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教学范文
时间:2024-03-20 10:58: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文素养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作文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部分,是教学活动改进和完善的重要参考,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经过广泛的了解,目前许多教师对作文的评价方式较为简单,往往是在几个分数段内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打分,这种评价方式没有清晰的向导性,学生可能在下一次的写作中更多地是会去模仿,而不会去思考去创新。参考国内外一些评价方式,虽然我国目前尚未有对人文素养培养的标准,但是根据国外一些人文素养培养目标,笔者尝试整合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到高中作文评价系统中。综合打分可以将高中学生作文分为几个分数段的档次:35分以下,36-41分,42-49分,50-60分,以此划分学生作文的优劣,或者会加上一些四字词组:层次分明、语句通顺、中心突出、首尾呼应、字迹工整、构思巧妙等,这些公式化的评语让学生的写作热情遭遇了冷却,内心的真情实意被冰封起来,以至于为什么许多学生一提到写作文,更倾向于翻开一本《优秀作文精选》来复述别人的故事。其实学生的作文都是自己和自己的对话,也是自己和老师的对话。这个时候教师如果能用对话的形式来完成评语就会让他们感受到传达的文字信息得到了回复,跟教师的感情能够得到进一步的交流,更多的人文情怀才会流露出来。
二、阅读名著名篇吸纳人文精华
作文教学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学生需要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是把握好课内阅读的资源。这里是指学生要充分发现和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写作资源。“在对语文教材的阅读中很容易形成对写作能力的迁移”,因为教材里面的选文既是阅读教学的范文,也是写作仿写的典范之作。语文教材可以说是学生写作的后花园。纵观我们的语文教材,有丰富的史实故事、名言警句、哲理故事,有传统气息的地方民俗、令人神往的异域风情,这些学生都可以当素材运用到作文中,来表达自己正确的情感价值判断。其次,重视经典著作的阅读,课内阅读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人文素养的提高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长久训练、慢慢发展提高的过程。经典之作有优美的意境,和谐的音韵,是真正中国特色的文化。阅读经典著作,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阅读经典著作,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三、总结
篇2
艺术欣赏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方面,小学美术教学中,欣赏教学对提升学生的艺术感悟力至关重要,我们教师要在欣赏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养成独特的艺术感悟能力。
1.在素材选择中渗透多元意识。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优秀美术作品,都是该国家,该时期的人从不同视角看待世界和社会,并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结果。美术中本来就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师要引导学生或者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让他们去接触更广阔的世界,去感知多元文化带来的视角和心灵的冲击。如中美两个国家,历经多年的发展探索,得出了适合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必然导致两个国家的人民在认识上和文化上的差异,这样的差异表现在美术作品上必然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再如我国唐代,以丰肥浓丽为审美取向,而现在则不然,这即是审美观不同带来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给学生呈现不同风格的作品,结合时代特色,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欣赏,去感悟。
2.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苏教版小学美术教材,蕴含丰富的人文因子,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本身的内涵,在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从而用作品内在的人文精神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享受美的熏陶。如五年级上册《彩陶船形壶》,课本上的器皿呈一艘船的形状,在腹部绘渔网,使人自然联想到当时的渔猎生活。彩陶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当时的陶器烧制工艺还十分原始,我们伟大的祖先不仅运用自己掌握的实践知识从事物质生产,还凭借他们对美的理解,在陶器上展示了自己对美的追求,使当时的彩陶装饰艺术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现在我们看到的彩陶,借助上面千姿百态的图案,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美的世界,将我们祖先丰富的艺术才能成分展示在我们眼前。
二、借助美术兴趣活动,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
美术兴趣活动是美术课堂教学的延伸,借助兴趣活动,能给学生更多的亲历美术的机会,让学生充分的感悟,体会美术本身的内在之美,升华自己的人文素养。
1.创编富含人文色彩的兴趣活动。教师在教学之余,给学生创编富含人文色彩的兴趣活动,让学生沉浸在人文主题的艺术活动中,不仅学习了艺术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更可了解艺术的历史和内涵,形素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完善与发展。如开办国画兴趣班,让学生在浸润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积淀中,接受人文熏陶。
篇3
关键词:中职教育;语文教学;人文素养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中国古籍《易经》,其中说到“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就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它是人类实践能力、方式及成果的总称。它既体现在物质方面,也体现在制度和精神方面。如果追溯中国教育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最早的教育就是人文主义教育。两千年前的孔子,他在上课时,就是和学生坐在一起,学生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但让学生自由发言,而且还允许他们做点小动作,比如弹奏乐器。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无不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芒。然而,现在学校的教育许多被模式化,把受教育者“制造成”标准的“教育商品”。在这种教育下,学生不再是学生,而是像有待加工的零件,没有了个性,失去了自信,更不敢奢望有所想象和创造。
其实,人文素养是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现在的青少年非常希望自己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能展示在别人面前,非常希望自己富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名语文教师,有义务有责任在教育教学方面开拓创新,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优化学生的素质。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应大胆刷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坚持以人为本,在陶冶学生心灵、张扬个性、塑造人格、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上下功夫;应努力营造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自己的靓丽芬芳,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人文”应有的甜味与魅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发掘教材人文底蕴
1.科学优化教材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人文精神在教材中有着丰富的资源。教材中的选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人文底蕴与时代气息,以真的情感、善的内容、美的形式寄寓着作家高雅的审美情趣、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伟大的人格追求。它们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因此,培育人文素质,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整合、优化、创新,充分发掘作品深层底蕴,用作家对社会、人生、人性的评判和深思烛照学生心灵,用人文精神的雨露滋润学生的灵魂,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学生的人文观念、人文情怀、人文品质。
2.打通知识壁垒
语文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和渗透性,可以实现学科合作交叉与渗透,从而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促进学生内在世界、自我能力的发展,为此,教师要做课堂教学资源的创造者,打通各门学科的知识壁垒,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使人文精神与文化底蕴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实现多元化、多样化的文化积淀和思想交融,创造并传递积极的文化观、人生观、创造观,使教材中的人文底蕴内化为学生个体素养,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二、满足学生个性需要
1.融洽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本身就是人与人的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更是作为人存在和发展的独特关系,具有无可比拟的教育力量。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弘扬人文精神、优化人文环境的关键。教师应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尽可能以朋友身份参与到学生群体中,形成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互动。如在《自我介绍》单元活动中,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姓名,要求是富有个性、让对方记住你,学生的自我介绍能张扬自己的个性,也能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让大家认识自己,与学生一起用笑声度过开心的一节语文课。可见,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学生纳入平等、理解、融洽的师生关系中,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与教师互相尊重、合作和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愉悦的成就感受
教学的艺术就是一种使人感到愉悦的艺术。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锻炼学生的胆、才、识,让学生的个性有自由活动与和谐发展的空间。教师要爱护和鼓励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表现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价值体验,感受到存在的价值和心灵成长的愉悦,使学生的人文素养产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于身心愉悦之时。在学习中,让学生形成高雅的人文修养,学会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具备健全美好的人格,不断完善自我、超过自我。
三、培育学生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但是近些年来,青年学生中出现了愈演愈烈、经久不衰的“动画片”热、“游戏”“微博”热等现象。这些热点的形成自然有种种理由,如莘莘学子企图借助欣赏动画片或玩游戏轻松片刻,缓解紧张的学习节奏,这也无可厚非。但透过这一现象,我们不难看到,整整一代人的审美情趣在跌落,而这跌落是在教育秩序正常化的背景下发生的,尤其令人痛惜。究其原因,与我们的教育教学忽略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忽略文学教育,有直接的关系。新编的语文教材所提供的文本,属于文学或准文学性质的约占70%。这些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固然有认知的成分,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审美的,学生能从文本中接受到健康、崇高的情感与美的熏陶,因此,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文学资源,来培养学生高尚的文学情趣,而不是仅仅把它们作为讲授知识的“范例”。
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呵护学生的灵性
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张扬、灵性的舒展。教师要灵活巧妙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创新、超越,让他们多思、深思、爱思、会思,促进学生形成创新激情,激发学生创新灵感,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倡自主阅读、自主写作,提倡启发式教学、会话式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冒出的创新意识、创造火花,要积极引导、倍加呵护,让学生自由地吸收、表现和创造,促使他们在得意之中不断追求成功,在愉悦之中不断培育灵性。课堂上精彩的发言、富有个性的作业等都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激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造力的核心。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和课堂中的有关因素,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的潜能转化为自我创造、自我发展。一要选准思维的点,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将学生的思维动机由潜在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二要拓宽思维面,让学生思路延着不同方向拓展,鼓励其思维发散求异。三要控制好思维度,科学把握训练的广度、难度和深度,使学生的思维呈阶梯型发展。四要提高思维的质,把课堂变成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园地,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质疑、探究,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形成。
五、实现学生人格构建
1.强化情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就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语文课堂教学应当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良好情感体验的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内在动机,让学生的情感在课堂学习中产生、积累、孕育,促进学生在心理态度、价值观等的发展,从而将情感体验上升为对社会的使命感和对自我的责任意识。根据不同的文章让学生体会不同的情感,如《我的母亲》感受母子之情;《士兵突击》体会战友之情;《致橡树》是了解朦胧的爱情,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做好情感调控
教师应引导学生解读社会、人生和自我,使课堂成为学生情感体验向人格完善过渡的重要纽带。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当对学生内心世界鲜活因子进行感受、观察和引导,把握学生的情感流向,及时做好学生情感的调控,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积极情感的产生,控制消极情感的出现,培养学生生活的感悟力、实践的自信力、挫折的承受力、人际关系的协调力,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人文素养的内化。
3.引发自我完善
能够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语文教学要大力弘扬人文精神,注重学生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唤起学生高层次的自我追求,自觉接受人类文明的烛照和时代精神的熏陶。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语文素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我,引导学生不断追求和实现自我价值,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使学生在自我教育中引发人格的自我完善。
总之,语文教学特别是中职语文教学应将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灵魂,尊重人,研究人,完善人,塑造人,从文本和人本的角度高屋建瓴地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奠定终身发展的原力和人格完善的动力。
(作者单位:汕头市林百欣科学技术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韩军.再论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3).
篇4
1.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今天,一些学校的教学评估仍存在只注重学生考试分数的现象。一些教师以权威的态度投入每一堂课的教学,控制教学程序,不理会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单纯以讲授知识为目标,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初中美术教学改革的重点。初中美术教学不应当以呆板的思路限制学生的想象力,而要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美术知识的前提下,利用个人对美术的独特理解和想象力创造具有人文气息的美术作品。
2.教学目标设计缺乏人文素养
教师不应当以学生成绩为教学目标,而应当将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落到实处,激发学生的创意,使其利用独特的画风表达自身独特的一面。美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能仅将目光停留在表面,应在打破固有教学束缚的同时将新课改要求的目标提上日程,挖掘美术教学的深刻内涵,提高美术文化的认知能力。如,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仅围绕书本知识进行教学,应在学生接受能力范围之内挖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使其在提高技能的同时提高人文素养。
3.教学评价体系缺少人文素养
以往教学评估体系单一,忽视对过程的评定,只注重最后的结果。这种单一的评价机制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基本的创造力。教学评价中突出人的作用与价值,关注人文价值取向,能很好地适应义务教育美术课程的培养要求。所以,学校在教学评估过程中应当认识到不能只看分数,教育艺术的成功之处在于激励、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才能,开发学生的知识潜能。
二、初中美术教育人文素养教学对策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立足于改进美术教育思想,从加强学生主体地位,使教学目标、教学评价体系设计更加合理等方面寻找突破口,开展具有实践意义的初中美术教学活动。
1.教学活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掌控全局,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以自身思维习惯为特点。教师可以先了解教材的知识点和体系构成,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知识理论体系,同时引导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导学生主动思考,开拓思维,创造独特的画风。如,在《汽车》这节课中,教师可以通知全班举办一场汽车展,要求学生提供自己心中理想的车模形态。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让学生通过思维火花的碰撞激发创新灵感,制作出独具特色的作品。通过课堂展示,学生通过相互比较发现自身的不足,了解汽车构造、颜色整体搭配等。
2.教学目标突出人文教学
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不能只是简单地进行知识的讲解,同时也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美术的学了需要学生的努力之外,也离不开先天能力和敏感度因素,视觉观察能力、对周围事物的敏感度等都影响学生的学习。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差异性,针对不同的学生素质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尽可能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人文情怀。如,教师在卡通形象设计的教学中,可以用幽默、夸张的手法讲解卡通形象设计,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新设计,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其设计能力的提高。
3.教学评价体系更加注重人文素养
教学评价体系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检测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但不能完整地反映教学状况。学校在进行教学评估时,不能只是简单地从知识层面认识学生的作品,重点应当放在画面流露出的学生思维的创新和人文素养的体现上,让学生结合书本知识体系表现自己的闪光点。如,在“感情”这一体系的表达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思路,有些学生重视与父母的感情,有些会联想到与同学或宠物之间的感情,有些学生会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幻想与寄托,通过自主、有深度的抒发创造美好的情感氛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于不同事物绘画能力的发挥总结学生的思想深度和性格特点,以展现人文关怀。
三、结语
篇5
[关键词] 借助 美术教学 培养 人文素养
美术教育是一项服务社会、美化生活、塑造人类心灵的教育工程体系,是人才教育模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关系到学生人文素养完美与否的基础和关键。
一、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人文气息
1.通过绘画写生去认识与表现生活
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程度相对要高,他们的情感体验都来自生活。小学美术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室内,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甚至走出校园,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勾画出心中那份情感,增进对自然的热爱。所以,小学美术教学要引导学生加强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通过线条、色彩、空间、明暗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从而品味生活,增强人文情怀。
2.通过作品欣赏去感悟与品味生活
美术作品能够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从美术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人生,看到情感。小学美术教育,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术作品。比如在欣赏油画《父亲》时,学生在看到作品的那一刻,就会无意识的和自己的父亲作对比。感受到父亲的爱,想到父亲的幸苦,内心深处那份人文情感就会被激发出来,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3.通过工艺制作去体验与创造生活
每一件工艺作品都需要作者把对生活的体验和情感融入进去,实现人文、情感、观念的交汇。小学美术工艺制作课,要引导学生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比如在工艺制作时,会让学生去感受身边那些生活气息浓厚的事物,让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然后鼓励学生试着去制作自己内心感受到的东西,这也在无形中对他们进行了人文熏陶。
二、引导学生感受文化中的人文情怀
1.善于运用其他文化学科的知识
实践证明,通过把小学美术和语文、自然、数学等其他文化学科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例如,鉴赏美术作品时,可以让学生把感受用文学叙述方式进行表达,像《向日葵》这个作品,学生就会用一些语文词句如“梵高是用心灵和燃烧的情感在作画”“梵高的画里有着生命在调动”等等,这样就把美术和语文结合的淋漓尽致,在完成美素教学目标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情怀。
2.美术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文化是一种能够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氛围。通过校园的各种生态体验,通过校风校貌对学生的无形影响,都能启迪学生心灵,塑造学生人格。我认为美术和校园文化的结合无处不在,比如校园的结构,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文化活动,都包含着人文底蕴,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书法、画像、工艺作品等宣传、展示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同时让学生的归属感、集体感得到培养。
3.利用民间文化设计美术教学活动
新课标指出:“应充分利用当地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以及文物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学生对自己的地方民间文化还是比较熟悉的,接触得也比较多,美术教育要把这个优势和特色发挥出来,要积极开发利用好地方人文资源,设计有趣的美术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模拟情景中体验美术,感受民间文化中所蕴含的人文情怀。
三、通过审美情趣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培养学生的审美之心
追求真善美,是育人的本质所在。培养小学生的审美之心,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首要前提。美术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美”的表现形式产生知觉,把美术客观抽象的东西转化成主观具体的能被学生感知的事物。例如,每个人对“色彩的美”的感知力又很大差异,画家往往都是经过训练后产生对色彩丰富的变化形式上的感知。美术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色彩融合的道理,可以通过使用颜料让学生动手去感知色彩的变化形式,就像我们服装一样,不同色彩的搭配,能带来不一样的美感,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感知色彩的形式美和内涵美。
2.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通过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能唤起学生内心的丰富情感,在美的熏陶和感染下,人文素养自然会得到培养。小学美术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进行线条、色彩、形体等外在感性的认知,让他们内心情感受到美的启发,对美好事物的热爱情感也随之提升。例如在对国画大师齐白石的《虾》等作品鉴赏时,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触发内心深处的感悟,从而增进对大自然的热爱情感。
3.保证学生的审美健康
篇6
(一)课堂中加强人文素养的渗透
人文理念的塑造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的方式,将人文理念贯彻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收集大量知识来构架一个清晰明了的教学方案,向学生进行文化输出的时候以让学生全面了解人文精神的理念与内涵为目的,通过提问与趣味答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加强课堂学业的检查,确保学生的文化基础达到社会要求的程度,课堂之中加强宣传人文精神。进行教课时采用多媒体工具,使用语言文字与图片文字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提高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与向往,修正自身行为与思想,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教师实行良好教育的基础,在充满人文氛围环境中进行学习,学生会自然而然的具有人文气息,从而对语文课堂教育产生正面的影响,学校应该大力宣传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与好处,树立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学生,为学生塑造积极正面的个人人格提供良好的学习标杆,并建立相关的制度,教师应该合作起来在校园内全方位的建设文化,建立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表,并增加一些奖惩措施,通过班主任与教务主任来进行监督,有效的制度实施可以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及精神文明,语文课堂是学生塑造品格最为重要的课程,语文教师作为知识的输出者,其个人素养与专业知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大影响,语文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优秀的人文素养,才能有效地向学生传达人文素养的主旨,学校可以通过严格筛选,建立定期考核机制来对保证教师的人文素养足够教育学生。
(三)采用启发式的教育方法
由于中职学生的普遍文化水平都比较低下,年纪也比较小,缺乏自控力,辨别东西好坏的能力也比较低,因此,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十分容易受到社会多元信息中的不良影响,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对中职学生的行为方式与思想进行纠偏,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图片与视频的方式向学生进行示范教学,并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师通过约束自我语言来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向学生灌输人文精神的观念,采用提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将学生分为小组参与讨论,使得学生将人文观念融入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之中。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总结
篇7
一、课堂教学建构人文精神
潜移默化是藏而不露的心灵唤醒,是一种“围炉诗话”般的悟对,是“无为”中的“有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建构,不是政治灌输或道德说教而是一种潜移默化。它是一种人文熏陶。它改造着儿童的意识与心灵,积淀着价值规范,丰富着思想情感,提升着道德品质,熔铸着意志品质,强化着心理精神。
1.传递精神,潜移默化。加里宁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有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这点往往是觉察不出来的。但还不是如此,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把热情洋溢、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勤奋刻苦、严谨求实的治学作风,正直诚信、任劳任怨的高贵品质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一位哲人说过:“最柔和的慈爱,最无畏的坚毅,最温柔的情感,对德性最崇高的热爱,所有这一切都成功地使他震撼的心房充满生气和力量。”这种人文精神无疑是一股清新怡人的春风,一泓清澈可见的泉水,润物无声。
2.巧用载体,感悟体验。教师要以现代教学理论为依据,从学生年龄特征出发,改进教学方法,把影视、音乐、美术以及自编的小品、课本剧等巧妙地穿插在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使它作为一定的载体,赋予它们丰富的文化底蕴,把文化渗透到教学中去,以达到陶冶、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感悟是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品味其中的感情,体验是一种情绪、情感的想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中精彩的语言进行诵读品味,体验感受,从读中悟情、悟理、悟精神。例如《穿山甲问路》中小溪流对穿山甲说“我总是在探索中前进,在我看来,路就在自己脚下。”教师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穿山甲的话,从中知道只有经过自己动手,自己动脑寻找,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道路。
3.写好汉字,立足育人。写好汉字是弘扬民族精神一种途径。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好字。由写字入手,联系到中国的书法艺术、绘画艺术,以及和中国字画有关的领域,将学生领进一个无比广阔的世界,这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再说“字如其人”写字就是做人,写好字对于培养认真负责的人生态度,磨练人的意志,养成可贵的耐性都有极大的好处。
二、课外阅读丰厚人文底蕴
阅读是吸收。拓宽阅读面,能迅速而有效地扩大学生的吸收量,使学生的人文底蕴加宽加厚。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体裁多样的文章,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让书籍以欢乐的激情去充实年轻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学生涵泳于美文佳作中,吸收精华,领悟内涵,从中获得情感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与启示,领会其中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自身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1.专题性阅读。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水平和年龄段的要求,对学生课外阅读内容、范围、数量作一些合理安排,给予恰当的指点,以便减少盲目性、杂乱性,体现层次和梯度。如低年级以寓言、童话、儿歌为主;中年级以诗文、英烈故事、名人故事为主;高年级以上下五千年、名著选读、科技博览为主。这些书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美好的心灵,美好的景物,美好的品质,美好的情境,学生读这些书,就会焕发出对“美”的向往,自觉抵制丑恶的东西,从而净化心灵,提高人文素养。
2.消遣性阅读。是指用阅读某些书籍来度过空闲时间,消除烦恼,愉悦身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张而又忙碌,课后看一些“脑筋急转弯”、“漫画”、“连环画”、“谜语”“奥特曼”等,既可以消疲劳,又可以从中体验思维,在啼笑皆非中感悟人性的真、善、美。
3.探究性阅读。它要求学生围绕一定的目标,即为了探索、研究、解决某一个问题,广泛收集相关材料,进行阅读。例《太阳和风》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看来,我们各有各的本领。”学生质疑:太阳和风有哪些本领?学生课上讨论比较热烈,但是内容太浅显。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太阳和风的本领,教师让学生课外查阅资料,开展探究性阅读,阅读后以“太阳或风的角色”介绍本领。
4.背诵性阅读。是指对那些脍炙人口的格言、对联、歇后语、谚语、成语、古诗词等进行熟读吟诵,背诵积累。背诵确实可以化别人的语言为自己的血肉,愈背愈丰富,愈丰富愈自然贯通。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抓住青少年记忆的黄金时期,引导学生广泛涉猎,扩大储备,增厚底蕴。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日记本,定期按专题摘录、剪贴成语、格言等,每天早读课上读一读,背一背,定期举行摘录数量、质量的评比、展览,开展背诵比赛等。
三、语文活动促进人文内化
开放性的大语文教育观要求学科间、课内外、校内外、课本学习和实践活动、学和用的大整合。培养掌握和运用语文工具去创造文化、传承文化的人。教育是要促使人性的提升,使儿童从自然性走向社会性,从个体性走向总体性。学生人文素养需要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反复历练,才能修成正果。
1.主题活动。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中,时时处处都可以学习运用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主题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关心生活,善于发现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以个人、小组为单位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搞好记录,写好总结。还可以看影视(焦点访谈、世界各地、历史巨片……)听广播,上网从中寻找关注的问题、事件、人物,展开讨论交流,各抒己见,从而学会辨别是非善恶。还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通过出板报,编班报,演讲,朗诵等形式进行内化。
2.艺术活动。音乐和舞蹈是人类最悦耳和最优美的艺术,书法和绘画是人类最闲雅的动作旅游和吟诗是人类最愉悦的行为和最赏心的谈吐。学生课后听听音乐,看看画展,练练书法,旅游观光,徜徉与此类活动中,体悟天地万物之情理。他们的审美情趣,鉴赏能力,文化品位无疑会得到充分的熏陶、感染和提升。
篇8
【关键词】初中美术 人文素养 教学现状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31-02
一、初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教育部门也越来越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新课标的实施,使初中美术课的人文教学能够顺利实现,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各种问题。
1.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被重视
目前还有部分学校把对学生考评的重点放在文化课的考试成绩上,以教师的教学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美术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在文化学习中融入美术知识,发挥学生的主管能动性。
2.教学目标设计缺乏人文素养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多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估学生,而不是鼓励学生培养情感和价值观。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激发创意,充分的表达自我,实现自我。另一方面,美术课程在很多地方尚未编入教学目标,仅将人文素养教学话语中,并没有真正的付诸行动,这不利于人文教学的发展。
3.教学评价体系缺少人文素养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学评估体系比较单一。评估中往往是只中结果不中过程,这不利于人文素养课的推进与开展。单一的教学评估体系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教学评价在整个教学计划中起着重要作用,能够发现学生的不足和激发学生的发展潜力,促进整个教学计划的调整。在教学评价中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人文价值取向,能不断的促进美术课程的推进和美术人文素养的提升。在教学评估中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分数,学生的发面发展更加要重视,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潜能发挥。
二、初中美术人文素养教学策略
1.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随着教育的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越来越得到重视。学生不单单是一个听课者,逐渐的变为教学的主题,教师也不再是原来的说教者,而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学角色在不断的变化,不断的适应教育的发展要求。同时也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促进和引导学生自我能动性的发挥。在教育观念转变的大背景下,教师也要转变观念,不断的去了解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协调好师生关系,突出人文关怀。在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能够更加的自由自在,更加的有信心,可以充分的发散思维,实现个性发展,为人文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做准备。
2.了解教材人文内涵
美术教学是美育的直接表达方式,是人文精神重要的培养方式。通过将自然界和现实的事物听过艺术手段来描绘出来。在描绘的过程中,描绘者需要投入自身的情感,融入自身的认知,赋予作品生命。作品不单单是一幅画,而是具有了活力和情感。初中美术教材中融入了大量的国内外优秀美术作品。这些作品都是东西方文化的精髓。教师应该首先认识到美术教学在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中的重要性,不断的引导学生品鉴优秀的艺术作品。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不断提高学生对学术的认识和对美得认识。
3.构建平等、和谐、民主的美术教学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人文素养培养的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环境等都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优秀人格,还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和默契合作。所以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加强在和谐的环境中开展教学,增加人文关怀。重视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关爱的环境中成长。让学生体验到教师的关心,增加师生、同学之间的感情。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促进心灵的交流对话。
4.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加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在现代教育中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全新教学理念。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学生的学习途径更加的多样化,不再是单一的书本,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多样化和思辨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做到言传身教。在长期的教学中,教师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应当不断的进行归纳和总结。教师也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美术专业素养,提升自身美术欣赏水平和美术技能,把美术和其他文化课程有效的结合,促进文化课的学习,促进教学的不断推进。教师要利用自身的影响力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5.更新教学理念,优化美术教学过程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中,美术教学不受重视,甚至是可有可无,时间经常被挪用。在教育改革的新时期,教师应该认识到美术教学的重要性,改变以往落后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要走出课堂,增加交流与沟通,提升创造和长信。培养学生的细信息和自尊心,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中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结语
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当今社会,人文素养的发展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美术教学这平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学生的人文素养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凌国荣.初中美术人文素养教学策略探究.合肥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
[2]王晓婧.初中美术教学与健全人格培养研究.温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篇9
一、加强人文教育的紧迫性
18世纪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倡教育以人为本。他认为“我们生而柔弱,所以需要坚强;无所依靠,所以需要帮助;愚昧无知,所以需要理智。所有我们生而缺乏而到成年时所必需的东西,都是由教育所赐予的。”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重要任务,而发展学生美好的、积极的情感,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则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体现。而这是一个教育被异化的时代,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演变成对学生单纯的知识你的一味灌输,对学生在情感和学习上的引导却越来越少。教育本来是人的教育,其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现在我们却看到它在不知不觉放弃了育“人”的责任,而教育一旦离开了“人”,严格来说就不成其为教育。
二、英语教师在人文教育中的角色扮演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用“蜡烛”来赞美老师为教育事业的无私贡献,而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出台,我们把老师比作太阳。“太阳式”的教师正因为自己的生命充盈,才能够慷慨的给予,才能使学生变成健康有活力的生命独立体。教师工作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必须有一定的创造新空间。学生有着各自独立的思想情感,其灵魂不应被塑造,而应被唤醒,激发和升华。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在丰富的教育资源面前,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这时,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之人转变为指导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人,即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更贴近学生的内心世界,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也更让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
三、人文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1. 英语新课程标准的人文特征
外研社出版的新课程标准中的课文作为情感载体,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是教师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材料。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我们可利用这些文章“The Great Wall”,“Four great inventions”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我们可以通过“Steven Hawking”,“”等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献身科学;在学习了“Saving the earth”,“The world around us”等文章后努力唤醒学生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让学生通过“A garden of poems”,“Art and Literature”等的学习,丰富他们的文化艺术修养,培养对艺术的兴趣,陶冶他们的情操。
2、英语教学活动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1)调整阅读策略,使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充分接受文化熏陶。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点。现在各种资料书上的阅读文章也紧跟时代潮流,尽可能多的采用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文教育意义的文章。在阅读教学中老师不要一味注重语言的讲解,而要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扩充和渗透,使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相结合,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扩大其知识面,感受文化熏陶。如讲到New Zealand的时候,我会及时结合课文内容在网上搜寻相关图片,新西兰的风土人情,地理,状况等,一边展示一边加以描述,如新西兰的历史变迁,国鸟几维,当地的毛利人生活等等。讲Festivals的时候例举各个国家的特别的节日,及它们的起源,并联系中国自己的节日相应的作对比等。我还发现学生的课外知识极其匮乏,这与我们所提倡的人文素质教育是相悖的,这样的学生也不能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语言学科,平时要让学生加大阅读量,读一些适合中学生的英语读本《简爱》、《傲慢与偏见》等;也可以读一些简写本或双语本,如:《英文简易名著》、《书虫牛津英汉对照读物》等。以上这些英文材料语言地道,内容丰富,通过大量阅读这些英文作品,学生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以及精神面貌等,形成跨文化意识,提升人文素养。
2)提倡影音辅助教学,即适时采用电影、诗歌、音乐等形式,陶冶审美情操。看英文原版电影是英语教学的另一种语言能力提高及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有选择的播放,题材一定是积极向上的,培养学生积极生活态度的,我们这学期放了几部经典英文电影,如Gone with the wind; Hamlet等,这些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养内涵,所以看完后留几分钟时间让他们去体会,去讨论,最喜欢那个角色,从他或她身上学到了什么,老师要及时启发提示他们,如看《Gone with the wind》不少学生只会看Scarlet和Rade的凄美爱情,却忽视Scarlet这个丰富的人物形象,敢爱敢恨,从小身在优越条件下的她陷入人生低潮时能勇敢的应对,这个人文教育题材恰好适用与当今物质套件优越的学生身上,所以我及时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和教育,希望对他们有所启发。
此外,音乐可以抒发感怀,舒缓心情,许多学生都喜欢听音乐歌曲。教师可以利用活动课或课间播放一些优美的歌曲,如经典歌曲《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或流行歌曲《Yesterday Once More》,《My Heart Will Go On》等。音乐和电影都是充满人文气息的因素,将这些内容引入英语教学,学生既欣赏到语言的意境美、节奏美,也能调动学英语的积极态度。更重要的是陶冶了情操,加强了自身艺术修养,而这也是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素养;培养;道德品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42-01
1.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价值
1.1 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作为一门比较重要的基础学科,语文课程不但为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并且也是有效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1]。所以,为了能够很好地开展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那么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这样可以在帮助学生在学习人文科学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完善的人格与思维方式。这也是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1.2 有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当前的教育教学理念都比较注重"以生为本",而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即为加强人文关怀。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与人格还不够成熟,正是逐渐形成的时期。所以,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那么教师就要在为学生传授教学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只有如此,才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达到育人的目的。
2.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措施
2.1 深入挖掘名篇内涵,提高人文素养。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存在着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包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中华民族精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借助于这些名篇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诸多的诗文中,尤其是对于古诗文而言,其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所在,是人类文明的精华,其中包含的诗句以及字词都充满了深刻的哲理与美感。
2.2 渗透情感教育,迁移人文素养。在每篇文章中都会富含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而这些感情并非是在表面呈现的,而是需要学生深入对这个文章进行分析才能够体会到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深入地挖掘各种资源中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这样才能够达到有效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使得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在文章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想情感,学生能够得到感染,达到培养其人文素养的目的[3]。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将书本上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于是就可以更好地了解教材内容,了解到其中涉及的人物、情景,使其情感得到良好的熏陶。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燕子》这篇文章,使其能够体会到其中的"春天花开草长,万木齐发"的美丽景色,实现情感文化的良好熏陶,进而实现人文素养的迁移,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其情感。
2.3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人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多种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可以采用语文活动比赛的方式,通过比赛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其能够积极地进行自学,加强实践与探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故事演讲大赛、书画比赛以及作文比赛等,使得学生通过各种类型的比赛来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提升其人文素养。此外,学校也可以开展人文科学讲座。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更好地领略到祖国的壮丽河山,更好地理解某部文学作品,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2.4 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提升人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也是示范者,教师的语言行为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首先,其要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要充满爱心,宽容、真诚地对待学生,与学生成为好朋友,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及时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健康成长[4];其次,教师要具有积极、良好的爱好以及生活情趣,进而更好地感染学生,为学生发挥良好的榜样作用,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地认可教师、崇拜教师,喜欢与教师接近,向教师学习良好的生活情趣与兴趣爱好。
3.结语
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但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充分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要深入挖掘名篇中存在的人文知识与深刻内涵、合理渗透情感教育、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并且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等,进而充分地实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杜风虎.小学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培养浅析[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7):248-248.
[2] 杨敏.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J].课外语文:下,2015(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