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19 18:04: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职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围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导向,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为核心,通过中小学教师定期注册制度,健全教师管理机制,推进教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养,促进教师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提升云南省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目标任务
通过中小学教师资格的定期注册,全面评价教师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情况,客观公正记录教师履行岗位职责以及参加培训学习等情况,促进教师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健全教师资格管理机制,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三、主要原则
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应与教师人事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将严格教师考核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重要的工作目标,应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范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客观体现教师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情况。
四、工作要求
根据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要求,云南省的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实施工作采取先试点再在全省推广的方式进行,经与曲靖市教育局和富源县教育局协商,决定选择曲靖市富源县作为云南省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点地区,2016年开始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点工作。现将云南省教师定期注册试点工作安排如下:
(一)建立组织机构
成立云南省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省教育厅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任正、副组长,省教育厅相关处室、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负责人,试点市、县教育局分管领导任领导小组成员;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由云南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负责人担任办公室主任,曲靖市教育局分管副局长任办公室副主任。
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省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点工作的领导、组织和政策制定,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定期注册业务指导和相关工作协调。曲靖市教育局和富源县教育局成立相应的定期注册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做好本地区定期注册试点的组织实施工作。
(二)具体工作要求
云南省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点的对象、注册条件、申办程序以及结果的运用详见《云南省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实施细则》。
(三)加强保障
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工作关系到广大教师的切身利益,涉及面广,要求提交的材料多,需要处理的信息量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定期注册不允许收费,因此试点地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提供相应的人员和经费保障,确保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的顺利开展。
篇2
关键词:中职学校;校本教材;硬资源;软资源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1-0111-02
一、校本教材开发的必要性
1.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中职学校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各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都有其对应的就业区域。该就业区域中的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工人,学校就该培养什么样的人,以达到学校的培养与企业用工之间的无缝对接。作为教材,应该与之对应,否则将导致学生的所学与所用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学生就业的岗位要求,进行适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校本教材开发。
2.因材施教的需要。各地学生的学习基础及意识形态不同,采用统一的教材,将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开发适合当地学生认知规律的校本教材,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显得尤为重要。
二、校本教材开发的指导思想
1.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等文件的要求,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培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学生。
2.知识的够用、技能的能用。根据文件要求、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改革,并要具备与之配套的教材。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紧扣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求知识的系统性,但应体现理论知识学习的“够用”和实践技能培养的“能用”原则。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已成为中职教育研究的课题之一。通过校本教材中的教学案例、教学载体及评价方式的选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校本教材开发的步骤
校本教材开发,要依照一定的规律和步骤实施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表1是校本教材开发的实施步骤及内容。
1.市场岗位能力调查。校本教材是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企业用人时需要什么样的岗位能力、企业对员工的管理和评价、企业对中职学校学生的期望、中职学校的学生在企业中的表现等,既是学校专业建设所需要的,也是校本教材编写过程中要考虑的因素。没有市场调查,校本教材的开发将陷入闭门造车的境地,无法与市场充分对接;没有市场调查,所开发出的校本教材也是无意义的。
2.课程知识和技能模块的构建及论证。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形成专业培养所需的岗位及岗位要求,再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及《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2)》的相关要求,对专业培养的知识点和技能进行分解,从而得到各门课程所需的应知知识点和应会技能点,并将其通过教学模块的方式组合。组织由企业、行业和学校教师对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论证,将企业中根本用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删除,对企业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补充完善。
3.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实施方案的撰写及论证。通过课程教学模块,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成立教学团队,进行教学大纲和教学实施方案的撰写。在教学大纲中体现出所要求的知识点技能点、教学模式、评价方法、教学软硬件需求等。在教学实施方案中体现教学的组织活动形式、各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教学载体、各知识点技能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课时分配等内容。教学大纲和教学实施方案编写完成后,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进行论证,要求教师阐述整个教学过程、教法、学法、评价方法、软硬件资源的需求及其必要性等。论证后所得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实施方案,为课程教学指导的试行文件,也是校本教材开发的依据。
4.教材开发立项和论证。教学团队成员再次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实施方案进行分析,确定教材内容呈现形式、项目列表及各项目中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构建,并以教材目录的形式,体现在校本教材开发的立项文件中。该立项文件经过论证审议后,正式启动教材开发的编写任务。
5.教材的初稿、试用和修改。由教学团队负责人组织团队成员,材内容呈现的格式,如字体字号、图号表号编法、表格要求、公式要求等,编写样章并征求意见。分配编写任务和交稿的时间节点,以便分头组织实施编写任务。编写的稿件统稿后,再由每个组稿成员审阅并修改,然后进行印制和试用。在试用过程中再由教师进行验证、学生查找错误。根据试用提出的问题,再次进行教材的修改,并经专业建设委员会论证,确定是否正式印制。
四、校本教材的配套教学资源建设
教材只是教学资源中的一项,为了有效地实施教学任务,需要与之配套的教学资源建设,而这些教学资源,是教材编写团队在教学实施方案和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就进行规划和论证了的。配套教学资源包括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师资队伍建设三大部分,以支撑预期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1.教学硬资源建设。任何教学的实施,都离不开教学场地和实训设备。教学场地是保障教学能有序开展的基础条件。根据课程教学的特点,教学场地可分为教室、实验室、一体化教室、实训场(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等。一门课程包括了若干个教学项目,各教学项目之下分了若干个任务或活动,因此对各教学任务及活动所需的教学硬件设备,需要进行成建制的规划建设。对投资不大、使用频率高的设备,校内自行解决;对投资大、使用频率不高、对场地要求高的设备,放在校外实训基地中,借用企业的设备。
2.教学软资源建设。教学软资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内容除了包括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实施方案外,还有电子教案、教学PPT、实验实训指导书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机考试题库,教学所需视频资料、教学参考书、行业标准、CAI等资料。
3.师资建设。一体化教学,先要有一体化的教师,再配套一体化教材和一体化教学场地。任何教学模式的组织和实施,都离不开教师的努力和付出,因此教改时需要与之配套的师资队伍建设,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师资队伍建设,以课程教学团队为基本单位进行,包括教学方法培养和岗位技能培养两个方面。
教学方法培养,包括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备课、教学设施的准备、学生预习(任务分派)、教学组织实施、教学评价方式等一套完整的教学流程。教师除了熟悉该教学流程外,还需要具备在该教学方法下的教学驾驭能力和学生管理能力,以保障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岗位技能则通过教师进企业实习或挂职的方式进行,除了教师具备教学过程中的相关技能外,还应熟悉该学科在工作岗位上的具体应用及注意事项。
五、校本教材开发实施
1.教材类型。校本教材包括教科书、实验实训指导书、习题册等类型,它们可作为正式教材的补充,也可作为独立的教材使用。根据课程的类型不同,其开发的种类也不同。如我校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校本教材开发中,对《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就开发了《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教材和《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实训指导及习题册》,而对《电气与PLC控制技术》就只开发了教材。
2.内容呈现形式。根据课程教学方式的不同,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有所不同。对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理论指导实践的课程,如《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在教材的各任务中包括“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基础知识(含活动)”、“扩展知识”等几部分,在实训指导及习题册中包括“器件清单”、“实训电路”、“实训步骤”、“数据记录”、“应会评价”、“应知自检”等几部分。对实践需要理论支撑的课程,如《钳工工艺基础》教材,则以“教学要求”、“加工工具”、“加工方法”、“加工中产生错误的原因及安全知识”、“加工练习及评价”等几部分来体现教学过程及呈现教学内容。
篇3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直各单位:
《长沙市开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关于开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改革的指导意见》(湘教发〔2016〕38号)精神,加快普及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及高中阶段目标任务,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内涵、增强活力,努力破解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不足、质量不高、普职失衡等突出问题,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坚持普职协调发展,形成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格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中教育的选择性需求,为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制度创新、协调发展。破除现行体制机制束缚阻碍,探索有利于推进普及高中教育发展的新机制体制,通过改革进一步促进城乡、普职、校际协调发展。
2.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结合我市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破除改革发展瓶颈,创新办学模式,打造特色高中。
3.坚持育人为本、多元发展。根据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构建和完善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中阶段课程体系,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三、改革目标
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办学模式、办学特色和办学形式多样化为支撑,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改革管理制度、推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探索建立加快推进普通高色办学、多样化发展的制度机制,促进学校合理定位、明确发展方向,让学生在高中阶段能得到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质量优良、各具特色的高中阶段教育体系。到2020年,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高中阶段学生(含中职)毕业合格率达到95%以上,中职学校毕业生除部分升学到高等院校外就业率达到95%以上。?
四、改革内容
(一)办学体制改革
1.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加强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与制度建设,结合实际,兼顾长远,制定现代学校章程,推进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立、改、废、释,推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落实学校办学主体地位,依法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责,激发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活力,真正实现“依法治校、民主治校、学术治校”。
2.推进集团化合作办学。继续探索对口帮扶、委托管理、捆绑发展等多种办学模式,充分发挥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辐射、示范和引领作用,推进高中优质教育资源向边远和薄弱地区拓展,加快扩充优质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基础教育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的差距,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实现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
3.探索有长沙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依托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城市项目,试点预备员工制度,探索职业教育深度校企合作的模式。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职业院校试点共同招生、共同教学、共同管理、共同考核,在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专业与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4.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民办高中教育。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加快发展大众化、多样化的民办教育,支持和促进发展有特色的民办高中。
(二)办学模式改革
1.推进普通高色发展。深入推进特色高中建设。制定促进长沙教育特色发展的实施办法,建立奖补机制,鼓励普通高中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支持学校立足自身传统优势,开发学校特色校本课程,按照“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递进式发展策略,打造一批在德育、人文、科技、体育、艺术、外语、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方面有突出特色的普通高中。深入推进现代教育实验学校建设。支持优质普通高中创建现代教育实验学校,按照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和教育规律,从课程改革、办学机制、学生选拔、培养模式、招生考试等多方面入手,创设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探索和总结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有效途径和办法,培养具有创新潜能的优秀高中毕业生,为基础教育特别是普通高中阶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探索新路。
2.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立足长沙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一批行业背景突出、区域特色鲜明、对接产业紧密、办学定位准确、办学成效突出的卓越职业院校,打造一批国内知名的职业院校,带动全市职业院校不断提高“对接产业、服务产业、提升产业、引领产业”水平,增强长沙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把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创业成效、用人单位满意度、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能力和职业院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等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的重要指标。健全职业教育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完善职业教育课堂教学随机抽查制度,构建政府、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和第三方机构等多元参与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3.探索普高与职高渗透融通。以促进学生成长,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对多层次、多规格人才的需要为前提,把生涯规划纳入重要范畴。充分依托职教资源,建立共享机制,实现普高与职高横向沟通和纵向衔接,探索普职教育渗透融通,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架设立交桥,促进普高与职高的协调发展。
4.探索中外高中课程的有效融合。目前我市有8所学校参与了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实验研究,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借鉴国外先进课程设置成果,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国际化的视野来促进我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有国际交往能力和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三)教育教学改革
1.加强普通高中课程建设。按照新高考政策,引导学校结合实际系统开发校本课程和选修课程,打造特色学科,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超市”,为学生搭建个性化发展平台。同时建立合理的选课制度,积极探索实施分层教学和走班制,满足学生多元学习需求,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2.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按照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围绕提高教学效益、减轻课业负担这一核心,支持学校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不同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打造自主高效课堂。
3.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推动教学理念、方式和内容改革,促进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探索推进“微课”“慕课”等多种移动学习、在线学习模式,提升学习效果。采取汇聚、自建、共建、引进、购买等形式,建成一批能够体现长沙特色的精品数字化课程资源,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推进学习评价反馈数字化和网络化。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网络联校、专递课堂等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4.推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探索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具有长沙特色的高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完善高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模型,研制非学业质量测评工具,开发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管理平台。按照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开展高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从入口定出口,从起点看变化,表彰先进、树立典型,促进全市高中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5.完善职业教育对接产业的专业布局。大力扶持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相关的专业,重点发展长沙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改造提升传统专业,调整市场需求过剩专业;加强涉农专业与适应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专业。加强对已经立项的省级特色专业、示范性特色专业、精品专业和市级精品专业建设,切实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加强专业群建设,形成专业与产业、专业群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专业布局。
五、实施步骤
1.规划启动阶段(2017年1月—2017年6月)。各区县(市)要立足本区域实际,做好统筹规划和科学论证,编制改革发展规划路径,制订试点实施方案,包括改革事项、改革目标、改革措施、保障条件、试点周期、政策建议等内容。
2.组织实施阶段(2017年7月—2019年12月)。市教育局组织专家组对各区县(市)教育局改革试点申报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论证通过后确定并公布改革试点单位和项目。督促试点单位有序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改革试点。
3.总结推广阶段(2020年1月—2020年12月)。结合省教育厅整体要求和国内外先进地区普及高中阶段的成功经验,对改革试点单位的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形成完整客观的评估分析报告,为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提供科学详实的执行依据和行之有效的推广经验。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市、区县(市)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改革试点工作机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重点,落实责任目标,强化组织实施,确保改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2.加快学校建设。加大普通高中新、改、扩建力度,“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建普通高中8所,改扩建12所以上,确保满足群众对普通高中入学需求以及高中教学改革需求。建好长沙职教园区、河西职教创业园区、香山教育城、星沙职教园区,新建1所市级职业学校,支持建好县级职业教育发展中心,扩充中职学位。
篇4
关键词:能力递进;中高职衔接;会计电算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184-02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搭建中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有机衔接的立交桥,需要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会计电算化专业中职和高职学生都必须掌握会计电算化等职业技能,均开设了会计电算化课程,造成课程设置重复、教学内容重复,从而降低学生学习兴趣。
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承担了湖南省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任务,为此组建了中职、高职学校老师及企业专家三方组成的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团队,通过对湖南省内25所中职、15所高职、2所本科、30家企业毕业生就业、专业教学计划、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研,本文分析中职、高职学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现状,探讨中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衔接及教材建设思路。
一、中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衔接的现状
1.中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衔接存在的突出问题。会计类专业由于办学成本低,会计人才社会需求旺盛,各职业院校基本上均开设了此类专业。《会计电算化》作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在中职、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均安排了较多课时。且在编制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标准和选用教材时,中职、高职是各自为政,没有进行有效沟通,造成中职、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重复,没有体现能力递进和有效衔接。中职对口学生认为高职讲授的内容中职已学,内容重复,学习兴趣不浓;而高职老师则认为中职对口学生在中职掌握的会计电算化技能似懂非懂,加大了教学难度。
2.中高职课程教学衔接不畅的原因。(1)没有制定统一的中职、高职专业和课程教学标准。当前中、高职教育体制仍不完善,缺乏完整的政策、法规体系,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制定适应中职、高职各专业教学标准及相应课程标准,对于中职、高职教学缺乏全盘规划,仅仅靠中职学校或高职院校自身进行教学改革还远远不能达到中高职衔接的目标。可喜的是,湖南省2013年8月已组织制定会计等25个中职专业教学标准、主干课程教学标准及技能考核标准,但高职相应专业目前仅在国家层面制定专业教学标准,从内容看停留在宏观层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从国家宏观层面的要求,具体制定各专业中职和高职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技能考核标准等教学指导方案。(2)大部分高职院校未能针对中职对口生单独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前,各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大部分的生源是普通高中的学生,少量的是中职对口升学学生。从省内调研情况来看,除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少数几个老牌的财经商贸类高职院外,其他高职院均是普通高中、职业中专招收学生混合编班,未单独编制中职对口学生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于职高学生在班级人数中不多,高职院校在制定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标准和授课计划时往往以普高学生为出发点,对接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电算化科目考核标准,零起点设置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这一点是造成中、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重复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中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衔接的思路
1.准确定位中、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教育部和人才需求定位,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职主要培养一线经验型技能型人才,其职业核心能力包括:会计电算化专业职业认知、收银业务、登账、简单经济业务的核算(手工、电算两种手段)等;高职主要培养一线策略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职业核心能力主要是对经济业务职业判断能力、复杂经济业务核算、成本计算与分析、税费计算与申报、财务预算与决策、财务报表分析等。在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中,中职着重在于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点钞、制单登账、电算操作等专业技能;而高职着重于拓宽专业知识面、加强业务技能训练、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强调“一技之长+综合素质”,从而实现中、高职在培养目标上的衔接。
2.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开发会计电算化课程是重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开发应对接会计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和具体要求,根据中职、高职学生就业岗位的不同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以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重新整合会计电算化课程在中、高职的教学内容,整体设计、统筹安排。中职主要侧重于账务处理系统、薪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UFO报表系统,以适用于小型企业的用友T3财务软件应用开发教学模块。高职侧重于财务业务一体化综合运用,在账务处理各系统的基础上,增加应收、应付、购销存系统,以适用于中小型企业的用友U8财务软件开发教学模块。
3.基于能力递进、直线式与螺旋式相结合衔接中高职教学内容。依据中高职人才培养规格,以能力递进为主线,采用直线式衔接与螺旋式衔接相结合的方式衔接中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内容。直线式是指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在中职到高职阶段不重复,在逻辑上形成一条前后联系的直线;螺旋式是指会计电算化课程的部分内容中、高职重复出现,但职业认知广度逐渐扩大和深度逐渐加深。直接式衔接可以避免教学内容重复;螺旋式衔接则顺应学生认知特点,符合学生学习规律。
三、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中高职衔接的实施方案
1.会计职业岗位群调研。依据调查情况,各个行业、企业对不同层次会计人员的技能要求是不同的,会计主要职业岗位群归纳为收银员、出纳员、会计员和会计主管四大岗位。基层会计人才注重基础技能的操作,中高层会计人才更注重财务预算、内部控制、财务分析和会计管理能力以及税务筹划能力。
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确定为收银员、出纳员、会计员,从事基础核算等基础岗位,其技能要求相对简单,强调理论够用,会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并兼做文员,侧重于基本技能和专业单项技能,专业单项技能包括运用手工和电算两种手段进行原始凭证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填制与审核、编制科目汇总表、登记账簿和编制财务报表等。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确定初级会计师,充分胜任会计职业各岗位能力的人才,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侧重于拓宽知识面和会计职业岗位系统技能训练必需的技能包括会计具体岗位技能(如出纳、会计、主办会计、成本核算、办税员、助理审计、信息化管理、理财)等。
2.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中高职衔接设想。中职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为中小公司的收银员、出纳员、基层会计核算员等,其职业能力要求是具有相应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基础实务操作能力;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为工商业、服务业、事业单位等各个行业的出纳、一般会计岗位、税务会计,有了一定经验后可能成为企业的会计主管。其职业能力要求是:具备较强的会计核算能力和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分析、处理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较高等。
根据中、高职毕业生不同的培养规格和就业去向,对中高职关于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设想如下:中职以用友T3财务软件应用为主,对接会计从业资格证职业认证标准;高职以用友U8财务软件应用为主,对接用友ERP信息化工程师职业认证标准。
四、开发中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材是关键
实现中高职衔接仅仅依中职、高职院校的自发行动,无法真正实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由企业行业专家、职业教育专家、中职教师、高职教师等参加的课题组,全盘谋划、整体设计,明确中职、高职人才培养规格,把课程在中职的教学内容和高职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划分若干个教学模块,以此制定《会计电算化》课程中职、高职教学标准。
在此基础上,以螺旋递进型的方式开发《会计电算化》中高职衔接的教材,中职可以相对简单,以小型或微型企业使用的用友T3财务软件为载体编写,着重点在账务处理系统、UFO会计报表、薪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的使用;高职则贴近中小型企业实际工作中以用友U872财务软件为载体,着眼财务业务一体化,增加购销存模块,相应拓展知识面和能力训练。此类课程像弹簧一样,每个层面上都有完整的概念和全面的训练,但难度、复杂程度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建辉.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统筹与衔接的基本模式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3,(11).
篇5
(1.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重庆 400715;2.重庆市合川职业教育中心 重庆 401519)
摘要: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可运用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即以职业行为能力形成为导向、课堂教学围绕“做”而展开、教学评价兼顾理论与技能,课堂教学立足于“做什么”、“怎样做”、“动手做”和“反思做”。实践表明,在“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做”中实现统一,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学习能力同时得以提高。
关键词 :中职;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6-0112-04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将教学模式改革作为重点建设任务之一,这既是职业教育要适应现代科技和生产组织形式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显得日趋重要。重庆市合川职业教育中心运用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以“做”作为教与学的核心,实现了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
运用“教学做合一”理论进行
中职教学模式改革的合理性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从事相关职业的技能和在未来社会生活的学识,亦即培养能够生产“生利”之物或者能做 “生利”之事的人才。陶行知先生认为,“生利有两种:一曰生有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是;二曰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无,医生治病是。前者以物利群,后者以事利群。生产者虽有事物之不同,然其有利于群则一。故凡生利之人,皆谓之职业界中人,不能生利之人,皆不得谓之职业界中人。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①可见,教的目的是学生的学,而学生学的效果则体现在其做的“物”或“事”之中。同时,职业教育的课程要求、课程设置是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每一课程“有学理,有实习,二者联络无间,然后完一课即成一事”。②在每门课程的学习中,学生既要明了课程的原理及其理论,同时还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形成技能。因而学生的职业课程学习过程就是学与做的统一过程。
“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式”,③它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教学模式作为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是实现教育目标和有效学习课程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将教学理论具体化、将教学经验概括化的中介作用。基于职业教育的目标和课程特点,其教学模式应体现学习过程中的三个核心要素——教、学、做,即教师的“教”与“做”、学生的“学”与“做”。“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即三者应该 “合一” 不应该分离。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在做的过程中统一起来,这就是教与学在做中统一起来,教师在“做”的过程中“教”,学生在“做”过程中“学”。
“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内涵分析
教学模式“实质上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④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这里所说的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在“教学做”三要素中“做”是核心,主张“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强调“要在做上教,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学。”⑤
“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目标和假设 (1)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直接反映为做事的效率。培养中职学生从事职业工作的能力是中职学校办学的目标定位,而学生职业能力只有在做事中才能表现出来。“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做”。(2)与单一的教和学相较,在做中教、做中学能够使教学目标更容易达成。中职的课程教学与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能力关系密切。教学目标要求与职业能力要求的一致性,是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的本质体现。“做”中的教与学的过程更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教与学都根据做的方法来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教学做”一体的活动是一种“在劳力上的劳心”活动,有利于学生学习水平提高。中职教育要根据职业岗位对学生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来确定教学内容及其教学方式。“教学做”一体的活动是学生参与从理论建构到实践应用的活动,能够加深知识理解、掌握知识应用,提升专业能力。(4)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环境下,更利于促进活动成员(教师和学生)相互关注和相互作用。做将教与学联系在一起,做中教与学的教学氛围,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创造了交流和沟通的条件。
“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内涵特征 (1)以职业行为能力形成为导向。要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其关键是促进学生形成职业能力。因此“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力求在课堂促使学生达成相应的职业行为,逐渐将这些行为提升为从事相应职业的能力。(2)课堂教学围绕“做”而展开。创设与学生未来工作情境相似的教学情境,将专业理论知识以问题或任务的形态出现,使教学内容成为学生在工作中问题解决的依据。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理解专业知识的意义、掌握专业知识的应用、获得问题解决的方法。体现“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理念,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是“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课堂活动的核心。(3)教学评价兼顾理论与技能。引导教学活动实现职业活动的内容和要求,以实现“教学做合一”的预期目标。教学评价需要兼顾专业理论和专业操作能力的要求,既要评价学生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也要评价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评价方式应是多元的,建立专业理论、校内实训和企业实践三方面的整合的评价体系。
“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要素 (1)“做”什么。把教学的内容用学生在课堂上要解决的问题或者要完成的任务呈现,使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得以体现。这样教学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任务完成情况反映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这一教学要素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学生发现问题并明确要完成任务的要求,为做中学提供“做”的任务。(2)怎样“做”。学生的做中学不是盲目的尝试,而是理论指导下的行动。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完成任务的途径,是这一教学要素的核心。问题剖析以教师“做中教”为主,辅以学生“做中学”。教师将理论具体到“做”的步骤或环节之中,在“做”中突出理论要素及其应用条件;学生在教师示范“做”的同时,同步进行“做中学”,在“做”中感悟和理解理论及其应用的条件,并寻找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方法。(3)动手“做”。学生寻求了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方法后,需要动手去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这时,理论既是动手解决问题的指导,又是检验动作行为的依据。动手解决是学生应用理论、形成技能和掌握方法的主要途径。因此,动手解决应以学生的“做中学”为主,教师的“做中教”为辅。学生在“做”中体验理论知识的要求和应用,并学会用理论指导“做”的全过程,增强“做”的理性。教师针对学生“做”的情况给予指导和矫正。(4)反思“做”。强化和巩固学习的结果是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过程。当学生已完成所“做”的任务后,需要及时的强化,但是这种强化不是机械的或简单重复的,而是有意义的、基于学生能动反思的强化。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是学生巩固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必要前提,当新课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旧有基础发生联系时,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才能巩固。反思迁移,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整理并概括。
“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
重庆市合川职业教育中心于1984年在陶行知夫人吴树琴和部分育才老校友的倡导下创建,旨在传承与弘扬陶行知教育思想,办一所“平民教育实验学校,改变平民命运的学校”。2012年6月,学校成功申报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单位,项目设计就是以“学陶、师陶、研陶”为特色,其中在教学模式改革这项任务上,学校把“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作为改革的方向。
基于学校实践,专家提纲挈领 为了打造具有区域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在项目建设初期,学校就邀请重庆市陶行知研究会的专家来校,对项目进行“陶味”的顶层设计。陶研会专家与本区域的行业企业专家、学校一线教师讨论后一致认为:陶行知先生提倡的“教学做合一”教学理念非常契合现行的职业教育理念,是适合于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一种教学模式。在专家的引领下,学校构建起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确定了“做什么”、“怎样做”、“动手做”及“反思做”为本模式的四个基本要素,为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指明了方向。
重点专业先行,科学探索示范 “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建构完成后,学校根据制定好的《重庆市合川职业教育中心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指导意见》和《重庆市合川职业教育中心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组织四个重点建设专业探索实施。各重点建设专业结合学校实际和本专业的特点,分别制定了符合各自实际的实施方案。建筑专业制定了“教学做合一”模式下的项目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确立了“资讯”—“决策与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估”等教学环节;数控专业制定了“教学做合一”模式下的“项目+任务”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确立了“明确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总结反思”等教学环节;计算机专业制定了“教学做合一”模式下的一体化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确立了“提出任务”—“任务分析”—“实施任务”—“展示评价”—“课堂小结及知识拓展”等教学环节;会计专业制定了“教学做合一”模式下的“双真”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确立了“工作任务”—“知识准备”—“完成任务”—“双真训练”—“课堂小结”等教学环节。各专业在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或任务为载体,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以“做”为中心,利用项目教学、任务教学、情境教学、模拟教学等手段,把教师的行为和学生的行为统一到“做”上面来,极大地提升了课堂的实效性。
关注专业特点,分步推广实施 学校的教学模式改革注重从实际出发,坚持“行知统一”、以实践为基础,在“做”中总结,在“做”中反思,在“做”中提升,在“做”中推广。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点探索,四个重点建设专业都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教学效果,学校决定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分三步来进行推广。第一步,重点专业向邻近专业推广,如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向工程造价等专业推广,数控专业向汽修等专业推广,计算机专业向电子等专业推广,会计专业向物流等专业推广。第二步,向全校所有专业和学科进行推广,目前学校的大部分专业和学科都在使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第三步,进行校际之间的推广,利用学校牵头的“重庆市育才职业教育集团”和“重庆市中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平台,向成员学校进行“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推广,获得了各校的好评。
凸显“做”为核心,教学成绩斐然 “教学做合一”提倡以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中心,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热情较之原来使用传统教学模式时有了很大的提高。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关注度更高,教师的成就感更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更强,提高了教学的效率。(1)“教学做合一”注重“做中教、做中学”,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做合一”的课堂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统一到事情本身的“做”上面来,而“做”又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即学生今后要从事的真实工作任务。所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自学校实施“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以来,学生在技能大赛上的成绩取得了重大进步。2012年项目建设初期,学校在重庆市级技能大赛上仅取得了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的成绩;2013年则取得了2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10个三等奖的成绩;而2014年,学校的成绩取得了重大进步,共取得了5个一等奖,7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的历史最佳成绩。(2)“教学做合一”提倡“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提高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整合迁移能力。“教学做合一”并不是强调机械地训练学生的单项技能,把学生训练成一台“高效率的机器”,而是强调在实践中进行反思,在反思中进行创新。学生在“教学做”的过程中,除了要知道“做什么”、“怎么做”,更要明白“为什么这样做”、“还可以怎么做”。通过反思,能把这种能力迁移到“做”其他的事上面去,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3)“教学做合一”使学校与社会高度融合,提高了家长与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度。“教学做合一”打破了学校与社会的藩篱,让学生提前感受到社会所需,并且据此为今后的生活所学。无论是在学生知识技能的准备方面,还是在社会经验的储备方面,“教学做合一”都能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近两年学生的就业率、对口就业率较之原来有了很大的提升,教学质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不仅如此,学校的改革还得到了初中毕业生和家长的认可,近两年重庆市合川职业教育中心圆满地完成招生任务,部分重点建设专业还进行了“扩招”。
重庆市合川职业教育中心进行“教学做合一”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发现,教师和教学条件是实施教学模式改革的至关重要因素。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观点,职业教育要有“经验、学术、教法三者皆具”的教师。因此,教师首先要进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能力训练,以提升到能够把“教学做”融会贯通的高级“双师型”教师水平。实施“教学做合一”需要将教学和实训整合,教室既是学堂也是实训场地。因此,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不仅要满足学生实训需要,还要考虑教学要求。重庆市合川职业教育中心将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改革能力、完善教学实训一体的教学条件,深入推进“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改革,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为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注释:
①陶行知:《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42页
②陶行知:《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出版集团2005版,第45页
③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56页
④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1-332页
篇6
关键词:县域职教、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教育教学、双师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
一、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系统的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以及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的建立,还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开始研究并付诸实践的。为推动职业教育总理2005年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曾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学生可以一面在学校学习,一面在企业工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这既可减轻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毕业后也容易找到工作。”因此,在职业院校中可大力推行校企合作,采用工学结合的模式来进行当前职业教育所需人才的培养,这样既降低了学校与企业的投资成本,又让学生真枪实干,在动手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到产品的实际生产过程及企业环境的氛围,为以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县域中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在国内中等职业教育是一个研究不深的领域。目前全国众所高校对高职高专教育性质、地位、作用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但尚未有成功的、明确的适用于县域中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供借鉴和运用。
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模式
(一)思想理念先行
县域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的根本是牢固树立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转变政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企业和学生的观念,树立与市场驱动和企业人才需求相适应为经济社会服务的思想。转变办学思想,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同时,企业也必须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本己成为当今决定其生死存亡的核心要素,只有强化工学结合意识,并积极参与,才能吸引优秀一线岗位人才,建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
(二)“工学交替”零距离上岗
工学结合是培养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有效途径,中专毕业生走进企业工作第一年,一般都需要先在一线岗位实习锻炼由师傅带,即学生毕业后不能直接上岗,由企业承担岗前培训任务进入市场经济后,用人单位都希望毕业生毕业就能上岗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强调毕业生职业能力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强调学生学习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零距离。学生在职业岗位中学习在学习环境中工作,学中有工、工中有学、工学真正融合,是培养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有效途径,职业教育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适应职业岗位要求打下坚实基础。
三、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育教学与教师培养
(一)教育教学
1.德育
(1)在课程内容上,要进行充实、重组,更加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围绕学生身边发生的实际问题,结合企业的发展和经营讲政治、讲经济、讲法规、讲道德与职业道德。如在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课程中,教师在安排顶岗实习学生的公司,调查该企业的经营发展史及经营案例。然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从学生自身采集来的鲜活、亲近案例中学习经济、政治知识,学生积极性较高,效果较好。
(2)在课程模式上,应由封闭转为开放,由单一转为多样,建立实践导向的课程模式。在职业生涯设计课程中,聘请合作企业人员特别是在合作企业做出成就的学校毕业生,利用自己的人生经历、职业经历,讲人生、讲就业、讲职业生涯规划。如我校的一名毕业生已是阳光集团的中层管理人员,他毕业后从普通岗位到技术岗位再到管理岗位的经历,给在校生以较大的启发和鼓舞。学生们反映,从学兄身上看到了他们今天应做的努力及明天应走的道路。
2.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本质上,是教育理念从“以教为本”到“以学为本”的转变。具体地说,如在教学目标上,不仅重视专业能力的形成,更关注学生组织计划、判断决策、分析复杂系统以及相互合作、交流和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的个性品质的培养;在教学模式上,改变灌输式而施以项目教学;在教学组织上,给学生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的权力;在教学评价上,以工作产品、解决疑难问题等作为学习结果检验的标准,使学生有个性化学习和自我评价学习结果的可能,进而产生一种成功的满足。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条件。为此,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派专业教师下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和指导学生实习,特别是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的新教师,应到企业见习一年以上,其他教师则应要求每年去企业轮训半年以上,或利用假期开展行业、专业社会调查。对企业生产岗位需求和工作内容进行调查研究,熟悉现代企业管理,通过对岗位及工作内容分析,及时制订课程实施方案,为下一轮课程开发积累资料。
对双师型教师的管理可进行分层分类完成。摒弃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形成充分体现并积极鼓励教师履行岗位职责和创造突出业绩的薪酬体系。而在现行中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指挥棒下,实际上造成了双师型教师的精力分散。因此,中职教师职称评定应该制定独立的考核办法,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具有“双师素质”资格的教师申报高一级的专业技术职务。
参考文献:
[1]《世界62个国家教育概况》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邓泽民主编《CBE理论与中国职教中的实践》,煤炭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丁金昌等基于工学结合教学管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
[4]张瑶祥.关于工学结合高职教育培养模式问题的探讨[J].职教论坛.2007年
[5]张开暗.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实施中的问题和对策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0年
[6]王林.“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9年
篇7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广西 南宁 530031)
【摘要】从多个方面讲述了AE教学的有效的方法,从教学的不同角度,分析了AE课程特点,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了比较新颖并比较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并结合当前教育和就业形势,展望教学方向,提出教学要与市场零距离的要求。为了更好的促进教学效果,提出了各种教学评价和激励机制。
关键词 After Effects;动漫专业;教学改革
After Effects课程是计算机多媒体、动漫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是一门实践性,艺术性都很强的课程。After Effects软件本身功能强大,加之编辑手段和技巧层出不穷,因此对于这门课的教学‘好上”,但“上好”不容易。而对个体水平差异明显,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实践能力,以达到应岗能力的要求,是专任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是推动After Effects教学改革的关键。因此我们的教学改革日标是,突破传统教学只注重知识获取,简单技能模仿,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熟练掌握After Effects软件及影视特效和电视包装制作力法,具有创意及策划栏目能力。
1传统教学和AE主要内容
1.1传统教学方法
在我国各个地区各个学校都有着一致的教学模式,简称中国式教育。中国式教育就是指教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学生在底下死记硬背,学生没有一点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然后为了考试而学习,就是应试教育,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仅是理论知识空泛虚无没有实际作用,只能导致学生成长为无用书生,没有实际操作的经验,不会将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严重影响学生自身的发展,然而学生则是国家发展的栋梁之才,没有栋梁了国家这座大楼如何才能盖得更高呢?所以传统的中国式教育存在很大弊端,尤其对于现如今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是严重延缓了社会的发展。为了使得学校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为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实力的支撑,国家和学校要积极配合改进我国现有的教学模式,学习其他先进国家的教育方式,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学生实际操作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从而全方面的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为了国家的发展,传统是教学模式不能够再用了,必须要改进教学模式,教育是根本,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所以要从根本上改变帮助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如今的教学方式更多的利用多媒体教学,并且学生学习与计算机知识相关的内容也越来越多,而大多数计算机知识都是实践性大于理论知识,对于新形势下中职动漫专业After Effects教学模式就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现实状况。
1.2After Effects 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Adobe After Effects简称AE,是adobe公司开发的多个软件中的一个软件,用于视频剪辑和图像设计。AE可以说是PS和flash两者的集成,它融合了两者的优点,使得视频编辑工作更方便轻松容易。AE用于2D和3D合成、动画和视觉效果的工具,在现在日益发展的动漫事业上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说AE是一个用处很大的软件,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我国动漫事业的发展。AE将很多优秀软件的优点结合到一起,比如在应用中将视频特效合成提升了一个进步性的层面。将Photoshop中的层应用到AE中,则很大程度上帮助动漫在图片处理上更加的完美和天衣无缝,同时由于和Flash的优点结合到一起,动漫处理上可以做出绚丽的动画效果,同时提升了动画的质量,在学生的实际操作中也更加游刃有余。AE结合了多个软件的优点,可以使得学生的创意得到最大化的发挥。AE现在的教学方式比以前我国的传统教育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AE课程是实践比理论知识更重要,因此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应该节约讲理论知识的时间,增加上实践课的时间。但是也不能完全忽视理论知识基础,应该改变教学中理论和实践分开讲的弊端,改变教学模式,在教授实践操作过程中结合理论知识,将两者很好的融合到一起。
2改革后教学模式
2.1优化教学内容
After Effects课程内容的优化可以帮助我国培养更多的人才。要是优化教学内容就要先从教学方法入手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AE课程的教学要依赖于计算机的应用,AE本身就是一个计算机软件,一种对动漫事业发展很有作用的应用工具。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实际的真实本领。中职教师在讲课中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比如对于基础知识的讲授要去除繁杂冗余的知识,做到理论知识精简而不失主要内容。这就要求中职教师本身对AE理论知识熟练的掌握。中职教师在结合教材讲课的时候不能照本宣科,要结合实际操作案例,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对AE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便于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让课堂更有生机和活力。中职学生在学习时要有严谨认真的求学态度,才能把专业知识学好,并能掌握真实本领。由于中职学生的知识结构本身就比较薄弱,比如在英语学习方面和计算机的学习能力方面和大学生比较都有其很大的弱点。正因为中职生基础没大学生好,中职生在学习过程中更要虚心求学。要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不懂装懂,只学习到皮毛就自我满足而不再前进。
2.2强化专业技能
AE课程主要以实践课为主,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才是重中之重,所以必须要强化中职生的专业技能。学生除了上课认真学习老师教授的知识外,还要敢于质疑敢于提问,不能仅跟着老师的步伐而不自主思考,更不能人云亦云。中职生在掌握了理论知识后就要开始加强练习了,因为只有学生自己不断的思考探索研究实践才能不断的进步,并掌握真实的专业本领。这样慢慢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就会逐步提升。中职生在上机操作时除了将老师布置的内容做完外,还要自己找以前的实际案例进行自我学习和训练,只有自己主动学习的能动性强了,学生才能更好的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工作。社会需要的是有实际工作能力的技术性专业人才,而不是大腹便便的无用书生。因此中职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要时刻关注现在AE的发展,紧跟时展的脚步,并不断把AE在动漫实践中的最新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我相信如果中职生真的将此付诸实际,那么毕业的动漫专业的中职生的工作能力一定不比大学生差劲。
2.3创新教学方式
AE课程要想在动漫专业应用的更广更方便,就需要老师创新现有的教学模式。在中职教育中,老师先让学生预习理论知识,然后直接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在具体计算机实践中穿插讲授AE理论知识,这样学生更能理解AE课程,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也更牢固。这样在实际的动漫设计中才能将AE软件应用的更得心应手。老师要对中职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公正客观的评价。并且让学生当面进行计算机操作演示,并让学生解释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解题思路。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如果学生作业完成的很好,教师要对其进行鼓励,并帮助学生向更高难度的实验操作迈进。这样提高中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AE软件的在动漫中的应用能力。同时老师也要增强同学们之间的相互帮助,提高同学的合作能力。团队的力量对于学生加大学习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重大的研究成果都是在团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团队研究与合作。
3实施方案与教学评价
为了促进新形势下中职动漫专业After Effects教学改革,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案,并把新的教学方案实施到具体的教课中。基于计算机实践操作的AE软件的学习,更需要老师进行教学方案的改革,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到一起。对于教学内容的评价要客观严谨,不能糊弄。(下转第321页)
(上接第54页)4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要进行改革。但是教学方法不能总是一层不变的,为了积极发展我国AE软件在动漫中的运用,对于实际情况严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老师在动漫AE讲课中要引进最新的案例,加大中职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从而真正培养出一批又真才实学的AE高手。
参考文献
[1]钱锋.影视特效制作——After Effects CS3应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45-47.
篇8
关键词:农业;职教集团;服务;有效途径
为进一步提高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增强服务“三农”的能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大量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经过调研和论证,在省教育厅直接领导下,于2004年8月初成立了辽宁农业职业技术教育集团。
一、集团成立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促进农业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为改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教育资源供给相对不足、教师素质不高、“双师型”教师缺乏、办学模式单一、经费紧张、招生就业困难、学校之间各自为政等诸多现状,组建教育集团,通过寻求合作伙伴,走共同发展之路,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它也是今后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潮流。
(二)形成农业职教集团优势,拓展发展空间
由于组建了职业教育集团,集团内单位之间可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还可以吸收和利用社会资源,不断增强集团的办学实力,使农业职业技术教育走上可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三)成立农业职教集团符合各方利益
农业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具有职业性和农业性。组建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符合中、高职校的各自利益,符合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精神,符合农村的实际,它加快了我省农业职业教育改革的步伐,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四)成立农业职教集团能较好实现中高职衔接
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构建完整的农业中、高职教育体系,使农业中、高职教育相互衔接,并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专业建设等方面成为一个科学有机统一的整体。
组建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是我省在职业教育史上的一项新突破,将来可能是一条成功解决农村教育改革之路,同时,对农业职业教育为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二、集团的原则及性质
(一)集团的原则
1、自愿的原则
就是参加集团采取自愿的原则。只要承认集团章程,有加入集团的意愿,提交入会申请书,通过理事会讨论,就可成为理事单位。同时有退会自由。
2、目标一致的原则
就是培养目标要一致,不管是中职教育还是高职教育,主要是为农业、为农村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型人才,提高农业人口的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
3、资源共享的原则
就是集团内部的各成员校应将各自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发挥各自的师资、教学设备、管理优势,达到资源共享,合理利用,特别是高职学院或是先进的中职学校要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帮助和扶持相对落后的中职学校。
4、实用性原则
就是要力求找到各成员单位的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结合点,还要真正能够体现农业性和职业性的特点。
5、针对性原则
指成员单位合作项目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包括合作内容、合作的组织形式、合作的方式方法、合作的途径和合作的保障措施等都要具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
(二)集团的性质
集团的性质是集教育教学与培训、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对外交流与合作等为一体的农业职业技术教育联合体,实行理事会制,属于非营利性的社会民间组织。
三、集团的功能及任务
(一)集团功能
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形成集团优势,拓展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服务与发展空间,吸收和发挥利用社会资源优势,不断增强集团成员校办学实力,使农业职业技术教育走上可持续、健康发展之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职业教育现存的问题。发展和壮大农业职业教育事业,使农业高职与中职通过合作办学紧紧地连接起来。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发挥多功能作用,广泛开展各类培训和技术推广,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提高农业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
(二)集团任务
一是办学,开展学历教育和各类培训活动。在学历教育方面,积极推进中、高职之间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专业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及教育制度上的全面衔接。在各类培训方面,根据社会和农村需求,积极开展广泛的培训活动。
二是交流,开展国内校际间和学校与企业间的广泛交流,交流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经验和农业职业技术人才供求等方面的信息。同时积极开展与国外相关学校的交流活动。
三是合作,集团内部通过加强教育教学领域、办学领域、产学研领域全方位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
四是研究,研究和探索辽宁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的新思想、新理念和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在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对策。
四、集团成立以来,已健康有效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一)开展联合办学
我院2004年已与国家级重点中专—— 辽宁省农业经济学校联合试点了“3+2”中、高职衔接办学模式,已招收了140名初中毕业学生。2005年又向省教育厅申请与17所中等职业学校,17个专业开展“3+2模式”的高职教育,省教育厅批准8所学校13个专业与我们联办,当年招收1780名学生。
开展3+2联合办学,一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我国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农村,农村经济发展依靠农业科技人才,举办“3+2”农业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更多农村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二是构建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需要,通过开展中、高职3+2教育衔接,能够形成整体合力,拓展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服务与发展空间,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构建独具特色的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三是初中毕业生继续学习的需要。我省2004年初中在校生达67.5万人,毕业生升学率75.5%,由于普通高中资源有限,很多农村初中毕业生不能到上一级学校学习深造,我们开展的3+2联合办学,可以满足广大农村初中毕业生继续学习的愿望。四是真正实现中、高职教育的全面衔接。对口招生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无疑又架起了一座升学的“独木桥”。
与此同时,由于中职生源素质偏低,结构差异明显,加大了高职办学的难度,其中涉及最多的问题是两个层次知识、技能的重复,或者断档,高职预期的教育目的难以实现。而举办“3+2”中、高职教育衔接,基本没有接轨过程中的损耗,衔接的效率能够达到100%,相对节约了人才培养所需的时间和精力,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实践证明,“3+2”联合办学的模式,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普遍受到中职学校的欢迎,更受到家长和学生的青睐,它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二)开展师资培训
我院是教育部第一批确定的国家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之一,同时又是省级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之一,还是农业部批准的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示范基地。我院每年都接收各中职校相关专业一定数量中职教师来院长期培训、进修,还经常派相对稳定的专业课教师到各中职校负责专业建设的指导工作,还根据各中职校的需求,不定期的派相关教师与各校共同研究专业建设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集团成立三年来,我院共为中职校的教师、主任、校长来院进行短期培训7期,共培训420人次。
(三)开展校际间交流与合作
组建辽宁省农业职业技术教育集团之后,校际间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我院于2004年秋,对我省阜新、锦州、鞍山、葫芦岛、朝阳、沈阳、盘锦、辽阳等八个市19所农村职教中心和农业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了调查走访。走访的目的要是增进了解,加强合作。与此同时,各市职校的领导和有关人员也多次到我校参观学习、交流探讨。通过彼此的走访、交流,增强了集团的凝聚力和合力,有利于我省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
(四)共同开展教育教研活动
集团内部中高职之间共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一是共同参与了《深化辽宁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修改工作;二是中高职教育共同立项研究并申报教育教研课题,如已被省教育厅立项批准的“十一五”两项规划课题,《农业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研究》和《中、高职经贸类专业“3+2”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三是共同研究和制定教学计划,如在2005年暑期,与8所联办校的教学校长和教务主任一起研究和制定了12个专业的“3+2模式”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计划指导方案。
五、发展思路及远景
(一)要积极吸收企业加入辽宁农业职业技术教育集团
在中、高职院校加强各领域合作同时,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与企业广泛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
(二)开展教学与学生管理培训
加强中高职和各中职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做好教学与学生的管理工作。教学管理一是加强教学计划管理;二是加强教学质量监督管理;三是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四是加强教学档案管理。学生管理一是提高学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二是探究新时期农业中高职学生特点,工作规律研究;三是加强日常管理;四是加强学生社团文化教育活动实施办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与不断提高。
(三)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中、高职校共同研究论证建设计划和实施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是中职校可派教师到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二是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也可根据需求派专业教师到各中职校去对建设工作进行具体指导。
(四)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主要研究“3+2”中、高职一体化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具体研究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的衔接,教材编写和选用,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研究,探究符合农业各专业特点的教育教学规律,以指导办学实践。同时开展其它教育教学领域研究。中、高职学校通过科研立项共同研究并申报各级成果奖,以推动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开展,以指导办学实践。
(五)开展校际间广泛交流
逐步形成中、高职两个教育层次间关系紧密、教学融通的格局。中、高职学校要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沟通、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六)进一步开展研究和探索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
篇9
关键词:中职;建筑施工;建筑CAD;教学改革;项目教学;多媒体视频
一、中职建筑施工专业建筑CAD课程教学的现状
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旨在培养具有从事现场施工操作和技术管理能力的中初级专业人才。但是,现行中职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仍然沿用以理论知识体系为引导的模式。在建筑CAD课程中传统的教材偏重于命令的讲解和使用,虽然知识体系完整,但知识点分散,不能很好地满足目前行业中的实际工程需求。教师按原有的课程标准按部就班,虽然面面俱到,却很难发挥每个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能力。由于教学的案例服务于对应章节较单一的命令功能,使其不能直接运用在具体的工程中,而使学生产生“所学非所需”的感受。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技术在建筑施工专业中运用日益广泛。而在教学中使用的CAD技术通常较为滞后。随着软件技术的更新,一些更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操作方式正越来越多地被从业人员所使用。因此,在建筑CAD课程教学中应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内容,使学生适应建筑CAD技术的发展。
二、教学改革的目标
我们在对传统教学经验去芜存菁的基础上要对不适合教学需求的落后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多媒体教学为手段,以培养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的综合性技术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实际工程案例,让教学内容与现行工程技术相统一。让课堂和产业得到有效的衔接,使教学内容能够在学生工作中找到用武之地,让学生在学校就掌握工作需要的技能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改革教学方法,加强综合能力培养
项目教学法是以完整的一个项目为载体进行课程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在建筑CAD课程中的项目就是具有一定目的性,具有可操作性和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工程案例,而课堂教学就是围绕完成这一案例进行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改变传统教学中注重基本命令的讲解和操作的方式,而是随着项目进行,提供需要的绘图或修改命令来为项目实施提供支持。建立建筑CAD课程项目教学体系,我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进行。
1.谨慎选择项目任务
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工程信息化协同工作的不断发展,在工程中对各工种之间的图纸规范性和共享性要求也不断提高。选择作为建筑施工专业教学中运用的项目任务需要具有工程实用性的同时做到规范性和具有代表性。
现在,编制一本符合项目教学的建筑CAD教材迫在眉睫。同时,要求教师要对项目选择具有一定的甄别能力。通常,在建筑施工专业中适合以建筑施工图的内容作为教学项目,同时加强任务间的联系和衔接。例如,以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和详图分别作为项目任务内容,既要对各种图纸的特点进行筛选,也要使其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相互之间具有对应性,让学生知道各图形之间的关系,如在完成立体图时可以利用已有的平面图进行对应。这样既能在知识体系上达到新的连贯,也能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同时也让学生体会CAD软件在工程应用中的便利性,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制订完善实施方案
建筑CAD课程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教学的实施适合“学中做,做中学”的模式。各个任务目标需要严谨和易懂的实施步骤作为引导。但在任务实施过程中要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和演示时间,把学习过程交给学生自己,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实践操作。例如,教材中对建筑平面图的轴网绘制任务进行实施方案描述时要说明图层的使用、线性的选择、直线命令的到定位尺寸的标注等知识点。知识点可以用知识链接或知识回顾的形式出现在任务过程中需要使用的部分,让学生可以根据步骤引导完成规定的任务目标。这样的学习模式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可以让教师在课堂上有更多的精力为每个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进行技术支持。
除了教学过程的改变,在项目实施中对学生的考核实施也需要以注重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作为考核依据,淡化“一考定终身”的考核模式,让考核多元化。例如,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CAD竞赛,如由教育部主办的中职类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和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组织的ITAT二维CAD建筑设计大赛等。通过与大赛中其他选手和学校的交流得到技能的提高并且获得教育部颁发的技能合格证书。考核形式也可以是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考核,在学生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高学生就业和职业自信心。
3.总结拓展项目内容
教学选用的项目相对是工程中较为简单和具有代表性的。而针对更为复杂的项目,在教学中也要进行一定的拓展。一方面,发散学生思维的同时增加学生的经验。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能力基础。项目拓展可以是每个任务对应知识点的拓展练习,也可以通过课程设计和项目实训的方式。例如,学生在完成课程项目后,以课程设计的方式分小组对某一教学楼进行实地测量后绘制成CAD图形。这样既可以将所学的制图知识与实际建筑联系起来,也可以增强建筑CAD辅助设计的多人协同工作能力。
4.引入视频教学手段
随着硬件和软件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在中职教学中得到普遍应用。并且实践证明因为多媒体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可以大大增加教学效率。而在建筑CAD教学中,以项目为基础,配以多媒体视频教学手段,可以较大程度地发挥教学效率。
因为教师的水平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建筑CAD课程的教学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别。而视频教学手段可以通过统一的或是个性化的教学视频使每个学生自主学习操作过程,避免教学中“一刀切”的现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一个好的教学视频可以集众专家的智慧于其中,从而避免因教师水平差异而引起的教学质量差别。
推而广之,依靠现在发达的网络资源优势,可以将具有针对性的项目过程教学视频通过网络对在校生或实习生进行教学。在时间上和地点上摆脱学的约束,提高学生学习的灵活性,满足实习生学习的需求。同时也可以避免教师重复的演示动作,从而能够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学生指导。让学生和老师在轻松、自主、快乐和交流气氛浓郁的课堂中完成教学目标。
四、建筑CAD教学改革展望
一门课程的改革不会一蹴而就,相反它需要经过一个更为系统、科学、完善的过程。本文是通过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和应用所形成的一些观点和方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促进效果,但也不能完全解决所有问题,例如教师本身的创新实践力,教材的更新,教学制度本身的改革等问题。不过,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联系一线工程实例,与时俱进,通过不断探索和应用新的、更高效的教学方式,建筑CAD课程的教学一定能够越来越受学生的欢迎和建筑行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魏旭,王景阳.浅析建筑CAD课程的教学改革.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04).
篇10
(一)专业开设布局结构不合理。东莞经过多年的发展,传统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东莞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振兴五大产业行动计划,即做强做优“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及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五大重点产业。而东莞中等职业学校不考虑东莞地方经济发展的长远需求,盲目争办一些热门文科类专业,较少开办与产业结构调整适应的工科专业,造成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就业岗位需求。
(二) 专业开发缺乏科学论证,课程设置主观随意。一个专业的开办应具备最基本的条件,而不应当盲目开办。一些学校教师、实训条件严重滞后,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有的学校,专业教学计划是临时拼凑的。不少教师缺乏动手与操作能力,习惯于满堂灌式的理论型教学,靠这样的师资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难以过关。新专业开发的主观随意性、教学计划实施的不规范等问题也明显存在。专业开发存在中闭门造车现象,事先没有进行市场调查,没有可行性论证,专业内涵定位不明确。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难以开设全面,教学计划没有的课程也可以任意添加,应在第四学期开的课程甚至可以挪到第二学期开。新专业的开发方面“模仿主义”盛行,自我研发不如借兄弟学校现成方案省事。
(三)专业建设缺乏行业企业的参与。专业开设评借学校兴趣,没有完全符合企业和岗位的需求。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到校参与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的情况较少。学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实习走形式,难以落实。行业企业参与教学计划与大纲的制定只是做做样子,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校企合作基本上是职业学校一头热的状态,企业没有体验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看不到给自己带来的效益,欠缺主动性,参与力度不大。
二、东莞中职学校专业建设调整策略
(一)成立东莞中职学校专业办学指导委员会。中职学校专业办学指导委员会,人员结构2/3为行业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包括技术的、经营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以大企业为主,兼顾不同性质的企业;指委会作为学校与社会联结的纽带,可以帮助中职学校明确办学思路、合理设置专业,建立评价学校办学水平及确认评价学生的质量标准,拓展中职学校与行业企业社会合作的各种途径。中职学校自身要有常规的走出去开展专业建设的调查制度,采用多种形式,主动获取专业建设的信息。调查企业技术水平、劳动组织方式、人力资源的需求状态和企业开展职业培训的信息。学校要与行业协会骨干、企业技术人员、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员保持广泛的接触,建立定期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制度,用科学的方法规范专业建设。
(二)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经费供给。东莞素以“世界工厂”著称,对电子、机械加工,模具等工科类人才需求旺盛。从2012年起,我市公办生均拨款,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校经费不足的问题。但是普通中学、职业中学的拔款均等,造成理工科专业为主的中职学校经费仍然不足。要适当制定对中职学生资助政策,加大对优秀学生的奖励力度。通过加大对中职教育的倾斜办度,吸引更多寒门学子接受职业教育。例如东莞急需汽车钣金等专业操作工,可以通过学费补助、生活补助、通过企业赞助设立奖学金等形式吸引贫困地区的学子来莞学习相关专业,解决用工缺口大的问题。
东莞的职业学校比较密集,重点和普通职业学校结构合理。相邻学校之间平均车程约25分钟。密集的学校和发达的交通,为进行校与校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奠定了基础。建立全面完整实验室的投入是非常大的,对任何一个学校来说都不是一笔小数目。这给规模小的职业学校带来了难题,教学必然会受到影响。如果能在一定范围内,构建专业教学大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能为整个专业教学的发展带来生机。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中职一个特点是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格外突出,“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也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可采用委派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充电”提高动手、丰富实践经验。同时也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和社会上的“能工巧匠”到学校任教传授实践技能,使工程师、技术人员双向流动,以便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使办学模式进一步完善。
选派尽可能多的老师参加省培、国培,更是要落实专业教师每两年到企业进行不少于2个月的跟班锻炼的制度,使专业教师有更高的技艺,不能仅停留在书本的理论知识。老师也要努力成为本专业的行家里手,成为在本专业有发言权、话语权的专家。鼓励教师参与各行各业的专业技能大赛,通过反复练获取经验,这样教起学生来更有说服力。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教师下企业实践的实施细则,包括补贴、考勤、奖励及成果展示等内容,严格、有效促进下企业实践的管理制度,真正成为促进东莞职业教育的推手。
(三)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成立由职业学校、职能部门、行业企业等联合组成的职教协会,通过职教协会的桥梁作用,引导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各校每个骨干专业都应与当地规模以上企业(对口企业)建立深度融合的合作关系。如开展高水平的“专班培养”、“师徒学制”、“工学基地”等技能型人才职业化培养模式。可以在全市推广理工学校、电子科技、纺织服装、机电工程学校的校企合作做法,将理工科专业打造得更突出。建立以校内实训中心为基地、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多功能实训中心,既是学生技能培训、教师科研及生产加工的基地,也是一个向社会开放,创造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基地。
(四)加强专业课程改革,突出专业特色。重视技能教学,增加学生实训课时比例。依据人才的要求,一方面,在总体上满足全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需求,克服未来就业面窄的问题;另一方面,构建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性提高学生对新工艺、新方法的适应能力、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职业素养的学习,提高学生职业化水平。一方面要切实加强职业学校的校风建设,严格管理校风校纪,切实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职校生源不佳是难以在短期内改变的事实,但是严格的管理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素质。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契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品德,进一步加强以诚信、爱岗、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五)加强对民办中职学校的帮扶,促进我市公民办中职学校协调发展。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切实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原则,鼓励和扶持民办中等职业学校,使他们成为公办中职教育的有力补充,为东莞的职业教育添砖加瓦。可以探索多种办学体制,如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名校办民校等;也可以实施公、民校“一帮一”政策,一所重点公办学校帮扶一所民办学校,师资、资源互通,加强交流,在课程教学与专业方面规范其建设管理。民校中做得好的也可以在公办学校中推广。如联合技工学校虽然是一所民办学校,校舍、设备一般,但是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着独到的理念和做法,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喜爱,经验可以与其它公办学校共享。
(六)实施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特色专业是指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高,办学思想、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和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的实施,重在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双师”队伍建设及管理体制机制、改进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改善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突显区域、行业和学校的特色,促进我省高职教育内涵的提升。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的遴选和建设,要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科学定位,彰显特色,有利于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内涵,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