礼仪、文化等,形成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及对国外文化的认同感。

1.公共环境的多元文化的创设

例如:一入幼儿园,映入眼帘的是超大的世界地图,世界各民族娃娃、各国国旗等,让幼儿一下子有了世界是个大家庭的感觉;在醒目位置摆上世界各地的时区表,让幼儿知道别的国家的时间是和我们不一样的;学校的走廊挂上世界名画,给幼儿以视觉上的冲击,从而感受和了解到世界各地的不同艺术文化,这些都是为孩子营造一种多元文化的氛围,从中受到熏陶。

2.班级主题环境的创设

每个班级可以选择适宜本年龄段的多元文化主题活动,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创设相应的主题环境。如:小班幼儿开展“美食吃透透”的主题活动,墙面可以贴上各种本土美食和国外特色美食的图片介绍,活动室可以创设有关于本土小吃的“闽南小吃街”、国外美食的”西餐厅”等;中班幼儿开展的“多国建筑”中,向幼儿展示的是世界各国的标志性建筑,如巴黎铁塔、悉尼歌剧院、埃及金字塔等等,让幼儿感受到世界建筑的辉煌和伟大,同时也展示了闽南燕尾屋、红砖古厝等极具闽南特色的建筑,让幼儿同样体验到民间传统建筑的美。

3.各种游戏区的创设

在创设各种游戏区时,也可以融入多元文化在其中,让幼儿在游戏中接受多元文化的熏陶。如:在角色游戏区中,可以开设“好清香闽南风味小吃店”、“豪客来牛排馆”、“多桑日本料理店”等等,让幼儿在游戏中去体验多国美食文化;表演游戏区中,创设小舞台、小戏台,幼儿可以自由表现各国的舞蹈和戏曲,也可以为幼儿提供多元的表演素材,如国外经典故事“小红帽”、“国王的新装”等等,让幼儿把所学到的、听到的、读到的故事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

二、以节日为载体,开展多元文化实践活动

各国、各名族的多元文化如何体现,节日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在节日时,都会举行各具特色的庆祝活动,而这些庆祝活动刚好融入了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说,节日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体现,抓住节日的教育契机,开展多元文化的实践活动,让幼儿切身去体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可以让幼儿感受更加直观,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

1.感受外来文化

通过世界性的节日和国外的节日活动开展,介绍世界的文化、习俗、艺术等内容,让幼儿感知体验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差异性,达到对幼儿进行多元化教育的目的。如:圣诞节到了,让幼儿了解了有关于圣诞节的由来,相关故事等等之后,就可以开展相关的节日活动,如制作环保创意圣诞树,孩子们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环保圣诞树,并亲手制作装饰物装饰圣诞树;还可以开展制作圣诞卡,互赠圣诞礼物的活动,当孩子们收到同伴精心准备的圣诞礼物时,一定会无比的惊喜;再如,万圣节来临,在了解了万圣节的传说之后,孩子们可以利用废旧材料制作服装道具自由装扮成女巫、仙女、童话中的主角等角色,进行讨糖果的游戏,充分体验西方民族的幽默乐趣。

2.传承民族文化

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节日中也蕴含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通过各种中国传统节日活动,也可以让幼儿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如元宵节,可以开展做花灯、赏花灯、猜灯谜、品汤圆的活动,幼儿自己动手制作元宵花灯,提着花灯到社区去观灯赏灯,猜灯谜,然后和家长一起制作汤圆,品尝甜甜的汤圆,体会团圆的意义,别有一番乐趣,也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再次发扬光大,得以传承。

三、以社会、社区、家长为资源,挖掘多元文化教育契机

幼儿学习的空间是多元的,并不仅局限于学校,而是指向更广阔的空间。真正有意义和有效的学习,可以打破封闭性,在空间与时间上充分的开放,在内容与形式上充分的多元化,使幼儿能够尽情的去探索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