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制度建设规划范文
时间:2024-03-19 17:42: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制度建设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企业规章制度基本概述
规章制度是指企业在履行职能期间,根据不同主要内容,从而制定的具备一定约束力的制度与规范,比如,结合界定管理责任、规范工作流程、开展检查考核工作等。企业的规章制度与我国法律法规相类似,法律法规主要是用于确保国家各项事务能够正常运作的重点,而规章制度的核心是促使企业能够更好实现经营发展目标,在履行企业管理职能、实现企业发展目标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作为独立法人实体,不仅要针对外部要求制定相应文件,同时还要在不同要素基础上,实现对文件统一管理,这样才能使得各个工作流程能够在完善制度体系下展开。在企业管理工作落实中,对于管理责任要作出明确,确保不会出现重复叠情况以及遗漏情况等。针对规章制度,采用一体化、结构化、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将规章制度对于企业的引导作用与规范作用发挥出来,推动企业更好发展。
信息化过程中规章制度对企业的重要作用
如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不仅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发生诸多变化,对于企业发展也能够起到推动作用。信息化对于企业发展而言,不仅可以减轻工作人员工作量,而且更加轻松完善数据信息收集工作,提升数据信息利用率,增强企业在社会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对于信息化过程中,规章制度对于企业之间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阐述与分析:企业信息化主要体现在企业各个管理工作中,在具体工作落实期间,要加强对先进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实现对数据信息全面记录,同时在信息数据处理中具备高效性特点。保证数据信息真实性与有效性,为企业领导、管理者的正确决策提供有效信息参考。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及时做好管理创新、体制创新以及技术创新工作,不断提升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优势。企业信息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为企业提供更多服务。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对管理对象属性信息、行为信息以及操作信息等进行收集,并根据相应逻辑设定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得出的最终结果,可以为企业领导工作以及企业决策提供更多帮助与保障。信息管理系统还可以将决策信息,直接传输给管理对象。在此期间,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以及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安全性需要在最大程度上保障,防止认为干预等情况出现。企业信息管理工作可以为企业高层提供高质量服务,促使企业能够创造更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企业信息管理工作的落实,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同时自身也存在一定风险。安全风险来自于不同方面,比如,不法分子的有意破坏、病毒入侵等。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信息管理工作没有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通过规章制度可以为信息系统使用者的行为进行约束,避免因自身利益而对系统内容造成破坏,或者篡改其中的消息。在得到规章制度的保障后,才能使得信息管理工作能够将自身价值发挥出来。在信息化时展当中,企业需要拥有完善规章制度,在合法、合规、科学管理的环境下展开各项工作,为企业更好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信息化过程中企业规章制度建设与管理措施
加强信息管理制度的建设与管理
信息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企业更好发展而言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在不断发展期间,对于不同方面,比如,组织方面、财务方面、人力资源方面以及资产方面等,已经形成相应的规章制度。这是企业宝贵的财富,同时也是实现企业安全稳定运行的重点。企业信息管理规章制度,能够对企业信息管理行为进行约束与规范,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类先进技术手段、信息管理技术都会被广泛应用在企业各环节工作中。企业加强信息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为信息化管理做支撑。另一方面,企业各类管理制度规范信息管理具体的要求,企业针对自身的管理架构与管理流程,要及时做好优化整理工作,通过加强对先进信息处理方式的应用,将其纳入到系统当中进行管理。这样传统抽象的规章制度,可以确保其精确性,能够被更好应用在企业各环节工作中。在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之下,使得管理制度的创新性与完善性得到保障,促使管理效率与管理质量能够得到提高。例如,在不同管理表格的填写中,以往需要采取人工填写方式,在填写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误差等问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都无法保障,受到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借助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选择最为合理的方式,实现对数据信息的规范填写,能够与系统之间实现直接通讯,落实数据加工处理工作。在这一过程中,管理表格关系到企业规章制度,那么就要根据这一信息化特点,对规章制度进行完善,确保规章制度能够符合企业发展。
实施规章制度信息化管理
充分利用信息系统管理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将管理制度信息数字化。每项管理制度的都会经过企业内部决策机构的集体审议、制度等环节,这个过程中的相关文件和资料应进行准确的收集和登记,借助信息系统,搭建制度信息管理平台,将每一项制度的基本信息、审定会议类型、审定会议纪要、发文通知、制度文稿等传输到信息系统中,形成可供员工查阅的信息台账,一方面方便企业全员查阅、学习、使用规章制度,为各项制度落地实施打基础;一方面随着企业的发展、规章制度的更迭,逐步将规章制度信息积累在企业信息系统中,做管理信息数字积累,为日后企业管理发展演变分析、常规审计等提供信息资料;最后也为企业规章制度规范化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措施和平台。
明确信息管理规章制度分类
企业信息管理规章制度一般分为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两类。企业管理制度纳入信息化管理要求,是规章制度的一个新形式和要求,要让企业信息管理工作的展开起到促进作用,需将其贯穿到企业整个管理过程中,具备强制性特点,将其深化到企业管理制度体系中。企业各项管理措施的信息化过程往往会反映具体操作当中,例如,不同系统维护操作规范,对管理人员的管理行为进行约束等等。在管理制度、流程的编制与修改,同样要遵循规章制度进行。企业信息化发展,对于规章制度提出更高要求,要结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对规章制度进行完善与管理,为未来企业更好发展提供保障。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对信息管理规章制度分类有全面认识与了解,这样规章制度构建的完善性与合理性都可以得到保障,为后续工作展开打下良好基础。
遵循工作原则
企业在规章制度的构建与管理中,需要遵循相应工作原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规章制度构建的有效性与合理性。为实现这一目的,在具体的规章制度构建中,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遵循效率性原则。信息化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使得企业能够更好、更快适应市场发展与企业发展,从而推动自身的进步。规章制度建设期间,要保证合规高效、工作人员易于理解,这对于规章制度的落实能够起到很大推进作用。遵循精确性原则。精确性原则也就是说,规章制度内容要保证精确,结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落实,在每制定一条规章制度中,都要对各方面问题进行综合考量。完整性原则。规章制度在构建过程中,要保证能够覆盖到企业各个层面与各环节工作中,那么其完整性需要保证。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能够提前对企业各方面发展进行了解与分析,避免在规章制度中出现遗漏情况。
篇2
一、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建设规划缺少系统性
有的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存在“一阵风式”倾向,或为应付上面要求抓一阵,或为创新特色抓一阵,或为造声势抓一阵,企业文化建设长远规划、系统规划做得不到位,影响了企业文化应有作用的发挥。
(二)活动形式缺少有效性
在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活动中,存在“照抄照搬”现象。习惯沿用过去的老做法,套用他人已有的模式,创建活动形式雷同,没有切实结合本单位实际组织开展活动,导致活动重点不突出,效果大打折扣。
(三)实际操作缺少融合性
缺少企业文化建设系统思想,存在“单打独斗”的现象。就企业文化建设抓文化活动,没有实现文化建设和企业经营管理的载体有效对接、内容有机融合。把企业文化建设只作为党群部门的业务工作对待,没有全方位纳入企业齐抓共管的大格局中,难以形成工作合力。
(四)机制建设缺少长效性
长效机制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它不仅解决短期问题,更着重在解决长远问题。有的企业只把文化建设当作软任务,可有可无、可多可少,而没有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规范职工行为、塑造企业形象的“硬标准”。
二、创新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思路
(一)统筹部署,把握企业文化建设的长期性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企业党委和行政主要负责人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坚持高起点起步,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务求实效。
1.建机构、抓规划。
把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总体规划,明确目标定位和工作思路。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全员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2.明任务、抓落实。
坚持长远规划和近期工作统筹安排,制定年度“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确定工作重点,明确方法步骤,层层分解任务。
3.搞试点、抓推进。
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选择具有行业特点的单位进行试点,以点带面。适时召开企业文化建设推进会,进行经验总结和推广。
(二)活化载体,突出企业文化活动的渗透性
坚持把文化建设融入到各项实践活动中,通过活化载体,充分体现企业文化建设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不断扩大其影响力、渗透力和亲和力。
1.搭建企业文化活动平台。
注重把文化创建的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廉洁文化通过“文艺唱廉、典型赞廉、读书思廉、书画颂廉、征文写廉、竞赛知廉、媒体传廉、家庭吹廉、格言寄廉、说案警廉”等载体,由点到面推进,上下联动展开,领导带头参与,形式多样展现。
充分发动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形式、用不同的载体,积极创作散文、诗歌、小故事、箴言、书画等优秀作品,编辑成册,供党员干部进行学习。
3.举办企业文化活动赛事。
根据单位实际,每年可以确定一个主题。如,结合反腐倡廉建设确定“廉洁颂”文艺演唱会、“强作风树正气”主题演讲赛等活动,以增强企业文化活动的感染力。
4.培育企业文化理念。
企业要把培育、提炼、宣传贯彻企业文化理念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工作和首要任务,并充分尊重职工群众和基层的首创精神。
(三)选准路径,注重廉洁文化拓展的广泛性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全员工程,既需要明确定位、找准路径,又需要全员参与、深入拓展。要把发动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积极参与的过程,作为提高认识、接受教育、深入拓展的过程,才能保证企业文化建设取得实效。
1.推进企业文化进领导班子。
领导干部是廉洁文化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突出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这个重点,使领导者发挥组织领导和实施协调以及带动表率作用。
2.推进企业文化进岗位。
以覆盖企业各个岗位为重点,搭建企业文化上墙面、上桌面、上窗面、上版面、上页面“五上”展示平台,营造无处不在的企业文化氛围。同时,要把文化建设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不断规范职工从业行为。
3.推进企业文化进站队。
基层站队是国企的基本单元。要积极推进企业文化进站队、进厂区、进班组,充分利用宣传栏、板报、橱窗、走廊、网络等阵地,举办寓教于乐的活动,使企业文化建设落地生根。
(四)建立机制,发挥企业文化作用的规范性
搞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思想是基础,制度是保障,落实是关键。要坚持把企业文化建设中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系统化,将系统化的做法常态化,将常态化的做法制度化,形成长效机制。
1.建立思想保障机制。
制度要得到有效的贯彻和落实,首先必须被信仰。只有将制度上升到文化层面,成为每一个人内心深处认同的信仰和法则,内化于心,才能形成人人自觉遵守制度、落实制度的文化氛围。因此要强化企业文化教育,使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认同、认可企业制度。
2.建立制度保障机制。
制度建设是保证企业文化建设落到实处的重要措施。因此要坚持从完善制度抓起,不断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形成企业特有的制度文化。要及时总结企业文化成果,使其固化于制,用制度体系保证企业精神的弘扬。
3.建立落实保障机制。
篇3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123-02
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各项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和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发现和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措施及程序。新修订的《会计法》十分重视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在第27条中明确规定了企业内部监督(即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会计控制)的基本要求。然而,从当前实际情况看,大多数企业在充分发挥内部控制作用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差距。本文拟从分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说明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提出深入贯彻《会计法》,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对策。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控制环境方面
第一,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内部控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价值,间接效益也需要较长的周期才能看出,而且需要多设置人员岗位,需要制定大量的规章制度,需要增加办事环节和程序,因而多数企业把精力主要放在生产和营销上;有的认为加强内部控制,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影响办事效率;甚至有的认为搞内部控制就是对自己人的不信任,容易制造内部矛盾等。
第二,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政企合一是国有企业主要的组织形式,同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相关。这种组织机构有利于企业管理上的便捷,但忽视了企业组织的科学性。企业一般都存在着管理人员众多,机构多重,只重视各个管理机构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而对各部门彼此之间协助和互补不够,导致工作效率低,信息沟通不畅,很难能够起到各个组织机构之间的上下一致,左右互补的有机管理体系。
第三,企业制度不健全。许多企业并未真正落实厂长(经理)负责制,企业没有合理的激励机制,难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也导致企业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同时,许多企业在用人机制上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一些雇佣人员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进入企业,缺乏相关的专业基础;有些企业没有完善的企业员工学习、培训、考核以及晋升的科学制度体系,用人制度比较随意。
2.会计责权控制方面
第一,会计人员的独立性难以保证。传统的体制下,财务室(部门)都是财务人员与会计人员合署办公,彼此之间不回避。这种人员机构设置明显不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存在着服务对象不明、财会部门不堪重负、违背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等弊端。
第二,会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首先,我国当前会计从业人员大约1000多万,但职称结构明显不合理,其中中高级会计从业人员只占20%左右,另外学历水平参差不齐,业务水平普遍偏低。其次,职业道德观念淡薄。许多会计从业人员缺乏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放松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疏远对会计职业道德法规研读,甚至刻意造假。
第三,责权不对等。权利、义务与责任对等是责权控制的基本原则之一。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法则《会计法》中要求,会计不但要代表国家履行行政监督的职责,同时还要为所在企业、单位的领导加强管理、分析决策提供服务。这种会计从业人员双向服务的机制,其结果只能是把会计从业人员置于十分尴尬和为难的境地。他们往往不知道应该为谁服务,自己应该履行何种职能。
3.内部审计方面
第一,审计主体独立性不够。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再控制,要使得这种监督切实有效,不流于形式,必须给予审计主体独立的地位。而我国的内部审计其实是在单位负责人领导下的审计模式。首先,这种模式无法对上级进行有效监控,监控他们和审计他们的缺失,他们的员工和下属的财务人员,上下级的关系构成了有效审计的天然屏障。其次,同级的监督也难有成效。企业的各个部门都对领导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都是在企业领导决策下进行的,是企业领导意志的体现,对同级部门的监管,最终不能避开领导的干涉。因此,如果不能实现审计主体的完全独立,摆脱被监督者和监督者的上下级关系,内部审计只能是流于形式。
第二,忽视了内部审计的服务建设功能。企业之所以要设立内部审计是从企业的长远发展、健康运转的内在需要出发而设立的,其主要目的是要为企业服务,旨在加强企业内部科学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长期以来我们的内部审计工作忽视了审计的工作实质,只是一味地强调审计工作的查错纠弊,认为审计工作的关键是在于查找出各种问题,是为了企业良性运转。这种审计认识上的误区也成了内部审计发挥其服务企业发展的重大障碍。
第三,没有准确把握内部审计工作的性质和作用。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常常将“内审监督”与“会计监督”混为一谈。即便是在国家的有关文件中也是没有对二者做出明确区分,例如《国务院关于整顿会计工作秩序进一步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通知》中,在提到内部监督时,也仅仅是强调要“加强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也是因为如此,所以大多数企业的审计工作者没能摆正自己的身份地位,认为自己只是为企业领导服务的员工,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领导的各项旨意,其结果是使得内部审计工作流于形式。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一)企业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基本上是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的产物,许多人把企业内部控制仅仅理解为单位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牵制制度。从我国企业发展现实来看,企业内部存在诸如内部部门间权限划分不明确、企业缺乏有效激励机制、无法对企业领导者形成有效监控和制约等问题,要通过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改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等来解决,这些都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另外,有些企业高级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对企业的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准备不足,导致企业投资失控,风险加剧。
(二)缺少指导企业建设内部控制制度的权威
由于国家经济管理还没有从计划经济的模式中完全脱离出来,条块分割的局面还没有完全打破,企业界还没有形成如COSO之类的权威组织,大部分管理制度建设靠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进行,而国家部门在自己职责范围内各司其职,因而没有形成统一的权威的内部控制概念和建设规划。
(三)没有形成良好的控制环境
目前对于内部控制概念虽然学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但对于内部控制的概念却难以统一。无法形成统一的认识,显然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内部控制体制不顺,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建立内控机构,已建立的部分机构多数处于被控制对象的领导之下,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激励机制,大部分内控制度流于形式。
(四)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
长期以来,对企业管理者业绩考核以利润为主要依据,很少对其内部控制综合考察。内部控制状况对企业内外利害关系方也没有立竿见影的利益影响,各方对此关注不够。虽然近来证监会对少部分企业有所要求,国家审计署也作为测试的一项内容,但这只是笼统的要求,没有严格的评价体系和制约机制,约束性不强。
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使得权力能够真正制衡
通过企业转轨改制,建立政权分开、责权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股份制公司的模式架构,形成企业股东大会、监事会和董事会,明确三方的责、权、利,分工明晰,权力清楚,使得三者之间的相互监督能行之有效,有法可循。进一步加大和落实独立董事以及董事会制定,给予广大股东更多的权力来监督企业管理层的工作,从而为落实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加强对企业领导者的内部控制观念的提升
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否真正发挥实效,关键在于企业领导者对于内部控制的理解和态度。要明确企业领导的责任在于带领广大员工实现企业的发展、盈利,手中的权力不是自己肆意妄为的资本,而是广大职工给予的责任。通过各种企业领导干部培训班、讲座、参观、座谈、警示教育等方式,提高他们对内部监督的认识,让他们从内心自觉地接受监督和监控。
(三)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完善企业内部组织机构,在遵循不相容职务彼此相互分离的基本原则下,把各个职能部门分离开来,同时又要能形成各个部门之间既相互独立,权力明确,又相互协作,彼此制衡的管理体制,理顺企业内部的机构关系。同时还应该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激励机制、决策机制,在事关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形成民主协商、公开透明的管理机制,使得企业的每一项决策和决定都在阳光下进行。
(四)构建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和氛围,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应该由控制制度、控制措施以及控制方式构成。如何形成有效的制度、措施、方式,反映出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认知和态度。通过树立企业文化制度,加大企业文化建设,形成自上而下的良好的企业精神,构建科学合理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为真正落实内部控制提供环境条件。
(五)切实提高相关人员专业素质
企业之中大多数工人、员工的学历层次不高,文化素养较低,这些也是落实内部控制的现实羁绊。内部控制是一个科学的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专业知识,随着企业发展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各种新变化、新问题、新思想会不断出现,如果没有相关专业知识,不能及时应对各种变化,就很难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六)调动企业各个部门的监督作用
企业的各部门之间是相互独立的组织机构,各负其责,分工明确,但彼此之间也是相互监督的有效手段。在本着对企业负责的原则下,各部门之间可以相互监督,对对方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各种方式和手段向企业相关部门提出,经调查落实属实的,对监督方给予有效的奖励,调动企业内部监督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陈凤英.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对策[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2]王洪艳,刘静.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若干思考[J].会计之友(上旬刊),2010,(8).
[3]宋宝连.浅谈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的措施[J].特区经济,2012,(10).
篇4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是国家林业局唯一的科研机构,下设20个研究所,人员编制总数5090人。按非营利机构管理的机构数为8个,占机构总数的40%,核定非营利机构人员编制1091人,占原编制总数的21.4%;企业化转制的机构为11个,占机构总数的55%,职工2574人,占在职职工总数的69.8%;转为中介机构的1个,保留事业单位性质。
改革的重点是强化公益类部分,发展是硬道理,结合林业科学的实际出发,以促进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国家林业局党组十分重视林科院的科技体制改革,林科院搞好了,局就搞好了,多次召开会议,专门听取汇报和研究。为保护好林业的科技资源,特别批准同意为林科院成立6个林业自然保护区,为科研提供和保留了试验基地和相应的技术人员。
林科院的科技体制改革是从1996年开始,以院机关为突破口,出台了27个管理办法,将原有的19个职能处,精简为13个处,后勤分离出去,向社会化发展,目前机关人员90余人;
****年院召开了产业化工作会议,提出改革要以发展为目的,增强实力。认真抓了院办公司大大小小公司70多个的清理整顿、合并工作,并注册了一家1000万元的公司,由林科院内5大股东组成,其中院办作为控股方,出资510万元;
****年底至今一直抓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1)目前在向教育部申请,争取创办研究生院,努力加大人员的培养力度,力争在两年时间内将研究生数量翻一番。(2)制定了院的十五学科规划,设29个学科方向、86个重点研究领域。
林科院****年提出“一院两制”,即按现代企业制度管理转企部分,按“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建设目标管理非营利部分。林科院不主张、不强求转企部分与非营利部分的剥离,但又要遵循科技部改革的精神,所以得到国家林业局的支持,成立了6个自然保护区,保证了科研的完整和连续。
****年院工作会议,提出了“十五”的主题为“创新、产业化”五个字,创新,建立科技支持平台;产业化,增强实力。
****年围绕院的整体方案,进行操作,使方案变成现实。****年11月16日,林业局召开了动员会,林科院上报了总体方案。整个改革分5部分10个单元进行,每个单元为3个月,计划****年12月份完成。
在改革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制度建设。在“调整结构,分流人员,转换机制,制度创新”16个字上做文章。要靠制度管理,要有配套政策,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要给所长适当放权,对每个研究所研究员比例可不限止,由各所自主招聘,内部结构自主决定,但总编制数、预留20%流动编制应有所控制。改革由林业局组织、领导,院所负责实施。对理事会问题,认为理事会应由政府部门、出资方(包括社会企业)及行业知名人士组成,暂未出台章程。目前已基本完成的规章制度有:学科建设规划、国家林业局非营利单位全员聘任制实施办法、非营利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办法、非营利单位分配实施办法原则、未聘人员安置办法、领导干部公开招聘办法、院部职能处室干部聘任办法等。部分规章制度由林业局颁布实施。
林业局对林科院的改革支持力度非常大,从加大科研投入到发文协调各部门的利益关系,有效地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林科院科研体制改革的特点
(一)、加强领导,国家林业局的支持力度大。林业局非常重视林科院的科研体制改革,****年7月6日和****年12月8日两次专门召开局党组会议听取林科院的科研体制改革方案指定的情况汇报。林科院的有关科研体制改革的规章、制度,例如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等都是以林业局的文件下发,这样有助于整个院所科研体制改革工作的推进。在林科院4个试验中心因为科技部文件转制50%的规定而可能失去成果转化基地的情况下,林业局及时指导规划,筹建成立6个自然保护区,协调、处理好林科院体制改革有序发展。
(二)、坚持以实事求实的态度进行科研体制改革。在处理100万亩林业中试基地是否属地化的问题上,林科院申述说明林业科学研究中活体保存在山上、成果转化也在山上等特性,以及科学试验林、繁殖种子库、国防林、生态定位观测站等方面的要求,较好地保存了必要的试验基地,真正体现了改革促进着科研发展的目的。
(三)、注重学科建设的布局、规划。林科院在科研体制改革试点初期,即开始注重学科建设的规划、探索。从国家林业发展着眼,充分考虑林业周期长、生态环境需要保护、公益性强的特点。采取学科建设以研究所为基础进行,明确学科负责人。强化交叉学科,更新传统学科,发展新型学科。目前已初步确定重点29个,研究方向(领域)86个。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重视人才培养。林科院在制定改革发展规划时,注重人才培养。目前林科院已有在读研究生150余人,这在部属科研院所之中已属非常多了,但林科院结合体制改革,正在申报十五期间组建研究生院,预计在读研究生将翻一番,达到300人,由此确保科研生力军后继有人,实现林业科研创新可持续发展。
(五)、狠抓制度创新,约束科研体制改革有序发展。林科院在体制改革中注意在管理制度上创新,规范改革进行过程。改革开始的第一年就出台27项规章制度,而且在改革发展的进程中,还随时注意根据改革工作的需要,修订已有的制度,制定新的规章,努力进行制度创新,让改革进入规范、有序的过程。
三、几点体会:
(一)、职能部门的改革是科研体制改革的难点之一。林科院自1996年列为农口惟一公益类改革试点单位,把院机关的改革作为突破口,将19个职能处缩减至13个,分流人员120人,只保留90人编制。我部所属的四院同样存在职能部门机构臃肿,职责不明的情况,应借此次改革的机遇,在加强职能部门服务职能的同时,合理设置职能机构,形成精干、高效的机关队伍,更好地为科研生产服务。
(二)制度建设是体制改革的关键。林科院把“制度创新”作为改革的有力措施,拟制订的管理办法数十个,现已成熟的办法有7个。为了顺利实施各项制度,其中6项关键的管理办法都以中国林业局下文。建议我部借鉴林业局的作法,在涉及学科建设、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由水利部下发管理办法或指导性的文件,给予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政策上的支持,以推动四院的改革。我部要在第一次经验交流会上提出有自己特色的体制与机制改革措施和实施办法。
(三)产业化是转企的最终目标。林科院将院属70余个公司进行整合,注册成立“中林绿原公司”,把分散的资源集中,以实现产业化的目标。我部水科院、南科院、长科院也存在公司多,人员分散,无法形成规模化,在产品开发、工程设计、施工与监理等方面的资质缺乏等问题,需要部给予政策支持。
篇5
一、对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必要性的认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市依托城郊型优势,使城乡联系显著增强,农村经济、民主政治、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及其它各项事业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改变,突出表现为城乡差距过分悬殊。××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元,两者比例为:。如果再加上城市居民享有的医疗、住房等补贴因素,实际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达到:。农村和城市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我市要提前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和难点均在农村,所以把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和促进农村社会进步作为重中之重,由城乡二元格局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协调发展,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我市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分析。
㈠、有利因素
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年,完成农村社会总产值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镇、村、驻镇单位、农村中小学先后完成了基础设施的新建、改建或扩建,农村小康住宅改建率达到了%,农村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分别达到了⒍%,配套设施基本实现“四化”即道路硬化、四旁绿化、村容美化、净化,为城乡一体化进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城市大、农村小,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农村靠近城市,农产品市场容量相对较大,有就近吸引城市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以城带乡,发展乡镇企业,以工富农,发展农业产业园区和二、三产业的条件优越。
旅游资源丰富。我市境内有“天下第一雄关”的嘉峪关关城、悬壁长城、长城第一墩、黑山岩画、魏晋墓壁画等历史文化遗产和居世界第二的滑翔基地等自然景观,且这些旅游资源都地处农村,且农村具有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优越条件,如果将我市独特的旅游景观与丰富的田园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共同开发,将为农村第三产业和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农业开发已初具规模。双泉农业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完成,金汇果蔬基地、文殊食用菌基地、友谊特禽养殖基地、长城葡萄基地的建成,为我市培育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注入了活力。拱北梁水库、双泉水库、安远沟水库以及酒钢种植园的建成,为我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水土资源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全市实有耕地面积万亩,荒滩万亩,境内水资源可利用量亿立方米,农田水利设施基本配套,具有在城乡结合部、荒滩地带招商引资进行农业产业园及二、三产业建设的基础条件。
人文、地理环境较好。我市农村人口万人,仅占全市总人口的%,且靠近酒钢,具有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换农民身份的有利条件。
政策环境宽松。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决定》,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㈡、不利因素
镇区规模偏小,镇区人口偏少,辐射带动功能较弱,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我市个镇多表现为以镇政府为中心,周围零星建有若干不具规模的商业网点和服务设施,排水、路灯、绿化及社会文化服务设施基本未建成或不健全,基础设施较为落后。
城郊型特色农业发展不足,农产品品种少,且部分老化,不能满足全市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我市蔬菜在本市市场占有率仅为,且多为黄瓜、西红柿、油菜、土豆等市场价格低,效益不明显的品种;我市林果品种如苹果、梨等大部分品种已老化,销售难,造成挤压堆积,甚至腐烂。
二、三产业规模偏小。许多镇办、村办企业由于人才匮乏、产品质量差,技术含量低,资金少,在市场竞争中被挤跨。××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超过万元的有个乡镇。商贸流通、餐饮服务等三产业总量少,规模小,从业人员少。
债权债务负担沉重,再投入资金严重不足。据统计,自年以来,农村基础设施(不含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投资亿元,其中镇村筹集万元,农民自筹万元。农户三提五统、建校集资等各类拖欠款万元;村级债权万元,债务万元。农业再发展及基础设施资金严重缺乏。
三、我市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措施和思路
㈠、努力壮大农村经济,是加快城乡一体建设的基础。
城乡一体化的载体主要是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而城镇生长发育的速度和质量,最终取决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⒈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发展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主要途径,也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要针对目前我市乡镇企业数量少、效益差的现状,一方面要根据本地的资源优势,新建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另一方面要加紧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增加科技含量,改善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 同时要抓紧乡镇企业的制度建设,使之尽快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完成二次创业。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聚集,走连片发展的道路。“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局面显然意味着发展的低水平、低质量和整体的不经济。分散的乡镇企业是否愿意向城镇的工业小区集中,取决于土地购置成本、基础设施配套程度、政策优惠的力度等。在小城镇建设中应规划好工业园区,统一提供配套的水、电、暖、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利益机制和行政限制手段促使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
⒉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农业产业化是以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联结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使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化为社会化大生产。我市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是依托城郊优势,把农业办成实用型精品农业、实效型珍品农业和实质型旅游观光农业,满足城市的消费需求。大力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提高科技水平,坚持发展多品种精细蔬菜、花卉等高效作物。大农业内部结构要向林、牧业方面调整,在林业方面,要积极引进和推广优质、高效,适合我市种植的高新品种,对老果园要加大高接换优力度。在畜牧业方面,使优质牧草的种植和畜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小规模大群体的经济格局,重点引进和鼓励农户养殖有较高经济效益的肉用牛、羊及瘦肉型猪,扩大奶牛养殖规模,在满足城市消费需求的同时,增加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同时,要发展“一村一品”的专业化分工,规模经营的路子,也就是大力发展专业村,把一个村的经济建立在一种或二、三种产品的专业化生产优势之上。我市农村有这方面的优势,应着力培养壮大。如嘉峪关村有发展旅游服务业得天独厚的条件;断山口村有发展沙产业的条件;河口村有发展蔬菜产业的优势;冯家沟村有发展林果业及优质林果育苗的条件。还可以培养养牛专业村、养羊专业村等,要引导农民少种或干脆不种粮食作物,大力发展经济效益较高的专业种植和专业养殖。
⒊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以多种经营推进城乡一体化。根据我市工业旅游城市的定位和城市大、农村小的特点,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为城乡一体化建设增强活力。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重点,加快发展第二产业,壮大农村经济实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加速发展第二产业是壮大城乡经济实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关键所在。依靠丰富的农产品优势,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是农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着力培育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要坚持外延扩大和内涵提高并重的原则发展镇区工业,以集镇工业的发展带动规模农业、特色农业的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加速实现农业工业化,形成巨大的带动力、聚合力和辐射力,推动小城镇建设,壮大集镇财力。
以市场建设为纽带,发展商贸流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和休闲产业,兴办各种服务行业。以观光旅游活跃农村经济,推进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完善市场功能,吸引八方商家,以商贸流通的发展,扩大农产品外销数量,增加农民收入,进而促进餐饮业、旅游业以及其它社会服务业的发展,壮大第三产业规模。鼓励和支持农民在市区、城乡结合部从事二、三产业,将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转换为城市居民、产业工人或个体私营者,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镇区经济凝聚力。
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基础,也是城乡一体化的承载体。因此,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上,必须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适度超前。在建设上,以城乡结合部为突破口,分层次搞好开发建设,优先进行道路、水、电、通讯等建设基础设施。在资金筹措上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建设的多元化投资体制。要充分运用建立投资回报保障机制等市场经济手段,吸引企业、个人及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镇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经营,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打破单一的财政投入为主的模式。鼓励本市农民、居民带资进镇自建或合作建房。
㈢、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我市农业生产规模小,现行的一家一户的分散的经营方式已不能适应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需要。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要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上求创新,在有条件的村,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通过转包、转让、联合服务等办法,允许土地经营权依法有偿流转,允许把土地的使用权作为合作资本,并取得合理补偿。鼓励和支持个体、企事业单位、个体私营者在农村承包农民的土地兴办产业园区,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成为产业工人。
㈣、改革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
为鼓励农民和外来投资者进入小城镇,便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要逐步取消城镇户籍划分,凡在城镇已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已有稳定的生活来源,而且在城镇有合法的固定住所的,办理城镇常驻户口,并在住房、教育、就业及社会保险等方面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经商办企业的,应享受政府招商引资的所有优惠政策。
小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要坚持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严格履行审批手续的原则,由政府统一征用、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合理安排一定数量的城镇建设用地,确保镇区具有一定的规模。对在农村小城镇从事经营活动的农民,可根据其本人意愿,保留承包土地经营权,也允许依法有偿转让。
篇6
按照区委、区政府的部署,今天召开2010年*区工业经济发展暨临沪工业区建设推进大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省、市工业经济工作会议和区委二届八次全会、区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去年全区工业经济工作,分析当前形势,部署2010年全区工业经济工作。
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讲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肯定成绩,增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20*年是我区工业经济发展极为困难的一年,也是取得成效最显著的一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和广大工业企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坚定信心、沉着应对、逆势上扬,切实做到了全力以赴保增长,齐心协力促转型,科学发展创新业。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工业增长企稳回升。20*年工业经济运行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逐步向好的V字型复苏过程。年初,工业经济出现深度下滑,1-2月规上工业产值下降达17.8%,电磁线、不锈钢、木业等主要行业亏损严重,开工不足。4月份区政府及时召开“保增长、促转型”工作会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步扭转负增长的局面;三季度工业运行进一步得到稳固;四季度增长态势持续向好,木地板、纺织、不锈钢、电梯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稳中有增。工业经济力保增长,运行结果好于预期。全区68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470.3亿元,同比增长2.8%,其中12月当月完成45.7亿元,同比增长14.8%。
(二)运行质量明显上升。主要工业经济指标呈现了协调增长的良好态势,利润增幅高于利税、利税增幅高于产值。全年实现规上利税31.6亿元,同比增长6%,其中利润总额18.6亿元,同比增长10.4%。工业用电量同步走高,全区工业用电量达22.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
(三)工业投资增长较快。深入开展“项目建设攻坚年”、“百名领导联系项目”、“百个部门联系企业”以及“奋战一百天,实现保增长”等一系列活动,抓开工,促竣工,早投产。工业投资快速回升,招商引资全面完成市下达目标。全区在建1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56项,累计完成投资34.2亿元,同比增长12.1%。其中,新开工1000万元以上项目114项,同比增加20项,为历史上新开工项目最多的年份。大批项目建设为工业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
(四)培大育强成效显著。坚持优势产业先行战略,狠抓木地板、电磁线、纺织三大支柱产业和不锈钢、电梯、电机三大主导大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努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经过多年的培育,久立特材终于成功上市,取得了零的突破。“新象新牛”争创活动又有了新进展,富钢、洪波2家企业达到“新象”标准,新象企业总数达到了4家。尤夫纺织新评为“新牛”企业,且10家象牛企业的纳税总额达3.39亿元,比上年增长38.9%,占全区财政总收入比重已达到20.1%,大企业对地方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
(五)节能减排全面完成。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工作,工业能耗持续下降。45个节能减排项目全面竣工,完成投资2.53亿元,节约标煤2.9万吨;申报省、市绿色企业3家;全年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率为5.2%;化学需氧量下降率为3.2%,二氧化硫排放量保持零增长,均超额完成市下达的考核目标。
此外,去年制定了临沪工业区和内河临港产业带发展规划,工业大平台建设拉开序幕,极大地提振了工业发展的信心。产业集群培育、生产业试点、工业技术创新、中小企业融资等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特别是在浔各金融机构,新增存款、新增贷款,存贷比三项指标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有力地保障了企业资金需求。
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去年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面临保增长调结构的双重压力之大前所未有,各镇、开发区,各部门服务企业、合力扶工的力度前所未有,工业经济取得的成效也大大超过预期。这得益于区委、区政府“保增长、促转型”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也是各镇、开发区,各部门和广大企业齐心协力、奋力拼搏、共克时艰的结果。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全区工业战线的同志经受了考验,积累了经验,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借此机会,我代表区政府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去年的工业经济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感受和体会:一是必须做到正确判断、及时应对。针对我区工业经济总量偏大的实际,政企同心合力,树立了“保企业就是保工业保增长保民生”的理念,及时出台了有关针对工业企业“保稳促调”的政策措施。只有在保增长中,我们才有望实现调结构、促转型、谋发展。二是必须做到把握趋势、突出重点。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准确把握我区工业发展的趋势。既要立足当前,落实“治标”之举,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要着眼长远,探索“治本”之策,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三是必须做到思路清晰、超前谋划。根据我区工业发展平台受限的实际,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建设临沪工业区和内河临港产业带的发展战略,科学制定了建设规划,成功举办了上海推介会,既提振了信心,也解决了长期困扰我们的发展瓶颈,极大地拓展了工业发展空间。四是必须做到齐心协力、保障有力。政企同心,真心服务,有效服务,及时研究解决了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实践证明,合力扶工、合力兴工,才能实现工业平稳较快发展。
二、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加快发展工业经济的责任感
2010年工业经济发展的形势总体上好于去年,但影响发展的变数仍然较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较大,决不能掉以轻心。
一是保增长与防通胀并存,不确定因素增加。经济企稳回升趋势较为明显,但基础尚不牢固,外部环境仍有不确定性。当前,宏观经济存在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的现象。西方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贸出口不确定因素较多。从今年1月18日起已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信贷规模和用途受到限制,防通胀压力加大。国际石油和铜等大宗原材料价格变化趋势不明。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同时显现,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保持经济较快发展的难度进一步增大。
二是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同步,把握的难度增加。从我区看,经济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增长的质量还不够高,工业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依然突出。工业平台建设滞后,招商引资成效不明显。大企业大集团引领作用不强,“大好高”项目偏少,支撑发展的后劲还不足。企业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依然较大,企业增产不增值、增产不增效的现象较为普遍。电磁线、不锈钢等行业面临价格频繁波动、需求持续低迷、产能过剩等困境,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还比较困难,效益难以持续改善。从经济周期规律看,经济从收缩期转为复苏期要经历“去库存化”和“去产能化”两个阶段。目前我区工业企业的“去库存化”尚未完全结束,“去产能化”却已在展开之中。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要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这对工业战线的同志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是周边快速发展的围墙效应,竞争的压力增大。*工业有辉煌的过去,去年规上工业总量仍居全市第一,但大企业大集团比不上长兴德清、大好高项目比不上吴兴区、增长速度比不上安吉县。在昨天全市工业大会上,表彰的企业家数与工业大区的地位明显不相称。知耻而后勇,方显英雄本色。知难而退,停滞不前,企业会被市场无情淘汰,我们会对不起历史,对不起这份工作,也对不起供养我们的*人民!
三、明确任务,以六大产业为重点深入推进转型升级
2010年是完成“十一五”规划的收关之年,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下同心奋力发展的一年。我区工业经济工作要以“转型升级加速年”为重点,以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为突破口,努力提高平台承载能力,大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服务企业健康发展。今年的重点工作是:
(一)以六大产业振兴为抓手,加快转型升级。
重点是抓好木地板、纺织、电磁线、不锈钢四大百亿产业及电梯和电机二大五十亿元产业的倍增,加大新兴战略性产业培育。
一要把握三个环节。工业转型升级怎么抓?重点是把握好产业、产品、企业三个环节的转型升级工作。产业的转型升级要突出“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既要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加快区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把具有比较优势的六大产业做强做大,又要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大力引进新兴产业。产品转型升级是企业产品结构的再优化,要瞄准市场占有率高、附加值高、效益高的产品,不断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转型升级包括组织结构创新、技术管理创新和业态创新,努力完成从传统低端、低附加值制造到现代高端、高附加值制造的转变,积极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产业转型升级的主体是政府,产品和企业转型升级的主体是企业。在坚定不移抓转型升级中,要明确政府和企业各自的目标任务。
二要明确推进重点。年度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项目,落脚点在企业。各镇、开发区以及各部门和企业都要按照六大产业规划列出的项目单子,加快推进。同时,对现有企业要强化服务,广大企业要敢于与强者比赛,与大企业比肩,积极增加投资,做大做强。今天会上下发了《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木地板产业倍增计划》征求意见稿,上午会议上还下发了《关于开展转型升级加速年实施方案》,这些文件都有很高的含金量,可以说是*区历史上力度最大的支持工业发展的政策,目的是引导企业谋划项目,建设项目。请大家认真研究,提出修改完善意见,会后将尽早下发执行。
三要深化推进机制。根据区委、区政府精神,各镇、开发区以及各部门要紧紧围绕“三年翻番、总量冲千亿”的总目标,建立和完善重点产业由一名区领导牵头、一个部门主推、一个发展规划引导、一个保障体系扶持、一个工作计划推进的“六个一”制度,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根据产业特点和发展基础,将六大产业的各项年度推进目标分解到各镇、开发区,建立健全科学的年度考核机制,强化考核推进。做到年初有任务,年中有督查,年底有考核。
(二)以抓项目建设为龙头,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抓经济主要抓工业,抓工业主要抓项目。要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项目干。孙书记昨天在全市工业经济大会上讲,项目是真抓手,抓项目是真功夫。
一要抢抓机遇规划一批大项目。*工业与其他县区的差距,主要是在大项目。我们既要立足现实,发挥六大产业的比较优势,按照产业链配套的原则,抢抓机遇规划一批大项目,比如化纤行业的溶体直纺、铜加工的行业光亮铜杆、铜带;大型铸锻件等。也要无中生有,以敢为人先的勇气,招引一批大项目,如临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今年力争亿元以上项目达到30项以上。
二要着眼长远优化投资结构。强化政策引导,鼓励企业积极抓住工业经济企稳回升和扩大内需带来的新机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重点特色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有效投入对经济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坚决制止资源消耗大、污染重、效益低及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以增量的有效投入来促进工业经济提质扩量、转型升级。同时,还要加大淘汰落后的工作力度,今年要全面完成再淘汰20%粘土砖瓦窑和2.4米以下水泥磨机的任务。
三要鼓励企业狠抓技术创新。围绕重点发展的六大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以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为目标,组织实施100项产学研合作及科技攻关项目,完成省重点新产品开发300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8%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23.5%以上。
(三)以大平台建设为突破口,提升加快发展的承载能力。
今年是“平台建设突破年”。我们要抓住省政府构筑产业发展新平台和开发区整合提升的历史性机遇,以临沪工业区和内河临港产业带为重点,超前谋划,创新建设和管理体制,力争平台建设有大的突破。
一要深化规划。这次市政府确定的南太湖产业集聚新平台,将我区长湖申航道以南,申嘉湖航道以北的90多平方公里全部纳入规划之中,包含了临沪工业区和内河临港产业带,这是我们最大的历史性机遇。我们要按照总体规划要求,进一步深化细化规划,近期开发区块都必须有控制性详规,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明确分阶段的建设任务。
二要创新体制。要研究大平台建设管理体制,打破乡镇分割各自为政的格局,既要充分发挥各镇、开发区的积极性主动性,又要在区级层面上为平台建设创造条件。区政府将统筹协调解决规划指标、融资担保、产业布局、推进时序等重大问题,构建多主体建设、多元化融资、多方式投入、滚动开发和分步实施的建设开发机制,集全区之力,建设产业集聚大平台。
三要加快建设。平台建设的重点任务已经明确,上午已作了详细布置,各镇、开发区务必按照年度推进要求,全面完成任务。
(四)以“培大育强”为着力点,加快培育大企业大产业。
企业是推动转型升级的主体,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所在。做大做强一批具有行业龙头地位、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事关我区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和抗风险能力。
一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大企业在资金、技术、品牌、管理等方面优势,以产业链为纽带,加快兼并重组步伐。特别是木业、电机等企业家数多,产业集聚度低的产业,要积极推广“一大带多小”的模式,组建虚拟或实体的产业联盟,在培育大企业上取得突破。行业龙头企业要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区政府将采取“一企一策”的方式加大扶持力度。去年区政府整合市、区两级资源,为富钢集团制定了总额达5000万元、500亩用地的支持政策,鼓励上大项目,培育百亿企业。大家可以参照学习。
二要实施行业倍增计划。作为转型升级加速年主要内容的“六大产业倍增计划”已经明确各行业的发展重点、目标和方向,这是*工业经济的基础,详细情况已有书面材料,请大家认真学习,坚决执行。同时,也要十分重视新兴战略性行业的引进和培育,增加工业经济新增长点。区政府承诺,我们将内外资并举,本地企业与外来企业一视同仁,不看来之何地,不问出身,只要是大项目,好项目,只要对*经济发展有利,都坚决支持。
三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管理者素质,鼓励和培育上市企业。今年要争取有1家企业成功上市,2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3家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革,建立*区上市企业后备库。同时,要加快中小企业成长,重点抓好100家以上微小企业进入规模以上统计管理。继续开展新象新牛企业家培训。建立政府企业信用贷款专项,为企业融资提供担保等服务。
四、真抓实干,合力推进工业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
针对今年复杂严峻的局面,各镇、开发区和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工业经济的领导,进一步增强合力扶工、合力兴工的浓厚氛围,真抓实干,着力为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一要加强运行监测。密切关注经济运行,花力气掌握真实情况和真实数据,及时应对热点、焦点和苗头性问题。建立健全协调联动机制,有针对性地加强重点行业、困难行业和企业的分类指导,确保社会稳定。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完成六大行业协会的建立或换届改选工作。这些工作,我们发改经贸部门,各镇分管镇长和企业服务中心的同志,务必高度重视。
二要狠抓要素保障。主要是落实《关于转型升级加速年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木地板产业倍增计划》三个政策性文件,已有书面材料,请大家会后尽快反馈意见,区委区政府研究后下发执行。
篇7
据有关资料显示,房地产市场已成为外商直接投资 的第二大行业。外资已经成为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重 要参与者,其影响和作用不可忽视.
一、外资流入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正面影响
(一)有利于房地产金融体系的发展 近几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发展,很大程 度应该归功于国内银行体系金融的支持。首先从国 内房地产市场运行及其资金链来看,房地产企业各 个环节所需要的资金基本上都是来自银行。由于受 到现行金融市场的制度约束,国内房地产金融主要 以银行信贷为主,其他金融方式如上市融资、信托融资、债券融资等方式所占的比重都是非常小的.
房地产行业过高的负债率也就意 味着房地产企业把大部分的风险都转移到了银行,从表面看,短期内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利润降低了银 行的不良贷款率,但必然加剧房地产贷款的长期性 和银行资金来源短期性的矛盾,从而加大了商业银 行的中长期流动性风险以及银行信贷结构的不合 理性,由此导致了银行贷款期限结构的严重错配.
外资可以通过直接投资和间接融资的方式来承担 部分融资责任和金融风险,使房地产行业在选择资 本来源、确定资本结构和决定资本运用方向上更具 有灵活性和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国内房地产 金融体系的多样性.
(二)有利于弥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资本短缺,2006年我国经济开始出现过热迹象,为对冲外 汇占款增加的流动性和抑制国内的通货膨胀,2006 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经8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 率,5年期以上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由5.85%上调到 7.83%。并且18次上调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 率,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一度达到17.5%的高位.
同时,为加强房地产信贷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先后 两次下发文件紧缩住房信贷。在紧缩政策下,房地 产开发成本提高,房地产开发融资困难。从表2我 们可以看到,房地产企业的负债率是非常高的,银 行方面的紧缩极大限制了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外资 的进入正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房地产企业的资金 之困。如恒大地产,其在2006年开始急剧扩张,其 最大的瓶颈就是资金,美林和淡马锡等金融机构先 后为其融资达8亿美元,为恒大其后的爆炸性发展 打下坚实的基础.
年份实收资本资产总计负债总计资产负债率
2005 13 927 72 194 52 521 72.7
2006 16 172 88 398 65 477 74.1
2007 19 438 111 078 82 680 74.4
(三)提高房地产行业的服务水平和专业化水平 随着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和开放程度的进一 步提高,外资投资中国房地产还伴随国外先进的房 地产服务公司的进入。外资房地产服务公司的进入 首先会使该类服务公司的市场进一步扩大,经验积 累更加丰富而服务质量更提高一步。其次,会促进 外资服务公司的进一步进入,并促进内外资房地产 服务公司间的竞争,使他们提高服务质量并降低服 务成本。这一切对房地产业来说,最终会以更低的 成本为房地产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会提升房地产 产品的供给水平,推进产业升级,也使房地产业各 链条更具专业性.
(四)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加强国内房地产 企业的竞争能力 外来投资者为国内房地产行业带来了成熟的 管理体系和先进的操作经验,促使国内房地产企业 学习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 不断创新经营机制和改革管理体制,提高房地产企 业的经营能力,促进房地产设计、施工、开发和房地 产金融等各领域的成熟和发展,并促使国内房地产 企业在理念上与国际接轨,使国内房地产企业有更 多的机会参与到国际市场,从而推动中国房地产市 场融入国际市场的进程.
外资进入加剧了房地产市场竞争,加速企业优 胜劣汰的过程,促进国内房地产企业不断提升自身 能力。外资的大量涌入会直接冲击国内各大房地产 开发企业原有的利益分配,也会刺激他们尽力加强 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程,而中小开发企业则面临着 更加严峻的生存挑战,这也将迫使它们不断改进技 术和设备、强化创新及管理理念,进一步提高房地 产产品的供给水平,塑造品牌以提升自身的竞争能 力。同时,优胜劣汰也将推动国内房地产企业之间 的并购重组,提升整个行业的水平.
二、外资流入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负面影响
(一)扩大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加强市场波动性 外资进入我国房地产市场一般以大城市为主, 在房地产投资类型中又以投资中高档市场为主。由 于对高利润的追逐及跟入效应,高档住宅和商业地 产的炒作,势必由于交易活跃和利润率攀高而挤压 中低档房产的投资,造成中低档住宅市场供求失 衡,进一步抬高其市场价格,继而造成中国房地产 市场结构性过热,使中高档市场风险增大。另一方 面,外资的大规模进入,将推动非居民机构和个人 购房的比例不断增加,容易形成较强的房地产市场 “标杆效应”,推动国内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而中 国居民实际消费能力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会促成 一些地区出现“高空置率高房价”的现象,容易产生 房地产过热和房地产泡沫.
从外管局提供的数据来看,2008年6月开始的 连续四个月,外汇储备月增量远低于当月贸易顺 差。从图表1看,外资流出较快的几个月和住房空 置率升高的几个月的走向是比较一致的,尽管中国 房地产市场由热转冷很大程度上和国内紧缩政策 以及国际金融危机有较大的关系,但我们还是可以 认定在中国房地产市场骤然变化的过程中,外资撤 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 自1996年开始,中国每年的经常项目顺差都 在100亿美元以上,同时维持了十多年的经常项目 和资本项目双顺差,截至2008年底,中国的外汇储 备已经达到惊人的2万亿美元,这使人民币承受着 巨大的升值压力。表2进行了外资流入房地产市场 的数量和外汇储备同期增长量的比较,从中我们可 以看到近些年来流入房地产外资大约占到了新增 外汇储备量的2%~3%,房地产外资己成为了国家 新增外汇储备的重要来源之一。如果不对流入房地 产市场的外资加以限制和规范,这一影响仍会持续 作用于未来我国的外汇储备,从而给予人民币更大 的升值压力.
近年来,由于对国内房地产价格不断上升和人 民币升值的双重预期,境外资金流入房地产的规模 不断上升,这已成为国际收支顺差的一种重要来 源。这些境外资金在汇率趋于稳定时,可以获取房 地产价格上涨的收益,而一旦汇率发生变动,
2005 252 2089
2006 394 2473
2007 650 4619
2008 726 4178
以获取房地产价格上涨和人民币升值后的双重受 益。只要对人民币升值预期没有根本改变,境外资 金就将继续流入房地产领域,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 难度就会增加。从国外经验看,这个情况可能维持 数年,形成虚假的房地产市场繁荣,进而形成房地 产泡沫。在这种机制下,形成了外资进入、人民币升 值、房地产价格上升的三者不断地循环,最终将形 成巨大的房地产泡沫.
(三)制约了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1.如“国六条”第一条规定:“切实调整住房供应 结构。重点发展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 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各地都要制定和实施住 房建设规划,对新建住房结构提出具体比例要求。” 由此可见,目前国家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的一个 主要目的就是改善房地产业的投资结构,加大中低 档住宅投资,而国外资金进入国内房地产业的领域 往往是高档住宅与商业地产、写字楼,这势必会对 国内尤其是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造成影响,甚至 形成结构性泡沫.
2.我国房地产市场在2007年出现过热迹象,房 地产价格的疯狂上涨不但使大部分普通百姓买不 起房,更酝酿了资产价格不断上升过程中金融系统 的风险。于是央行试图通过提高房地产企业开发自 有资金需求,来对房地产市场降温。然而,境外资金 不受货币政策的调控,通过结汇投向房地产,这既 加大了人民币资金投放,也间接地引起银行信贷的 扩张,增加了货币政策调控信贷规模的难度,从而 影响宏观调控的效果.
3.我国在近两年出现明显的经济过热,2008年 上半年通胀率一度接近8%,为了防范经济过热,我 国在近2年的时间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17.5%, 而1年期存款利率于2007年底提高至4.14%,加息 是为了限制国内的流动性,但是国内不断加息的同 时,西方各国却在为了刺激低迷的经济不停减息, 由此的结果便是形成了巨大的利差,这反而刺激外 资进入中国实现无风险套利。再考虑到外资进入中 国的投资渠道有限,其中很大一部分便进入了中国 的房地产市场。如表2所示,外汇储备的增加和外 资进入房地产的数额成正相关。外汇储备增加,势 必要引起等量的基础货币投放到市场上,这反过来 又促进了国内流动性的过剩。显然,外资的流动大 幅度削弱了央行加息期望的效果.
三、加剧金融体系风险
中国房地产快速增长主要在于银行体系的金 融支持,从各渠道得到的银行信贷占房地产市场资 金来源的70%以上。外资流人进一步加大了银行业 的风险,房地产行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由于 目前的房地产开发资金中,企业自有资金约占 35%左右,其余大部分均来自银行贷款。销售环节上 银行的住房按揭贷款最高可达八成。因此,每有1 美元外资进人房地产市场,对应着30~50元人民币 的银行贷款发放。从这一角度分析,如果对外资进 入我国房地产业后全部进行贷款处理,信用额度将 扩大到1000亿以上,这将大大增加银行体系的信 贷风险。再者,外资尤其热钱对于预期收益以及国 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动非常敏感,再加上外资行为具 有“羊群效应”,如果发生房地产泡沫或者危机,那 么外资的集体撤离对我国的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将 是非常巨大的打击.
当前,存在着房地产价格下跌和外资撤出相互 作用的循环性风险,外资撤出本身对我国经济并没 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持续下调则 对国内银行体系具有较大负面影响:一是住房抵押 物的风险;二是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三是房 地产开发商银行信贷的风险。一旦房地产价格开始 剧烈的调整,最终承担系统风险的是银行体系,继 而通过银行体系传导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去。日本的 十年经济萧条,以及东南亚金融危机,均是以外资 撤出为导火索所引发的.
四、结论
一是外资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有利于中国房 地产金融体系的发展、弥补资本短缺、提升服务管 理水平以及加强房地产市场的竞争,这些正面因素 正是我国一直致力于引进外资的原因。只要正确合 理地使用外资,它将是推动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 利器.
二是外资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加大了中国房 地产市场的泡沫、干扰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加 大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金融体系的风险,这些负面 因素也是我国在引进外资的同时也要限制外资的 原因。一旦对房地产外资的监管失位,它很有可能 危及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
三是外资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具有两面 性。我们需要做出更大努力,完善房地产金融体系、 加强金融监管以及引导外资合理进入房地产市场, 这样才能真正把外资引入到我国的房地产建设中 来,才能有利于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 上一篇:乡镇项目谋划情况汇报
- 下一篇:煤矿水害专项应急预案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