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重要原理范文
时间:2024-03-20 10:58: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观经济学重要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月4日
一、微观经济学教学现状
微观经济学作为专门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稀缺资源有效配置的一门学科,成为各高校经济类和管理类本科生、硕士生的必修课。它是各门经济学科的基础课,其理论方法贯穿运用在各门课程中。微观经济学是最难学的课程之一。微观经济学通过抽象的模型描述具体的经济现象,很多时候用数学曲线描述变量的变化规律,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其要表达的内容,而现在大多数高校都是基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以“讲解为主,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其弊端显而易见,所以微观经济学教学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好《微观经济学》尤其重要。但是,《微观经济学》的讲授不能是知识的简单灌输和死记硬背,学生仅仅孤立、零碎地知道了《微观经济学》的各个理论,就可能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的确有很多学生,被引导到一个死的知识堆中,如果问其各个部分的理论是什么,其回答得头头是道,但一旦拿一个具体的经济现象让其用所学的理论进行解释,就不知所云了。其结果是培养了许多非常努力的学生,可是他们的知识是片面的、支离破碎的,而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越来越倾向于僵化。因而,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真正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至关重要,而要使学生“真正掌握”,首先应让学生清楚《微观经济学》本身不是教条,而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其结论性的基本原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原理的形成思路和过程,也就是其思想方法、思维过程,这也是经济学原理形成的科学路径。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还原这个过程,将自己“模拟”成经济学家,重新走一遍这个科学路径,这实质上也就是教育理论中的探究式教学和学习方法。
二、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方法
根据《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特点,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适合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案例引入式教学。案例引入式教学是指教师在讲授某种理论时,可以先在讲授理论前,引入一个适当的案例,通过案例的分析和讲解,推导出理论。
《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采用案例引入式教学方式是非常适合的,因为微观经济学原理的形成思路,实际上是一种思想方法和思维过程,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总是直接地给出或简单地讲解现成的结论要求学生机械地记忆,而应该按照启发式课堂教学的要求,结合案例,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解决问题,发现规律。显然,这对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培养逻辑思维技巧将大有帮助。
(二)探究式教学。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教学也是微观经济学课程非常适合的一种方法。
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来安排教学:首先,让学生分析与即将要讲的理论相关的经济现象,找出这些现象共同的经济特征;其次,让学生分析这些经济现象呈现共同特征的原因;然后,在分析的过程中,使同学们确定自己所要研究问题的目标;再次,有了目标后,就建立分析的基础,给出一定的目标成立的假设条件,依据假设条件,逻辑推理,检验推理的结果,通过即正确,否定返回重新给条件,重新推导;最后总结和讨论。
(三)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课堂互动性非常好的方法。运用此方法,首先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各种方式分成小组,然后围绕某一问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进行争议、质疑,最后得出一致同意的结论。在微观经济学课程授课中期,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已经具备了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基本技能,在章节转换之际,找出学生普遍存在的、重要的、感兴趣的疑难问题,不失时机地穿插、组织一次讨论是很必要的。让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辨析,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运用讨论式教学法需注重以下问题:一是问题的设置。课堂讨论的内容一般是通过教师命题来引发的,教师论题出得好,才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二是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为了充分发挥讨论学习的作用,教师必须当好讨论的引导者。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做必要的归纳、总结、评价,使问题的结论更加明确,更有条理,还可以结合学生的讨论,对所讨论的问题做必要的扩展和延伸,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三、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手段
《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很丰富,但也很抽象、深奥、难懂,学生难于消化,特别是要用高等数学的知识证明和推导经济理论,使很多学生普遍感到经济学难学。因此,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教学内容,使经济学原理“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一)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有良好的交互性,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中有大量的图、表,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后,可以节约出大量的课堂时间,也可以将图、表最关键的地方用不同的颜色强调,根据作图软件可以将曲线的变化趋势、曲线之间的关系通过绘图的过程强调,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印象,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二)师生互动手段。师生互动并不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反,教师应该更充分地发挥指导作用,在关键处点拨,为学生的练习扫除障碍。在《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由老师引导,调动学生互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探寻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也可以让老师发现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及时给予不同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导。
(三)习题练习手段。习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习题练习可以使学生熟悉生疏的概念、原理,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巩固所掌握的知识。我们可以在每章结束后,进行一次习题讲解课,要求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答辩演讲,表达自己的观点,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微观经济学》对于经济学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它不仅关系到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它对于经济学专业今后科研素质的培养具有导向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讲解为主、教师为主、书本为主”的教学弊端,逐步建立起“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2007.
[2]唐・埃思里奇.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1998.
[3]浅谈滚动式分层教学方法在宏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中国远程教育,2006.2.
篇2
《微观经济学》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高等院校非经济类专业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人才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侧重于有关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的教学,使学生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内容有详尽了解,并能运用一些数学方法和模型,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为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但在微观经济理论中数学知识运用频繁,许多经济理论的得出,都是用高等数学的知识证明和推导,对数学知识掌握一般且缺乏应用能力的学生来说,感到很抽象、深奥、难懂,使很多学生普遍感到经济学难学。因此,在讲解微观经济理论中如何恰当运用数学分析方法,增强其具体应用价值,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微观经济学的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变晦涩为通俗,变苦学为乐学,对增进学生学习兴趣,改革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正确认识微观经济学课程中的数学分析
数学分析方法是现代经济学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经济学科学化的主要标志之一。在经济学分析中应用数学分析有助于清晰地表达思想,使论证富有逻辑性,避免曲解、混乱。但并非所有的经济问题都能用数学分析解释和解决,数学方法只是一种工具,在现实经济领域中,有不少现象很难用数学模型来解释和说明。因此,我们应对微观经济学中的数学分析持正确态度,经济学数学化与拒绝数学分析都是错误的。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数学方法在各章讲授中的使用量和难易程度。对于能较好地说明经济理论且实际应用价值较强的数学知识部分可重点强化,详细讲解推导过程及举实例讨论应用;对一般性理论可考虑简要说明,适当删减,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习兴趣。
二、微观经济学课程中数学应用方法的一般思路
1、以应用知识为导向,坚持基础性、前沿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科学的分析方法与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主,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适应能力。因此经济学知识在最大程度上应以职业应用知识为导向。在微观经济学讲授过程中的基础性是指要把基本理论的内容、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与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讲述清楚,从总体上构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前沿性,就是在坚持基础性的同时,及时将微观经济学的前沿理论、国内外经济前沿问题引入课堂,这样既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和激活课程的经典内容,又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实践应用性是指并不需要学生精通数学,而以应用为导向,并采用问题场景的方式展开叙述。每一章的数学分析过程都与某个具体问题如何运用及其对决策制定等出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演示和互动轻松掌握各种数学分析方法。如利用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中的供需原理以及弹性理论说明我国燃油税开征对燃油价格、社会福利的影响。通过数学分析方法证明燃油税开征确实短期内会抬高油价,抑制需求,有利于节能减排和构建节约型社会,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创新性,主要体现在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以培养创新型的学生。如案例讨论教学法及开展课外辅助教学等,鼓励学生参加课题研究、公开等。
2、全面推行多媒体教学,提高演示效果。使用多媒体和其他课辅软件教学,借助动画和数据图表能直观地向学生阐述有关经济变量的关系,当堂演示计算和推导过程,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有助于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
三、构筑微观经济学数学应用方法教学改革的教学体系
1、课程设置的改革。根据经济类专业与非经济类专业的不同,分层次设置经济学课程,应有普及与提高之分。非经济类专业主修初级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用比较通俗、直观的方法,讲述基本概念,介绍基本理论;而经济类专业主修中级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不仅深度、难度有很大变化,而且引入较严谨的数学分析方法;侧重工商管理类的专业可继续选修高级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课程,前提是学生必须具备较好的高等数学基础。
2、教材建设的更新。现有的微观经济学教材对于许多学生而言,无论从理解阅读上抑或习题练习上都存在一定难度。应根据学生可接受及实际需要的程度,进行教材的改革与更新,使其更适合中国理论与实践的要求,也有利于西方经济学在我国的流行、普及与深化。
3、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若真正能把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透彻地传授给学生,还特别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外语基础及世界历史知识等,为此任课教师需进一步学习或进修。
4、加强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科学决策;宏观经济学研究市场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运行规律;计量经济学研究经济运行中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这3门核心课程构成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因此,对于经济类专业,应适当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可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掌握数学工具的运用。
篇3
关键词 微观经济学 教学方法 趣味性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微观经济学是高校教育中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实践性、科学性、艺术性的应用学科,该课程从最基本的微观经济学知识入手,了解和分析生活中出现的经济现象,使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现代经济管理理念,为日后的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微观经济学课教学程存在的问题
1.1课程难度大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个体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来解决社会资源分配的合理问题。存在着大量的基础概念、经济理论、经济模型及分析方法,只靠传统的灌输式授课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庞大的课程体系和分析方法容易使学生望而生畏,造成厌学的负面情绪。另一方面,在市场供需分析、消费者行为分析、生产者行为分析、成本分析等章节中出现大量的图形及经济数学知识,对于数学程度参差不齐的同学们来说难度较大,特别是多个章节中出现了导数的运用,数学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数学基础不扎实的同学在学习微观经济学中一知半解,会产生厌学情绪。
1.2案例脱轨
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多、理论多、模型多,学习起来比较枯燥,因此单纯的理论讲解起不到理想的效果。教学方法方面要注重案例分析来引导学生。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学生接受到大量丰富的信息,如果案例不能贴近时代特征,教师不重视案例的适用性、适用性,没有根据教学内容精选出与时俱进的典型案例,学生接收到生硬的老旧案例达不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微观经济学作为西方经济学最重要的理论体系之一,是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课本的案例教学中大多是西方国家的经济现象,学生在认知层面上缺乏兴趣,也不容易接受。
1.3学生缺乏对经济的认识、意见分歧多
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是以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学生以对中国经济初步认识的眼光看待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难免会存在意识偏差,往往得出错误的结论。而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百花齐放的社会科学,分歧争议贯穿历史的各个阶段,学生们的观察角度、侧重点、假设不同,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2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建议
2.1合理安排课程,把握微观经济学基本内容体系
2.1.1分专业选择授课难度
微观经济学的内容繁多是不争的事实,授课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对课程的授课有不同的偏重,如对于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授课内容可以更深入、让学生了解详细的推导过程,而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可以把复杂的经济学理论表述得简单易懂,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对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达成广泛共识。
2.1.2理清微观经济学内容体系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居民、厂商和资源拥有者的经济行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供求均衡、厂商均衡与收入的分配等,要重视内容的联系和统一,把知识点串联起来,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在授课中强调学习微观经济学的作用,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机会提出问题,自由讨论,把握经济问题,抓住热点话题,不能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而是侧重知识的理解,培养解决问题的逻辑。
2.2实施案例教学
2.2.1实时更新案例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案例的选取。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微观经济学教师在案例教学的实施中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在教学中,教师要与时俱进,寻找身边的经济热点话题与学生进行探讨,让学生对微观经济学产生兴趣,例如,在教授消费者行为章节的时候可以选择当前热点话题“双十一”进行讲解,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把枯燥的课本知识变为身边实实在在发生的社会现象的解疑。
2.2.2运用翻转课堂
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学生不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翻转课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查阅网络、书籍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在课堂上,教师有更多时间与学生进行探讨、交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树立自信,肯定自我价值。
2.3探索科学的课程考核方式
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而言,课程考核是衡量教学效果最直接的途径。教师在设计考核方式时,建议把日常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纳入考核范围,使考核方式更加科学有效,而不是采用单一的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加大考勤、课堂发言、小组讨论等平时成绩的占比,促使学生注重日常的积累,巩固所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雁.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学研究,2008(1).
[2] 任云霞.微观经济学的几点教学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5(23).
[3] 魏布谊.工商管理类转而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17).
篇4
一、微观经济学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企业的管理思想也进人到一个新的阶段,“企业决策理论”开始成为微观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微观经济学和企业管理,两者是有共性的,并且呈现出一种相互融合和促进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微观经济学和企业管理有着相似的发展背景和共同进步的社会条件,两者都运用到了数量分析的工具和方法。因而,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将微观经济学作为支撑,运用“线性规划”“博弈论”等方式可以帮助企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在经济学当中,微观经济的意义之一就是选择,而企业管理的核心之一是决策,两者的统一性使得微观经济学能更好地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作用。
二、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资源不足的问题
企业的经济资源从管理角度上来划分,可以分为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都是与企业微观经济相关的,判断企业资源是否缺乏一般也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很多企业受到贷款困难、资金运用不到位等经济条件的限制,致使规模和物质条件得不到提升,企业设备更新困难,甚至影响到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采购,难以满足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前提条件,并且在技术上缺乏资金支持又导致企业人才力量薄弱,发展速度与社会脱轨,产品设计局限及科技含量低下而落后于市场,这也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致使一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所以,市场拓展与合作共赢是“开源”,合理分配有限资源降低成本是“节流”,都能够为企业生存和发展提供动力。
2.企业组织结构及管理模式问题
有些企业管理会出现环节断层的现象,各个部门、生产环节之间缺乏沟通联系,企业由于各种不必要的环节而增加了成本。管理不善可造成以下问题,如生产效率下降、内部组织运行成本增加、人际关系复杂化引起内耗增加、质量管理难度加大导致产品质量下降、营销机构设置繁复而使交易费用增加等现象,由于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的因素在企业规模变化时会同时产生作用,因此其规律性在企业最优产出决定时要着重考虑。
还有些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过于简单,虽然经营初期管理的幅度小效率高,更容易出现资源集中、利于统筹分配资金以及对市场反应速度快等优势,但是随着企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会因为信息大量集中、数据繁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太过细碎而降低决策的效率,错过最佳投资时机,此时企业需要对管理结构进行调整划分,对内部资源进行更合理的分配,重新寻找一个管理效率与资源利用效率的平衡点。
另外,我国的很多企业是从家族式企业发展而来,其管理模式的直接表现就是决策层之间互为亲属关系,这种管理模式易导致决策的不民主、不科学性,难免出现运营不规范和内部资源分配能力降低等现象,不利于企业的良性运作。
三、利用微观经济学原理加强企业管理
1.运用微观经济学思路解决人才流失问题
微观经济学作为研究市场中个体行为的一门经济学,是从“资源是稀缺的”基本概念出发的,在个体行为准则上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的收益。因而,在微观经济学的概念中,人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这就要求企业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尊重人才、加强人才的归属感使其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微观经济学中有一个词为“激励”,即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诸如惩罚或是奖励的预期。由于理性人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做出决策,所以他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在微观经济学研究中激励起着中心作用,一位经济学家甚至提出,整个经济学的内容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其余内容都是对此的解释。”可见,激励同样适用于企业管理中对于人的管理部分,依据微观经济学原理合理地运用激励手段促进管理者和员工的积极性是提高工作效率最直接而有效的手段。基于以上原理有些企业把净资产增值率、实现利润增长率、销售收人增长率、上交税利增长率和员工平均工资作为主体考核指标,并参考行业平均效益水平来综合考核评价员工的业绩,还有些企业将股权、股票期权等形式纳人激励机制,以动态的思考方式来确定员工的薪酬,由此建立一个能适应市场变化、突出效益的现代企业工资分配制度,同时也将竞争机制引人到企业管理过程当中,更充分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运用得当的激励方式会使企业管理更趋于制度化和理性化。
2.运用微观经济学原加强企业资源的管理
企业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要力争在有限的经济条件内最大限度地利用配置到的资源。企业管理目标应该是生存和发展而不只是追求短期的最大利润,现代企业行为目标由直接追求利润最大化转为企业在长期稳定发展中实现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有近似意义,而且在实际管理中成本控制比较清晰易管且便于操作和度量,因此企业也可以将利润最大化转为成本最小化进行成本管理与决策。日常管理中企业需要关注到生产要素的周转情况,如合理采购物料、降低成本、管理库存、最优化生产、销售渠道扩展、结算方式创新、简化配送流程等环节。公司除了注意内部的资金运行,还需要把握市场发展的方向,根据经济的先行指标及时调整生产和销售,尽量避免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商业影响。
为了解决资金不足等问题,企业除了从内部成本处“节流”还可以从“开源”处着手。当今世界正处于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和企业国际化经营迅猛发展的时期,企业管理者需要重新调整经营模式以适应发展的需要,缺少独特资源、要素会阻碍生产规模的扩大和长久的竞争优势。由于企业间存在资源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因此建立战略联盟既可以巩固原有资源又可以弥补各自资源的不足进而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这种企业间联盟要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通过沟通处理好企业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保持持久稳固、平等独立的共赢局面,使企业由合作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型,通过增加竞争优势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达到“开源”的目标。
另外,企业创新也是增加企业竞争力、获得更多长期可靠资源的有效方式。一些企业在壮大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扩大生产规模,引起资金周转困难的情况,如名噪一时的掉渣饼经营思路。企业要想做强做大长期发展就要时刻关注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增加品牌价值,努力使产品在技术和质量层面保有一定的稀缺性,开发一些市场缺乏但是需求量相对较大的产品,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就要放弃原有的产品,而是可以将其作为发展的副线产品以适应市场需要。
很多企业销售不佳的原因并非是产品的质量问题,而是本应与之相配的服务得不到提高,使产品的附加价值大大降低。由于良好的声誉或一个历史悠久的品牌通常是市场经济中最有效的信号之一,可以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逆向选择问题。因此,产品服务虽然在短时间内会占用企业较大资源,但是从长远来看,通过舒适的消费、使用体验会引导消费者偏好,开拓潜在市场,扩大产品的需求量。
3.运用微观经济学改进企业管理模式
建立起一个合理、完善、适应自身和市场发展的管理模式可以使企业健康发展,打通内循环,轻松启动快速反应机制。比如,在一些企业中新兴的“网状扁平化管理”概念渐渐成为一种组织结构新趋势,它没有统一强制的中心,每个基本单元拥有高度自主权,单元之间彼此紧密相连,影响不断扩散成网状。这种组织结构便于对市场做出反应、消除冗杂层级、赋予员工一定自主性,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比传统的“金字塔式垂直结构”更适应当今互联网时代。但同时企业也需要应对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对称信息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前沿中的主题之一,在“网状扁平化管理”中同样存在,如一位员工被赋予一定的决策自主性,在不了解全局战略时对局部事件进行处理有时会偏离主体意愿。这就需要企业建立一套成熟细化的流程和制度以及监督体系,以避免由于这种信息不完全而产生的判断差异。
四、结语
篇5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 双向互动式教学
基金项目:云南省《微观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微观经济学》是国家教育部指定的高等院校财经类各专业的核心主干课与专业基础课之一,这门课程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各个经济主体如何将其稀缺的经济资源分配在各种不同的用途中以取得最大利益,并以此说明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和效率。这门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丰富且相对抽象,同时又以较多的数学计算和推导为基础,结合模型、图形和高等数学方法,学生普遍觉得难度较大。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将《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思想、课程体系、重点难点等的理解和把握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同时,笔者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将热点问题作为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丰富了授课方式和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锻炼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取得了较好地效果。在此,笔者结合《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以及自己讲授微观经济学的实践谈点体会,希望能与有关教师交流探讨,共同提高教学效果。
1 《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微观经济学》课程属于理论经济学范畴,它既不同于农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应用经济学课程,也不同于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学课程。作为理论经济学课程之一,微观经济学揭示了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行业和市场是怎样运作和演变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以及它们怎样受政府政策的影响等等。《微观经济学》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这门课程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理论抽象、要求学生具备较深的数学功底以及较强的用图形说话的能力。
1.1 理论抽象
《微观经济学》所介绍的经济理论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几百年发展的总结,这些总结是以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为前提的,而且每一个结论的成立都建立在一系列严格的前提假设之上,这与我们国家的国情、市场经济发展的概况、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均不同,这些差异必然增加我们理解的难度。同时,理论知识原本就是抽象的,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理论、模型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再加上微观经济学概念、定理、规律很多,相互之间又极易混淆,对于初学者来讲,总会存在理论与现实理解之间的差距。
1.2 要求学生具备较深的数学功底
《微观经济学》中最常用的经济模型法、边际分析法、均衡分析法、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法等等都要求学生具备较深的数学功底和逻辑推理能力。因为《微观经济学》是财经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有很多学生微积分知识还没学,这时要求他们将数学知识熟练地运用到经济学分析中,无疑增加了他们学习的心理负担。
1.3 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用图形说话的能力
图形在经济学中非常有用,用于说明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情况。美国第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说过:“你必须具备足够的图形知识才能掌握经济学,图对于经济学家如同锤子对于木匠一样必不可少。”微观经济学每一个理论的得出与论证都与图形紧密相联,这对于刚刚步入象牙塔的学生而言,要学会正确地运用图形解释经济问题的确有些难度。
总之,如上所述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现实条件等各种因素决定了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学习难度和学习强度相当大。笔者结合《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采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课后练习等方法组织教学。
2 《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2.1 理论讲授
理论讲授是微观经济学最基本的教学手段。笔者在讲授微观经济学的过程中,首先介绍基本的框架,在讲述每一章内容之前,都有一个本章提要,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视野,然后再介绍具体的内容,通过课堂讲授,让学生理解基本的经济概念,了解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规律,授课过程中采取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层展开,脉络清晰,通过主线的引入,使学生系统地把握整门课程的精髓,同时,在每一章结束后都加一个本章小结,总结一章的主要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
笔者讲授微观经济学,以市场经济主体的最优行为选择为主线,主要体现在这五个方面:第一,单个消费者行为的最优化。即研究消费者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怎样选择使得他的效用最大化,从而实现消费者均衡;第二,单个厂商行为的最优化。即研究单个厂商在成本预算既定的前提下,怎样选择使得他的利润最大,从而实现生产者均衡。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在成本既定时,如何选择使得所获产量最高,(2)在产量既定时,如何选择使得所付出的成本最低。为此,将问题深入一步区分不同的市场结构,进一步考察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与完全垄断市场厂商确定产量与价格的最优化行为;第三,单个生产要素市场的最优化。即研究消费者根据什么原则供给多少生产要素,厂商根据什么原则需要多少生产要素,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第四,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同时最优化。即研究将消费者、厂商、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联系起来的整个市场的一般均衡;第五,政府目标决策的最优化。即研究市场失灵的问题,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弥补市场的缺陷,从而达到宏观调控的作用。
2.2 案例分析
微观经济学是以个体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厂商的生产经营决策与居民的消费决策都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案例分析是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优秀的案例是以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并将理论知识寓于案例之中,将这些微观经济学的案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能带动学生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质的飞跃,提高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需求价格弹性理论时,可以结合安全帽专卖店的广告“旧帽换新帽一律八折”来解释厂商针对消费者的需求弹性不同而进行区别定价,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能将枯燥的理论运用到鲜活的经济现实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3 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对于微观经济学教学,不论是理论讲授还是案例分析,都离不开课堂讨论这一重要形式。通过讨论可以使教师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转向双向互动式教学,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向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课堂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2.4 课后练习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决定,其中涉及大量的数学关系,理论性强,要实现将理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有不小的难度,所以要给学生布置练习题,通过做练习巩固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特别是通过做计算题来加深对微观经济理论模型的理解。同时,这门课程是财经类各专业考研必考的基础课,因此,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对课后习题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给予特别强调和详细解答并进行适当延伸。
3 进一步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想法
3.1 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学习
俗话说:“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作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首先自己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丰富的文化底蕴,因此,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时,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具有演变性的学科,由于这门学科的特点,必然要求微观经济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必须和现实的发展紧密结合才具有生命力,所以该门课程的理论体系更新较快,那么任课教师的这桶“水”,决不应是“陈年老水”,而应是不断地从知识发展的奔腾江河中汲取的“新鲜水”,任课教师应及时掌握知识点的更新,如新旧理论的增减,同时及时调整相应的案例分析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3.2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为一体,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更积极地听取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和分析,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也使学生更容易地接受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但是,课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板书教学。目前,很多高校教师上课时过多依赖课件,整门课程知识点完全通过点鼠标放映课件讲授,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本身包含很多的数学推导和图表,完全依靠多媒体课件向学生讲授,即使利用动画使得推导过程一步步显现,学生也不容易跟上。因此,在讲授公式推导以及有关图表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最好结合板书进行讲授,通过“黑板+粉笔”的方式推导和画图,能够充分地带动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让学生看清推导的整个过程以及各种逻辑关系,形成知识间的连接,也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公式的推导。比如,在讲到古诺模型中厂商的产量选择的时候,最好板书推导每个寡头厂商的均衡产量,这样,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3.3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互联网信息时代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提供了巨大的支撑,要鼓励学生学会利用网上教育资源,经常登录经济学论坛、经济学教育科研网、经济学家等网站,聆听专家讲座,参与学术讨论,这些经济学网站既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各种各样的案例,又能够帮助学生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和鲜活生动的经济实践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微观经济学的知识点,最终实现提高教学质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红梅.关于微观经济学体系的教学体会[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2(1)
[2]吴冬霞.基于启发式教学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
[3]王尉东.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版),2010(1)
[4]童霞.微观经济学的本科教学思考[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6(3)
[5]蓝文妍.浅谈微观经济学教学经验[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7)
[6]谭超.浅析微观经济学教学[J].管理观察,2009(12)
[7]张秋.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7)
[8]芦雷.微观经济学教学理念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1)
篇6
關键词:教育生态学;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
作为高校经管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微观经济学”兼具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对教学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不但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还要使其具备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对现实经济问题加以分析和解决的能力。然而,目前“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难以达到这一目标,这就要求从新的角度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以科学的方法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据此,本文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观察和解释了“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失衡现象,并提出开展生态化教学的一些建议,以期为实现“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教育生态学概述
教育生态学是生态学研究方法应用在教育学中的成果,它将教育视为一个有机而复杂的生态系统,致力于探索和完善该系统中各组成因子(如教师、学生、教育机构等)之间的作用机制,由美国学者克雷明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教育生态学体现了系统观、动态观、平衡观相统一的理念,其目标是运用生态智慧来建立和谐有序的教学模式[1]。
随着研究的深入,教育生态学逐步进入微观研究的阶段,并在课堂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生态学视角下,“微观经济学”教学系统中的各因子历经长期的发展磨合,已达到兼容稳定的状态。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失衡现象的生态解读
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内部的各因子均应处于合理的位置,系统内外部能量与信息应交流顺畅,系统内结构应处于稳定状态,面对外部冲击应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然而当外部冲击和干扰的强度超过系统自我修复和调节的能力时,系统原有的均衡状态就会被打破且难以恢复,这就是所谓的生态失衡。按照教育生态学的观点,目前“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欠佳是教学失衡的体现,而失衡则是由生态系统中自组织能力欠缺、生态链脱节以及最适度原则被破坏等因素造成的。
(一)自组织能力不足
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在面对外部环境改变时具有识别、分析和调节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即为自组织能力。学生群体作为教学系统中最重要的子系统,其适应性、创造性和协同性均应来自于“自组织”,而非“他组织”。自组织能力能够帮助学生主动识别与利用有价值的信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生态化教学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组织能力,反对过多的外部“权威”和“指令”。然而源自系统内部的惯性和惰性使得目前“微观经济学”教学呈现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模式,学生依然处于“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的状态,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被调动,独立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愿望低下,自组织能力匮乏。
(二)最适度原则被破坏
在当下的“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多媒体由于其具有图文并茂、信lTrKJHPu/p1Z8r7ByjGUDpez/eTbmMWQD2bCXCqRfZE=息量大、节约时间等优点而受到教师的青睐,并被大量使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板书等传统教学方式。按照教育生态学的观点,此时最适度原则已经受到了破坏。在生态学中,任何生物的发展都是多种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因子间最科学的组合推动着生物的健康成长。任何一种因子数量过多或过少,都无法使生物达到最佳状态[2]。多媒体固然有多种优点,但其无法清晰完整地展现数学模型的推理步骤和几何图形的推演过程,大大缩短了学生的思考时间,导致其产生疲倦和反感心理。由此可以看出,多媒体的过多运用挤占了其他教学方式的空间,超过了最适度水平,变为了教学效果的限制因子。
(三)开放性特征缺失
根据生态学理论,开放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从外界不断输入的物质和能量为系统带来了维系其平衡稳定发展所需的营养。如果一个系统趋向于封闭,则其中生态因子的生命活力就会大大降低,适应阈值也会不断减弱。就教学内容这一重要因子而言,“微观经济学”教学系统的开放性不足。目前“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基本源自西方经济学的早期版本,未能实现与国外最近理论同步,数据与方法偏老旧,且缺少对中国自身经济问题与现象的研究分析[3]。这使学生缺乏运用经济学理论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能力,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生态效果评价体系不健全
受传统评价方式的影响,现有“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评价还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即在期末采用一张试卷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根据教育生态学理论,学生个体间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应得到尊重和发展的。目前的评价方法过于重视一次考试的结果,忽略了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过程的测评。个体的认知差异和个性品质在分数相同的情况下无法得到体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也无法实现教学生态系统中知识流和信息流的循环交互。
三、微观经济学生态教学模式的构建
针对“微观经济学”教学生态失衡的问题,本文基于协同、平衡与联系的生态学原理,探索生态学与“微观经济学”间的契合点,从师生角色、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优化教学生态的对策。
(一)重塑教学双方角色,提升学生的自组织能力
学生自组织能力与师生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密切相关。当教师从“讲授者”变为“规划者”和“引领者”,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变为“发现者”和“建构者”时,课堂的主动权会由教师过渡给学生,随之而来的是学生自主调节能力的提升。结合“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和学科特点,可以在合适的章节,如均衡价格的形成机制和垄断力量的市场影响部分引入经济学实验。精心设计的实验通过对现实经济现象的还原和主体行为的模拟,为学生亲自检验经济学的假设与结论创造了条件。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经济问题的体验和感受,还提高了其动手能力和判断能力,加深了其对抽象理论的理解[4]。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在实验过程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并能使其初步感受到经济学的魅力。教师除了介绍实验规则和总结发言,并不直接参与实验活动,只是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督促,这对学生独立精神和竞争意识的形成大有裨益。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控制限制因子
要实现“微观经济学”教学生态的优化,就必须衡量教学整体对任何一种教学因子的耐受范围,发现并消除限制因子的作用。要消除因多媒体教学不当使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首先应将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案例以及小组讨论等其他教学手段相结合,充分发挥每种教学方法的优势,摆脱教学方法单一的弊端,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其次要精心制作PPT,用简明的文字勾勒出“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内在逻辑,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利用图表形象性和直观性的特点来对经济现象和问题加以分析;最后应合理地控制多媒体教学的节奏,在放映幻灯片时做到有张有弛,使学生有时间消化吸收其中的内容。
(三)引入慕课和微课,强化“活水”效应
为满足时展对大学生经济学综合素养的要求,“微观经济学”教学生态就必须与其环境实现能量和物质的交换。以微视频为载体的高水平慕课和微课将大量优质的教学资源输送给学生,对于实现课堂教学与外部世界的多元互动大有裨益。教师作为教学生态中的主要因子,将名校名师开设的经济学慕课介绍给学生。通过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弥补教材中知识陈旧的缺陷,还可以获得与授课名师互动的机会[5]。当遇到问题时,学生可以在论坛中提问,并通过与其他学生的交流实现观点的碰撞。慕课和微课就像富含营养的活水,其带来的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思路调动了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了教学生态因子的共生与协同发展。
(四)加强过程评价,优化评价体系
生态化的“微观经济学”评价体系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多样性,并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监督和评估,综合体现学生课堂出勤、回答问题、平时作业和网络课程学习等环节的表现。学生以自评和互评等方式参与其中,能够更为全面和准确地衡量学生的学习质量。终结性评价以学生在期末考试中的表现为依据进行定量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的综合评价体现了生态教学强调整体性和全面性的理念,不拘泥于单次考试的表现,更注重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考核,因此评价的信度和效度更高,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篇7
中外合作办学,是一种国内和国外联合办学的新模式,它一方面可以引入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快速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目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国内学习阶段和国外学习阶段。在国内学习阶段通常安排国外合作高校的外教来讲授部分专业课程。这种外教课程一般采取英文授课、英文考试的形式。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外教课教师来自外国合作方,英语水平高,专业基础好,熟悉国外教学模式,但通常中文水平有限,对国内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不太了解。合作方的外教在授课和考试过程中,与国内师生交流互动比较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不够理想,考试成绩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来说,如果在国内学习阶段引入双语教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有助于外教课及后续的国外学习生活,另一方面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国外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也可以有效提高国内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下文以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微观经济学”为例,从双语教学的实施方式、教材选择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双语教学实践进行分析探讨。
2双语教学在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
双语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同时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根据双语教学过程中母语(即汉语)和外语(通常为英语)的使用比例大小,可以将双语教学分为三种方式:即维持式、过渡式和沉浸式。(1)维持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学的大部分过程使用中文来进行,对于课程涉及的一些专业术语则进行英语注解和说明。这种方式是双语教学的最初级阶段,即中文讲授加英语注解,它对教师的英语水平要求相对较低。(2)过渡式。过渡式是从维持式向沉浸式的过渡阶段。在这种教学方式中,英文的使用比例相对较大。课程的教材、板书、作业等一般使用英语,课堂讲解则根据需要交叉使用中英文。这种方式的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同时熟悉国内国外两种教学方式,能够熟练使用中英文两种语言。(3)沉浸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中,从授课、讨论、作业到考试全部使用英语,只在讲授个别重难点时才用中文。沉浸式对教师的中文要求较低,一般外教都能够胜任。在合作办学的双语教学中具体采用上述哪种教学方式取决于课程性质、难度及学习目标。以“微观经济学”为例,该门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理论性强,学习难度较大。该门课程双语教学的目标有两个:一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微观经济原理,并学会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二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听说能力,逐步适应用英语进行专业讨论。根据这门课程的性质及目标“,微观经济学”的双语教学实践应该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合理选择教学方式。具体来说,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可以按照课程内容的难易分别使用上述三种双语教学方式,具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维持式,以中文为主,英文为辅。对于“微观经济学”来说,该门课程的前两章分别是引论和供给需求原理,属于微观经济学的概述和入门知识。这部分内容主要用中文讲授,有助于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结构框架和基本问题,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在用中文讲解的同时对于基本概念和术语进行英语注解,可以为后面两个阶段的双语教学打下基础。第二阶段:过渡式,中英文并用,逐步提高英文使用比例,降低中文比例。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根据内容的难易,在讲授、板书、课堂讨论及课后作业中中英两种语言并用。具体来说,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课程重难点内容使用中文讲授,图表、案例等其他内容可以尽量使用英语讲授。这样安排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可以逐步让学生适应英文授课环境。“微观经济学”的效用论、生产论、成本论、市场理论、生产要素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等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这一阶段的教学要注意既要讲授课本知识,又要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简单的课堂讨论。第三阶段:沉浸式,英文为主,中文为辅。通过前两个阶段的铺垫,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课堂讲授、板书、课堂讨论、作业几乎全部使用英语,只在个别难点部分辅以中文讲授。这个阶段的目的是训练学生听懂英文授课,并逐渐能够用英语讨论及答题,最终目标是适应全英文的学习环境。在“微观经济学”中最后一章“市场失灵和政府政策”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这一章是前面所学理论的运用,内容相对简单,讨论性话题较多。另外,这部分内容与现实经济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容易理解,也便于参与各种讨论。在这一章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多组织学生用英语进行课堂讨论,锻炼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3“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教材选择
目前,国内使用的“微观经济学”教材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英文原版教材或中译本,另一类是国内学者编写的教材。这两类教材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原版教材或中译本通常行文流畅、语言生动活泼、注重理论的运用、实例较多,缺点是教材内容较多,篇幅太大,价格昂贵,实例与国内经济脱节。国内学者编写的“微观经济学”教材相对来说,篇幅适当、结构严谨、语言简练,也包含一定的实例。缺点是语言太抽象、内容较难、案例较少。“微观经济学”双语课程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学习基础选择一本中文教材,同时选用一本英文原版教材作为参考书。如中文教材可以选择国内知名度较高的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同时以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英文版教材作为主要参考书。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阶段,有侧重地运用教材和参考书。在维持式和过渡式阶段,以中文教材为主,在沉浸式阶段,以英文参考书为主。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可以通过对国外经典教材的阅读,了解国外教材的行文风格,更好地适应国外的学习。
4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双语教学方法探索
篇8
摘 要 地理信息的微观经济学分析主要利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按照地理信息的实际情况,研究如何利用和配置社会资源进行地理信息的生产、将产品分配到社会各需要的阶层并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研究地理信息市场的组织、结构等,促进地理信息市场的良性运作。
关键词 地理信息 微观经济学 经济地理
客观世界是一个庞大的信息源,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借助近代数学,空间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人们已能够迅速地采集到地理空间的几何信息,物理信息和人文信息,并适时适地的识别、转换、存储、传输、显示及应用这些信息,使地理信息逐渐成为对信息社会进行服务的一项主要内容。随着卫星导航技术的应用、基于位置的服务、数字城市等地理信息服务范围和服务领域的变化,社会化的应用客户日益增加,以地理空间位置为基础平台的社会经济数据加工和产品服务已成为现代信息服务产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地理内容便作为一种经济要素进入社会经济活动中。
一、地理信息与微观经济
1.什么是地理信息
地理信息是指与空间地理分布有关的信息,它表示地表物体和环境固有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形、图像等的总称;是有关地理实体的性质、特征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和一切有用的知识,是对表达地理特征与地理现象之间关系的地理数据的解释。
2.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微观经济是指个量经济活动,即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是指个别企业、经营单位及其经济活动,如个别企业的生产、供销、个别交换的价格等。主要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各种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在微观经济分析中,一个社会的经济资源通常是给定的,因此实际上要解决的主要是既定的经济资源应该如何配置的问题。
3.地理信息与微观经济分析
地理信息微观经济分析是在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支持下,研究家庭、企业采用地理学基本原理和信息方法描述现实世界以及通过消费地理信息来支持经济博弈的微观经济模式的一种理论探讨。
当前大量的地理世界的描述和经济分析的工作基本以宏观为主,对个人、单个企业的描述方法则较为简单,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有可能使一个社会个体的信息得到满足,也使在地理平台上的信息描述和规律分析开始遇到极微小尺度上信息内容分析的挑战,同时以信息、数据方式表现的地理内容也开始需要分析供给和需求问题,微观经济领域内容开始以从未有过的挑战方式进入地理信息领域。
地理信息微观经济分析不仅仅是描述信息技术支持下微观尺度世界的特征,更重要的是研究信息技术反应地理世界的方法,从事地理信息工作的企业如何能够在经济活动中生存、成长等问题。地理信息微观经济分析领域研究地理信息生产和加工销售的厂商行为和经济学特点,以及应用地理信息在经济活动中的企业行为、地理信息消费者效用等。
二、地理信息微观经济与经济地理的区别
1.经济地理的研究内容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中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等都是其研究的对象。
2.区别分析
为了更好的研究地理信息的发展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必须将其与经济地理学这一地理科学系统中最为发达的分支学科的研究内容加以区分。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包括各经济部门在地域上的布局,也包括各地区经济部门的结构、规模和发展,以及地域布局和部门结构的相互联系,其经济活动必然发生在一定的地域内,与一定的地理环境相关,所以经济地理学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因此,地理信息微观经济分析与经济地理学是有差别的,地理信息微观经济分析是直接将地理信息作为一种经济要素进行研究,探讨的是它在要素和商品市场的表现与行为。
三、结语
地理信息产业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新兴信息产业,其产业成果已经在我国广泛应用并在国民经济的重大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面对着激烈的国外市场竞争,解决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是必要且迫切的。
在地理信息微观经济分析中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企业的行为,这是长期以来地理信息行业研究十分薄弱的部分,企业加工微观地理信息的成本和收益将直接描述地理信息的市场和价格。
在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今后的地理信息产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将日益激烈,美国和欧洲相继降低地理信息产品的价格,这为我国的地理信息建设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质量更好、价格更低的数据资源和产品,同时又给我国的地理信息产业带来了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为此,我国应加强对地理信息微观经济的研究分析,加速有自主产权的空间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促进地理信息产品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应用,从而增强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陆守一.地理信息系统实用教程.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蒋殿春,黄有光.高级微观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
[3]李旭旦.人文地理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篇9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按教育部经济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要求,微观经济学是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可以培养经济管理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形成经济学思维方式,运用经济学的理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我国,微观经济学是部分商科类专业研究生的入学考试科目。因此,对商科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的意义重大而迫切。
一、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背景
对于知识体系繁杂、基础理论较多,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来说,如何使学生把握微观经济理论的精髓,提高分析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的能力,并设计合理的解决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微观经济学数学逻辑性较强,在教学中老师能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模型,也符合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应用数学学院统计学专业、金融数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开展5年来,同学们的数学推导能力强,但对抽象的经济学概念的理解等不到位,教师通过设计研讨、演讲等丰富的教学形式,并让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参与教学活动,促进他们理解基础知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调动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统计学专业、金融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是需要一定理论基础、有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毕业后能很快地适应工作的要求,而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偏重于基础理论,学生的实践能力欠缺
微观经济学基础理论教学课时为54学时,课程知识体系繁杂、内容多,以前的教学中基本无实践课时安排。尽管选用了通俗易懂的教材,但由于学生对于实际经济运行不了解,又缺乏实践教学,学生很难将晦涩难懂的“高大上”经济理论同经济的实际运行规律联系起来,这样加大了微观经济学的课程难度。例如,需求和需求量在教学中区别明显,而现实中人们认为没有太大的区别,以至于学生出现了理解上的偏差。需求量在需求曲线上是点到点的移动,反映的是价格变动引起需求量的改变;而需求揭示的是除价格之外的其他因素引起的需求的变化,在需求曲线上反映的是需求曲线的整体移动。
2.课堂效果较差,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微观经济学作为学科基础课程,大多数开设在大一下学期或者大二上学期,学生刚刚进入大学校没多久,对大学学习生活没有完全适应,特别是理科生,由于受高中题海战术学习方法的影响,在课程的学习中,他们更重视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很容易看到学习效果的课程,而对于理论性强的微观经济学这样的课程,随着经济理论知识的积累,效果慢慢显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学生课堂上会看手机,注意力无法集中,对教师在讲台上兴致勃勃的讲解没反应。
3.课堂授课形式单一,考核方式缺乏创新性
微观经济学课堂上,采用的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输的授课方式,即更多的时间是教师在讲课,学生被动的学习,相对来说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比较沉闷,缺乏趣味性的授课方式,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也差。平时成绩中仅仅看作业、考勤,不能没有反映学生在课堂外表现以及学习态度;期末成绩仅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不出来。
三、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反思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北师大珠海分校应用统计专业、金融数学专业中有不少学生商业意识较强,他们自信、思维活跃、有想法,具有创新特质,根据学校提供的软、硬件环境,一些同学从大二就开始有创新、创业的想法。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这一倾向,借助学校的转型升级东风,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更好、更快地融入区域经济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网络、报刊上选取典型案例,把交易过程尽量还原,即还原情境法,让学生感觉经济学理论贴近生活,从而激发学习热情。例如,对供给弹性和需求规律的理解,可以以春节购买车票为例;消费者剩余及价格歧视的理论知识,以明星演出设定不同价位门票为例来帮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可以增加学生的经济情境的体验,提高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2.采用互动体验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都已经形成了对“满灌式”传统授课方式的依赖,大部分学生自学的习惯没有养成,尽管不喜欢“满灌式”,但还是倾向于教师讲授,互动体验教学的前提条件是学生思想方式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营造生动的教学情境,探究出新型的教学模式,比如采取辩论、课堂提问等,引导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引导他们自主完成学习任务,逐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3.考核方式多样,倒逼教学手段多样。
一般地,大学考试成绩会由平时成绩、期中小测、期末考试三种形式组成,有的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纳入平时考核中。而完善、科学的考核评价对课堂教学活动有正面指导作用,也避免了单一考试的许多不足,这就倒逼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比如,我们平时成绩的构成很丰富,除作业、提问、考勤外,会根据教学目标设定问题让学生查找资料,写读书笔记;教学中增加小组讨论的环节,具体的课堂教学流程的安排包括:布置教学任务,提供案例资料;提出讨论问题;教师为学生创造小组讨论的良好环境;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课堂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形成讨论报告;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及时分析和总结,总结讨论的成功或不足的地方;对讨论进行评分,评分包括老师的评分、小组之间的互评、小组长对组员的打分、演讲的同学针对演讲内容进行提问四部分评分,采用加权平均得到一部分平时成绩。这些举措帮助更多的学生理解知识点,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提高考核的合理性及真实性。
篇10
关键词:民办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圈子案例;被动复习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6-0229-02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性质及特点
微观经济学是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是专业基础必修课,为其他专业课程提供基本分析方法与理论基础,与宏观经济学课程共同构成《西方经济学》的全部内容。
设立《微观经济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对微观经济活动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掌握如何最有效地使用稀缺资源的经济学分析方法。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去分析、解释身边的经济现象,并对微观活动给予客观评价。
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系统课程,涉及一定的数学、图形分析和心理学等基础知识,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理论抽象,较难理解。复杂的经济现象,在理论假设的基础,概之以一些文字,公式和图形来表示,即用经济模型来阐述经济规律,必然导致这种理论具备抽象的特点,让初学者理解费力。
2.理论推导及应用广泛用到数学知识。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理论的客观性和严谨性,体现在广泛应用数学知识推导理论,用计量方法验证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初学者要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
3.注重图形分析。把经济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理论假设,用图形来直观阐述。
二、民办本科院校学生在学习上的思想特征
民办本科院校的大学生既具有高校大学生的共性,又有其独特性。他们的入学成绩普遍比公办高校的大学生低,且在学费缴纳、学籍管理及人事档案关系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使得学生在学业、经济及社会认同等方面承受了更大的压力。总的来看,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在学习上的思想特征表现在以下四点:
1.迫切渴望成功,知识积累的漫长过程使其学习热情日趋淡漠。民办本科院校就读的大学生多数都经历了高考失利,有学生认为其目前的就学状态只是“无奈”选择。他们在进校之初,对学习抱有强烈的积极性,特别渴望成功,希望自己能和高中同学回到同一起跑线上。于是,他们特别渴望通过一些改变来得到别人的评价与肯定。在理论基础知识积累过程中,很难在短时间内使其有突破。于是,有学生开始放弃学习,“理论无用论”思想影响了良好学习环境的形成。
2.重实践,轻理论,价值取向日趋务实。民办高校较之公办高校,学费收费较高。在学生心目中,传统的教育关系变成了教育消费者与供给者的关系。学生存在较强的成本意识,期待高教育质量回报,他们要求回报要 “短、平、快”。于是,他们比较重视开设的课程可以给他们带来什么。由于理论基础课,着重于知识的积累及方法论的形成,学生普遍感受不到此类课程的即时利益,所以他们对理论课学习不感兴趣,而对一些实践操作课程较重视。
3.职业意识较强,热衷于各种专业技术证书的考试。民办本科院校学生在就业方面自主意识很强,他们认为,现在的高成本投入,最终目标就是为了获得一个好的工作机会。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相比,他们更能主动地提前进入人才市场。他们渴望平等,希望社会能给予他们一个相对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他们也在积极努力地创造条件,想通过各种专业技术证书的获得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只要有此类考试临近,大多数学生表现为,不管上什么课,他们的眼里只有那一本考证教材。
4.喜爱活动,考试前对日常课程课本鲜有主动翻看。因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对、务实价值取向等原因,民办本科院校学生日常课程课本鲜有主动翻看,因而其理论与书本知识不太扎实。但他们喜爱活动,对文体、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性与热情极高。
三、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先入为主,认为理论基础课无用。上述民办本科院校学生的务实特点,导致了部分学生在没有正式开课之前,对于要上《微观经济学》课程就缺乏兴趣。因为在他们看来,这门课程,没有直接教他们在实践中如何具体去做,看似无用。
2.理论假设条件与现实的差异,加深了理论无用性看法。刚开始学习课程,他们发现经济理论的得出,都存在与现实有差异的理论假设基础,把复杂的经济现象用文字、公式和图形来表示,与他们了解的部分现象有出入。而且,由于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经济单位行为,部分理论直接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最终加深了学生的理论无用性看法。
3.理论抽象,数学基础薄弱,学习存在困难。微观经济学理论推导与应用过程中要用到大量的数学知识,而民办本科院校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薄弱,导致部分学生有学好的愿望,却学习困难。另外,理论的抽象性,也令学生理解费力。课堂上,经常听不明白最终会使学生参与度降低,转而干与课程无关的事情,比如,用手机上网或睡觉。
4.知识点多,学生鲜有复习,“今会明忘”现象普遍。学时有限,而教学内容又多,学生每次课学下来,都会新学不少概念和理论。当老师在课堂上用了多种方法,终于让大多数同学理解清楚一个理论的由来及其应用时,过了一段时间,再问到之前学过的理论,学生们又忘了。这种情况不仅对学生后面知识点的学习不利,也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原因就在于学生进行课后复习的主动性极差。
5.理论应用实践能力较差。经济学教学目标在于,学生应用学到的理论来解释复杂的经济现象。教学中发现,学生这方面能力较差。
四、优化民办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措施
1.激发学生兴趣的第一堂课:课程有用,但不好学。针对学生特点,在正式开始讲授经济学的理论之前,一定要花时间告诉学生,这门专业基础课学好了对其有哪些益处。可通过列举法,举一些实例,说明这门课程的理论可应用在哪些领域,哪些证书考试时要用到这些理论等,充分阐述经济学理论学习的必要性,学好与否的差异性。等学生感兴趣了,再告诉他们,这门课不好学,要重视,认真才能学好,引入学习方法,并强调数学的重要性。
2.“圈子案例”教学,增加理论课的趣味性和应用性。“圈子案例”教学,是指要用发生在学生们身边的,他们感兴趣的例子来阐述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对于经济学初学者,面对着厚厚的既有数学公式、又有图形的经济学教材,总觉得经济学充满了统计数据和专业术语,既枯燥又乏味。但是,只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一些现象,就会发现经济学就在身边,因于经济学源于社会经济现象。通过对大量此类案例的讨论学习,可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观点的讨论分析,学生会用更理性的方式去思考问题。最终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被动复习”方法的使用。学生课后鲜有复习,可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布置等来提高学生的复习频率。对课程内容的回顾,应以学生为主角,或提前布置,由学生来讲,或通过随机提问检查,督促学生在课前要做复习工作。经济学教学,要有好的效果,作业量少不了。可通过作业,让学生去复习学过的知识点,并从中发现学生的问题,采用作业讲评或组织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思路与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要以身作则,注重课堂管理。课堂上,学生从教师处接收的信息,除了知识,更多的还是从细节上感受教师对人、对事的态度。教师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有效管理课堂,引导学生更正课堂上的不当行为,如使用手机,或是睡觉等,创造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 郑健壮,王石河.微观经济学教学经验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
- 上一篇:事业单位员工培训方案
- 下一篇:管理学危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