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经营汇报范文
时间:2024-03-20 11:22: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银行经营汇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发展中小企业的管理理念
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是××分行践行总行实现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把中小企业发展作为我行各项业务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稳定的客户群体和业务,目前总行及监管部门也相继出台了支持小企业发展的信贷指导意见,为我行进一步推动小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营销环境。今年分行党委也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和部署开展对中小企业的授信业务,全行上下在对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的认识上形成了一致意见,认为大力发展小企业既是顺势而为又是抢占先机,已成为我行业务发展、结构调整、客户群建设和营销队伍建设的现实选择,只有发展中小企业,才能有较高的资源回报、较足的发展后劲,才能有利于扩大我行市场份额。
二、加大调研力度,细分市场,做好目标客户的市场定位
20****年1-4月份我行新增对公贷款45929万元中,小企业贷款6户,金额5723万元,占新增贷款的12.46%。主要集中在粮贸、机械加工、物流等行业。为加强市场分析,选好市场,选好客户,紧紧抓住总行对小企业开展“展业通”试点等有利于小企业的政策环境,尽快制定发展本地中小企业客户的目标、方案和管理办法,分行一季度结合××分行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经济优势,对区域内的中小企业开展了调研工作,为近期出台中小企业授信管理办法作前期准备工作,我行将根据总行相关文件要求进一步明确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市场定位、授信操作流程、业务品种、报告内容和管理配套措施等方面具体规定,依此不断健全中小企业授信业务管理和营销支撑机制。
20****年4月交总行选择上海、南京等七家分行开展了针对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展业通”业务流程和工具的推广的试点工作,二季度准备在全行全面推进,该产品主要是全方位地设计、开发满足不同类型小企业在不同时期需求的四个套餐和12个系列的产品组合,具有审批效率高、担保方式多、服务方法新等特点,我行将根据总行推广进度安排,适时开展这项业务。
三、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开展培训
为提升我行小企业信贷服务的客户认知度和社会效应,提高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市场份额。我行将在5月20日参加由××银行同业协会主办的《××市银行业推动小企业金融服务和个人贷款、理财业务及诚信建设活动》活动期间集中宣传推介我行个贷业务、对小企业开展的“展业通”等业务,使更多的小企业和个人了解我行的授信品种,提高我行的市场份额。
在加强宣传的同时,我行还开展多层次的业务培训活动,以《交通银行进一步发展小企业信贷业务意见的通知》(交银办[20****]9号)等总行近期下发的相关文件为教材,组织信贷业务、管理人员开展了学习、讨论活动,使其能熟练掌握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操作流程、操作工具与营销技能、管理要求等。
篇2
【关键词】和谐 商业银行
构建和谐银行,是商业银行改革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客观要求,笔者认为,要建设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要求的和谐商业银行,应构建和谐的内外关系。
一、构建和谐的内部关系
和谐应该包括内部和谐与外部和谐两个方面,在内外部和谐关系中,又表现为和谐的人文关系和和谐的经济关系。
(一)营造内部和谐的人文关系
构建和谐银行,必须首先构建内部和谐的人际关系。表现在:内部管理以人为本,充满人文氛围,领导者之间、领导者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沟通顺畅;工作上,全行上下一盘棋,分工不分家,团结协作能力强;领导关心员工的学习、工作、生活乃至家庭,把员工的冷暖时刻挂在心上;注重员工的职业培训,提高员工生存能力,为员工的职业生涯和发展搭建有广阔的平台;有和谐的民主氛围,内部民主制度健全,员工民主意识很强,民利得到充分享受,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能够广泛调动,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能够妥善协调,内部矛盾能够得到妥善处理;员工之间能够互帮互助,诚实守信,融洽相处;一切有利于进步的创造得到肯定,对素质高、能力强、贡献大的员工,除了在工资晋级、奖金分配等方面倾斜外,还在职务、职称、评先等方面优先考虑,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使每位员工都能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在内部形成和谐人文关系。
(二)提升服务能力
提升服务能力是构建和谐银行的推动力。银行是金融企业,与任何其他企业一样需要通过经营活动创造效益,为自己和投资者提供投资汇报,不断增加自身和对社会的贡献度。要提高银行经营效益,就必须不断提高银行的价值创造能力,而提高银行价值创造能力,一是依赖于管理,即银行管理者有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能准确把握自身业务发展方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协调好内外各种关系,促进各项工作全面发展。二是依赖于管理者和员工的素质高低。提升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实际上是提升企业人的价值创造能力。银行创造价值能力的强弱并不依赖于人的数量,而是人的质量,即人的能力。构建和谐的银行,必须注重提高内部员工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专业技能,把员工的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创造潜能挖掘出来,为银行创造更大的价值。三是依赖于对客户的服务。银行所有价值创造都是来源于对客户的服务,这是银行生存的根本。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科技使银行的服务范围已经不再局限于本地,银行客户可以遍及世界。随着同业竞争的加剧,银行只有更加注重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才能赢得客户。要赢得客户,银行必须正确处理好与客户之间的人际关系与经济利益关系。一方面,通过为客户提供好的服务环境,如先进的服务设施,丰富的服务产品,较高的服务效率,更加人性化的服务行为,使银行服务能超越金融服务本身,融洽与客户之间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银行必须通过自己专业化的经营,为客户的投资提供丰厚的投资汇报。因此,不断提高自身服务能力,是提高银行价值创造能力、构建和谐银行的推动力。
(三)构建先进的企业文化
先进的企业文化是和谐银行建设的精神支撑。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价值取向、经营理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综合体,具有凝聚、导向、激励、约束等作用,是构建和保持和谐银行的长效保障机制。纵观世界知名银行,都有自己鲜明的企业文化,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一个拥有成熟文化的企业,企业文化并不会因为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的变化而导致企业的社会形象削弱,企业文化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影响是持续稳定的,注重企业内部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当今企业管理者打造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四)健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健全的内控制度是和谐银行的坚强保障。银行内部管理制度包括上至《商业银行法》等金融法律、法规,下至系统内部制定的各类规章,以及本单位制定的各类规定、制度等,如相关业务操作的流程规范、风险防范制度、监督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是有效防范银行经营风险,促进银行业务健康发展的保障。在健全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同时,还必须通过加强员工教育,培养员工主动执行制度的意识和执行能力,使既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切实执行,这是制度建设和内部和谐的重要保证。
二、构建和谐的外部关系
外部和谐就是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如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地理环境等外部因素。从微观角度来讲,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处理好与地方政府及银行监督管理部门的关系
妥善处理好与地方政府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关系,对于银行自身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处理与地方政府关系方面,主要表现在遵守地方政府制定的规章,能够按照地方政府制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积极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以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为己任,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地方经济发展了,反过来也为银行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来自内外部多个方面的风险,这就决定了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国家金融政策,合法经营,并自觉接受银行监督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监督管理等。
(二)处理好与客户之间的关系
商业银行要赢得客户必须正确处理好与客户之间的人际关系与经济利益关系。一方面,通过为客户提供好的服务环境,如先进的服务设施,丰富的服务产品,较高的服务效率,更加人性化的服务行为,使银行服务能超越金融服务本身,融洽与客户之间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银行必须通过自己专业化的经营,为客户的投资提供丰厚的投资汇报。
(三)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良好的社会形象既是银行的无形资产,也是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银行必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和社会公共事业,勇于承担起自己作为社会企业的责任,树立起自己良好的社会形象,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构建和谐银行的外部保障。
篇3
试论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制度的实施
ThemanagementandActualizingforCommercialBankCustomerManagerSystem--声明:文秘站网()原创文章!对于其他网站的抄袭行为我们将联合作者追究其法律责任!--摘要:我国加入WTO之后,银行业面临强大挑战。国内商业银行只有进一步转变经营观念和进行金融服务的创新,才能在竞争中立足和发展。作为金融业发达国家银行主要营销运作模式的客户经理制,已经引起国内银行界的重视。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推行客户经理制?怎样才能发挥客户经理的预期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实症研判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此作一阐述。Summary:TheBanksarefacinggreatchallengesinceourcountryenteringtheWTO.Wecanonlymakeuseanddevelopingifwetransferournotionandmakeinnovationinbankservice.Thedomesticbankshavealreadytakenfocusonthemainsalesmanagementandcustomermanagersysteminfinanceareaindevelopedcountries.Howtoboostthecustomermanagersystembasedontheconditionwearein?Howtomakepre-processofcustomermanagersystem?Thearticlewillgiveyouananswerpointbypointbyanalyzingtrueexampleandtheory.关键词:客户经理制;客户经理;营销;激励;素质KeyWords:CustomerManagerSystem;CustomerManager;Sales;Encouragement;Diathesis1.文献综述1.1 客户经理制度在全球都是一种全新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它的理论思想源于199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哈默教授等提出的"企业再造"和"银行再造—ReengineeringtheBank"。当时各国银行业由六、七十年代管制多、营销少正在向管制少、竞争强的情况巨变,出现了里纳德的关系营销论和银行关系经理等现代银行客户经理制的萌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请记住我站域名,现代银行客户经理制逐渐在西方商业银行再造中普遍实行,并取得巨大成效。以实行较早的美国为例,银行实施以客户经理制为主的再造后,其银行平均资本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分别上升了33%和50%,美国的银行也成为全球创新最快、服务最好、竞争最强的银行。1.2 中国的银行业正处于深化改革、走向市场、打开国门、迎接挑战的伟大变革中,在跨国银行大举打入国内金融市场之前,留给我们苦练内功、提高实力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近年来,为了应对市场环境和同业竞争的巨大挑战,各家商业银行不约而同地将改革与发展的目光投向了客户经理制。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银行分别于1999年和20__年在部分分支机构试行银行客户经理制并取得了一定的有益经验。1.3 有关客户经理制的探索和讨论,已经成为了银行界的一个热点。然而,客户经理制的含义是什么;建立客户经理制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改革究竟意味着什么;应该如何借鉴国外同业的先进经营和管理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将其有效地“本土化”;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客户经理制,配套的制度措施和突破口又在什么地方……上述问题已经现实地摆在各家商业银行面前,如果重视不够、解决不当,则很可能使客户经理制有名无实,对银行改革与发展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本文拟从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出发,力图通过实症研判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此作一分析和回答。2.客户经理制度概述2.1 所谓客户经理制度,就是商业银行在内部培训和聘用一批专业的金融产品营销人员,通过他们向客户全面营销银行的所有金融产品和服务,全面负责客户的所有金融事务,从而形成介于银行内部作业、管理体系和银行客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并制定适合营销人员管理和激励特点的考核激励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以最大程度地鼓励客户经理人员努力拓展银行的市场。其基本特征是以客户经理为主体,把推销金融产品,搜集与传递市场信息,发展、巩固、管理客户等融为一体,为客户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金融服务。2.2 客户经理制是商业银行服务理念和制度的创新,实质上是对外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对内以客户经理为服务中心,“一线为客户服务、二线为一线服务”的、全行联动的、适应于市场竞争的机制。它要求银行必须将原来分散在各个分支机构和产品部门的营销资源进行集中和整合,站在全局的高度,进行营销资源的统筹规划和使用。实施客户经理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步伐的加快,我国整体经济已经由资源约束型发展成为需求约束型,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市场也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在这种形势下,商业银行只有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变革,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确保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其次,客户经理制的实施,改变了以往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结构上多头对外的管理模式,建立了以客户经理为中心,全行协同统一对外的管理模式。客户经理既是收集、反馈市场信息的“信息员”,也是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办事员”,更是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营销员”。银行实行客户经理制,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不仅能满足客户现有的需求,还可以满足客户潜在的需求,从而通过发展客户来实现银行自身的发展。第三,我国现有商业银行的机构设置和资源分配是根据银行自身对外所能提供的产品而设置的,这往往造成对同一服务对象,银行内部出现不同结构、不同部门交叉管理和重复管理的矛盾和资源浪费。而客户经理制将以前“多点对多点”(即各部门直接对客户)的分散型经营方式转化为“单点对多点”(即各部门对客户经理,客户经理对客户)的集约型经营方式,这样既解决了银行内部机构对同一客户的重复交叉管理问题,达到了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的经营目的,而且也减轻了客户与银行间多头联系的负担,是客户对银行的服务更加满意。此外,实施客户经理制要求客户经理要有全面的银行业务技能,要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做到客户有问必答,需要什么帮助,就能提供什么帮助和服务。实行客户经理制,在提高客户经理自身素质的同时,将推动整个银行全员素质的提高。2.3 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制度的主体就是客户经理。客户经理作为银行为客户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的营销代表,是银行与客户沟通的桥梁,客户通过银行客户经理就能得到全部的金融服务。客户经理的基本职能是为银行和客户双方创造商机,把握商机。银行与客户是一对利益共同体,为客户 负责,同时也是最大地为银行负责。其工作职责可以概括为:对客户宣传和贯彻落实国家的金融方针、政策,建立客户管理台账、掌握客户存、贷款变化趋势,增加单位存款和基本账户,做好贷款营销、积极为客户办理代收代付、票据解付、信息咨询、财务顾问、资信调查、中介服务等中间业务,推广新的业务品种,为客户寻找合作伙伴,拓展购销渠道,组织联谊活动,以及根据客户的需要和业务发展,协调本行各部门为客户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等。客户经理的组织模式大体分为五类:一是以区域分类。在总行或分行架构内,设立若干个客户经理中心。二是以客户行业分类,一个或若干个客户经理专门负责一个行业的市场拓展工作。三是以业务量分类。这种分类便于对客户实行分层管理,有利于整合银行资源,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有利的目标客户上。四是以产品分类。按贸易融资、公司信贷、租赁、楼宇按揭、信用卡、消费贷款、个人银行服务、商人银行等产品种类分成若干个销售队伍。五是综合型分类。如按客户行业结合银行服务产品分类,按区域分类再加其他种类搭配等。3.客户经理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部分商业银行尤其是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实施客户经理制后,在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增进与客户的沟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然而,任何一项新生事物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客户经理制度在实施中也暴露出了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亟待引起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声明:文秘站网()原创文章!对于其他网站的抄袭行为我们将联合作者追究其法律责任!--3.1 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观念尚未真正树立。一些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理念仍处主导地位,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管理意识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市场意识、效益意识和竞争意识仍较薄弱,还存在较强的重业务、轻管理、轻服务思想。而客户经理制度是市场化的产物,经营观念不明确、市场意识淡薄必然制约它的发展。然而,在客户经理制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往往对客户经理制度的期望值过高,从而走入另一个极端,更倾向于客户经理万能化,致使某些基层行客户经理仅是准备业务文本档案资料就已经不堪应付。3.2 市场营销理念滞后、策略单一,市场营销效果较差。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运作方式看,首先是缺乏先进的市场营销理念,现有的营销思想仅仅停留在前几年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过程中的肤浅的营销思想层面上,对现代先进的处于前沿的市场营销思想、理念缺乏足够的理解和掌握。其次,由于我国银行内部职能部门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战,在营销策略的制定以及具体实施过程中,难以将多种产品和手段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对外的张力由于内部不应有的碰撞而被无形地削弱。例如在授信业务的开展中,客户经理需花费大量时间用于银行内部间各部门的协调和资料汇总、上报审批,不少银行就存在“营销客户”首先要“营销内部”的现象。3.3 客户经理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客户经理的职责要求其不仅要熟悉单纯的银行业务,还要在企业经营、资本营运方面等各方面,掌握较高的操作技巧,从而可在产品组合、企业重组和金融顾问等非常规业务领域不断创新,成为名副其实的贷款项目的营销者、新业务的开发者、低成本资金的组织者、中间业务的推广者、客户的财务顾问等。但从现有银行营销人员的整体素质来看,无论是整体队伍,还是单一层面,离应有标准都有不小的差距。目前各行选的客户经理,虽是各专业的骨干,但大都只熟悉一类或几类业务知识,操作型人才多,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另一方面,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对客户经理的培训多停留在各类金融产品的培训介绍上,更重要的营销战略、营销策略、营销技巧、沟通技巧、如何发现客户需求、创造客户需求等方面尚无系统性培训,客户经理素质提升不大。3.4 市场研究与开发存在严重不足。目前,对客户资源的发掘分类、对客户需求的认真分析以及市场研究与开发尚未成为大多数银行的自觉营销行为。大多数银行既不善于发现市场,也不注重发挥自身的经营优势,而是盲目地跟随、模仿竞争对手,致使营销行为趋于同质化,创新能力差。同时,在银行内部,往往缺少整合性的客户信息系统,无法通过客户数据分析挖掘和预测模型技术加强客户经理营销服务的指导。部分银行的营销行为还出现误区,没有将客户的需求作为银行开发业务品种和金融服务创新的唯一依据,而是按照“为了实现我行的某种目标,而采取什么措施,推出什么制度、办法和服务举措”,这就使得银行处于“开发的产品无人问津、客户需要的产品又难以寻觅”的两难处境,银行提供的服务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3.5 集中管理与分散考核的协调问题还没有有效解决。目前大多数银行在客户经理的内部管理上都已走向了集中,而内部经营管理部门的分工还是按照提供不同服务产品进行分类,存在明显的各自为政的特点。客户经理根据市场的需要提出了问题,作为后台的保障部门怎么样配合?是按照部门现有的分工去做还是按照市场提出的要求来做,客户经理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来调动全行的资源,已经影响到客户经理制的实施的直接效果。而在客户经理业绩考核上,不同的产品如:公司类业务产品、个人类业务产品、中间业务类产品等项指标的设定与考核,实际上是由各自业务主管部门来确定,致使有些考核指标在季度或年度的考核中调整频繁,造成政策的不连贯。同时,部门之间由于普遍沟通少,还易造成各种指标比例确定不合理,考核依据不充分,对不同业务的反馈、监测、分析和考核出现误差和脱节,影响考核的准确性。4.商业银行实施客户经理制度的方法与对策 商业银行推行客户经理制是在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上的重要转变,需要在内部机构设置和分工、业务运作流程等诸多方面,进行一系列的配套改革。在中国金融行业即将全面开放的今天,如何解决当前实施客户经理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推进客户经理制度,本文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4.1 实施客户经理制度,关键在于要勇于突破与创新。客户经理制之所以能够适应现代银行业的竞争,就在于客户经理制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营销技术基础上的,并不断通过对客户资源和银行内部人才、信息、技术等资源优势进行整合、创新,始终使内外资源处于一种最佳配置状态,从而使银行自身的合力能够得到充分地发挥。可见,客户经理制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地突 破和创新。4.1.1 要不断更新经营观念。现代金融业的竞争已突破传统业务的框架,进入了一个“以客户为中心”的变革时代。基于这种变化,全行必须导入新的客户经营理念,树立客户关系管理的新观念,通过富有意义的交流沟通、理解并影响客户行为,最终实现提高客户获得、客户忠诚和客户创利的目的。实施客户经理制,首先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员工加深对客户经理制的理解和认识,不仅要具有市场与竞争意识、经营与服务意识,而且要理解现代商业银行的营销理念与创新意识。这里的关键是要树立“营销”意识,所谓“营销”,包涵客户资源和客户需求、市场与客户定位、现代信息技术和营销技术、服务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等现代商业银行新的经营理念。理解了真正意义上的“营销”,才会对客户经理制的认识产生一个飞跃。4.1.2 实施客户经理制,要逐步建立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营销机制。客户经理制的落脚点在营销和服务上,经营行的机构设置科学与否是全面实施客户经理制的关键。各经营行要建立以客户经理部为中心的综合营销系统。这种系统的模式可以是:“客户经理 产品专家 行长”,其中,产品专家提品或专业性技术建议或服务,行长(管理者)视情况需要进行必要的上层攻关或协商。同时,基层支行应打破条块分割的直线制组织模式,按照“客户经理部、业务保障部、安全核算控制部”的框架来设置部门,明确客户经理的归口管理部门和负责人,配备专职客户经理,在营业网点指定一名主任为客户经理,并尽可能配备多名专职客户经理,加强基层行的市场开拓和实际操作能力。要改变过去各项经营职能人为割裂、分散于各专业部门、导致“客户围着银行转”的做法,完善与客户经理制配套的辅助支持系统,把各项业务的经营统一于银行的客户经理部,由客户经理们集中办理,向客户提供跨职能、综合性的服务,而与金融产品(或服务)有关的开发、研制、生产、作业处理等,交给各专业部门完成,由它们为客户经理提供高效率的辅助支持服务,从而形成“以客户为中心,客户经理围着客户转,其他业务部门围着客户经理部门转”的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制运作系统。4.2 实施客户经理制度,要着眼于建立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在传统的多指标考核模式下,对客户经理进行业绩评价是粗线条的,往往是每个指标确定一个额度,客户经理在完成指标过程中顾此失彼,主动性不高,工作的最高标准仅仅是为了完成确定的指标,体现不出客户经理业务经营中的个性特点。为了优化对客户经理工作业绩的考核,我们设计了一种客户经理的考核模型,既体现了商业银行经营对利润最大化的要求,又考虑了对客户经理在业务拓展过程中的整体行为及具体细节进行正确评价。4.2.1 客户经理业绩考核模型的建立以每个客户经理做为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统一体建立考核模型,将每一项产品纳入考核之中。并跟踪统计不同产品、不同企业的收益贡献、成本差异及风险概率,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及客户经理收集的信息流作出参考性预测。 对考核指标及中介的选择,采用(SMART)标准,即弹性(stretching)、度量(measurable)、共识(agreed)、可行(realistic)、时限(time-bounded)。据此可设立函数如下:Y=f(T,ii,if,im,cd,ca,D) 其中,Y为客户经理效益,T为统计期,D为贷款风险损失抵扣。ii、if、im分别代表内部利差收入、授信风险费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Cd、Ca是直接业务成本和间接分摊成本。ii、if、im为正变量。Cd、Ca为负变量。D为一个可正可负弹性变量,当风险损失发生时为负,当以拍卖抵押物收入大于本金和欠、罚息等方式补偿损失时为正,核销或剥离等情况发生后为0。T为一常量,建议取为3,即一季度结息后考核奖惩一次,从银行经营特性看,太长太短均不妥。这一模型虽有需精确处,但基本涵盖较全面,有可操作性,为单个客户经理考核提供了思路。按照类似思路试点,银行便能较精确地分出业务高低,客户经理个人收益也以之拉开差距。对客户经理起到激励作用。还有一种更为简易的考核制度:是以利润考核为主线,将客户经理经营行为利润化,建立客户经理的虚拟收入、成本、利润三个核算模型,将客户经理的日常业务进行归类分析,将收入与成本分开统计,对每个客户经理建立了一套利润核算表。客户经理虚拟业务利润=业务收入-资金成本-贷款损失。(1)业务收入。业务收入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在具体细节上要体现鼓励政策,如存款业务的考核上,为鼓励客户经理多组织存款,将存款业务与利润衔接,对于客户经理旬均存款大于其贷款额部分,按照确定的拆出存款利率计算客户经理收入。业务收入=利息收入 中间业务收入(保险、代收付等收入) 国际结算业务收入 拆出存款收入(2)资金成本。资金成本包括两方面内容:一种是自筹资金成本,客户经理自身组织的存款按照其组织存款的旬均余额乘以存款利率计算资金成本,当客户经理自身组织的存款小于其管户贷款额时,不足部分按拆入资金利率计算资金成本。(3)贷款损失。贷款损失核算实际上是把不良贷款核算与利润衔接。按照通用五级分类呆帐准备金核算标准,抵减客户经理业务收入。当客户经理盘活、降低贷款风险时,增加客户经理业务收入。把客户经理降低贷款风险行为纳入利润核算。贷款损失=次级贷款×30 可疑贷款×50 损失贷款×100客户经理虚拟利润模型实际上弱化了不同企业间的基础差距,以利润核算为主线,引入了客户经理的竞争机制。在基础利润基础上,客户经理可以采取竞标方式选择管户企业,将客户经理的工作目标统一到利润,提高客户经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便于对客户经理进行考核,也便于上级部门对整个客户部门的考核。4.2.2 以“双重记账”和“多重利润中心”的方式将客户经理激励考核与各部门激励考核协调一致。这一点可参照花旗银行做法:一笔产品收益发生,内部给客户经理、相关内勤部门(包括研发、操作等)同样都记上该笔收益,反映到正规财会账上只作一笔账。而风险损失的发生要扣减收益。这样,客户经理激励考核机制带动了内部相关部门等额考核机制,并起到了相互风险约束。更有利于客户经理与其它部门协调,充分调动了其它相关员工积极配合客户经理在控制风险下最好地为服务客户,保证了“同心圆银行”组织模式理念下客户与客户经理、客户经理与其它业务及产品部门两个临界面的利益一致,真正利于产品流与信息流高效交流。4.3 推行客户经理制度,要不断提高客户经理的素质。客户经理制度最重要载体就是银行客户经理。客户经理要能成为企业与银行间高超的产品流与信息流的交流大使,自身综合素质是最重要的。4.3.1 要增加客户经理学习机会,加强梯次培训力度。目前可采用的培训客户经理的方式包括:实行内部岗位轮训制,使拟担任客户经理的业务骨干在每个岗位上都能胜任,培养知识面广的、全能的客户经理;输送客户经理到大专院校,进行短、中期轮训,使业务骨干丰富理论知识,以造就一大批素质较强的客户经理;选送客户经理和业务骨干到国内大企业进行实践培训,使其具备基本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实践经验和知识。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客户经理及后备人员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综合运用方法策略、关系艺术和技巧等方面的培训。比如客户经理如何从过去的访问记录、客户档案中收集资 料信息,争取业务联系的主动性和成功性;如何抓住客户心理,了解客户真正需求,并对有效的需求进行论证与评估,用营销策略,恰当把握业务洽谈与业务交易技巧。银行是知识、技术和信息密集型行业。科研结果表明,成人头脑中固有知识以每年15%速度递减老化。这一矛盾要求客户经理必须抱着终身学习的思想,抓住一切机会进行学习,提高素质,防止知识老化、退化。4.3.2 建立科学、有效的客户经理选拔制度。客户经理是受理客户对银行的各方面需求、出售银行金融产品的业务经理,具有组织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应具备多方面素质。根据客户经理的素质要求,宜采用公开竞聘上岗的方式,选聘素质高、能力强的人当客户经理,并根据客户经理的等级制度按业绩考核结果晋(降)级。同时,要建立客户经理的定期选择聘用制度和末位淘汰制度,不断壮大客户经理队伍,增强客户经理的整体实力。下面是某银行提供的一个客户经理评级标准:客户经理评级标准分总分为1000分,分为“个人资历”、“上年业绩”、“培训成绩”、“支行考核”、“加分项”五个部分。每项分值如下:个人资历(100分)(1)学历水平高中或以下大学专科大学本科或以上分值304050(2)岗位工龄0-3年3-6年6年以上分值304050上年业绩(500分)(1)上年完成任务比例(200分)分值=上年完成任务比例×200(不封顶)(2)上年完成模拟利润实绩(200分)模拟利润实绩100万或以下100万-300万300-500万500-1000万1000-20__万20__万以上分值507090120160200(3)管理得分(100分)分值=上年度管理得分×0.1培训成绩(200分)分值=上年度培训综合成绩×2支行考核(200分)(1)综合素质差中良优分值0153050(2)工作态度差中良优分值0153050(3)业务能力差中良优分值0153050(4)管理难度差中良优分值0153050加分项级别支行级优秀客户经理分行级优秀客户经理省行级优秀客户经理总行级优秀客户经理分值204070100要根据客户经理的工作能力与工作业绩,对客户经理实行等级管理,并采取有上有下、优胜劣汰的方法,每年实行综合考核,根据综合考核得出的评级得分,确定在新的考核制度下客户经理的职级分类。对不能适应客户经理制度要求的客户经理,要予以淘汰,以保证客户经理队伍的高素质。4.3.3 完善客户经理的各项工作制度。一是定期汇报制度,由于客户经理的工作独立性强,必须实行定期汇报制度,使银行决策层能及时了解掌握客户经理的工作情况、客户关系情况、市场动态等,所有客户经理都须向分管领导汇报,较高级别客户经理还要向上级行领导汇报。汇报内容包括所经理客户的变化情况、个人业绩变化原因、努力方向和对策、对本行的建议、值得推荐的经验等。实行定期汇报制度,辅之以业绩通报制度,使全行形成反应敏捷、上下联动的营销机制。同时,通过汇报制度,便于对客户经理人员及时监督,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二是监督稽核制度,以控制业务风险,防止客户经理利用手中权力攫取个人私利,败坏银行声誉,甚至内外勾结造成恶劣后果。这是内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商业银行各项业务健康经营和发展的有效措施。与之相配套,必须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对客户风险进行管理是客户经理的职责之一,如果出现偏差或漏洞要予以相应处罚,真正作到责权利相统一。要在管理上建立离岗稽核和强制休假制。客户经理拥有作为商业银行全权代表的权利,为保障客户和银行的利益,防止滥用权力,稽核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走访客户,结合客户经理离岗和强制休假进行常规和专项稽核。4.4 推行客户经理制度,还要建立良好的制度运行环境。全面推行客户经理制,离不开一个良好的运作环境。为了保证客户经理制健康顺利实施,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大力推进经营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从内外两个方面理顺和改善经营环境。4.4.1 从内部管理来讲,商业银行主要应加快经营体制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包括现行决策体制、营销体制创新、客户分层次联系体制创新等与客户经理制密切相关的改革,努力提高其绩效。一是以客户为向导,转换内部经营体制。商业银行内部一切经营体制改革,都应按照客户主导原则来进行,主要应达到以下两个目标:一是能适应客户关系的变化趋势,有利于抓住市场涌现的新机;二是能增强银行同业竞争力,建立起竞争优势。二是以市场为导向,转换银行产品经营体制,建立金融产品营销体制。即引入市场营销机制,用营销的思想、态度和技术调整、优化客户经理的联系技术,全方位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营销产品的绩效,推动整个经营体制由产品经营制度向市场营销制度转变。三是建立金融创新体制。金融创新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既包括产品开发创新,也包括服务创新、新型金融工具创新等。金融创新直接影响客户经理制度的市场竞争力。建立金融创新体制主要包括确定金融创新的方向和战略,建立打破部门限制组成的产品开发小组制度,建立科技与开发产品成果应用机制等几个方面。4.4.2 从外部经营来讲,商业银行应通过自身的主动努力,争取创造一个较佳的客户经理运作环境。一是要严格贯彻金融法规和政策,防止和避免政府行政干预;二是要规范金融同业竞争,理顺金融秩序,避免内耗恶性竞争,可促成建立金融同业公会;三是要加强对社会的金融知识的宣传,提高社会金融意识,促进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社会信用秩序;四是要积极化解金融风险,当前尤其应尽快化解不良资产和历史包袱,以崭新的面貌从容应对新的竞争。5.结论5.1 客户经理制度是一种以市场为先导,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多元化、层次化金融需求,追求更加直接、明确的效益和风险控制目标的新型营销服务体制。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制度的建立,对我国银行业的作用是积极而深远的。客户经理制作为为客户经理的建立、设置、招聘、考核、管理提供的一项组织管理制度,它必将推动商业银行建立一个良好的管理机制,促进一个开放的学习型企业的形成,加快商业银行和广大银行员工新型价值观念的转变。虽然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在推进过程中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它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必将在中华大地大行其道。5.2 推行客户经理制是一项涉及银行多方面改革的系统工程。涉及到银行经营机制改革、内设机构改革、人力资源调配、激励机制改革等多个方面。因此,银行推行客户经理制应分层次逐步深入推进,这是我们首先需要把握的原则。在具体的推广过程中,要牢牢围绕客户经理这个核心来开展工作,通过解放思想、更新营销理念,加大考核、完善激励机制,强化管理、规范经营行为等来为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服务,把国内商业银行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 参考文献:[1]巴伦一,商业银行市场开发运作流程与技巧,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__年。[2]张春民、俞金鸣,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制理论与实践,工商出版社,20__年。[3]孙岩等,解读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制效应,《现代商业银行》,20__年第2期。[4]朱耀明,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与客户经理制,上海理工大学中小银行研究中心,20__年。[5]贲金锋,银行商业化和客户经理制,《国际金融》,1999年第10期。[6]刘晓薇,刍议"银行再造"的突破口——客户经理制度,《经济师》,20__年第4期。[7]胡文、国平,客户经理制——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选择,《国际金融报》,20__年9月7日。[8]郭学平,国有商业银行实施客户经理制的再思考,《武汉金融》,20__年第7期。[9]吴艳坤,商业银行试行客户经理制的思考,《天津师范学院学报》,20__年第6期。[10]黄正新,商业银行建立客户经理制的必要性与对策,《企业经济》,20__年第2期。
篇4
全球普遍进入巴Ⅲ意见征求阶段
流动性覆盖比率(LCR)是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与未来30日的资金净流出量之比。净稳定资金比率(NSFR)是可用的稳定资金与业务所需的稳定资金之比。LCR指标引导商业银行增加高流动性资产比重,同时鼓励吸收稳定、期限更长的存款。LCR和NSFR指标限制金融机构过度依赖同业批发融资渠道,并鼓励更精确地评估其表内和表外的流动性风险。
现阶段全球普遍进入巴Ⅲ流动性监管意见征求阶段,但进度不一。其中,加拿大、欧盟地区、澳大利亚和秘鲁已经基本明确流动性监管指标实施时间表和监管要求。但整体来看,相当一部分国家的金融监管机构对巴Ⅲ新流动性监管标准尚处研究中,尚未最终版的监管规定。2013年7月以来中国香港、新加坡和英国也分别了最新征求意见稿(见表1)。
各国对巴Ⅲ流动性监管指标有所调整。从全球金融监管机构推行巴Ⅲ流动性监管指标LCR和NSFR适用范围来看,一些国家制定的监管要求与巴塞尔委员会建议保持一致,如日本暂不将外资银行分行纳入监管。一些国家调整了监管适用范围,如中国香港、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将外资银行的分行和子行均纳入监管。从监管指标的严格程度来看,大部分国家的监管要求与巴Ⅲ要求一致,但俄罗斯和英国现有的流动性监管已经严于巴Ⅲ,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中国香港将实施以巴Ⅲ为基础、要求更为严格的“升级版”巴Ⅲ(见表2)。
中国《流动性办法》略严于巴Ⅲ
中国银监会已就《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公开征求意见。中国银监会跟踪与借鉴巴Ⅲ流动性标准,两次修订《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内含巴Ⅲ中的LCR和NSFR监管指标,并于2011年10月和2013年10月两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银监会推进巴Ⅲ流动性新监管节奏较快。
中国《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的LCR对优质资产的要求严格于巴Ⅲ。《流动性办法》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对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巴Ⅲ流动性标准允许各国自主决定增加2B资产,包括信用评级为BBB-至A+的公司债券、满足特定条件的股票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目前我国法律禁止商业银行在境内投资股票,国内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品种少、规模小、交易不活跃,尚不满足巴Ⅲ流动性标准所规定的“存在规模大、具有市场深度、交易活跃且集中度低的市场”条件,我国银行业在境外持有的股票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数量也很有限。因此,《流动性办法》只增加了BBB-至A+的公司债券作为2B资产,未纳入股票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中国《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的LCR暂不适用于外资银行分行及资产规模小于2000亿元的城商行和农商行。与多数境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监管相比,我国LCR对外资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监管要求要相对宽松。同时,据了解,境外各地的LCR监管要求中未将人民币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纳入一级高流动性资产(如中国香港只认可离岸市场人民币国债,不认可境内银行间市场的人民币国债)。
中资跨国银行经营成本和流动性管理成本加大。结合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的以及全球其他各国流动性监管最新动态来看,全球范围内实施LCR流动性监管标准将对中国跨国银行的外汇流动性管理和境外机构业务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外汇资产负债业务结构面临调整压力,经营成本和流动性管理成本也将增加。
LCR标准的实施将增加银行的外汇业务的机会成本和资金成本。LCR监管标准的实施需要提高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业务定价过程中需准确估计相应的流动性成本,冲击了传统的资金成本加点的定价方式。LCR标准的实施鼓励商业银行吸收长期存款、限制中长期项目以及提升业务管理的精细化程度等导向将直接导致商业银行经营的机会成本和资金成本上升。
LCR标准的实施将冲击银行现有的外汇业务模式。从LCR监管要求来看,外汇资产负债业务现有结构将面临较大调整,特别是中资跨国银行一些境外机构借短贷长的业务模式难以持续,需加大吸收稳定、长期限存款的力度,降低对同业资金的依赖;同时对中长期项目予以适当控制。
对中资跨国银行应对流动性监管的建议
全球范围实施LCR等巴Ⅲ监管标准将对中国跨国银行的外汇资产负债业务造成一定的负面冲击,但是也提供了一个经营转型的契机,助推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LCR等监管标准的实施促进银行更加关注稳定的客户存款,降低对同业融资的依赖,提高流动性的稳健性。同时,LCR等监管标准督促中国商业银行的境外机构加大本地化经营和加强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管理,实现业务扩张与风险可控的平衡发展。
加强与监管沟通,合理表达诉求。若中国实施流动性新监管标准进程过快、设定的监管指标值过高,则可能削弱中资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中资跨国商业银行应加强与银监会沟通汇报,建议银监会在广泛了解各国监管实施情况的基础上,稳妥推进我国流动性风险监管,合理设计实施时间表和要求,不宜过早或过严实施,在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之间取得合理的平衡。此外,由于全球大部分国家扩大了流动性监管的适用范围,银监会应参考其他国家监管安排,对外资银行在华机构保留一定的监管灵活性,从而可适时采取对等的流动性监管措施。
调整外汇资产负债结构,平衡流动性和效益性。LCR流动性覆盖率新监管标准主要是引导商业银行增加政府债券和流动性更强的资产的比重,同时鼓励商业银行吸收稳定的、期限更长的存款来源。中资大型跨国商业银行应在继续鼓励吸收外汇存款和国际贸易融资、控制中长期现汇贷款增长的同时,重视储蓄和对公客户存款的基础性工作;逐步提高外汇债券投资整体比重,建立符合巴Ⅲ流动性覆盖率要求的高流动性资产池;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境外发行外汇中长期债券等筹资工具,拓展中长期外汇资金来源。
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060-02
随着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相继上市,中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都建立起了现代公司治理架构,其管理体制与风险应对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不容忽视的是,这种公司治理架构在职责划分上远未清晰到位,银行业种种顽疾也并未随其上市而烟消云散。在金融业全面开放之际,深入考量分析商业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及控制与管理现状,于改进、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稳定金融体系乃至保证国家金融经济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商业银行经营中的主要风险
伴随世界金融自由化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快,以及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商业银行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面临的经营风险呈上升趋势,就目前的经营与发展来看,中国商业银行主要面临以下金融风险。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即获得银行信用支持的债务人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或不愿意遵照合同规定按时偿还债务而使银行遭受损失,造成逾期、呆滞、呆财等贷款风险。日前,中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信用不良,存在大量逃废银行债务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普遍低下,不良资产比率处于较高水平。资本金的质量与数量是商业银行信用的有力保证。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资产的存在严重降低了其资本金质量,使原本就自有资本不足的状况雪上加霜,进而成为制约中国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的最大障碍。
(二)市场风险
在国际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大环境下,中国金融机构虽然仍实行分业经营,但商业银行通过等方式实现了同保险业的交叉,发行货币基金实现了对证券业的渗透。天津滨海区更是在2006年被确定为中国金融改革试点地区,政策上允许其在金融业综合经营、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外汇管理政策、离岸金融业务等方面进行改革试验、预示着中国商业银行业务将拓展至金融的多个领域。作为金融市场活动的主体参与者,商业银行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着金融市场上的各种风险。金融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运营不成熟以及相关立法的滞后,导致其参与企业主体缺乏有效的信用评价机制。加之商业银行缺乏来自外部的有效监管和内部规范经营的控制机制,大大增加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
(三)利率风险
在利率管制条件下,利率的变动平稳且易于预测,利率风险不是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利率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附属职能,而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更多受市场规律的影响,遵循市场规律运行,利率的变动频繁且难以预测。利率风险也随之上升为银行的主要风险,利率风险不仅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而且资产、负债的市值因利率变动而变动,并波及清偿能力,进而引发流动性问题。2006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明显加快了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如何应对利率调整的政策风险及此后的利率波动风险,将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一大课题。
(四)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大多缘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制度建设及落实情况不力,中国商业银行在改制过程中,由于缺乏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控制机制产生了大量的操作风险案件,商业银行改制中普遍存在的金融资产产权不明晰,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等问题,使得银行在经营管理上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进而引发诸多经营风险,特别是由于银行“内部人”利益等原因造成的金融欺诈和盗窃案件,使银行资金遭受损失的风险进一步加大。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控制现状
(一)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基本框架
随着商业银行风险的增多,国有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的控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风险管理方面,普遍加强了资产负债管理。各行均设有相应的资产负债管理机构,建立了资产负债控制和监测制度。定期考核资产负债各项指标的执行情况并适时加以调整,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贷款风险管理体制。内部控制机制方面,初步建立了银行内部监督制度。各行都普遍设有监察部门,对信贷资产质量和银行内部的经营管理实施监督监察,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根据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要求,相继建立了比较规范的稽核监督体系,不断健全总行对资金的统一高度与管理制度,加强了总行对系统内资金清算、汇差资金、拆借资金和备付金的控制外部监管,政府监管部门相继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2002年9月)、《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2004年3月)、《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导》(2004年12月)、《关于加大防范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工作力度的通知》(2005年3月)等风险监管规章或规范性文件,各商业银行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也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或具体办法,初步形成了内控体系。
(二)风险管理与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国内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与控制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同国外相比,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首先,对银行风险的主观认识不充分,缺乏银行发展的长远规划,由此导致过分看重规模,而对资产质量认识不充分;其次,商业银行运行的组织结构不科学,从外部所有者缺位、产权不明、分支机构设置不经济等严重问题,到内部机构设置重叠、部门和岗位职责不清、相互之间信息互动不畅等突出弊端,因而不能对金融风险实现有效的控制;再次,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手段相对较落后。风险管理专业化程度较低,缺乏科学的市场风险定价能力,难以实现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分离。同时,各行也都没有真正建立科学的信用评级体系,对客户的信用评级还比较初级,风险的量化分析技术比较落后;最后,各行在制度建设方面仍任重道远,就目前现状而言,许多商业银行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者制度健全但缺乏执行力。维系银行风险控制系统是比较零散、相对陈旧、执行力差的规章制度,而不是动力充足、传导有效、动作良好的控制机制,与银行自身风险控制需要和外部风险监管的要求相距甚远。
三、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
根据《巴塞尔核心原则》和《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有关规定,按照最低资本、监管当局对银行业的有效监管、市场约束等三项基本要求,结合新协议广泛涵盖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内部管理风险等管理规定,充分坚持有效性、审慎性、全面性、及时性和独立性的原则,建立商业银行科学、合理、高效的风险管理控制体系。
(一)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
银行法人治理结构通常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等机构组成。它是现代商业银行正常经营与风险控制的基础性制度保证。重视和强化银行的内部监督控制,在银行法人治理结构中设立独立的、只对银行最高权力机构负责的内审机构。考虑对风险管理控制的要求,科学的治理结构中应包含一个由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稽查委员会和风险经理在内的相对独立的风险监控体系。
(二)明确业务部门风险控制分工及相互制衡关系
为体现风险经营与风险管理的功能要求,商业银行应在强调各业务部门相互独立的同时,更强调业务运作的相互制约,以实现风险控制与管理中交叉监督、双重控制的效果。一般的做法是,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按风险管理类别分别由各主管部门负责,并由该主管部门牵头定期召开由相关部门参加的关联会议,进行风险分析与风险控制的讨论。
(三)健全完善严密、审慎的授权审批制度
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考虑建立包括贷款权限(部门、个人)、风险限额和审批程序等在内的严密、审慎的授权审批制度。银行内部的授权与审批制度由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并提交董事会认可。
(四)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检查与稽核制度
有效的内部检查与稽核制度是及时发现风险隐患、避免和减少损失的关键制度安排。商业银行内部检查与稽核制度,一般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总行业务部门对其下属分支机构业务部门的对口检查,检查的形式主要有要求报送并审查有关业务资料、财务报表、专门问题报告、召集分支机构行长或业务部门经理座谈会等;二是总行审计稽核部门对其下属机构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稽核或专项审计;三是银行日常自查及外聘审计、会计师进行检查,分支机构内部同样设立专门的稽核部门,负责检查每月发生的各项业务单据,检查情况直接向主要领导汇报,行长优先考虑解决稽核部门发现的问题。
当然,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与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上述相关分析仅是其中一隅,要实现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健性、安全性和持续性,应在提高风险识别与评估能力、风险管理与分析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Standard&Chartered,Dictionary of Banking and Finanee,Asiamoney Books Hongkong,1998.
[2]杨毓.新资本协议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5).
[3]李鸿渐.证券监管与投资者保护[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
[4]张纪康.金融风险:辨识与管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篇6
摘要: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掀起了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的浪潮。绝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这是扼制危机蔓延的权宜之计,但本文从银行信用的本质、私人资本的逐利性、信息不对称和防范全球金融市场风险的角度分析,认为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是一项长期策略,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关键词: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内在经济决定
自2008年爆发了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先后掀起了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的浪潮。历来视国有化为自由市场经济的洪水猛兽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地采取了由政府注资或收购股份的措施对大型商业银行进行救助,以扼制危机的蔓延。这是暂时的权宜之计,还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绝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这是临时的过度性措施,但本文从银行信用的本质、私人资本的逐利性、信息不对称和防范全球金融市场风险的角度分析后,认为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是一项长期策略,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一、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救助商业银行的主要措施
随着次贷危机演变成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美欧主要发达国家政府纷纷采取国有化措施对大型商业银行业进行救助。英国率先于2008年10月8日由政府出资500亿英镑认购商业银行和房屋贷款机构的优先股;10月13日,英国政府向皇家苏格兰银行、劳埃德TSB和哈利法克斯苏格兰银行注资370亿英镑,将其部分国有化;2009年2月27日,英国政府再次向深陷困境的苏格兰皇家银行银行注资255亿英镑;2009年3月7日,英国政府在莱斯银行中的股份从原来的43%上升为至少65%。美国紧随英国于2008年10月14日由政府注资1250亿美元购买美国九大银行的优先股;11月17日,美国政府再次斥资335,6亿美元购买21家美国银行的股份。德国政府于2008年12月12日向德国商业银行注资82亿欧元;2009年1月8日,德国政府再次向德国商业银行注资100亿欧元,使德国政府拥有了德国商业银行25%的股份;2009年2月18日,德国通过银行国有化法案,允许政府在6月30日之前将深陷危机的银行收归国有。日本政府于2008年12月19日为银行股权收购公司(Banks'ShareholdingsPurchaseCorp,)所发行债券提供高达20万亿日元的担保,以帮助该公司购买银行股份;2009年2月3日,日本宣布斥资1万亿日元(111亿美元),购入金融机构的股份,以帮助这些机构补充资本。由此可见,商业银行国有化已成为各国抵御风险、防范金融危机的有效途径,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二、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的经济必然性分析
(一)实行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可以提升社会公众信心
众所周知,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信用的特殊企业,一旦丧失信用,其经营则难以为继。从这个意义来说,金融危机是信用链条断裂的极端表现,而此次危机就是破坏信用的典型案例。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对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实际是以国家信用提升商业银行信用,恢复公众信心和抵御金融危机。由此可以推理,社会公众对商业银行的信心背后实际隐含的是对政府的信心。
相对于其他企业,商业银行经营的特殊性十分明显,突出的特点是经营高负债性、债权高分散性和股权高分离性,这决定了商业银行是高风险行业,不能等同于一般企业进行控制和调节,由于其风险破坏性极大,一旦危机爆发,不仅威胁金融体系的安全,而且对实体经济有很大危害。因此,对大型商业银行采取国有化不是政府一厢情愿的行为,而是由大型商业银行在一国经济金融运行中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
一是高负债率使商业银行天生具有脆弱性,容易引发信用风险。商业银行依靠对储户的高度负债进行经营,对商业银行而言,如果按照巴塞尔协议规定8%的资本充足率计算,商业银行的负债率要高达90%以上,大大高于非金融企业负债率。需要说明的是,商业银行的负债大部分是存款人的钱,对于这部分负债没有规定商业银行拿任何资产作抵押,从此角度看,存款人承担的风险是很大的。人们之所以愿意把钱长期存放在商业银行,完全建立在对其信任的基础上。客户的信任是商业银行的最大商誉,这些长期、稳定的存款也被称为“核心存款”,可以被银行当作长期附属资本加以使用。在银行完全私有化的条件下,一旦商业银行的金融资源配置受利益驱动出现投资风险和流动性危机,这时存款人便不再信任商业银行,“核心存款”也不再是长期附属资本,而回归为银行负债的本来面目。此时,挤提存款成为规避风险的唯一办法,货币信用危机的爆发也在所难免了。
二是债权、股权高分散性使得存款人和股东无力约束商业银行,容易引发道德风险。法律虽然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必须保证存款人的利益,但没有规定存款人如何有效维护自身利益。理论上,存款人的存款相当于对商业银行的债权,按理存款人可以约束商业银行的冒险行为,但由于存款人众多分散,加之信息不对称,无法组成集体联盟对商业银行形成有效的约束。从股权结构上讲,由于现代商业银行股权高度分散,股东对董事会及高级管理人员难以形成有效约束,股东大会的权力形同虚设。在股票期权成为高级管理层报酬的主要来源时,高级管理层从事高风险投资,增加银行利润,甚至操纵股价便成为必然之举,极易引发道德风险。
商业银行存在上述巨大的风险隐患,对信用的影响是巨大的。当出现危机后,商业银行的信用将为零,与信用相伴的存款便有被挤兑,导致商业银行出现破产的危险。由于危机的传递和传染效应,一旦一家商业银行经营出现问题。将危及多家甚至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经济动荡和社会不稳定。此时,政府必须站出来通过注资收购股权等途径持有商业银行股份,实施国有化,以国家信用来弥补商业信用的缺失,防范出现挤提存款的风险。虽然这些救助措施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危机的扩散和蔓延,但政府事后挽救的成本是极其巨大的。笔者认为政府应加强对大型商业银行的事前监督、管理与控制。以合理引导资金投向,缓解商业银行的脆弱性压力。
(二)实行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可以抑制高风险投资
20世纪90年代美国总统克林顿推动国会通过金融服务新法案以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放宽金融管制。金融管制的放松极大地刺激了金融工具的创新,债券远期、外汇远期、外汇掉期、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货币掉期等金融衍生产品应运而生,虚拟资本的交易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虚拟经济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而呈现相对独立的自我循环,金融稳定也随之失去了社会最终产品支持的物质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平均年增长率仅为3%左右,国际贸易平均年增长率为5%左右,但国际资本流动却增加了25%,全球股票的总价值增加了250%。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统计,2000年全世界虚拟经济总量是160万亿美元,其中金融衍生品年末余额约95万亿美元,股票债券存量约65万亿美元,是全世界GDP总和的5倍:全世界虚拟资本每天流动量是2万亿美元左右,大约是世界日平均贸易额的50倍。在此背景下,为获取高额利润,商业银行逐渐由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向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发展,开始大量投资于高盈利的金融衍生产品。通常来讲,两倍的杠杆率(即资产/资本)就已经非常高了,而商业银行投资的金融衍生产品的杠杆率却往往高达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使得交叉性金融风险大大增加。尽管从理论上讲单个金融衍生产品具有规避风险的功能,但总体上看,风险并没有消失,而是转移到金融市场,并通过金融工具的杠杆率加倍放大,使得整个金融市场面临更大的系统性风险。
政府从宏观经济的角度要求商业银行的安全运行,避免高风险,但商业银行作为微观经济主体,在资本逐利本性和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驱动下,会乐于冒风险投资于高杠杆金融产品,因此,商业银行本身不具有抑制风险的内部机制,这要求政府必须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督与管理,从而蕴含并体现了国有化性质的一个侧面。
(三)实行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可以一定程度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商业银行蕴含的巨大风险要求政府加大对其监管力度,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监管机构不可避免地面临来自于商业银行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使政府监管的效果大打折扣。
在监管实践中,商业银行处于信息优势的一方,他们作为微观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时难以顾及银行业整体利益。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会故意对报送资料或报表进行篡改。有意隐瞒高风险投资问题,导致监管者不能及时识别、发现问题。首先是逆向选择问题,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商业银行在接受监管时,对监管当局提供的信息报告不真实,使监管当局监管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目前商业银行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信息披露不真实,填报的数据随意性很大,监管当局汇总得出的数据真实性大打折扣。由于信息不对称,监管当局难以及时、准确地发现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处理金融风险的成本很高。其次是道德风险问题,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在金融监管中充当最后贷款人,当银行流动性危机爆发时可进行紧急救助。中央银行参与救助,不仅仅是扮演最后贷款人角色,更重要的是清除因集体行为的非理性造成的金融恐慌。但是中央银行的这一举措有可能削弱市场惩戒的约束机制,助长道德风险。
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外部监管的失效要求国家通过国有化加强对商业银行的内部股权约束,实现外部监管向内部监管的转化,从而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增大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增强对董事会和管理层的约束机制,从而抑制商业银行的高风险投资冲动,避免银行的负外部性,同时把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与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结合起来,以实现银行经营稳健与国家经济增长的“双赢”。
(四)实行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化有利于抵御全球金融市场风险
在社会资源逐步向全球化配置转化的情况下,企业的资金、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开始逐步跨国界、跨地区流动。这种经济一体化趋势在给企业带来前所未有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很大的经营风险,从而使商业银行的信用环境恶化,借贷风险加大。尤其在金融全球化的特殊背景下,一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受外部的影响更大。此时,单个银行的资本难以抵御全球金融市场风险,虽然存款保险制度能够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公众利益的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信心问题。在市场存在缺陷时,必须借助政府“有形的手”,通过国家控股的方式增强银行的信用,维护公众信心,以抵御巨大的国际金融市场风险。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亚洲国家的金融市场化程度较低,银行的商业信用不发达,银行国有化程度普遍较高,也正因为此,亚洲国家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如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经受住了此次危机的考验,表现出强大的抗风险能力。据2009年2月9日《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报道,在全球银行市值排行榜前十名中,中资银行占据了四个位置,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高居三甲。就全世界范围看,国有银行制度非常普遍,拉·波特(LaPorta)等的研究表明,尽管自1970年以来,政府在银行的所有权比重在逐步下降,但下降的幅度比主流经济学家所预期的要小得多。即使在许多银行刚刚完成私有化的1995年,全世界政府对银行的所有权的平均比重仍为41.7%,即使排除前社会主义国家,也达38.7%。
三、结语
篇7
【内容摘要】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增加防范和抗御金融风险的能力,预防金融风险的发生,对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都极为重要。本文首先把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与防范看作是一个制度或者制度框架,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描述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应看清的问题、认识特点、主要手段,进而分析如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
【作者简介】张帆,河北银行国际业务部中级经济师,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系在职硕士研究生。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经济背景下,我国银行如同世界金融机构一样面临着新的挑战,我国银行不仅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竞争压力,而且自身存在着积聚大量不良信贷资产的严重问题,这将会成为引发我国银行金融风险的一个根本原因。
一、防范和化解风险,当前要将可能存在的金融风险提到议事日程
1.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要看清三个问题:一是新的不良资产产生,导致银行资产质量恶化。虽然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和不良资产的剥离,使得国有商业银行暂时放下包袱,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近来,又出现不良率攀升的现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为已经剥离掉的不良资产不是商业银行的全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在未得到根除时,新的继续产生,会加大不良资产比重。二是资本充足率较低,抗打击能力不强。资本充足率是国际银行业衡量银行经营稳健性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由于资本金补充幅度低于贷款增长幅度,有些银行资本充足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资本充足率的低下,一方面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活动受到影响,防范能力差;另一方面信誉受到影响,在国际上被视为高风险银行,易导致降低信用等级。三是外部经营环境较差,信用制度缺失。首先,除央企外,大批中小型国有企业经营状况虽有所改善,但并未走出困境。长期以来企业资本金匮乏、经营效益低下、负债率过高、财务负担沉重、还款能力差的问题,还没从根本上解决。其次,是全社会信用制度的缺位,使得一部分贷款人千方百计逃避银行债务,而整个法治体制对此约束乏力。
2.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要认识以下三个特点:一是集中性。大部分企业融资的主渠道是银行,融资方式以间接融资为主,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使金融风险及损失最终主要由国家和政府承担。二是隐蔽性和突发性。这次金融危机中欧美国家的商业银行如果经营不善,马上面临破产或被兼并的风险。而国内商业银行破产和兼并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各种金融风险以隐蔽的形式潜藏着。由于商业银行体系庞大,其众多的基层银行经营不善,风险和损失会向上级行层层转嫁,最后会聚集到总行。尽管居民的高储蓄率暂时掩盖了金融风险的爆发,但最终后果或者引发某家银行破产倒闭,或者由中央银行增加基础货币投放,进而引发高通货膨胀。这些被掩盖的金融风险不断积累,也会因链条断裂而突发。三是社会性。目前,我们仍处于新旧体制转型时期,人们的金融意识在增强,但风险意识还很淡薄,很少考虑可能发生的损失和后果。
二、建立有效机制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主要手段
1.注重成因分析,增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科学有效性。金融风险的形成原因,从社会经济角度看,有以下几种:经济震荡、行政干预、社会冲击、信用畸变、金融投机、治安影响。从银行内部角度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体制连带。原有金融体制还存在着种种弊端,在银行实行真正的商业化经营后,原来潜在的金融风险变为现实的金融风险。二是经营粗放。由于经营管理思想不当、盲目经营、盲目竞争、高成本、低效益,形成了金融风险。三是工作失误。银行工作人员在业务办理中判断决策不当或操作走形,致使资产呆滞,债权不落实,酿成了金融风险。四是管理失控。制度松弛、管理混乱,存在着工作漏洞和差错事故,致使债权悬空,资金损失。五是道德风险。金融员工利用职务岗位之便贪污盗窃,以权谋私,造成金融资产损失和流失。
2.加强组织领导,形成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责任机制。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大力宣传金融法规,使全社会认识金融的职能、地位、作用,理解社会信用的普遍性、目的性和严肃性,形成全社会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共识。二是定期分析研究。各级政府要经常听取金融运行情况汇报,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研究风险防范的长远规划和措施。三是制定应急预案。各级政府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金融风险,要根据当地的既定条件和实际情况,组织制定切实可行的紧急化解预案。四是有效组织应付突发事件。一旦发生挤兑等金融风险,各级政府要迅速有效地组织各相关部门,各负其责,果断处置和及时化解。
3.有效防范风险,多管齐下,努力解决根本问题。风险防范就是要预防和制止目前没有实际发生但存在发生可能性的金融风险。要达到这个目的,应从多方面着手。一是从社会方面,要维护金融的独立性、稳定性、安全性。各级政府要让金融业按照国家法律确立的地位和赋予的职责,独立自主地经营和运行,减少和消除对商业性金融的行政干预;坚决打击抢劫诈骗银行资金、伪造贩卖假人民币,恶意制造金融谎言,冲击金融机构的严重违法行为。二是从金融方面,要强化法制,严格管理,完善机制。国家金融监管当局要依法严格履行金融监管职能,加强对金融企业市场准人、资产质量、经营效益、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管;各金融机构要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对每一项工作都实行责任制;健全信贷运行机制,完善管理办法,严格程序,加强论证,实行审贷分离,搞好贷方跟踪管理,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实行职工激励机制,严格奖惩制度,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健全内控机制,加强相互监督和约束。
4.及时果断化解潜在的风险。对潜在的风险,要抓住“四性”:分析的准确性、责任的明确性、方法的科学性、工作的协同性。要准确找出症结,寻找化解途径,分清风险责任,做到“四能”:能对付、能化小、能收拾、能警后。
三、建立现代银行制度,是从根本上解决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问题的关键所在
1.通过产权制度创新,确立在国家拥有多数控股权前提下的多元所有制产权基础具体途径可学习企业控股公司制,通过对银行进行公司制改革,理顺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之间的关系。
2.在产权结构改革的基础上,建立和健全所有者和经营者相互制约的法人治理结构,使国有商业银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业务经营商业化管理。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是银行可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二是改善银行治理结构,提高竞争力,加强所有者对银行经营者的监督和激励,促使银行提高经济效益。三是加强银行债务人的监督。在国有独资银行变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后,随着国家信用逐渐退出,银行自身的企业信用更加增强,银行债权人对其监督的动力加强。四是股权多样化,减少了单一国有股份下股份不能流通的弊端,无形中带来外部监督。
3.通过各种形式增加银行资本金。建立和完善资本金补充机制,畅通资本筹措渠道,增强资本金实力,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当前内部积累有限的情况下可广开外部筹资渠道,具体如在财政增加国有银行资金的同时,可考虑通过实行股份出售,发行长期债券等途径有效增加银行资本金,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实力。
4.努力提高银行经营透明度。在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中,各种矛盾较容易掩盖,但在外资银行的业务份额达到一定比例且会计、报告、统计等制度同国际相统一后,国有商业银行若再不提高透明度,强化内部制约监督机制,就可能积聚系统性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苏同华:《银行危机论》.[北京]中国金出版社2000年版。
2.任兆璋:《金融风险防范与控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篇8
我行新一届董事会上任伊始,就着手制定公司《五年发展纲要》,描绘未来发展的“线路图”,借此统一思想认识,为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独立董事履行职能提供决策导向。新一届董事会认真回顾了本行十年发展历程,研究分析了国际国内金融发展趋势,设立由独立董事牵头的专门工作小组,研究制定了《中国民生银行五年发展纲要》,确定了战略转型阶段的总体目标及其实施策略。在《中国民生银行五年发展纲要》中,把优化公司治理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明确指出“尽管目前民生银行公司治理在国内处于相对领先水平,但要想跻身国际合格竞争者行列,实现成功转型,民生银行提升公司治理显得非常必要”,未来要进一步明晰“三会一层”的职责边界,要强化董事会在银行发展和公司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努力打造高效董事会,并通过做实做强董事会各专门委员会,提高专门委员会的专业水平,真正实现董事会在银行经营发展中的决策权和监督权,提高董事会的决策水平和决策效率。
在公司治理实践中,我们注重制度创新,强化制度建设。近两年我行先后制定或修订了30多项公司治理制度,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公司治理制度体系、运作规范和工作流程,为构建高效、透明、和谐的公司治理机制点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比如,重新修订了《董事会议事规则》,进一步明确了董事会议事方式、规范议事程序,并首创“董事会非决策性会议制度”,使董事会非决策性会议成为全体董事信息交流、沟通协调、达成共识的平台。重新修订六个《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工作细则》,细化了各个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的职责和授权范围,进一步明确了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的工作程序,使各委员会工作更具有可作操作性。
为加强关联交易管理,我们重新制定了《关联交易管理办法》,完善了关联方及关联交易的界定,明确了关联交易定价政策、关联交易的审批管理程序、关联交易的审计、报告及其披露、法律责任等管理操作规程,使关联交易管理工作透明化、公开化。
为强化董事自律约束,促进董事勤勉尽责,提高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的工作水平,我行在业内率先制定了《中国民生银行董事履职尽责自律条例》。该条例明确了全体董事的义务,规定了基本职责、尽职要求、不当行为及失职问责,并增加了对董事履职情况进行评价与通报等内容。
为强化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我们制定了《高级管理人员尽职考评试行办法》及其实施细则,重新修订了《高级管理人员薪酬制度》,设定关键绩效指标和领导力评价指标,明晰高级管理人员尽职考评的工作程序,保障了高管人员尽职考评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具体化。
在充分发挥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和独立董事作用方面,我们制定了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特别需要提出的是,我行首创了独立董事上班制度,强化独立董事作用。依据国际经验,设立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以强化董事会工作的有效性。但是,独立董事一般为兼职董事,多为社会名流或专家,工作繁忙,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履行董事义务,因此,独立董事及以独立董事为主席的专门委员会就很难有效地开展工作。为解决这一矛盾,我行实施了独立董事到行内上班制度,规定独立董事每月上班1-2天。我行为独立董事安排专门办公室和办公设备,目前6名独立董事均能够按规定执行上班制度。我行董事会下设6个专门委员会,其中5个专门委员会的主席由独立董事出任,独立董事上班制度将有利于推动专门委员会工作的开展。从实施情况看,独立董事上班的主要工作是:研究所属委员会的工作事项;研究并确定委员会提出的议案;听取管理层或总行部门的工作汇报;讨论制定相关制度等。
要发挥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的职能作用,应有专门的办事机构提供支持与保障。去年,我们专设了董事会办公室,将其与监事会办公室职能分离。董事会办公室下设4个处室,即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工作秘书处、治理考评处、证券事务与投资者关系处和综合管理处,并为专门委员会和独立董事配备了工作秘书。此外,还组建了董事会战略委员会办公室,专门负责发展战略的研究策划及组织实施。这些办事机构和工作人员主要工作是负责前期研究、收集信息、起草议案、会议安排、日常联络及相关决议的落实等。
实践表明,影响董事会及专门委员会和独立董事履行职能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足够的信息,信息不及时、不对称,直接影响对议案的讨论和决策,而保障信息传递畅通、信息沟通交流及时充分,有利于构建高效、透明、和谐的公司治理机制。为此我行建立了多层次的信息沟通机制,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加强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之间的信息共享及沟通,比如我们逐步完善了经营管理层向董事会的经营报告制度及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建立了董事会专业委员会与总行相关部室工作对接联系制度;定期编辑《董事会工作通讯》、《内部参考》,及时反映董事会重大决策、中心工作及热点问题,从而促进董事会与监事会、经营管理层的沟通;专门委员会组织的内部调研与座谈;利用董事会非决策性会议平台沟通交流观点等。
篇9
一、在已形成金融稳定机制基础上,开展日常监测活动。根据《××市金融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维护金融稳定协调机制,我支行建立了全市房地产信贷市场、商业银行利率水平、民间借贷利率水平、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票据业务、政府背景贷款、大企业贷款等7个监测数据库,及时把握经济金融发展状况。
二、加强对法人金融机构风险的监测、评估。按季对农合行财务变动情况、贷款投向、不良贷款的变动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及时向上级行反馈农合行的经营状况。同时,通过按旬对农合行备付金率的监测,及时掌握农合行流动性状况,9月份,由于农合行业务人员操作失误,引起存款准备金不足,我们及时予以提示,并将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并召见职能部门负责人谈话,指出问题的严重性,在现有的宏观调控频繁的情况下,必须强化流动性管理,以防风险发生。
三、建立了银行业信贷信息共享、预警协议。为发挥金融机构应急预案机制,我支行拟定了银行业信贷信息共享、预警协议,以××市政府确定的年度星级以上企业、对外投资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市政府重点工程项目、市政府背景贷款项目和农业龙头企业为监测对象,监测其贷款授信额度、贷款投放量、重大的经营活动和投资变化。通过日常数据监测,加强银行业内部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及时把握金融机构动态,达到防范信贷风险目的。
四、扩大金融稳定监测范围,将保险业纳入监测对象。通过召开例会,交换统计信息等形式,及时向辖内银行业、保险业通报金融数据。如上半年,保险公司向我们汇报其在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中遇到的人力、财力方面的问题,我支行经过调查了解后,及时向市政府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通过日常的监测和通过,形成同业之间长期交流、沟通、合作机制,营造公平、有序竞争环境,有利于金融健康运行。
五、牵头成立了××市金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小组,并成立了专家咨询组,将工作职责具体落实到各部门和相关人员,提高应急工作效率,以达到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和社会稳定的目的。
篇10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日益深化,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日趋增大。毫无疑问,建立健全国有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机制迫在眉睫。本文在对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对如何构建风险防范机制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构建国有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机制的基本框架.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因素
银行风险,即银行经营结果的潜在变动,也是贷款市场的常态。按照它的波及区域和辐射范围,我们可以把它区分为系统性与非系统性银行风险。所谓系统性银行风险,也叫市场风险,它是与市场波动(利率、货币、通货膨胀等)相联系的、由整个银行系统所遭遇的风险;而非系统性银行风险则是指由单个银行所承担的风险,它并不会给整个间接融资市场带来风险。而现阶段,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既有因全社会信用环境不佳、体制不健全等原因,造成整个国有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的系统风险成份;也有因管理、操作不健全等原因形成的个别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非系统风险成份,主要有: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内控机制风险、法律风险。而信用风险是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全系统普遍面临的最主要风险。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成因分析
众所周知,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形成除经济运行本身产生的风险外,还跟我们的政治体制、银行的产权制度、国有企业制度等有很大关系。
1.政府干预。政府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干预及由此形成不良贷款是一个公认的事实,国有商业银行是国家拥有百分之百产权的独资企业,政府是国有资本的人格化代表。由于政府既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者,又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同时还是社会经济的管理者,这三重身份成为政府干预国有商业银行的制度基础。另一方面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体系是按照行政区划原则设置的,这为政府干预提供了现实的便利条件。
无论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还是在改革开放后,各级政府都担负着本地经济发展的重任。各级地方政府认为,本地的银行有责任支持当地的经济发展,一些地方政府利用政府信用,通过信用担保等形式,引导银行向政府或与政府有关联的企业发放贷款,这些贷款最后十有八九无果而终,当企业与银行发生利益冲突时,往往以牺牲银行的资产来保护地方企业,有时甚至为当地企业逃废银行债务提供方便。同时银行分支机构领导与当地政府联系紧密,易于接受和认同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
2.国有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对国有企业实行信贷资金供给制,使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形成了超信用的经济关系,同时也使国有商业银行成为国有企业的最大债权人,国有商业银行事实上承担了支持国有企业发展的社会责任。
经济转轨时期,国有商业银行还承担以下社会责任:
(1)由于银行与财政关系未理顺、企业资本积累机制不健全,受旧观念和体制的影响,造成大量银行信贷资金财政化,必然造成银行大量短期信贷资金被长期占用,贷款不能按期收回,流动性差;(2)转轨时期,由于中央银行问接调控机制尚未有效建立,使得国有商业银行成为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担负“宏观调控任务”,不可能以“利润”为唯一经营目标,违背银行的商业性原则;(3)国有商业银行承担大量的政策性任务,伴随着国家政策性银行的设立,尽管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性任务有所减轻,但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的政策性任务仍很重。
3.国有企业的改革。我国国有企业由于产权不明晰,在传统体制惯性的影响下,改革进展缓慢,绝大多数企业经营机制尚未发生根本转变,没有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加之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权力和责任处于极不对称状态,导致其对企业经营漠不关心,更有甚者,以权谋私,大量侵吞国有资产。同时,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企业经营缺乏内在动力和压力,导致国有企业预算约束软化,形成大面积亏损的局面。而国有商业银行又是国有企业的最大债权人,国有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借贷关系,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国有企业的改革紧紧地绑在一起。因此,国有企业改革不能推进,国有企业不能走向市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也难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也难以走向市场。
4.银行缺乏内控机制,使不良贷款逐年积累。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是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诸多矛盾的综合反映,但银行自身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有健全的商业银行管理制度,实行严格的内控机制,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和阻止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同国有企业一样,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未能建立有效的风险约束与激励机制。加之,银行经营者的利益与银行经营状况没多大关联,经营好,不良资产少,并不体现为个人收益状况的改善;经营差,资产流失,风险加大,损失由国家负担,惩罚措施落实不到个人头上,经营者对于逆经济原则的行为并没有强烈的规避意识。另一方面,政府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是一种委托关系,委托的链条很长,在所有者缺位的背景下,委托成本费用很高,道德风险无处不在,违规经营、绕规模放款现象普遍。
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机制的完善和改革
1.进行股份制改造,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建立明晰的产权管理关系。股份制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最具有代表性的产权体制和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制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银行产权模式的最佳选择,也应成为国有商业银行产权转换的主要方向。2002年2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国有商业银行要建立良好公司治理机制和进行股份制改革。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选择有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创造条件上市。走股份制改造之路,是当前国有商业银行走出所面临困境的战略选择。同时,股份制改革也是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的客观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可以比较有效地理顺国有产权关系,重新定位其与国家有关部门的关系,彻底消除行政干预,国家作为大股东只能以股东身份发挥作用,真正实行政银分离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引进国外投资者,建立多元投资主体制和现代法人治理制,建立明晰的产权管理关系,这也是当今国际性大型商业银行的企业组织与管理的主要形式。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框架。国有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化,实现银行产权主体多元化,为银行的所有权、法人财产控制权及监督权的人格化奠定制度基础,这是银行实现有效公司治理不可或缺的前提。首先,国有商业银行应按照股份制要求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即体现资本所有权的股东大会、体现公司法人财产控制权的董事会和体现经营管理权的高级管理层。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高级管理层是公司经营管理活动的执行指挥中心,实行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运作机制。
内部控制机制方面,初步建立了银行内部监督制度 各行都普遍设有稽核监察部门,对信贷资产质量和银行内部的经营管理实施监督监察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根据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要求,相继建立了比较规范的稽核监督体系,不断健全总行对资金的统一调度与管理制度,加强了总行对系统内资金清算、汇差资金、拆借资金和备付金的控制。
外部监管方面,政府监管部门相继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2002年9月)、《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2004年3月)、《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2004年12月)、《关于加大防范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工作力度的通知》(2005年3月)等风险监管规章或规范性文件,各商业银行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也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或具体办法,初步形成了内控体系。
(二)风险管理与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国内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与控制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同国外相比,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首先,对银行风险的主观认识不充分,缺乏银行发展的长远规划,由此导致过分看重规模,而对资产质量认识不充分;其次,商业银行运行的组织结构不科学,从外部所有者缺位、产权不明、分支机构设置不经济等严重问题,到内部机构设置重叠、部门和岗位职责不清、相互之间信息互动不畅等突出弊端,因而不能对金融风险实现有效的控制:第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手段相对比较落后,风险管理专业化程度较低,缺乏科学的市场风险定价能力.难以实现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分离。同时,各行也都并没有真正建立起科学的信用评级体系.对客户的信用评级还比较初级,风险的量化分析技术比较落后;最后,各行在制度建设方面仍IF1任重道远 就目前现状而言,许多商业银行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者制度健全但缺乏执行力。维系银行风险控制系统是比较零散、相对陈旧、执行力差的规章制度,而不是动力充足、传导有效、运作良好的控制机制,与银行自身风险控制需要和外部风险监管的要求相距甚远。
三、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
根据《巴塞尔核心原则》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有关规定。按照最低资本、监管当局对银行业的有效监管、市场约束等三项基本要求。结合新协议广泛涵盖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内部管理风险等管理规范规定.充分坚持有效性、审慎性、全面性、及时性和独立性的原则。建立商业银行科学、高效的风险管理控制体系。
(一)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
银行法人治理结构通常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等机构组成,它是现代商业银行正常经营与风险控制的基础性制度保证。重视和强化银行的内部监督控制。在银行法人治理结构中设立独立的、只对银行最高权力机构负责的内审机构。考虑对风险管理控制的要求,科学的治理结构中应包含一个由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稽核委员会和风险经理在内的相对独立的风险监控体系。
(二)明确业务部门风险控制分工及相互制衡关系
为体现风险经营与风险管理的功能要求,商业银行应在强调各业务部门相互独立的同时,更强调业务运作的相互制约,以实现风险控制与管理中交叉监督、双重控制的效果。一般的做法是.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按风险类别分别由各主管部门负责.并由该主管部门牵头定期召开由相关部门参加的关联会议.进行风险分析与风险控制的讨论。
(三)健全完善严密、审慎的授权审批制度
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考虑建立包括贷款权限(部门、个人)、风险限额和审批程序等在内的严密、审慎的授权审批制度。银行内部的授权与审批制度由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并提交董事会认可。
(四)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检查与稽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