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合规制度建设范文
时间:2024-03-19 17:43: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合规制度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财务制度;会计核算;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2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日趋完善。企业财务制度的建设也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重视,完善企业财务制度,可以加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规范性,防范企业经营风险。保护其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在企业内部形成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控制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较为严密的,完整的财务控制制度体系。
一、企业财务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财务制度的制定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
(1)企业财务制度的设计缺乏合理性。由于部分企业过分重视生产经营,而忽略了企业内部的控制管理,在制度的设计方面没能综合考虑企业的组织形式、企业规模、行业特征、岗位设置等情况,造成企业财务制度不具有可操作性,因得不到有效执行而流于形式。使企业的约束和防范机制没有真正完整的建立,也导致财务内部控制的组织结构不健全,使财务管理与会计控制措施在企业中无法充分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作用。
(2)企业财务制度的设计不够全面。企业一般对资金等有形资产的制度设计较为完备,但是在员工素质、信息以及会计控制的执行力等一些无形的资源上往往较为忽视,导致企业无法实施有效的控制。而这种只重视有形资源,却忽视无形资源的做法,对财务内部控制的执行力造成了直接影响,也无法使其功效得到充分发挥。
(3)企业财务制度的设计缺乏科学性及有效性。当前,许多企业在设计财务制度时没有与绩效考核有效结合,没有与各部门的岗位责任制有效结合,也没有对不相容岗位做特别规定,使得监督、牵制机制相对靠后,财务控制很大程度上只是对事后错误的补救,缺乏对事前和事中的有效控制,也导致了企业财务控制目标的难以实现。
2.会计核算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
(1)会计核算是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核心与重点。当前我国许多企业由于财务制度的缺失,普遍存在着财务管理混乱,内部责权分配不清,会计核算体系不明确,部分企业领导对会计核算基础工作认识不足,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监督、检查工作不到位等多方面问题。导致企业财务基础工作不扎实,信息失真,财务数据质量不高等一系列问题。
(2)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督约束制度。核算与监督是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能,企业应当积极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的财务监督机制。然而当前大多数企业没有对会计监督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建立起完善和科学的监督考核机制,甚至有些企业因为制度的不健全或不明确,使得财务监督工作无据可查、无章可循,对业务部门不能形成有效控制,企业会计部门的监督职能也无法得以有效的发挥,进而影响到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与水平。
二、加强企业财务制度建设的意义和措施
1.建立健全企业财务制度
企业财务制度是企业从事经济活动,实施财务内部控制,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基本准则与行为规范。为此,企业应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要求,并结合企业自身实际,真正建立起一套合法、适用、科学、全面的企业财务制度,这既是加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企业会计核算质量的制度保障。
首先,企业的财务中心应将建立和健全企业财务制度作为整个财务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通过结合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及管理要求,制定出从资金管理、成本费用核算到利润分配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企业财务制度;其次,企业各部门应严格执行企业财务制度,实施财务的内部控制,坚决制止和杜绝出现各行其是和无法可依的现象,从而保证企业各部门和各环节中的所有生产经营活动,都能依据企业统一的财务制度,科学、有序、健康、合理的运行。
2.实施会计核算的标准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对会计管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越来越深入。企业通过实施会计核算的标准化管理,通过标准来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同时,企业要加快信息化进程,利用现代企业管理和现代信息技术及系统工程建立一个能以最佳方式处理数据资料和达到资源共享的信息系统,从而提高企业会计工作效率,提高会计核算信息的质量,而且使得会计核算能更加系统、科学、规范,进而有效保证企业财务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为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要真正落实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标准化,企业应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得以实现:
第一,完善财务制度,加强财务控制。
(1)企业应严格按照《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和会计核算流程。并以此来规范会计核算工作,使会计核算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使会计信息能够真实、及时、准确、客观的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企业通过完善会计核算体系,从会计基础工作着手,真正实现强化企业财务管理工作。
(2)企业应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保护企业财产安全,有效规避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如:对资产的采购、领用、处置等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维护安全;将资产的管理、记录、检查、核对等岗位纳入不相容岗位,从而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完善资产盘点制度,在保护企业资产安全的前提下,督促资产管理人员时刻保持警戒而不至于疏忽。企业通过对资产的一系列控制行为,从而有效避免了会计造假、会计报表虚报瞒报等财务问题。
(3)企业应当构建合理、科学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以保证财务资料的完整性。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特别是有效的财务管理,必须要有完整的财务资料,用于会计监督检查工作的开展,实现管理策略分析过去和预测未来的需要。
第二,加强会计监督,严肃财务纪律。
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施会计监督,是财务人员的重要职责与神圣使命。企业财务人员应严格遵守国家各项法规、规章及制度的规定,依据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认真履行职责,忠于职守,维护财务管理纪律的严肃性。
(1)应加强对企业财务收支计划、投资计划、资金使用等众多财务会计事项的监督与管理,从而为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发展起到把关定向的作用。
(2)应加强对企业各部门及各生产环节在事前、事中及事后的监督,加强业务数据的准确性及实用性的监督,坚决杜绝违法乱纪、以公谋私等现象的发生,保护企业财产的完整与安全。
(3)应加强对企业各部门中实体财务收支的监督,确保财务收支情况的合法性与合规性,杜绝和制止一切不合法、不合理的收支,并通过正确、标准化的会计核算,准确的反映出企业的经营成果。
3.加强财务队伍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企业应着力打造一支思想作风好、业务素质高的财务队伍,这是做好企业财务工作及实现良好财务控制的基本前提与保证。目前企业普遍存在财务人员业务能力单一,学习能力不足,综合素质偏低的现象。在财务队伍中甚至存在没有经过专业化、系统化财务知识培训的人员或无证上岗,一人在多处兼岗的人员。加强企业财务队伍建设,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化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1)企业财务中心要因事设岗,因才用人,注重各业务之间的配合性和协调性。其次企业要注重培养会计人员的敬业精神、责任感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财务人员要以身作则维护国家法制和企业制度的尊严,以确保投资者的利益。
(2)企业要建立健全绩效评价考核机制。对某些财务人员没有良好的工作责任心,疏忽大意,常造成会计处理不及时或者会计核算频频出错,导致企业财务信息质量差,不能及时、准确、规范地提供财务数据,降低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和效率的行为应纳入绩效考核,限期督促整改。
(3)企业要完善财务培训制度,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提高财务人员及时掌握新形势、新知识、新技术,并能熟练应用的能力,以适应当前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和会计核算电算化的需要。企业可以通过轮岗等形式,培养业务能力多面手,坚绝杜绝财务人员业务技术垄断和业务能力单一。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训等多种途经,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以适应新的财务管理理念。
(4)企业要注意选拔和培养具有高层次的复合型财务人才,对于不具备任职资格、考核不合格的财务人员,应坚决予以淘汰,以确保企业具备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财务队伍,以满足企业财务良好内部控制及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总结
我国企业在近年来管理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也得到了不断的规范,但由于内部控制体系起步较晚,经济环境较为复杂,这也导致国内许多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多流于形式,控制手段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而为了切实做好企业财务的内部控制,则必须从建立健全的财务制度、实施会计核算的标准化以及加强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等多个角度入手,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进而确保企业的良好运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建波.企业内部控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 操作风险 产生原因 控制举措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208-02
一、操作风险的涵义及其成因
巴赛尔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定义是:“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的不完善或失误,或外部事件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因此,操作风险密切相关的四个要素是:人、流程、系统、外部事件。近年来,随着监管部门监管力度的加大、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普遍加强以及全社会信息透明度的日益提高,商业银行暴露了一批职务犯罪、金融欺诈、违规操作等违法违规违纪案件,尤其是一些大案要案,金额巨大,情节恶劣,给国家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也给银行业信誉带来了损害,严重影响了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操作风险几乎覆盖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操作风险主要表现在:可预计损失的风险。即银行在日常的营运活动中比较频繁地发生的失误或错误而导致损失的风险。这些风险发生的概率比较小,但严重程度一定很高;灾难性损失的风险,即银行在经营中所遭受突如其来的内部或外部对银行的生存产生直接影响的风险。这种风险发生的概率极低,但是其后果非常严重,足以使银行破产或倒闭。
造成操作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银行董事会治理结构有重大缺陷。一是所有者虚位,导致对人监管不够。二是内部制衡机制不完善,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没有真正起到相互制衡作用。三是存在“内部人”控制现象。由于治理结构不健全,很容易导致高管人员的道德风险。分支行主要负责人的权力过大,也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的局面。四是内部控制能力削弱。由于商业银行内部管理链条长、层次多,信息交流不对称,又没有良好的全流程监控,致使分支机构潜伏问题令人防不胜防。
2.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不到位。一是在发展与风险控制关系上重发展轻控制;在任务执行上重领导托办轻制度规定;在操作流程上重习惯轻流程,使制度建设不能有效落实。
3.内控制度建设不完善,惩治不力。一是没有形成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重点部门和要害环节控制不到位,业务开拓与内部控制建设不同步。二是内控制度的整体性不够。对所属分支机构控制不力,对决策管理层缺乏有效监督。对业务人员监督较多,而对各级管理人员监督较少、制约力不强,内控制度缺乏刚性。三是内控制度的权威性不强,惩治力度不大。四是部分分支机构内控制度执行不力,有章不循、违规操作时有发生。
4.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并存。商业银行为扩大市场份额,不断推出金融新产品、新业务和新服务举措,使产品、业务和服务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如果内控制度没有及时跟进,就会引发新的操作风险。商业银行业务的电子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银行在各个地区的经营和各项产品的经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若系统建设滞后就会使总行难以对分支行进行内部监控,如果银行的电子化处理系统出现问题,很可能导致严重的甚至灾难性的后果。
二、加强合规制度建设,防控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是风险行业,分散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业的重要职能,防范风险是商业银行永恒的主题。当前,在同业竞争日益加剧,内部改革不断深化,外部监管不断加强,银行必须加大操作风险防控力度,扎实推进合规制度建设,深化内部体制机制改革。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商业银行改革的核心。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班子合理的制衡管理架构,加强制度约束,有效降低内部关联交易和内部人控制的道德风险。
2.建立集中化、扁平化、专业化的风险管理体系。在战略规划、营销、决策、信息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尝试集中化、扁平化和专业化管理模式。加速业务流程整合,实施业务集中规范管理;建立覆盖全面业务、部门的信息管理系统;推行客户经理制、产品经理制和风险经理制,确保风险管理尽责到位。
3.理顺风险控制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加强操作风险管理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沟通,防止出现风险管理真空或重复管理。创造条件实施对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合规人员实施派驻制,前移风险控制关口,增强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三、加大法律合规制度建设
合规风险管理是指银行规避违章事件发生,主动发现并采取适当措施纠正已发生的违规事件的内部控制活动,它是构建银行有效的内部控制的基础。
1.合规经营是促进银行业务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国内外许多实践证明,严重的合规缺陷会给银行生存造成致命的威胁,而健全的合规管理可以增加企业的竞争力,提高银行业务效益,提升银行声誉。如果银行无视这些行为准则而违规经营,轻则给银行自身带来经济、声誉的损失,重则会影响到银行的生存发展。
2.加强合规风险管理是强化银行内部治理需要。一家先进的银行必须有良好的合规制度做支撑,否则银行想确立战略目标很困难。如果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对银行内部规章视而不见,很容易导致重大违规事件甚至违法案件的发生。
四、加强银行合规建设的举措建议
1.加强合规制度建设。要遵循“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根据“一项业务一本手册,一个流程一项制度,一个岗位一套规定”的要求,认真做好对现有规章制度的评估梳理、修订和完善,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业务操作规程,为有效防范操作风险提供制度基础。
2.健全监督纠正机制。健全授权授信体系,实行统一法人管理和授权;建立必要的职责分离,横纵向相互监督的制度;明确关键岗位、特殊岗位、不相容岗位及其控制要求,积极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形成合理的内控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职能部门自律监管和内部审计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排查各类风险隐患,并对检查中发现的各类违规违纪问题,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3.完善合规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合规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是合规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合规绩效考核制度、合规问责制度和诚信举报制度是合规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三个支柱性制度。建立科学的合规绩效考核制度,将银行整体绩效、团体绩效和个人绩效有机结合,建立与岗位职责相联系的合规绩效目标,构建“合规创造价值”的目标导向,落实激励约束,实施有奖有罚,充分体现银行倡导合规与惩处违规的价值理念,使合规风险意识真正贯穿于整个业务流程。切实有效的合规问责制,是解决有章不循,有规不循的关键。建立诚信举报监督制度,为员工举报违规、违法行为提供必要的渠道和途径,鼓励员工举报不合规行为,强化对违规行为的有效监督。
4.以人为本,充分重视人在合规建设中的作用。银行经营管理诸多要素中,人是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人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动力。健全的体制要靠高素质的队伍去坚持和完善,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手段要靠高素质的队伍去掌握和运用。
要改善合规人员配备,加强合规队伍建设。一是选拔有一定资质、经验、从业经历和专业素质,能正确执行法律、规则和标准,具有诚实正直品格的人员充实到合规人员队伍中。二是强化全员合规培训,提高一线员工和管理人员的合规能力,逐步具备与岗位合规要求相匹配的职业素养,更好识别和控制合规风险。
参考文献:
1.陈元富.商业银行内生性操作风险生成机理与防范对策.现代经济信息,2011(4)
2.胡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思考,华南金融电脑,2008(12)
3.谢应东.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陪育和发展.金融与经济,2006(8)
4.窦洪权.银行公司治理分析.中信出版社,2005
篇3
酒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制路径
1.规制、路径与基本原理规制本身是一种制度安排,并通过制度资源在质和量上的供给调整,改变经济部门主体行为活动的边界,由此确定其行为开展可遵循的基本框架,并形成影响和改变效率水平和性质的影响力。规制影响力的发挥,依托于特定的规制路径,以及在相应路径上及路径之间形成的作用机制。就规制主体来看,可分为政府和非政府主体两大类[7]。规制的路径也存在政府规制和非政府规制。政府规制也即是“公共规制”[8],其以政府职能部门或其授权机构为主体,依靠正式的制度供给来建构行为框架,借以约束和调整客体对象行为,达到干预调控的目的性。非政府规制通常被视为私人规制。这种规制的实施主体是非政府主体,包括法人、自然人及其集合。其规制功能的实现以微观层面的正式制度供给和非正式制度供给为基础。规制内在的结构体系,为此处围绕酒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规制路径进行的分析,提供了一个赖以依托的基本框架。
2. 酒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制路径分析为概括表现酒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制路径,这里结合图 1 进行剖析(图略)。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主体之间的行为通常可以用交易来概括。依据交易的不同性质,可以划分为市场交易、管理交易和配额交易[9]。如果把酒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本身“行为化”,那么,这种资源开发利用过程本身便是各种路径下交易的展开。基于这样的交易结构划分,对酒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制路径得到塑形。在将酒文化资源导入规制路径的思路上,存在路径选择、作用机制、功能载体和目标能结点。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市场交易渠道涉及平等主体之间交易,作用机制体现为市场自身内在的机制形式,比如价格机制、供求机制、风险机制和竞争机制等。在假定市场完全的条件下,其主要的功能载体包括供给部门、消费部门和中立部门。市场自发的条件下,以非正式制度为支撑的“私人规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事实上,在我们强调市场有效性的同时,客观上已经肯定了私人规制的重要性。这种规制的范畴包括针对主体自身的及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规范与约束;(2)在管理交易的路径上,涉及到层级关系与管理控制,其作用机制表现为组织管理职能的建立与实施,并以微观层次的制度建设与供给为基础。它的功能载体主要是具有经济组织形式的企业。因为企业的主体性质,所以,这种借助于企业自身的管理职能得以实现的规制,仍旧属于私人规制的范畴。与市场交易渠道的私人规制相同,这种规制的内涵中包含了自觉性要求;(3)在配额交易的路径上,通常存在交易主体地位的不平等。权能优势方通过成为制度资源的供给方,借助宏观调控的系列手段,对目标对象进行公共规制,以追求和实现带有全局性、整体性和长远性的目标。三条规制路线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反映了宏观与微观、强制与自觉、规范与自发等的协调要求。
规制路径下酒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逻辑演绎
1.市场交易路径下,私人规制中酒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实现市场交易路径的规制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即是对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哲学前提的修正,是导致交易主体具备良好道德情操的前提。私人规制的目的是引导供给部门、需求部门进行合理价值取向,并在中立部门正确价值取向的导向与影响力作用下,规范与优化交易主体的行为,促长行为约束的自觉性,实现多元利益的统一。在市场交易路径下,酒文化资源配置依靠市场自身的内在机制得到实现。在现实的市场条件下,市场的无安全性和有效性条件无法实现,因此其机制对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也并不充分。因此,酒文化资源在相应市场上依托自身的机制实现资源配置的同时,需要运用私人规制的力量,实现约束和纠偏的影响效果,以保证和促进酒文化资源配置的效率。这种私人规制的实现,借助于非正式制度作用影响下,主体行为符合规范的自律,由此营造利于实现酒文化资源优化配置的有序、开放、竞争和高效的市场环境。
2.管理交易路径下,私人规制中酒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实现在管理交易路径下,酒文化资源配置将市场机制作为外生性变量,更加强调组织内部及同类组织之间的组织制度资源的建设与实践。在获得交易路径支持的前提下,管理交易路径实现规制的根本依托,是组织制度的建设与组织职能实施,并由组织内部的科层安排提供保障,并付诸于科学管理。在一定条件下,组织之间建立的外部协调系统,也将为这种路径下,酒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提供支持。
3.配额交易路径下,公共规制中酒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实现配额交易路径下,酒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依托正式制度建设,并依托政府主体提供的优势暴力资源,保障其实现和实施。应该明确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公共规制通常具有宏观调控的性质,并辅之以必要的直接管制。换言之,酒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政府为主体,实现行业运行所需要的一般性制度资源供给,并保障期权威性和普遍的约束力;但另一方面,它提供的仅仅是一个可供遵循的基本的框架,而不是具体详实的计划安排或实施步骤。显然地,在公共规制形成的制度资源及其框架下,酒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仍然要以市场微观经济组织作为基本的实践载体,并在市场交易和管理交易的路径上得到具体的贯彻和实现。#p#分页标题#e#
结束语
篇4
1 引言
矿产资源是一种可耗竭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要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政府可采取一种或几种规制来优化资源的开采路径,以实现资源的最优管理。近年来,中国政府相继实行了一些矿产资源规制,例如,2002年起,国土资源部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钨矿资源,实施钨矿开采的总量控制;从2007年起,国家针对稀土的生产计划由指导性调整为直接的指令性,总量控制规制更加严格。但这些规制并未有效解决中国矿产资源开采总量规模过大、掠夺性开发等问题,特别是稀土等战略性资源,其开发利用问题已上升到国家安全的层面。许多文献[1~3]证明,资源规制通常会引致企业的寻租行为,即企业会使本来可用于生产性活动的要素浪费在那些无益于社会发展的活动上,扭曲资源的配置,以此来追逐由规制带来的租金,这既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也使规制出现某种程度上的无效性。
4结论与建议
政府规制将引致矿产资源开采企业的寻租行为,这种行为导致企业生产无效率,并对规制效果产生负面影响。由于政府实施规制后,企业获得配额的多少直接决定着企业利润,而其劳动量、资本存量和开采量又是政府配额分配的重要依据,所以,在政府实施规制前,企业往往会有改变劳动量、资本投入量并扩大开采规模的冲动,以此影响政府的预期,获得更多的配额,实现所有时期的利润最大化。大中型企业会投入更多资本,增加企业的开采设备,提高企业的开采技术水平;而小企业和小矿山由于拥有的开采设备有限,开采技术水平低下,则会投入更多劳动量。企业的这种生产决策造成了要素投入无效率和规模无效率,是一种浪费社会资源的寻租行为。而且,矿产资源规制效果是否能够达到规制机构的预期目标,是资源开采企业的利益最大化行为及其他扰动因素的综合反映。只有将这些因素全面考虑,才能把握矿产资源规制的运行机理,从而准确反映规制效果。
通过放松某些假定,本文的模型可以进一步修正和扩展。政府规制可能是连续多期的,也就是说,政府每隔一段时间(如一年)便修正规制措施,这有可能导致企业的进入与退出。如果规制使某种矿产资源的开采出现了较高的垄断利润,企业会进入,并通过各种方式获得较高配额;如果规制使某种矿产资源的开采出现了较低的垄断利润,企业会退出,由于存在进入壁垒,企业数目也可能保持不变。
基于上述研究,本文认为中国矿产资源规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善。
篇5
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客观上存在诱发腐败的多方面因素,从目前我国社会腐败现象来看,权力是腐败的轴心,体制机制的缺陷、制度管理的漏洞是腐败的主要根源,因此,依靠制度惩治和预防腐败,充分发挥制度在反腐倡廉中的根本性、基础性作用,对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精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近年来,我党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制度,最大限度地降低腐败发生率,努力推动反腐倡廉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方向发展。我公司和全集团一样,这几年加大反腐倡廉工作力度,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适应新形势下反腐倡廉要求的法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还不健全,制度反腐还缺少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这些现象都严重制约着制度反腐工作的开展,如果不及时加强探索和研究,势必影响整个反腐倡廉的大局。
“转变领导方式”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发展方式的要求,是推进国有企业做好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有力抓手,是确保帘子布公司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我认为:用“转变领导方式”推进公司党风廉政建设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增强“转变”的针对性。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企业必须融于市场才能生存。因而,企业在人财物、产供销等领域的内部管理中引入市场规则才能产生经济效益。然而,企业在市场竞争或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种种矛盾和问题,同时给腐败现象滋生了一定土壤。
这就要求我们认清企业形势和任务,认清当前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正确把握和运用客观规律,用“转变领导方式”有针对性的推进国有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真正把领导方式转到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上来; 转到勤政廉政上来; 转到遵章守纪上来。
二、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增强“转变”的群众性。
民主监督是我国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靠人民群众监督是同一切腐败现象作斗争的胜利之源。推进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就必须把职工民主监督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因为群众是最权威的裁判。就公司而言,坚持党的“依靠” 方针,推进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就必须提升广大职工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话语权; 要以廉政建设监督为关I,聘请职工代表担任特邀监察员,多角度、多渠道、多方面的直接参与对各级领导班子和个人的廉政监督检察; 要制定或完善职工民主监督条例,规范职工民主监督主体的职责、权限,以及监督活动的范围、方式、程序等,把公司职工民主监督纳入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强化民主监督要着重把握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注重对用人的监督。要在用人的每一个环节强化群众监督的声音,使职工群众参与和监督的主导权体现在用人的每个环节,特别要加大对用人失察问题的查处力度,分清责任,追究过失,匡正风气,取信于职工。
二是注重对用钱的监督。用钱是最易产生腐败的风险点,要在深化财务管理改革上下功夫,全面实行收支两条线,杜绝账外账,“小金库” ,控制现金形式支出,规范财务制度,实行透明管理,堵塞漏洞风险。
三是注重对干部作风的监督。结合“四好”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改进领导干部作风。要围绕思想作风,监督纠正公仆关系颠倒、、脱离群众等问题; 要围绕政治作风,监督党性原则、党风党纪的执行情况,监督“转变领导方式”的态度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 要围绕工作作风,监督发扬求真务实精神。要围绕生活作风,监督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情况,解决贪虚荣、讲排场、比阔气、腐化堕落等问题。
四是营造公平竞争机制的监督。
建立真正的公正、公平和公平竞争的机制,思想要进一步转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制度反腐工作会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正确把握反腐倡廉的工作规律,自觉适应实践的需要,更新工作观念,用“转变领导方式的思想”及时依据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创新法规制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必须体现服从服务于第一要务的思想,与促进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协调,始终把制度反腐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背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前提、构建反腐败惩防体系的大格局中来把握。
三、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增强“转变”的实效性。
党风廉政建设既要继承过去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好经验,又要在“转变领导方式中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创新手段,灵活方法,不断增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效果。
一要端正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发展的理念。就是要把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同保障和改善职工生活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与谋划和推进企业改革发展,与改善民生联系起来,通过党风廉政建设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使广大职工共享企业发展的成果。
二要端正工作评判标准。就是要把职工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评判工作的根本标准,而不是以自己的“辛苦”为标准。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要始终以职工群众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为最高标准。
三要创新发展工作思路和方法。
1、找准切入点,寓教于乐,愉悦人心。为增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坚持寓教于乐进行趣味式教育,可通过举办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覆盖面广的“廉政知识竞赛”、“廉政作品征集”、“廉政文艺演出”等文化娱乐活动,使枯燥的说教艺术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单调的形式多样化,广大党员干部通过观看歌舞书画、吹拉弹唱等娱乐活动,接受教育和熏陶、潜移默化地受到丰富又多彩的思想教育。
2、找准共鸣点,先进示廉,震憾人心。用公司勤廉勤政典型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教育人、感召人,通过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达到鞭策人、激励人的目的。组织观看警示电教片,深刻剖析反面典型案例、立镜为鉴,让党员干部受到活生生的法纪教育,自觉做到警钟长鸣,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决不“闯红灯”和“踩红线”。
3、找准着力点,上下互动,激励人心。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教育时要对职工反映的意见建议,提出的疑问,正确的给予肯定和鼓励,切实打破“我打你通”、“我讲你听”和“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形成人人参与教育,自愿接受教育的局面。职工关心切身利益问题解决了,疑虑化解了,对党风廉政建设来说道理就会变动力,精神就会变物质。就会激励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
篇6
关键词:网上银行;内部控制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有许多大型企业都陆续开通了各大银行的网上大企业资金管理系统,企业使用网上大企业资金管理系统,可以使原来分散存放的资金集中归集,加强对企业流动资金的管理,对整个企业及分公司的资金进行有效整合,实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更有助于提高资金运用效率、降低经营风险、节约经营成本。通过该系统,企业可以在统一的平台上查询了解其在多家银行账户的资金变动情况,完成该企业对多家银行账户的收付款操作,并实现其对多家银行账户的集中管理。此外,还可完成财务核算、预算管理等相关财务管理工作,以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大企业网上资金管理系统有着许多的优点,但网上银行的互联网的开放性、交易的全天候和高效与便捷的特点,要求现代企业对网上银行内部控制制度要高度重视,使用中一定要加强内控制度的落实,以确保资金收付的安全运作。
一、认真落实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切实防范金融风险。
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及内部牵制制度,确保银行结算与货币资金的安全。业务结算时,进行资金支付必须分级授权,逐级审批,网上银行客户系统中将操作员按照岗位分工不同分为:主管和一般操作员(制单和复核)等。主管在网上银行系统中是最高权限的拥有人,可以对其他操作员及具体权限、各种业务的操作流程进行管理和设置。办理网上银行的支付业务必须至少由两人以上完成,办理网上银行业务的电子划拨卡、USBKEY存储证书介质和登录密码及交易密码均不得由一人兼管,应至少由两人分开管理,以相互制约。操作人员之间不得设置相同的登录密码与交易密码,密码须定期更换,并且每月会计主管要逐笔核对银行对账单及银行存款的余额,以加强对风险的控制。
二、加强安全制度保障体系建设,确保网上银行的安全。网上银行业务必须有严密的安全政策、制度操作程序和规范。所有的制度都要围绕安全性来建立,形成以安全为中心的制度保障体系。这个体系应包括:安全政策与工作程序,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硬件设备和人员配备,网络安全实时监控,及时故障求援和恢复。如下载并安装银行提供的安全控件,计算机安装正版操作系统和浏览器,安装防火墙和正版杀毒软件,计算机专机专用等。同时必须建立业务操作日志制,以备事后追溯。
三、强化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与业务技能的培养。加强对操作人员的电脑技能培训,使操作人员熟悉电脑的日常操作,熟悉网上银行的操作程序,避免因操作不当影响网上银行的正常使用。加强遵守国家财经法规的教育,经常剖析违法违纪的深刻教训,对发生问题的部门及人员严肃追究责任,对违反国家财经法规与企业财务规章制度的人员绝不姑息,对防范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有着重要的警示意义。
四、建立健全的绩效考评制度,来提升财务人员爱岗敬业的动力。现代企业应积极建立评估财务风险水平的机制,跟踪评估机制,并及时风险评估报告,及时提出改进建议,对爱岗敬业、内控制度落实好的进行奖励,对内控制度落实不好的要予以处罚,以激励先进,并实现长效考评机制,以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五、建立系统、有效的监督机制。有的企业在网上银行业务处理流程中不是没有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而是缺乏有效的执行监督、检查的机制,导致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失效。就是说,一个现代企业,虽然有完善的内控制度,但由于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去考核、去检查或者监督力度不够,甚至是流于形式、走过场,其执行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很难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为了保证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落实,就必须建立并加强有效的监督机制。
篇7
关键词:中国信托业;功能定位;盈利模式;公司治理
一、对中国信托业发展理论、监管政策与展业经营的全面反思
(一)理论准备先天不足
“一法两规”之前的信托业(准确地说,应该是信托公司群体,因为那时的信托公司所做的业务,并非真正的信托业务),信托公司事实上成了各级地方政府的对外融资窗口和投资公司。这期间,所谓信托公司其实名不符实。
“一法两规”之后,信托公司实行了重新登记,并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力促信托业回归到“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业中来。相关法律法规对信托业的定位可以归纳为“信托理财”、“私募”、“混业投资”等。信托公司从以前的“乱业经营”逐渐回归信托本业。
但是,信托业作为一个行业来讲,其发展仍缺乏充足的理论准备和发展规划。目前亟需研究的理论问题至少包括:分业监管下的信托业统一竞争规则问题、分业监管下信托业的功能监管试点问题、信托业本身的产业独立性问题、信托业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功能定位问题、信托公司群体在信托业中的功能定位问题、信托公司的金融性质问题、信托公司的市场准入问题、信托公司的核心盈利模式问题、信托公司作为一类特殊金融机构的监管指标与方法问题,等等。
在上述问题没有研究清楚、没有定位清楚的情况下就开始了“摸着石头过河”,其结果必然是包括监管部门、信托公司在内的市场参与各方都在黑暗中摸索前进,那么在展业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就再所难免了。因此加强信托业的相关理论研究,并据此制定相应的行业发展政策与监管政策,应该是目前信托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制度建设后天失调
信托公司重新登记后的新型信托业务是从“一法两规”之后起步的,但展业四年以来,整个信托业的制度建设却相对滞后,除了2005年1月1日颁布并实施的《信托投资公司信息披露管理暂行办法》之外,其他的法规或规章都还是对既有法规的补充或完善,而为信托公司业务立规的新的制度建设没有跟上,特别是针对信托公司业务经营上的法规制度建设没有跟上,造成信托公司业务经营上“无法可依”,只好“自谋其策”来解决经营上所碰到的问题。如《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中规定的信托公司十三条业务,至今除了资金信托有了相应的管理办法之外,其余业务均还没有相应的管理办法出台,即使有了《信托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也只是最初“一法两规”中的其中“一规”。其他有待完善的信托业务方面的制度建设至少还应包括:《信托登记管理办法》、《信托税收管理制度》、《信托业务品种管理办法》、《信托合同规范指引》等。
另外,已颁布法规中多处提到从事相关业务应具有相应的从业资格,如《信托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第12条第2款“担任信托执行经理的人员,应具有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信托经理资格证书》”。但包括信托经理资格在内的所有信托从业资格制度至今也没有出台。这样,相应法规本身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严肃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在信托规制上,应当具有自洽性,也就是各政策之间不能相互矛盾,政策导向必须具有同一性,要有利于行业自身的生存和特有盈利模式的形成,有利于行业实施风险管理。但现行信托规制有很多地方却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这一点我们会在下面详细说明。
(三)市场准入何以为凭:资本金是否能彰显理财能力
目前国内对信托公司营业牌照进行了相当严格的市场准入,虽然有相当多的公司希望重新登记注册,但自从2004年到现在,监管当局并未发放新的信托公司经营牌照,这也凸显了目前的信托公司牌照的稀缺性和资源性价值。但在信托公司的准入资格与标准上,却有必要细细思量。
关于信托公司的市场准入,根据《信托法》第24条,“受托人应当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根据《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第12条的相关规定,设立信托投资公司,必须经银行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领取《信托机构法人许可证》。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信托业务,任何经营单位不得在其名称中使用“信托投资”字样。《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第13条则对信托公司的设立条件从股东资格、注册资本、人员、组织、场所、设施、制度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其中最为刚性的设立条件就是关于注册资本的规定,即第14条明确指出“信托投资公司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3亿元。经营外汇业务的信托投资公司,其注册资本中应包括不少于等值1500万美元的外汇”。
从理论上来说,作为以信托理财为主营的信托投资公司,应该给予具有理财能力的机构以市场准入。也只有这样,才会有信托业的发展壮大。但我国目前的市场准入规定是否能将具有理财能力的机构引入到市场中来呢?资本金是否能够彰显信托公司的理财能力呢?高达3亿元的注册资本对一个以理财为主营的信托公司来说,其作用何在呢?实在有必要做仔细分析。
一般来说,企业法定资本金的功能有二:一是作为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二是作为保护债权人利益的最低资本信用。另外,作为金融机构,资本金还有一个特殊功能,那就是覆盖经营过程中的非预期损失。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说,金融机构的风险损失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预期损失,主要通过合理的金融产品定价来覆盖,通过产品定价将预期损失风险转嫁给客户;第二类就是非预期损失,无法通过产品定价来转移风险,但可通过充足的资本金来覆盖,这也就是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保有一定的资本充足率的原因;第三类是极端损失,只能通过压力测试等方法来管理和规避。
但在现行的信托监管规制下,一方面在信托理财业务上缺乏风险缓冲机制,另一方面在信托公司资本金的使用上,可以进行实业投资、证券投资,也可以用于发放贷款等。在负债业务被严格禁止的制度安排下,加之在自有资本金和信托理财资金之间有严格的防火墙,自营业务也就没有任何的外部资金来源。这样的资本金使用方式,其实已经使信托公司的资本金制度失去了预期的作用。因为信托公司已没有负债业务,现行信托公司广泛开展的资金信托计划本质上是资产管理业务,受托人并不承诺还本付息的责任,合理的理财损失由委托人承担。所以法定资本金制度所谓的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功能已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信托公司的资本金作为自营业务的资本来源也可以用于发放贷款,但这是以超过100%的资本充足率来覆盖非预期损失风险的,所以法定资本金制度在银行类金融机构中所谓的覆盖非预期损失风险的功能也不再存在。这样现行信托公司人民币3亿元的法定最低注册资本也就仅仅成为投资人申请经营信托业务的一个资本额门槛。但是否信托公司注册资本越高,其理财能力就越强呢?
从市场化的角度来说,一个信托公司受托管理的资产规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它的理财能力,因为它得到了委托人的信任,而一个理财能力差的受托人迟早会被委托人抛弃,最终其所管理的资产规模当然也就会逐渐萎缩。根据2004年和2005年信托公司数据所做的实证分析显示,信托公司的信托资产与实收资本两组数据的相关系数两年均为0.29[4]。也就是说,一个公司的信托资产规模与其实收资本相关性不强。
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来看,由于受托资产管理规模决定于理财能力,而不是资本金的大小,一个公司的理财能力与其资本金也没有必然联系,资本金过大反而会引起自有资本管理与受托资产管理之间的冲突,并可能使问题矛盾凸显。因此,信托业发达国家对信托机构注册资金的要求很低,甚至限制自有资金的规模。可见一个信托机构的理财能力与其资本金大小也没有任何必然联系。
既然信托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大小与其理财能力没有必然联系,并且法定资本金制度所谓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功能与银行类金融机构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在现行信托监管规制下并不存在,所以现行信托公司的注册资本并没起到相应的作用,没有发挥其相应的功能,甚至没有发挥任何功能。因此,现行信托监管还缺乏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没有完善的理论体系作指导,信托监管的政策框架也是不能自洽的。
(四)信托理财误入歧途:基于项目融资而非基于账户管理的信托计划
目前,我国的信托公司基本属于以下情况:在某企业或某投资项目存在资金缺口,而通过银行、证券等其他渠道融资又存在困难的情况下,才向信托公司提出了融资需求;信托公司在项目考察的基础上,根据其融资额度、期限等设计相应的信托理财产品(计划),面向社会发行。这成了目前国内信托产品发行的主要模式。上述模式的本质是项目融资,在相当大程度上只是一种高息的项目融资债券而已,只是通过信托计划的方式穿上了信托理财产品的外衣。这种基于项目融资而发行的资金信托计划,其依据是2002年7月18日正式实施的《信托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其实,在该办法中,丝毫没有一个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对应于一个融资项目的意思,相反,在其立规本意中还有集合信托资金的组合管理的意思,如在《信托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第19条——信托资金管理的报告书应当载明的内容中,明确包括了“信托资金运用组合比例情况”和“信托资金运用中金额列前十位的项目情况”的规定。但由于该办法第6条作了“信托投资公司集合管理、运用、处分信托资金时,接受委托人的资金信托合同不得超过200份(含200份),每份合同金额不得低于人民币5万元(含5万元)”的规定。这使得一个资金信托计划的资金动员能力相当有限,在一个有限的资金规模下,要想做出组合管理来,也就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也可以进一步说明上面提到的现行信托规制缺乏其应有的自洽性。
信托公司的信托计划(产品)也只有从过去那种“项目融资导出信托资金”的融资歧途,转变为“信托资金搜寻投资项目”的理财正途,锤炼自己的投资理财能力,变过去的项目融资的信托计划为基于账户管理和投资理财能力的展业模式,信托公司才不会在信托歧途中迷失自己,才可能在激烈的机构理财竞争中有所作为。
(五)产品流动如梗在喉:难以流动的信托产品
目前,在现行信托规制下,信托公司的信托产品发行范围被限制在以省、直辖市为主的行政区域区,“200份”的限制也使得信托产品的规模难以做大,加之信托产品本身难以分割和未实现标准化,这就严重制约了产品本身的流动性。
对于投资者来说,金融产品的安全性、流动性与收益性三者不可或缺,重新展业时间不长的信托公司,本来在产品安全性上给投资者已留下了顾虑,而今又在流动性上存在梗阻,也就只能在收益性方面给予投资者较大的弥补。这形成了信托公司不得不面对如下的客户局面:在项目融资方一端,如前所述,信托公司所发行的绝大多数信托产品,大多是在某企业或某投资项目存在资金缺口,而通过银行、证券等其他渠道融资又存在困难的情况下,才向信托公司提出了融资需求,因此信托公司所面对的融资方,大多是高风险客户群体。而在理财客户一端,信托公司所面对的,也是愿以高收益性来弥补信托产品安全性和流动性缺陷的高风险投资者,这使得在目前信托规制下,信托公司本身从事的就是一个高风险的事业。这对信托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但就目前国内信托公司的现状来看,从制度设计、信托规制、公司治理、产品设计,再到信托公司的人力资源储备,都使得信托公司在提高自己的风险管理能力方面面临很大的挑战,在提高自己的投资理财能力方面,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六)声誉风险难于管理:缺乏风险缓冲机制的制度安排
根据《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经营范围”一章的规定,从账户管理的角度,目前信托公司的业务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营业务,也就是以自有资本从事的经营业务;另一类是理财业务,也就是接受委托人委托,代其理财的资产管理的业务,简称“受人之托,代人理财”。
从自营业务来看,根据现行信托监管规制,信托公司是惟一可以横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与实业投资的金融机构。但同时,信托公司的负债业务又被严格禁止,并且自营账户与理财账户之间有严格的防火墙,那么至少在自营业务领域,信托公司已丧失了资金融通的功能,因而也就不再具有金融机构的性质了。相反由于受到银监会(局)的严格监管,在投资领域不仅没有任何优势,反而处于劣势。甚至在资金动员能力上,还不如市场上任何一家投资机构,因为一个普通的投资机构还可以负债经营。缺乏资金融通能力的自营业务一旦出现项目投资流动性风险,就只能用资本金所投资的其他项目资金来覆盖,而信托公司资本金又相当有限,其他项目资金本身也有流动性问题,这就使得信托公司的自营业务缺乏相应的风险缓冲机制。
从理财业务来看,根据现行信托监管规制,每个信托理财计划最多200份的信托合同和最低5万元的理财额度将信托理财严格限制在有限私募的范围内。不仅每个信托理财计划被要求单独设立账户,并且同一信托投资公司不能有两个和两个以上的集合信托计划运用于同一法人①[注:参见中国银监会《关于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2002年10月。]。这就使得各信托理财账户之间不能有资金往来,信托计划之间的关联交易也处在监管当局的严格监控之中②[注:参见中国银监会《关于加强信托投资公司部分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2005年9月。]。即使某一信托计划到期清算时出现亏损,也不能用自有资本金,更不能用别的信托计划通过关联交易来弥补。其结果就只能是不能按照当初募集资金时的预期收益率向投资者交付信托财产,甚至出现连投资者当初的本金也不能保证的情况。而这对于以“专家理财”自诩的信托公司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声誉损失。也就是说在现行信托监管规制下,在一个信托公司成十上百的信托计划中,只要出现一个信托计划亏损,那么信托公司就只能无助地承受自己的声誉损失。但信托公司作为“以声誉为经营之本”的机构,失去了声誉,也就失去了可以安身立命的资本。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信托公司经营的其实是自己的理财声誉。但是在现行信托监管规制下,信托公司在展业过程中,一方面不可能保证百分之百的理财计划达到预期收益率,另一方面却不具有任何的风险缓冲机制来缓冲或化解可能出现的理财风险,只能无助地凭任自己的理财声誉遭受损失。这种制度安排构成了信托公司理财声誉维护与风险缓冲机制缺失的矛盾。
目前在税后利润的基础上计提5%的信托赔偿准备金制度,这对于动辄上千万上亿的信托资金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综上所述,在现行信托监管规制下,整个信托业是缺乏风险缓冲机制来缓冲和化解理财风险的。一个缺乏风险缓冲机制的行业,也就绝无可能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七)信托监管见子打子:忙于堵漏的信托监管
正如前面所述,自“一法两规”之后,我国的信托监管政策除了2005年初出台了《信托投资公司信息披露管理暂行办法》之后,并没有其他正式的信托法律法规出台,只是在这期间,银监会通过一些“通知”对“两规”进行了一些补充。如2002年10月的《关于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314号文”)、2004年12月的《严禁信托投资公司信托业务承诺保底的通知》、2004年12月并实施的《银监会进一步规范集合资金信托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规范异地信托的一个文件)、2004年12月并实施的《集合资金信托业务信息披露有关问题的通知》、2005年9月实施的《关于加强信托投资公司部分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212号文”)等。以上这些规章均是对“一法两规”的其中“一规”——《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的补充和完善,并且更多地表现为对“两规”的一种“修补”和对出现紧急情况的“应急救火”。信托监管被信托公司牵着鼻子走,信托监管见子打子,忙于堵漏,而对于一些有助于信托业长远发展的、基础性的制度建设却始终没有跟上。
营业信托制度本来就是以法律法规为基础的一整套严密的权利义务体系,信托业就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资产管理业务活动。没有严密的信托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做支撑,信托业也就失去了可资凭靠的基础,其本身的发展也就成为空中楼阁,即使非理性地繁荣一时,也将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因此目前国内信托立法的现状如果得不到改观,必将影响信托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八)理财业务各自为政:同样的业务,异样的政策
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统计数据,截止2006年2月末,我国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已达15.12万亿元。社会的理财需求随着民间财富的积累与投资工具不足而呈快速增长之势,而中国金融管理又采取了分业管理的金融政策,加之理财业务又是在分业监管制度形成之后出现的新型金融业务,在这种情况下,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甚至发改委等各自部门及其监管下的机构就开始了对理财业务的竞争。目前,证券公司的专项资产管理业务、银行的本外币理财业务、保险公司的投资联结保险业务、基金管理公司的基金管理业务、发改委管理的创业投资企业、产业投资基金等,都在利用信托原理,广泛开展理财业务,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信托理财市场的纷争和混乱。
事实上,自2001年《信托法》实施以来,几乎所有金融机构开展的理财业务都是典型的信托理财业务。但是,由于不同金融类别的机构受不同的监管机构监管,导致不同金融类别机构开展的同一信托业务的监管政策不一致。相比之下,冠以“信托”的由银监会监管的信托投资公司的信托业务所受到的监管在所有金融业态中最为严格。不同的监管尺度难免造成有的金融类别机构及其监管部门有“抢夺金融地盘”的嫌疑[5]。
因此,信托理财市场的统一监管是个必然的问题,由于信托原理被不同类别的金融机构所运用来从事理财业务,在全球金融混业管理的大趋势下,我们可在分业管理的大格局下加强金融监管创新尝试。建议成立统一的信托市场监督管理委员会来统一实施信托业务的监管,从功能监管的视角来协调各金融业态的信托业务开展,统一理财业务法规,避免各金融业态监管部门及其监管下的金融机构各行其是,以维护我国理财市场的公平竞争,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理财需求,从制度上保证理财市场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基于以上对中国信托业的反思,为促进中国信托业的健康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中国信托业、信托公司功能定位的理论研究;(2)加强中国信托业基础性的制度建设;(3)建立信托资金(财产)的强制托管制度;(4)实行基于声誉管理的信托公司异地业务资格管理制度;(5)建立信托产品的场外交易市场,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6)实行信托财产的账户管理制度;(7)发展产业投资信托和创业投资信托制度;(8)探索分业监管下的中国信托业功能监管。
二、
我国信托业在经历“推倒重来”式的第五次清理整顿之后,以“一法两规”(《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及《信托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实施和信托公司的重新登记为历史分界线,以“私募理财”为监管定位的中国信托业重新起航。当初,监管层、信托业界和理论界都对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信托业寄予厚望,认为“信托业即将迎来春天”[1]。
从2002年7月爱建信托发行第一个信托计划至今,重新登记后的中国信托业已有四年的展业经历了。截止2005年末,全国59家信托投资公司固有资产683亿元,负债191亿元,所有者权益492亿元,管理的信托财产2259亿元[2]。第五次清理整顿前59家信托公司原有的1300亿元负债基本清理完毕。信托业在自身产品设计、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信息披露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同时,信托业在功能定位、盈利模式、公司治理等方面仍存在相当大的问题,也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仅四年的时间,就有“金新信托”、“金信信托”、“庆泰信托”、“伊斯兰国际信托”四家公司先后被停业整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还没有其他任何金融机构如此命运多舛,如此让监管部门头疼。但每三五年来一次整顿这一事实本身也说明,这绝不仅仅是信托公司本身和监管本身的问题了[3]。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认为,实在有必要对中国信托业,特别是重新登记后的信托业进行深入反思,并希望对中国信托业的发展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王轲真.信托业即将迎来春天[N].深圳特区报,2002-05-20.
[2]钦安.银监会非银部主任高传捷详述信托业家底[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04-20.
[3]袁江天,透过历史、现实与国际经验看中国信托公司的功能定位[J].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2006,(7).
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监理工作;浅析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建筑工程监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但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发展,为了更好地满足业主获得最大投资效益,使工程监理健康、全面的发展,就必须要结合工程监理的现状向项目管理企业转型,以便工程监理能够拥有美好的明天。
1 建筑工程监理的概念及任务
1.1 概念
所谓建筑工程监理,就是指建筑工程项目法人委托建筑工程监理单位对正在施工的建筑工程建设进行项目管理。还可以理解为:针对建筑工程项目,由专业化以及社会化的建筑监理单位对工程项目业主的委托及授权加以接收,按照国家所批准的建筑工程项目的相关文件精神以及有关建筑工程项目的法律、法规与建筑工程监理合同以及其他工程建筑合同,以很好地对施工中的建筑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控制,这些过程主要包括项目的招投标、工期、质量以及协调建筑工程项目之中的各种关系等,旨在维护建筑工程项目合同中的各方利益。以上这一系列活动,称之为建筑工程监理。
1.2 任务
建筑工程监理的主要任务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的内容:①建筑工程监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点,即对施工中的建筑工程项目的投资、工程质量以及建设工期等方面加以控制;协调各方建筑工程合同管理,对相关单位的工作关系进行最大化地协调。②建筑工程监理应该遵循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有关建筑工程施工的技术标准、建筑工程承包合同以及工程项目设计文件,对建筑工程项目承包单位在建筑工期以及建设投资等方面进行监督与控制。
2 建筑工程监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建筑工程施工监理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监理单位对建筑施工的安全监理观念比较模糊,他们只着重于施工质量、进展以及资金的控制,觉得只要施工质量达标了,进展速度提高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完成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安全监理的工作;有的建筑工程监理单位连真正专业化的安全监理工程师都没有。有的建筑公司领导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对下级职员的思想意识,形成了安全管理体系、机构等在大部分公司里只是一种摆设而已。
2.2 建筑工程监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比较浅薄
建筑工程监理人员的工作素质较差,对责任意识相对浅薄,使监理人员不能科学地、正确地认识到安全监理工作对建筑施工而言的重要性,无视国家颁布的法律及法规,也不认真地对其进行学习和了解。更有一部分监理人员并不仔细认真的审查各项安全技术的措施,在施工现场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没有及时的被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了一些隐患,没能及时的得以整改,使得最后出现了大问题。建筑工程监理单位内部对安全监理人员的安排不到位,企业领导在安全问题上对其不太重视,有的监理单位根本就没有安全监理机构,仅有几个兼职工作人员负责安全监理工作,在人员数量上不符合国家规定的人数,从而无法满足工作上的需要。安全监理人员是否接受专业系统的培训,管理水平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在工作中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安全监理人员的职业与责任对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有很大影响。
2.3 市场环境和相关制度存在的问题
市场环境以及相关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2.3.1 建筑工程监理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保护,而区域性保护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行业的发展应当紧密地结合市场发展的基本规律,而对于市场的开放性而言,则是市场规律中最为重要的特征。就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监理行业的发展来看,监理行业的市场开放度远远不够,这就造成了某些地区存在着区域性的垄断保护以及对外来企业进行限制、对市场加以封锁等。
2.3.2 监理制度建立的局限性。因我国在加强工程质量管理时过分强调监理的作用,造成我国工程监理企业业务职能过于单一的局面,其大部分工作范围仅限于施工质量管理,对项目决策策划、设计阶段、投资控制、合同管理、工期控制、项目运营涉及很少,没有进入推行之初要求的全过程、全方位控制工作,这无疑限制了监理行业的全面发展。
3 建筑工程监理的改进措施
3.1 首先就是从法规制度上来完善,使得监理行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各监理协会、监理企业应关注建筑法修改的机遇信息,广泛开展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和思考。我们迫切需要行业代言人,将监理行业的呼声传达到立法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目前正在修改讨论阶段,建筑法的修改势必引起一系列建设法规、标准和规范的修改调整。如《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应对企业资质等级的划分,资质等级标准(如注册监理工程师的人数和其他注册造价师、咨询工程师的要求等)重新界定。又如《监理工程师考试和资格管理办法》,应放宽考试资格要求(目前监理工程师报考资格中取得工程师三年的条件是所有工程建设体系资格考试中条件最苛刻的),而应加强后续教育。再如招投标法和《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要求监理单项合同估算价在 50 万元以上时必须进行招标等规定。
3.2 监理企业应抓好队伍建设、抓好制度建设、抓好企业改制,提高企业竞争力
从法规制度上完善后,就应该从企业自身找原因,坚持完善自身的队伍建设,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对从事监理和项目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是较高的,应具有技术、经济、法规和管理的综合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监理企业应具备两类工程咨询人员:一类是技术型咨询人员,他们主要提供设计,进行技术交底,以及在实施中协调和解决出现的技术问题;另一类型是管理型咨询人员,他们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确保工程项目投资、质量、进度目标的实现。虽然监理企业不可能同时具备工程监理、设备监理、招投标、采购、造价咨询、前期工程咨询等资质,但必须储备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监理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加强风险管理,实行监理责任保险制度,适当转移责任风险。
3.3 人员素质的培养(道德素质和技术素质)
监理企业由于利润较大,所以对人员素质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其中包括道德素质和技术素质。从提高道德素质方面来说,要提高监理人员道德素质,做到既不能,随意向承包商索取物质需求,同时也要防止监理人员和承包商一起造假,共同欺骗业主的行为发生。从提高技术素质方面来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平时加强经验的积累,注意对工程中易出现的通病的总结、汇总。每一道工序施工前,监理工程师应针对该工序施工中常出现的质量通病和施工特点,事先提醒施工管理方注意及要求他提出相应的保证措施,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检查其落实情况。二是在监理单位成立时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要对其资质进行严格审查,这包括审查监理单位中监理人员素质、知识结构和专业配套能力、监理技术装备、监理经历和管理水平。监理单位开业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资质水平常因人员变化等因素而发生变化。因此对监理单位资质管理应实行动态管理制度,在规定期限对监理单位的资质进行复查,以确保监理单位有承担相应监理业务的能力。
4 结束语
建筑工程监理工作是随着我国建筑工程行业不断深入发展而建立起来并逐步完善的一套咨询、服务体系。它的主要功能是及时规范建筑市场某一时期内所存在的混乱秩序,结合行业实际对建筑工程监理所涉及的各项法律、法规制度进行补充、完善,以达到提升整体建筑行业的施工水平,强化建筑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目的,最终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完善的工程监理咨询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唐永忠.我国监理企业现状与发展策略[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11,(05).
篇9
关键词:保险企业;财务;合规性
2016年12月13日下午,保监会召开专题会议,会议指出:“保险业姓保”是指要分清保障与投资属性的主次。保障是保险业根本功能,投资是辅助功能,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必须服务和服从于保障,决不能本末倒置。要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稳健投资,起到支持实体经济、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作用。自此,保险业严监管重合规的阶段性任务拉开了序幕。2017年,保监会共处罚机构720次,处罚人员1046人次,罚款共计1.5亿元,同比增长56.1%,撤销任职资格18人,行业禁入4人。2018年是保险行业的“转型”之年,中国银保监会的成立使得保险业发展迎来新的机遇,而监管机构的变动与调整并没有放缓保险业严格监管的脚步,全国保险监管系统累计在官网上公布了1450张行政处罚决定书,共计罚款2.4亿元。从保监会开出的各项罚单来看,虚列费用,编造或者提供虚假的报告报表,给予或者承诺给予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利益,未按规定使用经批准或者备案的条款费率,利用中介机构套取费用,未经批准变更分支机构营业场所或撤销分支机构等是保险公司受罚的主要原因。这些原因几乎无一不涉及保险公司财务工作,因此,在这样的严监管形势下,如何做好保险企业财务合规性建设,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合规性的相关概念
(一)合规据我国保监会颁布的相关文件表明,合规是指保险企业及其所有员工的保险经营管理活动理应遵守监管机构规定的法律法规、行业自律规则、企业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及诚实守信等道德准则。
(二)合规风险企业因违反监管要求或法律法规从而受到相关部门制裁的风险、遭受的经济损失风险,或保险企业因未能遵守行业规定的法律法规制度、行为准则以及相关的惯例标准,给企业带来不可预计的信誉损失等风险。
(三)合规管理在我国保险业的强监管背景下,保险企业根据行业法律法规要求,制定适用于企业自身的合规性政策,修改其内部规范标准,作为日常实施的标准。加强合规管理既有利于企业增强内控,也有利于企业建设一套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化解的保险企业管理机制。
二、保险企业财务合规性部分问题
(一)违反会计核算真实性原则在保险企业会计核算方面,大部分企业均存在诸多问题,如虚列费用、虚增保费、工资支出欠规范、跨年度列支费用及预提支付赔偿等,这些都违反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除了导致企业核算费用、佣金及保费收入数据不实外,也容易滋生企业“小金库”等舞弊行为,进而影响保险企业长期稳定发展能力。
(二)企业资金内控失效无论是对保险企业还是其他企业来说,资金内控失效都将对其造成深远的影响。如收取业务收益不入账、套取费用不入账、扣留营业收入或其他收入、截留业务给付资金等,这些行为如果没有据实被企业纪录经济业务,将导致企业财务数据不准确。
(三)税务管理方面存在漏洞一些保险企业在税务管理方面有漏洞,有的企业未按《税收征收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办理税务登记、变更及保管税务资料档案,也有企业违反税法规定要求,尤其是代扣代缴所得税、个税等税种方面,出现偷逃漏税等行为,这些都将受到主管税务机关通报批评或罚款,并导致影响企业信誉形象。
三、保险企业财务合规性建设方向
(一)产品建设是本源保险产品要做到条款清晰,权责明确,表述严谨,费率合理,提升行业保险产品规范水平,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保险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产品乃行业本源,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肃清各个保险主题的产品建设管理,确保合规开发,合规销售,合规竞争,是保险企业财务合规性建设的前提和保障。保险企业财务应积极涉足前端产品开发领域,从财务数据的提供、分析方面,提品建设意见,参与产品定价分析。
(二)领会监管精神,介入过程控制财务数据、财务流程、财务资料都属于监管实施控制的抓手着力点,保险企业财务工作应在日常财务工程中进行过程控制,从大局出发,从细节着眼,领会监管精神,介入过程控制。对于监管明文禁止的业务行为,控制其财务资金和资源的流动,对于监管重点关注的数据信息,进行穿透分析,力求用数字反映事实,对于监管要求的制度规范,加强制度建设,从流程中控制住每个风险点,不仅责任到人,也要责任到岗,让合规制度建设成为保险企业的钢筋铁骨,免受于因人员流动立场差异造成的企业风险。
(三)完善会计核算内控管理近年来,保险企业财务报表美化比较严重,企业往往人为虚列费用佣金、虚增保费收入、工资支出不规范等违规方法,虚增利润或逃税漏税。针对上述违规手段,保险企业要引以为戒,不要为了逞一时之快而忽略企业长期发展。对于保险企业内部审计来说,也要加大监管力度,以保费收入为例,审计人员应检查保单和发票凭证的使用、保管及消耗环节,调阅保险客户相关承保卷宗和保费收入明细账,核对收入是否以权责发生制原则入账,再对比分析财务报表,梳理问题。这样保险企业才能不断地完善会计核算合规性建设。
(四)关注行业动态,把握新型监管工具近年来,监管部门开发启用了一系列先进的监管工具:偿二代风险评估体系、SUMMARY评估体系、公司管理制度评价体系、资产负债管理体系等等,监管的手段越来越科学,意味着要求保险企业财务的合规性管理也要与时俱进,各项静态的财务报表数据和指标分析已然不能全面反映保险法人主体的实际经营状况和风险水平。因此,一方面。保险企业财务工作要保持学习和发展的意识,理解参透监管的各项工具内涵,并积极与行业研究人员联系,联系本企业实际,开发适用的信息工具,做到科学、系统、实时的监控;另一方面,不拘泥于财务领域,适度引进专业人才,打造一支岗位稳定但不僵化、责任分明但不官僚的各梯队层次丰富的财务队伍,做到各司其职,以确保各项财务工作都能有序不紊的稳步推进。
(五)建设合规性的企业税务管控体系当前,我国税收职能核心和企业都面处于税务风险的变化中,而保险业中各类参与者也应当继续探索并建设合规性的企业税务管控体系,严格执行税务管理制度,规范企业各项业务税务流程,加强税务风险监控和风险动态评估,唯有如此,企业才能避免涉税风险。为进一步加强企业税务管理工作合规性,避免发生税务违法行为,实际业务中可以在财务部下设立税务管理岗,负责保险企业经营业务税务筹划,定期分析其纳税申报、税负情况,贯彻执行税务管理制度,实现企业税务管理合规性。因此,在强监管的背景下,保险企业既要不断适应市场内外部环境变化,也要建设合规性的税务管控体系,以此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同时也促进企业长期稳步发展态势。
篇10
一、指导思想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确立为我国新时期法治建设的新目标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省委东明书记明确指出“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市委要求必须把依法治市摆在各级党委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重要议事议程,统筹规划,扎实推进;县委7月8日召开“全县依法治县工作会议”,要求全县上下务必进一步增强依法治县重要性认识,财政部门要努力创新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体制机制,切实提高财政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意识和能力,健全财政法规制度体系,提升财政制度建设质量,规范财政行政权力运行,深入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更好发挥财政职能,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二、工作目标
必须把握“1+6”的目标体系。一个总目标”:到2020年,依法治县基本方略全面落实,基本形成尚法守制、公平正义、诚信文明、安定有序的依法治县新格局和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六个支撑性目标”:依法执政能力全面提升,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公平正义得到充分体现,司法公信力显著增强;市场主体公平自由竞争,社会诚信体系基本完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全面建成,社会治安状况根本改善;社会法治化治理体系全面加强,各利益主体合法权益得到平等保护;社会法治化治理能力全面提升,社会成员法治意识普遍增强。
(一)建立健全财政法规制度体系,提升财政法规制度建设质量。
(二)完善财政决策科学民主机制,规范财政管理行为有序,推进财政政务公开透明,提高执法行为公正文明,强化财政执法监督和问责。
(三)提高财政部门、财政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自觉性、意识、能力和水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工作任务
财政部门要按照中央、省委、市委、县委全面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不断深化财政各项改革,积极探索财政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实现财政行政行为的合法合理和财政业务管理全过程的科学规范,大力提升全县财政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水平和能力。
(一)提高财政行政决策的科学民主性
创新科学、民主、公开、规范的决策机制,特别是对纳入重大决策范围的财政事项,要经过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等程序。加强对重大行政决策跟踪反馈,全面评估决策执行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作出是否予以调整或者停止执行的决定。实行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对在决策中违反规定、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或者严重不良影响的,严肃追究责任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责任单位:办公室、财税法规股、监察室
(二)提高财政制度建设的质量
依法制定财政规范性文件,规范性文件内容应当符合上位法的规定,与其他现行有效规范性文件相协调。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有效期制度,认真抓好规范性文件清理,清理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
责任单位:财税法规股、监察室
(三)提高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将依法理财贯穿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财政监督、绩效管理的全过程,落实法律要求,健全配套制度,创新管理方法,注重流程设计,完善岗责体系,加强绩效考核,进一步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1.完善财政预算管理。健全涵盖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完整政府预算体系。规范预算编制行为,强化预算约束机制。构建预算执行全过程绩效管理体系,实行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扩大绩效评价实施和监督范围,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责任单位:预算股、乡财办、财政监督局
2.深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修订完善国库集中支付系列制度。进一步规范财政资金账户管理,全面提高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规范性。
责任单位:国库股、支付中心
3.严格落实中、省、市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和相关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妥善处理存量债务,严格控制新增债务,着力防范和控制债务风险。
责任单位:预算股、乡财办、国库股
4.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信息公告制度、政府采购供应商投诉处理制度、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全面落实《政府采购法》及各项配套规定,编制并推行我县政府采购工作规范。
责任单位:采管办
5.完善地方税收政策体系。积极参与税制改革和税政调研,进一步推进地方税制改革和法规制度建设,加强税收收入分析,优化税制结构,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就业、产业结构升级、环保和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责任单位:非税局、预算股、财税法规股
6.进一步研究落实部门预算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的各项要求。根据财政部新修订的财务规则,结合我县实际工作,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完善行政、事业、企业单位财务管理具体办法。创新相关部门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机制,确保各部门财政专项资金分配科学、程序规范、专款专用、使用高效。
责任单位:行政政法股、企业股、教科文股、经建股、农业股、社保股、外经办、投资股
(四)推进预算公开和办事公开
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预算信息公开工作的指导意见》(财预[2010]31号)等的要求,逐步加大预算公开力度。重点公开政府预算、部门预算、预算执行以及转移支付等内容。政府所有公共支出、基本建设支出、行政经费支出预算和执行情况以及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情况,除内容外都要公开透明。带头公开部门预算,妥善做好依申请公开预算信息工作。县本级财政总预决算公开、行政经费决算情况公开从2013年起启动实施。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积极稳妥推进县本级“三公经费”公开工作。深入推进财政部门办事公开,进一步拓宽办事公开领域,公布依法公开办事的依据、流程和结果,提供高效便民服务,便于群众知情、参与和监督。
责任单位:预算股、办公室、行政政法股、信息中心
(五)提高财政行政执法水平
进一步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行政执法配套制度,并向社会公布行政执法依据。依法界定执法职责,分解执法职权;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和执法裁量权,开展执法案例指导。完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加大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力度。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坚持行政执法人员上岗前法律培训、考试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组织行政执法人员业务知识、法律知识更新培训,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责任单位:财政监督局、财税法规股
(六)强化行政问责和全方位监督
认真贯彻落实县纪委、县政府办及局机关制定有关行政问责制度,坚持有错必纠、有责必问。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政不作为、失职渎职、违法行政等行为,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损失的,要依法进行追偿。自觉接受党的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司法监督、审计和纪检监察监督、社会监督和内部监督。建立和完善群众举报投诉制度,高度重视新闻舆论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对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反映的问题,要认真调查、核实并及时作出处理;对社会影响较大的问题,要将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布。
责任单位:财政监督局、监察室、办公室
(七)提高财政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能力
重视财政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继续推进领导干部法律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坚持和完善党组集体学法制度、财政干部法律知识培训制度、法律知识年度考试制度,将法律培训纳入干部培训年度计划。推进建立财政领导干部任职前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情况考察和法律知识测试制度,将考查测试结果作为能否任职的重要依据。注重提拔使用法制意识强、能力突出、在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上作出实绩的财政干部。
责任单位:财政监督局、财税法规股、行政政法股
(八)提升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的组织领导水平
健全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领导体制和机制。建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的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领导机构,并建立健全领导机构议事协调工作制度。财政部门及其内设股室、所属二级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作为本单位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第一责任人,要把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体系、绩效考评体系,要把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能力与水平作为加强财政管理的重要内容,要定期向上级财政部门汇报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情况。充分发挥财政法制机构在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中的组织协调、督促指导和参谋助手作用,设立与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职责和任务相适应的法制工作机构,提供必要的人员与经费保障。加强财政法制干部培训,建立一支懂财政、通法律、政治强、作风硬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责任单位:人教股、办公室、财税法规股
四、实施步骤
建立2014-2020年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建设长期规划,分2014-2017年、2018-2020年两个步骤实施。
(一)2014-2017年规划具体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成立领导机构,明确工作职责
2014年7月-8月,召开局党委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我局开展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建设工作,成立县财政局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职责。
2.第二阶段:积极宣传调研,制定具体措施
2014年9月-10月,组织全县财政系统干部职工学习法制建设相关文件资料,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报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
3.第三阶段:分解工作任务,制定考核办法
2014年11月-12月,根据中央、省、市要求和我县财政工作实际,分解工作任务,制定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目标考核办法和考核指标体系。
4.第四阶段:全面推进实施,集中攻坚
2015—2017年,在全县财政系统全面推进实施方案,并及时总结,研究解决突出问题,推动全县财政系统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
(二)2018-2020年巩固提升阶段
在总结2014-2017年我县财政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建设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我县财政法治建设实际情况及我县财政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问题,巩固提升财政法治建设的做法,建立法治财政工作的长效机制。
五、考核评价
为推动我局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建设有效开展,从2014年起,根据本工作方案及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目标考核办法和考核指标体系,我局将于每年3-4月组织对各各乡镇财政所、直属单位,股室等上一年度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建设情况进行目标考核。
(一)考核组织
每年财政局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对各乡镇财政所、直属单位和股室进行考核。
(二)考核方式
考核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采用专门考核、公众评价两种方式进行。专门考核由考核主体在考核对象对照考核指标体系自查自评的基础上,组织专门考核组进行材料审核和实地检查;公众评价由县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领导小组统一考核初选结果,由社会公众对考核对象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情况进行监督评价。
(三)考核认定
经目标考核,对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建设工作中成效显著、表现突出股室、直属单位,乡镇财政所,由局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领导小组认定为“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建设先进单位”。对建设法治财政重视不够、措施不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严重滞后乡镇财政所、直属单位,股室,进行通报批评。
(四)考核结果运用
- 上一篇:新媒体运营前景如何
- 下一篇: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方案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