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环保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19 18:04: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园区环保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园区环保管理制度

篇1

关键词:高新园区;环境影响;回顾性分析;达标审核;生态工业示范区

目前,我国已进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重要阶段,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进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低碳绿色的发展轨道的核心路径。在持续多年快速发展的同时,南方某高新区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和资源紧约束,发展空间急需拓展;创新载体建设不足,创新质量有待提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层次差距较大;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亟待壮大;社会发展滞后,人居环境、产业配套设施急需完善等。

本研究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最终提出加强对进入园区企业的环保达标审核管理措施。

一、园区规划、发展历程及现状企业的建设与分布

园区发展规划为建成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为南方某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基地。园区自建立以来,坚定不移地将自主创新作为园区发展的主导战略,成为引领全市科技创新的动力引擎、辐射带动区域创新的重大力量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

通过现场踏勘、调查和收集资料了解到,目前高新园区的建设发展是按照规划的分区结构进行的。

高新园区南区目前用地几乎都是按照规划的土地功能发展的,片区目前电子信息及软件类企业占了70%,符合规划定位的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高新区中区西片目前用地情况已接近饱和,用地功能也基本符合规划的要求。片区电子信息及软件类企业占约72%,生物工程、医药及医疗器械类企业占15.6%。规划定位此片区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学、园基地,以生产新材料、计算机、生物工程为主的工业区。由此可知,该片区的产业发展与规划定位还有一定的差距,新材料类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学、园基地的发展建设还不够。高新区中区东片部分地块目前被用作工业用地,与规划不符。其他地块的用地性质与规划基本相符。该片区目前为产业、居住一体的城市综合功能片区。高新区北区东片目前基本按照规划要求发展,片区内的15家高新企业中,电子信息及软件类企业9家。高新区北区西片目前用地状况符合规划要求的“以大型生产型工业为主的高新技术工业区”。片区内的21家高新企业中,电子信息及软件类企业11家,生物工程、医药及医疗器械类企业5家。

依托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形成的体制优势以及科技创新环境的建设,高新区在快速聚集了高端产业集群,形成了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是高新区四大支柱产业,以及以科技文化、软件、以及下一代互联网等为代表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成为南方某市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重要增长极。

二、园区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

本研究选取高新区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四个行业中的典型企业分析成规模企业污染情况,进而对整个园区环境影响进行回顾性评价:

声环境:高新园区内的声环境主要受设备噪声和交通噪声的影响。

大气环境:高新园区内的大气环境主要受汽车尾气、燃烧废气、工艺废气和生活废气的影响。高新区各产生废气的企业采取了相应的废气治理及高空排放等有效措施,使得园区企业的废气排放基本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园区环境空气维持在良好的状态。

水环境:高新区内采用雨污分流排水系统,雨水经雨水管(渠)收集后最终排入高新区外东侧的某河流。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最终进入污水处理厂。产生工业废水量较大的企业以及部分企业组成的小园区将产生的工业废水经自建的污水处理站处理后达到市政污水管网的接管要求后排入市政管网,最终也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高新区的建设改善了河流的水质状况,使其逐步满足其相应的水环境功能。

生态环境:项目建成后,园区内的原有生态系统基本上被建筑物、道路和绿地等代替。虽然原有的生态系统被破坏,但是通过采取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采取厂区绿化、道路绿化和公共绿地相结合的方式,有效的保护了高新区的生态环境。

固体废物:高新区建成后生活垃圾统一收集进入某垃圾填埋场与某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无害化处理。高新区危险废物集中收集后送某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置中心进行焚烧处置,在收集和运输过程中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对区域环境影响不大。

三、园区现状环境保护管理回顾性评价

通过对高新园区的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我们可以看出高新园区在过去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在环保管理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使得高新区基本按照规划的要求发展。高新园区内产生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得到了有效的预处理,最终进入某污水处理厂,没有对区域的水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反而使流经区域的大沙河水质变好;高新园区内部分产生噪声的企业也采取了较有效的噪声防治措施,使得各企业厂界噪声基本能达标,没有对园区声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对于产生废气的部分企业也采取了较有效的废气治理和高空排放等措施,使得园区的大气环境质量维持在良好的状态;园区的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也得到了有效的回收利用与最终处理处置,使得园区的景观和环境卫生保持在良好的状态,为高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环境基础。

虽然高新园区在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较好的环境效益,但是在园区环境保护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1、高新园区没有建立专门的环境保护管理机构。

2、环境保护的思想认识不到位。

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环保制度执行率不高。

4、环保管理机构与管委会的互动不够。

四、入园企业环保达标审核管理措施

市环保部门应在高新园区设立专门的环保管理机构,履行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法规、政策,监督区内各企业环保措施范实情况,有效保护高新区的环境质量和满足区域环境保护的要求,并不断改善区内环境,达到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的目的,并定期将高新区的环保数据报送给高新区管理机构。对入园企业的环保管理措施具体如下:

(1)高新区环保管理机构对企业的入园审核管理

高新区环保管理机构对入园企业实行环保申报审核准入制度,入园企业按企业类型申报相应的审核材料。办公研发型企业按要求申报有关环保方面的材料,具体包括是否产生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恶臭、放射性污染、噪音、震动、电磁波污染等及其产生的数量,是否需要新建污染物防治设施及设施的占地面积等。生产加工型企业除按要求提供上述资料外,还必须提供环保部门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高新区环保管理机构对入园企业提供的材料进行认真审核,对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企业才予以入园,对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企业及提供虚假申报材料的企业则不得准予入园。

(2)入园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设立环保部门并履行相应职责

入园企业建成后,必须设置相应的环境管理部门,由企业最高管理层直接领导,并安排环境管理和技术专职人员,下设清洁生产办公室,由各分厂(车间)技术负责人组成。在分管理环保的负责人领导下,建立各部门间相互协调、分工负责、互相配合的综合环境管理体系。在各生产车间也应设立兼职的环保员,将环境的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3)新建项目进行环保管理制度

1)“三同时”制度

各企业的水污染源、大气污染源、噪声污染源的治理及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

2)排污收费制度

按国家有关法规要求对高新区水和空气污染排放进行收费。

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按照我国政府及广东省的有关规定,对所有新入园的项目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4)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和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五、结论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要实现相关发展规划的要求,要继续走在国家高新区前列,率先走出集约节约、内生发展的新路,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引擎,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和高科技产业基地,就必须在总结过去十多年发展经验的同时,吸取国内外优秀示范高新科技园的环保管理经验,贯彻节约集约、生态环保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应用绿色节能技术,实现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形成高效低耗的生产消费方式。提高环保标准,严格环保准入,着力将其建成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参考文献:

篇2

加快环境管理转型升级

今年年初,云南省2013年全省环保局长会议在昆明召开。会议提出,为确保在加快环境管理转型升级上实现新突破。云南省环保厅厅长王建华表示,针对当前污染减排形势严峻、环境监管能力薄弱、污染防治工作任务繁重的实际,为实现环境信息基础设施整体完善、环境信息化与环保业务紧密融合、重点核心业务全面信息化、环境信息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广泛共享、环境信息服务覆盖环保业务全流程的目标,云南将重点从三个方面推进全省“数字环保”体系建设。

云南省将从“三化”建设推动环境管理业务转型出发,努力实现从“环境管理业务与环境信息化脱节分离”向“环境管理业务与环境信息化有机融合”转变、从“各业务板块自成体系”向“整体推进和业务协同”转变。

同时,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三化”建设水平。要按照整合现有资源,实施技术集成,建立综合平台的要求,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地编制全省“三化”建设实施方案,统一标准,先易后难,简便实用,分步建设。建成全省环境监测基础数据库,实现监测数据定期更新;建成全省环境监测物联网,实现在线监测信息实时传输;建成云南省环境监测业务综合管理平台、环境监察“移动执法”平台;搭建环境地理信息平台,实现环保管理一张图,实现环境管理数据的可视化;建成全省重点监控企业动态管理信息系统等。今年上半年,云南省环保厅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将全面运行。

云南省将加大投入,以“三化”建设为龙头,全面提升监管能力。今年省级环保专项资金拟安排2000万元投入省级“三化”建设。各州市环保局要积极行动起来,主动争取州市县党委、政府的支持,推动各地环境管理“信息化、智能化、精细化”建设。

在今后的环保工作中,数字环保管理已不可少。云南省昆明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数字环保”能更有效地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促进城市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成为各级环保部门探索创新管理制度的重点。

环保“电子眼”全天候监控

美丽的春城昆明是云南“数字环保”的重点建设地区,日前中石油云南炼油项目落户安宁,引发市民关心昆明市的环境监控能力达到什么样的水准,昆明市如何对全市的环境污染状况进行监控?在昆明市环境监控中心和呈贡区空气自动监测站,记者看到,一项针对重点企业全天候监控的环保“电子眼”对企业排污情况的在线监控流程,让公众吃了一颗“放心丸”,昆明市有能力对全市企业的达标排放情况和大气环境实施全天候监测。

早上9点30分,走进昆明市环境监控中心,迎面的大屏幕上打开的是环境监控中心的工作平台网页,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就快速调出了所有监控点的实时数据信息,各水源地水质、空气、噪声情况及重点监控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情况一目了然。

“目前,市、县环保局主要对昆明市的空气、噪声、污染源废水、废气排放等情况进行监控。接下来,我通过对污染源、环境质量、视频监控系统的展示,来介绍日常监控工作。”昆明市环保局工作人员结合监控系统界面内容,就昆明环境日常监控情况介绍道。

随后,大屏幕出现了昆明市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这个系统负责对污染源废水、废气排口的在线监测设施进行接入,使前端在线监测数据能实时展现给环保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说,目前已接入污水处理厂16家、排污企业54家,共接入在线监控设施140套(其中水监测62套、气监测78套)。

“现在屏幕显示的是污水和废气排放企业的监测数据情况,点击企业名称,就可以看到监测数据的具体情况。”在工作人员点击安宁污水处理厂排水口后,可以看到系统页面上方的表格是该厂排口的监测数据,下方的曲线图是污染因子随时间而变化的浓度值。

据了解,结合数据、曲线和视频信息,环保工作人员能实时掌控企业污染因子的排放情况。工作人员监控中一旦发现污染源企业排污异常、污染因子超标等情况,将通过监控报告的方式,与环境监察支队形成有效联动,及时遏制和处罚企业违法排污。

看完污染源监控系统界面后,大屏幕上切换为环境质量监控系统界面。“环境质量监控包含对噪声自动监测系统、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和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的监控。”工作人员说,噪声自动监测系统连接了全市30个噪声自动监测子站的数据,堪称市环保局的“顺风耳”。

水质和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则接入了前端的水质监测自动站和空气监测自动站,可对湖库及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入滇河道水质状况、全市空气质量等进行实时监控。

为了更直观地监控昆明市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源排放情况,市环保局还在昆明市多处制高点安装了超远距高空视频监控探头,它们是市环保局的“千里眼”,通过它们能真切看到数公里外的清晰画面。该系统目前已在昆明钢铁集团旁的文苑雅居小区、寻甸金锁工业园区和杨林工业园区配备。监控探头可以监控半径5公里内的排污企业烟囱排放情况,执法人员坐在办公室内,就可直接看到企业的排污情况。为掌握企业污染源排放情况,还采用了企业定点视频的监控模式。

“昆明市环境监控中心利用现代化通信、3S、卫星定位和视频监控等信息化技术、数字化手段,对全市重点区域、重点排污企业等实行全天候监控,及时发现异常排放行为。整体形成集监控、投诉、应急指挥、网络办公等为一体的环境监控管理平台。”昆明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市环保局有能力做好对全市环境污染的监管。

篇3

以党的**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环保优先方针,把加强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环境保护和治理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布局、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着力解决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发展和建设中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增强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通过两年的全面整治,全市各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建立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健全环境管理体系,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趋向合理,环保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园区循环经济框架基本形成,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实现全覆盖,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全集中,供热管网基本全沟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园区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二)具体目标

1、20**年工作目标:

(1)各开发区和80%的工业集中区配套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80%以上的区内化工、印染等企业的有机废水实现集中处理、达标排放;50%以上的区内企业实现污水接管。

(2)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全部安装COD在线监测仪,并与环保部门联网,各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的环境影响评价通过环保部门审批。

(3)具备集中供热条件的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内60%以上的用汽单位实现集中供热,热电厂全部安装在线监控仪,并与环保部门联网。

(4)单独排放废水(如含重金属废水等)、废气(如有机废气、工业粉尘等)的企业的治理设施运行完好率达100%,达标率100%。

(5)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达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6)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内15%的规模以上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7)各开发区均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30%的工业集中区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8)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建立并完善环保管理机构,落实专职环保人员;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制度及考核责任制。

(9)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内的配套生活办公服务区等与产业区实现功能分区;无重大环境案件,群众对环境满意率在80%以上。

2、20**年工作目标:

(1)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全部配套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全部安装在线自动监测仪并与环保部门联网;除环保部门审批同意单独排放外,区内所有企业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全部实现集中处理、达标排放。

(2)50%的工业集中区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3)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内20%的规模以上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4)具备集中供热条件的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内所有用汽单位实现集中供热;热电厂全部安装在线监控仪,并与环保部门联网。

(5)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各功能区间建成一定的生态廊道;无环境案件,群众对环境满意率在90%以上。

三、主要措施

(一)建立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环境专项整治领导机制。成立市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环境专项整治领导小组,由常务副市长陈德荣任组长,副市长刘亚民、薛良任副组长,市发改局、经贸局、外经贸局、国土局、建设局、水利局、环保局、安监局、工商局、质监局为成员单位,负责全市专项整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政策指导和检查验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经贸局,具体负责专项整治工作的组织计划与实施。各镇(街道)、开发区、临港新城、靖江园区也要加强领导,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要坚持工作例会制度、情况报告制度、联络员制度,加强信息动态跟踪,明确专人负责信息的管理报送工作,建立完善工作台帐,并每月向市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工作进展情况。市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全市专项整治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跟踪,编发工作简报,及时总结经验、表彰先进。

(二)全面开展开发区(工业集中区)规范化建设。一是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各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必须编制环境规划和履行环境影响评价手续,凡产业定位涉及化工、电镀、印染等污染严重项目的区域环评和环保规划,须报经省环保厅批准;二是要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开发区(工业集中区)污水处理厂及污水管网建设,逾期未建成污水处理厂或管网不到位、已有企业未完成污水接管的,停止审批区内有污染的项目。加大对园区污水处理厂的监控力度,全部安装在线监控装置并与环保部门联网,不能稳定达标的污水处理厂,要采取限制进水等措施,促使其实施技术改造,实现达标排放。大力推行集中供热供汽,逐步淘汰中小燃煤锅炉,已建的热电厂全部完成脱硫改造,安装烟尘、二氧化硫在线监控系统,并与环保部门联网。严格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的管理,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的危险废物、一般工业废物、生活垃圾必须建立完善的收集处置系统,落实合理的处置去向,确保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利用率、一般废物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均达到100%。到20**年,环境基础设施不到位的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停止审批、核准和备案建设项目;三是要加强污染企业的环境管理。推进企业内部管网的改造和完善,做到清污分流、雨污分流,全面完成排污口规范化整治,重点排污企业全部实现在线监控。切实提高企业的污水、废气和噪声等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率和达标率。建立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增强企业自主守法能力和水平;四是要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建设。优化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积极引导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和其他绿色论证,鼓励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积极调整能源结构,争创国家和省级节水型园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和生态工业园区。

篇4

深入贯彻落实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为总的行动纲领,以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生态为主题,以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服务经济发展为主要抓手,以解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主要目标

1、建成国家生态县,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

2、完成年度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

3、淮河流域重点达标断面达到国家阶段性考核目标;

4、环境安全和谐稳定;

5、向上争取资金不少于2500万元;

6、完成排污费征收600万元,服务性监测费创收150万元。

7、建成省级生态村1个,省级绿色社区1个、绿色学校2所,市级绿色社区10个、绿色学校5所。

8、建成环保监控中心,环境监测站达到国家标准化站标准。

9、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环境质量符合二级标准天数达96%,县域内主要河流水质基本符合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区域声环境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环境承载力有所增强。

10、完成上级下达的其它重点工作任务。

(三)重点工作

1、提振信心,攻坚克难,全面推进生态建设

(1)2013年通过国家生态县创建国家考核。

(2)全面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进生活污水、垃圾、畜禽粪便等污染治理,因地制宜推广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试点,稳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实现农村环保“三清两化一长效”(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村庄绿化、环境美化,环境管理长效)的目标。加强环保机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农村环保工作水平。

(3)加强水环境保护工作,切实改善全县河流水质;加大农村河道管护力度,推进城市内河水环境综合整治,

(4)深入开展创建及环保宣传,特别是加强农村环保宣传,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5)认真学习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行动计划》,积极研究并编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

2、提升标杆,强化考核,全面落实污染减排

(1)精心制定年度减排计划,细化分解指标,健全减排统计、监测与预警、考核三大体系,把年度目标考核与季度减排通报结合起来,严格执行减排奖惩制度,严格落实工作责任。

(2)加快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继续实施污水处理厂和重点工业企业提标改造工程,进一步提高城镇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水平。加快开发区北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力争2013年建成试运行。

(3)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每镇开展1家清洁生产试点;对超标或超总量排污企业、使用和排放有毒物质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对全县列入市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的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指导县经济开发区建成省级生态工业园。

(4)积极配合省、市环保部门编制大气污染联防联治规划,实施大气污染治理工程,加大机动车尾气检测力度,加快淘汰城区范围内燃煤锅炉,加快淘汰黄标车。

(5)密切关注上级资金政策动态,积极组织企业、单位编报环境治理项目,争取上级环保资金,助推减排工程建设和企业发展。

3、提高实效,严格监管,全面深化环境执法

(1)强化环境执法监管。加强环境保护日常监管和执法检查,突出抓好化工、涉重金属、食品、规模化畜禽养殖等行业专项整治,对环境法律法规执行和环境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后督察。深化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建立健全环境保护举报奖励制度。

(2)突出抓好环境安全,建立和完善我县渔业和农业污染事故调处机制,分步规范重污染企业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强化水质监控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建设,定期组织培训和演练。

(3)加强污染源自动监控中心的监督管理和运行维护,充分发挥自动监控系统在环保执法中的特有功能。

(4)进一步完善环境质量监测制度,细化环境质量监测工作方案,确保空气自动站、饮用水源自动监测系统正常运行。加强对辖区内重点污染源的监督性监测,实时掌握排污动态。

(5)确保核与辐射安全,协助相关单位领取安全许可证,加大对违法企业查处力度,确保涉源单位领证率、检查率100%。

4、提速审批,把握底线,全面服务项目建设

(1)把好项目审批关口,加强规划环评工作,实施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环保管理,确保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

(2)建立健全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制度,建立建设项目管理数据库,强化新、扩、改建项目环评审批、工程建设、“三同时”全过程监督管理,从源头控制好新污染,防范环境风险。

(3)着力健全重大投资项目“绿色通道”制度,坚持提前介入,提供帮办服务。

(4)深入开展“下乡入企项目服务”活动。上下半年各组织一次,帮助企业方便、快捷办理环保手续。

(四)、保障措施

1、健全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建立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完善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及时协调解决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继续实行环境保护工作目标考核,把改善环境质量和提高生态环境水平作为评价各级党政领导政绩的重要内容。

2、建立多元化的环境保护投入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大对城镇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有关工作的投入,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

篇5

一、本规定所称政府信息公开查阅服务中心,是指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在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行政许可服务中心设置的,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供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查阅服务的场所。

二、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办公厅(室)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查阅中心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

市和区县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行政许可服务中心负责查阅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

三、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指定的查阅中心,应当提供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的网络查阅服务和纸质文本查阅服务。

纸质文本查阅服务分以下三种情况:

(一)市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的查阅中心,提供本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纸质文本的查阅服务。

(二)市行政许可服务中心的查阅中心,提供市人民政府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纸质文本的查阅服务。

(三)区县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行政许可服务中心的查阅中心,提供区县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乡镇人民政府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纸质文本的查阅服务。

纸质文本由各行政机关按照《天津市行政机关提供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规定》的有关规定,及时向查阅中心提供。

四、查阅中心应当规范运行管理,完善服务机制,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查阅政府信息提供便利。具体要求是:

(一)在显著位置设置“天津市政府信息公开查阅服务中心”标志,公布查阅服务指南和服务规范;

(二)配备计算机查阅终端、复印机等必要的设备设施以及相应的工作人员,提供网络查阅、纸质文本查阅以及文本打印、复印等服务;

(三)建立健全并严格遵守服务规范和管理制度,保证查阅中心规范化运作;

(四)认真做好政府信息纸质文本的接收、登记、归档、保管、利用等工作,主动热情帮助、指导查阅人获取相关政府信息,为查阅人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五)认真做好查阅服务登记、查阅需求统计分析、政府信息报送情况报告等工作,为主管部门加强和改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六)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教育管理和培训工作,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五、查阅中心提供政府信息查阅服务,不得向任何人收取任何费用。

查阅中心不得通过其他组织、个人以有偿服务方式提供政府信息。

六、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办公厅(室)要加强对查阅中心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市和区县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行政许可服务中心要做好查阅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七、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天津港保税区管理委员会、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管理委员会、中新生态城管理委员会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的政府信息公开查阅服务中心的管理,适用本规定。

乡镇人民政府在公共图书室设置的政府信息查阅场所的管理,适用本规定。

篇6

关键词:滨海新区;供水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滨海新区供水安全管理必要性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滨海新区的发展,需要有充足的水源和合格的水质作保障,特别是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对供水水量和水质的需求提出了更高更严的标准和要求。

1.1服务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承担滨海新区供水任务原有的供水管线、泵站设备、水厂管理、供水能力、技术手段、运营方式、管理措施等与滨海新区发展新形势的需要相差甚远。只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供水安全管理,才能匹配新区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为新区的建设发展提供安全供水服务保障。

1.2水务行业深化改革的需要

全国水务管理体制的改革,突破了原来“多龙管水、争水”的状况,确立了“一龙管水、团结治水、合力兴水”的原则,将调水、供水、排水全部纳入水务管理秩序的新格局,供水市场面临重新洗牌的挑战。各种不同性质的中外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进入水务市场,使水务市场的竞争局面愈加激烈。因此,只有不断创新供水安全管理,增强滨海新区的竞争实力,才能在供水市场立稳脚跟,占有份额,拓展空间,立于不败之地。

2、滨海新区供水安全管理的内涵和主要做法

供水安全管理主要是对供水工程、水量及水质的安全管理。创新供水安全管理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天津滨海新区加快开发开放的新形势,通过供水管网工程保障、多水源分质供水配置、科技领先管理支撑、管线安全防控应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思想文化保证“六个体系”的建设和实施,全面提升供水安全管理水平。

2.1建立供水管网工程保障体系

供水管网工程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是供水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滨海新区全力推进供水重点管网工程建设,在引滦入港管线的基础上,先后建成引滦入开发区、入塘(双线)、入汉、入逸仙园、入聚酯管线以及岳龙管线、入开发区检修备用管线。

在全力推进供水管线工程建设的同时,输水管线和供水工程项目遍布滨海新区和东丽、北辰、宝坻、武清、宁河等区县,形成纵横交错、畅流无阻的供水管网工程保障体系,并通过对管网工程的联合优化调度,既增加了每个管网工程的供水保障能力,又实现了综合管网工程的节能降耗运行,成为供水安全管理的坚实支柱。

2.2建立多水源分质供水配置体系

天津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但随着滨海新区的不断发展,区域需水总量逐年增加,并且随着各大工业园区的兴建,对工业用水的需求迅猛增长;随着各项环保绿化项目的实施,对景观用水的需求不断增长;而对自来水的需求,用量增加不多且总量占比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为满足企业对水质的不同要求,在充分发挥引滦原水优势的同时,不断强化多水源配置能力,下大力开发和利用多种水资源,实现多水源分质供水、优化配置。大力加强了新产品的研发,研发项目不仅有原水、粗制水、自来水、高品质饮用水,而且包括中水利用、污水处理和海水、河道水的资源化。通过建立以原水经营为核心的多水源配置体系,实现分质供水、优水优用,用不同的水源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

2.3建立科技领先管理支撑体系

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保持科技领先,利用科技支撑,是提高供水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和根本出路,也是企业综合实力的第一体现。几年来,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供水安全管理,先后自主研发、投资建设了输水管网智能化远程测控中心和水质检测系统,在实际运行中,采用多项先进技术,为安全供水提供了保障作用。

2.3.1利用先进的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和工业自动化现场控制技术,选择最适宜输水工程需求的RTU及DTU自动化设备,采取移动APN专网和GPRS远程无线通信方式,对输水泵站、管线的压力、流量及用水单位前池水位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见图3)。

2.3.2运用GPRS网络对输水节点RTU发出指令,精确测控相关电动阀门的开度,实现了远程供水调度。

2.3.3运用传感器技术、自动测控技术和计算机处理技术,实现对原水水质的PH、ORP、温度、浊度、电导率、溶解氧、氨氮等指标的在线自动监测。

2.3.4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对闸气阀的日常维护、管线漏水抢修、管线切换改造提供快速方便的查询定位。

2.3.5运用毒性检测仪技术,精确快速地发现饮水被污染的紧急情况,为水质安全加上可靠保险。

2.3.6在输水管线的建设和维修改造中,广泛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其中滨海新区自主创新的地下输水管道(混凝土)漏水快速封堵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通过专家评审鉴定,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2.4建立管线安全防控应急体系

随着城乡建设和交通运输的发展,由铁路、公路等重点项目建设引发的占压穿越输水管线工程不断增加,因违规违法压越管网,造成管网漏水现象时有发生。为确保管网供水安全畅通,滨海新区建立健全了管线安全防控应急体系。

2.4.1建立管线日常巡视制度,坚持每日巡查登记,做到全年365天不间断,所有管线无盲点。在重点地域、关键部位、事故易发地段和汛期、冬季、用水高峰期等特殊时期,加大巡查力度。

2.4.2加大宣传力度,在管线沿途设置警示标志,张贴安全护水标语,利用各种契机和多种形式,向沿线群众宣传水法水规,建立管线违法事件举报奖励制度,提高用水单位和广大群众自觉维护供水安全的意识。

2.4.3建立远程自动化信息监控系统,对供水险情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警、及时抢修。

2.5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体系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是保障供水安全的重要环节。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事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总体要求,滨海新区要求供水企业不断深化内部体制机制改革,从基础管理抓起,建立和健全规范、快捷、高效的管理机制。

2.6建立思想文化保证体系

思想文化建设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供水安全的根本保证。几年来,滨海新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集中抓好供水企业发展第一要务的同时,大力加强基层党建,精神文明和企业文化建设,为创新供水安全管理提供思想文化保证。

参考文献:

[1] 杨吉龙,韩冬梅,肖国强.《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1年第5期

[2] 王兰化,张士金,王亚斌.二十一世纪初期天津市水资源供需分析及对策探讨[J];地质调查与研究;2005年01期

篇7

[关键词]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成效;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D0;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4)01-0079-07

[作者简介]季凯文(1984—),男,江西临川人,江西财经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西省发展和改革研究中心综合研究室主任、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研究。(江西南昌 330013)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科“十二五”规划项目“低碳经济模式下江西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研究”(12YJ10)、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中国生物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动态效应及提升路径——兼论政府补贴政策的有效性”(YC2013-B048)的阶段性成果。

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而建设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为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江西在全国先行一步,大力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有效促进了园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有效模式,对于江西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促进低碳和生态环保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工业园区的提出背景及内涵特征

(一)生态工业园区的提出背景

我国的工业园区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代园区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三来一补”型企业为主,技术含量低。第二代园区内的企业以高新技术应用为特征。两代园区有一个共同缺点,即园区内的企业彼此独立经营、缺乏资源和能源在企业之间的有效流动和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机制,整体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而且环境污染严重。第三代园区则是生态工业园区,其基本功能是解决经济、环境和社会三者协调发展的问题。①

我国自1999年开始启动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试点工作,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级贵港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之后加速推进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工作。2003年,国家首次推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规划指南(试行)》,并在同年出台《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申报、命名和管理规定(试行)》,对示范园区的申报、命名和管理规定进行了规范。2005年出台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申报、命名和管理规定(试行)》,再一次强化了2003年的管理和规定。2006年针对行业性生态园区和静脉产业类生态园区提出了具体的验收基本条件和指标。2007年连续出台了《关于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印发《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等文件。随后陆续颁布了一批标准和指南,包括《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以及《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编制指南》,进一步推进示范园区的申报建设。之后2009年、2011年以及2012年都连续出台相关文件来推动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截至2013年4月,我国已通过76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规划,其中20家已通过验收并正式得到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命名,已命名和正在创建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已覆盖我国东中西部的21个省份。

(二)生态工业园区的内涵特征

在环境保护部颁布的《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HJ274—2009)中,对生态工业园区作了如下的定义: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②它通过物流或能流传递等方式把不同工厂或企业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物质循环方式,使一家工厂的废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或能源,通过成员(工厂或企业)之间的副产品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梯次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来实现园区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生态工业园的设立和运行主要关注物质流、能量流、水系统集成、技术集成、信息共享和设施共享等方面。③

二、江西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江西大力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着力打造工业园区生态优势品牌,在加快经济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加快经济发展,实现了工业园区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共同增进,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江西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和绿色崛起的重要平台。

1.生态工业园区试点全面展开,成为探索新型工业化路径的重要实践。自2008年启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试点以来,全省94个工业园区中已有63个园区列入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创建试点,20个园区被省政府批准命名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2个园区列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范畴。围绕创建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目标,全省工业园区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初步形成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制造、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等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园区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发展。2012年,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工业增加值分别达1.6万亿元和3465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均达70%以上。

2.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成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为打造高效生态型工业园区,江西每年选择一批园区作为省级产业集群试点,狠抓低碳项目引进,有效促进了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互渗透,推动了园区项目集聚和产业集群式发展。目前,南昌半导体照明及软件、赣州新材料、鹰潭铜加工、九江有机硅、宜春锂电、吉安电子、抚州生物医药、新余和上饶新能源、萍乡和景德镇陶瓷等各具特色的产业正在加速集聚,成为园区壮大规模、提升发展水平的重要推动力。2012年,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园区达59个,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工业园区比重达89.9%。

3.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稳步提升,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江西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试点,着力构建冶金、电力、建材、采掘、轻纺、石化等循环经济产业链,有效促进了产业链延伸、资源节约利用、废物集中处理和热电能源共享。江铜集团、永修云山开发区、华春企业集团等先后列入全国循环经济试点,鹰潭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入选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由“包袱”变成了企业发展的“财富”,实现了生产快速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4.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成为建设秀美江西的重要窗口。从2011年7月起,江西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范围内选择了南昌小蓝开发区、共青城经开区等8个不同类型工业园区,开展首批绿化提升试点工作。截至2012年底,各试点工业园区累计完成绿化面积7047.8亩,栽种各类苗木478万株,实现了由单纯绿化造林向生态景观建设的转变。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进一步完善,2013年上半年全省工业园区污水日处理规模达41.7万吨。

5.服务社会化水平日益提高,成为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相结合的重要阵地。围绕打造集工业、商贸、生活和服务为一体的城镇新区,江西积极引导工业园区集中规划建设配套生活社区,将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建设政策与促进企业招工政策相衔接,并在全省推广九江等地工业园区建设新市民公寓的经验做法。同时,完善园区内学校、商业、医院、酒店等生活设施,积极引进金融、物流、市场等生产业,显著提升了园区人气和活力。2012年,全省工业园区安置就业188.88万人,同比净增14.86万人,占全省同期城镇新增就业总数的27.9%。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生态工业园创建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潜在的环境经济效益还需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和一定的资金投入才能显现,因此,当前江西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仍面临许多问题。

1.产业关联度和融合度偏低。生态工业园建设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产业链的互补,但是很多园区由于在招商过程中过度关注招商的数量和资金量,忽视产业链接或补链要求,部分补链项目受到规划或者用地限制不能顺利引进,不利于生态工业园区的持续发展。①根据国家《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江西工业涉及40个行业大类中的37个,在94个工业园区中均有涉及。全省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居前六位的行业分别为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到全省园区比重超过50%,而这六个产业间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相互配套关系比较松散。

2.循环利用网络有待健全。江西工业园区虽建立了一批废旧金属回收基地、产业循环基地拆解加工区,但还处于事后处理环节,并未贯穿整个产业流程,且静脉产业起步较晚,总体发展较为缓慢。尤其园区内利用上游企业废弃物从事生产活动的衍生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全省园区物资回收经营企业约为200多家,仅占园区内企业总数的2.4%。此外,生态工业园建设相关的节能降耗技术、废水重复利用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回收与再循环技术、重复利用与替代技术等不够成熟,推广应用较少,工业重复用水、污水处理能力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3.产城融合尚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工业园区画地为牢,与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相背离,往往只从自身角度出发,片面追求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忽视了社会整体利益。这不仅扼制了自身的进一步发展空间,也对城市发展形成压力,增加了城市开发建设的制度成本。同时,一些园区与产业相适应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相对滞后,研发、融资、物流、员工生活保障等生产生活服务业还不能完全满足园区快速发展的需要,难以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

4.缺乏有效的激励及考核机制。虽然江西出台了相关文件要求大力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但是对生态工业园排污、技术标准、产业结构等缺乏强制政策、考核要求,难以将园区内产业系统从个体互不相联的游离状态发展成为机构紧密的产业链。同时,生态工业园区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在投融资体制、土地利用、规划建设、排污收费等方面缺乏相应的优惠政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态工业园区的推进力度。

三、江西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评价的原则

1.3R原则。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是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有效途径,能够指导生态工业园区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物质交换。所以,构建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应体现3R原则。

2.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够反映生态工业园区的内涵特征,本身具有合理的层次结构。数据来源要准确、处理方法要科学,具体指标能够反映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主要目标的实现程度。

3.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尽可能全面反映生态工业园区的各个方面,同时要考虑指标量化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靠性,保证既能全面反映生态工业园区的特征,又能有效地利用统计资料和有关规范标准,易于理解和把握。

4.全面性原则。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评价指标应选取经济发展、园区绿化、污染控制、物质减量与循环、园区管理等五个方面的指标,尽可能全面涵盖生态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突出减量化和循环化指标考核。②

(二)评价指标的选取

1.经济发展指标。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经济建设首先要得到保证,经济发展是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前提保证。工业园区的创收和发展能力,以及吸收外来资金的强度都体现着工业园区的活力,是生态化的前提条件,对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成效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本文选取了人均工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和新入园项目投资强度等3个指标,作为评价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经济发展情况。

2.园区绿化指标。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园区绿化工作必不可少,园区的工作环境,道路绿化情况等都会影响到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成效,因此选取了园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道路绿化率、植被复层率、公共绿地乔木拥有量等4个指标。

3.污染控制指标。工业园区要进行生态化建设,污染控制指标是重中之重,从入园企业开始抓起,控制源头,以及之后的生产过程中都要严格把关,处理好污染物的排放级净化。根据重要排放的污染物以及处理的状况,主要选取了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配套污水管网、入园企业污水排放达标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单位工业增加值COD排放量、单位工业增加值排放量、废物收集系统、废物集中处理处置设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率等10个指标。①

4.物质减量与减排指标。如何重复利用可以利用资源,体现了一个园区的循环利用能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本质就是通过企业区域性的工业共生系统来化解生态成本内部化的压力,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选定了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水产生量、单位工业增加值固废产生量、工业重复用水率、中水回用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7指标。

5.园区管理指标。评价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水平,即园区产业发展的异质化水平。这一指标是唯一从生态工业园区的特征角度设立的指标,园区管理指标是站在宏观调控的角度来整体把握园区的综合情况,有利于督促和监督园区各个方面工作的展开,因此选定了环境管理制度的完善度、信息平台的完善度、园区编制环境报告书情况、公众对园区生态环境的满意度、公众对生态工业的认知率等5个指标。②

(三)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计算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层次综合评价法结合的综合评价法确定方案层指标集相对于最高层的总优先向量,建立江西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评价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层次分析法是主观评价法,综合评价法是客观评价法,对于复杂对象及其具有系统性的综合评价对象,客观和主观评价有机结合使用,从而克服单一的主观或者客观评价方法的不足。根据递阶层次结构模型,综合考虑各个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综合考虑各个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对同一层次的指标采用两两比较,构造两两判断矩阵A-B、B1-C、B2-C、B3-C、B4-C和B5-C,得出江西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评价的指标权重,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四、进一步加快江西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以集聚集群集约发展为目标,提高园区投入产出效益

对现有的产业布局进行调整、改造,组建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的专业化产业园区,防止各园区间产业结构趋同,形成各自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使园区发展和产业集群相互促进。加快培育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全力将鹰潭铜产业基地、南昌及景德镇汽车产业基地和航空产业基地、九江重化工产业基地和航空产业基地、宜春锂电产业基地、赣南钨和稀土产业基地建设成为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产业基地。严把园区准入门槛,优先保障高端项目和优势企业,建立园区落后低效用地退出机制,推进低端低效以及落后产能转移淘汰步伐。

(二)实施绿化提升与生态化改造,促进园区转型升级

从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专项资金中,单列一部分资金用于工业园区绿化,分层次、分类型开展工业园区生态景观绿化提升改造试点。创新工业园区绿化建设和管理模式,引入市场机制,推广苗林一体化,提升工业园区绿化质量和效果。强化工业污水防治,做好重点行业污染源监控,严格实行企业废水刷卡排放,推进废水集中收集处理,确保管网覆盖企业全部接管纳污。推广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技术,支持企业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发展低碳产业项目,不断改善管理、改进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三)充分开发循环系统,增强园区循环利用能力

结合现代高新技术,推进有色、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改造生产流程、优化生产工艺,实现企业间副产物和废物交换、能量和废水梯级利用。着力推进废旧资源及工业废渣、废水、废气再利用,提高矿产的采选率、冶炼回收率。通过区域合作方式,对一些关键的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生态无害化技术、循环物质性能稳定技术、闭路循环技术等进行联合攻关,增强生态工业园高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能力。①

(四)进一步完善功能设施,提升园区公共服务水平

强化产业配套功能,鼓励园区发展教育培训、管理咨询、设计研发、检验检测、节能减排、现代物流等生产业。强化生活配套功能,集中建设一批新型城镇新社区,配套完善商贸、餐饮、文体等服务业。加快建设和完善污染源及环境质量在线监控系统、环保电子政务系统、环境风险预警指挥系统等“数字环保”工程,实现对园区内企业生产运营的全过程动态监控。

篇8

关键词:社区公园;现状分析;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1015602

1 引言

城市化发展进程速度的提升,促进了社区公园的建设发展。但是当前的社区公园建设中,其内部的景观规划以及社区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就说明社区公园在功能分区设计上存在设计漏洞,比如存在社区景观功能分区人性化设计不足、高层次功能设置缺少等现象,这些都阻碍了社区公园的进一步发展。对此,还应该从社区公园的现状入手进行系统化分析,找出社区公园发展的失衡点和不足点,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

2 社区公园的现状分析

2.1 社区公园景观现状

社区公园是为社区居民服务的重要场所。一方面它能让社区居民尽情欣赏美景,改善情绪,缓解压力。另一方面,社区公园的景观建设,能美化景观环境,给社区居民带来自然清新的环境。

然而,当前社区景观中却出现许多不和谐的因素,使原本风景秀丽的社区公园因为年久失修、缺乏管理,致使很多花草都枯死、泥土,社区公园内的草坪上除了落叶之外,更多的是生活垃圾。社区公园的石凳下散乱着人们丢弃的一次性饭盒、筷子,旁边落叶也堆积了厚厚的一层,而且落叶堆内掺杂着不少生活垃圾。这种情况下,若是社区居民无意将烟头或者其他火种丢弃在社区公园内,很可能引发一场火灾,进而给社区公园和周围居民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此外,社区公园的垃圾桶表面还贴了很多小广告,这严重影响了社区公园的环境美观。由于社区公园内的垃圾并没有人清理打扫,致使社区公园内垃圾遍地,严重影响了社区公园景观的美观性,这种不和谐的景象的存在,大大削减了社区公园周围人们观景赏玩的兴趣,久而久之,社区公园的景观环境也就失去了其原有的价值。

另外,社区公园内种植了多种绿化树,但因为长期疏于管理,致使社区公园区域绿化带内,出现了大范围的泥土散露花草枯萎的情况。除此之外,一些杂物也直接堆放在绿化带内,比如转运垃圾的手推车、居民的自行车等,十分影响社区公园的美观。

2.2 社区公园的空地管理现状

由于社区公园的资金投入不足或者是植被运输不到位,致使社区公园内出现了很多废弃空地。社区居委会多将其改造成停车场,供周围居民停车,并且收取一定的占地费用。此外,为了满足外地游客或者居民便利停车的需求,社区公园的“停车场”也采用按小时计算的方式,收取停车费用,致使社区内车流较多,对空气造成污染,居民小区内的安全也因人车未能分流而产生隐患。

2.3 社区公园的水体管理现状

以深圳望月湖社区公园为例,在社区公园内建设了一个人工小湖,以方便人们游览赏玩,人工湖的占地面积达数十平方米,中间还配有假山和小拱桥,设计精美。但因人工湖缺乏管理,周围居民在人工湖内洗菜、洗衣物,致使湖水受到污染,而且还往湖里倾倒垃圾,致使湖中到处漂着的塑料袋、烟头、树叶等杂物,不仅影响社区公园的环境的美观,湖水还产生一股难闻的气味,严重污染影响了周围的空气质量。

此外,社区公园的湖水经常出现干枯现象,致使湖水中的生物死亡,破坏了人工湖周围生态系统的持续化发展,大大减弱了社区公园周围人们观景赏玩的兴趣,社区公园的景观环境的价值也消减怠尽。

3 社区公园的发展策略

3.1 社区公园空地开展菜园

随着当前社区公园建设数量的增多,难免会出现资金不足的情况,一旦出现资金不足,社区公园一些地方必然会出现空余,这就给社区居委会提供建造停车场的机会。对此,社区公园的负责人员可以计划采用小成本的投资,对空置区域进行建设,比如购买菜种,建设菜园。

生态菜园的建设不仅能让社区公园的空置地区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应用,而且不会给社区公园带来任何环境污染、景观破坏。再者,生态菜园的建设可以采取出租菜地的方式,让市民自主出现购买自己的“菜园”,一旦有空余时间便可以来打理自己的菜地。对市民来讲,假期带着家人来到菜地种种菜,感受下乡村的田野生活,很有乐趣,还能缓解自己的工作、生活压力。此外,通过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不仅让市民感受收获的喜悦,还能提升居民的饮食健康。

3.2 加强社区公园的绿化环保管理

社区公园的建设是为了给周围居民提供一个干净、整洁,可供游玩、休憩的休闲娱乐场所。但是当前的社区公园经常出现一系列不和谐的现象,致使社区公园内垃圾遍地、湖水污染,不仅严重有碍市民的赏玩,还给社区公园带来了繁重的清理负担。基于此种境况,加强社区公园的环保管理势在必行,一方面,社区公园管理人员必须按照社区公园的环保条例,每天进行社区公园的环境卫生检查,发现不合格的地方,及时安排相关负责人进行打扫。另一方面,加强对游玩人员的行为约束,若是发现有乱扔垃圾或者在湖水中清洗衣物、蔬菜的居民,必须对其进行教育。此外,社区公园的管理人员可利用当前的网络环境,在社区公园中安装监控头并建立微信平台,鼓励市民互相监督,一旦发现有人恶意破坏社区公园的环境卫生,可拨打社区公园环保管理的热线电话或者登陆自己的微信平台进行举报,将破坏环境的市民的不良行为告之于众。

另外,社区公园的绿化道、草坪、湖水边、垃圾桶周围,这些容易积聚垃圾的地方,必要情况下可安排专门人员进行专岗负责。

3.3 完善社区公园的功能设计

当前的社区公园中除了环境卫生问题之外,功能不全、高级设备缺乏,也是社区公园的一大弊端。考虑到社区公园的建设是一项公益事业,因此,在高级设备的购买和高级功能的布设上,可能存在资金缺乏的现象。对此,社区公园的管理人员可以利用当前的社区公园现状,进行民间集资,购买高级设备和布设社区公园的空置场地,完善社区公园的各项功能,让市民觉得自己的资金资助有明显的回报。此外,社区公园管理人员可以利用租赁生态菜地,赚取小额资金,将其用于社区公园的功能完善和环境管理,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4 社区公园的景观优化设计管理

社区公园的景观能给人们带来赏心悦目的感受,也是人们放松休闲的最佳场所。但是,现有的社区公园中,无论是草木品种的购买还是景观布局上,都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导致社区公园中的树木得不到养护而出现枯死现象。

基于上述情况,社区公园的景观设计应该聘请专业的人员进行优化设计,购买易养活而且成本低的树木品种,一来便于管理,二来减少树木枯死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后,碍于社区公园景观布设资金现状,可以进行留白或者休闲场地的建设,使其能够在节省资金的同时,给人们提供最大的便利。与此同时,社区公园的景观设计中还可以加入一些健身器材,使市民锻炼身体同时,还能欣赏美景。

4 结语

城市化发展进程速度的加快,促进了社区公园的建设发展,但是在当前的社区公园建设中,其内部的景观规划以及社区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社区景观功能分区人性化设计不足,高级功能设置缺少等,这些都阻碍了社区公园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当前社区公园的环境卫生状况令人堪忧,对此,必须加大整改力度,从管理制度上对社区公园环境进行管护,从而促进社区公园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浩然,昌森栋.全民健身在社区的开展现状分析:以宜昌市夷陵区滨江公园广场为例[J].商,2015(22):88.

[2]范一凌,陈双玉,范俊芳,等.长沙社区公园的康体休闲场地设计初探[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2(1):112~113.

[3]张逸文,韩 冬,宋建亚,等.连云港市新浦区公园新村居民体育锻炼现状分析[J].内江科技,2010,31(12):43,47.

[4]李荣贵,李建华.雪峰山森林旅游生态补偿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13(31):195~197.

[5]栗 靖.论深圳市公园规划管理的特点与创新[J].山西建筑,2013(20).

篇9

一、柴旦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

循环经济是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实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小的污染来获取大的发展效益,它的落脚点是“经济”,经济的根本在于发展,没有经济的发展,“循环”就失去了意义。对于柴旦这个以资源开发为重点的地区来说,就必须牢牢抓住新型工业化这条主线,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目前,我区依托现有的工业基础和资源条件发展循环经济,已经具备许多有利因素。

(一)禀赋优势。我区矿产资源富集,铅、锌、硼、岩金、煤、芒硝等多种矿产位于全省前列,潜在经济价值达57560亿元,占全省32.6%;水资源丰富,总量为3.507亿立方米。资源禀赋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巨大资源保障。

(二)内在基础。215、315国道公路横贯我区全境,青藏铁路也从境内通过,并设有两个客货站点;区内电力以35KV和110KV输电线路双回路供给;电信程控电话装机3000余门,移动通信网络在矿区全部覆盖。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支撑。“十五”以来,我区工业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基本构建了有色金属、盐湖化工、煤炭采掘三大特色产业,工业经济已成为生产力发展中的主导力量,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全区上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氛围浓厚,广大干部群众求进步、盼富裕的愿望日益强烈,为发展循环经济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外部条件。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构建的这一平台,将会给我区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开辟更广的空间,提供更大的舞台;州委、州政府适时召开这次专题交流研讨会,必将会催生新的发展理念,进一步激活各地发展的内在活力;柴旦是柴达木循环经济四大工业园区之一,在政策、产业布局、资源配置等方面将会得到上级更多、更大的支持,使我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有利。

二、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工作思路

经过“十五”发展,我区工业化进程的步伐不断加快,但发展循环经济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观上讲,一些干部群众对发展循环经济认识还不够全面。客观上看,我区资源开发还比较粗放,产品单一且不合理,采选矿回收率和伴生矿、共生矿、尾矿的利用率不高;工业布局中,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链短、精深加工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制约还比较突出。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柴旦工业经济发展现状,今后我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资源节约与合理开发并举的方针,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兴工业重镇的总目标,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继续实施好“4335”发展战略,在“小循环”上做好文章,在“中循环”上做大文章,逐步形成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有效驱动、企业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努力把柴旦培育成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的重要增长极。

三、发展循环经济着眼的关键环节

“十一五”期间,我区将重点抓住工业循环经济这个核心内容,做好两篇文章。

(一)以企业为主体,构建“点”上的小循环。一是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在资源开发的骨干企业中,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推广应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推动企业逐步向生态、绿色企业转型。二是在环保管理方式上,实施全程监控,重点抓好工业企业生产的环境监测。对污染物超标排放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对新建企业,要确保“三同时”执行率达100%。三是引导企业自身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节约降耗、综合利用和实施清洁生产的积极性。

(二)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构建“线”上的中循环。我区将围绕煤炭、盐湖等资源的开发,积极打造大柴旦能源、硼化工业园区。在工业园区内按照资源利用最大化、效益最大化和资源配置最优化的原则,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产业集中,培育壮大“三大优势产业”,使煤炭、盐湖化工、有色金属等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培育壮大煤炭及煤化工、煤电产业。以建设一流的现代化矿并为目标,努力建设骨干矿井,同时抓好现有矿井的技术改造,通过提高设备装备、采掘技术、安全管理水平,积极改进煤炭开采工艺,提高煤炭资源的回采率。加快鱼卡90万吨/年煤炭、大煤沟90万吨/年煤炭开发项目建设进度,争取鱼卡地区千万吨级/年煤炭项目尽早立项实施,使我区“十一五”末煤炭产量达到1200万吨,逐步把柴旦建成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重要的煤炭资源供给基地。以煤炭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为主攻方向,构建“煤――煤化工――盐化工――建材”产业链,重点开发甲醇、硫化碱、合成氨、尿素等产品。利用区内丰富的煤炭资源,促成100万吨/年甲醇项目立项实施;利用我区周边丰富的芒硝资源结合区内的贫煤资源,做好6万吨/年高新精制硫化碱项目,争取今年下半年完成厂房建设和设备安装:利用区内丰富的石灰石和煤炭资源,让18万吨/年合成氨和30万吨/年尿素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充分利用劣质煤和可燃煤矸石,支持2×30万KW电力项目建设,再利用电厂产生的粉煤灰和不可燃烧煤矸石来生产新型建材砖,使煤炭生产过程中的废渣、废料变废为宝,延伸煤炭产业链,进而带动全区的能源工业发展。

二是培育壮大盐湖化工产业。推进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发展氧化硼、碳化硼、氮化硼等硼资源系列产品,使盐湖资源向规模化、集约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以硼酸生产为重点,实现30万吨/年硼矿采矿目标,为年产3万吨硼酸提供充足的原料供应,以此带动10万吨硫酸厂满负荷运转。利用大柴旦盐湖晶间卤水生产精致氯化钠、氯化钾和硫酸锂镁肥等产品,民直开发溴、锂、镁等下游产品下游产品,充分发挥盐湖资源的内在潜力。

三是培育壮大有色金属产业。加快生产黄金、铅、锌等产品,注重对铅、锌共生、伴生矿的综合利用,减少废物的排放量。加快滩涧山10万盎司/年黄金生产项目建设进程,使其早日投产。高度关注利用硫金沙生产硫酸的项目,加大协调力度,促成其实现年产10万吨的目标,为硼化工业的良性发展提供原料保障。

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要抓好的几项工作

(一)科学规划,确保循环经济发展有章可循。科学论证,编制符合柴旦实际的工业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同时统筹安排重点领域的各专项规划,并将它们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同步实施,以此来引领推动我区循环经济走上高起点、高标准、健康有序的发展之路。

篇10

一、工作思路和基本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和安全发展,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安全生产和环保工作的总体部署,加大监管执法力度,积极推进化工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环境污染整治和结构调整工作,进一步遏制安全生产和环境污染事故,全面提高化工行业环保、安全水平和发展水平。

依法全面落实环保优先的原则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切实开展好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工作中要做到思想认识上警钟长鸣、制度保证上严密有效、技术支撑上坚强有力、监督检查上严格细致、事故处理上严肃认真,确保专项整治取得实效。

二、整治范围和工作目标

专项整治范围:全省化工行业所有生产企业,重点是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重、安全保障差的小型化工生产企业和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以及化工生产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

专项整治的主要目标:按照“逐个排查,集中整治,入园进区,改造提升”的总体要求,通过提高生产经营标准、行业准入门槛和从业资质要求,用一年时间集中整顿、淘汰各类违法违规化工生产企业,引导分散的化工生产企业在两年内向化工集中区域集中。通过三年的整治,有效控制和治理污染,全面达到环保标准;认真落实安全措施,全面消除事故隐患;优化产品、产业结构,全面提升化工企业环保、安全水平和技术装备水平,推进化工行业科学健康有序发展。

三、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一)查清化工生产企业违法违规问题

要对全省化工生产企业现状进行全面摸底,逐个排查,重点从产业准入、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技术质量、人员资质以及土地、能耗、项目审核程序和工商登记等方面查清现有化工生产企业的现状和问题。在2006年11月至12月的自查自纠阶段,相关部门暂停为任何企业补办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土地、工商登记等手续。

1.产业准入方面:重点查清是否违反产业政策或发展规划;是否仍在使用国家规定应淘汰的落后生产工艺、技术与装备;是否违反其他市场准入标准等。

2.安全生产方面:重点查清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是否领取安全生产许可证;是否布点在经省辖市批准的用于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专门区域;化工生产企业用于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装置是否定期进行安全评价;2005年以来新、改、扩建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项目是否通过安全审查,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是否通过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新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是否经省辖市政府设立批准;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对存在的重大安全隐患是否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措施并限期整改,是否制订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演练等。

3.环境保护方面:重点查清化工生产企业是否通过环评审批;环保设施是否配套,使用运行是否正常;项目是否通过环保验收;是否编制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是否配置比较完备的应急处置设施;是否能够长期稳定达标排放;废水是否排入达到地表水功能区划要求的水域等。

4.技术质量监督方面:重点查清实施工业产品许可证管理的,是否领取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特种设备是否按规定注册登记并经定期检验合格;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人员和制度是否落实;气体充装单位是否依法经过行政许可等。

5.土地审批方面:重点查清是否越权审批用地预审;是否越权批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特别是越权批准占用耕地和基本农田;是否越权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是否“以租代征”用地等。

6.能耗方面:重点查清单位产品能耗是否符合限额规定。

7.项目审核程序和工商登记方面:重点查清是否未经审批、核准或备案;是否越权审批或核准;是否以备案代替核准;是否未经用地预审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即已审批或核准;是否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是否未经相关前置许可办理工商登记等。

8.人员资质方面:重点查清化工生产企业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是否经过考核并持证上岗;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主要负责人是否经过法定培训并取得安全资格证书,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是否经过法定培训并取得执业资格证书;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从业人员是否经过安全培训并持证上岗。

(二)依法淘汰违法化工生产企业

1.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由安监部门提请当地市、县(市)人民政府依法实施关闭。

(1)逾期未领取安全生产许可证的;

(2)隐瞒真实情况或提供虚假材料骗取安全生产许可证的;

(3)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一律停止生产,限期整改,在整改期限内拒不整改、无法完成整改或经整改仍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

(4)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一律停止生产,限期整改,在整改期限内拒不整改、无法完成整改或经整改仍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

(5)领取安全生产许可证后降低安全生产条件或因生产条件发生变化已不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一律停止生产、限期整改,在整改期限内拒不整改、无法完成整改或经整改仍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

2.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化工生产企业由环保部门报请当地市、县(市)人民政府依法实施关停。

(1)《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和《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中明确规定应当关停的;

(2)超过我省《化工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或环保设施不配套、运转不正常,在三个月的治理期限内未完成治理任务的;

(3)本方案实施之日前,各地区已下达限期治理决定的化工企业在规定期限内仍无法完成治理任务的;

(4)在居民区集中附近排放恶臭污染物或刺激性气体,群众长期、集访,短期内无法解决的;

(5)发生重大环境事件以上的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社会影响的;

(6)危险废物不能自行安全处置又未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处置单位进行处置,造成环境重大污染事故的;

(7)在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的;

(8)其他依法应当停产或关闭的。

3.凡未取得工商登记注册的化工生产企业,由相关职能部门提请当地政府依法取缔。

4.凡实施工业产品许可证管理却未在规定期限内领证的化工生产企业,由相关职能部门提请当地政府依法取缔。

5.对于应关闭的化工生产企业,由当地政府组织同级相关职能部门依法取缔,注销或吊销企业相关证照,拆除相关生产设施,并向社会公告。其中属于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的,对仅从事危险化学品生产活动的企业,吊销所有行政许可事项;对从事多种经营活动的企业,变更或注销有关危险化学品生产活动的所有行政许可事项;对提出转产或解散的企业,变更或注销所有行政许可事项。对依法关闭的企业所占用土地,鼓励企业利用土地重新转产,但原则上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企业确实不能重新利用的,可由当地政府收回。

6.对被责令关闭但又擅自恢复生产的化工生产企业,一律按非法生产论处,由市、县(市)人民政府组织公安、监察、环保、安监、质监、工商等部门,依法强制取缔。同时,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三)推动化工生产企业向化工集中区域集中

1.加快化工生产企业集中进区步伐。鼓励分散的化工生产企业集中到符合化工产业定位、通过区域环评且环境基础设施完善的化工集中区域,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要进入经省辖市政府批准的用于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的专门区域。所有新建化工项目必须进入化工集中区域,否则不予环保、安全审批。区域外的化工生产企业,不再批准任何形式的改建、扩建项目,并力争于2008年底前搬迁进入化工集中区域。

2.加快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工作进度。原则上2007年底前,位于城市中心区内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要迁出主城区;与周边安全距离不符合要求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要制订搬迁计划并报当地政府批准,逐步搬迁。企业搬迁异地重建的,必须按新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的标准、要求、程序等办理所有审批手续。

3.全面清理和重新确认现有化工集中区。化工集中区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安全布局。2006年底前,对化工园区、工业集中区及综合性开发区中的化工片区进行全面清理确认,各市、县(市)原则上只保留1-2个化工集中区。有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需要的化工园区、化工集中区,需经省辖市政府批准后作为用于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的专门区域。从2007年起,经过重新确认的化工集中区,区域环评与环保规划须经省环保厅批准。

(四)严格化工生产企业市场准入

1.严格执行产业准入门槛。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对属于淘汰类项目,禁止任何形式的投资;对属于限制类的新建项目,禁止投资;对属于限制类的现有生产能力,允许企业在一定期限内采取措施改造。严格项目审核程序。严禁将项目分拆、违规审批、核准或备案;将原由县(市、区)核准、备案的化工项目权限上收至省辖市投资主管部门;各级投资主管部门要及时向同级环保、安监等部门通报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情况;对已备案的项目,只有在通过环评、安评、征地、能耗评价等手续后方可开工建设。严格项目准入门槛。苏南苏中地区、苏北地区禁止新建单个项目一次性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在3000万元、2000万元(不含土地费用)以下的所有化工项目;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投资项目,须由省辖市节能主管部门组织专家或专业机构对其合理用能作出评价,达不到行业节能标准和单位产品能耗定额要求的,有关部门不予核准。

2.严格执行安全准入门槛。危险化学品新、改、扩建项目必须进行安全预评价并经安监部门组织安全审查,其中凡新建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要按审批权限,由省辖市以上政府批准后,方可凭批准文件到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化工企业新、改、扩建项目安全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其中安全设施初步设计要通过安监部门组织的审查,并严格按初步设计进行施工,正式投产前安全设施要通过安监部门组织的竣工验收。对2005年以来新、改、扩的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凡未履行设立批准、安全审查和安全设施“三同时”审批的,已建设并竣工投产的,由安监部门提请县(市)人民政府提出处理意见,报省辖市政府批准后实施;在建或已建成尚未投产的,如果不符合安全、环保、土地规划等要求,由当地政府依法关闭或取消项目,如果符合上述相关规定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后限期补办相关审批手续。

3.严格执行环保准入门槛。禁止建设排放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和恶臭气体的项目;禁止建设废水排入现状水质达不到水功能区要求水域的所有污染项目。由省环保厅提出禁止建设排放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和恶臭气体项目名录,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

4.严格规范从业人员资质要求。化工生产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要具备相应资质,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要经法定培训并持证上岗,操作人员要进行强制性的岗位培训,未经培训不得上岗操作。

5.严格执行高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标准:《江苏省化工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6.提高化工生产企业的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省经贸委会同省有关部门分批制定化工行业技术规范,明确各阶段必须淘汰的落后工艺、产品和设备名录。

7.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环保部门会同经贸部门根据《清洁生产促进法》和《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的规定,组织对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地方人民政府核定的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严重企业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进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四、工作步骤与时间安排

第一年为集中整治期,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阶段(2006年10月)。整治工作按照企业属地原则进行,各市、县(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本地范围内化工生产企业的专项整治工作。中央管理企业的专项整治由企业所在地市、县(市)负责。各市人民政府要按照本方案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并抓紧部署实施。各市人民政府的实施方案要在2006年10月31日前报省政府办公厅。

(二)自查自纠阶段(2006年11月-12月)。各地要按照整治工作要求,组织开展调查摸底,摸清化工生产企业的现状,掌握情况,确定本地区整治工作的重点范围和重点单位,并督促企业开展自查自纠和整改工作。各地于2006年12月底前上报化工生产企业违法违规自查情况,并提出依法关闭的意见和限期整改处理的意见。

(三)限期整改阶段(2007年1月-6月)。各地要按照专项整治方案要求,督促企业限期整改,逾期达不到要求的,一律依法关闭。省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各地专项整治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分阶段组织督查。

(四)检查验收阶段(2007年7月-8月)。各地要按照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制定检查验收标准,认真进行验收和总结。各市人民政府要在2007年8月31日前,将专项整治总结上报省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将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各地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将有关情况汇总并报省政府批准后通报全省。

2008、2009年要在继续深化集中整治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做好化工企业入园进区和改造提升,从根本上消除安全和污染事故隐患,全面提高化工行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五、工作要求和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地、各部门要坚持“全省统一部署,市县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原则,切实抓好专项整治工作。省政府成立由省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并邀请省人大、省政协的同志和有关专家参与指导、监督。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经贸委,省发展改革委、安监局、环保厅、国土资源厅、建设厅、外经贸厅、科技厅、劳动保障厅、质监局、工商局等部门抽调专人参加。

各地要成立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制度和联合执法机制,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扎实开展专项整治。要根据“分级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按区域划分,逐级签订专项整治责任状,严格落实各级政府和部门的监管责任和化工生产企业的安全、环保主体责任,建立有目标、有任务、有考核、有奖惩的责任制,确保专项整治全覆盖,不留死角,取得实效。

(二)严格执法,强化追究

要采取有力措施,强化监管,严格执法。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会同监察部门加强对整治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隐瞒不报、不查、不整改的,要严肃处理。对纵容、包庇非法从事化工生产活动的有关部门负责人和责任人,要依法依纪从严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对违法违规审批化工项目的,要追究具体责任人的责任和相关领导的责任;对违法违规建设化工项目的要从重处罚。对在整治过程中发生事故的单位,要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认真调查,严肃处理。

(三)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要充分运用各种媒体,深入宣传此次专项整治的重大意义,不断提高思想认识。要大力宣传普及安全和环保知识,使有关单位和从业人员熟悉并掌握《安全生产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要求。同时,要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作用,发动广大职工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并监督专项整治工作,强化媒体对整治的监督,形成有利的社会舆论氛围,促进整治工作的深入进行。各地要设立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举报电话,对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