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业理论知识范文
时间:2024-03-19 17:42: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专业理论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公内蒙古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为各位考生提供2016年内蒙古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专业知识医疗护理备考复习资料,希望可以帮助考生有效备考专业,顺利通过,一举入编!
一、气的运动
人体的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它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有;时刻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二、气的分类
(一)元气
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元气的组成,以肾所藏的精气为主,依赖于肾中精气所化生。元气的盛衰,并不完全取决于先天禀赋,亦与脾胃运化水谷精气的功能密切相关。元气是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的。内至脏腑,外达肌肤腠理,都是以三焦为通道,而作用于机体的各个部分。元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所以说,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二)宗气
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作“气海”,又称“膻中”。
宗气,是以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为其主要组成部分,相互结合而成。因此,肺的呼吸功能与脾胃的运化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宗气的旺盛与衰少。
宗气的主要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走息道以行呼吸。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都与宗气的盛衰有关。二是贯心脉以行气血。凡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视听的感觉能力、心搏的强弱及其节律等,皆与宗气的盛哀有关。
(三)营气
营气,是与血共行于脉中之气。营气富于营养,故又称“荣气”。营与血关系极为密切,可分而不可离,故常常营血并称。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于阴,故又称为“营阴”。
营气,主要来自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营气分布于血脉之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而循脉上下,营运于全身。营气的主要生理功能,有营养和化
事业单位考试网提供事业单位招聘和事业单位考试资讯、真题资料
生血液两个方面。水谷精微中的精专部分,是营气的主要成分,是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同时又是血液的组成部分。
(四)卫气
卫气,是运行于脉外之气。卫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于阳,故又称为“卫阳”。
卫气,主要由水谷精气所化生,它的特性是“镖疾滑利”。也就是说它的活动力特别强,流动很迅速。所以它不受脉管的约束,运行于皮肤、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卫气的生理功能有三方面,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二是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三是调节控制腠理的开合、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等。
2016年内蒙古事业单位招聘工作预计将于2016年4月份开展,届时内蒙古事业单位考试报名将于4月末开始,内蒙古事业单位考试5月末进行;面试将于6月末到7月进行;专业知识一定要注意理论知识的积累,备考要掌握方式方法,抓重点和难点;即可在内蒙古事业单位考试专业测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内蒙古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医疗护理专业每日一练:
1.下列哪项不是糖皮质激素使用的绝对禁忌症 ( )。
A.青光眼
B.重度高血压
C.怀孕
D.活动性肺结核
E.骨质疏松
【正确答案】D。
【中公解析】糖皮质激素会导致小梁网细胞功能和细胞外机制改变,房水外流通道阻力增加,诱导眼压升高,禁用于青黄眼。具抗休克作用,使血管扩张,禁用于重度高血压。可以通过胎盘作用于胎儿,严重至畸,孕妇禁用。会导致蛋白质分解多,合成少,禁用于骨质疏松。
2.吗啡的呼吸抑制作用是因为( )。
A.激动丘脑内侧的阿片受体
B.降低呼吸中枢对血液二氧化碳张力的敏感性
C.激动中枢盖前核的阿片受体
D.激动脑干的阿片受体
【正确答案】B。
事业单位考试网提供事业单位招聘和事业单位考试资讯、真题资料
【中公解析】呼吸抑制是吗啡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吗啡导致呼吸抑制的原理是吗啡可以通过血脑屏障,直接抑制大脑的呼吸中枢,降低呼吸中枢对血液CO2张力的敏感性,从而引起呼吸减慢和呼吸麻痹。
3.滑车神经( )。
A.纤维来自中脑上丘平面滑车神经核
B.出脑后左右越边,绕大脑脚至腹侧
C.含特殊的内脏运动纤维
D.含躯体运动纤维,支配上斜肌
【正确答案】D。
【中公解析】为运动性神经,起于中脑的滑车神经核。该神经经眶上裂,支配上斜肌的运动。
4.有关脑脊液循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经第四脑室侧孔入静脉
B.经中脑水管入大脑大静脉
C.经侧脑室脉络丛入静脉
D.经蛛网膜粒入静脉
【正确答案】D。
【中公解析】脑脊液的循环途径:左右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室间孔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中脑水管第四脑室(与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外侧孔蛛网膜下腔蛛网膜粒硬脑膜窦。
5.特殊内脏运动核不包括( )。
A.展神经核
B.三叉神经运动核
C.面神经核
D.疑核
【正确答案】A。
【中公解析】特殊内脏运动核包括:三叉神经运动核,疑核,面神经核,副神经核。
6.掌深弓( )。
A.桡、尺两动脉终支构成
B.发出三条指掌侧总动脉与掌浅弓吻合
C.位于指浅、深屈肌腱之间
D.弓顶位于掌浅弓近侧
事业单位考试网提供事业单位招聘和事业单位考试资讯、真题资料
【正确答案】D。
【中公解析】掌深弓位于诸指肌腱的深面,由桡动脉的末端与尺动脉的掌深支吻合而成,位于掌骨和骨间肌浅面,指屈肌腱与屈肌总腱鞘的深面,弓顶位于掌浅弓近侧1~2cm处,由弓的远侧缘发出3条掌心动脉,沿骨间掌侧肌下行。
篇2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艺术专业;实践教学
近年来面对艺术教育改革的要求,多元智能理论的先进教育理念——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的多元理论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目前也有一些学校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开展教育改革。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教育改革和教师全面发展的理念之一,已经越来越多地被我国教育工作者所认识。本文将这一理论植入艺术学科各专业的教学改革中,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关注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发展方向,科学设置课程、完善培养方案,联合本学科下属的各专业之间的互动教学,进行切实有效的教学改革,从而提高艺术类人才培养质量。
一、多元智能理论对艺术类实践教学的指导意义
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新的智力定义, 被许多西方国家称为教育改革指导思想之一的多元智能理论(Multi-Intelligences)逐渐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他认为:智能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即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智能的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即各种智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打破了多年来人们用智商(IQ)来判定一个人聪明与否的标准,即打破了我们传统的智力观。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框架中,人的智力至少包括八种:①语言智力;②节奏智力;③数理智力;④空间智力;⑤动觉智力;⑥自省智力;⑦交往智力;⑧自然观察智力。它们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进行组合,从而使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色。
我国是一个应试教育的国家,学生在中小学十几年的教育中一直是注重学习基础知识,缺少创新意识,而社会恰恰需要的就是勇于创新、变革的应用型人才。多元智能理论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对民办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民办艺术类学院可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充分将其运用于教学方法、课程改革、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注重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依据每位学生不同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
我国现行的高等艺术教育主要由专业类艺术院校、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以及工科类院校的有关艺术的专业构成,他们的定位是培养较高层次的具有良好艺术素质和文化底蕴、掌握扎实的艺术理论知识的专门人才。但是在民办艺术类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优势针对性培养是需要在整个四年的教学中贯穿的,是既重视理论又重视实践的,这是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区别。
从宏观角度看,高等教育有其自身的特色和教育分工,而我们民办艺术类院校更有自身独特的使命,主要体现在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专门人才与管理人才。而这类人才所需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及素质,应与其行业、产业、职业、技术以及企业的具体岗位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较强的适应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应用型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办学理念具体落实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乃至质量评价体系的确立等方方面面。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出现偏差。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改革目标
实践教学是集中培养和锻炼艺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检验教学效果、培养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的重要途径。各艺术院校都十分重视并着力开展实践教学,尤其是大连艺术学院传媒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素质好、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文化艺术人才。因此对我院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而言,为使教学情景化、人文化,在学习中,学生需要发展和培养多种智能,而不仅仅是传统观念中的语言智能、空间智能和逻辑智能。本文就借鉴多元智能的角度,从优化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的角度,对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1)多元智能理论能够促使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随着艺术学校招生的扩大,使得艺术类专业学生高考文化课水平偏低,但体现学生专业水平的“艺术天赋”和“灵性”与其并不是一定相关,因此艺术类专业教学其实并不存在“谁能力高谁能力低”的问题。在艺术专业课的教学中,不存在劣等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甚至可以在某些方面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一旦形成,教师就会对每一个学生都有积极的期待,在教学中不断发掘其潜在的闪光点,并发展其独特的潜能。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也可以多角度来观察和评价。
(2)多元智能理论能够重塑教师的“教育观”。多元智能理论立体提出:学生的智能不可能是全方位的,每个学生的智能都存在着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将其优势领域的学习特点及方法应用到弱势领域中,促进其弱势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对于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教育更应该如此,教师应该相信自己的学生都是有能力的,因此实践教学中可以通过鼓励教育、赏识教育在教学中创造一个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的环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且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使其优势领域得以展示、弱势领域得以提升。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发现和发展学生身上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并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三、多元智能理论在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1.明确办学思想,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做的设计,只有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才能够使方案得以落实,人才培养的目标才能够得以实现。对于实践教学而言,同样如此,必须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学院教师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充分分析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结构,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有自己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设置上建立了通识教育与公共基础课群、专业基础课群、专业方向与技能课群、素质拓展(公共选修)、能力与实践课群五个课群。基础能力与能力分类项目教学培养同步进行,注重应用能力培养,把专业方向课群细化,多途径、多方面培养学生,与社会需求对接,并结合我院的办学定位与学情特点,客观、科学、有计划性地进行专业与课程建设,为确保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突出专业特色,保证专业稳步健康发展。
2.逐步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在培养应用型艺术人才的目标指导下,建立起了新的艺术实践教学体系,即以学分为纽带的“三个课堂联动”的艺术实践教学体系。第一课堂实践即课内实践,是指按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各类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活动;第二课堂实践为校内实践,是指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以外,在校内进行的包括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艺术节、文艺社团活动、各种文化艺术培训和艺术的展、演、赛等;第三课堂为校外实践,是指包括社会调查、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服务社会的文化艺术活动,参加的各种展、演、赛和国际上文化艺术交流等的教学活动。将三个课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了相互联动。
3.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十分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转化研究。以剧目带动教学,以实践演出为载体推动教学,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在“演中教”、在“教中演”教演相结合,二者互相推动,在表演中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在日常教学中去完善和加强;同时,注重了课堂中的基本训练,为实践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样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表演能力有明显的提高。这种教学方法很好地促进学生们的竞争意识,让学生互相比着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以赛事为平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在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后,就需要一个展示的平台,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而且在实践学分的认定上,我院规定参加大赛的学生可获得相应的学分,这样更加提高了学生参赛的积极性。
艺术学科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兼顾理论与实践,并在每学期以摄影大赛、微电影大赛、主持人大赛、广告片展映等形式进行教学汇报。我们以赛事为平台,把教学融入比赛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学习迅速应用到实践中并发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有趣味性的理论学习。通过大赛,学生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锻炼了沟通协作能力,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结束语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对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意义越来越突出,培养创造型人才,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个共同目标,而这场变革对教师工作的创造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教育改革的理论之一,已经越来越多地被我国教育工作者所认识。该理论对于智力观、人才观、教学观、考试观(评价观)、学生观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教育界尤其是在实践类教育教学改革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本课题将多元智能的思想植入艺术学科各专业的教学改革中,探讨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指导教师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和发展教学过程中,科学地设置课程、完善培养方案,联合本学科下属的各专业之间的互动教学,以剧目教学、项目教学为基础,以“三个课堂联动”为教学体系,给学生建立多种展示平台,从而提高艺术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梅汝莉.对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展实践研究的初步反思[J].基础教育参考,2004(08).
[2]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73—77.
篇3
论文摘要:课程设置作为教育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对整个教学过程意义重大。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作为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的新兴专业,课程设置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法律课程在卫生事业管理本科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愈加凸显,因此必须对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当前我国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一、我国卫生事业管理教育发展概况
我国卫生事业管理教育初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为适应卫生事业现代科学管理的需要,在全国建立了7个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和5个卫生管理干部学院。此后,全国各地职工医学院和普通医学院相继建立了卫生管理院系,到20世纪80年代末,卫生管理教育机构已有33个。目前,基本上各医学院校都设置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总体上讲,我国的卫生事业管理教育是从卫生管理干部培训起步,发展到逐步开展成人学历教育的卫生管理干部专修科,而后发展为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学位多个层次的学历教育。
开展卫生事业管理学位教育,对于培养新型的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也不断修正,以适应当前我国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提出要实行“依法治国”,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定为基本治国方略;199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第一次确立了“依法治国”原则;党的十六大又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随着法治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设置法律课程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作为未来的卫生事业管理者,必须对国家的法律制度有全面的了解,增强法制观念,这样才能保证依法行政,保证卫生组织的经营方针、经营措施等合法、合规,因此法律课程在卫生事业管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愈加凸显。通过系统的法律教育,使学生由自发的、零散的法律心理上升为自觉的法律意识,为将来的依法管理、依法办事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如何在课程设置中将所开设的法律课程与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有机结合,也成为本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法律课程设置及分析
课程设置是指一定学校选定的各类课程的设立和安排,主要规定课程类型和课程门类的设立及其在各年级的安排顺序和学时分配,并简要规定各类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合理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课程设置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作为培养从事卫生事业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在设置课程时,应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当前,很多学科的知识是互相交叉的,在课程设置时应删除重复赘述的内容,不贪求容量多而要求内容实。唯有课程设置适当,才能为学生后天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笔者在对全国十几所高校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所开设的法律课程进行分析、比较后发现,目前该专业在法律课程设置上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1.法律课程所占课时较少,一般占总课时的7%~15%,只有极少数学校能达到20%,这就造成整体课程体系单薄、结构失衡。
2.法律课程内容单一,对法律基础课重视不足。由于受总学时的限制,法律专业课程只开设了应用性的课程,相关基础学科开设较少。此外,还存在基础课缺位或大量基础课被合并讲授等现象。
3.课程结构设置包括课时安排、上课次序等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科学性,容易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人为的障碍,不利于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课程内容。比如,某高校将《公务员法》作为一门课程安排了36个学时,课时安排畸重,可以调整为18学时或者将《公务员法》调整为《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又如,有的学校将《经济法》安排在《民法学》之前,显然违背了法律学科的发展规律,无助于学生理解课程之间的渊源关系,容易使他们混淆各部门法在法律体系中的主次地位。一些高校将大量的法律课程同时安排在第三学年,但由于第三学年其他专业课的课程量也非常大,学生学习压力大,而且同时开设几门分量很重的法律课程,学生的接纳能力也会受到影响。
三、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法律课程的重置
1.完善课程内容,加大法律基础课程设置。除《宪法》外,加设《法理学》《行政法》《刑法》等基础课程,共学习《法理学》《宪法》《民法学》《刑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经济法》等8门课程。由于《经济法》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部门法,建议在讲授《经济法》时重点讲授《保险法》,以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此外,可在第四学年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作为选修课纳入学习范围,这对此前所学的《民法学》《刑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是一个融合复习的过程。
2.增加必修课科目。目前很多高校选择将法律课程作为限选课。限选课给了学生选课的自由,但也容易造成学生因主观判断能力较弱而在课程选择上出现偏差,进而影响到知识结构的构建。本专业应将《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刑法》《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列为必修课,以达到强制本专业学生学习构造法律基础课程的目的。
3.调整课程结构设置。可将课程整体作出如下设定。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宪法》(限选课,36学时);第二学年第一学期:《法理学》(限选课,36学时),《民法学》(上)(必修课,36学时);第二学年第二学期:《民法学》(下)(必修课,36学时),《民事诉讼法》(必修课,36学时),《刑法》(上)(必修课,36学时);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刑法》(下)(必修课,36学时),《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必修课,36学时);第三学年第二学期:《经济法》(限选课,36学时),《卫生法》(必修课,36学时);第四学年第一学期:《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选修课,18学时)。
这样设置主要有以下优点:(1)适当安排各课程课时。在所选定的课程中,《民法学》《刑法》作为最重要的两大部门法,所占课时均为72学时,学习时间为一年,学习的持续时间和课时数基本能满足教学要求,且学生学习压力不会很大。《宪法》《法理学》《民事诉讼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卫生法》分别占36学时,由于《宪法》《法理学》理论性较强,且开课时间靠前,学生初次接触法律课程,所以需要用较长的时间来向学生灌输法律思维和理念,为使教学达到“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效果,安排36学时。而《民事诉讼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卫生法》虽然内容较多,但由于此前已有《宪法》《法理学》《民法学》等课程作基础,加上这几门课程程序法较多,记忆内容多于理解内容,所以教学速度可以稍快,安排36学时。(2)调整开课时间及次序。本着“先基础、后专门、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遵守“循序渐进、逐层推进、构造金字塔形”法律框架的标准,从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始,依次学习《宪法》《法理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刑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经济法》《卫生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法律思维,构造科学的法理框架体系。而主要课程被均匀分配在第一学年至第三学年,不会影响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以及消化吸收法律课程的能力。
四、结语
在当前依法治国的大形势下,未来的卫生事业管理人才需要有扎实的法学基础和广泛的法律知识,这就对法律课程设置的系统化、综合化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本着“短时、高效”的原则,在有限的课时里、有重点地选取部门法作为法律课程的内容,尽可能在数量有限的法律课程中扩大覆盖面,达到基础法和单行法兼顾、搭配合理的效果。在教学内容上,应时刻把握知识的新动向、新发展,使学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此外,法律教师在选择教材时也要注意优先选择优秀教材,并可采用多媒体教学,使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相结合。总之,要统筹安排课程设置的各个环节,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不再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为广大家长和学生所接受,而是渗透到了各专业领域,并作为一门工具被广泛使用。而对于我们中职院校的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而言,要如何迎接专业发展的挑战,使学生既要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有专业技能,以应对岗位的发展变化,已经成为当前中职院校该专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下面浅谈一下个人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体会。
1 计算机专业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1.1 施教对象
中职学校的施教对象主要是初中的毕业生,但随着普高的连年扩招,生源也越来越差,这些学生中有的甚至初中还没有毕业。因此他们的学习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也较差,以至于有的课程很难跟上进度,这些都是不言而喻,显而易见的。
1.2 课程安排
学校课程的安排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企业的需要,更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学校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设施都落后于社会,老师走不出学校,知识不能及时更新,而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并且参差不齐,按现有的教学要求以及评价方式,许多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达成。
1.3 教学模式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虽然开设专业技能课,但仍然沿袭传统学科课程的教学模式,虽有实训环节的教学,但仍偏重于学科理论体系的传授,理论和实践有所脱节。
2 如何实施计算机本文由收集整理专业一体化教学
2.1 通过对教学对象认识观念的转变,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教育
我们的教学对象,与普通高中的学生在思维方式、学习方法、接受能力等方面是不同的。需要用多元智能的观点来看,因此可在课程的开发、教学场地的安排、教学组织形式上有别于普通教育的教学。把他们培养成技术型、技能型、技艺型的人才。
2.2 通过改变教学内容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中职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板书+讲解”,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大多是从理论上接受,常用的工具软件、网页设计、二维的图像处理、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等都是只知道一些理论,一到实际操作的时候就发蒙,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加上近年来,一些其它应用专业加强了计算机课程的培养,我们的学生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就业优势。所以,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是一种长期有效的教学模式。
我校近年来对计算机专业进行了调整,将原来的办公软件、硬件维护专业转变为动漫设计专业,并与企业签订了订单协议,根据企业要求对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对文化课进行缩减,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增加了技能培训课,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行所有计算机专业课都在机房、实验室进行,对部分专业课要求参加权威部门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通过考试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2.3 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技能
2.3.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运用实例进行教学的方法,例如:局域网的组建,我们可以把教材的各章节串在一起,把组网过程中用到的设备及技术方法先交代给学生,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和寻找实现途径等来完成最后的工作。这样在实验室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积极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3.2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下达教学任务,学生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运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完成教学内容。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学习效果评价是重要阶段,在生-生互评、教师总结点评中,帮助学生作归纳与总结。
2.3.3 个案教学法
所谓“个案教学”,是根据中职学校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他们在认知、接受和理解能力、逻辑思维和动手操作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目标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目标,并且也有能力完成,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进步。
2.4 努力创建一体化计算机教室
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教学,由于受学校硬件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老师只能在教室或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浪费时间,事倍功半,教学效果不好。而且使这种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因此,要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地点分离的传统授课模式,建设一体化计算机教室。目前我校主要采用的方式是在计算机房的计算机网络中加装多媒体网络教室控制软件,通过软件的方式用教师机控制学生机,把教师机的屏幕演示内容投射到各学生机的屏幕上,这个功能也可以实现老师边讲解,学生边操作的目标。这样教师就可以随时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训练穿行,这种教学活动可以更好地将知识与技能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目的。
2.5 对学生评价制度的改革
篇5
【关键词】元认知 市场营销 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4-0007-02
一 元认知理论
1956年哲学家Alfred Tarski为解决自我证明的悖论,引入“元”的概念。“元”在西文中为“meta”,意思为“……之后”或“超越”,在学科研究中表示新的、更高一级的逻辑形式。Alfred arski针对客体水平提出了元水平,认为“客体水平是关于客体本身的表述,元水平则是关于客体水平表述的表述”。元水平与客体水平之间进行信息的交流,进而达到认知的目标。
1976年心理学家J.Flavell提出元认知概念。他认为元认知就是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和控制。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的知识和元认知的调节,元认知的知识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
元认知理论告诉我们:学习不仅是某种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如何学。教学活动不仅是教给学生一些机械成熟的理论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 基于元认知理论的市场营销专业多媒体教学的实现
市场营销专业的多媒体教学过程包括:制作教学课件、利用教学课件展示基本理论、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准备好的实例进行演示,并运用所学理论对其实例进行分析研究,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设定模拟情境,将所学理论运用于解决模拟问题、布置作业,检查作业完成任务。由于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教学过程中传递给学生的教学内容增加,教师所完成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而言能否接受及接受程度受到了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高低与学生具备的元认知能力有很大的关联。基于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多媒体教学实现,成为提高多媒体教学效果的途径。基于元认知理论的多媒体教学实现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学过程中教师作用的确定
教学活动的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习者通过教学活动的展开达到预期的行为变化。元认知理论说明学习者行为的变化程度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习者对自我学习特点的了解程度,能否正确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确定合理的目标,能否进行科学的学习策略选择以及能否自觉地进行动态自我控制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是进行元认知性示范,引导学生进行元认知操作和讨论,使学生达到对元认知技能的掌握和元认知能力的提高。在市场营销专业的多媒体教学活动中,由于多媒体教学活动自身的特点,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不仅要充当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要成为使学生元认知能力提升的促进者。
2.基于元认知理论的多媒体教学活动目标的确定
市场营销专业开展多媒体教学活动,其目标不同于传统的教学目标,它包括两方面的教学目标:一是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的传授与专业技能的培养;二是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提升。这两个教学目标、专业知识的传授与专业技能的培养是学生元认知能力提升的载体,借助市场营销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同时学生的元认知能力的提升又能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多媒体教学目标就是在以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媒介的专业教学活动中,实现市场营销专业知识与技能和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同时提高。
3.基于元认知理论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
第一,课件教学内容的确定。首先,基于元认知理论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内容的选取应以教材为依据,从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角度出发进行内容确定。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是首要的。教学大纲中所要求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都必须涵盖其中。其次,还要注意教学体系的完整性。任何一门市场营销专业课的教学课件都必须能够完整地体现出本学科的理论体系。此外,基于元认知理论的市场营销专业课,多媒体教学课件还应包括相关的元认知理论体系。在每一块内容中还主要包括元认知策略及元认知的控制方法与手段。
第二,课件素材的选择。多媒体素材以其特有的优势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和灵活。多媒体素材的选取应依授课内容而决定,此外还要讲求取材合适,用材得当。解决多媒体课件素质来源是多媒体课件制作中节约时间与精力的关键。多媒体课件素材的来源主要有:首先是网络资源里的精品课程。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目前已建立了各门类专业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每门课都有教学网站,其中的教学资源均公开免费,这些精品课程都可以作为多媒体素材的来源;其次是一些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如科教片、纪录片、公益广告,甚至新闻资料都可作为多媒体课件的素材。
第三,课件要有友好的操作界面。多媒体课件的友好操作界面包括:多媒体课件界面的背景、画面、颜色对比以及界面中相关图标的设置和操作方便性等内容。多媒体课件的背景、画面与色彩一定要和谐,要能够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界面中的相关图标设置要规范,以不影响操作和分散学生注意力为标准;最后就是在多媒体课件诸如播放、暂停、链接等操作设置方面要方便教师操作。
4.基于元认知理论的多媒体教学方法的选择
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提升不仅仅是学理论知识就能做到,关键在于提供给学生体验元认知策略与控制的平台,让学生在使用元认知策略的过程中来发展元认知能力。基于元认知理论的市场营销专业多媒体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从如何为学生提供体验平台的角度进行选择,可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
第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专业实践的模拟环境。教师可以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利用声音、图片及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制作虚拟的企业营销活动场景,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运用所学理论体验营销活动,运用元认知理论分析其行为科学性与合理性,同时运用元认知策略完善其行为方式。如学习“企业分销渠道结构设计”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某一企业分销渠道结构设计的过程及结果,并提出问题:该企业的分销渠道结构是否合理?如果合理,可从中学到什么?如果不合理,如何改进?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时,首先要想运用哪些理论知识,同时要确定分析步骤与程序,进而得出结果。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都要给出点评。教师的点评不仅包括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状况,同时还要指出是什么原因导致结果的差异,如有的同学可能对专业知识记得不清楚、教师就要告诉他如何提升记忆能力的方法;有的同学可能对企业了解得太少,教师要指导其如何对企业进行了解。作为教师,在点评过程中还要突出指出每位学生的学习风格与学习特点,指导如何利用其优势进行学习。
第二,构建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学生自主式学习。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是采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整合的教学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学习过程。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元认知能力,即学习目标的确定能力,学习计划的制订能力,学习方法的选择能力,学习过程的控制与调节能力。教师可通过多媒体网络平台布置学习任务,指出完成任务的途径,提供完成任务的相关资料。学生接受任务,自行选择完成任务的方法与途径以及完成任务的时间与期限,并在已定的时间内向教师报告学习进程。教师再根据其汇报的内容给出改进建议。
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学生不仅可以向教师寻求帮助,同时生生间也可以开展协作学习。学生与学生间对知识进行讨论,相互接受知识和学习策略的运用,增加了学习者观察和向他人学习的机会,从而反思自我,提高网络的元认知能力。如在“分销渠道管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教师给出某企业的分销渠道管理的相关背景知识,让学生分析其分销渠道的管理状况。学生在各自思考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管理方案,并将其方案公布在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上,同学们可将自己的方案与其他学生的方案相比较,并展开讨论。讨论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企业分销渠道管理的重点、难点及管理的方法与程序,进而各自完善自身的管理方案。教师在整个讨论过程中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问,通过提问把握讨论方向,并引导学生深入研究。
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包括: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网络教务系统和教学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立与管理、师生交互界面的设定以及平台交流工具的选择等内容。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花费很大,学校要根据自身条件,做好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詹泽慧.学习者元认知作用机制:面授与远程学习之比较[J].中国远程教育,2011(4):15~16
[2]吴春林.元认知理论及其对微格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04(6):21~23
[3]客体水平.百度词典dict.省略/s?wd=meta%2D 2011
[4]元认知.百度百科baike.省略/view/191915.htm 2011
[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6]网络教学.百度百科.baike.省略/ view/1524747.
Htm,2011
[7]张雁玲.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7):59~61
[8]陈荣、舒挺.新型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J].教育评论,2007(3):99~102
[9]崔婷、唐燕儿.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8):66~69
篇6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中职教育出现了困境。如何让中职教育走出困境,实现中职生的职业稳定和长远发展,是值得大家关注和研究的问题,笔者以北京市外事学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为例,从职业指导的角度,研究了针对中职生开展职业教育的措施及其意义。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作为教育与职业连接的主要桥梁之一,它既具有教育的一般属性,也有与职业相对应的产业属性,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许多中等职业学校都经历过20世纪90年代初的辉煌、90年代末的衰落和现阶段发展的彷徨。随着国家政策对职业教育的倾斜,近几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形势有所好转,但仍不容乐观。
由于受社会发展形势和周边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参差不齐。就目前的形势看,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遇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困难,如招生规模不断萎缩、生源质量不断下降、社会认可度不高等。如何走出这些困境,重回中等职业教育的辉煌期,就需要在很多方面下工夫,如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引导、优质师资队伍建设、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等。
学生留岗率状况调查及原因分析
北京市外事学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招收的是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前两年是在学校学习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主要学习与酒店行业发展和需求相适应的各项技能、服务意识和基本素养,第三年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在校企合作的北京市内各大五星级酒店进行顶岗实习。近几年在顶岗实习的管理工作中,笔者发现学生在顶岗实习岗位上出现的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多,顶岗实习结束后学生在原单位原岗位的留岗率也越来越低。
为了切实了解北京市外事学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结束后实习生的留岗率、流失率及背后的深层原因,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的放矢地开展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我们通过书籍和网络查阅文献资料,多次讨论、反复研磨,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分别面对学生和企业。为了提高问卷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学生卷是在2011届毕业生、2012届毕业生和2013届毕业生中随机抽查的100名学生中进行了3年的追踪调查,企业卷是针对北京市外事学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的20家酒店中针对人力资源主管进行。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和分析,我们总结出造成中职生在酒店流失的原因主要有六点。
第一,酒店提供的工资待遇与学生的期望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大部分学生期待自己的月收入为3000元以上,而只有少数企业能提供满足这个期望,大多数企业能提供给应届毕业生的月薪仅为2000~3000元。
第二,酒店所提供的培训与中职生所期望的长远发展规划存在差异。大多数学生期望酒店能为中职生提供有利于自身长远发展或开阔视野的培训,而大多数酒店提供的培训基本上都是停留在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方面,很少考虑员工的实际需求。
第三,学生在校通过自身努力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与酒店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对称性。酒店岗位中主要重视员工的能力和思想道德,学生获取的一些资格证书不能体现在能力或薪酬上,学生会片面地觉得这些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很低,其实主要原因是企业和学校的考核标准不同,学生的技能实践能力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之间还存在差距,需要岗位培训和经验来弥补。
第四,很多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弱,很多事情不能多角度看问题,不能进行辩证的分析,导致同事关系、上下属关系比较紧张,学生的心理落差比较大,想换一个新的环境去改变这种局面。
第五,很多学生自身的职业目标不清晰、不明确,缺少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做事情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容易冲动、不计后果,换工作的频率很高,很少考虑职业的关联性或相关性。
第六,缺乏自信,缺少自我认同感,很大一部分中职生曾经学业成绩不理想或是老师严重的“问题学生”,他们曾受到过很多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指责或批评,经历过不少挫折,表现在工作岗位上就是不自信、不独立。
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的措施
导致以上问题产生的根源有很多,作为培养高质量职业人才的学校应该担负起引导学生职业长远发展的责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指导则是一条很好路径。所谓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
笔者认为对中职生进行精细化职业指导,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开展贯穿学生整个中职阶段的全程式职业指导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刚走出初中校门,大概15岁,对职业的概念很模糊,基本上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而三年后他们就要走向社会,从学生转变成职业人,其中的惊恐和渴望可想而知。因此,这三年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跟踪的全程式职业指导。
高一阶段,学生对职业基本上是懵懂的,他们只能从自己的所见所闻中来认识职业、认识社会,基本上停留在对职业的幻想阶段。此时对学生的职业指导主要表现在职业理想的规划上,经过职业指导的分析,对于自己兴趣相关的职业有了一定的现实认识,明确了自己的职业目标,了解了这些职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如何能够在这些职业中取得成就等重要问题。
高二要开展一些专业化课程、职业指导典型活动分析或职业指导类的游戏,着力开展一些职业指导教学训练。对于酒店专业学生来说就是要培养与职业相关的餐饮服务技能、客房服务技能、会议服务技能、前厅服务技能等,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三阶段的顶岗实习前,要对学生进行面试心理辅导,克服学生的紧张、焦躁、怯场心理。在顶岗实习过程中,职业指导教师要经常走进企业、走进学生的工作岗位,了解学生在顶岗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定期组织学生,针对这一时期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逐步培养学生在实际岗位中处理问题的能力。全面的职业指导能够使学生尽快地适应职业生活,也就可以使学生实现顺利就业。
2.开展惠及每个学生的全员式职业指导
学生的全员参与主要体现在:“能够接受职业指导的理念,了解职业指导对自己今后职业生涯发展的作用,具有主动参与意识;能够积极投入到职业指导教学训练中,不断地提出反馈;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体验和实践。”在中职学校开展职业指导时,一定要注意开展全员参与的职业指导训练,要调动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职业指导训练活动中来,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切实的体验,才能最大程度地起到职业指导的良好效果。
3.针对学生个体的不同特征和实际情况,开展个性化职业指导
由于每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和家庭环境等因素各不相同,职业指导同心理指导一样,不能只是笼统地进行,要结合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特殊指导。
中职生由于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都偏小,对有些问题的理解往往不太深入,不能举一反三,不具备将普遍原理运用于自身实际的能力,所以对于他们而言,个性化职业指导显得尤为重要。需要职业指导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份职业指导档案,将他们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实施系统、持久的职业指导,并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学生的特殊情况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和训练。
开展职业指导的意义
职业指导是中职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中职学校开展职业指导对于学生而言,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同时对学生的顺利就业和职业长远发展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利于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在职业指导的前期,必然会有对自我的分析。无论是萨帕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霍兰德的职业性向理论,还是施恩的职业锚理论或者麦克里兰的胜任素质理论都倾向于学生在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气质能力、就业取向分析的基础上,对职业进行选择。有助于学生认清自我,了解自己一些比较稳定的气质和特点,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缺点,更客观地对自己进行评价。
职业指导不仅仅表现在理念上的指导,更是和一定的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指导。在职业指导工作中,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如实习、社会实践及模拟面试等,能够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另外,通过举办相关部门主管人员主持的讲座和活动,他们的现身说法和学生的自主实践,有利于将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素质。
2.有利于学生更客观地认识职业,确定职业目标、实现稳定就业
中职生属于初次就业,他们对社会、对职业、对就业政策的了解很浅显,对劳动力市场的状况更是没有充分的了解,很难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和理想。因此,“要帮助他们了解职业、了解职业的特点、职业的文化、存在的利弊等,尤其要结合职业的需要,促进其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更加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最终帮助确立正确的职业观、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从目前北京市酒店行业的发展形势和用人状况看,中职生是酒店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很多中层管理者都是原来的中职毕业生,由于他们突出的专业技能和稳定踏实的作风,一步步从基层服务员一路荣升到中层管理甚至高层管理人员,可见,中职生在酒店业中的发展前景还是很光明的。从现有的用人需求看,酒店对中职生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但由于很多中职生看不到酒店美好的发展前景,缺乏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安于做基层服务工作,或自身定位不准确等,跳槽现象呈现愈来愈严重的趋势,导致酒店面临供需矛盾尖锐、人才断层的尴尬局面。
因此,对学生的职业指导有助于他们明确职业的发展前景,制定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克服盲目、冲动,实现稳定就业,同时也能为企业留住适合的人才,实现人资匹配,达到企业运行的最优化和效益的最大化。
3.有利于掌握科学有效的决策方法,助力学生的长远发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职业指导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分析自我、了解职业,实现顺利就业,而且要教会学生一些职业分析的科学方法,让他们在离开学校怀抱,自己独立走向社会,遇到职业选择困难时,也会运用这些科学方法对自身情况进行分析。
可以运用到职业分析中的科学方法很多,例如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或优劣势分析法)、生涯平衡单法、成本收益法、匹配分析法等。这些简单有效的方法经常运用于职业指导教师进行职业指导的实践当中,教师要注意:在平时运用这些方法时,可以将这些科学方法的适用范围、使用规则和分析原则告诉学生,并有意对学生进行方法运用的训练。这样,学生在离开学校时,也可以自己正确、熟练运用,从而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篇7
目前,我国的动物医学专业实验、实习和实训这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是指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理论知识开展实验活动,从实验中探索动物医学中的问题,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的理论知识结构能得以完善。实习是指教师以就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自身的知识结构是否能够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让自己的知识结构满足市场人才需求。实训是指学生需专门接受某种能力的培养,使知识与能力更为精专。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过去我国的院校强调理论知识学习,没有特别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虽然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院校的教学观念已经改变,可是教学体系还未得到完善。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如果学生能在实验课上利用做实验的方法完善理论知识结构,学生就能够在实验中加强实践能力。然而我国动物医学专业实验课程课时少,实验的范围有限,实验内容与市场需求不接轨。动物医学专业实习的课程也存在问题,部分学校将学生安排到实习的单位工作,很多实习单位因为不能信任学生的实践能力,故将学生安排到闲职上,让其从事简单、重复的劳动。校外基地存在的问题。由于受到教学资金的限制,部分院校不能建立一个完善的动物医疗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得不到实训机会,其专业技术能力不能加强,这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受到影响。
2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优化的方法
(1)优化实验课程体系。
动物医学专业院校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就必须意识到,实践能力是社会单位最为看重的一项能力,院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要以实践能力为核心,制定一套全新的教学方法。比如动物医学专业院校可应用“多岗位轮流式实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理论、以理论强化实践能力。学生在各个岗位轮流实习的过程中,必须攻克某一个实践难题。
(2)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当动物医学专业以实习实践为教学核心的时候,教师的实验教学方法也需变动。在过去的实验学习中,学生的实验针对性不强,他们不知道在实验中到底要开展哪些实验。如果动物医学专业实践课程以实习实践为核心,教师就可引导学生记录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要求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解决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将会发现乳腺炎是奶牛最易感染的一种疾病,学生可通过实验的方式来观察乳牛发病的阴性、可疑性、弱阳性、阳性和强阳性病症,然后通过实验探索找到一套最为对症的治疗方法。教师应用新的实验教学方法,将能够加强实验的针对性,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
(3)革新成绩评定方法。
篇8
【关键词】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技能
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就是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针对高职高专教育,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1]。我校自开始招收临床医学专业以来,我们一直在着力探索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1 人才培养突出职业性
1.1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新医改方案》中指出“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专科临床医学教育指明了方向。《方案》又指出:“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初级诊疗服务。”这从政策上指明了高职高专临床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岗位的技术要求。根据《方案》要求和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确定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适度的医学理论基础、扎实的临床医学知识和较强的临床诊疗实践技能,拥有良好的医德医风、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以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从事医疗、保健、预防、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方面的工作。毕业以后能适应基层、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一线工作需要的高素质应用性专门人才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1.2 改革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
为了保证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设置更为科学,针对性较强,我们邀请县级以下医疗卫生单位专家作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结合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综合需求,展开分析、讨论,尽可能准确地定位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最合适的就业岗位和培养方案。删除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无法开展的诊断技术和单病种治疗相关的知识内容;增加、充实部分专业重点课程中的实用技术内容;合理调整理论课程、实训课程、见习课程、综合培训课程之间的比例;重新规划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支撑与衔接等。
2 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临床医学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建筑面积10000m2,包括临床技能综合实训室、常用诊疗技术实训室、多媒体心肺复苏实训室、物诊操作技能实训室、心电图实训室、影像诊断实训室、模拟手术室、外科实训室、妇产科实训室、儿科实训室、五官科实训室等44个实训室。仪器设备总价值1600多万元,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66台,实训基地为河南省示范性实训基地。坚持走“院系一体、医教结合”的专业发展特色之路,充分利用学校三所附属医院和64所校外实习基地的资源优势,把医院变成课堂。为学生早临床、早实践、多接触、多动手创造了条件,使培养的学生见识广,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同时也为我系教师实践锻炼及开展医学科研提供了有利条件。
3 院系一体化管理,加强双师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增加专业课教师中具有一线实践工作经历的比例。“校院一体,医教结合”是我校的办学特色,临床医学系则坚持走“院系一体、医教结合、共育英才”的专业发展特色之路。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三级综合医院)院长兼任临床医学系主任,医院各科室主任分别兼任各教研室主任。学校要求医院临床科室的执业医师应该承担一定量的临床课程的理论教学、实验带教、实训带教或实习指导任务,期间享受专兼职教师待遇;要求基础课及专业课教师每5年中至少参加1年带薪带贴的临床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并把它作为晋升高一级职称的必备条件。同时学校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专职教师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无课时间到医院坐诊,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学校鼓励临床课教师与临床科室的执业医师职称的相互转评。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逐渐增加,专业课的理论讲授、实验教学、实训及实习带教全部由 “双师型”教师完成。
4 改变临床课程的考试内容和方式
临床医学专业临床课以往都是在期末课程结束时进行一次结业考试,考试形式为笔试,考试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现在我们把临床课考试改为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综合考试,考试方式为把每一门临床课的理论知识考试与实践技能考试衔接起来,设计为一个统一的考试,考试课成绩理论占80%,实验占20%,考查课成绩理论占60%,实验占40%,这样有利于对各门临床课实践技能部分和理论知识部分全面、系统的考查。另外增加了实习前的实训考试和实习后的技能考核。
5 改革临床实习的考核评价方式
以前对实习的评价是由毕业考试、实习鉴定和毕业论文三部分组成。改革后按照执业助理医师的考试方法进行,考试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实践技能考核两部分,理论知识考试范围以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为依据,实践技能考试实行三站式考试方法。整个考试突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临床实践,并与职业资格考试相接轨,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毕业后的考证能力。
由于院校一体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相一致,实践教学条件改善,双师队伍建设加强,临床课程及临床实习的考试内容与考核评价方式改革,毕业生不但知识结构合理,更具有熟练的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符合基层一线医疗卫生机构的用人需求,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篇9
关键词:动物医学 兽医 临床实践教学
一、兽医临床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1.兽医临床教学的必要性及主要内容。动物医学专业涉及多门学科,且各门学科之间相互独立,相互联系,而临床实践活动是对所有学科内容的综合运用。兽医临床实践课程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关键,贯穿于各门学科,它是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课内容开展的动物疾病诊疗、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产品检疫检验等活动的综合实践课程。
2.学生能力培养的必要环节。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若想有效看病和看好病,则应全面掌握所有动物的各种疾病特征和发病规律。为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应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技能,而这需要借助临床实践课程才能完成。
3.社会需求。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畜牧兽医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宠物饲养规模日益扩大,也增加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量,而现行的教学体制根本无法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他们理论知识虽然扎实,但动手能力不高,因此,需要开展临床实践教学。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1.动物疾病模型的建立。兽医临床诊断技术是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也是实践课程中的关键。主要包含动物临床传染病学、解剖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学科的实验。动物疾病模型的建立有利于动物疾病的规范化教学,明确规定了诊断流程、诊断要求、诊断技术,可使学生全面驾驭病理解剖、微生物分离培养等技术,并培养了学生的临床实际运用能力。
2.PPT演示与实践相结合。目前,多媒体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手段,应用范围广泛,然而如果单纯依赖PPT教学很难获得可观的教学效果,因此,应进行适当的实践操作。精巧的PPT是兽医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基础,应从动物病例开始、发展、治疗康复进行全程连续展示,辅以临床病例,向学生逐渐演示疾病发展。
3.各种动物疾病的通用教学规范。例如,在讲解动物传染病时,应在各种动物传染病中穿插清晰、直观的PPT制作模型,并针对各种动物传染病选取典型病例,按照发病特点、临床病症、病理解剖特征、实验室诊断方法、防治措施及效果和最终处理方法的顺序讲解。
三、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创新
1.学生能力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学生自身能力认识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内在动力,因此,应在学习后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不断反省,以此来提高自身能力,也鞭策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能力较差学生的培养。相互评价是增进感情、加强学生之间交流、强化团队协作精神的主要手段。因此,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有效的评价指标。
2.教师对学生能力的现场评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指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能够评判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可以参照具体情况调整满足学生需求和适应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也可对学生进行专门辅导,以此来提高班级整体的兽医临床实践能力。现场评价主要包含对学生听课态度、课堂参与性、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病例的认识等内容的评价,这些内容不仅代表着学生的学习态度,还映射着教学效果。
3.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用人单位是学生展现自我的主要平台,因此,建立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能够鞭策教师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中心,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更多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该评价体系主要包含对学生工作态度、环境适应能力、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工作创新意识和积极学习能力的评价。
四、结语
动物医学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临床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兽医临床实践涉及多个学科内容,该门课程的学习建立在学习其它多门课程的前提下,同步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教学。目前,伴随着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教学实践得到了越来越多教学工作者的关注。病例是实践教学中的主要资源,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只有以教学内容为基础,选择合适的病例,实施问题讨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晓杜 邵春艳 吴永 等 动物医学专业兽医临床实践教学的创新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3,(21),9170-9171,9174。
篇10
一、现有预防医学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岗位需求
(一)惯有临床思维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模式
临床医生思维方式多为针对微观个体患者的思维方式,临床医学的教学重在个体患者,重在诊疗技术,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片面地认为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是最关键的,因此非常注重临床技能的学习和实践,难以理解基层医生“六位一体”这些较为宏观的综合职能如何实现及其有何社会意义,难以树立大卫生观和宏观意识,这使得学生不能适应基层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
(二)教学内容老化、教学手段单一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校没有预防专业,临床、护理专业开设了预防医学课程。预防医学教学内容过于老化,几十年来几乎固定不变,教学主要是课堂理论讲授,没有安排实践,这很难让学生理解预防医学的实际工作内容,学生普遍对预防医学的教学不感兴趣,认为难度太大又无用,预防医学课程的学习只是为了学分,学习都为应付考试。我们针对目前预防医学教学效果,对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在校生进行了调查,其中,认为预防医学教学对工作有作用的学生占31.42%,认为作用较小的学生占44.67%,认为没有用的学生达到了23.91%。
(三)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未能真正体现学生学习水平
我校的预防医学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是笔试,平时作业、考勤等成绩占30分,期末终结性考试占70分。学生靠考前突击背书就可以完成考试,“混个 及格分”就行,这样不能体现教学水平,也不能考核学生适应岗位的素质和能力水平。
二、预防医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深化预防医学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对预防医学教学的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课程内容改革
在现行的高职高专预防医学教材中,卫生学内容仍然占很大比重。然而,公共卫生方面的很多内容只适合于具体的公共卫生从业者,比如具体检测技能等,对临床工作而言,没有实际意义。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的教学内容对今后的医务工作更有帮助。我校临床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多在乡镇卫生院工作,针对乡镇卫生院主要工作内容,预防医学教学内容应以传染病控制,慢性非传性疾病预防,食品安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为主,这样才能形成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才符合“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的宗旨。在教材选择上,应选择基于岗位工作任务而编写的特色教材,还可以采用校企合作开发的方式,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家共同编写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实践教材,依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任务,编写典型案例分析,注重培养临床专业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方法改革
由于学科上的特点,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内容包含多个内容,比如环境卫生、营养卫生、职业卫生、健康教育与促进、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等,这些内容复杂抽象,有一定难度。现行预防医学教学方法多为单纯的讲授,在学习中学生感到枯燥,有厌学情绪。在教学中,我们可就环境污染、食品卫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热点问题选取典型案例和视频,首先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和浓厚兴趣,再按照事件背景描述和处理过程,讲授事件相关基本理论,就事件反映出来的问题判断分析和处理措施、应对办法的过程进行教学。这样既达到了提高课堂理论讲授效率的目的,又使得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现场实战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对于比较抽象的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的教学,则可采用直接在计算机上应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边讲边练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能立刻实践并理解应用教材上抽象的理论知识,很快就能掌握基本的流行病学、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并能结合实际采用合适的方法,能真正实现“教一学一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三)考核方式改革
传统的预防医学笔试的办法已被证明并不能有效地考核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我们改传统的理论笔试为“理论+实践考核”的方式,理论笔试仅占考试成绩的40%,增加了预防医学见习考核和暑期社会实践考核。见习在正常教学中安排一定课时,主要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社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参观,让学生了解基层实际工作内容,要求学生以见习报告的形式反馈基层工作中预防医学相关工作内容及涉及的预防医学相关理论知识,见习报告分数占总成绩的30%。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暑期均需进行社会实践,由学校统一开具介绍信,学生自行联系实践单位,一般均为生源所在地县(区)医院或乡镇卫生院。借助暑期实践的机会,我们布置学生完成预防医学暑期社会实践内容,主要包括传染病控制、疫情报告与应急处理、计划免疫、妇女儿童保健管理、慢性病的社区预防控制措施、社区人群健康档案的建立方法及建立情况等内容,让学生上交暑期实践报告,暑期实践报告的分数占总成绩的30%。考核方式的改革,一方面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的实习实践能力进行了全面的考核,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对基层医生“六位一体”这些较为宏观的综合职能如何实现及其有何社会意义有了较为实际的了解,并对今后的工作岗位所需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有了具体的理解和准备。
(四)毕业实习改革
- 上一篇: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总结
- 下一篇:师德师风建设各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