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深处范文

时间:2023-04-01 09:25: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灵的深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心灵的深处,像从未有过的霓虹。在那七彩的颜色上,看见某时某刻的某一地点曾出现那条绚烂的彩虹。那绚烂是我的笑容吗?为何我见到它,嘴角竟会不由自主地轻轻上扬?

轻轻拨开心里那铺满灰尘的生命乐章,看见我用孩童的笔体坚定的写下那“坚强”。是啊,我要坚强,我不要让泪水在重新挂上我的脸庞。可又想想,在自己懦弱的时候,是否也曾想到过自己所谓的“坚强”。曾经遇到多少事情,我都会小心翼翼地告诉自己要坚强,只要是我像去做,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谁能知道这“坚强”的背后隐藏这多少的希望。于是,我用成长的字体写下“希望”。

世间的芸芸众生,都怀着生的希望。盲人心中怀着光明的希望,残疾人心中怀着健康的希望,病人心中怀着生存的希望……我曾希望能屹立在高峰上,俯视着天地间的万物;我曾希望能翱翔在蓝天下,和蓝天、白云来个亲密接触。“努力到绝望为止”,什么时候能够让人感到绝望呢?永远不会吧,那就努力吧,努力奔向幸福的方向。

幸福,似乎是所有人的希望,这也是我从未失去过的东西。我,一直都沉溺在幸福的世界里,就连一句小小的问候,也能使我心中充满幸福的感觉。每个人都从未缺少过幸福,少的是一双发现它的眼光。幸福在我们的心灵最深处,只有善于挖掘,你才会发现它,发现幸福原来一直在你心里。

在心灵的最深处,提及幸福,我热泪盈眶……

篇2

像这样的事情已经不知道发生了多少次,但面对妈妈苦口婆心的劝告,我根本不在乎,而且更变本加厉了。

终于,有一次,我看电视直到11点多,妈妈又来劝我,而我还是不听。在盛怒之下,妈妈狠狠地打了我一巴掌。“你这个不受教的孩子,我三番两次的劝告你不听,还变本加厉了,你……你……你到底想怎么样啊?”

我愤怒地望着她,一下子冲了出来,进了自己的房间,发泄着自己的情绪。

第二天,天灰蒙蒙的,我早早地起床,妈妈看见我,淡淡的对我一笑,“饿了吧!我已经帮你乘了一碗饭了,你快去吃吧!”但是我并没有理她,径直地走了。

篇3

关键词: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人物形象

一、概述

自从《巴黎圣母院》问世以来,人们进行过很多相关分析。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本文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入手,利用它可以找出本质的原因与人物的人格行动变化的内驱力。而此前的分析往往缺乏“人”的维度,不是从自身出发的,而是以某个外在“第三者”再看心理,也就是作者的、读者的、人物的心灵为中心的“作为一种现代西方的文学批判理论,精神分析学在中国文坛的几起几伏是难以避免的,但是,作为一种文学批判方法或者是文本阅读模式,其潜在价值远远没得到充分的发掘,但是其广阔的批评前景却是无限的”[1]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将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结构部分。自我是人格意识结构部分,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按照现实原则,监督本我,适当满足。超我则是人格中最文明道德的部分,他代表良心,以及自我理想,按照至善原则,指导自我,限制本我,达到自我典范。

三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统一的人格。本我不顾现实,只要求欲望满足,寻求快乐;超我按照道德准则对人的欲望和行为多加限制,而自我则活动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它既要通过知觉和思维来满足本我的要求,又作为控制系统把人们违背道德规范的欲念驱回到无意识中,对精神活动起调节控制作用。这是因为“人格中的能量是稳定的,当自我获得了能量,本我和超我就必然失去能量。一个方面获得能量后,其他方面势必失去能量。[2]

二、理论品人物

1.爱斯梅拉达:“超我”形象

善良美丽的爱斯梅拉达天真纯洁,乐于助人。在她身上,本我,自我与超我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可以说,爱斯梅拉达是“超我”的形象代言人。她漂亮而善良,道德与理性的力量在指引与约束着她的一举一动。

从本我上说,虽然对于伽西莫多的外貌她不能接受,但看见他在烈日下受笞刑,因口渴而呼号时,她还是给他送去了救命之水。她用理性克服对伽西莫多的恐惧,而完成超我中所追求的至善原则。后来他一直在帮助她,内心感动却还是接受不了他,这实际上也无可厚非,本我中的快吩则在起作用。

在巡兵追捕时她本可以安全地藏在她妈妈的“庇护所”里,但看见了弗比斯之后她却抑制不住到窗口呼叫他,自己将自己暴露了。因为本我中对他的爱已无法克制,自我这个监督者和仲裁者也克制不住本我的非理性冲动,其防御职能已崩溃。在一次次濒临死亡之际,副主教都以她的自由与性命威胁她,试图让她屈从,但她却誓死抗争到底。虽然副主教也同样热烈地向她表白,渴望与她在一起生活。但他为了得到她所采用的种种卑劣手段让她至死都无法接受他。在她心中,他是个怪物、凶手。因为超我中的良心与道德使她认清他的真面目,而正确指导自我用理性去限制本我。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她的死直接原因是她本我中的即自身爱的迷误所导致的。诚然,她对爱情的执著是纯洁、善良、高尚的表现,但人格中的能量是稳定的,超我获得了能量,本我和自我就失去了能量。

2.伽西莫多:“兽一人一神”的转变过程

伽西莫多是个不幸的人,是个弃儿不说,丑得被人们称为魔鬼。一开始他的超我几乎是一片空白。因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从周围发现的只是憎恨、嘲笑和咒骂,于是他也学会了憎恨,拾起了别人用来伤害他的武器。而实际上,他的本性也许并不是凶狠的,否则他也不会被爱斯梅拉达的举动所感动。

然而,追求美是人的本能欲望,看到善良美丽的爱斯梅拉达他同样也抵挡不住美的诱惑。在以后她身陷困境中,他都义无返顾地挺身而出。他意识到自己的丑使他的爱不可能得到她的接受,但他还是用自我的理性与她保持适当距离,默默无闻地保护着她,不求回报,这正是出于他本我中对她深深的爱,也是人性中所散发出的美好光辉。虽然内心里他很渴望得到她的爱,但他这种本能的爱没有扭曲,因为他自我中的理性发挥了很强的控制作用,他不强迫她,也不威胁她,更不会伤害她。超我中的道德使他不忍心破坏美的事物。他接受现实,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后来他的英雄壮举,可以说是超我加自我的力量,即道德和理性的力量。这两种巨大的力量也是本我的能量被理性化,被道德化,也就是说加西莫多的本我能量是受理性的约束,逐渐转化为道德力量。我们看到的是他身上散发出来的神性的光辉。这种心灵的伟大与美已掩盖了他外表的丑。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有多少个人能做到像他那样去爱呢?相比之下,我们自叹弗如。一个人的外貌虽不能由自己决定,但一个人的心灵却是可以塑造与培养的。一个人如有着天使的容貌但却有着魔鬼般的心灵,那是很悲哀的。伽西莫多值得我们学习与称赞。

三、结语

当我们换个角度,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去分析人物心灵深处的王国时,发现我们给予了他们更客观的评价:爱斯梅拉达并非完美无缺;加西莫多并非丑陋不堪。因为每个人心灵深处都有自己的一个王国,有着原始的欲望与道德底线。若想让这个花园不荒芜,永远美丽,就需要我们处理好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关系。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协调自我、本我与超我的关系,让自己的心多一份宽容,让自己的人格更加完善。

注释:

篇4

一九八三年大学毕业,我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崇拜她;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热爱她。二十三年的教学工作,我和学生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离不开教学,离不开学生,学生也离不开我。当一名教师,我终生无怨无悔;为了学生,我愿意奉献一切。我热爱教学,深爱着我的学生;学生喜欢我上课,渴望着我当班主任。他们勤奋好学的精神,善良纯真的心灵,飞扬浪漫的激情,丰富了三尺讲台的内涵,滋润了单调的教学生活,深深地感动着我,让我感受到人生的光芒;牢牢地刻进了我的脑海里,感动镶嵌在我的心灵深处。

教育植根于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深沉的爱……”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教师人格力量的核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二十三年来,我以爱为根本,全身心地投入教书育人工作中,尤其是对那些缺少母爱或有困难的学生,更是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正因为我无私的爱,如春风,似细雨,滋润了学生的心田,同学们互相帮助,努力拼搏,创造了一个至今为至前所未有的健康向上、朝气蓬勃的优秀班集体,培养了大批品德高尚、能力全面的学生。这是爱心浇灌的硕果,是相互感动的结晶。感动是推动生命之舟的波浪,是驶向成功的动力。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因工作需要我到省城学十天,下午三点钟的火车,上午我把班上工作安排好,可同学们让我中午两点钟一定到教室来。这些孩子在搞什么名堂?两点钟,我怀着好奇之心走进教室,教室里干干净净,全班同学正襟危坐,表情凝重严肃。看见我进来,班长站起来恭敬而激动地说道:“谢老师,您就要出远门学习,我们中午连忙学会了一首新歌,为您送行,这就是《祝你一路顺风》,同时请您放心,我们保证各方面名列前茅!”那一瞬间,我的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凝视一双双含笑、温馨且噙着泪光的眼睛,我的内心隐隐作痛: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只是短暂的分别,请你们格外珍重!我要好好地爱你们并被你们爱,我要精心护理和珍惜这份感情,让爱在心中陪我们直到永远!教室里歌声荡漾,同学们用心唱着,“那一天知道你要走,我们一句话也没有说……祝你一路顺风!”,女生在低声地抽泣,个别男生也红着脸流着泪,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感动得热泪盈眶,心中祈求让我拥住这一份永恒……一晃就过了九年,可同学们的身影常常在我脑海里萦绕,真诚的祝福声时时在我耳边回荡,深情厚谊浸透在我的骨子里,渗入于我的生命中。

似水流年,往事如烟。蓦然回首,只见烟云流动,在那年轮的印痕上,印满了重重叠叠的生命的影迹,学生们纯真的情感溢满我的记忆,溢满了整个的心灵,那是人性最纯最美的光点,是生命里最深处的泉源。感动是绚烂多姿的鲜花,是一抹最温馨的春心。

开学了,电子班一女生来给我拜年,带来两根冬笋和几个油炸的糯米糍粑,我再三谢绝,可她一定坚持:“谢老师,您一定要接受。冬笋是我爸昨天上山挖的,很新鲜的;糯米糍粑是我妈昨晚才炸好的,爸妈说谢谢您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家里穷,拿不出像样的东西,这是我们家的一点心意,你无论如何也得收下。”我无法用言语描述那一瞬间的感动,我们默默地、深情地凝视着……望着这位勤奋好学、懂事可爱的女生,满腔炽情不知从何说起;看着茶几上那两根冬笋和几个油炸的糯米糍粑,我仿佛看见在偏远的穷山区,女生她爸在凛冽的寒风中搓着冻肿的双手用力地挖着,看见女生她妈在昏暗的灯光下用心地揉着糯米粉做糍粑;我的眼眶潮湿了,乍然间,我感觉到从我内心深处涌现出一股炽热的温泉,流进四肢百脉,温暖着我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渗透进我的血液里,我感觉温暖极了,我更体味到教师责任的崇高。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昨天这位女生打电话告诉我,她获得了一等奖学金,并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多好的孩子!多好的学生!我为她感到自豪!

斗转星移,岁月如歌,感动似海。悠悠岁月,吟唱出人生的真谛;瞬间感动,体味到生命的价值。感动,是我快乐的起点、幸福的终点。当我失意、困惑、迷茫时,重温那一瞬间的感动,所有的不快都会随风而去,只留下这份感动带给自己的震撼;当我愉快、兴奋、激动时,回味那刹那间的感动,心底的幽香将随风流舞,弥漫在我的四周,飘散的芬芳在心田荡漾,浸入我的骨子,温暖着全身,情怀更加的美好。

光阴似箭,转眼文秘三班即将毕业,同学们难舍难分,举办了“路长情更长”烛光晚会,同学们互吐衷情,倾诉三年的师生情、同学谊。光影摇曳,泪眼婆娑,学习委员文斌激动地走到我的面前,哽咽说到:“对一个从小失去母爱的我来说,老师,您就像妈妈一样,给了我慈母般的爱,我从心底感谢您,绝不辜负您的期望。”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可爱的孩子!我的眼睛湿润了,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幸福和快乐的人,拥有一块得天独厚、广阔肥沃的土地!感动,让心贴得更近,情义更加浓厚;当调皮的军政同学拿起话筒说了一番情真意切的话后,我感慨万千,感动无比……“老师,同学们,我非常感谢你们对我的关心与关爱,我在这里真诚地对你们说:对不起,我总是让老师操心,总是给班上抹黑。虽然我表现不好,可我真的很爱你们,舍不得大家……”。最后大家合唱《祝福》:“不要问不要说一切尽在不言中,这一刻偎着烛光让我们静静地度过……愿心中永远留着我笑容,伴你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感动轻轻抚过柔软的心田,激起阵阵爱的涟漪,漫漫人生路,情义永相随。

篇5

我,此时,又深注了那相框的照片,虽然相片上有着慈祥和蔼的笑容,可是我却感觉不到那气息了。

雨,淅沥淅沥的下着,忽然雨滴变大了,掉在地上水花四溅,这让我想起了“留得残荷听雨声”亘古不变的忧伤与苍凉。

“小莹,无论外祖母在哪里,你都要学会坚强。”这句话又荡漾在我的脑海里,使我不禁拿起相框,抛下神伤的脸。此时,眼睛一直注视着外祖母,手抚摸着起外祖母的脸。我,或沉思,或微笑。只需一阵风,把我带到天堂与外祖母相会。这时得到的是“泪眼落花花不语,乱红飞过千秋去。”的伤感。

风,呼呼的吹着,忽然一语“风,麻烦你大些吧!把我吹向遥远的天堂,我想与外祖母独自两人倾诉。”风更大些了,吹得路旁的树伸弯了腰,一摇一摆的。

心灵深处的风雨,请倾听,那是什么?是心的声音啊!

“外祖母,你最爱看花了,花总让你陶醉。你最爱看国色天香的牡丹,玉洁冰清的夏荷,风高霜洁的秋菊,凌寒独自开的冬梅,是啊!您爱花。”我拿着相册喃喃的说。

篇6

有些人,他们明知道自己的过错,却没有勇气承担这一切,尽管他内心也充满了愧疚,但他却害怕事情暴露的结果,尔后自己的责任心被恐惧所替代。

这样一次一次地重复,一回一回地逃避,他那正义的责任心便被正常的恐惧大吃一惊压缩压缩再压缩,最后被压在了他心灵的最深处,被囚禁了起来,缠住了四足,无法运动,只能默默地流泪,只能看着暂时陷入迷茫,脱离正轨的主人。而这一切迷茫的他却还自得其乐,全然不知自己的处境。而正义的他,对这一切都无能为力。

但是,邪不压正,这是规律,是常识。他最终还是会被某些事所感化,并醒悟过来。这时他回顾着自己的所作所为,便会感到那些垃圾时间使自己虚度了大好的年华,这让他遗憾不已。

是什么让他们醒悟了呢?这种力量是什么呢?他们往往会丢失什么宝贵的东西才会觉醒并重新站立起来?这是因为他们的责任心归来了!

让我们的责任心充满力量,充满爱,让我们的责任感遍及全身,让我们人人都能够成为正义的化身!

篇7

不知道是哪一天,我突然发现自己有一个影子,起初我并不是很在意。久而久之,我发现它已经开始一点点操控我的行为。当我想开始对它近一步了解时,却发现它很模糊,我看不到它的实质,我开始迷茫,不知道该怎样阻止它和我的意志、性格融合为一体。

没有人阻止,于是,它在我的体内疯狂地猛长。我无法控制自己,一点点、一点点。我成了它的傀儡,我开始叛逆,它成了另一个我……

“欣儿,来喝杯牛奶吧!”妈妈关切地唤道。我瞟了一眼,摇了摇头。“这孩子。”妈妈嗔怪道,“乖,你正处于生长发育期,要补充营养啊!牛奶可有营养了,喝一点吧……”“好烦!”我甩下妈妈一人在客厅里,怒气冲冲地回房,“咚”的一声关上了门。可我随即后悔起来:这是我吗?我无语……

我的人生正在迈入另一个阶段吗?为什么我觉得自己变得好陌生,爱发泄脾气的孩子。其实我也在努力克制着自己,只是我觉得自己好累,我承受的压力真的让我无法呼吸。我时时刻刻都在思考着:这些应该是我承受的吗?或许,是我太多愁善感了吧!

但我真的觉得人的心思不可捉摸,且再也没有真正心灵纯真的人了,即使我也不完美,但这确实使我很失望。我想,我没有真正算得上知己的朋友,真的很悲哀,我的心声不知该向谁倾诉,只有我自己独自分享自己的喜与悲,以致于我的心思很复杂。不知道这样形容对不对,我觉得自己有了内心深处的城府,我喜欢独自在自己的房间里思考,我想和朋友倾诉,却只会欲言又止,这是我吗?是那个大大咧咧的假小子吗?

篇8

登过南平市茫荡山三千八百坎的朋友,当你们看到从大岩石中生长出来的那强劲有力的大樟树时,一定会赞美生命的顽强。在我身边生活着这样一对夫妻,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和执著,让我深深地感动了!

我所居住的宿舍楼门卫夫妇是一对下岗职工,他们工资低微,却爱岗敬业,让我们的居住区既卫生又安全。三年前,这对患难夫妇中的妻子不幸患了乳腺癌动了手术,长期化疗使她的头发全脱落了。当他们的儿子正准备参加高考时,妻子的病情加重。医生悄悄告诉她的丈夫和儿子“她可能只能活一个多月”时,丈夫强忍悲痛,毫不犹豫地写下了辞职报告。他噙着眼泪告诉我:“我知道找工作十分困难,可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我将辞职照顾她,让她安心离去。”然后,他藏好辞职报告,跟往常一样边工作边细心照顾妻子,显得若无其事。作为妻子,拥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就是“活下去”。她静静地思忖:“儿子还没有上大学,我不能死,丈夫每月工资仅几百元,怎么有办法再供儿子上完大学呢?我一定要和丈夫一道培养儿子读完大学。”他们的儿子很懂事,在专心读书的同时,经常帮助父母搞好大楼的卫生,悉心陪同母亲看病。为了减轻母亲的病痛,父子俩苦中作乐,家庭里竟充满欢笑一片。也许是他们的爱心与顽强感动了上苍,两年过去了,儿子已大学二年级,母亲虽然羸弱但还在顽强地工作着、抗争着。

由于长期的过度劳累,丈夫的小腿静脉曲张症状日益加重,出现了严重溃疡,几乎到了无法正常行走的地步。在妻子及同事的再三催促下他才勉强向领导请假上医院。丈夫的腿部动了十几刀,但他强忍病痛坚持自理,妻子拖着病体坚守岗位。这对夫妻彼此忍受着极大的痛苦却时刻牵挂着对方,他们虽无法相见却互相托人捎口信说自己很好,请对方放心。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学业,这么大的事情他们始终不肯告诉在外地读书的孩子。这对夫妇的不幸与坚强深深打动了人们,大家纷纷上医院看望并且捐款捐物帮助他们,深深祝福这对可敬的夫妇早日康复。有位先哲说得好:不曾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人生是艰辛的负载,每个人都必须做好拼搏人生的准备。人遇到病痛碰到灾祸,受到挫折,陷入困境,要有安慰,于是便有“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一说。

我望山而歌山高仰止,观水而唱大江东去。我惊叹顽强,我赞美生命,并向这对夫妇拥有美好的人生致敬!

篇9

我有时候在怀疑自己存在是否是多余的。每天早早就去到了校园,校园是那么的安静,那么的端详。每一次踏进校园就会有一种说不出的不快乐,也有说不出的愉悦。

不快乐的是在这里我几乎得不到同学们的重视。不是因为我性格不好,而是我的学习。因为我学习很努力,成绩也一直在学校班上名列前茅。也因为这样同学们几乎都不敢打扰我学习,所以我的课余时间都是无聊的度过了!我不喜欢这样,看着别的同学可以玩玩闹闹的,我好羡慕……不是说班上没有一个人和我玩,虽然她们聊天都话题都不适合我,但是妈妈说,让我多跟别人玩,一个人在成功的路上不能没有人际关系!!每当我主动和她们聊天时,她们都不认真听。她们只是在敷衍我。我不喜欢她们这样。因为她们---我发觉了自己在学校是不快乐的,是多余的。

我才发现心灵的那一处寂寞是多么的恐怖!我害怕它,我不想寂寞在我的心灵里。也许我应该学会放开,放开所有的不开心,放开她们对我的评价和对我的态度,也许这样我会活得快乐一些,自在一些。

既然在他们的眼里我是一个努力学习的人,那我应该努力学习。我不必为了和她们玩耍而放弃我的学业,放弃我的学习梦想!不必,真的不必……

心灵的那一处寂寞会有谁知道?也许只有自己吧!

篇10

关键词: 《赤壁赋》 苏轼思想 “悲”

黄州山水,尤其是黄州西北的山麓,横插江中,峭壁直立,山石赤红似火烧,它的对岸即是华容镇。人们传说,这儿就是当年“火烧赤壁”的古战场。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被贬期间苏轼曾两次游览赤壁,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两篇精彩绝伦的散文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气势磅礴的千古绝唱。那么,苏轼是不是像旧时代大多数落魄文人那样,在遭到打击、饱经困厄时自甘沉沦、一蹶不振、自暴自弃、及时行乐、无所作为呢?人教社新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选编了苏轼的《赤壁赋》,《后赤壁赋》亦选入第三册读本。我对苏轼此时期的思想做些探究,以求加深对《赤壁赋》这篇课文的理解。

一、乐景哀情显痛苦

苏轼所贬之地黄州,滨江带水,群山盘曲,翠木蓊郁,险峻壮伟。而且黄州还有当年吴王避暑的圆通阁;有伍子胥逃到昭关,以价值百金之剑酬赠渔父的解剑亭;有王F率晋军沿江东下灭吴,用烈火烧熔千寻铁链的西塞山。所有这些胜地,都足堪苏轼流连凭吊,这些胜景在他的作品中都有广泛的体现。特别是他第一次来到传说中带有神奇色彩的赤壁,睹物思人,触景生情,感慨良多。自己仕途遭挫,屡受打击,而且“戴着帽子”被贬黄州,此时此刻最吸引他的当然是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了。因此,在《赤壁赋》中作者对赤壁的美好景色做了细腻的描写。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秋天的江面,微风吹拂,爽朗而澄静。“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从淡云写到江水,月亮在徘徊,雾气在升腾。茫茫的夜空,辽阔的江面,缥缈的雾气,经过月亮银辉的浸染,显得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浩瀚无边。这是多么空灵、多么旷远、多么美妙的景色啊。面对如此胜景,难怪作者要“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了;置身这样的情景之中,难怪乎作者具有“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觉了。

二、主客对话解心结

面对如画江山,作者并没有“物我相忘,身心皆空”,超脱尘寰,而是想到了“一时多少豪杰”,“吾生之须臾”,华发之早生,功业之无成。作者借助“赋”的写法,去除汉赋板重、堆砌的毛病,更没有受骈赋、律赋形式束缚,而且巧妙运用主客对话形式,引出了存在于作者心中的“结”。于是在“饮酒乐甚”的情况下,客却吹出了凄切婉转“如怨如暮、如泣如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悲凉幽怨的曲子,这自然引起了苏子的惊讶,从而完成文章由“乐”到“悲”的转换。

客之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悲,而是一种人生之悲;客之悲,在于触景伤怀,感叹人生苦短,功业无成。作者借着景物、地点的关合,用曹操这个历史英雄人物来感叹人生。景物还是当年的景物,地点还是当年的地点,可是当年“破荆州、下江陵、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而称为“一世之雄”的曹操,如今到哪里去了呢?这样的一世之雄况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更何况我们“侣鱼虾而友麇鹿”的平庸之辈,连影子都不曾晃一下就消失了。客自己知道不可能“抱明月而长终”,所以,借着箫那悲凉的余声说出自己的心思。这里与其说是客“悲”,倒不如说是主悲,是受贬的苏子、过去的苏子心灵深处思想的再现。这和他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反映出来的思想是一致的。

那么苏子又是如何回答客那人生虚无、消极悲观的思想的呢?“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作者拾取眼前景物,以朴素的辩证唯物论思想,从地面上的江水和天空里的月亮说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江水不舍昼夜地滔滔流去,作为某段江水,似乎从这里消失,而作为整个江水,则长流不绝;月亮有时圆,有时缺,但它缺了之后又恢复圆,这样周而复始,终究无所增减。由此作者由自然现象归纳出一般的认识原理:“盖将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就是说,变与不变,无论自然还是人生,都是相对的。

到这里,可以说,作者设置主客对话,目的是表现自己当时复杂矛盾心情,是过去的“我”(被贬以后的“我”)和现在的“我”(游赤壁之时的“我”)思想交流、情感交锋。难能可贵的是作者通过这种自我心理调节、自我释放重负的方式,完善了自己的思想和人格。作者虽屡遭厄运,身处逆境,却没有沉沦,这样的生活态度远比畏首畏尾、忧心忡忡而显得乐观豁达得多,有情趣得多。面对不能改变的事实,作者只能采取这样的方式,使心理得到暂时平衡。

三、借酒消愁愁更愁

文章通过主客对话,使存在于客心中的郁闷好像完全消失,心结好像完全被解开。所以客转悲为喜。“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从表面看,主客情绪得到了释放,心情完全得到了放松:酒尽情地饮,菜肴、果品尽情地享用,直到酩酊大醉,相互枕着睡着了,天已经亮了还不知道。这里主客畅饮,可谓亦真亦幻,虚实共存。古人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因而主客喝得酩酊大醉,这难道真的能去除心中的块垒?这里明显是不可能的。这里只能是借酒写乐,实为借酒写忧。酒无法去除心中的忧愁,只能是求得暂时的忘却,只会“借酒消愁愁更愁”。因为作者仍然放不下“人生须臾”、功业无成的悲伤。这里表面上写乐,实际上仍然在写悲。作者从酒中取乐,实为掩盖心中之大悲。为朝廷出力而像曹操、周瑜那样建功立业是他心中挥之不去的影子。所以,文章结尾只能是寄悲愤于旷达。而有参考书这样评价说:这一段是他做给政敌看的,你看我虽然被贬,仍活得很自在。这样的分析太表面化,太牵强附会了,没有深入分析苏轼当时的处境和他在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我实在不能苟同。

这种感情在《后赤壁赋》中亦有所表达。作者秋天刚写完《赤壁赋》,总觉得情犹未尽,所以在这年的初冬又写了《后赤壁赋》,结尾用了浪漫的梦境,结束全文。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游仙思想,作者有此幻想,却又“开户视之,不见其无”。这正反映了他在出世、入世问题上的极度矛盾心理。由此《赤壁赋》中的客(过去的“我”),在结尾还不能算是真乐,只能是借酒消愁的乐,是借酒醉掩盖生活现实中的悲哀,是面对不可改变的现实,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如果是真乐,他就会像先人陶渊明那样,弃官还乡,完全陶醉在无限美妙的田园风光之中。那才是一种真正的洒脱。可惜的是作者做不到这一点。因此,主客劝慰,只不过是作者心灵深处的碰撞;“相与枕藉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这只是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采取的一种积极回避的方法,只不过是求得暂时解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