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政执法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4-03-19 17:42: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行政执法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90后 思想行为 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精神
2008年各高职院校迎来了第一批90后的大学生,笔者经过四年的分析与探索,总结出90后高职学生具有以下方面的个性特征。
一、高职学生思想及行为特征具有一定共性,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态度导致思维能力的局限性
90后的高职生,他们的认知通常是以自我为中心,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思维能力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因此大多数学生比较自私,不会换位思考或是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从而不能较理性的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当事情所出现的结果不能如愿的时候学生常常是将问题归结到别的人或者别的原因上,而不能正确、客观的从自身去找问题的根源,导致归因错误,因此自我成长速度比较缓慢。
案例1:
在端午节放假前一天查课,某班以班长为首有近一半的学生未经请假擅自离校。当时辅导员就与班长联系,班长仍旧遮掩自己逃课的事实。事后辅导员对班长进行责罚,班长觉得事情不至如此,因此感到很受伤、很委屈。理由是:平常他从不违纪,而这一次纯属自己点子低。
案例分析:(1)学生没从自身找原因,因为他认为在大学逃课属普遍现象,自己偶尔为之不算为过,倒是辅导员过于较真;(2)身为班长责任意识不够强;(3)由于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态度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身错误,所以当辅导员与之联系的时候,学生都没有做出补救行动。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高职生的处事能力比较灵活,有较强的变通能力。
2、原始的情感体验难以上升至高尚的道德情操
高职学生情感比较丰富,注重同学情谊,注重同辈感情的交流,以及懂得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以及该以什么样的行动去回报父母的爱和付出。
案例2:2012年3月至4月间,在各班开展了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从各班的活动内容来看,学生谈得最多的就是能感受到父母的爱。本次活动辅导员是有意识让学生自主组织与开展,但是结果差强人意。因为学生对爱的感知与对爱的理解还比较局限,他们只感受到与之最为亲近的人或事上,而没有从这种本能的感受上升到一个更高的体验境界,从而构造出一个家、集体、国家、人类的理想世界。
3、目标不明导致意志力不够坚定
通过调查,95%以上的高职学生对于读高职就是为了就业这个目标是非常清楚的,但是对于将来如何就业以及从事什么工作这个具体目标80%学生是不够清晰的。
案例3:学生敏,在大一上学期表现积极,在第一届班委选举中,她表现积极,成功当选为组织委员。在该学期,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工作中都是积极主动的。可是到了大一下学期开学的时候,学生竟然提出辞职。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学生起初说之所以辞职是因自己能力不及,但通过深入了解后,学生才道出是自己比较迷茫。她说,大一之所以那么积极主要是学姐告诉她在大学要这么去做,其实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去做。后来她发现大多数同学过得很轻松时,她心理很不平衡,所以提出辞职。
案例分析:在进大学之前大多数学生都是怀揣着一个不属于自己的愿望,因此当真实的大学生活、学习与自己想象大相径庭的时候,他们就会陷入迷茫中。人一旦没有目标,做任何事情就没有动力,而敏在我们的学生中不是一个个例。
4、基于以上因素的形成及影响,再综合高职学生面对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所持有的行动能力进行分析,90后高职生在个各方面的能力呈现出以下特征:
(1)学习能力:高职生的学习能力仍旧停留在高中时期的应试学习,而主动学习、自学能力不够强。只学习学校所开设的相关课程,而相关学科知识结构比较简单,因此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有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对于社会、人文等等能够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的知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不够。
(2)专业能力:80%的学生对于自身所学专业比较感兴趣,但是由于后期学习的枯燥性及不能及时与实践相结合,所以专业能力只能是懂皮毛。
(3)责任能力:责任意识不够强,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对于学生身份的认同感不够强烈。当自身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学生的选择是有利于自己的。高职学生的思想境界不够高,缺乏奉献精神。对于我们大力提倡的核心价值观他们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
(4)行为能力和实践能力:高职生的行为能力不够强,他们一般是想得多,做得少。作为高职生他们知道就业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首要问题和任务,关于就业问题他们也考虑得比较多,但是如何将就业问题解决好,怎么去解决,借鉴什么方法等等,他们则缺乏行动力。但对于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他们却能做到积极主动,通过调查有80%以上的高职学生在大学期间从事过兼职。这对于他们尽早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有很大的帮助与提高。
(5)性格态度:
由于高职学生的认知大多数情况下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因此决定了他们的性格态度是,对于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他们表现出积极的态度,相反则表现出消极甚至是对抗的态度。
二、90后高职学生思想及个性形成的主要原因
1、社会原因
社会舆论导向、以及互联网极大开放,各种思潮,各种亚文化的泛乱,势必使正值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发展成熟期的青年学生在这个集大成的社会环境下受到冲击和影响。尤其对事件的负面言论,往往会将这些错误观点作为主流思想接纳,这就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2、家庭原因
90后的高职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就算家庭经济不够宽裕的家庭,但是大多数父母在经济上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来满足孩子的需要,家长的要求就是孩子能用心的读书,对于其它事情则不让孩子操心,因此导致学生从小就有一个错觉,就是除了读书,他可以不负任何责任。因此大多数学生还没有建立起深切的家庭、社会责任以及道德意识。
3、学校原因
学校教育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从教学计划、任务乃至大纲、教学目的出发,因此很难做到完全适应与满足学生的个性及心理发展需求。教育与受教育之间出现失衡状态因此导致学生对学校的不信任及不满。
4、学生自身的原因
由于社会、家庭以及学校多年的模塑使得90后的高职学生养成一种不太独立的个性,自身欠缺开拓以及自我实现的愿望比较小,因此学生对自身的要求也不是很高。
三、针对90后高职生所表现出的思想及行为特征思考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以大学人文精神濡养学生的性情
大学的人文精神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它所包涵的意义深远,真诚、尊重、理解、包容、笃学。在这种精神的潜移默化下,学生的性格、习惯、能力将会得到逐步升华。因此全院的教职员工要从自身做起,努力营造平等、民主、积极、进取的氛围,让我们广大学生置身其中耳濡目染,自发形成校园文化育人、校园环境影响人的良好局面。
而作为一名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更应该在这种精神指导下如实做到以下几点:
1、辅导员主动、真诚与每一个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一次谈心,让自己成为学生大学里第一个领路人。
谈心的内容可以围绕对大学的期待、高中生活的分享和新环境的困扰展开,这样不仅可以及时了解到学生的需求,还能了解到学生的生活学习背景,对一些心理问题有预警性。
在谈心方式上可以集体与个体相结合。集体谈心以宿舍或班级为单位,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彼此之间迅速熟悉起来,还为班级建设和宿舍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个体谈心主要针对有特殊表现的学生,如有明显自卑感或在组织活动中表现积极的学生,对于前者以鼓励为主,并且获得其信任,建立沟通途径,对于后者则注重引导,为培养学生干部做准备。
2、辅导员的工作事务繁杂,而且往往都是各项工作交织在一起,因此我们要学会梳理,可以通过流程编写规范管理工作,让辅导员工作更加有条理,还能够让学生清楚了解学生管理工作,实行“开放式”管理。这样,不仅让学生得到了获取知情权的满足,还能获得学生更多的信任。
3、及时了解社会动态,提高敏感度
在互联网极大开放的时代,言论自由,因此各种非主流文化甚至不良思想会影响到正值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发展成熟的学生。因此辅导员要及时了解社会动态,提高敏感度,把握方向,及时引导年轻学生从大局、正面去看待各种舆论事件,从而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篇2
一、认真做好“六五”普法启动工作
1.做好“六五”普法规划编制工作。深入分析中小学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教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任务,以务实、创新的精神做好全市教育系统“六五”普法规划编制工作,制定印发《市教育系统普法依法治教第六个五年规划》。各学校要根据规划的要求,结合实际,完成本校“六五”普法规划的制订工作,确保全市教育系统“六五”普法规划的贯彻落实。
2.组织“六五”普法启动宣传。充分发挥学校作为普法教育重要阵地的作用,通过网络、宣传橱窗等开展教育系统“六五”普法规划宣传,为“六五”普法规划的起步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市教体局将对各学校“六五”普法规划制定及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二、突出学法用法重点,切实提高教育工作者和青少年的法律素质
3.以提高依法执政、依法管理和服务水平为重点,推进干部的法制宣传教育。健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考评机制,进一步完善每月一次的干部政治理论和法律学习制度,强化干部学法用法的检查和监督。认真组织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参加统一组织的法律知识考试,落实公务员学法考试考核制度。
4.以提高青少年学生法律素质为重点,创新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认真落实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发挥学校法制教育主阵地作用,做好中小学法制教育计划、课时、教材、师资的“四落实”。各学校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利用漫画挂图、模拟法庭、以案说法、法制文艺、征文比赛等有效载体开展对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特别是对初、高中毕业生,在毕业离校前必须进行一次法制教育。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深入开展依法治校活动。联合团市委、关工委等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各种主题法制教育活动,共同做好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
5.以提高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为重点,加强学校教育工作者的法制教育。学习宣传保障和落实国家教育方针、规范行政管理行为和学校办学行为的法律知识;学习宣传维护学校、教师合法权益,促进学校民主管理的法律规定;学习宣传维护未成年学生合法权益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法规;学习宣传维护校园安全、保障学生人身和财产安全的法律知识,切实提高广大学校教育工作者依法参与教育事业管理的能力。坚持师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深入开展“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为主题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以各种形式学习宣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法制观贯串于主题教育活动之中。加强中小学法制副校长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学校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各学校要主动邀请学校法制副校长到校为广大师生上法制教育课,定期开展法制讲座,增强法制教育的师资力量。
6.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主题活动。各学校要以国家、省、市等开展的法制教育主题活动为契机,积极开展“12.4”全国法制宣传日、“6.26”禁毒日、“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6.5”世界环境日、“12.1”世界艾滋病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反等宣传活动,开展禁毒、消防、食品、交通安全、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等专项法制宣传教育。突出主题,营造声势,增强师生法制观念,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三、加强依法治理,推进依法治教,提高各项工作的法治化水平
7.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不断强化依法行政、执政为民意识。认真推行教育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培训、考试、持证上岗制度,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和行政执法行为。根据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市法制办有关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工作的要求和我市教育系统实际,进一步明确行政处罚裁量标准,继续推进行政处罚裁量权规范透明运行工作,切实推进依法行政。
8.全面推进依法治校。
一是要提升学校民主管理水平。进一步创新管理手段,充分发挥教代会职能作用,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进一步健全权力阳光运行机制,认真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按要求规范和深化学校信息公开工作,建立健全校务公开机制,将招生、教师考录、评优树先、职务评聘、教育收费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实行公开,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全程监督,防止违规违纪行为发生,促进教育工作规范、公开、透明、高效。
二是加大行业规范力度,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加大教育专项治理力度,要针对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项治理。严肃查处教育乱收费、有偿家教、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等败坏师德的行为,促进教育事业的和谐稳定。
四、有关要求
9.加强组织领导。各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有关人员为成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校工作领导小组。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落实学校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校工作的各项计划、要求和任务。
篇3
(一)整合资源,健全完善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体系。有效整合卫生、计生现有行政执法机构和职责,大力推进全市卫生计生监督执法有机融合,进一步明确卫生计生行政执法工作任务,推进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行政执法工作的意见》的贯彻落实。按照依法行政“属地管理、分级管理”原则,进一步理顺和建立市本级与婺城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__山以及金义都市新区等新型工作关系,为我市综合监督执法事业的快速提升构建一个新的监管模式。继续抓好卫生计生监督协管规范化建设,巩固卫生监督协管示范创建成果,进一步完善三级四层卫生计生综合监督网络体系,夯实基层执法工作网底,全方位增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能力。
(二)补齐短板,推进全市卫生计生综合监督工作在全省位次前移。加强市县沟通协作和帮扶,实施1+2牵手行动(市卫生监督所领导班子成员每人联系2个县市区监督所),促进全市卫生计生综合监督工作平衡发展和整体提升。加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工作创新,大胆探索特色亮点工作,进一步增强全市卫生监督工作在全省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加大案件查办力度,切实扭转执法人员怕办案、不想办案,特别怕承办大案要案的现状,力争全市查办案件数量质量有较大提升、查办大案要案工作在全省有较大影响。
(三)强基创优,进一步提升市县两级综合监督实力。加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人才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落实首席监督员、卫生计生监督紧缺人才以及基层复合型人才培养等工作。加强业务能力建设,搭建我市医疗卫生执法培:请记住我站域名训基地,快速更新人员知识结构,提升监督队伍业务技能。推进执法信息化建设,搭建并完善智慧卫监平台,形成市、县、被监管单位不同层次不同权限和融合在线监测、在线监控、在线监管等不同功能的综合性智慧系统。深入推进“互联网+”卫生计生执法模式,提高执法模块使用频率,稳步提升以智能手机为终端的现场移动执法效能。提升行业自律能力,搭建行业协会平台。积极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市区足浴行业协会“行业规范、监管为辅”的试点工作模式,逐步成立歌舞娱乐场所、住宿场所等重点公共场所行业协会,规范行业经营行为。
(四)全力以赴保障G20峰会。加强全市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应急能力建设,全力参与G20峰会、世界互联网大会等重大活动和节假日期间卫生监督应急保障工作,圆满完成各项保障任务。
(五)集中精力做好国卫创建。巩固创建成果,加强市县交流,实现全市经验共享、资源共享,进一步强化全市“一盘棋”理念,力争各地创建工作的“满堂红”。在市区创国卫复评工作中,按照市创卫工作领导小组要求,集中市本级、婺城、金东、__等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力量,认真对照新版《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共同开展创建工作。通过抓宣传、抓动员、抓推进、抓落实,提高经营单位守法意识和卫生管理水平,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为顺利通过创国卫复评做好保障。
(六)努力巩固平安创建成果。紧紧围绕“平安浙江”考核要求,重点抓好卫生计生系统承担的传染病爆发流行疫情防控、食品安全事故防范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继续深入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切实防止非法行医致人死亡事件的发生;进一步落实医疗机构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实验室生物安全、生物制品、毒麻药品、医疗废物等监督管理;高度重视精神卫生监督执法,加强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有效防止肇事肇祸事件发生。
(七)加强公共场所和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推进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进一步发挥卫生信誉度等级在政府决策、社会消费中的重要作用。继续开展游泳场所夏季保健康专项行动。组织开展全市婴幼儿洗浴场所“333”治理专项行动。加强重点公共场所卫生日常检查和监督抽检,抓好民宿卫生监管试点。继续开展“五水共治”保供水卫生监督执法行动,推进供水单位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加强集中式供水单位和涉水产品的监督抽检,其中农村设计日供水百吨以上千吨以下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督覆盖率70%以上;继续推进全市饮用水在线监测工程,推广社区饮用水卫生检测示范项目。
(八)推进学校卫生和爱国卫生执法工作。联合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校园卫生安全健康行动,落实国家学校卫生监督重点检查任务,实施学校卫生监督信息公开试点;开展病媒生物预防控制工作执法专项检查。
(九)强化医疗卫生执法和职业卫生监管。继续实施全市医疗机构“依法执业守护健康”专项行动,实行公立医疗机构和
民营医疗同等监管、同等对待,进一步解决大型公立医疗机构监管难、查处难等问题,同时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依法履职情况进行层级督查。严厉打击非法行医,深入研究非法行医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进一步完善打击的长效工作机制,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有效巩固打击成果。加强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监督执法,组织开展以消毒隔离、病原微生物安全、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等为重点的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落实监督执法,深入推进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分类监督综合评价试点工作。探索实施职业健康检查和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双随机监督检查,开展核医学和放射治疗职业病危害专项重点监督检查。(十)加强消毒产品、集中餐饮具市场监管。继续推进消毒产品生产企业清理整顿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开展消毒产品市场监督抽检。按照《浙江省餐桌安全治理行动三年计划--餐饮具和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__-2017年)》的要求,加大餐饮具集中消毒企业监管力度,确保重点指标达到“四个100%”。
(十一)探索推进计划生育监督执法。开展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专项监督检查工作,实施母婴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专项监督检查。
(十二)协调推进法律法规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协调组织开展对《职业病防治法》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以及《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等两法两规落实情况监督检查。
(十三)切实加强监督执法的规范化建设。继续完善行政执法规范和制度,抓好《浙江省卫生计生监督执法人员行为规范》落实,全面提升卫生计生监督执法人员依法履职规范化水平。进一步落实“四张清单一张网”,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加强卫生计生监督执法稽查和执法案卷评查,规范受理、处理卫生计生监督投诉举报事项,评选卫生计生监督大要案,督查督办重大违法案件。
篇4
一、部门行政法的界定
部门行政法是相对于一般行政法而言的。部门行政法是指在行政法体系中调整各个领域行政管理关系,主要为管理相对一方当事人设定权利和规定义务的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其它行政管理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如经济行政法、军事行政法、教育行政法、公安行政法、民政行政法、卫生行政法等。
一般行政法是对一般的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加以调整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如行政法基本原则、行政组织法、国家公务员法、行政行为法、行政程序法、行政监督法、行政救济法等。一般行政法调整的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范围广,覆盖面大,具有更多的共性,为所有行政主体所必须遵守。其与部门行政管理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以问题为核心的研究特点,很可能会催生出边缘性的、多学科交融的崭新学科 。
二、部门行政法的调整对象
(一)行政法的调整对象。
行政法的调整对象即行政关系。作为行政法调整对象的行政关系主要包括四类:(1)行政管理关系;(2)行政法制监督关系;(3)行政救济关系;(4)内部行政关系。在上述四种行政关系中,行政管理关系是最基本的行政关系,行政法制监督关系和行政救济关系是由行政管理关系派生的关系,而内部行政关系则是从属于行政管理关系的一种关系,是行政管理关系中的一方当事人──行政主体单方面内部的关系 。
(二)部门行政法的调整对象。
在以上的行政关系的范畴中,部门行政法调整行政关系它不侧重于调整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内部行为,它调整的是有关行政管理的业务性、技术性事项以及因此而引发的社会关系。
一个系统科学的部门行政法体系不仅有利于对相同或相似的管理对象采取统一的管理原则,而且也便于承担该项行政职权的行政管理部门的有效运作,也有利于相对人对行政法的理解和适用。
三、中国部门行政法的体系
在中国,以职权行使主体构架部门行政法是可以成立的,然而,目前行政法学界根据职能部门设立的状况进行构架都是不可取的。因为它忽视了部门行政法的相对稳定性,也就是说只有在行政机构科学分类的基础上,以行政机构体系构架才是合理的。
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一次以比较科学的标准把国务院的行政职能机构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宏观调控部门;第二个部分是专业经济管理部门;第三部分是教育科技文化、社会保障和资源管理部门;第四个部分是国家政务部门。这一分类方式不一定达到十分科学的地步,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问题的思路,就是必须在以职权行使主体进行科学的综合以后才能确定相关的部门法规范,才能给部门行政法体系一个合理构架 。据此,部门行政法可以包括下列部分:一是行政调控法,即以履行若干经济调控为综合主体的部门行政法;二是经济管理行政法,即以直接管理经济事务的主体并由其适用的那些法律规范;三是科教行政法,就是以科技、教育行政职能部门为主体并适用的那些法律。 以前的教育行政法、科技行政法的提法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不科学的,因为它人为地将二者割裂开来,而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二者是不能割裂的;四是信息产业行政法,即以信息主要机构为主体的那一部分行政法;五是社会行政法,即与社会保障机构有着联系的那一部分行政法规范;六是治安行政法,包括司法、安全、公安等主体的那些法律规范;七是外事行政法,即以外事管理机构为主体的行政法规范;八是军事行政法,即以国防行政机构为主体的那一部分法律规范;九是市场管理行政法,就是以工商、税务、物价等为主体的那些法律规范 。上列九个方面可以使部门行政法有九个范畴有九个相对确定的内涵,而不是设立一个行政机构就有一个相应的部门行政法部门行政法的研究内容,应取材于各具体行政领域实践。 四、中国部门行政法的发展趋势
篇5
一、明确“五化”目标
(一)城乡学校建设标准化。制定并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统筹实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中小学改水改厕等工程,加快更新教学设施设备,实现城乡中小学用地、校舍建设、设施设备、教职工配置达到规定标准。
(二)城乡教师发展专业化。建立城乡教师发展长效机制和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把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提高师资培训经费比例。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加强师资培训训工作,充分发挥教研师训指导作用,建立城乡教师培养和考核机制,促进全体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城乡教育管理规范化。加强政府对教育的宏观管理,完善教育工作领导管理体制,强化政府教育督导职能。加大依法治教力度,强化教育行政部门执法责任。优化市级教育行政管理,健全农村教育统筹管理机制,健全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系会议制度,创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深化各级各类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机制。
(四)城乡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完善有关政策措施,健全教育服务体系,加强教育行业监管,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健全教育服务绩效评估机制,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城乡教育水平均衡化。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逐步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统一城乡教育拨款标准,统一城乡教师配置标准,统一城乡学校建设标准,把每一所学校都办成合格学校。逐步缩小区域教育差距,着力缩小校际差距。把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各级政府重要考核指标,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保证每个学生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
二、突出“五个”重点
(一)学前教育以规范化办学为重点,强化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加快规范化幼儿园建设,完善学前教育管理制度,增强儿童智力开发和全面发展的基础能力。
(二)基础教育以标准化学校建设为重点,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切实推进“双高”普九,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大力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努力发展特殊教育,增强城乡基础教育公共服务能力。
(三)职业教育以基础能力建设为重点,优化专业设置,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增强职业教育适应行业需求、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四)高等教育以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增强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五)继续教育以体系建设为重点,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建设城乡继续教育平台,创新继续教育内容和形式,形成学习进步的良好风尚,增强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服务的能力。
三、实行“五个”统一
(一)城乡学校建设标准统一。以“区域均衡、城乡共进、分类指导、积极推进”为原则,统一城乡学校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布局选址以及校园规划、建设用地指标、校舍建筑面积指标、校舍主要建筑标准。
(二)城乡学校师资培训标准统一。培训模式以集中培训为辅自学为主,培训手段以“空中课堂”与专家引领相结合,培训内容以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为主,考核办法实行过程考核与学分认定相结合。
(三)城乡学校学籍管理标准统一。学籍档案实行以电子文档为主件、纸字文档为附件,城乡学校学籍注册、成绩记载、转学、休学、复学、退学、试读、毕业、奖励与处分要求一致。
(四)城乡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统一。强化政府统筹责任,提高农村学校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实行城乡学校统一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五)城乡学校质量评估标准统一。围绕学生的成长、教师和学校的发展确定阶段目标,制定符合课程改革精神、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注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与终结结合、单项与综合结合,肯定和激励教师的劳动、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
四、增强“五项”服务
(一)教育行政服务农村教育。教育行政干部牢固树立“境界向上、眼睛向下”的观念,努力当
好为农村教育发展服务的忠实服务员。实行包片蹲点式指导和服务,做到摸清农村教育的发展情况,理清农村教育发展的思路,解决农村教育发展的实际问题,促进农村教育健康发展。
(二)城市教育服务农村教育。建立城乡教育帮扶制度和优质教育资源延伸机制,推动主城区对口支援渝东北、渝东南、渝西地区农村教育发展,实行城镇学校结对帮扶农村学校,不断创新和完善“捆绑发展”、“千校牵手”等帮扶形式和绩效评估机制,推进城市教育服务农村教育工作。
(三)职业教育服务农村教育。全市职业教育紧宓结合区域产业结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善专业结构体系;各职业学校根据农业产业发展要求,整合各种职业教育资源,增加办学实力,为农业产业化培养更多的适用性人才,努力为农业产业化服务。
(四)高等教育服务农村教育。加强校地合作,帮助区县作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区县培养和输送人才,帮助区县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指导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建设,推进农民致富。
(五)远程教育服务农村教育。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育质量;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同时,加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系统的深度开发应用,探索多种形式服务“三农”,促进农业发展、帮助农民致富,推进新农村建设。
五、推进“五个”倾斜
(一)经费投入向农村教育倾斜。新增教育经费的70%以上用于农村教育。加大市级财政对区县(自治县)教育投入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建设项目和资金重点向农村地区、三峡库区、少数民族地区倾斜。
(二)骨干教师向农村教育倾斜。完善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制度,鼓励和引导优秀大学生到“两翼”地区农村学校任教。加强农村缺编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每年选派师范类及相关专业本科以上毕业生到乡镇学校工作。市和区县(自治县)每年组织城镇教师下乡定期支教。
(三)职称评定向农村教育倾斜。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倾斜,将农村中学、小学专业技术高、中、初级岗位结构比例确定为1:3:6和0.2:3:6.8。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以及参评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应有在农村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
(四)评优名额向农村教育倾斜。完善城乡教师评优选模办法,提高城镇教师评优条件,扩大农村教师评优指标,充分调动城乡教师工作积极性,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五)福利待遇向农村教育倾斜。完善教师工资和福利待遇保障机制,按照中央统一部署落实并规范教师绩效工资和政策性津补贴,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和安居工程试点。
六、达到“五个”一样
(一)校园环境一样美。统筹制定校园规划,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实现校园环境建筑风格现代化、育人阵地人性化、运动场所标准化、绿化地带自然化、文化长廊人文化。
(二)教学设施一样全。城乡学校按照统一标准,配齐教学设备设施,让城乡学校师生享受一样的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用房宽敞、功能用户房专一、生活用房齐备、实验设备足够、实践基地充足。
(三)公用经费一样多。实行城乡同类学校学生公用经费一个标准,并对生源较少的边缘农村学校适当倾斜。
篇6
一、从事关全局和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和加强知识产权工作
知识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发明创造,激励科技、文化创新,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综合竞争力的一项基本法律制度,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信用经济体系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虽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省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知识产权制度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弱、知识产权管理与经济、科技、外贸管理相脱节的问题还比较严重,知识产权制度在促进科技、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科技创新能力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匮乏等已成为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瓶颈。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建立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既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有效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的必然选择,也是落实党和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重大方针的具体体现和法律保障。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事关全局和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把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作为科教兴冀战略、对外开放带动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统一研究部署实施。
二、大力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
(一)把建立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或企业集团,作为各级各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抓紧推进。把形成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考核评价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强化领导责任。各有关部门要不断加大对知识产权工作的支持力度,从工作条件、工作手段、工作经费和队伍建设等方面予以保障。政府科技投入中要明确用于支持知识产权工作,安排相应的资金重点用于专利和植物新品种权的申请资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战略研究、重大知识产权项目奖励、宣传教育、人才培训和行政执法等工作,为开展知识产权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建立、健全由主管省长负责,各有关部门组成的*省制定知识产权战略领导小组和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制度,抓紧组织制定*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研究确定知识产权管理的重大政策和对策,统筹协调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重点围绕制约我省知识产权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的全局性、体制性、机制性、政策性瓶颈问题,积极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创造的创新环境、有利于知识产权利用的市场环境、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法治环境、有利于知识产权创新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着力提升政府、企业、高校、科研单位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和国际规则的能力,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综合竞争能力,以及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和宏观指导管理的能力,为我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更高起点上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三)企业、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要从创新战略和经营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管理,把知识产权的形成和运用纳入本单位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生产营销、奖励分配、资源管理、经营决策等各项工作之中。要结合自身实际,制订完善管理办法,健全管理体系,落实机构人员,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要制定完善知识产权作为主要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具体政策,逐步形成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和促进创新,通过创新不断取得新的知识产权的良性发展机制。要研究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不断提高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的能力,不断增强运用知识产权规则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能力。
(四)企业、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应把知识产权工作纳入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在组织技术开发、技术引进、技术进出口和技术改造前,要进行专利、植物新品种文献检索及分析论证,查明相关技术法律状态,避免重复研究、重复引进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在研究开发过程中,要进行知识产权信息跟踪,及时调整研究开发策略和技术路线。在研究、开发、设计、创作取得成果后和所经营的产品、提供的服务进入市场前,要及时申请专利、注册商标,或采取其他适当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涉及出口的,应及时在出口或即将出口国(地区)进行知识产权的申请和注册,以取得法律保护。
(五)企业、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在进行技术、产品开发立项前,或与他人合作、合资开发时,应对可能形成的知识产权的权利归属、保护方式和权益分配以合同形式予以明确。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事业单位在设立企业、股份制改造、产权转让、组建中外合资、合作企业时,要对本单位的商标、专利、著作权、植物新品种权等无形资产进行评估,作为资产的组成部分作价入股或授权使用、特许经营,以客观、真实反映无形资产的价值。
(六)企业、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要加强技术创新中的保密管理,建立健全商业秘密保护制度,采取合法、有效措施,切实管理好本单位的商业秘密。要安排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用于本单位知识产权的申请、维持、实施和奖励。由政府资助的研究开发项目,要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研究开发项目涉及知识产权的相关费用。
三、积极鼓励和扶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
(一)切实加强政府资助计划项目的知识产权管理。各有关部门,应将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纳入项目申请、立项、执行、验收、评审、奖励等相关环节。由政府出资资助、涉及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研究开发项目,立项前应当进行专利、植物新品种文献检索,把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作为立项的重要条件。在组织项目验收或科技成果鉴定前,项目承担单位或成果完成单位应当按照国家科技部的有关规定提交完整准确的知识产权报告。
(二)围绕我省支柱产业和重点优势行业,培育、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营业务和核心作用突出的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对拥有发明专利、驰名商标、软件著作权、植物新品种权等知识产权的企事业单位,各相关部门要在各类科技开发、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计划以及资金、信贷等方面优先扶持。建立知识产权与金融相结合的融资机制,积极开展知识产权信托、质押、投资入股等业务,鼓励和引导风险投资机构将风险投资资金重点用于知识产权项目的实施和产业化。
(三)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对符合我省经济发展方向、具有良好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的发明创造,在申请专利、植物新品种权时,给予一定的申请费和维持费的补贴;政府科技资金要对科技含量高、有市场前景的专利、植物新品种权项目和具有较强技术研发能力,建立专利、植物新品种信息数据库的企事业单位给予一定支持;获得发明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的成果,优先推荐省级科学技术奖;具有专利、植物新品种权并已形成产品的,优先认定为省级新产品和推荐国家级新产品;企业注册登记时,以商标、专利技术、植物新品种权作价出资占企业注册资本的比例可适当放宽;从事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和自主开发生产计算机软件产品的企业,经认定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四)大力推进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完善支持知识产权中介组织发展的政策法规,鼓励从事专利、商标、版权、植物新品种等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信息传播、检索、开发咨询机构,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知识产权资产评估和许可转让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引导其独立、客观、公正执业和规范发展。
四、不断加快知识产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一)抓紧在全省组织实施运用知识产权信息创新示范工程计划,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在技术创新中的重大作用。围绕我省支柱产业,依托行业协会或优势企业,按照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建设医药、化工、机械、电子、纺织、建材、冶金等十大支柱行业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结合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在全省选择100家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建立适合其自身特点的专业性知识产权信息系统或知识产权信息数据库。建立和发展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促进知识产权的实施转化。建立由专利、商标、版权、农业、林业、公安等多部门共建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信息平台,整合信息资源,提高执法效率。
(二)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应在技术开发经费中安排相应的资金用于知识产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单位应建立适合自身行业、专业特点的专利、植物新品种文献信息平台或专利、植物新品种文献信息数据库。建立完善利用专利、植物新品种信息制度,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提高技术创新起点,缩短技术研发周期,降低技术创新成本,优化技术创新资源,获取市场竞争优势。
五、尽快建立完善鼓励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
(一)改进和完善人才、科技评价标准,建立完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科技评价体系。各有关部门要把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及其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作为考核评价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和各级各类产业化园区以及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业绩的一个主要内容;作为认定高新技术产品、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高新技术软件企业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申请、风险投资和担保资金使用的一个主要条件;作为科技奖励评审、科技人员(包括高技能人才,以下统称科技人员)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的一个重要指标,并结合实际制订具体办法,认真组织实施。
(二)完善企事业单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拥有单位在国家授权或实施许可后,应严格按《专利法》、《*省专利保护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向发明人或设计人支付奖金和报酬。采用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入股的股份制企业,可以按专利、植物新品种权入股时作价金额25%的股份奖励给发明人,发明人依据所持股份分享收益。奖金或者报酬可以现金、股份、出资比例或当事人约定的方式支付。
六、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一)省知识产权局、工商局、版权局、农业厅、林业局等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查处各类知识产权违法行为,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类知识产权纠纷,大力整顿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活动,依法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二)要以保护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植物新品种权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对商品批发市场、专业市场、综合商场、产品展销会、技术交易会、货物集散地等重点地区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监督和执法检查,及时查处社会反映强烈、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大案要案,严厉打击关系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医药、保健品、食品领域的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坚决取缔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非法出版物和严厉打击侵权盗版行为。建立日常治理与专项整治相结合,重点整治与营造环境相结合,维护市场秩序与倡导社会诚信相结合的保护知识产权的长效机制。
(三)积极探索和建立“上下结合、条块结合、协作配合、联合运作”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强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之间以及与有关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形成执法合力。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建立和完善信息通报制度、案件移送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不断完善预防、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违法犯罪的协作机制,不断完善行政执法和司法审判两条途径、并行运作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四)要全面加强知识产权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执法体系,增强执法人员素质,强化执法手段,提高执法能力。建立知识产权举报中心和知识产权信息系统,提供面向国内外的举报、投诉、咨询服务。
七、切实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培训
(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知识产权教育。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推行启发创造性思维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明创造意识。在高等教育中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普及知识产权基础知识。有条件的学校积极设立知识产权专业和课程。劳动、人事行政管理部门应将知识产权内容纳入公务员和技术工人培训教育计划。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部门培训机构应将知识产权纳入培训内容,开设知识产权课程。
(二)实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计划。利用各种渠道,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派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优秀中青年干部和业务骨干参加境内、外培训和国际交流,在“十一五”期间培养50名懂专业、懂外语、懂法律、熟悉国际规则的知识产权高级人才。
(三)各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要把知识产权的宣传培训作为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围绕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的知识产权意识和提高企事业单位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及国际规则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制定宣传培训计划,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组织实施。各级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化、科技、教育、司法等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做好知识产权宣传普及工作。
八、大力加强涉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篇7
【关键词】集体活动;安全防范;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教育的不断加速,小学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增多,校内、外的主题教育活动越来越多。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集体活动中学生安全问题引人思考。关心和思考校内、外集体活动的安全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内容,本文试对小学生的集体活动安全教育提出几点见解。
一、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建立建全长效机制
就目前中国的情况来看,社会教育、实践教育还是一个新鲜事物。现在的教育一般局限于学校与家庭,特别是小城市与农村学校几乎没有任何形式的社会实践课。使得学生处在社会实践活动的“真空”状态。故关注学生实践活动安全是当今教育人刻不容缓的工作。
我认为应该以教育部门为中心、主管教育的政府为领头、一线教育为主体对集体活动安全问题作出全面、系统、客观地分析和充分地调查,政府主动担负相应的责任。在政策上给予相应的优惠,比如学生外出参观学习免费,非行政执法车辆、医疗救护车辆遇到学生队伍应让行等等一系列的机制,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二、落实组织者的工作责任
任何一个活动,再好的方案,最好的计划,没有好的执行者,这一切想法都只能是“纸上谈兵”。在集体活动中组织者对安全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组织者有哪些责任呢?
(一)组织者要做好安全教育
组织者在进行校内外集体活动时,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自护自救教育,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防范、安全自护和安全自救知识。比如,对参加活动的学生进行交通、人身、财物、饮食等安全教育。组织者要有安全大于一切的意识,并且还要让学生知其利害关系,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安全至上”的认知。
(二)组织者要做好安全告诫
在进行集体活动之前,组织者对活动中有关安全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要对学生告知,提醒学生在学习、行走、乘车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同时要把活动地方周边的安全隐患告知学生,让学生做到心里有数;还要与性格孤僻、生病、有不良习气及有暴力倾向的学生进行联系与沟通。
(三)组织者要做好安全救护工作
在活动的过程中,参与学生一旦发生安全事故,除要及时按制度规定上报,还要力所能及地进行自护自救,并采取得力措施防止事故的扩大。
三、加强学生的自防自救能力,提高学生安全系数
外部客观因素是集体活动安全的最大隐患,学生的自护自救能力可以将安全事故降到最低限度。而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护自救能力非一日之功,我们教育人在平日就应下足功夫。我认为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多媒体进行安全教学
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可以给老师带来许多的便利,诸如形式丰富、直观形象,说服力强、科学全面、省时省力。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达到安全教育无死角
孩子的常规活动是“两点一线”,老师与监护人是和孩子接触最多、影响最大的人。教师和家长要巧妙地将安全知识渗透在学习与生活之中,让安全知识技能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得到应用和强化。
(三)安全主题教育活动要常态化
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要在广大中小学生中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安全教育活动,重点是加强对低年级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切实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能力,使他们尽早养成自觉遵守各种安全规范的良好行为习惯。
(四)多种途径提高学生自护自救能力
定期开展各种疏散演练,学生在实践中强化安全知识,让安全知识内化为意识与行为;定期开展安全知识讲座,不仅教孩子们各种安全小常识,而且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安全问题讲给学生听,使这种安全教育更贴近生活,更具有真实性,更具有指导意义。
四、周密计划、精细布置、注意细节
(一)分析可能引发事故的原因
(1)学校未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班主任教师疏于管理,学生不遵守活动纪律,擅自自行活动或离队; (2)车辆速度、车况好差、驾驶员素质方面的因素;(3)活动场所的设施、设备等存在隐患,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4)来自学生的原因,如个别学生的身体状况、学生之间的矛盾纠纷等。
(二)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1)活动出发前,校方要多次对学生进行纪律与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2)加强教师安全、责任意识的教育,要求教师把严格管理贯穿于本次活动的整个过程;(3)要求车辆单位选派好的驾驶员与好的车辆为校外集体活动服务;(4)每次活动派专人到活动场所实地察看活动器械、设备、设施是否存在安全隐患;(5)全面了解学生,特殊体质的学生允许不参加集体活动;(6)调解学生之间的矛盾纠纷,以防在校外发生暴力事故,做到防微杜渐。
(三)做好安全应急方案
篇8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为办学方向,以"统筹兼顾搞建设,求真务实重管理,聚精会神抓质量"为工作思路,深化教育改革,加大教育创新,扩大优质资源,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进一步完善具有永吉特色的现代化教育管理和运行体系,进一步促进全县各级各类教育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在"十一五"期间各类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教育各项改革,构建与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能够满足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需要,各类教育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发展协调,效益较高的现代化教育格局.力争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教育综合实力保持地区乃至全省上游水平,争创全省教育强县.
2,具体目标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通过小学附设学前班,深化国办园体制改革和大力扶持民办幼儿教育等途径,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水平.到2015年,力争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99.5%.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在经费保障,师资配备等方面向薄弱学校倾斜,整体提高薄弱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水平.巩固扩大普及义务教育成果,到2015年,小学和初中的入学率都达到100%,巩固率分别达到100%和98%,毕业率分别达到98%和97%.
——稳步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继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形成高中教育品牌,增强办学实力和竞争能力.到2015年,高中阶段(含职业高中)教育入学率达到90%.
——突出发展职业与成人教育.全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成一个省级,三个市级骨干专业,提高办学水平,增强办学活力,扩大办学规模,争创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到2015年,力争招生职普比例达到1:2.构建以职教中心为龙头,以农村初职班为基础,以乡镇化技术学校为骨干,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的县,乡,村三级成人教育网络.
——同步发展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调整学校布局,实现民族教育一体化,进一步巩固提高民族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特殊教育惠及程度,力争残疾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达到98.5%和99%以上.保持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在地区乃至全省的领先地位.
——规范发展民办教育.坚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正确引导民办学校健康有序发展,逐步实现规范化.到2015年,基本形成布局科学,规模合理,质量较高的具有永吉特色的民办教育格局.
三,工作任务
1,调整教育结构,合理规划学校布局.根据"县城东扩"和"三化统筹"发展战略需要,扩大口前镇第二小学,开发区中心校办学规模,新建一所劳动实践总校.根据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和中新吉林食品区的需要,在岔路河镇移址新建职业高中,恢复永吉二中完中建制,新建两所小学和一所幼儿园.
2,坚持"两手抓",努力办好学前教育.进一步完善幼儿园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在抓好公办幼儿园的同时,鼓励民间资本兴办村级幼儿园,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办园条件优质,入园机会基本均等的学前教育.到2015年,力争所有公办园达到市级达标园标准,再有1所民办幼儿园达到市级一类幼儿园标准.
3,突出重点工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薄弱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技术装备水平,改善办学条件.通过招聘"特岗教师"和推进教师,校长交流,均衡师资配置.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就近按学区入学,依法保障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均衡分班,强化高中招生指标调控作用,促进教育公平.深入开展"送课下乡","蹲点教研","邻校共研"等活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到2015年,全县义务教育中小学全面达到《吉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
4,打造教育品牌,提升普通高中办学能力.三所高中在省级示范校和省级重点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发展实力,深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出实验高中的教学质量品牌,永吉朝一中语言教学品牌和永吉四中以国防教育为主的特色教育品牌.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逐步与国际现代化教育接轨,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
5,深化办学模式改革,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全力打造幼师,焊接,汽修,机加四个骨干专业.围绕"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结合钼矿万吨技改和中新吉林食品园区等项目,走校企联合,校校联合,工学交替之路,适时开设农机,畜牧兽医,食品加工等专业,通过盘活固定资产,引企业进校园和顶岗实习等办法,实现质量与效益的协调发展.加强骨干专业教师培养,以每年3%的比例有计划地逐步扩大"双师型"教师数量,到2015年,确保每个专业都有4—6名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
6,发展多样化的成人教育,增强服务经济能力.建立起以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镇),村化技术学校为基础,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培训机构共同参与的实用型,开放型化科技教育培训机构体系.创新教育,培训形式,全面提高农民,社区居民,企业职工等化素质和实用技术技能水平.依托职教中心,继续开展"阳光工程","温暖工程","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低保家庭适龄子女就业工程"等短期培训;依托乡镇化技术学校,围绕种植,养殖,防疫等涉农项目,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积极服务"三农".
7,扩大优质资源,支持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根据生源变化调整民族学校结构,探索民族教育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一体化办学模式,进一步提高民族学校教育质量.进一步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配齐康复和教学需求的各类设施和专业教师,提高随班就读质量,进一步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水平.
8,加强监督指导,提高民办教育质量.严格审批制度,着力构建民办教育科学发展格局;进一步完善民办教育管理办法,加强监管力度,规范民办教育办学行为,积极营造有利于民办教育自主自律,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政策引导,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创建一批特色鲜明,社会声誉良好,具有现代化教育功能的民办学校.
9,强化继续教育,提高队伍专业化发展水平.制定实施《永吉县中小学领导干部发展规划》,完成新一轮校长全员培训.全面启动"教育家型校长培养工程","名校长个性化培养计划",采取多元培训方式,努力打造一批教育家型名校长.构建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内容,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组织实施中小学名师培养计划,建立"名优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到2015年,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专业学历合格率达到80%,小学专科,初中本科和高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分别达到98%,90%和30%,省,市,县级骨干教师分别达到60人,200人,500人.
10,深化教学科学研究,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开展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实验工作,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校际交流等教研方式,促进全县学校学科建设整体,均衡发展.继续深化课程改革,深入开展"有效教研与有效教学"活动,以"增效"促"减负",建设高效课堂.树立科学的教育科研理念,紧紧围绕"立足实效研究,突出学校特色"的主题,加强"十二五"科研课题的立项,检查,指导,结题验收等工作,确保每校至少有一项市级以上重点课题,打造一批"科研兴校"的科研典型.
1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继续探索德育自主管理模式,切实把法制教育,国防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贯穿于德育全过程.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和完善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倡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生产劳动和公益活动.强化对学生课余活动和生活的引导与管理,推进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掌握"2+1"项文体类技能,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和审美素质.深入开展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力争构建全县学校"一校一品"特色发展格局,实现"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目标.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2,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县学校校舍达到抗震标准.适时完成校舍新建和维修改造任务,全县中心中小学以上学校楼房化比例达到95%,村级小学暖气化比例达到100%.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完善普通高中"八室两馆三系统",义务教育学校"七室一馆(室)一场两系统",村级小学"四室一库"建设.全县中小学理科教学仪器配备率达到100%.卫生,音,体,美器材配备率达到95%,计算机配备达到高中8人1台,初中10人1台,小学18人1台标准.全县学校全部实现"班班通",实现教育的信息化.按《吉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配备图书,生均藏书小学不少于20册,初中不少于30册.
四,保障措施
1,坚持优先发展.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深化教育各项改革,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提高保障能力和水平,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和"两个提高".根据实际需求及时补充教师,进一步完善教师补充长效机制,改革教师评聘制度和分配制度.
2,推进依法治教.不断完善教育行政决策和学校管理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坚持政务公开,校务公开,正确有效行使学校自主办学权.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创新特色普法形式.全面构建规避教育风险管理体系,切实维护学校,教师,学生合法权益.
3,加强行风建设.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程度.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实施招生阳光工程,遏制各类违规招生行为.进一步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弘扬优秀师德风尚,坚决制止有偿家教等以教谋私行为.进一步优化教育发展环境,提升全系统行风建设水平.
篇9
[关键词]西北少数民族妇女 受教育权
公民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应享有的文化教育权利之一。这种权利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被作为公民的一种基本权利而纳入宪法的规定,并受到宪法的保障。受教育权(right to education),既接受教育的权利。其基本涵义就是,公民作为权利主体,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所具有的接受教育的能力、资格、机会和条件①。受教育权是少数民族妇女应当享有的重要权利,其具有充分的法律依据。
一、西北少数民族妇女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的法律依据
受教育权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国家为了保障少数民族妇女受教育权的平等实现,将其纳入宪法,并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以保证其平等实现。《教育法》第10条规定:“国家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法》第37条分别规定:“国家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义务教育法》第12条规定:“国家对经济困难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的经费予以补助。”国家对妇女的受教育权,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妇女特别重视。我国《教育法》第36条规定:“学校和有关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女子在入学、升学、就业、授予学位、派出留学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妇女权益保障法》设专章对女性文化教育权作专门的规定,该法第14条规定:“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文化教育权利。”第17条第3款[!]规定:“政府、社会、学校应针对适龄儿童少年就入学存在的实际困难,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适龄女性儿童少年受完当地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从以上法律条文可以看出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受教育权的平等仅仅是受教育机会的平等,而不是受教育程度的平等。
二、西北少数民族妇女受教育权实现的意义
西北少数民族妇女受教育权的平等实现,不仅对妇女自身、家庭,而且对民族团结、国家的繁荣有重大的意义。
妇女受教育权的平等实现是妇女自身价值实现的基础,也是妇女行使自身权利的前提。在我国尤其是民族经济欠发达地区,妇女的地位很低,这与妇女的受教育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妇女自身价值的实现依赖于一定程度的教育,宪法中规定妇女享有多种公民的政治权利,如信息自由、表达自由、集会与结社自由、投票权和被选举权,这些权利的实现以最低限度的教育程度为前提,其中包括一定的识字率。同样道理,许多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如选择工作的权利、同工同酬的权利、组织工会的权利、参与文化教育的权利、根据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等②,只有在在妇女接受了最低的教育之后,这些权利才能实现。
妇女受教育权的平等实现对家庭和谐有重大的意义,家庭暴力,虐待妇女,从中折射出妇女在家庭中的不平等地位,这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经济地位的不平等,经济的不平等造就了事实上的不平等。而要消除差异,家庭和谐,提高妇女的经济地位,对妇女受教育权的保障是必不可少的。
民族问题,一直是我国的政治问题。少数民族的生存,发展关系到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繁荣。而民族的生存乃至发展,离不开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吸收、借鉴。文化的传承和吸收都离不开教育。西北少数民族比其他少数民族信息更闭塞,经济更落后更需要吸收先进的文化,因此保障西北少数民族妇女的受教育权,其意义就显得更加深远而重大了。
三、西北少数民族妇女教育现状分析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这里既有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自然优势,同时又由于受地理以及人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当然,这一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西部经济的制约造成的,经济制约教育,教育有反过来影响经济。充分认识西北少数民族妇女受教育权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对促进西北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国家对教育投入少,导致低质量的教育供给,从而影响妇女受教育权的实现。经过多年的改革,“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加强学校自治权,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基础教育管理新体制已日趋完善,其积极作用也日益突出,尤其对发达地区的教育更为显著。但这种“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分散为主的管理体制,会因地区之间各地区经济不平衡,导致全国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发展。尤其对于西北少数民族来说,更是如此。③
近年来中央也意识到体制的弊端,对西部地区加大了教育投入,但与先导性、基础性的地位相比,仍显不足。目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教育投入占到国民生产总值已达10%,而中国只有3.41%。
除了中央投入以外,地方投入也严重不足,国家政策明确规定教育公用经费必须列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省级教育支出应占财政支出的15%,州级教育支出应占财政支出的20%,县级教育支出要占财政支出的35%。但是事实上,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几乎没有几个地区能够真正保证按照这样的比例投资教育事业。
更令人忧心的是,一方面各地对教育投入不足,一方面对教育资金进行挤占、挪用、截留的现象屡见不鲜。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转移支付的65%以上应用于教育,但是海原县政府只把转移支付的30%用到了教育上,而且这30%的资金还没有用于教育投入,全用到了教师工资。④
(二)女童教育出现“三地一高”。既入学率低、巩固率低、在校 学生中所占比率低,辍学率高。青海省的适龄儿童入学率81.48%,牧区仅为36.40%,而青海省循化县女童入学率仅仅为30%⑤。由于受到家庭经济状况、社会文化观念、家长受教育水平、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西北贫困女童往往不能上学或中途辍学。西北地区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地广人稀,少数民族又大多生活在偏远、贫困、交通不便、信息封闭的农村。以游牧为主的民族,没有固定的住所。大多数家长为了孩子的安全考虑,尤其是女孩子的安全考虑,宁愿辍学在家,也不愿让其上学。有些家庭离学校太远,而在这些地方上学仅靠步行,没有交通工具,根本就没法上学。
在许多家长心里姑娘都是别人家的人,“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由于受这些愚昧、腐朽的观念影响,一部分父母不愿承担让女儿接受正规教育的义务,加上一些地方有女子早婚的习俗,以及一些教规的影响,使妇女受教育权受到践踏。在农村,由于家庭贫困,教育成本对家庭来说仍是一项艰难的开支。如果把女儿送到学校读书,那么这个家庭就将失去女儿通过劳动、工作而增加的收入。如果温饱不成问题,可以负担起女童教育费用的家庭,只要家长把受教育的成本和受教育的效益进行比较权衡后,仍可能选择使女童打工,或在家帮助父母作家务。当家庭困难或需要帮助是家长也首先考虑的也是让女孩辍学。
(三)妇女文盲率高。由于受到历史、社会、尤其是经济的影响,西北少数民族妇女文盲率特别高,按照人口普查,东乡族自治县有 21 个乡,全都是东乡族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才只有 1.01 年。东乡族的文盲率超过 70% ,妇女超过 90%⑥。
中国是一个以儒家传统为核心的国家,“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在中国历史上延绵了几千年,虽然大多数人不再支持“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但是与传统相联系的国民心态却没有实现彻底的改变。因此在人们的思想深处还或多或少的潜藏着一些封建残余。因此社会公认的妇女角色就是家庭主妇,生儿育女。从而大多数的家长不主张女孩念书,更不要说接受高等教育了。
社会上许多单位招聘人员时,拒绝招聘女大学生。而第三产业以及加工等行业可以吸收一般或文化程度较低的女性就业,不需要女大学生,因此,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成了就业的牺牲品,人们包括妇女自身都认为妇女不需更多更高层次的教育。
民族习俗、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少数民族平等受教育权的实现。我国各少数民族大多信教,甚至全民族信教,宗教深刻影响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与心理,也影响着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比如,藏传佛教文化的教育价值观是“舍宗教无教育,舍寺院无学校,舍喇嘛和尚无教师”,在其观念的影响下,藏传佛教寺院教育在藏族社会经久不衰,并形成了与现代学校教育争夺教育资源的局面。⑦
四、保障妇女受教育权的几项措施
(一)中央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并改善教育的投资结构,为民族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国家财政支持
对西北少数民族妇女受教育权的保障离不开教育资金的注入,教育资金的注入,其主要主体应该是政府。但是政府在教育投入分担的比例上不尽合理。我国各级政府间应承担的教育投入的责任模糊,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中央和省级政府掌握了主要财力,但对义务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而县乡两级政府财力薄弱,却主要承担对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⑧
从以上问题可以看出,教育投资的主体主要有政府来投资。而且根据中国的国情,主要应有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中央在进行财政拨款时,必须注意投资结构的合理,增加对初等、中本文来源:文秘站 等、职业教育的比重,并制定长期的投入计划,在必要的时候通过立法使这些财政制度和计划上升为法律,因为与政策相比,法律具有稳定性、普遍性、操作性强等特点。这样才能更有效的为民族地区的教育提供物质保障,从而为西北经济的发展提供持久的活力。
各级政府也不要完全依靠政府,应当站在“三个代表”的高度上,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充分认识民族教育的重要性,充分行使自治权,多渠道、多方位筹集民族教育办学经费,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育设施,保障妇女的受教育权。
(二)采取特殊的措施,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妇女入学
民族妇女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既有历史的、经济的、教育的原因,有民族的、宗教的、社会的原因,要赶上先进民族的发展水平,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靠一般的办法显然是不行的,必须制定特殊的政策和措施。为了尽快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发展少数民族妇女教育,地方政府应根据党的民族教育政策,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特殊措施。
1、大力宣传,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妇女权益保障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保障妇女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把宣传和严格执法结合起来。还可利用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学校六一儿童节、毕业典礼等庆典活动宣传女童教育的意义,使群众逐步明白制穷先治愚的道理,促使形成妇女教育的良好外部环境。
2、建立寄宿制学校。在县城建立寄宿制民族中学,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民族中心小学和教学点。尤其要在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的民族地区建立寄宿制学校,这样既可以避免家长对子女的安全的顾虑,又解决了路远而不能上学的难题。
3、在办学形式上,采用正规化与非正规化相结合的办法,支持就近上学的原则,办好简易小学,搞好复式教学。可办全日制,也可办半日制,还可办早、午、晚班。也可根据当地农(牧)间隙办农(牧)闲小学办。在学籍管理上和教学要求上,对他们可采取一些宽松的政策,不搞“一刀切”,允许随到随教,带弟妹上学,允许农忙时在家庭适当参加一些辅助劳动。在教学内容上,保证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针对少数民族妇女的特征,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有条件的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山区,参观学习,开阔眼界。引进与他们的生产生活相关的实用技术知识,渗透科学种田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如种植养殖、刺 绣、纺织缝纫、烹调,是他们能学会用,心灵手巧,自立自强,具备一定的家庭生活和劳动致富的能力。
(三)健全和完善民族教育体制,为少数民族妇女受教育取得保障提供制度支持
权利的实现不仅需要物质保障,还有赖于制度性保障,权利主体在任何状况下,都能找到接近权利并与权利相结合的具体制度,权利的实现才能真正成为可能。因此制定一部少数民族教育基本法——《少数民族教育法》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要对妇女的受教育权的保护进行专门规定,明确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对妇女受教育权的权利和义务。教育行政执法机关必须依法办事,落实法定的职责、义务。非教育法授权,教育行政机关不能剥夺相对人的权利,也不能为相对人设定义务。依法行政还应符合法定程序。否则会因程序违法而导致无效,对违法行为严厉惩处。⑨
(四)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现男女受教育权的平等
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体,宣传妇女受教育权实现的重大意义,今天的女童是未来的母亲,“教育一个男人,受教育的只是一个人;教育一个女人,受教育的是一代人。”如果今天女童不可能享有与男童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那么将来的女性也就不可能获得较好的社会角色的资源,不能充分发挥推动社会进步的潜能,尤其是对下一代的教育上,我们就会比其他国家晚一步,因为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母亲对孩子的一生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
在就业方面,社会应吸收更多的女性就业,尤其是女大学生。国家可以对吸收女性就业的企业和单位实行一些政策倾斜,如减免税收,提供贷款等等措施。
当今世界科学与技术发展迅猛,知识经济使得教育事业从未像今天这样与国家安危,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法律为少数民族妇女提供了应当的权利,保障少数民族妇女受教育的实然权利是国家、社会、家庭、包括妇女自身义不容辞的责任,保障少数民族妇女受教育对妇女团结,民族繁荣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顾明远等:《教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
2国际人权法教程项目组:《国际人权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__年版。
3 刘尧:《中国西部基础教育发展观》,20__年版。
456顾玲 张目 黄会清:《同享明媚阳光党关注贫困农村义务教育》,《党建》,20__年第5期。
7陈海松 黄玉兰:《论少数民族平等受教育权的法律保障》,《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版。
8刘尧:《中国西部基础教育发展观》,20__年3月。
篇10
今天,县委县政府在这里召开创建省级教育强县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主要目的是总结我县两年多来的教育创强工作,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动员全县上下乘势而上,明确新任务,落实新举措,形成新合力,进一步推进全县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在此,首先我对今天获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根据会议安排,接下来我代表县创建省级教育强县工作领导小组作工作报告。
一、回顾总结,充分肯定教育创强工作取得的巨大成绩
2007年底,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创建省级教育强县的目标,两年来,全县上下深入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了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强化领导,健全机制,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一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创强工作。县里将创建省级教育强县列入“两城四县”创建内容,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和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各职能部门和各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创建省级教育强县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创强办公室,指导协调全县创强工作。2008年又把“创建省级教育强县”纳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实施了《县“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使教育发展在时间上有序、空间上有位,提高了教育事业发展的前瞻性。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调研教育创强工作,并亲自出席教育创强的动员会、推进会,统一思想,明确思路,部署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2008-2010年连续三年,县政府都把创建省教育强县作为重点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奋斗目标,落实推进措施。二是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县委常委会议、政府常务会议定期听取创建工作汇报,专题研究部署相关工作。建立了县领导联系学校制度和乡镇部门工作目标责任制,每位县领导分别联系一所创强学校,帮助学校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县人大、县政协先后多次组织代表、委员督查教育创强,推动工作开展。县政府与各乡镇、职能部门签订了责任书,明确各乡镇、部门工作职责,层层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三是各乡镇、部门齐心协力抓创建。各乡镇、部门单位只要是涉及创强工作的,均以大局为重,倾斜政策,主动配合,优先执行,顺利推进各项创建工作。县教育部门充分发挥主要职能部门的作用,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发扬团结协作、真抓实干、知难而进、势在必夺的精神,切实做好各项工作。县委宣传部、县直机关工委与县创强办联合在全县开展了“为争创教育强县捐书”活动,全县各部门单位共捐赠图书7万多册。县公安、交通、卫生、工商等部门为保障学校周边环境安全,多次开展学校周边环境整治行动。县广电总台等单位在做好创强宣传的同时,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制作教育创强专题片。辉埠、天马、招贤等各乡镇,积极履行发展教育的职责,“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努力为辖区内学校发展排忧解难,有力促进了本乡镇的教育创强工作。
(二)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夯实教育创强物质基础。为切实保障教育经费到位,由县长亲自担任全县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优先安排教育经费,逐年加大教育投入,保证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两个提高”,并落实好“三项教育经费”,同时县财政还每年安排1000万元创强专项资金,用于学校建设,县发改、国土、规划等部门对教育项目优先立项、优先供地、优先建设。2007-2009年,全县规划实施创强基建项目、食宿改造工程项目和校园设施项目等学校建设项目共179项,完成了常一中体艺馆、紫港中学、狮子口初中、县教师进修校及电大迁建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新建校舍面积13.56万平方米,投入改造破旧校舍和教育基本建设经费2.88亿元,是以往十年投入的总和;投入教育装备建设经费近1200万元,全县各学校的教学仪器、音劳美体器材、电教设备、图书等教育装备得到了进一步更新完善。2008年,我县还在市率先将义务教育段教师“同城同待遇”纳入县财政预算,确保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全县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三)着眼长远,规范管理,促进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教育创强过程中,我们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软件”建设,在加强师资队伍、优化校园环境、创新学校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我县一方面优化配置师资力量,每年公开招考择优录用一批新教师。另一方面构建了校本培训、师德培训、全员素质提升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及学历提升培训的培训体系,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特别针对我县中老年教师比较多的情况,创建了“快乐之家”中老年教师俱乐部,经常性地开展业务展示等活动,促进他们身心健康、专业发展,经验在全省推广。同时,努力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出台了《县中小学校校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办法》、《县校长管理办法》,实行中小学校长公开选拔制、任期目标责任制、学年度工作考核制,通过考核评价和培训,对校长工作进行“督”、“导”、“训”,强化校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目前,全县培养了一批省特级教师、省优秀教师和省市教坛新秀等名优教师,正在逐步形成名师、名校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的梯队,带动全县教师的专业成长。二是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针对小学、初中和高中课程设置的不同特点,加强学校课程规划与实施,高标准开足开齐各类课程,加强课程管理力度,增强学校的课程实施能力。出台了《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引导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教育评价激励、导向、甄别功效,进一步完善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检测制度。注重“课题带动”,广泛开展各类“教育论坛”等研讨活动,着力解决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教学效益。三是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出台了《县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办学品味,陶冶学生情操,涌现了实验小学的集邮文化、宋畈小学的乡土文化、湖东小学的责任文化、阁底小学的诗词文化等一批校园文化特色学校。在省级教育强县评估验收中,验收组的专家对我县的教育软件建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四)注重公平,统筹兼顾,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按照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抓住教育发展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全县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一是促进幼成职教协调发展。依托优势资源,加大扶持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幼儿教育,形成了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公办民办相结合的幼教发展格局。2009年,全县幼儿教育学前三年普及率达90.65%,居全市前列。积极开展等级成校建设和评估活动,全县各乡镇都建立了成校,形成了县、乡镇两级成教网络。积极实施“省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办学模式。县职业中专的电气焊专业被评为省级示范性专业,机电实训基地被评为省级实训基地。2009年,围绕我县轴承产业的发展,与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洛阳轴承技工学校联合创办了省内第一家轴承专业学校——洛阳轴承技工学校分校。二是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在加快改善农村学校基础设施条件的同时,积极开展“城镇支援农村、强校支援弱校”的对口帮扶工作,引导城镇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鼓励农村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到城镇学校锻炼,并选拔优秀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任职,发挥带动作用,提高农村学校的师资水平。三是促进困难学生健康成长。我县率先在全省实施经济困难家庭学生资助就学政策,对低保家庭学生、残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低收入家庭学生进行就学资助。同时大力实施爱心营养餐工程,做好免除学杂费工作。高度关注“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学习困难、家庭经济困难、残疾等五类特殊、弱势群体学生的身心健康,通过开展师生结对、团员结对、实施德育导师制、组建“临时家庭”等活动,让留守学生感受更多的“亲情”和“关爱”,此项工作得到了省妇联领导的充分肯定。今年9月,我县还建立了培智学校,进一步加强特殊教育。四是规范教育收费行为。全面推行了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和定期督导制度,做到教育收费公开、透明。2009年7月,我县获得了“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称号。
通过两年多的教育强县创建工作,全县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一是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新建了6所学校,对68%的学校进行了食宿改造,完成一大批校园基本建设项目,学校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造就了一大批“花园、学园、乐园”式学校,实现了农村“最漂亮的建筑是校舍,最美的地方是校园”。二是优质资源日益增多。创建了9个省教育强乡镇,8所省示范性学校,28所省标准化学校。三是基础教育跨越发展。幼儿教育初步形成了“一乡镇一中心、辐射行政村”的办园格局,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由三年前的81.2%提高到90.65%;高中段教育发展迅速,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学校比例由2004年的82.9%上升到93.12%;小学入学率和小学升初中比例均达100%,实现了高标准、高质量“普九”目标,“两基”水平不断巩固提高,基本普及了十五年教育。四是教师素质不断提升。对全县1800多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教师素质提升培训;对1.6万多人次进行了新课程改革培训。全县小学教师大专以上学历、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分别从2004年的34.2%、26.1%提高到66.16%、71.89%;培养了省市各类优秀教师、名校长18人。五是素质教育深入实施。按规定开齐开足了音、美、体、劳、英语等课程,配备了专用教室和器材,开展个性化教学,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近三年来,全县中小学生特长发展方面获省级以上各类奖励376人次,获市级各类奖励1200多人次。六是社会对教育满意度显著提高。据市教育局抽样调查表明,社会各界对教育感到满意和基本满意的比例从2004年的48%上升到2009年的78%。七是合力扶教的氛围日益浓厚。经过教育创强,全县各单位合力扶教的氛围更加浓厚,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师以爱教为责”的良好局面。今年1月,我县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省教育强县的评估验收。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等四套班子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得益于全县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得益于各乡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在此,我代表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向为创建工作作出积极努力、付出辛勤劳动的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工作与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县两年多的教育创强工作,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因经济社会等客观因素所限,与先进地区相比,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一是城乡教育均衡化需进一步推进。在教育投入、条件保障、师资队伍、规范管理等方面,城乡仍有较大差距,影响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二是全县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县还存在骨干教师数量不足,教师年龄、学科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学校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三是幼儿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协调发展需进一步加强。部分乡镇中心幼儿园设施相对简陋;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功能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四是对照《2003年省教育强县评定操作标准》,我县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教育比例、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人均教育经费水平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仅为基本达标。省教育强县评估验收组在《关于对县进行省教育强县评估验收的报告》中指出:省教育强县的创建工作是一个动态过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希望我县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更高的起点上推动各类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并对我县今后教育工作提出了3点具体要求:一要继续坚持“以县为主”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二要积极探索建立保障农村教育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长效机制。三要继续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为乃至全省教育创造更多更好的经验。此外,按照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开展创建省教育强县活动的通知》要求,两年后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将对我县进行复查,这两年时间里我县要继续开展省级教育强乡镇创建工作。
上述问题及要求都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予以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推动我县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再接再厉,推动我县教育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教育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推进教育科学和谐发展的要求,突出公平、均衡、优质、协调,着力解决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各类社会反响强烈的问题,进一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严把创建标准,进一步做好教育创强后续工作。下一阶段我县教育创强的主要任务还有两项:一是完成剩余5个乡镇创建省级教育强乡镇的任务。二是做好省级教育强县复评准备工作,争取在2012年通过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的复评验收。同弓、新桥、青石三乡镇今年要完成创建工作,目前已通过市教育强乡镇验收,正在申报省教育强乡镇验收。大桥头和两个乡要在明年完成创建任务。县教育局、各相关乡镇和学校,要抓紧制定工作计划,尽快启动相关工作,争取到2011年底实现全县省级教育强乡镇全覆盖。
(二)继续加大投入,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首先,要做大增量。要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基础教育特别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投入。县财政依法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两个提高”,继续按照省政府核定的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和定额,统筹安排,予以保证,建立学校债务锁定偿还机制,逐年化解义务教育债务,严禁产生新的债务。保障中小学校建设的必要投入,中小学进一步发展所需的校舍建设项目,列入县、乡两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基础设施建设总体盘子,统一规划。继续坚持教育建设项目优先安排、优先建设的原则,积极开展城南小学等重点前期项目工作,加快在建项目进度,强化质量监管,打造精品工程。其次,要盘活存量。要按照《县教育发展总体规划与实施纲要(2004-2012)修编方案》要求,切实做好新一轮布局调整工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各乡镇要按照《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县中小学校闲置校产处置的意见》要求,配合县教育局处理好本乡(镇)范围内的闲置校产,盘活学校存量资产,扩大教育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再次,要提高标准。要加快省标准化、示范性学校建设。省教育强县评定标准规定:初中、小学达到省标准化学校要求的比例不低于85%,各类学校中有一定数量的省示范性学校。我县通过教育强县验收时,省标准化学校比例为57.5%,根据规划要求,到2011年要达到89%,因此还要加快3所学校的标准化建设,要努力争创2所省示范性学校和2所省一级重点中学(职校)。
(三)完善保障机制,进一步夯实教育发展基础。一要进一步完善教育布局规划。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及时修订教育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学校布局,并按照实事求是、稳步推进、方便就学的原则,加大学校布局调整力度。在制定学校规划时,要与城乡规划相衔接,预留教育控制用地,保证中小学建设到位,满足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二要巩固和完善义务教育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要将中小学教师合理收入纳入县政府财政预算,纳入财政统一发放范围。要积极探索和推进中小学教师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关注农村教师住房问题,不断改善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三要完善教师培训制度。要开展教师全员培训,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校本研训”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和平台,实现“教研”与“培训”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和水平。大力实施“名师工程”、“领雁工程”,加大知名教师、学科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完善激励措施,打造一批在全县学科和学校管理领域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领军人才。
(四)推进教育改革,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一要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积极采取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职务结构比例、设置农村教师津贴等有效措施,鼓励和吸引高校优秀毕业生、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校任教。建立城区中小学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城乡教师定期交流轮换制度以及“校对校”、“师对师”的城镇对口支援农村教育的制度,拓宽农村学校的教师来源渠道,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促进县域师资水平趋于平衡。二要重视和发展幼儿教育。各乡镇要切实履行发展幼儿教育的职责,抓好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并鼓励各幼儿园加大投入,改善办园条件。城区要做大做强示范性幼儿园,发挥示范辐射作用。规范幼儿园办学行为,开展幼儿教育教科研活动,提高幼儿教育质量。要鼓励符合条件的社会力量参与办园,引进民间资金,大力发展民办幼儿园,切实提高农村幼儿入园率。三要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真正确立起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观念,实现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发展思路的根本转变。大力推进产教结合,校企结合,精心打造“技工品牌”,提高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要加强乡镇成校建设,整合成人教育资源,抓好劳动力培训。
(五)重视教育管理,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创强最显著的成效是优化了我县教育资源配置,解决了教育发展的基础性问题。目前,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是教育教学质量不能满足全县人民群众的要求。抓教育内涵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最紧迫任务。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要努力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管理出效益,管理同样出教育质量、出人才。全县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出发,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工作重心、主要精力用在抓教学、抓管理、抓质量上,人力、财力、物力坚持向教育教学工作倾斜,广泛吸取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实现学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形成“一心一意抓教育、千方百计提质量”的浓厚氛围,把教师和职工的积极性、潜能充分调动起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升学率等的全面提升。二要努力抓好学校安全工作。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校长是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必须负总责,亲自抓。县教育局、各学校要建立健全各项安全制度,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责任。重点要做好学生安全教育、季节性传染病预防、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危旧校舍检查维修、学生接送车管理等工作,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三要努力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学校发展生命力的重要体现,一方面各学校要根据自身实际,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已经通过省教育强乡镇验收的乡镇学校,要继续巩固完善,未通过验收的乡镇学校要加快提炼,做优做精做美校园环境。另一方面,各学校要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探索符合学生特点的个性化教学,形成各自的教学特色,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同时,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进一步提升办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