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学习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19 18:04: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学习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校学习制度

篇1

实验小学干部教师法制学习制度

一. 每季度领导班子专题研究一次法制工作。

二. 全校教职工人人要有法律学习笔记本,学法心得,学法时间每年不少于8天、54小时,采取集中和自学两种方式。

三. 学生学法以班为单位,每两周一次。

四. 每学期召开1-2次法制知识讲座。

五. 学生每月向家长宣传1-2条法律知识。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阅读;价值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361-01

开学不久,在对学生的第一次单元测试中,笔者发现试卷里其中一题的错误率极高。题目是这样的:医生让爷爷7天服一种药片,共需要58mg,而这种药一瓶的规格是:“1.05 mg×60”,那么爷爷吃一瓶药,够了吗?(mg表示毫克)

其中整个年级159位学生中,就有38位同学在这题上失了分,占全年级人数的24%,从这个方面来看,失分率是比较高的。其实这是一题来源于生活实际的好题目,是什么原因造成这部分同学不能解决这样的生活问题呢?笔者对部分同学进行了口头访问,这部分同学的基本回答就是:从来没有接触过这样类似的题目或读不懂题目的意思。这样的回答使笔者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随着现代科技日益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社会越来越数学化,如果他们看不懂某些产品使用说明书,看不懂股市走势图,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因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校乃至教师都没意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对数学中的阅读很不重视,这样的现象其实是小学数学教育的失败。而在我们今天的教育中,确实就存在着这样一些偏见,认为阅读只是语文教学的事,与小学数学教学毫无关系。在数学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仅注意数式的演算步骤,仅注重数学公式的背诵,仅注重数学计算结果的正确,而忽略对数学语言的理解。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一个新理念是:注重学生诸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就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著名的数学家徐利治曾指出,学好数学的首要条件是爱好文学。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也曾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

此即表明,现代及未来社会要求人们具有的阅读能力已不再只是语文阅读能力,而是一种以语文阅读能力为基础,包括外语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能力、科技阅读能力在内的综合阅读能力。无论从学习数学的角度还是使用数学的角度看,加强“数学阅读”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重视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语言水平的提高及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往往就是教师的天下,教师在课堂中“一言堂”现象较为严重,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记……而新课程理念更注重的师生交流,现在的小数数学课堂同样如此,是一个注重对话交流的过程,所以对于数学语言的简约地描述和清晰地表达,都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交流水平和交流质量。而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语言,因此,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是提高数学交流能力的根本。如果学生仅靠课堂上听老师的讲授,是难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数学语言系统的。只有通过阅读,作好与书本标准数学语言的交流,才能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锻炼数学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力,提高数学语言水平,提高学生对数学题目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题目,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交流能力。

二、加强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教材作用的充分发挥

数学书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可是,目前我们广大师生并没有很好地利用教材,教师上课就在课堂上循循善诱地深入浅出地娓娓动听地讲解,讲完之后就让学生翻开课本,做练习或爬黑板,之后,总结、布置课下作业,仅把教科书当成习题集。这正是教师讲解精彩而仍有一些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缺少阅读的环节。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贝尔就数学书的作用及如何有效地使用数学教科书曾作过较为全面的论述,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材料的来源,而不能仅作为教师自己讲课材料的来源,必须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我国数学课程标准中已明确指出,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这些都要求,不断提高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阅读”能力,为解答数学问题,解答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符合现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信息瞬息万变,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就需要不断积累知识、形成技能,以随时调整自己来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因此,“终身教育”的思想应运而生,“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我们重要的教育内容。而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因此,教会学生学习的重头戏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其阅读能力。值得指出的是,未来科学越来越数学化,社会越来越数学化,将来要想读懂“自然界这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伟大的书”,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基本功是不行的。因此,面向未来,数学教育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非常符合现代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合作学习 杜郎口教学模式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技能指导与训练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技能是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学习活动由学习技能构成,每一种学习活动往往包含一系列的具体技能。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学习技能,学习是难以进行的。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必须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技能。下面浅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熟练掌握合作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中如何开展讨论,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

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二、在合作中学会倾听

在开始合作时,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具有个人心理优势,一节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过短,对于自己的发言比较认真,不容易接纳别人的意见,而对于同学的发言,却不重视。为此,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位同学的发言,眼睛看着对方,要听完整,认真思辨,不插嘴;二是要听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并做出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反思、评价的能力。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反复琢磨、体会,善于倾听同学意见,不随意打断别人发言,提供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空间,以达到相互启迪、帮助的功效,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调动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能体会他人的情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也是自己实际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师重点要对不会表达的学生有意识进行示范指导,而全班汇报展示成果时,让更多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别人听懂你的见解,不光是优生要会表达、善表达,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要学会表达,整体提高学生的表达技能。为此,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调动这些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把一些基础较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给学生的讨论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点,使学生逐渐学会用语言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四、在合作中学会讨论

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意见不统一、理解不一致时,这就需要通过讨论、争辩,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教师指导时,按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逐步学会讨论交流问题的技能。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学生讨论问题后,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判断和表达能力。

五、在合作中学会组织

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组织技能就是合作学习的重要技能。组织技能是听、说技能和独立思考的前提。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在合作中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评价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也要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既要对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也要对每个同学的情感表现进行评价。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通过正确地评价让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得到保护,激发了发展的功力和创新的活力。

篇4

关键词 深度学习 有效课堂 学习兴趣 联系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小学数学学习活动中,深度学习有许多突破点。有效的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有所发展,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考虑:

1注重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绪,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而且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1任务应明确

每个班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学习数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数学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教学不仅要注重教学目标的创造情境,还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语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来提取数学问题。如果是有问题,提出的问题要具体、明确、新颖、有启发性,不能提出“你找到了什么?”之类的问题。

1.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一名教师,学生应该被视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发展的个体。在当今的信息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大量的信息,教师也应该创造一个时代的情境,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发展。

2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年龄特点设计

教学情境有多种形式,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创设应遵循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进行设计。低、中、高年级的孩子,可以讲故事、玩游戏、视觉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为高中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用活动吸引学生。

3深钻材料,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对于学生来说,教学知识的有效性指的是新的思想、新的材料。教学内容是否有效,跟知识的属性和学生的认知有很大关系。(1)学生知识的增长依赖于有效的知识。学生知识的成长是教学成功的关键。(2)学生智力的发展依赖于有效的知识。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传递是智慧。在知识总量上,个体并不是所有的知识转移都是一样的,但内化的知识是熟练的,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部分知识被称为有效知识量的个体,是智慧的象征。(3)学生思维的提高依赖于有效的知识。这种知识是学生获得的一种知识。(4)教学的心理效果取决于有效的知识。通过知识的获取产生愉快的心理效应,可以成为动力和催化剂。

4探索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谐发展。学习过程的有效与否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等方面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的作用,引导、点出,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特别是在学生的困难部位,意见分歧,或在知识、方法上进行总结,也要及时引导。有效的学习过程也可以通过游戏实现。小学生的注意力特点不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经常表现出那种学前儿童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够的力量,他们可以玩几个小时,但不长时间坐在一个静止不动的地方。新课程要求“每个学生,特别是学生之间的差异”。所以对差异,可以在教学分层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现学生的个性,从而使每个学生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有效。

5接触现实生活,创造有效的生活情境

建立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为生活而奋斗的场景和童话世界是熟悉的数学问题的学生,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造学生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背景知识和学生的兴趣,抓住时机,学习情境,使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在生命教学情境创设中,应选择现实生活情境。教师可以直接选择学生在教材中提供一个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处理或创建自己感兴趣的学生的真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营造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程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抽象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实践的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不断形成、积累、发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创造多样化的生活情境。通过了解学生的生活兴趣,把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创造一个生活情境。生产和生活是数学的起源和归宿,在数学课堂中,大量的材料可以作为教材使用。要做好工作,继续为学生提供生活的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字的“静态”数学走进生活“动态”数学。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学即可用,才是真。这种课堂教学是有效的。

6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篇5

摘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公民的权利意识逐年提高,高等学校学生对于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大学生申诉制度的建立与健全是依法、合理解决高校与学生间纠纷的必然要求,是高校实现依法管理的制度保障,有助于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本文以高校学生受到违纪处分后寻求救济的申诉制度为研究对象,探讨现行高校学生申诉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研究解决方法。

关键词:高校学生 处分 申诉 权利救济

一、目前高校学生申诉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申诉处理委员会的性质及其地位不明确

按照《规定》第60条规定:“学校应当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受理学生对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或者违规、违纪处分的申诉。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应当由学校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 从机构设置和人员组成来看,《规定》并没有明确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是否独立于学校之外,其是否是一个常设机构以及其组建的具体要求,目前各高校的操作也不尽相同。

那么,我们在实际工作当中,对这样一个组成规则不确定的组织很难定性,职能部门范围、组成人员数目、产生机制、构成比例等都有可能对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工作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并且,该组织在学校中的地位也没有做出任何规定,这些都既有可能导致申诉处理的不确定性。

2、申诉的范围不明确

按照《教育法》第42条第4项的规定来看,我国高校学生提起申诉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受教育权、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规定》第60条将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受理申诉范围限定在学生受教育权受到侵害和违规违纪这一类情况而提起的申诉。但各高校的实际操作中,违规违纪处分的种类和具体情况非常复杂,由于没有详细规定包括哪些内容,造成各高校在适用法规时候没有统一依据,若将违规违纪处分范围放得过宽,不符合高校内部适度的自由裁量权;范围过窄,又有可能损害学生的合法权益。

3、学生提起申诉的程序模糊

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具体受理、实施审理和作出决定的程序都没有明确规范。比如申诉人的资格审查;不符合申诉资格如何处理;申诉后,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不作为怎么办等。缺少实施程序的支撑,实体权利如何体现?

同时,学生对于学校职能部门的处分决定如果不服,寻求救济的途径是否必须要经过校内救济(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复查)阶段才能进入校外救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尚未明确。在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组织编写的《解读》中提到“学生申诉,应当先向所在学校提出,对学校复查决定有异议,再向学校所在地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申诉”1。学校在这个前置程序中难免既为“被告”又为“法官”。另外,按照这个程序,如果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始终没有作出复查决定,学生就不能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诉,校外救济也就无从寻求。

二、完善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解决方法

1、明确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地位和受理范围

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应当对申诉处理做出复查结论并告知申诉人,需要改变原处分决定时必须提交学校重新研究。同时,这些职责表明,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是高校内部处理学生申诉的专门机构,依据《规定》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不是校属职能部门,这一地位必须明确。并且应当结合高校实际情况,赋予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调查权、审查权和决定权,树立起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权威性。

从申诉的性质来看,要将与学生受教育权密切相关的学籍处理和纪律处分作为申诉范围的重点,例如:取消入学资格的处分、退学处理、违规、违纪处分、不颁发毕业证和学位证书等,其余人身权、财产权的侵害应该依据《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按照民事诉讼程序进行。

2、完善救济制度的程序

就校外申诉制度来看,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书面申诉,其实是一种行政复议。按照现行《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对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直接申请行政复议。校内申诉应为提起校外申诉的选择性程序而非必经程序。

按照《行政复议法》第15条的规定,“对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分别向直接管理该组织的地方人民政府、地方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或者国务院部门申请行政复议”。而《规定》第63条却规定只能向“学校所在地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申诉,难免与《行政复议法》相抵触。比如,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学生在提出行政复议时,如果按照《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应该直接向教育部申请复议,但是按照《规定》却只能向学校所在地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复议申请,《规定》显然属于越权立法,应当予以修正,保持与上位法的统一。

3、对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行为赋予实质性效力

从权力范围来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权力范围仅在于判断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所作处分决定是否“程序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适当”(《规定》第55条),并没有直接的处分决定权。

从程序规定来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复查决定并非是终局决定。学生是否可以再次重新申诉没有明确规定,但依照法理来看,学生仍然有权向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申诉,并可以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书面申诉。

从效力结果来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决定并不具有必然的执行力。《规定》第62条虽然规定,如果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认为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所做出的处理决定不适当,有权提交学校重新研究决定,但这个提交重新研究决定的权力的行使是否能够得到尊重和执行,取决于学校的选择而未规定为必然执行。换言之,学校是否采纳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意见,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校方。

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既不能通过复查赋予原处理决定终局效力或者变更处理决定,亦不能直接对相对人作出能产生法律效力的决定,实际上也不能脱离学校的附属而独立于学校之外。这些都有可能使得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在工作中力不从心,必须赋予其行为以实质性的效力,才可以真正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4、引入听证和监督制度,确保学生申诉程序公正

应当在申诉处理过程中引入听证制度,允许申诉人或其人现场陈述或者当场辩论,确保学生申诉处理过程公开透明。同时应当对申诉委员会的权力进行监督,防止弄虚作假、,采取民主评议、群众监督、媒体监督等方式,规定任何学校部门或学生个人都有权向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层检举,并追究其责任,从而实现申诉的公正合理。

总之,高等学校学生申诉是学生行使法定权利,以求保障其合法权益的行为。它的制度构建既要最大限度地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又要遵循教育规律,突出对学生的教育,对学校行为的规范。只有不断完善学生申诉制度,才能使学生接受教育、形成法治理念,同时推动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数学阅读理解;数学文本;知识建构;元知训练等

一般我们认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需要在语文学科中培养的一种重要素质,其实不然,数学学习中也处处存在阅读理解。能否正确地阅读、理解题目的要求或题目中包含的意义,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学好数学、做好数学的关键。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我们的课堂内、课堂外仍然存在一些偏见,认为阅读只是语文、英语教学的事。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意数式的演算步骤,只注重逻辑的严密推理,而忽略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仍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往往缺乏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和习惯,似乎研读数学教材那是老师的事,自己只要听懂课,会解题就行了。数学课本通常仅当习题集用,正文是从来不看的,偶尔老师布置了“看书”的作业,学生以为是“软作业”,不需要检查,于是浮光掠影、一目十行,草草了事,读不准要点,读不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数学思想,更读不出问题和自己的独到体会,有的甚至根本就没去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常常是老师反复讲解、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一学期下来,事倍功半。另外,从书店购书的家长方面来看,也主要是为孩子买一些数学解题集,练习册,在他们看来,数学只要会解题就可以了,哪来的数学阅读?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学生在做计算题时正确率很高,但遇到判断题、解决实际问题等类型的题目时却由于理解不清题目中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或没有正确阅读,而造成许多错误,这种现象在低年段尤为明显。低年段是学生接触数学的开始年段,如果我们能在学生开始学习数学时就养成他们良好的阅读理解习惯,那么能为今后更高年段学习更为复杂的数学知识打下一定基础。因此,在低年段数学教学中,我们也应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阅读理解不旦是语文课要解决的学习任务,数学课也经常存在阅读理解的问题,在教学中需要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在数学中不光有数字运算,还有空间关系和逻辑思维的问题。而阅读理解能力常常是解决数学问题,特别是数学文本问题的必要前提。本文将讨论数学阅读理解的内涵及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以及教育对策等问题。

一、小学数学阅读理解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阅读是对文本的加工和理解过程,小学数学也涉及文本的问题,如应用题、文字题、图表等,这些数学文本由数字、抽象符号以及语言词汇等构成。在目前,我们教师也意识到小学生阅读跟数学技能的水平很不对称。有的学生面对文字题、应用题时就“傻眼”了,难以应对。例如当学生直接计算两个数字的积或者商时,他们可以准确无误地完成;然而,把这两个数字放在文字题中时,他们就不知道是应该求积还是求商。事实上,很多学生对数学中的基本语言甚至关于解题要求都不能准确理解。如:“请问小明最少要看多少页才能超过小华?”有许多学生就不能正确理解问句中的关系词“最少……才能超过”。很显然,数学文本理解能力的不足已经制约了数学潜能的发挥。因此要提高学生数学的综合运用能力,就要指导他们如何阅读数学文本。数学阅读理解有着自己的特殊性。数学中的语言总是非常简洁,一些数学概念、数量关系通常是隐藏的,含蓄的。小学生在阅读数学文本时,常用到“加法”方式,要通过自己的数学知识,补足或扩展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和意义,才能充分理解。如:“第一车间生产了200个零件,第二车间比第一车间少生产4个,两个车间一共生产多少个零件?”解题时首先要理解其中的“比较”关系,即根据“第二车间比第一车间少做4个零件”这一条件,计算出第二车间的个数,然后理解题目中的“组合”关系,将两个车间生产的个数求和,虽然问题文本中只有两个数字,却包含了“比较”和“组合”两层数量关系,在计算过程中,学生列式有200+4=204.200-4=196和200+4+200=404。这些学生将其中的比较关系的方向搞反了,从而导致理解错误。因此,在数学活动指导中应该有意识的提高学生对数学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小学数学阅读理解的过程理解

小学数学文本由数学语言、词汇以及以非常简洁的形式符号组成,小学数学文本理解过程至少有四个层次:第一、正确理解词汇和符号。小学数学应用题常常用一些词汇来表述,这些词汇有些是数学中的专门术语,有些则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因此,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这些词汇的内涵是正确理解问题的前提。对于数学术语的理解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掌握程度,而那些来自生活中的常用语的概念来说,放在数学中就有了新的内涵,即由“日常概念”变成了“科学概念”。然而小学生却往往不去注意两者之间的差别而误解其意义。例如:“垂直”在日常语言中最基本的含义可能是指与水平或地面垂直,于是有的学生以为在数学中也应该这样理解“垂直”的含义,这显然没有抓住“垂直”作为科学概念时的内涵。小学生对这些符号的掌握必须是准确的,并且达到自动化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解决问题。第二、正确解决词汇和符号之间的“互译”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用词汇表示概念与用符号来表示概念之间需要相互翻译。如在解决应用题时,需要用文字表述列出算式,也可以根据算式来编应用题,这样就涉及到了词汇和符号之间的互译问题。目前小学生在这方面常常面临许多困难。第三、在应用题、用符号表示的数学方程表达式中,也涉及到理解符号关系和数量关系的问题。如在四则运算中,同时出现了加、除、括号等,这就必须理解这些符号的关系,才能确定计算的顺序。第四、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阅读理解最终还是要构建合适的问题模型。在词汇、符号、语法结构的水平上去理解问题的文本都是必要的步骤,最终还是要形成一个合适的问题模型才能解决它。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常常有某些信息的缺口,而且在问题的给定条件和要达到的目的之间总是包含了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将已有的概念性知识、理解方法和策略方面的程序性知识联系起来,来弥补这种缺口的差异,形成关于问题的内在表征模型,最终达到解决问题。

三、小学数学阅读的困难和对策

小学生在数学文本的理解中面临的任务以及困难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导致学生数学阅读困难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要根据主要原因的不同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对策。

1.在数学理解的不同步骤上加以训练。小学生对数学文本的理解有不同的层次,因此,在实践中每个学生的数学阅读困难也是不一样的,要根据不同学生安排有针对性的训练活动。小学生理解的困难可能是不能理解数学术语和符号或者不知道将两者互译,还有可能是不善于理解数学的“语法结构”等。对策:对不能理解词汇和符号进行互译的学生,指导过程中要训练他们用多种方式理解和处理同一个数学主题。如:可采用根据一个应用题文本列出几个算式;或者反过来,根据一个算式编出多种数量关系结构或类型不同的应用题。对于不善于区分不同数量关系的学生,可以让学生根据其中包含的集合关系(算术应用题中的组合问题、比较问题、变换问题)的数学题进行分类;也可采用一些“完形填空”的方法来训练学生对数学表达方式的敏感性。总之,要根据学生在每个数学阅读层次上面临的具体困难,加以适当的训练。

2.指导学生构建“活的”、结构化知识。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是提高数学阅读能力的前提,在实践活动中小学生对数学文本的理解之所以会出现问题,可能是如下原因:缺乏用于解释文本信息的足够的已有知识;学生已有的知识虽然很充分,但不知道选择合适的知识点与问题情景联系起来;学生对问题理解与题目表达的含义不一致。对策:根据以上原因,在实践指导中要发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充分理解,形成有结构的知识体系。如:可以引导学生用画“概念”和“概念网络结构”的方法促进知识的系统化和组织化,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与条件性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如:老师不仅要讲解一道题目的计算方法,还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应用这些方法等,这样知识才能变成“活的”、可用的知识。此外,还应鼓励学生多了解一些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及生活经验,可以为问题解决提供丰富的背景信息。如:学生对银行所使用的“利率”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后,在课堂上遇到类似问题可能就更容易应对。

3.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适当的元认知训练。小学生在理解数学问题或文本时,其认识活动不仅是指向外在问题文本,还指向自己的认识活动为对象的认识,就是“元认知”,就是对认识活动的认知。在对数学问题理解过程中的元认识活动包括很多内容,如事先计划预测结果、时间分配、自我控制、自我质疑、自我评价等,从以往的实践证明,许多学生不善于理解数学文本,可能是因为元认知能力的缺乏造成的。对策:提高数学阅读理解中的元认知能力的方法很多。如:可以通过数学习作训练学生的元认知。Fuentes认为:在目前,小学生都是学习现成的数学教本,解决教师或书本上提供的问题,实际上可以把这些工作部分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如让学生学习编写数学练习题并给出答案,这样他们就要斟酌如何表述问题,如何调整自己的思路,让别人明白,从而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此外,加强口头解题的思维训练,这样有助于维持问题理解的注意力,也有利于不断调整自己的理解活动。最后,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评和修改,同时也可以提高自我反省能力。

四、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的能力:

一年级学生由于其语文识字量和知识水平的局限,造成他们阅读能力不够。他们常常依赖老师或家长帮助其读题、分析题意,没有自己阅读题目的习惯。我们经常在批改作业中发现,前一次做过的一类题目要求是划出一组题中得数较大的一个算式,这一次再做类似的题型,只不过题目要求变成了在得数较大的算式后面打“√”,许多学生做题时还是按照以前遇到过的要求做题,究其原因是他们在做题之前根本就没有阅读过题目要求,也就根本谈不上按要求正确完成习题了。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让学生自行读题、独立理解题意。当在学生学完拼音之后,教师可给题目要求注上拼音,让学生独立读题。读题时先要求读出声音来,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眼、耳、口、心并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而且,在读题时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重读需要注意的地方和关键词语。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题义。学生在读了之后还不能正确理解的地方,教师再有针对性地加以讲解。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让学生养成在做题之前要阅读题目要求的良好学习习惯,逐步养成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根本上减少并杜绝上述错误情况发生。五、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理解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或练习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会有稀奇古怪的错误出现,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在做题时读题不够完整,往往句子只读一半,就开始动笔做题,这样造成许多不应该出现的错误。例如:有这样一道填空题:100个一是()个十。有些学生只看到括号为止,把题目理解为100个一是(),然后就不加思考地在括号里填上100。由于题目没有读完整,学生理解起来就出现了较大的偏差。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就应教给学生正确、良好的阅读方法,首先题目要读完整再思考,其次对于读了一遍还不能明白意思的题目要多读几遍,最后将答案填写好之后还要再将题目完整地读一读。有许多错误往往通过最后完整地阅读一下,就能发现其中不正确的地方,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养成检查验算的良好习惯。只有教师在平时的练习、作业中经常提醒,注意渗透,低年级学生才能慢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另外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中,教师还可以经常出一些题组的对比练习,如出示这样两组题目:①5+3=、5×3=、5-3=;②6-2=、6×2=、6+2=;让学生先计算出得数,再观察这两组题目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学生计算后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每组题目的数字都是相同的,但运算符号不同,它们的计算结果也不同。在学生感知到这一点之后,请他们来做做小老师,提醒一下大家在计算时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学生自然而然就说出“计算时先要看清楚计算的符号再进行计算”这一注意点,并且这样由他们自己得出的结论学生能记得特别牢。通过经常做题组练习,就可以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做题之前先仔细阅读题目、正确理解题意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能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理解习惯。

小学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是发挥数学潜能的重要前提,但它有自己的特殊性,在数学课中应该重视阅读理解教学。从过程看,数学阅读理解包含了前后相依的四个层次,在每个层次上学生都可能面临困难,我们应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包括建构结构化的知识、适当的元认知训练等。

参考书籍:

篇7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一、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辨析

1.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之由来

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3年3月下发了《关于开展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教人[2003)3号),决定开展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这是我国为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行的一项学位工作改革,也是继1985年开展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工作以来,为高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开辟的一条新途径,同时也为高等学校提高师资队伍的学位层次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是由1999年我国开展的高等学校“两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演变而来的,其区别也就在于将招生范围由高校“两课”教师扩大到符合报考条件的所有高校教师。

2.高等学校教师攻读硕土学位的三条途径

高等学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有三条途径,第一条为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成为统招硕士生,最终获得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第二条是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土学位,并通过全国统一的(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外国语水平考试),最终获得硕士学位;第三条是通过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最终获得硕士学位。

在我国,通过全国硕土研究生统一招生人学考试方式入学进行全日制硕士学习的硕士生通常称为统招硕士生。我国于1985年开始为未能接受研究生学历教育、但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的人员开辟了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土学位的渠道,旨在鼓励公民多渠道自学成才,此为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而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是我国开辟的又一条不同于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途径,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就属于这一类型。

比较高等学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的三条途径,可以看出三者在入学方式、学习形式、授予学位类型等方面存在不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对外语的要求不同。通过第一条途径获得硕士学位必须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人学考试,外语具有较大的难度。通过第二条途径获得硕士学位虽然无须参加入学考试就可以进入各类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但是只有通过全国统一的《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外国语水平考试》,才具有参加论文答辩,进而获取硕士学位的资格。这一类型的外语考试也具有相当的难度。而通过第三条途径获取硕士学位虽然需要参加全国统一的外语入学考试2003―2004年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英语(日语、俄语)考试),2005年改为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英文名称为GraduateCandidateTest,简称“GCT”,除对外语能力进行考核外,增加了语言表达能力测试、数学基础能力测试、逻辑推理能力测试),但从外语联考和“GCT”往年的情况看,这两类外语考试难易程度一般,录取分数线又由各招生院校自定,录取分数线都不太高。这无疑给广大有求学需求,而外语水平一般的高校教师提供了一条较为容易的求学道路。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通过第三条途径获取硕士学位由于其外语压力不大,高校教师可以专心学习专业知识,有利于提高其专业理论水平和科研水平,无疑是高校教师获取硕士学位三条途径中较为方便和容易的一条途径,将受到更多高校教师的欢迎。

二、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产生的原因

1.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校数量和高校教师数量猛增。我国高等教育已进人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校数量迅速上升,相应的高校教师数量也迅速增加。在高校层次的构成上以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居多,新增加的高校也多是高职高专院校。我国截止到2005年5月24日有普通高等学校1794所,其中本科院校701所,高职高专院校1093所,分别占普通高校总数的39%和61%,可以看出高职高专院校所占绝对数量较多、比例较大。另外我国目前还有成人高校484所,独立学院484所,军事院校百余所。高校教职工数量和专任教师数量迅速增加,尤其是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随着在校生总数的增加,高校教师数量猛增,详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国从1998年到2005年,普通高校数量从1022所增加到1794所,增加了772所,增幅达75.54%,并且在这期间我国还合并了许多院校,部分高校规模变得十分庞大,万人高校比比皆是。普通高校的教职工和专任教师数量2004年相对于1998年分别增加了58.11万人和45.12万人,增幅分别达56.44%和110.80%。虽然成人高校数量下降幅度较大,但其教职工及专任教师数量下降幅度不大,因此从总体上讲高校数量、教职工数量、专任教师数量都有较大增长。1994年至1998年,普通高校教师的年增长速度一直低于2.2%,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后,普通高校教师数量开始高速增长,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学校升格合并导致高校教师规模扩大,例如2002年、2003年两年新增高校教师数达10.8万人;另一方面是由于不少高校扩招后教师紧张,新招聘了大批年轻教师。

2.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土及以上学位人员数量比例偏小,国家和高校迫切要求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整体学位层次,高校教师个人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及学位层次。教育部(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人C1999)10号)提出:到2005年,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目标是:提高学历层次,使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教学科研型高校达到8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30%以上);教学为主的本科高校达到60%以上;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达到30%以上。现在已经是2006年了,但能达到这一目标的院校恐怕还不多,几乎没有一所高职高专院校达到国家要求的30%的比例,即使教学型本科院校离60%的目标也有较大差距。表2中列出了我国1998年一2004年普通高校专任教师各学历层次的数量及所占比例。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普通高校中专任教师数量2004年相对于1998年增加45.12万人,增加了110.81%,其中硕士以上教师所占比例由1998年的27。78%上升到2004年的34.29%,增加了6.51个百分点;其中2004年拥有本科学历的专任教师数量达53.27万人,占62,06%。这说明我国普通高校教师队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伍规模明显扩大,学历结构有所改善,但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突出表现在普通高校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相对偏低,拥有本科学历的教师比例过大。特别是一些地方院校及高职高专院校的大量增加,导致高校教职工中低学历者人数有所反弹。总体来说,我国高校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仍然偏低,距离目标相差较远并且进展较为缓慢。高校教师个人急需提升学位层次,高校也急于提升学校教师的整体学位水平,改变教师队伍结构。我们国家正是出于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高校教师整体素质和学历学位层次为目的,才设立了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这一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形式。

3、高校教师获取硕士学位的途径不多且较难,不适合高校教师实际情况,迫切需要开辟新途径

前面已经提到了高校教师获取硕土学位的三条途径。希望通过第一条途径即攻读统招硕士获取硕士学位的高校教师,一方面是由于工作方面的原因,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另一方面由于外语入学考试难度较大,很多教师都不能通过。一般情况下通过这一途径获取硕士学位的多为年轻教师,而相当一部分教师研究生毕业后不再回原单位工作,而是转投其他单位,对提高本单位教师队伍学位层次的作用不大。通过第二条途径即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获取硕士学位的高校教师,一方面由于全国统一的(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土学位外国语水平考试)有相当的难度,硕士学位的获取率并不高,另一方面由于部分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培养质量得不到保证,再迫于外语考试的压力,其学习时间多花费到外语上,对专业课程投入精力较少,所以其学位的含金量也较低。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是由国家为广大高校教师开辟的一条相对来说较为容易的,质量有较好保证的,有利于快速提高高校教师学位层次和改善教师队伍结构的好途径。

三、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发展现状

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是我国在2003年“非典时期”过后推出的,第一届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许多高校教师对其不是十分了解或者了解的不够透彻,多数人还以为和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土学位是一样的,入学后需要参加全国统一的《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外国语水平考试)。到了2004年高校教师对其了解就比较透彻了,报考人数大幅增加,竞争也比2003年激烈了许多。可见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这一学位教育深受广大高校教师的欢迎。下面简单从其培养单位、招生对象和培养模式等方面介绍一下其发展现状。

1.2003年―2005年培养单位数量、招生计划、入学考试科目,详见表3

2.招生对象

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招生对象为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从事教学工作满2年的高等院校基础课、公共课(含“两课”、体育教育、艺术教育、国防教育)、专业课教师以及高职、高专、新升格院校的教师。虽然要求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但在实际的招生过程中,一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即教职工也参加了这一学位教育,说明其报名条件放得比较宽,这就给更多的高校专任教师和教职工提供了更大的参加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机会。

3.培养模式

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中要求: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参照培养单位同专业硕士研究生制订培养方案,同时加强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可根据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在校累计学习时间不少于一年,其中至少应有半年全脱产学习。目前各培养单位对此项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在此要求的范围内培养模式灵活多样,各不相同,入学时间有春季人学和秋季入学之分,学制2―4年不等,一般均要求修完应修课程,修满所需学分,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方可以获得相应专业的硕士学位。有的培养单位采取和“教育硕士”、“工程硕士”等专业学位相同的培养模式,有的则尽可能的按照全日制研究生的模式来进行培养。

四、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发展前景

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土学位工作的开展,为高等教育战线的教师开辟了一条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渠道,也为高等院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调整结构、更好地为高等教育服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目前占高校专任教师60%以上的五六十万拥有本科学历的高校教师将是其稳定的生源,该项工作将在短期内服务于我国的高校师资建设,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学位层次,将受到高校教师和高校的双重欢迎。但从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来看,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录取分数线由各招生院校自定,录取分数线过低势必影响生源质量。另外不同培养单位对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土学位的重视程度及培养模式各不相同,学制2―4年不等,其培养质量也会参差不齐。而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培养质量问题事关社会对我国硕土学位和研究生培养制度的评价,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质量过低将导致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社会评价低下,最终会影响到我国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

尽管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其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因为它为高校教师提高素质和提升学位层次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确实能起到提高高校专任教师和教职工教学和管理理论水平和科研水平的作用,对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学位层次有很大帮助。只要各培养单位以严谨的态度给予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应有的重视,积极探索其培养模式,尽可能按照全日制相同专业的标准采培养,并保持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特色,确保其质量和含金量,就能使这一服务于我国高校师资建设,提高广大高校教师学位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形式健康、稳定地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培养更多更好的高校教师。

篇8

一、阅读需求的实质

镜头一

在阅览室,有42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正在阅读,其中有12位同学边阅读边摘抄读书笔记,阅读的杂志内容大概是《幼儿教育》、《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导读》、《世界知识》、《百科知识》、《读者》、《辽宁青年》、《青年文摘》等专业及拓展知识方面的;有15位同学阅读《中学生阅读》、《舞蹈》、《小说月报》、《青年博览》的内容的杂志,但不做读书笔记;有9位同学阅读内容大都是《自我保健》、《大众医学》、《祝您健康》等身体保健方面的;有6位同学组成二人小组的形式边阅读边小声讨论,他们阅读的杂志内容是《健与美》、《流行歌曲》、《大众电影》等娱乐方面的;所有的同学手中都拿有2本以上的杂志。

从镜头一看到,阅读《幼儿教育》等专业及拓展知识方面并做读书笔记的学生只占28.57%;阅读《中学生阅读》等拓展知识但不做读书笔记的学生占35.71%;阅读《自我保健》等身体保健内容的学生占21.43%;阅读《健与美》等娱乐方面的学生占14.29%。42位学生中每人都有多本杂志,并没有对阅览室内书架上的中学生推荐的必读书进行阅读。

阅读的实质是从图书文献中获取知识。我们经常强调学生读书,提倡学生读名著、读有利于提高文化课成绩的书,但我们往往忽视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需求。要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让学生产生阅读的愉悦感,才能增长知识和能力。通过调查与分析,学生的阅读需求可以分为研究需求、认知需求、欣赏需求。

1.研究需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除了要学习语数外基础课外,还要学习幼儿教育及心理、唱歌、舞蹈与绘画等专业课,每一门课都要学好,因为他们毕业后要到幼儿园做老师,那真是琴棋书画样样行。所以他们在自主阅读中,有28.57%的学生都是以《幼儿教育》、《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导读》等为主,并做好读书笔记,为他们搞幼儿教育研究打好基础。这是一种为了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为了专业问题的研究而进行的研究需求。

2.认知需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他们的求知欲非常强,而他们的认知因人而异,阅读的收益有很大差别。满足阅读需求的途径一是靠自身的力量,二是靠外界的力量。有35.71%的学生阅读《中学生阅读》、《舞蹈》、《小说月报》、《青年博览》的杂志,但不做读书笔记,这是他们对知识的广泛摄取,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与反应能力。这是一种通过广泛阅读,来增长知识的认知需求。

3.欣赏需求。文学欣赏是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活动,常常唤起读者的身心共鸣,使读者得到阅读的愉悦满足。有35.72%的学生阅读《自我保健》、《大众医学》、《健与美》、《流行歌曲》、《大众电影》等保健与娱乐作品,特别是《健与美》这本书,学生都是用“抢”来阅读,学生在身心疲惫时通过自主阅读来缓解学习上的压力,阅读娱乐性的作品来缓解紧张之感。这是一种通过阅读,得到身心愉悦、情感满足的欣赏需求。

二、影响阅读需求的因素

镜头二

在一个38位同学的班级中,只有15人经常借书。他们在刚入校时,来借书的学生还是可以的,三年下来,来图书馆的人就减少了。问起原因?老师的回答是:我是鼓励学生借书的。学生的回答是:他们有的人去弹琴、画画去了;有的人不愿来,说没什么好看的;我们也很忙,没有时间来借书。

镜头三

笔者曾在一个图书馆工作时,遇到这样一件事。图书馆工作人员,对一位前来借书的学生严肃地质问到:“今天不是你们班借书,你怎么借书?”那位学生回答:“我是班级的图书管理员”。原来是图书馆工作人员不认识那个班级的图书管理员,班级的图书管理员是可以每天来借书的,这是优惠班级图书管理员的待遇。此后,那位班级的图书管理员很少来借书。

以上两个镜头可以看到,有的学生一如继往地来图书馆阅读,有的学生不知何故却不来图书馆,有的学生却因为工作人员的生硬语言影响了他的阅读。

有人说,图书馆里藏书量的多少,书的品种是否齐全,复本量是否多,书的内容优劣等是影响读者阅读需求的主要因素。我认为,影响读者阅读的主要因素应该是:一是社会因素。比如社会的政治环境、经济条件、文化水平、家庭环境等。二是读者本身的因素。如读者是否喜欢读书,是否有阅读的习惯,是否有利用图书馆的习惯。三是图书馆的因素。如藏书量、时间、馆舍环境和工作人员的服务等。如果这些因素处理得不好,藏书再全,复本再多,书的内容再优,也同样会影响读者的阅读需求。

三、阅读需求的措施

镜头四

在星期一下午的借书时间,本来是安排A级学生借书,在许多A级的学生中有一位B级的张三也来借书,不给她借吧,她已拿好要借的书,特不想伤了她那颗阅读的心,就借给她。星期二B级学生借书时间,张三今天是理所应当来借书。一般在放假前,由于图书馆期末整理图书,所以要求学生归还所借图书,但那个张三没有还书。第二学期开学时,她才把书还给图书馆,理由是“我想在假期里看,所以没还”。本来让她缴纳逾期罚金,但看到她那求知的神情,对知识的渴望,还是没有让她交。

从镜头四可以看出,张三这类同学充分利用图书馆,而在图书馆也得到满意的服务。图书馆对她的多次借阅不但不拒借,而且还对她的阅读给予支持和理解,不让她交纳逾期罚金,主要是鼓励那些喜欢读书的学生不要因为所谓的罚金而影响阅读。图书是为了让人看的,学校的图书更是为了让师生阅读的。

以上的镜头虽然只是个案,但它们也能反映出一般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图书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但需要老师、学生和图书管理员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而且更需要图书馆转变服务方式,以师生为重点,变被动为主动,围绕师生的阅读需求,做一些对应的措施调整。

1.多渠道购置图书,健全藏书结构。学校每年要添置一些最新图书,不管是政治理论、经济金融、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普及方面的,还是教育心理、幼儿技能、音乐、美术、体育等专业方面的,不仅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也要适应学生特长的需求。根据需求,让师生参与购置。总之,不拘一格地多渠道全方位地购置图书,优化藏书结构,加大优质图书的流通量,满足学生对阅读的需求。

2.以互动的形式,开好第一课。对于9月份入学的新生来说,图书馆肯定是陌生的,图书管理人员不但要给学生讲授图书馆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仔细地介绍图书馆的布局、图书的分类、图书借阅流程及制度等,以互动的形式上好“熟悉图书馆、利用图书馆”的第一课,给学生一个概括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增加与图书馆的亲切感,关注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培养初步的信息意识。

3.开设特色服务,加大宣传报道。图书馆通过各种媒介宣传和展示,利用视听、实物、口头宣传等,对学生的阅读给予积极的引导,及时推荐一些陶冶情操、完善心智、启迪思想的好书,增强作品的辨析能力,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比如,图书馆开辟新书介绍专栏、定期推荐健康有益的特色类图书、期刊类的优秀书目、联合学科组举办读书活动、推出学生阅读排行榜等方式,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意识,完善图书馆的职能服务。

篇9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学校突出抓好青年党员的学习教育,注重解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和吸引力不够,一些青年党员政治意识淡薄、组织观念不强等问题,着力培养又红又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加强思想武装,为青年党员“铸魂”。学校把帮助青年确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作为“两学一做”首要任务。首先,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加强思想教育。学校发挥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组织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认真备课,系统讲解党的创新理论,阐释党规,帮助学生党员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青年教师带头走上思想政治课讲台,传播党的思想理论;鼓励他们从政治学、法学等学科角度,研究解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其次,用好互联网教育平台。鼓励青年党员既当网络媒体受众,又坚持理性思辨、正面发声,唱响网上好声音。此外,发挥先进典型引领作用。

二、严格组织生活,为青年党员“立规”。针对青年党员普遍存在党性修养不够等问题,学校把党的组织生活的熔炉烧旺,让青年党员在其中锤炼党性、淬火成钢。首先,完善和落实组织生活制度。学校开展“提升支部组织生活质量行动计划”课题研究,制定《党支部组织生活指导意见》。校、院两级领导班子成员结对联系青年党员支部,定期参加组织生活,与青年党员交流理论和现实问题,让大家明白组织生活是什么样、该怎么过。其次,创新组织生活方式。学校适应时展和青年特点,开展兼具思想性、趣味性、合作性的思辨组织生活,以“发展学生党员,学习和品德哪个更重要”等为题开展辩论,让党员在思考和争论中筑牢“初心”,加深对党的认识和感情。此外,进行组织生活评比示范。全校学院选派代表参加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评比,评出标兵党支部,作为“两学一做”示范样本,录制组织生活视频,在全校推广,全面提升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

三、引导实践锻炼,让青年党员“扎根”。大学通过多种渠道为青年党员搭建平台,组织他们下基层、接地气,在社会这所大学校实践锻炼,践行“四讲四有”“四个合格”。首先,开展国情社情调研。学校以青年党员为骨干,组织师生到全国市县,开展社会调研,形成调研成果,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决策参考。其次,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学校实施“研究生支教团”等计划,组织青年党员到欠发达地区扶贫支教,组织策划公益活动,惠及上千名贫困学生。最后,下派基层挂职锻炼。全校每年选拔几十名优秀青年教师党员,到基层政府挂职锻炼,引导青年党员在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埋头苦干、攻坚克难,用一流的业绩成就人生的精彩。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教学信息员 制度 健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036-02

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是高校强化教学质量管理和监督的重要举措,对促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规范教学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实施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健全,以求发挥其最大效用。本文拟以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探讨如何健全高职院校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

一、高职院校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存在的题

(一)教师不支持、不配合

一般来说,学生教学信息员根据任课教师上课情况随时向教学管理部门反馈教学信息。任课教师往往担心学生不懂教学规律、方法,对自己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仅凭主观意见进行评价;或担心学生教学信息员夹带个人情绪,没有公平公正地向教学管理部门反馈情况。在学生教学信息反馈中多数教师很难接受教学信息反馈中对自己的不利因素,担心不利因素影响自己事业发展或职称评定。因此,教师对学生教学信息员的工作不支持、不配合,甚至出现抵触情绪,使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难以落到实处。

(二)学生教学信息员存在顾虑

在实践中,学生教学信息员的工作也存在题,主要表现在对工作认识上的偏差。他们认为教师的教学反馈,是给学校领导打小报告,担心教师不能正确对待他们所提出的教学意见或建议,害怕任课教师报复、惩罚,影响考试成绩,影响毕业,导致不敢大胆地开展工作,不敢如实地反映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实在存在的题,回避了教学活动中实实在在需要解决的题。

(三)提供的教学信息不准确、不全面

在实践中,有些学生教学信息员提供的信息只是自己耳闻目睹的现象或其他同学的片面之词,根本没有进行深入调查和全面分析,直接上报,导致反馈信息不准确;有些学生教学信息员反映情况片面,淡化或回避题要害,反映的只是一些表面现象,没有抓住题的实质;有些学生信息员“报喜不报忧”,使教学管理部门看到的都是教学过程中好的现象,而忽视了急需解决的题。

(四)教学信息反馈不及时

为了使学生教学信息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产生更大作用,2006年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建立了学生教学信息收集反馈制度,由各班教学信息员填写《教学信息月报表》和《随时反馈信息表》。《教学信息月报表》是各班教学信息员每月对本班教学情况进行总结性的反馈;《随时反馈信息表》则是各班教学信息员根据本班具体情况进行随时反馈。这两个表由各班教学信息员上报院(系)部,由院(系)部上交教务科研处。各班上报的《随时反馈信息表》、《教学信息月报表》整理汇总由各(系)部教学秘书完成,而教学秘书日常事务繁多,只有工作之余进行整理和反馈,使反馈信息滞后,无法及时监控教学质量,使反馈工作失去本身意义。

二、健全高职院校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意义

(一)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同时高职院校是要求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学校,在教学中突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要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而教学信息员制度是教学监控与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健全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使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监控,随时提供有价值的教学反馈信息,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二)有利于完善教学管理机制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许多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而教学管理人员却没有按比例增加,教学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学管理人员忙于事务性的工作,很难及时深入到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学情况。学生作为教学效果的直接受益者,对教学效果最有发言权。通过他们建立信息渠道,让他们及时、如实反映情况,能够保证所提供信息的质量。因此,健全的学生教学信息员管理制度,是一条通畅快捷、及时有效的信息渠道。这条信息渠道使学校教学工作处于实时监控中,可保证教学的科学管理,有利于完善教学管理机制。

(三)有利于教学相长

学生教学信息员将任课教师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题或教学效果等及时反馈给教学主管部门。教学主管部门将反馈的好信息转达给教师,从而不断激发教师的进取心,强化教师的教学责任感,争取更好的成绩;同时将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或存在题及时反馈给教师,给教师带来一种无形的压力,促进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也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健全高职院校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对策

(一)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

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如果得不到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将难以开展。教师配合程度直接影响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的效果。应对教师加强宣传,提高教师对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的认识,让教师意识到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对教学质量监控的意义;使教师改变旧的观念,放下思想包袱,与学生教学信息员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做到主动与信息员进行沟通,让信息员多征求班里同学对教学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在工作中及时予以改正。教师主动对学生教学信息员反馈信息给予正确的指导,让他们能做到及时、客观、公正、全面地进行信息反馈,提高信息反馈的质量。

(二)明确学生教学信息员的工作职责

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明确规定了教学信息员的工作职责,这种做法值得借鉴。《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实施办法》规定:教学信息员必须关心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工作,积极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认真履行教学信息员职责,实事求是地向学校反映有关教学信息;定期参加教务科研处召开的有关会议,及时报道学校教学工作的动态及学校有关教学要求;积极收集广大学生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以书面形式向学校反映;负责报道所属系部的教学改革、管理、教学秩序、教学研究的情况和各专业任课教师的教学情况;每位教学信息员填写《随时反馈信息表》、《教学信息月报表》;各系部对本系部信息员递交的《随时反馈信息表》、《教学信息月报表》进行汇总后向教务科研处填交《系部教学信息汇总表》备案,并将有关教学信息向各有关教研室进行反馈。

(三)加强对学生教学信息员的业务培训

教学信息反馈质量好坏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教学管理水平,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教学信息员的业务培训。首先,让学生教学信息员明确自身工作职责。如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对《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实施办法》中规定的教学信息员工作职责进行细化分解,一一解读,让教学信息员对工作任务、工作要求有清晰的认识和全面的理解。其次,对学生教学信息员进行工作方法的培训。如指导他们在信息反馈中抓住题的主要矛盾,从学校大局出发,客观、公正、全面地提供教学信息。最后,加强对学生教学信息员能力的培养。学生教学信息员涉及同学、教师、教学管理部门人员,应指导他们做到合理沟通、有效地协调、恰当地表达。经过系统的培训,学生教学信息员对自己的工作有清晰认识,才能更好更快地传达信息、建立联系、解决题。同时,通过培训,教学信息员能增强责任感和提升参与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热情,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

(四)建立多部门联动的教学信息处理机制

学校领导充分重视,畅通反馈处理渠道,建立由教务处(教学部)牵头的多部门联动的教学信息处理机制。对学生教学信息员反映的题按学校职能部门进行分类,进行归口处理。如果反馈信息涉及多个部门的题,对教学活动影响较大,应由主管校领导主持会议,多部门协商共同处理。教务处(教学部)应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及时让学生了解题落实情况,使信息反馈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只有教务处(教学部)理顺信息反馈机制,反馈工作才能落到实处,学生教学信息员的工作才能出成效。

(五)建立多方位的信息反馈途径

学校教务处(教学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教学信息反馈。通过开通微博、设置专用教学信息反馈电子邮箱等途径进行教学信息反馈。为方便管理,开通教学管理人员及教学作息员工作QQ群,安排日常事务、通知。通过多方位多渠道确保教学信息反馈畅通无阻。

(六)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对学生教学作息员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每学期对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进行总结,对表现出色的给予表彰,颁发证书和奖金;对工作不努力、不履行的给予批评指正,必要时进行改选。通过物质和精神上的鼓励,充分调动学生教学信息员从事本职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建立可行的约束机制,要求学生教学信息员在制度规定的范围内展开工作。

(七)组建学生教学管理委员会

许多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剧增,而对应的教学管理人员没有按比例增加,无形中就增加了教学管理人员工作量。为了分担教学管理的压力,可组建学生教学管理委员会,进行院(系)教学管理改革。每学年或每学期在学生中通过公开招聘、面试,吸收一部分思想品德好、身体健康、工作责任心强、热心为同学服务的学生加入学生教学管理委员会,经过考核合格后予以聘任,颁发聘书及工作证。具体做法为:学生教学管理委员会及时对各个年级的教学信息员递交的反馈表进行汇总、整理后,对于属于本院(系)的题,递交本系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处理;对于不属于本系的题反馈相应院(系)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处理,最后将处理结果以及仍未解决的题递交给教务处。

综合上述可知,健全的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形成优良学风,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校快速发展与人员配置不齐全、管理不到位、制度难以落实等之间的矛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基金项目]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2年度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课题(2012C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