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村经济项目范文
时间:2023-03-30 22:19: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发展农村经济项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该县的主要做法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坚持因地制宜,推行择优选项,竞争立项,集中连片,规模开发。一是严格执行项目申报条件,“宁可少些,也要好些”。对把关不严、滥竽充数、申报不优的一律“拿下”。二是科学规划。在项目安排上,以水系流域为主进行规划、设计;聘请有资质的市水利设计院和县水利局总工程师等参与设计,编制扩初设计概算,做到设计有图纸、有负责人,项目执行中不走样。并聘请了工程造价公司进行工程预算、决算,设计方案一经审定,就严格执行,不随意变更,不搞“照顾项目”、“人情项目”。三是创新模式。在项目区实施稻鸭共养、频振杀虫,以虫养鸭,以鸭除虫,促进了当地农民增产增收。
健全机制,创新管理。加强资金运行和项目建设全程管理,确保项目工程、基础设施、农田林网等农发资金有效使用。一是坚持项目建设“五统一”原则。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组织实施、统一物资供应、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检查验收,保证了开发项目建设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二是坚持项目建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在加快工程进展上,采取大兵团作战和专班施工相结合。对机耕路、开挖沟渠、平整土地等土方工程集中突击;对于技术难度大、质量要求高的工程,实施招标及拟标承包制,承包给专业队伍施工,达到了质量好、工期短、材料省、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三是坚持项目建设目标管理原则。在施工质量把关上,组织有技术专家参加的工程技术督办指导小组,分片住在每个项目区,对工程建设进行技术指导,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在施工管理上,先规划设计,后按图施工,先完成土方工程,后做好硬件配套。每一单项工程完工后必须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结账付款;每一单项工程必须落实一名乡镇责任人,实行定时间、定任务、定标准、定投资、定奖惩的目标管理。四是实行工程监理制,加强质量的跟踪检查。该县聘请县水利局高级工程师以及各镇水利人员参加工程监理。对砼管渠,还聘请县质检所进行现场质量检测和验收。五是实行大宗物资政府采购制。袁港项目区目前在建的近4公里预制砼管渠的网管集中政府采购,把住了质量关,节省了投资成本。六是严格落实管护责任制,建管结合,发挥项目永续效益。2005年两个项目区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了项目工程管理,镇、村两级分别签责任书,落实管护责任人,明确管护责任,确保项目工程永久发挥效益。七是实行“浠水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公示”。公示开发任务、投资规模、开发效益、项目名称、建设时间、建设地点及主要建设内容、资金分配使用情况等。八是按项目管理资金的原则,实行县级报账制;严格执行“三专制度”,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突出重点,增强质效。坚持集中资金办大事,突出重点抓关键。充分利用当地农民会种蔬菜和养鱼的优势,发展特色农业;花大力气,采取抬田改土、降低地下水位,裁弯取直港道,改善了生产条件;加固港堤,进行田间格局配套建设,使这里旱涝保收,成为高产示范区;修建渠道、提水泵站和排水泵站等设施。从而,整体提升了农发质效,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为发展避灾农业,建设抗灾农业起到了样板作用。
篇2
关键词 农村经济;农民收入;增收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386-01
农牧业是国民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较大比重,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全局的重大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历来都将其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当前,发展我国农牧业的途径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落脚点就在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别,改变城乡二无经济结构,让广大群众共同享受改革的成果。我国的三农问题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被摆到很高的位置,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务之急。
1 发展农村经济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三农问题非常突出,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收入问题。如果说“三农”存在问题,则问题并不在“农业”本身,而在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不足,导致“农民”增收难,农村财政增长慢。
2 发展农村经济的建议
2.1 保证农民种植农作物高产稳产
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民收入的高低。因此,农村建设中应突出抓良种壮苗的使用。当前农民丰产靠壮苗,长远发展靠良种,良种壮苗是农民种地的基础。据调查,用良种壮苗的蓄积生长量比一般品种提高30%~150%。要解决良种壮苗的推广落实问题,以确保农作物的速生丰产。
2.2 加强项目建设
如世行项目在河北省的实施,大大提高了相关农民的经济收入。据了解,世行贷款造林一、二期项目,重点分布在中南部平原农区,其土地资源主要是沙荒地和次耕地。实行林粮间作后,截至目前,定洲市共完成项目造林3 700hm2,仅间作物一项平均年增加小麦、花生作物产量5 000t,增加收入700多万元。永清县、安次区在沙荒次耕地发展的6 666.67hm2速生丰产用材林,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效益。世行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有力地说明了世行项目造林在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以及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方面的重要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些项目村的林业发展模式,亦是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
2.3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
2.3.1 在长期稳定农村的基础上,用工业化理念来谋划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2.3.2 农业产业化的目标。一户建一棚,冬季不闲空;效益看得见,农民乐其中;农业工厂化,工贸一体化;家家有“工厂”,农村新气象。我国有8亿多农民,而且都是以第一产业很低的劳动生产率来维持生存,多年来,农业生产上“人种天收”的被动局面,并没有太大改变。因此,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相对较低,年轻力壮的农民成群结队地外出打工(此举并非是最佳的选择),走出去才知道自身的落后。农业产业化在我国多个农村的成功运行表示“人种天收”的被动局面可以改变。农业产业化即:有投入、有设施,能摆脱自然条件束缚,按照农民意愿在生产设施内进行的标准化农业生产,生产的农产品为绿色无公害的精品。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其实都是工业化的表现或结果。发展经济学家钱德勒(美国)认为:“发展中国家渴望工业化,因为他们意识到,这是与发展紧密相连无法摆脱的,而且历史地看,工业化是发展的惟一途径。”实现工业化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由之路。
篇3
不少基层干部在谈论如何开展新农村建设时,不约而同想到的都是先建设“富村”。在有的乡镇,“后进村”的群众常年喝不上一口干净水,干部们却在讨论选择一个“先进村”开展亮化、美化工程。
西部地区一位基层干部介绍了当地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三个选择标准:一是有特色产业支撑,二是村集体有较强实力,三是大多数村民有较多的经济收入;在河南省,一位乡党委书记告诉我们,他们正准备选择一个群众生活比较富裕、建设规划较好的村庄,集中全乡之力搞好试点,做到“以点带面”。然而具体到如何利用“点”来带动“面”,这位乡党委书记却茫然不知所言。
建设新农村,很多方面需要规划先行、试点起步、稳步推进。但是,如果只抓“试点”,不做好“面”上的基础工作,急于树“形象”出“政绩”,缺乏科学发展观,对新农村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缺乏深刻认识,则往往会走偏,以至于出现用行政力量“垒大户”,把有限的资源过分集中在少数试点上,从而造就一批“好是好,就是学不了”的典型,甚至人为地造成农村内部的“二元分化”,这就背离了新农村建设的初衷。
问题二:部分地区举债搞建设,农民负担反弹
中央明确要求,新农村建设要坚持量力而行,不能举债搞建设。但在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中,一些乡村干部和农民正负新债搞建设,部分地区的乡镇政府和干部随意向农民集资摊派,农民负担出现反弹。
与此同时,随着近年农民税负减免、收入提高,加上今年以来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引导,各地农民建房数量大增,由此拉动砖、水泥、工价大幅上涨,许多建房农户不堪重负。
问题三:基层政府缺少发展农村经济的切实办法
谈到新农村建设,县乡干部往往热衷于村庄整治、改厨改厕,或是忙于招商引资,而对于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则有畏难情绪。发展农村经济,面临行政推动不灵、工作没抓手等难题。
这些年,在发展农村经济上,政府的行政推动力度不可谓不大,为何效果不好,关键是如何用市场的办法引导群众发展经济这道难题没解开。由于硬办法不行,新办法不明,一些县乡干部对乡镇发展农村经济的职能产生怀疑。
河南省商丘市一位乡镇党委书记说:“在发展农村经济上,乡镇政府作用不大,反作用倒不小。从我们乡的实际看,无论结构调整也好,农民致富也好,有多少是乡里扶持的?这些年,乡里搞了好多示范区,成功率连10%都不到。”
与发展农村经济“冷”形成反差的是,一些乡镇对招商引资越来越热。“一切围绕项目转”、“人人头上有指标”的现象较为普遍。一些乡镇干部为了引资,长年在外奔波。
据分析,当前乡镇兴起的招商引资热驱动力来源于两个方面:首先是市县下达硬指标,层层分解到各个乡镇,最终形成了干部“全体招商”的局面;其次是农业税取消后,乡镇政府陷入财政困局,为了维持自身运转,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税源。
问题四:基层干部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强有力的基层班子。新农村建设需要规划、布局、调整、发展,必然会产生一些新矛盾、新问题,这都需要基层干部来组织和协调解决。目前基层干部在诸多方面处于窘迫的地位,如何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是很现实的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中,相当部分乡村干部感到苦恼。一是为经费短缺苦恼。他们认为,搞建设需要钱,可目前不少乡镇政府正常运转都难以维持,没有实力进行投资建设,上面下达任务,执行起来却苦于没有资金,对上对下都难以交待。
二是为管理力不从心苦恼。一些乡镇干部反映,“从管理的角度来讲,乡镇这一级政府不出台政策,只负责贯彻和落实,对上级来说,省、市、县都可以指挥乡镇,可乡镇能指挥村吗?”村委会主任是民选出来的,如果不听乡镇的,乡镇也拿他没办法。同样,乡镇政府对“七站八所”能指挥得动的也没有几个,因为以前的“块块管理”已改为“条条管理”,都让县里的职能部门把管理权限收上去了。取消农业税后,乡村干部对农民缺乏约束能力,一部分农民只讲索取,不讲奉献、不尽义务,而乡村干部拿这部分农民没有办法。
问题五:新农村建设规划存在五种不良倾向
在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中,一些地方出现五种不良倾向:一是以村容规划代替新农村建设规划,在内容上忽视发展生产;二是以城市住宅小区规划代替农家群落规划,忽视了庭院经济和民族风俗特点;三是以新产业开发规划代替当前主导产业发展,忽视粮食生产;四是以政府官员的意图代替村民自愿,忽视农户的家庭支出能力;五是关注宅基地整理后的土地开发,忽视原有宅基地和承包地农户的产权和承包经营权。
这些倾向集中反映出规划者农村基本经济政策观念的淡薄。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规划,其基础是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和家庭承包经营,以及农民家庭、家族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惯。搬用城市规划的方法和程序搞农村建设规划,搬用城市居民小区的图纸搞农村民宅建设,显然脱离实际。
这里还有一个规划的法律依据问题,目前国家只有城镇规划方面的法规,没有农村建设规划的法规,在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只能依据当前的农村基本经济政策,依据农村生产、农民生活的需要探索编制。
问题六:“项目式”建设受惠村很少
目前各级政府支农建设以项目为主,争取不到的地方公共设施长期落后。
一些乡村干部认为,以往有的支农项目是上级对下级的“钓鱼项目”,谁有关系、谁跑得勤,项目就给谁,这样很不公平。在新农村建设中,如果还要通过“跑项目”来进行,基层干部压力很大。希望新农村建设有一个公开、公平的政策环境,免除村干部“跑项目”之苦。
问题七:“撤乡并村”中不要忽视自然村
近年来,为了方便管理,减少财政供养人口,许多地方进行了撤乡并村活动。在新农村建设中,撤乡并村的遗留问题已经凸显出来。例如,进村的路修到哪里?新农村建设的村确定在哪里?
调查发现,撤乡并村只是行政区划的调整变更,并不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并,也不是农户住宅的迁移。所谓撤并,只是镇政府、村委会管辖区域的变化,并不代表农户与以原生产队为基础的承包关系的变化。在大多数地方,还是原生产队的农户承包原生产队的地。这就是说,并村以后,政府法定名单上原有的村名没有了,但是原有的农户居住群落并没有变,原有集体经济组织与原有成员之间的承包关系没有变。
新农村建设本来是基层的社会经济建设,如果仅仅是按照撤来并去的行政区划,把工作做到“行政村”村委会,新农村的许多事可能架空。
问题八:农村人才出现“断层”现象
由于很多村年轻农民多数外出打工,在家留守者以妇女和老年人居多,导致农村人才“断层”现象突出。
许多基层干部担忧由于年轻人大量离乡,后备干部选拔、党员发展都面临年龄段、知识结构“断层”问题。目前农村党员干部老龄化、整体素质偏低。现在要在农村选一个年轻干部、有文化的干部太难,不少地方农村党员队伍严重老化,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
问题九:出现违规调整土地承包经营行为
随着村办企业的大量倒闭,村组“机动地”基本取消,农村集体经济变成了“空壳”,原有“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已“名存实亡”,在基础上的经营体系如何构建,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又一道难题。
许多乡镇干部把双层经营体制的重建理解为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或占地办工业,实现“园区加农户”或“工厂加农户”。在这种观念影响下,不少地方提出重新调整土地承包关系,出现违规调整土地承包经营行为。
结论: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量力而行
农民负担反弹的重要原因来自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绩冲动”。不论是修公路,还是让农民建新房,贪新求洋不可取,必须从实际出发,有多大力量办多大事,尽量多办事。要通过广泛宣传,并在政策制定中考虑农民的“配套资金”的承受能力。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地政府应当根据各地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当地农民的特殊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要在不同地区探索符合当地情况的新农村建设路径与做法。
篇4
【关键词】农民收入;经济发展;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8-01-01
目前在我国农业方法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农村经济建设也越来越重视,因此我国相关的政府部门就颁布并实施了相关的规范制度,来完善当前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建设的相关内容,从而大力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在农村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农民收入作为其中主要的内容之一,在对其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就要将农民经济收入作为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并且在农产品的生产、管理、销售、储存以及运输等方面来对其进行相应的完善和改进。不过,从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农民收入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就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为此我们就要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进而采用相关的技术手段来对其进行处理。下面我们就对农业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一、农民收入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民收入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样不仅不利于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还给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其中在当前我们农村经济建设当中,农民收入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这就导致人们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其农业产业的效益受到了极大的现在。而且在一些环境条件比较恶劣的地区当中,如果其基础设施比较差,那么就十分容易导致农作为在生长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其农作物的产量大幅度的下降,这不但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影响了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
第二,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由于其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比较落后,因此这就导致农业生产的效率受到严重的影响,使得农业经济很难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都是采用的分散经营的方法来进行农业经济建设,这样不仅使得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受到严重的影响,还不利于人们对农业经济的控制管理。为此,在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就颁布并实施了相关的政策和手段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不过大多数规范制度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这就使得农业生产的效率无法得到真正的提升。
第三,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我们发现在农村人口已经占我国总人口的65%以上,这就导致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人口过多的问题尤为的突出。而导致这种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当中,人们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建设不够重视,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都投放在工业化生产当中,这就使得农村人口,无法很好的向城市化方向转变,进而导致农村人口的数量在急剧的增长,从而使得农民的人均收入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这就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建设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第四,有的地区对使用农民工还进行了限制政策,从而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给制约了。农村在计划生育工作做的不够完善,经常出现超生的情况,一家兄弟姐妹众多,这些问题就引发了农村的教育问题。在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一直没有改变,封闭的思想迫使农村许多女孩子不得不外出打工,所以,想要使农民的生活富裕起来,就要有效的减少农村的人口,才能提高农村人均收入。
二、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
(一)大力发展农业
要想大力发展农业,首先要做的就是先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稳定发展主导产品的粮食产业。如优质小白,专用大米和高蛋白大豆。对农产品的区域规划就按照国家优势,重点发展优势产品,重点提高品质要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将生产目标定位以深加工原料为主。对专用品种的生产要大力重视。建设实施具有示范性的项目,如小麦高产攻关计划,玉米振兴计划等。种植技术要不断标准化,优化品种结构,实现改善品质的目标。其次,农业劳动我国有50%的人口都在从事,我国有着广阔的耕地面积和资源,有着十分大的发展农业多种经营的潜力。所以,这就要求各地政府要充分发挥其有效职能,根据我国的先有国情来不断调整发展策略,综合开发农业内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使农业内部的劳动容量可以得到扩大,从而使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可以得到有效缓解。第三,农业科技的推广网络要建立健全,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和普及的脚步要加快,对农村剩余的劳动力要做到合理分配,科学死样,精耕细作都可在不同层面拓宽了就业空间,提高农民整体收入。
(二)深化农村改革,实施惠民政策
国家曾为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出了一列席的惠民政策,如“取消农业税,新兴农村合作社,新农保和粮食直补”等,都是为了让农民实实在在的享受到优惠。实现农民增收的基本前提就是神话改革各种制约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机制体制。切实减轻农民负加强农村税费的体制改革,让农民没有负担的去发展经济和生产,增加收入。为农民提供实用和先进的技术,使农业生产率可得到提高。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农民在创业期间遇到的资金问题,政府要建立一些列的乡镇银行来解决农民资金问题,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将补偿机制和生态公益林管护进行完善,做到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有效深化,为了方便农民的生产,要尽力让农民获得重要的资料,使农民发展林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给有效调动起来。帮助农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还有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承包权要用不同方式来让给农民,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成为专业大户,不仅拉动了农民个体收入,也大力发展了农村经济。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一直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走向,提高农民收入也间接的提高我国人口的平均收入,对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仅要在改革和农业方面做出调整,如控制人口增长,加大农村化向城镇过渡都是有效发展农村经济的措施。只有深化改革了农村经济,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农民收入增加,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三、结束语
由此可见,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民的收入问题一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就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因此在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在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就要从农作物的生产、运输、管理、销售以及人员的控制等方面,来对其进行分析,进而采用相关的技术措施,来大力发展我国的农村经济。虽然从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人们在提高农民收入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但是我们相信随着农业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的收入问题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彻底的解决,从而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创新思路;加快发展;农村经济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要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构建文明和谐的农村社会。
一、用新思路指导农业结构调整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能再走简单的数量、比例变动的老路子,应向生产的深度进军,提高农业的质量和综合效益。这次调整,一要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有些地方过分强调“压粮扩经”,大面积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导致粮食产量大幅度减少。因此,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要突出抓好品种和品质结构的调整,合理确定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确保粮食供求平衡,粮食供求平衡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和前提,一定要警惕在粮食问题上再起风波。二要大力发展优质名牌和绿色安全食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和国际市场对农产品的质量及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为此,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推广优质抗病新品种,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坚持无毒、无残毒、无公害的“三无标准”,努力扩大绿色、安全、优质、名牌产品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的销售份额。三要适应畜禽养殖业发展的需要,积极发展饲料、饲草作物。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逐步实现由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主的二元结构向粮食、经济、饲料作物协调发展的三元结构转变。从目前情况看种草效益大大高于一般大田作物,要把建立三元种植结构列入今后农业结构调整的规划,引导农民种植优质牧草和退耕还林还草。四要尊重农民意愿,防止强迫命令。政府主要在宏观指导方面当好农业结构的领路人和参谋,帮助农民解决好一家一户办不了或办不好的事情。对于农户具体的生产经营项目要由农民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行决定。要使农民由“要我调整”变为“我要调整”。
二、立足资源,面向市场,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发展农村经济,必须综合开发当地资源大力发展商品生产。而发展商品生产,必须充分认识市场问题的重要性。因此,各级党政领导首先要拿出比抓生产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抓好农产品市场的建设和外埠市场的开拓,找健全市场法规,强化市场管理,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等不良行为,为农民进入市场创造良好的环境。二要综合开发当地优势资源,变单一化经营为多元化经营,分散经营风险。在一些地方强调“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扩大经营规模的同时,应注意避免在更大范围内(县、省、全国)形成产业或产品结构的趋同,避免市场出现饱和。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多样化经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分散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最有效的办法。三要搞好农产品加工,实行产业化经营。当今时代,只有经过多序加工的农产品,变初级产品为市场俏销的深加工精品,才能更好地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当前,应抓住中国加入WTO后的国际市场扩大和引进先进技术的机遇,搞好农产品加工,要鼓励发展多层次、多类型、多种所有制的加工企业,变当地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三、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功能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实行的是家庭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基本上分散在两亿多个农户中经营。如何使这些规模狭小的农户进入国内外大市场,是当前面临和必须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在这种新形势下,如果没有政府职能的转变,没有政府的支持和保护,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就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国内外大市场。因此,要使农民顺利地进入市场,使农民能把自己的产品卖出去,并且能卖个好价钱,必须依靠政府为农民提供服务,特别是信息服务。灵敏、及时、准确的信息是农业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指南。政府应利用现代技术建立农业经济信息服务中心,开展“网上交易”,利用有线电视免费为农民传递互联网上所提供的市场信息,并将本地名优稀特产品的品种、产量、质量、价格等信息通过互联网发往各地,利用信息“高速公路”扩大农产品的销路。政府部门不仅要为农民提供现时的信息服务,还必须要重视市场调查研究,对未来市场需求的变化及发展趋势作出准确的超前预测。因为,现代市场瞬息万变,今天滞销的产品,明天可能供不应求;今天俏销的产品,明天也可能滞销。农业生产周期长,农民安排生产的依据往往是眼前的或上一个生产周期的市场价格和供求状况,其结果往往是上一个生产周期价格高的农产品,但等农民生产出来之后,又变得价格低了,甚至卖不掉。因此,各级政府有关领导和业务主管部门要有超前意识,加强市场供求趋势的预测预报,正确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计划,降低市场风险,避免经济损失。
四、扩大就业门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创造有利环境,帮助农民广辟就业门路。为此,一要积极发展乡镇企业。从长期看,乡镇企业就业的总量还是呈扩大趋势的。今后乡镇企业在发展布局上要与城镇建设结合起来,集中连片发展,以便利用城镇现代化设施,降低交通、通讯、交易等费用,获得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在产业选择上,要以劳动密集型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以适应市场需求,增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二要加快城镇化建设。据专家预测,我国城镇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即可多吸纳100多万个农村劳动力。因此,政府部门要搞好规划,增加投入,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和劳动就业制度,为农民进入城镇就业创造宽松的环境。三要进一步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第三产业和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最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同量资本所创造的就业岗位是第二产业的3~4倍。从目前情况看,个体私营企业吸纳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但目前个体私营业主普遍反映“负担重”、“贷款难”,需要政府部门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优惠政策,制止“三乱”,帮助个体私营业主解决经营中的困难,充分发挥个体私营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四要搞好劳务输出。当地主管部门对准备输出的劳动者要进行必要的培训,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国家应加快改革劳动就业制度,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外出打工的农民大开绿灯。
五、发展教育,推广科技,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积极推广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为此,一要在普及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办好各种形式的农业技术培训班。近几年,枣庄市与国内36家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请专家、教授举办3000多期培训班,有的乡镇还请来外国专家为农民讲授农业技术,还有的采取农民互教互学的方式,把当地“土专家”、“种养大王”等能人组织起来到各地巡回演讲,很受群众欢迎。二要搞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枣庄市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从国内外引进100多个名、优、稀、珍、特瓜菜新品种进行试种、育苗、定值,组织周围农民参观学习,带动起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三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据调查,某市近几年乡镇一级的农业科技人员外流552人,而后来调入的551人中仅有72人是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因此,必须加快改革劳动人事制度,纠正不合理的用人制度和用人之中的不正之风,保持农业科技人员的相对稳定,站常为他们提供再学习的条件和机会,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整体素质。四要加大农村教育、农技推广、农业科研等方面的投入,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
篇6
合成利村完全按照环保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位一体的模式发展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着眼未来,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把原来的种植业、养殖业全部与绿色经济结合在一起,决心建成一条绿色循环经济的高科技链条。
在生态村建设过程中,龙井市合成利村因是“全国生态环境第一村”的承建单位,且位于生物质能的多样性地区,所以就承建了联合国与吉林省政府的合作项目――中国吉林现代生物质能、热电联供示范工程。此项目是联合国向中国能源领域的首次投资,项目宗旨是开发新能源,并通过洁净能源,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解放农村妇女繁重的家务负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为了使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达到统一,合成利村通过省科学论证,决心把此项目做大做强,落到实处,使项目能够长期为农民服务。
心怀全省,日理万机的省委书记王珉曾亲手阅批一个村里的具体项目,使省、州、市领导极为重视,龙井市政府全力响应,积极支持项目的实施,出谋划策,“把苜蓿草和秸杆深加工结合在一起,”使项目变得更加至善至美。
目前,合成利村正以联合国与省政府的合作项目为纽带,实施绿色循环经济。此项目的基本链条是绿色种植――绿色养殖――生物质能热电联供――绿色产品销售的绿色循环经济。
2006年,为彻底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用水,党支部带领村民投资40万元,修了高标准的饮水工程。因水质优、水量大,受到村民的赞扬,为了改善村里的环境,村党支部克服各种困难,为村民修了路,使过去脏、乱、差的居民区换了新模样,村民走上了便捷的高标准水泥路,大家高兴地说:“党支部给我们办了一件大好事。”
合成利村在广开致富门路的同时更加重视农业生产。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抓住治理有害水和有利水两方面的问题,开展治水工程,村党支部带领村民,修了百年标准工程的浆砌石水坝1980延长米,根治了山洪水害。彻底修复了3处电灌工程,保证了农田的农业用水。为了减轻农民负担,村里为每口井都配置了水泵,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为了发展集体经济,为完善中国吉林现代化生物质能热电联供。新上苜宿草深加工项目,为今后发展绿色牧业打下基础。
篇7
关键词:新常态 农村财务收支审计 问题研究
一、新常态下对农村财务收支审计的影响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环境下,在当前形势下,政府倡导服务型政府管理体系构建,通过减少政府不必要的行政权力干预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激发市场经济活动;同时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给农村经济带来发展机遇,通过制订一系列金融政策和市场政策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农村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基石,基层干部要树立严格自律的形象,并要求农村党员干部切实做到公正廉洁自律,特别是农村党员干部要按照“三严三实”、“两学一做”教育工作要求,严于律已、严于修身,学做结合,做好农村经济发展的引领工作。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要从严治党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要做好农村财务收支审计工作。基于此,本文对新常态下农村财务收支审计问题进行了研究[1]。
二、新常态下对农村财务收支审计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经济责任的认定困难。农村是我国的最基层组织,是政府组织机构的最基层机构,村级基层政府组织通常由基层村民自行选举产生,集体“三资”(资源、资产、资金)的“四权”(审批权、使用权、分配权、收益权)在村干部手中,村(社区)“三委人员”更换快,新官不清楚、不理旧账问题突出。并且一些会计中心在账务核算中并未实现收支两条线,社区也未配置相应稳定的报账人员,大多由指定的临时人员担任。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村干部即负责政务,又负责财务这种模式显然是不符合财经纪律要求的,加之村级基层政府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加大了滋生个人腐败问题的可能性。从当前审计角度看,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村级基层政府组织的经济责任认定不明确,很难明确经济主体责任人[2]。
2.缺乏专业审计人员。一些区域对村级政府机构的审计工作重视程度不足,未配备专业审计人才,导致专业审计人员数量少,现有的部分审计人员专业能力欠缺,审计能力有限[3]。
3.审核内容单一、审计标准模糊。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农村财务收支的审核内容也随之发生较大变化,一些区域审计人员仍按传统的项目开展审计工作。我国村级基层政府组织审计经验不足,对财务收支审计无标准的体系,审计标准模糊,主观评定因素较多,审计结果不客观。
4.国家审计政策落实困难。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专项资金,很多政策在落地过程中,存在专项资金与项目不匹配、专项资金应用不合理、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加之村级基层政府组织在财务管理上不专业也不到位,导致国家审计政策在村级基层政府组织中的落地困难[4]。
5.审计结果应用不足。在村级基层政府组织的审计中,归纳性提取出审计意见,并明确了评价标准,但是对于审计结果应用不足,一些村级基层政府组织并未根据审计结论进行整改,对于村级基层政府组织的财务收支工作并未做进一步的完善,并未将日常的财务收支工作与审计结果相挂钩,开展整改工作。
三、新常态下村居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路径
1.转变审计思想,发展审计内容,明确责任主体。村级基层政府组织的干部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在审计实践中,要转变审计思想,明确审计责任主体。村级基层政府组织的干部要切实担责,担当起经济审计的主体责任,积极作为,完善村级基层政府组织的管理,避免财务收支审计问题的出现。
2.做好财务审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提高农村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农村财务和审计人员的管理思想和专业素质,促进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明确审计负责主体的权限范围。明确负责主体的权限范围,让农村财务收支审计工作有明确的依据,并做好相关制度的执行工作。
3.明确审计标准,丰富审计内容。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完善审计评价体系,做好定量评价,按标准进行统一的财务收支问题审计,让审计定性评价结论具体量化有依据。
4.及时反馈审计成果,配合部门工作整改。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对村级基层政府组织的审计结果要及时反馈,并做好备案存档工作,并配合部门做好落实整改的跟踪督导工作,确保农村财务收支审计政策落实到位。
5.做好审计结果的应用工作。确保审计结果的细化和量化,具有可操作、可实施地,将审计评价结果计入个人人事工作档案中,与个人业绩挂钩,以便将审计结果充分与村居领导干部的个人业绩、升迁相挂钩,作为今后人事调动的参考。
四、结论
经济发展新常态环境下,要做好村级政府组织的财务收支公开与监督工作,促进村级政府组织财务收支规范化管理,为村级基层政府组织培养专业审计人才,做好审计结果的应用工作,对于一些村级政府组织的相关人员的违法违纪等行为要严肃依法处理。总之,要建立起服务型政府组织,完善村级基层政府组织管理工作,加强村级基层政府组织的财务管理,做好农村财务收支审计工作,推进财务收支情况的信息公开与监督工作,确保村民的知情权,推进村级基层政府组织的民主化、法制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师高康,胡辉.新常态下村级财务管理须常抓不懈――基于全国农村集体财务管理专项检查调研[J].中国农业会计,2015,02
[2]王慧.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村居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及其财务收支、专项资金审计路径分析[J].中国市场,2016,03:99-100.
篇8
[关键词] 农村经济 新型 合作组织 发展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7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10-0041-01
吉林省近几年发展速度在不断增快,利用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运行模式,提高农业水平的同时,优化提升农民的实际收入以及农工转型,在新型结构体建立的过程中,要运行有效的经济发展策略,不仅要提高管理机制和管控措施,也要针对吉林自身发展现状,提升发展项目和吉林本土地区运行的贴合度,从而提高吉林省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的发展水平,健全完整发展目标的同时,优化处理发展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 吉林省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现状
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在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在不断增多,不仅如此,吉林省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的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建立的农机、化肥以及疾病防治等组织数量也在增多。但是,在组织发展过程中,正是基于组织结构的偏差,导致产生较大的区域失衡问题,例如,在吉林省,吉林、长春以及四平等地区的发展优势较为明显,其他地区则相对较为延迟。
2 吉林省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管控资金缺失
在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建设过程中,由于基本的实施主体是农民,其自身的经济实力有限,实际的闲散资金比较有限,在贷款过程中也没有相应的抵贷物品。这就导致农民获得扩大再生产资金的几率大大缩水,实际业务无法运行,也是制约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建设的原因。
2.2 管控水平不足
在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建立过程中,由于管理项目不健全造成的问题较多,加之农民多数文化水平并不高,先进的管理理念也较为缺失,也就不能形成较为有效的管理制度,在项目分析和处理中出现了管理混乱以及制度松散的弊病。另外,有一部分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在运行过程中,基本的组织宗旨并不明确,制定的章程和规定缺乏实效性,甚至有一部门规定条款形同虚设,是造成管控发展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2.3 管控意识淡薄
在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建设中,基本组成人员是农民,本身就是经济市场内部的弱势群体,加之地方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进修计划并不是非常全面,农民在实际生产中无法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中的成员工作积极性也较为落后。另外,对于农民来说,最大的利益就是眼前的即得利益,但是运行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获得的利益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就导致部分成员担心利益受损而畏首畏尾。
2.4 合作机制缺失
目前,吉林省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的种类较多,都是处于初级发展框架内,正是由于缺乏高标准以及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因此,在运行合作机制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农民不能将联合合作机制的优势发挥出来,也就导致整体合作机制缺乏实效性,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
2.5 政策引导缺失
要想推进吉林省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建设的进度,就要在发挥农民积极性的同时,提高政府的政策引导,但是,实际项目运行过程中,却存在很多的问题,特别是资金以及技术项目的弱势,由于组织不能对市场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就导致政府在项目运行中提供的扶持力度不够,甚至是政策落实困难。
3 吉林省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对策分析
3.1 强化培训机制
在强化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建设进程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充分挖掘企业的优势,建立符合实际需求的项目培训机制,优化处理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实用技术培训,以保证经济管理结构在运行过程中顺利推进。具体的培训项目包括、民主管理制度培训、财务管理制度培训以及实用技术培训等,不仅要提升研究成果的示范效用,也要进一步优化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建设的实际水平。
3.2 强化政策引导
要想提升整体管理效果和实际管理机制,就要在运行过程中强化政策的积极引导,确保政府能给予大力支持和关注,更好的营造有利于项目发展的舆论氛围,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建立完整的审批程序,减少审批时间,提升金融支持的同时,建立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另外,地方政府也要结合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建立有效的资金贷款结构,健全地方税收机制,优化整个资金投资环境,尽可能提高管控实效价值,保证农民的利益,实现自身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双赢。
3.3 强化合作机制
在吉林省开展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建设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要从实际出发,强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保证新型合作组织项目的优势,深化运行合作框架,提高合作层次的同时,建立完整的运行框架,真正实现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竞争力的提升,最大化的规避项目运行过程中遭遇的风险。
3.4 强化宣传理念
吉林省地方政府要借助政府的宣传和引导,从思想意识层面转变传统的思维观念,建立健全完整的经济合作组织运行方案,真正从农民的利益出发,强化运行合作共赢的项目发展框架,保证农民能在提升认知的同时,积极参与到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中去。
4 结束语
总之,在吉林省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建设过程中,要保证地方政府政策引导的同时,建立健全地方管控框架,根据吉林地区的实际项目发展情况,强化项目处理机制,以维护农民利益为基本出发点,强化新型合作组织中经济结构的实效性,在建立紧密命运共同体的同时,进一步推进吉林省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今年以来,我们第三批驻村工作组切实加强村班子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乐郊村的“和谐新农村”建设。回顾今年来的驻村工作,我们主要在如下四个方面作了努力。
一、加强班子队伍建设,明确发展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为了进一步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我们积极主动与镇党委联系,争取当地党委的配合和支持,同时也争取我们单位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多次邀请我们单位领导参加乐郊村支部会议,详细了解情况,摸清实情,使“两委”班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阳东县委办和公路局班子成员多次进村走访,建立健全了局领导班子成员联系村务党务制度,每季度轮班跟进,加强对驻村工作的指导。为了开阔村班子的思维视野。今年3月,我们带领村班子到新兴县和阳春市参观学习新农村建设、“三高”农业生产特别是花卉业等现代农业生产;6月1日,又组织了村干部、乐郊小学老师去台山参观学习。通过集中培训和“走出去”学习,现在村班子思想进步了,工作能力增强了,互相沟通也多了,寻求发展的思路更明了。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加农民和村集体收入
驻村以来,我们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为发展村集体经济出谋划策,找出经济发展的切入点,推进新农村建设。例如,我们获知阳春市凌宵泵业有限公司有向外扩大生产、异地设厂的意向时,立即召开村“两委”会议,就如何把这一项目引进来达成初步方案,及时会同镇领导、村干部主动上门招商。阳春市凌宵泵业有限公司被我们的招商人员诚心所动,最终决定利用乐郊村闲置的1万多平方米的厂房投资办厂。目前,该项目已在今年6月底投产,为乐郊村解决近200个就业岗位,使乐郊村或周边农村的群众在家门口就可打工赚钱。按每人每月工资750元计算,参加务工的每一户家庭年纯收入可增加9000元,真真正正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加强防控结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乐郊村群众的内部矛盾也较为突出,主要是市园林处租地的租金纠纷和变电站征地问题。为了把历史遗留下来的矛盾纠纷控制好,解决好,工作组一边加强与镇村沟通,详细了解事情的原因、背景;一边加强防控,利用晚上时间或农闲时间上门拜访,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求,并特别是对“活跃分子”加以教育引导,防止矛盾激化。目前,没有出现新的矛盾纠纷,旧的矛盾纠纷也等到有效的控制,维护了村的稳定,为促进发展农村经济提供坚实的保证。
四、深入农村知民情,关注民生让群众得实惠
篇10
第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可以切实提高农村劳动者竞争力。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够使更多的农村劳动者接受教育,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智力发展,增加农村劳动力收入,从而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第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助于形成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农村信息封闭,资料缺乏的局面,给农村提供了发展新经济项目的可能,促进了农村经济项目和文化产业项目的大力发展。第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能够营造更加良好的农村文化氛围。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够使农民有更多的资金消费精神文化产品和有偿文化娱乐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净化心灵、愉悦身心,熏陶情操,从而使农民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农村致富奔小康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2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第一,文化意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那些至今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农民,其文化意识依然处于自然经济时代,在他们看来农民还是靠天吃饭,文化没用。在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村镇,落后的文化意识同样存在着,尤其是某些领导误会的认为农民吃饱了,存钱了,就什么都有了,结果导致了文化工作的严重滞后。第二,文化骨干队伍建设滑坡。由于部分领导文化意识浅薄,对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文化干部待遇得不到落实,群众文化工作难以开展,健康文化活动十分萧条,文化干部不安心工作和跳槽。部分文化干部兼职过多,不能够将全部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文化工作之中,还有部分文化干部年龄较大,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开展文化活动的能力,即使开展活动也不能够吸引群众。同时,文化干部还缺少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开展活动的能力不足。第三,负面文化抬头,给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蒙上一层阴影。在一些农村,由于没有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得不到正常开展,特别是一些农村文化设施不健全,管理存在失控现象,导致文化设施缺少文化内容,活动室利用率不高。所以,一些封建迷信、赌博、贩黄等不良现象乘虚而入,给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带来负面效应。虽然这些现状非主流,但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就会越来越多,损失也就会越来越大,农村全面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3优化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