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专题研究范文

时间:2024-03-19 18:04: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专题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程专题研究

篇1

关键词:专题研究课程;交互式教学;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044-02

工业设计专业在我国高校目前的教学模式大致为三段式:造型基础设计基础专业设计,而专题研究课程则是专业设计阶段的核心课程。它主要面向的对象为工业设计专业大学四年级的学生,是对于大学四年所学知识进行的一次综合性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模拟训练,也为之后的毕业设计打下基础。该课程将专题设计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亦是学生提升创新概念设计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向。

一、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基于专题研究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决定了该课程在教学对象、知识能力方面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和综合性。首先,该课程目标群体针对的是高年级学生,这一时期很多同学都在思考毕业去向问题了,因而他们对学习的认知、对未来的期待有了更高、更迫切的愿望:毕业后究竟从事哪类产品的设计?或许还得改行?或许继续深造?为此,我们的专题研究课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是对大学四年学习的总结课,更是特色课程的代表,它或许就是很多同学今后从事的设计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很多高校开设的专题研究课程更多考虑的是教师目前所具备的授课能力,并未有针对性兼顾当地的发展趋势,从而造成大部分高校该课程的高度雷同。其次,专题研究课程的高度综合性体现在知识结构和个人能力两个方面:知识结构的广度涉及专业设计常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个人能力集中表现在日常生活阅历、协作性、社会认知能力等。而我们当前的设计教学模式基本程序为:该门课授课教师讲授理论(大致4~8课时),然后学生调研、完成作业,教师给出成绩,中途教师会检查中期作业情况。这样的授课模式在教与学两方面都存在弊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脱节、教师的知识局限不利于学生知识面有针对性地拓展,单一的授课方式也不能带动学生更高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学评价由于评价主体的单一性也会有失公平。

二、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实践

针对工业设计专题设计课程存在的不足,本文作者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进行了以下改革探索。

1.开放式教学。①空间开放。专题研究课程作为特色课程应该具备相应的开课条件。全国开设有工业设计专业的各校大四学生根据个人发展意愿可以进行一学期以内的互换(毕业文凭不涉及变动)式学习。本门课开设场地可以是学校和实训基地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给学生创造了积累人生阅历的条件。四川旅游资源丰富,成都地区的家居业和汽车业都发展迅猛,因此相应的专题研究课程实训基地容易解决。而鞋业虽然在成都地区也有很大的生产基地,但相比较其他同类生产城市的规模,成都优势并不突出。江浙沿海一带开设鞋类、眼镜类等专题研究课程应该具备更多优势。有的放矢地创造学习环境利于全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协调性、深入性,也是因材施教的一种方式吧。正是有以上认识,在倡导跨校互换式教学模式的设想方面,本文作者根据学生意愿选送大四同学去了具有陶艺专业性很强的四川美术学院深度研习创作陶艺旅游产品。该生在陶艺旅游产品设计方面的才能得到了很好发挥,不仅获得四川大学生艺术节二等奖,并且目前也在从事相关工作。②时间开放。时间开放是相对而言的,针对大四学生开设的专业研究课程在教学过程的时间安排上可以灵活处理,但阶段性的教学完成质量应该严谨,教学进度检查这个环节是对学生自我完成学习过程的监督。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特点安排教学时间,学生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合理调整自己的时间,这是学习计划的一部分,是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也是养成终生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自觉、自愿、自由的学习状态是大学生活的魅力所在。③学术开放。工业设计专业具有融科技与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特点。专题研究课程不仅要对过去所学知识技能进行一个模拟总结,还需进行特定专业方向性的研究。笔者认为针对工业设计理工科生的特点,很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可以灵活穿插于专题研究课程里讲解。如:进行旅游产品设计课程时,我们主讲教师可以安排适当的课时邀请历史旅游专业、商学院或文学院的教师开设主题讲座。这不仅是知识体系的拓展,更是创意思维的启发,学生能从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长河里运用文化基因,挖掘开发旅游产品的潜在市场,针对我国特色文化还能做系列的中国文化产品,实现十提出的文化再创造活动。如图1、图2的学生作品:

空山云雾――香台设计从水墨宏村得到的设计灵感,描绘了安徽宏村黑白建筑、山水起伏的水墨画面。它的形态特征不仅符合当地人文特色,而且兼具熏香与装饰摆件的功能,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旅游产品。

影砚是针对中国宏村设计的一款旅游产品,它是利用宏村建筑特色与当地文化象征的墨砚相结合而设计的,墨汁倒影着白墙黑瓦,给书写者一份相映成趣的意境。又如:家居产品设计主讲教师也可以请实训基地的资深设计师、工程师等开设一定比例的课程,实现零距离的实践教学。交通机具或产品开发设计课程等,主讲教师同样可以充分利用本校的教学资源。扩展学生知识面是表层,打开学生的创新视野才是目的。学生可以通过生物科学的研究领域看到未来人类、自然发展的轨迹或是了解生物构造的特征来启发我们产品结构、功能的创新。地理与资源科学的知识体系也是工业设计学生开启生态设计创新思路的源泉。诸如此类的多学科交互式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探索,不仅使专业课程做到有的放矢地教学,实现技术与艺术高度的融合,而且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式,是一种有效、有趣的开启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创新思维的培养不可能像技术性知识那样传授,它更多是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引导,是一种多方向、发射式的问题思维模式的培养。另外,合作学习模式的建立有助于专题研究课程的学术交流。教的过程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但同学之间的互助学习不可小视,比如,专题研究课里会涉及很多现实的生活常识,这些课外常识在同学之间是可以轻松交流、互相取长补短的。并且,专题研究课程不可能在教室完成,所以制作阶段,计算机操作熟练的同学也可以方便带动别的同学。本文作者在旅游产品设计及家居产品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几场同学分组讨论的时间,如图3家居产品设计课堂分组讨论。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展现了各自的优势,而且率直表达个人意见的精神值得推广,因为学术争论是不需要伪装的。

2.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其目的是促进教学的改进。它一般包含教评学和学评教两个核心环节,前者主要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后者主要指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专题研究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存在评价主体单一、内容单一、形式单一的问题。以旅游产品设计和家居产品设计为例,我们提出如下建议。①教评学。目前专题研究课程的教学模式导致了教评学的评价主体就是任课教师的终结式过程。我们以旅游产品设计教评学为例来探讨改进方案:从本文论述的前面部分可以认识到教学过程应该是有多个有目的、有联系的教学环节的有机组合,因而对教学不同阶段的考核应该由不同评价主体依据不同考量标准来判断。旅游产品设计教评学可以参考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评价主体由主讲教师、辅助教学教师(历史旅游学院的教师等)、同学三方组成,比值为5:3:2。其次,评价内容,主讲教师以设计技能的综合考核、考勤情况为主,辅助教学教师以旅游开发的宏观视角评判为主,互评同学以同学的协作性、集体意识、创新意识为主。最后,评价形式,过程式评价结论由主讲教师综合以上评价主体的考核结果得出最终分值或等级。经过以上多方的考量,学生在学习中过程表现出来的知识性掌握、能力培养、品行都能得到较全面、客观的促进和评定。②学评教。对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进行评判的评价主体主要包括学生、教学督导、同行教师。针对家居产品设计专题研究课程的学评教我们做了如下调整。首先,教师学术水平主要通过科研考评的方式,而对于设计类教师的科研考评途径,笔者认为应该更多从应用型的设计实践来看待。在德国、英国等国家对于工业设计教师的准入要求很明确的一条就是具备一定年限的设计实践工作经历。从实践中提升的学术观点有利于课堂教学、有利于社会需求。家居产品设计任课教师应该具备相应的课题研究项目。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不断更新发展的学术观点更能活跃课堂,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教师教学能力的考评可以通过教学督导、同行老师的随堂听课以及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准备、授课方式、教学辅导、教学效果来评判。值得关注的是,在我们家居产品设计课程结束后,大部分同学在对该课程的评价时都特别强调和肯定了授课方式这项评价内容,这说明一个问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是教学的方式方法,即“以学生为中心,百家争鸣”。讲台专属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并不适合所有科目的教学规律。另外,我们应评价透明,特别是教学督导可以在听完课后跟教师进行沟通,以促进教师的发展。若任课教师对评价结果有异议,可以在教研室会议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也便于同行教师的交流学习。

通过工业设计专题研究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多学科交互式教学的内容与方式,使工业设计真正体现“艺术工学化、工程艺术化”的专业特点,促进多学科师生间的学术互动交流;同时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成绩更能体现其客观公平性,也不断完善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凌浩.下一个产品专题设计研究[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2]加涅R.M.教学设计原理(第五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陈卫东.教育技术学视野下的未来课堂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网络出版),2012.

篇2

【关键词】EIP-CDIO;鱼骨图;教学团队

一、EIP-CDIO培养模式简介

CDIO代表构思(Co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EIP是指道德(Ethics)、诚信(Integrity)和职业化(Professionlism)。EIP—CDIO是将道德诚信和职业素养,与构思—设计—实现—运作进行有机结合的工程教育模式。CDIO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成果,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方式学习工程。EIP—CDIO培养模式既能保证学生系统地获取专业目标的技术知识和技能,又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其个性,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EIP-CDIO培养模式下工程监理专业教学体系框架

在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监理专业中,借鉴先进的EIP—CDIO教育理念,与学校的教学实际相结合,依据工程监理专业基本教学体系的组成要素,在构思环节设计工程监理专业教学体系总体框架,实施、运作环节创新专业教学过程与层次,搭建专业技术知识与实践的教学平台,建立专业技术知识与实践教学保障系统及效果评估机制,形成了适应工程监理行业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综合分析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符合EIP—CDIO理念的工程监理专业顶层设计(如图1),主要包括技术知识、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四个方面的培养。将EIP—CDIO理念贯穿到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建立层层递进的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学习领域、专业核心学习领域及专业拓展学习领域。搭建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专业理论的学习的效果要得到对应阶段的实习实训的检验。最后,将学生基于EIP-CDIO的毕业设计作为教学体系修正和完善的重要依据,构成一个完整的EIP—CDIO能力培养工程监理专业教学新体系。

三、基于EIP-CDIO教育理念的工程监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基于EIP—CDIO教育理念的工程监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思路为了实现EIP-CDIO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设计工程监理专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由具体课程、项目、实习实训及课外活动将专业培养目标及特征相辅相成的统筹整合,构成了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因此在设计工程监理专业课程体系时,我们坚持专业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两个抓手的基础上,以监理行业各个典型工作岗位任务为依据,根据知识的相关性和互补性,构件基于EIP-CDIO模式的课程体系及核心课程群,体现项目化教学过程。CDIO理念下的工程监理专业人才培养以工程项目为载体,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按照工程项目提出问题,然后进行知识梳理,使得问题得以解决以及项目评价反馈的流程组织教学,实现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我院工程监理专业按照EIP-CDIO的培养模式,再结合自身专业明显的公路监理专业特色,提出了以三级团队设计教学项目为载体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一级项目包括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实践,从专业基础学习项目到专业核心学习项目到专业拓展学习项目,贯穿于整个大专三年的教学;二级项目是基于监理及相关专业课程群模块的综合设计,包括具体的工程基础理论模块、施工检测理论模块、工程管理理论模块、工程经济理论模块、工程基础应用模块、施工检测应用模块、工程管理应用模块、工程经济应用模块,把相关课程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充分认识相互关联的知识群不是孤立的知识点。课程群建设与实践可以避免内容重复。三级项目以单门课程为基础,在为学生提供强大基础知识背景和科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课程自身需要设立相应的实践项目,旨在加深和强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基于EIP-CDIO的工程监理专业课程体系实施保障措施

(一)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条件的改善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基于EIP-CDIO模式的工程监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保障。我院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实训的保障技术和设备的更新,紧跟了技术的发展步伐。目前,建有桥隧检测、道路检测等5个实训室,工程测量、工程监理等2个理实一体化教室,1个路桥园交通工程综合实训基地,以及校办企业江西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江西省交苑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中心2个“校中厂”。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中,我院依托学院合作发展理事会,与省内的知名企业开展紧密的深层次的合作,建立了13家跟本专业相关的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充分满足本专业所有学生实践能力及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的需要。

(二)师资队伍建设

基于EIP-CDIO教育理念的工程监理专业教学模式采用项目化教学方式,各门课程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我们根据课程体系设计组建一级教学团队5个,二级教学团队8个,工程管理和工程经济的教学团队有我教研室的教师构成,其他教学团队由相应教研室的教师组成。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所教学的内容,而且也要了解对其他相关课程。工程监理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2人,其中专任教师7人,从施工、检测、监理、设计等相关单位聘请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5人。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80%以上。每个教学团队可以采用共同探讨、集体备课、交互授课的方式。在项目化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间应互相听课、互相切磋、互相评议,授课过程中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及多媒体技术,提高授课效果,了解整个专业课程的横向联系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共同推进整个专业项目。

五、结语

在创新创业社会背景下,我院采用EIP-CDIO教育理念对工程监理专业进行教学体系的重新构建,突出“职业素养、专业技能”的协调发展,以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服务行业发展。EIP-CDIO教育理念下的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断完善,必将对现代职教体现建设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EdwardF.Crawleyetal著,顾佩华等译.重新认识工程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雷环、汤威颐、EdwardF.Crawley.培养创新型、多层次、专业化的工程科技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

[3]顾佩华.CDIO在中国(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

[4]顾佩华.CDIO在中国(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

[5]陶汉卿、吴昕慧.基于CDIO的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课程体系设计[J],高等教育,2014(1).

篇3

关键词:安全工程;专业认证;课程体系

一、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体系的修订组织工作不够严密。以前,包括学校的管理人员和普通教师在内,都认为课程体系的修订是系主任或者专业负责人的事情,没有出台专门的措施来规范课程体系的修订工作,导致课程的开设具有很大的随意性[5]。在与其他高校交流的过程当中,发现每个学校开设的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具有较大的差别,很难做到同质化培养。2.课程体系的修订没有认真对标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在申请专业认证之前,大部分学校在修订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不会对标专业认证标准,大都是教研室(系)的教师内部讨论一下课程体系的设置,很多时候是因人设课,比如新引进一名教师,他能上什么课程,专业就开设什么课程,最后导致课程体系与标准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6]。3.课程体系的修订没有行业专家、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深度的参与。之前,在课程体系的修订过程中,没有重视行业专家、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很多时候只会召开两个座谈会:一个是任课教师的座谈会,一个是在校学生的座谈会,这样制定出来的课程体系可能会存在与社会脱节的情况。

二、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修订的措施

一般来说,课程体系的修订与培养方案的修订同步进行,本科生培养方案每四年进行一次修订,在现版培养方案使用期间,如遇国家或行业推行重大改革、颁布标准规范,经报学校批准,可以对培养方案进行适应性修订,而课程体系也可以微调[7]。1.规范课程体系的修订流程。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修订过程为:(1)学院成立课程体系修订小组,由学院主管教学院长任组长、专业负责人(系主任)任副组长,成员包括专业教师、企业代表和毕业生代表等。(2)根据过去几年专业办学情况和用人单位及毕业生反馈情况,安全工程系提交课程体系的修订初稿。(3)学院召开专业课程体系修订研讨会,专业负责人(系主任)、专业教师、行业专家、用人单位代表、在校学生代表、毕业生代表等参加。(4)召开专业课程体系修订审议会,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负责人和专业教师代表参加,审议通过新的课程体系。(5)学校教务处(部)最终审定并通过修改后的课程体系。2.明确专业认证标准及专业国家标准[8]。(1)组织学习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安全工程专业补充标准和南华大学课程体系修订指导意见。(2)学习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有关安全科学与工程类的有关内容。(3)对国内多所已经通过安全工程专业认证的高校进行调研,了解课程体系修订的过程和具体做法。3.除了征求高年级在校学生和专任教师对课程体系修订的意见之外,主动联系行业和企业专家、毕业生代表和用人单位代表,听取他们的意见。(1)在2017版的课程体系修订过程中,先后征求了中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福州大学、中核集团安全环保部、中核集团北方铀业有限公司、中核集团二七二铀业有限责任公司等行业和企业专家的意见。(2)征求了中建一局深圳分公司、中建电力建设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有限公司等用人单位的意见。(3)征求了部分毕业生的意见,其中2011届6人,2012届11人,2013届13人,2014届5人,2015届8人,共计43人。(4)安全科学与工程系教师在第29届安全工程年会上做了《南华大学核特色安全工程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报告,与国内同行交流了课程体系的修订。

三、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修订的主要内容

1.总学分及创新创业课程和大学英语课程的修订。将专业的总学分从183缩减到172学分;强化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增加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必修,2学分),大学生创新创业选修(1学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1学分,第二课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突出“以听说为主”的国际交流能力培养,增加了2学分的学术英语。2.学科基础课的改革。安全工程(核安全方向)将“原子核物理B”课程列入学科基础课平台必修课,突出本课程在核安全方向的地位。3.专业课程的改革。将“核通风与空气净化”课程调整为“通风与空气净化”课程,将“AutoCAD辅助制图B”课程学分增加至2.5学分,以加强学生识图、绘图能力的培养,去掉了“建筑概论”课程;将“锅炉压力容器安全”工程和“起重与机械安全技术”两门课程合并为“特种设备安全技术A”课程;将“职业卫生防护”“通风与空气净化”和“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课程从专业课平台选修课调整为专业课平台必修课,新增了“安全经济学”课程。在安全工程(卓越班)的课程体系中,设置了“安全心理与行为学”“工程项目绿色施工与管理”“特种设备安全技术B”等课程,由企业和学校联合开设;将“核工业概论”“核安全文化”“核应急救援”等部分课程的学分、学时、课程性质、考核方式等做了微调。4.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安全生产实习”“安全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在企业中完成,并适当增加了时间;在企业教师和校内教师的共同指导下,结合工程实际,安全工程(卓越班)学生在企业完成《安全毕业设计》(论文)。

四、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认证标准的符合度分析

在专业认证的通用标准中,课程体系被划分为: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论文),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等四类[9]。按照学校的标准,安全工程专业全部课程由四大模块组成,分别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集中性实践环节。课程体系全面覆盖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安全工程专业补充标准的要求,其中公共课模块按教育部本科专业质量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要求设置,重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人文素养;学科基础课模块是安全工程专业的基础课,它是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前提,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创新思维;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实践环节的多样化,毕业设计紧密结合工程实际,而毕业论文大多与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以上对课程体系的两种分类并不矛盾,经过整理后。

篇4

桥梁工程在近几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着桥梁跨径的不断增加,施工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和先进化。桥梁转体施工作为一种较为先进的施工技术,目前在桥梁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转体施工比较适合应用于跨越深谷急流或难以吊装的特殊区域,这种施工方法具有吊装费用低、施工安全可靠,以及整体性好等优势。

1转体施工的优点

在某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下,桥梁转体施工技术的应用效果比较明显。转体施工可以利用桥梁结构本身作为转动体系,利用结构本身及钢构件作为施工设备,不仅可以减少搭讪支撑的工序和成本,也大幅减少了钢管等周转性材料的使用,使施工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在施工方面,将传统的桥梁高空作业和水上作业,转变为岸边陆路作业,不仅使施工场地和施工环境得到了保证,也有效避免了高空作业的危险性;在交通方面,很多桥梁施工位于通航河道或车辆频繁的跨线立交桥,转体施工不会对桥下交通造成影响,而且在主要构件合龙后,也方便后序施工;另外,在机构使用方面,转体桥梁所使用的机械设备较为简单,对桥梁的线形和外观质量也能够进行很好的控制。

2桥梁转体施工的方法

2.1竖转施工法

竖转施工法是指将桥体从跨中分成两等段,在桥轴方向设置支架等预制部件。在待转桥体的岸端设铰,并将提升系统临时架设于桥台或台后,利用卷扬机来进行索引提升,使桥体能够竖向转体到合拢位置,然后在合拢处封固混凝土,完成竖转体施工。竖转施工法常见于肋拱桥工程中,比如搭设简单支架组拼或现浇拱肋中。这种施工方法适合应用于季节性河流或者河流水深较浅,搭设支架较容易的河流当中。对于通航的河道,可采用浮船浮运至桥轴线上,将转动铰安装在拱脚,利用扣索来进行牵引,使结构竖向转体到设计位置,实现合龙。竖转施工的转换体系通常由牵引系统、拉索、索塔所组成。竖转施工时拉索索力在脱架时最大。竖转施工时,应该对竖转体系进行合理安排。不仅索塔和支架要足够高,水平交角也应该足最够大,但索塔、拼装支架受力也较大,材料用量较少。在竖向转体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关键性问题就是索塔的受力和拱助的受力问题,尤其是风力的作用;在施工工艺方面,要求控制好竖转铰的构造和安装精度,控制好索鞍与牵转动力装置,还有索塔和锚固系统的质量。目前我国国内拱桥,大多采用为无铰拱形式,竖转铰大多为临时性的施工组件。竖转铰结构与精度的控制要结合施工实际和造价要求。对于跨径较小的转体桥梁施工,可以采用插销式的竖转铰,而跨径较大时,则应该采用滚轴。而对于索引系统来说,如果桥梁的跨径较小,可以选择卷扬机来作为牵引设备。当跨径较大时,可采用牵引力较大的液压千斤顶作为索引设备。

2.2平转施工法

平转施工法是指在桥位外,横向利用两侧地形搭设支架。并在桥墩底部设置转动体系,利用张拉锚扣体系实现重力平衡,采用适当的索引设备将桥体平转到合龙位置。然后浇筑合龙段混凝土,封固转盘。转体施工应用于拱桥时,通常选择单扣点。扣索力与转体时的拱推力基本保持一致,拱肋内力状态也较好,很容易进行控制。扣索张拉应该分级进行,同时还需要对结构内力的挠度进行观测,直到拱肋脱架。在转体施工之前需要做好各项检查工作,尤其是转盘与结构等主要受力部位的可靠性,以及索引系统的安全性。另外,转体施工之前,还需要将转盘和拱架上的支撑点拆除,将转体范围内的障碍物清除,以保证转体的顺利进行。常用的转体施工工艺为钢索索引。也可以采用千斤顶顶推的方法来实现转体,但必须对转速的均匀性进行控制。当转体与合龙位置接近时,应该先对拱顶轴线进行复核,此时降低转体速度,在转体就位后停止。为了防止风对转盘的作用,应该将转盘固定好。封固时,保证混凝土的平整度和密实度,保证桥台的外观质量;当转体施工应用于钢架桥和斜拉桥时,由于桥体结构是一个完整的悬臂体系,所以不需要再设置扣索。转体施工时,可结合桥体特点来对平衡系统进行配置。当转体合龙到位后,再逐步对其它工序进行完善。

2.3平转与竖转结合施工法

当桥梁工程位于山谷地带时,可以利用山谷来搭设出简单的支架,然后利用平转法来实现转体。当桥梁工程位于河道较宽,地形较为平坦的区域时,可以采用平转与竖转结合的施工方法。平转和竖转结合的施工方法,可以有效扩大转体施工的应用范围。

3桥梁转体施工的控制要点

3.1转体施工受力控制

转体施工之前需要对结构体系的受力情况进行认真分析,以保证结构构件的平衡性。结构受力必须控制在容许范围内,避免对结构造成破坏。对于各锚固体应该保证其可靠性。在转体施工时,需要考虑的问题除了结构荷载,还有风力荷载。因此,施工前应该对天气情况进行全面掌握,为转体施工选择最佳的施工时期。另外,施工过程中还需要对转体结构进行变形控制,而且合龙的构造问题也需要考虑并控制得当。

3.2施工精度控制

桥梁转体施工对精度要求非常高,必须控制好精度。精度控制主要包括设备安装精度、施工测量精度以及转体就位的精度等。要求施工过程中必须安排专业的测量及监督人员对各项操作的精度问题进行核查,如果出现问题应及时处理和解决,避免由于精度偏差而引起严重的后果。

3.3球铰制作和安装控制

平均铰部位是桥梁转体过程中的关键部位,因此要严格要求球铰的制作及安装质量。球铰应采用专业的制作单位进行制作加工,安装时首先要保证球铰安装顶口的水平,将其顶面任意两点的误差控制在1mm范围内;球铰转动中心与设计位置必须保持一致,如果存在误差必须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3.4转动索引及平衡系统的控制

转动索引系统是转体施工的关键。转动索引系统的作用效果与索引力和摩擦阻力有直接关系。因此,提升转动索引力,减少摩擦阻力便成为保证转体施工有效进行的前提条件。通常情况下,转体施工时,应将启动摩擦系数控制在0.06~0.08之间,转动力则需要设定在转盘的外侧,这样可以实现臂力的最大化;在转体施工过程中,平衡系统也非常重要。如果转体桥梁在轴线方向的结构较为对称,通常可以将桥墩中段作为转动中心。为了降低重心,可将转盘设置在墩底。而对于非对称的桥梁结构,则应采用有平衡重和无平衡重两种方法。所谓无平衡重,即通过背索来达到平衡。

4结语

篇5

关键词:车辆专业;工程素质;培养体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132-03

一、前言

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深化教学改革,注重能力培养,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世纪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随着我国汽车工业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我省青口地区戴姆勒公司、龙岩地区新龙马公司等大型汽车企业的成立,市场对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需求量不断增大,同时对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特别是实践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现阶段我系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出发,深入探讨不足,努力实现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为注重能力的培养,最终形成车辆系教学模式的特色、先进性和可持续性,为我校与其他兄弟院校相关学科、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最终提升办学质量与效益。

二、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1.本科教学与人才培养内容相对落后。(1)实践教学定位较低。传统教育一直强调知识的积累,而忽视了能力培养和专业基础过窄的现象。①我们所设置的多数实验课程按学科设置,且实验教学仅仅起到对书本知识的验证过程,整个训练操作循规蹈矩,缺乏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和自学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要求。②所设实验学分非常少,经常将几个实验加起来才满2学分,实验教学一直处于学科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③忽视了实验教学自身的系统性和综合性。(2)教学内容陈旧,运行效率较低。车辆专业的迅猛发展,要求车辆实验的理论和技术能不断更新,以适应涌现出来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思维。但我们发现基础实验教学内容依旧仅仅是对课程理论的简单验证,内容单一、陈旧、重复并与实践严重脱节,一些设备甚至已是市场上所淘汰的。另一方面,缺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训练,即每一门学科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实验知识交叉渗透少,最终使得整个基础实验的内容安排缺乏系统性,学生不能运用多学科知识对其进行分析,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个性能力培养。

2.教育资源难以满足本科教育的发展。(1)科研实验室软硬件条件弱。目前我校不少学生仅仅利用计算机完成毕业论文,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性试验能力的培养,实验设备的不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发挥创造激情和潜力;也有一些导师虽然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实验设备,但都较为陈旧,无法进行更精确的试验,也影响了学生进一步的深入研究。(2)毕业课题陈旧,与实际脱节。很多老师在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同时,又要指导多名硕士生、博士生的研究,工作繁忙,只好给本科学生确立一个重复性研究的课题。毕业课题就难以体现学科领域的前沿性和先进性,选题水平不高,课题严重脱离实际。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学生缺少科学训练,使学生的研究工作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科研创新能力难以提高。主要原因其一是导师队伍管理制度中没有相对明确的职责规范与条例要求,这让不少导师占空偷懒。其二导师队伍管理还缺乏相应的优胜劣汰机制,使得导师没有危机感。

三、现阶段我校车辆专业本科培养体制改革实质意义与具体措施

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在学院和系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提出“提高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质能力”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方针,这对原有的培养体质进行改革有着深远的意义,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高技术性特征,即通过扭转传统的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需要引入实践性强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将学生培养成专业理论和技术原理知识深厚、前沿性技术了解和掌握程度较高、专业复合性较强的实用的、具有高技术性的人才。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职业性特征,即在传统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中嵌入职业岗位的特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开发,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培养职业所需新技术人才;更有利于体现车辆专业特色,协助我院抓住发展机遇,推动人才培养工作上一个新水平,提高办学能力,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

本文根据本系专业特色,对学生培养体质作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和实施。

1.课程体系设置的革新。以“车辆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为契机,通过与对口企业面对面交流和总结社会用人调查表等多种形式,分析现今社会的人才需求和技术需求,疏理出适应车辆企业的专业技能方向,以专业技能方向为经脉,论证分析完成各方向所需知识、能力、素质以及课程之间的前驱与后续关系,然后将其整合形成课程体系,最终创造出以专业技能方向为逻辑主线,以实践动手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1)加强车辆基础课程与实践的联系。《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底盘构造》及《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课程是车辆工程专业最基础的主干课程,与汽车四大组成部分--发动机、底盘、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及车身,直接紧密联系。针对这几门车辆工程基础专业课,教改的内容包括:增加感性认识,在低年级开设《汽车概论》课程的汽车结构认识实验,接着配合发动机构造、底盘构造、汽车电器及电子设备课程进行部件、整车的拆装、检测,并安排到工厂的实习,进一步接触更多的车型,同时安排驾驶实习,通过驾驶的体验,更进一步了解其结构特点,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实车的测试、诊断、实物实验台的仿真动态检测及录像影片资料的观摩,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2)形成“核心课程学习”加“岗位素质训练”的教学方式。在探索开设应用型课程的同时,应积极探索应用型教学方式。对该系列课程的教材、课件进行优化,突出实用性。岗位素质训练,以模拟企业工作的方式,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项目的开发与设计的完整流程,构建在实践中学习的仿真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综合岗位能力。同时,结合课程多举一些工程实际问题的例子,以工程案例为中心进行教学,或参加企业实践,把课堂搬到生产现场进行授课。(3)开发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和能力考核方法。对课程知识点分析,找到学科知识与企业实际应用的联系,结合企业工作模式,以此来确定课程的组织与开展。围绕培养实践动手能力来开发教学流程和模式,通过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或一体化教学等形式多样的方法来实施。在对课程知识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将部分技能性强、联系紧密的课程,以大项目的方式与考核合并为一体,突出考查学生的能力和职业技能。如:采用大作业、项目考核、答辩等多种形式。

2.组织参与全国大学生汽车方程式大赛。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汽车方程式大赛。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系列赛事旨在由各大学车队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构想、设计、制造一辆在加速、刹车、操控性方面有优异的表现并且足够稳定耐久小型方程式赛车并参加比赛,以展示和证明团队的创造力和工程技术水平。所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这样的大赛不仅可以培养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科学素质和技能,从而推进科技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1)努力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充分发挥“研本共建”关系。组织部分对科研方面感兴趣的一年级研究生加入到车辆创新团队中。帮助本三、本四的学生一起钻研科研项目,参加全国大学生汽车方程式大赛。通过这样的互帮梯队提高本科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他们有较多时间向比较有经验的大哥哥大姐姐讨教,同时开拓他们的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尽早完成作品,提高了作品的成功率。(2)积极鼓励多学科教师参与,充分实现学院资源整合。汽车是一种典型的机电产品,包涵了机电、机制、机设、材料及车辆等多学科的知识。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完成创新设计,应充分发挥学院综合优势,优化各系资源,实现了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所以在大赛导师队伍的构建中,我们提倡结合课题实际,选配以本学科教师为主,相关学科导师为辅的多学科教师联合指导。(3)积极创建创新实验室,优化学生创新实验条件。创新实验室是大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国内众多著名高校均有本科生的创新实验室,为此,车辆专业结合自身特点,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的,建立一个适合本科生又带有科研性质的实验室,方便学生进行课外创新项目的研究。

3.加强本专业科训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第一线的高级工程应用人才,毕业后主要从事汽车设备运行、汽车设计、维修、测试等技术和管理工作,因此要求具有较强的共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为此,我们将对本专业的科训实践环节进行改革。具体如下:(1)产、学、研结合,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车辆专业以“加强本专业科训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目的,与对口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合约式合作关系,形成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联动机制,与省内多家车辆生产与零配件制造的公司签订校外本科实习基地。目前已经签订了龙岩地区的新龙马、福龙马、龙工;福州地区的东南、戴姆勒等,接下来的目标是去厦门、泉州和漳州一带。(2)建立“双导师制”,加强企业岗位素养的培养,为保证本专业“双导师”实践教学新模式顺利运行,我们可构建“学生-企业-学校”三方责任、义务、权利相对明确的实践教学体系。校内指导教师以专业基础理论教学和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为主;而校外指导教师(即企业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则强调工作能力的实践教学指导,包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对于校内导师,我们要求能通过与企业沟通后加强自身的企业岗位素养,从而指导学生在相关课程中实践企业岗位素养。比如国家对图纸的规范与要求、公差的标定以及工艺的流程等等。(3)增加暑期实训项目实践教学环节。借助于合作办学企业,我们将这些企事业作为本科教育的暑期实训基地,让校内实验室得以补充和延伸,使学生实习面更广,早日明确研究方向。暑期期间专门针对大三学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以加强学生工程团队协作意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4)实践环节的合理设置。按照车辆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要求,一个本科生四年实践环节一般要经历认识实习、金工实习、工艺实习、整车拆装和调整以及毕业实习。为了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我们在学生大一下组织认识实习;大二组织金工实习、大三下组织工艺实习;之后在大三结束的那个暑假组织暑期实训项目,有选择地深入相关企业的生产第一线进行实地参观、实习,完善所学的知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在大四上时组织整车实习,学生通过对整车进行拆装和调整以及检测,提高学生综合处理能力;在大四下组织毕业实习,有目的地组织到某些企业,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企业先进的设备、工艺及管理经验。

参考文献:

[1]常绿,吴建华,范钦满,等,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和研究[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4,13(2):78-79.

[2]何成辉,苏群.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2,(3):71-72.

[3]林健.淡实施“卓越上程帅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

篇6

【关键词】工程测量;坐标系;变换

坐标系转换问题关系到我国国防、勘测等领域的进步和发展。掌握不同类型坐标系之间转换方法这门技术是很有必要的,这会对各工程领域的发展提供数据的保证和科学的支撑。本文就工程测量中不同坐标系转换及其精度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

一、我国坐标系的类型及基本的变换方法

迄今在我国,坐标转换的类型有四种,它们分别是:大地坐标(BLH)对平面直角坐标(xyz)、北京54全国80及WGS84坐标系(WGS一84 Coordinate System )的相互转换、任意两空间坐标系的转换、在十进制角度和度/分/秒格式之间进行转换。此外还有很多新兴的技术和定位系统,这对于坐标系之间的转换提供了很便捷的思路。对于大地坐标(BLH)对平面直角坐标(xyz)之间的变换,应首先按常规的转换方法找到变换参数,这些参数有椭球参数、分带标准及中央子午线的经度。确定好转换所需要的这几个参数,就可以使用软件将参数输人, 快速准确地实现大地坐标(BLH)对平面直角坐标(xyz)之间的变换。对于北京54全国80及WG S84坐标系(WGS 一84 Coordinate System)的相互转换,往往要用到地心坐标系,地球质心为基本原点,坐标系的Z轴为国际时间(BLH)确立的地球极方向,X轴为零子午面和赤道的交点, 三个坐标轴X、Y、Z形成右手坐标系,这就是所谓的世界大地坐标系统,这个坐标系统是及其实用的,它采取的椭球基准符合国内的使用原则,因而较为常用。任意两空间坐标系的转换,这种坐标系的转换看似很困难,实际上较为简单,在对于任意两个坐标系的变换时,虽然它们的特点不尽相同采用的标准也不同,但是一些基本和必备的标准是永远不变的,那就是找到至少三个重合点,这几个重合点在坐标系中的坐标里是已知的,这个时候利用布尔莎公式来求解是比较容易的。对于十进制角度和度/分/秒格式之间的转换,由于数据繁琐,非人工多能操作的,这种转换一般使用软件较为便捷,直接输人需要转换的数据,通过软件的运行,自动会生成所要转换的数据。

二、对不同坐标系变换的精度的测量

现在我国使用的变换技术是GPS技术,它与其他的技术相比有自身独有的优点,比如它的精度高、灵活性强、工作效率高等特点。近年来它完成了很多城市工程的测量和准确度的计算。它不像传统摄影测量法必须要空地地面,它大大减少了技术本身对地面控制工作的依赖,这样减少了由于控制地面工作所需要的工作量和劳动量, 还有效地减少了时间成本,缩短了整个转换的周期,降低了转换的成本,提高了转变的效率。相对其他传统的测量法来说,GPS是最先进且准确率很高的。这门技术的精度性高是相对的,绝对地说,GPS还没达到绝对的精确。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有限,不同坐标系变换方法各自都存在其缺点,这就导致了不同坐标系变换的精度还不是太高。GPS技术实质上一个卫星的定位系统,为了将我国的坐标转换与这门技术相结合,即利用GPS技术对坐标进行转换,就需要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和公共点,再利用两个坐标系之间的参数,进行快速、准确地转换。但是由于GPS技术本身的局限性,无法将精度的准确性达到极致,同时在求参数时也可能会产生一些小小的误差, 此外还有公共点的误差,及三维坐标本身很难找到,这些看似小小的缺陷都会使测算和转换的结果与真实值产生较大的差异,最终导致不同坐标系变换的精度大大降低。但是随着相关技术的提高和发展,我国的不同坐标系的转换技术的精度还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几种重要的坐标系之间互相转换的基本方法

1.北京54坐标系与西安80坐标系的转换

由于54坐标系和80坐标系分别处于两个不同的椭球,在进行转换时需要找到两个椭球的公共点。再将几个公共点分别在两个坐标系中对应的坐标添加到转换软件中, 即可实现两者的互相转换。

2.北京54坐标系与国家2000坐标系间的转换

选取348个两坐标系的重合点,利用布尔莎七参数模型分别求出两坐标系的转换参数, 分别求出在两坐标系下对应的坐标,简单地进行转换。

3.国家2000坐标系与西安80坐标系间的转换

国家2000坐标系是地心坐标系,西安80坐标系是参心坐标系,两者没有统一的转换公式, 需要找到几个同名点所对应的坐标,求解相关的参数,继而实现坐标系之间的转换。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不同的坐标系之间的变换本质是相同的,即找到两个坐标系之间的连接点,求出对应的参数,在对应的坐标系中找到点的坐标,最后用专门的仪器或测绘工具实现有效的转换。

四、不同坐标系转换的精度分析

从转换的准确性来分析,只有在同一个椭圆里进行的转换才是最严谨的,在不同的椭圆之间进行的转换都是不严密的,因为它们处于完全不同的椭圆体系中,所以说我们所得到的转换结果只是相对的准确。比如说国家2000坐标系和北京54坐标系的转换求得的参数本身不够准确,继而在对应坐标系中求出的点的坐标也是不准的。因为它们处在两个不同的椭圆

中,所以它们之间的转换只能按照公共点的寻找来转换,这样的结果并不能保证在整个坐标系的各个位置都保持准确,其中肯定有偏差较大的坐标点。我们所测得的坐标点只是较为准确的,我们只有从专门的测绘部门中得到精确的数据,一般情况下,为了提高不同坐标系的准确度, 可以多做找几组数据,求出对应的参数来找到不同坐标系下的坐标值, 可以采取求平均值的方法来求得较为精准的转换,这种转换在一般的应用中是不影响实验结果的,由此产生的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五、结语

关于不同坐标系的变换和精度的分析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变换的准确度,更好地提高我国的勘测水平,若想在这方面取得较大的成功,必须要保证变换仪器的精准性和灵活度,在保证数据准确的同时还应以高度的灵活性适应于多变的偶然变化环境中。此外,国家的测绘部门也要努力地提高测绘水平,我国在这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只有研发到更先进的技术和测绘方法,才能使我国工程上的坐标系变换有迅猛的提高,实现工程测绘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杨元喜,徐天河.不同坐标系综合变换法,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1年06期

[2]丁士俊,张忠明.几种不同坐标变换方法问题的研究[J],四川测绘,2005年01期

篇7

一、测绘类职业大赛的概述及相关背景

(一)测绘类职业大赛的主要内容

我国测绘类职业技能大赛自2012年开始举办,国家连续四年举办了全国高等职业组测绘职业技能赛事,在主要内容上包括二等水准测量、数字化测图、计算机编程以及导线测量等大赛项目。测绘类职业技能大赛对于我国高等职业工程测量类专业学生有重要的意义,是每一个高等职业工程测绘类专业学生必须参与的赛事,竞赛项目也属于工程测量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无论是对于职业技能提升还是未来就业能力的培养,都有重要意义。

(二)职业大赛的原则和特点

职业技能大赛以进一步推进提高劳动者素质,激励广大劳动者完成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建设为主要目标,通过职业技能大赛进一步营造我国社会尊重技能人才、重视技能人才的良好环境,推进我国专业技能人才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二、职业技能大赛对工程测量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

(一)职业技能大赛促使工程测量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

职业技能大赛的主要目标是为我国社会高素质高质量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进一步帮助高等职业院校工程测量专业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综合素质、应变能力以及职业综合素养。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工程测量专业依据职业技能大赛更新了自身人才培养理念,倡导技能型人才培养,重视实践教学与校企合作一体化教学。坚持以人为本、工学结合、学训赛一体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工程测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工程测量专业人才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职业技能大赛促使高等职业院校工程测量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工程测量专业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方向,以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和职业综合素养为主要培养内容,致力于为我国社会及相关工程企业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高质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于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优化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和结构,进一步实现现代化高等职业院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三、基于职业技能大赛构建工程测量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一)更新转变人才培养理念

要想进一步基于职业技能大赛更好构建工程测量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首要做到更新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我国高校要进一步确定人才目标,分层定位人才需求,要以培养社会以及相关工程类企业所需要的创新型技术技能应用型工程测量专业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建设、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以及更好应对职业变化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二)创建更科学的一体化教学机制

高校要创建更加科学的一体化教学机制,以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联合进行技能考核和标准设定,遵循技能大赛职业标准,完善相关职业技能课程内容的改革,通过科学的教学内容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一步完善一体化教学机制,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应对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要遵循我国职业技能大赛的职业标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推动工程测量专业高等教育改革,鼓励工程测量专业学生努力实践,提高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通过大赛构建一体化教学机制,提高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强化人才培养的综合竞争力。

(三)推动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实训基地是依据我国社会工程行业发展实际情况,基于社会和企业对于工程测量专业学生的需要和要求所建立的训练基地。通过学校与相关工程企业的联合,建立实训基地,进一步贴近工程测量行业生产任务实践,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认清自身工作的主要方向,把握工作主要内容。通过实训基地中提供的仿真模拟训练与工作环境,帮助学生更快适应自身工作,防止学生由于学校到职场的转变造成不适应和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通过实训基地,学生能够接触先进的测量仪器和专业的工程测量技术的实践操作,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增强学生专业知识理论向职业技能实践转化的过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职业教学效率。基于职业技能大赛,在实训场所建设中以竞赛为激励,发挥学校优势和企业设备优势,进一步优化高等职业院校工程测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四、结语

篇8

 

随着深海远洋开发战略的持续推进,我国海洋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给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建设和深海油气开发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1]。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技术实力提升,为中国成为海洋强国提供了重要保障。海洋工程研究生教育质量是关乎国家海洋综合实力提升的关键,因此对海洋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浙江海洋大学海洋工程研究生学位点,隶属于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近年来发展迅速,学位点按照“内涵发展,目标引领”的办学方针,把提高研究生竞争力和教师影响力作为学院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立足人才培养和学科水平提升这两个基本点,进一步增强学院办学实力和学科竞争力,更好地服务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的建设发展和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基于浙江海洋大学海洋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实践和存在的问题,在吸取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讨海洋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点,以期提高海洋工程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一、海洋工程学位点简介

 

海洋工程学术学位点围绕产业现实发展需要,开展了海洋装备设施研究。海洋工程学位点从无到有,研究生规模稳步发展。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位点管理逐步规范。通过近年的全面建设,学科团队合作能力不断加强,成员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在国内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学术水平快速发展,学科排名大大提前。

 

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措施

 

(一)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

 

研究生学科方向的设置,要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同时考虑到社会对该学科的实际需要 [3]。浙江海洋大学的海洋工程专业主要开展离岸海洋工程结构设计、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以及海洋结构物水动力分析等领域的研究。

 

一直以来,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在对研究生培养进行改革和完善的过程中,根据各学位点的情况将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作为重点,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学位点建设项目[4]。

 

(二)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海洋工程硕士点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适当提高实践课的比重,增加专业选修课程的科目和学时数[5]。研究生授课教师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增加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的教学,培养研究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探索思维的能力。

 

以海洋工程研究生必修的专业课《海底管道工程》课程为例,课程主要讲述海底管道构造、海底管道施工方法、施工方式及实际工程应用。通过讲授拟出版自编教材、参观海工装备的制造现场、观看世界著名企业海底管道施工视频,让学生在有限的课程实践中,获得了最全面的专业课程知识。研究生通过对海底管道现场不同施工方法的对比,掌握基本施工技术流程,并从中学会了综合分析设计方法。

 

(三)强化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的学术能力、科研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研究生培养体系[6]。目前,学科现有教职工23人,包括10名教授、12名博士、1名博士生导师、16名硕士生导师,3名浙江省151人才工程人才,3名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名省教学名师。

 

学院高度重视中青年导师的培养,加强岗位培训,使他们了解研究生管理、培养制度,树立良好的教学培养观念,同时组织有经验丰富的教授对中青年硕导进行传、帮、带培养。有计划选送理论水平不高的教师到国内外优秀院校进修,选派工程实践经验缺乏的青年教师到海洋工程企业进行技术职位挂职锻炼。

 

科研能力是衡量中青年导师素质的重要方面,因此要进一步提高中青年导师的科研能力。学院应积极鼓励中青年人才申报各类科研课题,持续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为中青年导师参与企事业单位的技术研究合作提供平台。以我校海洋工程硕士学位点为例,中青年导师安排到太平洋海洋工程(舟山)有限公司挂职,参与建造海洋钻探生活辅助平台的设计,赴金海重工集团协助90米自升式海工作业平台的研发。导师通过参与工程实践,提高了自身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稳定了科研合作基地,促进了产学研合作,同时培养了一批具备学术理论和工程实践的导师队伍。

 

(四)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高水平的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对促进研究生的持续成长成才、提高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7]。海洋工程学位点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方面别出心裁,具体措施如下:

 

1.完善研究生学术交流制度。导师应定期与指导的学生交流探讨。通过举办高质量的学术讲座,鼓励不同的学科思维理念进行交流和碰撞,并积极选派研究生参加海内外的高水平学术会议。

 

2.拓展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定期邀请高水平的海洋工程专家为研究生举行讲座报告。组织优秀学生赴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台湾海洋大学、日本东京海洋大学等院校交换学习,学院组织开展过中俄友好船舶与海洋工程报告会、我校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海洋技术大学、芬兰阿尔托大学的中俄芬船舶与海洋工程师生学术交流会。

 

(五)构建实践创新体系

 

培养质量是提升海洋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核心。建立研究生实验平台、提高实验教学条件、加强建设研究生实验平台是巩固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当务之急[8]。

 

1.建立研究生实验平台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在平台建设方面成效显著。该学院在浙江省船舶工程重点实验室的原有基础上,新增了浙江海洋大学江海通达新船型研发中心,2014年又独立申请并获批、立项了浙江省近海海洋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实验平台建设成效显著。

 

2.建立产学研联合实践平台

 

产学研平台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平台,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和高级人才。目前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与宁波市、温州市、台州市等相关政府部门,以及集团、欧华造船、日本常石集团(舟山)、金海重工等海洋工程企业,建立了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机制。

 

(六)规范培养活动的管理

 

学院不断规范海洋工程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活动,严格执行研究生培养计划,保障各项教学内容的有序开展。学位点为不断提高海洋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在课程理论教学、开题报告、论文中期检查、自查预审、最终答辩等环节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

 

体现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标志是学术论文。论文是体现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展示其学术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9-11]。近三年来,船舶与海洋工程硕士点的学生发表科技论文96篇(生均1.78篇),其中英文文章17篇;海洋工程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合格率为100%。

 

三、结束语

 

近年来,由于造船行业不景气,许多船厂将业务拓展至海洋工程装备的研发制造,逐渐走向高端领域,对海洋工程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探讨如何提升海洋工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学院重视研究生科研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坚持育人为本、以德树人,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进一步加强平台建设,不断提升海洋工程的学科水平,提高研究生培养规模和质量,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发展需求,瞄准科技前沿,加强科教协同、产学研结合,努力建设一流的海洋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教育。

篇9

(1 西南科技大学土建学院;2 四川电力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基金项目:校教改项目(项目编号:14xn0135 和14xn0050)资助。

建环专业在经历了60 年的发展后,将学科定位在服务于建筑行业的机电工程专业。培养的大批人才在人工环境创造岗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对于环境舒适性要求的不断提高,建环专业培养的人才将面临更加繁重的任务。为此,我国2005 年建立了“注册勘察设备工程师”制度,通过工程师注册考试提高建环专业从业者的专业技能水平;2010 年6 月启动了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从高校培养抓起,提高建环本科毕业生的培养质量。这两项举措无疑给建环普通本科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通过对国外的工程教育体系研究发现,发达国家在认证教育和工程师的培育方面,起步较早,效果明显。美国和德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注册工程师制度对大学工程教育培养有明确的导向性,不但要求注重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理论知识教育,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培育环境。比如,政府投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企业投入提高员工专业技术水平,保障了工程师的继续教育,使得工程师的培育具有可持续性,能够确保行业一直处于高端水平。美国和德国工程师培养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工程教育体系有启示作用,也对建环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提供前车之鉴。本文依据与企业联合培养的经验及国内人才需求的特点,展开对建环专业普通本科教育与建环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体系的探讨,提出在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背景下本科生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 建环专业的发展现状

根据2013 年底的统计数据,设有建环专业的高等院校有180 多所,一本、二本、三本都在开办同类专业,师资和生源质量差别很大,办学层次参差不齐。近些年建环专业本科教育在“扩宽基础、淡化专业”的口号影响下,外语、数学、计算机、人文社科类课时比重明显增加,基础知识一般比较扎实。但专业课学时相对减少很多,与2001 年相比,专业课学分减少20 个左右,相当于缩减了5~8 门的课程,致使毕业生专业知识明显不能满足对工程师的基本要求。因此,我国开始探索工程师培育的途径。作为在设计院工作过一段时间的笔者,也对建环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建环专业本科教育是面向全国建筑行业、机电行业培养具有产品研发、系统设计、生产营销、安装调试、物业管理等能力的人才。但是大学作为工程师培养的摇篮,无疑需要充分考虑未来工程师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要求。换句话说,建环专业本科教育对工程师培养目标的满足程度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本科教育的培养质量。卓越工程师毕业后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那么建环本科教育在满足工程教育的基础上,应该有独立的知识结构、知识培养与能力培养的体系,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卓越工程师培养课程体系

建环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是在建环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要求而提炼出来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学生通过卓越工程师班的培育后,应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扎实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基础,获得建筑设备工程师基本实践训练,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沟通与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具有创新素质、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与拼搏精神的实用型高素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人才。

卓越工程师课程体系与普通本科教育课程体系,虽然学制都是四年,但是由于培养目标的不同,课程体系也有所不同。详细的课程体系见图1 和图2。

通过对图1 和图2 对比不难发现,卓越工程师培养是将四年的理论课程压缩为三年,第四学年学生进行企业学习、工程锻炼。这种“3+1”的培养模式也是目前卓越工程师培养普遍采用的方式。一年的工程锻炼和积累会让学生的专业技能大幅度提高,然而对于本科教育而言,不可能给学生那么长的实践时间,那么就需要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使理论课程让位于实践环节,或者说,至少是给实践环节充足的学时数量。

三 专指委对建环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定位

建环专业的名称几经修订,培养目标和定位也经过了很多次调整。基于社会发展需要和必须与国际接轨的现状,专业指导委员会建议,由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明确提出将“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建筑设施智能技术(部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合并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突出“能源应用”是在国际国内能源资源消耗巨大并日渐匮乏的背景下提出的,以普通本科教育为抓手,全面加强建筑节能和能源应用知识培养。

四 课程体系需要完善的实践基地

从图1 和图2 的对比不难发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是在普通本科培养计划的学期上进行调整,即在三年内完成四年的理论课程学习和相关的实践课程(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除外),而课程体系的实质内容并没有发生改变。突出的区别在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中,给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进行实践锻炼,即进入企业实习。建环本科教育注重实践环节的培养就应该建立完善的实践基地,实践基地涉及的范围要广,而且具有稳定性,指导实践的导师应该与理论课程老师分开。实践基地至少包括: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能持续提供施工现场)、生产企业等。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阶段确实能够参与力所能及的工作或者协助工作,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将理论付诸实践。除了基础理论课程,凡牵涉到应用的理论和技术都应该开设至少4 个课时的现场授课,加强学生的工程意识。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应该加强设计深度,力争达到施工图的标准,让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够适应工作。

五 对策建议

普通本科教育应该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长效机制。国家应该促使建筑行业和机电行业的企业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甚至可以将企业提供实习岗位的多少计入企业绩效考核。比如,设计院按照资质高低分别规定必须提供一定的岗位给在校实习生,设计图纸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在校实习生参与设计抑或是方案设计。高校应该理顺办学层次,强化专业特色,调研往届毕业生的工作现状及用人单位需求,不断完善培养方案,不能一个培养方案执行很多年不变。理论知识培养应能对实践和创新活动起到奠定基础、引导发展的作用。校企联合办学是推动建环本科教育的一个抓手,建立一定数量的稳定的实践基地,加大工程实践培养力度,满足现代建筑行业和机电行业对高质量、高素质、规模化的建环工程师人才的需求。本科任课教师作为理论和专业技能的传授者,应该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程经验,才能把握理论知识的重点,才能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下的普通本科教育需要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探索并开拓新的教育教学和实践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卓越工程师。

参考文献

[1]董春桥,杨家宽.建环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2(6):49-52.

[2]娄平,张小梅,等.美、德工程师培养模式对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2(3):57,75.

[3]潘艳平,包秋燕,江吉彬.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实验室科学,2011(6):213-215,220.

[4]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篇10

关键词:电气工程;课程体系;构建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3.128

0 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电子行业的发展成为了其发展的基础,因此,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然而,在很多高等院校中都设有与其相关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但是很多时候专业的课程设置较乱,缺乏实务性,并且在整体的专业学科方面的练习不足,不能够形成完整的、科学的、动态的课程体系,在学生步入工作岗位之后慢慢或表现出一种职业能力不足的现象。正对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自身所具备的特点,以服务社会实际需求和就业为主要的目标,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合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行业服务、管理兼并,有理想、有目标、有较强知识基础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这仅仅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更是我国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要求。

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很多高等院校中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创新,并且引进了很多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等,但是由于应用的不是很合理,导致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存在一定的混乱。一般情况下,课程设置都是按照学科类别进行设置的,基本上与本专业的观点和理论相一致,而其他类别的学科或者是相关专业的学科都没有涉及到。这种课程体系被称作是静态的课程设置,不利于学生在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发展,不能够达到高等教育的课程要求和标准,不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扩展视野[1]。因此,为能够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顺应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建设的需要,对我国高等院校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和创新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综合性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评价和构建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问题,在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体现了多样性的学生个性发展、多元化的社会发展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目标,对此,在实际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上、教材内容的更新、授课方法、学生学习以及考核方面都应该充分的认识和理解一些多元化的问题,构建出适合大学生发展的综合性评价体系。

2.2 系统性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值得不仅仅是单纯的教学方法、手段等,还包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想、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模式、课程结构、课程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课程教学实施的计划和教学条件、课程的管理以及课程的反馈和评价,在构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创新性,还要重视动态的反馈理念等[2]。另外,应该重视每个环节之间的协调关系,应该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当成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长期的系统教育教学工程来逐步的实现。

2.3 实际性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该重视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职能部门宏观上的目标,还要充分考虑其自身实际上的条件,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当中,应该形成一种能够显示粗自身特征的方法和特色。

3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特性及发展因素

3.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特性

根据高等院校以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所要求的知识素养和基本技术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才所掌握的技能和所具备的素养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代企业在选择人才时都倾向于具备知识、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素质等方面的人才,这样就导致在人才的需求上显示出非常矛盾的结构。这就是我国当前高等院校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特性。

3.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发展因素

3.2.1 快速发展的变化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设计方法和分析方法上的与日俱进,这样就需要高等院校在教育教学方面应该每相隔一段固定的时间就需要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案进行重新的审查和全面思考,这对我国高等院校创新教学方法、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有莫大的帮助,能够有效的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3.2.2 与物理科学之间的相互交叉

由于我国在大规模的集成电路相关制造技术以及晶体管发明等方面的不断发展,对定期工程的良好发展奠定了巨大的、扎实的基础,具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物理科学与电气工程之间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和交叉,是未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课程发展的关键,并且即将逐渐扩展到微机电系统、光子学以及生物系统当中[3]。

3.2.3 信息技术的决定性影响

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技术的定义被规定为世界范围高速带的计算机网络系统、通信系统,或者是用来处理、显示、传感以及储存各种信息等现相关的技术综合。因此,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我国高等院校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构建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4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4.1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学生的认知结构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结构相关理论进行课程设置,其中,认知结构理论包括知识块和知识的组织形式。因此,应该在国家规定的课程框架之下,结合认知科学对学生认知结构的认识和理解,正确了解学生的真正需要,构建有利于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基于此,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知识块之间的统一和结合,构建相应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专业化现象的发生[4]。

4.2 倡导精品建设,突出专业特色教育

根据当前教育部对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相关理念的要求,通过这样的方式和途径来有效的提升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转变高校育人的环境,充分激发教师和学生在工作和学习方面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相对比较统一的过程,其中包括了学生、教师、教学制度、教学技术手段以及教材等方面的要素等。在进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具有全局的、整体的视野和观念等,根据现代化的教育思想作为课程设置的先导,构建具有较强层次性、针对性、实用性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制定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突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色教育。

4.3 创新实践教学理念,强化实践教学的方法和内容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之中,教师要从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知识整体情况有着明确把握,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逻辑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全面培养。科学、有效、合理的教学情境,是能够有效实现生活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融会贯通的桥梁,同样也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出发,创建各种课堂教学情境,强化实践教学的方法和内容。

4.4 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构建教学反馈机制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当中,专业教师应该多位学生创造一些能够亲自动手实践学习的机会,在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的过程中,主要就是学生在自主探究能力方面的发展和提升。通过相关的工作岗位典型项目进行实际教学,并且能够在实际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中增加交流和互动,能够充分的尊重和显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实现教学实践的目的。这样不仅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兴趣,将教材当中的理论知识在实践当中充分的利用出来。此外,教师还可以进行开放式教学模式反馈机制,当前很多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探索。针对这样的情况应该构建统一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反馈机制,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4.5 开展多元化教学模式

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高阶能力的发展,有效的丰富学习的资源、时间空间方法、经验和评价等,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例如:模拟通信领域参观、体验学习、研究活动、群体交流学习等形式,使用教学方式和研究型的教学方式等方法来进行实践和安排,以此来提升和完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构建的实践型和研究型的教学类型,例如:自动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技术、过程控制、控制系统仿真等,自动控制理论等课程的形成嫩巩固有效的进行优化和整合,删减教材中不断重复的内容。同时,高等院校还可以创建一个新的实验实习基地,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构建的支撑和保障,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让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更加的多元化。

5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学生在理论知识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得到了稳步的提高,并且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构建的效果也是越来越明显了。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同时还能够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建设需要,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倡导精品建设,突出专业特色教育,创新实践教学理念,强化实践教学的方法和内容,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构建教学反馈机制,开展多元化教学模式,更好的为我国高等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志刚,瞿祝殷科生,冯婉.大工程观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08):44-46+49.

[2]张爱玲,韩富春,卜庆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