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专题研究范文
时间:2024-03-19 18:04: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德育专题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高等师范和体育院校羽毛球专项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考核评价是羽毛球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也是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途径。[1]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考核的实施也必须与时俱进,顺应当今高校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专项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为高校羽毛球课程考核评价提供参考,并为具有相同项群的术科课程考核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与借鉴。
1 研究对象
我国6所师范院校、体育院校的教师和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专项学生。
2 研究方法
2.1 专家访谈法
对湖北、湖南、贵州等省市的高校、长期从事羽毛球教学和训练工作的专家学者通过电话访问和寻访,就问卷调查和本课题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2.2 问卷调查法
发放问卷180份,回收问卷150份,回收率82.1%。
3 结果与分析
3.1 羽毛球考核内容与分值比例
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要求学生通过对羽毛球课程的学习,掌握羽毛球基本技术、基本知识能力、组织教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为了测试学生的综合能力,羽毛球课程考核内容应包括基本技术、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平时成绩几个方面,其中技术由技评和达标综合评定。每项考核内容的分值比例见表1。
3.2.1 技术考核
(1)技术考核内容与方法
羽毛球专项技术学习是学生掌握羽毛球课程的中心环节,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羽毛球基本技术。羽毛球技术包括后场高远球、吊球、杀球和前场搓球、勾球、推球等内容。[2]在进行专项技术考核时,要对羽毛球单项技术进行考试,技术由技评和达标综合评定,测试学生基本技术的掌握和熟练程度。同时还要进行串联技术和教学比赛的考试,考核学生对羽毛球技战术的实际运用能力。羽毛球技战术水平的发展和提高,有赖于专项素质水平的高低。羽毛球专项素质测试可采用前后直线进退跑,左右两侧跑等方法来评定。
(2)技评评分标准
羽毛球每个技术动作可划分为四个动作环节: 准备动作、引拍动作、击球动作和随前动作,技评的评分根据这四个环节来对学生在击球过程中的技术动作进行评定。
3.2.2 理论考核
理论课考核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指导运动实践,科学地进行教学和训练的能力,也是学生应具有的文化素养。它是羽毛球专项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羽毛球理论包括起源与发展趋势、场地器材、竞赛的组织与编排、教学与训练、技战术和规则等,理论知识考核方法可以采用笔试、口试、作业和论文等多种形式来考核评价。[4]考核内容以教材为中心,广开思路,紧贴学科的实际发展。不仅要考查学生的基本理论,更要多考查学生对羽毛球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学方法的运用和综合能力等方面的知识能力评价。
3.2.3 技能考核
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以及其它体育方面的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广适应、高素质”的综合素质能力,才能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为了使教师能对学生专项技能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编制出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专项技能评分标准(见表3)。评分标准的编制通过对专家的咨询和调查,确定各项评价指标及各指标的权重系数。羽毛球专项技能评分分为优秀、及格和不及格三个等级,80-100分为优秀,60-80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不及格,评分标准及其使用根据各校实际灵活评定。
3.2.4 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由任课教师和学生自评来评定,包括学生的考勤、学习态度、进步程度,学习的主动性等方面。平时成绩的评定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促进每个学生在学习上不断进步,强化评价对学生学习的激励功能。
3.3 羽毛球专项课考核评价方式
3.3.1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过程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通过评定结果的反馈信息,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对评定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使评价更好的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进步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继续发扬优点,对不足之处进行有针对性的改正。总结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评价。羽毛球专项课程考核评价既要重视终结性评价,也要重视过程性评价,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这样才能对学生专项考核进行准确、公正的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3.2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定量评价是一种以量化为基础的评价方法。它具有客观性、准确性和标准性等特征,比较适用于体能、人体机能和运动技术达标的评价,但很难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意志品质和学习兴趣等。如果忽视这些方面的评价,学生的综合学习情况就不能被真实的评价,这些难以量化的指标可以采用定性为主的评价方法。因此,在评价学生专项学习时,就需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才能对学习者的真实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3.3.3 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在羽毛球教学过程中,要形成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以教师评价为主,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比较全面,且能够较客观地评价每位学生。其次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通过学生的评价,提高学生对专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的发挥教学考核评价的激励作用。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公平、公正、公开的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认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确立正确的专项学习目标。
3.4 学生对考核方法的满意程度
通过制定实施新的考核评价方法后对学生满意程度进行调查,从表4中可以看出,有72%的学生对羽毛球专项考核评价方法非常满意, 说明这种考核体系基本符合专项教学与学习的特点,能科学、合理的评价学生专项水平的综合素质能力。
4 结论
(1)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专项课程考核的内容应以考核学生基本技术、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平时成绩的综合水平,不能只重视技术与理论评价,而忽视学生技能的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培养多功能的复合型体育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2)建立以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羽毛球课程评价体系,有利于全面、准确、客观地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体现了考核评价理论与方法在羽毛球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合理运用。
(3)新的羽毛球专项课程考核体系符合教学评价的目的和学生专项学习要求, 评价指标的选择能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 评价标准的设计符合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专项学生的学习水平, 学生对这种考核评价体系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篇2
关键词: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一、问题的提出
1.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改进新方法,接受新观念,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
需要。
2.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是于洪区小学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发展现状的需要
本区体育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占所有教师的大多数,他们工作热情高,学习能力强,但是教学经验少,教学能力欠缺,中老年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固有的教学思想和模式很难更新,专业能力已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因此,全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亟待提高。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络、教育杂志、科研书籍和报刊等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掌握已有的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途径研究状况,搜集相关研究的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掌控研究方向。
2.调查法
在研究的准备阶段,对于洪区小学体育教师发放调查问卷,对部分教师进行访谈,了解教师对教学能力提升的态度和想法
以及对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需求,以便进行有针对性和有实效的研究。
3.行动研究法
在研究阶段,针对于洪区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教师的需求,开展相关研究和培训活动,边实践,边总结,以行动促研究,不断摸索经验和规律。
三、研究过程
1.研究的准备阶段:发放问卷,了解需求
在研究的准备阶段,通过向全区教师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访谈等形式,了解全区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和教学现状,以及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体育教师对于提升教学能力的内容、方法和培训形式的需求。
2.研究的实施阶段
(1)提高学科理论知识和专项技能水平
①提倡和鼓励教师以刊物为师,除了订阅像《体育教学》《中国学校体育》之类的书籍或杂志,还要通过网络自主研修、体育教师QQ群题库、撰写学习笔记等形式积累理论知识,汲取营养,支撑实践。
②借助校本教研和区域教研的平台,聘请省市级名师亲自对全区教师进行技能培训和教授方法的指导,培训后及时组织各类技能比赛,检验学习效果。
(2)提高备课和上课能力,跟踪指导
这个研究层面依托多种形式、多个层面的教研活动,帮助教师建立研究的意识,形成研究氛围,提高教师备课和上课能力。不同层次的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培养和提升水平,充分挖掘教师潜能,帮助教师形成各自的教学特色。例如,开展新教师多轮磨课,上公开课;骨干教师上观摩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老教师上好常规课,使所有教师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努力的方向。以校本教研和区域教研为载体,通过集体备课、专题讲座、教学技能培训比赛、课堂教学大赛等形式开展教学研究。
另外,还要抓住一切机会参加市级以上的研修活动。外出学习的教师回来后通过学习心得交流和上模仿课等形式向全区教师汇报学习成果,在自己提升的同时,把好的东西带给所有教师,使全区教师都受益,使学习效果最大化,从而促进全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3.总结阶段
收集和整理研究过程中的相关资料,组织教师基本功和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撰写相关论文。
四、结论
通过实践研究,全区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研究过程中,教师们也在不同层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我们也找到了提升本区教师专业技能的方法,探索出了适合本区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途径。
1.形成一个模式
一个模式指的是“131”研训模式,即“1”指每个研究阶段都有一个主题;“3”指体育理论知识、体育专项技能、教学能力三个内容;“1”指一个宗旨,即全员提升的基础上加强梯队建设,打造本区精英教师,带动全区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有不同层次的提升。
2.采用两个方式
两个方式即请进来和走出去。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聘请各级名师专家来到本区给体育教师以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同时定期派教师到沈阳市内或外地体育教学比较优秀的学校或地区交流学习,取长补短,自我提升。
3.运用三种手段
三种手段即专家引领、自主研修、大赛推进。通过专家理论和实践指导,各种研训活动的开展以及各级各类竞赛的组织,帮助体育教师实现理论知识、专项技能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刘晋.体育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培训[J].体育教学,2013(1).
[3]王卫东.教师专业发展探新:若干理念的阐述与辨析[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篇3
【关键词】转制科研院所 生存与发展 问题研究
自1985年以来中国就没有停止过对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但由于事业单位的原因,致使部分科研人员的潜力没有被挖掘,限制了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也直接导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陷入僵局,阻碍国民市场经济的发展,本文将从科研院转制的必要性论述出发,再简述转制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及难题,最后对于其生存和发展进行展望。
一、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的必要性
首先是管理体制的问题,因为是仿照苏联模式的产物,所以科研院所的传统的体制与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发生矛盾,科研事业单位活动受制于政府主管的部门,进入市场也无法以合法的身份与外界交流。内部机构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在所有制构成方面,产权归国家拥有,成本过高且所有者缺位;在技术优势方面,由于没有形成规模效益,所以前期资金投入缺乏,高新技术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较短,没有足够时间等待自身资金的积累。还有用人机制的变化。现行的包括晋级制度、分配制度、人事制度等较为固化的措施,考虑到人才过于集中容易造成浪费,工资和奖励制度的不合理也会导致内部“各自作战”,无法很好形成合作和竞争趋势。人才流失的现象较为严重,特别是人才出国和跳槽。另外在财务管理方面,成本核算过程中会计制度是完全成本法,无法及时地反映确切的生产成本,而且科研事业单位的折旧是依照固定资产的面值去计算的,显示不出固定资产的准确余值,无法及时冲减成本,导致影响了收入。在财务报告中都是模仿企业财务报表的相关模式制定的,但是却无法企及企业财务报表的深刻度、广泛性还有可比性。
二、科研院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1999年批准的《关于深化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给科研院所的企业化转制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按照实现产业化的有关要求来自主选择改革的方式,包含转变成为科技型的企业。但是中间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成为转型过程中的拦路虎。
首先在观念方面,原来的思维模式较为僵硬固定,遇到问题不懂得变通,以下这几个观念的转变是转制的关键:(1)市场观念,指的是科技型的企业要成为市场中的主导者,熟悉并驾驭于市场,利用市场获得效益,将技术、产品还有人才全部推向市场的中心。(2)成本观念,要以利益为中心而不是技术,对成本实施全方位的控制,要求企业内部的全体员工都能够认识到他们参与的每一项行动都与企业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保持对任何一个环节的失控与浪费的最高警惕。(3)自主观念,放权过后科研院所失去依靠而变得小心翼翼,必须学会如何拿起和使用企业发展的自,快速建立起现代企业的制度模式,定位好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懂得抓住重要的时机和机遇。(4)科技企业观念,不应片面强调企业性质而忽略科研本质,也不可过度强调科研而不重视利益的存在。瞄准市场的有利需求,推出适当的新科技产品来赢得广阔的市场,树立有别于其他普通企业的市场形象。
其次是产权结构的问题,所有者缺位和成本过高成为了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充分考虑好产权结构多元化下的4类投资人形势:社会知名度高的股东,已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且有成功经营的股东,与企业技术、产品有关系的股东,最后一项是风险投资基金。还有治理结构,要注意董事会的组成,不能越权干涉,利用合法程序来使用权力,投资决策程序的正确估定。
最后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适时优化用人机制,利用好经济的优势劣势,充分凝聚员工的力量,还要着手解决好下面的问题:人员的剥离,按照新设立的业务机构来整裁人员,待队伍较为稳定之后再统一解决冗余人员。人才结构也要适时调整,多向经营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和财经专业人才聚拢,实施合理的分配制度。
此外就是财务管理与科技创新的问题,这将涉及到科研院所的未来生存与发展,在后面笔者还会详细进行分析。技术创新的领域要注意发挥优势和资金筹集的问题,注意发挥利用地位、人才设备、信息成果的优势,而资金筹集要借鉴有关的成功经验教训。
三、基于核心竞争力打造的企业化生存与发展
(一)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体制创新
体制的创新是为了能让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利益,体制的要求是必须高效,降低生产成本,激发人们对于创新的意识,以此来提高劳动的生产率,达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沈阳某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为例,它的前身其实就是中科院的沈阳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在转制之后透过一系列的体制、运行变革,指导思想从技术的导向转向了市场的导向,从项目运行转为产品,从学科划分的组织结构转为成本利润,人才队伍从重视科技转到技术管理营销,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转变,且参与了国际竞争,它的龙头产品“蓝天数控”品牌形象在俄罗斯和德国市场具备一定的竞争力,正在逐步向产品化和规模化发展。
企业的体制创新,首先表现在制度创新,制度是一种新的组织形式,现代企业制度是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和政企分开。科研院所很容易受到企业制度的束缚,特别是产权的不明晰,出资人不到位,法人的治理结构没健全,使得企业无暇自顾。解决的方案是调整和完善产权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股份制的改造,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有利于政企分开,面向市场经营范围的制衡,也可以发挥自然人股份作用。另外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是现代企业的基本特征,股东大会作为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代表的是股东的利益还有形式的资产所有权,而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行使的是法人的财产权力,董事长作为公司法人的法定代表,监事会成为了公司的监督机制,成为权利机制、决策还有监督以及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分权制衡。而对于组织机制的创新,首先是积极推进结构的调整,要善于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不断整合内部的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不断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构建灵活、高效的新型企业组织,实现人力、物力还有信息力的配置整合、效率统一。此外是管理制度的创新,需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目标管理体系,建立有效的激励分配机制,改革分配制度,吸引高科技技术人才,以岗位效益工资为基础探索新机制。
(二)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运用创新的知识和技术工艺来丰富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以达到产品质量和服务性质的市场攻略。在产品研发和后期的商业化设计中力求达到产品的新颖,此外还要建立技术创新的机制,与现代企业制度紧密贴合,创造性发挥有效的激励机制,以自主创新为主,不断引进、消化和创新,将技术的开发和改造结合在一起,整体去推进技术创新的管理机制。更好的规划技术创新的战略,根据自身的特点来规划和实施技术创新的有关计划,量制不同的创新模式,试图与其他的企业、高校或者科研院所一起参与合作,进行资源的合理共同利用。不断的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的体系,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形成销、研、产整体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
四、结语
针对转制科研院所的生存与发展情况,必须要进行体制和技术上的创新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发展道路上遇到的问题。尽快对企业制度进行改革,完善产权的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还要依靠优秀的企业文化基础之上,人才创新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以信用为核心、以顾客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才是成功的沃土,建立起满足市场需求的运行机制,从先进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人才队伍和持续高昂的创新能力与热情来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来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的素质和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 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编著.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五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 教师专业化 内涵 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6-0187-01
教育职业可以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变得更加完善,只有教育者积极主动地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更加促进受教育者的完善及发展,目前全球教师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是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管理建设等方面的第一线技能型专门人才,目前影响其教育质量的首要因素是师资力量的薄弱,为了促进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必须加大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力度。
一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过程中的问题
1.职业教育教师个体专业化问题
首先,教师对高等职业教育没有深刻的认识,思想观念达不到高职教育发展的需求;其次,年龄、教师职称、自身学历学位、专业结构等方面存在某些问题;再次,教师的知识掌握及能力结构达不到合理化要求,“双师”的素质不高。对于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所面临的相关问题,包括老师专业知识及技能的缺失、从教水平不高、教师职业道德需要提高、创新能力及研究能力较弱、在职进修局势紧迫、自主专业受到局限、组织能力不高等。在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不足方面,有学者认为是:欠缺对专业知识的培养,欠缺对专业技能的培养,欠缺对道德、态度的培养等。也有学者认为当前职业教育教师的学历层次相对较低,大部分缺少实践经验、专业技术水平低、缺乏对教育理论知识及教育技术的训练。
2.职业教育教师群体专业化问题
有一部分学者从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对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当前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面对的现实情况是,现阶段的职业教师的师资培养方式是一种以学科性原则出发,基于教育科学的专业教育论方式。这种方式所学习的内容主要包含普通教学论、教育心理学及专业科学知识的重合。由此可见,职业教师的师资力量培养较倾向于学术化。
二 促进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对策
1.提供精致化的有效培训
对老师开展的培训要符合老师成长的规律。现阶段的职业教育对老师的培训大部分在于提高学历方面,培训目标相对单一。高效的老师培训应该是对所有的老师进行培训,以提高原有的知识水平、施教能力及综合素质等。老师在各个时期中已有的水平同客观要求之间存在的矛盾已成为老师不断前进的动力,他们所面对的问题是使老师的需求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如新上任的老师的重点任务是熟悉钻研教材及新环境方面的适应问题。已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师要同其他老师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总结经验,形成一套授课的风格。处在创造期的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自身的教学经验来进行灵活高效的授课。所以,对不同层次的老师进行培训的时候,要依据老师的自身特点及所处阶段的特点来进行规划,给予老师合适的援助。
2.利用学习型组织推进职业教育老师的专业发展
学习型组织是全力发挥员工的创新思维能力而创立的一种有机的、高柔性的、扁平化的、人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组织。对于学校来说,分为学校、教研、年级三种学习型组织,其中教研组与年级组属于同一个等级的学习型组织,学校作为上一级组织。学习型组织要保持不断学习的能力,其综合绩效要高于个人绩效,以促进组织内部人员提高学习能力。学习型组织为老师提供一个有效的互相交流的平台,目的是分享各自的教学方式。教研组和年级组可以定期开展讨论会,使各学科之间进行交流,学习别人优良的技能。老师处在一个合作型的氛围中,对自身的经验进行讲述,为其他成员提供可以借鉴的因素,这种开放性的讨论可以使每位老师得到一些好的思想,改善自身的缺陷,帮助老师促进自身的、社会的及专业方面的发展。
3.利用批判性教学反思,形成老师自身实践理论
有研究指出,老师自身实践理论是接纳外界信息的筛选器,也是确定老师行为的重要因素,随着教育授课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及丰富,老师逐渐不再依赖公共知识,转向依赖于自身教学反思所形成的实践理论。专业理论想要被接受,就要通过老师自身实践理论的筛选,同时老师的计划、决议及行为也受到了直接的影响。对教育实践起到直接作用的是老师的自身实践理论。老师要对自身的知识掌握、理念系统和行为系统不断进行反思,逐渐转变不正确的观念及知识,改正不合理的行为,进而使老师处在理性的自我掌握下,脱离开各种约束,保持老师的专业发展始终处在动态开放、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中。
参考文献
[1]李娟华.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探析[J].教育探索,2006(11):108~109
篇5
关键词:民办学院 转型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c)-0206-02
1 民办学院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发展现状
民办学院是教育部对公立大学民办二级院进行规范而出现的高校办学模式,它的发展是一个不规范到规范的历程,在发展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和矛盾。近些年,随着社会人才需求的不断更新,高等院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也要随之发生改变。
1.2 存在的问题
在民办学院的建设、转制、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比较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理念的滞后。民办院校的创建均依附于传统的高校,即便一部分高校已经独立办学,但仍然受到传统理念的制约。办学的思想和模式的创新程度不高,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第二,人才培养方案缺乏针对性。人才培养方面的质量将直接决定高校的教学质量,部分民办院校在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时,只是几个老教师将原有方案改一改,做了简单的修订工作。工作开展的不够全面,缺乏系统性、时效性、针对性等,未能充分有效结合专业发展制定整体规划。
第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高。学生的入学条件决定了其原有知识背景偏低,自主学习的能力不高。而现有的教师,尤其是资历较深的老专家、教授,过于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容易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同时,由于民办学校成立时间较短,年轻的教师在教学方面的经验则相对缺乏,对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指导不到位、教学的整体把控能力不高。
第四,教师应用技能欠缺。近两年,国内的普通高校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很多文件、理念在各个层面提出,但就具体的实施效果而言,一线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比较不足,难以开展真正的应用型教学模式。
2 转型发展建议
2.1 引进先进的办学理念,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
2.1.1 转变办学理念
很多发展迅速的民办院校及时有效地借鉴了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与西方人文精神相结合,办学思想开放、民主。
深入开展模块化教学改革理念,历经思想转变、专业发展为导向、培养模式转型、课堂教学过程的转型等几个发展阶段。核心价值观清晰明确,贯穿于所有的师生及学院工作人员,执行、落实到实处,强烈的氛围建设,已经从制度管理过渡到习惯管理、文化管理。
2.1.2 标准化的评审机制导向
借鉴国外的专业评审标准及认证模式,有效地促进各个专业学科的发展。结合当地产业结构进行专业结构调整,注重国际化认证体系的指导。
同时,是否可以考虑学生如果几门专业必修课不及格,考虑降级、调其它专业、甚至是退学的处理,为学生负责,为社会的需求负责。
2.1.3 规范制度管理
学院可以形成“格局、空间、发展”的三层管理理念。格局,属顶层设计,学院发展的整体规划,主旨在干什么;空间,中层力量,充分发挥,全面并具有创造性思维地开展工作,关键在于怎么干;发展,基层力量,执行到位,重点在于干成什么样,追求卓效。
系部以制度管理为约束,人文关怀为导向,强化教师的工作职责及工作思想。工作的开展,力争达到艺术的层面。学院制度的建设可以开展“废、改、立”原则。废除长期无效的机制,修改、完善有效的运行制度,设立新时期应对问题的管理体系。
同时,突出学生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很多民办高校开展了社区化管理,提升学生的自主活动空间,强化学生的归属感及主体性。应用型能力的培养以社团的活动为主体及组织形式,社团充分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2 加强基础性建设,突出应用能力培养
2.2.1 校园环境的建设
舒适的校园环境建设,包括整个园区、办公室、会议室等,应该充满生机,体现人文关怀。图书馆建立专门的小型考研自习室,2~8人规模,并配有一定的多媒体设施。
同时,园区的建设与周边的环境协调、一致。若条件允许,可以考虑大面积的草坪及广场,视野开阔,铸就师生广阔的胸怀。个别高校已开展校园的“4A风景区”建设目标。
2.2.2 应用型氛围的建设
应用型教学过程的开展离不开整体氛围的建设工作。可以在教学楼内的开展专业氛围建设,包括小型展板及各种形式的图案粘贴,甚至是玻璃上也进行相应的设计。创新实践基地整体的环境设计,应用性原则为导向。
2.2.3 授课及考核模式变革
民办院校立足于现有条件,专业课尽可能开展小型班级授课,在课程教学中不断应用项目驱动式教W、案例式教学等。同时,转变专业课的考核模式,提升过程考核的比重,打破学生期末背题、划题的思想,开展学业成绩过程性评价、一页开卷、教考分离等考核方式。逐步改进学风,形成平时不学习,期末突击无效的意识与氛围建设。教学质量、学习效果等方面均会有很大层面的隐性改进。
2.2.4 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
结合地方的社会需求及专业发展趋势,建立一套完善的、有针对性的、有执行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体系。
首先,调研各个专业的招生发展规模及趋势及社会人才领域需求、方向发展为导向,做出科学的、合理的、全面的预判资料,模块式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其次,教学计划的动态调整与完善。大一,基础课不动;大二,基本不动,课程内容更新;大三,内容课程幅度调整;大四,紧跟社会需求。真正做到依托市场需求,进行人才的培养。在保障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实训实验室等自行开展组件方案。基础公共课,大班授课。专业基础课,小班授课,保障学时、提升教学效果。公共基础课或公共专业基础课,可以聘请资深老教授兼职担任;专业课教学,专职教师;只有实践类课程,考虑企业人员担任。
同时,系部建立学术型社团组织,充分围绕学科教育、教学开展相应的社团活动。进一步加强系部的活动,尤其是与课程相关的活动开展。例如,大学生科技协会、大学生计算机协会等。
2.2.5 实验室的转型建设
实验实训中心建设规划合理,一线实验教师参与其中,提出规划。大气、整洁、封闭式、半开放式、全开放式有机结合,提高空间利用率。校区的资源对社会半开放,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服务地方需求。
实验的类型由验证性逐步向创新型、综合型等方向转变,鼓励教师自行设计、建立小型、微型的实验室或实训室,最小的资金投入,保障最有效的教学效果。很多实验项目来自于相关技能大赛,学习的同时也进行了演练。
2.2.6 注重实践环节的开展效果
学科的专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紧密相连。专业实习过程结束后,让学生带回问题,自拟一个具有行业经历、符合实际发展的毕业设计题目,指Ы淌Ω涸鹕蠖ā
争取企业资金投入,开展产学研工作。毕业设计的题目来自于企业,实用型为导向,由企业工程师和校内教师共同承担指导工作。校友会、创业创新第一站,积累成功人士资源及科研基金,开展相关工作。
同时,有效开展相关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企业老总参与选题、提问,真实打造实际情景,设立创新创业学分。
2.3 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水平
人才培养方案为应用型,但师资的能力与水平仍停留在传统教学理念上,应结合各种模式,广泛开展教师应用型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制定并实施完善的师资建设机制,定期输送骨干教师、专业教师开展师资培训。
同时,结合自身院系特点,开展科研及工程能力应用提高的师资建设工作。将教学科研纳入教师考核一项硬性指标,结合工作岗位,进行科研任务的分级量化指标要求。每位教师要具有自己的学生科研团队。加强教师的企业进修学习能力培养,可以设立假期的额定工作量,作为激励机制鼓舞教师行业技能的提升。
2.4 有效开展校企合作
篇6
关键词 专业共同体 体育教研组 变革 路径
一、传统体育教研组发展的困境
体育教研组作为学校组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整个学校的体育工作、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学校体育文化的普及等诸多任务,其作用不容忽视。然而,在“重文轻武”的传统文化影响下,目前体育教师职业的社会认可度并不高,人们对体育教师的认识依旧停留在带领学生“跑跑步、做做操、玩玩球”的观念中。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度不高使得体育教研组的地位在学校组织中相对其他学科组较为低下,专业发展也显得滞后。当然,除此之外,体育教师自身的不作为也是导致教研组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1],大多体育教师在自身专业发展过程中无目标感。同时体育教研组还存在着管理行政化、教研活动形式化、教师主体性缺失、教师之间合作意识淡漠等问题,种种问题的存在使得教研组在发展中屡屡碰壁,却又不知所措,其发展陷入瓶颈。在当今时展的背景下,体育教研组必须向更具组织学习和创新学习能力、利于发展团队学习意识的学习型组织转变。因此,探索一种有效的团队与组织形式是传统体育教研组走出自我、突破困境的必由之路。
二、专业共同体:一个审视体育教研组建设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角
德国学者滕尼斯(Ferdinad Tonnies)在其著作《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中使用“共同体”一词,使作为纯粹社会学概念的“共同体”研究渗入到包括教育领域在内的多个领域。早在上世纪80年代,人们就开始在教育领域展开对“共同体”的研究。1995年美国学者Ernest L.Boyer在《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的报告中详细阐述了作为一个学习者共同体所具备的几个重要元素,即成员间无障碍地面对面式的沟通互动,大家都有着一致的奋斗目标并且这个目标始终清晰地伴随在共同体教研活动的整个过程,组成这样一个学习者共同体组织的成员不仅是教师和管理人员,学生以及其他人员的⒂胍参强化共同体发展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彼得・圣吉博士的学习型组织理论被认为是学校组织变革的理想模式,我们将学校环境中的“学习型学校”、“学习型教研组”更为恰当地称之为“专业共同体”。作为“共同体’,它更强调团队愿景、合作文化以及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综上,专业共同体是一种能充分体现学校组织特点的模式,它为体育教研组的发展与变革提供了新的思维视角。
1.体育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内涵
1997年,以赫德等学者为代表的美国西南发展研究中心指出,专业学习共同体是由具有共同理念的教师和管理者构成的团队,他们相互协作,共同探究,不断改进教学实践,共同致力于促进学生学习的事业[2]。黎进萍认为,专业学习共同体是一种由学校里的教师、管理者以及学生共同组成的动态组织[3]。在这个动态组织中,教师和管理者通过制定愿景、相互合作、团队学习激发出每个成员的学习动力,以此改变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教学行为,提升组员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带动整个组织的成长与创新,最终实现体育教师专业化,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共同目标。结合国内外学者观点,本文认为,体育教师专业共同体是在教研组共同愿景的驱使下,通过体育教师持续学习不断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使教师不断更新自身心智模式,在组内平等地、和谐地开展合作学习与自主创新,促使体育教师实现专业发展,同时提升教研组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让体育教师真正感悟到工作的快乐与价值,体悟生命的意义。
2.体育教师专业共同体的特质
(1)共同愿景
一个共同体,若没有共同理想,就失去了灵魂,失去了精神支柱。共同愿景的建立使原本一盘散沙的教师队伍凝聚起来,使教师为之形成一种向心力,同时也是教师保持旺盛学习力的根本动力。通过它,教研组在日常的学习和交流过程中,能最大程度挖掘教师潜力,而体育教师在专业共同体的发展中也在不断完善自我,强化自我反省意识,提升学习创新能力,并将其作用于学校体育工作的改革和发展。在合作共享的基础上,体育教师致力于自身关切事务的同时,努力为共同愿景的实现不断实现创造性学习。
(2)创造性学习
个人学习若仅仅停留在刻板、漫无目的的学习模式中,不仅自身没有提升,也会导致整个组织的学习质量下降。个人学习必须要有自我超越意识,具有高度自我超越的人,为自己的个人愿景而学习,才能将自身的“创造性张力”充分发挥出来。体育教师的创造性学习是以教师追求自我超越为根本,以个人愿景和共同愿景为驱动力,以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为目的,在学习过程中促使自己不断改变心智模式、不断反思的一种学习方式。在体育教师专业共同体里,每位教师不仅仅为个人愿景而学习,同时也为团队愿景而学习,这种学习更容易超越自我,进而产生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学习是教师专业共同体的生命源泉。
(3)合作文化
合作与交流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个体职业素养的基本途径,在教师专业共同体中,合作文化更是其核心文化。共同目标是合作文化的必备条件。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体育教师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不再拘泥于个体经验反思和专家学者的理论指导,更多是基于自我思考的基础上广泛开展交流分享,解析辩驳,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合作文化”在共同体中的另一个基本要素就是彼此信任的合作氛围。组成“专业共同体”的教师以自主自愿为前提,不受任何形式的干预和强迫,因此在教研组中,大家毫无保留地发表看法和意见,直截了当对他人的研究提出疑问,无所顾忌地阐述对各种学术问题的见解,在思维碰撞中实现经验和思想的无障碍传递。
3.专业共同体与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关联
随着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取向”概念的普及,学者们越来越关注学校文化、教研组“氛围”以及教师之间的“合作”等因素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将是教师真正走向专业化的必经之路。而专业共同体正是基于“生态”的组织视角建立不同于传统学校组织的学校学习体系。
专业共同体是体育教研组未来转型的必然趋势,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表明,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相对其他学科较为滞后。除去学校对教研组的重视度不够等因素外,体育人所特有的思维方式、行为特征等因素也是导致其专业化发展滞后的原因,譬如,体育教师“单打独斗”的专业生存方式,对教学经验过度依赖的教学模式等。这些因素造成了体育教研组缺乏合作氛围、“一盘散沙”的局面。要想寻求超越,只有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共同合作的组织氛围,才能突破教研组发展瓶颈。而专业共同体扁平化的管理模式、教师之间良好的伙伴合作关系、团队愿景所凝聚的学习力营造出利于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教研氛围,构建良好的合作交流平台,在不断激发体育教师的集体智慧和个体创造性的同时,也提升了团队学习的质量,进而有效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变革之路:创建体育教师专业共同体的路径
创建体育教师专业共同体关涉到教师思维模式的转变、重建教师文化、专业支持系统的构建等诸多方面,其过程必然艰难而曲折。构建体育教师专业共同体还须以共同体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作为导向。
1.加强理念引领,协助教师超越自我
在当今学校快速变革大背景下,学习共同体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及改善的一种实践模式应运而生。其首先必须取得学校政策的全力支持,同时在对学校发展总体思路的规划中融入走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的理念,逐步建立以教师专业共同体为教研基本单位的发展模式,并由此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理性审视现有的体育教研组文化,在构建学习型学校的过程中实现体育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创建。就目前的体育教研组而言,管理层应聘请精通共同体思想理论的专家或学者来校做学术报告,并与体育教师开展深度汇谈,使教研组领导及组员对构建共同体必要性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推进教研组向专业共同体的转变。体育教师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体育专业知识技能的深入学习,倡导“研究性”职业生活方式,最终实现自我专业发展。体育新课程改革向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尤其是面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交叉性和创新性,体育教师须担当多重角色,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由此,学校管理者须培养体育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加强体育专业理论的学习,顺应时展潮流,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学习成为一种工作,更成为一种责任,从而真正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超越。
2.建立共同愿景,提升团队学习质量
传统意义上团队愿景往往是教师必须服从并实施教研领导层的意向,而共同愿景所能体现的强大效率,则是基于每个个体强烈的个人愿景,通过共同体的有效组织而形成的。共同愿景的建立应将每位教师的个人愿景汇集起来,通过组内讨论的形式,制定出在体育教学、体育科研等方面的长期愿景(3~5年)或是短期愿景(1~2年),这样的愿景就成了每位教师的愿景。在学校体育改革已成常态的背景下,体育教研组在共同愿景的指引下,不断鼓励体育教师追求专业发展,提升自我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为专业共同体注入新的动力,促进整个组织的专业化发展。在共同愿景的激励下,教研组应多组织一些高质量的团队学习,让教研组形成一种团队文化。体育教师个人专业知识结构的差异使每位教师都有各自专业所具备的优势。在团队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有效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来形成组内互助的教研活动模式,组内教师在分享和展示的过程中得到启发,获得灵感,而团队的智慧也在融入个人化理念,这对体育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专业化发展需求尤为重要。
3.加快思维模式转型,培育合作文化
L期以来,自我保护、注重眼前利益、“习惯性防卫”等思维模式造成体育教师队伍合作意识的淡漠、团队精神的缺失,这与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开放的、容纳他人的、提倡合作的思维模式存在很大冲突[4]。体育教师应通过对话建立起教师之间良好的伙伴合作关系,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习惯以适应不断更新的体育教学理念。当前,随着体育教师自身发展需求的不断提升以及教研组团队意识的不断增强,同时也加速了体育教师“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形成。教研组可以在保持原有正式组织结构不变的基础上,建立一些专业取向的组织,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交流平台,如专业技能研讨小组、科研合作团队等。专业技能研讨小组通过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学习、交流互动,不仅实现了有经验的老教师对部分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同时也在个人反思与团队合作中为各自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上的有效提升和在知识结构上的取长补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以此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科研合作团队由部分对自己专业方向有研究且具备一定钻研能力的体育教师组成,除了自己确定的研究方向外,他们时刻捕捉着最前沿的科研信息,定期开展或参与学术交流活动,譬如申报课题、创作论文等,在学术交流中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与理论水平,打造真正的学习型团队。这些合作型教研组织的出现可以有效改变以往业务学习流于形式、教研组活动走过场等问题。
一个教研组的存在意义归根结底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进而提升组织的适应力和竞争力,否则便失去其存在价值。面对传统体育教研组研究存在的困境,需要我们转换思维方式,借鉴共同体思想和学习型组织理论来探索体育教研组的变革之道。当然,受社会条件、学校环境和体育教师自身因素影响,体育教研组的变革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专业共同体”将是未来学校体育教研组转型的必然归宿。
参考文献
[1] 蒋福超.刘正伟.专业学习共同体视角下的教研组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09(10).
[2] Hord,,S.M.(1997).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communities of Continuous Inquiry and Improvement.Aus―tin,TX: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3] 黎进萍.专业学习共同体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美国的实践及启示[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篇7
关键词:体育专业;大学生;健康;体育心理;途径
一、导入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关乎学生身心是否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并深刻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所以,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成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发展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体育工作者和体育教师们,始终把提高学生体育教学质量摆在最主要的位置,使学生真正地在体育教学中获得全面发展。正确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加强体育专业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能够使学生建立起积极的自我意识,并且锻炼了学生的意志,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其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培养体育专业大学生健康体育心理的途径
1、合理确定体育专业学生的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有效心理动因。针对学生学习体育的心理行为特征确立体育教育目标,就能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在确定教育目标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确定实现不了的目标,以免挫伤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要向学生阐述学习体育的意义,把近期学习需要同将来从事工作的需要目标联系起来,把课堂体育教学同社会体育实践联系起来。进行目标教育要充满竞争活力,多用正误对比,经验交流等形式,鼓励学生追求革命事业的意向,以此帮助他们形成持久的正确学习体育动机。
2、创设优质的教学环境
体育教学的过程不单单是体育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技能,带领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简单过程,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友好和谐的关系,并使学生能够在这种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正确地认知自己,从而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在体育专业学生健康体育心理教育背景下,体育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发现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或是课程结束后所反馈的信息,及时归纳总结,制订出更为合理、更具特色的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运用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来为学生创设一种舒适宽松的教学环境,只有在自身感觉安心与自由的前提下,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够被最大化地挖掘出来,从而在体育教学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创新体育活动,将看似枯燥的体育运用发展为具有趣味的身心的锻炼,这对于教师的教学,对于学生在体育教育中的学习都是极为有益的;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以多开展团体性活动为益,以多开展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为益,以多开展安全性较高的活动为益,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拔河运动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或可以通过开展篮球比赛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锻炼学生的身心;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策划一些趣味性、益智性的游戏竞赛来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在活动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与探索能力。
3、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现代的体育教学不仅是体育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而且也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过程。课堂知识、技能和情感在师生之间的双向流动,可以导致师生双方思想的共鸣。教师要抓住体育教学过程的这个特点,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教法时,要用爱护他们的情感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利用各种手段来端正和强化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从兴趣和爱好方面培养他们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倾向。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和教法,既要考虑学生的心理要求,又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突出一个“新”字,因为新异事物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反射,便于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产生更高水平的定向。如果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枯燥乏味,长时间的单一刺激,易使学生引起超限抑制,会让学生产生逆反情绪,降低学习兴趣。只有采用新颖、实用、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生动、多样、活泼的教法,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不断的获得新的体育知识、技能。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不断的更新知识,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前沿,争取把最新体育知识、技能带进课堂,运用体育知识、技能教学的言语之趣,技术动作之趣,游戏和竞赛之趣味来启发学生练习、思考、探索,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4、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学生
体育教育的根本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方面的发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差异,学生所表现出的问题可能各有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在心理层面上的问题,对于一些面对体育运动表现消极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充分的鼓励,使其能够在正确的引导下顺利地进行体育运动,当然,这并不是体育教育的目的,教师要充分了解表现消极的学生的心理,明确学生在运动中所遭遇的问题,从而对其进行认真的解答,帮助学生了解体育,并通过科学的指导使其能够掌握体育技能,在体育运动中发现乐趣,从而增强了自信心;对于表现积极的学生,教师要制订更具有挑战性的运动项目以激发学生的斗志,并且在学生运动过程中,要给予帮助和鼓励,使其能够不放弃,坚持完成所制订的运动指标,这样,学生不仅在意志力的培养上有长足的进步,还能够运用自身的优势带动整个团体积极地投入运动中来。
5、及时评价、及时心理调控
对学生学习体育情况及时反馈,教师看到学生进步就给予肯定,有缺点也要当即批评,指出改正的办法。这样做能激励学生的上进心,起到强化学习的作用,对于稳定和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至关重要。评价学生学习体育的成效要力争做到公正、及时,要有严格的科学评价依据和标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心理上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教师,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心理调控,通过一些常用的心理调节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我心理暗示的作用下增强自信心,或者使学生运用宣泄法通过运动来发泄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教师也可以通过策划相关活动来让学生对心理上的变化有一个切身体验的过程,并在活动过程中启发学生正确地运用心理调节方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如此长期的训练,可以使学生轻松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增强了学生的意志力,使学生的体育心理得以健康的发展。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我认识能力的提高,他们学习体育实践活动时,已初步形成了自己本身具有的丰富的、复杂的、多变的心理行为特征。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伴随动作和学习内容的难易度,他们经常会出现不良的体育心理健康行为,教师要积极、主动去掌握和利用大学生心理和生理活动规律进行正确的引导,积极科学的教育,严格管理,就能有效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培养体育专业学生健康的体育心理行为。
参考文献:
[1]龙芬.大学生体育心理浅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1):271
篇8
关键词: 助跳板体育教育专业跳远教学实验研究
1.引言
跳远是一种人体通过快速的助跑和积极的起跳,采用合理的姿势和动作,使身体腾跃水平距离的运动项目。它的成绩主要取决于助跑和起跳。助跑速度越快,助跑和起跳动作越连贯,起跳技术越合理,成绩也就越好。绝大多数世界记录都是靠出色的助跑和完美的起跳而获得的,跳远运动员一旦腾空,地球引力便使其身体重心按一定抛物线飞行,没有什么力量能改变这一预定的飞行路线。
湖南科技大学彭云志于2006年发表在《湖北体育科技》06期上的《体育院系跳远技术教学应用“俯角板”起跳的实验研究》指出,起跳是跳远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跳远技术中的关键技术,是完整技术中动能转化的纽带,它起着助跑与腾空的媒介作用。长期以来,体育院系学生在跳远起跳的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短程、中程助跑上起跳板起跳成腾空步的练习来改进起跳技术,发展起跳能力。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些练习在改进学生起跳技术、发展学生的起跳能力时帮助不大,不能使学生很好地体会与掌握现代跳远技术。
跳远是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之一,通过教法改革提高教学效果一直是体育教育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在跳远初级教学中,学习者由于在腾空后正确的本体感觉尚未建立,在短短零点几秒滞空时间内很难形成正确的肌肉感觉,这将使技术掌握的泛化阶段较长。为解决这一现实问题,本研究试图借助体操运动中助跳板的帮助,使初学者在良好的起跳高度下,顺利完成从泛化-分化-动力定型-自动化的过渡,缩短教程,这对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07级体育教育专业1班26人,教学实验时间为2008年5月。
2.2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资料,掌握跳远教学辅助练习方法,尤其是起跳练习的辅助练习方法,为论文的设计与撰写做好理论性的准备工作。
2.2.2教学实验法
通过教学实验,检验助跳板在跳远教学中运用的效果。
2.2.3数理统计法
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常规统计学处理。
2.2.4教学实验法
2.2.4.1实验设计
分组:把26名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并测量26名学生的实验前成绩进行比对。
2.2.4.2教法运用
实验组运用助跳板开展教学与练习,对照组采用传统教法开展教学与练习。
3.结果
3.1实验结果
3.2分析与讨论
3.2.1从起跳方面分析
起跳高度对完成以后的技术动作有直接影响。利用助跳板来达到所需的起跳高度,保证了技术动作的顺利完成。
3.2.2从身体素质方面分析
学生虽已具备了基本的弹跳素质,但对于跳远所需的专项弹跳素质存在明显的不足。跳远技术不仅要求跳得高,跳得及时,而且要求在空中完成动作和掌握平衡。利用助跳板弥补了这一专项弹跳素质的不足,有利于跳远技术的掌握。
3.2.3从学生心理上分析
学生好奇心、好胜心强,利用助跳板,提高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增强了跳远的自信心。练习兴趣的提高,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也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技术水平,提高跳远成绩。
4.结语
利用助跳板进行跳远教学,弥补了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不足,提高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增强了学生跳远的自信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付伟平.以完整法为主进行跳远教学的实验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2,21,(4):509-510.
[2]田中原.挺身式跳远教学中完整与分解相结合的辅助练习设计与应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2):81-82.
篇9
摘 要 通过问卷调查法、实地走访法、电话访问、文献资料法、对重庆市各高校体育专业健美操专选班的场地设施、师资力量、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材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其结果显示:5所高校中都存在有场地不足、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内容多而课时相对较少、教材内容欠完善等现象。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增加场地建设资金的投入、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增加健美操教师的人员配置、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完善教学内容。目的是为了促进重庆市高校健美操教学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重庆市高校 健美操专选课 现状 对策
健美操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热门课程和课余活动最受欢迎的健身项目之一。目前重庆市几乎所有开设有体育专业的高校,都已经将它列为公共课程的专项课和选修课。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共调查了重庆文理学院、重庆三峡学院、重庆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长江师范学院5所高校。以重庆市5所高校体育专业04、05级健美操专选班学生和任课教师为研究样本,进行随机抽样发放问卷调查表,发放教师问卷10份。学生问卷50份。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法、电话访问法、实地走访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
二、结果
(一)场地情况
调查的5所高校中,3所学校的健美操普修课、艺术体操课、体操课和训练场与健美操专选课共用一个场地。另外有2所高校有专门的健美操房,但仍然存在共用场地的现象。
(二)课时、教学内容的调查
调查显示,14.28%教师认为目前的教学时数满足教学实际的需要;28.58%教师认为教学时数基本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57.14%教师则认为教学时数不太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没有人表示不满足。
健美操专选教学内容调查显示,7个教师中有4个教师的教学内容有大众锻炼标准,占57.1%;5个教师选用了自编健美操,占71%;7个教师选择竞技健美操和健身健美操两项内容,占100%。
(三)教材使用现状
通过对重庆市高校的调查发现,重庆市5所学校主要采用以下教材:《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肖光来主编的《健美操》、王洪编著的《健美操教程》和其他的一些地方院校自编的教材等。
(四)专业教师师资现状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对师资队伍进行调查与分析,是了解该学科发展现状的重要环节。以下是重庆市5所高校健美操教师队伍的学历、职称结构、在职培训情况等方面的情况。
(五)使用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对健美操教师和学生的访问中发现,健美操教学中,57%的教师采用讲解、示范、练习、纠错的传统教学方法;28.7%的教师采用了录像多媒体教学法;14.3%的教师采用了讨论教学法;无人采用网络教学法。
三、分析与结论
(一)场地不足
场地和器材是健美操课程发展的物质保障,健美操场馆的好坏是上好健美操课的前提与保障[1]。它不像其他一些体育项目,可以灵活地使用场地或是临时的变换场地。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五所高校中,有三所都与其他项目共用场地。随着高校的扩招,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开设的课时也相应增加,再加上与专选班共用场地,这无疑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压力。
(二)课时少、内容多
调查显示,虽然有60%的教师认为健美操教学时数不太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但教学内容仍然没有减少,仍有7位教师把竞技类健美操和健身类健美操作为专选课教学内容。健身健美操和竞技健美操所包括的内容很多,所有的老师都选则了这两大内容。另外还有71%的教师选用了自编操和57.1%的教师选用了大众锻炼标准,这样在规定的学时里要完成如此多的内容,远不能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
(三)教材的内容欠完善
通过对重庆市高校的调查发现,《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肖光来主编的《健美操》、王洪编著的《健美操教程》这些教材的内容多从健美操的概述、教学、创编、规则等方面进行阐述,而在对健美操的科学锻炼方法和音乐知识这方面阐述较欠缺,阐述的内容不全面、不系统等。
(四)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调查得知,本科学历的教师有4人,占被调查人数的57%;硕士学历的教师有2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8.7%;大专1人,占14.3%;博士学位的教师尚无。由此可知,教师整体的学历偏低,高学历的教师比例较小,本科学历占很大的比例。
(五)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
调查发现,57%的教师采用了讲解、示范、练习、纠错的传统教学方法,只有少数教师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往往选择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和有利于教学效果发挥的方法和手段。如讨论教学法、录像多媒体教学法、但没人采用网络教学法。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四、建议及对策
(一)增加场地建设资金的投入
场地和器材是健美操课程发展的物质保障,健美操场馆的好坏是上好健美操课的前提与保障。因此,建议体育专业教师应向学校领导呼吁,让学校领导了解目前健美操在社会中所占的位置,以及社会对健美操人才的需要。同时场地的紧缺对选修专项健美操这门课程在教学上影响,争取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加大资金的投入,让专选班有专门的场地,为学生争取更多的时间投入在专选课上,掌握更扎实的专业技术。
(二)解决课时少、内容多的问题
1.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针对课时少、内容多的现状,建议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学时,采用更多的方式来缓解课时少内容多这一矛盾。充分利用第二课堂,鼓励学生走出学校,进入社会。如到健身房去当健身教练、开展俱乐部教学、多组织健美操表演赛等方式来增加学生学习机会。这样不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还能提高学生能力。
2.加强代表队的建设
据调庆市5所高校中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代表队。如何树立好这些代表队模范带头作用、使整个健美操专选班的整体水平有一个质的提高是很有必要的。建议代表队平时多组织健美操表演、多参加不同等级的比赛。
(三)完善教材内容
健美操的特点是集音乐、动作于一体的运动。不同的音乐、不同的编排会给教学带来不一样的效果。针对选用教材在科学锻炼方法和音乐知识这方面欠缺这一特点,建议教师选用一些侧重于介绍音乐和科学锻炼方法方面的教材;或者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自编适合自己教学需要的教材。
(四)改善健美操的师资现状
1.提高教师的学历
随着时代的变化越来越快,健美操的发展也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为了适应新的变化给教师带来的新的要求。重庆市高校健美操教师学历,只停留在本科层次上是不够的,而需尽快改变目前现状,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加强科研能力。
2.增加教师的人员配置
针对专项教师整体职称水平偏低、高职称教师缺乏、低职称比例大的特点,建议学校领导和有关教师向学校积极反应,引进高职称水平的专业教师。
3.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
基于重庆高校健美操教师培训现状,建议今后应该注重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在职学习,加强健美操教师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及素质修养的提高。
(五)注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多样性
针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传统化趋势,在健美操教学实践中,提倡教法运用要体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特点。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小组讨论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健美操课程向更好、更优的方向发展。
五、结论
本文对重庆市高校体育专业健美操的现状进行调查,找出在场地设施、课时、教学手段和方法、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在场地方面建议增加场地建设资金的投入;在课时开设方面建议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建议健美操教师平时多注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在师资力量方面,建议增加教师业务培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增加健美操教师的人员配置。通过这篇文章,希望对重庆市高校体育专业健美操专选课的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徐海虹.湖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选课现状研究[D].硕士论文.2006:25-26.
篇10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人文社科性很强的学科本文由LWlm.cOm收集整理,它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同时它还承担着提升全民族文化素质的重任,有着丰富的中外优秀文化经验和遗产,它的主要内容是对人类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对国家、民族、自身以及他人的一种认识和社会责任感。汉语言文学专业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不像医学、建筑、会计等专业有一个准确的职业定位,它的经济效益无法直接定量,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面临一定的压力,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要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自己专业的实用性迫在眉睫。
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的必要性
首先,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是社会发展的需求。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是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人才的基本素质中体现得比较明显,对于用人单位选拔人才可以起到导向的作用,所以也比较顺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其次,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就是要注重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另外,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可以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参加就业创造条件。《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上公布汉语言文学就业的方向主要是教师、编辑、文案、文秘等职业,但实际上,这个专业毕业的学生还有许多在机关事业单位、新闻出版、教育科研、公司企业等单位,还有一部分在律师、房地产、金融银行等方面工作,这充分说明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职业适应性很强,因此,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者,要在提高本专业应用性方面为学生多加考虑。
三、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策略
1.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社会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但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和教育的过程中,陈旧、老套的课堂教学模式仍占主导地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创新就要求教师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不受专业的限制,强化学生对某个方面专业的理解认识,为自己将来走向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比如,新闻、文秘等专业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分支,如果学生有这方面的兴趣,就可以着重针对这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维上的创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学会用创新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才不至于束手无策,才能真正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的要求。
2.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时增减课程,优化课程结构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要想提高其专业的实用性,根据社会发展及时增减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精简课文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目前学科发展的现状来设计课程内容,通过课程的合理设置,不断完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选择方式,进而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以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3.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质量,不断改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的主渠道,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断改善教学的方式方法,及时学习和引进教育科研成果,运用先进的理论经验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且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4.强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能力
强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能力,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就业水平,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具有明显的优势。结合汉语言文学的特点,它的就业方向离不开“读、写、说”三个方面,由此可见,教师在这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强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模拟一些招聘过程中的常见情境,通过自我介绍、面试问答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口才,因为口才并不是简单的能说会道,他是一个学生“德、才、学、识”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具体指导,可以使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得到提高、完善,只有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强化,才可以学以致用,对学生走向社会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5.汉语言文学应用性要和德育教育相结合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若一味地强调应用性,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