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恐教育培训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20 10:58: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反恐教育培训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反恐教育培训方案

篇1

1.教育培训方式的单一性。

总队因成立时间短,起步晚,缺乏具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存在培训方式单一的短板,原有“自上而下”“开会式”“要我学”的培训模式难以适应近年来轨道交通建设的迅猛发展和社会治安日趋复杂的形势。基层民警普遍存在“等、靠”的思想,认为培训与我无关,只要完成当前的工作就可以了,特别是新录用民警和转岗民警的培训工作明显跟不上公共安全管控的需求。因此,总队急需找到一系列快速提升基层民警能力素质,调动基层民警积极性的方法。

2.教育培训内容的滞后性。

世博之后,上海的轨道交通增至567公里,路网全面形成,日均客流占上海总人口的30%左右,特别是部分轨道线路已经向外省延伸,公共安全管理工作出现结构性变化。然而世博安保工作结束后,总队教育训练工作没有及时加以调整,许多培训教材还是沿用十年前的大练兵、大比武的内容,业务培训内容的滞后性严重影响了轨交公安业务发展。

3.教育培训开展的差异性。

由于轨道各条线路及车站分布较为分散,各派出所跨区管辖较为普遍,有的派出所管辖范围横跨4个区,甚至连接至江苏省,而有些派出所辖区虽以换乘车站为主,但单站客流每天高达几十万人次。针对各辖区不同的治安情况,如果采用相同的培训课程,一定会影响培训质量。有的车站民警有空余时间,但未配备培训教员,有的车站有带教师傅,却因工作繁忙安排不出带教时间,加上基层领导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同,各单位培训质量出现两级分化的情况较为明显。

4.教育培训实施的困难性。

目前,总队大量缺编,常常依靠民警加班加点才能保证“一站一警”的勤务模式,基层单位普遍采用“三班二运作”翻班和“45钟工作15分钟休息”的勤务模式,如果开展经常性的集中学习,一定会对原本警力就非常紧张的基层雪上加霜。此外,缺乏专门针对青年民警、转岗民警进行培训的制度设计,青年民警缺乏学习动力,转岗民警安于现状,专业能力跟不上现实需求。

二、总队在教育培训工作方面的实践

针对转岗民警多、青年民警多的队伍现状,自2012年起总队从提升民警职业能力入手,运用现代化管理理念,借鉴外单位成功培训的经验和做法,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培训改革,转变培训理念,创新培训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更新教育培训理念

总队借鉴企业培训提出的“知识、技能、经验”分析方法,确立了一套符合基层民警岗位培训的理念。

1.结合具体职位所要求的相关知识,将民警的岗位能力进行纵向划分,建立能力模型。

建模的方法就是对民警所需的每一项技能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力争分析到技能点上,然后具体分析民警技能掌握程度,设定每一个培训项目的能力等级标准,使培训的组织者、课程的讲授者、培训对象都对培训目标有更清晰的认识。总队在实践中首先设计了“轨道公交民警职业能力要素结构图”,在能力要素上提出了较高的标准和要求,由相互网状交错的“单项工作技能”构架出民警职业能力蓝图。

2.在细分“单项工作技能”的同时,还从“知识、技能、经验”三个方面对工作技能进行横向的细分。

将各种“单项技能”的“知识、技能、经验”剥离出来,例如对“五类车管控”这样一个简单的工作技能,可以进行细分:“知识”就是五类车管控方面的法律知识、工作流程等;“技能”就是拦堵两轮拉客车的合理站位、民警面对冲撞的快速处置方法等;“经验”就是采用实战的方式让民警把“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切实达到通过培训提升能力的目的。在这期间,要把“经验”作为检验“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的抓手。

3.针对没有加以详细规范的新问题、新知识、新技能,采用“研讨”的分析方法,对一些特殊的难点进行破解。

例如反恐防范培训,以往大多采用讲座的方式,然后给一些题目,大家背一背答案,最后组织一次考核。这种方式如针对的是有标准化答案的培训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是对于轨道公交反恐防范工作,其在国内没有现成的做法,那么还采用这种方式,其针对性就不强,因此必须在培训理念上要进行更新。在2014年总队反恐防范专项培训中,将培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有明确的内容,第二阶段只有工作目标但不设定具体内容。在第一阶段大家对基本知识都掌握的基础上,第二阶段充分发挥基层的主观能动性,如分析哪些培训内容掌握得还不够,哪些是培训内容本身设置的问题,哪些是没有开展培训但确实是实战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对于这些问题在第二阶段予以补充完善。其间充分收集了一线民警的意见、建议以及好的做法,并予以推广。这种培训方式有效增强了民警在反恐方面的主动意识,提升了民警的实战能力。

(二)改革教育培训模式

面对公安工作新要求、新形势,培训工作急需一种高效的运作模式。总队针对队伍现状,将重点放在民警的基础培训、网络培训和深挖资源潜能等方面。

1.采用积分制的核算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总队针对1054名站区青年民警在培训方面存在“两多一少一散”即民警数量多、培训内容多、培训时间少、民警分布分散的情况,采用了近年来被广泛运用的培训积分制考核制度。总队先后制定了《轨道公交总队青年民警积分制培训试点方案》和《轨道公交总队2014年青年民警培训积分制方案》,通过先行试点,然后成熟推广的方法,落实青年民警的在岗培训。培训积分制简单地讲就是“教”与“学”相结合的一种科学核算方式。在“教”的方面,依照“轨道公交民警职业能力要素结构图”编写培训教材,制定标准的工作流程和能力考核等级标准,并给每一种能力核定一定的积分值;在“学”的方面,就是采用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学习模式,结合“能力模型”中民警能力短板,以积分核算的方式对民警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由于积分制的制度设计是通过对民警已具有的能力、学习能力进行评估,给每一名参训民警一个明确的目标,并将结果予以公示,大大激发了每一名民警的职业能力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有效推动了队伍职业能力建设。

2.推行“值训一体”模式,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视频教程,提高培训的适应性。

一方面,总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平台资源,建设远程教育平台,积极联系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筹建网络“e班”,通过网络教学形成“总队—民警”的扁平化培训模式。另一方面,根据总队站区勤务模式和值班备勤制度的要求,针对民警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和“驻站工作、翻班运作”的特点,探索建立了值班备勤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值训一体”培训模式,切实解决在岗培训难题。网络加小班化的培训模式,有力推动了民警在岗培训工作的扎实开展。

3.充分挖掘培训资源潜能,提高民警综合能力。

根据市局“教官新十条”的要求,总队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官聘用和教官考核制度,将“助理教官”“兼职教官”“职能部门领导”这三个层面的教学力量充分利用起来,形成了“助理教官”在基层岗位以点带动面,兼职教官在培训基地系统教学,“职能部门领导”积极开展业务探索创新的三级组合模式,由职能部门领导提出项目,兼职教官研究并实施项目,助理教官最后落实项目,从而紧密联系一线实际,及时开设贴近一线的新课程。此外,总队充分挖掘企业资源,邀请企业领导、老师来总队传授轨道交通相关知识和技能,并在推行轨道区域“最小作战单元”培训项目中,民警和保安、车站员工等一起参与培训,通过培训不仅学会了技能,还形成了车站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的战斗实体,进一步提升了轨道区域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

(三)完善教育培训内容

根据市局提出的总体要求,总队在培训内容上不断加以调整。

1.保证培训的专业性。

总队着重在民警的处突、安检、对抗等职业能力方面开发课程,在专业消防知识、专业轨道运营、防范知识、网络办案平台、PDA综合运用等方面都以反恐防范作为标准,突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例如轨道区域消防业务理论知识培训,要求民警不仅能够应对普通火灾,还要具有应对自焚、纵火甚至爆炸后产生的火灾的能力,这是在轨道区域工作的民警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可能对于一般巡逻民警来说这项技能不是必需的,但对于轨道区域工作的民警来说,就需要通过培训确保其能掌握这项专业技能。

2.突出培训的自愿性。

总队在培训积分制考核、“轮训轮值”、“轮岗实训”等制度上均按照“自愿”的原则去设计。例如在培训积分制考核中,总队抽选30门微课程进行网络评选,从中筛选出民警选票最高的12门课程,然后让民警自愿选取6门以上课程进行学习。这种做法从民警自我需求出发,尊重了民警的个人意愿。比如在武器警械培训中,总队采取单位专场的形式,让民警自行申报培训量和培训时间,如有部分民警的实弹射击能力已经很强了,那就可以少些这方面的培训,而对于能力较差的民警,则在培训量和培训时间上不封顶,让民警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培训时间和培训方式;在“轮训轮值”中,总队根据民警集训的意见统计表,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如对于“五类车整治”“PDA盘查”“危险品辨识”等基础课程,民警表示已经掌握了相关内容,总队就立即在下一期培训班中将这些课程进行及时调整;在轮岗实训中,总队制定了实训工作办法,在每次实训中期都召开实训座谈会,听取意见,然后在后半程实训中加以改进。

3.加强培训的针对性。

由于公安工作任务繁重,有些基层所队领导明知民警的业务能力已经跟不上工作需求,但又不愿意在培训上花时间而影响勤务安排。为此,总队对该岗位的警察职责进行分析,找到民警在能力上的欠缺,然后对该项目的考核分数和民警个人培训积分制考核比例进行调整,以提高基层单位和基层民警对该项技能培训的重视程度,有效促进培训工作的开展。实践证明,在培训的制度设计上一定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提升培训的实战效果。

(四)扎实推进教育培训项目

管理学中关于如何提高制度改革的成功率和效率有一个公式:E=Q×A。E是指改革的成功,Q是指决策的质量,A是团队对决策的认同程度。由此可见,人的因素是决定变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1.根据人对知识的学习方式将培训项目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顾名思义,陈述性知识就是“知道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指“知道怎么做”的知识。陈述性知识是被告知的,是一次性完整地获得的,而程序性知识则是通过操练或练习渐进获得的。在实践中,总队将两种知识进行区分,然后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培训。有时同一科目、同一工作内容,是由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共同组成的,那就采用课堂教学的方式传授陈述性知识,通过模拟训练的方法使之获得程序性知识。由于培训采用了不同的培训方式,有效提高了民警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效率,加大了民警对培训的认同度。例如,轨道区域配置了612套钢叉盾牌,为了教会民警如何使用,并有认同感,总队一开始下发了学习光盘,组织教官送教上门,像钢叉盾牌的使用目的、方法和要点等常规知识,则要求民警先网上自学,然后制定了该科目的实际操作考核办法,采用集中训练、对抗训练、小团队训练的方法,达到了良好的效果。总队在课程设置时,对“消防监督检查”“危险品识别”“纠纷调解技巧”“扒窃案件的初查”等课程不仅设计了笔试积分,还有实战考核积分,会操作的民警才会有积分,而对“管制刀具、仿真枪的认定”“如何在日常盘查工作中识别身份证真伪”“轨道票务系统在侦查破案中的作用”等知识性课程则设定笔试积分,采用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既简单又有效,有效落实了培训项目。

2.严格按照职后教育在职人员“自主”“行动”的学习原则开展培训。

现代警务机制对民警个人能力的需求不仅有知识技能方面的,也有态度方面的。针对在岗练兵,总队通过制度设计,注重民警学习主动性的培养,以核算考核积分为抓手,如果考核不合格就没有积分,没有积分就没有机会晋升警衔。采用考核时间是固定的,但学习时间是不固定的方法,通过建设网络视频库,将所有课程均制作成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使民警可以自行安排学习时间,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开展自学,同时结合集中答疑,提高民警学习效率,把握学习进度。此外,总队将考核方式设定为变动方式,考核标准紧密结合实际工作要求而加以及时改变。

3.采用360度综合成绩测试的方法以达到科学评价的目标。

警察培训工作是一项目的性非常强的工作,简单来讲,就是要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的行为发生改变。例如民警实弹射击成绩作为积分内容,年底每个民警都要通过考核,但当派出所领导要求该名民警成为配枪民警时,其却提出自己心理素质差,无法配枪巡逻,这样就会出现培训无效的情况。所以,总队在实践中将实战绩效纳入培训积分,采用“测试成绩+实战绩效=培训积分”的方式,多方位、立体地将民警的培训参训率、工作态度、工作成效等纳入考核项目。

三、教育培训工作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进一步提升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民警的业务能力要求将会不断提高,增强领导干部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参训民警的履职意识是培训的关键。一方面要树立“动态化”的培训理念。工作要求一定是变化的,并且会因为量的积累出现质的转变,所以培训工作一定是动态的,标准一定会随之而发生变化。因此,领导干部也需要不断学习培训方法,从上至下地更新教育培训理念。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和考核机制,其关键就在于“考”和“用”的顶层设计,建立一套更为科学、细致、公平的评判标准。目前总队在民警范围内推广的“教育培训创新知识初级版”,需要市局职能部门更多的指导和帮助才能进一步推行,特别是在面临育用衔接方面的困难时,更需要教育训练和组织人事部门的支持,如能在干部任用方面开展更大范围的育用衔接,就能真正落实“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进一步扎实推进教育培训的基层落实工作

大量的培训工作最终都落实在基层派出所,基层派出所对培训工作是否落实最终决定队伍的核心战斗力和执行力。目前,上级职能部门指导还不够多、基层派出所领导注重短期成效、基层民警难以克服“工学矛盾”、基层“四随”培训“走过场”等情况或多或少还是存在的,特别是自上而下的培训模式没有根本得以改变,在市局倡导大练兵、大比武期间,基层的培训工作做得非常好,大练兵、大比武一过,基层马上就不重视了。因此,我们要完善考核制度,发挥好考核的“杠杆作用”,从对基层单位、基层领导的考核入手,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和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办法,加大对基层“四随”培训的管理力度和考核力度,形成在岗培训“打基础”、离岗培训“拔高度”的培训模式。

(三)进一步探索教育培训的能级打造

能级建设能有效强化民警培训意识,并给予民警一个职业愿景,自觉地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同时,能级建设一直以来都是教育训练工作的难点,警察职业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民警能级标准制定的难度,能级打造的基础首先要设计出不同岗位的“能力模型”,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摸索、修订才能形成不同岗位的能级课程、能级标准,最终实现能级建构。目前,总队采用的在岗培训“积分制”和市局推出的“积分银行”,都是能级建设的基础工作,具有从下到上细致构建民警岗位能力模型的作用,但要全面制定能级标准,必须先要建立完备的民警岗位职责、追责和育用衔接制度,制度的顶层设计和大量的基础工作相结合才是构建民警能级的关键。

(四)进一步强化教育培训的专业塑造

篇2

【Keywords】distance training; construction;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4-0101-02

1 引言

自2016年以来,太原北车辆段全面落实太原铁路局“视频到车间、网络进班组”远程培训具体要求,统筹全段教学资源,精心构建远程培训体系,率先完成“远程教育主播室”及“车间远程培训教室”建设,积极改进培训模式和手段,大力推进“远程教育主播系统”使用,努力提高职工教育培训能力建设,为推进职教管理“强基达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视频到车间 网络进班组”远程培训含义

“视频到车间”运用既有路局视频会议通道,搭建了段主播室与车间远程培训教室的视频教学平台,将授课教师与参培职工进行了分离,实现了“在段授课、车间学习;教师提问、职工回答;职工申请、教师解答”真实课堂的网络化。

“网络进班组” 通过路局办公网,连通了列检作业场各班组与车间、段教学通道。在车间、班组搭建了网络学习平台,职工通过网络途径下载学习课件,能够更加方便地进行培训学习。

“远程教育主播系统”投入使用,可以扩充设备容量和场地面积、突破作业岗位和居住地限制,实时将职工所需的培训内容通过主播室传输到异地车间,方便快捷地组织学习,为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实现干部职工整体素质的提升提供了保障。

3 远程培训建设工作的重点

一是要坚持“务求实效”的思路构建。坚持“以满足异地车间培训、考试为重点,以突破设备容量、场地面积、居住地和作业岗位对培训的限制为目的,以当班最大作业人员为设备配置基准”的建设思路,通过对“远程教育主播室”和“远程培训教室”在段、车间、班组各个层面的现场作用的论证,确定实施方案。

二是要坚持“现场实用”的设施配置。针对建设方案要多方组织调研,深入班组听取意见,力求现场实用的原则搭建车间、班组远程网络学习平台。可采取“异地覆盖、就近合并、段内统筹”的方式,新建“车间远程培训教室”,配备LED显示屏、多媒体讲台、实物展示仪、高清视频监控、微机等教学设施,将车间视频会议音频、视频进行复示,增加同时参培人员数量,解决车间会议室场地小、容纳人数不足的问题,扩大了培训的覆盖面[1]。建设的“班组网络学习教室”远程教育资源更加贴近现场实用,配备电子黑板、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三是要坚持“依法合规”的程序流程。根据建设所需设施设备的品种以及单价,提前组织对其逐一进行分类,分别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设请示,依据批复意见申报招标,并积极联系合同会签、财务入账、设施安装等工作事宜,提升资源建设效率。

四是要坚持“科学规范”的施工管理。建设过程中,每日开工前应组织各单位对建设标准以及工作内容进行提前交流,做到“标准不明不施工、流程不清不施工”。同时在每日工作计划中,明确各单位以及段内设备、信息、工程等各部门具体工作内容,在信号切换、音频转接、软件安装等每一次关键设备建设完工后,都要组织有关单位集中进行现场调试,对暴露出的故障共同研讨,及时解决。

4 大力推进远程培训资源的日常使用

一要规范对远程培训资源的使用管理。制定《远程教育主播系统使用维护管理办法》,从部门间职责划分、日常使用维护、车间听课纪律等方面进行了明确和规范,提出运用主播系统开展“安全讲座、规章解读、百家讲坛、业务知识”四大模块的教育方式和每月不少于2次的量化培训要求,强力推进远程培训工作开展。

二要支持各部门使用远程培训资源。在加强职工业务培训的同时,安排远程培训课程中给各职能部门以及段领导预留授课计划,将日常管理需要的安全知识、技术标准、激励政策、反恐防暴、民生信息等内容及时传达到车间,不仅把远程培训资源建成车间班组远程听课的平台,也利用它作为形势宣讲、政策解读的载体。

三要加大车间日常使用自立管理。加强车间远程培训教室和班组网络教室的管理,日常利用“远程培训教室”组织职工运用转K6型转向架、TFDS检测仿真模拟演练软件自主学练,同时将视频课件利用网络进班组通道,组织列检作业场班组进行下载,方便职工反复学习。同时将“ETES”培训考试等系统集成于路局远程教育网,督导车间、班组通过网络开展远程培训。

四要提升专兼职教师的师资力量。有计划做好教学课件制作人才的培养工作,组织教材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不断提高教材编写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技术业务能力。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内容紧贴现场,形式丰富多样的微课、PPT、动漫等课件,要加大实物图片说明、操作关联流程、实际案例分析等形式的比例,图片说明与操作流程要清晰准确,一目了然,实际案例要来源于运输生产实践,以便于职工更容易理解掌握[2]。

五要丰富远程培训教学资源。用好铁路总公司、太原铁路局及段拍摄的各类视频教学片,除通过组织培训班集中“专题学”、交接班室滚动循环播放“反复学”、触屏式学习机点播“自主学”等方式外,将大文件教学片运用“化大为小”或“裁剪多集”等方式编辑成“短小精干”便于下载学习的小的视频格式,方便职工进行学习。同时组织拍摄系统、规范的示范教学片,将真人视频和情景图片采集,制作成图、文、影、音并茂的教学课件,为远程教育提供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

六要更新硬件满足使用需求。在日常使用正常范围以外,可采用抽考等方式组织,定期对各车间“远程培训教室”进行远程机考测试,及时发现设备功能是否满足培训需要,网络流量是否带来网络压力,根据需求及时更新服务器等设备,确保显示效果、语音质量、运转功能正常,为远程培训资源正常使用提供设备保障。

5 初步的效果

5.1 提高培训效率,降低考试成本

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完成后,段集中培训场所由原来1处、最多同时容纳60人,扩充至7处、最多同时容纳266人,同时参培人数达到建设前的443%。利用“车间远程培训教室”,职工在车间本地就可以直接参加培训考试,不仅解决了职工培训考试与生产组织矛盾的问题,而且极大降低了组织成本。按照段异地职工1136人组织一次全员性考试为例,原需进行19场的考试,现在只需要6场,组织效率提高68.42%。按职工单人往返旅途平均用时4.5小时计算,可节约时间5112人?小时,同时可一次节省回段住宿费用7.8万元。

5.2 提升职工素质,保障运行安全

篇3

我局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始终将其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一是完善组织保障。成立了交通运输系统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局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局党组成员任副组长,局属各单位、局机关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局应急办),统筹负责应急工作的开展。二是明确责任。按照条块结合、层级负责的原则,分别明确了各自工作职责,真正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在养路段、路政大队、__集团__166队、__集团__分公司交通行业内成立了应急抢险救援队伍,以及以养路段、路政大队为主,运输企业为辅的重点危险路段观测、预警机构和交通运输保障应急专家组。负责指挥、协调、制定预案和分析本单位、本辖区应急管理形势、应急变化趋势,对突发事件起因、过程和危害进行全面研判分析,制定有效救援方案,为决策机关提供依据,在启动应急救援预案后,分秒必争,快速抢修公路、疏通水路,尽快恢复通车、通航和运输秩序。三是强化督导考核。进一步强化应急管理工作责任制,明确职责,并将此项工作列入各股室、单位年终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

结合我局应急管理工作实际,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以提高应急管理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应急管理分析研判、信息报送、监测预警、风险排查、应急联动、处置评估、征用补偿、情况通报等8项工作机制。一是印发了交通运输局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就应急职责、人员安排、应急措施等进行了明确。二是向系统各单位下达了2015年度交通运输应急演练任务,进一步提高我县交通运输系统的应急救援处置能力。三是在交通运输实际工作中,分部门、业务制定了各专项应急预案(百安活动、春运、汛期、高考运输保障等重大节日、特殊时段的交通保障),提高防范和应急处置交通运输突发事件的能力,有效控制和减少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确保了交通运输安全畅通,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四是加强应急值守制度建设,要求值班领导必须到岗带班,重点时段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

结合工作实际,紧紧依托"安全生产月"、"法制宣传日"、 "打非治违"和"安全警示教育"等活动为载体,通过张贴标语、制作宣传展板、发放传单、设置安全咨询服务台、播放警示教育片以及对从业人员的培训等方式,在车站、码头等公共场地,大力宣传《公路法》、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__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普及交通运输应急管理及交通法律法规知识。全年共发放宣传资料13000余份,出动宣传车145台次,悬挂张贴宣传标语300余张(幅),安全嘱托驾乘人员26650人次,努力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为巩固全省道路交通综合整治攻坚年行动成果,按照局统一安排安排,交通行业内分块、分期、分辖区对全县的道路、车站、码头及公路附属设施再次进行了清理排查。一是排查出公路通行安全隐患45起,清理路障6次、非公路标志16块,设立警示标志23处,清理坍方4000 m3,,清除公路堆积物42处300余m3,确保了过往行人、车辆通行安全。二是严格督促检查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按照"三不进站、六不出站"等源头管理规定,督促车站做好"三品"检查和客运车辆安全例检等各项工作,全年安全例检客运车辆55846台次,查出不合格车辆1187台,现场修复16台次,做到了无带病车出站。"三品"及行包安检41万余件,查出违禁品35件,处理35起,确保了客运车辆的安全运行。督促辖区36艘客渡船舶及时参加水路客运承运人责任

保险,做到"应保尽保,不漏一船";更新水库不合格船只五艘。三是交通建设工程动工前,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均进行了岗前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全面落实了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基建程序和强化日常施工现场监督管理。一是根据不同季节安全工作的特点,做到"六个到位"(即:认识到位、工作到位、层层责任到位、防范措施和制度到位、投入和监督管理到位)。认真抓好了"春运"、"道路客运专项整治"、"汛期"、"黄金周"、"安全生产月"活动和夏季防高温等季节性工作。二是在不同时期调整工作重心,特别是汛期安全工作重点做到"七个落实"(即:安全工作机构人员落实、抢险队伍人员落实、机械车辆设备落实、物资落实、经费落实、值班制度人员落实、应急处置预案落实)。三是严查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隐患和死角,及时整改隐患,使隐患整改不走过场。四是按照年度应急管理演练计划,为进一步检验应急预案实用性,今年5、6月分别组织养路段、路政、车站、__集团166队、__集团__分公司对公路抢险、消防、反恐防汛应急预案进行实战演练,演练人员计300余人次。

加强了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局属各单位应急物资实行台帐管理,落实专人负责。汛前,县地方海事处落实了1艘快艇、9艘救生船只作为抗洪抢险水上交通应急保障;县运管所落实陆上客货运输车辆30台;县养护管理段、县路政大队成立了40人的应急抢险队伍,准备了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运输车、发电机等应急抢险机械设备,储备了铁丝、砂石、麻袋等物资20余吨,同时加强了对公路的巡查力度,及时清理路障,及时抢修损毁设施,确保道路畅通。

虽然,我们在应急管理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离全县应急工作的任务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一定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各类应急物资和救援设备购置时间长,部分需填充或更换,但缺资金。二是近年来,全局应急值守等各项工作相对比较完备,未发生突发事项,应急处置的紧迫感、防范意识等有所松懈。三是应急演练缺乏专家现场指导、讲评,覆盖面还不够全面,演练的内容还不够丰富,不能及时总结、积累经验。

(一)进一步做好应急值守工作。切实抓好信息报告和应急值守工作,及时掌握、准确判断应急事态,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并按有关程序迅速上报。

(二)进一步抓好隐患排查工作。积极组织力量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等方式,对重点部位、关键路段及客货运输企业等进行隐患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三)进一步加大应急演练力度。积极拓宽应急演练范围和参与面,使全系统保持应急工作的警惕性,做到突发应急时件发生后,能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调动应急资源和力量,在最短时间内控制事态发展、实施紧急救援。

篇4

>> 英国也要“重返亚洲”? 美国重返亚洲 中国重返世界 从“重返亚洲”到“重返中国” 美国“重返亚洲”趋势应对 冷静看待美国重返亚洲 美国“重返亚洲”的难题 重返亚洲,抽离中东 美国确立重返亚洲的战略 美国为什么要重返亚洲 美国“重返亚洲”的阳谋与阴谋 探析中国如何应对美国“重返亚洲” 美国“重返亚洲”的谜思 美国“重返亚洲”与中国之应对 奥巴马拟重返亚洲“填坑” 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及其失误 贝克汉姆夫妇重返英国 重返中东:英国重温“帝国旧梦”? 英国:纸杯也要征税了 英国留欧,也要流血? 希拉里:扩大经贸是美国重返亚洲的核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英国也要“重返亚洲”? 英国也要“重返亚洲”?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储殷")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2015年7月29日,越南河内,英国首相卡梅伦与越南总理阮晋勇会晤。这是英国首相首次访问越南。

近段时间,英国在亚洲外交举措频频。除了首相卡梅伦对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越南进行了连续访问之外,外长哈蒙德也于近日访问了中日两国。在这一系列动作的背后,是英国对其亚洲战略的重新布局。

相比于日本、美国的亚洲战略,英国的亚洲战略布局体现了其外交的现实主义作风,手段更加务实灵活,并且似乎也没有了欧洲传统的道德优越感,追求的是经贸、文化与安全上的共赢,而非单方面的“霸权”。

提升经贸关系是卡梅伦访问东南亚的主要目的

2012~2015年,东盟的经济规模从世界第12位上升到第7位,并预计在2030年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亚投行的建立以及亚洲国家在基础设施与制度建设上的一系列进展,东南亚的经济发展会不断加速。

而由于欧洲经济的停滞,英国近几年与欧洲邻国的贸易受到了很大影响。同时,在与欧洲大陆国家的竞争中,英国在一些领域处于不利地位。这让其国内“转移贸易重心”的呼声逐渐增大,卡梅伦也在相当程度上支持这种观点。他在《每日邮报》上表示,“全球经济变革的风向正在向中国和印度等亚洲国家转移。在下一个20年里,全球90%的贸易增长将来自欧洲以外的地区,英国必须准备好利用自身优势抓住这一机遇。英国需要改变策略,与世界的另一端开展商品贸易,重拾成就大国的外向型企业精神。”在卡梅伦成功连任之后,他雄心勃勃地表示“要把英国商品卖到世界的尽头”,并计划在2020年让英国实现出口翻番的目标,达到一万亿英镑。快速发展的东南亚国家则自然被卡梅伦政府视为英国货物、服务贸易未来最为重要的市场。

值得指出的是,英国对于东南亚的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欧洲对东南亚的定位。近年来,欧盟将东南亚视为仅次于中国和印度的世界第三大劳动力市场,与东南亚的关系迅速升温。1993~2013年期间,欧盟―东盟双边贸易年均增长7%;欧盟还是东盟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者。2010~2013年,欧盟在东盟地区的投资额占整个东盟投资额的22%,2014年欧盟又对东盟投资达290亿美元,同比增长30.5%。欧洲各国已经认识到谁先占领了亚洲市场,谁就有可能在21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和优势。这促使英国这样的国家全面反思并调整其亚洲战略,加强与东盟的关系,并利用殖民时代积累下来的文化与人脉上的优势,试图恢复失去的地位,避免被其他大国挤出东南亚。

保持多边平衡是英国“重返亚洲”的基本原则

对于国力已经大不如前的英国来说,它非常清楚自己已经丧失了在东南亚地区曾经的宗主国霸权地位。在今天的东南亚,中、日的经济影响力与美国的安全影响力是英国重返东南亚必须接受的客观现实。英国希望在扩大自己在东南亚地区影响的同时,不刺激到东南亚已有的权力秩序,从而让自己的进入能够更灵活地与各方取得利益上的平衡。

一方面,英国积极呼应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并带头加入了亚投行以争取中国的好感。外长哈蒙德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表示,英国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有浓厚兴趣,主席10月的访英将开启中英“黄金时代”;另一方面,英国又对日本积极示好,哈蒙德不仅对安倍政府力争在本届国会通过安保法案表示支持,而且在同日本外相岸田文雄会面后表示,鉴于东亚地区的安全局势,双方就加强合作以贯彻“法治”达成了共识。此外,英国还试图通过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安全合作,来为美国的全球安全体系出力。卡梅伦在访问印尼期间就表示,“如果对英国安全构成威胁,英国政府将对‘伊斯兰国’采取一切措施进行打击。”

可以说,英国的策略是力争通过与在东南亚进行角逐的各方的合作,来营造游刃有余的战略环境。这的确是英国作为一个老牌外交强国值得我们学习的一面;但坦率来说,这种策略也有其无法回避的局限性,即英国并不是东南亚地区权力架构的主导者,在安全上摆脱不了美国的影响,在经济上,如果它想分享亚投行带来的红利,那么必须尊重中国的考量。如果美国仍然试图利用日本与东南亚一些国家来遏制中国,那么英国游刃有余的空间可能会越来越小。

软实力是英国与欧盟“重返亚洲”的重要依托

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英国或欧盟都已经不具备与中、美、日在东南亚竞争的实力,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英国与欧盟在东南亚全面处于劣势。由于欧洲诸国在殖民时代曾经营过多个东南亚国家,它们在文化、人脉等软实力上有其独到优势。甚至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当地许多精英还对与欧洲的联系感到亲切与骄傲。在这种情况下,欧盟诸国采取了更为长线与柔软的方式,逐步从文化与人才方面加深与东南亚国家的联系。

欧盟国家在东南亚地区积极推广发展援助和教育培训等民事项目,培训政府官员和媒体的英文,在社会层面积极扩大欧盟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这些“规范外交”不仅扩展了欧盟的规范,而且增强了欧盟在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存在与影响力。据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任琳总结,为促进东盟与欧盟的文化交流,2002~2006年,东盟与欧盟共完成了175个项目,2007~2010年,欧盟又继续提供900万欧元支持东盟与欧盟的文化交流。目前东盟有至少212个研究机构与欧盟机构建立了联系。在2014~2020年最新的预算周期中,欧盟将支持东盟一体化和秘书处共1.7亿欧元,超过前一周期的两倍以上,重点将援助互联互通和可持续发展领域。此外,欧盟还将为东盟经济监控与统计能力建设提供资金援助,对高等教育、统计能力培训、知识产权保护、航空一体化等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欧盟计划于2017年前建立一个东盟大学网络。新方案将提高东盟大学学历的可比性,使在一个东盟大学获得的学分能更容易转移到另一个大学,从而更好地促进人才流动,而这实际上将成为欧盟对未来东南亚精英施加影响的孵化器。

作为世界上殖民经验最丰富的国家,英国在同东南亚地区的地方精英打交道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心得。而且由于其在殖民时期比较注意与当地精英保持良好关系,这让它在东南亚的形象要优于法国、西班牙、荷兰等国,在进入东南亚方面更具有相对优势。在东南亚地区诸国的精英教育中,英文教育极为普及就是一例;不少精英亦通常会选择去英国留学。这种人脉与文化上的渗透,会让英国在东南亚地区更有持久力。

坦率而言,在中美、中日关系日趋微妙以及日益复杂的大背景下,英国以及欧盟的进入使东南亚政治经济秩序中又出现了一支力量,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东南亚的局势更为复杂。对于东南亚各国而言,英国以及欧盟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新的资源,让它们缓解了可能在中美之间选择站队的焦虑;但对于已经深陷东南亚棋局的中、美、日而言,英国与欧盟的出现却在一定程度上让各方的竞争出现了更多的变数。虽然英国以及欧盟在价值观上与美国接近,在反恐上与美国立场相同,但与美国相比,英国与欧盟对中国相对友善且政策、态度灵活,这实际上加剧了东南亚地区权力的多元化,有助于让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疏离美国主导的亚太秩序。对于日本来说,英国与欧盟的出现,则让日本在东南亚地区面临更为强大的经济与文化竞争,日本的“质量”优势会因为欧洲制造的进入而显著下降,其在东南亚的人脉也会面临英国这样长于软实力的欧洲国家的激烈竞争。

篇5

进入21世纪的头几年,全球卫星应用产业由于受全球经济回升乏力,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电信业滑坡,互联网泡沫经济破灭和"铱星"公司破产等不利环境的影响,增长速度开始由高速转为低速,但卫星应用在整个信息产业中,仍然是少数几个能够盈利的产业之一。

从最近几年卫星应用产业的发展态势可以看出:

(1)从1996至今,全球卫星产业的总收入每年平均增长13%。其中卫星服务业增速最快,它在全球卫星产业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已从1996年的42%上升到2002年的61%。卫星制造业与卫星服务业二者收入比例大约为1∶6。

(2)美国卫星制造业曾经是开拓面向大众消费者卫星服务业(卫视直播和卫星移动电话)的先驱,但近年来已逐步淡出大众消费者的卫星服务业,面向政府、军方和工商企业的市场成为其主攻方向。

美国休斯、劳拉和洛克希德・马丁三大卫星制造公司以及欧洲的阿尔卡特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都曾经是卫星服务业(卫视直播、卫星宽带和卫星移动电话)的先驱,其中休斯公司在卫视直播中取得成功,其它涉足卫星移动电话和天基互联网服务业的公司都以失败告终。迄今这些卫星制造巨头都已转变战略:逐步淡出或退出为大众消费者服务的卫星服务业,专心致力于自己的主业;多数公司以参股方式介入卫星服务业,作为副业继续经营转发器租赁为主的卫星通信运营服务业。

卫星制造业退出服务业的主要原因:一是制造业与服务业隔行如隔山,从事工程技术与制造的公司,无论是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和组织人才结构都不太适合卫星服务业;二是为政府和企业服务与为大众消费者服务,完全是不同的市场竞争,卫星制造业不熟悉也不善于与其传统的地面竞争对手竞争;三是卫星服务业仍然是高投入、高风险,回报周期较长的风险事业,稍有不慎,良好的商机就可能转换为巨大风险。

(3)作为以市场为导向的卫星应用产业-卫星服务业和地面设备制造业,虽然过去几年在整个卫星产业收入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但2002年这两个行业收入所占比例都首次出现增速降低(占82%)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全球经济不景气和地面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2002年卫星服务业收入仅比上一年增长7%,转发器容量严重过剩,利用率只有60%左右;而地面设备制造业收入仅比上一年增长8%,均低于它们的年均增长速度。但它在整个卫星产业乃至全球电信产业中仍然是少数几个保持盈利的行业,多数公司处于健康运作状态,前景比较乐观。

(4)卫星运营服务业之间的兼购与重组接连发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澳大利亚新闻公司兼购休斯电子公司,欧洲SES收购美国Americom公司。

卫星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了卫星地面设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2003年全球卫星服务业营业收入为559亿美元,地面设备制造业收入达到221亿美元,卫星应用产业年收入占整个卫星产业的85%。

(5)卫星导航产业继续强劲发展,年均增长26%,年收入达100亿美元。导航与通信的汇聚和融合促成应用领域向经济和社会乃至个人消费品不断延伸和渗透,新产品和新服务不断涌现。

(6)商业卫星遥感、导航和通信出现军民商结合,平战结合,寓军于民,寓军于商趋势,民商卫星系统的安全与防护受到重视。

卫星通信产业

卫星通信在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实现了产业化和商业化,并在全球形成新兴产业,成为卫星应用产业的主导。从全球卫星应用产业年营业收入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卫星通信业的收入约占90%,卫星导航和卫星遥感约占10%。

目前全球运营商用卫星通信业务的公司约有40多家,在轨工作的静止轨道C、Ku、Ka和L频段通信卫星有200多颗,其中从57°E~183°E的亚太地区上空共有97颗。在中低轨道运行的L频段全球移动通信卫星约有150颗(包括铱星和全球星)。

上述350多颗卫星主要担负语音、视频和数据通信广播三大业务。这三大业务又可以分为卫星固定通信、卫星电视直播/卫星数字音频广播、卫星移动通信和卫星互联网/宽带数据接入四大市场。

表1列出了2003年全球经营静止轨道商用通信转发器租赁业务排名前24位公司的营业收入(约78亿美元)和在轨卫星数量(191颗)。表1所列收入不包括美国直接面向大众消费市场的卫视直播、数字音频广播和卫星移动电话业务。

表2分别列出了美洲、欧洲、亚太、中东和非洲地区未来卫星通信需求的热点业务。

在美国由于当前反恐和维护国土安全的需求迫切,应急卫星移动通信被列为首位,卫视直播正在向高清晰电视直播发展。随着等离子屏幕电视机售价最近在美国已降低到高端背投式彩电的水平,Cablevision公司2003年发射了专用于高清晰电视直播卫星,DirecTV公司最近宣布订购3颗Ka频段卫星并改变3颗Ka频段宽带卫星的用途用于高清电视直播业务,预示着美国各大公司开始抢占高清卫视直播市场;卫星宽带业务市场经过前两年的观望和停滞之后,在美国政府和军方强大需求推动下已开始启动,但前景仍然不太乐观;卫星数字音频广播业务异军突起,成为美国新的热点市场。

据美国电信产业协会(TIA)2004年2月26日的一项市场调查和预测报告显示:到2003年底,美国共有宽带用户2850万户。预计到2007年有线(cable)、DSL、卫星互联网/宽带和陆基无线宽带用户将达到4700万户,其中卫星宽带用户200万户。

欧盟和欧洲各国政府也非常重视发展卫星宽带和数字影院或电子影院业务。日本正在开拓适合本国国情、具有创新应用的移动多媒体广播卫星(MBSAT)和准天顶卫星系统。泰国即将发射的iPSTAR卫星是天基宽带多媒体业务的创新应用。亚太地区是未来卫星电视、卫星宽带、卫星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和农村电话的热点市场。其中中国和印度是美欧公司渴望已久的巨大市场。

综上所述,卫星通信产业经过上世纪90年代的迅猛发展到最近几年的低迷之后,从2003年起已在全球出现复苏,进入新一轮理性而又稳定的发展阶段。

未来10~15年内,全球卫星通信产业的发展将出现以下几种趋势:

(1)卫星通信与陆基电信均为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二者日趋融合,相互补充,在竞争与合作中发挥各自优势。卫星通信将在补充与延伸中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2)卫视直播业务仍然是卫星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全球共有卫视直播用户约6000万户,卫视频道12000个,其中高清卫视频道约100个。发达国家正在向高清晰卫星电视直播方向开拓新市场,数字卫星音频广播业务在美国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新的亮点。

(3)卫星移动通信业务正走出困境,市场定位转向政府或军方市场,以及地面蜂窝网覆盖不到的农村市场。目前最有发展前途的卫星移动通信业务是:应急移动通信、农村电话、远程民航高速互联网/宽带接入业务。

(4)卫星宽带多媒体业务、数字影院/电子影院业务将成为未来10年发展的新商机,但这些业务仍将是陆基电信网的补充和延伸。

(5)VSAT及其增值业务在工商企业、教育、卫生和金融行业不断渗透,成本不断下降,经济社会效益日益显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6)未来需求热点仍是面向政府、工商企业和农村市场。

根据Futron公司对未来10年卫星固定通信市场的宏观需求预测,全球卫星和运载火箭制造商的生产能力及其发射服务能力严重过剩,每年商用通信卫星的平均需求量按低、中、高三种预测值分别为8颗、12颗和15颗。但如果按前述1∶9的比例计算,实际上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72颗、108颗和135颗卫星的转发器容量。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制约卫星通信市场发展的瓶颈已不是天上卫星资源不足,而是如何在补充和延伸的狭缝小市场中寻找卫星固定通信的商机。

根据表2中所列的热点需求可以看出,全球不同地区虽有不同的优先排序,但商用工商企业话音和数据通信、卫星电视分配、卫星宽带、远程教育培训、远程医疗和农村电话等业务却是共同热点,充分体现了卫星固定通信在补充与延伸陆基电信中的优势。这些业务市场虽然不大,而且主要面向政府公共事业和工商企业,但对中小风险企业和航天公司却提供了有利商机。

研究分析国外企业开拓卫星通信市场的成功经验,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1)天地网融合与集成,发挥整体优势。

(2)为特定用户量身定制,提供端到端服务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3)加强市场分析,搞好市场定位,重点开拓如下热点市场:

面向工商企业,开拓VSAT语音/数据传输业务和互联网/宽带接入投送业务。

面向政府及公共事业市场,提供应急/救灾通信和互联网宽带接入业务。

面向农村边远地区,提供农村电话、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服务。

面向军方市场,提供非加密的宽带多媒体和高清晰度电视传输业务,以及大批量军用地面通信终端的研制与生产。

卫星导航产业

目前国外已经建成的军民两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只有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Glonass。欧洲伽利略导航卫星系统是一个以民用为主、兼顾军用,能与GPS兼容的民营全球导航卫星系统,预计2010年投入运营。

卫星导航系统正在发展成为如同电信、电力、交通、天然气管线一样重要的国家基础设施。GPS是当前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PS应用的普及和欧洲伽利略系统的出现,使全球卫星导航产业发展经历了如下四大变化。

从以军为主转为军民两用乃至民用为主,目前军用和民用GPS接收机及其组合产品的销量比例为1∶20,而且这一比例正在扩大。

从少数部门转向海陆空的几乎所有经济部门,正在向个人日常生活娱乐消费发展。

从少数发达国家形成的产业演变成国际性高技术产业。

从比较单一的导航定位应用转向导航与通信和遥感相互融合与集成,渗透力极强的交叉综合产业。

以GPS为主导的卫星导航产业已成为继互联网和蜂窝通信之后世界上发展最快、渗透力最强的信息产业之一,成为国际上最有发展潜力的无线产业之一。

卫星导航产业之所以能得到快速发展,其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它能与其它电子产品和通信系统相互融合与集成,演化出层出不穷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从而极大地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力。

近年来GPS接收机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低功耗、小型化和芯片组的日用化,以及系统功能的透明化(嵌入式)和集成化,为集成服务商提供价格低廉、界面友好的组合产品创造了良好条件。

(1)发展现状

由于受全球经济不景气和信息产业滑坡的影响,近年来卫星导航产业的高速发展势头受到抑制,但仍以26%的年均增长率高速发展,预计未来几年这种高速度将会继续保持下去。表3列出了2000~2006年全球卫星导航产业按细分市场的生产销售值预测。

近几年,全球卫星导航产业出现了如下几种发展态势:

应用领域快速延伸市场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在市场发展方面,最重要的进展是导航产品能力的整体强化;销售渠道的拓展,使市场效益明显提高;战略伙伴关系代替了虚拟集成;新用户、新应用创造了新的前所未有的市场空间。

据权威人士估算,2001年卫星导航接收机的芯片组在全球销量约为800~900万套,2002年为1200~1500万套,2003年可能达到3000~5000万套。在今后的3~4年内年销量有可能越过一亿套的大关。其主要需求推动力是导航与移动电话相融合的市场(如E911和E112应用)在迅速扩展。另一驱动力来自于接收机芯片组的持续降价。2000年GPS接收机芯片组价格已降到40美元/套,批量供货为25美元/套,Motolora生产的GPS单芯片接收机模块价格为15美元/套,Qualcomm公司生产的与CDMA手机配套的GPS功能模块只需5~10美元/套,而且它们的体积和功耗都较小,适合于嵌入手机。

车辆导航与监控的融合推动了车辆信息系统的篷勃发展

美国的OnStar系统是把车辆导航与监控这两种卫星定位功能融合在一起形成所谓汽车信息系统(Telematics)的典型应用。2001年其安装数量达百万台之多。它将汽车内相关电子设备与传感器连成一体,除具有导航、定位和安全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汽车与外部世界的通信,将无线数据与语音服务和卫星导航技术结合起来,提供专门的位置服务(车辆导航、跟踪和急救服务)。由于有服务中心的配合,可以大大减轻车载终端的压力(如电子地图容量与内容更新),同时可以提供更为周到全面与专门化的和公益性的信息服务。车辆信息系统代表了车辆应用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势必在未来数年内出现蓬勃发展。

导航与通信技术的融合孕育出巨大的商机

导航与通信相互融合的最典型代表是在蜂窝手机中融入导航定位功能。美国FCC为满足E911的需求,1996年条例明文规定,要求移动电话报警必须同时传送位置信息,不然不予受理。同时强制规定从2001年10月开始逐年增加生产带定位功能的手机比例,到2005年底其比例要达到100%。这项条例实行初期,手机定位主要依托蜂窝网络本身,至1998年又颁布第二道法令,指出可以兼用GPS卫星定位技术,使定位精度从125m提高到50m。随之出现了A-GPS(Asisted GPS)技术,即用通信网络辅助GPS实现恶劣环境(包括室内)条件下的快速定位,该定位技术可用于不同环境(室内外、城市与乡间)、不同通信网络与级别(TDMA、CDMA,与2G、2.5G、3G),且初始投入(网络改造)费用与工作量小,主要工作在手机上,每台手机增加GPS功能的成本为5~15美元。2001年底Qualcomm率先推出了基于CDMA通信网络的GPSQne,数月间在日美韩售量超过百万台。

(2)趋势分析

随着全球数字化的发展,产生了“数字地球”、“网络GPS”等新概念。GPS作为一种能够定位和授时的传感器,被广泛地应用到一切需要位置、速度和时间信息的领域,而正是这种需求,将会使卫星导航应用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快,产业规模越来越大。

据预测,2008年以前美国GPS的产品仍将垄断全球市场。如果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能在2008年投入运营,GPS的垄断地位将被打破。据最近美欧双方历经2年多艰苦谈判达成的协议,美国第三代GPS将与欧洲伽利略系统采用相同的民用信号结构。这意味着美欧民用导航接收机将采用相同标准,并实现全面兼容。届时,全球用户将能同时从两大卫星系统捕获更多卫星信息,民用导航精度优于10m。这对全球卫星导航产业的发展无疑是利好消息。中国加盟伽利略计划,更会促进未来我国卫星导航产业的发展。

未来10~15年全球卫星导航产业发展趋势是:

① 市场规模迅猛扩展

卫星导航产业主要包括导航接收机产品和导航信息服务两大领域,随着卫星导航应用向交通、通信和国民经济其它领域的不断渗透、延伸和扩展,各种高端和低端产品的需求将会迅猛增加。各种车载终端产品将逐渐成为公交、出租、警务、长途客货车、个人轿车和火车的必备设备或标准配置,处于市场主体地位,而其它测绘型、船载和机载型产品以及授时类产品将逐步退居非常次要位置,但各自的市场规模都会越来越大。以手机为主的个人消费产品一旦嵌入导航组件,成为通信与导航定位和应急救援相结合的产品,导航接收机产品的主体市场将会从由车载终端产品转向个人消费品市场(包括个人休闲、娱乐用品)。

导航与通信的相互集成与融合,带来的更大商机是信息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导航定位授时信息和地理信息,将成为与气象和交通信息以及各种新闻、娱乐、体育信息同样重要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和导航综合信息服务中心将联成一体,提供各种增值服务。

② 导航产品和服务市场逐渐细分,搞好市场定位至关重要

卫星导航应用产品与技术服务的专业方向已逐渐细分,各自根据自身特点确定服务方向,初步出现了市场定位上的差异;产品方面,车载、船载、机载和个人消费产品各有不同供应商。服务方面GIS数据供应商和地图供应商提供位置相关数据和数字地图服务;服务运营商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基础提供基于位置的相关信息的综合服务;产品供应商和服务系统集成商提品、技术和系统集成服务。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价值链出现层次分明的分化与完善,标志着这个产业正走向成熟。

在众多的应用中,其中应用发展潜力最大的有两个方向:一是以车载导航为核心的移动目标监控、导航管理与服务市场,二是以个性化移动信息终端为核心的移动导航产品市场。

③ 移动目标监控、管理与服务的发展

在欧美日,移动目标监控管理系统已经开始进入物流领域。由于政府、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以及个性化信息服务需求的增长,一些大型企业已经从单一功能的移动目标监控、报警管理转向功能更加丰富、面向市场更加广阔的基于位置的管理与服务。许多为大型物流企业服务的移动目标监控系统已经与企业内部其它管理数据库(如仓储、货源)结合,形成统一的基于位置的职能管理平台。

移动目标监控管理系统更广阔的市场在于面向公众的服务领域。基于位置的信息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无疑将是未来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最广阔、最具潜力和最引人注目的发展方向之一。一些类似Telematics概念的系统雏形,为汽车拥有者提供物流监控、导航服务、报警寻车等服务,并考虑了娱乐、交通信息提供、信息定制、移动办公等应用框架。

④ 移动目标导航产品的发展

随着卫星导航设备的小型化和芯片化,各种嵌入式卫星导航电子产品将进入日常生活。其代表性产品主要有如下几类。

车载自主导航产品

车载自主导航系统或汽车信息系统是卫星导航定位产品最大的应用领域之一。美国、欧洲和日本的车载导航仪产品已经日益走向成熟,形成了规模化的市场需求。

导航通信组合产品

集成了卫星定位设备与移动通信组件的移动监控终端产品是一类特殊的应用产品,是移动目标监控系统的关键部分。根据应用场合的不同,也具有不同的设计形式。既有用于集装箱等货物跟踪的隐蔽式安装产品,也有集成了语音通信、数据报告、报警、遥控等功能的综合车载平台。

大众消费产品

如果说车载导航仪与移动监控终端还属于应用方向比较单一的产品,那么各种生活消费类电子产品却可以用“百花齐放”来形容。

信息终端不仅仅是个性化应用的独立设备,也是未来随身信息服务系统的基础与载体。可以预期将会向着卫星定位、Pocket-PC、嵌入式导航系统等综合集成的方向发展。同时,适应车辆导航、货物跟踪、个性化信息服务、安全产品等不同领域的需求,将出现各种不同组合、不同形态的产品系列,以满足市场需求。

卫星遥感

(1)民用遥感卫星的发展仍以政府投资为主,政府部门和军事部门仍是卫星遥感的主要用户;

(2)在美国,商用遥感卫星在政府和军方市场的强大支持下,近年来得到较快成长。2004年美国总统布什的卫星遥感政策极大地刺激了商用卫星遥感的发展;

(3)近年来卫星遥感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是寓军于民,寓军于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许多国家,尤其是美国,已经将商用遥感卫星系统列为军事情报和地理信息/制图的重要信息资源,民用和商用遥感卫星系统无论在和平时期或是在战争时期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卫星遥感系统已成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