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人文素养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4-03-19 17:42: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谈人文素养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践活动; 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6—0034—01
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首先,语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协调发展。
其次,语文教师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水平。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广博、深厚,才能胜任语文教学这一繁重的工作,熟练地驾驭教材,巧妙地组织课堂,使学生善学、乐学。
第三,语文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语文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才能担当起“育人”这一重任,培养出品德高尚的学生。因此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还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发展,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使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二、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中蕴含的人文底蕴
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语文教材,选用的大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这些优秀作品,思想内容深邃,艺术形式完美,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几乎每篇课文都能给人以美的陶冶、美的享受和美的启迪,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底蕴。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充分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底蕴,就能触动学生思想感情上的琴弦。因此,语文教师备课时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并整理出来,重组到教学内容中,按一定的方式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去。在教学时,语文教师应该倾情激发诱导,使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去感受,去欣赏,进而提高人文素养。如,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对形象的感知;通过剖析人物,培养学生对高尚品格的追求;通过品词赏句,培养学生的语言美感;通过感情朗读,激发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激情。实践证明,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人文知识,彰显人文精神,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
三、认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认真开展好教材所设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每次活动,教材均设计出了活动目标、教师准备、活动指导、活动建议等内容,为语文教师顺利开展实践活动提供了便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后面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这就是我”,要求每个同学作自我介绍,并向同学们推荐自己。这个活动可促使每个同学认识自我,分析自己的优缺点,为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理解、尊重打下基础;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想要为集体这个“家”做点什么,培养大家的集体观念和奉献意识。下册一单元后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成长的烦恼”更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重新评价自我,养成乐于助人的品质,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的烦恼,采取积极的人生态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把握这些教学机会,精心设计并组织实施,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每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不断积累,不断发展。
二是在课外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包括诗歌散文朗诵会、故事会、辩论会、名人专访、社会调查、创建文学社、创办社刊校报等。这些课外实践活动,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
篇2
【关键词】医学院校;人文素质
我国的医学成就斐然,尤以中医疗法、理论名著于外。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医术精湛、品德高尚的名医,扁鹊、孙思邈、董奉等等都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医生。他们不但解除了很多人的病痛,还因为他们大公无私、服务百姓的高尚风格而流芳百世。最近热播的《神医大道公》也是由流传于闽浙地区的神医吴的故事改编而成的。自古名医的标准就是两点:医术高超,德行高尚。当今对名医的标准依然是这两点。医学院对学生的培养不但要重视技术的培养、更要重视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素质培养是孕育高尚医德的土壤。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S.E.Luria说过:“医学在本质上具有两重性,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学,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大医精诚”“杏林春暖”都是我国历史上名医高尚人品、精湛医术、解一方百姓疾苦,献一己之利的典范。医学承接的对象是人的健康和生命,因此,医学在治病救人,揭示生命、健康和疾病奥秘的同时,也包含了对人类命运的责任等至关重要的人文态度,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发展的必然需要。
1当今大部分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1.1学校对人文教育的认识不足。在大部分医学院校里,人文教育的舆论做的非常重视,但实际人文教育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人们在实际中追求功利的观念较重,那些实用价值不高、对提高现实利益帮助不大的事项,很难引起人们真正的重视。 这种现象在医学院校里普遍存在,在有限的时间、资源、精力的情况下,人文教育被当成副科的副科,很多时候,学校都会接口医学教育课程繁多,照顾不了人文教育,而将人文教育弃之一边。由于认识的不足,人文教育堪忧。
1.2学校在人文教育课程设置上不合理。在教学课程和时间上,由于医学专业课程安排的限制,课程设置多以“两课”教育为主,法律、德育、伦理等课程设置课程极少。据统计,中国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类课程平均课时为62学时,仅占总课时的1.71%,临床医学专业人文课程只占总课时的8.85%。远低于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人文教育课时。课程设置上的不合理,一方面反映了对人文教育的漠视,另外也造成学生对医德的轻视。对利益的追求,导致当今庸医、医德败坏的医生的大量涌现,人文教育本是为了培养高尚医德,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的医生,但实际却非常揪心。
1.3监督评估体系不完善,致使,人文教育结果有等于无。所有医学学校都设有“两课”教学,大量开设了人文选修课,也开展了一些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但是对人文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却是不得而知,没有一个衡量教育结果的标准,没有合适的评价体系。说到底,人文教育工作做得形式大于实际,有等于无。人文教育的不足与缺失反应的是整个医学教育体系里的功利之风、漠视素质之风盛行。
2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培养。
2.1首先要提高对人文素质的认识。认识是实施的前提。人文素质并不只是培养学生具备高尚、奉献的医德精神,人文素质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现代的“人文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科学主义”、“金钱崇拜”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它相对于“科学主义”,强调的是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本主义;相对于“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强调的是价值理性和目的理性;相对于实用主义,强调的是注重人的精神追求的理想主义或浪漫主义。
2.2人文教育要与医学专业课相结合,不能单将人文教育孤立出来。将人文教育和医学专业课相结合,不但是因为人文教育的课时安排偏少,还因为在课时较多的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教育理念,会更好的的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医学专业课中避免不了一些临床病例的结合,在这些实际的病例中,老师就应该通过对相关病情的描述来触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独立进行善与恶、对与错的得到判断。这也需要教师提高专业课的主导意识,尽量在专业课知识中潜移默化的渗透给学生关于珍惜生命、关心患者、解除病痛的人文问题的思考。
2.3多在课外开展一些人文实践活动,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人文素质是一种心理素质,是一种需要在实际生活中展现的素质。人文素质教育不但要在课堂上讲,在校园的生活中,在社会的实践中也要注重人文教育的培养与应用。通过开展“献爱心、助社会”,组织学生到医院做服务生、在社会上进行医学常识宣传等活动,展示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使大学生做到言行合一、知行合一。并建立完善人文教育监督评价档案,公平、公正的记录学生们的人文素质、专业素质。从制度上保证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权威性。
结语:人文素质教育是新时期思想道德教育的产物,它的精髓就是认识人、尊重人。它包括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医学院校的学生肩负的是“救死扶伤”,“服务医患”的重担,人文教育对医学院校学生的教育意义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刘万路,赵世鸿.地方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0,27卷(5期).
[2] 李治中.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培养[J].教育:中旬,2010(8).
[3] 陈晔,孙晓生.以校园文化建设推进人文素质教育[J].文教资料,2010(31).
篇3
关键词:化学教学;人文素养;培养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是新课程各学科教学共有的重要目标。化学是一门人类认识自然世界的科学,然而化学学科的发展不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关系到社会文明的进程,化学发展的历程与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是相互交织的。所以,化学教学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人文教育是化学教学不可抛开的内容。过去,我们的化学教学过于注重化学知识本位,而忽略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中的价值。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是要关注学生作为人这一精神核心的全面发展。人文精神的内涵是非常广泛的,笔者认为作为化学教学应努力培养学生积极探索、求真求实、与人合作、关爱环境等品质。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充分利用并拓展化学史知识,给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高尚的价值取向
化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紧密相连,人们对化学知识的应用促进着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也促进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文化的发展,化学发展的历史凝聚于人类文化发展中。比如,历史上近千年的丹(炼金)术时代,化学的发展几乎停滞不前,分子、原子及元素等概念得到科学的定义后,化学以一门真正的科学展现在人们面前。化学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认识世界不断深入的历史,所以深入了解化学发展的历史,能促进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人的成长特别是精神追求的发展需要有榜样的引导,只有向着高尚目标努力前行的人才可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历史上多少化学家,他们不仅是化学研究领域里的精英,更有为科学锲而不舍,为维护正义与世界和平而不惜献身的高贵品质,比如诺贝尔、居里夫人等等,他们无不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二、重视化学实验探究,在实验中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通过探究形成某一个概念、原理或者验证了某一事实,更在于培养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分析和认识。化学定律的形成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不能凭想象或捏造。实验过程中要要求学生如实记录实验过程与现象。学生实验往往会出现我们始料未及的结果,这需要我们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深入追究、查找原因。有时一个实验的表象会有较大的差异,而学生对这种表象的认识又有偏差,要引导学生相信真实的观察。通过对实验的真实感知,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W态度,进而影响他们的人生态度。
三、联系工农业生产及生活实际展开教学,使学生养成关注社会特别是关注环境的意识
化学是生产、生活的科学,化学来源于人类的社会生产实践,化学研究最终又要服务于生产和生活。一个美好的理论,如果不能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促进社会的发展,那是没有用的,也不会被人们所记住。我们的化学教学要充分结合社会生产实际,问题从实际中来,理论用于阐明实际现象,这样,学生明了学习化学的意义,学起来会更有激情、更有兴趣。
教学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这就使学生关注学习和关注社会联系到一起。
关注整个人类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变化,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科学技术是双刃剑,它在给人类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巨大的伤害,特别是现代化学工业的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极其严重。化学教学要责无旁贷地承担培养人们环保意识的责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中加入有关环境污染与保护的知识,使学生加强认识,而且要通过研究性学习及社会实践等新课程设定的学习专题做一些环境监测、调查的课题,使学生亲身感受保护环境的意义。
四、改变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的师生氛围,培养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合作的精神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探究、共同学习、共同提升的过程,我们要充分利用实验,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这样的民主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确立学生与人和谐相处的自信和习惯。以小组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在实验中相互协作,在知识上相互补充。这样能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关注、相互合作的精神。
篇4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高等教育;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082-02
当今社会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高校的教育越来越偏重于技能上的培养,伴随而来的是学生的人文素质及道德修养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滑坡。综观国内各大高校,普遍存在着“重专业轻人文”、“重技能轻素质”的现象。这些院校的大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素养,具体表现是打架闹事、迟到早退、考试作弊、人际关系紧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不良现象。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
这里所说的人文素养指人应具备的基本文化素养,指一个人成为人和人才的内在与主体的精神品格,具体地说,就是人文知识的内化,表现为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位。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他们的人文素养关系到一个国家的价值取向和民族精神的塑造。对于个人来说,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在各大高校中大学生的违法违纪现象数不胜数。我们通过调查得知,这种不良现象的原因是大学生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
二、目前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
现今经济全球化、资源共享化、民主普及化,而严重的问题就是大学生人文素养缺乏。比如,2002年初,清华大学机电系有位同学先后两次将动物园的黑熊烧伤,其中一头黑熊双目失明。2010年10月20日深夜,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驾车撞到被害人,为防止对方记其车牌号,拿出刀子连捅八刀,导致被害人死亡后驾车逃跑,后来又再次撞伤行人。2013年4月复旦大学校园投毒事件再次引起我们的重视。类似的悲剧还有很多,使我们不得不深思这些事件背后的原因。调查发现,人文素养的缺乏主要体现为:
1.缺乏人文知识、基本常识。在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今天,大部分学生都非常重视英语知识的学习,都积极参加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业余时间忙于考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努力去获取有助于顺利就业的各种证件,而对于人文课程的学习则完全忽略了,更不用提文、史、哲这些基础知识了。还有一部分学生缺乏生活常识,如曾经在期末考试的考场上,发现有学生穿着拖鞋、衣衫不整、邋里邋遢地参加考试,问其原因竟然反问道:衣服和考试有什么关系吗?在开班会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推优评选时,要求至少到场八成以上,结果按时参加的人数不足一半,主要为班级干部、待选人员、班级党员等,部分同学声称“不关我事,没空参加”,或者“投票选举纯属形式,不去也罢”。诸如此类的现象还有很多,同大学生的称号实在不相符,我行我素,自私自利,不听从别人的劝告,走极其“个性”、“与众不同”的路线。
2.人文行为不规范,举止不雅。从目前了解来看,部分学生的行为举止不够文雅,比如:上课铃响了之后,带着早餐或者其他小食品匆匆忙忙赶到教室;上课时悄悄吃东西,随手把各类垃圾(塑料袋、饮料盒、餐巾纸等)扔到座位下或桌子里,下课后整个教室的地面上堆满了各种垃圾;更有甚者不小心把饮用液体倒到机房的键盘上;在桌子上胡写乱画,形成丰富多彩的课桌文化,如“某某某,我是你的father”、“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等;趁教师讲课不注意时,在下面忙着玩手机游戏、上网聊天等;考试作弊屡禁不止,考场上小纸条满天飞;宿舍卫生脏乱差,还不肯认真打扫;平时说话过程中,经常脏话连篇……这些与大学生身份不相称的不文明行为是他们人文行为不规范、举止不典雅的具体表现,同样也是大学生人文精神丧失的表现。
3.语文素养薄弱。目前,大多数高等学校都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但是大部分学校都将其作为公共选修课。但是,几乎在全国所有高校,大学英语都是学生的公共必修课,还占据了大量学时。这些表明母语教育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表现在日常书面表达上,格式有误、错别字过多、用词不恰当、上下文不够连贯。特别是一些毕业生的求职推荐信、自我评价常出现词不达意、语言逻辑性差并且漏洞百出的现象。
4.精神空虚。目前不少大学生没有理想,人生价值观功利化,缺乏精神信仰。加之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信息共享使许多大学生沉迷于虚拟环境,整天拿着手机上网冲浪,到各种交友网站注册帐号,把个人的喜怒哀乐、所见所闻、生活近况等通过微博或个人签名公布到各大网站上,并上传相关照片实现图文并茂,此外还热衷于上网聊天、网络游戏、电子阅读等,让他们暂时忘记了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使他们更不愿回到现实生活中。
5.人际关系不和谐。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维护身心健康,有利于促进成长成才,也有利于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但是,目前大学生的交际能力却不尽如人意,比如:刚入学的大学新生,大部分都是1990年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长期生活在父母长辈的娇生惯养中,入学后总感到不适应学校环境,不习惯和陌生人相处,远离了家乡和朋友,难免会觉得孤单寂寞,有的学生发现现实中的大学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完美,另外来自全国各省市各地区的同学有着不同的爱好习惯和生活环境,思维方式、为人处世、性格脾气等也相差甚远,表现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产生矛盾和冲突。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往往会引发自卑感,看到其他同学找到理想工作时,又会产生羡慕嫉妒的心理,这些都会导致毕业生人际关系不和谐。还有一部分家庭经济贫困的同学,总会因为经济拮据而自卑,认为自己低人一等,总担心别人瞧不起,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性格孤僻,久而久之,成为人际交往的障碍。
三、提升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策
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我们不但要重视对他们科学素质的培养,还应该关注对他们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于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相关论著已有很多,总结起来可归纳为以下方面:
1.转变教育观念,明确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地位。长期以来,社会、家庭和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普遍都偏重于考试成绩、取得的试卷分数,轻视对学生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重视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就业前景,从而涌现出了高分低能、有知识没文化的一群大学生。为此,社会、家庭和学校都应该改变传统思想,对学生要加强素质教育、人文教育,为他们营造浓厚的人文知识氛围,完善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机制,逐步促进他们人文素养的提高。
2.提高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完善教育体系。教师不仅要传播科学知识,还要教育学生,净化他们的心灵、塑造他们的人格,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所以应该首先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学生主要通过课堂学习来获取科学知识,因而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意改变死板的教学方法,融入人文精神的教育,使学生受到熏陶,体会知识的美感,在愉快的环境中得到教育。
3.注重引导学生思想,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要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学,必须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以及促进他们身心发展的必要性,使他们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但要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进而自觉主动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和自身修养。因此,学校积极引导学生,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主动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4.举办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高等学校各类校内社团、学生会、团委等组织要积极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各类知识讲座、英语演讲比赛、学术讲座、辩论赛、宿舍文化活动等,鼓励每位学生都积极参加,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举办人文知识讲座,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开展读书活动,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人文素养。为促使学生进行深度经典阅读,还定期举办各类知识交流活动。
总之,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多方面进行积极配合,只要找到正确的方法,付出辛勤的劳动,肯定能够取得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毛维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现状及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2.4.
[2]迟晓明.加强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员人文素养的必要性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6.
[3]刘立勇,孙景贤.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重建[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7(3):93-94.
篇5
【关键词】人文素质;医学院校;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大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智、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最终使医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养以及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多维知识视野。这正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乃树人立业之本,这对医学院校学生尤为重要。作为一门科学,医学有鲜明的专业性和技术性,需要业务上的精益求精,但医学还有很强的社会性,除应具备良好的医学知识外,还必须具有高尚的情怀。因为纯粹的专业技术教育只提供了人生存的技能,却塑造不出人的正确信仰,纯洁的灵魂。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转变医学院校办学模式,以求学术生态平衡
重视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的设置。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文社会医学教育将成为2l世纪医学教育和卫生管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社会医学课程将成为医学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要素。
因此,应重视人文社会医学学科的建设,增加人文社会医学在总体课程中的比重,注重师资培养,特别是教学管理者提高对人文社会医学作用的认识是至关重要的。从笔者对我校学生的调查情况来看,学生对人文社会医学的需求是强劲的,认为设置人文社会医学课程非常必要和有必要的占调查人数的大多数。这是人文社会医学课程设置的基本条件。医学人文社会学科是边缘学科,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点,当前应该抓住学校调整合并的契机,利用文科与理科的不同优势,进行学科交叉,使这些交叉学科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形成学科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人文社会医学的课程结构要体现核心学科的观点。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与哲学、医学未来学、社会医学、医学史应成为人文社会医学的核心学科,是各种学制的医学院校都必须开设的。
二、专业教育中始终贯穿人文素质教育
立业先立人,把“授业”与“传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首先,明确学生是主体,实行主体性教育。要运用教学相长、平等讨论的教学方式,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既要勇于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又要敢于坚持自己合理的见解,激发学生自立、自强、自主品格的培养。在这样的氛围中,让学生感受并学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及互相尊重、谦虚谨慎、不同的人文精神。其次,要充分运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教师。专业教师要把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结合起来,使相关的人文社科内容事例融入医学课程中去。如生理学与心理学、临床医学与伦理学、医疗与美学等课程的有机结合,可使学生在接受专业训练的同时得到有关人文社科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深的学科造诣,高尚的人文精神。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对科学的极大热情、独到的见解、创新的思想、高度的敬业精神等等,无时不在感召着学生,激励着学生。
三、营造浓厚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氛围
包括三个层面,第一,有组织地开设人文选修课、举办人文讲座和读书活动。选修课可以分为选修、辅修、双学位班等多种形式。人文讲座是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够有效地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因为它比课堂教学更容易切入社会热点,内容更广泛更新颖,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拓宽。读书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原著,更深入地体会原著中的真实思想、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也培养了读书的习惯和能力。第二,营造内涵丰富、生动而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园规划、绿化、校园的建筑设计以及人文景观建设上,力求赋予物质设施的文化内涵。校训、校标的设计,是大学精神的象征,要使之对学生起到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思想情操的潜移默化作用。建设和优化校园学术环境,发挥校园政治文化的特色功能,在学校的各项教学、管理、后勤服务工作中创建融洽的校内人际关系,制造一个理想的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维系心智与情感交流的氛围。同时还应重视社会外部环境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在这种氛围里,学生的行为举止、精神气质可以得到全方位的熏陶,同时,也会使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得到促进。第三,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如组织学生深入工厂、农村、市场,从事各种劳动,了解社会生活;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访贫问苦,送医送药,进行社会医疗实践;组织学生参观旅游,瞻仰革命遗址等活动,增长人文地理知识,陶冶爱国情操等等,以提高其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胡显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努力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第二卷)[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篇6
关键词:美术新课程标准 美术教育 人文素质
2010年河北承德两名学生打架而致使其中一名学生被杀,据了解,行凶的学生平时少言寡语,事情发生的前一天曾经对被害者说:“你再欺负我,明天就杀死你。”第二天就发生了本不应该发生的事件。还有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的“硫酸泼熊”事件使我们有了更多的思考,“伤熊”事件已由事情的本身转向了对其教育的反思上。这些事例深刻地反映出人文教育缺失的严重后果,我们忽视了学生情感、审美、自理能力、社会合作等人文训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发现学生的感受力下降、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艺术的美、对事物缺乏兴趣、缺少好奇心和探究欲、缺乏对成就感、自尊心的体验、缺乏对亲情、人性、友情的体验等。
《美术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的第一节――课程性质与价值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试图在理解“人文”的基础上,将结合自己多年的美术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对小学美术新教材中体现的人文性的认识及的具体做法。
一、认识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内涵
关于人文,人们平时谈的已经很多,但是不是他们都了解人文的内涵?是不是美术教师都很清楚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呢?美术课的教育教学又怎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美术课程的人文价值呢?我认为必须首先认识人文的内涵及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特性。
“人文”范畴起源于14世纪欧洲的资产阶级文艺复兴时期,是文艺复兴的基本范畴。当时的人文主义学者借用拉丁文humanits(人文学)来界定这种学说。人文学的产生,意味着一种以世俗的人为中心,提倡人性或人道的新的世界观、价值观开始取代宗教神学的旧世界观、价值观,因此,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注重人对于真与善的追求;重视人的价值。20世纪以后,伴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人文”一词又专指与科学相对的文史哲等一系列非实质性的学科和事业,它主要是培养人的内在的道德素质的学问。
“人文”一说,在我国的《易・彖传・贲》里有记载:(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所谓“人文”,是相对“天文” 而言。“人文”泛指人世间文明之道, 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天文”指的是自然界。由此可见,尽管东西方的学者对“人文”的解释有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但其基本精神内核是相通的。“即人文是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其核心是贯穿于人们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趣味,亦即“人文精神”。美术课程是富有人文性的人文课程,在多艺术门类、多学科综合的美术教育中,通过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学的连接达到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
二、了解美术教育中的人文体现
将人文性确定为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改变美术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的教育观念,从而帮助学生通过美术的学习更好地汲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不断发展其在美术文化学习过程中的人文素养。我认为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在它与审美活动紧密相联。学生在各种美术活动中培养起了艺术的鉴赏力、高尚的审美情操和修养,这正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所需要的人文情感。案例1:在《老鼠嫁女》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我首先展示了几组不同的老鼠的想象画,引导学生进行赏析评述,大胆发表自己的感想,谈谈老鼠的特征,想想自己想做什么样的老鼠。并请活波可爱的同学到讲台上模仿老鼠的一些特征,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引导学生自主地感受物象的变化,自然进入观察思考的角色,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在美术知识技能的层面上得到了很好地发展。仅仅如此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点评作品等审美活动中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明白:我们所看到的作品固然漂亮,但我们还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在一个更高层面的美术人文教育中使学生深深感到自己有多么神奇的智慧,形态各异的老鼠需要他们一双双的小手去创造、更新。同学们纷纷畅所欲言,有的说:“我要用我的双手创造出更多的美术作品。”;有的说:“我要用老鼠的想象画呼吁大家保护学校的环境,美化校园。”;有的说:“我要用我聪明的大脑为家乡的未来建设出一份微薄的力量!”……面对小朋友们稚拙的作品和慷慨激昂的陈词,我深深地感觉到学生的人文情感,始终贯穿于整个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这不仅有利学生树立高尚的审美观,更有助于在美术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形成学生的人文意识,发展其自身的品德修养。
2、体现在它的思维和表达方式的独特性。美术活动中需要形象思维、发散思维,需要直觉、顿悟和灵感来进行艺术创作的实践,这正是人文学习所需要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案例2:记得在《色彩的冷暖》的教学活动中,我通过让学生听一听音乐,读一读课文,看一看作品,以此激发学生想象。此时,我趁“热”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利用课件引导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潜能。“我们用什么样的颜色去表现这段音乐?”、“如果你受了委屈,你想用什么颜色去宣泄你的情绪?”、“这段散文最适合用什么样的颜色来体现它的思想和意境?”……这时学生的思维不断拓展、不断创新,产生了动手设计制作的欲望。此时,我发现有些学生似乎已胸有成竹,迫不及待地在创造自己的作品;而有些同学则在座位上交头接耳、互相探讨设计制作的方案;更有甚者,茅塞顿开,灵感一蹴而就。在这些思维活动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对颜色、对自己、对生活、对未来的美好向望。在剪剪、贴贴、画画等独特的美术创作表现活动中,同学们纷纷展现出自己精心制作的作品,展现了学生心灵深处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这不正是体现在美术教育中人文学习最好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吗?
三、实施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培养
1、创设情境,激发人文情感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需要人的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因为情感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文化学习活动中的一个基本特征。《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注重文化情境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含义;二是能帮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更好地理解一定社会的人文和科学特征,两者相互依存。
2、活动激趣,体验人文情感
新的美术课程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它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游戏的方式,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
3、自主学习,发展人文素质
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同学之间的合作性。《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不断体验美好的生活、人性的完善和亲情、友情的珍贵,从而陶冶自我的审美情操,发展自身的人文素养。
当代社会,人们对过于重视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所造成的不良现象,开始予以积极的反思,在科学中也开始注意渗入人文精神。现代美术教育的理念是跨学科的美术文化课程,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各种途径、方法、手段来拓宽、发展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在美术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人文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一个在美术学习中逐步积淀的过程,这需要老师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始终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本,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相信不久的将来,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教育必将成为教育教学的改革主流之一。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篇7
关键词:人文素养;学习能力;情感体验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人文性,我认为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赏心、悦耳、怡情。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心灵的高尚和美好,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魅力和文学的感染力。这主要是语文人文内涵的表现,如若不然,语文课干巴巴,或者是多媒体的影像狂轰烂炸,都不能让学生很好地感受到语文的美。怎样提高语文教学的文化性和文学性?那就应该让语文教学回归语文本色。
一、人文素养是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
在我们日常的思维习惯中,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具有广泛的阅读经历,对古今文化历史知识信息掌握很多,储备丰厚。表述能够旁征博引,写作能够引经据典。这样的人我们通常会称为人文素养高的人。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这样的人才,这样的人才能够称为具有人文素养的人。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具有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为己任。所以初中语文教学要把培养学生具有人文素养作为一项基本任务和终极目标对待。腹有诗书气自华、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都是表示一个人具有人文素养。而这样的人文素养是基于语文学习和阅读经历获得的。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从语文的阅读开始。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学生不由自主地联想作者的《匆匆》,教师鼓励学生分析比较朱自清散文,归纳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丰富阅读内容,把握课文要点,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学习内容呈现立体感,思索的层次加深,迁移阅读中学生延伸着自己的注意力,产生持久的心理亢奋,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用心品读感悟文字中的美
文章是抒感的,是体现作者思想高度和文化底蕴的载体。经典的文章无不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思想性,蕴含着瑰丽的文学美。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在阅读中感受这种文学美。朗读是阅读教学的灵魂,只有反复读才能体会到文章的深意。阅读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情感体验。在对文本的阅读中,学生本身就是和作者一起感受一次作者的心路经历。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作者要表达心中的美好,能够和作者一起经历情感的起伏变化。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就会得到提高。
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一文中,鲁迅为我们描绘了百草园中各种动植物,油蛉在低唱,各种蓬勃生长的植物,充满童趣的描写,展现出了这个百草园的野趣。学生在阅读中就能感受到美,而且增加了知识和见识,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在朗读和背诵中提升语文素养
诵读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基本形式,对于优美的诗文,学生必须进行诵读才能实现背诵的目标。而背诵是积累的主要形式,是实现文化积淀和文学积累的主要方式。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收编了大量古今中外经典的篇目,这些篇目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精深的道理,或者是思想光芒万丈、或者是写作方法经典独到、或者文辞优美意境深远。这些都是要在多次的阅读中才能获得。优美的诗文要全文背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牢记,这是学生一生受用的滋养。一些经典文章中的经典段落要有意识地进行背诵,这样的积累也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途径。
人文素养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学生在长期的阅读和学习中积累起来的,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同时利用朗读和背诵的手段促进学生的文学积累,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篇8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 人文素养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一)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决定了必须要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
初中生在学习和身心发展方面表现出一些特征,相比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明显增强,目的明确,更服从于主体心理调节上的需要;认识水平提高,独立能力、自我意识、独立感增强,成人的指导和调节逐渐成为辅助。初中生懂得了一些事情,但是又不能彻底的了解,在意志和情感上缺少一种关爱,使得他们的意志和情感相对比较脆弱,不健康的学习方式也使得一些初中生感到厌学、自卑。以上这些问题都突显了对初中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紧迫感。
(二)现代人人品人格的失落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丰富的物质生活面前,精神生活贫乏极了,人们找不到正确的生活目的和人生观,只是一味的沉迷于物质生活的追求与享受之中。人文教育是以人为能动的活的生命作为前提,人本身具有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能力,用过去的说法,就是人性的因素。人性的因素与知识的因素不一样,人性是人的生命以内的东西,知识是人的生命以外的东西。对于处在成长中的初中生,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势在必行。
(三)人文素养教育是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全面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加强初中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实际上就是为培养现代化的中国公民打下基础。个人的人文素养必然会影响到整个社会人文素养的发展水平,一个国家的人文素养的高低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衡量尺度。缺乏人文素养就意味着社会的发展失衡,必将终究影响到社会的长远发展。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的实践探索
(一)提高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初中生阅历短浅,对教材的内容、形式及所负载的人文精神、思想、情感的深层把握更多地依赖于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教师应通过巧妙地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和意义,有意识地引领他们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精神盛宴”。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提升和完善自身的人格素养,以渊博的知识、超强的能力和高尚的品德来影响和感染学生。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来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语文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工作取得预想的结果,必须提升自身的情感素养,以满腔热情的态度来对待学生,以真挚的感情来带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里遨游,给学生以真诚和无私的爱。
(二)深度挖掘教材的人文意蕴
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它以知识运用的形式呈现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①在识字和写字中领略中华汉字的文化底蕴。汉字博大精深,里面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底蕴,我们可以从汉字中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②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趣。在我们在训练学生阅读的时候,语文教师应当抓住时机来引导他们努力把模范人物的优良品格移植到自己身上,借助教材中这些得天独厚的育人因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③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写作一直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实际上就是用人文的视角和胸怀去思考社会、解读人生和畅想未来,可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④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表达交往能力。口语交际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中学阶段是训练学生系统言语的最佳时机,语文教师要抓住机会努力调动学生说话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话语权,逐步培养学生敢说、能说、会说、乐说的习惯和勇气。⑤在综合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语文综合活动课要求语文教师改变以往灌输式、主导式的教学方式,要求语文教师在综合活动课中扮演启发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精心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三)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内的资源,用课文中点点滴滴的美去感染学生,用一颗爱心去关心学生,用一份责任来担负学生,在课堂这个集体氛围中对初中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在课堂互动中,语文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营造出一种自由、平等、和谐的人文课堂氛围,让学生获得生动、和谐的发展,从而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改革语文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为了更好的考察语文教学的情况,通过完善教学的过程,改进教学内容,促进初中学生能有效的提高语文学习效率。但是现实中,过多的初中语文教师太注重评价结果,过多关注考试的成绩,而忽视了学习的全面发展,对教学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和片面。语文教学更注重情感的特点,不能完全采用单一的量化方式进行评价,应该采取见仁见智的多元性和开放性的评价体系。
(五)创造和谐的人文校园环境
校园作为育人的主要场所,应该具有优美的物态人文环境以及构建和谐的人际人文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具体潜移默化的长效性。从形式上看,它没有明确的教育者,受教育者也并不察觉自己处在受育的过程中。这种教育是学生身在校园环境中无意间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的,他们更多的依赖于自身的态度体验、情感体验和非认知心理因素启动的状况。
三、总结
语文教学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可见,借助语文教学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关注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弘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语文教育正确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中职数学数学教育数学文化人文素养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数学也是一种文化,它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无处不在,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数学不仅能促进人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的形成,而且能促进人的行为的改善,对人的世界观的形成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数学的实用价值和人文价值决定了当前的中职数学教育要让学生接受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的双重熏陶。只有这样,学生离开学校多年以后,他们可以忘却许多数学知识,但那些数学思维和研究方法将深深铭刻在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就是我们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价值所在。
1 人文素养的含义
人文素养,是指建立在人文科学知识之上,受人类优秀文化熏陶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素质的综合体现。其培养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核心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所谓数学人文素养,一般指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德行、数学心理素质,表现为审美情趣、学习态度、情感、意志、兴趣和习惯等。
2 中职数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新课程提倡大众数学,人人学习必需的数学,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从这个意义上,职高学生学习数学是必需的,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其它学科和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由于近几年高职院校的扩招,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职数学教育仍然存在过多的功利色彩。数学教学中常常忽视人的因素,忽视学生的发展和人文教育。
一方面,社会和学校的升学价值取向,使得职业学校很容易忽视人文素养这一内在的价值取向。为了获得更高的升学率和平均分,担任“传道、授业、解惑”使命的教师,在有限的教学环境下,只能教给学生纯粹数学知识的“业”,而没有时间传播蕴含人文素养的“道”;更多的是教给学生如何解题应试、提高正确率,却往往忽略了教育学生去发现“美”、追求“美”。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只注意到“教书”,却没有看到教育最根本的价值在于“育人”。数学教学本身特有的人文特征逐渐地被淡化。另一方面,不少教师本身缺乏较高的人文素养,也阻碍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目前许多教师疲于面对教育教学工作,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中缺少人文化的手段、教学中缺乏人文素养的渗透,导致数学教学出现较大的偏差。
3 中职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3.1 更新教师教学理念 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教师的人文素养,会像一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学生心灵的烛照深刻且久远。因此,只有具备高尚人文素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尚人文素养的学生。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没有环境条件的限制,关键只在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观念的转变。
首先,教师应提高自身的品质修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只有身心健康,充满自信的教师,才能愉悦地工作,以自己的工作热忱和激情去感染学生。
其次,教师需提高教学技能,改进教学方法。教师要善于捕捉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与切入点,把数学当作一种知识、一种方法、一种自然观、一种科学观、一种精神来教,有计划地渗透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加强教学设计,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合理开展课堂教学。
再次,要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积累。教会要善于认真分析和总结课堂中的成功与不当之处,适时改进教学内容。教师还应该经常查阅并积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史话、数学典故、数学名题等人文素材,虚心向同行咨询请教,构建符合中职学生认知心理的人文课堂教学环境。
此外,教师要终身学习,不断提升专业和理论水平。教师要主动学习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多参加培训、讲座、教研活动,研读教育教学类书籍,以精深的专业知识去感染学生。教师不仅要熟悉数学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原理,而且要有较宽的知识面,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一些知识、甚至包括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不断加强对事物发展过程的领悟力、洞察力和敏锐性,拓宽人文视野,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才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驾驭自如地渗透素质教育。当然,教师人文素养的塑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中逐步积累。
3.2 开展数学史料教学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数学史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数学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完整的人类奋斗史。学习数学史,可以获得和数学家大致一样的探究经历,了解数学家执著的求索过程。同时也将激励学生学习数学家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批判精神,不怕困难、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这对每个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平时课堂中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读一读”,并补充介绍一些数学家获得成果的经历和过程,帮助学生解读数学家的人生,分析他们的经验和从中应吸取的教训。例如:无理数的发现者希帕萨斯被抛入大海;祖冲之一生致力于数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费马定理的证明体现了人类不懈的追求等等。这些数学家感人的故事可以让学生产生心灵的震撼,体会到数学探索中的艰辛,感受到数学家的人格魅力,从而产生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情感需要。
巴斯德有一句格言:“科学没有国界,但学者有自己的祖国。”因此,在数学史料教学中着重介绍中国数学家的丰功伟绩,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我国数学家的研究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例如:我国有古老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等;我国是最早进行自然数四则运算的国家、优先发现勾股定理和精确计算离心率i、最早使用“杨辉三角”;再如三国时期的刘徽,为我国古代数学赢得了十个世界领先;当代的陈景润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在世界上也是居于最前列的……通过数学史料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数学家的巨大贡献,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榜样,领悟人生的真谛,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付诸于实践。
3.3 着眼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优化学生的非智力品质
数学学习的过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有重要意义。数学学科高度的抽象性、推理的严谨性和计算的准确性可以影响、转变学生的行为。数学中的计算,即使是一个小数点、一个符号,都不容许学生有丝毫马虎,稍有不慎就会出错,在运算技能的训练中可以养成学生细致,踏实的品质。数学知识的条理性和推理的严谨性,可以启发学生做事有计划性,形成一丝不苟的品质。数学学习需要理性思维,它可以使学生严于律己,减少盲目性,做事更有理性,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数学教材里充满着辩证法,教学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予以揭示。数学的各种概念、定理间的联系、发展变化是无穷的。例如,在立体几何《棱柱》基础知识传授中,引导学生对一些特殊几何体如:平行六面体、直平行六面体、长方体、正四棱柱、正方体等几个概念的内含与外延进行比较。这样既能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概念间的联系其妙无穷,又能通过对这些空间图形的比较,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又如在介绍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时,要利用它来形成学生对“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质变到量变的无限交替过程”的认识。我们知道:离心率e由0逐渐接近于1时,曲线是椭圆,且由接近圆逐渐变得扁平,这是一个量变过程;当e=1时,就发生了质变,它不再是椭圆,而是抛物线;当e>1时,曲线再次发生质变,变成了双曲线,接着又是一个量变过程,双曲线的张口越来越大。这说明离心率e在数量上的变化引起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的质变。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可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还可使他们体会矛盾的运动发展和变化等观点。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更全面地看待事物,逐渐形成辩证的认识观和方法论,优化和完善他们的非智力品质。
3.4 挖掘数学的美学内涵 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数学内容并非是单调乏味的,它本身蕴含着许多内在的美。区别于音乐艺术的感性之美,数学展现的是一种严谨和理性之美。数学美的内容表现为简单美、对称美、和谐美、统一美等等。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数学审美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解析几何中椭圆、双曲线、多面体和旋转体的对称性给人以一种舒适优美之感。数字还可以入诗,中国古代的诗词中就有很多数字美的佳句,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支花。”简简单单的十个数字勾勒出了一派如画的田园风光。像这样的歌赋在中国古代算经中随处可见。阅读这些数学诗,不仅可以打开学生思维的天地,学习到数学知识,而且可以得到美的享受,调动数学学习的兴趣。
数学的严谨美和理性美,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品质。教师将数学之美赋予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能使学生徜徉在数学美的花园里,从心灵深处产生美的感悟。如果学生能在数学的学习中得到美感和乐趣,那么他们就会自觉地去学习,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同时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
3.5 回归数学于实际应用体现数学之人文价值
数学不仅是学习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工程学等自然科学的基础,而且还能在音乐、艺术等人文科学领域中大显身手。教师要善于整合教学资源,结合学生专业实际和特点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如:在学习三角函数时,教师可以介绍在专业知识(电子电工)中的广泛应用,还可以讲述它与音乐的联系。19世纪法国数学家傅立叶对乐声的本质进行过研究,他证明了所有乐声,不管是器乐还是弦乐都能用数学表达式来描述:它们是一些简单的正弦周期函数的和。傅立叶得到这样的定理:任何周期声音(乐音)都可以表示为形如y = asinbx的简单正弦函数的和,它的数学公式是y = 0.06sin18000t + 0.02sin360000t + 0.01sin540000t。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音乐的数学分析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在一些再现声音的仪器中,比如电话、无线电收音机、扬声器系统的设计方面,数学依旧起着重要的作用。
可见,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广泛应用,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切实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人文价值,坚定数学学习的信心。
3.6 融合多种教学方式实施人文素养教育
与动手操作实践为主的专业课相比,中职的数学课略显枯燥和乏味了一些。学生大多喜欢专业课,有些甚至认为数学课可有可无的。他们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就能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是摆在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比较严酷的事实。数学教师要努力扭转这个局面,我们要顺应教学改革的大潮,改变过去陈旧的教法和手段,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笔者针对职校学生特点,积极探索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活动――“数学课前演讲”。鉴于中职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不会超出半小时这一特点,可在教学任务相对宽松的高二学年,组织学生进行课前“数学课前演讲”。利用每节课5~6分钟时间,安排一个学生进行数学演讲,具体内容不限,可以是数学史、数学家故事、数字谜语、数学趣题、数学名题甚至是一首优美的数字诗歌。每位学生演讲后,教师作个简练的点评和打分,并辅以成绩考核,即将每位学生的数学演讲的成绩纳入学生的期末成绩考核中,占平时成绩的一半。学生选择演讲的材料中,喜闻乐见的数学趣题和故事居多。下面是一个学生演讲的实例:欣赏李白的名句佳作时会自然想到“李白醉酒诗百篇”的意境。有一首打油诗“李白沽酒”,诗文如下:李白无事街上走,提壶去打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三遇店与花,喝光壶中酒。试问壶中原有多少酒?这首幽默诙谐的打油诗,实际上是一道有趣的数学题。诗中的“斗”是古代的量具。根据诗文含意,酒店和花各经过了3次,正好把壶中的酒喝光,问壶中原来有多少酒?学生很喜欢这种教学形式,台上演讲的学生能够认真准备,多方查找资料;台下听讲的学生兴趣高昂,专心聆听,试图找出演讲者的优点和缺憾,可以为自己的下次演讲提供借鉴。这样的教学活动给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笔者很欣喜地发现,这不仅可以督促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数学,还能够改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锻炼学生口才,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效。
实施人文素养教育,除了利用好课堂这一教育主阵地,也可以在课外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例如可以建立数学兴趣小组,介绍生活数学或开展数学实验;例如假期作业可布置每人编制一份数学小报,评比并展示成果;再如学习立体几何这部分内容时,可组织每一位学生进行数学模型制作竞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空间想象能力,加深对几何体的认识。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结合专业特点或生活实际,进行数学编题竞赛。这些活动,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并非是抽象和空洞的,数学就在他们的身边,激励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3.7 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学生人文素养的助推剂
积极学习的态度是良好人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因此,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营建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环节。中职学生可塑性强、思维活跃,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特点,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教师要努力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有充分发表意见和提出不同见解的自由。其次,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和关爱每一位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鼓励他们开放思想,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最后,教师要赏识每个学生,更要关爱差生,客观地评价学生。教师要以赞赏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每一次努力,理解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个性。教师要允许学生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宽容学生错误的见解、鼓励学生创新求异的想法。
只有民主活泼的课堂学习气氛,才能激发学生努力探索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迎难而上,主动地学习,大胆地探索、不断地创新。只要学生将学习任务视为自己内部的需要,就能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获得自我的肯定。
4 结语
职业教育需要我们为社会输送大批有真才实学、有人文底蕴的综合性人才。因此,数学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自觉实践教学改革。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研究课程、研究学生、研究教法的过程中生成教育智慧,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事实证明,中职数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能够起到活跃课堂,拓宽学生视野的效果。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促进学生将学习数学与认识社会结合起来,培养他们包括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内的人文素养,为学生将来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能够更好地立足于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笑宜.中等职业学校校本教材――数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篇10
【关键词】物理 教育 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之一,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长期实践的指导思想,同时又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精神。无论从科学教育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看,还是从世界科学教育发展的趋势看,“以人为本”的理念已逐渐被人们所认可.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科学教育远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也不满足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是要全方位关注科学对人的个性、品质、好奇心、求知欲、创造性、质疑的习惯、人生观等多方面的影响。
1.从物理学科特点着手在应用科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人文素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受教育者真正独立地接触问题,检验了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和形成不同的个性品质。物理学科是实验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和课后的小实验,也可补充一些学生条件允许的小实验“做一做”,养成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补充一些“生活中的物理”思考题,如擦皮鞋的学问(光的反射)、拍打衣服上灰尘的道理(惯性),海市蜃楼(光的折射),如何从地图上测出上海到天津铁路线的长短(间接测量)等。学习了电学、声学,能解释雷电的形成及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的原因;学习了热学,能回答为什么海边及大森林里一年四季气候宜人,为什么当今国家推行退耕还林的政策;学习了磁和能,回答为什么在一定条件下,某处江边、湖边、池塘边的岩石中有“救命”之声发出等。并要求学生平时注意观察身边的物品的使用,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学道理,乐于探究日常生活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形成将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意识,激起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养成对大自然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人文素养。
2.从物理教学方法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改变过去陈旧的教法和手段,顺应教改大潮,把学生放进教学主体中去,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式学习”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在探究过程中,需要个体研究、小组或集体探讨相结合,需要他人的协作;需要彼此尊重、理解,需要容忍;需要讲求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探究式学习”倡导的是一种主动实验和发现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
3.从物理考试改革着手体现人文素养。改革物理考试唯知识的做法,把体现人文教育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转变考试的目的,从为选拔尖子学生变为为学生创造最好的教育,从重视考查知识变为重视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列举下面两道试题: 例1:请你设计一条保护水资源的广告词。
本题是为了让学生知道水污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四大污染之一,水资源正在遭到破坏,我们应该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我们人类。
例2:(2002 年青岛市中考题 )公远前300多年前,希腊的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从高空落下的物体,重的要比轻的落得快 ! ” 2000 多年前,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话都深信不疑。 16 世纪末,伽利略对这位学者的话产生了怀疑。有不少人讽刺嘲笑伽利略的无知与轻狂,伽利略便下决心在比萨斜塔上进行公开实验。伽利略登上斜塔,一手拿着一个 10 磅铁球,一手拿着一个 1.磅铁球,喊了一声“请各位注意”两手一松,两球同时落下,扑通一声,两球同时着地了,实验的结果使原来迷信亚里士多德的人目瞪口呆!
(1) 阅读后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
(2) 根据你的感受,你认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应怎样去做? 本题的目的就是为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作为中考试题,堪称考试改革的先锋。
4.从物理学发展史着手渗透人文素养。爱因斯坦所说:科学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验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科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完整的科学家奋斗史,通过经历和科学家一样的大致探究过程,了解科学事业的艰辛以及科学家执着的求索精神,同时也将激励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人文素养。使学生理解象居里夫人的祖国情怀;体会到科学家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熟悉了定量、定性、美学等的思维方式;形成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到在科学研究中兴趣,意志品质是非常重要的……所有这些对受教育者潜质的开发,诱导,形成自己的“榜样”都是非常重要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在回忆录中写道,当他的父亲――清华大学数学系杨武之教授发现了其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兴趣和天分时,却没有在这方面激励他,而是请了历史系的优秀学生为他讲授《孟子》,杨振宁说他后来在物理上取得的成绩与他父亲的这种教育是分不开的。”科学家和科学史对人文教育起到了桥梁作用。平时教学中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读一读”,并补充介绍一些科学家获得成果的经历和过程,分析他们的经验和从中应吸取的教训,帮助学生解读科学家的人生。如牛顿勤于思考、悉心钻研的故事,伽利略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向权威挑战的故事;布鲁纳用生命卫真理的故事;我国的墨翟和他的学生共同完成的小孔成像实验,并记录在《墨经》一书中,是世界上最早关于光的直线传播的记载;我国宋代学者沈括的成就――他最早记载了磁偏角,比西方哥伦布早400 多年,等等。
- 上一篇:师德师风建设各项制度
- 下一篇:建立意识形态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