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教学实践总结范文
时间:2024-03-20 11:22: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前教育教学实践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综合英语实践教学环节互动小组讨论
1.导语
综合英语课程是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尽管目前的综合英语教学力求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整个教学仍然拘泥于词汇、语法、课文翻译的“老三段”模式。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开展得很少或是过多地围绕语言点展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创造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其实,好的课堂气氛应当是活泼而不松散,严肃而不沉闷,紧张而不压抑,轻松而不懈怠,而良好的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下面笔者就综合英语教学过程中听说、精读和翻译等部分谈谈怎样落实实践教学环节。
2.综合英语教学中,听说、精读、翻译部分实践环节的落实
2.1听说部分
听说训练在英语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传统的听说训练中总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被动地听。还有一些教员甚至认为听说这个环节可以略讲,甚至一笔带过。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中国自加入WTO以后,与世界经济进一步接轨,这就决定了英语教学应该更加重视实用能力的培养。就听说而言,应加大听说技能、特别是实用交际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实用口语交际能力。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们应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营造情景模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比方说,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写出一些常用的句型或词组,让学生自己寻找搭档,临时编成一段对话;或者教师可以给学生设定情境,让学生运用丰富的想象力,用英语交流完成老师预定的任务。选材应该是同学们感兴趣的,而且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例如,我在《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第三册)》第四单元听说部分就给学生讲到了这样一个话题:Jumping from Job to Job(跳槽)。当今社会,频繁跳槽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现象,作为一个刚刚工作毕业的大学生,你的观点是怎样的呢?我叫学生自己先做出判断,把赞成跳槽的学生编为A组,持反对态度的编为B组,并在黑板上写下:Arguments for和Arguments against。先分组讨论10分钟,在讨论中学生不会表达的单词我写在黑板上,然后A、B组进行辩论。同学们讨论非常热烈。辩论开始后,同学们开始了舌战。没想到同学们在集体优势的发挥下,辩论进行得激烈而又有序。同学们不仅找出了许多论据,还灵活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论证。虽然同学们的表达存在着一些语言方面的问题,例如语法、句子结构,但丝毫不影响同学们交流的兴致。最后,我作为主持人,高度评价了这次辩论会,同时做出了结论,并提醒同学们在语言表达方面所要注意的问题。课后,同学们反映这样的活动很有吸引力,能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希望以后多多开展类似的活动。
其实,在听说实践环节中,我们还可以采取很多方式方法。比方说看图说话、故事接龙等等,选用轻松、活泼的主题,那么就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2精读部分
精读教学过程是综合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但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先教单词、语法,然后逐一翻译文中的句子,解释语言点。这是一种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即使教师精心备课,讲课很有条理,语言点讲得详细具体,但课堂上学生没有什么反应,甚至有些学生精力不集中、昏昏欲睡。笔者认为,在讲解课文前,先应该介绍必要的背景知识。这可以预先布置学生自己去搜查相关资料。例如我在讲《新编实用英语教程》第一册第一课时,我就布置学生课后先去搜查中西方国家的人见面寒暄时所说的话,分析中西文化差异。学生们其实对文化方面的东西很感兴趣,于是纷纷去图书馆,上网寻找相关资料。在正式上课前,我随意点了几位学生,让他们谈谈中西文化差异,其他学生适当补充,最后我对学生的观点作了总结,联系本课当中提到的相关知识,我稍作补充。这样很快就把学生引入到精读课的教学中,引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可以用情境导入法。例如,我在讲课文《Forgiving my father》一课中时,课前,我先用英语提问:“你的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你爸爸曾经对你做过错事,你会原谅他吗?”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纷纷发表观点。学生们用不同的形容词形容自己的爸爸,同时还回忆了爸爸和自己曾经的误会以及自己内心的一些想法。然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中,作者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爸爸呢,为什么作者要原谅他的爸爸呢?”很快就把学生的心拉进了课本中。在我讲解的过程中,同学们一直都带着这样的疑问在听,直到最后故事结束才解开心中的疑团。因此,在精读课教学实践中,应该在原来侧重于教师在课堂上多讲、精讲词汇转到要求学生多思考,多发表看法、观点以及实际语言点的操练。这样,通过师生互动,给学生提供信息输入量和练习机会,同时也在学生中创造一种积极开放、乐于接受所授语言及文化的心态。
2.3翻译部分
翻译是综合英语教学实践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综合英语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基本能力。翻译能力实际上就是一种综合能力,翻译需要的不仅仅是语言基本功,还要求译者有广博的知识面。然而,长期以来教师对如何实施综合英语中的翻译教学缺乏科学的研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翻译教学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故教学效果不理想。“综合英语”教学中的翻译能力培养,必须在不占用过多“综合英语”课课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只能利用“综合英语”课本身的优势,见缝插针,为学生穿插讲解基本翻译理论与技巧,同时在有限的课堂练习中进行有效地实践。例如,在教学生语言点时,教师可以自己用该词或词组先造一个句子,让学生即席口头翻译。这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译能力。在课堂上中译英、英译中的练习中,让学生按照上课所学的表达方式先自己动手把翻译做完,然后教师把全班按“成绩搭配”分组,让他们相互讨论,相互修改。他们可以讨论用词、时态、句子成分的顺序等等,最后每组交上自己满意的答案,教师再逐一对上交的翻译练习进行讲评。这样学生在相互讨论中不仅掌握了该语言点,而且在词汇与语法等方面也有了自己的见解和体会。有许多教员总是抱怨翻译教学枯燥无味,其实如果我们很好地落实实践教学环节,我们同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结语
落实综合英语实践教学环节其实就是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开展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员应该以一种亲切、热情的人格魅力、感染力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气氛下更加放松,从而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提高。
注:本文作者刘晓芳系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翻译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彭金定.大学英语教学与学习策略的科学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8.
[2]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篇2
学前教育是所有教育阶段的起点教育,具有较大意义的启蒙作用,是学前儿童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阶段。传统的学前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人文的发展,对新教学模式的研究探讨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本文从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的实践研究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期完善学前教育的教学模式探讨,为学前教育模式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
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学前教育;音乐教学;实践探讨
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是当前在国际范围内具有较为广泛影响的音乐教学模式之一,在我国的教育中具有一定程度的发展空间,它主要是这对学习对象的特点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表现,以此完成教学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突出了教学的综合性、基础性和创造性。学前教育的音乐教学具有这一阶段学前儿童的特殊性,他们大多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模仿学习能力很强,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应用于学前教育中,能有效促进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
(一)奥尔夫简介
奥尔夫全名卡尔•奥尔夫(1895-1982年),德国人,是当代世界上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教。奥尔夫生长于具有丰富艺术素养的军人世家,在长辈们的艺术带领下,他对于音乐有着超非常人的领悟力与理解力,并在不断的学习积累中形成了其独特的表现形式。1924年他创建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的初级形态,即是通过音乐、舞蹈等形式相结合而成的教学模式,试图将音乐与舞蹈的动作综合体现出音乐中的节奏,并在之后的变革发展中将这种教学模式不断完善。可以说他的一生都贡献给了音乐教育事业,是音乐教育改革的先驱。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内涵特点
实际上,奥尔夫音乐教学在奥尔夫自身看来,并非是一种可以简单套用的教学方式,而是需要对本身语言、音乐等所学内容进行有效融合,并进行本土化演变随之得出的合理化教学模式,可以说它是一种对教学模式研究的态度,它没有世俗观念的束缚与传统教学理念的制约,灵活的将“歌舞”、“器乐”等与教学内容有机的进行结合,将它们当作教学交流的介质,通过不断的训练寻找之间的节奏感,协调身体各项的机能,混合不同的元素对学习者进行创造力、创新力和想象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的进步,学前教育也逐渐以开放性原则为趋同,它不仅表现时代文化的多元开发性,还表现为教育思想的开发性,这种开发性更加适用于学前教育中音乐教学中。换言之就是根据学前儿童的原本形态进行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音乐、歌舞、器乐等形式综合应用于学前儿童的音乐教学中。是儿童原本形态能尽情释放,最大限度的对学生真、善、美的特性进行开发,让儿童喜欢到学习的乐趣,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时间中。由此可见,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内涵则包含了开放性、原本性、综合性、创造性等特点,不断将游戏、唱歌、舞蹈等表现形式进行综合运用,从教学思想到指导教材,从教学方法到教学实践形成一个合理的自成体系,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吸纳对自身体系进行不断的丰富和完善,从而使学生乐于参与到教学环节中,通过实践感受教学的乐趣,学习知识的力量,从而丰富学前音乐教学中的启蒙教育,使学生启蒙基础不断得到提升。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一)加快学前音乐教育专业改革,促进学前音乐教育教师素质提高
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的实践需要提高学前教育师资的水平,这就要从学前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入手。随着学前教育事业被不断关注与重视,学前教育师资力量的水平需要不断提高,在学前教育的工作中,需要学前教师具备高素质和教学水平,不仅对基本弹唱表演具有要求,还需要教师具备相当程度的文学和艺术审美基础。学前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主要是协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前儿童教育观和教学理念,在日后的工作中关注每一个学前儿童,通过实际观察对学前儿童的素质进行分层,并合理优化和完善学前音乐教学的课程安排结构,使学前儿童顺利融入教学活动和环节中。通过对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专业学生的人文、审美的知识的培养,提高学前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以便在日后的学前教育工作中,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将正确的教学理念运用在学前教育的日常工作中,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对专业的音乐素养进行提高,专业的音乐素养能有效的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这一实践过程分为自发主动提高和被动激励提高。自发主动提高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环节,对经验进行总结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自主自发的丰富和完善自身的音乐素养;被动激励提高主要是外部客观关键激励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被动的对音乐素养进行完善和丰富,例如引用竞争机制、采用正面或负面激励机制等。
(二)更新传统学前教育教学观念,正确认识和理解教学体系和途径
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理念的正确理解和解读,是将之运用在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的有效途径。同时,还应该正确认识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理念的滞后性,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才能是学前教育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传统的教学观念过于内敛,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则多喜于张扬,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对音乐教学进行表达和抒发,这种开放式的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理念背道而驰,但又恰恰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对新的学前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是必要的,教师的重新定位与教学活动开放式的设定能正确引导学前儿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索和思考,通过多元化的表达形式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实现教学传授的过程,灵活性、拓展性的对学前儿童的文化、审美和音乐素养进行潜移默化的奠定。强调学前儿童知识构架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性。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并非是单纯的教学方法,而是一套教育理念和体系,需要对国内外成功的教学观进行综合借鉴与研究思考,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以此形成适用于自身的教育教学体系。灵活运用、融汇贯通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的核心教育理念和内涵特点,将坚持开发、突出创新、注重实践、追求质朴、主张整体、注重实践、关注普遍性等进行多方面呈现。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务必要求自身对教学理念有着正确的认识、端正自身态度、一步一个脚印的追求教学环节的实践性和开发性,组织进行教学实践观摩和经验交流,从优质的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教学中汲取经验,将精华融入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优化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的发展。
(三)提高学前教育音乐教学质量,完善学前音乐教育活动设施保障
对学前教育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内在条件的提高,二是外部环境的完善。内在条件的提高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入手:一是相关单位的统筹协调,二是学前教育机构领导的重视,三是学前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需要对学前教育机构领导层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理念的认同与重视程度进行关注,只有领导和学前教育工作者对教学环节实施的教学理念保持高度的一致,才能促进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的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同时,也是学前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矛盾问题之一,要解决这一矛盾就需要从相关行政单位到学前教育机构的统筹安排进行宏观性解决,通过相关行政单位的统筹协调规划,创建有效的教学实施内在环境,开设相关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培训机构和课程,从宏观的、整体的角度对师资力量进行有效提高。学前教育机构改善人才引进制度,重视学前教育理念的发展,和学前儿童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客观条件。学前教育工作者作为一线的、直面学前儿童的群体,对教学实践的实施直接影响到学前儿童个性的形成,所以对学前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外部环境的完善主要是指学前教育机构的相关设施设备的完善,能否支持有效的开展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的活动环节。这些内在调节和外部客观环境都是制约学前教育音乐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只有充分将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才能实现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的顺利开展与学前教育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将西方教学理念与中方本地化实践经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学前音乐教育专业改革加速改革进程、将传统学前教育教学观念进行更新和对内在与外部条件进行提高和完善的策略,不仅可以促进学前音乐教育教师素质提高,使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体系与途径得到正确认识,还能实现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的稳步、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使学前教育拥有真正的创新发展的动力,确保学前儿童打下牢固的启蒙基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人生信念。
参考文献
[1]张学蕾.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应用的探索性研究[J].北方音乐,2016(17):155-156.
篇3
关键词: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全程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5-0145-03
当前,在我国幼儿教师教育结构转型,以及教育部颁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大背景下,应如何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从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等方面人手,建构与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相适应、以幼儿教师的基本教育技能为核心、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全程化实践教学体系,是亟待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全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1.实践教学的内涵
通常意义上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实训和实习三部分内容。它是基于专业知识、职业素质和职业岗位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而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三种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形式,并各自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完成不同的实践任务,上述三种形式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关联互通。
实验,通常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一种辅助实践手段。实验能够加深未来教师对课程理论或知识点的理解。实验具有验证性,可以不断重复进行,一般在具体课程的实验室中完成。
实训,是职业技能实际训练的简称,是指对未来教师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也有研究者将实训称为演习。实训主要包括单项能力训练、综合应用能力训练和职业岗位实践训练等。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训,能够使未来教师掌握某个单项或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技术应用能力。实训一般分为模拟现场实训和现场实训两种形式。
实习,是指未来教师全面“浸入”幼儿园现场,验证和应用所掌握的教育理论,从而提升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的集中体验过程,是为理解专业知识、熟悉专业现场、掌握基本的专业操作技能、实现课堂教学与具体工作现场的融通、积累初步工作经验的必要实践环节。另外,通过实习还能够帮助未来教师了解和熟悉本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同时使他们了解所从事工作的内容和对工作人员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实习通常被放在校内、校外实习基地中进行。
2.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实践教学体系,是指由实践教学活动各个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在实践和分类上与其相对应的概念是理论教学体系,由此进一步追溯,其上位概念是教学体系,其下位概念是实验教学体系、实训教学体系和实习教学体系等。
3.全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所谓“全程化实践教学体系”,就是借鉴顶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根据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原则和要求,将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全学程的所有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定位和统筹安排,对实践教学的目标与内容、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等内容做出优化考量,从而实现实践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二、全程化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价值取向
1.全程化实践教学体系追求实践活动时间的延展与贯通
自20世纪80代起,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纷纷致力于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型和制度的变革,国际教师教育开始“回归实践”,教师教育实践课程备受关注i有识之士越来越意识到,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最终应体现在其专业实践中,脱离实践的教师教育课程只会使教师教育的路越走越窄,只有那些经历过高质量教育实践积累的未来教师,才可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表现出较高的专业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也持同样的观点,认为“高质量的教师教育意味着未来教师应与有经验的教师以及在其各自学科中工作的研究人员进行接触”。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教师教育针对过往教育实践环节和培养模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将研究高等师范教育理论及改革实践课程教学的内容和体系作为当前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当前,我国在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培养方面,不约而同地将未来教师从事教育实践活动的时间大大延长。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实践活动时间的延长是为了满足教育实践课程理念与实践课程体系变革的需求。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上获得新的论证,而在实践中对教育实践课程进行探究和改革,是培养未来的合格教师的战略性举措。全程化实践教学体系追求的是实践活动时间的延展与贯通,力图把学前教育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中所包含的技能操作内容,以及各学期的见习实习、短期的社会实践、保育实习、综合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分别通过实验、实训和实习的方式进行统筹考量,既要考虑时间上的延展与贯通,又要考虑内容上的互相协调,既要能有效促进未来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又要能避免过往教育实践时间安排的前松后紧问题,为促进未来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为培养合格教师和未来的教育专家提供坚实的保障。
2.全程化实践教学体系追求实践过程、实践内容的延续和完整
实践教学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反映了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只有经过严格正规的教学实践训练,才能为幼儿园培养出合格的师资,因而它是促进未来教师价值观形成的最佳方式,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过程。实践教学能帮助未来教师全面了解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从而提高他们的独立任教的能力。大量的实践和理论研究证明,构建合理的、有特色的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体系,能够促进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未来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的统整,从而有创造性地超越传统。
当前,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有两个基本目标。即以教育教学技能训练为任务的技能型目标和以师德体验与培养为任务的职业情感型目标。技能型目标着眼于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对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的初步体验和应用,而职业情感型目标则强调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专业精神和价值观,从而提升未来教师的使命感和自豪感,使他们建立良好的职业归属感。全程化实践教学体系更多的是站在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探索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追求实践过程和内容的延续和完整,着眼于未来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同时要适应当代国际上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突破传统技能目标的束缚,使未来教师掌握教育教学的策略,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与水平,促进未来教师教学技能训练和专业素质培养的兼顾与强化。
3.全程化实践教学体系追求对实践教学管理评价的统整与综合
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是对未来教师从事教育实践的价值或意义进行判断,对其开展教学实践的质量进行鉴定,并以此来判断未来教师是否具有承担预期专业角色的资质和能力。我国教育界普遍认为,教育实践课程评价具有甄别、激励、导向、诊断的作用。基于这样的判断,我国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管理评价体系主要由评价主体、评价方法和评价流程三个要素构成。传统意义上的评价主体主要是指教师和园所指导教师,他们在实践教学管理评价中发挥的作用最大。全程化实践教学管理评价在评价主体的选择上,把未来教师也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将其与教师、园所指导教师共同作为评价主体,其所展开的自我分析和判断,可以为同伴提供优质的教育实践经验,反映了未来教师的专业理念和能力发展状况,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在评价方法的运用上,强调为未来教师提供展示自我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特色的良好平台,有利于克服传统评价存在的不足。在评价流程的设计上,改变了以往只做总结性评价而不做诊断性评价的状况,为未来教师提供多次、多学期评价反馈,帮助未来教师进行反思、修正或提升自身行为。全程化实践教学体系追求以实践教学统整学科,而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便成为学科统整的平台。通过对实践教学管理评价的统整与综合,促进未来教师获得教育智慧,形成教育机智,塑造良好品格。
三、全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
1.构建以基本教育技能培养为核心的全程化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已经明确规定未来幼儿园教师的培养目标包括三个维度,即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要求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未来教师,一是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包括良好的师德修养、敬业精神、专业理想和忠诚于教育事业的品质;二是要拥有渊博的学前教育知识和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具有从事幼儿教育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三是要具备胜任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素质,包括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能力等。全程化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建构,应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为本位,采取实验、实训和实习等多种实践教学方式,以培养合格教师为目标,帮助未来教师全面掌握“标准”规定的教学技能,增强未来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帮助他们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专业能力。
2.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全程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具体化。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把所设置的课程分为三个部分:公共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其中专业教育课程又被细分为教育理论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一般认为,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含在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中。而事实上,实践教学的内容远不止于此,各类课程均包含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其中以教育的缄默性知识、教育智慧的积累、教育实践的批判性反思等内隐性的实践内容更富有意涵。
为了构建全程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可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把实践教学的内容统整为以下五个模块:1)以操作性技能为主的幼儿教师基本技能模块,主要包括体育、音乐、美术、舞蹈、教师口语、写作、信息技术教育技能训练等;2)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科研方法、五大领域的实践教学内容等;3)以强调实验实训知识和技能为主的模块,主要包括学前儿童保育、学前心理、学前卫生等;4)教育见实习模块;5)毕业论文和设计模块。这样的统整安排有利于未来教师尽早接触教育实践,有利于增强未来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与此同时,还能够有效克服以往实践教学在时间安排上太过集中的不足,使其逐渐走向日常渗透。通过对实践教学内容的统整,使实践教学在内容组织形式上与日常化的时段安排互相配合,相得益彰。以上五个模块在未来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实践教学的方式或为实训,或为实验,或为实习,或为综合使用与沟通,促进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有效融合。
3.构建与全程化实践教学相配套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通常包括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和制度管理三个方面的内容。
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应从学校层面进行统筹安排和考量,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由其具体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和运作,确保实践教学组织管理的科学性。
在实践教学的运行管理上,应根据幼儿园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制定实践教学大纲,编制实践教学指导用书和实践教学手册,规范实践教学考核办法。
在实践教学的制度管理上,应制定一系列涉及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方面内容的实践教学管理文件,加强对实践过程的督导和指导,确保实践教学诸环节的顺利实施。
4.构建能够体现专业特色的全程化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涉及评价指标与标准、评价方式两个方面的内容。评价指标与标准不仅是实践教学考核的依据,也是实践教学实施的行动指南。实践教学的评价方式主要是指采用何种方法来收集评价信息和数据,如何分析与处理评价信息及对结果进行反馈。
篇4
现代社会和教育的快速发展对学前教育教师这一岗位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近年来,同其他职业(医生、律师、会计等)一样,学前教育教师职业也加强了自身的专业化建设,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化进程加快,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上日程并为大家所关注。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是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或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调整和充实的过程,是专业性逐步成熟的过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幼儿教师作为专业人员,通过持续的学习,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成熟,进而实现专业自我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1]
1.专业能力
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的前提保障,也是衡量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要想站稳“三尺讲台”,让学生乐于接受教学知识,学前教育教师需要具备多种专业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细微的观察能力、课堂教学能力、课堂驾驭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从事学前教育教师职业的先决条件,是学前教育教师教学的基础性能力;为人师表的学前教育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有效地与其他任课教师、性格各异的学生、不同的家长沟通和交往,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学前教育教师有细微的观察能力,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学习动态;会教材的知识与会教是两回事,怎样高效地教给学生文化知识需要学前教育教师具备良好的课堂教学能力,能够从学前教育教师、学生、知识三个维度来思考课堂教学问题;由于学生成长背景存在较大差异,知识储备各不相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这就要求学前教育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能够很好地维护正常教学持续有序地进行;对于已经出现的教学事件,学前教育教师要具备反思能力,能够从已有的教学事件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
2.专业自我
专业自我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2] 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自我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大致包括学前教育教师职业角色的定位与思考、从事学前教育教师职业的内在动机、对学前教育教师职业现状的满意程度、自我的教学理念、自我的课堂教学风格、自我教师生涯职业规划等。专业自我是对学前教育教师职业认识的深化和升华,是对学前教育教师所从事职业的一种综合认知。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自我是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逐渐显现出的一种职业特征,是在其职业工作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自我认识。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自我与其职业发展相一致,一旦形成便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并影响学前教育教师的工作学习态度和课堂教学方式,影响其职业成长和发展的总趋势。
二、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1.社会环境
每位学前教育教师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时刻受之影响。历史上曾出现教师职业角色的鲜明对照,“天地君亲师”与“下九流”“臭老九”,不同社会环境氛围下的教师地位存在较大反差,学前教育教师的心理状态也有显著差异。自从《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颁布并实施后,教师职业的地位有了法律保障,政治、经济等待遇明显改善,教师职业群体满意度相对较高,逐渐成为众人向往的职业。近些年来,重视学前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各级政府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逐步形成学前教育发展的良性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中的主流价值观影响着教育的发展和学前教育教师职业发展。社会环境为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正确的舆论导向、隐形的文化支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为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学校环境
这里的学校环境包括求学期间和从职以后所在的学校环境,学校环境因素对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对学前教育教师职业的重视程度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当中,求学期间的学校环境对学前教育教师(学生时代)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生选择工作单位时主要考虑的学校因素有层次结构、地理位置、经济待遇、福利保障、学校文化氛围、职业发展空间等,有些学校领导通过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也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从职以后所在学校环境为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直接关系到学前教育教师专业的发展空间与价值取向。
3.家庭环境
求学期间,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学前教育教师理想的塑造功不可没,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性格和行为的养成影响深远。从职以后,新的家庭环境对学前教育教师职业发展提供精神支持和后续保障。家庭与学校基本构成了学前教育教师生活与工作的全部,学前教育教师每天都在家庭和学校的场域中互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家庭是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考虑的重要因素,家庭环境时刻都在影响着学前教育教师的职业成长,影响着从职后的职业信仰、理想追求、角色定位与职业生涯规划。
4.自身经历
关注个人经历对教师成长的影响,是目前较为新颖的一个研究角度,即个人生活史或生命史研究。它应用于教育领域,主要叙述的是教师自己教育生活的成长史,反映的是学前教育教师的教育行为、观念是如何建构的,它是将个人如何看待自己、生活情境、时过境迁后对所处的特定观点加以呈现的过程,比较重视个体的主要经验。[3] 自身经历直接影响着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自身经历相关的学前教育教师理想、观念、价值观、教学行为、教学理念等在学前教育教师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师范教育
师范教育即正式学前教育教师教育阶段,是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保证。师范教育是学前教育教师职业的条件性知识和本体性知识形成的黄金时期,是学前教育教师技能培养和提高的关键阶段,为师范生专业成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基础。师范教育是正式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起始阶段,学前教育教师职业理想、专业知识、教学理论、教学技能都在这一阶段逐步形成。作为一名未来的学前教育教师在师范教育期间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把专业基本功做扎实,通过各种方式磨练教学技能(板书、教学设计、说课、讲课、教学研究等)。为了学前教育教师专业知识——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和积累,师范教育比较注重师范生的专业实习,学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处,为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是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平台,对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教师在职培训主要是为了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为在职教师提供的适应于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需要的继续教育,主要采取“理论学习、尝试实践、反省研究”三结合的方式,引导教师掌握不断涌现的现代教育理论,培养教师研究教育对象、教育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辅之以计算机知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4] 在职培训是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是上级教育部门或学校强制要求在岗学前教育教师参加的一种继续教育,同时也有学前教育教师个人向单位提出在职培训需求,要求继续学习的。总之,各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教师在职培训都是在外因与内因的互动中促进了学前教育教师专业的发展。
3.同事互助
同事关系是从职以后学前教育教师学校生活中一对重要关系,其对学前教育教师职业的影响可谓是潜移默化的,同事间互助是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全是个体行为,其发展程度有赖于学前教育教师群体的团队力量和影响力。在学校教师集体中才能更好地针对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共性问题进行讨论,集思广益,信息共享。在学习中,教研组是基层组织,是学前教育教师研究、成长的集体,它不仅具有重要的教学职能,而且具有重要的研究职能,这主要体现在教研组的教育研究活动中。借助这种力量,学前教育教师个体可以在成长中听到“不同意见”“多种声音”,可以促使学前教育教师借助集体的智慧,不断矫正个人理解的偏颇,进行更深刻、更全面的反思。[5]
4.自我反思
反思是思考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从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便以后面对类似事情时会做得更好。自我反思是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对教学事件总结经验教训,促进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张立昌认为:“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6] 学前教育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教育事件及问题要进行必要的反思,反思自己现有的不足,理顺思路,做得好的地方继续发扬,不好的地方要及时改正。只有这样,学前教育教师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教育阅历,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教育机智水平。
(作者单位:张成林,韶关学院教育学院,广东 韶关,512005;杨翠,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分院,广东 韶关,512009)
参考文献:
[1]潘君利.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内涵解析与目标设定[J].山东教育,2009(9).
[2]梁双顺,钟雪梅.教育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
[3][5]张乐天.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5
摘 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学前教育工作人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既要具备过硬的学科知识,还要具备教育科研能力。本文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专业化特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与分析,希望可以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专业化;学前教育;特质
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需要对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提升教育工作水平。对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来说,则需要对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需求进行不断总结,对中职教育长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找出中职教育工作的普遍规律,用以指导中职教育的工作实践。
一、学前教育的教学特质
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教育教学能力主要指的是教师以自身的优良素质为基础,在执行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达成的预期教学效果。通常情况下,教师的教学能力包含课程开发能力、组织活动能力、教材分析能力以及语文表达能力等。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来说,一方面要具有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要具有与专业相关的教育理念。在日常工作中,教师要对学前教育的专业理论进行深入学习,对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持续追踪,将自身所积累的中职教学工作实践与新理论、新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要尽量做到准确、熟练地运用各种信息化教学工具,能够对教学工作长期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的反思,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学前教育的学术特质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训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于中职院校来说,需要提升教学工作占整体工作的比重。从学术的角度出发,要对学前教育教师的发展水平进行科学有效的衡量。在学术自由方面,学校要给予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充分的学术保障,使教师能够在各种领域保持一定的学科优势,将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培养为学科领域的专家。这就需要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加大科研工作方面的投入力度,运用新的科研成果来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工作水平。
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还应具有相应的科研能力,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与知识体系,积极参与校内所举办的各项科研工作,主动参与校级、省级以及国家级的重点课题。中职院校可以开办的科研活动主要包含教育科研培训、教育技术培训以及学前教育专业理论培训等。另外,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来说,相关的科研工作需要严格建立在专业特性的基础上。学前专业教师要长期关注教育领域的改革动态,提升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找出中职教学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综合自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有针对性地对各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在投入科研的过程中也需要对我国整体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行观察与分析,深入到幼儿教育工作的一线,从提高社会服务价值的角度出发,设计出一套与区域内幼儿教学需求相适应的幼儿教育教学体系。必要情况下,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也可以直接参与到幼儿教育工作中,应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对研究成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行研究,并利用教W实践经验对研究成果进行改良和优化,将经过优化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中职院校内部的教学工作中。
三、学前教育的实践特质
学前教育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职院校学生为了能够与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要求相适应,一定要在毕业之前具备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这就需要学校多为学生创造教学实践环境,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也需要对学生的各项实践操作进行有效指导。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无论在实践课程上还是在理论课程上,都需要对课程的特点与流程进行深入分析,对幼儿教育实践的操作方法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既要能够承担专业教学工作,也要能够承担学前幼儿教学工作。
四、教师的人格特质
教师的人格特征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与成长。调查研究表明,教师的人格特征主要表现为坚韧、耐心、客观、心胸宽广、自信、真诚、有理想、有责任心的特点,这些人格特征与教师的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关联。因此,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对自身的价值观与职业道德进行不断优化,在完善自身性格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形成爱心、开朗、乐群、活泼等性格特质,在承担幼儿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也能够体验到幼儿教学工作给自身带来的快乐。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前专业教师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朱明健,谢笑容.高等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困境及对策[J].亚太教育,2015(29).
[2]余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开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及意义探究[J].价值工程,2013(8).
篇6
(一)丹麦社会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设置
丹麦社会教育专业学制是三年半,分为7个学期,共计210学分,课程结构包括必修课(1.教育理论,2.语言、文化与交流,3.个体、学校与社会)、选修课(1.艺术、自然与技术,2.身体、健康与运动,3.表达、音乐与戏剧)、专业领域课(1.社会问题者的相关领域,2.身心残疾者的相关领域,3.幼儿和青少年的相关领域)、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五个部分[2]。其中,选修课和专业领域课学生可以三选一,至于学生如何选择课程主要是要考虑自己的实践与毕业方向。目前,丹麦社会教育专业中约有50%的学生会选择幼儿和青少年的相关领域与表达、音乐与戏剧课程(丹麦教养员职前教育课程),毕业后从事教养员工作。其中教育实践课程中的教育实习为74学分,占总学分的35.2%;毕业论文为12学分,占总学分的5.7%;课程结构中所有实践类课程共占总学分的40.9%。
(二)丹麦社会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内容
1.教育实习
丹麦教养员职前教育课程中的教育实习是贯穿职前培养全过程的,其中第一学期有3个月的初步实习,第三个学期和第六个学期分别有6个月的深入实习。教育实习通过为作为专业活动基础的专业理论知识、理解力与能力提供框架来实现教学目标。教育实习与在学校学习是两个独立但又彼此支持的学习环境,通过两者互动获得的知识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习得。学生学习的起点在于参与,对体验的系统习得以及对社会教育工作者、学校与职业之间互动的反思。它为学生的实践练习以及个人对教育职业及其使用群体的观察提供框架。三个教育实习的难度会逐步提高并且逐步涉及教学工作的多种领域,这些都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职业及其活动的整体领悟意识。第一学期的3个月初步实习期主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关系;在第三学期的6个月实习中关注重点扩大到学校的视角;在第六学期的6个月实习中,学生体验社会变化中的教学工作。丹麦社会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有明确的职业目标:第一个实习期的目标旨在使学生在实践基地参与日常教学实践;参与并发展有意义的关系,增强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能力;参与计划、执行与评估等教学过程;从实践中获得体验并反思;伦理性与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实践;展示对建立关系与社会能力等自身先决条件的个人见解。第二个实习期的目标旨在使学生参与并为组织日常教学工作出力;参与创新与变化的过程;计划、执行、记述并评估教学过程;记述并告知教学实践;批判性地对自己的实践及实践基地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第三个实习期的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教学实践并为职业的发展与创新出力;集中致力于满足特定幼儿的需求;解释针对特定目标群体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如何能用于优化一般范围内的教学工作;以科学理论前提条件与方法论技能为基础,通过对实践的参与、分析及反思来产生知识;结合职业情况与发展描述个人的职业认同。
丹麦社会教育专业明确规定了教育实习中要获得的核心知识与能力领域,在三个实习期都适用的是实践基地的教学与社会目的及功能、目标及教学实践;教学实践的文化与社会条件的重要性;实践基地的目标群体与需求、生活质量、发展与学习;伦理观、价值观以及人性观点;以记述与发展教学实践为目的的参与、对体验的系统收集及反思。第一个实习期主要是了解与掌握教育关系,具体包括在教学过程中,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与关系;互动对个体生活质量与发展的重要性,包括个体自身对关系的影响与重要性;关系中的交流、互动与冲突;关系中的权力与伦理。第二个实习期主要是了解学前教育机构,具体包括作为社会机构与公益的教学实践;机构照护、成长与发展;实践基地的组织、文化与管理、内外合作;制度框架中的权力与伦理。第三个实习期主要是了解与掌握教育职业,具体包括职业的工作与任务领域;教学工作与方法;职业理论、核心概念与术语,包括其科学基础与方法;社会现代化过程与职业的历史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职业意识与认同;教育职业为解决跨行业任务做出的贡献。丹麦社会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是与在校上课、学习与管理有机结合的,3个月的初步实习中有5天要回校辅导,6个月的深入实习中也有10天要回校辅导。平均每天在教育实践基地工作6小时,包括回校辅导的学习日。在每个教育实习前,学校都要为学生参加实习做好准备,包括实习期间的学习方法与目标,要详细描述教育目标。在每个实习前,学生准备一份实习文件袋,文件袋里含有学生对实践基地的具体期望和问题,对即将到来的实习的个人想法以及实习与本科学习的关系;文件袋中还有学生为实习做的其他准备,包括学生所做的与实习相关的文献阅读笔记。在实习开始时,学生基于三个职业目标具体阐述实习的教育目标,实习基地必须根据学生实习期的教育目标提供管理。
2.本科论文
丹麦社会教育专业学生在第7学期的最后半段时间进行本科论文写作,本科论文写作为期10个星期,为12学分。本科论文可以由学生个人独立撰写,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撰写(每组最多不超过4名学生)。学生选定一个获学校通过的与专业领域相关的具体问题作为毕业论文选题,撰写时必须要在论文中展现科学理论方法知识,论文必须包含学习与体验或其他形式的实践知识。(三)丹麦社会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评价丹麦社会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课程测试与评估形式是按照丹麦政府文件中的评估规定进行的。整体而言,评估形式必须符合教学目标并且必须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接触过的形式。而且,评估形式必须确保是对受试者的个人评估,评估是个人化的,因此必须由个人通过。三个教育实习对学生的评价最晚应在实习期进行三分之二时段的时候进行,在实训基地由实习机构的导师与学生和学校导师举行会谈之后做出,学校导师有最终决定权,评价成绩为通过或未通过。本科毕业论文采取外部测试,外部测试中的外部考官由教育部委派,论文最后以个人的口头考试结束,对学生按7分制进行评估。
二、丹麦社会教育专业教育实践对我国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启示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贯彻实施,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正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丹麦教育经验表明,幼儿园教师质量决定着学前教育质量,而完善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体系,是影响学前教育师资质量的关键。目前,我国政府对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高度重视为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却表现出与理论教学关系不明确、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建立等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广泛借鉴国内外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优势,积极改革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调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践的时间安排
丹麦社会教育专业在第一、三、六学期共安排三次教育实习,总计15个月;毕业论文在第七学期,共计10周。而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模块中,基本上是:安排军训(2周)、教育见习(2周)、教育实习(8周)、毕业论文(8-10周),教育实践课程学分为20学分,按总学分180学分计算,教育实践只占11.1%。与丹麦教育实践占总学分40.9%相比,相差极大。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院校培养高素质师资人才的必由之路,是教师职业养成的关键环节[3]。而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实多安排在第七学期或者第八学期。这种滞后的教育实习时间安排,既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不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知识、获得感悟和进行实践的教学反思。因此,学前教育师资培养院校要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增加教育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合理安排学生的教育实习时间,还要把教育实习与在校学习紧密结合起来,规定教育实习过程中回校辅导的具体时间,以使学生通过教育实践与在校学习的互动来增强对专业理论知识的习得,增强学校与职业之间的互动反思。
(二)丰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践的学习内容
丹麦社会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课程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学习内容,三个不同层次的教育实习都详细规定了实习中要获得的核心知识与能力领域。而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见习仅仅是观摩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教育实习也仅仅是从事一些基本的保育与教育工作。过于单一的教育见习与实习内容削弱了学生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因此,要想使准幼儿教师具有突出的实践能力,灵活地把学前教育理论知识与保教实践有机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就要明确规定学生在教育见习与实习中必须获得的教育实践核心知识与能力领域,在已有规定的见习与实习内容基础上,增加教育实践的文化与社会条件的重要性;实践基地的目标群体与需求、生活质量、发展与学习;伦理观、价值观以及人性观点;职业理论中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幼儿园的组织管理制度;社会现代化过程与职业的历史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教育职业为解决跨行业任务做出的贡献等内容。
(三)改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践的教学模式
教育实践能力是教师对幼儿施以积极影响、引导幼儿发展的基础。丹麦社会教育专业的三个教育实习有着各不相同的职业目标,三阶段的教育目标层层递进、螺旋式上升,通过循序渐进的体验式教育实习活动,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而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践课程,虽然也有明确的教育见习与实习任务,但是任务往往缺乏层次性与全面性,实现任务的最佳方法也不够科学。因此,我们要借鉴丹麦社会教育实践课程中三个层次的职业目标,运用“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即学生在完成相关理论教学后,学习者在相关实验室、实训基地、实习单位等实践场所进行实践活动过程中,作为体验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对实践活动的认知、情意方面的总结与归纳,注重学习者对自身所从事活动的反思、回味、深化等内省过程的教学,注重学习者今后职业生涯的心理和人格的完善[4]。这样,学生才能够做到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四)发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践的主体作用
丹麦社会教育专业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每个教育实践前,都由学生提出对实践基地的具体期望和问题,对即将到来的实习的个人想法以及实习与本科学习的关系,实习基地要根据学生的目标提供管理。而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见习与实习过程中,基本上都是由所在院校统一提出实习要求,学生只是被动执行,而且每个实习基地也并不一定会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高质量地完成指导工作。因此,我们要借鉴丹麦的做法,在教育见习与实习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制定教育见习与实习规划,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专业发展意识与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并不断进行反思。同时高校也要与政府教育部门沟通,强化教育基地对学生教育实践指导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供根据学生和学校实践工作目标的管理,提前完成对学生实习评价工作,留出学生反思提高的时间,促进准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五)改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践的评价方式
篇7
大海有了涛声才显得深沉,天空有了星星才显得迷人,时代因为教育才与时俱进。党的十为学前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从社会要求和学校实际出发确定艺术课题,在这一过程中,把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结合起来,把艺术成果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把教育艺术与师资建设结合起来,把成果研究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方能绽开夺目的艺术之花。
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我们处在这样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我们追求的不仅是经济效益,更是社会效益。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出色的幼儿教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学前教育,开设什么样的课程?践行什么样的理念?开展什么样的艺术教育?已经成为当今实现和谐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
学前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教育艺术能力的培养。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又恰恰是教师更新知识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教师只有具备了艺术能力,才能去追求创新,创造出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新时代的学前教育是创新教育,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创造才能,而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离不开科学研究,只有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的教师,才能真正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作为一门新兴专业,我们学校的学前教育曾经取得了辉煌的业绩,赢得很好的社会声誉,荣誉,是社会的肯定,更是新一轮的希望。作为我们当地幼教专业的领跑者,我们应该主动构建教学研三位一体的育人环境,形成育人的合力。
二、培养和提高学前教师教育艺术能力的途径
(一)把艺术内化为学前专业学生的精神需求
长期以来,在学前教育领域中,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这两块领地里存在着分工:从事教育科学理论研究的是那些专门研究人员,而从事教育实践的则是第一线的教师,所以会出现脱离教育理论指导的教育实践,长期囿于低层次经验摸索,更可以看到违反教育规律的事屡见不鲜,严重地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学前教育的实践和当今教育的发展都表明,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成熟的教育。只有重视和加强艺术工作,充分发挥艺术实验探索、理论论证和开拓创新的先导作用,注意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我们的教育才会获得成功,取得更大的成就。
(二)把艺术学习沉淀成为学前专业学生的理论基础
作为学前专业的教师,必须要认识到,艺术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而且需要广博的教育理论知识,较高的理论素养。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艺术能力,实质上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我们学前教育专业而言,我们要以培养具有自立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精英气质的新一代幼儿教师为育人目标。学前教育如果教师缺乏与艺术相关的理论知识,就不能深入领会教育的实质,就不能从教育哲学的高度分析,评判自己的教育行为,就不能发现教育实践中有价值地问题,更谈不上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了。可见,当务之急是丰富和调整学前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树立学以治用的观念。
(三)把艺术能力的教育渗透到学前专业教师的常规教学
只有在“教育”中“审美”,才能正确把握教育艺术的方向,只有在“审美”中“教育”,才能迅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我们学前专业,教师要申报艺术课题,只有以把艺术与教学相结合,才有参与教育艺术的机会。
在院系,要充分发挥老教师和骨干教师作为教育艺术带头人的作用,在全院形成浓厚的从事教育艺术的风气。不仅学习文化知识、教学大纲、教育科学理论和先进教育方法,也要对学校教改方向和学科教学思路进行引导。调动教师参与艺术学习的有效性。最后,引导教师把点点滴滴的工作体会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教育论文评比、教育质量分析会、教改经验交流会等,认真总结,积极交流,以推动学校教育、教研和教改工作。
篇8
关键词: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教学;幼教技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学前教育提出了“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的目标,这将迎来学前教育真正意义上的“春天”,也势必掀起幼儿英语学习的又一次狂潮。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英语从12岁开始学,错过了学习语言的最佳期。目前.许多幼儿园根据自身条件进行幼儿英语教学。努力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语言认知环境,培养幼儿多元文化视野,在其兴趣和经验范围内积极开拓幼儿英语教学的路子。正是因为幼儿园英语的日益普及和双语教育的推广.需要越来越多既掌握幼儿教育理论,又具备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并同时熟悉幼儿英语教学的合格幼儿英语教师。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培养幼儿师资的主要力量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各省、市也相继出台了五年制学前教育招生政策,以期增加学前教育师资的数量和质量。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基本功扎实,专业技能过硬.在一线的幼教工作中受到了广泛好评。在《纲要》的引导下,学前教育的如火如荼势必会让幼儿英语成为各个幼教机构所开设的重要课程之一,加强学生在幼儿英语教学方面的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定会增强该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笔者在教学中坚持将幼儿英语教学技能同课堂教学相结合,为学生教学技能的提高与完善创造了条件。
一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幼儿英语教学在学习初期,笔者会先让学生通过对一堂幼儿英语课的观看与探讨,让学生认识到:① 幼儿英语学习只是启蒙教育, 目的并不是让幼儿会背、会写多少单词和句子;② 在幼儿英语教学中,幼儿是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支持者和合作者;③幼儿学习英语注重听、说,要让幼儿从“听”开始,获得标准的语音输入;④ 教师在幼儿英语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积极、和谐的氛围,帮助幼儿个性和潜能的发展;⑤ 幼儿对语言的模仿能力、记忆力都优于成人,敢于大胆开口,因此对幼儿进行英语教学应该赶在他们年龄较小的时候:⑥幼儿英语教师并不需要讲解难度较大的语法和使用较为复杂的课堂用语,但是教师的语音、语调必须是纯正的,为幼儿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⑦ 幼儿英语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幼儿英语教学技能。
二、帮助学生开口“说”英语
英语对于大多数该专业学生来说是一门难度较大的学科,他们基础差、学习方法缺乏,往往是听、说、读、写一样也没学好,对英语产生了厌学情绪,学习效果自然不好。
针对该专业学生英语学习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让学生开口“说” 英语。通过与学生的交谈,笔者注意到该专业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初期都渴望学好英语.但是由于教学水平的地区性差异使得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总体说来,英语口语好的学生比那些口语差的学生更愿意学习英语,如何帮助学生开口“说”英语呢?1.让学生“听”纯正的英语。英语技能总是把“听”放在第一位的,没有正确的“听”就没有正确的“说”。
转贴于
该专业大部分学生由于受到地区教学水平差异的影响造成了语音上的部分缺陷。
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在在线英语听力室(www.rrting.com)上选择了适合该专业学生水平的听力短文来帮助学生学会“听”。该网站上的儿童英语小故事、365个英语简短小故事、安徒生童话等不仅难易适中,而且和他们今后从事的幼教工作密切相关。除了给学生听英文故事外。还可以让学生接触一些英文歌曲、原声电影等,课问还可以给学生看些美国达人(America’S got ta1.el1),英国达人(Britain’S got talent) 等英美综艺节目,在起到“灌耳”的同时,又可以让学生了解英美文化,一举多得。学生获得了正确的语音输入,渐渐就会有“说”的愿望了。
2.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开口“说”英语。幼儿语言模仿能力强.有较好的语音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语音纯正、优美、语调自然,如果幼儿模仿了错误的语音,纠正起来就很困难。枯燥的音标、读音规则的学习只会让学生倍感乏味,减弱其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轻松愉悦的“说”,笔者会在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中加入适量的146 f 薄柱撕屯1 2011.10 总第238期英语歌谣、手指游戏等,在训练学生大胆开口“说”的同时,使他们获得相应的幼教技能。
在一年级时,尽量选择一些难度较低、容易记住的内容,如Little Tigers,Peek—a~Boo等,并且尽量采用集体练习的方式;过渡到二年级时,可以选择一些内容丰富,有一定难度的训练内容,如If you’re happy.ClapYour Hands等,这~ 阶段可以让学生分组练习、表演:到高年级时,可采用让学生课外自学并上讲台“教” 的方式让学生接受到更多的内容.同时也起到帮助学生练“胆” 的作用,还可让学生尝试改写或自编英语歌谣、手指游戏,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为了对学生的训练起到督促作用,也可将英语歌谣、手指游戏等考查作为学生期末总评的一部分。
除了英语歌谣、手指游戏的训练外,笔者还会选择一些简短的英语动画片让学生观看,通过语音、语调的模仿,进一步帮助学生“说”纯正的英语。此外,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幼儿英语教师课堂用语.让学生在幼儿英语课堂中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帮助学生完善综合教学技能
如前所述,笔者在该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幼教技能的培养,除了上面介绍的一些方法外.还将英语教学同其它的教学基本功相结合,促进学生教学技能的发展提高。如:每周要求学生交一份英语书写作业,晚自习时让学生到黑板前进行英语板书、简笔画练习,引导学生利用美术手工课上学到的东西去制作英语教具,等等。
笔者在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中将学生实际情况、教学实践同学生的教学技能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教学技能,也为学生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在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受到各级幼教机构的欢迎与好评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该专业学生正面临的激烈竞争,为了帮助学生在竞争中占有一定优势,在其英语学习过程中加强幼儿英语教学技能的训练必不可少。
篇9
【关键词】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图书馆;有效嵌入;教学科研;服务;创新
一、高校图书馆职能转变的新要求
在2002年2月再次修订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总则中,“高等学校图书馆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的职能被再次明确提出。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信息服务职能,都显得尤其重要。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不再仅仅侧重于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单纯的文献信息,而其教育职能与为科学研究提供深入服务的职能不断发展。教育职能从最初仅限于配合学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及做好配合课堂教学的辅助工作变化为在营造校园文化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职责中扮演重要角色。[1]图书馆为科学研究提供的服务也从最初仅以“静止”的模式提供相关文献资源变化为“动态”的提供更具体,更有深度的学术信息的服务。而近十年来,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自身的变化也促使其在完善知识传递体系、整合学术信息资源、更多地介入课堂教学及推动科学研究的创新发展的方面有所作为,教育以及为科学研究提供专业服务的新职能得到进一步彰显。[2]
已有研究在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方面达成的共识包括:教育职能是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职能、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和课堂教育、实践、实验室教育共同构建了高等教育的完整体系。然而,从高等教育学的范畴来看,由高等教育的理论指导的教育教学实践很少涉及高校图书馆工作;而在图书馆学领域,对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研究也仅局限于针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教育、针对用户的信息素质教育、文献检索利用教育等单一领域。对于图书馆与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与课程的紧密联系缺乏思考和实践,对于图书馆教育与办学特色、学科特点有效融合并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具有的独特作用尚且缺乏思考和实践。研究者对高校图书馆发挥教育职能的实践也是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研究,只是停留在具体工作层面,没有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没有形成统一的研究框架。[3]
而在对于高校图书馆为科学研究可提供的服务方面的研究,目前为止还是比较欠缺,基本只提出了其重要性,只笼统考虑了作为科学研究有利支持的图书馆应怎样提高服务科研的意识与方法,并未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提出有效而具体的实施方案。
二、高校图书馆有效嵌入教学与科研――线服务的新思路
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未来高校图书馆融合办学特色与学科特点的教育职能研究的核心内容在于对高校图书馆参与教育教学的实践进行理论上的研究和方法指导,促进高校图书馆特色教育职能研究的深化和发展。构建依托校园网的和图书馆网站的技术平台,开展知识传播、教学和学术交流活动,形成传统课堂教育之外的新型特色图书馆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应是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4]而在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用户对于有深度的专业信息资源的需求不断提高的今天,高校图书馆在为科学研究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如何嵌入科研课题组的学科化服务,提升科研用户获取信息的能力,节省科研时间,推动特色学科研究发展等问题将亦是高校图书馆能够进一步发展的关键。[5]
通过对目前普通高校图书馆所能提供教学与科研服务的信息资源及方式方法进行有效、系统的整合,对教学机构的现有教学方式进行调查,对科研课题组所需服务内容及方式进行探访,再融合学校办学特色及学科特点,探索创新属于图书馆特有新型教学与科研服务模式,发挥图书馆在特色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的服务职能,是高校图书馆有效嵌入特色教学与科研服务的可行途径。
三、高校图书馆有效嵌入教学与科研――线服务的创新与实践
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为例,对高校图书馆有效嵌入教学与科研一线服务的途径与模式进行了研究。
在第一部分,即对具有学前教育办学特色院校图书馆嵌入提升教学职能的研究中,以对现状的研究为切入点,对现有教学模式与目前图书馆对学前教育教学提供的辅助方式与内容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目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在学前教育教学中不断摸索创新,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一定的教学特色,包括理论课堂与实践基地教学相结合,以文字、图像、视听、表演等不同手段,师生研讨沟通及团队合作学习的多样教学途径。但在教学资源上,授课教师为整理适用资源需要在备课时投入大量精力,无法集中于教授过程,而学生对于较为单调的教学主题与单一的切入观点也相对无法产生强烈兴趣或引起共鸣。通过探访教学一线的实施者,结合学前教育教学特点、难点以及图书馆具有丰富馆藏资源、学前教育专库及拥有不同专业研究方向的众多馆员的优势,根据国内外高校图书馆自身目前可提供的各项服务内容与方式,对进行个性化、特色化图书馆教学可使用的模式进行探索与创新,初步形成具有现实意义、可实践性的具体实施方案。
首先,与课任教师进行沟通,了解每周教学计划,在本校图书馆学前教育专库中建立专架,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且具备预习、复习周内教学内容效果的,或能提供相关知识补充的专业书籍,并在本校图书馆网站、公众微信号上,任课教师也可将希望学生阅读的书目提供给图书馆,由图书馆统一归类至专架。
其次,是有效利用图书馆多媒体设备,在LED屏幕、音像室、学术报告厅等地循环播放本周专业课教学相关媒体资料,由学生自主选择观看。[6]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即为图书馆直接参与教学职能的部分。由从事不同专业研究的馆员,在个人专业领域内以如何在众多资源中选择、综合、获取所需知识为切入点进行授课,并介绍课外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具体授课方向为学前教育专业需要研修的课程领域,包括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教育学等;授课模式可根据个人特色进行设计;授课时间为学生课余时间,且不定期进行。图书馆员还不定期对学前教育相关精品书籍或近期有重大研究及现实意义的文献资料进行深入解读,从专业的角度挖掘资源中所蕴含的精华信息,以讲座的方式进行讲授,并上传至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学生机及图书馆网页,由学生自行观看,由此达到图书馆直接参与教学职能,并以“动态”的服务模式对教育教学产生积极影响的目标。[7]以上方案在本校小范围实践,达到较好的预期效果。当然依然存在与教学部门缺乏沟通,馆员自身专业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在对具体化的教学方案进行测评,并根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方案进行改进与完善后,基本可进行全校范围内的试推行,从而使图书馆将服务与教学有机结合,并突显出办学特色。
第二部分即对学前特色院校图书馆嵌入科研服务的研究与创新中,第一阶段是对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现有的科研服务理念进行提升与创新,有效嵌入科研课题组学科化服务的理念,提出变被动为主动的可行模式。目前,图书馆对科研的服务仅限于静态的、被动的提供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源,然而相关资源数量大、质量参差不齐,具体研究方向也大不相同,因而科研课题组在材料筛选利用上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严重影响了科研进度。针对这种单一而落后的科研服务方式,以及对学前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发展需求,提出了建立学前教育数据专库及课题组学科化服务的新模式。[8]通过与学前教育系相关校内科研项目进行合作,将新的服务模式进行实践检测,由馆员全程参与课题并提供学前教育专业各类文献、数据、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专业、系统化的提炼,而其他组内成员可在由图书馆整理、集中并科学分类的学前教育数据专库中搜索研究需要的辅助资料。这一服务创新在科研课题组中受到好评,研究人员均表示这样“主动”的学科化服务为他们的研究节省了时间,创造了新的研究可能,减少了研究中可能出现的偏差,为研究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图书馆也将本次对学前教育相关课题研究科提供的具体服务模式所获得的成功及遇到的问题及时整理并进行改进,在整合理论创新与实践效果后,提出了可在全校范围内推行的学前教育专项科研服务创新的基本理论架构和实践模式。[9]
四、高校图书馆教学、科研服务模式创新的思考
在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的图书馆有效嵌入教学、科研一线服务探索中,为教育教学、科研提供服务的手段在静态与动态上的统一是关键,即以信息资料的流通、阅览为基本服务方式与对相关资源内容的二次整合、开发创新和再利用相结合,萃取出不同信息资源中的精华, 使之处在最活跃、流通率高的状态,进而内化进入师生的知识结构和体系,被吸收、利用、创新,从而达到为教学与科研提供更具深度、更具内涵、更专业化知识资源的目的。而图书馆对教育教学、科研提供服务的方法需要“主动”与“被动”的结合,即是要将以往单纯储备信息资源以供学生进行自主、独立思考与学习,科研人员自主进行检索等与新型“主动”服务模式相结合。“主动”包括图书馆通过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对学生进行导读、参考咨询及其他创新型教学服务,对科研人员所需知识进行系统、专业化提炼,提供课题组学科化服务,参与科研全程等。通过这样的统一,使教学过程生动化、丰富化,科研用户获取信息的能力得到提升,节省科研时间,提高了高校图书馆参与教学的能力及服务科研的水平。而针对本校学前教育办学特色,图书馆结合实际探索出由图书馆在普通资源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完成的特色教学与科研服务模式有利于学前院校的特色教学研究发展。
【注 释】
[1] 李湘鸿.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演变及创新研究[D].中南大学,2010.
[2] 张凤巧,苑士涛.加强高校图书馆科研服务[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5.9.
[3] 李志,浅议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7).
[4] 寿先红.新时期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提升与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24).
[5] 李彦芝,王媛.嵌入科研过程――学科馆员服务的新向度[J].图书馆学刊,2012(8).
[6] 赵晨.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提升与创新[J].现代交际,2014(4).
[7] 马骥华.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转变及创新研究[J].创新教育,2014.
[8] 图书馆科研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1(4).
[9] 任玉梅.加强高校图书馆科研服务职能的探讨[J].晋图学刊,2004(3).
篇10
关键词: 学前英语教师 专业素质 培养策略
引言
学前英语教育教学活动能否得以成功实施取决于师资质量的高低。打造专业的学前英语教育师资是我国学前英语教育得以顺利而成功开展的基石。笔者根据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通过调查和访谈,对师资现状及学前英语专业发展需求进行总结分析。结合大专层次学前英语师资的教学实践和产学研成果,借鉴国内外教师教育经验,就学前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分析,探索出适合专科办学层次学前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的途径和策略。
一、学前英语教师的培养目标
基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语言学习特点,学前英语教师应能够采用先进的学前儿童英语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因此,一名称职的学前英语教师首先应当是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其次应当是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学前英语教育师资的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全面掌握学前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综合应用能力,熟练掌握幼儿英语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能独立组织幼儿一日教育教学和保教活动,能独立设计和组织学前英语教育教学活动,并有着崇高的幼儿双语教育职业理想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二、学前英语教师专业化素质的构建
基于以上培养目标,学前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应从以下四方面建构:专业能力;专业知识;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理念,以及职业态度;身心素质。
(一)专业能力。
1.制定教育教学目标的能力。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从宏观和微观上把握,制定幼儿英语教育和五大领域教育教学目标。
2.创设和利用教育教学环境的能力。包括制作教具,创设适合幼儿学习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创设健康、安全、愉快、轻松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的能力。
3.教学能力。即幼儿英语语言教学能力和幼儿园五大领域(社会、健康、艺术、语言、科学)的教学能力。
(1)选择教材、分析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能够根据手边教材,分析语言知识点,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
(2)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
(3)幼儿英语教学法的运用能力。
(4)课堂组织和管理能力。
4.评价能力。对幼儿学习效果及幼儿教育相关教育教学的评价。
5.反思能力。
6.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
7.科研能力。
8.与幼儿、家长及同事的沟通和合作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
9.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
10.游戏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能力。
11.终身学习的能力。
12.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
13.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具有听说读写译的中级水平。能用英语流畅地组织幼儿英语教育教学。
14.具备幼儿教育五大领域相关技能,以及唱、跳、弹、画、说等艺术技能。
(二)专业知识。
1.双学科知识。首先是幼儿教育学科的相关知识,包括幼儿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知识、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知识。其次是英语学科的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英语语言本身的特点和核心问题理论知识,语法和听、说、读、写、译等综合知识基础。
2.深厚的双元文化基础知识。
3.职业智能和职业修养;职业道德相关知识;教师法和教育法规知识。
4.通识知识。包括人文、社会、健康等方面的知识。
5.师范类教育相关知识。包括基础教育相关的基本知识,如教育学、普通话、计算机。
6.教学法知识。幼儿教育五大领域的教学法知识,游戏教学法,以及幼儿英语教学法的相关知识。
7.艺术类理论知识。包括声乐、乐理、绘画、琴法、舞蹈创编等知识。
(三)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理念和职业态度。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具有崇高的双语教育职业理想。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幼儿教育工作,充分认识到幼儿教育的启蒙性、幼儿英语教育的特殊性,以及幼儿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树立先进和开放的教育理念,保持教育工作的前沿性、时代性和前瞻性。其次,要有健全的人格;恪守职业道德;遵纪守法,无违法乱纪行为和犯罪记录。此外,要做到敬业乐业,在幼儿保育和教育工作中,要富有饱满的热情、高度的责任心,对幼儿富有爱心、热心、耐心和细心。热爱幼儿,关爱幼儿,帮助幼儿,让孩子感觉到安全、幸福、轻松。
(四)身心素质。
学前英语教师要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有稳定的情绪,乐观开朗的性格,积极向上、豁达、平和的心态,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律能力。同时,要具有同理心,能够正面地理解社会、理解孩子;跟家长、同事、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良好的身心素质能给孩子营造安全、健康、和谐、轻松,充满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并且能够影响和引导幼儿,有助于幼儿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培养,帮助幼儿形成开朗、乐观的性格、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身心素质。
三、学前英语教师培养的策略
(一)优化学前英语教师教育者师资。
学前英语教师教育者自身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师资培养质量。教师教育者只有熟谙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了解最前沿的教育教学动态,以及最新的教学方法,了解学前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才能从宏观上把握学前英语教师培养的方向和专业素质培养的策略,引领学生有效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和学习,并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指导。由于学前英语教育还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大多数学前英语教师教育机构的培养者都没有幼儿园一线的英语教育教学经验,处于“单专业”的教师模式。学前英语教育教学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双专业”,即既精通学前教育教学又熟练掌握英语语言能力,以及英语教育教学经验。因此,学前英语教师教育者应是具备“双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其应深入幼儿园一线,进行蹲点和调研,并大力提升产学研的力度。此外,有些教师教育者从业前未能接受师范教育,缺乏教育理论的指导,也应加强自身教育教学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养,才能在教学和实践中给予学生专业上的指导。
(二)建构科学的课程体系,培养学前英语教师坚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1.建立双学科知识课程模块,实现学前英语教师职业岗位的个性化要求。
确立以学前教育学学科课程和英语语言学学科课程,双学科课程为主打课程的课程体系,辅以艺术类课程,人文通识课程,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学法和幼儿英语教学法相关课程。
2.重视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突出学生英语语音和口语能力的培养。
重视培养学生深厚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加强学生听、说、读、写、译语言基本功的培养,尤其要突出学生英语语音和口语能力的培养。用英语流利地组织课堂的专业能力要求学生能用英语思维,顺畅地进行交流。此外,学前英语教师是幼儿的启蒙外语教师,幼儿通过模仿教师的发音,学习拼读英语。学前英语教师发音的正确与否与幼儿发音的正确与否是成正比的。由此,学生良好的英语语音是非常重要的。
3.增加选修课比例,选修课程成为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
在突出双学科课程教学的前提下,设置人文、艺术、教育管理、心理素质修养、跨文化交际、双语教学、幼儿语言学、教育法规等各种类型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突出师范性,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沟通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从业过程中形成积极正面的职业态度,提高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
4.突出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强调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理论服务于实践。制订完善的实习实训方案。根据每学期开设的课程,安排不同的见、实习内容,并保证见、实习的充足课时量。
在实习、实训过程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不但要培养学生分析教材、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育教学的能力,更要强化学生的反思能力。反思能力是教师教育教学中一项重要的能力,教师通常通过反思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强化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的目的。可以通过观摩,对他人的教学进行评课,兼并学生上课、自评和他评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反思,从评价和反思中发现教育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如教学目的的合理设定,教学目的是否达到,如何选择教学方法,如何掌控课堂等。反思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想出解决方法,再实践、反思,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
在见、实习过程中,加大跟学生交流、指导、合作的力度。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及时给予学生专业上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和儿童观,坚定从业信念。不容忽视的是,实习对学生职业情感和态度、职业思想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学生在见、实习过程中的挫折感是导致学生毕业后放弃幼教职业的重要因素。在见、实习过程中,学生会经历茫然、畏难、不知所措、害怕、兴奋、富有成就感等情感体验。在实习初期,由于没有经验,而且进入到一个陌生环境,学生很容易产生恐慌、挫败的情感体验。大学指导老师与幼儿园指导老师要建立双向合作,实习前建立沟通,共同为实习指导学生制订指导计划和策略。双方积极反馈,及时为实习学生解决专业上的困惑和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重视毕业论文设计,培养学前英语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阶段是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学习科研方法和提高科研能力的关键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育者要突出科研的意义。引导学生重视科研,并认真教导学生科研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做科研、乐意做科研,在以后的从业过程中能以科研促教学。
(三)重视学前英语教师职业情感、敬业精神的培养。
崇高的双语教育职业理想是学前英语教师实现专业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职前培训对幼儿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学生今后的职业选择。师资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教学新手敬业精神的缺乏,以及学前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是目前较突出的问题。可通过邀请优秀的学前教育专业人士地讲座,以及优秀学员举力经验交流会等,重视见、实习过程的情感因素,积极地引导学生。让学生正面地了解幼儿教育职业和专业的特点。通过选修课,学习交际技能和心理调节技能。培养学生敬业乐业的精神、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的情操。另外,可建立“导师制”,指定特定的教师在专业上定期对学生进行指导,引领学生的专业发展,帮助其理解职业特点,更有效地提高学生专业素质。
(四)培养学前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和专业素质。
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专业化的前提。首先,在新生刚入学时,可通过专业介绍的方式,让学生清晰地了解专业特点、所需培养的专业素质,从而树立职业理想,并做好专业和职业规划,培养专业发展意识,为未来专业发展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其次,发挥校园隐性文化的作用,强化专业发展意识,提高专业素质。社团的英语童话剧表演,英语文化节,幼儿英语教师全能比赛,游戏设计比赛,英语歌曲大奖赛等课外活动,都能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同时,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优势,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专业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资源,了解国内外学前英语教育改革和发展最新动向、理念及经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
(五)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库,为学前英语教师将来从业储备丰富的教学素材。
教师教育者可为学生建立一个学前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包括优秀的教学案例,艺术作品集,优秀教具整合,幼儿英语歌曲集,幼儿英语童谣集,幼儿英语故事集,西方文化习俗集等,为其将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储备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
(六)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考核体系,确保培养高质量、高标准的专业素质。
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培养过程中,采取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让学生成为主体对象,他们既是评价的参与者,又是评价的合作者。评价可分为自评、他评、师评三部分。评价内容从课堂表现、出勤、小组活动、平时测量、课后作业、期末考试等综合因素进行考核。技能课程,如语音、教学法等,采取考核证书制,在修满语音课的所有学时后,进行技能考核,考核合格者颁发合格证书,不合格者无证书,需要再培训、再考核。考核是否合格跟毕业、就业挂钩,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对能否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2011.12.12.
[2]长沙师范学院内部资料.
[3]Shulman,L.S.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87,57.
[4]陆敏.幼儿英语教师的知识基础[J].学前教育研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