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教学实践总结报告范文
时间:2024-03-20 11:22: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教学实践总结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是在寒假做家教的工作,通过这次的一个家教,我也是对于自己专业的水平有了一个更精确的把握,知道自己那些方面是学的不错的,哪些方面又是需要我继续的去提升,去改进的,在这次的社会实践之中,我也是有特别多的收获。
在寒假,我也是想过宅在家里看书,还是去做社会实践更好一些,而刚好堂弟也是需要补习英语,所以我决定去他家教他,也是一种社会实践,虽然说比较的熟悉,但是在教学之中我也是很严厉,每天布置的任务也是要他完成,对于做的不好的方面,或者没记好的单词,我也是会反复的去讲解,监督他做好,通过这次的家教,对于英语,我也是有了更多的收获,以前是自己学习的,并没有教过别人,虽然成绩不错,但是理解并不是那么的深刻,而今真的去教,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再到自己课程的准备,我也是知道,想要教好也不是那么简单的,所以在准备的时候,我也是积极的去准备,从课程的难易程度,到学生能够接受,并且也是愿意来学习。
篇2
【关键词】 大学校园;社区健康教育;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64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18-01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大幅提升;社区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性学科,健康教育是社区护士主要职责之一;因此,必须在高校内展开社区健康教育实践,以调动学生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热情,提高学生的社区护理技能素质。很多高校内部展开社区健康教育实践,且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对大学校园内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实践进行综述。
1 大学校园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的原因
社区护理学是一门实践应用性课程,是护理专业教学的基础课程,且成为大学公共课程、护理临床专业课程,这为护理学健康教育实践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但是,教学实践来看,教学过程中偏重社区健康教育理论教学,实践性操作教学较少,这对于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掌握社区健康护理技能相当不利,且不利于后期社区护理服务。因此,为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社区服务能力,落实社区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践特征,教学中在大学校园内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实践计划与活动。
2 大学校园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的实践途径
2.1 制定教学计划 社区护理学是专业必修课程,要求理论教学4学时,实践教学4学时,参照《社区护理学》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结合同期平行课程,制定大学校园内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的教学计划和具体方案。其教学目标在于实现教学目标与社区需求相结合,学生技能掌握与能力提升、素质提升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展开前,教学研究组、学校根据教学实际、学生基础能力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并对内容进行优化,实现教材与学生相统一、教师力量与教学需求相统一,编写实践方案,保证方案可行、可靠。向学生简述社区健康教育实践目的、方法,并对学生表现进行评分,以促使学生参与到社区健康教育实践中。
2.2 落实教学内容
2.2.1 社区健康教育内容 社区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生活、行为相结合,主要内容有:大学生的饮食习惯、睡眠情况;对常见疾病的认识,如肺炎、乙肝、结石、牙痛、感冒等;对大学生减肥的认识;大学生的就医认识,其包括对校内医务人员的工作技能、服务态度、护理方式等评价;女大学生对女性疾病的认识,且关注女大学生保健、个人卫生等。
2.2.2 教学实施方法 ①展开小组教学,确定实践主体。社区护理学教学中关注实践教学,将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作为实现教学目的的前提,因此,以小组方式,让护理专业学生进行社区健康教育知识普查,了解大学生对社区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②进行问卷调查,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护理专业学生根据调查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对样本中对社区健康教育问题进行分析、统计,并根据样本人群特点、健康问题特点,制定有效的健康教育计划,经老师指导后确定计划实施。③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全面评价实践结果。对特定人群展开健康教育干预,一方面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社区护理知识教育与培训,以全面提升理论知识、技能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开展讲座、座谈会、发放社区健康教育手册等方式,提升样本人群的社区健康认识,并以演示操作传授样本人群日常护理技能。经社区健康知识、技能宣传培训后,各个护理专业小组对健康教育进行综合性评价,并调查、统计、分析社区健康教育效果,与初期调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得出结论,并总结社区健康教育实践中的注意事项、技能要求、服务要求等。④形成总结报告,反馈实践结果。护理专业学生在《社区护理学》课程结课前做好社区健康教育报告总结,其内容包括社区健康教育理论知识总结、实践结果分析与总结、个人发展分析等方面,此后提交书面报告。待收集完小组报告后,由任课教师对报告进行批改、评定,将评价结果积极反馈给学生。
3 大学校园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的意义
社区健康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且是护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因此在在大学校园内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实践,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且对学生后期生活、工作起到积极性的指导作用。
3.1 激发学生兴趣 社区健康教育实践转变了传统以知识教学为根本的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发挥教学指导、组织协调的作用,将原来的“讲台授课”变为“学生实践”,直接要求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并在其中发挥个人力量,相对于枯燥、死板的教学,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社区健康教育实践中,设置的调查问题较多,且面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生关注的问题,如减肥、保健等,可直接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
3.2 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技能,且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良好的道德修养、人格品质、人文素养等,尤其对于护理专业学生来说,护理的目的在于服务患者、服务社会,因此,教学实践必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大学校园中展开社区健康教育实践要求学生将理论运用实践,并通过调查分析,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要实现调查结果,必须以小组内部合作为前提,以与外界沟通为保障,因此,社区健康教育实践可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使学生树立集体责任感、荣誉感,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服务意识。
3.3 其他作用 提升大学生健康水平:通过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活动,使大学生群体了解到日常生活中的护理知识、医学知识,且利于提升大学生人群、社区人群的自我保护意识、健康认识等,进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条件:在社区健康教育活动中,护理专业学生自我实践、自我探索,且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与知识,获得了一定社会经验,可为后期工作提供准备。
4 小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社区医疗服务质量要求提升,因此,护理专业教学中,必须以综合型人才培养为教学目标,利用大学校园展开社区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在提升大学生护理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帮助大学生和社区群体树立良好的健康观念,进而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小年,由旭,郭岩.对社区卫生服务项目设置的思考[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02):24-26.
[2] 彭静媛,毛昌银.城市社区居民接受健康教育状况调查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0(03):60-60.
篇3
【关键词】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本科生实践 管理模式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研究型大学为构建本科生实践教育教学新体系,培养和提高本科生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和本科生人才质量的一项新举措。浙江大学从1998年开始每年组织一期校院两级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 ,以下简称SRTP),逐渐扩大发展到省级、国家级科研创新训练项目,现我校已构建了本科生国家、省、校院三级的科研训练项目的新体系,使得本科生参与面逐年扩大,每届基本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有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的经验。
在国家、省、校院三级的科研训练体系中,院系是大学生科研训练工作的最直接管理者,因此院系在开展和实施科研训练的工作模式将直接影响到科研训练的成效和质量。我们将通过分析院系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共性的问题,进行总结探讨,并提出思考和建议,以此促进大学生科研训练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有效发挥科研训练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2、项目过程管理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够
现行的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管理方式类似与科研课题管理,院系管理部门一般在立项申请、中期检查、结题答辩三个环节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项目进展和结果的考核,其中学校和院系两个层面在检查科研训练项目的实施状况的方式主要有递交中期检查表和项目实施记录本两种方式,在实际工作中这样的方式并不能讲检查落到实处。另外,项目的考核也只注重项目的结果,缺乏对项目过程管理的有效监控。
另外,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前松后紧,甚至最后答辩前赶进度的状况。一般项目的研究时间为一年,如SRTP以及大多数“省创”、“国创”项目,这其中绝大多数的项目实际实施情况都比预期的计划滞后。这其中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因为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样的科研训练,很难对整个进程进行较好的把握。另外,院系作为项目的管理层面也存在管理不全面等问题。
二、完善本科生科研管理机制的探索与思考
针对以上本科生科研实践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从明确对象、制度设计、平台管理、过程监控、加强激励等方面入手解决。实践教学模式探索必须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学生在参加科研训练项目中才能主动学习,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1、应进一步明确大学生科研训练的目的,规范参与的对象
科学研究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单纯靠一个或者两个科研训练项目可能远远达不到提高学生研究能力的目的。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只是引导学生试着自主研究,为以后的科研研究提供一个入门级的训练。因此在项目的申请阶段,院系层面在宣传和鼓励学生参与时应明确参与的目的性,调整心态,定合理的期望值。另外,由于二年级本科生尚未开始专业课学习,知识储备不够,同期课程又比较多,难于系统开展工作,部分学生学业都存在困难,参加科研训练项目更心有余而力不足。
2、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实行激励制度
(1) 组织管理制度。我校的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是与第二课堂的学分挂钩,这就让学生参加科研训练活动有了必修课的感觉,有不少学生就是为获得第二课堂学生才申请项目,这是目前造成部分学生重项目申请轻研究过程的重要原因。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拔尖的学生参加的项目过多,疲于应付各类科研训练项目和竞赛,同时期参加的项目重复叠加;而一般同学是为了学分走过场,这就要引发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还是面向部分学生的问题,即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是否有必要纳入第二课堂管理的问题。
(2)规范指导教师管理,激发教师积极性。校院两级管理机构有效的保障了大学生科研训练的顺利实施,但是对指导教师的规范管理不完善,部分指导老师在同一期指导多个项目,为提高质量,建议对指导教师也纳入院系的科研训练项目管理范围;另外,对优秀指导教师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口头上重视,落实上乏力,难以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这些都需要学校和院系层面的共同在制度上进行完善。
(3)经费管理制度。大学生科研训练活动经费来源于学校的专项活动资金,保障了科研训练活动的顺利开展,但是由于资助金额有限,尤其是SRTP项目,经费资助有限的情况下,对学生深入研究带来限制,不利于后期科研成果的推广。
(4)成果奖励以及科研项目与课程互通的激励制度。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建议鼓励学生科研训练的灵活教学管理制度,如实行学生科研训练成果与相关课程考核接轨、学生科研训练成果与奖学金挂钩等激励措施。
3、加强过程管理,建立符合本科生科研活动特点的评价机制
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的结果可以通过课题总结报告、、申请专利、学科竞赛取得好成绩表现,但是科研训练活动的意义最重要的是通过参加科研活动全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科生科研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是学校和院系搭建学习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过程。因此,现阶段使用的以结果为导向的科研训练项目考核评价体系不能准确的反映学生学习实践的全过程,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的评价体系更应该侧重于过程评价。通过定性、定量的评价方法,建立一套系统的包括参与科研训练项目学生能力评价、科研实践能力评价、科研创新能力评价等方面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大学生 数学 应用能力 创新能力 改革与实践
[作者简介]王文发(1968-),男,陕西延安人,延安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数学及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陕西 延安 716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陕西省重点教改项目“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与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9BZ2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6-0115-01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科学技术的发明与创造无不与数学紧密相关,正如伽利略所说:自然这本大书,是用数学来写的。数学作为人类理性思维的高度结晶,在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学所提供的思想和方法已经渗透到了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是21世纪每一个社会成员必备的素养,它成为当今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数学作为本科生极其重要的基础课程,其数学能力培养,尤其是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是本科教育最根本目的之一。
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不少专家、学者十分关注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研究和论述,对促进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1)针对于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研究较少,存在着重理论、轻应用的现象,轻视数学知识的背景分析,没有很好地将实证研究和思辨方法结合起来;(2)注重数学实践,但针对性不强,许多实验仅在研究者自己所关注的小范围进行,缺乏大型的、开放性和研究性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和改革方法可推广性不强;(3)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而忽视了对数学教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4)对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的研究只是理论性、原则性的,不具备可操作性,实践性较差;(5)对于数学建模竞赛研究很多,但针对第二课堂的研究很少,受益的只是少数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学生,对于整个大学生群体来说意义不太。
二、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我们在近几年按照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要求并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对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效。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
第一,转变教育理念,提高两个认识,从教的环节下工夫,改变传统太学数学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数学教学不能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向21世纪,数学作为一门技术,现已成为一门普遍实施的技术。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与实践过程中,转变传统数学教育理念,在保证牢固掌握基础的同时,力求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创新能力是人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和最高形式”,并在教学实践中予以实施。
第二,调整课程结构,注重大学数学实践教学环节。传统的大学数学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演算能力,而今天的数学教育是把数学作为一门普遍实施的技术,要求学生在牢固掌握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对原课程结构进行调整,注重数学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基础性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环境、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开拓学生思路,巩固所学数学知识;通过综合性实验,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设计完成具有一定数学背景的实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通过研究性和探索性实验,使学生在学校就能够接触到一些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实施方案、组织实验、撰写总结报告等环节,获取新知识和新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的创新能力。
第三,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注重数学竞赛,从学的环节下工夫,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意识,提高数学能力。在教学时数少、内容多、信息量大,学生思考、消化、吸收时间匮乏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组织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在他们周围时刻都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自觉地用数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去观察事物、解释现象、分析问题的习惯,通过大作业、小论文、科技创新项目、横向项目等多种形式,培养他们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新和自我表现的创新素质,形成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通过竞赛实战,学生可以充分发现自己、检验自己、提高自己,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四,针对大学数学教学中重理论、轻应用,轻知识、轻能力,忽略数学知识的背景分析,没有很好地将实证研究和思辨方法结合起来的问题,分析、整理大学数学中典型问题,收集、整理相关问题的知识背景,深刻提示知识背后的精神世界,构建大学数学知识背景数据库,使实证研究和思辨方法在大学数学教学中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不仅来源于生活,而且应用于生活,并在应用中得到进一步升华。例如17世纪牛顿、莱布尼茨创立了微积分,许多数学家在微积分所提供的思维方法和工具的基础上阔步前进,迅速创立许多数学分支,诸如微分方程、无穷级数、变分法等,以及与之相关数学分支,如复变函数、微分几何、数论、概率论等,同时有了微积分,使得整个力学、物理学、天文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等都必须和微积分打交道。通过知识背景分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探索精神。
第五,针对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的研究只是理论性、原则性的,不具备可操作性,实践性较差的问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评价模型,实现对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进行科学、规范评价。
第六,针对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而忽视了对数学教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的问题,在充分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精心组建大学数学教学团队,制订切实可行的师资队伍建设方案和教师教学规范,从根本上提高广大教师的数学素质,为更好地实现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篇5
Abstract: Practice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the promotion of vocational students from theoretical learning to practical application, from the knowledge receiving to life experience. To improve effectively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higher institutions of "economic basis", practical teaching should be developed widely. Through careful design and plan guide,students should be guided to combine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under the guidance of extensive practice in theory and should be given more opportunities for direct participation in the experience and keep away from serious separation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so as to improve the "economic base" class teaching.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效果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practical teaching;system;teaching effects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3-0148-02
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建立教学模式,确定人才培养方案,规划教学内容。因此,在高职院校的《经济学基础》教育教学中,实践教学应为重要组成部分,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的中心环节之一。开展实践教学的目的和出发点就是要以实际问题的研究为中心,培养学生用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以增强《经济学基础》课的实效性,更好地发挥《经济学基础》课在大学生职业生涯中的积极作用。实践环节的引入增强了《经济学基础》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有必要探索提升实践效果、保证实践教学切实实施的策略。
1加强实践是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实践教学是促进高职学生由理论学习到实际运用,由知识接受到生活经验转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规划,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体验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在理论指导下丰富实践,给予学生直接参与体验的机会,告别理论实践分离脱节的被动学习,提高《经济学基础》课教学效果。
1.1 加强实践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经济学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通过多样化的社会实践,一方面转变《经济学基础》课教学从理论到理论单一的模式,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通过给学生提供自学、思考、研究、创新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参与一系列的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1.2 加强实践教学,拓宽教学渠道,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特别是专题调查与研讨,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了解社会,发现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或建议。
1.3 加强实践教学,强调生活体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参观考察,使学生受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念教育,以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培养职业能力。
2制定适合学校实际的实践教学大纲
《经济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大纲是进行实践教学的依据,也是评价《经济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依据,制定《经济学基础》实践教学大纲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
经济学教师应有针对性的到兄弟院校考察、学习,积极参加各协会组织的教学改革研讨会、经验交流会,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认真研究新教材,紧紧围绕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实际,制定《经济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大纲。
《经济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制定的宗旨应当是:注重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实行目标管理,促进学生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拓宽学用渠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式。在《经济学基础》课程实践项目设计和内容选取方面,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和教师的可操作性,充分考虑学校和社会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实际实践教学项目。
3坚持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原则
3.1 针对性原则。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文化层次和思想意识,选择适宜的教学实践活动。如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观看影像资料、开展社会调查、“企业调查”“市场调查”等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用更多的时间去认识社会现实。带领学生骨干到工厂农村等地区进行社会考察,并指导学生分专题写出了质量较高的社会实践报告和论文等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
3.2 实效性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案,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通过实践性教学使学生能够把所学到的理论转化成实际,应用于实际,提高经济素质。
3.3 时代性原则。实践性教学要充分体现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情况、新要求,反映社会现实的发展和时代特征。
3.4 计划性原则。把《经济学基础》课实践教学纳入《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计划之中,保证《经济学基础》课实践教学按一定的步骤规划进行。
3.5 统筹性原则。把《经济学基础》课实践教学与教务处、学生所在系等部门组织的学生自我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有机衔接,与相关职能部门有机协调,不断沟通,使《经济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得到各方面的配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组织地进行。
此外,在《经济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中,应当注意加强两个方面的结合:一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实践教学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展开,服务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紧密关注社会热点,把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特别是要结合教学基本要求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如何用发展着的经济理论来指导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培养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二是实践教学和课程考核以及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结合。《经济学基础》课程具有其他专业课程不具备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考核的重点既要考察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把握程度,更要考察学生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要考察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去指导新的实践的创新能力,以及对党和国家各项经济方针政策的理解能力。所以实践教学必须和考核方法的改革以及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4选择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
4.1 学习参观考察。到企业、农村参观考察,让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经济活动的规律与实际,使他们在了解社情、民情、国情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经济学基础》课程内容的理解。
4.2 社会实践。结合团委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围绕《经济学基础》理论课教学,开展主题社会实践。
4.3 观看影像资料。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观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料片、以及富有教育意义的影视资料,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构建良好的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
4.4 开设专题讲座。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专题讲座和学术讲座,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可以通过外请专家或自己开设讲座的方式,并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4.5 素质拓展调研。围绕学校学生学习生活,组织学生开展项目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利用所学的经济理论联系社会热点、难点、疑点等实际问题撰写论文,以不断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6 实践基地。建立相对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由学校出面联系建立一些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基地建设要有一定的稳定性,从人、财、物等各个方面予以支持,双方建立顺畅的工作机制,及时沟通情况,开展活动。同时还应建立校际间联系,实现资源共享。
5《经济学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
5.1 《经济学基础》课的实践教学的场所选择。既包括课堂和校内的有关实践环节,也包括校外的参观、考察和现代化企业建设的一线参与等实践,所有学习《经济学基础》课的学生都必须参加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实践教学活动。
5.2 《经济学基础》实践教学的领导机构。成立《经济学基础》课教育领导小组,协调多部门在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活动中,应当积极配合、协助我教研室,开展《经济学基础》课的实践教学活动。
5.3 教务处为《经济学基础》课实践教学的职能管理部门,负责落实《经济学基础》课实践教学计划、联系建设学院《经济学基础》课实践教学基地,制定《经济学基础》课教师实践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下达《经济学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经费指标,检查、督导、协调《经济学基础》课实践教学活动。
5.4 教研室为《经济学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单位。负责《经济学基础》课教学计划中有关实践教学内容的修订落实,组织实践教学大纲的编写,制定实践教学的学期开课计划,检查、指导任课教师的实践教学活动,审核实践教学的经费使用,总结评比实践教学的效果等。
5.5 《经济学基础》课的任课教师为实践教学的直接责任人。负责制定所任课程实践教学的授课计划,依据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准备详细的实践教学方案,具体组织实施全过程的实践教学活动,评定学生的实践学习成绩,提交实践教学的总结报告等。
6《经济学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条件保障
目前,《经济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仍然存在各种问题,制约了《经济学基础》的教学改革,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例如:受陈旧的传统教育观念束缚,强调理论忽略实践。
6.1 学校要建立健全实施《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有效保障机制。要按照学院教改的有关要求,确保《经济学基础》课程改革建设经费落实到位。所需经费应单独列入学院课改专项经费的年度预算,以保证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工作的必要开支和正常进行。
6.2 重视《经济学基础》课的实践。把《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同学校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给予足够的重视。要按照专业实训课的标准,按学时、生数划拨实践教学经费,核定教师工作量和发放课时津贴。
6.3 加强《经济学基础》课程实践场所建设。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建设一批《经济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基地,以保证课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篇6
关键词:高等教育;研讨式教学;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159-02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具有专业性、自主性、多元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其中自主性是大学生学习活动的核心。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讲授的内容要求少而精,势必要求学生课外通过自学掌握更多的内容。但通过多年来的本科教学实践发现常规的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重灌输、缺自主,培养的人才与行业需求产生有较为明显的脱节。因此,为培养满足行业需求的卓越人才而探索一种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新模式,成为高等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特点
研讨式教学是将研究与讨论贯穿于课程始终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根本不同于注入式讲授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打破了旧模式下教师主讲的“填鸭式”教学,实行在教师指导学生研究问题基础上展开讨论的师生群言堂,重方法传授,重能力培养,重学生主体作用和学习主动性的发挥,通过指导学生研究和讨论问题,强化了包括科研能力在内的多种能力的培养。研讨式教学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为目的的教学模式[1]。翻转课堂,是近年来全球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被誉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2],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其特点在于教师将教学内容以视频或课件的形式通过网络传递给学生,使其在课下完成学习,而带着问题到课堂与老师进行讨论与沟通,这种形式的翻转,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深层次认知能力并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将两种教学模式进行有机的结合,以翻转课堂的方法作为教学手段融入到研讨式教学当中,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二者优势,以达到协同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二、实施步骤
具有翻转课堂特点的研讨式教学包括课下学习(在线学习、查找资料等)和课堂面对面教学两个重要环节,前者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而后者重视教师的指导与教育。想要将这两项工作开展好并有效地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必须坚持“传递―接受”和“自主―探究”二者兼顾的混合式教学思想[3]。然而这种新型的教学观念并非两种教学理念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对他们的改进与发展而形成,并要以适当的方式加以贯彻实施,方能奏效。一般认为,研讨式教学主要采用郭汉民教授提出的“五步教学法”,即指导选题、独立探索、小组交流、大班讲评、总结提高[4]。其中,指导选题、独立探索与小组交流为课下学习环节,可以通过翻转课堂的在线学习过程完成。(1)线上选题。授课教师需根据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提炼两到三个研讨式题目,并将每个课题梳理并划分成若干知识点,配以相关基本内容形成知识点单元,再以幻灯片或者短视频的形式上传于互联网。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及个人兴趣自主选择探究题目,选择同一题目的同学自动组成讨论小组进而完成后续的小组讨论活动。(2)独立探索。这一环节是自由灵活的,也最能够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在线上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对学习时间进行重新分配,这给予了他们更多自主支配的时间与权利,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步调控制自己的学习,真正做到了学习向学生回归,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按照要求,学生们可以通过网上图书馆查找有关课题的索引、阅读论文、著作和文献资料,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经过综合分析和独立思考,撰写3000―4000字左右的研讨报告。探索的时间可长可短,可早可晚,查找到的资料可多可少,与所选题目的相关性也可大可小,探索成果取决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努力程度,其在探索中的收获与付出的努力呈正比。在探索过程中学生们摆脱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束缚,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了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自我教育目的,并且从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新知识的创造者,这也符合了高等教育新形势下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目标。(3)小组交流。结合翻转课堂特色的研讨式教学小组交流环节,其特点在于交流场所不再受场地限制,也就是说交流的地点可以从现实生活中的教室、图书馆等转化为QQ群、讨论组等互联网虚拟交流场所。同学们可以通过文字、语音、视频等多种交流方式在网上畅所欲言,而且通过网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文件传输。借助这种在线的互动与交流,能够使学习者在参与过程中产生一种“沉浸感”和“全程参与感”,这也是传统的讲授和教学视频无法与具有翻转课堂特色的研讨式教学方法相比之处。(4)大班讲评。这一环节无疑是研讨式教学的重中之重,通过上一步的小组交流每组推选出优秀代表上台对本组的讨论题目进行讲解,其他各组同学和老师进行听课和点评,因此这不仅是对台上讲解同学的考核,也是对台下听课同学近段时间学习成果的检验。同学们可以向讲课同学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等待其解答,授课教师也可在此过程中进行指导,并引申一些问题进行大班讨论。这样使同学们有讲有评不仅强化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还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融会贯通能力,毫无疑问,这会对学生今后从事科研工作有一定的提高和促进作用。(5)总结提高。知识是从实践得来,再回到实践中去检验,总结出一般性规律,即上升为理论,再指导实践活动。因此想要完成理论知识向时间转化这一飞跃必须要经过总结提高这一环节。通常,需要授课教师在学生完成选题、探索、交流、讲评后根据知识点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同学们运用前期学习到的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并最终以文字或图纸或程序的形式上交一份总结报告。
三、实践效果与展望
笔者所在课程组共有三位教师担任《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这门课程的主讲,在实行课程改革后由我主讲的班级率先试行研讨式教学方式,通过一轮完整的教学过程后对参与研讨式教学的学生成绩进行分析与总结,并将其与未参与研讨式教学的学生期末成绩进行对比,可以明显的看出研讨式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和改变。研讨式教学学生期末成绩由研讨成绩、实验成绩和卷面成绩组成,其所占比例分别为20%、10%、70%,而正常授课班无研讨成绩,取而代之的为学生出勤成绩,分配比例为10%、10%、80%。相比之下研讨式教学弱化了卷面成绩,一定程度上减小了一纸试卷评定优劣的传统考核方式对学生成绩的影响,而更加看重独立探索能力、学习能力与基本知识掌握的综合水平,能够更加真实更加客观的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整体来说这种分配比例没能完全凸显研讨式教学在成绩组成中的重要性。例如,一名平时学习比较认真努力的学生期末成绩不理想,没有达到优秀,其卷面成绩为86,实验成绩为75,由此可以看出她在考试的过程中失分较多,且实验能力一般,而该同学在全学期的课堂表现最为突出,其作为研讨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取得了A的好成绩,并多次上台对小组的研讨成果进行讲解与汇报。但即便研讨成绩为满分也未能该改变期末成绩为良好的最终结果,如此看来,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逐渐提高研讨成绩所占比例势在必行。对研讨式教学和非研讨式教学班级学生期末成绩进行对比,通过直方图可以明显看出,研讨式教学班级学生的优秀率和良好率均高于非研讨式教学班级学生成绩。这说明,研讨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换言之,通过研讨式教学可以更多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讨论与学习中巩固了概念与知识,提高了学生科研与学习的整体水平。
结合翻转课堂优势开展的研讨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开放的网络环境,扩大了学生的探索范围,提高了学习兴趣,并促使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发展能力高度统一,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的心里需求,学生的满意度很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郭汉民.研讨式教学与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73-77.
[2]路娜.“翻转课堂”:传统课堂面临的挑战及变革路径[J].大学教育科学,2014,6(6):66-70.
篇7
[关键词]本科教育 研究性教学 创新培育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5-0006-02
我国医疗仪器市场潜力巨大,但国内医疗仪器产品总体技术含量较低,关键技术主要被美、日、德等国家的少数几个跨国大公司所垄断。国内生物医疗产业普遍存在技术研发人才匮乏、研发能力不足等问题,产品总体质量和技术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缺乏市场竞争力。要解决目前生物医疗产业创新研发能力低下的难题,首先要从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这一根本问题上着手。
一、本科生创新培育计划思路的形成
2004年12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研究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该文件要求“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提出“要让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中山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教育观念是“通识教育、大类教学、复合创新”。相对于其他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特点是多学科交叉,教学过程所涉及的内容多且杂,如果强调“宽”基础,学生能够“精(专)”的领域就有限。通过借鉴国内外著名高校的相关经验和近几年的尝试和思考,我们初步形成的思路是:首先培养学生掌握较为广泛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然后以某个方向专业训练为载体,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具体问题的实践能力。基于这一思路,我们推出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培育计划,探索中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性教学的道路。该计划的总体内容和目标是:中山大学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研究性教学的开展提供硬件条件(设备、场地)与软件条件(师资、管理)的支持,建立并实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以本学科已有的广东省传感技术与生物医疗仪器重点实验室为依托、以教师们正在进行的纵向科研项目或横向开发项目为载体,引导本科学生参与项目调研、方案制订和项目研发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思考创新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将来更好更快地适应各自的工作岗位要求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国内外著名大学创新性培养方案分析
我们对国内外著名大学的本科生培养方案,尤其是对国内外著名工科院校的实习教学方案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分析,逐渐形成了在“宽”基础的前提下,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思路。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习惯。既培养学生某一方向的专业技能,也鼓励学生拓宽知识面,以适应现代社会的挑战。具体方案有:1.实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每名本科生入学后将被指定一位专职教师作为学业导师,导师帮助本科生设计学习项目、选课和选专业。在导师的指导下,本科生有机会参与跨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的研究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研究型思维、完成实验的技能和进行数据分析的能力。2.学院设有独立活动期。每年的一月,学生们可以利用学院实验室与研究中心的资源,从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项目。教师则成为项目的指导者与协作者,鼓励并引导本科生在研究型教学中主动地参与过程。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机械工程本科培养特色为基础知识教育与科研能力培养并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他们专门设有实践创新教育环节,培养学生综合实践和创意创新的能力。具体方案有:1.大量采用讲座+讨论、讲座+实验的授课方式,强调理论课程与实践、研究环节的结合。2.设立和基础课程学习紧密相关的实践性、研究性学习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基础理论学习与实际问题解决相互关系的理解。学校还设有独立活动期、本科生研究项目等实践创新教育项目,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个性发展空间。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奉行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教育理念,通过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注重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促进,注重基本技能、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注重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实验教学。其特点是前期强化基础、复合交叉,后期导师指导、以人为本,激励创新。另外,国内外基于问题驱动的产学研教学模式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三、创新培育计划实施所具备的软硬件条件
中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具有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是广东省重点学科,设有广东省传感技术与生物医疗仪器重点实验室、广州市生物医疗设备重点实验室。目前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已有教授38名、副教授41名、讲师64名,梯队完备,所有教师都是工作在科研一线的研究人员。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医疗仪器与传感器、纳米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靶向输送与控制释放。学科近年来在相关领域内承担了多项纵向研究项目,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部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学科紧密结合南沙中山大学科技创新产业基地、广州大学城健康产业基地以及行业龙头企业等合作单位,大力倡导协同创新,承担了多项横向研究项目。因此,学科的平台和师资为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生创新培育计划的开展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四、本科生创新培育计划的实施方案
首先建立导师制,由专业教师担任本科生学业指导教师,负责本科生的学业指导和项目选题;同时由该教师属下的研究生担任学生导师,负责本科生创新培育计划具体工作的指导与跟进。实行导师制的目的是给予本科生更个性化的发展空间和更全面的有效的指导,这有利于师生双向提高。
在第一学年,考虑到本科生专业知识的缺乏,创新培育计划的主要内容是本科生利用课余时间协助教师或研究生从事实验辅助或文献调研等工作,使本科生对生医工专业本身和具体项目科研过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自主检索学习的能力。后期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一份助研工作总结报告或文献检索报告,同时做成PPT用于年终汇报考评,从而培养学生的基本科技写作能力和PPT制作与讲演能力。
第二学年开始引导本科生逐渐进入具体的项目工作。若干名学生组成项目组,可以参与指导教师的在研项目中的某一部分,或者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题。首先进行项目调研和前期预研,中期组织进行项目开题答辩,然后在学业导师或学生导师的具体指导下开展项目研究,鼓励项目进展较为顺利的项目组申报学校的大学生科研项目计划。
第三学年本科生在导师们的指导下继续开展创新培育计划项目工作,可以考虑将夏季学期(小学期)中4周生产实习(项目实习)课程和创新培育计划项目合并到一起来做。组织中期检查汇报与成绩评定,推荐项目工作表现优秀的本科生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广东省大学生创新计划、挑战者杯等竞赛。
第四学年春季学期有长达12周毕业设计(论文)时间,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在前面三年创新培育计划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凝练项目成果,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进行项目结题答辩。对项目研发过程中表现优秀的本科生推荐研究生免试资格,鼓励成果突出的学生撰写专利或论文。另外,学生导师(在读研究生)给予颁发助教资历证书,其中表现优异者在教学实践考评和奖学金评定时给予加分。
总之,我们拟通过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培育计划的实施,探索出一条研究型本科教学的路子,为解决生物医疗产业的自主技术创新、提升国内企业技术水平及市场竞争力提供人才支持。期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项目实践,熟练掌握生物医学工程的基础理论,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能够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医学实际问题,成为在生物医疗仪器、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等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与应用开发的高素质医工复合型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海鹰,杨刚,李玉红,季红梅.将科研实验引入本科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4):145-146.
[2] 马晓琼,蔡金平,凌有铸.基于问题驱动法的产学研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1,25(2):122-123.
[3] 薛磊,孙玉强,顾晓清.在应用型本科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J].教改经纬,2011,(5):49-50.
篇8
【关键词】过程控制系统;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Abstract】ourse and presents the basic ideas and goals of the educational reform for process control system. Then, we introduce a series of reform measures and methods for this course. Reform and practice show that the innovation can enhance the experiment efficiency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analyzing and resolving problems.
【Key words】Process control system;The teaching reform;Teaching practice
0 引言
《过程控制系统》是控制理论、生产工艺、计算机技术和仪器仪表知识等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1]。本课程的涉及内容较为广泛,主要包括控制系统的建模、控制理论算法和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任课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了解、熟悉、掌握流程工业生产工艺流程与生产过程的静态和动态特性的基础上,根据工艺要求,应用控制系统中的基本理论、现代控制技术方法,分析、设计与整定过程控制系统。同时,必须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工程应用中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控制理论、传感检测技术等相关技术的高速发展,过程控制技术这一自动化领域内的重要分支也在不断前进与发展,国际上的很多学者在此领域内做出了杰出的成就,并成功运用于电力、冶金、轻工等连续型生产过程系统[2]。然而过程控制理论与应用结合紧密、内容较广、实践性较强,从而造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很多的实际困难,任课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也会感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学习效率较低。因此,必须要求《过程控制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理念、方法和手段都必须随着新应用和新技术的出现而进行改革,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真正实现实践型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
本文重点分析了《过程控制系统》课程的本科教学现状和目前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提出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过程控制系统的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目标,介绍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和方法,实践表明教学改革大大地提高了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本课程的效率,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1 《过程控制系统》教学现状与任务
目前在《过程控制系统》这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通常先介绍过程控制系统中的各个环节的组成部分,然后针对具体的问题,介绍多种控制系统的结构和设计方法,最后,为了让学生能够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加以应用,再介绍过程控制系统的应用实例[3]。这样的教学方法会导致学生只能片面地理解系统局部的设计信息,很难让学生掌握过程控制系统设计的精髓,更不用说能让他们做到灵活运用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过程控制系统》既是控制理论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应用的技术课程,又是过程控制的理论课程,它强调工程观点、设计能力的训练,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以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近些年随着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检测技术等其他相关技术的发展,过程控制系统技术也不断地发展,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课程授课学时却在减少。因此,基于上述的考虑,《过程控制系统》教学应该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本课程的效率、培养学生的系统整体把握能力为本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重点任务。主要包括针对教学方法、实验环节方面提出改进的教学方法和措施,加强过程控制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环节的结合,合理增加先进性控制理论及设计验证实验,着重对传统实验设备替换和补充,开发出新型的实验教学设备,强调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自动化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 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过程控制课程内容包括检测与控制仪表,过程建模及系统控制方案的设计等等。因此,任课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应该有所取舍,同时应积极跟踪过程控制领域内最新研究成果,提炼实际工程问题,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为学生做一些普及性的介绍,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在讲授的过程中,可以将重点内容安排在过程建模和常规控制系统工程设计, 并补充神经网络建模的方法。扩充先进控制理论应用的成果,介绍一些先进的智能控制控制技术。另外,可以详细介绍了一些典型的计算机过程控制技术。另一方面,从应用的层面上展开介绍,而不是一味的重复知识点。最后在教学课时充裕的情况下,可开设一些讲座为学生介绍一些国内外正在应用和开发的最新过程控制技术成果,如复杂系统的多变量解耦控制、工业系统的自适应控制、模型预测控制等这些新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对这些理论能够做到有所了解。
篇9
1.1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是在完成既定理论知识学习后,再辅以少量的验证性实验,并多以演示为主,学生直接参与的实践活动很少,这种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高等教育的要求。有的学校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以科技竞赛为引导构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通过学生的科技创新活进一步强化课堂教学内容,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这种教学方法虽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但是仍然不能很好地激发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为了获得好成绩,通过网络购买或代工方式购入半成品,进行简单的修改和调试,而没有真正地去参与设计与制作,更无法消化吸收所学内容,创新学习能力得不到很好锻炼。
1.2教学内容与学生个人兴趣脱节
机械电子专业是机械与电子专业的交叉学科,需要学生在学习机械和电子课程的同时,能够将两种类型的知识融会贯通。对于机械类专业的学生,面对比较深奥的电子与电气知识,很难有自觉深入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教学中,即使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实物演示与动手操作等教学模式,大多数学生也只是被动机械地完成学习任务,仍然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技能和创新能力。大学生思维十分活跃,只要教学内容符合他们的需求,引起他们的兴趣,就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创造力。但是,目前很多高等院校机电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偏多偏难,从单片机的组成结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再到电机传动控制,在教学过程中都想面面俱到把所有知识点教给学生,学生无法在有限的学时内主动地消化大量的知识,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
2Arduino开源硬件的特点
Arduino是一款便捷灵活、方便上手的开源电子原型平台,包含硬件(各种型号的Arduino板)和软件(Arduino开发环境),适合人群非常广泛。Arduino硬件开源表现为用户可以根据需要下载电路图,自己购买所需独立部件,制作相应的电路。可以利用Arduino作为控制板,用开关、传感器或其他控制器等作为其输入,也可使用数码管、电机、液晶显示等作为其输出装置,从而形成完整的系统。以往的实践教学多以51单片机为对象,功能单一,扩展性差,开展实验有限。Arduino与传统单片机相比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优势[3,4]:(1)学习Arduino单片机可以完全不需要了解其内部硬件结构和寄存器设置,仅仅知道它的端口作用即可;可以不懂硬件知识,只要会简单的C语言,就可用Arduino单片机编写程序。(2)Arduino软件语言仅仅需掌握少数几个指令,而且指令的可读性较强,稍微懂一点C语言即可,轻松上手,快速应用。(3)Arduino的理念就是开源,软硬件完全开放,技术上不做任何保留。针对周边I/O设备的Arduino编程,很多常用的I/O设备都已经带有库文件或者样例程序,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的修改,即可编写出比较复杂的程序,完成功能多样化的作品。(4)Arduino由于开源,也就意味着从Arduino相关网站、博客,论坛里得到大量的共享资源,在共享资讯的辅助下,通过资源整合,能够加快创作作品的速度及效率。(5)相对其他开发板,Arduino及周边产品相对质廉价优,学习或创作成本低,重要一点是:烧录代码不需要烧录器,直接用USB线就可以完成下载。Arduino实验开发平台易学易用,降低了微电子学习的门槛,没有程序开发和电路设计经验的学生也可以很快掌握,这非常适用于目前机械类专业学生的教学与学习。
3Arduino在机电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模式
通过以上对Arduino的特色优势分析,在机电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引入Arduino开源平台辅助教学具备较强的可行性,可以弥补实践教学中创新力度不够的问题。以下分别探讨教学内容制定、机电一体化实验室建立、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和实践评价体系。
3.1为学生量身打造教学内容
3.1.1演示环节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引入Arduino使得课程更贴近实际应用。如在机电传动控制与智能机器人的课堂教学中,可设置模拟值、PWM调光、舵机、步进电机和伺服电机控制实验演示科目,在演示过程中将依次向学生讲解系统结构设计、电路实现、控制程序的编制方法,以及接口服务器的原理,增强面对面授课的生动性、趣味性。
3.1.2动手操作环节
通过教师对实践平台的讲解和实验演示,在实践环节中将自己所掌握的机械与电路知识实践化。Arduino平台安装简单可以反复使用,像积木可以随意组合任意搭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任意设置电路,编写简单的程序控制整个电路运行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机械和电路方面知识得到最大限度的运用,同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实践过程中,将每个班级分成若干项目小组,每组三到五人,选取一人为组长。预先设定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供小组自由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如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可预先设定单轴、XY两轴、XYZ三轴工作台、3D打印机和六自由度机械臂等多个题目,各组可根据自身能力与兴趣选择,每个步骤都制定详细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要求和能力培养要求。
3.2建立基于Arduino开发平台的机电一体化实验室
教学活动中以“技术—应用—实践”为主线,在强化课堂教学的同时,面向本科生建立由“课堂教学—学科交叉—动手实践—工程应用—创新研究”的机电一体化实验室,从组装、调试到应用整个过程全部由学生亲自完成,提升学生对于机械电子的全方位学习能力。实验室由若干实验台构成,每个实验台要配备Arduino实验开发板、面包板、面包板连接线和所需的电子元器件,并配有电源接线端子。学生可以在面包板上直接连接线路,不需要进行焊接,所以电子元器件和连接线都可以循环利用,配备常用的电子测量工具和示波器。
3.3构建以科技竞赛为引导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
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合理定位,以科技竞赛为引导构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通过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和综合应用。围绕Arduino开发平台设置多个竞赛门类,如机械臂、3D打印机、传感器应用和智能家居等。为了处理好科技创新活动的普及与竞赛选手的选拔关系,在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的建设中,首先确立了竞赛体系的层次性构建,把科技竞赛分为学院级和国家级两个层次。学院级竞赛主要是为了在学生中普及科技创新活动,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同时也为选拔优秀选手参加国家级竞赛提供后备人才。国家级竞赛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培养优秀学生,培养创新型的拔尖人才;也是为了提高专业和学校的知名度,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3.4建立机电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综合评价体系
目前许多高校对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等已经日益重视,然而,对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的考核、评价以及对实践性教学改革创新和基础建设还缺乏具有指导作用的评价体系[5]。机电专业涉及机械与电子两个门类的科目,评价实践教学效果很难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因此,构建一套适应高等学校发展和实践性教学自身特点的实践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还有利于推动实践教学改革。为评价机械课程、电子课程交叉教学与竞赛实践活动相结合教学法的有效性,将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估重心前移,参考Arduino机电一体化实验室开设的实践题目,从实践教学培养计划制定入手,以实践教学内容确定课堂教学重点,跟踪教学过程的各个具体环节进行质量控制。课程实践教学综合评价体系以各科目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为评价对象,采用学生自我评价、授课教师评价和教务科评价相结合的评价运行机制。第一步学生自我评价。从各班级中随机抽调若干名学生,对本科目实践教学情况进行在线匿名问卷测评,问卷测评结果作为授课教师评价和教务科评价的基础。第二步授课教师评价。授课教师在学期末对课堂教学效果、互动效果以及学生实践作品进行点评和总结,并将实践结果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部分。同时分析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并对机电一体化实验题目内容进行调整,提交总结报告。第三步院教务科评价。院教务科每学期末组织对本院所有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准备情况、实施情况和教学效果等分别进行评价,找出薄弱环节,分析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问题症结,提出相应整改措施,同时形成评价总结报告和评价结果,并报学校管理部门。第四步汇总整改。院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组汇总学生自我评价、授课教师评价和教务科评价结论和意见,制定整改计划,调整Arduino实验内容,完善管理制度和保证措施,逐步解决影响课程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
4结束语
篇10
Abstrac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bject have many practice links. Graduation thesis and design have hardware requirements. While for newly established local universities' all aspects shortcomings. The quality of graduation thesis anddesign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 is low. It is point out that fast and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is to do soft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such as perfectingthe system and doing well the topic selection,enhanc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reform,do the existing contingent of teachers and guidance modes. It was hoped that this paper can give the reference to the university and other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esis (design)quality.
关键词: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理工科毕业论文(设计);措施;软环境
Key words: new local colleges;science thesis (design);measures;soft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5-0195-02
1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特点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多为专升本的院校[1],其基本上本专科教育并存,多数以专科教育为主,定位是培养大量下得去、 留得住、 用得上,富有实干精神和开拓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它通过升本的机遇大量引进优秀人才,加强实验室建设,使学校科研工作得以快速发展。其功能和以往相比,除了教学以外,加大了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即立足于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在为地方培养人才的同时,利用自身在科研上的优势,通过参与社会经济技术活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2]。随着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扩张,它们已成为中小型企业发展的人才库和技术革新的思想库[3]。
2理工科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
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是大学本科教学计划中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科研工作的初步训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本科生毕业和授予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4]。而理工科类专业主要培养科学型、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其实践环节多,毕业论文多有硬件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因地理位置的制约,在生源质量、经验交流等方面处于劣势,学生综合素质偏低。再加上历史原因,和老牌本科院校相比难免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教学条件有限、师资力量缺乏、学生重视不够和管理制度不健全,教学计划不完善,就业与考研复试冲击,学生普遍存在论文基本攻薄弱等因素[5-8],这些不仅制约着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而且还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不高。
3提高毕业论文的措施
硬件的改善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而要解决当前的困难,更有效的方法是做好软件建设。
3.1 加强动员,完善制度,提高学生的认识和论文效率加强动员,提高学生的认识。让学生知道撰写毕业论文是人才培养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是本科阶段必须完成的一门必修课,是与毕业直接关联,获得学位、求职或继续深造的先决条件;让他们明确撰写论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个人才培养过程,是科研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文献资料查阅能力等的形成和提高过程。学校和系部统一思想,对不合格的论文决不手软,只有确定了明确的标准并能够得到严格的执行,才能够使学生打消侥幸心理,有压力去完成。学生重视,基本功扎实,可以提高实验(设计)数据的准确性,进而提高论文写作质量,减轻老师指导的难度。
3.2 通过合适的选题来弥补硬件的不足优化选题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提高毕业论文质量除了在选题方面严把质量关,做到难易适宜外,还可以通过合适的选题来弥补硬件的不足。
3.2.1 与地方企业联合,利用企业的经济优势共同研究和开发科研课题,为学生毕业论文提供素材。论文(设计)命题一直或部分时间到科研合作单位、实习单位或有工作意向的单位进行,完成后由学校进行考核。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自行在企业中得到锻炼,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避免从书本到书本的纸上谈兵,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通过毕业论文的训练得到锻炼,学到实际本领,提高创新能力,同时也解决学生在就业和学习方面的矛盾冲突。
3.2.2 加强与资深的科研院所合作,实现两类院所师生的“双赢”。很多资深的科研院所高级职称和博士较多、科研力量雄厚,仪器设备先进而充足,很多对新升本科院校来讲很难申报的前沿课题,但对省重点高校或更高层次的高校老师手中往往有两个或更多的项目却课题组人手不够,这正是新升本科院校的缺口。因此可以通过不同渠道,加强与这些高校或研究所联系,利用他们的课题和资源优势解决自己课题方向老套、脱离实际、仪器设备不足等问题,为新升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和科研工作的开展注入一定的活力,让更多学生有进行科研工作同时完成毕业论文的机会,实现两类院校师生的“双赢”。
3.2.3 做设计类课题。现在的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有个人电脑,可选择应用计算机进行毕业设计。调查发现历届理工科毕业生,无论是在工厂从事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在公司从事经营贸易,还是在政府机关就职,几乎都需要使用计算机。作为培养掌握最新科技人才的高等院校,当然应该顺应这个潮流。
3.2.4 选题时间提前、内容放开,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完成论文(设计)。一方面可以鼓励教师让学生参与到自己或学校立项的科研课题或实验室建设课题中。一方面毕业论文(设计)与贯穿于整个本科教育过程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对某一问题的质疑、改进或推广,只要能够体现学生科研能力,都可以作为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教学实践中的综合性或创新型实验,只要能够体现水平的,也可以作为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教师可以不定期的向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结合,鼓励学生自己选题,利用兴趣这一强大动力提高论文质量。
3.3 加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调整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处理好实习、考研、就业与论文写作之间的冲突,同时通过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提高基本功。狠抓教学质量,使学生牢固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做好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准备。开设专业文献检索、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训练方面的课程,使其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提高外语与计算机水平,对于论文有关文献的查阅以及日后论文的撰写、排版、定稿都大有帮助。改革实践教学,强化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构建由简单到综合,由单一到复杂,循序渐进的系列化实践教学体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适当引导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范文,从内容到形式,反复揣摩,以便能够有效地借鉴它、模拟它。同时,老师可每学期给学生布置一两个与其专业相关的写作任务,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评语有针性的攻克自己写作的弱点,争取每写一次论文就能进步一点。课程实习、学年实习和毕业实习都有总结报告和社会实践报告,这些写作都可以较早地培养学生的论文意识,对于毕业论文的写作有着素材储备、技能准备等多方面的作用。
3.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指导模式改革
3.4.1 现有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指导老师科研能力培养,鼓励其勇挑科研重担,提高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为提高论文(设计)质量提供有效的保障。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实习、参与工程项目设计等,组织指导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深入生产和工程实际,在实践中总结和积累经验,为指导论文(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指导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加强指导教师的师德修养,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可适度聘请外校教师或企业高工参与到论文指导中来。
3.4.2 论文指导模式改革首先可采用教师团队指导方式,即以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为组长,在充分考虑老师的专业特长与教龄基础上,组建毕业论文指导团队,对学生进行指导,这种方式将发挥教师在各个领域的知识优势和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更全面的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可以较好的完成论文指导任务,同时也培养了青年教师论文指导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其次可采用双导师制。对于校内课题,青年教师可以作为副导师、高职称教师的助手身份参与指导论文。因为教授经验丰富,但是指导学生时间相对较少,而青年教师精力充足,时间多,但是科研能力相对薄弱,需要不断提高。每个学生都配有导师和副导师,可以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这种联合指导方式,真正体现了教授“传、帮、带”的学科带头作用,加速了具有知识创新和科研攻坚能力的学术人才的形成,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将大大提高,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课题来自企业的采用校企双导师指导制,这样做可以将学校的理论知识更好地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学生尽快的融入企业文化。
综上所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硬件的改善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要提高理工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可以从完善制度,合理选题,做好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及现有教师队伍建设和指导模式改革等软件建设着手。
参考文献:
[1]辛彦怀,王红生.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现状及发展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05,(5):31-34.
[2]刘海林.关于新建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思考——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0,10(3):89-92.
[3]陈蕾.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特点及发展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9-10.
[4]李小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0(5):213-214.
[5]吴平.新建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和教学环节对应性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12):194-196.
[6]刘正远,段玉玺,呼汉卫等.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32,(3):3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