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财务会计准则范文

时间:2024-03-20 10:58: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企业财务会计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企业财务会计准则

篇1

【关键词】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小企业会计准则; IASB; ASB

一、引言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表的《概念框架项目的范围与涵义》,其认为概念框架是由目标和相互关联的基本概念组成的协调一致、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目前,各个国家从分析、评估、指导现实会计准则的角度出发,都在大力研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期构建一套系统、协调、严谨的结构来规范实务中的处理方法。依照国际会计惯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应涉及财务报告的目标、报告主体、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会计要素的划分、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等方面的内容。我国于2006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虽然名义上不是概念框架,但对我国具体会计准则起着指导作用。

2011年10月我国财政部了《小企业会计准则》,意在深化小企业会计改革,规范小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促进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小企业会计准则》作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基本保持一致,但是部分内容及表现形式有所调整。纵观各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不难发现小企业会计准则始终是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指导下进行修订和完善的。由此,我们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角度对国际IASB《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英国ASB《小企业会计报告准则》进行参照比较,以分析我国新《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特点。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的比较

(一)财务报告目标

我国新《小企业会计准则》沿用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财务报告目标,即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提高企业透明度,同时,反映企业管理层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可见,我国小企业的会计目标立足于兼顾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并且着重强调受托责任。IASB认为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兼顾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两个方面,并将决策有用划分为主要目标,受托责任则作为次要目标。英国ASB也将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作为财务报告的目标,其认为财务报告目标既要为考核企业管理层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提供信息,同时也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且两个目标并不矛盾,投资者对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进行考核就是为了做出更好的经济决策。

综上所述,在财务报告目标方面,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同国际IASB《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英国ASB《小企业会计报告准则》的规定大同小异,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将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作为财务报告的目标,不同之处在于IASB与ASB将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作为首要目标。究其原因,我国小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管理层普遍存在自利行为,会计造假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以利于报告使用者决策成为财务报告目标的首要考虑因素。为改善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账目混乱现象,新实施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做出了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共存,且以受托责任为主要目标的规定。相较之下,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财务报告目标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目标的实质性趋同,在具体规定上又突出了我国特色,因而对规范小企业会计行为,健全和完善财务报告制度,促进小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大有裨益。

(二)报告主体

《小企业会计准则》将小企业从大中型企业中独立出来,实行差别会计报告,既体现了与国际准则的接轨,又结合了我国小企业的发展现状。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准则适用的范围必须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要求且不包括以下三种:一是股票或债券在市场上公开交易的小企业;二是金融机构或其他具有金融性质的小企业;三是企业集团内的母公司和子公司。IASB《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将小企业界定为不负有公共受托责任,并且向外部使用者公布通用的财务报告。英国ASB《小企业会计报告准则》从量化的角度对小企业主体进行界定,其中涉及了对营业额、资产总额和雇员人数的规范。

通过上述介绍我们可以看出,三个准则对小企业主体的界定不尽相同,但体现的实质极其相似。我国对小企业的界定采用了定量和定性两项标准,既借鉴了诸如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概念框架中关于小企业主体量化式划型的理论,通过《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从营业收入、资产总额、从业人员三个主要维度划分中型、小型、微型企业,又对公开交易股票、债券,具备金融性质的企业予以排除。我国没有采用英国ASB《小企业会计报告准则》中单一定量模式对小企业主体进行规范,有其现实合理性。采用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标准正是基于对我国小企业数量多、涉及行业广泛、差异较大特性的考虑。若仅以定性标准进行主体界定会含有过多的主观成分,造成实践中难以操作;若依靠若干数量指标衡量企业规模的大小,则不足以保证准则界定的准确性。所以,采用针对性强、易于实务操作的主体规范方式,是现行条件下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三)财务信息质量特征

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继承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关于财务信息质量特征的描述,将会计信息质量划分为八个具体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可理解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其中着重强调可靠性。IASB概念框架指出,财务信息质量特征应包含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在内的主要质量特征以及重要性、如实反映、中立性、完整性等其他质量特征。英国ASB则清晰地划分了质量特征的结构层次,形成了以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为首要特征,预测价值、验证价值、如实反映、避免重大错误等对应于主要特征的质量要求为次级特征的概念框架。

由于我国小企业资本结构简单,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较少,其会计信息的需求主要限于税务、银行、企业内部三个方面,加之小企业资金、人员的固有制约,因此小企业会计信息供给的承载力较低。较低的信息承载力决定了会计准则需充分关注小企业会计信息的供给能力,避免因过多的信息质量要求带来的企业“逆向选择”,即提供不真实的会计信息,以完成任务。此外,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本身具有逻辑一致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既离不开总体会计环境的影响,也无法脱离成本效益的约束。重新建立我国小企业信息质量概念框架,势必会增加准则的制定成本,也给小企业带来沉重的执行成本,同时会增加会计信息使用者在比较不同信息概念框架时的成本。基于以上考虑,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以《企业会计准则》信息质量特征要求为标杆,将制定目标的导向聚焦于股东之外的银行、税务对会计信息的需要,实行两套准则共用一个概念基础,以减轻小企业信息供给负担,加强信息质量的内在联系,并保持与国际趋势高度一致。

(四)会计计量

现阶段,我国小企业存在规模小、业务相对简单、会计基础工作相对薄弱、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比较单一等问题,因而在会计计量方式的选择上必须侧重简单、务实的原则。与IASB《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ASB《小企业会计报告准则》相比,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简化了会计计量方式,并废弃了公允价值、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等计量属性,确立了以历史成本为标准的唯一计量模式,对国际会计惯例中多种计量属性并存使用的情况进行了变革,因而具有明显的“中国会计计量”特色。

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放弃较为复杂的公允价值计量,采用历史成本作为单一的计量属性,无疑有其现实意义。虽然公允价值计量突破了财务会计历史成本的局限性,解决了历史成本法下计量的账面价值与实际市价背离的问题,但我国小企业应用公允价值的条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相差甚远。长期以来,我国小企业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缺乏规范的管理,账务不健全,经济业务繁杂且生产商品带有随意性,国内尚未成熟的市场条件无法满足直接获取市价的需要,强行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不仅无助于规范小企业会计核算,反而会成为小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其次,公允价值的应用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且执行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这与我国小企业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普遍较低、缺乏必要的公允价值应用技能的现状相背离。回归历史成本法下的传统计量模式,无疑将回避会计估计的问题,从而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再者,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符合税收征管的要求。以历史成本作为单一计量属性,有利于消除小企业会计所得与纳税所得额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减少小企业纳税申报时繁杂的调整事项,促进准则与税法的协调。

(五)会计核算

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分为总则、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及利润分配、外币业务、财务报表、附则,共计十章九十条。新准则在原有准则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化,调整、删减了小企业日常经济活动中较少涉及的会计核算内容,力求最大程度规范小企业日常经济业务的核算与处理,方便小企业实务操作。与IASB《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ASB《小企业会计报告准则》相比,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涉及交易事项的规定明显偏少,诸如投资性房地产、或有事项、政府补助等核算内容均未在准则中提及,而需要参考《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在具体核算方法上,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与其他两个准则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例如,对长期股权投资的适用方法有权益法和成本法,而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只允许采用成本法。在资产减值方面,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较之其他两个准则不计提任何资产减值准备。在固定资产折旧方面,我国明确规定了除特殊情况外,小企业应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而其他两个准则皆鼓励适用主体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计提折旧。整体来看,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简化程度与可操作性已大大超过其他两个准则,在会计核算方面具有鲜明特点。简化会计核算要求,优化实务操作,符合我国小企业会计基础薄弱的现状,有利于小企业减少会计职业判断的应用,并对日常交易或事项进行有效核算,因而有力保障了小企业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

(六)财务报表的呈报

《小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我国小企业的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附注,编报期采用月报和年报的方式。IASB《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未将财务报表呈报的相关内容列入准则之中。英国ASB颁布的《小企业会计报告准则》规定,财务报表应包括主要财务报表以及支持性附注,其中主要财务报表由财务业绩表、财务状况表和现金流量表组成。财务业绩表的呈报针对业绩的组成和项目特征,财务状况表的呈报针对持有资产与负债的类型以及两者间的关系,现金流量表的呈报则重点关注不同活动产生的现金以及用途。

可见,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报表呈报的描述较为完整、全面,这与英国ASB《小企业会计报告准则》相关规定是实质性趋同的。实现小企业财务报表的国际趋同,是我国会计准则适应国际形势变化的一大举措,有利于促进我国小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规范其报告行为,对于完善我国持续全面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将产生积极影响。此外,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吸取了IASB在构建财务报表概念框架时的经验教训,增加了对财务报表呈报内容的规定,将财务信息的列报纳入小企业准则中,确保了我国小企业财务报表呈报的常态化、规范化,同时有助于税务部门查账征税,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实现公平税负。

三、总结

本文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角度将《小企业会计准则》与IASB《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ASB《小企业会计报告准则》进行比较,发现新实施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在财务报告目标、主体界定、信息质量、会计计量、会计核算、报表呈报等方面具有明显的趋同和简化的特点,既符合国际趋同背景下与国际准则接轨的要求,又结合我国国情,有助于提高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我国小企业具有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广、寿命短、技术装备差等特点,在发展过程中明显有别于发达国家的小企业,因此《小企业会计准则》必须立足于我国小企业现实状况,以规范小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为目标,促进小企业的发展。会计主体界定的独特性,有利于实现差别会计报告,方便政府部门对小企业的监管。财务报告目标注重受托责任,强调信息质量的可靠性,有助于改善小企业会计造假现象,减轻会计信息负载,满足成本效益质量约束条件。采用单一历史成本计量,简化会计处理,有利于规范小企业会计行为,实现与税法的协调,减轻纳税调整负担。财务报表呈报的完整性,有利于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如实反映。

【参考文献】

[1]时军.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国际比较研究[J].财会通讯,2011(10):26.

[2]小企业会计准则编审委员会.小企业会计准则[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2.

[3]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4]任永平,毛丽娟.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国际现状与经验启示[J].会计之友,2011(7):19.

[5]傅宏宇.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中小主体财务报告准则》差异的原因分析[N].兰州商学院学报,2012(6).

篇2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会目标;特点;思考

我国拥有着数目众多的中小型企业,经营类别遍布各个行业领域,满足社会各个层面的需求,发展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来,财政部陆续了《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进行核算与规范已势在必行,做好这一系列工作的必要前提就是明确财务会计目标。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确定,不仅直接涉及到会计规范的价值取向和会计方法程序的选择,同时也有利于会计目标理论体系的完善,本文将就此问题做粗浅探讨。

一、中小企业会计信息需求变化的特点

(一)投资者的决策需求与经营者的经营需求重合

一般来说,中小企业的规模不大,经营过程中受到多种限制,因此上市发行股票或筹集资金等活动比较困难。我国的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多为合伙或独资形式,所有者大多直接从事企业经营管理,从而不存在股东与经营者的委托关系;即使所有者不直接从事企业的管理,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也不够彻底,仍然“藕断丝连”。这种状况的存在,使得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投资者己转化为企业的内部人,通常被看作是企业外部投资者的决策需求与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需求重合,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基本上不存在。这种情况下,再将投资者的信息需求作为中小企业财务会计服务的优先考虑显然是不合适的。

(二)银行对中小型企业贷款管理需求小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自有资金有限,积累速度整体上过于缓慢,加上受到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影响,造成其信用等级低,信用自治相对较差,因此出现融资贷款上的困难;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主要以地方性私人性质为主,属于非国有企业,一些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受传统观念和行政干预的影响,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也不重视、不热心,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在获得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债务融资方面处于劣势。现在我国中小企业贷款规模仅占贷款总额的15%左右,在如此小规模与小利润的环境下,银行当然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自然相对较小。

(三)政府税收征管部门对中小企业财会信息的需求较为突出

在上述两个因素的铺垫之下在,政府税务部门的税收征管对中小型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相对之下就非常突出,因此税收部门成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最主要的外部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四)会计信息难以满足企业内部管理需求

在中小企业中,往往投资者同时也是经营管理者,投资者或领导者集权现象往往较为严重,同时所使用的会计管理人员缺乏应有的专业素质,内控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也不到位,因此容易造成相当一部分企业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会计方法的一贯性程度较低,会计信息也就难以用来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情况,无法在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决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关于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目标构成的几点思考

(一)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主体

主要内容包括提供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两个方面。前者一般是指中小企业的会计操作管理人员,后者即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问题。中小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按其重要程度排列应主要包括债权人、国家税收部门、政府主管部门以及投资者等,当然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信息也可用于企业加强经营管理。

(二)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客体

即主要明确“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信息”问题。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由于其组织形式和规模不同,在融资的方式与渠道、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与管理的复杂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而其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也存在着差异。从会计信息使用者来看,中小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首先应有助于债权人作出信贷决策,其次应有助于税收部门的税收征管,以及有助于企业从相关渠道融通资金等。总体看来,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相对比较简洁、概括。因此,2002年10月的第十九次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会议提出了适用于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有: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以及制约因素即成本效益原则。

(三)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方式

它主要强调会计信息的提供方式。由于中小企业有着与大企业不同的特点,中小企业财务报告的详细程度、报告对象、报告方式等均应有别于大企业。我国的情况在许多方面与德国相似,因此,在立足于我国实际情况基础上,可借鉴德国的做法,对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采用“区别对待、分层披露”的原则,实行“逐级简化”的做法。例如,可将我国非上市企业划分为大、中、小、微型企业4类,大型企业应全面执行上市公司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财务报告要求按上市公司处理;中型企业可以不执行上市公司执行的会计准则,年报要求编制会计报表,但现金流量表和会计报表附注可以适当简化;小型企业不要求执行会计准则,年度报表可以简化,不要求编制现金流量表和报表附注;微型企业的会计规范应强调实用性,对采用定税制的,可对其财务核算不作具体要求,对需查账征税的,只需要求简单的财务报告,满足纳税需求即可。这些简化措施符合会计的相关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也有利于保护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韩永彬.浅议中小企业会计目标的定位[J].财会月刊,2003,(3).

[2]陈毓圭,应唯.关于中小企业会计国际指南[J].会计研究,2006,(12).

篇3

[关键词]:财务会计 税务会计 分离 协调

国际上经典的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关系模式有以英美为代表的财税分离模式和以法德国家为代表的财税会计合一模式。目前世界各国在对待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方式以缩小或消除其差异为主,但是通过本文的而研究发现,没有必要为消除二者的差距而强行使一方去适应另外一方,二是应该遵循二者自身的发展特点使其科学、健康、协调地发展。本文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中国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关系的模式选择适宜的发展路径。理论意义:作为企业会计两大分支的财务会计,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方面的信息,有助于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而税务会计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会计学科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本文通过对财务会计、税务会计之间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对国际上的两种财税会计关系模式进行分析,找出中国财税会计关系发展的适应模式,这在理论上对于会计学科的发展是有意义的补充。现实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税务会计逐渐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以自身的发展特点得到了大量研究者及实践操作者的重视。会计学作为一门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工具学科,使得其分支的财务会计及税务会计同样具有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通过对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分离与协调的研究,综合国际财税发展的模式,提出我国财税会计发展模式的选择及改进思路,这对于完善我国现行财税会计的实际操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

2006年我国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根据这一会计准则我国实行了英美的会计模式,将企业的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这就表明独立税务会计模式能否有效与我国的整体会计安排形成呼应。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会计的发展的历程来看,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有其必然性。

(一)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人员的分离

一个企业的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人员是要分离开的,每个职务都有自身的职责。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主要体现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业务上的分离。首先,财务会计人员应当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上,对于企业的一些繁琐的核算工作在业务上应当不占较大比重;而税务会计应当将主要的工作着眼点放在对税收政策的贯彻和加强上,对于其一些繁琐的核算工作也可以适当减少。原有的财税合一的会计体制与我国原有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和所有制状况相适应。在现代企业发展制度条件下,企业不是国家的附属物,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最主要的通过税务关系来体现。现代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在可供选择的条件和范围内选择适合于本企业实际情况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继而从社会经济的角度出发,来反映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不必一致的去遵循税法的规定来进行会计业务的处理。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可使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强企业的管理上,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繁琐核算工作。

税法的制定是是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宏观经济政策来制定的,为此税法高度地体现了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和管理的要求。而财务会计主要是根据会计惯例和会计理论来进行核算的,主要体现了是投资者为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来的需要。目前我国企业实现了多元投资的主体,实现了多种经济成分的并存,如果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高度混合,那么会计核算就会两头兼顾,进而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使其不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如将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适当分离,企业就可以自主的在允许的范围内,选择其适合自身的会计处理方法,保障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业务处理的分离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除在人员操作上进行分离外,在业务处理上也要分离。通过税务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了多环节、多税种、多层次税收调节的体系,使其符合税率合理、税种健全、税负公平的要求,从而发挥税收征集调节经济运行和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双重作用。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合一模式下,规范缴纳行为、稳定税基、优化税收收入水平等要求不可能在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中得到体现。部分企业可能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利用税法不完善的特点,通过修正某业务财务决策或直接调整会计数据的方式,实现少缴税的目的。为此适当程度的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以适应依法、准确、合理纳税需要。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会计体系改革不断加深。近年来国内外商直接投资及外企不断增多,投入到国内的资金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我国到国际市场投资的数额也在逐年增大,为于税收的国际惯例保持一致,防止国际上避税行为的出现,改善投资环境,有效地维护我国企业利益和经济权益,建立起独立的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是尤为重要的。另外,我国会计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能如实地反映企业会计信息的会计准则体系,这就使得企业得财务会计核算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随着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企业的财务会计目标更为明确,即为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价值信息。为此只有将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独立出来,才能使财务会计按照新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进行核算,来适应我国会计体制改革的安排。

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协调必要性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过度分离同样会导致一些会计问题的出现。在我国,企业的会计利润和企业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项目过多,加之企业所得税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存在众多规定,使得过度分离的财税会计产生负面影响。近年来我国已经取消了统一的企业财务制度,但过多过细的企业费用列支标准的产生与税收宏观调控的功能并不匹配。另外,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为企业人为调节利润提供了空间。而两者的过度分离在增加企业所得税征管工作难度的同时,给税务部门造成了很大压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所得税征收成本,增加了税务监控难度。

分析、研究认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借鉴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借鉴合并财务报表的操作方式,通过编制、登记、计算财务会计报表及其附表有关项目的相关调整分录,来构建以公认会计准则编制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为基础,调整转化形成按照资产、负债计税基础编制的税务资产负债表及纳税申报表的方法体系。

三、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关系的模式选择与改进思路

(一)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关系的选择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模式关系的选择与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法律环境、企业组织形式等政治、经济、法律等因素密切相关。为此,本部以我国社会环境入手来分析适合我国的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关系模式。

1、国内的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30几年,国内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并在逐步完善,随之而来的所有制结构及投资主体也日益多元化。政府为实现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制定了相应的税收制度来满足足额、及时的税收收入要求;债权人及企业的投资者则要求会计制度能够尽可能的满足资本的保全。为此,当前财务会计税务会计关系选择模式的选择应在保证政府的宏观调控实施有效的前提下来保证企业健康发展,促使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在相互独立的同时尽可能的融合。

2、国内的法律环境

以日本为代表的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合一的国家中,看出其国内的经济法律体系已相当完备。商法、公司法等法律对企业的各种会计事项均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企业对税法、商法的遵循程度远远高于对公认会计准则的遵从。而目前为止,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尚不完善,税收制度本身还未建立一套独立的税前扣除标准和收入、费用的扣除标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据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

3、国内的企业组织形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股份制改造的进行,我国大部分企业将股份制作为企业的组织形式。随着潜在投资人和投资人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增加,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成为了会计信息量的首要特征,作为会计从业人员应遵循会计准则,面向投资者,而不屈从税法的规定,这同样是税务会计独立的一个原因。另外,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会促进税务与会计在全球各个国家的逐步分离,从而促进我国税务会计的建立和完善。但目前来讲,我国的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还不能完全分离,应该实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适度分离的模式。

(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关系的改进思路

从前文的分析中,我们看出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在大方向上是需要分离的,但也不能完全分离。所以现阶段我国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关系的模式应该选择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适度分离的运行模式,在遵循财务会计核算的前提下对税法与会计的差异进行纳税调整和计算,这样既能达到增加的效益的目的,又能达到降低成本的作用。受限于我国企业发展的不同,适度分离的财税模式也不能够选择“一刀切”,而应该进行区别对待。

1、筹资渠道多元化的大型企业应当适度分离

筹资渠道多元化的大型企业所有权比较分散,企业的营运资金既有来自企业内部的积累,又有来自于债权人和外部投资人的投资,又有来自直接融资市场的资金也有来自间接金融机构的资金。这就决定了企业的会计目标在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之外,还必须体现利益相关者的要求。根据前文的分析,筹资渠道多元化的大型企业应选择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应当适度分离的模式。该模式在坚持独立考虑税法收益和会计收益的核算方法,并在一定的控制范围之内以适应我国特殊的会计环境。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适度分离的模式要综合考虑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需要,同时要结合我国的特殊情况能使两者分离程度过大。

2、筹资渠道单一的中小企业税务导向会计模式

筹资渠道单一的中小企业无论是在规模、组织结构方面均与筹资渠道多元化的大型企业在有着明显的差别。筹资渠道单一的中小企业,经营者的经营需求与投资者的决策需求相重合,由于自身的规模和组织结构等方面的限制,使得这类企业一般难以上市发行股票筹集资金,企业的所有者大多直接从事经营管理,而不存在委托关系,从而使得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不够彻底。2006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明确指出中小企业报税是其主要目的,为此对于这类企业来讲,应该实行的会计制度是与税法保持一致的税务导向会计模式。这符合该类企业经营运作的特点,有利于提高这类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节约社会资源,减少会计操作成本。

四、结论

根据全文的分析看出,财务会计是按照会计准则核算企业的财务成果,并为企业利益相关人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真实相关的信息。而税务会计则要根据现行税收规定和征收办法核算企业的应税收人、准予扣除项目、纳税所得额(应税收益)和应纳税额,为正确履行纳税义务、保证国家税收的充分实现,调节经济和公平税负,为国家税务部门和经营管理者提供有关税务方面的信息。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方式是提供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而税务会计目标的实现方式是纳税申报。财务会计核算的对象是企业以货币计量的全部经济运动,包括资金的投人、循环、周转、退出等过程,而税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对象只是与计税有关的资金运动事项。税务会计要对纳税申报、税款解缴、税款减免、税收筹划进行专门核算,而财务会计则把这些作为附属工作。另外,财务会计核算的依据是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并结合企业自身生产经营实际需要加以选择。而税务会计核算的依据是国家税法,在执行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税法(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运作,不能任意选择或更改。正是因为两者的处理依据不同,导致它们在损益确认口径和会计计量属性等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差异。正是差异的存在,才使得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之间存在着分离,但二者之间又存在着协调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孙静.论如何改进我国的税务会计信息披露.会计之友,2013(2).

[2]黄信忠.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所得税差异分析.对外经贸,2012(3).

篇4

(一)财务会计制度的缺失

我国的中小企业基本就是以国家颁布的小企业会计准则为准,大多不会花精力制定符合本企业的会计制度,如财务审批、成本核算、验收计量、资产盘点、内部牵制等基本制度,几乎没有成文的规章制度。许多中小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处于创业阶段,产品生产和销售是关注的重点,会计制度的制定在短期内难以显现效益,而且现有的人员较少,工作量大,无暇顾及制度的建立健全,管理者的惰性往往会占上风,放任会计制度的缺失。这种状况不仅使企业经营管理混乱,造成企业资产流失、浪费严重,也导致外部监督困难重重。

(二)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使得管理水平不高

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投资者就是经营者,企业与个人家庭财产经常相互占用,给财务工作带来困难。在财务人员任用上,不是以能力为先,而是任人唯亲。出纳岗位不是老板娘掌管就是任用自己的亲属,主办会计不是外聘兼职会计就是任用沾亲带故懂财务的人。由于中小企业发展前景不明、待遇低,导致社会认同度不高,即使企业管理者有聘请优秀财务人员的愿望,其吸引力远不如大企业。有些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结构老化,故步自封,不学习新知识,《小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后《小企业会计制度》已废止的情况下,仍在沿用老的制度,不知道使用相对完善的会计方法,更不会使用复杂的会计技术。

(三)财务会计造假现象具有普遍性

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往往有通过偷税漏税增加财富的想法,当经营状况不好时,又有强烈逃避债务的愿望。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离,企业管理者把自己的大额消费计入企业的成本,增加管理成本支出;不核算现金交易且不需发票的业务,以达到少确认销售的目的;任意调整产品成本,影响企业实际利润。同时企业不规范建账,增加了税款征管的难度。(四)产品成本核算和管理不规范由于企业管理者对成本管理的漠视,会计主管专业素质较低,几乎没有企业会根据自身的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确定合适的成本核算对象、项目和计算方法。小企业会计准则对产品成本核算和管理制度只有原则性的规定,因此很多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特别是成本结转环节极不规范。企业没有对各品种或各批次产品成本的归集与分配,不能合理核算各种产品的实际成本,在成本结转上基本不进行产成品与在产品的分配,即使留有在产品,也是人为随意估算,没有合理的分配方法。企业忽视原始资料的收集,成本核算随意,通过人为控制成本,调节应纳税额,偷逃税款。

二、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对企业负责人及高级管理人员培训和教育,转变企业

管理者的观念,为培训工作确定新的培训思路目前很多中小企业管理者的法律和管理意识不强,重营销轻管理,重税收轻会计的现象非常严重。很多管理者对会计方面的知识、政策、法规存在很大的认识误区。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应该通过不同形式、层次的宣传和引导,使企业管理者从本质上转变观念,提高对财务工作的认识水平,让他们既学会“赚钱”,又学会统筹地“用钱”,使财务管理工作更好地为创造效益服务。在组织《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培训时,我们除了对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的培训外,可以增加对中小企业管理者的培训。对财务人员的培训重在业务上培训,对企业管理者的培训重在说明《小企业会计准则》对改善企业管理水平以及提高效益的价值。

(二)重视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的培养,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财务人员的素质教育,是落实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有效途径。首先,应加强财务人员的在岗培训,不断优化会计专业队伍的结构;其次,中小企业应完善用人机制,改变任人唯亲的任用观念。一方面,摒弃家族化或亲缘化等不利于企业发展的用人方式,注重选拔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财务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应该为会计制度的落实及人才重用创造良好的环境,鼓励财务人员自觉学习、不断充电,注重财务人员理论与实践水平相结合,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建立适合中小企业自身经营特点的会计制度

《小企业会计准则》虽然充分考虑了我国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提供了会计核算规范,但它毕竟是一个原则性的规范,各中小企业管理者在认识财务工作的重要性后,应克服惰性思想,根据自身的实际生产经营特点,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更详细、易操作的会计核算规范,并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适时进行修改、调整与充实。企业制定的会计核算规范不能成为一纸空文,企业管理者应坚决予以贯彻执行。还可以利用专业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制定合理的会计核算规范,监督会计核算规范的执行。

(四)构建完善的控制环境,设置合理的会计机构,严格划分不相容职务

篇5

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前言》中第9段明确指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拟应用于所有以营利为导向的主体的通用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报告。以营利为导向的主体包括从事商业、工业、金融及类似活动的主体,不论是以公司还是以其他形式组成。”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也无疑是适用于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也指出,“本准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包括公司)。”但是在这些文件或公告中,并没有指明这些准则适用于什么样规模、什么样经营模式的企业。也就是说,上市公司或大型企业可以采用,非上市公司或中小型企业也可以同样适用。但是事实上,并不是世界上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国家或地区的所有企业都被要求采用这些准则,也不是我国境内的所有企业都被要求采用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体系。正是因为有必要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准则,才需要研究这些准则的适用范围问题;正是因为需要研究这些准则的适用范围问题,才有必要研究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定位问题。其实,对于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定位模式,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小企业会计准则与现有会计准则体系的关系;二是中小企业会计准则以什么形式出现在公众面前。

一、中小企业会计准则:是否为一个独立的会计准则体系

毋庸置疑,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仅仅限于中小企业,那么非中小企业就应该遵循现有的会计准则体系。这个时候,就形成了两套会计准则体系:一是适用于中小企业的会计准则体系,不论什么行业、什么组织形式的企业,只要符合准则中规定的中小企业范畴,都应该遵循这套会计准则体系;二是适用于非中小企业的会计准则体系。同样,不论什么行业、什么组织形式的企业,只要不符合中小企业的界定,都应该遵循这套会计准则体系。两套会计准则体系的关系表示如图1。

将中小企业会计准则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与现有会计准则体系相并列,可以清楚地看出两套会计准则体系的本质区别,也非常容易让不同适用范围的企业接受与采纳。从会计角度来看,中小企业与非中小企业有较大的差异,需要建立一套特殊的会计准则体系。但是,作为一套会计准则体系,首先需要建立自己的理论基础(即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下同),包括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原则和财务报告体系等;然后,在这套理论的指导下,分别中小企业的交易或事项制定具体的会计准则,如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收入等准则。而且,这些理论基础和具体业务准则的规定与非中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是有着一定差别的,并且是与中小企业相适应的。这将遇到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是否需要重新确定中小企业会计的目标?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和非中小企业是否不一样?中小企业应该设立几个会计要素?中小企业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有什么特殊要求?财务报告体系有何不同?规范每一项业务的具体准则是否必须与非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存在差异等等。解决上述问题的难度并不大,会计准则制定者可以根据中小企业的特性来研究并决定这些问题,但是,这样做,准则的制定成本会大大增加,而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同时,还会带来准则遵循中“选择难”的问题,尤其是当企业可能在中小企业与非中小企业之间徘徊与往复的时候,究竟选择什么样的会计准则体系是首要解决的问题。而且,在转换时要重新接受与采纳一套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也会增加执行成本。

二、中小企业会计准则:是否为一个具体会计准则

将中小企业会计准则作为一个具体会计准则,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中小企业会计准则中无须建立单独的理论基础,直接和非中小企业会计准则遵循同一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而这个具体准则实质上就是其他非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一个浓缩,或者可能会采用“指向”的方式;另一种是中小企业会计准则中也要有自己独立的理论基础,而这些理论基础与非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可能会有不一致,在这个理论基础指导下,再去规范具体业务。这两种模式下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容表示如图2。

三、中小企业会计准则:是否为具体会计准则的简化

中小企业遵循非中小企业会计准则,成本高而效果不能抵销成本,因此,可以简化会计准则。但简化会计准则,并不是一定要单独建立一套会计准则体系,也不是要重新建立一套理论基础,而是在非中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框架下,简化确认与计量,简化信息披露。在这种要求下,完全可以在非中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各项会计准则中,增加一项内容,即“中小企业的应用要求”。

四、中小企业会计准则模式的选择

上面介绍了三种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定位模式。这三种模式都能够体现出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地位与作用,各有特点和优缺点,但只能选择其中一种模式作为发展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模式。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最新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小主体》(征求意见稿)来看,所选择的是第二种模式:一个具体会计准则。这个准则和其他准则是并列的。英国是世界上较早《小型企业财务报告准则》的国家,它所采取的也是这种模式。不过,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等国家却是将中小企业和其他企业适用的会计准则放在一起,没有将其作为一项独立的具体会计准则来对待。

篇6

关键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基本准则 会计

一、中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内容体系方面的差异

(一)FASB《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内容体系 FASB从成立伊始即从事概念框架的研究,指出概念框架是由目标和相关联的基本概念组成的逻辑严密的体系。从1978年开始,FASB陆续了《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公告的基本内容:

SFAC No.1――《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主要讨论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问题,并指出财务报表只是财务报告中的一部分或中心部分。即财务报告不仅包括财务报表,而且还包括传递信息的其他手段,其内容直接或间接地与会计制度所提供的信息有关,尤其是关于企业资源、债务和收益等方面的信息。

SFAC No.2――《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主要讨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问题。

SFAC No.3――《企业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主要定义和讨论了企业财务报表的要素,后来被SFAC No.6所取代。关于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也在SFAC No.6中作了修订。

SFAC No.4――《非营利组织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主要讨论了非营利组织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问题。SFAC No.5――《企业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主要讨论了会计确认与计量的标准问题。

SFAC No.6――《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是用来替代SFAC No.3的,所讨论的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也基本上与SFAC No.3相同,但论述范围却有所扩大,将非盈利组织也包括在内。SFAC No.6对计量某一会计实体的成果和现状直接有关、但又互有联系的要素分别做出定义。 SFAC No.7――《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是对原SFAC No.5在会计计量问题上的补充和完善,但并不形成对SFAC No.5的替代关系。SFAC No.7解决的问题是,当不能得到可观察的市场价值来计量资产或负债时,可以转而使用估计现金流量来决定某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金额。

(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内容体系 财政部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可以划分成以下部分。

总则。规定了《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目的和依据、适用范围、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构成、企业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会计假设、会计要素、记账方法等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新准则在会计假设方面除了保留了原先已有的假设,还新增了权责发生制,这不仅和FASB的观点取得了一致,也适合我国国情。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信用结算方式已经很普遍了,交易和事项的发生经常和现金流动相分离,在这种情况下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假设,不仅可以向使用者反映涉及现金收付行为的过去发生的交易,而且还反映了将来支付现金的义务和将来收到现金的权利,这样可以更好的检查资源受托者的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规定了我国会计信息需要满足的质量要求,这是我国新《基本准则》的亮点,即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与财务报表要素确认与计量的一般原则区别开来单独设立,更加突出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也与FASB相吻合。

会计要素。主要划分和定义了企业财务报表的要素,同时还对这些要素的特征和确认与计量分别进行了概括。

会计计量。主要规定了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又称财务报表)时,应当采取的会计计量属性和标准。

财务会计报告。主要规定了财务会计报告的概念、种类,会计报表的种类等。规定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小企业编制的会计报表可以不包括现金流量表。

附则。主要规定了会计准则的解释部门和生效日期。

以上对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与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的主要内容体系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现将其基本内容体系进行如下比较归纳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从内容体系看,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与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基本上具有相同的内容体系,都包括财务报告的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的要素、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公允价值等内容,只是我国的基本会计准则还没有涉及到资本和资本保全的概念。说明我国新的基本会计准则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是以FASB的概念框架为基础,充分体现了会计国际化的趋势。从表述方式看,由于我国的基本准则属于法规的范畴,其主要功能被定位在指导我国具体准则的制定上,更多体现了法规式概念框架的特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并隐含着概念框架本身应该具有的内在一致性。

二、中美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及信息质量特征方面的差异

(一)财务会计报告目标方面的差别财务会计报告目标是人们通过会计实践预期所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财务报告的目标主要有“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两种观点。FASB在SFAC No.1中将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划分为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并且按照从一般到具体的顺序对各种目标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认为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一般目标是提供对企业制定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并将此一般目标具体化为以下方面:一是提供对投资:印信贷决策有用的信息;二是提供对评价现金流量前景有用的信息;三是提供关于企业资源及其权利以及它们变动情况的信息。其中在第三个具体目标中FASB专门指出: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应提供信息,表明企业的管理当局是怎样利用其受托使用的企业资源,向业主(股东)尽其经管责任的。

我国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财务会计报告目标从修订前与会计一般原则混排的位置,提升到第一章总则中,置于最高层次,说明我国现在开始强调其作为整个体系的逻辑起点的作用。在新《基本准则》中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由此可见,FASB在论述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时,虽然在第三个具体目标中简短地谈到了受托责任的问题,但还是将决策有用观放在了首要的位置;我国则是

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同时纳入目标体系,并着重强调受托责任观,这也是符合我国的经济环境的。

(二)财务报表要素方面的差别FASB将财务报表的要素划分成:资产、负债、权益、业主投资、向业主分派、全面收益、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等。我国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财务报表的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一方面FASB规定的会计要素针对所有者权益这方面分得很细,包括权益、业主投资、向业主分派等,而我国则只设置“所有者权益”要素,这也是和中美两国会计目标强调的侧重点不同有关,我国的会计目标更强调受托的责任,而美国的会计目标则更强调对决策者的决策的有用性。另一方面FASB规定的会计要素中没有设置“利润”这个要素,认为利润不过是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配比后的结果。而我国现阶段则将“利润”列为单独要素,这是与我国的传统惯例有关。 从我国长期会计实践的历史传统来看,利润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综合成果,是投资者、企业管理当局、债权人都非常关注的信息,而且我国已经形成了关于利润的一系列概念体系和指标体系,一旦取消可能会造成混乱。而这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把利润作为一个单独的要素,却无法由收入与费用两个要素配比得出,因此,新基本准则在利润要素下又引入了国际流行的“利得”和“损失”概念,这样既与国际惯例相协调,又无需改变原来的会计要素的构成。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利得和损失与FASB中的利得和损失是不相同的。FASB将利得和损失作为与收入和费用同层次的单独列示的会计要素,内涵要比我国广泛,FASB中的“利得”和“损失”不仅包括我国会计准则中利得和损失,还包括收入和费用。此外,我国现阶段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利得”和“损失”内涵比较窄小,只是创造性地将“利得”和“损失”作为利润要素的组成部分。其中“利得”指不是经营收入所得,但构成利润的组成部分,如固定资产的处置收益;“损失”是指不是费用但会减少企业利润的项目,如固定资产的盘亏或毁损等。

(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方面的差别FASB认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或质量的确定构成信息有用性的成份,是在进行会计选择时所应追求的质量标志。因此,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在整个概念框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连接财务报告目标和其他概念公告的“桥梁”。FASB在SFAC No.2中全面地阐述了会计信息必须符合的一系列质量要求,并对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划分了清晰的层次结构,并认为最重要的特征是决策有用性。“相关性”和“可靠性”是决策有用性的两大重要质量特征,而“相关性”又包括“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可靠性”则包括“可验证性”、“如实反映”和“中立性”。“可比性(包括一致性)”是决策有用的次要质量特征。“可理解性”是针对用户的质量。另外,会计信息的“效益大于成本”和“重要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两个约束条件。

我国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阐述的财务会计报告目标为导向,提出八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真实性、相关性、清晰性、可比性(包括一致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内容上相对于FASB的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我国没有明确反馈价值、预测价值、可靠性、可验证性、中立性等特征,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规定中也没有涉及成本和效益的约束条件。从层次结构看,FASB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不但提出了为了实现会计目标而需要的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还对众多的质量特征划分了层次和主次,形成内在联系的多层次、完整的质量特征体系。而我国新《基本准则》虽然提出了8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但没有明确表述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与会计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没有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划分层次。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间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彼此孤立的平行、并列的关系,没有形成有内在联系的整体,也没有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彼此之间可能产生的矛盾做出必要的说明。这很大程度上和我国现阶段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法规形式表述有关,由于采用法律条文的形式,在准则中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只能采用罗列式表述,而不太可能采用美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层次结构图,其结果是不便于阅读者理解这些质量要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三、中美财务会计在会计确认标准及会计计量方面的差异

(一)会计确认标准方面的差别 FASB指出一个项目要正式列入特定的财务报表,不仅必须符合某一要素的定义,而且应该符合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要求。这表明FASB更强调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观。为此,FASB在SFAC No.5中规定了确认的标准,主要包括: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可靠性。FASB认为:一个项目,只要符合上述四项标准,并且符合效益大于成本以及重要性这两个前提,就应予以确认。与FASB相比较,我国对会计确认一般标准的界定不是特别强调进行会计确认的事项必须具备相关性的特征,而是更多的强调计量的可靠性。这是和我国财务报告目标更强调受托责任论有关联。

为此,我国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虽没有明确阐述会计确认的一般标准,但明确指出了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标准:规定对于符合资产定义的项目,应当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资产:与该项目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项目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企业对于符合负债定义的项目,应当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负债:与该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能够可靠地计量。

(二)会计计量方面的差别FASB认为一个项目只要符合确认标准,就应以货币单位做出充分可靠的计量,并将其记录在财务报表之中。不同的项目可能具有不同的计量属性。一个项目应采用何种计量属性进行计量需要根据该项目的性质以及计量属性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加以确定。FASB在第5号公告中探讨了当时流行的5种计量属性,主张首先使用“历史成本法”,但也允许将“历史成本法”与其他的计量方法结合使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允价值”逐渐成为除历史成本之外的其他会计计量属性的总称或代名词。在2000年,FASB了SFAC No.7,将“公允价值”作为与历史成本相对应的一种计量属性。

篇7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企业财务管理;影响;建议

一、前言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颁布了新会计准则,并在2007年1月1日在上市企业范围内首次实施,它的与实施具有历史性的意义,它标志着我国多年来的会计改革已经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具有较高的水平,因为新会计准则将进一步加强信息供给的真实力度,保护投资者的有效知情权,进而对社会公众做出理性决策提供有利条件,这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于我国的大小企业来说,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将有利于推进企业的金融改革,促使企业完善财政职能,从而建设更加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但是,从目前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的过程来看,我们能够发现企业的财务管理与新会计准则之间有着多处难题,这势必会应影响到我国企业的整体发展。因此本文就针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二、新会计准则

1.新会计准则的概述

在我国的企业发展中,任何生产活动都必须依赖一定量的会计信息,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它产生于企业的内部,只有企业的管理人员才能够知晓会计信息,而作为决策者是财务管理人员,其相对于会计信息持有者来说,是外部信息使用人员,财务人员在决策时,必须要获得相关的会计信息,但是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与企业的管理当局,二者之间会有时候在会计信息方面产生不一致问题。而这会直接应当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要想做出正确的决策,就必须对会计信息的生成与输出过程提出管制要求,而这种管制要求就是我们说的会计准则,会计准则是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的遵守依据,不仅体现出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利益要求,也反映了企业内部管理当局的意志。

2.新会计准则的层次划分

新会计准则体系划分为两个层次,即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

(1)基本准则

基本准则的提出是建立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一项基本会计准则”的基础之上,基本准则是整个新会计准则体系的指导原则和指导思想,其主要是对其余的38项具体准则进行指导与说明。

(2)38项具体会计准则

在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中,其中有16项具体会计准则是原有的,只不过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另外的22项具体会计准则是新增的。此外企业中会计报表和会计科目这两项内容根据企业的性质也进行了划分,即分为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两部分。

(3)新会计准则的主要特点

①体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是基于国际会计准则的原则和基本框架,和国际会计准则有很大的相同之处。

②强调会计信息的决策实用性

企业的财务报告使用者在进行经济决策时需要以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为依据,而新的会计基本准就对二者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加强,另外财务报告的目标也侧重于资本市场的投资者,这对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来说,是有助于其正确对企业的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发展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

③在新业务方面有所突破

在进一步规范保险合同、金融工具等新业务方面,新准则也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并且在会计计量上,新准则还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这在新业务方面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重大突破。

三、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1.财务管理环境的影响

在财务报告目标方面,新会计准则强调了决策有用性,要求财务报告人员要按照法定要求向企业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提高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能够更加真实、完整、透明的反映企业价值,从而减少市场主体的监督和信息搜索成本,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市场效率,极大发挥财务约束作用。同时,新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有着实质趋同,和国际会计信息接轨,增加了可比性,这利于专业机构和人士对企业的估值比较。而这一切都将会大大改善财务管理环境,促进企业的发展。

2.新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也是从我国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而制定的,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新会计准则中,中期财务报告、财务报表列报、分部报告等内容有助于企业真实反映企业价值的会计信息;研发费用资本化体现了企业科学发展的要求;股份支付、职工薪酬、政府补助等制度,促使企业价值的合理分配。这些都为财务管理目标的确立提供了指导。

3.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战略的影响

目前,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企业发展的外部财务环境和内部财务环境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当前,由于企业整体战略以及其他子战略都进行了相关的调整,这就必须要进一步修正惬意的财务战略。例如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相比较于以前,企业在跨国经营方面的会计制度减少了很对障碍,成本也降低了很对,在这种形式下,企业就可以转向外向型发展战略。

4.新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组织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不仅修改了原有的财务报表与列报、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等内容,还新增了多项有关经济业务事项的准则,而这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组织作出很大的改善,即财务人员与会计人员都要不断学习,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职业能力,积极适应新的业务流程,提高自身的职业判断力和职业道德修养。

四、新准则下企业财务管理实践的对策建议

1.转变财务决策观念

对于企业发展来说,其财务决策理念会直接影响财务决策结果,进而影响财务业绩。新会计准则重视企业的现金流量信息,强调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有用性,企业就必须要转变财务决策观念,在充分考虑到企业价值创造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要加强控制企业的现金流量,提升企业资产质量。

2.改善资本结构

目前我国企业的资本结构存在明显不合理之处,即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上,在股权融资上,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及多数国有企业对银行贷款具有较强的依赖性,长期以来这种资本结构也限制了企业的快速发展。而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有利于投资者、债权人、员工等对企业价值做出正确评价,再加上对金融、资本市场的深入改革等,有利于资本市场发展,促使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趋于合理,逐步与西方的资本理论逐步接近。

3.调整股利分配政策

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来说,股利分配政策其所有政策中一项极其重要的政策,因为股利分配政策会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资本结构和投资这的切身利益。此外,股利分配政策还会对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产生很大的影响。当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其提出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这极大改变了以往对负债、资产的分类和部分计价方式,这也进一步改变了企业财务报告中所反映出的企业可供分配利润指标和当期净利润和之间的关系。对于企业的股利分配政策而言,能够造成其出现困境的因素主要存在企业的账面利润方面,除了企业自身的营运业绩之外,企业的账面利润还含有企业外部的环境变化对利润的影响,但是当前这部分利润增加与企业的现金流量的净增加相脱节,对企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企业要综合影响股利分配政策的所有因素,从而做出科学调整。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于我国企业的未来发展来说,既是一个发展机遇,又是一个发展挑战。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企业应该谨记新准则的要求,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要求,并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综合调整与改善,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体系,保证企业的会计信息真实反映企业价值,提高财务管理的决策实用性,以逐步与国际水平接轨,从而整体促使企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永杰.试论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2).

[2]陈耀明.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J].企业研究,2013(10).

篇8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铁路运输企业;影响

一、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的基本情况

1993年以来,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准则长期共同实施,2006年,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经济环境和管理要求,财政部颁发了一项基本准则和三十八项具体会计准则,新准则体系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前提,进一步规范了会计行为和秩序,满足了社会各方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企业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开始在上市公司中正式执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铁路总公司自2015年1月1日起在总公司以及各级控股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二、企业会计准则对铁路运输企业经济损益影响特点

一方面,长期性的增益;企业会计准则就政府补助标准、无形资产准则及债务重组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变革。其中,政府的补助在一段时间内可作为收益,从而增加了铁路运输企业的效益。而关于无形资产,新准则规定,除个别企业之外,大部分企业不需要将固定资产占用的土地计入建筑物成本,从而大大减轻了铁路企业房产税负担。而且,新准则将债务人的资本公积改计入营业外收入,从而有减轻了铁路企业的负债压力,债务重组的收益就计入企业生产经营当期利润总额中,给铁路运输企业带来长期性的增益。

另一方面,时间性的损利,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钢轨等线路所涉及的固定资产按预期使用年限计提折旧,必然会减少企业的当期利润,而在所得税方面,企业会计准则明确划分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铁路运输企业只要及时地开展资产减值评估,明确其对资产及负债产生的差异及奖励,并确定由递延带来的所得税资产,从而减少同期所得税费用。而且企业会计准则关于先进先出法取代后进先出法在存货计价中的运用,一旦存货价格出现下降趋势,先进先出法便能帮助增加企业的经济利润,反之则减少利润。总之,企业会计准则对铁路运输企业经济损益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双重性的特点,需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企业会计准则给铁路运输企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1.增强了铁路运输企业的投资吸引力

铁路运输企业的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技术设备,并以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从而不断地拓展发展规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铁路运输企业在努力提高国内外投资的吸引力度,争取在企业资金结构与财务上的平衡调整。而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促进了企业财务报表的制定与国际标准逐渐趋同,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有利于增强我国铁路运输企业的国际影响力,从而吸引大量的国外投资者,为企业的长期生产发展奠定资金筹集基础。

2.促进了铁路运输企业的市场化发展

企业会计准则是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的通用会计行为规范,铁路企业走向市场,采用通用的会计语言,向社会提供清晰、可理解的财务信息,才能取得资本市场参与者的理解和认同,吸引社会投资,融通资金,进而加快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步伐,促进铁路运输企业的市场化发展。

3.提高了铁路运输企业的融资速度

铁路运输企业依据新的会计准则来编制相应的财务报表,大大增加了财务报表的透明度,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以及财务状况,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的公信力,从而增加了企业的贷款融资机会,有利于提高融资速度,加快企业的资金有效运转,进而提高企业的整体发展效益。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施趋同,有利于降低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融资成本,增强对国外投资项目的认识,做好走出去项目的评价,落实中国铁路走出去战略,促进铁路企业国际化发展。

四、企业会计准则给铁路运输企业发展带来的挑战

1.公允价值衡量的困难

公允价值作为企业会计准则的一大发展特色,被广泛运用到房地产以及金融等方面。这之前,会计准则从谨慎角度出发,企业的财务报表通常依据市价和成本来进行制作。而公允价值的计量,如果资产交易存在活跃的市场,则以市场价格为基础来确定公允价值;如果资产交易不存在活跃的市场,但是近期发生的同类或者是类似资产交易存在活跃市场,则以同类或者是类似的市场价格为基础来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如果以上两种情形都不满足,则需要采取估值技术来确定公允价值,这就给公允价值的可靠计量带来挑战。尤其是作为铁路运输企业,企业所用的多为专用资产,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这就直接影响到公允价值计量的准确性,进而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

2.适应企业会计准则的前期成本增加

企业会计准则的贯彻实施,对于铁路运输企业而言不是一时半刻能解决的时期,一方面企业要有人才基础,另一方面需要有相关的制度体系保障,此外还需要相应的实施技术支撑。企业依据之前会计制度所制定的财务管理制度都需要发生相应的变革,有关的财务会计处理系统软件都需要及时地更新,而且还需要加强财务会计人员的职业培训,引导其系统地学习并掌握新的会计科目及新会计准则的其他标准要求,确保企业会计准则的有效实施。当然,这就需投入大量的人才培训费用、制度调整费用以及相应的信息系统费用,从而增加铁路运输企业的前期成本投入。

3.业绩衡量标准的变化

企业会计准则将政府的补贴以及捐赠等项目计入到利润分配表中,但是这些项目并不是企业生产经营所得,所以,铁路运输企业不能简单地以利润作为业绩衡量标准,相应的业绩评估指标,即衡量标准则需要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具体而言,在衡量铁路运输企业业绩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的收入、费用及利润,分析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以及发展潜力,结合企业的内外部发展环境条件来确定业绩衡量标准,这在人员素质要求以及技术水平方面无疑是个很大的挑战。

五、铁路运输企业面临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对策

1.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

企业会计准则在铁路企业的贯彻实施,需要加强对财务会计人员的教育培训,一方面通过宣传教育,加强企业员工对企业会计准则的理解和认知,帮助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转变传统的会计思维模式,尤其是有关新的会计科目划分问题及相关的财经法规问题;另一方面需要通过业务培训,巩固财会人员的专业知识,树立企业会计准则的业务评判标准,培养专业的职业判断能力,及时地获取真实完整的财务会计信息,运用于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与管理,提高财会人员整体的职业素养以及业务技能,从而更好地运用企业会计准则服务于铁路运输企业的经营生产发展。

2.完善铁路企业内部会计制度

尽管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容很丰富,涉及的范围也相对较广,但是企业会计准则并不能覆盖所有行业的经济业务。而铁路运输企业拥有独特的业务,企业会计准则的有效运用,还需要结合自身经济业务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详细的内部会计制度,来适应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运用。例如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内部审核及监督制度等,都需要依据企业会计准则实行细化,从而规范财务会计工作流程,贯彻落实新会计准则,努力与国际接轨,推动铁路企业的长期发展进程。

3.健全企业信息管理系统

企业会计准则相对原会计制度而言在具体条例规定及标准要求方面都有明显的变动,未来适应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要求,铁路运输企业需要健全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地采集多方面的市场信息,为信息系统的完善提供依据。同时,铁路运输企业还需要及时地完善财务会计系统,更新相应的会计科目,制定新的报表模板,健全账务处理系统,提高财务会计信息搜集及处理的效率,真实有效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从而为铁路运输企业的经营发展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六、结语

综上所述,铁路运输行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行业,而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将财务与会计有效结合起来,给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及经营发展注入了新的理念,然而如何适应企业会计准则的标准要求,促进自身发展效益的不断提高,仍需要客观看待新准则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争取相关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发展,实现预期的经营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许红霞.铁路运输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问题及对策[J].甘肃科技纵横,2014,12:73-74.

[2]张伟民.浅析新会计准则对铁路运输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J].会计师,2015,03:32-33.

[3]邓相超.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对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状况的主要影响[J].中外企业家,2015,08:120-121.

篇9

一、独立设置小企业会计课程的必要性

(一)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就业难与小微企业人才匮乏的矛盾 小微企业数量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占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80%以上,最终产品和服务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是我国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但据易才集团和CHINA HRKEY共同的《2012中国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白皮书》显示,小微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尤其技术人才、高层管理者更是企业发展的瓶颈。麦可思研究院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2届本科毕业生社会需求量较大的50职业”中“会计”排名第一,这也证明了小微企业人才匮乏。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变成了一个社会问题。如何解决两者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既能有效解决地方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题,又可以帮助小微企业克服人力资源瓶颈,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较为现实的办法是,首先地方应用型本科应紧密联系小微企业实际,独立设置小企业会计课程(同时设置小企业管理、小企业理财等课程),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小企业会计准则,培养能够胜任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一专多能和多岗位能力与素质要求的应用型会计人才,毕业生要适应小微企业多个岗位一个人的实际,具备较强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特点。其次,提高学生的小微企业岗位意识。针对部分学生不愿到基层第一线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专业思想教育,科学引导学生到小微企业发挥聪明才智,施展他们的才华。第三,小微企业应充分利用国家扶持政策,提高引进会计人才的薪酬,提高大学生到小微企业就业的竞争力,切实解决小微企业发展中人力资源瓶颈。

(二)能够完善会计学专业现有课程体系 我国会计教育现有的课程体系是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主线,通过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能力。相比《小企业会计准则》而言,《企业会计准则》更强调遵循会计假设、权责发生制以及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的相关原则,强调职业判断,坚持会计与税法的分离,而《小企业会计准则》其实是税务会计,虽然也考虑相关会计原则,但更多地强调服务于税务部门的税收征管,它大大地减少了会计与税法的差异。因此现有的会计课程体系缺少以《小企业会计准则》为主要内容的小企业会计课程。

有观点认为,小企业会计的内容在中级财务会计、税法、税务会计与税务筹划等一些课程中都有涉及,没有必要再单独设置一门课。也有观点认为,既然会计、税法课程中有小企业会计的内容,就可以借助这些内容,强化其小企业会计的综合运用功能,运用学科渗透的方式进行,而不必单独设置课程。其实,这两种认识没有差异,前者认为通过其他课程的学习自然就了解了小企业会计,后者只不过强调在学习其他课程时要有意识地进行小企业会计内容训练。虽然这两种思路不否定小企业会计的内容,但主张的都是课程渗透、融合式的。

主张渗透融合式小企业会计者认为,如果再设置小企业会计课程,在内容上有“叠床架屋”之感,因此没有必要。这种认识也出现在小企业会计的教材编写者中间,他们在编写小企业会计教材时,都力避其他课程中已有的内容,把小企业会计作为其他课程内容的一个补充。其实,这种做法没有正确地理解小企业会计和其他课程内容的差别。同样的内容,小企业会计与其他课程关注的侧重点不同,理解角度也不同。因此,小企业会计的内容不但不会“叠床架屋”还能收到相辅相成之效。笔者并不反对通过其他课程的学习对小企业会计内容进行渗透,但有意识的渗透小企业会计内容,既破坏了原有课程自身的独特性,也不利于对小企业会计内容系统性的把握。每门课程都有其独特的视角,选择一门课程,就意味着要按照其视角来选取和组织教学材料。这些课程的内容可能与小企业会计有某种重合,但看待问题的视角却不同。同时,一门课程若负载的价值太多,就有可能忘记它自身本来的价值。即便小企业会计的某些内容适合以潜在的方式融入相关课程中,但这种渗透也是不全面、不系统的。小企业会计的内容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实有独立设置课程的必要。

(三)符合特色专业建设需要 自从教育部、财政部教高[2007]1号文明确提出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在全国择优选择和重点建设3000个左右特色专业点开始,各类高校都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将“国家级特色专业”作为专业创建目标。但大部分高校在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办学理念陈旧,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雷同,课程体系无创新,实验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相互借鉴、相互模仿,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会计学专业而言,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如何“提炼”特色,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不能像部属高校和研究型大学那样定位于面向大型企业、上市公司或科研院所培养研究型会计人才,应充分突出服务“地方”和“应用型”,而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同样需要大量懂管理、业务精的会计人才。盐城工学院根据自己所处的区域位置和江苏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数量庞大,急需大量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实际,将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综合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小微企业财务负责人”。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是课程体系要有特色,因此面向小微企业的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需要独立设置小企业会计课程。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 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受人力资源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其岗位分工明确性较大中型企业差,岗位的复合性高,具有一岗多能、多岗一人的特点,尤其重要的是小微企业会计人员参与决策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对学生动手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参谋作用要求高。小企业会计课程的开设,将《小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常见税种的涉税处理、纳税申报、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内容纳入其中,一方面将原有的包含在3-4门课程的内容综合在一门课程中,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并掌握小微企业规范的会计核算和涉税处理,这门课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可以培养学生全局意识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另一方面独立设置小企业会计课程,有利于学生从小微企业视角来理解会计的目标和作用,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第三,以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开发并增设了适应地方小微企业岗位群的其他课程模块,如小企业管理、个人理财、税务筹划等,满足了小微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第四,通过与小企业会计课程配套的“小企业会计综合实验”平台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独立设置小企业会计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一)教材建设 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小企业会计问题研究,2004年根据财政部的《小企业会计制度》编著了《小企业会计》,作为校级选修课参考教材;针对《小企业会计制度》实施情况,撰写了“《小企业会计制度》执行情况分析及对策”。《小企业会计准则》后,笔者编著了《小企业会计实务》,作为我校《小企业会计》课程教材。在2013年江苏省教育厅“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建设立项建设中,笔者主编的《小企业会计》教材被列入“新编教材”名单,正在建设中。

(二)理论课程大纲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小企业会计课程是本科会计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基于小微企业岗位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的掌握小企业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熟练和正确运用小企业会计方法处理日常会计业务,并能熟练处理小企业常见涉税事项;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和解决小企业会计问题的能力,以便较好地适应小微企业会计工作需要。(2)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和形式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小企业会计的基本理论,运用会计的基本方法处理小微企业会计及涉税问题。(3)课时安排。本课程理论课32-48学时。(4)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会计学原理和税法,其后续课程为《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学》。(5)课程主要内容。小企业会计课程以财政部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系统地阐述了小企业常见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以及涉税处理。本课程总论部分主要包括小微企业的范围及特点、小微企业的会计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内容。资产部分主要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含消耗性生物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与长期待摊费用等,包含相关的涉税处理。负债及权益部分包括流动负债、应交税费、非流动负债、所有者权益。对小微企业收入与费用、利润及利润分配(含所得税费用)、财务报表及分析、特殊会计业务等内容以及小微企业的纳税申报都有独立章节。

(三)实践教学 我校会计学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以小企业财务负责人岗位群的工作流程与实务资源为基础,构建并完善包含实训、实验、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五个模块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建成层次清晰,衔接紧密的循序渐进的能激发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相对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基于小企业财务负责人能力资源的项目制、讨论式和案例式教学,强调生产实习、综合训练、毕业实习和就业一体化,实现专业教育和岗位教育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小企业会计课程的校内实践环节主要内容包括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训练、电子报税和通过人机对抗方式的小企业会计综合实验几个部分。“小企业会计综合实验”平台模拟一个小微企业的内外部环境,通过运营、账务处理、电子报税、税务稽查等四大模块,以全面风险管理为导向,训练学生从小微企业CFO的角度去全面关注企业决策、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筹资投资、市场营销等相关知识和实务技能,学生可以在开放的平台拓展经营思路,充分发挥创新能力。校外实践主要通过实习基地完成,实习基地主要由记账公司、小型会计师事务所、中小企业协会(商会)、小型企业等构成。

[本文系2011年江苏省教研教改项目“基于地方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编号:2011JSJG264)和盐城工学院2013年教研教改重点项目“面向中小企业的地方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徐同文、房保俊:《应用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

[2]余谦:《地方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第12期。

篇10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原则;建议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的舞台上发挥着主要作用,逐步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市场竞争的深化,就业机会的提供,发展国民经济和保持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企业会计制度》仅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上市公司,而对于正处在十字路口,需要积极发展壮大的中小企业却缺乏合理的会计制度对其会计处理的指导,因而有必要对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予以规范。

一、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一)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

制度具有规范作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欠缺,中小企业的财务会计处理缺乏可供遵循的标准,势必出现混乱,不可避免地陷入尴尬境地。源自于委托关系的财务人员双重责任,要求财务人员不仅要符合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经济利益以及社会利益,还要履行控制核算和监督经营者的责任。泛化、模糊的责任观,这种与生俱来的缺陷往往导致财务会计人员分身乏术,无法应对。当然,由于中小企业公司治理比较简单,很多时候经营者就是所有者也就是不存在双重委托关系。财务会计人员只接受所有者委托,按照所有者的要求监督企业的财务指标,有无偏离既定的企业目标,降低运营成本,确保企业利益最大化。然而,有时对这种责任进行放大,为利害关系各方提供真实可靠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由于不同利害关系人所持角度不一,又没有制度指引,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很难展开,理论实践都是行不通的。

(二)财务会计基础性工作薄弱

基础是前提,没有好的基础,就没有系统的合理运行。中小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仅仅配备一两个会计人员,难以实现对财务目标的监督。内部控制是企业自我纠错的重要渠道,是防范风险的有效手段。内部控制设计混乱,会计人员的工作不受监督,那会计信息的质量得不到保障。会计机构在中小企业不受重视,所有者或经营者认为,企业业务单一,没必要下工夫设立会计制度。根本不设置或者虽然设有会计机构,但岗位责任不分。也有企业为降低成本,聘请没有会计执业资格的人上岗,可想而知,拿什么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会计核算手段落后

会计核算手段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保证,好方法才有好产品。中小企业资金有限,仍采用手工式记账,即使一些中小企业购买了电算化会计软件,但由于电算化会计软件的专业性,未经专业培训使用起来较为困难,这直接导致会计软件成为了一种摆设。现代会计信息的多元性、复杂性采用原始的手工式记账很难适应现展的潮流,这也导致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提不高。

(四)财务会计工作目标定位的不明确

目标是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小企业由于其设立简单、资金要求低、灵活高效在全国各行业各地区分布广泛,对国民经济的持久持续发展和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稳定社会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要提高国家的竞争力,避免“短板效应”就必须充分依靠中小企业,使其发展壮大。考虑到会计体系的完整性,财政部在《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之后,就有必要研究制定中小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与财务报告规范,以加强对中小企业会计管理。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明确财务会计的目标。

(五)财会队伍素质低

中小企业由于其各项管理制度不规范,在招聘会计工作人员时显得很随意。在中小企业工作的会计人员当中,拿到会计执业资格证书的人不足1/3,具有会计师职称资格证书的人就更少,更不要说高级会计师。从财会人员的年龄分析,30 岁以下和50 岁以上的人占多数,年龄太小,光有理论,缺乏实践操作的经验;年龄太大,缺少会计知识储备,财务知识更不上时代的发展。加之,会计工作准则不断的变化,虽然财政部门要求加强对财务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但实际上很难实施。中小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的限制,也是其会计信息质量提不高的又一原因。

二、构建我国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统一性原则。其是指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必须遵循《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以它们为依托,实现会计制度的全局性统一。

配比性原则。在会计制度设计中,应考虑到成本与收益的关系,尽量用最少的会计投入换取最大的会计收益,否则会计工作没有任何效益,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可以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对部分会计处理进行适当简化。

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目标相结统一。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利润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这才能发挥会计工作的效用。有关部门在制度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应考虑到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目标向统一的原则,以帮助中小企业合理的预测财务数据,防范财务风险,为安全经营提供保证。

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相兼容的原则。中小企业其资金本就不多,如果能将会计信息与税收法规结合起来,势必有效减少中小企业的税务核算成本,也有利于税务机关对中小企业的税务监管,因此,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准则是会计和税法相兼容。

三、对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规范化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与我国中小企业特征相适应的会计制度

随着《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正式颁布和实施,我国企业会计标准体系逐步走向完善,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同时还要加强对企业会计工作的监督,内外双向监督,才能大大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目前,建立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要与现阶段中小企业的特征相适应,不宜过度超前。中小企业业务量不多,业务类型单一,业务难度不大,不需要对财务数据做深入的分析,比对。加之,其机构简单,人员较少,水平相对不高能够满足日常会计工作的需要即可。此外,还应考虑到上述所提及的相关原则。

(二)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

内部控制是企业各部门和部门内部相互牵制,相互配合,职权分明。会计工作人员在企业相对处于优势地位,负责企业的财务运营,如果缺乏其他部门的有效监督以及其自身的自我约束,那财务会计部门则可能处于真空状态,“无法无天”。中小企业应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做到权责分明。

(三)加强外部监督检查力度

外部监督是国家有关部门代表社会公众对企业的监督。内部控制制度再完善也是不够的,因为他们都面临着来自所有者的压力,很难做到绝对公正,因而应借助于外部监督。外部监督,主要是国家监督,因为只有国家才有相关的职权。财政部门作为会计工作的主管机关,应加强指导督促;税务机关作为税务检查部门,应加强税务检查,实现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管制度。

(四)完善法律法规建设,促进企业全面发展

法律是社会发展的保证,可能少数企业能过很好的规范会计工作,但是没有法律的强制,其他企业就没有主动性。中小企业在我国发挥了这么大的作用,我们必须为其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消除企业发展过程的故障和障碍,中小企业才能发展壮大,反过来又会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会计人员,二是企业领导者素质。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能直接做出正确的会计处理工作,而企业领导者素质的提高能避免不正当的干预,减轻会计工作人员的压力。对内会计处理正确,对外又没有压力,这样才能呈现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也应跟上时展的潮流,只有具备了规范的会计制度,中小企业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更好的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