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化品环保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19 18:04: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危化品环保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组织机构
1. 建立和完善健康安全管理组织架构,明确责任
水质监测中心在建立了健康安全管理组织架构和消防安全管理组织架构的基础上,按照2018年健康安全管理目标责任书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了组织架构,在人员发生变动的情况下即使做出调整,完善了健康安全管理表单。
2. 建立、健全健康安全管理制度
水质监测中心结合实验室质量体系的要求,进一步修改完善了《气瓶安全管理制度》、《MSDS安全技术说明书》、《实验室安全内务检查制度》、《危险化学品管理制度》、《易制毒化学品管理制度》,严格贯彻落实对外来人员安全教育的《水质监测中心安全环保告知书》 。
3. 层层落实健康安全管理目标责任制
对健康安全管理目标进行了分解,分别与各室室主管、健康安全员签订了《健康安全管理目标责任书》,逐级落实安全责任,灌输安全意识,营造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良好氛围,做到安全生产工作在各岗位都有专人负责,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层层落实。
4.建立安全检查制度,每月进行安全检查,检查结果纳入月度绩效考核
水质中心坚持每月一次安全、环境、内务检查,对所有消防器材、劳动防护用品、急救用品、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在重大节假日前,开展安全大检查,检查结果纳入月度绩效考核当中,对违规现象在部门大会上做出通报。
5. 重视安全教育培训
水质中心坚持每月一次安全例会制度,通报当月健康安全检查结果,并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先后开展了“安全标识知识”、“交通安全”、“危险气体使用安全”、“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辨识”、“化验室化学品安全”“消防知识、防护用品安全使用”、“反恐安全知识”“威立雅健康安全活动周”“用电安全知识”等专题培训,不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防灾、自救能力。
(二)健康管理
在健康管理上,水质中心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年初组织涉水员工参加职业健康体检和卫生知识培训,符合率达100%;四季度组织员工按时完成健康体检;按时参加公司组织的健康讲座;在劳动保护方面,认真监督员工正确穿戴使用个人及公用劳动防护用品,每月对公用防护用品、急救用品检查并记录确保防护用品和急救用品齐全完好有效,做到管理台账完整。全年员工职业病发生率为0。
(三) 安全管理
1、在危化品及特种设备管理上,一直以来都作为水质监测中心安全管理的重点,严格实行危化品管理制度;2018年,水质监测中心按照行动计划实施了消防演练为进一步强化员工安全意识;加强对气瓶使用的管理,加强了管理制度的检查和管理表单填写,以消除安全隐患,杜绝安全事故发生。水质监测中心在部门内开展了安全隐患和未遂事件申报及“我发现、我行动”行动上报加分鼓励的活动,提出身边的不安全事项,并且进行了整改,通过活动提高了大家的安全意识。全年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2、 消防安全工作,重点检查8个消防重点部位,及时申请配置消防器材,成立了义务消防队,制定了火灾应急预案,结合7S管理,对消防标识也进行了完善,每月定期检查消防器材,使各类消防器材都保持良好的状况,随时可使用。台账齐全记录完整,每月组织召开消防安全会议,定期组织消防演练,2018年无火灾事件。
3、 环保管理,在危废、废水、废气、管控上,水质监测中心按照公司要求,做到分类收集,妥善保管、台账齐全记录完整,废水、废气、噪音管控上,水质监测中心均达到国家相关要求;同时还按照公司要求,严格按照规定管理危化品、易制,严格按照规定处置废弃物,注意保护环境,并且台账完整。
4、 治安安全管理方面,水质中心是在办公大楼与其他单位在一栋楼内办公,情况比较复杂,水质中心严格门禁管理,建立了治安安全管理组织架构,明确了责任和分工;对安装的实验楼监控系统,在使用中积极积累使用经验,不断完善功能。对一楼的配电室,实行了上锁管理;治安管理台账齐全记录完整,同时加强员工法制宣传教育,做文明市民,未发生在职人员打架、斗殴、赌博、吸食、参与活动。加强内部治安管理,落实剧毒、防爆炸、防破坏、防盗窃等治安防范措施,2018年未发生治安案件。
5、车辆管理方面
严格执行公司车辆管理制度,专人管理,车辆管理台账齐全记录完整,加强行车安全培训,驾驶员按规定对车辆进行保养、年审年检和二保工作,建立车辆行驶月里程记录,按时提交各类报表;加强车辆的日常检查工作,驾驶员在每天行车前,必须检查各自的车辆情况,认真填写《随车记录表》,发现问题及时报告车辆管理员,及时申报维修。2018年未发生任何交通安全事故。
篇2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EHS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10-0052-04
实验室是高等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人才、开展科学研究、进行技术服务活动的必备场所。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实验室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也更加频繁,实验室内涉及种类繁多的化学品,且这些化学品往往具有易燃、易爆、易挥发等特性,有些化学品甚至有剧毒。生物类实验室涉及实验所用微生物、病毒以及生物酶制剂等。还有些实验室中存放着贵重实验设备和资料成果。不仅如此,实验室内学生群体流动性较大,使用时人员也相对集中。针对上述复杂状况,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高等院校实验室火灾、人员中毒以及环境污染等事故时有发生,这不仅给高校带来极大的财产损失,而且造成了人员伤亡,后果惨重。在这一严峻形势下,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新的安全管理体系,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EHS管理体系要求有保障环境、健康、安全的组织机构以及由职责、程序、过程和资源等构成的整体,是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目前已应用于电子仪器、石油、天然气、化工等行业领域,并且取得了显著效果。笔者拟探索构建高等院校实验室EHS安全管理体系的途径,以期提高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效率。
一、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一)管理机构体制不健全
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多数由校保卫处、资产处与实验室管理处或负责环保的相关部处协同负责,在实施安全管理工作过程中,各个部处工作的侧重点有所区别,比如保卫处主要负责治安和消防工作,同时也包括对一部分危害公共安全的物品(如易燃易爆物品、化学、放射性和易制毒物品、剧等)的管理;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涉及的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重点在于实验室安全技术的指导、危险物品的采购使用以及保管存放和废旧试剂处理等相关工作;负责环保工作的部处,如后勤保障处主要从环境安全方面进行管理。“共同负责,协同管理”的这种管理体制很容易造成部门间职责脱节或者重复,从而产生管理主体不明、责任不清晰、出现管理盲区等弊端。因此,应当组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专门部门,主抓安全工作。天津大学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如下页图1所示。
(二)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部分高等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缺乏,现有制度系统的有效性不足、可操作性差,失去了制度本身的意义。例如,实验室在不断发展壮大,实验设备仪器也在不断更新,然而针对新仪器设备的安全管理制度以及使用操作指南却没有及时更新;随着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生源不断扩张,实验室使用人数不断增加,实验室承担的实验量也随之增加,然而实验室使用人员的安全管理制度并没有随之加强。这些现状使得实验室存在着极大的潜在安全隐患。
(三)缺乏安全观念,安全教育不足
调查发现,由于人为原因而导致的安全事故占相当大的比例。究其本质,往往是由于安全观念不强,防范意识薄弱。实验前,教师往往注重于学生的实验技能培训,而忽略了其实验安全、环保意识的培训,加之学生本身对实验室安全问题缺少科学认识,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有些教师实验前虽然也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实验安全教育,但是过于单一或形式化,也没有严格的考核要求,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一旦发生事故,再行补救往往为时已晚。不单是学生,有些实验室工作者上岗前也没有进行过相关的系统全面的安全培训,一旦遇到突发状况,更是手足无措,以致酿成事故。
(四)硬件设施欠缺或不足
部分实验室使用年限较长,一些安防设施陈旧。供电线路年久老化,随着实验人员以及实验量的增加,用电负荷量加大,存在较大的火灾安全隐患。随着高校的扩招,实验人员增多,而实验室用房紧张,实验药品或设备没有足够的位置摆放,安全操作距离不达标。实验空间的局促给通风排气设备增加负荷,有毒气体无法有效及时清除等,都时刻威胁着实验室和人员的安全。
由于资金方面的问题,高等院校实验室往往未安装智能监控设备,致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盗窃事件时有发生。为了防止仪器设备被盗,有些实验室安装了防护窗和防盗门,有些甚至将消防安全通道堵塞,这种极端做法很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有些实验室并没有按要求配备相应的“三废”(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对于实验产生的废气任由其排放,废水不经处理放任自流,固体废弃物随意丢进垃圾桶等等,由此造成了环境污染。
(五)监督检查以及奖惩与检讨执行力度不够
高校基本都会定期对所有实验室进行安全、卫生检查,但检查往往形式化,表现为“一阵风式”。虽然有定期检查制度,但执行的力度和效果欠佳,缺乏监督,在检查过程中,很难讲安全隐患完全排除。在实验安全的奖惩方面,惩罚制度相对完善,对于发生安全事故的惩罚也很及时、严格,但是缺少奖励制度,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实验室安全工作人员积极性。
二、EHS管理体系
(一)EHS管理体系发展
我们从事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追求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而EHS管理的终极目标也在于此。上世纪60年代之前,安全管理工作侧重于通过提升装备性能达到保证安全的目的;70年代至80年代,安全管理工作侧重于研究人在工作中的行为,注重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工作环境对健康的影响;1986年,壳牌石油公司将安全管理形成手册并以文件形式确定下来,EHS管理体系初现端倪。在此之后发生的一系列安全事故,如1987年瑞士SAND EZ大火,1988年英国大陆架PIPER阿尔法海上平台爆炸事故,1989年EXXON公司VALDEZ原油泄漏导致的环境严重污染事故等等,使人们开始深刻意识到环境、健康和安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1991年,第一届油气勘探开发的健康、安全、环保国际会议在荷兰海牙顺利召开,至此,EHS这一概念慢慢被人们接受。经过各种相关领域的实践管理经验的积累,EHS管理体系逐渐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方法。目前,EHS管理体系广泛应用于电子仪器、石油、天然气、化工等行业领域。EHS管理体系的关键要素如下页图2所示。
(二)EHS管理体系的优越性
EHS取自英文Environment,Health和Safety的英文首字母,代表环境、健康和安全。EHS管理体系从其功能上来讲,属于一种预防性管理的先进管理模式,注重于事故预防和持续性改进,目的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环境污染以及人身伤害等灾难发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缺乏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抓安全”往往是为了应付突击检查,普遍存在一阵风式、时令性等现象。因此,将EHS管理体系引入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有助于进一步保障师生的安全和健康,改善实验的环境,建立长期、有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
三、构建EHS安全管理体系
(一)组建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实验室的特点决定了学校实验室需要有专门、专业的机构负责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同时要求这种管理体制是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
要在高校推行EHS管理体系,就必须建立独立的校级层面EHS职能部门,组建专职EHS团队。其中,分管校领导为职能部门的总指挥,相关部门和院级单位为职能部门成员。同时,各相关部门和院级单位也需确定相应主管领导,进一步明确管理人员,设置专职专门人员负责实验室安全的日常管理工作,形成层层落实的管理责任制。具体可借鉴国外一些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例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以下简称MIT)实施EHS管理体系,设立了EHS管理总部、EHS管理委员会以及EHS办公室。总部对技术性的安全问题提供统一的指导管理,管理体系可谓纵横交错,为人员健康和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又如,日本东京大学设有专门的环境安全保健机构;新加坡大学实验室建有环境与健康安全办公室和实验室安全和生物安全委员会两个专门组织,负责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香港科技大学由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行政副校长负责学校安全管理实务工作,成立了安全委员会,委员会主席由行政副校长担任,高校的院系、部门委任一位兼职安全主任,协助统筹管理安全方面的事宜,香港科技大学还设有健康、安全及环境处,负责编撰大学安全手册,同时提供安全指引、技术支援及各类与安全相关的服务。
(二)加强制度、管理方法建设和执行力
健全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与之相匹配。从宏观上讲,高校校级层面EHS职能部门应依照环境防治法、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适合高校自身的安全管理规定。在此基础上,每个实验室应当从根本上加强安全、环保制度文件的制定;执行严格的实验室准入制度;切实做好实验仪器的使用记录工作;编写实验室内仪器设备的安全使用手册;标注安全注意事项;制定实验药品尤其是高危物品的申购、使用和保管制度,意外事故应急预案等制度,严禁在实验室内违规存放高危性物品;加强对易燃、易爆以及有毒有害物品的管理;结合实验室特点制定师生的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实验室的整体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定期检查和评审制度以及奖惩制度等等。
(三)教育培训
EHS管理体系并不单单是几个简单操作步骤的照搬,最重要的是理念的更新。因此,要在高校实验室实施EHS管理体系,必须使师生能够深入了解和接受其管理理念。EHS管理的培训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培养培训对象的EHS文化意识,另一部分是岗位技能培训。培训范围包括EHS管理体系涉及的相关领导、职能部门以及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全体师生。高校可通过内部宣传和培训使EHS管理体系逐渐普及,可开设相关EHS管理课程,使师生在不断学习过程中强化自己在环境、安全和健康方面的责任感。
(四)提高硬件设备配置水平
依据EHS管理体系三位一体的模式,硬件配置按照环境、健康、安全的要求可分为三类:一是与环境相关的设施。应加大防止环境污染等技术防范设施的投入,确保各类安全防范、环保排放达标。这类设施包括排风、通风设备,废气、废液以及固体废弃物等污染源的识别、检测和分析设备,监控及报警设备,污染物处理设备,突发性环境事件的应急响应和处理设施等。二是与健康相关的设备设施。应进一步完善高校实验室的安全警示标识,配备各类实验相关的安全防护设施、设备以及用品,设置紧急防护设施。如涉毒实验要配备防毒面罩、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通风橱等劳动保护设施,还须配备急救药品箱、紧急冲淋设备等,全面提升安全防护能力。三是与安全相关的硬件设备。要加强防火、防爆、防盗、防毒、逃生等方面的基本设施建设,要不断规范与完善水、电、气供给及排放管道的安全合理布局,对于年久陈旧的实验室,一定要积极做好日常检查、维护和保养工作,及时进行安全设施的更新和升级,确保人身安全。
(五)监督检查以及奖惩与检讨
要建立严格的监督检查制度,并加大执行力度。监督检查是手段,目的是为了EHS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高校实验室应实施定期检查制度,通过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积极整改,做到防患于未然。定期检查的内容包括对设备、环境和安全问题等方面的检查,同时也包括对实验室现行文件的检查。
要建立与监督检查相匹配的奖惩和检讨制度,通过检查,对安全工作开展良好的单位、部门予以精神及物质形式的奖励,对于存在安全问题的单位、部门给予技术指导,及时整改安全隐患,并要求进行深刻反思,从根本上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健康和环境保护意识。遵守安全指引是对所有师生的工作要求之一,安全职责能否达标应纳入各部门、各级别的员工每年绩效评核。
参考文献:
[1]何建华.我国化学原料要实施EHS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河南化工,2010,27(10):35-36.
[2]丁浩,张星臣.石油企业实施HSE管理体系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10):55-58.
[3]林卫峰.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及其对策创新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8(4):156-158.
[4]高惠玲.引入EHS管理系统评价要素加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化进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9):43-45.
[5]张明轩.工程项目管理[J].建筑安全,2007(2):19-22.
[6]贾贤龙.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现状分析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2):193-195.
[7]阮慧,项晓慧,李五一.美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给我们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0):4-7.
篇3
一、认识到位,组织机构健全
局领导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把安全生产工作作为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的大事来抓,纳入了目标管理体系,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党支部书记、副局长为副组长,各科室及直属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局长负总责、亲手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局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并将危险化学品安全责任、放射源的安全责任具体落实到市环境监察大队,饮用水安全责任落实到综合业务科,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同时,建立了安全生产责任制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对安全生产实行“一票否决”,完善了应急管理体系,制定了应急预案,强化了全局人员“安全生产重于泰山”的责任意识,在全局形成了安全形势人人知晓,安全隐患心中有数,安全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宣传到位,抓安全生产氛围浓厚
全年,全局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安全工作,特别注重环境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在宪法法律宣传月、“6.5”世界环境日、安全生产月,我局均组织了干部职工走上街头、走进社区、深入企业进行环境安全宣传。特别是在6月5日和安全生产月,我局在时代广场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活动,向广大群众宣传环境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讲解相关的环境安全知识。共设置咨询台2个,悬挂宣传横幅2条,发放环保宣传挂图、宣传册等各类宣传资料2000余份,发放环保购物袋500个,现场解答群众关心的环境安全问题50余个,让更多的群众了解了环保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防护知识。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到企业督促限期治理、督查总量减排工作之机,反复强调环境安全生产工作,强化企业安全意识,做到警钟长鸣。
三、工作到位,全力消除环境安全隐患
(一)辖区环境安全质量指标
1、水环境质量。**市饮用水源地的23项监测指标均符合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中的三类标准,地表水(石城子水库)的31项指标均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三类标准,达标率100%,属未受污染的清洁水。
2、大气环境质量。**市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截止10月31日,共监测305天,空气质量达到II(良)以上的天数为262天,占监测天数的85.9%,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值均未超出国家二级标准。
3、声环境质量。**市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值为51.5分贝,夜间平均等效声级为45分贝,未超过国家标准限值55dB,声环境质量达标。
(二)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监督管理力度
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加强对新、改、扩建项目的环境监督管理。截至10月31日,共审批权限内各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346个;竣工环境保护验收44家。新建项目环评和“三同时”执行率达100%。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
(三)环境执法力度不断加大
制定《**市**区**年环境执法大练兵实施方案》和《**市**区随机抽查工作方案》并上报市政府批准实施,以新《环保法》的落实为着力点,重点突出严查未批先建、未验先投和超标排污等环境违法行为。截至**年10月31日,共检查企业225家次,调查处理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案件28起,行政处罚20起,处罚金额达150余万元;同时继续加大对环境案件的调查处理力度,全市共办理各类环境投诉案件352起,处理率达100%,结案率达到98%,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市环境保护局通过法定途径分类处理投诉请求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把纳入法治轨道,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
(四)积极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加大城市扬尘污染综合整治力度。重点对各类工程施工现场、物料装卸场所进行规范化整治,**年截至目前,累计对40余个施工现场和物料装卸场所进行了现场检查,并针对存在问题的2个施工现场和物料装卸场所责令进行限期整改和行政处罚;积极开展市区及周边区域随意焚烧垃圾、废旧塑料、橡胶轮胎、秸秆等环境违法行为集中整治,共出动巡查人数200余人次,查处焚烧垃圾行为3起,有效遏制了随意焚烧垃圾和其他废弃物严重污染城市大气行为的发生;截至目前,共计完成1161家餐饮经营场所的油烟污染治理和炉灶煤改气工作;不断加强区域噪声污染的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建筑工程夜间施工审批程序,对未经批准擅自进行夜间施工扰民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规定严肃查处。**年截至目前,共办理夜间施工审批91家次,查处违法违规行为10起,其中行政处罚2起;加大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力度。强化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现场监察,**年截至目前共计出动90余人次对各水源保护区的污染隐患进行全面细致的排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治,其中重点对二水厂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存在的重力公司砂石开采对饮用水源安全产生潜在威胁,以及704农场所属约200亩耕地存在农业面源污染隐患等环境问题,已上报市政府责令关闭,目前已进入司法程序阶段;开展工业固废和危险废弃物专项治理。**年以来共开展了4次针对涉重金属企业的专项排查和现场检查,建立了监督管理台账,做到“一企一档”管理;与安监、工商等部门联合开展涉危废和危化品的小炼金、小炼铜等“十五小”企业的专项整治,共查处和取缔此类小窝点4个;组织开展了针对产生废机油的汽车修理、4S店及汽车拆解行业的专项检查工作,共检查涉危废企业25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废机油收集、存储、转移、运输、处置等环节要求,全面推进并严格要求落实危险废物管理五联单制度。
(五)加大戈壁生态保护力度。制定完成了《**生态功能区划》和《**市环境功能区划》,进一步明确了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划定了生态红线,并进一步强化执法监管力度,重点加强了对可能造成砾幕层破坏的风电、砂石开采等开发项目环境现场监察。截止目前,共出动执法人员60余人次,检查企业18家。
(六)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进一步完善了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年全面实现了城市环境空气自动站与国家空气质量监测信息平台的联网直报;在市政府网开设了专栏,定期实时空气质量信息,实现了环境信息共享和环境信息透明,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以及监测网络化建设水平迈上了新台阶。地、市环保部门主动加强了与兵团环保部门在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环境违法行为通报转办、戈壁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沟通协调,进一步促进了兵地环境信息共享,为强化区域环境监督管理、进一步推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应急建设到位,突发事件处置有效
按照“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密切协作、高效务实”的原则和要求,我局与安监、交通、公安等部门建立了协调联动机制,负责处置环境应急事故。环境监测站和环境监察大队标准化建设得到一定加强,软件、硬件建设正积极想方设法逐步更新和添置;建立和完善了应急管理机制,确定专人专门负责应急管理工作,年初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环境应急管理计划》和《突发环境事件演练方案》,同时坚持每日向应急办上报应急管理信息,提高了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
五、机关管理到位,全年无事故
一是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重点加强了监测站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工作,严格执行《环境监测站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环境监测站实验安全和人员健康控制制度》、《环境监测站样品管理制度》等制度,强化全局工作的安全管理。同时,加强了全体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对易燃易爆有毒物品实行专人保管,做到领用要审批,使用要记录,确保危险物品安全。
篇4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安全;内容;建议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9-0201-02
随着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大幅度增加、教学与科研活动对实验室资源的依赖性增强、实验室开放性和共享性程度提高,实验室火灾事故、爆炸事故、毒害事故、机电伤人事故和设备损坏事故等也时有发生[1]。加强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不仅是教学、科研顺利进行的保障,也是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
一、实验室安全管理内容
(一)一般性安全管理
主要指防火安全、电气电路安全、仪器设备使用安全、个人防护措施、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实验操作规范、紧急预案等。实验大楼建设要充分考虑实验室的通风、照明以及温度、湿度控制等设施,电路、水、气管道布局安全、规范,有防火、防爆、防盗、防破坏的基本设备和措施等。
(二)化学品安全管理
主要包括化学品的种类与特性、化学品的储藏与使用等,特别是危险化学品。目前,高校实验室已逐步成为事故发生的高危区域,各种实验室特别是化学生物类实验室成为存在隐患最为突出的场所,实验室每天使用的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和易制毒的化学品种类不计其数,如果在管理上稍为不慎,处理方式稍为不当或不及时,都有可能酿成灾难,严重威胁学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学校的社会声誉。
(三)生物安全管理
主要包括生物制剂安全、微生物安全、人体血液/体液安全、传染性生物防护与控制等。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生物安全问题不断出现,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污染都可能构成极大的危害。近几年,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条例和法规,以法律形式对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进行了规范,主要包括《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2002)、《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GB50346—2004)、《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l9498—2004,2008年修订)等。所有这些法规政策标志着中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生物安全认可工作进入了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阶段。
(四)辐射安全管理
主要包括激光辐射安全、X射线安全、电磁辐射安全、辐射性物质与防辐射措施等。为了加强对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污染防治,国家颁布了《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和防护条例》等文件。2004年5月起,国家环保总局、公安部和卫生部联合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为期8个月的“清查放射源,让百姓放心”专项活动,这表明了国家对放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高校作为中国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在较多领域使用了核技术,因此也存在着如何加强放射源管理的问题[2]。
(五)废弃物安全管理
包括普通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化学品废弃物处理、生物废弃物处理、辐射材料废弃物处理、锐器废弃物处理、混合废弃物的处理等。
2005年7月,教育部和国家环保总局针对高校实验室的排污问题,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排污管理的通知”,把高校实验室的环境保护工作提到了学校管理工作的议事日程上,成为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教学科研校园环境的一项重要工作。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分别于2005年8月和2007年9月通过并实施了《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和《电子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但很多高校的化学实验室对废弃危险化学品仍未按该办法处理。部分高校即使在由指定人员收集后,仍然由于处理费用昂贵的问题,将收集后的危险废弃物低价交由不规范的公司运走,其最终结果还是倒入室外某个固定的场址,这对排放点的土壤和地下水将造成更加严重的点源污染[3]。
(六)高温高压设备安全管理
包括各种气瓶、高压反应釜、气体发生装置、高温设备、高真空设备等设备的区分、使用时注意事项、日常维护等。随着高校实验室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实验室承担的任务和拥有的仪器设备逐渐多样化,各种高温高压等特种设备在实验室中时有发现,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也呈现出来。2009年5月1日,国务院出台新的特种设备管理条例并正式实施。条例提高了特种设备事故的等级,提高了处理事故的部门级别,只要锅炉爆炸有人员伤亡,就要成立省级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同时对管理部门的监察人员也提高了问责力度,这充分说明国家对特种设备安全使用的高度重视。
(七)信息安全管理
信息安全保障实验室信息资源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等,关系到实验室良好有序的发展。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4.1.6条款要求“实验室及其人员对其在检测和/或校准活动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负有保密义务,并有相应措施。”为此,实验室应制定有关的措施或文件,并有效实施,以保证利益不受侵害。
二、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探讨
(一)完善安全工作组织体系和责任体系
研究表明,思想上不重视和管理不善是引发各类事故的主要原因。据中国火灾事故资料显示,90%以上的事故与人的错误有关[4]。因此领导重视,责任明确是安全工作的关键。管理首先要解决体制问题,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要完善安全工作体系和责任体系,可采取“学校归口管理—院系集中管理—实验室具体管理,责任到人”的管理模式,成立各级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责任分工明确的安全工作管理队伍,明确各个层面所应承担的责任及应履行的职责,并签订相应的安全承诺书,确保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不留真空地带。
(二)树立安全环保意识,加强防范措施
实验室管理要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重视实验室安全防范措施的建立,以“防患于未然”为指导思想,对实验室、实验仪器和实验操作进行分级管理,划分出实验室安全监控重点区域,区别对待。针对不同实验室或区域特点,了解可能导致事故的因素,并采用事故树[4]分析方法,获得各种因素的影响因子,以及每种因素发生后可能导致的破坏范围及威力,针对性地布置各种防范措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
(三)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的制订是系统管理的起点,也是监督管理的基础。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有其因果性、潜在性,必须要研究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原因、表现形式以及类型,从而探讨各种消除、控制事故发生的方法,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5]。为此要狠抓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的建设,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以达到规范、约束并指导实验室安全管理行为的目的,为实验室安全提供重要的保障,为教学科研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四)组织各种安全教育,加强实验室日常培训
实验室安全管理要“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安全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认识和安全素质,是防止各类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6]。实现实验室的安全工作目标,不能仅靠赋予师生管理责任,还必须组织各种教育,更重要的是加强实验室日常培训。
学校应在两个层面上开展安全教育工作:(1)学校层面:一是对师生开展常规性安全知识教育,内容涉及安全规章制度、消防知识、案例教育等;二是对师生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例如灭火器使用、报警、火灾逃生等,并且定期组织演练。(2)学院层面:组织学生学习掌握实验室仪器设备设施特别是特种仪器设备和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使用规范、化学试剂的使用与保管规范、实验操作规范以及实验室内部的管理规定等。与此同时,还应该注重对师生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考核,以促进全校师生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责任意识,掌握各种规章制度、规范与技能。
(五)加强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
实验室安全文化作为实验室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在中国高校实验室中的应用还存在许多空白点。借鉴各行业的先进经验,构建实验室安全文化体系,充分发挥文化的“软管理”作用来激发师生内在积极性,可以促使师生主动遵守安全规范,自觉消除安全隐患。结合不同实验室特点,建立实验室安全视觉识别系统(主要包括安全色、安全标志、警示线、警示语句及根据工作场所、设备和产品等特定条件下所衍生、组合的各种警示标识),能够形象地传达安全管理理念,提高安全视觉标识的统一性、标准性、系统性和艺术性而具有良好的宣传效应。它能使人感悟到安全文化的个性与内涵,其传播力量与感染力量最为具体而直接[7]。
总之,实验室的安全与环保工作关系到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是创建“平安校园”与“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中国高校迈向世界一流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与环保工作涉及面广,责任重大,需要多部门的重视和协调。目前我们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所开展的工作与国外相比还有差距,仍需要实验室管理部门和实验室工作人员齐心协力、集思广益、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五一.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概论[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
[2] 王咏妙.对高校实验室辐射安全管理的探讨[J].实验室科学,2008,(4):91-92.
[3] 朱丽华,徐锋.中国高等学校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8,(3):40-42.
[4] 王同顺,赵素然.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 保证师生的生命安全[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04,(6):143-145.
[5] 王立达.成教学院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1):149-151.
篇5
一、昆明市建设生态交通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交通道路建设仍需改善
近几年昆明市的城市道路建设得到了大大的改善,许多地方道路得到改建、扩张、修复,断头路的现象得到整治。但是我们仍不可避免的看到昆明的城市交通道路还是存在的许多问题,许多地段城市交通道路还有不小的压力,交通堵塞现象严重;断头路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治,以前的断头路现象还没有彻底解决,又出现了新的断头路问题;更重要的是道路绿化问题,有些地带由于道路的修建问题,没有考虑绿化问题,使得车辆一过就出现尘土飞扬等情况,不利于行人的出行健康,同时也对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
(二)机动车尾气排放量增加
2014年昆明市机动车数量接近200万辆,给城市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此同时它们所带来的尾气排放也给城市的环境带来了危害,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空气质量,是目前影响昆明市的PM2.5主要因素之一。另外由于昆明市机动车能源消费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以汽油、柴油为主,油电混合动力的使用比重较小,而天然气、乙醇汽油、太阳能、氢动力、生物燃料等其它新能源、清洁能源的使用情况也不是很乐观。而对于汽油、柴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必然会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持续增加,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
(三)公交车乘坐人数下降
昆明市的城市公共交通仍主要以公交汽车为主体,但是随着私家车数量的增加,公交车的乘坐人数确在减少。近几年昆明市仍不断投入对公交汽车行业的建设,但是在路线增加,班次增加的同时,公交车的乘坐量仍没有有所提高。根据了解,昆明公交集团2010年的日均客流量约235.4万人次;2011年约219.4万人次,比上年减少了16万人次;2012年约213.2万人次,比上年减少了6.2万人次;到了2013年的日均客运量约207.5万人次,比上年减少了5.68万人次,可以看出从2010年昆明的公交乘车人数一直呈下降的趋势。
(四)交通管理中的生态保护力度不够
目前昆明市对于交通管理仍以经济考核为主,对交通项目在设计、施工和运营全过程中的生态保护力度进行了弱化。在设计过程中,项目方普遍存在生态设计意识不强的现象,没有从长远出发。在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对原材料的循环利用程度不高,如对道路的修整、旧路面再生利用;道路两旁照明节能灯具的安装等情况。在运营过程中,更是存在许多损害生态环境的现象,比如中心城区道路扬尘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有些道路两旁的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对污染物的回收处理力度不够;有些道路、普通干线铁路两侧的洁化、美化、绿化水平有待提高;机场附近的噪声污染和车辆超限超载现象也较为普遍。这些都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和改善。
二、昆明市建设生态交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生态文明意识淡薄
建设生态交通,不仅仅是只注重交通设施的发展,更应该将它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考虑交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但是现在,虽然我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对道路、公路两旁的绿化设施和污染治理加以关注,但是对生态文明的意识还很薄弱,对生态交通认识还不是很到位,在交通的发展中仍一直强调优先提高供给能力、保障经济建设等要求,对资源、环境也是发展的重要要素的认识不深,同时忽视了公众出行需求的多样化和公平性。而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而言,对于生态文明的意识更是薄弱,对于生态交通的了解也不够充足,不利于生态交通的顺利发展。
(二)发展缺乏总体的设计和管理
交通建设离不开总体的设计和规划,生态交通的建设更是如此,首先目前一些关于生态交通建设的规划容易出现太过超前或不合理的现象,使一些建设项目落地实施困难,出现中途停工等现象。其次生态交通的建设涉及到交通、铁路、环保、水利等多个部门,容易出现区域和部门利益多元化,使得资源不能得到合理运用,相关各方在建设中对环境保护的职责、权利和义务的协调落实困难。第三设计规范的约束行,造成公路、铁路设施用地的刚性化,多种交通工具设计规范的差异化,造成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设施建设的难以推进。
(三)对机动车的管理有待加强
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增加,汽车尾气的排放已成为危害城市空气质量,影响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政府对机动车的管理力度应该继续加强,使耗能重、污染大的不符合环保理念的车辆退出市场,控制机动车的出行数量等。从长远来看,对于机动车的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同时它也需要我们的共同配合,才能更好的进行生态交通的建设。
(四)公交系统有待完善
近几年昆明市的公交体系虽已经具备一线城市的公交供应水准,但是乘车人数确在下降,在这一方面有其他的公共交通工具分流的原因,但是公交车自身速度慢,时间长、换乘不便等不足也是一方面原因。其次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不高,有些区域居民步行到公交站距离仍很远;部分新建住宅区居民出行仍存在时间、方向上的问题;高峰时段局部地区部分线路车厢满载率偏高,车厢拥挤现象时有发生。虽然目前对公交系统加以完善,但总体效率依然不高,仍需我们加以努力。
(五)建设生态交通体制机制
建设生态交通离不开制度上的创新。一方面关于生态交通方面的规章制度建设较为滞后。目前我们还没有统一规范生态交通的建设标准,缺乏系统完善的统计监测体系支撑和法规政策保障。另一方面有关生态交通的市场机制尚未建立。目前新环保清洁能源与传统能源、传统车辆装备与新环保清洁能源车辆装备、新材料与传统材料间的价格关系还没有理顺;交通施工、运营造成环境污染的违法成本较小,导致无法形成生态交通良性运作的市场机制;此外企业更新清洁能源车船装备和应用先进运营模式的积极性不强。
三、昆明市建设生态交通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生态保护的意识
生态交通的建设是为了实现交通和生态、社会的协调发展,我们在进行生态交通的建设时,不能只是片面的认识到生态交通建设的重要性,更要深入到精神层面,深刻意识到这一问题。同时也要加紧对公众的普及,让更多的人意识到生态交通建设的必要性,认识到生态保护的必要性。在这一方面可以以社区为单位加大宣传力度,组织活动让人们更能切身体会。另一方面可以以公益广告等方式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以建立网络平台等方式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加强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二)加强对生态交通过程的控制
(1)加强设计管理。设计和规划是生态交通建设的源头,昆明要加强这一方面的管理。第一要做好总体规划,应当从实际出发,做好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确定项目选址和布局,做好环保设施的规划方案、应急预案等,避免项目施工出现中断或停工的现象。第二做好各部门的规划,使各部门分工明确,合理配置资源,明确各方在建设中对环境保护的职责、权利和义务。第三严格项目设计用地审查,大力推广节地设计方案,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做好总体的规划,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实现交通的可持续发展。(2)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控。在生态交通的建设中昆明要加强对施工过程的土壤、水、大气和声环境保护。第一严格废弃物料等建筑垃圾的收集、运输、消纳和处理过程,加强对可耕种土壤的利用、土场绿化复垦和边坡植物防护,第二要注意施工中产生的废水等生活垃圾的回收处理,避免或减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第二减少和预防施工中的出现地面扬尘和粉尘污染,要注意噪声对周围居民的影响,禁止晚上施工。(3)加强对运营过程的管理。在运营过程中,昆明要加强管理,美化生态环境。第一加强危化品运输车船的GPS监控、电子路单管理、视频监管,做好污染防治和应急处置预案,防范交通事故引发环境污染事件。第二做好道路的洒水除尘工作,加大对生活垃圾、污染物回收处理的力度,加强机场附近的噪音隔声治理。第三要做好对路边环境的整治,扩大沿线绿化面积,提升沿线景观环境,建设生态旅游城市。
(三)加强对机动车的管理
首先制定严格的市场准入退出制度,对车辆排放进行严格管理。在这方面昆明可以制定合理的节能减碳标准,通过提高排放控制标准,使耗能重、污染大的不符合环保理念的车辆退出市场。其次倡导人们购买新能源型汽车,通过实施对购买新能源型汽车的个人给予补贴等政策,鼓励人们购买购买新能源型汽车,有利于城市空气环境的保护。第三控制私家车的出行,大力倡导人们选择公共交通的出行方式,选择电动车、自行车、步行等绿色交通方式出行,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机动车的数量,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量,为昆明生态交通的建设作出贡献。
(四)对公交系统加以完善
目前昆明对城市公交体系应该加以完善。首先可以设置公交运行的专线通道,在公交线路密集、客运量较大的道路并且路幅较宽、道路条件较好的多车道道路上设置公交专用车道;而道路条件较差,但公交线路和客运量较大的道路,可将它设为公交车专用街,以保证公交车畅通,缩短行车时间。第二延长公交车服务时间,目前昆明市有的地段运行时间段还很少,以至于起早和赶晚的就无法乘用公交车。第三降低公共交通收费价格,以价格优势使更多的人们选择公交车的出行方式。在机动车保有量不断提高的现阶段,公交车所拥有的耗能低、运量大的特点正好可以很好的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为昆明生态交通的建设提供大力支持。
篇6
化学类实验室比其他实验室如物理实验室、机电实验室、信息实验室等有所不同,它是一个相对高危的场所,实验室中有许多易燃易爆剧毒强腐蚀性化学药品和试剂,有些化学实验需要在高温高压等苛刻条件下才能实现。同时,大量分析检测仪器和设备带来了高电压和强电磁辐射的危险,化学类实验室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必须加强化学类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化学类重点实验室除了上述特殊性外,化学类重点实验室还面临科研任务大、学科交叉多、人员流动大等问题,这些都对重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带来了挑战。在学科交叉发展方面,现代化学与生命科学紧密结合,化学学科通过在生命科学领域的交叉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目前化学类重点实验室均有从事生命科学的研究并建立了生物学研究和实验模块。生命科学和化学的交叉融合为化学类国家实验室带来了生物安全的新问题。因此,如何有效管理和控制化学类重点实验室的化学和生物安全,避免和减少对环境和生命财产安全的危险成为重点实验室在建设过程中一个重大问题。本文以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所开展的实验安全管理实践为例,提出高校重点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可行建议。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立足于分析化学,定位于以生命物质为主要对象的分析化学方法学的基础研究,是化学和生命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它的安全管理运行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1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硬件建设
在建造实验室前,化学和生物研究模块最好各自独立而又紧密联系。化学研究模块要注意对火灾爆炸事故、化学品腐蚀、有毒物和放射物扩散丢失和高电压渗水的潜在危险的防护和隔离;生物模块除了在要求到达化学模块的建设要求外,特别要注意致病微生物等生物安全的防护和预防。
在设计建造阶段,首先应对建造实验室的目的、实验室的主要用途以及基本的性能指标等有足够的了解;要根据试验对象的危害性确定实验室的等级由于级别越高,建造和运行费用也越高,不能盲目攀比建设,以免造成浪费。其次,选择国内有能力承接高级别实验室设计和施工任务的企业,特别是曾经建设和设计过高级别化学和生物安全实验室,对生物安全实验室非常了解,并且具有相关资质的企业。然后,需要生物学、化学、建筑、空调净化、电气控制、结构抗震、给水排水、污物处理、气体供应、检测等多领域专家的协调合作。最后,生物安全实验室竣工后,必须首先经过国家授权的检测机构的检测,并由有关部门批准后才能投入使用。在设计建造中要引入绿色实验室理念,努力建设一个环保安全的实验室4。实验室建设要统一规划,既要考虑当前又要兼顾长远,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进行建设,不能盲目攀比建设,以免造成资源浪费,并努力降低运行维护成本0。同时实验室建设安全配套设施,如消防设施,急救设施等^。
在建造完成后,实验室要进行定期检查,确定是否配备了有效的安全防护设备(防火防盗设备、生物安全柜、高压灭菌器、感应水龙头、紫外线灯、洗眼装置等),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及时维护。对于冰箱、培养箱这类常年开机的设备,若仪器比较老旧的,要做好仪器报废和重新申购工作。管理部门也应加快仪器的报废和重新采购的工作,如有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存在,要及时排除隐患。对于在实验室进行的科研活动要尽心有效地曰常监督,包括:
1)做好内部或外部审核工作。内、外部审核是管理体系实施与维持的重要环节。实验室除日常的常规检查外还要至少每年进行一次系统的安全检查,制订详细的审核计划,明确检查目的,对发现问题提出详细整改方案,认真整改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情况提交实验室管理层。通过定期的审核以证实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持续符合要求并不断完善。
2)做好管理评审工作。管理评审是实验室管理层对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及其全部活动进行评审,是对安全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进行的系统评价,包括对实验室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制订是否对实验室各项安全管理活动具有指导性作用进行审核评价,达到使管理体系更有效运行的目的。
3)开展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维持管理体系良好运行的关键因素。质量控制包括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活动以及实验室间的比对、能力验证等外部质量控制活动,通过质量控制来评估实验室自身的工作质量,衡量实验室技术水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达到追求技术进步的目标。
4)做好记录的控制。记录是证明检测结果符合质量要求、为管理体系正常运行提供的客观证据。记录并保管好所有与实验过程和各种质量活动有关的原始数据,对各种质量活动过程的技术和质量记录进行有效控制,使每次实验记录都包含足够的信息,以便识别不确定度的影响因素,也是实验活动可追溯性的依据,为管理体系有效运作和实验活动符合认可评审要求提供充分的证据,为实验活动的改进提供依据。实验室安全体系运行中,应做到每项工作均有程序,有程序必须执行,有执行必须有记录,养成工作中随时记录的好习惯。以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该重点实验室有12项运行管理规定,其中一大块是涉及安全管理的。并且在2011年科技部正式发文批准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之后,该实验室除了根据规定做了必须硬件建设外,还对每个实验室安装了监控和门禁系统,加强对人员的准入管理,实验的记录控制以及安全检查也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详细的检查监督。
2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健全:日常管理
建立有效的安全管理体制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位是做好化学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重要环节。首先应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相关制度的建立不仅可以为环境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提供有效的保障,也有利于形成一种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使
安全管理工作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这些制度和规程应根据本实验室使用的化学品、生物实验标本类型和特性认真制订。例如:实验室准入制度,实验室的清洁、消毒、消防安全检查制度,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的生物化学安全操作规程,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置,事件、伤害、事故报告制度,生物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仪器管理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安全防护方面的制度,以及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实验生物安全制度的运行。如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要求将各种废弃物分类处理,放置在规定的地方,每周进行集中回收报废试剂,并对涉及化学生物安全的设备和防护用品进行清洁、消毒检查。
在建立健全实验室规章制度的同时,也要严格执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程。由于重点实验室是依托一级法人单位建设的,因此在安全问题上,高校需要明确权责,把责任分级落实到二级学院和实验室,实行领导负责制、责任追究制,明确各级人员责任制(包括一线开展实验活动的所有人员),对实验室生物化学安全管理和使用采取奖惩并重的办法,决不放过任何违反生物安全管理的行为。
3安全教育及技术培训:系统的学习和培训
重点实验室应组织对进入实验室的所有人员进行生物化学安全知识教育和培训,把实验室安全教育纳入日常管理工作。通过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火灾处理、危险化学品泄露、检验技术、生物安全操作和实验室事故应急处理方法等培训,来提高学生和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使其熟悉如何识别和控制实验室危害因素,了解如何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来预防实验室事故。所有人员经严格考核后方能持证上岗。由于实验室管理都趋于信息化,使得实验室管理更易于细化a2_13。电子门禁、仪器网络使用权限等都可以针对每个学生和操作者的实际使用情况、操作情况进行权限设置。如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门禁权限只下放给有研究需要并经过严格培训、持证上岗的学生。安全设备的操作证也必须有使用权限的学生才能打开。上述措施的施行确保有需求的人员经过严格的考核才可以进入实验室,并对潜在危险进行有效排查。
篇7
湖南常宁水口山经济开发区生态环境管2020年度自评估报告
一、园区概况
湖南常宁水口山经济开发区位于衡阳市常宁市区(县),园区代码S437011,园区级别为省级工业园区,主导产业有色金属冶炼与深加工产业(水口山工业园)和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农产业加工(宜阳工业园),核准范围面积8.7958(其中水口山工业园7.0015,宜阳工业园1.7943)km2,园区规划环评批复(含调扩区、跟踪评价)情况已审批,批复文号湘环评函﹝2017﹞29号。
园区经济发展概况:水口山经济开发区为湖南省重点开发区、湖南省发展战略重点“一点一线”中心地带、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主要承载地、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 、全省唯一的有色金属化工园区 ,1994年3月经省政批准为省级开发区(湖南首批28个省级开发区之一 ),2006年9月经国家发改委公告保留为省级开发区。
2020年园区技工贸总收入330亿元,同比增长16.47%;工业总产值324亿元,同比增长16.07%;完成税收7.5亿元,同比增长24.6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9亿元,完成招商引资25.6亿元。
截止到年底,园区已入园企业数量42个,其中,上一年度末已入园企业数量0个,本年度内新入园企业数量 个,本年度清退企业数量0个。园区内已完成环评批复手续企业数量23个,本年度新增项目环评批复0个,无环评批复的企业有0家。园区内已完成环保竣工验收手续企业数量17个,本年度新增环保竣工验收企业数量0个,未完成验收的有25家。园区内已完成应急预案备案手续企业数量13个,未完成应急预案备案的企业有29个。园区内已取得排污许可证企业数量13个,是否存在未取得排污许可证企业的情况,是。
园区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化学需氧量 593.47 t/a,氨氮 125.21 t/a,二氧化硫 899.897 t/a,氮氧化物 358.624 t/a,VOCs / t/a,铅及其化合物 4.79 t/a,汞及其化合物 0.01 t/a,颗粒物 163.35 t/a,。
二、环境管理情况
(一)规划环评批复要求落实情况
表1 环评批复要求落实情况
序号
环评批复要求
实际情况
是否落实
1
严格按照经环评优化的功能区划进行开发建设,落实生态隔离带的建设和控规要求,按园区管委会提出的《水口山工业园区区域环境整治方案)》,在园区规划的三类工业用地外围设置1km的规划控制距离,其内不得新增建设学校、医院、居民住宅等环境敏感型建构筑物;控规范围内现有居民根据后续引进具体项目环评确定的环境防护距离实施搬迁安置;地方政府应协调相关部门后续进一步落实园区周边农业规划、农田结构、种植结构等调整工作,有色冶炼区规划控制距离内禁止种植食用部位易富集重金属农作物。
水口山工业园内不设生活居住区,依据周边集镇区统一规划配套生活服务区和拆迁安置用地。
严格按照规划环评优化的功能区进行开发建设,严格落实生态隔离带的建设和控规要求,水口山园区规划的三类工业用地外围设置1km的规划控制距离,区域内不设生活居住区;宜阳工业园不建气型污染严重的项目。
已落实
2
严格执行企业准入制度,入园项目选址必须符合总体发展规划、用地规划、环保规划及产业规划要求,不得引进国家明令淘汰和禁止发展的能耗物耗高、环境污染严重、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建设项目;管委会和地方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必须按照报告书提出的园区准入负面清单的要求做好项目的招商把关,在入园项目前期和建设期,必须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其排污浓度、总量必须满足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要求;加强对现有已入园企业的环境监管,对不符合产业定位的常宁市华骏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实施搬迁。
园区严格按照规划环评批复要求审核入园企业是否符合园区产业定位,是否符合园区各类规划要求,列出园区准入负面清单,严把招商引资关。入园项目前期、建设期和运营期,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加强日常监管,力推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工作,使企业排污浓度和总量达到相关要求。
已落实
3
严格执行《湖南省湘江保护条例》,园区不得新增涉重金属水污染物排放量;按“雨污分流、污污分流”原则优化区域排水方案,水口山工业园区生产、生活废水分别通过污水管网收集后排入园区工业、生活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外排湘江,对其中涉重金属废水按项目环评要求执行;铜铅锌产业基地工业废水必须落实零排放要求,对不能直接回用的工业废水必须经深度处理后在企业内部消纳,严禁进入各类自然水体;宜阳工业园产生废水通过管道收集进入到园区拟建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外排潭水;加快各分园区排水管网、宜阳工业园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进度,在管网及相应污水处理厂建成接管运营前限制水型污染企业引入;园区管理机构应对耗水量大的企业实施新水定额管理,制定有效的调节措施提高企业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减少废水排放总量。
园区严把涉重金属水污染排放企业审核关,涉重金属水污染排放的项目一票否决。目前正在开展园区“雨污分流、污污分流”摸底调查,为后期制定优化的区域排水方案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水口山园区工业污水处理厂正在实施技术改造工程,水口山园区生活污水处理厂改扩建二期工作正在实施过程中,宜阳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完成,预计年底建成运营。
已落实
4
加强经开区大气污染防控措施。宜阳工业园禁止引进气型污染大的企业和项目;园区管理机构应加强管理,各分园区新引进企业必须采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并对现有企业进行能源结构清洁化改造。加强企业管理,对各企业有工艺废气产出的生产节点,应配置废气收集与处理净化装置,做到达标排放;加强生产工艺研究与技术改进,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工艺废气的无组织排放,入园企业各生产装置排放的废气须经处理达到相应的排放标准;合理优化工业布局,并在工业企业之间设置合理的间隔距离,避免不利影响。
通过合理优化企业布局,避免气污染对企业的相互影响。通过建设安装空气小微站,对水口山园区空气质量进行随时监控,针对空气质量随时开展相应环保管理措施。引进天然气站项目,并要求园区各企业必须采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加强企业监管,应用在线监控,促使企业做到达标排放。
已落实
5
做好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转运、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建立统一的固废收集、贮存、运输、综合利用和安全处置的运营管理体系。推行清洁生产,减少固体废物产生量;加强固体废物的资源化进程,按循环经济要求进一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规范固体废物处理措施,对工业企业产生固体废物特别是危险固废应按国家有关规定综合利用或妥善处置,严防二次污染。规范园区各企业的危废暂存场所建设,确保满足防风、防雨、防渗要求,防止危废流失。
已建成园区生活垃圾中转站,规范园区生活垃圾的收集、转运和无害化处理。已建成园区危废处置中心,针对园区产生的危废进行无害化处置。加强园区固废处置场所监管,确保稳定正常运营。
已落实
6
园区应统筹相关规划、社会关系、拆迁、舆情等协调工作;建立专职环境监督管理机构,加强环境风险预警、防控、应急体系建设,建全环境风险防控管理工作长效机制,加强风险管理,落实防范措施。建立有效的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系统和有效的拦截、降污、导流等设施以及涉重三废的风险应急管理办法,制定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和设施建设,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并定期有针对性地排查环境安全隐患,有计划地组织应急培训和演练,全面提升园区风险防控和事故应急处置能力,严防环境风险事故发生。
园区已统筹相关的协调工作;已建立专职环境监督管理机构,已完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全面提升园区风险防控和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做好严防环境风险事故发生。
已落实
7
严格落实经开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措施。按照环评预测分析和地方环保局意见,至规划期末(2020年)
已严格落实经开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措施。
已落实
表2 园区规划环评要求的年度自行监测计划落实情况(环境质量)
环境
要素
监测点位
监测时段或频次
监测因子
落实情况
大气
环境
朱陂村、水口山子弟学校、新华村、千家村
每半年1次
SO2、NO2、PM10、PM2.5、TSP、氟化物、硫酸雾、硫化氢、铅、汞、砷、镉、铬等
已落实
地表水
康家溪、曾家溪、宜水、潭水
每年1-2次
pH、COD、BOD5、SS、氨氮、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总磷、石油类、粪大肠菌群、氟化物、挥发酚、Cu、Zn、Pb、As、Hg、Cd、Cr6+等
已落实
地下水
金铜厂区内、
朱陂塘组等
每半年1次
氨氮、pH、总硬度、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氯化物、硫酸盐、挥发酚、氰化物、高锰酸盐指数、氟化物、溶解性总固体、铅、镉、砷、汞、六价铬、铁、锰等
已落实
噪声
环境
各企业厂界、
居民点
每半年1次
连续等效A声级
已落实
土壤
新同村、雷公塘、田州村、千家村
每3年1次
pH、铜、锌、铅、砷、汞、镉、铬、镍等
已落实
生态
环境
由专业调查机构视具体情况而定
每3年1次
动植物资源、植被、土地利用、景观环境、水土流失及农业植被有毒有害物质残余等
已落实
表3 园区规划环评要求的年度自行监测计划落实情况(污染源)
污染源名称
监测项目
监测频次
落实情况
废气
各类炉窑烟气
SO2、烟尘、粉尘、铅、砷、镉
每季度一次
已落实
锅炉
SO2、烟尘、粉尘、氮氧化物
每季度一次
已落实
工艺废气
铅、砷等
每季度一次
已落实
废水污染源
废水处理站排水
废水量、pH 、COD、石油类、氨氮、挥发酚、总磷、重金属
废水量和COD、重金属在线监测;其它项目每天一次
已落实
各企业的废水排放口
废水量、COD、pH 、石油类、氨氮、企业的特征污染因子、各种第一类污染物
废水量在线监测;污染因子每天监测一次或排放前监测
已落实
固定噪声源监测
连续等效A声级
每季度一次
已落实
(二)“三线一单”落地应用情况
表4 园区环境管理与“三线一单”的管控要求落实情况
管控维度
管控要求
落实情况
空间布局约束
(1.1)水口山工业园:不得设置生活居住区。区域内严格控制新、改、扩建水型涉重污染项目。三类工业用地外围设置 1km 的规划控制距离,其内不得新建学校、医院、居民住宅等环境敏感性建构筑物;有色冶炼区规划控制距离内禁止种植食用部位易富集重金属农作物。
已落实
(1.2)宜阳工业园:不得建设气型污染严重的项目。
已落实
污染物排放管控
(2.1)废水:园区不得新增涉重金属水污染物排放量;按“雨污分流、污污分流”原则优化区域排水方案。
水口山工业园区:园区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分别通过排污管网收集后排入园区重金属废水深度处理循环利用工程、松柏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处理达标后外排湘江,其中涉重金属废水按照项目环评要求执行;铜铅锌产业基地工业废水必须落实零排放要求,对不能直接回用的工业废水必须经深度处理后在企业内部消纳,严禁进入各类自然水体。规划区雨水通过自然排放分别进入湘江、曾家溪和康家溪。
宜阳工业园:废水经园区拟建宜阳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外排潭水;加快园区排水管网、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进度,在管网及相应污水处理厂建设完成接管运行前限制水型污染企业引入。园区雨水就近排入潭水,汇入宜水,在柏坊镇汇入湘江。
已落实
(2.2)废气:加强经开区大气污染防控措施,对各企业工艺废气排放节点应配置废气收集与净化处理装置,做到达标排放;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园区内工艺废气的无组织排放。强化末端治理,加快推进有机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沥青搅拌等行业企业 VOCs 治理,确保达标排放。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汽车制造、工程机械制造和家具制造行业全面实施油性漆改水性漆,减少 VOCs 产生量。
已落实
(2.3)固废:做好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转运、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建立统一的固废收集、贮存、运输、综合利用和安全处置的运营管理体系。推行清洁生产,减少固体废物产生量;加强固体废物的资源化进程,按循环经济要求进一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规范固体废物处理措施,对工业企业产生固体废物特别是危险固废应按国家有关规定综合利用或妥善处置,严防二次污染。规范园区各企业的危废暂存场所建设,确保满足防风、防雨、防渗要求,防止危废流失。
已落实
(2.4)园区有色金属冶炼、化工等行业及涉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应满足《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关于执行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第一批)的公告》的要求。到 2020 年,全市重点行业的重点重金属排放量比 2013 年下降 12%。
已落实
环境风险防控
(3.1)水口山工业园区应建立健全环境风险防控体系,严格落实《常宁市水口山经济开发区有色金属工业园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中提出的各项环境风险事故防范措施,严防环境风险事故发生,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宜阳工业园尽快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和备案,严格落实应急预案中提出的各项环境风险事故防范措施,严防环境风险事故发生,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开展应急演练。
已落实
(3.2)园区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污染物排放企业,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危险化学品的企业,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企业,尾矿库企业等应当编制和实施环境应急预案;鼓励其他企业制定单独的环境应急预案,或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制定环境应急预案专章,并备案。
已落实
(3.3)建设用地土壤风险防控:结合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情况,根据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及现有重金属污染场地调查结果,逐步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及其开发利用的负面清单,合理确定土地用途。土地开发利用必须符合土壤环境质量要求。各部门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相关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污染地块的环境风险,合理确定土地用途。
已落实
(3.4)农用地风险防控:划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加大农用地保护力度,禁止在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区域新建有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矿采选、化工、电解 锰、电镀、制革、石油加工、农药生产、危险废物经营等行业企业。制定实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方案,采取农艺调控、化学阻控、替代种植等措施,降低农产品重金属超标风险。
已落实
(3.5)污染地块风险防控:对于园区已确定的污染地块,在修复前,设置标志标识围栏,根据各地块的环境因地制宜采取建设撇洪导流沟渠、地表覆盖等措施减少雨水冲刷等风险管控措施。
已落实
(3.6)园区应推进有毒有害气体预警预报体系建设,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已落实
资源开发效率要求
(4.1)能源:水口山工业园禁止燃用中、高硫原煤,燃煤含硫量必须控制在 1.0%以下。各分园区新引进企业必须采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并对现有企业进行能源结构清洁化改造。园区应按“湖南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工程建设项目区域评估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尽快开展节能评估工作。
已落实
(4.2)水资源:强化工业节水,淘汰落后的用水技术、工艺、产品和设备,开展高耗水工业行业节水技术改造, 开展水平衡测试和用水效率评估,大力推广工业水循环利用, 推进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工业园区建设。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突出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目标,到 2020 年,常宁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 2015 年下降 32.7%,万元 GDP 用水量应比 2015 年下降 30%。
已落实
(4.3)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和节约集约程度,园区土地投资强度达到 3000 万元/公顷。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工业项目投资强执行《湖南省建设用地指标》(2020 版)十二等区域控制指标要求。
已落实
(三)水环境管理
园区配套集中污水处理设施2个,园区污水管网覆盖率为100%。其中第一个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名称为常宁市松柏镇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规模为10000m³/d,实际处理规模为6651.4m³/d,污水处理工艺为AAO工艺,在线监测达标率100%,园区雨水管网覆盖率100%。
第二个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名称为水口山工业污水厂,设计处理规模为10000m³/d,实际处理规模为2283.2m³/d,污水处理工艺为(沉砂+调节)+化学沉淀+超滤的组合工艺,在线监测达标率100%,园区雨水管网覆盖率100%。
园区内涉及工业废水外排企业数量4个,工业废水总排放量2283.2m³/d,外排污水纳管企业数量2个,污水集中处理比例100%(按外排水量计),涉一类污染物排放企业车间排口达标情况及在线监测情况。
园区年度水污染物总排放量:化学需氧量40.38t/a,氨氮3.954t/a,其他因子(重金属等) / t/a。
排污口下游最近的地表水水质管控断面名称松柏断面,水功能区划 Ⅲ 类,监测达标率 100%,超标因子 / ,最大超标倍数/ 倍。
“双源”地下水监测建设情况及监测结果自评。
园区内涉及黑臭水体数量0个,已完成整治 / 个,未开工的 0 个,修复中的0个。
(四)大气环境管理
园区内涉及工业废气外排企业数量8个,大气质量监测达标率100%,超标因子 无 ,最大超标倍数 0 倍。大气污染物总排放量:二氧化硫 899.89 t/a,氮氧化物 358.62 t/a,VOCs / t/a,其他 / t/a。
目前,园区内已建成3个网格化监测微型站,分别位于二医院、希望中学、经开区管委会。监测因子为PM2.5、PM10、SO2、NO2、O3、CO及基本气象参数(温度、湿度、风向、风速、气压)。根据运营单位长沙华时捷环保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2020年6月-2020年12月运营月报上的监测数据显示,各点位在此期间的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空气质量良好。
(五)土壤环境管理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达标率100%,超标因子无,最大超标倍数 0倍。
园区内涉及污染地块数量 0个,已完成修复 / 个,未开工修复的 / 个,修复中的 / 个。
(六)固体废物管理
园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企业数量9个,产生量 1062979.25 t/a,其中,自行综合利用687180.89 t/a,自行处置 0 t/a,外委处置 375799.37 t/a。危险废物产生企业数量 10 个,产生量214945.82 t/a,其中,自行综合利用 54110.30 t/a,自行处置 0 t/a,外委处置 160836.52 t/a。
园区集中的工业固废处理设施情况:处理能力 - t/a,处理工业固体废物种类 - ,处理工艺 - 。
(七)投诉管理
本年度园区共受理各类(含各级督查、各级环保投诉等)投诉 4件,已完成整改 4件,完成率 100 %。环保督察交办问题 0 件,已完成整改 / 件,完成率 / %。
(八)园区信用评价
表5 园区生态环境管理与信用管理办法和细则的自评情况
序号
一级评价指标
二级评价指标
评价标准
分值(分)
园区实际情况
1
环境准入管理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产业园区有重大调整和修订未重新开展规划环评
-1
2
产业园区规划实施五年以上未组织开展环境影响跟踪评价
-2
3
建设项目环评
产业园区内有建设项目未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
-1
4
产业园区内有被评为黑名单的企事业单位
-1
5
环境基础设施
废水收集处理
产业园区废水集中处理率未达到100%
-3
6
产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执法监测不达标
-2
7
废气治理与管理
产业园区涉VOCs重点排放企事业单位未进行有效收集、未设置有效的VOCs污染治理措施或未按规定建立管理台账
-1
8
产业园区未按规定建成大气环境监控预警系统
-1
9
固废处置
产业园区未建成危险废物监管体系
-1
10
产业园区内企事业单位发生危险废物非法倾倒、转移、处置事件
-2
11
环境监测监管能力
监测能力
产业园区未开展自行监测或自行监测数据弄虚作假
-2
12
产业园区未按规定建立与环境监测要求相匹配的环境监测能力
-1
13
监管能力
产业园区建立了污染源在线监控、企事业单位生产工况、电能监控、一企一管水质监控、视频监控及环保设施运行监控、环境质量监控等产业园区数字化在线监控平台(任意一项)
+1
本园区已建立了视频监控及环保设施运行监控。(+1分)
14
信息化建设
产业园区未建立环境信息管理档案
-1
15
环保信息公开
产业园区未及时公开年度环境监测报告或园区年度环境监测信息,园区污染物排放状况、企业达标排放情况、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环境风险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等信息公开不完整的
-1
16
环境风险防控
环境风险排查
产业园区年度内未开展环境风险隐患和环境问题排查工作
-2
17
环境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产业园区设置了风险防控环境应急指挥平台
+1
18
产业园区未按要求制定或修编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1
19
产业园区未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
-1
园区暂时未定期开展演练。(-1分)
20
产业园区环境应急救援物资配备不符合规定
-1
21
风险防控体系
产业园区未建立环境风险源数据库,未落实各项风险防范措施
-1
22
产业园区发生重特大环境污染事件或存在被省级以上环境主管部门通报的突出环境安全隐患
-4
23
产业园区出现区域限批、挂牌督办、约谈、中央及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不力等情况
-3
24
环境综合治理
环境第三方治理服务
采取了第三方治理服务模式
+1
园区已引入第三方检测单位,开启了第三方服务模式。(+1分)
园区最终得分
10分
说明:
一、初始分值为9分,满分12分。
二、产业园区未及时按照要求上报自查报告,直接评定为环保风险园区。若自查报告中未上报某项指标内容的,此项指标按最高分进行扣分。
表6 园区信用等级判定表
序号
信用等级
信用分值
1
环保诚信园区
10-12分
2
环保合格园区
6-9分
3
环保风险园区
5分及以下
本园区为“环保诚信园区”
三、园区环保工作成效、主要措施做法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衡阳市和常宁市生态环境局的大力支持下,园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严格落实县委、县政府和环保部门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园区各废气排放量较2019年均有所下降。工作废水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较好的完成了本年度的环保任务。主要工作如下。
1、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群众环保意识。为提高企业环保意识,园区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主题活动日等契机,采取多种手段,多措并举,使入园企业环保意识不断增强。
2、坚持依法行政,确保达标排放。依法对工业企业加强环境监管工作,对重点企业开展专项治理,严厉打击偷排漏排行为。
四、园区生态环境管理存在主要问题和难题
1、园区环保人员不足,环保相关工作开展困难。
2、应急演练等机制还不够完善。
3、需进一步加强监管,确保企业持续达标排放。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1、建议尽早引入环保管家。
2、不断健全新思路,健全完善监管体制机制。
3、严格执法,强力推进水、大气、土壤等三大污染防治工作。
篇8
现在看来还要加一句“食者以安为先”,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近年来,我校餐饮工作始终坚持安全第一、健康至上的指导思想,把食品安全放在第一位,作为重中之重。始终坚持“三服务,两育人”宗旨,把食堂的稳定、安全作为教学、科研、生活秩序稳定的重要保障;把服务师生,让师生满意作为食堂工作的重要目标;把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作为食堂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创新模式,健全制度,队伍建设,强化管理,狠抓落实等一系列举措,抓稳定、促健康、保安全,使食堂工作有了很大成效,目前已基本实现厨房设备现代化、加工生产流程化、饭菜品种多样化、食品安全责任化、销售控制一体化、就餐环境温馨化、管理服务人性化标准,获得了广大师生的充分认可。
师生满意度在95%以上,学生食堂就餐率在90%以上,学校食堂工作正朝着安全、稳定、高效的良性轨道发展。被省卫生厅授予“食品卫生等级a级单位”;被省教育厅授予“卫生安全先进集体”;20__年被省教育厅授予“全省食品卫生工作现场会示范单位”;在全国农业院校饮食工作会议上进行了主题发言。目前我校是吉林省饭店餐饮烹饪协会团体会员、常务理事单位;省高校伙专会常务理事单位。
一、党委重视、领导关心
多年来,学校党委对食堂安全稳定工作非常重视,对食堂的建设和改造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为了满足学生就餐要求,改善就餐环境。
,在学校教学、科研经费及其紧张的情况下,党委从科学发展角度出发,决定将原来二食堂改为其它教学设施,投资1500多万元,新建一栋1万平方米的大学生餐饮中心,同时累计投资400多万元购置先进的厨房设备。要求新食堂从规划设计到建筑施工,要以标准化食堂为标准,注重食品加工流程,注重节能环保,注重就餐环境。按党委的要求,我们先后到省内外多所大学取经学习,并将设计初稿交卫生监督部门审核后开始实施。同时还配套建设了中央送风系统、太阳能集中热水系统、燃料集中供应系统、物流管理系统、主副食加工系统、餐具集中清洗消毒系统。饮食中心每年还从基金中投资20多万元增添设备和对原有设备进行维修改造,使设备完好率达到100%。另外,在和学校还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对慧园餐厅和左家校区食堂进行了标准化改造。目前,学校食堂结构合理,厨房设备先进,就餐环境优雅,满足了学生的消费需求,为饮食安全工作提供了硬件保障。
学校领导始终把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政策。为减少成本,稳定饭菜价格,房屋基础设施一直实行“零租赁”;食堂大型维修改造和大型设备配置一律由学校承担;正式编制职工全部由学校开支;水电费用给予适当补贴,采暖费用全部由学校负担;上级财政对食堂的补贴补助不留不扣。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食品卫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检查食堂工作,定期召开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专门研究食堂安全稳定工作,多方征求师生意见和建议,适时提出食堂工作的不足和改进的意见,不断满足学生的各种饮食需求。
二、深化体制改革,创新管理模式
“公有制管理,市场化运营,公益”是我们通过几年来的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极具创新意义的管理模式,其宗旨是提升食堂公益的能力和水平。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高校食堂肩负的重担丝毫不亚于课堂,吃的起、吃的饱、吃的好、吃的安全、吃的和谐,样样都是食堂的责任;还要负担起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职责。所以说高校食堂具有较强的公共产品特征,公共产品往往市场起不到应有的调节作用,完全市场调节会损害服务的公益性,完全公有制管理又会降低效率,这也正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十几年来仍然举步维艰的真正原因所在。我们的做法是在体制上实行公有制管理,所有食堂及窗口不共建、不承包、不托管,师生伙食全部由学校统一管理,集体经营,保证管理的力度;在运行上实行市场化运作,集体大伙采用岗位职责绩效制,目标窗口实行独立核
算制,窗口负责人具有班组长和窗口经理双重身份,具体分配办法是交足公共管理费,留够原材料消耗和人工费,剩余全部由窗口经理自主支配,如若不足也要由窗口经理自行支付。在市场化运作过程中,为了切实保证公益宗旨,重点做好两项工作。(一)选择窗口经理。在确保基本伙食质量、安全、稳定的基础上,为了增加饭菜花样品种,提高伙食质量,我们采用招标的形式吸引社会能人担任窗口班组长、经理,负责窗口经营。对引进人员要按窗口管理准入制度从经营经验、管理能力、文化道德等多方面进行审核,按民主决策程序,由招投标小组投票决定,被选定者要交纳合同约定内容履约保证金,签定“安全卫生质量服务”责任状后,才能签定准入合同,履行准入手续。
(二)全程控制:对窗口的经营管理实行“五统一,一否决、两淘汰”原则,即:统一采购原材料、统一控制销售价格、统一数量标准、统一设备配置、统一经营分配,涉及食品安全的问题实行一票否决制,对窗口进行每学期诚信度量化评审,进行红、黄牌排序,两张黄牌淘汰,合同期满评比末位淘汰,不再允许竞标。严格控制窗口之间人员流动和项目品种变更,防止恶意竞争,窗口人员变动和增加经营品种必须经餐厅经理和中心主任批准。规范窗口管理,严格管理制度,逐级落实,实施餐厅经理检查日报和中心主任检查周报制度。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利用“火炉效应”,重点对“收取现金、私自进货、留样不足、高价销售、超项经营”实施严格控制。例如:私自进货,将处以货物价值100倍罚款;收现金一次罚款元,第二次解除合同;食品留样一次漏留罚款500元,不按规定价格销售和超项经营均停业整顿三天。
通过深化改革和创新模式的运行,食堂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防范能力不断加强,师生满意率不断上升。
三、全过程控制,切实将食品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一)实行原材料统一采购,确保进口安全
把好食品安全关,必须首先把好原材料源头关。我校采取主体准入、质量准入、市场巡查、危品退市、分类监管、预警防范六项制度加强了对原料采购的管理。实行招标采购、招商采购和集体定点采购相结合。中心内各食堂、各目标管理窗口所使用的原材料全部由学校统一采购,对“米、面、油、干调、肉、蛋、设备”等进行企业准入招标,即:每年每一品种选择3家准入企业,交纳诚信保证金,通过每月月底送样、质量鉴定、网上公开报价确定供应商,当月价格、质量一经确定不得改变。另外对新鲜黄花菜、各类豆角等危险菜品采取终身退市,一律不准采购。每学期会同审计处、财务处、学生代表对市场价格和产品质量进行市场巡查。对未招标的批量物资集中定点采购。严格执行索证制度和食品质量安全qs准入制度。豆浆、豆腐、面条、半成品蔬菜等均由食堂统一加工,使用部门按成本价领用。通过几年来的运行,规范了操作,确保了原料安全,提高了质量,杜绝了腐败,降低了成本。
(二)强化现场管理,实施过程控制
按规定程序进行挑选、清洗、加工、切配、烹饪、销售。采取分类监管、定点存放的办法,完善了流程管理,重点强化了对叶菜浸泡、鲜蛋清洗、冰箱冰柜的分级分类量化管理等工作。实施“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
的6s管理,实现了厨房地面无水化作业,使现场管理井井有条,确保加工生产流程科学规范,避免交叉污染和二次污染的发生。食品加工过程做到“四分开,四到位”即:生熟分开、冷热分开、物品与原料分开、成品与半成品分开;蔬菜挑选存放到位、叶菜浸泡时间到位、物品按标识摆放到位、盛放器具消毒到位。所有物品力争做到“有名有位”;机械设备专人专用。与此同时,食堂从业人员定期体检并养成良好的卫生意识和操作习惯,加强门禁管理,严禁非本食堂工作人员随意进入食堂加工操作间及原料存放间,加强值班值宿,实行全餐厅24小时跟踪录像,防止投毒事件发生。制定了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预案,把食品安全工作做为重中之重,为食堂工作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严格销售控制,注重末端管理
建立了出售预检制度、食品留样制度、剩食处理制度。每餐制作好的饭菜必须填写销售申请,经餐厅经理审批后方可销售。为确保售出食品可溯源,食堂所有窗口出售的食品全都要在专用柜中留样150克,保留48小时。另外严格对经营项目的细分管理,各窗口副食经营品种特色鲜明,原则上不重复,面食类干湿面分开操作,分开销售,避免了内部恶性竞争。做到各个环节都有制度,有登记、有落实、有责任人。
(四)餐具实行统一管理,确保使用安全
饮食中心学生所使用的餐具全部由学校提供,由饮食中心统一发放、回收、消毒。饮食中心在每个食堂都配有专用洗碗机,严格遵守洗消流程规定。为确保消毒彻底,我校所有餐具全部实行热风消毒柜二次消毒,确保餐具安全。并定期向卫生职能部门送检,检验合格率均为100%。
四、科学管理,建立食堂安全稳定的长效机制
高校食堂稳定与食品安全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想实现长治久安,光靠领导的热情和能力,以及广大员工对饮食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是远远不够的。领导不能总在一个岗位,员工也要流动,当他们的热心、责任心和事业心受到挫折怎么办?所以要想让食堂能够持续不断提升餐饮服务能力和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最可靠的办法就是建立系统的长效管理机制,实现科学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今天和明天一样,领导在和不在一样,检查时和不检查时一样。基于以上考虑,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四项工作。
(一)导入iso标准,实现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科学管理。
年初,我们在全校饮食系统导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2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当年11月份通过了两项认证。20__年6月成功通过复评。通
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导入和认证,创造了员工充分参与管理的环境;明确了以师生为中心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实现了全过程的纵向流程安全控制;建立了全范围的横向质量安全控制;完善了包括服务规范、质量规范、监督规范在内的各项管理制度。通过iso2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导入和认证,充分认识了人的因素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重要性,强化了人力资源管理;注重了食品加工环境的管理,进一步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建立客观适用的管理记录,从而记录各个过程的结果,为控制各个过程的行为和追溯提供依据。学校领导高度重视饮食中心的认证工作,明确要求认证工作不能走过场、流于形式,必须持久地、不择不扣的按照认证标准要求认真做好食堂每一项工作,使我校食堂管理工作进一步迈向标准化、精细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二)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岗位职责,强化监督作用
常言道:人治治一时,法治治一世。体现在学校后勤工作上就是用人管,管一时;用制度管,管长远。我校后勤饮食中心非常重视管理过程中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先后制定了卫生管理、仓储保管、食品加工等各种操作规范和规章制度21项,餐厅经理、餐具消毒、产品销售等不同岗位职责22项,原料采购、目标窗口、财务管理等管理办法7项。每年对饮食服务中心管理规范汇编进行修订一次,今年又编制了《管理工作手册》,涉及国家法律法规,内部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操作规范、服务标准、生产流程、卫生安全等项内容,使食堂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为了更好的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发挥制度应有的作用,必须强化监督作用。我们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餐厅经理日检查和中心主任周检查相结合;食堂之间、班组之间互动联评与学校领导和后勤处领导检查相结合的方法,严格检查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执行情况。我们还主动请市、区卫生监督部门来校监督检查指导工作,每学期至少一到两次。及时通报检查结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将监督检查工作本身制度化、规范化。把检查结果同各项评比、绩效考核紧密联系起来,与员工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真正起到了制度管长远,制度保安全的作用。
(三)提高员工素质,稳定员工队伍
食堂的员工就是食堂的人力资源,是食堂能否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因此,提高员工的素质,稳定员工队伍就是实现食堂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
1、加强岗位技能培训,提高服务能力。中心食堂员工每学期开学前都要参加3天岗前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有食品安全知识、食品营养常识、安全生产常识、生产操作规程和中心各项规章制度。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2、加强业务骨干培训,定期安排业务骨干人员参加食品卫生部门组织的培训会、技术比赛、经验交流等活动,邀请吉林省饭店餐饮烹饪协会老师来校讲课。暑假在吉林工商技师学院组织了30多人的“厨师、面点师集训班”,现在中心一线技术岗位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为41人,占17%;组织了营养师培训学习,饮食中心现有营养师35人,占14%。实现了重点岗位全覆盖,大大提高了员工的技能水平,餐厅的饭菜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和改善。
3、加强管理队伍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每年按计划组织管理岗位、技术岗位人员到餐饮管理比较好的兄弟学校和各大城市美食街参观学习,请有经验的管理专家来校指导。
4、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增加服务意识
以党支部为核心不断加强员工思想教育,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准,促进一线服务队伍“妈妈式”服务理念的形成。通过岗位练兵、刀工比赛、服务明星等活动的开展,推进了“工人先锋号”和“青年文明号”的创建。通过“先进班组”、“标兵窗口”、“党员窗口”的评选,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员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5、完善分配机制,稳定员工队伍
饮食中心员工全部实行绩效工资制,制定了科学的考核和分配标准,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做到奖罚分明。通过利益激励,鼓励员工多干活,干好活。为了稳定管理队伍,饮食中心还为管理干部制定了岗位工资,缴纳了五险一金,解除了一线管理干部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安心本职、专心工作。
(四)加强成本核算,建立发展基金
在食堂经营过程中划小核算单位,实行全成本核算,做到日清、月结、顿核算,盈利亏损当日明,为分析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积极开展节约降耗活动,设立节约奖金,狠挖内部潜力,努力降低成本。设立发展基金和固定基金,兼顾食堂长期发展。中心每年都可以从发展基金中拿出几十万元来进行设备更新改造。
五、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育人功能
(一)搭建互动平台,加强勾通和交流。
一是通过校园网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完善信息制度建设和管理。二是加强对bbs、贴吧的监控和管理,及时收集整理学生网上反映的信息并及时回复处理结果。三是设立意见箱,定期收集整理意见。四是每天向师生公布一次原材料市场价格和进货价格。所有销售的食品都要明确数量,明码标价。
(二)加强沟通,阳光办伙。
通过招聘学生大堂经理,改变沟通方式,实实在在的解决我们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通过每周五的“厨房开放日”和每学期的“印象食堂”等活动,一方面让广大同学了解食堂办伙的全过程,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学生的饮食安全意识。后勤部门还积极主动加强与学校各部门的沟通联系,特别是与学团工作部门,定期向伙委会、学生干部通报食堂办伙面临的困难和压力,采取的安全稳定和提高饭菜质量的各种措施,消除隔阂和不了解造成的误解,争取他们对食堂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共同做好学校食品安全稳定工作。
(三)加强人性化管理
食堂办伙的目的就是满足学生的就餐需求。一方面要满足家庭条件好的同学消费需求,更重要的是还要满足低收入家庭学生的消费需求,我校在各餐厅各窗口都设置了1元以下特价菜,每餐都提供免费汤、免费粥。同时在各个餐厅都设置了公共调料和微波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