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专题研究范文

时间:2024-03-20 11:22: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科学专题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科学专题研究

篇1

[关键词]教学效果 流体力学 专题讨论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9-0106-03

一、流体力学教学的特点

高等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能力的培养不仅包括学习知识的能力,还包括将所学知识灵活加以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很难依靠传统的教学手段来获得,需要不断探索新型的课程教学体系。[1]

流体力学作为一门既具有基础课程性质又具有鲜明专业技术特点的课程,是实践上述教学思想的理想平台。[2]流体力学以牛顿运动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和热力学基本定律为基础,研究在力的作用下流体的状态,流体与固壁、流体与流体、流体与其他运动形态间的相互作用,是力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一方面,流体力学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另一方面,流体力学覆盖了众多理工科专业领域,它所衍生出的研究方法正在向金融、管理等领域渗透,成为兼具深厚研究底蕴与前沿研究方向的学科。

二、一般工科院校流体力学教学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例,流体力学课程定位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及土木工程等专业的主干课程,是进一步学习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河流动力学、流体输配管网及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对后续专业课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因概念抽象、学生缺乏工程概念和工程背景,使得流体力学课程既难教也难学,要想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相关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尤为困难。

尽管流体力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但是作为专业基础课,流体力学为专业课服务的定位极大地限制了课程的教学时间。在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下,使得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和拓宽知识面两方面不能兼顾,顾此失彼。这一问题的存在不但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在工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善流体力学教学的效果。

三、流体力学专题讨论的教学形式

对流体力学教学途径的探索和改革一直在开展,其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改善教学效果的核心,而专题讨论是有效的手段之一。现阶段,不同学校的专题研讨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内容不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更接近学术前沿,甚至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理论;第二,讨论专题不同但都保持一致的风格,既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又需要小团队的协作精神;第三,研讨内容的选择更多地考虑了人的因素,讨论题目大都是基于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兴趣。

哈佛大学率先在专题讨论的教学模式上进行了尝试。他们采用专门的新生研讨课的形式,由教授直接面向一年级新生开设,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通过新生研讨课,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它为学生提供了浓厚的学术气氛。一般情况下,新生研讨课每年的主题都会发生变化或完全不同,而为了保证教授和学生之间的充分交流,学生人数一般会有所限制。

其他院校也有在不同课程中开展专题讨论课的教学实践。清华大学从2003年起就开始由流体力学的知名学者为新生开设了“智能流体及应用”的研讨课,得到了新生的普遍欢迎和好评。麻省理工学院从1986年开始尝试,每门研讨课的学生为8至10人,每年有800至900名新生参加,主要在大一、大二学生中进行。加州伯克利分校的流体力学新生研讨课则着眼于生活,更加注重应用,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主要以流体力学史和经典流体力学问题的课前讨论为主,面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这些尝试都证明新颖的教学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正式课程的学习,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具有非常正面的影响。

四、流体力学小专题讨论的实施、效果分析及后续工作

在借鉴国外高校和国内知名院校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课前小专题讨论提高流体力学教学效果的改革尝试。这一方式已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的不同专业进行了尝试,其中在环境工程专业开展了两轮尝试,其余专业各开展了一轮尝试。目前已汇总了学生的研讨论题50余份,在此基础上对实施过程进行分析,得到一些有益的结果,下面从小组人数、内容选择、时间安排、讨论形式、成绩评定及教师作用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讨论小组中学生的组成、人数是实施这一举措的关键。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尝试了以自由组合、按学号分组等方法组建讨论小组,每个小组学生的人数通常按照总课时和班级总人数来确定,每个组员分工负责、各司其职,例如分别负责资料收集、PPT制作和讲解工作。根据上述原则,在不同的班级中,小组的成员人数在1至4人间变化。从讨论效果可以看到,确定小组成员的人数是专题讨论中的关键环节。当小组人数较少时,一般选题不够深入,PPT的质量略显粗糙;而当小组人数较多时,专题讨论质量会上升,但会导致部分学生的参与流于形式。此外,讨论课初始阶段学生的示范作用非常重要,当这一阶段专题讨论的质量非常高时,往往能带动和影响后续学生专题讨论的质量,反之则起到不良的示范作用,因此很有必要在最初的实施过程里加以重点引导。在有多个行政班的情况下,还可以考虑穿插安排,在各个专业班级之间形成无形的竞争关系,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专题讨论的时间安排在课前5~10分钟为宜。这一安排的主要出发点是在不影响整体教学进度的情况下,将小规模的专题讨论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而不需要额外安排时间,这是我们区别于以往其他院校专题讨论课的最主要的方面。小专题讨论以清楚阐述一个主题为原则,避免过大的论题造成时间的拖沓。学生课前预先准备好演示所需的硬件条件,可以有效提高时间的利用率。按照一次课2×50分钟计算,每次10分钟的小专题讨论所占用的时间完全可以通过其他环节的调整获得,不影响教学计划的正常进行。

考虑到学生的知识面和授课进程,在讨论内容方面以流体力学范围内目标明确的小专题或流体力学史及流体力学经典问题为主。后者的选择主要是考虑到课程初期学生对流体力学没有认识或认识比较粗浅,可以通过国内外人物介绍和经典问题进行一段时间的过渡。在课程的中后期,学生的论题选题大都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时代气息。从现有的选题来看,学生的选题非常灵活和广泛,典型论题包括绿茵场上的流体力学、拳头大的雨滴见过没有、水旋石球、汽车阻力、高尔夫球效应等。选题内容与教材衔接紧密,其中有关边界层绕流阻力问题所占比例最大,约为40%,其次依次为流体力学史、伯努利方程、湍流及虹吸现象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对工程问题与科学问题加以区分引导,这主要是考虑到工科院校学生对工程问题的关注程度较高,而忽略了基础科学问题,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将有助于弥补这一缺陷。

讨论通过PPT的形式进行展示,学生讲解后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简短问题。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使得其他学生更好地接受所讲述的内容,而且有助于锻炼学生凝练问题和阐述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提供展示能力的机会。尽管如此,多媒体讲述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实物演示和提问式互动都可以很好地提升问题的阐述效果。例如,在讲述纸飞机的问题中,由于学生课前准备充分,将讲述中所提到的九种纸飞机的叠法都以实物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上,并分发到其他同学手中,依据实物讲解其中纸飞机的稳定性、飞行距离等性能,效果突出。解答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是互相学习的过程,目前这一环节在实际讨论中因为时间受限而不能过度展开,需要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加以改进。

教师的定位是这一举措中的又一关键环节。任课教师通常需要对论题进行点评和拓展,并依据小专题讨论的总体效果将其计入平时成绩。教师在本方法中的引导尤为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要详细了解流体力学的发展史。教师应在平时不断学习和积累相关的知识,加强对有关前沿内容的跟踪和了解,并能够积极地在基本的教学任务之外主动参与到本环节中来。同时,在教学中对所讨论中涉及的内容进行再次强调,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另外,讨论课也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有利于加强师生间的沟通。最后,尽管学生对于讨论课的热情与讨论课的成绩评定没有直接的关联,但是计入平时成绩仍是必要的手段。

五、结论与讨论

流体力学作为物理学和力学的一部分,理论内涵丰富,同时又兼具工程问题的典型特点,是不同专业后续课程的基础,它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想具有很大的普遍性,研究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

通过引入小专题讨论的形式,增强了学生学习流体力学课程的积极性,强化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跨出校门或进入更高层次学习阶段时具备很好的起点。从教学效果来看,该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会课程核心的内容,加深对伯努利方程、边界层扰流阻力等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扩展了知识面,了解流体力学在新能源、环境、纳米科技等新兴领域中的应用。在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热情参与,表现出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通过学生自选题、给定前沿问题或与专业相关的典型问题,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正式课程的学习,有效避免了直接接触复杂数学推导而带来的枯燥感。

小专题讨论方式仍有大量后续工作需要开展。首先,需要研究面向不同专业引入针对性小专题研讨的可能性,确定小专题讨论的合理规模、形式和不同专业的侧重点,形成具有继承性的教学传统。其次,在后续工作中,需要对专题讨论的素材进行整理,并针对部分学生继续培养其科研兴趣,或结合其他本科生教学活动,如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继续对选题进行深入研究。最后,形成学生PPT课件集锦,供后续学生选题使用,或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相关引导。该方法的研究可以在有丰富内涵和历史的大课时专业基础课中加以推广,如大学物理、固体力学等。

[ 参 考 文 献 ]

[1] 戴世强.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学习和实践钱伟长教学方法论的一些体会[J].上海大学校报(电子版),2007:513.

[2] 樊洪明.在“流体力学”教学中应努力实现传授知识与增长能力的统一[J].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6,(8):268-271.

[3] 刘建龙,王汉青,寇广孝.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流体力学教学效果[J].中国电力教育,2008,(20):60-61.

[4] 辛军哲.在流体力学课程中实践启发式教学的几点体会[J].高等建筑教育,2004,13(2):51-53.

[5] 朱克勤,任仲泉.关于美国几所著名高校的流体力学新生研讨课[J].力学与实践,2005,27(1):78-80.

篇2

1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的必要性

如今,金融业在行业发展上表现出以下特征。

1.1混合经营

早在20世纪末,美国金融业就掀起了金融业分业经营浪潮,金融业经营模式也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金融业的混合特征日益凸显,银行、证券和保险业之间的界限很快被打破,许多金融机构都在经营主打业务的同时兼营其他金融业务。

1.2金融业的电子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金融业很快迈进了金融电子化阶段,这为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提供了便利,金融机构随时可以为人们提供各种金融业务服务。

1.3金融微观化

金融市场的发展,提高了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能力,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多样的金融需求,各类金融活动越分越细,金融业务的微观特征不断加强。这些都要求高校金融教育必须加强金融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必须关注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来说,高校金融专业教学必须加强教育创新,加强金融学教育内容、教学模式改革,加强金融学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资源配置,才能提高高校金融学教学的国际化水平,才能提高高等金融学人才的专业能力,培养出更多专业的金融学人才。

2当前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建构存在的问题

2.1课程设置过细,基础课所占比例较低

金融学是一门在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期货学、经济数学基础之上衍生、发展起来的学科,这就决定了在金融学教学中,以上各学科的知识都必须有所涉及,受此影响,高校在金融学课程设置上都做了细致安排,课程设置分的非常细,并且,许多高校还在课程体系优化过程中进一步突出了专业前导课程的重要性,强调在专业教学中突出高等数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计算机应用,这样的课程设置固然为学生学习宏观金融知识提供了便利,但是,它也带有明显的缺陷,即基础课所占比例较低、专业课内容狭窄,这对学生专业发展来说是不利的。

2.2课程结构僵化

许多高校在金融学课程体系建构上,都非常重视学科的完整性,但是却不重视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社会的结合,在课程计划设置上也是刚性有余、弹性不足,严重限制了学生自由选择学科。在课程设置上,大学生都是在第一学年就开始主修领域课程的学习,除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市场学、保险学等专业课程,许多课程大都是以金融学专业课程附属课程的形式存在。并且,许多课程都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非常小,缺少课外培养环节,学生参与专业实习、实践的机会较少,不利于学生知识和能力并重发展。

2.3忽略学生个性培养

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金融学专业知识,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等金融行业工作的金融人才。但是,从高校当前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来看,它还存在许多不足,如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过于强调宏观金融类课程教学,没有充分认识当今金融形势的巨大变化,对微观金融分析工具和训练方法认识不足,对学生金融实际业务技能培养缺乏足够的关注,金融选修课覆盖面狭窄,建设滞后。可以说,高校金融学课程体系设计与培养目标存在明显差距,高校金融教学难以满足时代金融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3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策略

3.1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设置课程体系

金融业是金融学发展的导航仪,高校应紧贴金融业发展要求来建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这就要求高校深入分析社会金融业发展现状,就金融业对人才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展开研究,设置覆盖专业教育内容和相关知识体系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将金融学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都囊括到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建构中去,在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增加更多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兼顾金融专业理论知识的多样性和金融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同时适当增加思想教育、金融学术与科技活动等实践内容的比例,坚持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前瞻性,认真思考未来社会发展对社会信用学、金融消费学、中小金融业务经营和金融工程等新兴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从学生完整人格、能力发展方面综合考虑,如何打破传统的金融学课程结构,加强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新兴专业与传统专业的联系,以促进学生素质、知识和能力的共同发展。

3.2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社会金融业发展对金融人才的迫切需求,要求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要坚持通识教育原则,本着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在金融学教学中渗透人文与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国际化知识和身心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建构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将学生课程体系结构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为包括专业理论和前沿课程、实践课在内的金融教学提供基础保障。而为了提高金融学专业教学的有效性,高校还要将每一课程模块的金融学专业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并将其细化为理论课、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及实践课,并加强三个模块课程及同一模块内部课程之间的联系,使之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此外,高校还要突出学生个性化教育,适当扩大选修课程的覆盖范围,根据时代金融形势变化开设更多进口金融学发展前沿的选修课程,如网络金融、行为金融课程,鼓励学生进行无学科、无边界选课,以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现实经济现状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

3.3兼顾宏观与微观金融发展要求,强化实践教学

要想培养出更多的专业金融人才,高校必须正确处理基础理论教学与知识更新、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在课程体系建构中兼顾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发展需求,在坚持银行、货币、国际金融等宏观金融知识教学的同时,在金融教学中增设更多的实用性课程,如房地产市场、网络金融、增加资本市场、期货市场金融知识,增加更多的有关直接融资和资产定价方面的知识,克服高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中对微观金融关注不足的缺陷。在高校金融专业教学中,要求高校金融专业教师关注学生专业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注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强化实践教育,确保每一门金融课程都要沿着“理论+实践”教学的方向有序发展,努力发挥实践课、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和实验课在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坚持“引进来”的教学策略,邀请金融专家、学者为学生做专题讲座,使学生尽快接触真实的金融世界。

4结语

篇3

关键词: 徐州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体育教育学前专业 可行性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2研究方法

调查法、数据统计法、访谈法。

2.结果与分析

2.1筹建体育教育学前专业的意义

2.1.1增设体育教育学前专业顺应了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

针对全国和江苏省印发的《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和学前教育的学科特点可以看出,大规模、有质量地发展学前教育是时代的发展潮流,促进学前儿童在德、智、体、美几方面协调发展是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但目前,从全国范围看为学前儿童配备专业性体育教师的学校还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前儿童体质健康水平的发展,这种现象与我国缺少专门培养学前体育教师的高等院校有直接关系。因此,如在我校开设融合学前教育和体育教育基本理念的学前体育专业,能顺应我国和我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培养出来的学前体育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目前学前教育存在的不足,能真正促进学前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1.2满足对学前体育教师的巨大需求增设体育教育专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入园的儿童不断增加,以江苏省2010年进幼儿园的学前儿童数量为例,当年数量为74.5万,如以100人配备一名学前体育教师来计算,那么就需要7450名专业的学前体育教师,同时江苏省学前儿童的数量还会不断增加。而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能专门培养学前体育教师的院校只有沈阳师范体育学院和广西幼儿职业技术学院等几所学校,且所培养出来的体育教师数量非常有限,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其的潜在需求。因此在“徐幼专”开设体育教育学前专业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对学前体育教师的潜在需求,而且能填补江苏省乃至全国学前体育教育的空白,对促使学前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促进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3增设学前体育教育专业满足体育专业设置改革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率逐年下降,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学校的高度关注。为了提高并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各级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许多成熟的体育院校也针对这一状况,对体育专业的设置进行了改革。如部分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机制的专业设置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而目前,从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出来的大学生再就业时却供不应求。同时,我们也有针对性地调查了广州幼儿职业技术学院、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其结果是相当乐观的。这些院校主要采取的是专科三年制培养模式,学生在大二就已经和相关单位签订了合同。由此,在我省高校增设学前体育这一新兴学科不仅顺应了当今体育专业设置改革的要求,而且在一定时期内很好地解决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2.2影响高职院校开设体育教育专业的因素分析

通过对生源、教学基本条件、就业三方面因素的分析,说明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设体育教育专业的可行性。

2.2.1生源因素分析

2.2.1.1据对普通高中调查了解,徐州市区2011年报考体育专业的考生就有384名,而江苏省2011年报考体育专业的考生有近万名,2012年全省体育考生有9681人,基本与2011年持平。可以说这些考生都是比较可靠的生源,数量是可观的,另外各职业技术类院校还可以从外省招收一定数量的考生。

2.2.1.2徐州市体校每年有30名左右的毕业生,按每个城市30名体校毕业生来计算,江苏省全省每年有630名左右的体校毕业生。体校学生毕业后面临着就业或再深造,当前就业压力大,三年中专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形势。中专生的资历和技能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其中很多学生会选择再深造,而职业技术类院校的就业形势无疑对他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2.2.1.3据对全运会后退役运动员走访调查了解,每届全运会后因年龄因素要退役的运动员有8000人,其中符合年龄(18岁左右)的有4000人,这4000人中各市体工队接收500人左右,特招到全国各类高校的占200人左右,而剩余的3300人同样面临就业或再深造,因此职业技术类院校可特招其中一些体育成绩突出的运动员继续深造。综上所述,职业技术类院校的生源范围较广,生源数量较多,因此高职院校开设体育教育学前专业,生源数量将是可观的。

2.2.2教学基本因素分析

2.2.2.1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独立设置的一所公立高等专科学校,是江苏省唯一培养大专层次幼儿教师的师范专科学校。学校始终坚持质量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落实“青蓝工程”、“名师工程”。在专任教师中,有高级职称的占39.29%;有硕士、博士学历的占33%;具备大学教师资格的占92%。师资数量充足,实力雄厚,有省特级教师、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徐州市优秀专家、名教师、拔尖人才、徐州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等。学校还聘请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北京师范大学刘焱、华东师范大学朱家雄、南京师范大学江玲、上海音乐学院顾平、徐州师范大学段作章、汪缚天、陈延斌、唐军、穆凤英等10位知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

2.2.2.2目前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有专任体育教师15名,其中具备副教授职称和硕士学位的教师占50%以上,教师的专项类型分布较丰富,拥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具备开设体育教育学前专业的教学能力。

2.2.2.3学院拥有1个标准田径场、1个室内体育馆、14个标准篮球场地、4个标准排球场地、健身房2个、舞蹈室3个,并计划陆续建设网球场、游泳池等体育设施。因此,可以满足篮球、排球、足球、田径、羽毛球、乒乓球、健身健美、形体、武术、散打等课程教学需要。今后学校还将逐年增加投资,将按国家教育部《体育教育专业仪器设备》配备目录和标准,积极完善设施,满足教学和训练的需要。

2.2.2.4科学规范的管理,为申办体育教育学前专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些年来,我们根据体育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以制度促管理。制定这些管理制度的目的,在于使体育工作有章可循,调动教职工的工作、学习积极性,使我们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2.2.2.5多所教育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教育实习场所。教育实习是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合格体育人才的必要途径,也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社会急需人才的主要环节。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我校与市区主要中、小学都建立了固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同时学校自身创办有14所幼儿园,幼儿园教职工320人,在园幼儿2113人,是学生教学、科研、见习、实习、就业的优良基地。

2.2.3就业渠道。

2.2.3.1幼儿园教师。毕业生就业面向苏北地区及全国各地幼儿园。除幼儿园外,也可在学前儿童亲子教育、学前儿童图书出版、教玩具研发销售、幼教科研等机构从事教育、培训评价、管理等工作。

篇4

【关键词】学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育研究

课内外一体化克服了传统应试教育中不顾及学生兴趣爱好及体育教育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等弊端,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推行了新颖的大学俱乐部制体育课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体育能力,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诸方面的和谐发展,不仅让学生从课程中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能,而且注重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和潜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培养从事各项体育锻炼的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终身体育打下扎实基础。

课内外一体化教育即在同一堂课中开设各类体育项目,每个项目为一个俱乐部,学生可根据自身条件与兴趣爱好,自由选项上课,每周课次都允许更换项目,即不受班级、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的限制,又须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

优点之一:选课自由,择师自主。俱乐部制体育课除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充分体现“选课自由,择师自主”的原则,克服了专项班以体能和技术水平分班、忽略学生的主观意愿和一次选项定局的弊病,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在情感上达到体验、生理上得到满足,而且在身体素质上得到锻炼。同时可学习一至二项自己真正喜欢的运动项目,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具体操作:开学初始,我们将开设各项目的教学内容、进度、考核标准打印成册,教学大纲发给每个学生,由各任课教师介绍各项目情况,让学生了解教材内容及难易程度,便于学生根据自身能力、爱好兴趣、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排好自己的小课程表,防止盲目流动,并掌握最佳的转项时机。与此同时,为便于学生课中周转方便设计一本多功能考勤卡,学生在上课时,无须任何手续,只要在课上将卡交给所选项目的任课老师,由教师在卡上盖章登记考勤,并根据学生在课中表现分A、B、C、D四级学态评定。除此,卡上还设有体质健康测试项目、学生对课的要求和建议、下次课选择定向、各项目考试成绩等栏目。这卡不仅沟通了师生联系,当某个教师上课一拿到考勤卡就一目了然知晓该生运动技能、学习态度和身体素质,并设置流向表预测下次课程的专项分流,以采取相应的组织教法。下课后将卡发还每个学生,以利于下堂课自由选项。放而不松,管而不死,虽然俱乐部制体育课学生处于一定流动状态,但转而不乱。

其次,寓教于乐,相得益彰。要使体育课具有吸引力,实施关键是在教学内容、方法及教材的结构上进行相应的改革,使之切合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在教学内容上:多次修订教学大纲,删减了以往不切实际、实用性不强的内容,选择学生感兴趣,有利于今后能自我进行锻炼的、对终身增强体质有实用价值、易于开展的项目。如太极拳、长拳、健美操、健身排舞、体育舞蹈、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等。在教材结构上,重视体育理论教育,突出对学生终身受益的体育科学知识的传授和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体育运动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建立以体育项目为特色的素质教育模块,使体育教学的素质教育既要符合教学规律又要有序推进。在教学方法上,更注重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发挥学生所长,运用启发式与诱导式激活学生学习动力,用智慧和能力进行体育锻炼,大胆放手让学生参加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注入素质教育内容,寓教于乐。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所需,突出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如技术水平、接受能力、身体条件的个性差异,实施分层次个性化教学。以俱乐部课为桥梁,在良好的环境下,调动教师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广泛接触,取长补短,和谐了人际关系,培养了社交能力。

第三点,分合相兼,内外一体。俱乐部制体育课教学在组织形式上采纳有分有合,课内课外一体化,分:即由教师根据自己的专项挂牌上课。在课中根据教学任务进行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学生在体育技能、心理、素质、考核等方面的需求和兴趣。合:由年级组统一安排专题理论讲座和体质健康测试项目,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锻炼身体的原理和知识,根据自身需要及特点,灵活选择方法,学生通过定期体质测试,检验锻炼效果,看到了进步,增强了自信心。

诚然,要保持稳定的兴趣,提高锻炼的实效,仅靠每周一堂课是不够的,还需课内外一体化,我们帮助、指导学生会相继成立了各类体育协会,由学生自己管理,搭成协会班子,鼓励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各个协会的活动,教师担任技术顾问,体育部在场地和器材上提供保障,使学生在课堂中引起的兴趣能在课外时间继续得到延伸和发展。

第四点,改革考核,严活相融。俱乐部制体育课突破了以往教师教什么考什么,学生无选择余地的做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擅长选择任一专项技术进行考核,专项技术的考试与学习的内容既挂钩又不受限制,具体操作过程我们采纳以下方法:

三项结合:体质健康测试内容由年级统测,专项技术的任课教师自测和每堂课学习态度的及时评定相结合。

考核过程中主要看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发挥能力,而不是以往的只注重学生记住的框框条条,学生的协调性、灵敏性和学习兴趣得以提高,这样持之以恒地锻炼,形成专长。这样做不仅防止了在考核中“一刀切”的现象,而且使学生处于一种比较宽松的考试氛围之中,灵活变通,既质量上有了保证,又减少了心理压力,充分体现俱乐部制体育课严活相融的管理原则。

最后,为了避免教师以降低教学质量,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来吸引学生。我们建立了教师教学常规的实时监控制度,看课评估制度和考教分离机制,确保俱乐部制体育课改革措施执行的实效性。

俱乐部制体育课的实施使教师的工作量骤然增加许多,给体育工作的科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篇5

近些年来,我国高效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修课的教学形式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在篮球专修课教学中,理论课和技术课是两种主要类型的教学内容,在以往的时候,理论课的比例比较小,而技术课的比例比较高,随着人们对于篮球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入,理论课所占有的比例越来越高了,这就让学生们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理论知识,从而更好地指导他们进行篮球活动的实践,除此之外,理论课的比重增加能够让学生们养成善于思考的能力,从而能够胜任技术工作和其它的类型的工作,例如教学、训练和竞赛等等,而且也能够让他们朝着体育管理和体育研究方面发展,从而为学生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除了理论课与技术课的比例发生调整之外,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随着教育界人士对于篮球教学方面探究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渐增加了选修课的种类和数量,从而让学生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选修课程,达到全面发展。

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修课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分析

体育教学是大学课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只有做好体育锻炼,学生们的身体素质才能够得到保障,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修课教学中,我们把篮球作为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课程的开展,培养学生们扎实的知识基础、健全的人格特点和高尚的道德品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体育的认识不断深入,体育教学的内涵也变得越来越丰富,教学目标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和科学化,因此,体育教学的内容也就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只有这样,篮球专修课教学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加优异的全面型人才。为了不断优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修课教学的内容,我们需要立足于实际,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内容,让教学变得更加具有统一性,同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

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修课培养学生能力的分析

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需是全面型的,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在高效体育教育专业中也是如此,学生们不但需要掌握自然和人文科学知识,而且需要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能够熟练使用英语并听懂英语,而且需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和用于创新的理念,学生们必须要建立起缜密的思维,能够快速适应发展,并且培养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修课教学,我们必须要让学生们有所成长,有所进步。近些年来,体育教学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体育的文化教育功能已经成为了广大教育界人士的共识。篮球专修课是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篮球专修课的教学,学生们的身体素质能够得到有效提高,篮球技术和篮球素养也能够大大提升,我们需要重点教学篮球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们的篮球能力和篮球特长,为了开展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师们的素质必须要达到一定的高度,在当今社会的体育教学中,篮球专修课教师必须要具备最基本的教学能力、篮球技术科研能力、篮球活动和篮球比赛组织能力、篮球裁判能力和篮球设备篮球场地管理能力等等,只有充分具备了这些教学能力,才能够有效开展课程,从而对学生们言传身教,培养学生们以上各种类型的能力和素质,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教学重点,也是一项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

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修课教学方法调查与分析

在篮球专修课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们应当树立起一个长远的目标,并制定好详细的规划,从而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们的各种篮球技巧能力和篮球知识能力,教师们必须要不断探索各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并革新自身的教学思路,从而让教学的质量不断提升,在培养学生们的能力时,步骤要具体,措施要得当,必须要对多种影响因素予以考虑,切实提升学生们的综合能力。篮球专修课是篮球教学中的一个比较特殊的阶段,教师们应当把握好这一阶段的教学特点,开展好课堂教学,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采取集中授课方式,这是一种比较高效的授课方式,有利于教师向学生们系统化地传递篮球学知识,在课堂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们一定要注意发挥好学生们的主体作用,也就是充分激发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开展探究式学习。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利用好多媒体设备和网络设备,让学生们观看相关的篮球技术视频和篮球教学视频,从而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让课堂变得更加具有活力。

五、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修课教学评价体系

篇6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经管类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已不能满足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改革,根据院校类型和专业特点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

应用型本科院校突出应用,经管类专业强调实务操作。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经济管理理论知识,能够在经济与管理岗位中熟练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根据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将实践教学的目标确定为:学生通过实践教学能够了解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掌握经济与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企事业单位的基本业务流程、操作方法和组织管理模式;能够将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快速、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能将上述目标具体化,并将之体现到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所以我们要实现上述目标需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1.修订教学计划,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传统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教学计划往往以理论课程为主,理论课程的设置,从名称、学分到开课依据、时间等都有详细说明,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相对来说简单得多,往往一张表格半页纸就能包括全部内容。我们必须修订和完善原有的教学计划,增加实践课程学分在总学分中的比重,突出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利用实验室,增加课程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中的比重。

经管类专业课程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大多数的专业课程都有实践操作环节,学生通过该环节可以对所学理论知识加深理解、充分消化和吸收,所以该环节应该从属于理论教学,贯穿于理论教学中。可是传统的课程设置使得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理论课上完后,在学期结束或开始时再上实践课,导致学生对空洞的说教缺乏感性认识,无法对理论知识充分理解,不利于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现在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都已建成专业模拟实验室,教师有条件在课程理论教学中加入实践教学,利用实验室进行辅助教学。这里,课程实践教学通过上机实验实现,实验的任务是辅助理论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操作方法和技能。

3.利用软件进行专业实践教学,重视校内仿真实训环节。

专业实践教学不同于课程实践教学,它一般是针对某课程或某专业,结合经济管理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设计实践教学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经管类专业课程的特点,专业实践教学大多在模拟实验室利用计算机和软件进行仿真实训。我们必须重视这一环节,因为它是按照经济管理环境、职能岗位、业务流程和内容全仿真的原则,将企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事务搬进实验室,学生可以在模拟仿真的实训环境中进行操作,开公司、做生意、打理业务,这样既能掌握实务操作技能,又能检验自己的理论学习效果和经营管理能力,为走上实际工作岗位打下扎实基础。他们的学习兴趣、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大增,这使得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得到保证。

4.深化校企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外实习。

校外实习必须借助一定的平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即与院校有合作关系的各个企业。学生通过企业跟社会直接接触,在真实环境中进行实践,巩固理论知识,掌握操作技能,锻炼实际工作能力。既能让学生通过实习发现不足,又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岗位,融入社会。

但是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的企业大多是托关系、找熟人才确立合作关系的,合作关系松散,企业数量少、质量不高、规范化不强。我们要尽快发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提升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质量。

校外实习的形式很多,有教师安排到实习基地的集中实习,有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分散实习。学生可以在课外参加科技活动、学科竞赛、学术讲座、社会调查、社团活动等;也可以在暑期进行社会实践,如参加学校组织的实践小分队;或者到公司、企业、商场等能够提供短期岗位的地方从事基层服务工作;或者进行自主就业和创业实践。

5.控制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是高校实践教学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实习岗位紧缺,就业压力大,学生很难集中精力进行毕业实习,更没心思和时间写论文,严重影响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所以实习和论文(设计)前要认真地进行动员,实习过程和论文写作中要加强控制,实习和论文撰写结束后,要对照考核标准严格评分。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的构建

传统的实践教学考核分两种,第一是校内实习,如课程实践教学考核,教师随机选取部分知识点让学生单独操作,根据操作要求进行评分。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全面检验学生对该课程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而且有的学生会抱有侥幸和投机心理,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第二是校外实习,如专业认识实习,主要由教师依据实习手册上规定的项目,包括实习日记、实习小结、单位鉴定、调查报告等书面报告进行评分,是对结果的评价,缺少对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评价,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完善的考核体系必须能够正确、有效地检查评价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也不例外,所以必须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以保证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1.校内实习可以借助其他各种形式进行考核。

校内实习包括课程实践教学、专业模拟实习(训),由于时间关系,教师不能考核全部的内容,这时可以借助于其他形式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检验。

课程实践教学可借助于专业资格证书来考核,鼓励学生在专业课程结束后考取相应的专业资格证书,如报关证、会计证、策划师、物流师等。学生凭资格证书申请给本课程加分或作为技能拓展成果获得奖励学分。它有效地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与专业考证相结合,既能检验实践教学效果,又能增加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从而能提高学生参加实践学习的积极性。

专业实训可以借助于教学软件进行考核。现在经管类专业教学软件发展日趋成熟,考核体系堪称完美,学生在实验室利用教学软件进行实训的同时,软件也对他们的实训全程进行了记录。教师可以对整个实践教学环节分阶段进行考核,而不是以前根据实习手册最终给分。另外,在这些专业教学软件中,实训结果,如公司盈亏额,往往就是评价指标或重要参考。这种注重过程和实际业务结果的考核方式能够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容易对学生形成激励。

2.校外实习可以采用校内与校外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法。

学生如果是到企业实习,可以采用校内指导教师联合企业指导教师共同考核的方法。校内指导教师主要对实习手册上的各个项目进行评价,即对结果进行评价。企业指导教师主要对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表现和实习效果等进行评价,即对过程进行评价。两者的评价在实习成绩中的比例可以根据实习的性质来确定,如认识实习,校内指导教师的评价可占较大比重;而业务综合实习,企业指导教师的评价则应占较大比重。

学生如果参加社会实践,可以根据校内外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价。如学生依托实践项目参加科技竞赛获奖,考取了专业资格证书,发表了本专业论文等。对学生取得的这些成果,除了将它们作为校外实习考核的依据,还要进行学分奖励,以激励学生参加更多的校外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3.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考核模式需不断完善。

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是检验实践教学学习效果的最后环节,在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如前所述,毕业实习属于校外实习,所以对毕业实习效果进行考核可以采用校内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评价的方法。

对于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论文质量和现场答辩情况,各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都有非常明确的考核标准和评价指标,我们要做的是不断完善这些考核标准和评价指标,以确保这一环节考核的实效性和可靠性。如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对学生的评价在总分中所占的比例调整等。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必须尽快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王雪岭,王峻岭.工商管理类专业:加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析[J].今日南国,2008,(2):210-211.

[2]郝建平,王成涛.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发展[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6,(3).

[3]赵良庆,蔡敬民,魏朱宝.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的思考和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11):79-80.

[4]李章.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若干思考[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4,(4):59-62.

篇7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7-0188-02

1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从整个大学四年来看,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总体原则是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很快,但是其基本原理,基础知识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只要把基础知识学好,就可以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开设一些比较新的课程,实现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也是很有必要的。

计算机专业课程大致可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三个方面,专业基础课程可设置为:高数、离散、线性、概率、物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组成原理、汇编、数据库等;专业主干课程可设置为: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网页技术、高级编程、计算机图形学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研究方向,发展自己的特长如网络研究方向,可选择网络编程、计算机网络、网站规划与信息服务、网络操作系统等课程,对于一些主要课程,都可设置课程设计,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根据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还必须加强专业实习的组织,有条件可以安排一年左右的时间进公司、企业实习锻炼。

2 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

2.1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把握重点

根据计算机课程在培养方案与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任务来设计它们的教学内容。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极其迅速,因而在教学中一方面专业基础课应有其成熟和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另一方面需要不断更新其内容和技术背景。

2.2 课程建设的其它方面

对一门课程,除了教学内容之外,还应在师资队伍、教学硬件、教学规章制度、实验室等方面进行综合建设,才有可能把一门课程建设好。

2.3 教学方法研究与改革

有了好的课程体系,还必须有好的教学方法予以实现,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按照现代教育思想组织教学,强调一些共同的方法原则,鼓励各科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创造出好的教学方法。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探讨;

(1)全面推行“问题式”教学法。

现代教育思想强调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首先是发现问题,这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起点,所以“问题式”教学法是许多现代教育家所提倡、推崇的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法的正确使用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积极作用,在教学过程冲,我们自始至终都围绕问题而展开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自觉思考、主动探索,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光是“听”和“读”是不够的,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强了对实践的教学和管理,可以通过以下三个层次的方式来加强实践教学:

①精练习题、强化基础。习题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巩固基本概念,是检查对授课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实际技能的基本训练。根据各章节的具体内容,精选习题,促使学生加深对各章节主要概念、方法、结构等的理解,为充分发挥习题的作用,及时指出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对普遍性问题集中讲解,对个别性问题单独辅导,对学生写的优秀作业加以表扬,由于专业课程的理论与技术往往表现出较强的综合性、前沿性、探索性,是发展中的科学,我们还鼓励学生撰写自己的小论文或总结报告,让他们时刻跟踪本课程的最新动态,为此,我们建立了“网上辅助教学环境”便于学生进行自学、练习、同学间交流、向教师提问、考试等,教师也可以通过它备课、答疑、阅卷,不仅增强了学生和教师的沟通,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了课程基础。

②强化基础实验指导、提高实践技能。上机实践不仅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在编程、上机操作、程序调试与正确性验证等基本技能方面受到严格训练。为此,我们加强了对实践环节的过程管理。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强化:一个方面是规范实践内容,我们专门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实验大纲,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指导,同时,对实验报告进行规范,这种规范对于学生基本程序设计素质和良好的程序设计习惯的培养,以及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的训练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另一个方面是采取“实践一查漏一再实践”的方式进行上机实践。在平常实验过程中,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相关课程精心设计了几组不同类型的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作为实习题。不仅抓实验过程中的辅导,同时还抓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和实验后的总结工作,要求学生每次实验前熟知本次实验目的、认真编写程序,保证在实验时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杜绝学生在上机时临时编写程序,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调试程序,一周后给出一个示范程序(示范程序基本上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和思想来设计),要求学生对照示范程序发现自己程序设计中的漏洞或不足之处、改进或完善示范程序,然后再修改、调试自己的程序,最后要求学生写出完整的实习报告,实习报告批改后,对学生的上机实习情况做及时总结,指出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通过这种“实践一查漏一再实践”的方法训练,对实习问题的深入分析、剖析,避免上机变成简单重复,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编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强化课程设计、提升学生综合解题能力,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掌握全课程的主要内容,并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软件开发的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文档写作能力,为今后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我们对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设计了一套完整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大纲,为学生的课程设计提供指导,规范课程设计报告,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从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调试分析、用户使用说明,测试结果等几个方面组织文档,要求学生尽量采用软件工程的思想,选择一些简化的实际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题目,将学生分组,给两周的时间去完成课程设计任务。要求同组学生在问题分析阶段和模块设计阶段分工合作、集体讨论,但最后的编码独立编写。最后每个学生都要进行面试,提交课程设计报告,学生必须能够清

楚地介绍设计思路、主要技术手段并回答与题目相关的问题,并且程序通过程序测试才能算完成了课程设计。

(3)采用多媒体教学,强化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学效果的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手段上,完全采用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通过合理使用直观性教学原则、采用现代教学手段,编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和演示程序,化抽象为直观,使原本比较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

(4)加强教学过程监控、建立教学管理和考核措施,

为了保证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可以建立由系领导挂帅、教研室主任参与的课程建设检查指导小组,指导小组定期对课程建设的质量、进度进行检查评估,听取校、系专家的听课意见,以及学生对课程的建议与意见,并及时将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任课教师,督促任课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制定严格的教学管理和考核措施,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每学期开学前任课教师都必须按照教学大纲认真填写教学进度表,由系主任、教研室主任把关听课制度和教学问卷调查,可进一步检查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考试内容除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以检查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外,还特别强调结合实际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构建“双主”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认知能力。

网络的平台作用、教学资源、教师、学生都是关系到互动式网络教学的因素。我们的教师在基本保留传统课堂教学环境的前提下,创设多元化的软硬件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去主动地发现、探索和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认知能力,即“双主”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利用计算机友好的交互界面,生动活泼的BBS,实时互动的QQ和]CQ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研究、探索、解决问题,采用任务驱动,围绕问题、项目开展实践活动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学生获取知识不仅仅靠教师的直接讲授,还可以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计算机网络,与他人交流合作等一系列方式来实现。“双主”教学模式的应用推广,有利于学习者认知潜力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认知能力。

篇8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组织人事处,安徽 芜湖 241000)

【摘 要】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医学基础课。然而,教师的填鸭式教学、学生的敷衍式学习和学校的教学设计问题已愈发突显。因此需通过改革人体解剖学的教学模式,转变及优化教学方式,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 高职高专;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2011年度安徽省级质量工程卓越技能型人才计划项目。

作者简介:项正平(1984—),男,硕士,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助教。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功能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1]属于生物科学中形态学的范畴,是基础医学中重要的支柱学科之一,也是医学生接触医学认识人体的开始。然而,人体解剖学内容繁杂枯燥、易懂难记,难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人体解剖学课程通常都安排在大学一年级上课,对于刚刚进入大学校园,没有任何医学基础的大学生来说,学习这样一门课程往往感觉力不从心。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实用型医学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解剖学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医学人才的培养要求,因此需通过改革人体解剖学的教学模式,转变及优化教学方式,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 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的填鸭式教学

传统的人体解剖学教学通常都是教师利用PPT、标本和模型进行讲解。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单向填鸭式灌输。[2]教师把控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学生们的任务就是按部就班的完成。具体表现为,在理论课堂教学中,学生们被动的观看PPT,很容易出现现代教学技术的单纯移植和堆砌,学生很难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参与性不足致使其主体地位根本无法得到体现,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由于这种方式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基本没有互动交流,使得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几乎得不到培养,最终导致教师与学生脱离、基础与临床脱离、理论与实践脱离、教学与科研脱离,应试能力强而创新能力差,理论扎实而知识应用能力差,记忆性知识丰富而解释性能力差。在实验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用很短暂的时间回顾一下理论课内容,然后拿着模型或标本给学生一一指认解剖标志和结构,之后便让学生们自己将模型和标本对照课本来学习。这样的填鸭式实验授课方式类似理论教学,根本不能提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具体表现在教师讲授标本或模型时学生不认真听讲,学生在自己看标本学习的时间里依然不知道重点学习哪些标志和结构,极少数同学还会出现玩弄模型和标本,甚至造成模型和标本的损坏。[3]

1.2 学生的敷衍式学习

现在很多高校都发现新生在入学后的一段时间内学习和生活均会出现各种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新生从紧张的高中阶段进入较宽松的大学校园,不少学生均表现出无法适应,其日常中心工作从紧张的学习开始转移到各种琐碎事情上来,越来越不愿意学习,开始变得无所事事起来,由此而感到空虚颓废,每天到教室敷衍式的听着课,自然也对人体解剖学学习兴趣不高。加上很多学生根本不能适应高校快速的课堂教学和主要靠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降低,学习效果较差。

1.3 学校教学设计问题

近些年来,医学基础及其边缘学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医学专业的课程教学学时出现递减的趋势,很多高校的人体解剖学教学学时也呈压缩式调整,但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内容并没有发生变化,这就导致教学学时数明显不足,日常教学忙于赶进度而教学质量有所降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随之下降。再者,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学基础设施的更新滞后于扩招的速度,加之高职高专院校经费来源不足,从而使得实验室资源变得相当匮乏,很多高校便通过简化教学内容来完成教学任务,这在某种程度上,从另一个方面助长了“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极大的削弱了实践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利于培养临床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医学人才。[4]

2 教学改进的建议措施

2.1 落实课堂教学学生主体地位

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学生模拟授课模式和问题式教学模式多种模式相结合进行授课,挑选几个内容相对比较简单的章节,让3至5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提前一周准备PPT并在班级给同学授课,授课后学生和教师先后点评并进行内容补充,这种方式将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学生课前做了充分准备,不仅熟悉了授课内容,还主动查阅并引用了很多案例和课外知识,通过自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进而阐述教学内容,总结重点内容,剖析难点问题,突出了各自的特色。通过这种方式改进了学生们在高中时期的学习方式,培养了更好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同学之间通过PPT课件的制作、演示,能够更加直观的掌握解剖知识的整体框架,发现知识点相互之间的联系,轻松掌握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对已经学习过的解剖知识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还没有学习的解剖知识也会获得十分有用的启示,进一步加深对解剖课程的理解,也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把握已经比较精准了,每次课前可以让班里同学之间相互出题,相互解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人体解剖学课堂教学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锻炼了学生的总结学习能力、表达能力、胆量和反应能力。

2.2 多途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即人类对事物的兴趣度往往与记忆力成正比[5]。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多的引入案例,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也会使初学者产生对医学的兴趣。在进入医学院校前,学生们是接触过医院和医生的,甚至有的对医生的高超技能十分崇拜,在人体解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尤其是学生们在以往的日常生活或就医过程中遇到的案例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其次,形象的肢体语言对更加生动的描述课堂教学内容以及活跃课堂气氛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讲解解剖学姿势这个名词时,教师身体力行,摆出正确、标准的解剖学姿势以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请一些学生来做人体解剖学姿势,教学效果都很好。最后,在充分运用PPT课件二维的图文并茂优势的同时,制作一些三维立体动画来演示教学内容,也会收获到学生们更多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2.3 充分发挥实验室教学功能

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内容通常为繁多的名词术语和繁杂的器官系统结构,必须深刻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尽可能的发挥解剖实验室的教学资源优势,适度加大实验室的开放时间,促进实验教学改革,支持和提倡医学生们主动参与到实验室的开放教学中,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医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相互指导学习,学生相继扮演教师的角色给其他同学进行解剖结构讲解。也可以安排将解剖实验室适度面向社会开放,让学生来扮演讲解员的角色,给社会人员进行科普讲解。在实验室开放结束后,要求学生协助实验教师整理模型和标本,对损坏的模型和标本及时进行维修和维护。[6]通过实验室的适度开放工作,不断提高实验室的内涵建设,使实验室综合管理水平得到大幅的提升,同时也培养了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席焕久.人体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

[2]陈新骥,高胜利,等.人体解剖学实验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下转第175页)(上接第17页)对策[J].继续医学教育,2013,27(2).

[3]王登科,戴新文,等.《人体解剖学》教学现状及教学模式改进与实践[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3,34(6).

[4]徐世富.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改革浅析[J].大众科技,2014,16(175).

[5]王殿仕,吕顺艳,等.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5(2).

篇9

摘 要

两年前园本小专题对于我园教师来说还是一个新名词,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教师已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游刃有余,教师的专业发展得益于它,学校教科研的发展也离不开它。为此,本文试从园本小专题计划的制定、具体实施、成果推广三大方面来阐述我园是如何扎实、有效地开展此项工作,从而让园本小专题为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和学校教科研的繁荣产生重大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园本小专题 研究 教师发展

园本小专题是指立足于我园的现状,分析我园的特点,以教师为本,在此基础上生成的融教学、教研、科研于一体,运用多种资源在某一领域内或是教学活动中碰到的困惑为切入点而进行的研究,它相对于课题研究范围小,且简便、易操作并且成效显著而深得教师的信赖,深入人心。

我园的园本小专题研究在业务园长的带领下开展已有近两年的时间了。在这两年中,我园教师及时发现日常教学中的矛盾及困惑,通过讨论和筛选,确立园本小专题的研究的内容,然后分工合作,有序开展园本小专题研究,及时进行总结和分析,逐步递进,层层深入,使小专题研究成果拓展运用到我们的实际保教工作中。同时,也逐步解开了园本小专题研究什么、怎样研究以及最终的效果是什么的困惑。

我园的园本小专题研究主要围绕着家园沟通、音乐特色教学等方面开展。这些园本小专题的研究丰富了教师的内涵,开拓了教师的视野,增强了教师的教科研实践研究能力,从而为繁荣我园的教科研发展奠定了基础。

《浙江省学前教育保教管理指南》指出:“幼儿园应制定每学期的研修计划,事先确定研修主题和内容。”“教研活动的策划要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基于真实的教育教学问题情境和教师的发展需求,以园内资源的充分整合利用为主渠道,采用多样化研修模式,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我园的园本小专题研究正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应运而生的。两年来,我们的教师在园本小专题研究这一方田园中收获累累,品尝到了丰收的甘甜。园本小专题已作为一项基本任务在学校教科研中巩固下来,教科室也因此制定了相应的细则,从制度上保证这一工作开展的必要性与常规化。同时也为园本小专题申请了园内经费,为小专题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我们还应着眼于园本小专题研究的再开发与运用,努力使园本小专题研究效益最大化。

一、计划+实践——保证园本小专题的有序开展

回忆起园本小专题研究的起步阶段,我园教师对此还十分茫然,“小专题怎么研究”“园本小专题研究我还相当的陌生”等一系列棘手的问题纷至沓来。是的,究竟该如何进行研究,园领导也在为此想方设法调动一切力量,想尽办法,进行研究尝试。经过摸索后,我们尝试并实践着园本小专题从计划的制定——具体实施——成果推广三个阶段来进行研究。既然是研究,那就要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去工作。在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下,学期初,由业务园长牵头,制定了详尽而周密的计划。

(一)计划的制定为日后研究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例如在开展《幼儿园家长工作研讨》的园本小专题,这样制订计划:第一阶段教师进行QQ群里的评论,针对一些常见的问题“面对家长要求孩子‘以暴制暴’的教育现象,作为教师,我们该怎么办”“孩子在幼儿园出现尿裤子或者身体受到伤害时,我们怎么做才能在不失教师尊严的同时得到家长的真心谅解”等;第二阶段发放“家长工作研讨调查表”,以帮助教师解决在家长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使家长工作再上一个台阶。又如进行音乐特色的小专题研究,制订了小、中、大班的打击乐、舞蹈的相互磨课时间,分配每位教师的不同任务(有的教师进行说课、上课,有的教师进行评课、找准切入点进行研究);设置听课教师的研究内容表格;然后再汇总意见——如何创新出一种让幼儿有充分学习空间的打击乐教学和集体舞蹈教学中的小策略研究。

(二)计划的制定在研究的时间上给予了保证

学期初制定的计划表,它很好地督促了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按计划执行,如第几周进行园本小专题研究的第一阶段,第几周进行园本小专题研究的第二阶段,何时进行汇总、研讨、交流。具体研究辅佐计划,足以见证计划在整个园本小专题研究中的重要性。

二、论证+研讨——提升园本小专题的研究质量

园本小专题研究真正地来源于教学实际,同时又要在教学活动中去研究去实践,反过来,又要为教学实践所服务,因而它有实践性。在具体操作中,我们通过分阶段研究实施,以体现该阶段的研究重点,研究内容,从理论到实践研究,实现质的飞跃。

(一)研究的起始——准备阶段

1.全体教师聚集一堂,共同学习优秀的园本小专题研究案例。

园本小专题研究需要有一批学习能力较强的老师,并且有学习的方法和时间。学习能让教师更直接地借他山之石,垒自我宝塔。嘉兴市第二幼儿园在这方面起步较早,而且该校本研修内容也是省级立项课题之一。我园教师在业务园长的带领下,学习了市二幼的《多米诺骨牌》和《如何激发维持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两则研究案例。优秀的园本小专题犹如一股清泉浸入教师的心田。在互相的学习之后,大家对园本小专题的研究有了初步的了解:原来小专题正是以解决教学实际中的问题为切入点,明了了如何研究园本小专题,如何进行园本小专题研究,进行怎样的研究,为研究指明了方向,真正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

2.立足我园现状及特色,筛选具有可操作性、简便易行的内容方案作为研究的切入点。

内容的选择是研究的根基。由于园本小专题研究刚起步,较难的问题让老师会有摸不着边际的感觉,因此,我们就尝试在教学活动中选取较简单、方便的内容的同时也结合园本特色的音乐活动(打击乐、舞蹈)中的一个着眼点为研究的出发点。如《家长工作的研讨》是结合课题《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实效性研究》为延续该课题的深入研究,以研讨家长工作问题,并对其展开调查的园本小专题研究;有结合特色教学活动的园本小专题研究——《异质合作,把教师领进打击乐教学之门》《怎样创新出一种能让幼儿有充分学习空间的打击乐教学》《舞蹈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小策略》;还有结合课题的小专题《利用舞谱对幼儿进行舞蹈教学》《以优化教案来实现一课多研中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等。

3.制订研究方案,设计研究表格。

园本小专题研究不同于纯理论性的研究,它是基于幼儿园教师实际工作的教学研究,对如何更好分析、解决问题都要以方案为准,在研究中,时时将方案装入心中,带着问题去思考,去研究,因而方案的制订对研究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为了让教师便于文字的记载,使研究更具条理性,以表格设计的形式记录研究的过程与结果。根据不同的小专题研究需要设计不同的表格。

随着小专题研究的不断深入,为研究设计的表格内容也日趋完善。

4.确定研究人员。

园本小专题研究可以是以个人为主,也可以寻求教师间的相互合作。以个人研究的如《家长工作的研讨》,而合作研究的则是多人进行同一专题的研究。例如以教研组为例,单、双周的教师分别合作的打击乐、舞蹈的研究;以课题组成员互相合作的课题小专题研究。合作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教师的配合与支持,以共同找寻问题,寻求策略,来共同达到探讨研究、共享成果之目的。

(二)研究的推进——实施阶段

当上述工作准备充分后,研究随即开始。一般地,研究为期两周至一个月。

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研究内容,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铺垫,而后一阶段则是前一阶段研究的升华。(例如:打击乐专题研究)第一阶段为尝试摸索阶段,历时一个月,主要研究教师根据打击乐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实践;第二阶段为调查情况,历时一天,主要以发放调查表来了解教师在打击乐教学上存在的困惑,进行总结与归纳,并选择教师进行谈话;第三阶段为理论支持与示范引领阶段,为期一周,学习《打击乐教学活动》一书,推选一名教师上示范课,其他教师写观后感;第四阶段为组内研讨、回归常态,为期两周,主要是以教师相互听课的方式来开展打击乐教学的研讨。

1.创造机会、挤压时间,为园本小专题研究在研究时间上得到充分保证。在实施中,由于多人合作经常需要碰头、探讨的机会,但是由于教师平日工作繁忙,同一专题研究的教师并不在一个班级,而且上、下午的带班时间也不同,碰头的时间就较少了。因此我们利用教师空班等进行定期与不定期来安排研究时间。如利用每周四中午的业务学习会议时间、教研组会议、离园十分、乃至在工作之余的休息时间来保证研究的开展,同时结合现代通讯设备:电话、网络等来加强成员间的联系。教师多次的集中、碰头使他们能更了解自己在研究的角色和所处的地位,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到研究中来,同时进一步明确研究的目的与内容,使之更具有目标性。经常聚合在一起研究、交流、探讨,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来研磨小专题,共同探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调整方案、补充方案,为园本小专题研究及时注入新鲜的血液。

在设想的研究方案中,由于教师在制定计划时考虑的不够成熟,在研究中出现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导致了研究的不顺利或是开展受阻,需要及时地对方案进行调整与修改。实施中碰到的困难可以大家共同来解决。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研究更具实效性,使研究做得更加扎实。每一次的调整是对研究者的重新思索与领悟。

3.丰富内容、层次递进,使园本小专题研究层层深入,充分挖掘各个小专题的内涵,为教育教学服务。

如园本小专题——《教师自制体育用具材料的研讨》,首先让每班教师设计10个体育游戏材料,由该班教师进行统一的对班上孩子试玩,研究一个班的孩子对同一种玩具的玩法;再针对小、中、大班的孩子进行游玩,同时辅以辅助材料,尝试不同的玩法,以发现同种自制玩具在不同年龄段孩子中的多种玩法;而后,每班确定一位教师进行自制玩具的演示与交流;最后选取“百变牛奶罐”“多彩棉花圈”“弹跳球”“百变尾巴”等自制玩具在全园进行推广。

4.研究小结、提炼成果,为园本小专题研究进行概括与探讨。

园本小专题研究作为一种微型的研究方法,最终也需要有成果的发表,争取最大范围内的知晓。因此,我们鼓励教师要善于用精练的话语、简明扼要地描述与诠释研究的经历与结果,并且及时地进行互动交流、经验研讨、分享成果。

三、总结+推广——分享园本小专题的研究成果

(一)专题推广

在对园本小专题研究过后,我们还通过选取优秀的小专题,进行向全园教师推广与应用。教师结合自身与其成员共同研究的过程分别从制订方案、过程、成果等方面来介绍完整的一则小专题。例如对于音乐特色小专题的研究,我们选取了打击乐、舞蹈教学的一课多研来共同研讨、交流,汇聚教师在研磨教学活动时所积累的一些成功的方法,使我园的音乐特色教学更具有特点;又如进行《晨间谈话的有效组织》这一专题推广,教师介绍了方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与建议、组织形式还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等方面进行交流与展示,等等。

篇10

关键词:物联网;一体化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3-0139-02

Abstract:The paper giv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course of internet of things. The study is suitable for the teaching mode of the course of internet of things, which is supposed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skills, hence to realize the teaching goal of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Internet of Things;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method

物联网是目前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嵌入式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网络、分布式计算、移动计算等技术的基础上,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联接起来,通过无线网络采集实时动态的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和处理,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物联网产业涉及面广,产业链长,应用范围覆盖面广,人才需求旺盛。应用型高校物联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高素质的物联网方面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核心,强化系统设计和软硬件编程能力,使学生具备专业核心竞争力。

1 物联网专业课程特点

物联网专业包括了物联网传感技术、物联网接入技术、物联网网络技术、物联网安全技术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单片机与接口技术等[1]。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RFID原理及应用、传感器技术、高级嵌入式技术(A8+linux应用开发)、ZIGBEE技术应用及无线网络、物联网信息安全、Linux系统开发、云计算、嵌入式Linux系统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等[1]。

物联网专业核心课程涵盖了嵌入式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方面的软硬件课程。这些课程涉及面广、实操性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决定通过教学必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抑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符合应用型本科培养技术型人才的要求,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有效手段。

2 物联网专业课教学现状分析

物联网是新兴产业,物联网专业的创建时间短,涉及多个学科,物联网专业教学也处于摸索阶段,对本院物联网专业教学现状进行分析,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内容偏重理论

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但是,很多老师并没有充分理解这一培养目标,没有围绕这一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同时由于惯性思维和自身能力的限制,仍然按照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而不重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学生也习惯于死记硬背而不善于应用,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培养的学生,只注重对知识被动机械地记忆存储,不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差,走出校门也只是“半成品”。

2) 教学过程单向

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很多教师授课时只注重理论的讲解,比如程序设计类课程,大多数教师都是按照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体系来开展教学,重点讲解语法、概念、规则,这些内容多抽象,难以理解,多数学生不能及时消化,而教师为了赶进度,只能按部就班的继续讲解新的知识,学生累积的问题越来越多,却得不到解决,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自然失去了兴趣。

3) 理论与实践错位

目前很多院校理论课和实践课是分开的,在授课过程中基本都是先讲理论,后安排实践,且由于实验设备不足,实践课时远低于理论课时,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间隔时间也比较长,学生上实践课的时候,很多知识都已经模糊甚至遗忘了,教学效果当然差。

4) 实践环节相对薄弱

理论课堂上教师主要对基本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很少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理论课没有动手操作的时间和机会,比如嵌入式类课程中,多数要用到单片机、开发板之类的硬件设备,很多教师讲解的时候都是纯讲理论,而不会现场实物演示,学生听得一知半解,更别提动手操作了。

3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构思

1)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质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由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他指出“教、学、做”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体的,“做”是核心,教学都要围绕“做”来开展[2]。简单地说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在一起,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其实质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为重点,整合教学资源,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真正的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有利于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2)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

要很好的实施“教学做一体化”,需要以下几个条件:配套的教学场所、高技能的教师队伍和比较详实的教学实施计划[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要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的束缚,保证新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获得职业所需必要技能[2]。

① 建立适合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应用型大学以服务地方为宗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它的教学指导思想是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各种教学手段,培养生产服务于一线的高素质技术人才,这就要求应用型大学的课程体系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视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结合物联网的知识体系和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物联网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设计、开发、维护物联网应用系统的能力,包括物联网节点能力、网关能力、传输网络能力和数据中心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集中体现在培养这些核心能力,可以分为三个模块: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实训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为:C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应用、电路基础、数据库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物联网概论、传感器技术、物联网网络技术(无线通讯)、物联网上位机开发、RFID技术应用、物联网中间件技术、智能设备应用开发(基于Android平台)、物联网产品管理与维护,实践实训课程包括:物联网认知实习、感知层组建综合实训、物联网上位机开发实训、智能设备应用开发实训、无线传感网组建实训、物联网项目综合布线、物联网技术综合实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

其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需要专业基础课程知识作为支撑,因此,依据专业核心课程来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了物联网应用层、通信层和感知层三个层次,关键技术涵盖传感技术、接入技术、网络技术、应用技术和安全技术的主干课程,结合实践实训课程可以有效地使学生掌握物联网工程项目的核心技能,比如专业核心课程中传感器技术、物联网网络技术(无线通讯)、RFID技术应用等课程的学习,以及实践实训课程感知层组建综合实训,能使学生初步掌握物联网工程项目中数据采集层(感知层)设备的使用和调试;通过物联网网络技术(无线通讯)与物联网项目综合布线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初步掌握物联网工程项目中数据传输层设备的使用和调试。实践实训课程模块是根据物联网技术发展方向和特点,以“岗位驱动”的模式建立相关的核心课程、实训项目,以项目实训入手,让学生们快速地进入角色,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可以直接进入实践岗位。

② 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实践能力

教师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分界线逐渐淡化,课堂教学既包含理论,又融合了实践操作,对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培养或引进理论与实践双结合的教师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物联网专业建立时间晚,对口的专业教师少,尤其需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应用型高校应该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增加教师培训渠道,如:(1)校内培训,对缺乏物联网专业知识的对口教师进行集中培训;(2)国培省培,委派教师参加全国全省各地物联网专业教师集体培训,了解物联网技术发展趋势,交流物联网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校企合作培训,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交流学习,了解企业的实时需求、运作模式和新兴技术,参与企业研发,提高自身业务能力。这一系列的措施,可以提高专任教师专业素质,使他们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教学功底,又有过硬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

③ 安排理论实践结合的教学活动

“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强调理论教育以实用和够用为原则,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动手实操的能力,在教学形式和内容上都需要有所转变,首先教学内容应该有的放矢,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理论不能脱离实践,理论知识的安排必须围绕实践技能展开,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的重点,强化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其次教学形式应该从理论课偏多转变为理论实践结合,打破理论课、实验课的界限,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合在一起,教师可以边讲边演示,学生也可以边听边操作,用实际操作强化所学到的理论知识[4]。

“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改变了过去理论与实践分离的状态,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够连贯、自然地衔接起来,教学、演示和训练同步进行,教学方式灵活,课堂生动,突出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领会消化理论知识,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同时,开放性的教学环境,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因材施教。

④ 设计多层次的实训教学体系

“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中的做还体现在安排与课程配套的实训环节。分析物联网专业的课程特点,优化整合其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确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础实验实践、综合实训实践和创新设计实践,每个实践层次都有各自的实践环节,如: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大学生创新项目、物联网设计大赛和毕业设计等操作。

⑤ 创建灵活适宜的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是检测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考核强调对教学实施的全过程的考核。对每个学生在教学做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进行实时跟踪,突出技能训练的过程控制。同时,不拘泥于传统笔试的考试形式,增加考试内容和方法的灵活性,考核以实际动手操作方式为主,更客观、更全面地衡量每个同学的综合技能及学习效果。

4 总结

通过对物联网专业教学特点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准则,研究适合于物联网专业的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结合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综合技能,从而实现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廖丽嵘.应用型高校物联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计算机,2015(9):67-71.

[2] 朱大虎,王晓平.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J].理论观察,2011(3):1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