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垃圾分类方法范文
时间:2024-03-20 11:22: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垃圾分类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农村小学;科学兴趣;活动
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在影响自身未来生活的同时,对国家未来与发展也起着重要影响,考试学科知识的掌握是当今学校教育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尤以农村小学教师表现最为明显,对考试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视度明显优于科技教育。主要体现在无论老师还是家长普遍关心孩子语文、数学、英语等方面成绩,对于子女在科学素养方面的教育往往不予重视,使之促成目前农村小学学生科学素养不高,创造力不强的现状。本文仅就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科学兴趣简单作以综述。
1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学内容
?生命世界?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最普遍的例子如对蚂蚁、大树、蝗虫、猫等动植物的观察,通过栽培或饲养小动物感受生物的生命周期,对生物繁殖有进一步认识。观察动植物外形,对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进行探索。上述所列举这些活动,对于城市小学生而言可能受条件影响而无法实现,但农村小学生进行以上观察活动则轻而易举,丝毫不受条件限制,从某种程度上讲农村环境为小学生科学探索提供了特有探究材料。
非自然生物资源丰富也是农村小学得天独厚的教学资源,农村小学生自小就生活在山野田间,和着稀泥、抓着石子、把玩着沙子长大,对岩石、黏土、沙子等并不陌生。在城市中或许很难见到溪流、江水、瀑布等自然景观,即便见到多数也是人工湖,仅供观赏,但农村则不同,由于与城市小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或许在城市小学生对浮力这一词语还不甚理解的时候,农村小学生早已在玩耍、嬉戏的过程中学习到了有关浮力的知识。农村生产中常用的锄头、剪刀等基本生活用具无不从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们传播与杠杆原理相关的知识。农村生产中常用的手推车运输机械在一定程度上课激发学生在轮子、齿轮等方面的探索兴趣,农村教师在日常教育中结合农村环境特点,注重观察,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为突破点,设计科学合理有趣的教学课程,将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堂内外,促使学生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在探索中发现科学世界的无限奥妙[1]。
2充分利用农村孩子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创设实践活动的机会
农村环境差,物质生活水平不高。农村小学生在性格、毅力、生活独立能力方面较之城市小学生都略胜一筹。农村小孩在很小的年纪便能帮助父母分担家务,生活独立能力得到很好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强,独立分析判断能力好,农村教师在实施科学教授中应综合考虑这一优势,在科学探索活动中设计较多的动手操作活动环节,使农村学生身上的这一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一般在农村学校内很少专门建有垃圾堆放处,常常都是指定一片空地,将所有生活垃圾全部散乱倒置,并未进行分类处理,堆放过多时则采取焚烧、掩埋等方法处理。对于这种不卫生、不科学的垃圾处理方法我们不予支持,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此种环境其实也为农村小学生科学实践探索提供有价值的探索素材,加之农村小学生动手能力强,科学实践学习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周边垃圾、环境、水域等情况进行观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如何科学、卫生地处理垃圾,垃圾分类应遵循哪些原则?散置垃圾的危害是什么?垃圾会对空气、土壤、水源等造成影响吗?利用小学学生动手能力强的优势,采取分组行动,对校内垃圾进行有规则、有依据的堆放管理,清理水域周边垃圾,在清理过程中强调对周边环境、生物的观察。在垃圾清理完成后要求学生将本次观察到的结果以及自身对科学世界的探索体会记录下来。通过自身实践获得巨大成就感,学生在成就感与快乐的双重愉悦中提高科学探索兴趣[2]。
3充分利用农村孩子经历较丰富的特点――拓宽科学探究空间
农村生活环境更加贴近大自然,而人类对科学探索的全部灵感皆来自自然,可以不夸大其词的说,大自然中的丰富物种及奇妙现象是开启人类科学探索的金钥匙。农村小学生从小在这种环境中长大,其所见所闻与城市小学生相较远远丰富的多。以青蛙是怎么来的?这一问题为例作以比较说明。相信大多数城市小学生对于这个问题学生感到迷茫、困惑,部分学生甚至不知道青蛙的形成需经历受精、繁殖、脱变成小蝌蚪,小蝌蚪逐渐失去尾巴,最后脱变为成蛙。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城市小学生不知道蝌蚪长什么样子,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完全不知所以然。认识到农村小学生的这一优势后,教师在开展科学探索活动时,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开展科学探索活动的难度大大降低,实践活动有效性明显提高,学生本身对探索内容中所接触到的东西并不陌生,接受程度较好,很多东西见过,即便理解并不深入,但不至于拒绝或不参与探索,积极性与参与度高,能在探索过程中体会到科学的魅力与生活的乐趣[3]。
4小结
农村小学应重视小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从初始阶段抓起,教师正确引导,结合农村生活环境与学生自身特点设计科学、合理、有趣的教学实验,使学生在学习中收获知识的同时享受快乐,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养成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索兴趣与热爱,陶冶学生情操,增长学生见识。
参考文献:
[1]徐鹏.让农村孩子沐浴在习作的春风里[J].学园,2014(26):26-27.
篇2
环境问题是目前世界人类面临的几个最主要问题之一,由于高速工业化、人口剧增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也正遭受着巨大的污染。只有提高人的环保意识,自觉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渗透环保教育,引导学生经历和体验周围的生命现象、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对于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陶冶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的策略
从学科的内容和特点来讲,小学科学课与环保教育有着更多的共性,其内容丰富、知识面广,结合小学科学课教学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比其他学科有着更为有利的条件。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隐含的节能环保素材,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开展“环保教育与科学探究”的活动,增强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
1.依托教材有机渗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科学教材中有许多环保教育的内容,关键看教师如何去挖掘这些素材。如,在教学“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时,通过实验,学生知道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一种新物质——二氧化碳。可以让学生查资料说说对二氧化碳的了解。在学生交流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作用后,教师可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特性:二氧化碳又被称为温室气体。近年来,由于煤、石油等石化燃料消耗量的急剧增加,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80%以上是由二氧化碳造成的)、土壤沙漠化、两极的冰川融化,给全球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据此,还可以适时地给学生介绍低碳生活的理念:低碳生活就是指我们在生活中所消耗的能量要尽量减少,要处处考虑到资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我们要积极倡导并实践低碳生活。这样依托教材,进行有机渗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2.联系生活有效拓展,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环境问题,才能让教育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也使学生心灵上产生共鸣。对学生来说,自己周围的生活垃圾污染是身临其境、深受其害的。因此,从调查、研究垃圾入手,是简单可行的方法。
每一个学生家庭每天都在制造垃圾、丢弃垃圾,而全国有近4亿的家庭,从自己家庭每天产生的垃圾量再推及到全国所有家庭每天产生的垃圾量,学生会切实感受到垃圾问题的严重性,从而意识到自己的日常行为都在影响着环境。为了保护环境,每个人都要尽量少制造垃圾、少丢垃圾。既然垃圾问题这么严重,那么对垃圾的处理就尤为重要。身为小学生能做的,除了减少制造垃圾外,还要对垃圾进行分类和分装。我们既是垃圾的受害者,又是垃圾的制造者,也应该是垃圾的治理者。给垃圾分类是我们小学生力所能及的环保行动,如果从小养成了习惯,那么给垃圾分类分装就会成为自觉而普遍的行动,也会从源头上给垃圾的处理带来方便。
3.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科学的基本概念都建立于大量的实践活动。因此,除了在课堂上使学生切实掌握教材中有关环保知识外,还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项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引导学生主动加入到“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争做环保小卫士”的行列中去,以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落实环保行动。
(1)定期开展“节约水资源”“绿地认养”“我和小树一起长大”等一系列活动,在班级内定期评选“环保小卫士”等,渗透对学生进行良好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游戏研发;应用与实践
一、关于小学德育教育的学习内容分析阐述
随着二十世纪数字教育的不断发展,学校之间的德育教育可以实现共享发展。我国小学德育教育的要求从教学目标来讲,要求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德育理论知识能够获得良好的道德情操与价值观。从教学方法上来讲,通过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模式,进一步提升小学生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能力。从教学过程来讲,要求进一步与实际相结合,激发小学生德育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教学工具上来讲,教学信息资源的共享极大地方便了小学生利用课堂内外资源进行学习,进一步增强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科学化和信息化。
二、关于小学德育教育游戏的研发与应用阐述
(一)关于小学德育教育游戏的设计原则分析
小学德育教育将游戏与教学内容合二为一,将游戏的教育性与娱乐性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在小学德育教育游戏的设计中应该遵从以下原则:首先,要有明确的操作。在德育游戏设计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明白游戏人物,熟悉操作流程。其次,整个德育游戏的设计要有合理的故事情节。游戏故事情节作为游戏任务的重要背景,增强游戏的趣味性,合理的故事情节有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愉快的游戏氛围。最后,在整个游戏的设计过程中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特别是对于小学生在德育游戏的设计中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通过在每次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学习内容,提升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关于小学德育教学游戏的功能以及类型分析
关于小学德育教学游戏的设置在功能上应该具体划分设置。通过设定角色和角色玩家以及相应职业设定,让学生自由选择。通过玩家与玩家、玩家与非玩家之间的对话,实现学生能够通过独立自主完成阅读信息的任务。在相应的游戏设置中,应该制定具体的奖惩机制。通过判定学生的游戏人物完成情况,奖励或者扣除相应金币或者经验值等等。在游戏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相应的任务设置,通过让学生自行查找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尽可能符合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辨认方向的应变能力。最后,在整个游戏设置过程中,通过设置一定的游戏道具帮助学生进行游戏的完成,增强学生在德育游戏中的现实体验感。
(三)关于小学德育教育游戏的学习模式的构建
小学德育教育游戏的学习模式构建主要通过相关的知识、技能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在游戏的设计过程中,学生在情景问题中,通过任务的学习,进一步获得知识技能的理解。具体的学习步骤可以分为情境导入、确定任务、探索学习、实现任务以及结果评价等进行。首先,通过情境导入,为学生在游戏中呈现游戏情境,营造游戏氛围。通过相关的情境导入后,将问题情境中的游戏任务进一步呈现,充分明确任务目标的相关认知。通过在游戏中进行角色扮演探索的方式完成游戏任务。通过在实现任务过程中难度的组建加深,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结果评价的方式对于学习者在任务完成后进行相关的奖励或者积分评价,将各个环节的表现通过结果评价反映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将评价情况再反馈给教师,针对相应的问题进行解决,达到育人的目的。
(四)关于小学德育教育游戏的教学内容阐述
在小学德育教育游戏的教学内容设计中应该充分结合教材,将个人、家庭、社会等内容融入实际的游戏中,充分体现教学内容。将课本中涉及的爱护环境、爱护公共财产、尊老爱幼等内容融入实际的教学中。在游戏场景中通过设置,让学生完成消费任务等等,理解理性消费等等内容。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经验的积累进一步融入到游戏的开发与设计中,设置垃圾分类,学生进行垃圾分类投入相应的垃圾箱的任务,进一步将生活经验内化到游戏中。也可以通过考察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根据课本内容设置针对不同年级的小学生适用的道德教育游戏,进一步增强德育游戏的教学效果。充分在游戏中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将合适的教材内容转化为游戏教学内容,体现具体的游戏目标。
三、探析小学德育教育游戏的研发与应用的现实意义
总而言之,小学德育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以及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小学品德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行为管理。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素质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化升级,进一步创新德育教学方法称为促进德育教学的突破口。通过倡导“寓教于乐”以及“从做中学和从学中做”的学习方式,将学习内容进一步科学化整合。通过德育教育游戏的研发以及应用将游戏的教育性以及娱乐性进一步结合,大大提升了小学德育教学成果。同时,进一步将小学德育教育游戏进一步推广应用发展,有利于将教学资源的教育性与娱乐性结合,丰富德育游戏的教学内容,为小学德育教育游戏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参考文献:
[1]谢浩泉.小学德育教育游戏的研发与应用[J].华中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4年05月01日版.
[2]朱艳敏.基于平板电脑的小学德育游戏的设计与开发———以《阳光社区》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3年05月01日版.
[3]张璐.电子教育游戏在银川市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宁夏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4年05月01日版.
[4]赵成丽.小学德育课程中PRG教育游戏的设计与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4年05月01日版.
篇4
“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题,合作是未来工作、社会适应的基础。而目前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父母的娇惯,让他们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与人合作,因此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也就显得尤其重要。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合作、探究、实践、创新为基础的一门课程,那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让兴趣引领学生习得合作的方法,在活动中收获合作带来的快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学会团结协作,科学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不失为一条好途径。
【关键词】
投其所好 适时指导 创设竞争
俗话说“红花虽好,也需绿叶相衬。”在当今日新月异的时代,每个人都要借助他人的智慧完成自己的人生超越,于是这个世界充满了竞争与挑战,也充满了合作与快乐。“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题,合作是未来工作、社会适应的基础。而目前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父母的娇惯,让他们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与人合作,因此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也就显得尤其重要。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合作、探究、实践、创新为基础的一门课程,那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学会团结协作,科学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不失为一条好途径。下面我就谈谈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
一、投其所好,促合作之意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其主题的确立教师既要结合学科特点以及学校现有的条件和实际情况,更要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学习将变成枯燥乏味的事情而难以维持下去,更谈不上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特长和愿望选择适当的活动内容,努力做到活动内容新颖、形式多样,并且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学生真正感兴趣,让兴趣引领孩子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让兴趣为活动中的合作奠定基础。
如在《我们身边的垃圾》这一主题活动中,我设计了一个垃圾分类游戏,学生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然而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垃圾仅凭一个人是难以正确分类得高分的,因此,在兴趣的指挥下,学生们自觉进行了分组合作,在一次次的合作中,顺利完成了垃圾分类任务,享受了合作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二、适时指导,学合作之法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活动主题确立后就面临如何分组的问题。教师决不能越俎代庖,而要充分相信学生,让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组合。
在《我们身边的垃圾》主题活动中,学生们自主生成了众多子课题,有“垃圾的分类标准及处理”、“垃圾的再利用”、“环保标语及公益广告词的设计”、“环卫工人一日工作体验”等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以4――6人为一个活动小组。在此过程中,教师及时适时指导,力求做到分组的科学性,尽可能使小组成员在学科知识、性别、个性、能力等方面具有代表性。这既有利于组员间的取长补短,又便于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成立小组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和别人交往合作中的技巧,明白组内成员是平等、互助的,在实践活动中,资料的收集、数据的整理、成果的展现、采访、与外界的联络等许多工作都需要全体组员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
“环卫工人一日工作体验”研究小组在活动初期,他们想先采访环卫工人,了解环卫工人一天的工作情况。于是,我就指导他们在采访前就分好工,欣雨的母亲在环卫处,因此,欣雨负责请母亲帮忙联系一位环卫工人;薇薇能说会道,因此大家推荐她做记者;B天是个写作高手,所以B天负责整理采访稿……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懂得了合作的方法,了解了合作的重要性,明白了要想获得活动的成功必须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人人参与,齐心合力。
三、创设竞争,享合作之乐
竞争与合作往往是并存的。竞争是个人或团体的各方力求胜过对方成绩的对抗。在竞争条件下,人们的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更为强烈,克服困难的意志更加坚定,争取优胜的信念更加坚强。也就是说,可以激发个体的动机,发挥他们潜在的智能。合作是群体成员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同心协力、相互促进的的行为。在合作过程中,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是融洽的,但又带有竞争性的相互依存的性质。真诚的合作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目标共同,相互依存,共同活动,相互理解。竞争机制的引入会让小组的合作更加融洽,让学生享受合作所带来的快乐。
如在《我们身边的垃圾》实践活动的交流汇报时,为了渲染竞争的气氛,我们让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评比:在拟订小组活动方案时,谁的方案最切合实际;在上网搜集资料时,谁能用最快的速度准确地找到资料;在汇报讲解时,谁能用标准的普通话流利地表达;在采访时,谁最大方;在活动中组员有矛盾时,谁能巧妙地化解;在设计环保宣传语、广告词时,谁的最朗朗上口、最耳目一新;在每次活动中,谁最会总结经验等等,让学生挑战自我,挑战老师,挑战他人。
篇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研发力度 一、着眼于学生现实生活研发活动内容
新课程呼唤教师的课程意识的提升与加强,要求教师要具备课程开发能力。作为素质教育基地教师,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研发具有生命力的综合实践课内容,加大综合实践课内容研发力度,让教师、学生真正成为课程的主人。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开发使学校的一批优秀学科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在开发过程中增强了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以及课程的实施能力,与此同时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研修活动,促使教师建立新的课程观、学生观、评价观。加快了教师观念的转变,树立学生全面发展观。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突出学生主体、联系学生生活,注重实践以及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这是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主题内容。我们主要针对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进行研发综合实践课程。如在五年级我们开发了以走进中国传统节日、包饺子、话说春节、走进端午、月下中秋等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通过这些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主动地去探寻、感受、传递传统节日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既满足了孩子们的求知欲,增长许多丰富的课外知识,还可以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如话说春节这个小主题活动,是以中华传统节日――春节的文化内涵为核心。学生以小课题研究为基本形式,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小组的形式,通过老师讲解,示范,学生合作很快地完成了活动,拉近学生与传统节日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等特征,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进学生对传统知识的探究心理。
二、学生兴趣是研发课程的最好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应基于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只有符合学生的愿望与兴趣,学生才会有不断探究、参与的内在动力。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愿望是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最基本的依据和关键因素之一。行动上才会更主动,责任感才会更强;反之,如果学生对活动内容不感兴趣,漠然视之,就不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也不会在活动中倾注全部心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做中学,学中做”理论,实践能力不是通过书本知识的传递来获得发展,而是通过学生自主地运用多样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尝试性地解决问题来获得发展的。从这个意义上看,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就是学生围绕实际行动的活动任务进行方法实践的过程,是发展中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基本“学力”的内驱。能激发学生更大的热情,使活动得到了延伸。目前根据学生兴趣我们研发了跳绳、乒乓球、炒饭、换煤气罐、包饺子、根雕、陶泥、丝网花、攀岩、团结墙、高空组合、生活体验类、军事训练类等课程,这些活动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在一种欢快、愉悦、充满期待的活动氛围中自觉自愿的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信心。
三、以活动内容为突破口进行研发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最直接动力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问题。俗话说:生活中不是缺少问题而是缺少发现问题的眼睛。因此,教师不仅要具备这样一双慧眼,而且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努力造就学生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并从这些一直在学生身边或身上发生、演变的问题入手,选择那些有意义、学生感兴趣而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问题来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
比如,在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教师用几张照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看了照片立刻发现了问题,校园中的角落里有很多垃圾,宿舍边的垃圾桶被塞得满满的,掉下来的垃圾弄得满地都是。老师问:“同学们,你们看了有什么感想?”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我们的校园这么漂亮,真不该有这么脏的地方。”有的说:“我看到刚才的照片里的好多垃圾都是同学们吃零食扔下的垃圾袋,我知道这些垃圾袋是可以回收的,应该和其他垃圾分开放。”有的说:“我们在校园里看见垃圾该主动捡起来,就不会这么脏了。”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同学们,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请你们讨论一下。”之后,有的小组提出应该查找一些资料,把有关垃圾分类的知识介绍给大家,同时把我们国家目前的垃圾产生量查一下,公布给大家,这样让大家一方面知道垃圾要分类回收,另一方面,懂得要减少垃圾的产生。有的小组说,应该对大家进行一个问卷调查,看看同学们平时在学校是怎样处理自己的垃圾的,都有哪些种类的垃圾?有的小组说,我们还可以请同学回家对家长也做一份调查问卷,看看家庭里都有哪些垃圾,这些垃圾是怎样处理的?等等。这样,一个基于学生身边问题的活动主题“垃圾的分类与处理”诞生了,学生对这个自己设计的主题充满了责任感。
四、贴近生活开发课程
篇6
一、规则教育,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孟子说过:“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加国的教育就特别注重规则教育对中小学生习惯培养的重要性。来到加国的中小学教室里,你不难发现处处都有关于规则的提醒。加国的规则教育不是靠枯燥的说教,而是一种善意和委婉的提醒。一个小小的“水杯事件”就充分验证了这一点:老师在处理学生把水洒在地板上这件事情时,没有急于去查询 “事件真凶”,而是委婉地用“如果我们不小心,就会给他人带来危险”这样善意的提醒,来让大家认识到认真做事的重要。还有利用“红绿灯来对班级的垃圾分类进行评价”的例子也非常值得借鉴,如果某班的垃圾分类做得好,就亮绿灯表示通过。做得不够好,就亮红灯提醒继续努力,相信日久天长,在红绿灯的提醒和教育下,孩子们一定会把垃圾分类做得更好。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良好的环保意识和卫生习惯也会自然养成。这不仅让我深深反思我们的垃圾分类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我们的垃圾分类教育能走进学校和课堂,也不会出现分类垃圾桶成了公路边的摆设的现象。
二、合作教学,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分享
当今社会,“合作早已成为人的一种能力,是成功的基础。”加国小学实施的合作学习更值得我们借鉴。首先从座位安排上看,小组对话式的座位设计更有利学生进行交流。从分组依据来讲,无论是从同质分组,还是异质分组或兴趣分组,都是建立在因材施教、保护学生自尊和激发学生自信的基础上而实施的。比如在数学课的合作中,我了解到对同一难度的数学题,老师采用的不同的分组要求。对学习能力比较高的组,老师未采用任何提示让学生合作完成。对学习能力中等的同学,教师采用加一点小提示的方法让学生合作完成。而对于学习能力稍弱一些的孩子,教师采用再多一些提示的方法引导孩子合作完成。这样几乎所有的小组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既收获了知识,又分享了快乐。此外,让我深有感触的是,教师在实施合作教学之前,会先通过一些小提示让学生清楚做什么,怎么做,目标是什么?这样学生在小提示的引导下,会更好地合作和攻坚克难,而不会出现我的课堂中出现的一次次询问老师的混乱景象。
三、超越课堂,引领孩子走进阅读的殿堂
“书籍鼓舞人的智慧和心灵。”说起阅读,我们首先想到是如何实施阅读教学或者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通过欣赏和了解了加国学校的阅览室后,我深深地感叹于加国学校的大阅读观和对于学生阅读的重视。加国的学校阅览室藏有大量丰富的书籍,并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阅读水平把书从Level 1到Level 34分成了若干层次,非常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书籍阅读。阅览室里还到处张贴着关于阅读技巧的小提示,方便学生随时回顾和学习阅读技巧。对于阅读能力较弱的同学,学校配有Support Teacher进行专门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所现出的那种对学生细致入微的关注,不厌其烦的引导,友善、激励的话语,让我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加国阅读教学的“润物无声”。反观我们的小学阅读教学缺乏的不是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更不是华丽的阅览室和丰富的藏书,而是对学生享受阅读的一种应有的尊重。如果我们的学校教育也能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尽情地徜徉在书的海洋,汲取书中的营养,我想我们的民族也会成为一个书香的民族。
四、尊重人格,使学生在评价中得到激励
“评价的最大意义在于尊重和激励。”这是我的一点感悟。我们对学生进行评价,目的是什么?不是分三六九等,更不是为了优中选优,而是尊重和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我们日常对学生组织的各类竞赛和评比,往往是用各种等次来对学生进行量化,这样只能使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使落后的学生更加落后。它培养的是佼佼者,却挫败了所谓失败者。加国的评价教育则不同,它非常注重激励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比如在一节加国老师的课堂上,老师组织同伴互评活动时,把评价表分为了三栏:第一栏是用星星标示,表示这份作业值得你肯定和学习的地方。第二栏是祝愿栏,表示你对同位有哪些良好的祝愿。第三栏是改进措施,表示你对同伴有哪些良好的建议。这样一份同伴互评表,没有简单地用A或者B来划分等级,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又提出了真真切切的建议。
在教育不断改革和创新的今天,许多教育新思想和教学新模式也随之层出不穷,令千万教育工作者趋之若鹜。其实,我们在探寻教育真理的同时,不要忘记加国教育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遵守规则的社会人,懂得分享的合作人,学会阅读的文化人,具有尊严的独立人。”
这是我从加国小学教育得到的启示
篇7
有一组数据记录下了“周四垃圾减量日”的足迹,2010年开展宣传活动40余场,2011年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各区县开展宣传活动100多场,2012年1月至9月市政府有关部门开展宣传活动13场,各区县开展活动80余场;这些活动走进社区、街道、学校、农村、机关……真正调动起城市管理工作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性。纵观2012年的“周四垃圾减量日”宣传活动,主题不变,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北京市市政市容委与首都文明办把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宣传工作融入到“北京精神“中,充分体现了首都市民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而与“雷锋精神”的有机结合,让垃圾分类垃圾减量活动更增添了新的内涵。
垃圾减量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人人参与和时时坚持。每个人都需要增强责任意识,发扬“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精神,在参与中体现责任;从自身做起,坚持“大手拉小手、全家起动手”,在奉献中收获快乐;从点滴做起,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行动中彰显文明。
小小心灵种下环保的种子
作为环保事业的民众基础,广大农村地区不能忽视,需要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来促进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广泛开展。2012年第一个进农村活动来到了平谷区刘家店镇,主题为“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绿色乡村月”,此活动吸引了周边各村村民300多人参加,知识普及和有奖问答等环节深受村民的喜爱,不仅普及了垃圾分类知识,更提高了村民的垃圾减量意识。
同样,作为环保事业的潜在支持力量和未来栋梁,家庭重要成员——妇女和可雕可塑的儿童更是重点宣传对象。朝阳区团结湖街道迎来了“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走进家庭”活动,市妇联号召全市妇女、儿童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工作。全市广大妇女要动员家庭成员们充分认识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减少塑料制品和一次性消费品的使用,按量点餐、剩菜打包,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儿童作为未来城市的主人,要积极参与“小手拉大手”活动,在家庭、学校、社区日常生活中参与、监督垃圾分类,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团结湖街道的少年儿童在活动中表演了节目,他们用废品制作玩具、衣服,展现了垃圾变废为宝的过程,在小小的心灵中种下环保的种子。
另外,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其中的每个居民分子都起着点滴而不可缺少的作用,“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绿色社区月”宣传活动走进丰台区草桥欣园社区,由社区居民代表发出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倡议。
新时代走出新步伐
雷锋作为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模范和榜样,其朴实无华却弥足珍贵的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变化着。“学雷锋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系列宣传活动正是把学雷锋和环保事业相结合,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走出了新步伐,更是提升了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精神内涵。
2012年8月2日,由首都文明办、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市老干部局联合主办的“学雷锋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走进老干部局,号召全市老年人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工作。离退休干部代表倡议全市广大老年人养成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树立从自身改变环境的理念;严格遵守垃圾分类制度,形成文明良好的生活方式;带头参与垃圾分类行动,营造共建绿色北京的氛围。老干部们还对北京市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工作提出了“进一步加大宣传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挥社区一老一小人员的作用”、“鼓励并引导各类环保社会组织参与到垃圾减量垃圾分类中来”等意见和建议。
创新形式营造良好氛围
随着“周四垃圾减量日”的深入开展,其宣传形式在摸索中逐渐多样化。在8月23日的“垃圾减分参与月暨周四垃圾减量日”主题宣传实践活动中,海淀区创新宣传方式,引进智能网络,创作了垃圾减量垃圾分类主题皮影戏剧目,启动了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官方微博;并由社区文明小使者向广大居民发出倡议。随后,首都文明办组织80余名社区居民前往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参加“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垃圾文明一日游”活动。
9月14日,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走进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征集“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垃圾减量垃圾分类”文学作品、绘画作品、标语口号,通过中小学生的理解和倡议,展现学生对环境的关注,对垃圾分类的感悟,进一步宣传普及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知识,让他们从小培养垃圾分类、低碳生活的习惯和自觉性,树立垃圾减量、节能减排的理念。征集活动分为文学作品、绘画作品、标语口号三类,内容以参与生活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亲身经历、感悟及对生活垃圾减量节能减排理念的传递和日常生活中有关生活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所见所闻为主。征集活动由全市中小学负责统一收集,市有关部门将会组织专家组对征集作品进行评选,对其中的优秀作品在全市范围内公布、给予适当奖励,在广播、电视、报纸进行宣传报道,并在生活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工作中予以应用。
下一步,按照2012年主题宣传实践活动方案的计划,全市还将举办绿色低碳环保生活作品设计大赛,广泛开展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知识竞赛等活动。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宣传作用,创新宣传方式、方法,营造全社会积极参与垃圾减量垃圾分类行动的良好氛围。
(本文图片由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宣传处提供)
3月8日,2012年首个“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周四垃圾减量日’暨《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宣传活动走进朝阳区;
4月28日,“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2012年“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绿色乡村月”宣传活动走进平谷区刘家店镇,这是北京市今年举行的第一个“周四垃圾减量日”进农村活动;
6月1日,“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2012年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绿色社区月宣传活动”走进丰台区草桥欣园社区;
6月21日,“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2012年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走进房山区良乡镇南庄子村,活动以互动的形式调动了全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垃圾减量,让群众积极参与到绿色房山建设中;
7月12日,“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2012年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走进家庭在朝阳区团结湖街道举行,活动中,播出了垃圾分类宣传动画片,团结湖街道的小朋友们用废品制作的玩具、衣服,展现了垃圾变废为宝的过程;
7月26日,“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2012年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走进共青团,号召全市团员青年按量点餐、剩菜打包、少用一次性产品,减少垃圾产生;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8月2日,“学雷锋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2012年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走进老干部局,向全市老年人发出参与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倡议;
8月9日“学雷锋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2012年垃圾减量分类宣传活动”走进丰台区新村街道育仁里社区;
8月16日“学雷锋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2012年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走进大兴区魏善庄镇,大学生村官倡议大家学习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知识,小手拉大手,共同营造美好环境;
8月23日,“垃圾减分参与月暨周四垃圾减量日”主题宣传实践活动在海淀公园举行,活动中启动了海淀区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官方微博,播放了皮影戏《垃圾总动员》;
8月30日,垃圾分类宣传进企业北京长富宫,通过介绍回收体系建设情况,交流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做法和经验;
篇8
本节课是一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分类问题。“分类”知识的学习过程并非是现成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过程,而是一种思维的形成及能力的培养过程,需要学生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动手摆物品动作慢,有意注意时间短,容易产生课堂秩序混乱,造成课容量明显减小。那么,如何有效地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做”的数学学习环境?如何把信息技术恰当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为什么学生喜欢游戏,能否在课堂引导学生从游戏中获取知识?通过视频“逛超市”这个平常事的引入,教师把“做”的实践活动制作成单机拖动的小游戏,进而围绕整堂课的教学目标,即学会按相同标准、不同标准进行分类,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二、案例过程
片断一:
(视频)星期天,小明和妈妈来到超市,超市中各种物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请你仔细观察都有哪些商品。(每个学生的眼睛都注视着屏幕并不时地随着录像说出商品名称)
师:铅笔在哪儿?
生1:刚才过去的那个货架里。(学生边指屏幕边说)
生2:在办公用品里。
师:哪有办公用品?(老师故作疑惑地问)
生:刚才有一个大牌子上写着办公用品,下面就是铅笔。(这时学生们很兴奋地七嘴八舌抢着说)
师:看来我们到超市买东西还有个小窍门,先看什么?
生(齐):大牌子。
师:你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好的方法。将物品按种类不同,一类一类分开摆放,这样把一类物品放在一起叫分类,我们找起来比较方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类”。
师:小明和妈妈买了这么多的东西放在哪里?怎么摆放呢?
师生共同完成。
片断二(在机房的课件演示教学):
第一次教学:
师:前面大家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分类后的物品显得格外整齐,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极为广泛,如,整理房间。
(1)看到这样的房间,你感觉如何?(生:乱)如果是你的房间,你想怎样整理?
(2)教师巡视,选定―名学生作品展示给大家看。
学生表情木然地看着同学整理好的房间,为什么学生对这个操作活动没有前面操作活动的热情呢?我原本设计这个环节,是想使学生按不同标准分类产生分歧,自然展开讨论。当我再次审视这个环节时豁然开朗,多媒体是辅助课堂教学的手段,运用不当也会违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学生的情感体验、价值观也无法体现。第一次教学我只重视容量、色彩,忽略了人的情感。
第二次教学:
师:小明想请大家到他家,瞧!这是书房、卧房、厨房,你想进入哪个房间?先在小组里商量一下再操作,整理好后和小组里同学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操作。
这时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开始讨论起来,边说边比划。
三、分析反思
信息技术的使用是辅助教学的,它不能喧宾夺主,但有时又有其不可替代性,只有合理、恰当的使用才能使数学课堂更具活力。
1.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拉近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超市场景片段,运用实景录像再现超市商品分类场景,使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借助多媒体播放有了声、光、电的效应,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就被吸引过去,这是多媒体所特有的,冲击着学生多种感官。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为学好这节课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恰当使用信息技术,“做”中学。
教师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分类活动的平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分类的过程与方法,自主构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通过学生整理书房、卧房、厨房的过程进一步巩固体验分类的方法。分类活动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广泛存在的,通过小博士介绍垃圾、图书、药品、信件的分类增加活动的实践性和现实性,使数学学习更富有现实意义。
3.恰当使用信息技术,“玩”中学。
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促进教学内容呈现形式、学习方式的变革。利用形象、生动、活泼的flas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活思维,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效接受信息,积极自主地解决数学问题。教师适时利用多媒体学生的学习成果,相互交流不同的方法,推动学习进程。实现教学内容远与近、动与静、虚与实之间的相互转换。体现多元化评价和及时反馈,激励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增强自信和创新意识。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转换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正可以架设这样一座桥梁。
【案例点评】
篇9
说到安全,这是一个多么重要的字眼啊!但凡有一点儿的疏忽,就会威胁到我们的生命,迷路走失,,高楼坠落,校园暴力,绑架勒索等等,由于我们的天真无邪与无知,这些危机随时都围绕在我们周围。我们都有爱自己的家人,一旦危机发生,就会给整个家庭造成无法估量的伤害与损失。
针对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不安全,我们必须时刻防范着,因此,安全的意识是十分重要的。使我们跨出自我保护的第一步。
但是仅有安全的意识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要学会正确的处理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远离危机,培养我们抗拒各种危险诱惑的自制力,是我们必备的防范武器。
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安全,多少社会新闻和实际案例都充分说明做到安全并非易事,这些血与泪的经验教训让我们在脑海中形成了安全的意识。远离恐慌,拒绝暴力,真正学会自我保护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通过观看小学生安全教育知识视频了解到,很多关于安全知识的小常识。有很多事儿都要从我们身边做起,从小事儿做起,从小养成安全第一的好习惯。体会如下:
一、在家里。
1、寒假期间在家要听从父母的话,不在家胡闹。不攀爬窗户、栏杆、防盗网等。
2、不乱使用液化气灶,不随意开关煤气开关。
3、不随意触摸接电装置、插头等,不随意动用家用电器,在家人指导下使用家用电器。
4、看电视要有时间观念,不常看,不长时间看,注意保护眼睛。
5、在家长的指导、监护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拿碗、拿筷子、自己吃饭等
二、在公共场所。
1、不随意乱扔果皮纸屑,乱丢垃圾等。所有垃圾分类丢入垃圾桶里。
2、爱护公共设施,花草等。不随意践踏草坪等。
3、不在公共场所戏耍打闹。
4、不在公共场所攀爬公共设施。
5、不随意损坏公共设施等。
三、在马路上。
1、过马路走人行横道。
2、走路靠右行,靠边行走。
3、不在马路上玩耍,打闹。
4、学习观看信号灯,黄灯站,红灯停,绿灯行。
篇10
您辛苦了!
我们从河南息县彭店到诸暨已经两年多了,每当我看着您拉着三轮车一早出门,晚上拖着疲惫的身躯,沾着一身的肮脏回家时,我心里真说不出滋味来。爸爸,你总是一声不吭,默默地干活,维持着我们一家四口的生活,记忆中已很少看到你灿烂的笑容,只有我获得好成绩的时候,你才眉头舒展,对我说:“静儿,好样的,好好读书,以后不要再干像爸爸这样的活!”
爸爸,我知道你干收垃圾的活是不情愿的,甚至在别人或亲戚面前抬不起头来,记得有一次回老家,你还对我的小舅公谎称你是给一个大工厂装卸货物的。其实爸爸,我也曾经感到很自卑,有你这样一个收垃圾为生的爸爸。记得刚转入这个民工子弟学校时,我从不敢跟同学说起爸爸是干什么的,有几次你放学来接我时,我就把小黄帽的帽檐拉得很低,偷偷地爬上你的三轮车,生怕同学看见。后来不知哪个同学知道了,课间吵闹的时候竟然骂我:“你这个下三滥的,有什么用,你爸爸还不是收垃圾的吗?”我泪流满面,说不出一句话来。感谢我们的郦老师,当她知道这件事时,组织同学开展了《我们是一家人》的班队活动,来自各地的我们表演了各具地方特色的节目,让我们这些来自外地的和诸暨的孩子手拉手成一家人。她告诫那个学生辱骂别人那是违法的,她还让我们阅读《中小学生法律知识读本》,从这本书中,我也明白了,无论我们来自哪里,每个人都有人格和尊严,无论聪慧还是愚钝,是富有还是贫穷,都享有作为“人”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最起码尊重的权利,我们必须尊重他人,尊重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爸爸,当社会上还有人看不起你而进行侮辱干扰你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告诉他们,请尊重我们的尊严!
爸爸,这本书中还有篇文章《清除垃圾同供应商品同样重要》讲到,擅自倾倒、堆放、丢弃、遗撒垃圾废物污染环境,已是一种违法行为。爱护自然应注意保护环境,保护环境应处理好垃圾。如果没有像你们这样处理回收垃圾的人,资源过度消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矛盾将更为突出,正因为有了你们的辛勤付出,垃圾才能分类再次利用,节省了资源,保护了我们的地球母亲!
爸爸,我很感谢《中小学法律知识读本》让我学法、知法、懂法,现在,我有你这样一个收垃圾的爸爸而骄傲!您说不要让这样的活,我以后还会选择有关处理垃圾的活,我想用高科技来处理垃圾,请为我加油!
爸爸,让我们抬起头、挺起胸做人!
祝爸爸:健康、快乐!
- 上一篇:幼儿园实践教学总结报告
- 下一篇:运营年终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