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农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3-04-02 14:25: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机农业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生产者业务素质低,专职生产管理人才欠缺
目前我国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种植的人员多数是年过半百的老人或妇女,且均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这部分劳动群体从事传统农业根深蒂固,种植观念相对守旧,思维不够开阔,不能适应新的生产技术需求,对于新的农业生产模式理解能力较差,相对于有机农业这种现代农业生产模式而言,他们在知识储备、技术支撑等方面表现较差,特别在更新农业生产理念的转变方面表现得较为滞后,从而给有机农业的生产管理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也比较缺乏,国内各大农业高等院校尚未把有机农业单独设为一门学科,只有个别研究人员的研究方向为有机农业,使得有机农业方面的人才培养受到了局限。目前,国内仅个别县(市)农业局设置了“有机农业管理办公室”,大部分县(市)没有专门的有机生产技术科研机构,有机农业工作的技术人员多数为高校专家兼职做顾问,有机农业技术推广力量明显薄弱,远不能满足生产需求。有机农业生产需要很强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人才的欠缺导致有机农业生产技术不能有效推广与普及,特别是在如今“互联网+”的信息时代,需要更多的优秀大学生才能把农业信息技术带到基层的田间地头,推动有机农业技术的生产应用。
1.2生产规模较小,缺乏优质品牌
当前国内的耕地使用制度主要还是以为主,土地非规模化分散经营状况尚未改变,每个农户手中的耕地面积小而不连片,农民的生产管理易受到周边环境和生产的影响,靠普通农户个体推广有机农业几乎不可能。另外,目前我国人均耕地较少,同时有机农业多数在山区开发,许多地方的土地难以集中成大面积,不便进行规模化生产,这就给有机农业的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实施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增加了有机农业生产的成本,从而导致有机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居高不下,缩小了市场消费群体,也遏制了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中央虽然提出加快土地流转,但当前土地经营权流转尚未形成规模,单靠农户流转土地发展有机农业,依旧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有机农业对大部分人来讲是一个新鲜模式,多数消费者对有机农业缺乏本质的了解。调研中发现,农民以及部分农业合作社虽然可以种植出优质的产品,但缺乏品牌意识,市场运作能力较差,从而导致产品优质但并不优价。近年来,随着科技网络信息的宣传,农民的市场观念有所提升,但整体仍处在较低的水平,对品牌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追求小农经济,对有机农业生产标准的执行不够严格,产品质量水分较大,以次充好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部分农业生产者只看重眼前利益,觉得品牌建设是多此一举,不愿意承担产品质量检测认证的高额费用。
1.3消费者有机意识不强,市场培育难度大
当前,很多农民和消费者,甚至一些农业政府职能部门人员,对有机农业缺乏深入的了解,思想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很多人在解释有机农业时,都会简单地概括为不用化肥、不打农药的农业,认为有机农业就是原始农业,是传统农业的简单复古,而没有认识到有机农业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是现代生物学、生态学和现代管理理念在农业上的全新应用,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什么是有机食品?对这个很多香港的小学生都可以回答的问题,而我们周围很多成人却难以回答,甚至韶关电视台科技正能量栏目在韶关学院做随机调查时,很多在校大学生都回答不上来。而且有不少市民又常常把有机食品与绿色食品混为一谈,很多人根本不了解有机食品的概念,因此也暴露出我们的宣传工作存在很多的不足。消费者不能用肉眼分辨出有机农产品与普通产品的本质区别,其高营养价值的健康理念还不能完全被消费者认可。如何让消费者直观地辨别有机农产品与非有机产品,目前仍然是一个难以解开的命题,国内学者大都还是从营养学的观点解析有机产品,试验表明,有机农产品所含的微量元素要比常规多,这是不争的事实,但短时间的使用与体验,也很难发现所谓的有机农产品的诸多优点。消费者购买有机农产品的行为与其个人对有机的认知、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年龄层次等因素有很大的关联性,消费观念的引导、消费市场的准确定位则是推广有机农产品的一个重要条件。
1.4有机农产品宣传不到位,市场信息不对称
在农村大街小巷的墙壁上以及电视等新闻媒体广告,我们会发现有关各类农药化肥的宣传,经销商和企业更是通过各种手段进行着深入人心的大规模的宣传,但是对比一下关于有机农业方面的宣传却很少。据了解,目前国内很多有机农业生产者从事有机农业的初衷大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圈子里的健康农产品需求,尚未站在国家的层面考虑发展有机农业,整个社会在有机理念的推广上还没有形成共识与合力,在这种环境下发展有机农业难度很大。同时,个别有机生产者唯利是图,不规范操作,甚至弄虚作假造成产品市场混乱,导致消费者对国内有机产品缺乏信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有机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有机农业生产单位多数为农村偏远地区,农资采购、技术指导、订单生产、网络营销等服务体系不完善,致使有机农产品的生产管理易出现产销脱节的现象。市场信息不对称,一方面使生产者在生产管理环节增加成本,另一方面给消费者也带来误区,认为有机产品就是高价产品,忽视了有机产品的真实价值。
1.5有机农业生产投入大,价格高,市场营销薄弱
目前在国内80%做有机农业的企业都处在亏损状态,其中包括一些很有实力的上市企业所投资的有机农业也都亏损,笔者通过与部分农业企业的负责人探讨,大家一致认为有机农业亏损的主要原因是有机农业属于精致农业,不适合机械化作业,因而人工成本成为最大的开支,造成有机农业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同时,商家对于利润的过分追求,导致有机农产品价格往往是普通产品的3~5倍,有的甚至更高,比如恒大的有机米约120元/公斤,而我国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消费观念尚未转变,中高端的有机产品尚未被消费者接受,居高的价位影响其市场推广,有机农产品成为了高端奢侈餐桌食品,造成我国的有机市场出现“有价无市”的现象,限制了有机农业的发展。市场上的有机产品主要采用设立厂家专卖店、大型商超供货、发展经销商等营销模式,其中农场直销的模式约占60%,但直销主要依靠熟人朋友圈,其市场潜力有限。从事有机生产的企业与农户双方普遍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户作为有机农产品链条的最前端,销售渠道掌握在企业手里,商人为了追逐利益,经常低价从农户收购原粮加工后高价卖给消费者,从而导致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消费者购买意愿不强烈,有机产品的市场营销较为被动。
2进一步发展有机农业的策略
2.1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增加财政补贴倾斜
在有机农业市场培育不够健全的阶段,政府应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对其进行必要的扶持和引导,有机农业才能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全国有机示范县江西万载的有机农业开发模式为典型的政府主导型模式,该县通过多年对有机农业的探索逐渐形成了“政府主导,干部示范,企业带动,农民受益”的发展模式,促进了当地有机农业的快速发展,并逐步建立了一大批知名有机品牌。欧美等有机农业发展较快的国家,为了有效地推进有机农业的发展,都选择了不同途径对有机农户进行不同程度的财政支持,中国政府可以借鉴这些发达国家的模式,每年从农业专项资金中划拨一部分专门用于扶持有机农业。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对技术、管理及周围环境的要求更高,其投入的人工、技术、认证管理、产品营销等成本也要高很多,从而导致农户及企业不能自发地投入到有机农业中,政府要多采取一定的政策性补贴措施和税收优惠政策,在土地改良、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等项目资金方面要向有机农业开发倾斜,从而进一步地鼓励与支持有机农业发展。
2.2扩大有机农业的宣传推广,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是一个较为现代的概念,大力发展有机农业,需做好有机农业发展的宣传,通过媒体引导以及农业知识培训等方式强化人们的有机农业意识,深化有机农产品在人们生活中的概念,改变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观念。一方面要让广大老百姓思考当前农业土壤污染对我们身心健康带来的危害,要认识到发展有机农业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提高大家的生态环保意识,引导全社会重视有机农业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大力推介有机农产品,树立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品牌形象,打造中国“舌尖上的安全”,扩大消费需求,从而拉动有机农业产业快速发展。所有的产品只有走向市场才能体现其价值,市场体系是有机农业发展的必要载体和组织基础,要大力培育市场营销和市场管理主体,努力培养壮大一批营销型的高端农产品贸易公司和流通队伍,尽量把流通、销售环节让利给专业的厂商去经营,生产商集中精力保证好质量。建立配套市场服务体系,重点抓好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服务、生产基地、市场需求等信息网络建设,提高有机产品生产管理及销售的信息化水平,及时向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市场信息,从而扩大有机产品的经营销售市场。
2.3提高有机农业产业化水平,做好深加工技术研究
产业化经营是有机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的承载主体,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推进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生产的主导力量,从而加快有机农业的产业化发展进程。以南雄市广东金友集团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前期主要生产有机大米,但经过企业改制后,目前已建立起一个从种子、种植、仓储、加工到销售全产业链的有机生产体系,公司与广东省农科院合作建立了有机水稻的育种基地,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有机种植基地,在始兴、南雄两地建有5万吨的粮食仓储基地,拥有稻谷烘干产线、大米加工产线各1条,2012年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新建有机米露、有机米粉产线,现正探索有机米酒的开发,有机产品通过公司专卖店的形式直销,形成了融合第一、二、三产业的“第六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化模式。有机农业在初始环节虽然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多数企业表示效益不明显,而有机农业注入科技力量后,通过精深加工及高规格的包装后增值效果相当显著。发展有机农业精深加工产业,可以有效解决有机农产品成熟期短、不耐储运、产品滞销等问题,同时还可以丰富产品种类,满足更多时尚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4加强有机农业品牌建设,避免优质不优价
21世纪是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时代,企业或者产业必须创建培育自己的品牌,打造专属自己品牌的产品特色,方可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加强有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制定相应产业的品牌质量制度,有利于有机产业做强做大。企业在进行品牌企业的创建过程中,需要对品牌的特点进行精准的定位,可借助当地原有品牌,发展一批“有机+特色”、“有机+优质”等有机名牌产品,使其能够有效传导给消费者,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为市场信息闭塞,部分有机农业生产者不知其产品的市场定位,出现产品优质不优价的局面。建议国家从政府层面每年定期组织有机农产品展销会,协同民间的各类组织和机构,加强宣传,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参与该活动,为有机农业的生产企业提供切实有效的市场信息服务,使生产企业了解到最新的市场动态和产业发展水平,同时也加强了消费群体对有机行业的认识,避免出现供需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矛盾。
2.5运用互联网思维,建立有机农业溯源机制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有机农业需顺应数字时代的发展,围绕其生产管理及销售环节进行改革探索,融入信息化元素,发展精致农业、数字农业,把有机农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有效进行信息化发展,使其整个产业链与信息化发展模式等内容进行有效的融合,从而实现互联网思维在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上的渗透,与时俱进,发展高效现代大健康农业。建立有机食品质量可溯源机制是有机食品质量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生产者对于有机农业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要建立健全各类档案资料,将有机产品的种植管理节点、生产资料使用、生产日期、生产及加工记录、仓库保管记录、产品条码、出货记录、消费者信息等各种档案记录详细,实现每一批产品可以倒查问题源头的追溯机制,从而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及信任度。
3结语
篇2
1.1全球有机农业生产
从各国有机农田与总的农田面积的比例来讲,排名前10位的都是欧洲国家。从各大洲有机面积占全球有机面积的比例来讲,大洋洲的有机面积占了世界有机总面积的39%,欧洲居第2(占21%),南美洲以20%居第3。2007年,世界上有机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包括澳大利亚(1180万公顷),阿根廷(310万公顷),中国(230万公顷)和美国(160万公顷)。有机农场数目和有机土地面积与常规农业相比,比例最高的是欧洲。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机农业在欧洲所有国家开始迅速发展,农场的数目和有机土地的面积不断扩大,有机市场不断增长,政策支持和研究事业也都在不断发展中。
1.2全球有机产品市场
到20世纪90年代末,欧、美、日已经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生态标志型农产品消费市场,而发展中国家出口拉动型的有机农业增长迅速,国内市场随经济的发展也在逐步形成。从发展的规模和数量上看,国民环保意识较强的欧洲、日本、美国等有机食品生产和需求发展较快。欧洲和北美市场占全球有机消费总额的97%,其余的3%也基本集中在日本和澳大利亚。欧洲的有机产品销售额在2003年已经达到105~110亿欧元,增长率约5%。德国为欧洲最大的有机产品消费市场,其市场销售额仅次于美国而位居世界第2。英国是世界第2大有机产品消费国,并保持着不断的增长势头。而那些较早开始有机农业的国家的有机市场则在前几年的迅速增长之后趋向于缓慢增长。欧洲有机食品的营销市场比较发达,大多数国家的有机食品营销渠道有普通超市、有机食品专卖店、直接销售和其他销售等4种,其中在普通食品超市中销售的有机食品占有机食品总的销售量的比例较大。通过多年的有机市场发展,德国、丹麦、奥地利、瑞士等国家的有机产品畅销率是最高的,有相当数量的有机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忠诚率较高,偶尔尝试有机产品的新消费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1.3国际有机农业法规与政策
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制定并首次了《有机生产和加工的基本标准》,经过不断的修改、完善,该标准已成为许多民间机构和政府机构在制定或修订相关标准或法规时的主要参考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成立的食品法典委员会也于1999年通过了《有机食品生产、加工、标识及销售指南》。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有机食品市场的兴起和国际贸易的增加,各国政府开始关注有机食品生产和销售的标准化。国家层次的有机农业标准以美国、欧盟和日本为代表。1990年,美国颁布了《有机农产品生产法案》,美国有机农业标准于2002年8月正式执行。日本于2000年4月份推出了《日本有机农业法》,并于2001年4月正式执行。中国也于2005年出台了《中国有机认证的管理规范》。世界上很多有机认证机构早在国家有机标准出台之前已经制定了机构内自有的认证标准和认证标志。有部分较专业、权威的认证机构的标志早在消费者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是当地有机市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目前世界上共约有400多个认证机构从事有机认证工作,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和亚洲,最多的国家分别是美国、日本、中国和德国。在开展国内业务的同时,许多认证机构还开展国外业务。
2趋势
2.1全球有机生产和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随着各国对有机农业的认知和接受程度的日益增加,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入有机生产,以满足市场对有机产品的需求,全球性的有机市场增长将是必然趋势。一些有机农产品生产大国,如阿根廷、巴西、中国等的国内有机消费市场也正在逐渐形成,有机产品将会进军主流销售渠道,而主要的消费人群是追求高质量和健康食品的中上层人士。所有这一切都预示着有机农业正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增长,有机产品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商店和餐桌上。
2.2从关心环保到关注食品安全
有机农业发展初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欧洲发生疯牛病事件以来,消费者由关心环境问题转向食品的安全健康问题。在德国,虽然近年来按传统方法生产的牛肉销售量下降了50%,但有机牛肉销售量却增加了30%。虽然购买有机牛肉的价格比常规牛肉要高出30%,但顾客一般认为,由于有机牛肉的生产付出了更多的环境和安全成本,因此付出高一点的价钱是值得的。据调查,56%的美国公民认为有机食品更为健康,60%的丹麦人经常购买有机蔬菜、牛奶,德国慕尼黑市场上30%的面包是有机的。随着消费者对高质量的有机食品的认可,特别是市场份额较高的有机食品,如水果和蔬菜、婴幼儿食品、粮食类、奶制品等的需求将稳步增长。
篇3
关键词:马来西亚;有机农业;有机农产品消费
1简介
马来西亚发展有机农业早在“绿色革命”之前就开始了。那时候,化学投入、修缮灌溉系统、现代技术的发展都是用来促进农业产量的,以此满足亚洲发展中国家营养不良和大面积的饥饿对农产品的需求(Hazell,2009)。如今,对“健康”食品,包括有机食品的需求在增加,尤其是来自欧洲、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需求(Willer等,2014)。马来西亚很早以前就开始实践有机农业了,那时,农场主使用农业生产的副产品生产堆肥。人们也消费从丛林中收集的有机农产品,或者是天然的野生蘑菇和竹笋。有机农业的商业性发展历史较短,在马来西亚堪称“小产业”。在商用有机农业建立之前,马来西亚的非营利组织最早提出有机农业的发展,他们关注食品质量,还有保护环境运动和世界组织相关活动的社会影响(Partap,2010)。了解到传统农业中使用较高的化学品投入,激励他们寻找其他来源的食物。马来西亚的环境技术和发展中心(CETDEM)是一个非营利组织,他们最先在一块地上进行试验,种植多种有机蔬菜和水果。几年后,他们农场生产的农产品进入了超市。马来西亚的环境技术和发展中心试验的成功,以及消费者需求促使其他农场采用同样的方式发展有机农业。消费者购买有机蔬菜和水果的需求在增加,最终在1999年KlangValley市场开张了第一个有机农产品商店。私人企业也开始开发潜在市场,他们生产并为有机农场主提供有机肥料。
2有机农产品的消费
近年来,马来西亚的有机农业产业有了实质性的扩大,涉及有机农业的农场主数量从2010年的900人增加到2012年的超过1500人。2014年,属于有机农场的耕地面积为1700hm2,具体生产有机水果和蔬菜。经过“myOrganic”认证的有机农场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当地消费需求和国际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促进了有机农业产业的成长。随着对食品品质和安全的关注度增加,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兴趣也快速增加。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与否越来越担忧,2010年,马来西亚农业发展研究学会(MARDI)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超过90%的马来西亚消费者了解有机农产品,并且他们将这一产品与无化学投入的、对健康有益和自然的联系在一起。这一研究也表明,53.8%的马来西亚消费者在6个月之内至少消费了一次有机农产品,其中一部分人经常消费有机农产品。有机食品中,蔬菜消费量最大,其次是水果、零食和肉类。有机农产品的消费量受它的可获得性或市场供应量的影响。在马来西亚,超市是有机农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其次是菜市场和有机农产品商店。人们购买的有机农产品大部分是蔬菜,其次是水果和加工产品。一般情况下,马来西亚各种族,包括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都消费有机农产品。但华人购买和消费有机农产品的频率高于马来人和印度人。影响这些人购买有机农产品的因素包括消费者对健康的考虑、非营利组织的活动,以及产品本身的观感。新技术可以帮助农场主生产高质量的有机农产品。预计马来西亚有机农产品的年需求增长率将超过12.4%,每年的价值超过2000万吉林特(1马来西亚吉林特约合1.50元人民币,2016)。
3政府政策和认证管理
马来西亚政府对有机农业的政策始于1998年,当时为农场主发展有机农业了一个正式准则。此外,马来西亚第三次农业政策(NAP3,1998—2010)聚焦于农业项目,这些农业项目的目标是更高的产出,同时确保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这一政策系统阐述了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主要强调农业与林业、农业的多种经营,对边缘土地的修复,对有机废物的回收利用、地面覆盖、肥田作物、堆肥、有机农业生产、水土保持等。并为促进马来西亚农业可持续发展采取了措施。第三次农业政策将有机农业作为一个与生态保护有关的市场机会,这一市场与小规模生产者相对更契合(Ahmad,2001)。在第三次农业政策规划中,马来西亚在2010年前有机农场面积将达到2万hm2,产生价值3亿美元的收入。尽管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目标没有实现,但政府仍然通过其政策支持有机农业,包括马来西亚第八、九、十个国家发展计划(2010—2015)中都对有机农业进行了说明,在《国家农业食品政策》(DAN2011—2020)中也有关于有机农业的政策支持。政府鼓励小规模生产者投资有机农业来增加收入、保护环境和促进国家农产品出口。政府也制定了认证方案来保证产品质量和标准。
4马来西亚有机农产品的标准
马来西亚农业部和以农业为基础的产业部门委托马来西亚的农业部门(DOA)建立一个有机农业认证体系,即马来西亚有机农产品证书(SOM)。这一体系从2002年开始实施,当时共有581hm2的蔬菜农场获得了SOM认证(Ramli,2002)。马来西亚的农业部门负责SOM认证的发展、监督和监管,保证有机农场遵从马来西亚MS1529:2001标准的条款和程序。2014年,马来西亚MS1529:2001标准更新为MS1529:2015标准,这一标准约束的产品是“以有机种植物为基础加工的产品”,并对其生产、加工、装卸、标签和销售做出规定,由马来西亚标准管理部门在2015年。这一标准的有以下目标,一是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免受市场上以及无事实依据的宣传的欺骗。二是保证产品的生产、准备、储藏、运输和标签都符合标准。三是与国际标准接轨以促进贸易。这一标准将对标签和营销的标准包含在内,因为它符合马来西亚法律对产品标签的相关规定。按照马来西亚最新的修订标准,政府在2015年3月将SOM的标识从“SkimOrganikMalaysia”变成了“myOrganic”。目前,有151个农场,共1848hm2土地得到“myOrganic”的认证。大多数有机农场都位于彭亨州(Pahang),并且大多生产蔬菜(表1)。与其他作物相比蔬菜的需求量更大,因此农场主更喜欢种植有机蔬菜。所生产的蔬菜包括叶类菜,如甘蓝、花椰菜、芥菜、中国甘蓝和菠菜。种植的有机水果包括榴莲、木瓜和香蕉。这些水果都有特定的销售渠道。同时,由于一些种植菌类和草本植物的农场在目前的耕作实践中没有使用化学投入品,其认证程序更简单,因此获得“myOrganic”认证的农场数量也在增加。结果,获得认证的公司从2003年的3个增加到2015年的151个(表2)。获得“myOrganic”证书的农场数量在2011年达到最高,为29个。2014年,获得有机认证的农场所生产的有机农产品总量达到65591t,价值达到1.75亿吉林特(DOA,2015)
5有机农产品的主要销售方式
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得马来西亚的有机农产品市场需求快速增长。马来西亚有机产品商业规模在扩大,也得到消费者较好的支持(Tiraieyari等,2014)。目前,在关注健康的消费者需求的带动下,马来西亚正在经历一个有机农产品市场逐渐成熟的过程。马来西亚有机农产品市场规模的扩大靠消费带动,其价格也由市场需求决定。政府不干预有机农产品的销售。一般情况下,销售方式有3种:家庭直接销售、通过有机农产品零售商店销售、通过有机农场的农场主合作组织销售。发展最早的销售方式是第一种,即直接上门式的家庭销售。20世纪90年代初期,少部分生产者采用这种方式给他们的老顾客供应产品。现在,这种方式扩大到给特定的消费者提供经过检验、质量过关的产品。除此之外,家庭直接销售也可以用于一些忠实客户,他们愿意支付比一般市场价格略微高一些的价格购买有机农产品。截至2015年,马来西亚约有200个有机产品超市并且数量还在增加。然而,在马来西亚有机农产品超市并不是销售有机农产品的最大市场,因为大部分消费者更愿意从传统超市中购买有机食品,一些有机农产品主要从传统市场上购买。其次较大的市场就是位于雪兰莪州(KlangValle)的天然食品超市。因为有机农产品价格高,很多人消费不起(Ahmad和Juhdi,2010)。在马来西亚,有机食品比普通食品售价高50%~300%。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农场主通过另一种方式来销售他们的产品,例如通过有机农场主合作社。合作社与当地特定的购买者建立直接联系。举例来说,位于CameronHighland的有机农场主合作社为销售他们自己的产品专门设计了一个网页(Tiraieyari等,2014)。除了这些消费渠道之外,一部分有机农产品生产者直接出口产品到新加坡,那里的需求非常大。目前,出口能力受供给短缺的限制,这是马来西亚有机农产品经营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6马来西亚有机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6.1供给不稳定即使当地市场有更高的需求,农场主也不能承诺每个月向超市供应固定数量的有机农产品。例如,零售超市为了满足顾客需要,每个月都要保证至少有一定数量的胡萝卜。由于有机农场实行严格的轮作制,他们不能一整年都种植胡萝卜,因此,批发商难以获得稳定的胡萝卜供给。农场主也不能提前承诺能供应特定的数量。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需求是连续不间断的,但种植者却难以满足这些要求。发展农业需要土地,这就产生了与商业和工业等部门的竞争,而农业通常难以提供其他行业那样高的土地使用回报,这样就使得农场主不能扩大他们的农场规模。农场主需要从城里的家中搬到非常远的农村,这也增加了农场主的经营成本。不仅如此,与传统的耕作方式相比,使用有机肥料后农产品的产量会降低,因此,农场主需要更好的地块来增加有机农产品的产量。有机农产品种植过程中不能使用化学类的肥料和杀虫剂,有机农产品种植业也面临难以控制的病害风险。因此,他们正在探索能够平衡和控制这一影响的生态系统。这种风险和不确定性也造成市场上难以连续不断地供应有机水果和蔬菜。6.2劳动力缺乏有机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除草和害虫控制等种植活动通常由人工完成,因为有机农业不能使用化学产品。这将直接影响农场经营成本。工人必须经过有机农业生产和良好操作训练后才能开展田间作业。当地的劳动力匮乏,就得雇佣外国工人。但是,外国工人更愿意在工资高、工作环境舒适的工厂或零售商店工作。大部分田间操作需要人工完成,工人缺乏就会造成有机农场产出低。另外,提供高工资将增加经营成本,农场主的利润率就会降低。6.3获得有机认证前付出的成本有机农场主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在他们的农场在获得“myOrganic”的有机农场认证之前,必须开展两年的有机农业种植实践。在这两年中,农场主不能在他们农场的产品上使用“有机”标签。他们必须以普通农产品的价格销售其(有机)农产品。尽管其收回投资、达到盈亏平衡点所经历的时间要比其他农场长,但是,有机农产品的质量必须得到保持,这样才能确保其达到消费者的要求。6.4市场规模仍较小在马来西亚,有机农产品被认为是为满足细分市场需求的细分产品。目前,由于有机农产品价格比普通产品价格高50%~300%,因此并不是很多人都愿意购买有机农产品。只有特定的消费群体愿意购买有机农产品,因为他们认为有机农产品物有所值。生活方式的变化和越来越强的健康意识,促使消费者考虑购买包括有机农产品在内的健康、有营养的产品。更多人了解到使用化学投入品的危害,他们开始寻找更安全的食品。但是,与传统产品相比,有机农产品的市场规模仍旧较小。市场的扩大有赖于公众对健康产品的认识,以及对有机农产品购买价值的肯定。6.5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益处的怀疑消费者知道市场上能购买到有机农产品,包括新鲜的有机农产品。但是,许多消费者并不经常购买有机农产品(Rozhan,2009)。他们可能一年中只有一次或几次购买有机农产品,这样看来,他们不是出于“有机产品本身好”而购买有机产品。大部分情况是,消费者认为消费有机食品对其健康的益处非常小。至今并没有科学的研究证明消费有机农产品会降低患癌症或其他慢性疾病的风险。并且,Bradbury等在2014年所做的研究发现,有机食品的消费与降低癌症发生率之间没有关联。有争论认为,这一研究中“特定的混淆变量没有说明”,并且研究者没有完全理解农药进入食物的机理(Pantziarka,2014)。6.6有机农产品的质量马来西亚人对他们所生产的有机农产品仍没有足够的自信。事实上,部分马来西亚人怀疑专家所宣称的“有机农产品有益”的说法,对当地有机农产品的认识仍不够。政府部门的监管需要努力确保当地生产的有机农产品遵循有机产品种植的程序和标准。消费者怀疑“myOrganic”是否可信赖,怀疑认证委员会在通过认证的事情上是不是“太宽大处理”了。有人不放心产品的原产地,有机农场的农场主所销售的产品是否真的来自他们自己那经过认证的农场,他们是否为了满足对特定产品的较高需求,而从没有被认证的农场那里获得产品。消费者也觉得有些生产者在销售产品时,将有机农产品和非有机农产品混合起来销售。直到现在,“myOrganic”的认证框架仍没有被国际机构所公认。这对来自马来西亚的有机农产品造成了负面影响。除非马来西亚的农场获得国际有机认证机构的认证,否则来自马来西亚的有机农产品在世界范围内难以获得承认。目前,一些有机农产品生产者为了将他们的产品出口到欧洲和美国市场,采用来自澳大利亚可持续农业全国联合会(NASAA)和美国农业部的认证。尽管如此,新加坡对马来西亚有机农产品的需求量还是非常大的。马来西亚的很多消费者将产品质量和其外观联系在一起,消费者认为,非有机农产品与有机农产品相比,外观更吸引人。有机农产品经常会有一些小缺点,这会影响其外观。但是消费者认为有机农产品虽没有使用农药,但希望有机农产品具备和非有机农产品同样的外观品质。6.7粮食安全的优先性在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7—2008年的粮食危机,粮食价格上涨了3倍多。但是,其间很多粮食出口国考虑到本国的粮食安全,拒绝出口本国的稻谷给原来的进口国。发生粮食危机时,如果粮食出口国不能保证充分满足本国的消费需求,他们就会拒绝出口。在危机发生时,包括马来西亚在内的进口国就面临粮食不安全的风险。结果,包括马来西亚在内的大部分国家将粮食安全放在非常优先的位置,来保证国内粮食的连续供给。更关注以传统的生产方式来增加农产品数量,而不是关注农产品的质量。在这个意义上,由于有机农业对粮食安全的贡献非常小,因此并没有得到很高的重视。政府强调的是增加农场产出和农产品产量。
7马来西亚有机农业的技术应用
2014年马来西亚农业发展研究学会(MARDI)开展了一项研究,调查马来西亚有机农场主的技术应用情况。这一研究的目标是了解马来西亚有机农场主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在什么程度上他们在有机农业耕作中应用技术。这一研究对来自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日本的有机农场主在技术应用方面有哪些区别做了比较。主要比较5个技术参数:病害控制、认证、使用豆类作物控制杂草、覆盖、肥料和隔离带。研究发现,一般情况下,与来自日本和印度尼西亚的农场主相比,来自马来西亚的有机农场主在技术应用方面处于中间水平。马来西亚的农场主注重使用隔离带确保种植有机作物的土地与传统的农业系统隔离。但是,他们却忽视了能影响其产出量的病害控制技术。与此不同的是,日本农场主注重应用覆盖和肥料技术,而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农场主注重豆类作物的施肥技术。研究也发现,日本农场的产出是最高的,其次是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这样,马来西亚的农场主需要向日本和印度尼西亚同行学习。同时,马来西亚的有机农业生产中应该研究出更多的技术,并且技术应该从政府的研究机构传递到马来西亚的农场主手中。
8结论
篇4
关键词:台湾;有机农业;农业发展
台湾“行政院农委会”将有机农业定义为“遵守自然资源永续利用原则,不允许使用化学物质,强调水土资源保育与生态平衡之管理系统,并达到生产自然安全农产品目标之农业。”有机农业从道德层面出发,在种植农作物时,避免使用化学性除害剂和肥料,采用动物和植物性肥料、部分人工除草和生物方法防治虫害,这种耕作方式能保障生态系统的健康、生物效能和土壤活性,达到节省资源和水土保持的效果。
1 台湾有机农业发展概况
1.1 台湾有机农业发展沿革 1986年,台湾“行政院农委会”邀请台湾大学与中兴大学的专家学者评估在台湾环境下实施有机农业的可行性,次年启动“有机农业可行性观察实验计划”。1990年“台湾省政府农林厅”推动“有机农业先驱计划”试行有机栽培。1999年“行政院农委会”公告“有机农产品验证机构辅导要点”、有机农产品验证辅导小组设置要点”及“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准”等相关规范,作为管理有机农业和帮助农民生产的依据。之后,台湾有机农业开始蓬勃发展。
1.2 台湾有机农业发展现况 台湾自2002年加入WTO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给台湾农业带来许多挑战和冲击,因此台湾当局也在不断加快农业改革,将“传统农业”转变为“精致农业”。有机农业正是台湾发展精致农业的关键之一。台湾“行政院农委会”在2006年推动了“新农业运动——台湾农业亮起来”,推广有机农业生产,加速改革与创新。通过验证的有机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也在逐年递增,截止到2012年底,台湾有机农业农户共有2864户,验证面积5849.7公顷,包括水稻2006.9公顷、蔬菜1784.6公顷、水果713.2公顷、茶叶407.9公顷、其他有机作物(含特种作物和杂粮)937.1公顷。
1.3 台湾有机农产品验证机制 2007年台湾当局颁布《农产品生产与验证管理法》,规定农产品及加工品若要以有机名义贩卖,除了生产、加工、分装及流通等各项过程,都必须符合“农委会”订定的有机农产品及有机农产加工品验证基准以外,还必须经过验证程序。截止2013年6月,台湾地区经过“行政院农委会”认证的有机农产品验证机构共有15家,其中14家是有机农粮产品验证机构,1家是有机畜牧产品验证机构。
2 台湾有机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2.1 生产环境困境 首先,从地理形态来看,台湾地狭人稠,耕作规模以小农为主,因而耕地之间紧密相连。从事有机耕种的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即使没有使用过农药、化肥,也会因为相邻的农田被污染导致检验时不达标。另一方面,台湾的气候温暖湿热,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易受到病虫害的影响。
2.2 制度困境 目前台湾当局针对有机农产品制定的生产规范仅局限于农作物(稻米、蔬菜、水果、茶叶)及畜牧产,并未包含加工产品和有机水产。从事加工行业和水产业的农户无规可依,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权益均无法得到保障。另外,现行的有机农产品验证制度并不成熟。验证标准种类繁多、过程繁杂、费用高昂,农药零残留的检验标准也过于严格,不考察实际情况。
2.3 销售困境 目前台湾有机农业经营规模较小,产量低,投入的人力多,因此与非有机农业相比成本高,直接导致有机农产品价格相对较高,不具备市场竞争优势。目前台湾市场也有一些不良业者投机取巧,扰乱有机农产品价格和市场秩序,导致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认同度不高,危害了真正的有机农业农民。
3 发展台湾有机农业的若干建议
3.1 统一验证标准,培养专业验证人员 目前台湾民间验证机构验证标准不尽相同,建议台湾当局可以指定一套统一的标准,并依照标准和相关法规培养一批验证人员,接受专业培训并颁发职业资格认证,方便为有机农业生产者提供专业技术和咨询服务。
3.2 推动有机农产品栽培技术研发 由有机农产品验证辅导小组针对种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主题,各改良实验场所和学术研究机构进行研究。制定有机农业相关物资审核标准,生物性农药、土壤改良剂、有机肥料、植物生长辅助剂等要严格审核。
篇5
1.有利于向社会提供高品质健康食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无污染、品质好的有机食品无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科学研究表明,食物中的农药残留对人体的影响不仅表现为直接的毒害,间接危害也很严重。有报道说,农药在降解过程中将形成各种各样的中间体,其中某些中间体的分子结构与动物体内的雌性激素十分相似,这可能是导致整个生物界包括人类雄性退化的重要原因。人们对基因工程食物的潜在影响普遍比较担忧,而有机食品绝对禁止引入基因工程技术。
2.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有机产业化
通江农业最大的优势和潜力是“绿色、生态、有机”,要瞄准有机消费市场,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推进有机农业产业化,以助推农民增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自身优势产业是新时期通江跨越发展的有力措施。我国有机食品产业及其所依托的有机农业,正是以市场为导向逐步发展起来的,并已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从事有机生产的农民虽然投入了较多的劳动力,但可省去购买农药、化肥的支出。从而可以从较低的现金投入和较高的产品价格之间获得较大的利益空间。
3.有利于保护通江独特的生态环境
通江独特的生态条件是通江人民的一笔宝贵财富。现代农业的发展势必会打破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使有益生物特别是鸟类、鱼类等遭受灭顶之灾,这也是全球范围的生物多样性退化的重要原因。有机农业有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有利于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有机农业的基本要求是不施用农药、化肥等化学合成物质,这使农业废弃物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二、做大做强通江有机产业
1.更加注重统筹规划和科技投入。
做好通江有机产业既要结合市场规律,也要符合地方实际,既要有利企业发展,又要有利农民致富;既要有利示范建设,又要能够学习推广。所以,需统筹规划、系统规划。同时,要充分利用专家效应,努力做到利用专家包装项目,专家包装园区,专家包装企业,真正达到专家包装通江有机产业的目的。2.更加注重机制完善。有机产业发展还需要对建设机制、投入机制、管理机制、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完善,把市场、业主(企业)、农户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政府的行政推动作用,利用好有限的建设资金,建立好良好的环境保障,更多地吸引社会闲散资金,调动多方面建设的积极性。
3.更加注重综合价值。在目前有机产品市场上,虽然有的产品具有价格竞争优势,但是受到技术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有机农产品的产量很难得到大幅度提高,相应的经济效益也不会很高。因此,要根据通江实际情况,不断开发和利用有机农业的综合价值,把农产品的价值与旅游、科研等价值有效结合在一起,才能从根本上增加农民收入。
4.更加注重营销推广。有机产品的销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有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目前而言,对有机农产品推广的方式主要采用展览会和媒体、网络等手段,但是往往缺乏专业性。根据当前的市场特点和反馈来看,有机产品专营店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营销方式,同时还要大力宣传有机农业产品知识,确定当地农业产品的定位和发展战略,促进专营店的结构升级。
三、总结
篇6
1发展有机农业的必要性
1.1有机农业的简要概述分析
有机农业是发展纯天然的农业,遵循农业生产标准,不采用任何转基因合成的生物及产物,不使用农药、化肥和生长素等有害物质;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与当前农业种植方式相比较优势突出,如可提供无公害、无污染的环保食物、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减少环境污染、协调并恢复自然生态平衡、增加市场竞争力,提高对外贸易的收益;同时,可提高农民的收入。近年来,通过国际有机农业运动的推动和国家环保总局的大力支持,及相关农业和外贸部门的积极参加,我国的有机农业正在逐渐发展起来,并被广泛推广和应用。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是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关键,只有解决了农业问题中农药、化肥等污染物质根源,才能真正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2]。
1.2发展有机农业的可行性分析
氮、磷含量不仅是衡量土壤肥沃程度的重要指标,还是限制农作物生长的因子。现代的农业种植方式下造成了严重的土壤养分流失,主要以氮磷为主,其随雨水排入河流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而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则是在此基础上对土壤养分进行补充,通过施用有机肥等培肥土壤,提高生态系统整体的循环利用能力,实现土壤的持续肥力和永久利用。现今所使用的有机肥多为禽畜的粪便,其含有大量的微生物,使用后可繁殖大量的微生物,便于土壤分解与吸收;同时,可稳固无机磷,将无机磷转换成有机磷,降低土壤中的磷流失,降低环境危害风险。
1.3有机农业发展的方向
发展有机农业要坚持以减少污染物为根本,生态修复为主要目标,最终实现“减少污染源-治理污染物-生态修复”的总体方向。减少污染源就是从源头上制止污染物向外排放,控制排放总量;治理污染物就是在污染物进入环境的过程中进行治理,通过技术手段将污染物进行生态拦截,减小对环境的危害;生态修复主要通过采取生态学原理和生态工程技术恢复农业用地的生态功能,改善土壤的性质。总的来看,研发和开展新技术对于从根本上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问题是十分关键和必要的。改善农业生产区的生态平衡,促进用地的可持续发展。
2农业面源污染的当前态势
2.1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
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社会、技术和经济等多个方面,主要是因为国家农业人口过多,资源紧张,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部分有知识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剩余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环保意识差,部分人口也是由于面临着生存的压力,无暇顾及环境污染控制,只是追求从事农业劳动所带来的经济收益,活的现实,同时不良的乡村风气也导致了污染的进一步蔓延。
2.2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
最根本的原因是国家没有规定农民所选用的肥料和农药数量,过于依赖农药和化肥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造成了农民滥用、多用的现状,使用的农药均已超出国家标准,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污染,也由于国家具体实施的对农村地区的环保工作不到位,力度和设施都不足,造成污染失控现象。当前,我国的农业面源污染范围大,危害大,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溢流出的氮化物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PM2.5含量升高,对人体危害日趋严重。同时,大量畜牧养殖所产生的废弃物没有经过综合治理,任意排放,农业生产后所产生的秸秆被随意焚烧,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
3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解决措施
3.1制定具体的有机农业开展行动计划
结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节能减排型社会的长期发展目标,要明确具体的行动计划方案,制订国家有机农业开展的规划和战略,进行知识引领下乡的政策,指导各企业和消费者开展正确的行动。同时,进行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建立农村环境控制的相关部门,协调各部门的管理机制,相互配合,对作物生产后的剩余秸秆等进行综合治理,加强控制实行力度,组成具体的环境小组展开对河流和土壤的整体调查,制定相应的控制改善方案,一步步改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3.2激励有机农业发展的经济策略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是一项投资大、耗时大、周期长的复杂工程,由此有机农业的实行过程是漫长的,对于农民要想实行有机农业就必须建立完善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否则实行有机农业过程阶段引起成本的提高和产量的降低,使农民在不能保证确切的收益后将难以继续实行,缺乏积极性。同时,要鼓励厂家使用禽畜粪便类进行有机肥料的制造,给予农民购买有机肥的部分经济补助,建立肥类税收制度,控制肥料的大面积使用和浪费,积极的实行资金补助政策是推动有机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3.3综合分析调查,研发有机农业生产新技术
目前,在发达国家已经将有机农业作为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生产方式。由于各地区实行的有机农业技术成效各不相同,因此,对生产技术和环境生态进行环境效益评估十分重要,通过对农业生产物的投入和产出情况,定点分析此生态系统具体的径流水和渗透水的污染物浓度,探究具体的氮磷流失排放规律,定量化得出控制面源污染的依据。此外,政府要加大力度支持和鼓励科研部门进行有机农业开展的相关技术,为更好地发展有机农业提供技术支撑,可建立具体的生态试验园和实践基地来辅助新技术的实施和完善,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机农业发展体系。
3.4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不利于有机农业的开展与实行,更难以完成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作,因此,要加大农民的生态文明水平,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以便于开展活动。首先,要建立一支具有专业文化知识的有机农业师,对农民进行讲解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并进行知识的传播。其次,加强农村文化基础建设,宣传有机农业的优势,引导农民们正视环境的重要性并树立环保意识,形成农业可持续生产理念。
4结语
篇7
1普洱市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普洱市有机农业的起步相对较晚,相对集中于茶、咖啡、生物医药产业的基地种植。2014年,普洱市人民政府出台了有机认证优惠政策,并整合投入近2000多万元,对进入有机认证的基地给予扶持。截止2016年4月,普洱市获有机认证证书148个,占全省的1/4,茶叶、咖啡、石斛产业共有130个,占普洱有机产品的87.8%。通过有机认证,提高了产品品质和收益,如普洱市某茶业有限公司在通过中国、欧盟、美国等有机认证后,其茶叶产品在欧洲市场供不应求。
2普洱市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
2.1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较好
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地处北纬22°02′~24°50′、东经99°09′~102°19′之间,总面积4.5385万km2,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州(市)。普洱总体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0~13℃之间,年均降水量在1500mm左右,光热条件良好,积温很高,特别适宜热带亚热带生物生长,普洱市森林覆盖率超过67%,是云南“动植物王国”的缩影,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根据普洱市土地开垦历史判断,全市农业开发相对较晚,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下降较慢,含量较高,与发达地区相比,普洱市农业生产过程化肥农药污染少,使用化肥农药时间相对较短,使用数量也相对较少,导致土壤中农药化肥的残留相对也较小,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良好。
2.2发展有机农业的产业优势明显
普洱市是农业大市,全市茶叶种植面积达10.47万hm2,茶叶总产量9.6万t,实现总产值107.5亿元;咖啡种植面积达5.05万hm2,总产量3.99万t,总产值12亿元;粮食播种面积34.53万hm2,粮食产量达到114万t;蔬菜种植面积3万hm2,总产量42.7万t;水果种植面积1.51万hm2,总产量27.7万t;全年肉类总产量18.2万t;森林资源丰富,有发展林下有机农业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这些特色优势产业,为普洱市发展有机农业,提升产业发展空间和效益创造了条件。
3普洱市发展有机农业存在的问题
3.1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宣传不足
政府对发展有机农业还缺乏明确的政策、资金扶持,主要体现在:(1)解决资金问题及指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不够;(2)缺乏科技项目扶持。地方政府的农业投入中,用于有机农业的建设很少。目前,有机农业还是一种新兴的产业,还得不到政府和农业机构的足够重视,还没有进行大力宣传,参与有机农业生产和申报有机认证的企业和产品还很少。公众对有机农业的概念、特征、目标和意义,以及有机食品要符合的条件等了解不多。
3.2生产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
截至2016年4月,普洱市获有机认证证书148个,其中茶叶、咖啡、石斛产业共有130个,占普洱有机产品的87.8%,且集中于基地种植,相对于农产品和食品总量来说,有机农业发展的规模、生产总量和开发面积都比较小,而且有机农业的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品种单一,产业化水平低。
3.3基础理论、技术研究滞后,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有机农业的一整套技术措施及社会服务体系很不完善,有关有机农业的基础研究还严重滞后,前瞻性的探索不足,如从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的转换中,对付病虫害的能力还比较弱,有效的生物农药品质还比较少;肥力投入的措施和手段仍没有保障;在市场管理上,有机食品生产流通和规范销售的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3.4实施费用高,导致有机产品的售价偏高
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建立期间,有机作物的产量通常比常规作物的产量低,同时,有机农业所需的劳动力投入要比常规农业投入得多得多,特别表现在利用农业废弃物时的劳动投入。这些导致有机农业的前期投入成本大,产出小,还要受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措施的限制,承担的风险比较大,影响着生产者的积极性。因为有机农产品的价格相对于普通农产品来说较高,所以对于多数消费者来说,会由于价格高而避而远之。
3.5生产者科技素质普遍偏低
有机农业的发展不能缺少农民的参与,但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受科技培训的机会少,对新事物的接受速度慢,缺乏有机农业生产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缺乏决策意识和主动享有权利的观念,只能以配角的方式参与到生产活动中。
4普洱市发展有机农业的政策建议
4.1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政府协调和组织各相关部门深入开展有机农业,并从政策上推动扶持企业及地方的工作,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以满足发展有机农业的高组织与管理,高技术与投入,以及劳动集约型的要求。首先,要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企业发展有机农业,开发有机产品。其次,要加大投入,重点扶持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的有机农业基地。
4.2建立有机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技术服务与标准管理的网络体系
有机食品从原料的生产到产品的加工、贮藏、运输和销售,由初始生产到用户,过程要经历很多工序,各个工序必须符合有机食品的标准要求,只要其中任何一道工序上出了问题,就会失去产品的有机性。因此,为提高对有机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监控力度和管理水平,应当建立有机农业的快速、高效的信息与管理的网络体系,包括质量标准体系、认证管理体系、质量监控体系、组织管理体系、产品开发体系、市场流通体系、技术服务体系、人才培训体系等。
4.3加大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力度
发展有机农业,除了政策的扶持外,还要加大基础理论和技术开发力度。因此要组织普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热作学院等科研院所,进行有机农业的相关研究与技术开发。研究开发适合普洱市传统有机农业技术和高新科技技术;选育肥料或饲料利用率高的、抗逆力强的、高光合的、高品质的、抗病虫特殊功能的动植物、微生物品种;开发有机肥料,并产业化;研究替代化学制剂的高效病虫害及杂草防治技术;研究开发高品质、高产量的适合有机农业标准的栽培、加工、保鲜技术;研究基地建设与组织和产品认证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等诸多实际的生产问题。
4.4加大有机农业宣传推广和技术培训
要加大有机农业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对有机产品CHINAAGRICULTURALINFORMATION产业•市场产业形势的认识,倡导绿色、健康、环保消费,营造一种良好的有机产品消费氛围。可以结合科技活动周、文化科技下乡等活动,对“有机消费”进行大力宣传,让像认识“无公害”蔬菜一样了解有机农业和有机产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机农业的相关培训,让有机农业的生产者都掌握有机农业的生产知识和技术经验。各级政府在教育培训的同时,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宣传方式来提高各级领导和企业管理者的意识。可以利用电视、报纸、互联网等手段,建设政府层次的有机农业信息交流平台。对于有机农产品的宣传,可以考虑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或者以公益广告的形式在电视、互联网和报纸等媒介上宣传有机农业。在高等和职业技术教育层次,可以通过有机农业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以及实践课改革、教育与培训教材(参考书、录像等)制作、师资力量培训和能力提高等措施来加强。在广大农村和农业生产企业,通过财政等形式支持和推广以农民协会、商业性咨询服务公司或组织为主要形式的有机农业技术服务咨询网络,将技术需求和研发充分结合起来。
作者:杨彩玲 单位:普洱市测试分析研究所
参考文献
[1]丁长琴.我国有机农业发展模式及理论探讨.农业技术经济,2012,(2):122~128
[2]齐静,孙玉涛,常郝.中国有机农业现存问题及发展对策.现代农业科技,2016,(20):277~278
篇8
该县通过示范引导、科技创新以及龙头企业的拉动,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由单一靠政府扶贫救助向依靠有机农业产业化脱贫致富的转变。
一、依托示范引导,强化制度约束,推动传统耕作型农业向标准化农业转变
有机农业是集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监测跟踪体系、检测检验体系为一体的标准化农业,在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必须严格操作标准。但有机农业在发展的初期,特别是在土壤转换期内,由于不能使用化学肥料、农药以及转基因产品,在一定程度会造成减产,群众对发展有机农业存在较强的抵触情绪。针对这一情况,该县没有搞强迫命令、强行推广,而是在加大宣传的同时,通过三个步骤,逐渐转变了群众的观念,实现了有机农业生产操作的标准化。第一步是典型示范引导。政府出资创建了有机农业科技示范园,功能集科研、示范、旅游为一体,为全县有机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试验、示范作用。同时选择群众基础较好、积极性高的茭湖乡作为首个推广示范点,对全乡实行土壤转换,有机操作。经过几年的探索,找到了一条有机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路子,特别是通过与江西金佳谷物有限公司合作,以140元/百斤的价格收购有机水稻,让群众尝到了发展有机农业的甜头,产生了强大的宣传示范作用。在有机农业逐渐被群众了解、接受后,开始第二步工作——编制操作标准。该县先后向省质量监督局申报了有机水稻、有机木姜、有机毛豆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在通过省级验收以后,立即制作成通俗易懂的宣传小册,免费发放给有机农业项目乡镇的农民,让农民群众可以按照标准规范生产。在有机农业生产之初,虽然大部分群众都能按照标准要求操作,但也有少许群众图方便省事,违反操作规程,导致产品通不过有机认证,使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受损。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开始标准化生产的第三步——强化监控,一方面成立了县、乡两级的监控队伍,实行全天候巡回监控,严堵化肥、农药供应源头,在发展有机农业的乡镇或村,严禁销售化肥、农药,做到统一供应有机肥、生物农药或自制有机肥,一旦发现农户施用化肥、农药,严肃处理,并当场记录在案;另一方面将有机农业乡镇的每十户农户组成协作小组,民主选举有机农业监督员,建立有机农业监控卡,监控卡上标明田块、面积等内容,从而形成农户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机制。
二、依托科技创新,培育新型农民,推动传统粗放型农业向科技化农业转变
现代有机农业是一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生产,只有依靠现代高科技,依靠一批懂技术新型农民,才能获得较高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从而促进农民的增收。该县在发展有机农业的实践中,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关键环节来抓,在建立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方面,通过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县校、县院合作机制,大力推进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有机质及生物肥料开发、替代化学制剂的病虫害及杂草生物防治技术、土壤水体生态培肥技术、畜禽水产有机养殖技术等研究与应用,不断提高有机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及产品品质。通过与南昌大学合作建立南昌大学××有机食品研发中心,重点解决有机食品开发中的技术难题,与省农科院合作,就有机农业病虫害防治、有机肥开发、良种开发等方面进行研究,有效地进行了生产与科技的对接;另一方面是建立了为有机农业服务的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县有机农业办公室组建了有机农业技术服务指导小组,小组由省级专家、乡土专家、专业大学生组成,常年下到有机农业基地,分片包干进行技术指导,负责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技术示范和技术咨询服务。在村一级通过培育有机农业种植示范户,形成以产业技术小组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推广网络,有效提升了有机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发展水平。同时充分利用“阳光工程”、“雨露工程”等农民培训项目,对有机农业项目乡镇的农民进行免费培训,重点讲授有机农业发展前景、有机农业操作标准、认证标准等专业知识,对有机农业种植品种的选择、病虫害的防治等栽种技术进行指导培训,不断提高农户发展有机农业的信心与能力。
篇9
有机农业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业、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即是有机食品或有机食品原料。
1有机农业的发展及现状
有机农业的发展是随着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施用化学物质而不断造成健康隐患提出来的。从世界范围看,目前有机食品的销售量还不到食品销售量的1%,但其发展速度相当快,而且销售潜力相当可观。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多数人还在解决温饱问题,有机农业的发展相对较慢;而在发达国家由于人们对这个问题认识较早、投入力度大,因此在欧美及日本等国家有机农业发展得比较快,如法国大约有5%的农场专门从事有机食品原料的生产,有机食品市场占整个食品市场的5%,婴幼儿食品基本上都是有机食品。欧洲其他国家从事有机食品生产的农场在2%~3%之间,90年代初已注册登记专门从事有机食品加工的工厂有1716家。美国几乎在所有的连锁店都销售有机食品,有1/3的美国人会购买有机食品,1980年有机食品销售额为7800万美元,2000年为60亿美元,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民以每年12%的速度递增。目前,日本有8000多个有机农场,有机食品的市场规模3500亿日元左右,年增长率为30%左右。当然,“3·11”地震后,核电站泄漏事件,给了日本有机农业以沉重的打击。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有机农业的发展相对滞后,有机农业的发展起始于八十年代。1984年,中国农业大学开始进行生态农业和有机食品的研究和开发;1988年,国家环保局南京环科所开始进行有机食品的科研工作,并成为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的会员。1994年10月,国家环保局正式成立有机食品发展中心,我国的有机食品开发走向正规化。其中,1990年,浙江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开发的有机茶第一次出口到荷兰;1994年,辽宁省开发的有机大豆出口到日本。以后陆续在我国各地发展了众多的有机食品基地,在东北三省及云南、江西等一些偏远山区有机农业发展得比较快。近几年来,已有许多外贸公司联合生产基地进行了多种产品的开发,如有机豆类、花生、茶叶、葵花子、蜂蜜等。目前,绝大部分有机食品已出口到了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有机食品的生产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生产规模较小,且主要是面向国际市场。
2发展有机农业对社会的贡献
2.1关于环保食品
发展有机农业可向社会提供无污染、口味好、食用安全的环保食品,有利于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多年来,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在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农产品造成污染,给人类生存和生活留下隐患。有机农业不使用化肥、化学农药,以及其它可能会造成污染的工业废弃物、城市垃圾等,因此其产品食用非常安全,且品质好,有利保障人体健康。
2.2关于生态平衡
减轻环境污染,有利恢复生态平衡。据调查,农业生产过程中施用的化肥、农药利用率很低,一般氮肥利用率只有20~40%,农药在作物上附着率不超过10~30%,其余过剩化学物质大量流入环境造成污染。化肥大量进入江湖中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影响鱼类生存;农药在杀病菌害虫的同时,也增加了病虫的抗性,杀死了有益生物及一些中性生物,引起病虫再猖獗,农药用量则愈来愈大,施用的次数愈来愈多,进入恶性循环。而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可以减轻污染,有利于恢复生态平衡。
2.3关于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机农产品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农产品进行国际贸易受关税调控的作用愈来愈小,但对农产品的生产环境、种植方式和内在质量控制愈来愈大,只有高质量的有机农业产品才是国际公认的高品质、无污染环保产品。因此,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4关于农村劳动力和农民增收问题
有机农产品有利于增加农村就业和农民收入。有机农业是劳动知识密集型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也需要大量的知识技术投入。因此,发展有机农业可以增加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3潍坊市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
3.1传统农业优势
有机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依靠现代的科学知识,在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科学原理指导下对传统农业反思后的新的运用。潍坊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在精耕细作、用养结合、地力更新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是发展有机农业的精髓。
3.2生产条件优势
潍坊农业生态景观多样,生产条件各不相同,尽管一些地方仍是依赖于大量化学品,但仍有许多地方,农民能够很少用化肥农药就能完成生产过程,这也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基础。
3.3农村劳动力优势
有机农业的生产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一种产业,我市农村劳动力富余,这也有利于有机食品发展。
3.4出口优势
我市农产品的出口渠道通畅,有机食品的发展能与国际接轨,可以更好的开拓国际市场。同时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意识的增强,有机食品的国内市场将有较大发展需求。因此,有机食品在国内外都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5有机农业认证优势
现在,潍坊市有机农业认证面积已达到9.3万亩,377种产品,包括蔬菜、杂粮、果品、畜产品等,其中90%以上是通过国家农业部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
4加速发展有机农业的建议
4.1加强宣传力度加强发展有机农业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如报纸、电视等方式的宣传,提高人们食品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4.2政策的引导和调控
政府结合“十二五”发展规划,进行合理的政策引导和调控,针对有机农业的发展需求,制定一系列发展规划并对其发展进行调控,在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转化期,给予农民一定的经济支持。#p#分页标题#e#
4.3技术指导的跟进
做好技术指导工作。由于有机食品在生产过程中禁用化学合成物质,因而势必要求较高的生产技术与之配套,建议组成专家技术指导体系,通过专家指导和培训,使生产者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解决好杂草防除、病虫防治、营养供应等技术问题,使有机农业更好更快地顺利发展起来。同时,应在生产过程中加强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示范与推广。
4.4产品包装的标准化
有机农产品,其收获与销售实现“五统一”,即统一分级标准、统一销售品牌、统一内外包装、统一农药残留检测、统一加贴有机标志。
篇10
把有机农业与旅游进行有机的结合,将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开发模式。有机农业旅游是指以农业生态环境为背景,以有机农业为依托,为人们提供观光、体验、度假等广泛参与形式的新型旅游形式。通常有机农业旅游的内涵有四方面:一是到生态环境中旅游;二是旅游活动的开展以有机农业为依托;三是促进有机农业、农业旅游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四是提高旅游的参与性。
在体验经济时代,旅游者对体验的需求日益高涨,更渴望追求个性化、体验化、情感化、休闲化以及美化的旅游。所谓体验式旅游是指“为游客提供参与性和亲历性活动,使游客从感悟中感受愉悦。”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在中国一度兴起的城里人到农村“住农房、吃农饭、干农活”就是体验式旅游的雏形。人们开展旅游活动大多是为了扩展个人视野,感受不同的生活体验或者获取个人生活范围以外的信息。
有机农业生态体验式旅游适时填补了都市人“回归田园、回归内心、回归原真”的“回归”情结需求,适应了人们对原生性和生态性的要求,可以给人们提供一方净土放松心灵、感受自然。有机农业可以融入沟通、互动和消费等体验方式以及精神享受,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成为体验式旅游的有效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增加城乡互动、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广阔前景。
一、无锡有机农业体验式旅游的现有产品类型
无锡“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目标指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速农业与二、三产融合发展,充分展现无锡“岸青水碧、蔬果飘香”的江南鱼米之乡农业特色,依托我市丰富的自然山水和农业物种资源优势,建设一批以产业发展为基础,集生态、文化、教育、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特色农业休闲基地,实现农业与旅游产业的紧密结合,适应市民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无锡旅游要以“旅游城”建设为目标,以发展定位为统领,以发展战略为抓手,以创新发展为驱动,努力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无锡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使无锡成为“最适宜旅游休闲度假”的国际化旅游休闲目的地城市。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无锡应打破城市与农村的对立,实现和谐共生、成就新型农业特色示范,加快城乡一体化先导示范镇建设,打造一批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示范村,推进健康、养老、旅游等生活服务业健康发展。积极开展有机农业,并打造有机农业的多功能景观,以满足现代城市居民对有机农业文化性、娱乐性生活的多维体验需求,在此基础上开发娱乐主题的休闲旅游。
目前无锡市正在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有机农业,到2015年,基本形成锡东生物农业、锡西优质果蔬产业、锡澄高效设施农业、宜南特色精品农业和环湖休闲农业等五大现代农业板块。但高品质的有机农业资源仍未得到有效开发,产品同质性高、功能单一、档次较低;目前供应的有机农业产品结构单一,经营粗放,档次偏低,缺乏精细化经营;现有产品多打观光牌、生产牌,配套设施少,游客往往乘兴而来、阑珊而归;目前已开发游憩产品以同质性高的农家乐为主,缺乏更加深化的娱乐、休养、运动、消费等游憩功能。仍停留在对休闲农业资源的低层次运用,不够重视生态融合。
据初步调查,目前无锡市以有机农业为主题的产品类型如下:
(一)主要依托农产品销售
如龙寺生态园,主营采摘茶果(杨梅、水蜜桃、醉李、枇杷、葡萄等)、湖边垂钓、品尝太湖美味、木屋品茶等项目,附带烧烤欢聚、CS拓展、帐篷野营。另外还有阳山村、天蓝地绿休闲农庄、“尚田”农业、“好壹家”主题农园等。
(二)主要依托旅游
依托农业资源,发展休闲观光、采摘、养殖、素质拓展、会议服务、运动(有氧跑步,田园骑行)、写生等项目。如红沙湾农业观光区,作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无锡市乡村旅游示范单位,主要种植茶叶、枇杷,采摘、烧烤、农家乐。
(三)依托自然资源、地方文化
如马山古竹村,江苏省最具魅力休闲乡村,近有湿地、远望青山,毗邻灵山景区,设有精品民宿,农家餐饮,地方名俗文化体验等项目。雪浪山生态观光园,以薰衣草观赏为主;山联村挖掘历史文化,打造特色旅游景区;鸿山都市农业生态园,突出“泰伯故里”、吴文化发祥地的亮点等。
(四)依托农业文化、科普
无锡现代农业博览园,以农业文化、科技、产品、模式、展示为基础平台,主要经营亲子体验、政商会务培训、生态采摘等农业旅游产品。
(五)主要依托房地产开发
如“田园东方”,国内首个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等产业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在农村融入都市文化,适应城里人体验农趣的市场需求。(图1)
二、有机农业体验式旅游的类型
有机农业带给旅游者带来最高层次的享受是深度的互动体验,是对自然与生命的探索,是身体的调养与心灵的愉悦,我们将这些非物质的感受统称为“生命感悟”(启示),如个别领先的有机农业推出的“佛法农禅”(例如:有田)、“慢生活”。
游客的体验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称为“4E”(Entertainment,Education,Escape,Estheticism),即娱乐、教育、逃避与审美。游客离开日常居住的环境(逃避现实),接受不同文化与异域风情的洗涤(审美),尽情享受休闲时光(娱乐),并通过一系列感官刺激和心灵感受,获取精神的成长(教育)。
(一)娱乐体验
娱乐是人们最早使用的愉悦身心的方法之一,也是最主要的旅游体验之一。结合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节庆活动、历史文化,在有机农场可以打造多元主题活动,游客可以与家人共聚天伦,与朋友谈天说地,在不同乐趣中放肆快乐。游客通过观看各类演出或参与各种娱乐活动使自己在工作中造成的紧张神经得以松弛,让会心的微笑或开怀大笑抚慰心灵的种种不快,从而达到愉悦身心、放松自我的目的。
(二)教育体验
游客在旅游中见识到的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点,总会以其独特的自然知识或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传统、高超的技艺等令人耳目一新,学习自然而然地就融入旅游的全过程当中。有机农场面向核心家庭开展了形形的亲子活动。来自城市的孩子们可以亲身体验栽种、采摘、烹饪等环节,在亲近自然的同时感受劳动的艰辛,体会植物成长的点滴。游客在田间尽情呼吸新鲜空气,品尝自己亲手种植的纯天然绿色蔬菜等食物,了解各种农作物的种植、管理知识,并在亲自躬耕于农田时体会到种植和收获的乐趣。
(三)逃避体验
工作的压力、日常生活的烦恼、人际交往的复杂、生活空间的拥挤与喧闹使人们希望能定期到尚未城市化的地方修心养性,忘却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寻找生活中另一个摆脱束缚的真实自我,远离都市,与田野、清风为邻,净化身心灵。近几年农家旅游的出现客观上满足了游客的这种需求,到农家体验田园生活,可以使游客在相对淳朴的人际关系中放松自我;在与自然、田园零距离接触中体味陶渊明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在平淡、与世无争的状态下重新发现人性的美好。
(四)审美体验
美好的事物令人心情舒畅、精神愉悦,游客在感受名山大川姿态各异、人文建筑的高超艺术之美时,就是获得从身体到精神的放松、通畅、忘我感觉的过程。乡村建筑、稻田、菜园、花田、鱼塘等农村元素,以其独特的色彩、肌理、线条、尺度,都能给都市人提供别样的形式美感受;田地劳作、渔舟晚唱、节日喜庆等各种生产、生活活动,又呈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表现美。
三、有机农业体验式旅游规划与发展的方向
有机农业旅游有一些基本的特征与本质表现,比如乡土味、文化味、人情味,这三种味道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强调有趣味,包括趣味运动、趣味教育、趣味劳动、趣味营销等等,只有趣味性在各个环节得到体现,才能调动顾客深度体验的积极性和快乐感。自然就能达到“值得回味”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能给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能促使消费者做一个津津乐道的义务宣传员,能勾起他们美好的回忆并最终促成回头消费的目标。
(一)发展目标
提升一个有机农业体验式旅游的功能与品位,大致有六个方向,一是山与水的交融,这是满足空间审美的主观性与普遍性;二是城与乡的互动(城乡要素的对流),这是促进资源要素的流动性与重塑性;三是动与静的结合,这是统筹乡村休闲的舒适性与趣味性;四是古与今的对话,这是保持文化传承的连贯性与鲜活性;五是中与西的合璧,这是匹配信息社会的时效性与开放性;六是情与景的升华,这是掌控细节处理的艺术性与灵活性。
随着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服务的个性化、灵活化,以及更多的体验和参与。有机农业旅游开发在吃、玩、住、行、养生、运动、教育等方面,如何更好地增加体验值?有机农业的规划开发,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传统景观。将“农业资源”和“体验经济”相结合,从市场定位、产品设计和定位等方面,为目标客户设计个性化消费特征的旅游产品,以适应体验经济时代人们旅游需求的转变。
1、从资源中转化价值:无锡“山、田、湖、城”的基底上,有很多珍贵的资源。如“隆元”、“太湖明珠”等知名地方大米品牌;“长江三鲜”、“太湖三白”和“韬湖鲜”为代表的优势水产品产业集群;阳山水蜜桃、马山杨梅、璜土葡萄、阳羡茶叶等规模化优质茶果产业;无锡太湖花都、锡山高科技园、阳光农林、红豆杉科技产业园、农博园花卉市场等。因此,立足无锡“鱼米之乡、江南水乡”的传统农业特色,注重挖掘和弘扬江南鱼米之乡的农耕文化资源的积淀,注重拓展农业的生态、文化、教育、休闲等功能,形成一批森林和湿地生态景观、休闲体验农庄、乡村度假基地、农业科普基地,充分展示现代有机农业新形象,吸引市民前来体验旅游。
2、从趋势中把握方向:无锡已经告别资源依赖的时代,深度体验之外更需要文化和精神层面的回归。旅游已被提升为转换心境的生活必需品,产品的供给亦应随之走向精神层面,关注外在景观的基础上、注重文化内涵、回归人性成长,从视觉感官升华为精神感悟――关注人文回归层面需求,从大众走向小众――关注细分市场及潜力市场。比如瞄准家庭市场,围绕亲子活动、儿童教育等目标开展亲子DIY活动:陶艺,扎染,绘本阅读,烘焙,烹饪,艺术手工课(树叶、果实),涂鸦,或者以动物,植物,农业,儿童训练营等主题教育。
3、从市场中挖掘机会:充分深挖增长市场、积极引导潜力市场。分析客户群的年龄层次、文化程度等,了解他们需要吃什么(农家饭、下午茶),需要怎么住(酒店、民宿、帐篷,是否过夜),喜好什么活动(农事体验、观光、采摘、运动)。注重互动及体验的核心家庭,偏好商务度假的政企团体、青睐个性休闲的青年情侣;潜力市场包括,期盼颐养天年的财富长者,关注健康有机的养生之客,需要社交休闲的商务精英,热爱文化体验的国际游客。
4、从产业中延展题材:针对不同的客户群需求开发旅游,兼容历史,并蓄文化,融合自然,将一切吸引元素打包为可销售的产品,如亲子运动,主题游乐,品质会奖,自然感知,精致度假,健康疗养,科普体验,有机食品,企业培训,文化休闲,高端运动,私人社交。
(二)资源评价
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首先掌握游客的基本信息,包括游玩次数,距离,交通工具,游玩目的,人数,年龄,文化程度,然后理解游客对景区满意的地方,需改进的地方。进行旅游资源评价,分析景区的资源吸引力、市场影响力,以科学地实时调整开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