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习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20 11:22: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学习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学习制度

篇1

摘 要:“投入”一词最早出现在心理学领域,是由“倦怠”延伸而来,主要是指人们能够热情、积极,并保持充沛的精力参与到学习工作中。学校作为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它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本文从学校制度保障角度探究大学生学业投入与倦怠的问题。

关键词:学习投入;学业倦怠;学校制度;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8-0069-02

如今,倦怠一词屡屡出现在我们生活之中,原本应该青春迸发、活力四射的大学校园为什么会和“倦怠”这样消极的词汇有所关联?我们课题小组一行六人,以黑龙江大学为例,对当代大学生学业倦怠问题作了系统的研究。以下是我们部分调查结果的展示。

一、大学生学业倦怠的现状

针对这个课题,前期我们先后进行了两轮问卷调查,一共得到了有效问卷320份。其中包括男生153份,女生167份;大一同学79份,大二同学88份,大三同学82份,大四同学71份;文科生174份,理科生146份。根据问卷调查所展示的结果,我们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学生学业倦怠首先与性别有关,男生的倦怠程度普遍高于女生;另外,学习成绩及家庭经济水平也是影响倦怠的重要因素,学习成绩名次靠前的同学倦怠程度明显低于成绩较差的同学;而且,学业倦怠也与其所在的年级有关,大一至大四年级学生倦怠程度逐年递增,大一年级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最高。同时,学业倦怠也受其他因素影响,如是否为班干部、寝室环境以及学校制度保障等。

具体来讲,我们发现有60%的大四同学表示,现在对学校及班级所组织的集体活动很少参与,经常表现出与自己无关、漠然处之的态度。而且,在对于学习的重视程度上,不同年级的同学所展示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在大一同学当中有90%以上的同学表示会主动去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教科书或教学辅助材料,并且有95%的同学都强调自己对奖学金感兴趣,这其中有63%同学表示对奖学金特别感兴趣。但是在高年级学生当中我们却发现上课迟到、早退、玩手机现象比比皆是,课堂气氛及其消沉,仅有35%的同学表示会在课堂之外与任课老师沟通。更有大部分学生,甚至到了学期末尾还不知道教自己的老师叫什么名字,更谈不上平时与老师交流了。

还有少部分大四的同学自我成就感很低,缺乏自信,面对即将迈入社会的现实,有很多人还没准备好,并没有明确的规划与方向,仍然犹豫于考研与就业之间。值得一提的是,在对于班级干部的理解上存在一些差异,70%的大一同学认为做班级干部有助于个人能力与素质的提升,但是却有45%的高年级同学认为班级干部对自己能力的提升是无利的。

二、大学生产生学业倦怠的原因

面对其产生的原因,大家更多的是从社会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而没有过多地关注学校这个大主体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下面将从校园制度保障方面探讨学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一)应试教育的弊端

小学初中乃至高中,我们上学只为了一件事,那便是“考个好大学”,在升学压力的作用下,我们一路踏进了大学的校园。在应试教育下,我们个人的兴趣爱好被无情地剥夺,学习只是为了机械地考试。但到了大学,这一切都改变了,再也没有人要求我们的成绩,于是便有了“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是浪费”的戏言。这时的学习早已没有了当时的足劲儿,也没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失去了家长的管制,一切变得放任自由,所以产生倦怠之感也是可以理解的。

(二)教学方式同质化

虽然也经历了几次课程改革,但是现在在我们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模式还是没有发生改变,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体。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下,学生没有自主性,很少真正地参与到课程当中。加之很多老师上课时几乎不提问学生,学生的积极性根本没办法调动,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对课堂的厌倦。这样的现象在理工科专业表现的更为明显,文科专业的思辨性更强一些,学术氛围显得活跃些。

考试方式单一,期末考试多以闭卷为主,内容为书本上固定的知识点。这给学生造成一种假象,认为平时无需学习,只要考前突击就可以顺利通过考试,使得很多学生在平时更加不关心所学的专业内容。

(三)教学内容陈旧

学校的课程设置不科学,我们所学习的书本上的内容很少能解决实际问题,大学校园里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不适应。我们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大多缺乏操作性与实用性,这便使得刚刚迈进职场的大学生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学起,很多学生认为所学非所用,于是一股“学习无用论”的思想盛行。很多学生在这样价值观的影响下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这也很容易引起倦怠。而且,我们教材更新的速度较慢,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潮流。有些知识体系陈旧,使学生缺少新鲜感,学起来更显得枯燥乏味。

(四)学校管理松散

学校的管理没有初高中时候那么严格,在大学的课堂上迟到、早退、旷课现象很普遍,学校也早已习以为常,没有强制性的措施。虽然有的学校做出过“一学期旷课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不能参加期末考试”这样的规定,但其实效性却很低,很多老师因为不想“得罪”学生,很少因为旷课而不让学生参加考试。

考试作弊现象也屡见不鲜。这里所提的作弊既包括教师在考前有意无意地向学生透露的考试信息,也包括现代化高科技的手段带来的作弊工具。很多学生因为屡屡得逞,进而更加忽视了日常的学习。学校为了保证其“教学质量与声誉”,也不能对此大做文章。这更加剧了学生的违规行为。

(五)学校缺乏对学生的支持与指导

现在很多学校更多关注的是升学率和就业率的高低,而忽视了学生的自身发展。对于学生的进步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不能做到及时的表扬与强化,这样便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而且,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与错误的思想观念,不能做到及时纠正。

(六)教师的“不在职”

到了大学之后我们没有了固定班级、也没有了初高中时期的班主任,学生缺少归属感。虽然很多学校都实行导师负责制,在学生入学初就给每个人分配了导师。但是这往往名存实亡,很少有老师真正关心过学生的学习乃至日常生活。大学课堂上老师面临的教学压力较小,他们只需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就可以,在课下老师们也很少坐班,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少之又少。而且,老师们在科研压力的影响下,很难把心思全部投入课堂教学。这会让学生对课堂产生乏味感,对教学内容更加不关心。

三、解决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对策

(一)鼓励各校自主招生,完善人才选拔机制

鼓励各校自主招生,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提倡因材施教。我们老师和家长应该明白,成绩的好坏并不能决定一切,每个人的成才之路都是不同的,不管是精于哪方面都可能取得成就。所以各高校自主招生正是为学生的成才之路另开了途径,同时,脱开了应试教育的束缚更有利于学生们个人专长的培养,“读死书”与“死读书”的人早晚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

(二)构建多元化教学体系,丰富教学内容

在大学的课堂上应该展现出更轻松自由的学术氛围,而不是和中小学一样仅为“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可以展示自己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掌控课堂,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且,学校可以适当地多举办一些讲座,请一些社会上有声望的人士来到校园,与同学们一同分享他们成长与成功的故事,让同学们在课堂之外仍然有机会学到一些宝贵的知识。

(三)规范学校规章纪律,严格监管

在学校方面要加强看管,对于学生的违规行为要做到及时指正。让学生们感到纪律的约束,这样在他们想要“实施”逃课、作弊等行为的时候想必也会三思而后行。学校要在学生面前树立权威,有些原则性的问题一旦触碰应给予严肃的处理,而不是像现在很多学校那样不了了之。

另外,对于学生成绩的构成上也应该有所调整,平时分所占的比重应该提升。对于那些平时听课状态不好的同学,应该在成绩上加以限制。而且,当旷课达到一定次数不仅不能让这样的同学参加考试,而且还要通知其家长,必须让学生们注重日常的学习。

学校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支持,这既体现在物质上也体现在精神上。在物质上,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奖励,如奖学金等,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为学生们提高充足的学习资源,如理科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文科专业图书材料等。在精神上,关注学生的动态及进步,对于学生的点滴成长要及时进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对他的关注,以促进其进一步的提高。

高校在抓学生就业率升学率、教师科研成果的同时,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发展,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对于大一的学生,应该及时地与他们进行交流与谈话,使他们能快速地融入校园,适应新的生活。而对于那些大四的学生,针对他们面临的升学与就业的压力,要进行合理的引导,帮助他们化压力为动力,迎接新的挑战。

(五)提高教师的权责意识

篇2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大学生就业指导 现状 建议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1 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困境

目前困扰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难题就是大学生毕业就业的相对困难,独立学院的大学毕业生作为普通大学生中的一份子,同样面临着就业困境。②针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试从社会、学校以及学生自身三个方面出发,寻找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从而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1.1 就业形势相对严峻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12年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达2500万人,比“十一五”时期的年均数多1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是本世纪初的6倍多。在全社会供求结构矛盾、经济社会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社会岗位有效需求增长速度跟不上毕业生增长速度的大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目前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不仅技术工人短缺,普通工人也出现短缺,根据监测,这种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现象更加趋于常态化,并且有从沿海地区向内地蔓延的趋势。除此之外,客观上来说,独立学院毕业生素质往往会低于普通高校毕业生,因此,普通高校毕业生也成为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的强劲对手。

1.2 独立学院设立时间短,知名度不高

与公办高等院校相比,独立学院的设立、发展时间短,知名度明显不如他们,知名度以及社会影响力都比较弱。另外,独立学院毕业生的素质、能力等方面与公办高等院校毕业生相比,都存在一些差距。因此,就业单位在挑选人才时,往往会持有一种定式思维,较倾向于老牌名校的毕业生。公众对一事物的认知与认可都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再加上当代毕业大学生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就直接遭受一些影响。

1.3 独立学院设置专业不合理

独立学院为了吸引学生报考,一般开设的都是热门专业,没有自身特色,且专业较为单一,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最终导致同一专业的学生数量过大。师资力量主要依靠母体学校聘请,引进的也都是一些缺乏教学经验与科研能力的年轻教师,致使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一般,专业特色不明显,削弱了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1.4 学生存在就业择业观存在误区

首先,目前大学生对职业的期望值较高,这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偏差。一方面,随着高校的扩招,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另一方面,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多集中在条件较为艰苦的基层单位。若毕业大学生一味追求物质生活享受,必定造成理想与现实的错位,影响就业。其次,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一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此更加需要人才,而大多数高校毕业生一味追求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从而造成地区间差别越来越大,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最后,有些大学生的功利主义倾向突出,社会价值观淡化。一些大学毕业生过于重视自身利益,重视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而不在意社会利益的实现,这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就业择业时的表现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择业过程中的反应,这些都表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还不甚成熟,需要学校以及教师的积极引导与教育。

2 做好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2.1 政府大力扶持

面对独立学院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政府应该加大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支持力度,规范独立学院的办公、教学,增加对独立学院的宣传与引导,获得全社会的认同与认可,为独立学院毕业生提供一个平等的就业竞争氛围。③同时,政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一些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岗位,为独立学院毕业生提供较多的选择空间以及就业市场,增加其竞争力。

2.2 提高学院的知名度、社会影响力

独立学院的设立时间短,社会大众对其认知与认可都需要一定时间,因此,独立学院的知名度与社会影响力仍需要进一步的提升与积累。而如果想要提高学院的社会影响力,一方面,学员需要严谨治学,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知名校友加大宣传力度,与各企业单位建立联系,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独立学院。

2.3 设置较为合理的招生计划

学院应该通过设置合理的学院与专业招生计划,缓解专业重合给高校毕业生带来的就业困难。独立学院还应该利用办学机制灵活的特点,开展经常性的市场调研工作,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加强专业特色设置。提高学院引进教师的等级,优化其教学以及科研能力,提高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减少毕业生就业困难。

2.4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针对学生就业择业中存在的误区,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使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方针以及经济的发展都迫切要求学校对高校毕业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和教师应该加强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为学生树立理想、以及信念。理想、信念作为学生拼搏向上、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之源,也可以教授学生学会处理好国家、集体与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另外,还要引导大学生到中西部等人才缺乏的地方建功立业。农村以及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往往蕴藏着巨大的就业空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一批新项目的接连上马,中西部地区将会需要大量的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人才。高校毕业生应该抓住此次机遇,在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后,学校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与创新能力,实现自主创业。21世纪高新技术蓬勃发展,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愈发巨大,社会迫切需求有一批大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自主创业。学校应该把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的一项必修课程,重视对于学生创业技能的培训,以及创造思维的培养,多多鼓励学生参与社会竞争。

3 结语

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以及就业等级的高低,都将会影响到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学生在考虑报考院校时,就业率的高低也会成为他们考虑的重要方面。只有提高就业率,才能在招生工作中展现出优势,提高生源质量。因此,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对独立学院的发展,具有深远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 龙军,黄晓萍.独立学院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职业教育研究, 2011.11:78-79.

篇3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组织形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9-0112-02

当前,教育信息化方兴未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把“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为发展教育的战略方针。《纲要》重点强调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问题。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关系到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和教育改革的成败。

近些年,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外语学部建立教师研究团队,开展《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组织形式与学习策略探索》的教学实验。课题组研究了教学环境和组织方式改变前后的差异。一是传统讲授式教学环境改变为“人——机——人”互动式教学环境后,引起教学效果的“细微变化”。二是学生学习组织形式的改变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一、“人——机——人”互动式教学环境中教学效果“细微变化”

大学英语的部分授课转移到自主学习中心后,教学环境由原来的“一维空间”转变为“三维空间”。这种转变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形式。原来在教室的教学组织形式以讲授为主,是单向度的,这种讲授容易形成灌输式、“填鸭式”的单向语言传递。而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的教学在教师讲授的同时,增加了计算机通讯设备、网络等元素。新的教学元素使原来讲授式的单向度的“一维”拓展至三个向度的“三维”,即“师——生”、“师——机”和“生——机”三个向度。这表明了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变革是深刻的、复杂的和必然的。

首先,这种“三维向度”对英语教学的影响是深刻而细致的。有学者认为,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使学生通过网络环境和自主学习平台得到知识和信息容量的“增加”,以网络为师。这种提法具有很强的迷惑性,究其实质是强调了“生——机”的单向度空间,忽视了“师——生”、“师——机”这两个向度的交流和联系,割裂了学生与教师、环境的关系,“抛弃”了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交流等主观行为,达不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进一步讲,这种观点把学习的客观目的性作为唯一追求,将设备和网络等教学设施“工具至上”并替代教学,客观上忽略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种观点舍弃了教学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如“思”、“悟”。因此,单方面强调学生自学方式的观点,忽略了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主动性、互动性。教师和学生应当摈弃这种观点,并充分认识到“机器设备”在教学过程中的工具性作用——“知识和信息容量的增加”替代不了教学过程中的情感、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增长。这正是在自主学习中心环境下英语教学应引以为鉴的,否则这些平台和环境可能会流于教学改革的形式创新,在教学效果方面则收效甚微。在实践操作上,研究者注意到,学生存在两个方面的误解,一是对教学平台中的任务缺乏积极性,二是面对困难时缺乏与教师、同学的沟通。这种“误解”与英语教学平台的投入是“南辕北辙”的。究其原因,教学效果不显著是由于教师和学生对这种教学组织方式缺乏深度了解,因循传统的“一维单向度”的教学习惯,忽视了“师——生”、“师——机”两个向度。

其次,在自主学习平台环境下,英语教学的复杂性增强了,进而对英语教学的组织形式提出了精细化的要求。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三维向度”要求教师和学生在使用教学平台时形成默契,必须对教学平台善加利用。因此,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应符合教学平台的规定和要求,还应考虑到教师和学生利用自主学习平台的方式。研究者对比了“雅信达”与“新视野”的教学效果,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对不同教学环境的适应受到学习习惯、情感因素和平台规则等因素的影响,而后者的影响远远小于前两方面因素。

二、学生自主学习组织形式的改变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平台建立了“人——机——人”的学习模式,一方面改变了传统英语教学的维度空间,实现了英语教学资源的多元化、英语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产生了实际的、具体的变革。另一方面,学生参与学习的策略和形式也随之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两方面对大学生英语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从教学效果提升的角度看,研究者更加注重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策略改变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经过我院近3年的运行,大学生对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运用表现为三种情况,而教学效果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第一种情况,学生是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善于利用者”,表现为在实验室获得教师的明确指令后,主动寻找学习机会、善于利用多媒体网络系统中的资源,往往能够超额完成任务。这一类别的学生既与教师进行交流,也与周围的学习者进行交谈,使实验室的“人——机”资源获得最大程度的利用。这一类别所占的比例为40%左右;第二种情况,学生是计算机网络环境的“不善于利用者”,表现为不主动接受教学任务,对教学资源的利用积极性不高,在完成任务时会附带参与非教学任务之外的活动,比如浏览网页、QQ聊天和游戏。这种情况导致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造成资源部分浪费,这种情况所占比例为50%左右;第三种情况,学生是计算机网络环境的“破坏者”,表现为消极参与教学任务,在平台上做教学任务以外的事情,有时还会影响到其他学生的自主学习。这种情况约占比例为10%左右。

研究者在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平台教学中,对这三种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在这种环境下,计算机网络环境所起的作用是主要的,但不是决定性的,而教学管理在其中发挥着关键的、决定性的作用。大学生自主学习中心的组织形式是实施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

在“人——机”模式下,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置于非传统环境中。学习效果的好坏与教学组织密切相关。为了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研究者将乔治·埃尔顿·梅奥所开展的“霍桑试验”的条件和结论作为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参考。梅奥所开展的著名的“霍桑试验”把现代工厂中工人的生产率提高作为研究对象,最终发现工人生产率的提高与非正式组织和工人的情感等因素有关。在大学生英语教学平台中,“人——机——人”学习模式下,大学生的情感因素和“群体效应”显著。前文对第三种情况的描述就是典型的体现。研究者与学生交流自主学习的经验与心得时,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计算机网络平台环境“善于利用者”、“不善于利用者”和“破坏者”之间的差别。事实上,“破坏者”往往通过一定的学生“非正式”群体关系影响“不善于利用者”。这种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因为在学生中往往会存在创新群体、竞赛群体、训练群体、交流群体、游戏群体以及“孤独者”:——独立于任何“非正式”群体的学生,这些学生群体势必会影响“人——机——人”学习模式下的教学效果。这些情况增加了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平台教学组织和管理的复杂性,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沟通、互动。

因此,从提升教学效果的角度来看,改变自主学习的组织形式和教学管理的效度是必要而现实的。研究者认为,一是要增强大学生自主学习中心教学的课堂管理,对计算机网络环境的“破坏者”予以纠正。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因素,加强沟通与交流、关注学生的“语言兴趣”和非智力因素。三是要避免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依赖计算机网络设备,加强教学的互动性。四是要对网络环境下学生的“非正式群体”循循善诱,对创新群体、竞赛群体、训练群体多多鼓励,对游戏群体、聊天群体给予引导。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2010-07-29.

[2]鲁艺苗.论基于网络的多媒体大学生英语教学特点[J].中外企业家.2011,11(349).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组织行为

大学生在接受、体验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满意度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往的研究多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视角对高等教育进行剖析,通常忽略了社会因素对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的影响。因此,从组织行为学视角对大学生学习满意度进行深入研究,对提升大学生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一、 大学生学习满意度影响因素

大学生学习满意度是体验高等教育之后呈现出来的心理状态,来源于期望、过程和收获之间的相对关系,体现为一种价值判断。大学生作为一个个体,有其独特的个体感知,同时学校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由不同学生个体和教师群体构成的组织,因而从组织行为学视角去分析大学生学习满意度影响因素,可以发现影响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有:学生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一) 学生个体因素是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的内部导向。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是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和受益者,也是高等教育过程的参与者和体验者。随着对学生主体性认识的增强,大学生学习满意度以学生为主体,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教育质量。

1、 大学生学习动机会直接影响学习满意度。从组织行为学角度剖析学习动机,我们可以将学习动机分解会自身的价值观和学习态度。价值观和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使个体产生了某一行为的动机,从而影响个体的行为。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里强调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并且细化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作为学习的四大支柱[1]。因此,对学习持有积极态度的学生,会更主动去学习,并且具有较高的学习满意度。

2、 学习能力的重要性。能力指的是个体能够成功完成工作任务中各项任务的可能性。不同的专业要就学生运用不同的智力能力,所以大学生必须完全了解自己的优势及其劣势。同时,能全面了解所学专业的基本内容,以及应该所具备的能力。

3、 学习兴趣对学习满意度的影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的教育已不像高中教育的模式一样,而更多地是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当代大学生大都具备自我判断能力,能够对大学生涯整个过程、对所属学校、对所体验到的教学、对所参与的学习以及自我成长都能够形成基本的认知和判断,从而完善自我的发展。如果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势必会降低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习满意度。

(二) 学校影响因素对大学生满意度的中介作用。学校因素可以细分为教学引导和学校环境。教学环节是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体验的活动,所以教学引导是大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学校环境也是影响大学生学习的另一重要因素,虽然学校内的环境以及周边环境存在于接受高等教育个体之外,但无论是硬件环境还是软件环境,都对大学生的学习心态、行为产生了引导性。

1、教学引导要素中的具体指向。在教学引导第一方面的内容主要涉及教学的过程,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引导的内容以及教师在教学前的准备是否充分这几项内容[2]。另外一方面的内容则主要涉及教学关系,具体说来主要由教师给予学生的评价、在上课期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教师给学生学业的负担量大小这几项来体现。

2、 学校环境要素的具体指向。学校环境对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的影响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这两大要素。

首先,学校各种设备及资源配置构成大学生学习的硬环境,其直接影响大学生对高等教育的体验和感知。

其次,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引导学生学习的软环境。学校的规章制度的满意度可以反映出大学学习体验在制度上的感知与期望之差,构建出一种制度性指标。大学生对软环境的满意程度会直接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影响其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社会环境影响是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的外部导向。社会因素对大学生学习满意度主要影响因素可以细分为就业政策和社会需求。就业政策和社会需求会对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直接作用,如果社会对大学生所学专业的需求大于大学生的供给,那么大学生会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持积极态度,从而提高其学习主动性以及学习满意度。

二、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结构模型

大学生学习满意度是由参与大学学习的诸多方而组合形成,而这些具体活动、事件、过程形成的体验通过一定的逻辑相联系,构成大学生满意度的结构。

通过上述对大学生学习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建立了如图1的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结构模型。

图1 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结构模型

三、 提高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的建议

1、 学生方面。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对学习进行感知的主体,所以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对学习满意度会产生直接而显著的影响。首先,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应该对自己进行深入的分析,特别要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学习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而不要一味的去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因为每个专业开设都有它应有的价值,只有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大学生才会有足够的主动性。其次,在进入大学时,大学生一定要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的目标,如果大学生想进入某家企业或某个行业,那么大学生就可以提前做好准备,比如:从业资格证、学分绩点、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等。最后,在学习期间,大学生应该利用好学校的资源,特别是图书馆资源,这样不就可以减低学习单位学习成本,同时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从而提高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 学校方面。笔者认为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以提高其在校大学生的学习满意度:第一,学校应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以帮助大学生制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目标;第二,在学校规章制度方面,特别是评奖评优和处罚制度,一定要做到三公,这样提高大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从而提高学习满意度;最后,在教师教学方面,不仅要做好教学计划和教学实施,同时也要做好教学反馈,在课堂上多与大学生进行沟通互动,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3、 社会方面。随着教育的普及化,大学生已经成为了主要的社会劳动力。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会间接影响大学生学习满意度以及对未来的期望,所以笔者认为政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来刺激大学生的学习满意度。首先,应该促进就业的公平,提高就业信息的透明度。同时,政府可以鼓励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企业补贴,让更多的大学生可以到企业去实习以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6-88.

[2] 文静,史秋衡.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的要素与结构探析[J].宏观质量研究,2013(12):87-94

篇5

【关键词】 新制度经济学; 交易费用; 大会计学科

作为一种商业语言,会计因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并随经济的繁荣而繁荣。从上古的“结绳记事”到今日涵盖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等具体专业的大会计学科体系,会计在微观层面已经逐渐深入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同时在宏观层面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也日益突出。作为会计教育从业者和会计实务从业者,如何整体性看待已经内涵丰富并且未来将更加丰富的大会计学科体系,对于其会计教育和会计实务工作的合理定位与有效开展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Coase、Eggertsson以及Furubotn和Richter对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论述为基础,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阐释了大会计学科的有机整体性――大会计学科所涉及的专业和课程都是旨在降低企业经营活动交易费用的制度安排,专业与课程之间的差别在于所侧重的领域和方面不同。本文的分析视角既能够解释大会计学科体系的发展历程,也能够用来预测大会计学科的进一步充实和未来发展方向,因而有助于会计教育和会计实务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费用与制度

Coase等人开创的新制度经济学通过将交易费用引入新古典经济学,丰富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经济学解释现象的能力。这里的交易费用(也被称为交易成本)是指完成一笔交易时,交易双方在买卖前后所产生的各种与此交易相关的成本,具体包括搜寻成本、协议成本、订约成本、监督成本和违约成本等。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各种制度安排的出现都是以节省交易费用为目的的,并且只有能够减少交易费用的机制和安排才能够持续存在,而那些可能增大交易费用的制度安排纵使短期内能够存在,但从长期来看其必然会被改变甚至消失。这一点对于一个具体的微观组织而言也是成立的:组织内的制度安排会影响交易费用(如果旨在减少交易费用的某种制度安排不完善,则会相对地提高交易费用),进而会影响经济体内组织和个人的行为选择――交易费用的增减变化会改变备选对象之间的相对价格比,从而影响决策者的行为。在这个意义上,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组织之间的竞争就是制度的竞争,因为制度将决定交易费用的大小,从而决定组织的行为选择和经济绩效。因此,组织内的制度安排对交易费用具有重要意义,而这些制度安排的变迁和发展也将始终围绕降低交易费用而展开。

大会计学科体系的核心专业和课程的对象(如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外部审计)恰恰是组织运行与治理的各种制度安排,与组织的交易费用具有直接的联系,因此选择新制度经济学视角来剖析大会计学科体系中各专业和课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合适的。而且,通过比较大会计学科体系中各专业和课程所侧重的交易费用所在领域和方面的不同,还能够比较有效地建立起各专业和课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基于这一分析思路,本文旨在以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和制度概念为分析视角,有效整合大会计学科体系,以期丰富会计教育和会计实务领域的内容。虽然本文主要以企业这一组织形式为分析对象,但是相应的分析结论同样适用于政府等非营利性组织。

二、大会计学科体系的制度解读

今日的大会计学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以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为核心内容的主线,同时也涵盖了国际会计、资产评估、内部控制和税务会计等分支。遵循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本文认为大会计学科体系所涵盖的专业和课程都是为了降低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交易费用而出现的制度安排,专业与课程之间的差异具体体现在其旨在降低的交易费用所涉及的领域和方面不同。正是这种关系使得大会计学科体系所涵盖的诸多专业和课程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财务会计与交易费用

在课程设置上,财务会计具体包括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等内容,其核心是记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将其结果以财务报表的形式披露给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以使他们做出有效的决策。在财务会计中,企业往往被视为一个整体,所提供的信息也是关于企业整体的,即会计主体。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看,财务会计这一制度安排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财务会计信息的提供,引导整个社会资源在企业间的合理配置。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而需要资源的企业是众多的,哪些企业应当获得资源,应当获得多少资源,对于企业自身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此时,作为引导资源配置的核心指标,信息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财务会计通过提供各个企业的相关信息,为社会资源的配置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指标。通过对各企业财务信息的比较与分析,利益相关者极大地减少了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交易费用。同时,为了使各个企业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或者说为了避免企业多获取资源而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方法提供财务会计信息,公认会计准则应运而生。因此,财务会计是一种为了降低在企业间配置社会资源的交易费用而存在的制度安排。

事实上,财务会计学科自身的发展和挑战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降低社会资源在企业间配置的交易费用的一个过程。以高级财务会计为例,其所涉及的内容往往是对会计“四大假设”的挑战,比如合并会计报表是对会计主体假设的挑战,物价变动会计和外汇业务是对货币计量假设的挑战,清算会计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挑战。这些挑战的存在增大了财务会计降低交易费用的难度,因而也成为了财务会计的核心和高层次研究对象。

(二)管理会计与交易费用

在国内的课程设置上,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是分离的,其中前者侧重于管理,后者侧重于核算。但是在国外的教材中,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在内容上是基本一致的,既包括成本的核算,也包括基于成本信息的决策。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本文选择后一种界定来分析管理会计的作用。

与财务会计信息引导整个社会资源在企业间的配置相对应,管理会计这一制度安排的核心作用是引导已经配置到企业的资源如何在企业内部实现有效配置。资源是有限的,这一点在企业层面也是成立的。但是企业内部存在多个部门,每个部门都希望尽可能多地获得资源。此时,同样需要信息来降低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交易成本,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管理会计(包括成本会计)正是基于这一目标而出现的。通过提品成本和部门绩效等管理会计信息,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有了参考依据,极大地降低了这一资源配置过程的交易费用。因此,管理会计是一种为了降低在企业内部配置资源的交易费用而存在的制度安排。这种定位也能够解释为什么管理会计只有在企业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产生,因为只有这时实施管理会计的成本才小于其降低的内部资源配置交易费用。同时,在会计实务中,也只有当企业的内部资源配置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时,企业才会选择实施管理会计方法和技术。

(三)外部审计与交易费用

本文主要阐释外部审计,即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作用。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对象是企业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如前所述,财务会计信息对于整个社会资源在企业间的配置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公认会计准则的出现提升了企业间财务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但是为了保证相关性,公认会计准则往往也赋予了企业一定的酌量空间。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往往有较强的动机来粉饰对外报出的财务信息。这种粉饰可能是利用了公认会计准则赋予的酌量空间,也可能是超出了公认会计准则的规定。这些行为将扭曲财务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可靠性,从而将增大而不是减少社会资源配置的交易费用。

显然,如果能够有一种制度安排来检验企业报出的财务会计信息是否遵循了公认会计准则,则将会进一步完善和增强财务会计降低企业间配置社会资源的交易费用。外部审计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而出现的。通过对企业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发表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能够较为可靠地保证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从而使其更好地发挥降低社会资源配置交易费用的作用。同时,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存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企业潜在的财务会计信息粉饰动机,从而间接地发挥降低社会资源配置交易费用的作用。因此,外部审计这一制度安排的存在将进一步确保财务会计信息引导社会资源有效配置作用的实现。

(四)财务管理与交易费用

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筹资、投资与分配,其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在一般意义上,财务管理侧重的是企业的经营活动本身,而财务会计侧重的是对这些经营活动的记录,当然财务管理的过程也会用到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

虽然从内容上来看财务管理并不像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外部审计那样具有明确的降低交易费用的作用,但是从目的上来看,财务管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降低交易费用的过程。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者股东财富最大化是从结果角度对财务管理目标的阐释,而降低企业筹资、投资和分配过程中的交易费用则是从具体方式和手段角度对财务管理作用的阐释。筹资、投资和分配过程中的交易费用的降低将对应企业价值或股东财富的提升。比如企业资本结构的权衡、资本项目的选择以及股利分配的决策都是为了降低各个环节现实的和潜在的交易费用。追求企业价值或股东财富最大化和降低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的交易费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从行为结果角度的阐释,后者是从行为方式角度的阐释。因此,财务管理也可以界定为旨在降低交易费用从而提升企业价值或股东财富的制度安排或活动。

(五)其他专业和课程与交易费用

延续前面的分析思路,国际会计可以界定为旨在降低跨国经营时交易费用的制度安排或机制。通过对不同会计准则下财务会计信息的比较和分析,国际会计可以进一步通过降低交易费用引导世界资源在不同国家企业之间的配置。内部控制可以界定为旨在从企业自身层面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和经营活动正常的制度安排。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同时保证企业经营活动和会计信息的质量,从而确保降低交易费用作用的实现。会计电算化则是借助于计算机技术来推动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报告,这一制度安排能够进一步提升会计信息降低交易费用从而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作用。税务会计则是为了降低企业和税收部门之间的交易费用而出现的制度安排。资产评估则可以解释为是为了降低资产利益各方的交易费用而存在的制度安排。

三、小结

有机地整合大会计学科体系,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整体性地看待相关专业和课程,从而促进会计教育效果的实现,另一方面也能够使会计实务工作者在全局意义上对其工作进行定位,从而提升其工作的目的性和效率性。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和交易费用概念,本文认为大会计学科所涵盖的专业和课程都可以界定为旨在降低与企业经营活动相关的交易费用而产生的特定制度安排,而专业和课程之间的区别在于各自侧重的具体领域和方面不同。这一分析视角也有助于解释和预测大会计学科的发展――大会计学科的演进始终都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其降低与企业经营活动相关的交易费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Coase. Accounting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0,12: 3-13.

篇6

关键词:台湾地区 大学多元入学制度 实施现状 评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199-03

台湾大学招生策进会于1999年6月通过“大学多元入学新方案”,决定自2002学年度起全面实施。此新方案的目标是大学招生采用“考招分离”“多元入学”方式。对大学而言是用适当的方法找适合的学生,对高中学生而言,是进适合的学校,做适性的发展。台湾大学多元入学制度实施至今已跨越12个年头,其优劣逐渐明晰,其实施效果与产生的影响值得我们分析与探讨。台湾地区大学多元入学方案流程如图1所示。

1 台湾地区大学多元入学制度实施的现状

1.1 台湾地区大学多元入学制度实施的优点分析

1.1.1 入学渠道多元化,充分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

台湾地区过去的联考只能用智育成绩判断学生的能力,大学多元入学制度实施以来,加入了推荐甄选申请入学,不但是一种重视多元智能的政策,更在多管齐下的方式中,提供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多元入学渠道的影响下,不管是文科、理科、或是术科表现优异的学生都可以从中找出适合自己的方式进入大学。多元入学渠道不但破除了一试定终身的禁锢,还大大提升升学的机会。学生也不再只是联考机器的被分配者,反而呈现了自主选择的特色,充分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1.1.2 符合大学的选才自主性需求

为适应大学的选材自主性的需求,多元入学方式应运而生。在联考时期,学生的去处都是由联考成绩决定的,各个大学都只能被动地、照单接收学生。后来,大学多元入学方案出现了,各个大学可以自主决定招收何种学生,各大院系也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和需求制定招收标准,以选拔合适的学生进行培养。同样的,学生自己也可以从中挑选适合自己的院系。在台湾,对于学校来说,他们可以根据多元入学原则选择自己需要的学生;同样的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也可以在入学后重新选择自己的专业。由此可以看出,台湾地区的多元入学机制是时代的要求,他充分考虑了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满足了他们双向选择的意愿,这种机制不仅有利于学校发展自己的特色教育,又有利于学生自身优势的充分发挥。

1.1.3 “考试分发”的升学渠道在公平性上较受肯定

台湾学者郭英慈的《大学多元入学方案评估之研究―― 厉害关系人的观点》的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显示,在与“申请入学”和“推荐甄选”相比较而言,“考试分发”的升学渠道较为公平。申请入学与推荐甄选因为都涉及个人主观的评分因素,再加上并未公开评分过程或标准,使学生认为不够客观与公正。再者,有些申请入学的标准极为苛刻,如学业成绩要10%以内、需要参加过各类比赛、得奖证明、服务证明等,如此多的“条件”其实就是一种不平等的限制,尤其对社会经济背景不佳的学生来说,因为家庭环境的不许可,无法提供“辉煌”的成就证明,一来断了升学之路,二来也可能造成学生的自卑感,因此,有些人会认为推荐甄选和申请入学失去了公平性。考试分发因其方式不必经过面试、书面审查等程序,只需经过笔试一关,再加上是匿名阅卷的关系,因此,不会涉及评分者对考生的个人主观看法而产生评分偏颇的现象。此外,考试的题目有固定答案,所以会来的比较公平公正,也能让考生较为信服,即使考不好,学生也会认为是自己的因素,而不是因为外力而导致失败。[1]

1.1.4 大学多元入学方案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既存已久的社会价值观

在多元化的入学制度下,学生有了充分发挥自己才能和兴趣的空间,分数不再成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考试也不再是学生进入大学所必需经过的唯一道路,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关注自己的爱好,发展学科以外的能力,达到适才适所的目的。而这种多元的入学条件也使家长们看到了希望,他们不再一味地盯着孩子的学业不放,关注培养孩子的其它智能,这种观念的转变,对缓解升学压力,改变既有的“一试定终身”的社会价值观起到了很有力的促进作用。

1.2 台湾地区大学多元入学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2.1 无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台湾一直是个学历取向的社会,学历代表的是一种身份地位与社会流动的表征,因此也形成高升学压力的教育环境。虽然大学多元入学方案希望能让教学正常化,试图减轻学生的压力,但是执行之后却又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大学多元入学方案推行之后,学生除了课业,还要参与课外活动,时间的安排相当紧凑,且还必须注意每一次的表现,真的是身心俱疲。过去的联考是一次定胜负,即使高中三年的成绩不理想,只要联考的当下会出好成绩,进入理想的大学还是有机会。但是比起联考,大学多元入学的升学方式,带来的是长期抗战的体力赛,每次的表现都可能影响未来的升学,“多元”压力与负担不言而喻。

1.2.2 难以缩短城乡的教育差距

就目前的教育资源配置而言,城市的教育资源要远丰富于偏远地区,即使推行大学多元入学方案,也很难解决城乡教育差距问题。方案的逐步推行只能引起众人对此类问题的重视。大学多元入学方案虽然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升学机会而制定的,并能够考虑到学生的不同需求,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入学机制对于社会经济背景低的学生来说更加的不利。他们的家庭经济水平有限,无法接受其他才艺的学习,无法与同龄人竞争,致使升学机会反而降低。

1.2.3 投入相关费用高,有些家庭负担不起

因为大学多元入学方案渠道的多元化,学生会尽可能地多方尝试选择几种渠道以防万一。但累积下来的报名费、交通费会造成家庭的负担。再者,人们一向“输人不输阵”的个性驱使下,为了使小孩子在各方面都有杰出表现,家长便会花大价钱让小孩补习,学习才艺,出国游学等,也是造成家庭经济负担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对于低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来说,因为不像家庭背景好的学生可以轻易地支付补习费、报名费,所以可能因为付不起报名费而损失入学的机会。台湾地区大学联考与多元入学制度的优缺点比较可见表1所示。

2 台湾地区大学多元入学制度实施现状的评析

2.1 大学多元入学制度本身带来的冲击与影响

2002学年度首次举办的大学多元入学方案,对于大学而言,学校可以依据院校发展特色,招收符合要求的学生;对于学生而言,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渠道,进入大学院校就读。然而,新制度的实行,相对的也带来不小的冲击与影响。以下将从方案的考试形态、甄选入学、考试分发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从考试形态上来看,以往“一试定终生”的考试形态在多元入学方案中有了重大的改变。在多元入学方案实施后,由于考试的目的不同、课程规划的改变而对考试的内容与难度产生影响,使得高中生必须面对“学科能力测验”与“指定科目考试”的考验,部分学生如果成绩未达到一般检定标准,甚至还要参加学科能力测验的补考。如果再加上甄选入学部分院校自办的考试,对于学生而言,考试的次数增加了。这对高中生来说,恐怕是更大的挑战与负担,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与考试准备;对学校与教师而言,如何选取教材、安排课程,也将受到相当程度的影响。

其次,在甄选入学制中,甄选入学的比例增加,使得学生无法忽视这一招生渠道。从表面上看来,比例增加就是机会的增加,实质上却可能是抉择难度的提高。然而,按照学生与家长过去的习惯,只要符合资格就不愿意放弃任何一项考试的机会,这样一来,不仅得花费高额的报名费用,准备许多报名与应试的相关资料,还得参加一连串的院校第二阶段甄审。学生若考上志愿所填的院校还好,要是不幸全部落榜,不仅在心理上需要做一番调试,也可能会影响日后指定科目考试的准备。此外,申请入学渠道在简章编制、报名作业、学生报名资格审查等方面均由各大学院校办理,所有信息并未整理,不像推荐甄选有一个统筹运作模式与院校不重复录取的设计,因此高中学校与学生必须掌握相关的招生信息。而在招生对象没有限制的前提下,重复录取的问题也常使大学院校在试务的努力上空忙一场,造成考生的排挤现象。甄选入学制,是多元入学方案的重要部分,所占比重可能到达四成左右,因此就招生策略,辅导学生升学与选择志愿等方面的工作而言,都是需要更为关注,甚至在教育行政上也不能轻视。就学生而言,更应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专长与所具备的条件,而后从“推荐甄选”与“申请入学”的大学院校中选择一、二所适合自己的院校报名应试,在增加机会与减轻负担中取得适当的平衡。[2]

最后,从考试分发入学制来看,考试分发入学制与旧制联招最大的不同在于旧制学生只需依类组准备考试科目,但新制度的甲、乙案则需提早规划,依照自身的兴趣与专长选定擅长的科目,参加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3]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高中应该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弹性的选课组合,而非传统类组的选择。学校依学生实际选择的状况成立不同的班级或在班级教学中允许学生弹性选修。然而学生选课需求的改变对于学生与学校而言都是极大的挑战。就学生方面,必须进行生涯规划,逐步缩小其选择院校的范围,因此随时可能产生改选的需要,这对学生的生涯发展与学习适应,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而学校方面,为了学生的受教育权与生涯发展,必须在有限的条件之下,思考如何提供学生更多的选课组合以及最完整的生涯辅导,因此学校行政运作上显然得克服一些困难,依据实际需要调整科目、时数,并面对教师需求调整的问题。

综合上述,大学多元入学方案是如今台湾地区高中生进入大学的主要途径。在以往单一的升学方式下,学生为了进入大学就读,只有参加大学联招一条途径。如今,多元入学渠道的开放与设立,学生对于升学的方式有了自主的决定权,但也必须面对多元入学方案的选择与决定。

2.2 大学多元入学制度对高中教育的影响

从大学多元入学方案的内容来看,可以让我们重新思考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而高中也必须调整过去的教学与辅导工作才能真正协助学生适性的发展。

第一,重视生涯辅导。大学多元入学方案提供了学生更多升学渠道的选择,因此学生必须化被动为主动,清楚自己的需求并及早思考人生的方向,才能做出适宜的抉择。因此,面对大学多元入学伴随而来的冲击,生涯辅导工作的扎根与落实显得刻不容缓。[4]为了扩展学生对个人生涯规划的视野,学校也应顺应趋势,安排学生自我探索了解生涯发展的课程。

第二,学校评量多元化。为兼顾不同才能学生的发展机会,学校开始重新看待学生的多重潜能,因此,评量制度也一改过去单一的“纸上作业”,还融入“实作评量”“档案评量”等方式,客观确切的评量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第三,配合大学推广升学信息。由于大学的院系相当多,为了让学生对各院系的特色与内容有所了解,有些高中会配合大学的人力资源及校友的力量,提供升学的信息并分享个人经验,帮助学生对大学多元入学方案有更清楚的认识。

第四,养成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在大学多元入学方案的推波助澜之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受教者,反而是主动的学习者。不管是“申请入学”“推荐甄试”“考试分发”,考试内容都趋于生活化且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因此,学生不能再死读书,除了要多吸收课外知识,也要多方参与课外活动,让生活中所有的事物都能成为学习的教材。[5]

3 结语

总而言之,台湾地区大学多元入学方案的实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优贬互见。相关的配套措施与技术层面缺漏之处还有待改进,如:考试时间的安排、渠道的分类、考试难易度、宣传与配套措施等等,可以说未来的路困难重重,也考验着台湾地区教育相关机关的处理智慧。目前,台湾地区社会各方对大学多元入学方案的争议已不如刚确立时那样强烈,争论的焦点也由是否恢复联考转向如何改进和实施多元入学方案,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台湾地区的民众已经开始慢慢认识并接受这项改革,一种新的升学考试观和人才评价观正在台湾地区逐步确立。

参考文献

[1] 郭英慈.大学多元入学方案评估之研究―― 厉害关系人的观点[D].国立台北师范学院教育政策与管理研究所,2005,163-165.

[2] 任拓书.关注甄选入学[J].选才,2001:85.

[3] 蔡义诚.高中老师眼中的考试分发入学新制[J].选才,2000:89.

篇7

健美操实际上是一项有氧运动,它主要将舞蹈、体操、音乐三者融为一体,表现一种形态美和动态美,既能运动健身,又能陶冶情操。健美操兴起于改革开放时期,经过多年的积淀,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已经进入了高职体育课堂,这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学生日后的体育锻炼奠定了基础。然而对处于健美操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健美操又有一点难度,学生对此产生的情绪也是各有不同。所以,作为高职健美操教师,应当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学生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健美操课程学习。

1 高职大学生参与健美操锻炼现状分析

体育与健康知识的传播需要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基础,健美操理论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帮助学生在了解健美操是何物的前提下进行体育锻炼。但是理论基础课程安排的不合理将对学生理解健美操知识产生严重的影响,包括学生健身理论不足、健身意识缺乏,阻碍学生树立终身锻炼的思想。健美操教学内容的安排主要服务于高职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锻炼,将其转化为教学成果后,能够直接实现大学体育教学的目标。所以培养学生的健美操锻炼意识对国家人才的培养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近年来,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部分高职学校在健美操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失偏颇,有些学校在进行健美操理论教学时,只是将教科书上的内容轻描淡写的介绍,对健美操实用性的讲解严重不足,这不仅会削弱学生学习健美操的积极性,而且会打击学生学习体育锻炼的精神。所以作为高职学校健美操教师在进行健美操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学习的投入度,教会学生真正的体育锻炼方法,能够让学生今后在没有教师督促的前提下能够主动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

2 影响高职大学生健美操课程学习投入度的因素分析

2.1 主观因素

2.1.1 学习压力大

通过对部分高职大学生的调查分析,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学习任务过重造成学习压力大,没有精神也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然而大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同步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学体育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更要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所以高职学校要尽量增加体育课时,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学习压力,让学生能够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中解脱出来。

2.1.2 缺乏对健美操的了解

据调查,有许多学生认为自身缺乏对健美操的了解,不知道如何进行锻炼。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要改变传统的健美操教学模式,教会学生学习健美操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健美操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而且还要重视对高职学校健美操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创新,女生一直是高职学校健美操学习的主体,近些年来,随着健美操的大众化,进行健美操学习的男生相比以前有所增加,但是女生依然占绝大多数。针对这种情况,高职学校应当根据男女生的心理特征进行健美操锻炼,积极宣传健美操运动。

2.2 客观因素

2.2.1 缺乏体育锻炼的气氛

学校体育锻炼的气氛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活跃、生动、健康的学校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学校体育锻炼气氛的浓厚来源于学校对体育课程的重视,如果学校缺乏体育锻炼的气氛,学生将会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目前高职学校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不够,无法在校园内形成积极有效的锻炼氛围,导致学生对健美操学习的投入度上也减少了许多。

2.2.2 学校场地少、器械不足

学校场地和器械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物质基础,目前,有些高职学校的场地设施还无法满足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需要,而且健美操是学校女生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男生对健美操学习的兴趣也有所增加,如果学校缺乏健美操器械和健身设备,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减少高职大学生对健美操课程学习的投入度。

3 提升高职大学生健美操课程学习投入度的对策分析

3.1 增加健美操学习的理论教育

作为高职学校健美操教师,要帮助学生对健美操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了解,使他们能够积极投身到健美操锻炼中来,并为引导他们树立终身锻炼的意识奠定基础。此外,针对男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健美操进行适当的改良,使他们认识到健美操的力与美,平衡健美操学习的性别差,对女学生的健美操锻炼,要尽量强调它的形体效果和减肥效果,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健美操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投入度。

3.2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提高学生学习健美操的积极性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其一言一行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着直接的影响。高职学校要组织健美操教师进行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手段,同时教师也要适当的更新教学内容,例如将街舞、瑜伽等融合到健美操中去,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开阔他们的视野,增加他们的见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基本的健美操锻炼技能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健康评定,针对学生个人特点为他们制定体育锻炼计划。

3.3 重视健美操设施设备的建设投入

高职学校健美操的宣传推广不仅需要学校的支持,而且需要优化利用健美操资源,如果学校场地有限,设备不足,将严重影响健美操锻炼的推广和发展。所以高职学校要重视健美操设施设备的建设投入,改善教学环境,为健美操运动的长远发展创造物质条件,不断提高高职学校健美操课程质量。

篇8

关键词:终身教授制度;历史发展;学术自由;借鉴

终身教授制度源于美国,是美国教师聘任制度的特色之一。从其产生、发展到完善体现了美国社会对学术自由的高度重视,为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终身教师制度是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实施的教师聘任政策。教师任期应当持续到由于年龄或身体原因不能工作为止,只有在理由充分或遇到不可避免的财政危机或者教学课程变动的情况下才能终止其任期”[1]。

一、美国大学终身教授制度的历史发展

美国大学终身教授制度可分为三个阶段:萌芽、确立及发展阶段。其萌芽阶段可追溯到欧洲中世纪。1158年弗里德里克(Frederick Barbarossa )大帝颁布一条法令, 许诺学者在其疆域内安全旅游,不受国内的攻击,对非法伤害进行补偿[2]。1915年美国大学教授协会成立发表了《委员会关于学术自由和学术终身教授制度的声明》终身教授制度才正式被接受[3]。1940年美国大学教授协会等组织联合发表《关于自由和终身教授制度的宣言》,学术界将其视为美国终身教授制度的标志。自1940年至今美国大学终身教授制度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政府对学术自由进行了限制,对于一些发表反战言论的教授严格进行资格审查甚至还解聘了一些教授。此外,对于一些奥地利、德国血统的教授也进行了特定的限制等等。二战后美国投入大量资源发展高等教育使得美国的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发展,这一时期被视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黄金时代。大学教师的人数、地位日趋上升,这时期美国几乎所有的院校都设立了终身教授制度。然而,进入70年代美国的经济开始下滑,失业率上升,高等教育也开始呈现不景气的现象,教师的工资、地位也每况愈下,在这样的环境下众多的目光开始指向了终身教授制度,对终身教授制度提出质疑,认为终身教授制度滋长了教授的惰性,妨碍了高校应对财政危机的能力,于是引入了各种终身教授制度改革措施。

二、美国大学终身教授制度的改革

由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的不景气累及到美国大学终身教授制度也受到质疑,于是便产生了终身教授制度的改革。许多院校开始实施聘任后的评审制度,这无疑是对终身教授制度的存在理由提出挑战。80年代的里根政府主张削减联邦政府教育支出,减少对高等教育的资助,指出了各州政府、企业等应当行使的权力和责任,使得各州政府、企业等开始重视高等教育问题,导致了新一轮科技改革的兴起,人们把目光再次聚焦在终身教授制度的评估与聘任上,终身教授制度作为高等院校生活中的准则遭到了强烈的批评。有批评者指出,某些教授在获取终身职位后会变得懒惰、不思进取、养尊处优,并且在晋升终身教授职位的过程中会事某些教授只重视成果的量化指标而忽视质的发展。也有批评者认为终身教授制度会使一些不能与时俱进的教授长期留任,阻碍了年轻教师职业能力的发展等等。美国大学教授协会终身教授制度的维护者则认为终身教授制度可以保证教授学术思想、研究成果不受外界干扰约束,确保高等教育的批判功能健康存在、发展,是学术自由的必要保障,是保证教师队伍长期致力于教学研究的有效机制,可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投入教师职位,潜心学术研究,提高教学质量。但随着各大院校终身教授制度的不断改革,美国大学协会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且观点也有所转变。美国大学协会在1998年发表了《终身聘任后评审―美国大学协会的应答》的报告,承认终身教授制度聘任后评审这一事实,但仍然坚持维护教师的职业保障。

不难看出,存在于美国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发展过程中的终身教授制度会随着时代的变迁面临各种挑战。然而,美国人素有崇尚自由的传统,其学术自由理念和对高等教育的信心使得终身教授制度得以广泛的认同,这也是美国民族的特定的现象。

三、美国大学终身教授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高校的管理理念是“校长治校,教授治学”,2003年1月10日华东师大62位教授成为我国首批因制度改革而产生的终身教授,标志着我国高校用人制度改革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任何制度都存在其利弊,因此,我们要合理借鉴,结合我国国情和大学实际,立足本国文化及教育机构体制,动态、辩证地建立终身教授制度机制,使教师享有宽松的学习研究环境。建立专业化的学术组织和学术体系的同时要规范其学术责任。再者,要不断健全完善评聘制度,借鉴美国大学终身教授制度中所受到的批评,我国大学的终身教授制度也要重视聘任后的评审,也可考虑教授岗位的再次分级等等措施来保证终身教授制度有序健康发展,从而全面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AAUP/AAC. Commission on Academic Tenure,193,p256

[2]Richard.I.Evaluating Faculty for Promotion and Tenure[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1987:95

[3]耿益群.20世纪以来美国大学终身教授制度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4(7):83-87.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规划课题

篇9

关键词: 中考 数学复习 策略

中考前的数学复习,是一个非常紧张而复杂的工程。如果复习措施得当,就会使学生三年所学的数学知识得以巩固提高,缺损的知识得以弥补,从而取得较为理想的中考成绩。如果复习措施不力,那么学生可能陷入茫茫题海,费时费力而不见成效。那么,如何有效地搞好中考前的数学复习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些策略。

一、注重考试大纲的研读

考试大纲是指导中考的纲领性文件,它对中学数学的考点,以及考试的难度,考查的方式都做了具体的解读。因此考试大纲是中考命题的依据。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前认真研读考试大纲,了解命题的方向,以及每个考点的难度,以用来指导学生的复习。这样既不会让学生做超出考试范围的题目,又不会遗漏考点,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学生走弯路。

二、注重课本知识的再挖掘

中考数学的复习应以本为本。初中数学基础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两方面。现在中考命题以基础知识题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变式。后面的大题虽然“高于教材”,但也源于教材,是教材中题目的引申、变式或组合。因此,复习时应以课本为主。在复习教材时必须精细,使书中的内容由厚到薄,使之形成自己的知识脉络,以便能够厚积薄发。尤其课后的读一读、想一想,有些中考题就在此基础上延伸、拓展。一味地搞题海战术,其效果并不佳,因为重复做习题浪费时间。学习的关键是能够学会举一反三。

三、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

中考基础题约占到70分。所以对基础知识应做到牢固掌握、熟练运用、准确迅速,确保不失分。同时基础知识也是解决中档题和大题的必备工具,好比大厦的基石,所以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基础知识是初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掌握基础知识之间的联系,要做到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知识。例如:中考涉及的数形结合问题,既是函数、方程等代数知识的结合,同时又常涉及到许多几何知识。

四、注重培养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1.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在熟练各章节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把代数的、几何的、各方面的知识信手拈来。比如动点问题,就要把函数、方程、几何多方面知识综合运用。任何一点欠缺都会导致失分。

2.狠抓重点内容,适当练习热点题型。多年来,初中数学的“方程”、“函数”、“直线型”一直是中考重点内容,“方程思想”、“函数思想”贯穿于试卷始终,对这些内容要做到胸有成竹,重点掌握。另外,“开放题”、“探索题”、“阅读理解题”、“方案设计”、“动手操作”等问题也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题型,这些中考题大部分来源于课本,这类题灵活性大,难度较高,可适当关注,但不必过于重视,以免浪费过多时间,因为其分值不会太大。

五、注重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中考数学的复习也是这样。如果复习时无计划,中考只能抓瞎。我认为应把整个复习分为三轮。第一轮,系统复习基本知识。第一轮复习的目的是要准确识记基本概念(基本图形),牢固掌握基本技能,熟练运用数学基本思想方法,使知识系统化、模块化。在这一阶段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使之形成大小不等的若干单元,每个单元完成后进行一次单元检测,及时进行查漏补缺,使练习专题化。中考试题中属于学生平时学习常见的“双基”类型题约占70%,要在这部分试题上保证得分,就必须结合教材,系统复习,对以前没掌握的基础争取有效弥补。复习应配备适量的练习,习题的难度要加以控制,以中、低档为主,另外,对于你觉得较难的题,或者易错的题,应养成做标记的好习惯,以便在第二阶段进行再回头复习。第二轮,结合中考的常见题型(以中档题为主)和常考数学思想,把初中书数学分为若干数学专题,进行复习,以便能让学生适应题型,形成正确、准确的解题思考方法。特别是函数、方程等重点知识应重点复习训练。复习应有所侧重。第三轮,模拟训练,强化提高。经过第一轮和第二轮的复习,学习的基础知识已基本过关,大约到五月中、下旬就应该是三轮的模拟训练,是模拟中考的综合拉练,查漏补缺,训练答题技巧、考场心态和临场发挥等。

说过,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中考的复习也是这样。学生要有高度的自信心,坚信自己能学好。中考是兼顾到绝大多数学生的毕业考试,难度不会过大,因此不必过于紧张。比较近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其试题的难度分布大多控制在5∶4∶1(容易题∶中等题∶难题)。所以,考生不可因为不会某一个难题而担心考不好,可以这样说,只要在复习阶段奋发努力,90%的题目就会很顺利地得到解答,中考也会取得优良的成绩。

参考文献:

篇10

P键词:大学生;创新困境;制度创新

在当前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出现许多困境,学校和政府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积极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强化对大学生的创业指导,为学生创业指明方向,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一、大学生创业面临的困境

在当前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其具体表现:一是校企间联系不够。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需要以市场为指导,企业在中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强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帮助,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但是,一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追求短期的收益,不愿意将精力过多地放在校企合作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校企合作的正常开展。二是合作方式及合作机制不健全。当前大部分企业与高校以访谈和论坛的形式展开合作,其单调的合作模式难以满足现代大学生的创业需求,无法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一些企业和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尚未建立长远的合作关系,因此,在合作过程中常常出现较大的变数,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三是融资方面的问题。受家庭条件的影响,政府资助和贷款成为大学生当前创业融资的主要途径,然而,这期间出现了较多的阻碍,如愿意资助大学生的范围存在局限性、银行发展中存在隐、学生对贷款方面因不了解而错过创业机会等。除此之外,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案例不多,而且政府和各界人士对大学生的创业支持度较低,从而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创业发展。

二、大学生创业的制度创新对策

1.深入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培养高层次创业型人才

(1)构建终身创业教育体系。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应该构建相互衔接的系统化终身创业教育体系。例如:不同的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创设整体性的创业教育目标。其中,在大学理论教育阶段,高校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在实践教育阶段,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和行业需求,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培养,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技能知识和创业能力。

(2)构建多元化高校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大学生的创业发展应朝着科学化、普及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其中,应根据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需求,结合大学生的专业优势,开设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创业强化课程和专业融合性创业课程,逐步构建多元化的高校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从根本上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3)完善多样化高校创业教育制度。在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组织方式设置过程中,应该根据高校的特点,全面整合大学生创业教育资源。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方面,需结合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建设多种组合方式的实践基地,从而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与综合实践的有效结合。同时,还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专业的创业师资团队,全面提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质量。

2.打造校内外政策支持平台

为了更好地解决当前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困境,要整合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多方力量,努力创设良好的创业环境。在学校方面,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创设良好的资源平台,如创业专属资金、校内创业园区等,将优惠政策、校企合作的优势融入企业管理理论;在社会方面,政府应该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情况,制定符合大学生创业发展的政策,合理设置较低的准入门槛,为其提供更多的财政支持;在家庭方面,家庭成员应深入了解创业理论,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心理支持。

3.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创业困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大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首先,应该不断加快创业实训平台和资金扶助平台的构建,积极构建大学生创业培训机构和服务结构;其次,应该根据实际需求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设良好的创业援助体系,以便为大学生创业发展提供信用担保、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再次,需要建设良好的创业信息网,为大学生的创业发展提供更多的信息资讯和服务;最后,综合创设大学生创业融资体系和风险评估体系,尽量让大学生的创业融资途径变得简单化,全面做好大学生创业融资、信息和设立服务机构等服务工作,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大学生创业向前发展。

三、结论

在当前经济形势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各界应鼓励大学生积极进行自主创业,并在其遇到困境时给予一定的帮助,有效拓宽大学生的融资渠道,强化校企合作,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