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专题研究范文

时间:2024-03-19 18:04: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专题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校专题研究

篇1

摘 要

两年前园本小专题对于我园教师来说还是一个新名词,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教师已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游刃有余,教师的专业发展得益于它,学校教科研的发展也离不开它。为此,本文试从园本小专题计划的制定、具体实施、成果推广三大方面来阐述我园是如何扎实、有效地开展此项工作,从而让园本小专题为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和学校教科研的繁荣产生重大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园本小专题 研究 教师发展

园本小专题是指立足于我园的现状,分析我园的特点,以教师为本,在此基础上生成的融教学、教研、科研于一体,运用多种资源在某一领域内或是教学活动中碰到的困惑为切入点而进行的研究,它相对于课题研究范围小,且简便、易操作并且成效显著而深得教师的信赖,深入人心。

我园的园本小专题研究在业务园长的带领下开展已有近两年的时间了。在这两年中,我园教师及时发现日常教学中的矛盾及困惑,通过讨论和筛选,确立园本小专题的研究的内容,然后分工合作,有序开展园本小专题研究,及时进行总结和分析,逐步递进,层层深入,使小专题研究成果拓展运用到我们的实际保教工作中。同时,也逐步解开了园本小专题研究什么、怎样研究以及最终的效果是什么的困惑。

我园的园本小专题研究主要围绕着家园沟通、音乐特色教学等方面开展。这些园本小专题的研究丰富了教师的内涵,开拓了教师的视野,增强了教师的教科研实践研究能力,从而为繁荣我园的教科研发展奠定了基础。

《浙江省学前教育保教管理指南》指出:“幼儿园应制定每学期的研修计划,事先确定研修主题和内容。”“教研活动的策划要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基于真实的教育教学问题情境和教师的发展需求,以园内资源的充分整合利用为主渠道,采用多样化研修模式,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我园的园本小专题研究正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应运而生的。两年来,我们的教师在园本小专题研究这一方田园中收获累累,品尝到了丰收的甘甜。园本小专题已作为一项基本任务在学校教科研中巩固下来,教科室也因此制定了相应的细则,从制度上保证这一工作开展的必要性与常规化。同时也为园本小专题申请了园内经费,为小专题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我们还应着眼于园本小专题研究的再开发与运用,努力使园本小专题研究效益最大化。

一、计划+实践——保证园本小专题的有序开展

回忆起园本小专题研究的起步阶段,我园教师对此还十分茫然,“小专题怎么研究”“园本小专题研究我还相当的陌生”等一系列棘手的问题纷至沓来。是的,究竟该如何进行研究,园领导也在为此想方设法调动一切力量,想尽办法,进行研究尝试。经过摸索后,我们尝试并实践着园本小专题从计划的制定——具体实施——成果推广三个阶段来进行研究。既然是研究,那就要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去工作。在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下,学期初,由业务园长牵头,制定了详尽而周密的计划。

(一)计划的制定为日后研究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例如在开展《幼儿园家长工作研讨》的园本小专题,这样制订计划:第一阶段教师进行QQ群里的评论,针对一些常见的问题“面对家长要求孩子‘以暴制暴’的教育现象,作为教师,我们该怎么办”“孩子在幼儿园出现尿裤子或者身体受到伤害时,我们怎么做才能在不失教师尊严的同时得到家长的真心谅解”等;第二阶段发放“家长工作研讨调查表”,以帮助教师解决在家长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使家长工作再上一个台阶。又如进行音乐特色的小专题研究,制订了小、中、大班的打击乐、舞蹈的相互磨课时间,分配每位教师的不同任务(有的教师进行说课、上课,有的教师进行评课、找准切入点进行研究);设置听课教师的研究内容表格;然后再汇总意见——如何创新出一种让幼儿有充分学习空间的打击乐教学和集体舞蹈教学中的小策略研究。

(二)计划的制定在研究的时间上给予了保证

学期初制定的计划表,它很好地督促了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按计划执行,如第几周进行园本小专题研究的第一阶段,第几周进行园本小专题研究的第二阶段,何时进行汇总、研讨、交流。具体研究辅佐计划,足以见证计划在整个园本小专题研究中的重要性。

二、论证+研讨——提升园本小专题的研究质量

园本小专题研究真正地来源于教学实际,同时又要在教学活动中去研究去实践,反过来,又要为教学实践所服务,因而它有实践性。在具体操作中,我们通过分阶段研究实施,以体现该阶段的研究重点,研究内容,从理论到实践研究,实现质的飞跃。

(一)研究的起始——准备阶段

1.全体教师聚集一堂,共同学习优秀的园本小专题研究案例。

园本小专题研究需要有一批学习能力较强的老师,并且有学习的方法和时间。学习能让教师更直接地借他山之石,垒自我宝塔。嘉兴市第二幼儿园在这方面起步较早,而且该校本研修内容也是省级立项课题之一。我园教师在业务园长的带领下,学习了市二幼的《多米诺骨牌》和《如何激发维持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两则研究案例。优秀的园本小专题犹如一股清泉浸入教师的心田。在互相的学习之后,大家对园本小专题的研究有了初步的了解:原来小专题正是以解决教学实际中的问题为切入点,明了了如何研究园本小专题,如何进行园本小专题研究,进行怎样的研究,为研究指明了方向,真正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

2.立足我园现状及特色,筛选具有可操作性、简便易行的内容方案作为研究的切入点。

内容的选择是研究的根基。由于园本小专题研究刚起步,较难的问题让老师会有摸不着边际的感觉,因此,我们就尝试在教学活动中选取较简单、方便的内容的同时也结合园本特色的音乐活动(打击乐、舞蹈)中的一个着眼点为研究的出发点。如《家长工作的研讨》是结合课题《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实效性研究》为延续该课题的深入研究,以研讨家长工作问题,并对其展开调查的园本小专题研究;有结合特色教学活动的园本小专题研究——《异质合作,把教师领进打击乐教学之门》《怎样创新出一种能让幼儿有充分学习空间的打击乐教学》《舞蹈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小策略》;还有结合课题的小专题《利用舞谱对幼儿进行舞蹈教学》《以优化教案来实现一课多研中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等。

3.制订研究方案,设计研究表格。

园本小专题研究不同于纯理论性的研究,它是基于幼儿园教师实际工作的教学研究,对如何更好分析、解决问题都要以方案为准,在研究中,时时将方案装入心中,带着问题去思考,去研究,因而方案的制订对研究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为了让教师便于文字的记载,使研究更具条理性,以表格设计的形式记录研究的过程与结果。根据不同的小专题研究需要设计不同的表格。

随着小专题研究的不断深入,为研究设计的表格内容也日趋完善。

4.确定研究人员。

园本小专题研究可以是以个人为主,也可以寻求教师间的相互合作。以个人研究的如《家长工作的研讨》,而合作研究的则是多人进行同一专题的研究。例如以教研组为例,单、双周的教师分别合作的打击乐、舞蹈的研究;以课题组成员互相合作的课题小专题研究。合作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教师的配合与支持,以共同找寻问题,寻求策略,来共同达到探讨研究、共享成果之目的。

(二)研究的推进——实施阶段

当上述工作准备充分后,研究随即开始。一般地,研究为期两周至一个月。

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研究内容,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铺垫,而后一阶段则是前一阶段研究的升华。(例如:打击乐专题研究)第一阶段为尝试摸索阶段,历时一个月,主要研究教师根据打击乐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实践;第二阶段为调查情况,历时一天,主要以发放调查表来了解教师在打击乐教学上存在的困惑,进行总结与归纳,并选择教师进行谈话;第三阶段为理论支持与示范引领阶段,为期一周,学习《打击乐教学活动》一书,推选一名教师上示范课,其他教师写观后感;第四阶段为组内研讨、回归常态,为期两周,主要是以教师相互听课的方式来开展打击乐教学的研讨。

1.创造机会、挤压时间,为园本小专题研究在研究时间上得到充分保证。在实施中,由于多人合作经常需要碰头、探讨的机会,但是由于教师平日工作繁忙,同一专题研究的教师并不在一个班级,而且上、下午的带班时间也不同,碰头的时间就较少了。因此我们利用教师空班等进行定期与不定期来安排研究时间。如利用每周四中午的业务学习会议时间、教研组会议、离园十分、乃至在工作之余的休息时间来保证研究的开展,同时结合现代通讯设备:电话、网络等来加强成员间的联系。教师多次的集中、碰头使他们能更了解自己在研究的角色和所处的地位,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到研究中来,同时进一步明确研究的目的与内容,使之更具有目标性。经常聚合在一起研究、交流、探讨,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来研磨小专题,共同探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调整方案、补充方案,为园本小专题研究及时注入新鲜的血液。

在设想的研究方案中,由于教师在制定计划时考虑的不够成熟,在研究中出现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导致了研究的不顺利或是开展受阻,需要及时地对方案进行调整与修改。实施中碰到的困难可以大家共同来解决。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研究更具实效性,使研究做得更加扎实。每一次的调整是对研究者的重新思索与领悟。

3.丰富内容、层次递进,使园本小专题研究层层深入,充分挖掘各个小专题的内涵,为教育教学服务。

如园本小专题——《教师自制体育用具材料的研讨》,首先让每班教师设计10个体育游戏材料,由该班教师进行统一的对班上孩子试玩,研究一个班的孩子对同一种玩具的玩法;再针对小、中、大班的孩子进行游玩,同时辅以辅助材料,尝试不同的玩法,以发现同种自制玩具在不同年龄段孩子中的多种玩法;而后,每班确定一位教师进行自制玩具的演示与交流;最后选取“百变牛奶罐”“多彩棉花圈”“弹跳球”“百变尾巴”等自制玩具在全园进行推广。

4.研究小结、提炼成果,为园本小专题研究进行概括与探讨。

园本小专题研究作为一种微型的研究方法,最终也需要有成果的发表,争取最大范围内的知晓。因此,我们鼓励教师要善于用精练的话语、简明扼要地描述与诠释研究的经历与结果,并且及时地进行互动交流、经验研讨、分享成果。

三、总结+推广——分享园本小专题的研究成果

(一)专题推广

在对园本小专题研究过后,我们还通过选取优秀的小专题,进行向全园教师推广与应用。教师结合自身与其成员共同研究的过程分别从制订方案、过程、成果等方面来介绍完整的一则小专题。例如对于音乐特色小专题的研究,我们选取了打击乐、舞蹈教学的一课多研来共同研讨、交流,汇聚教师在研磨教学活动时所积累的一些成功的方法,使我园的音乐特色教学更具有特点;又如进行《晨间谈话的有效组织》这一专题推广,教师介绍了方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与建议、组织形式还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等方面进行交流与展示,等等。

篇2

[关键词]教学效果 流体力学 专题讨论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9-0106-03

一、流体力学教学的特点

高等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能力的培养不仅包括学习知识的能力,还包括将所学知识灵活加以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很难依靠传统的教学手段来获得,需要不断探索新型的课程教学体系。[1]

流体力学作为一门既具有基础课程性质又具有鲜明专业技术特点的课程,是实践上述教学思想的理想平台。[2]流体力学以牛顿运动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和热力学基本定律为基础,研究在力的作用下流体的状态,流体与固壁、流体与流体、流体与其他运动形态间的相互作用,是力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一方面,流体力学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另一方面,流体力学覆盖了众多理工科专业领域,它所衍生出的研究方法正在向金融、管理等领域渗透,成为兼具深厚研究底蕴与前沿研究方向的学科。

二、一般工科院校流体力学教学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例,流体力学课程定位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及土木工程等专业的主干课程,是进一步学习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河流动力学、流体输配管网及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对后续专业课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因概念抽象、学生缺乏工程概念和工程背景,使得流体力学课程既难教也难学,要想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相关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尤为困难。

尽管流体力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但是作为专业基础课,流体力学为专业课服务的定位极大地限制了课程的教学时间。在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下,使得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和拓宽知识面两方面不能兼顾,顾此失彼。这一问题的存在不但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在工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善流体力学教学的效果。

三、流体力学专题讨论的教学形式

对流体力学教学途径的探索和改革一直在开展,其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改善教学效果的核心,而专题讨论是有效的手段之一。现阶段,不同学校的专题研讨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内容不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更接近学术前沿,甚至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理论;第二,讨论专题不同但都保持一致的风格,既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又需要小团队的协作精神;第三,研讨内容的选择更多地考虑了人的因素,讨论题目大都是基于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兴趣。

哈佛大学率先在专题讨论的教学模式上进行了尝试。他们采用专门的新生研讨课的形式,由教授直接面向一年级新生开设,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通过新生研讨课,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它为学生提供了浓厚的学术气氛。一般情况下,新生研讨课每年的主题都会发生变化或完全不同,而为了保证教授和学生之间的充分交流,学生人数一般会有所限制。

其他院校也有在不同课程中开展专题讨论课的教学实践。清华大学从2003年起就开始由流体力学的知名学者为新生开设了“智能流体及应用”的研讨课,得到了新生的普遍欢迎和好评。麻省理工学院从1986年开始尝试,每门研讨课的学生为8至10人,每年有800至900名新生参加,主要在大一、大二学生中进行。加州伯克利分校的流体力学新生研讨课则着眼于生活,更加注重应用,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主要以流体力学史和经典流体力学问题的课前讨论为主,面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这些尝试都证明新颖的教学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正式课程的学习,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具有非常正面的影响。

四、流体力学小专题讨论的实施、效果分析及后续工作

在借鉴国外高校和国内知名院校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课前小专题讨论提高流体力学教学效果的改革尝试。这一方式已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的不同专业进行了尝试,其中在环境工程专业开展了两轮尝试,其余专业各开展了一轮尝试。目前已汇总了学生的研讨论题50余份,在此基础上对实施过程进行分析,得到一些有益的结果,下面从小组人数、内容选择、时间安排、讨论形式、成绩评定及教师作用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讨论小组中学生的组成、人数是实施这一举措的关键。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尝试了以自由组合、按学号分组等方法组建讨论小组,每个小组学生的人数通常按照总课时和班级总人数来确定,每个组员分工负责、各司其职,例如分别负责资料收集、PPT制作和讲解工作。根据上述原则,在不同的班级中,小组的成员人数在1至4人间变化。从讨论效果可以看到,确定小组成员的人数是专题讨论中的关键环节。当小组人数较少时,一般选题不够深入,PPT的质量略显粗糙;而当小组人数较多时,专题讨论质量会上升,但会导致部分学生的参与流于形式。此外,讨论课初始阶段学生的示范作用非常重要,当这一阶段专题讨论的质量非常高时,往往能带动和影响后续学生专题讨论的质量,反之则起到不良的示范作用,因此很有必要在最初的实施过程里加以重点引导。在有多个行政班的情况下,还可以考虑穿插安排,在各个专业班级之间形成无形的竞争关系,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专题讨论的时间安排在课前5~10分钟为宜。这一安排的主要出发点是在不影响整体教学进度的情况下,将小规模的专题讨论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而不需要额外安排时间,这是我们区别于以往其他院校专题讨论课的最主要的方面。小专题讨论以清楚阐述一个主题为原则,避免过大的论题造成时间的拖沓。学生课前预先准备好演示所需的硬件条件,可以有效提高时间的利用率。按照一次课2×50分钟计算,每次10分钟的小专题讨论所占用的时间完全可以通过其他环节的调整获得,不影响教学计划的正常进行。

考虑到学生的知识面和授课进程,在讨论内容方面以流体力学范围内目标明确的小专题或流体力学史及流体力学经典问题为主。后者的选择主要是考虑到课程初期学生对流体力学没有认识或认识比较粗浅,可以通过国内外人物介绍和经典问题进行一段时间的过渡。在课程的中后期,学生的论题选题大都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时代气息。从现有的选题来看,学生的选题非常灵活和广泛,典型论题包括绿茵场上的流体力学、拳头大的雨滴见过没有、水旋石球、汽车阻力、高尔夫球效应等。选题内容与教材衔接紧密,其中有关边界层绕流阻力问题所占比例最大,约为40%,其次依次为流体力学史、伯努利方程、湍流及虹吸现象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对工程问题与科学问题加以区分引导,这主要是考虑到工科院校学生对工程问题的关注程度较高,而忽略了基础科学问题,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将有助于弥补这一缺陷。

讨论通过PPT的形式进行展示,学生讲解后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简短问题。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使得其他学生更好地接受所讲述的内容,而且有助于锻炼学生凝练问题和阐述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提供展示能力的机会。尽管如此,多媒体讲述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实物演示和提问式互动都可以很好地提升问题的阐述效果。例如,在讲述纸飞机的问题中,由于学生课前准备充分,将讲述中所提到的九种纸飞机的叠法都以实物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上,并分发到其他同学手中,依据实物讲解其中纸飞机的稳定性、飞行距离等性能,效果突出。解答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是互相学习的过程,目前这一环节在实际讨论中因为时间受限而不能过度展开,需要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加以改进。

教师的定位是这一举措中的又一关键环节。任课教师通常需要对论题进行点评和拓展,并依据小专题讨论的总体效果将其计入平时成绩。教师在本方法中的引导尤为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要详细了解流体力学的发展史。教师应在平时不断学习和积累相关的知识,加强对有关前沿内容的跟踪和了解,并能够积极地在基本的教学任务之外主动参与到本环节中来。同时,在教学中对所讨论中涉及的内容进行再次强调,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另外,讨论课也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有利于加强师生间的沟通。最后,尽管学生对于讨论课的热情与讨论课的成绩评定没有直接的关联,但是计入平时成绩仍是必要的手段。

五、结论与讨论

流体力学作为物理学和力学的一部分,理论内涵丰富,同时又兼具工程问题的典型特点,是不同专业后续课程的基础,它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想具有很大的普遍性,研究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

通过引入小专题讨论的形式,增强了学生学习流体力学课程的积极性,强化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跨出校门或进入更高层次学习阶段时具备很好的起点。从教学效果来看,该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会课程核心的内容,加深对伯努利方程、边界层扰流阻力等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扩展了知识面,了解流体力学在新能源、环境、纳米科技等新兴领域中的应用。在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热情参与,表现出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通过学生自选题、给定前沿问题或与专业相关的典型问题,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正式课程的学习,有效避免了直接接触复杂数学推导而带来的枯燥感。

小专题讨论方式仍有大量后续工作需要开展。首先,需要研究面向不同专业引入针对性小专题研讨的可能性,确定小专题讨论的合理规模、形式和不同专业的侧重点,形成具有继承性的教学传统。其次,在后续工作中,需要对专题讨论的素材进行整理,并针对部分学生继续培养其科研兴趣,或结合其他本科生教学活动,如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继续对选题进行深入研究。最后,形成学生PPT课件集锦,供后续学生选题使用,或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相关引导。该方法的研究可以在有丰富内涵和历史的大课时专业基础课中加以推广,如大学物理、固体力学等。

[ 参 考 文 献 ]

[1] 戴世强.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学习和实践钱伟长教学方法论的一些体会[J].上海大学校报(电子版),2007:513.

[2] 樊洪明.在“流体力学”教学中应努力实现传授知识与增长能力的统一[J].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6,(8):268-271.

[3] 刘建龙,王汉青,寇广孝.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流体力学教学效果[J].中国电力教育,2008,(20):60-61.

[4] 辛军哲.在流体力学课程中实践启发式教学的几点体会[J].高等建筑教育,2004,13(2):51-53.

[5] 朱克勤,任仲泉.关于美国几所著名高校的流体力学新生研讨课[J].力学与实践,2005,27(1):78-80.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后进生;转化对策

一、小学生的自我转化

绝大部分小学数学后进生都是因为数学基础较为差、没有足够的自信心以及没有明确的目标,才导致成绩低。对于这种情况,教师与应当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进而寻找出数学成绩迟迟无法提高的主要原因。

有些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对于这种情况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前对书本内容进行预习,对书本中的知识点以及对应的重点和难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样可以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让学生听课更为容易和有目的性,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听讲的效率。有些学生缺乏自信心,这种学生应当正视学习,让自己的心态回归正确的位置,相信只要自己努力,数学成绩是可能提高的,借助这种心理暗示让自己的自信心得到加强;对于那些没有明确理想的小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针对自己的当前状况选择一个短期的理想目标和一个长期的理想目标,在目标定下之后就要朝着这个理想不断地努力。

二、小学数学教师的转化

1.尊重和理解后进生,加强情感转化

从一般角度而言,小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尊心,所以他们是很期待能够被其他人所理解和认可的,特别是那些后进生,因为他们成绩不好,所以容易被其他人所忽略,因此,后进生更期待得到教师的尊重和理解。所以,教师应当时刻注意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要对后进生关爱、理解和尊重,为他们构建一个和谐和温暖的学习环境来帮助他们养成一个较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余时间要跟后进生进行交流,让后进生和教师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更近,从而可以信心满满地进行数学学习。

2.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想要转化后进生,转变教学方式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经专家认定,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超过二十分钟,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充分利用好课堂二十分钟的时间,甚至通过游戏等小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延长,使其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到新知识。比如,有这样一道数学题:“鸡和兔有头16个,脚48只,问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在解答这道数学问题时,学生心算和笔算都有一定难度,数学教师可以让全班起立:“全体兔子起立!抬起前面两只脚!”学生开怀大笑。“现在兔子和鸡的脚数一样了,上面16个头,下面多少只脚呢?”学生答:“16×2=32只。”“少了多少只脚?”“16只!”这时学生欢快地叫起来:“有16÷2=8只兔子,8只鸡。”数学课堂上,通过这样的游戏,后进生的学习兴趣瞬间被激发出来,从而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中。

3.以赏识教育为主,进一步优化教学评价

数学后进生的成绩不好,教师要通过适当的教学评价来鼓励后进生,即便取得的成就微乎其微,也应当当着同学的面进行表扬。对有些缺乏自信心的后进生,更应当进行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例如:某次上课时候我发现一位后进生的观点是相当正确的,我就在课堂上当着全体学生对他进行表扬,这位后进生体会到了成功的美妙,之后便主动在课堂上举手,听讲也十分认真,不久,成绩就显著上升。

三、后进生家庭的转化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性格、人生态度、受教育程度等直接关系着孩子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学生的性格养成很大一部分原因决定于家庭,很多家长自己没有注意教育孩子,反倒是认为教师和学校没有教育好孩子,而且也不配合教师帮助学生完成家庭作业,不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时间长了,孩子就逐渐开始讨厌学习。

对于数学后进生,家长应当与教师积极合作,不可以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应当按照孩子的实际状况判定,否则会让孩子背负上太多的心理负担。家长需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并且要经常与教师进行沟通以便第一时间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对孩子进行暗示和鼓励。如果家长的学历较高且有足够的时间,还可以对孩子所学内容进行复习指导,从多个方面提高孩子的数学水平。

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讽中有爱迪生。”后进生的潜力是巨大的,教师不可轻易言弃。总而言之,小学数学后进生的转化任务相当繁重,短时间是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的,这个过程相当漫长,而且学生本人、家长以及教师都需要参与其中。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更应承担起小学数学后进生的转化重担,积极探索后进生转化的有效策略,以引导和促进每一名小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光冲.浅谈小学数学后进生的转化[J].新课程学习(上),2015(3)

篇4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教学效果

传统教学模式是一种填鸭式、外在输入式的教学模式。为了提升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及实践能力,必须让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亲身体验管理问题,因此可以推行体验式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果。为了提升工商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1.搞好师资队伍建设

紧紧围绕教学和学科建设的需要,不断整合优化、选拔培养,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学术创新、充满活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科学规划,协调发展。坚持充实、提高的做法。主要对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进行优化。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科发展的需要,科学制定教师的培养规划,有计划地组织教师的进一步深造,提高教师学历水平。

工商管理专业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重点扶植青年教师队伍成长。1)按照“请进来派出去”的思路,抓紧培养中青年教师,提高教师队伍学历水平。2)采用全面培养,典型带动的方法。对教学工作突出又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青年教师予以重点培养;3)继续贯彻“导师制”方法。注意选拔思想好、业务精、育人有方、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作为他们的导师。

(2)拓宽师源渠道,壮大师资队伍。按照“三高”(高水平、高学历、高职称)的原则,充实、稳定师资队伍。具体做法:1)引进部分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发挥现有人才优势,鼓励有条件的教师去深造,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3)聘请其他高校的知名教授、学者到我校讲学,拓展专业老师的知识面,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3)以社会实践活动为手段,全面提高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鼓励教师走出校园,深入企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种实践活动,为教师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提高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2.增强教学条件

(1)加强实验室建设

建立工商管理实验中心。该实验室中心下设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统计预测与决策实验室、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室和会计实务模拟实验室。同时购置成套的汇集中外著名的管理案例的管理教学录像资料,通过观看反映企业实际管理状况的录像资料,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根据大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特别是大庆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大学科专业实践探索的力度,积极参与以“大庆企业改革与发展”为主题的系列实践活动,为企业及政府决策提供服务。根据大庆的地域优势,拟与多家企业、金融机构建立长期的校企专业教学、实习、培训、服务等合作,既为延伸专业教学和专业实践奠定基础,也为相关企业、金融机构的发展构筑服务平台。聘请5名相关企业、金融机构的高水平专业人员担任本专业的兼职教授,加强校企合作。

3.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要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严格按教学质量标准组织教学,认真贯彻执行专家听课制度,并对专家听课意见表加以完善,以客观、公正反映教师的授课水平。要求每位教师以本校教学名师的标准要求自己,教学专家组在深入课堂听课指导时也按此标准进行评判,并及时反馈,以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进一步完善学生教学质量反馈制度,选好学生督导组,随时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反馈;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价表,保证每学期对每门课程进行一次评价活动,督促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切实抓好青年教师导师制,以促进青年教师的尽快成长;坚持教学例会及教学情况报告制度,严把质量关,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每学期坚持由业务能力强、课程讲授效果好的教师,面向本专业教师讲授公开课,通过其示范作用,带动教师队伍授课水平的提高。

4.加强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力度

(1)加强教材建设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使用具有前沿性、代表性的国内高校优秀教学参考书,注重教材配套建设。对于找不到符合本专业办学特色教材的课程,组织专业教学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知识广博的教师,进行相关课程配套教材的编写工作。适时引入外文原版教材,开展双语教学;选编一套与教学大纲相配套,内容详尽并配以一定数量的案例,具有一定启示性和研讨性的教师用的教学辅助材料。

(2)注重教学方法研究

在已经采用的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实践教学、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合工商管理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制作教学课件,引入多媒体教学形式,不断丰富教学手段。

5.大力提高科研水平

要改变科研课题主要集中于少数教师的情况,力争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科研工作中。为改变国家级研究项目少、国家级核心期刊专业论文少的现状,应从多方面努力,积极申报高级项目,力争早日实现国家自然基金、社科基金项目的突破。

(1)实施科研培训工程,通过讲座、辅导、报告、交流等形式,使每位专业教师都受到系统的培训。

(2)实施科研队伍建设工程,初步形成结构合理、高效精干的科研队伍。

(3)实施科研工作导向工程,把科研工作的重心转变到致力于同相关企事业或金融机构建立长期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互惠发展机制,为深层次的产学研互动打下基础。

(4)建立以项目为中心的学科专业研究机制。每位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应在基础性、前沿性、应用性三大领域精心选择,准确定位,避免研究方向的模糊性、盲目性,既要保证在每个研究方向形成若干具体方向,又要保证相近或相关研究方向形成交叉研究合力,构建研究方向群,形成整体合力及优势,为未来学科专业交叉研究、创新研究创造条件。每位专业教师争取申报成功2至3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平均每位高级职称教师撰写或参与撰写1部著作或教材,每位教师每年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至2篇。

(5)坚持面向石油行业,在大力开展应用研究的同时,加强基础研究,借助博士点的优势,努力在评价理论与方法、石油企业管理理论与方法方面形成研究特色。

(6)积极支持学生搞好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

(7)加强学术交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利用大庆管理学会平台,建立学术报告年会制度、年度研讨会制度。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扩大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参加管理学科的国内学术会议,与有关高校或学会及时沟通,了解学科专业发展动态;聘请相关高校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担任本学科的客座教授,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来我校讲学和进行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以提高本专业在同行的影响力;制定青年教师科技攻关资助计划,创建有利于教师学术水平提高的学术氛围,创建和谐发展的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 成华,袁志钟.体验式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J].中国电力教育,2012(12).

[2] 尹志红等.基于实践性思维的工商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J]. 中国市场,2010(3).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实践性思维的工商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HGJXHC110171)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管理类大学生”三创”能力评价及对策研究(GBD1211015)

篇5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小学期设置;实践教学体系

[DOI]10.13939/ki.zgsc.2016.40.153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借鉴国内各高校小学期实践的基础上从2014年6月底开始也积极进行学期制改革的探索,将小学期纳入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以弥补传统的两学期制教学的不足,并在小学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习目标与岗位任务目标对接,让职业环境进课堂,工作流程进课堂,让学生走进业务环境、走进社会环境,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 小学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市场营销专业经过前期的调查和了解,形成了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线,从学生认知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3个方面设计小学期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了以基本训练为基础、综合设计为提高、实践应用为目的的“1条主线,3个层次,6个模块”的贯穿整个大学的渐进式小学期实践教学体系。

1.1 认知技能训练

针对大一学生以培养兴趣、了解行业为主开展专业认知实践,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发展方向、主要学习内容、就业领域和就业前景,树立专业自信。

(1)通过商业考察增强对营销行业的认知和了解。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位于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大连现在正处于购物中心以及综合体商业配套项目的快速发展期,随着高铁的开通,东港的崛起,带动了周围的经济,一个又一个新的大连商圈渐渐形成,注入了新的活力,促成了现在9大商圈的繁荣景象。我们通过考察香炉礁商圈的大型仓储式超市以及青泥洼桥商圈的大型商场初步了解零售行业及配套产业,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进一步拓宽专业知识面,为后面的理论学习积累一定的感性认知,进而打好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例如通过参观麦德龙和沃尔玛山姆会员店了解仓储式超市在会籍制度、选址、卖场环境、商品和服务等方面与普通超市的区别。通过参观考察具有百年发展历史的青泥洼桥商圈,让学生综合比较麦凯乐商场、新玛特购物休闲广场、大连商场等不同类型的购物中心,了解不同类型的商场各自的目标人群定位及经营特色。参观过程中学生对行业有了初步的印象和了解,了解毕业后可以从事的岗位,学生在参观这些商业企业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往届的师兄师姐,也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考察结束后,各团队进行认真总结,通过上台展示互相交流实践成果。

(2)通过校企合作开展营销实战大赛提高学生的销售认知能力。我们小学期已经连续举办三届“娃哈哈杯”营销实践大赛,大赛包含策划方案(促销策划、POP等宣传设计、拍摄微电影等)及销售实战两个环节。参赛团队前期通过组队完成策划方案的撰写,学生按照团队制订的策划方案,进行营销实战比拼。大赛以营销知识为基础,以实际销售为手段,让学生把营销理论知识完全应用到实际中,提高大学生的实践销售能力,真正达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积累实战经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学生也可以与娃哈哈集团大连分公司市场部达成协议利用暑期进行实习,丰富社会实践经历。

1.2 专业技能训练

大二学生小学期实践之前,已经完成了零售营销、连锁营销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在此基础上,我们以专项考察、技能提升为重点开展大二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

(1)通过实地考察国美家电和奥林匹克电子城让学生们对促销活动的流程有深刻了解。零售市场专项考察是为了了解企业促销活动的标准工作流程,以国美家电和电子城两个大型的卖场促销活动和校园促销活动为例,让学生现场亲身体验企业促销活动的策划与执行,通过亲身体验感受评价两个卖场的促销活动,为后续参与策划校内超市的促销活动奠定基础。

(2)通过与校内超市合作让学生全方位熟悉连锁超市运作机制。我们安排大二学生到校园超市上岗实习,学生和超市正式员工一样排班上岗,统一听从店长调度,校园超市为学生提供采购、仓管、销售、促销、理货、录入、保管七个职位,超市为小学期实习的学生实行轮岗制度,从而全方位地熟悉连锁超市管理流程,后期学生在校内超市开展商品促销活动,同学们对现场进行合理的布置,有的在展台前扮装成卡通人送发宣传彩页,有的策划有奖竞猜活动,有的利用微信摇一摇免费送礼。

1.3 综合技能训练

针对大三学生主要是依托实践小学期课程,充分利用省级、校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发挥企业的专业优势、实践优势和服务优势,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注重校企产教融合,同时还邀请优秀毕业生、创业典型来校举办优质校友座谈会,邀请知名企业专家来校举办专题讲座,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

(1)通过邀请企业专家进课堂使学生能尽早适应岗位和职业的需要。市场营销专业与北京资海科技有限公司、金慧融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由企业选派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为大三学生进行校内培训和实战演练,给学生们进行企业产品知识介绍,使学生们全面了解到企业产品的相关知识。为学生们进行电话销售的话术训练,充分锻炼学生们在面对虚拟客户时的应变能力。后期公司给学生提供客户资料,学生根据资料进行自主电话营销,充分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及专业知识的实战能力,同时组织学生到周边企业进行产品介绍,并且获取企业的联系方式,为公司储存客户资源,便于开发潜在客户。通过企业培训,学生的专业知识有了进一步提升,同时也充分锻炼了他们的实战能力和应变能力,企业导师入校全程参与指导与培训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参与热情,提高了学生们的职业能力,同时也使得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为市场营销专业设置、专业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2)通过举办校内跳蚤市场给学生提供体验商业经营的实践平台。针对大三学生的校园跳蚤市场已经举办三届,跳蚤市场共分12个展位,从组织管理、展位布置、商品销售、宣传策划到后勤管理都是在营销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展销“商品”既有各类教辅书、工具书等书籍杂志,也有衣帽鞋类、镜子、闹钟等生活杂物,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参与热情,提高了学生们的实践与沟通能力,给学生提供一个体验商业经营的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强化职业能力的机会。

2 小学期实践教学体系的质量保障

实践证明,两学期制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不够灵活、课程结构单一、教学与科研矛盾突出、学期节奏慢、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够等,而小学期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要求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建设,市场营销专业从改革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考核方式、检查与评价方法等出发建设小学期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2.1 加强教师实践培训提升教师职业技能和素质

大力推进教师实践培训活动,教师们深入企业销售一线,感受企业文化,了解企业需求和发展方向,使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知识均得到补充和完善,使教师在教学、科研与实践能力方面得到提高。此外,组织教师参加市场调研项目和营销咨询服务,以保证本专业教学能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教师了解企业的营销实践动态,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这些措施使专业教师不再封闭于学校内、课堂内单纯教书,而是深入社会实践,真正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

2.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小学期实践教学的核心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的改革,市场营销专业大力完善和修订每个学期培养内容,实现长学期理论和短学期实践教学内容有机衔接,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结构特点,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就教学方法进行研讨和学习。强调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程内容,制定适合的传授式、启发式、研究性教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鼓励教师创新考试形式和方法,鼓励教师采用个性化、多样化的考试方式,采用有利于评价和培养学生能力的考试方式。例如将小学期的考核分模块进行考核,对实习报告、企业实践等都分别设置相应的考核方式,加强过程控制。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始终是实践教学的主线,以学生的“营销实践能力提升”作为教学追求的目标。

2.3 加强部门间的协作和支持保障小学期的实施效果

小学期是一个完整的教学阶段,既有理论要求,又有实践要求,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强调抓住课程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动手操作、深入实际、接触社会、参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体验学习的过程。学校的后勤和行政部门做好相应的支持和配套工作,做好小学期教学及各项活动的准备、组织与实施,例如教务处主页开辟“小学期专栏”,集中公布职能部门和学院关于小学期的各种信息,如教学安排、课程表、考试日程表、国内外交流、社会实践活动安排等,以便师生合理选择参与小学期的教学与实践活动。质量办加强实训教学管理与监督,制定规范的实训教学规章制度并加强这些制度和规章的实施,从而为小学期教职工的津贴、学生外出实训的安全提供必要的保障。院系作为小学期实践教学的执行者,更多是具体的管理,包括制定小学期课程内容、联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制定成绩评定标准、督查实践过程效果、做好小学期总结等工作。在多方面共同的配合下,才能够实现小学期制的预期目标。

2.4 完善小学期的检查和综合评价促进小学期的科学发展

为全面了解小学期实践教学质量,客观地查找出小学期实践教学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更好地促进小学期的实践教学建设,充分发挥小学期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各二级教学单位小学期实践课程设计对小学期实践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加强全校师生对小学期实践教学的重视,进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责任感和学生的学习热情,学校对小学期的教学状况会进行综合评价。小学期的评价主要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组成实践教学活动的各方面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做到点面结合、突出重点,明确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主导因素。以教学目标体系为依据,确定合理、统一的评价标准,依据科学的评价程序和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数据、信息进行客观分析、处理。通过对评价结果的综合分析,发现问题,确认原因,并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促进各学院、专业、教师明确改进方向,推动实践教学创新改革。

评价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教学单位自评阶段:根据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对本部门小学期实践教学的总体情况进行评价。由各单位负责人组织实施,自评结果与支撑材料提交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学校评价阶段:根据评价内容、指标以及各教学单位提交的自评材料,对小学期实践教学的总体情况进行评价。由教务处、高教研究室、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合作实施,评价结果提交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评价报告完成阶段: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综合各教学单位自评情况和学校评价情况,完成小学期综合评价报告。随着实践教学小学期制的普遍推开,其规模越来越大,涉及的教师和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在实践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因此科学的检查评价将更有利于小学期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提升小学期实践教学的平台和层次。

3 小学期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效果

小学期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在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已经得到了全面应用和深入推广,每年通过小学期实践教学,市场营销专业大一学生提升了专业兴趣,了解行业,树立专业信心,为继续从事本专业的学习奠定基础。大二学生进一步消化所学理论知识,全面提高实践技能。大三学生对行业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贮备了综合的能力和素质。“小学期制”的实施受到了营销专业学生的欢迎,其所开设的各类课程、各种教学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实践环节,给学生创造了自由发展的时间。教师利用小学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用人需求,把科研、教学和社会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在理论教学的时候,传授的内容会更贴合实践。随着小学期实践教学进行到第三年,学生逐渐理解了小学期的意义,学生的小学期总结中大多数认为小学期的实践教学安排对于提高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很有好处。

3.1 小学期有利于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

小学期所开设的课程、教学资源的利用、多样性的教学活动,绝不仅仅是在正常学期增加教学周所能起到的有限作用。小学期的独立教学空间,有利于充分利用学校包括教室、实验室、实践教育基地等在内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有利于使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缓解教学资源的紧张程度,提高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实践教学时间,有利于保证对学生实施个性化、多样性的人才培养,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3.2 小学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通过增设小学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弹性的学习空间,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集中实践环节,还可以参加社会实践、进行职业技能竞赛等,这些活动的参与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又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施小学期的过程中,学生普遍认为收获了很多其他课堂所无法代替的能力,如文献查阅、分析问题、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演讲能力、论文写作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也得以提升,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校企合作也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的选择起到了引导作用。

3.3 小学期的竞赛成果有效进行了转化

依托实践小学期课程,举办了包括市场营销大赛、创业大赛等系列创新创业类竞赛活动,参赛学生人数每学期达200人左右,竞赛成果通过申报大创项目、参加各级竞赛、发表学术论文等进行成果转化,部分创业项目进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创展孵化园等基地进行孵化。

4 结论与思考

实践教学小学期制改革试点以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的实践教学又迈出了新的实质性一步,有力推动了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了骄人成绩,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小学期制改革走到了行业一线,获取了行业认知和社会经验,使所学知识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开阔了专业视野,促进了自身专业发展及明确定位。但是小学期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现实问题,如小学期实践教学时间多为一个月左右,而校外实践基地希望有三个月时间,这样不会产生业务刚上手就要走人的情况。另外,暑期学生社会实践相对集中,实践基地接收能力有限,同一专业学生人数过多也影响实践小学期教学的质量。随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教学小学期制改革必将在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开拓创新,市场营销专业将不断探索小学期制改革发展的新模式,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郝俊生,方莉,赵永祥.以“三学期制”的实施为契机,构建多层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3).

[2]吴丽娟,李柳.以小学期为平台的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7).

篇6

关键词:农村小学 青年教师 专业发展

“国之大业,教育为本,国力的竞争归根于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于教育的竞争,教育的振兴系于教师的素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因此,作为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青年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教育教学技能进行调整,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研究和反思,必须对自己的知识、能力与经验进行整合,这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何促进农村小学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教师专业化的认识

《中国教育报》2002年1月3日出版的《教师专业化: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中指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二、促进农村小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一)有利于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城乡基础教育要均衡发展,除了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并对农村义务教育进行重点倾斜之外,农村小学青年教师本身就应该不断加强专业学习,促进专业发展。否则,必将严重制约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有利于适应时代要求。我们这个时代,用“瞬息万变”形容,似乎有点过于夸张,但用“日新月异”却不算过分。时代的要求刻不容缓,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丰富的学科文化知识,而且必须要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实践能力。

(三)有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深化,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性。”我国教育部督学李希贵老师甚至提出“学生第二”的观念以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能促进学校的发展。

三、农村小学青年教师面临的问题

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这个举足轻重的群体也倍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在这个大群体中,农村小学青年教师当前面临着怎样的问题呢?我利用闲暇时间对我县部分农村小学青年教师进行调查,发现他们面临以下问题:

(一)环境闭塞,物质、精神匮乏。由于农村小学校处于偏远地段,交通不方便,所以教师们很少活动,为了能吃上新鲜蔬菜,还要利用空闲时间种菜,他们还过着所谓的“半工半农”的生活。另外,信息也相对落后,许多学校至今还没有连接网络,他们能够打发时间的唯一工具就是电视机。这样一来,教师们的精神食粮就比较稀少。环境闭塞,物质、精神匮乏无法使生活在这里的老师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繁荣与欢乐。

(二)工作负担重。调查发现:目前的农村小学教师课时量较大,差不多都在20节左右,村小的大多数教师实行包班上课,少数的村小教师还要上复式班。另外,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留守儿童也逐年增加,再加上路途遥远,许多学校实行了寄宿制。这样一来,教师们在工作之余还要照顾学生的生活起居,这大大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

(三)生活压力大。现在,农村教师的主要收入就是工资。而教师们的工资水平普遍不高,(以我们级的同学为例,参加工作十五年,而工资只有2000元左右。)而这微薄的工资不仅要负担家庭、父母的生活,而且还要为自己的将来打算,再加上要承担各种培训、进修的费用,这对于农村小学青年教师来说,压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四、制约农村小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因

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已得到大多数教育管理者和教师认同。近年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也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可是,许多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青年教师为什么进步甚缓呢?经调查,我个人认为制约农村小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有以下的原因:

(一)学校管理者的意识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成为教师中的教师,你才能成为真正的领导者,受到人们的信任和爱戴。”(苏霍姆林斯基)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学校管理者必须是一个教育能手、高手。然而看看当今农村小学的管理者,年纪轻轻(30岁到40岁者居多)已然成为了“事务型”领导。他们整天跑事务,全凭经验和想象管理学校,根本没有专业发展的愿望,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试想,身为学校的管理者就这样漠视专业发展,那学校的青年教师们还能自觉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吗?

(二)现行的职称评定制度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目前,农村小学职称评定制度很不完善,存在着很大的弊端:首先,农村小学中级职称名额极其有限,这就造成有的教师到退休也没有评上小学高级教师。其次,职称评定实施细则往往是学校领导制定,这就难免存在明显的倾向性,有失公平、公正。再次,领导在职称评定上享有所谓的优先权等等,这些不完善的职称评定制度让大多数的农村小学青年教师是“谈职色变”,认为无论自己怎么努力,到头来也还是“两手空空”。

五、促进农村小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策略

农村小学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结合农村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为促进农村小学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以适应新时代对农村小学教育的要求。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领导以身作则,营造浓厚学习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自1948至1970年一直担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他认为校长不能陷入事务的漩涡,也不能官腔官调的行政命令来领导。”因此,身为学校的领导者,校长们不能将自己培养成“事务型”校长,而应该将自己打造成“学习型”校长。这样就给年轻教师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二)规范考评制度,激励教师积极向上。“学校的考评制度是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力的指挥棒。”然而现在很多农村小学的评价制度不但不能打造和谐校园,激励教师积极向上促进其专业发展,反而加剧了领导和老师之间,老师和老师之间的矛盾。俗话说“要想马儿跑,就得喂马儿草。”要想青年教师们以自己的专业发展为重,就要规范学校的考评制度,让广大青年教师有盼头。

(三)保持良好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天不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长此以往,就能树立起适应课改的专业意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促进自己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是一项关系到农村小学教育的系统工程。”只要我们立足于农村实际,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规范考评制度、提高教师待遇、规范培训形式、保持良好的心态,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水平一定会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王斌泰.《着力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J]

[2].丁倩.《让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J]

篇7

关键词 金融学 专业课程体系 优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目前,青海金融机构多元化战略深入推进,交通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太平洋保险、泰康人寿等相继落户青海,与此同时,地方金融改革不断深化,目前已形成以国有控股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银机构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主的多层次、多元化地方金融体系。各类金融机构均按同一监管标准开展业务,在公平的条件下开展竞争。除了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外,从事经济活动的各类主体的金融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这些变化在给青海金融业带来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严峻的挑战。人才是金融业发展的关键。通过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确保金融人才的培养质量,是高校刻不容缓的任务。

1 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青海大学金融学专业自2002年开始招生以来,适应专业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专业培养方案也进行了三次大的修订和调整,其课程体系主要由五大模块构成,如图1。该课程体系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适应了宽口径专业教育的需要。在优化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加和强化了专业前导课程,一是研究工具、方法类的课程,如高等数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计算机应用等,这些课程为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供了先进的分析工具和方法;二是经济管理类的课程,如宏(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这些课程对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具有不可或缺的基础作用。

(2)适度增加了通识课程。本科通识教育在积累知识、拓展思维、提升综合素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我们也适当增加了通识课程,如文献检索与利用、职业生涯与规划、文化素质类和科学技术类课程等,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人文修养。

(3)实践教学比重有所提高。实践教学作为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新的课程体系从两方面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一是增加了实验课程和课程实验,如会计学实验、统计学实验、计量经济学实验、投资学实验、金融工程实验等;二是完善了相关的实习活动。

(4)设置了部分微观金融类课程。现代金融学不仅包括以金融系统整体的运行规律及各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宏观金融学,而且还包括以微观金融主体行为及其运行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微观金融学,由此金融学科体系也必然要反映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两部分内容。基于金融学及其学科体系的发展,我们在课程体系中也设置了相应的微观金融课程,如金融中介学、投资学、金融工程、投资银行业务等课程,使学生所学更接近金融实践,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 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体系设计与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差距

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备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等金融机构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但是从目前的课程体系来看,课程设置过分强调金融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且宏观金融类的课程占用较大的比重,对微观工具和定量分析方法的训练不足,忽视了对学生金融实际业务技能的培养。按照这一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掌握了宏观金融理论和知识,但实际操作能力不强,难以适应技能操作岗位的需要。

2.2 选修课不能有效满足金融运作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课程体系中选修课的设置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选择空间,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强调对学生基础能力、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我们虽然也设置了选修课,但选修课的门数较少,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只有六组共十二门选修课,学分也仅有17学分,必要的人文、管理、艺术和社会科学知识方面的课程很少。反映出选修课的建设滞后,覆盖面不广,内容单一,没有充分考虑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和金融人才市场的要求。

2.3 课程体系建设与金融发展实践有所脱节

随着金融体系的日趋完善和金融活动的复杂化,金融对经济社会的辐射力、渗透力、影响力不断深化,金融业呈现出新的发展变化,这意味着金融学的课程体系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发展。目前来看,青海大学金融学教育仍拘泥于传统的课程体系框架中,虽然有一些改进,设置了一些新课程,但与金融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没有根据金融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时调整课程体系。由于金融学的研究对象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这决定了金融学必定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如果我们没有根据客观变化及时更新课程设置,就无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有用人才。

2.4 课程设置与相关学科的融合程度不够

经济发展对金融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决定了金融教育的多元化,这就需要通过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和学科的综合化来实现,如金融学与法学、数学、外语、网络信息技术的结合,以体现课程体系的综合化。但目前的课程体系并没有反映出金融学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金融法、数学化的金融课程、双语教学以及网络金融等课程尚未开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3 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对策

3.1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首先要符合培养目标,包括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等。其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能覆盖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内容。其中,通识教育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和文化素质课等,这类课程不强调只为专业服务,而是着重使学生获得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专业教育主要包括学科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主干课等,这类课程主要为金融人才培养奠定广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使学生掌握较为鲜明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形成良好的竞争能力;综合教育包括思想教育、学术与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课程。

3.2 兼顾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发展的要求

传统金融学教育偏重于宏观金融,对微观金融涉及不足,这不适应金融微观化发展的趋势。金融学课程体系的优化应体现“宏观微观兼顾,增加微观金融中实用性课程”的思路。一国宏观经济的调控离不开宏观金融,在课程体系中必须有一定比例关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国际金融等宏观金融的内容。同时,也应重视微观金融课程的开设,特别是增加微观金融中的实用性课程,如:增加资本市场、期货市场、房地产金融、网络金融等。

3.3 积极创造条件提高选修课的比重和质量

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学校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特长,开出紧扣金融学前沿、富有特色的选修课。一是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开设选修课,如网络金融、行为金融学等课程;二是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优势开设选修课,增加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融资支持等方面的课程,具体可开出“民族地区融资支持研究专题”、 “柴达木地区循环经济融资方式专题”、“大学生个人理财专题”、“地方金融发展问题研究”等,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加深学生对青海省社会经济现状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3.4 强化金融实验教学活动的内容

根据金融学发展的趋势,借鉴国内外该校的成功经验,金融教学必须要加强两类实验课程:第一是验证性质的实验内容,为学生提供仿真金融市场环境,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就能接触银行业务、证券市场、外汇市场等,并通过模拟交易,可提高学生对金融市场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及对金融工具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第二是综合性的实验内容,这一类课程主要以数据的处理软件为例,向学生传授软件运用能力,增强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3.5 注重金融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在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过程中,要注重金融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尤其是金融学与法学、数学、外语、网络信息技术的结合,按照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金融化的发展特征整合和更新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因此,应注重金融运行自身的法律问题研究,开设金融法方面的课程;在一般数学课的基础上,增加运筹学、博弈论、金融随机过程等课程;加强金融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开设网络金融等方面的课程,以及将部分课程的教学放在实验室进行,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现代信息技术。

3.6 不断创新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业开放的不断深化,金融学教学中所涉及的内容愈来愈丰富,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要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例如,农村金融是推动“三农”建设的重要支持力量,探讨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也成为金融学教学的重要内(下转第119页)(上接第93页)容,因此有必要开设“农村金融学”这门课程;在信息科技和网络经济的大潮下,各家银行纷纷开展以网络、电话、手机等为主的电子银行业务。随着电子银行产品功能越来越齐全,网络用户及相关企业等开始通过网络进行交易或使用,银行的营销策略就显得非常重要,可考虑开设“金融营销学”这门课程,以凸显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此同时,当代金融活动的自由化趋势,加大了金融活动的不确定性,风险规避成为各经济主体特别是金融机构渴望解决的问题,因此,应开设“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使学生掌握风险防控知识和技术。

基金项目:青海大学2011年教改项目

参考文献

[1] 刘灿.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 林继肯.中国金融学教育与金融学科发展[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3] 史焕平,廖继胜.金融学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设置的若干思考[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3).

篇8

一、翻转课堂的特点与应用情况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翻转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在翻转课堂中,学生课前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等工具辅助,利用微课等方式提前学习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则通过作业答疑、协作探究等方式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吸收与掌握。翻转课堂由一线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发起,目前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1]。

国外教育界认为,作为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是一次深刻的教育革命。它将数字化校园建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新课程改革相结合。国外多所大学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引入翻转课堂模式。实验结果显示,?难?生的学习自主性、团队协作精神、创新精神、课堂氛围以及知识内化等方面来对比,翻转课堂比传统课堂更具优势。

国内教育界对翻转课堂的关注始于2012年,最先集中于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应用,在大学教育中推广翻转课堂则从2013年开始。目前我国高教领域对翻转课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转课堂的起源与内涵、国外翻转课堂的应用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发、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构建、翻转课堂与某门学科相结合的教学设计等方面。研究认为,翻转课堂适用于信息技术类课程和外语类课程的教学实践。这两类课程的共性是系统性和推演性不强,主要以技能培养为主,便于利用主题教学或任务驱动完成教学。传统教学过程中,因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场所固定和教学内容局限等问题,这类课程较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根据学科教学需求,结合翻转课堂的优势,改善教学效果具有可行性[2,3]。

二、翻转课堂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两年来,国内不少高校及高职院校在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中尝试使用翻转课堂这种创新型教学模式,获取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在中国知网中以“翻转课堂”、“信息技术”作为关键字进行搜索,2014年至2016年发表的文章高达两万八千多篇。这些成果中,除了众多热烈讨论翻转课堂优势的文章,笔者也发现不少的文章在对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冷思考。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内翻转课堂应用普遍存在机械、盲目地模仿和复制等问题,出现了很多尴尬的现象[4]。信阳师范学院的卢强老师将翻转课堂应用到教育技术学专业《非线性编辑》课程教学中。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对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卢老师发现,翻转课堂并没有明显地提升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水平。他认为,这仅仅在形式上实施了翻转课堂,却并未做到“神似”。教师虽录制了教学视频,但交互性、互动性不尽如人意;虽组织了课堂讨论,但没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虽进行了课堂探究活动,但操作性任务比重高,难以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与技能;虽重视了交流沟通,但由于氛围营造不足造成沟通流于形式。为何在国外教育界产生强烈反响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在国内课程教学实践中会出现如上所述的问题?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探究。从教师的角度分析,教师信息素养的欠缺、对学生人文关怀的缺失、对翻转课堂理论认识不够使其无法在教学中胜任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如果教师没有建立健全的课程激励机制和评价反馈机制,则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创新性不够,则难以激发学生在翻转课堂中的学习积极性。从学生的角度分析,传统的“传递―接受式”学习观念对学生而言已根深蒂固,日积月累的学习方式所产生的思维惰性在短时间很难转变。翻转课堂将学习的主动权彻底交给学生,使得部分学生不能及时适应。学生不习惯与人交流,发现问题不能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学生的学习自控能力较低,自我效能感低,进而直接挫伤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以上情况在高职学生中的表现尤为明显[5]。

三、提高教学成效的策略

1.选取适合翻转的教学内容。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实施翻转课堂,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教师需对翻转课堂理论进行充分学习和认识,才能利用好这个有效的教学模式。如果仅仅进行教学模式上的改革,而没适当选取适合翻转的教学内容,实际的教学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原因在于,翻转课堂的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学情来确定,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翻转课堂时,学生需要通过微课等方式预先学习教学内容。有些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课前自学能够理解和掌握,而有些知识比较抽象,学生无法通过自学来来理解。因此,实施翻转课堂的第一步,教师必须有效选取适合翻转的教学内容。

2.明确翻转课堂的教学目标。翻转课堂的核心是“先学后教”,它将知识的传递和内化过程调转过来。课堂教学要达到有效的状态,关键在于确定教学目标。这是因为,明确的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也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翻转课堂的教学目标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自学目标基础上。为了提高翻转课堂的效率,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翻转课堂的特点来确定翻转课堂的教学目标,即翻转课前的学生自学目标和翻转课中的教师教学目标。

3.提高课程资源制作水平。教师课程资源制作的水平也是影响课程实施成效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课件、微课、教学网站、教学资源库等。这个过程需要使用一些专业的软件工具,如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动画制作软件、音视频处理软件、网页制作工具等。这些在过去可能是专业技术人员小范围的工作,为了实施翻转课堂,现在每位教师都无法逃避。对此,高校应积极为教师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邀请信息资源制作和开发经验丰富的教师举行经验交流会,信息化课程制作范本,构建简单易学、功能丰富的信息化资源平台,来满足教师多方面的需求。

4.学生的组织和激励方法。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再努力,学生不配合,成果为零。教师应设法改变学生在传统的“传递―接受式”学习模式下形成的惰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课前自学、课堂讨论、课后探索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中。可以说,翻转课堂对教师的课堂组织和管理能力要求更高。具体而言,教师可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以团队的形式开展学习,通过设计一系列学习问题,引导学生有效开展课前自学。在课堂上,教师设计奖励和惩罚机制,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和探究。

5.课程评价机制的再设计。翻转课堂模式完全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如何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全面客观评价值得研究。传统的课程考核模式以学生纸笔考试为主,平时表现为辅。这种模式对于考查学生在翻转课堂各环节中的表现不够全面。学生在课前自学的态度和知识掌握情况、课堂讨论的参与情况、实验实践的展开情况、课后探究的表现等都应该列入考核评价体系中。而对于教师的评价应增加对学生课前的学习指导情况、课程资源制作情况、课堂上组织讨论和探究的效果等指标。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科学有效的课程评价机制对提高翻转课堂的教学成效都具有积极意义。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有效教学

一、小学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分析

(1)学校生源复杂,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与水平具有差异性。由于学校生源复杂,并且学生个体间存在了包括学习能力、数学基础知识水平、信息接收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学生从入校展开学习开始就已站在不同知识构造的起跑线上,因此,每一个班级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基础较为薄弱、学习能力不强的学困生。另外,如今小学生的压力逐渐增大,学习负担更重,无形中给很多学困生又增添了不少心理压力,导致差异性的增大。

(2)对小学数学学习的兴趣不大,影响了学习的积极参与性。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理论性较强的学科,这些学习内容对于数学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学生而言无疑增加了难度,使其逐渐产生畏惧、厌学的心理。此外,学习过程中的枯燥还导致学生无法对数学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缺乏学习思考与探究的动力,使其差异性更加明显。

(3)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也缺乏一定的数学学习信心。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对数学的学习和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当前很多数学学困生由于没有找到适合的数学学习方法,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面对各种学习活动的开展,都无法以投入的状态、以最高效的形式吸收知识、运用知识,还有的学生没有掌握听课的方法,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无法找到学习重点,最终导致数学成绩不理想,且难以进步,于是逐渐失去了数学学习的信心。

(4)小学生成长阶段的特征导致其注意力以及自控能力较差。小学生由于年纪较小,正处于非常贪玩、注意力难以集中、自控能力较差的阶段,尤其是数学学困生,本身由于数学学习兴趣不足,进入数学学习课堂后注意力无法集中,在教师讲解重点知识时容易走神,旧的基础知识还没有掌握又很快地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导致学习漏洞越来越大,数学学习停滞不前。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全面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首先就要全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与研究的兴趣,从兴趣入手,充分调动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参与性。例如,针对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教师可以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集合声音、画面、图像、文字等多方面的优势,给予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使抽象知识转化为具象生动的形式展开教学。在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中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活跃思维,从而取得高效教学的成果。

(2)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心智上不够成熟,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感性认识要多于理性认识,在数学教学课堂上,学困生由于成绩不好,学习能力不强,很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在学习过程中对各种问题过于敏感,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与爱,通过观察尽可能放大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发现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取得的细微进步,并不吝惜赞美之词,及时给予最大程度的表扬,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将学生的动力都转化到数学的学习中去,让其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发奋图强,努力上进,从而逐渐重拾数学学习信心,找到适合自身学习的方法,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3)加大对学困生学习状态的关注,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进行个人辅导。教师要密切关注数学学困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困生的差异性以及形成原因,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制订不同的学习目标。在每次新知识的学习中,教师积极引导学困生,帮助他们归纳总结基础知识以及学习情况,让其对自身的数学知识体系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要将注入式转变为启发式,帮助学困生优化学习方式,精讲巧练,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中摸索出针对不同学困生个体而采用的提高方法,从而完成学习目标。最后,作业的安排上也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及时针对学困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单独的辅导等。

篇10

第一、课题的产生

课题的产生是来自于课堂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存在不协调的情况,对此提出一种解决问题或者处理不协调现象的方法,方法有多种,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商讨,最终选定一种或若干种方法去践行这些方法,最后验证这些方法是否可以解决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最后再总结整理自己的方法,形成文献理论等.分析高中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课题的产生原因有很多.因为现实发现,高中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或教学困惑,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我们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这不仅影响了学生高考成绩的发挥,更影响学生后阶段的学习和发展,比如就目前高中学校而言,学校与学校在招生时就明显按照中考分数划分的,那么我们学校与学校的学生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导致薄弱学校的顶尖学生因为当初中考几分的差异而不能和重点学校享受一样的教育待遇,不仅是学校硬件上的待遇,更是师资等教学软件中的待遇.再比如随着“高效减负”,“素质教育”口号的提出,高中学校强制缩短了晚自习的时间,严禁周六周日补课的现象,取而代之的社会机构培训和老师私人家教的产生,直接导致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巨大差异的产生,而高考数学的分值直接导致这种现象在数学中更为明显,对我们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更难的要求,这些类似的问题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有很多,而课题研究也应运而生.

第二、数学课题方向

对于我们高中数学老师而言,每天从事的主要教学工作就是备课,上课,作业批改,作业点评,选题变式等,这都会花去数学教师每天的大部分时间,而且我们接触的群体就是学生和教师,那么这种现状就决定着我们课题研究的方向应该是教学实践研究方面的,而不是教学理论研究方面的.我们研究的对象是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我们研究的对象是若干个学生个体和教师个体,我们研究的内容就要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应试能力和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因此我们的切入口要小,主题要细化,目标要明确,最终通过课题的实践探索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薄弱高中的学生,数学功底本身就比较薄弱,班级中数学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较少,对于高考复习过程中,压轴题目的解题能力只停留在班级极少部分学生中,函数和立体几何的综合应用题根本得不到有效地开展和训练.这时我们数学老师就应该针对这一严重制约我们数学教学的现实问题,提出一个具有实效意义的课题,比如《高中数学复习课课堂效率的有效提升的实践与探究》.类似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如教师在高考的指挥棒的影响下,每位教师都成为解题的高手,却忘记自己为什么要去解题,为什么要求教书,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发展在哪?教师的教学艺术也变成解题辅导.因此,我们要针对教学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个可探究的课题,然后以备课组或者教研组成员为核心,也可以召集同类学校的数学教师共同参与.

第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的研究是讲究方法的,从我们的课题确定,到课题申报、开题、研究、论证、结题等,都要深入研究.

1.理论支持.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我们数学学科的课题研究首先就是要学习相应的理论指导,根据我们的课题,我们参考搜索相关问题的文献,我们要纵观国内外关于内容的理论研究,结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作为我们的参考和指导,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和整理.

2.调查现状.我们要从我们教学的实际现状出发,结合我们所任教学生的现状,对参考文献和理论中适合自己教学现状适用的内容,并进行有效的整合,比如参考文献中相关的高考要求和目前的要求可能不一样,而且课程标准也发生了修改,对相关知识点的要求尺度和广度也发生了变化.这些都是我们要去做调查和研究的.

3.行动实践.以课题核心组成员为首,分工明确,措施有力,比如我们研究《信息技术对高中数学课堂的影响》的课题,我们就要分好多环节去落实我们的行动,如信息技术目前在课堂教学中发展的情况,了解哪些高中数学教学环节已经用到了信息技术,运用到哪种程度和广度,普及情况如何.还要研究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教学中的协助作用是什么?同样要了解信息技术在高中的数学课堂中的利与弊,并且经过多次的对比试验和论证来获知.一系列的实践研究都要分工分步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