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项目变更管理范文
时间:2024-03-19 17:42: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建设项目变更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工程项目 变更 管理
根据一份2011年的统计报告,在世界范围内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有四分之一是通过项目消耗的。项目在国民生产总值的创造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与科学的进步,甚至有了项目创造世界的说法。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在第五版《项目知识管理体系指南中》指出:“项目是为创造独特的产品、服务或成果而进行的临时性努力”,明确了项目的唯一性和一次性的特征。只有在新的管理和技术通过项目取得成功后才可以进入生产运营,并产生大量的社会效益。随着社会的进步,企业管理的模式越来越多样化,项目化的管理模式也逐渐在企业管理中脱颖而出,即在企业管理中,把各种生产管理行为进行分解和切割,各生产管理行为均按照项目管理的模式进行运作。这也和社会多样化是分不开的,社会越来越多个性化的需求不断被提出,甚至一些单行性产品或者服务,这种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的提供更加贴近于项目的管理方式。
在项目的管理过程中,由于项目基础发生变化,出现变更是正常的现象,但是,过度的变更会影响项目管理的效果,如会项目范围发生较大变化、项目费用和项目工期超出项目计划等,这些都导致项目管理的失败。所以,良好有序的项目变更管理是必要的。项目的变更管理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分别为范围变更、设计变更、费用变更、进度变更和合同变更,这五种变更形式相互影响,如项目范围的变更必然会导致设计、费用、进度和合同的变更,而费用的变更必然会导致合同的变更,设计变更可能会导致费用变更和进度调整等。
实际上,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变更,都是对于原定项目执行计划和项目任务书的改变,尽管是内容各不相同,但是,其实质是一致的,管理模式也是相同的。
一、变更管理的程序
如果把变更作为一个项目来执行,其同样具有相应的启动、规划决策、执行控制和收尾四个阶段,以某海洋石油工程建设项目为例,变更管理程序详细分解如下:
1.变更启动指变更的提出
设计变更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项目范围发生变化,需进行相应的设计调整,以化工厂建造项目为假设,如果化工厂的处理量加大,设计输入参数变更,相应的工艺处理参数均需要进行校核或调整,甚至处理工艺流程也需要进行调整,即进行设计变更,设计变更的影响相应的被放大,因为工程项目的界面管理复杂,一个小的设计调整甚至可能颠覆相邻工作包。
合同变更的启动也是一样,合同变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可能发生费用的调整,影响项目的投资,这恰恰是项目发起人最为关注的问题。
2.变更的规划决策即为变更的评估、确认和审批
按照企业管理的通常流程,发起、批准和实施三部曲是基本的管理流程要求,在变更管理上也不例外,变更的评估和审核是关键环节,这个环节直接决定了相应变更是否能够得到实施,是整个变更管理的转折点。项目组成员或承包商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变更,但是,最终是否能够得到实施,则取决于是否通过评估并得到决定权人的批准。
变更的批准需要评估如下几个因素:
2.1从项目范围的角度评估变更实施的必要性
项目的范围管理是对项目所涉及的工作范围进行有效地管理和控制,明确项目必须要做的全部工作,如果变更不是为了完成项目范围所必需的内容,从单纯项目管理的角度,该变更的评估是否定的,只有为完成项目范围全部工作而必须进行的变更才是合理的。
2.2从技术的角度评估变更的可执行性
在进行变更评估的过程中,最为核心的要求是变更的技术可行性,如果没有这个核心基础,一切变更都是纸上谈兵,根本不具备实施的可能性,这类技术评估一般依赖专业的技术人员或者第三方技术咨询公司,只有通过了技术评估且确认在当前技术和资源条件下是可行的,该变更才具备价值。
变更的技术评估不仅仅包括变更本身的技术可行性,还包括该变更对于整体项目的技术影响,尤其是把变更部分的结果作为参数输入的部分,如果该变更本身是可执行的,但是,若会影响到与其存在界面关系的工作包,并产生一系列的技术、费用和进度问题,该变更则需要商榷。
2.3从费用的角度评估变更的经济性
项目投资人不仅仅关注项目范围,同样也关注项目费用的执行情况,即使该变更在项目范围之内,如果其所需费用远远超过项目预算,那么仍然可执行性不强,在此情况下,调整变更方案就成了不可避免的选择。
2.4从进度的角度评估变更的时效性
项目的四大控制目标包括范围、费用、进度、安全,如果变更的实施对项目进度造成重大影响,甚至成为项目进展的瓶颈,从进度角度来说也是不可取的。
3.变更的实施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变更,在得到管理层的批复后,应按照批复的变更工艺、技术方法、费用和进度范围内进行实施。如果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生调整,仍然可以作为变更对待,并再次进入变更的管理程序。
4.变更收尾
变更的收尾即为变更的结束,要求项目管理人员在变更工作实施完成后,根据相应的项目验收管理办法和变更实施的要求对该变更进行检查和核对,以确认变更符合原来的计划和假设。
在管理流程上,上述变更管理的四个阶段是瀑布式管理,即依次进行的。
二、变更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尽管变更管理的程序比较明确,且可操作性较强,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下两个方面:
1.设计变更横向沟通不足,审批环节缺失
设计变更的管理上,既要进行变更的可行性评估,又要进行管理层审批。变更的可行性评估既包括设计变更的横向管理,以保证变更不影响与之有界面关系的其他工作包。实际上,在很多的变更管理中恰恰缺乏这方面的沟通和审查。譬如在海上油气田开发工程建设中,钻井参数的变化会影响平台工艺处理的输入参数,从而造成平台设计基础的变化,这是直接的界面影响,另外还有间接的界面影响,平台工艺处理参数的变化会影响到陆地油气接收终端的工艺处理输入参数,从而需要进行相应的设计调整,这是一条完整的工艺处理链条,任何一个环节的调整都可能对后续的环节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设计变更的横向沟通仅仅解决了技术上相互影响的界面问题,但是并没有解决设计变更对项目带来其他影响的决策问题,因为界面的协调和沟通主要是技术层面上完成,在管理层面上,一项设计变更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管理问题,如项目费用增加、项目工期延长、变更后的设计会涉及专利的争议、项目范围扩大等,这些问题都需要从项目管理层的角度上进行平衡和抉择,这也是设计审批的意义所在。
2.合同变更审批环节缺失,出现先变更后审批的情况,不利于项目费用控制
在工程的项目管理环节中,项目的时间管理作为四大管理要素之一备受重视,它对项目提出了严格的进度管理要求。但是,项目工期的要求也对项目管理的其他因素产生了一些影响,如项目执行人员在工程建造过程中为了节省时间,对于一些合同变更直接要求承包商实施,并在实施完成后进行相应费用的结算,项目费用的发生未得到项目管理层的审批,存在项目费用失控的风险,也不利于合同变更的费用谈判。
三、变更管理的建议
变更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管理审批的缺失和横向沟通的不足两个方面,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
1.制定严格的变更管理流程,从制度上加强变更的管理和控制;
2.加强项目管理人员的培训,从思想意识上防范变更管理的风险;
3.完善合同条款,从合同的角度上强化变更管理,加强与承包商的沟通,从外部角度上规避合同变更的风险。
篇2
即业主对工程项目原有设计提出新的要求,或者政府下发了影响工程项目实施的新规定,如保护环境和城市规划等的要求而提出的技术变更。由于技术变更能够严重影响合同的实施,因此一旦出现变更管理不当,就会影响整个项目的工程部署、,导致期延长,引发工程造价纠纷,最终让合同成为一纸空谈,无法履行。
二、技术变更的处理和控制
1.技术的变更处理
技术变更的提出方是没有具体要求的,无论哪一方先提出,都必须保持处理程序的不便,其具体步骤包括工程师签发变更指令根据合同的技术变更条款修改原施工图提前14d向承包人发出变更通知(书面形式)。在超出原设计标准和批准建设规模的内容变更,发包人应先向对应的规划管理部门及其相关部门再次提交新的审查批准,同时附上原设计单位所提供的变更图纸和说明。特别要注意的是:第一:在技术变更处理中所发生的合同价款的增减和造成的承包人的所有损失,都应该有发包人来辅负责。第二:承包人不具有对员工程设计进行变更的权力。如承包人擅自变更设计要求,其间发生的任何费用和造成分包人的直接损失,及工期的延误费用等都应由承包人来承担。
2.技术控制
技术的变更势必会相应的引发工程字母和工程量的缩减或增加,及工程价格的浮动,进而会影响整个工期和工程质量,变更不当的重复劳动会降低效率,增加无谓的成本支出,为了避免这些弊端的出现,就要求设计人、发包人、承包人都细化自己的责任范围,从几个角度严控或减少变更次数。(1)技术变更以不延长工期为前提对一些提出较晚的技术变更要求,如若材料准备、施工设备的调遣和人员的组织不到位的话,就会延误工期,承包人应特别重视并尽量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只有当实际施工中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时,提早准备提出变更要求,才能不影响工期,也不会增加工程成本费用。(2)不做高难技术变更要求技术的变更不需要完全杜绝,但在现场施工中,发包人一定要掌握的几个基本原则:第一,技术变更以不改变设备和建筑结构;第二,技术变更不提高建筑标准,不扩大变更面积;第三,技术变更不增加没用的变更内容;第四,技术变更要避免出现结算超预算、预算超概算、概算超估算的情况发生。对必须要进行变更的工程项目,一定要按照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相关政策来进行办理。(3)明确技术变更的范围工程设计的变更有着特定的范围,它非隶属于工程设计变更的范畴,其实际变更不应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否则会增加不必要的变更费用。(4)建立技术变更制度积极建立变更制度,能去除各种因素,有效降低风险。制度的建立程序为:建立项目法人制度树立超前的完善规划意识强化勘察、设计责任制度增强工作人员的职业责任感。(5)必须按变更程序进行对超出工程设计原有变更标准和规模的部分,变更实施前必须获得原设计审查部门的批复,在获取相应的追加投资及相关材料指标,被批准后再进行设计变更修改。(6)其他技术变更必须有规范的文件形式和流转程序,展现并出具这一设计变更情况的文件,可以是设计单位首先提出的变更设计要求,也可以是其他相关部门经过洽商结果写成的洽商记录。审批通过的内容(变更施工图、设计更单和洽商记录等)中的任何一项的变动和修改都必须由三方或双方签字,只有这样才能生效。
三、技术变更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篇3
【关键词】工程变更定义;分类;项目管理影响;控制措施
工程变更是建设项目合同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影响建设项目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和投资控制的关键因素。工程项目建设周期长、施工现场条件复杂等特点,导致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超出施工合同约定或与设计文件不符等情况。这样就随之产生了大量的工程变更,给建设项目的有效控制带来困难。因此,加强工程变更的管理和控制对实现建设项目合同管理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工程变更的含义以及分类【1】
工程变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工程变更包括合同变更的全部内容,如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的变更,工程量的增减,工程质量和工期要求的变动,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的调整,政府行政法规的调整,合同条款的修改以及合同主体的变更等等。而狭义的工程变更只包括以工程变更令形式变更的内容,如建筑物尺寸的变动,施工条件的变化等等。
根据提出工程变更的各方当事人来分类,工程变更可划分为如下七个类别:
(1)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引起的工程变更。
(2)设计方引起的工程变更。
(3)承包方引起的工程变更。
(4)业主引起的工程变更。
(5)监理工程师引起的工程变更。
(6)工程所在地政府主管部门等第三方引起的工程变更。
(7)工程外部环境改变引起的工程变更。
按工程变更的性质和费用影响来分类,一般可分为三类:
(1)第一类变更(重大变更)
(2)第二类变更(重要变更)
(3)第三类变更(一般变更)
另外工程变更还可以分为设计变更,施工方案变更,施工进度变更,实施条件变更和合同外增加部分变更。
二、工程变更对工程项目管理的影响【2】
1、对工程投资的影响。在实际施工时,地质条件往往较原来的设计会有很大的出入,会遇到一些设计和投标时未考虑到的各种问题,所以,相应的要发生一些工程的变更问题。这样就会对工程的前期预算投资带来影响。
2、对施工成本和效益的影响。在实际的施工中,业主希望在确保工程质量、进度的前提下,工程投资不过量增加。施工单位则希望工程投资符合实际,同类工程量的增加,则完成的产值越多,投入产出比增大,进而增加效益。
3、对工程进度的影响。在施工中那些为解决工程质量、技术等问题所发生的变更,往往会增大工程量。对处于关键线路上的工序进行变更,如果采取的管理手段及措施相对的滞后,就会严重地影响施工的进度。
三、工程变更的控制措施【3】
首先,从设计阶段就应做好相应的工作。变更很大一部分是由设计引起的,因此在设计阶段要尽量做到合理、完善、充分考虑不可预见因素对设计的影响。如若预料到将要发生变更,则设计变更发生越早越好。如在设计阶段变更,只需修改图纸,其他的费用尚未发生,损失有限;若在采购阶段变更,则不仅要修改图纸,还需要重新采购设备和材料;若在施工期间发生变更,除发生上述费用外,已建工程还可能将被拆除,势必造成很大变更损失。
因此要尽可能将设计变更控制在设计阶段,建立健全相应的设计管理制度,对影响工程造价的重大设计变更,需进行由多方人员参加的技术经济论证,使建设投资得到有效控制。
其次,做好招投标阶段的工作,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避免重大工程变更的发生。
1、招标资料准备齐全。在招投标阶段要尽量把准备工作做足,避免项目仓促上马。按照相关文件及实际情况的需求,准备齐全与工程招投标有关的资料,包括招标图纸、勘测资料、招标工程的现场情况等,使投标单位能够根据提供的资料与情况进行报价,从而减少或者避免施工过程中的变更。
2、优选投标施工单位。在资格审查阶段,要着重考察投标单位的施工业绩、技术力量、设备配置以及以往的信誉和财务状况等,则有选择投标单位,保证项目实施时能够顺利开展。
3、编制完善的招标文件。完善的招标文件包括投标须知、合同条款、标书格式、技术要求、施工规范、设计图纸、地址资料、工程量清单、评标办法以及招标人在招标期间发出的补遗书和针对施工单位现场踏勘后提出的疑问所作出的答疑文件。引起投资变化的因素包括设计变更、清单不全、承包方式不合理、材料价格上涨等诸多因素,在招标文件中须严格约定。
4、科学确定标底,选择合理的发包方式。编制标底须结合招标文件、施工图设计、现场实际情况、相关的定额和技术规范等,做好工程量清单和计价说明。标底应客观、公正地反映建设工程的预期价格。对于规模小、风险小、图纸完整、工程结构技术简单、工期短的,估计在施工过程中外在因素变化小、工程条件稳定的可以采用总价合同形式。采用固定总价合同有利于造价控制且有利于中标单位把工作重心放在施工进度及质量控制上来。对于工期较长、工程量变化较大的工程,可以采用综合单价的固定单价合同或者成为工程量清单合同,这样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合同类型。因为其使用范围比较宽,其风险可以得到合理的分摊,并且能鼓励承包商通过提高工效等手段节约成本,提高利润。
5、做好招标阶段询标工作,避免不合理报价。定标之前,在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部的监督下,对投标人进行询标。通过询标,排除不合理报价,避免错报、漏报,便于招投标双方对有关问题互相解释、澄清,为确定合理的合同价及合同条款打下良好基础。
最后,做好施工阶段的工程变更管理工作。施工阶段的变更审查和批准主要是由监理工程师来完成。这就要求监理工程师作为合同的第三方要有一个公正、公平的立场,既要维护建设单位的利益,也要维护施工单位的利益。
首先要认真复核施工设计图,通过图纸审核,可使图纸更加明确、完善,能尽量把许多图纸中的未尽事宜在施工前就加以解决,避免在施工中发现图纸存在问题而增加变更、追加投资的情况发生;其次,工程变更可能来自许多方面,或业主的原因、或监理工程师的原因、或承包方的原因,为有效控制投资,不论任何一方提出的工程变更,均应有监理工程师签发工程变更指令;再次,要严格控制施工条件变更。施工条件的变更往往很复杂,必须特别重视,否则会引起金额较大的索赔事件发生;最后,要分清签证权限,加强施工变更的签证管理。驻地监理工程师及其专业工程师应负责变更工程量的复核,以及提供现场数据资料和证明,并审查工程变更的理由是否充分,起草工程变更令,然后上报总监理工程师或其代表,由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工程变更的最终审核。因此必须建立工程变更的签办制度,制定签办各方既能相互配合又能相互制约的程序。执行工程变更应贯彻“先办、后干、及时审”的原则,避免在施工结束后因为无法核实工程量和单价费用而发生争执。
四、结束语
总之,工程变更贯穿于工程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工程变更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建设项目各方的切身利益。因此对于工程变更的理解、控制、处理和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当前阶段,如何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发挥各个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的智慧,尽可能的优化及控制变更的发生,是我们广大建设者们需要高度重视的一个课题。
参考文献:
[1]建设项目工程变更的分类与控制,方俊 舒立新,2004年,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篇4
关键词:变更因素、管理、造价控制
一个工程项目的实施,因受工程前期工作的局限,工程变更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来,如何正确处理工程变更与造价的关系、如何规范工程变更,需要我们知道工程变更的影响因素,然后才能去进行变更管理和有针对性地控制。
1、项目变更的影响因素
合理、时机恰当和有序的工程变更对项目建设各方是有利的,具有工程建设的正面效应和推动作用,这将使建筑物或构筑物更能满足其使用功能和安全功能,并在此基础上降低成本和提升外观美化等。但是,毋庸置疑,相对随意的、不合时机和无序的变更将极大地影响工程质量、进度,导致项目成本增加。
1.1参建主体引起的变更
建设项目主体行为是影响工程变更生成的重要因素。建设项目主体行为包括业主行为、承包商行为、设计方行为、监理方行为、分包商行为和材料设备供应商行为等。其中,业主和承包商的主体行为对建设项目变更的生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例如,工程的业主通过虚假工程变更套取建设资金或通过工程变更手段擅自扩大建设规模和提高建设标准。另外,建设项目主体各方参建人员专业技术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也会影响项目变更,业主、监理方、设计方或承包商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职业道德水准不高的情形下,极易诱发人为的不合理工程变更甚至恶意工程变更,如设计方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偏低,设计文件编制粗糙,达不到规定的设计深度和质量要求,势必引发工程开工后的设计变更。
1.2计划不完善引起的变更
在工程项目计划实施过程中忽略了某些环节,而引起工程变更。在政策法规方面,一是建设项目设计文件和施工组织设计文件中使用了政策法规明令禁止或限制使用的落后产品、工艺和技术时,必须以相应的设计变更或施工措施变更的方式予以调整,以满足政策法规要求;二是在成本方面,例如工程所在地部分材料供应短缺,需进行材料品种代换以保障工程顺利实施,从而产生设计变更。
在工程质量方面,一是工作质量低劣引起的工程项目变更,如施工方案不满足现场施工条件等;二是提高工程质量标准引起的工程项目变更,如建设单位为了创造品牌,调整合同中约定的工程质量等级标准,以达到评优的目的,势必会带来一系列的设计变更和施工措施变更。
1.3不可预见事件引发的变更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地质条件的变化使得原先的设计方案不能满足要求,需要进行设计变更,如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设计路基基底出现软土层,为保证工程建设质量,通常采用换土或打桩等工程技术措施,从而产生设计变更和相应的施工措施变更;罕见的暴风雨延缓了项目实施过程,则需要进行进度变更。
1.4工程合同引起的变更
工程建设工程合同中有关工程变更条款的约定,对建设项目主体各方工程变更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当合同中具有激励和约束作用的工程变更条款时,合同参与者将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工程变更,增加合理的工程变更,对建设项目的工期、质量和成本控制将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
2、工程变更的管理
为加快工程变更处理进度、缩短时间周期、尽量避免或减少变更对工程实施的影响,工程变更可实行分级管理审批制,即:先按变更项目的种类、工作量大小划分为一般变更设计、重要变更设计、重大变更设计等三级;在实施中再根据所发生的变更等级逐级上报有关部门审批。
2.1一般变更设计
一般变更设计在项目实施中最为常见,也必然会发生,但它涉及规模较小、技术要求不高、投资变化不大,往往可由监理工程师在与设计代表会审后直接批复,报项目业主备案。一般变更设计通常有:为提高工程质量,少量改换工程材料;因季节等原因,为保证施工进度及质量,少量增加添加材料的变更;工程结构物位置的局部调整;工程结构物形式的个别调整;工程数量发生变化,但变化量不大于10%的变更;工作量在施工合同金额的1%以内的其他工程变更。
2.2重要变更设计
重要变更设计是指在项目实施中发生的涉及规模较大、技术要求较高、投资变化较大的工程变更。它由监理工程师、设计单位(代表)及项目业主提出审核意见后报项目法人主管单位(地市级)审批。重要变更设计通常有:因提高工程质量要求,主要工程大量改换工程材料;工程结构物的增加和删除的变更;主要工程形式的调整;工程数量发生变化,变化量在10%~50%以内的变更;工作量在施工合同金额的1%~5%以内的其他工程变更或项目业主认为有必要上报审批的工程变更。
2.3重大变更设计
重大变更设计是指超越上述重要变更设计规模的、或重大工程质量事故处理以及地(市)主管部门认为有必要上报审批的工程变更。它涉及的建设规模、技术标准与工程投资变化都大,必须在监理、设计单位、项目业主、地(市)主管部门提出审核意见后报省级主管部门进行专题研究处理。
3、工程变更的处理原则
在处理工程变更时应遵循的原则有以下几点:
(1)为严肃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加强工程的质量、进度和投资控制,必须明确工程设计文件,一经批准,不得任意变更。除非确实需要,才根据工程变更分级按规定程序上报审批,并严格遵循部、省各有关规定。
(2)各级工程变更设计的管理与审批必须以确实需要、符合工程技术标准和规范、有利工程进展、节约工程成本、保证工程质量与进度、兼顾建设各方利益等为基本原则。
(3)工程变更项目不得将同一工程细化分解成多次、多项小额工程变更设计上报审批。
(4)在工程变更设计过程中,不得相互串通作弊,不得通过行贿、回扣等不正当手段获取工程变更设计的审批,杜绝工程变更设计中的各项腐败行为。
(5)提出变更设计申请时,必须随附完整的工程变更设计资料,即申请报告、变更理由、原始记录、变更设计图纸、变更工程造价计算书等。
(6)对于工程变更设计,驻地监理人员必须严格把好第一关,根据工程现场实际数据、资料严格审查所提工程变更理由的充分性与变更的必要性,合理、准确地做好工程变更的核实、计量与估价,切实做到公平、合理并按规定程序正确受理。
(7)为避免影响工程进度,工程变更的审批应规定严格的时间周期,一般在7~15d内批复。
(8)工程变更设计经审查批准后,由监理工程师根据批复下达工程变更令,承包人应按变更令及批准下达的变更设计文件施工,并相应增减有关工程费用。
4、工程变更的造价控制
工程变更必然牵涉到变更费用的确定问题,也势必影响到项目业主和承包商的切身利益,所以必须公正、公平、合理地确定工程变更造价,尤其监理工程师要充分掌握变更处理原则和对工程变更单价的确定方法,才能较好地维护项目业主和承包商双方利益。
所谓工程变更包括设计变更、进度计划变更、施工条件变更以及原招标文件和工程量清单中未包括的"新增工程"。作为建设工程管理人员,应了解工程变更的过程:提出工程变更、分析提出的工程变更对详密目标的影响、分析有关的合同条款和会议、通信记录、初步确定处理变更所需的费用、时间范围和质量要求确认工程变更。计算工程变更价款可选用以下方法:一是合同中有适合于变更工程的价格,按合同已有的价格计算变更合同价款;二是合同中只有类似于变更情况的价格,可以此作为基础,确定变更价格,变更合同价款;三是对原合同清单中没有可参考的工程项目单价,或若采用原合同清单细目单价明显不合理时,可由项目业主、监理、承包商共同协商确定一个合理单价。该单价应参照现行的各有关工程预算定额及编制办法规定计算确定,并附计算过程及相应说明。因为部颁工程预算定额及编制办法等文件具有权威性、代表性,据此计算比较合理科学,也较容易得到当事各方认可、接受。
5、加强对变更项目监督检查
由于工程变更影响项目建设管理,影响工程的三大目标控制,涉及建设各方切身利益,所以省、地等各有关主管、质监部门必须严格加强管理,检查监督项目实施中的工程变更行为,严防职务犯罪行为发生;项目建设各方也应自觉接受上级有关部门对其变更设计行为的监督检查,并为检查提供方便。
6、结束语
工程变更是造价变化的主要根源,变更对造价的影响是复杂和多方面的,但是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和应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及时准确地掌握工程项目的造价动态信息,达到主动控制造价目的,使不致发生工程做完、结完帐才知道工程已经突破预算的事情,各级领导在事情并未发生时采取有力的措施把超投资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样工程造价就得到根本性的控制,造价控制是工程管理的一个方面,要控制好造价关键还得提高建设者们的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科学的管理体制,形成一种互相约束的机制,防止人为提高建设标准、扩大工程规模、逃避监督的现象发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有效控制工程的造价、提高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工程计量与造价管理 同济大学出版社
篇5
摘要:用审计的特殊方法和技术对投资项目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分析,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达到改善管理的一种审计活动。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工程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审计,就是用审计的特殊方法和技术对投资项目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分析,根据一定标准评价项目经济效益的现状和潜力,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达到改善管理的一种审计活动。本文将通过分析工程建设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探讨工程建设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及其实施对策。
一、实施工程建设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对于企业来说,一个工程建设项目能否取得经济效益,不仅涉及项目本身,而且决定了企业筹资的规模和时间,最终将决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前景。
1、进行工程建设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有利于合理确定建设项目的成本造价,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从财务的角度,评价工程建设项目取得经济效益的依据是:建设项目的收益超过其投资成本,就为企业创造了价值;取得的收益低于其投资成本,则会损失企业的财富。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者提供的成本造价往往脱离实际,其虚增工程量、高套预算定额、虚列费用等问题比较普遍,加大了投资项目的工程成本,损害了建设单位的利益。因此,通过对工程建设项目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核实工程造价,使项目的投资方合理利用建设资金,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2、实施工程建设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是评价监督企业管理层履行经济责任的需要。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如何解决两权分离所产生的问题,可归纳为两方面:一是监督;二是激励。无论监督还是激励都涉及管理的经济责任,企业的投资决策是由企业管理层做出的,既关系到建设项目当前的效益,又会影响企业的持续发展。开展工程建设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就是要评价企业管理层做出的投资决策是否正确,能否增加企业的利润,以考核其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3、开展工程建设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有助于提高建设项目的建设质量,促进建设工程市场的规范化。近几年,由于工程建设项目质量低劣,导致恶性事故时常发生,不仅扰乱了建设市场的正常秩序,更严重的是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实施建设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有利于企业投资方制定合理的技术经济指标,提高对投资项目的科学管理和监督,保证建设项目的建设质量:另外通过核实建设项目的造价,为招投标奠定基础,促进建设市场的有序竞争。
二、工程建设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工程主要审查建设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性、投资项目建设和管理的有效性以及项目建成后的投资效益水平的高低。工程建设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分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其中前两个阶段工作的好坏,决定了投入使用后的经济效益的高低。
1、工程建设项目开工前经济效益审计。包括:(1)工程建设项目的立项审计,主要审查投资决策程序的合法性,项目可行性论证的充分性和可靠性,是否有土地使用许可证和工程施工许可证,建设资金是否已到位。如果开工前准备不足,可行性论证不充分,就可能会拖延工期,甚至停工,无法实现预定的经济效益目标。(2)设计和施工的招标审计。《招标投标法》规定在我国境内进行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必须进行招标。对于实行招投标的投资项目主要审查招投标程序的合法性、标底编制的合规性和标书制作的完整性,是否有规避招标或虚假招标的行为。以此促使投资方和施工单位在保证投资项目建设质量的前提下,降低项目的总造价提高投资效益。
2、建设阶段的经济效益审计,实质上是核实工程建设项目的成本造价和监督工程建设质量。工程质量关系到工程的寿命和投入使用后的效益,如果偷工减料,粗制滥造,质量低劣,造成资金的浪费,直接影响到企业发展。工程成本造价也制约着投产后经济效益的高低,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建设项目的建设成本越低,其投入产出比率会越高,项目的经济效益也就越好。因此,建设阶段经济效益审计包括(1)工程量的真实性审计,即包括长度、宽度、高度、坡度、土石方等工程量的大小,主要是验证其报送资料的真实程度和工程取费是否执行相应基数和费率标准;(2)材料使用情况的审计,施工单位是否采购设计规定材料的规格、数量等情况,严格审查“三材”的高估冒算;(3)审计分项工程预算定额套用是否合理,选用是否恰当;(4)审计工程质量,是否按照合同约定采取相应的质量保证措施,必要时可进行破坏性试验;(5)审查建设项目资金到位情况、建设单位支付工程款的情况及有无挤占、挪用、资金转移现象; (6)审查索赔的合理性,应根据建设过程中监理日志,对索赔事件的起因和责任归属进行划分,严格按索赔程序赔偿。另外在工程建设项目结算、决算经济效益审计时,应重点检查影响项目成本造价的事项,如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对必须变更的项目,要按照承包合同中工程变更价格条款确定变更价格,根据工程变更内容核查工程量清单,避免成本造价虚增;材料市场价格的变化;补充合同;投资项目资金来源、支出及结余等财务情况;工期执行和工程质量控制情况等。
3、工程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后经济效益审计。项目投产后的经济效益体现在项目达到设计能力、投资回收期、投资利润率等方面。项目建成投产后,达到设计要求,迅速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投资回收期短,利润率高,说明项目的经济效益好。通过对项目投产后的经济效益审计,可以评价管理层的投资决策是否正确,对项目的经济效益做出全面准确、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可以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促使投资方改善管理。
三、实施工程建设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对策工程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审计是以提高项目经济效益为直接目的审计,它是从技术上、经济上寻求提高经济效益途径,是面向未来的一种新的审计形式。
1、解决工程建设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技术问题和指标评价体系。经济效益审计是建立在统计分析、逻辑推理、数学模型等基础之上,因此要加强建设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加快审计技术方法的开发和应用。现在所使用的评价工程建设项目经济效益的指标大多数是财务分析指标,如资金利润率、资产周转率、材料利用率和资产报酬率等。从使用的情况来看,单靠财务指标并未真正反映出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水平。因此,要通过借鉴国外的评价指标和我们已有的研究成果,建立适合建设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所需要的科学、规范、权威的指标体系。
2、健全法规体系,规范建设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现在《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等早已颁布实施,但针对企业工程建设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极少且不健全。应当建立有关工程建设项目审计方面的法规、管理条例、工作程序、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健全以施工图为核心的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的全过程建设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体系。
篇6
相对于项目管理承包的“集权化”管理模式,项目管理组将管理权利进行了充分的下放,通过组建多方参与的项目管理组来调动各方的参与度和共识,进而达到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目的。项目管理组内部管理主体包括工程公司或者其他的项目管理公司以及业主,这种组织形式下,项目管理的身份是业主的服务顾问,对于促进工程建设效率、控制成本和提升工程质量、降低项目管理风险都具有重要意义。施工管理代表业主进行施工过程的总体管理,国际上设立的管理组织结构其职能、管理方式等都是为了使公司结构及运行能够产生更多的效益,有效地为工程建设项目服务。因此,为了保证这种服务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必须建立起灵活的项目管理机制,国外发达国家通常采用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矩阵型管理体系。这种项目管理机制对于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调配有着特殊的资源优势,通过对人员进行充分的利用,大大提升建设项目施工的管理质量和效率。
2中外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差异
深入研究中外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可以发现组织结构、管理理念、手段以及制度等多方面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性的原因比较复杂,但究其根源与竞争环境、地域特征和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组织体系进行解构,并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来解读造成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现状可以发现,中西方人群处理问题的方式、时间和成本管理理念、个人与集体的结合程度、领导方式等都是影响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重要因素。此外,从经济体制、发展背景以及管理手段的发展程度进行考察,能够发现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招投标方面,外方是以竞争性谈判、询价、单一来源为主,中方以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为主。在造价咨询和审计监控方面,中方要按制度和流程执行外,还聘请纪检监察部门和专业的造价咨询公司全过程参与项目建设,外方则不需要,主要靠制度和流程实施控制。在项目变更方面,中方是以项目负责人,监理、相关专业和管理人员召开会议,形成会议纪要同意变更,然后询价、谈价,之后才开始实施,外方则是项目负责人就可以决定项目变更。中外项目管理都预交履约保证金或者保函,此外中外项目管理付款方式也存在较大差别,中方是土建按项目形象进度支付到75%,验收决算之后支付到95%,另外5%质保期(一般一年)之后支付,设备供货安装,签订合同支付20%,到货支付到50%,安装结束支付到75%,验收决算之后支付到95%,另外5%质保期之后支付。外方有的全额支付才发设备,有的支付30%预付款,到货支付到90%,安装结束100%支付,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3国外发达国家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启示
在国际一体化进程中,地域市场的作用被严重削减,适应广阔的国际市场环境将是未来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措施。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讲,应积极建构起普及面更为广泛,具有更深层次的工程项目管理体系,在具体实施方面有以下实施途径。首先要注意人才培养工作,尤其是要发挥高校、行业协会和现有国际型工程公司的作用,将国际工程建设项目管理通行模式作为教学培养的重点内容,并从我国实际情况入手,逐渐壮大相关领域人才队伍;其次要通过政策调控和市场竞争培育或者改造一批工程承包项目建设管理企业,并在企业内部强化项目管理科学的普及,重点放在项目管理过程、项目组织管理、集成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工程质量管理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最后,要将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与现今科学发展成果相结合,尤其是要强化管理软件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从而为提升管理质量、达到与国际接轨的程度奠定强大的技术支持。
4结束语
篇7
关键字:工程建设;工程阶段;造价管理控制
中图分类号: TU723 文献标识码: A
工程建设是一个涉及的内容繁琐、工程量大、周期长的生产过程,而贯穿这一过程的工程项目造价管理与控制,是各工程建设主体方都比较关注的焦点。由于受科学技术等方面条件的一些限制,同时受事物的客观发展过程的限制,很难确立一个准确科学而又统一的工程造价管理控制方法来适用于不同工程建设生产过程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工作,因此,我们常用的方法就是针对工程建设过程相互联系的不同的阶段如方案和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工程招投标、工程建设实施,工程价款结算等,分别采用适合该阶段特点的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方法,使各阶段相互制约与补充,达到总体上合理管理控制工程造价的总目标。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的不同阶段,对工程总造价的影响是不同的,因而,工程建设项目造价管理控制的侧重点也不是不一样的。
一、影响建设工程造价的重要阶段
工程造价管理控制始终贯穿于建设项目的整个过程,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重点必须突出。在拟建工程初步设计阶段,对工程投资的影响一般为75%~95%;在拟建工程的技术设计阶段,对工程投资的影响一般为35%~75%;在拟建工程施工图设计阶段,对拟建工程投资的影响一般为5%~35%。可以看出,拟建工程的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是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所在,而对于拟建工程作出投资决策以后,则设计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建设工程整个寿命期内的费用主要有工程建设投资和工程交付使用以后的经常性的费用开支、工程使用期满以后的拆除所消耗的费用等。据相关部门的调查与分析,一般设计费只占建设项目全寿命费用的1%以下,然而这不到1%的费用却基本上几乎决定了随后全部的费用。由此看出,工程的设计质量对整个工程建设的效益有着重要影响。
长期以来,对于工程建设项目的前期工程造价管理控制工作我国的工程管理人员普遍没有给以重视。他们常常把控制工程造价的主要目标放在施工阶段——审核施工图预算、合理结算建安工程价款。这种做法,虽然也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毕竟不是很理想。而在实际的设计环节,有些设计者也没有进行细致的设计并且没有过多考虑工程的造价问题,在诸多的设计方案中不能做到慎重仔细选择,有些还并没进行竭力的优选和改进工作。由于管理体制存在漏洞,对设计单位没有形成合理的成本约束机制,使得许多设计单位单纯的追求设计工作带来的高额经济回报,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同时也使得工程造价增加。控制工程造价要想做到行之有效,就必须要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建设工程前期阶段上来,一定要通过抓好设计这一关键性阶段来做好造价控制工作。
为了在设计环节实现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优化设计方案。做好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合理确定工程建设的规模以及建设标准,进行建设工程项目的效益分析,慎重选择,细心比对,优化设计方案,以避免不必要的设计变更与索赔。二是对工程建设项目实行限额设计。对工程建设项目实行限额设计,是为了正确处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技术与经济的对立统一关系,使设计与工程造价形成有机的整体,防止资源浪费并控制工程建设造价。三是在工程建设设计委托合同中约定对设计单位实行一定的经济效益指标并配合相应的奖惩办法,这样一方面可以鞭策设计单位精心设计优化方案,避免不必要的设计变更,另一方面还可以调动设计单位全心投入设计工作,避免失误和浪费的积极性。
二、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控制的重要阶段
工程建设实施阶段是实现工程建设项目目标的过程,工程建设项目总造价的90%以上都耗用在这一阶段,因此,这阶段的造价控制在整个工程建设的造价控制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在工程建设实施阶段,除了要做好工程建设造价的管理和控制外,又要准确处理好造价、工期和质量的辨证关系,努力使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生产要素达到最优组合,这就使得实施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又相比其他阶段要复杂得多。
为了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实施阶段工程造价有效管理和控制,除常规的严格审批施工组织设计及优化施工方案、规范建设工程物料设备采购的质量和价格管理外,实施阶段合同的管理以及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的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实施阶段合同管理不仅贯穿于整个工程实施阶段,而且还延伸至工程价款结算阶段,因此,合同管理也是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依据。为了贯彻、执行好实施阶段的合同内容,并充分发挥合同管理在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方面的效能,工程建设主体各方在签订工程建设实施合同时,应全面充分的考虑可能发生的分歧和费用索赔问题,以免结算时因合同条款不明确产生纠纷。同时,还要明确规定计费标准、文件和时效性。工程建设实施合同管理工作应从合同谈判、签约时全方位的介入,尽最大可能使工程建设实施阶段合同严格规范化,双方权利、义务对等,合同条款完备,条理清晰,语言文字表达严谨准确。此外,在现场管理中,不仅建设方代表、监理工程师或是项目经理和概预算人员熟悉合同,工程技术人员、设备材料管理人员、财务人员也应该熟悉合同,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保证合同的全面履行,减少不必要的现场签证、设计变更和材料浪费等现象,做好索赔与反索赔。
在工程建设实施阶段,还应严格控制预算外投入,对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等内容应该进行层层审核确认。首先,不仅在工程建设项目施工前应对施工图纸进行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四方参与的图纸会审,及时发现设计错误或缺漏,避免施工中进行修改或变更;还要对每项工程变更进行经济核算,计算出需追加或减少的投资,提出是否需作变更的建议。其次,要严格执行工程监理制度,规范完善工程变更现场签证手续,确保签证内容、工程量与现场变更情况一致,以避免工程竣工结算纠纷;在各方确认工程变更、现场签证工程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严格审核变更价款,避免施工方采取多报、虚报来增加工程建设项目造价。再次,还应做好设备、材料采购的投资造价控制,在满足设备和材料使用功能、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相应项目费用。此外,实施阶段工程建设主体应以承包合同、有关法律和法规为依据,认真审查索赔要求的正当性及其取费的合理性,准确地确定索赔费用,正确处理索赔事项及索赔费用。
综上所述,在工程建设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对建设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工程建设造价在各个阶段的投入也是不同的,只有根据这些不同阶段的特点,采用适合该阶段特性的工程建设造价管理控制方法和措施,才能更好的在各个过程阶段形成优化组合,避免浪费,从而从总体上提高工程建设造价的投资效益。
参考文献:
[1]尹贻林等,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知识[M]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
[2]曲银芳,土建工程造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华东科技,2012年第5期
[3]陈捷,土建项目工程造价控制探讨,华东科技,2012年第5期
[4]韩长兵.浅析土建工程预算控制管理的有效措施[J]. 现代经济信息. 2010(19) .
[5]李翠月.浅析土建工程造价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风,2011,(23):191-191.
篇8
关键词: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差异
1 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概述
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就是依据科学的经济规律对工程建设进行全程式的规划、组织、管理和控制的管理活动,由于涉及到多方面的资源调配以及多样化的管理要素,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总体来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既有内在的规律和外在的实施规范,同时也会根据实际进行灵活性的变动。
系统性的管理思想及管理模式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最早由杜邦公司引用于设备管理中,取得了显著地成效。其后这种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和发展,在提升工程建设效率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前阶段,西方发达国家的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已经形成了成熟、稳定、完善、科学的体系,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也积极致力于项目管理的建设工作,国家建设部、国家计委以及经贸委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指导意见和实施办法,以促进工程建设的科学化、标准化和法制化,使其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卓越的贡献。
2 国外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现状
总体来看,国外的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已经处于较高阶段的发展态势,无论在制度建设、标准化实施以及组织形式等方面都达到了较为理想的地步。综合美国、欧盟、日本的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可以总结出国外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主要形式包括项目管理承包(PMC)、项目管理组(PMT)和施工管理(CM)等。
项目管理承包管理模式是指工程建设承包商在对业主负责的前提下,代表业主对工程建设进行全程、全方位的计划、管理、控制盒协调,从工程建设阶段性内容来划分包括整体规划、项目定义、工程招标、以及选择设计承包商、采购承包商和施工承包商,并且在工程建设的设计、采购和施工过程中进行统一协调的管理,但是并不直接参与到这些内容的具体实施环节。
相对于项目管理承包的“集权化”管理模式,项目管理组将管理权利进行了充分的下放,通过组建多方参与的项目管理组来调动各方的参与度和共识,进而达到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目的。项目管理组内部管理主体包括工程公司或者其他的项目管理公司以及业主,这种组织形式下,项目管理的身份是业主的服务顾问,对于促进工程建设效率、控制成本和提升工程质量、降低项目管理风险都具有重要意义。
施工管理代表业主进行施工过程的总体管理,国际上设立的管理组织结构其职能、管理方式等都是为了使公司结构及运行能够产生更多的效益,有效地为工程建设项目服务。因此,为了保证这种服务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必须建立起灵活的项目管理机制,国外发达国家通常采用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矩阵型管理体系。这种项目管理机制对于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调配有着特殊的资源优势,通过对人员进行充分的利用,大大提升建设项目施工的管理质量和效率。
3 中外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差异
深入研究中外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可以发现组织结构、管理理念、手段以及制度等多方面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性的原因比较复杂,但究其根源与竞争环境、地域特征和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组织体系进行解构,并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来解读造成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现状可以发现,中西方人群处理问题的方式、时间和成本管理理念、个人与集体的结合程度、领导方式等都是影响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重要因素。此外,从经济体制、发展背景以及管理手段的发展程度进行考察,能够发现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招投标方面,外方是以竞争性谈判、询价、单一来源为主,中方以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为主。在造价咨询和审计监控方面,中方要按制度和流程执行外,还聘请纪检监察部门和专业的造价咨询公司全过程参与项目建设,外方则不需要,主要靠制度和流程实施控制。在项目变更方面,中方是以项目负责人,监理、相关专业和管理人员召开会议,形成会议纪要同意变更,然后询价、谈价,之后才开始实施,外方则是项目负责人就可以决定项目变更。中外项目管理都预交履约保证金或者保函,此外中外项目管理付款方式也存在较大差别,中方是土建按项目形象进度支付到75%,验收决算之后支付到95%,另外5%质保期(一般一年)之后支付,设备供货安装,签订合同支付20%,到货支付到50%,安装结束支付到75%,验收决算之后支付到95%,另外5%质保期之后支付。外方有的全额支付才发设备,有的支付30%预付款,到货支付到90%,安装结束100%支付,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4 国外发达国家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启示
在国际一体化进程中,地域市场的作用被严重削减,适应广阔的国际市场环境将是未来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措施。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讲,应积极建构起普及面更为广泛,具有更深层次的工程项目管理体系,在具体实施方面有以下实施途径。
首先要注意人才培养工作,尤其是要发挥高校、行业协会和现有国际型工程公司的作用,将国际工程建设项目管理通行模式作为教学培养的重点内容,并从我国实际情况入手,逐渐壮大相关领域人才队伍;其次要通过政策调控和市场竞争培育或者改造一批工程承包项目建设管理企业,并在企业内部强化项目管理科学的普及,重点放在项目管理过程、项目组织管理、集成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工程质量管理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最后,要将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与现今科学发展成果相结合,尤其是要强化管理软件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从而为提升管理质量、达到与国际接轨的程度奠定强大的技术支持。
5 结束语
客观来讲,我国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与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相当大的差别,因此要通过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强化企业风险意识以及抓好人才培养工作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和质量,在实现与国际接轨的基础上能够拥有自主化的发展模式,进而促进我国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立峰.价值工程在海外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1.
[2]蒋雨薇.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发展趋势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1).
篇9
关键词:安全设施;验收;问题及对策
1引言
近些年,工程建设项目的依法合规越来越受到关注。随着法律、法规、标准及规范的逐渐完善,政府部门出台了《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办法》以及《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相应的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对工程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安全设施施工和竣工验收全流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不涉及政府监管的建设项目需要试运行的,试运行时长应当不少于30日,最长不超过180日;需要取得政府安全行政许可审批的建设项目,试运行时应当不少于30日,最长不超过360日,安全设施验收超期未完成的“久试未验”项目政府将责令停止建设或者停产、停业整顿,限期改正。
2建设项目安全设施验收“久试未验”存在的常见问题
2.1参建单位主观责任意识不强,推诿现象严重
目前很多企业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往往缺乏全盘思考,也没有在细化责任分工、激励约束和流程设计上下工夫,而仅仅是在治标和应急上下功夫。有的制度针对性和可行性不强,要么制定的过于繁琐不利于执行导致运行时无法有效监管,要么制定过于简单无法对日常的工作起到帮助、指导作用。还有的制度制定部门为了减少自身的工作责任将制度写的模棱两可,本该自己主管的业务定成多方监管,最终造成谁也不管的局面。例如:XX工程项目管理制度中规定,项目中交后应积极继续完成后续的尾项整改工作,没有明确指出项目中交后谁来负责推进后续的尾项整改工作,导致项目部和基层单位互相推诿,项目部认为项目中交了并且随着基层单位在中交证书上签字,项目管理责任已经正式移交,反观项目基层单位则认为项目没有通过验收就不算正式移交,最后谁也不过问项目尾项整改。而为了推进安全设施验收工作的开展,安全管理部门只得先协调项目遗留的尾项整改事宜,使建设项目先达到具备安全验收的条件才能再组织开展安全验收工作。
2.2项目专业管理人员欠缺,培训不到位
安全设施专项验收管理需要和项目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质量监督站等多家单位进行沟通和配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同时要对工程建设单位安全管理、设计方案、施工、监理、项目试生产以及特种设备检测报验等七大类,安全、工艺、生产、设备、电仪五个专业共计70余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工作量巨大。公司部室层面设立了“三同时”专项验收岗位,但下属基层单位的项目管理人员多为兼职管理且各单位兼职的岗位不定,有的由技术科人员兼管还有的由HSE科人员兼管。另外一些基层单位人员变动较快,有的项目管理人员刚上手能熟练的掌握工作要点及相关的资料要求,不久就被调整到其他部门或岗位。最后还有一部分原因是项目专项验收不是主职工作,基层单位科室兼职人员在接到机关部室安排的资料清单后,没有进行分解和研究就直接转发至下级车间生产岗位。车间生产岗位人员在兼顾装置安全生产运行的间隙抽空按自己理解进行资料填报,待填报的资料层层反馈到公司部室后发现质量无法达到要求,只能再次要求基层单位对资料重新提报,无形中给基层生产岗位增加了工作负担同时也造成资料提报滞后。
2.3项目变更管理不规范,“搭车”现象严重
工程建设项目各阶段发生变更是较为常见的。如项目实施过程中,甲方可能会突然提出新的想法,需要进行变更。但项目经理为了让甲方满意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考虑便欣然答应所有的提议,甚至变更需求可能没有搞清楚,也没有正式在变更系统里进行提报。接着项目经理为了追赶新提案的进度,没有全面分析变更对项目整体带来的影响,以至于到了项目建设后期问题逐渐突显,往往为了实施一个变更,后续需要连续做出一系列的变更匹配,拖延了工期同时也增加了很多工作量。随意的变更也为整个项目留下较多隐患造成项目风险不可控,安全专项验收时需要先逐项消除隐患,才能开展工作。
2.4项目超概无法进行项目整改
有的工程建设项目因为时间紧迫,初步设计深度远远没有达到设计要求,例如与其它依托的公用工程系统兼容问题、外线等附属工程在设计中没有进行充分考虑,造成概算漏项。或者由于概算人员专业知识欠缺也没有到现场进行勘察,对于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和某些特殊的施工工艺以及新型的设备不了解,需要进行追加投资或进行项目变更,使整个工程项目早早面临超概的窘境。项目组为了避免超概过多对公司进行考核,对后续所有需要再发生费用的工作一概不予受理。导致项目安全验收评审时专家提出的现场整改问题迟迟无法落实整改,而工程建设项目未完成竣工验收也不能申请隐患治理项目对问题进行整改,最终导致安全验收长期无法完成闭环管理造成项目“久试未验”。
3避免建设项目安全设施验收“久试未验”对策
3.1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监督与考核
2021年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将“三管三必须”正式写入了法律条文中,安全并不只是安全专业的事,管行业要管安全,管业务要管安全,管生产也要管安全。要提高企业执行力,仅仅依靠广大干部职工的自觉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一套完善、合理的制度作为保障。
3.2加强制度培训、宣贯培养专业项目管理人员
1)基层单位设立专门的项目管理岗位,制定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配合公司部室完成专项验收工作。2)定期开展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的宣贯工作,明确工程建设项目消防、安全、职业卫生等行政许可及专项验收中各部门的职责,将需要提报的资料清单逐项制定模版样例,便于收集资料的统一性和准确性。3)加强对各参建单位资料管理人员培训,达到资料边建设边收集,既可以提高收集资料的效率还可以减少反复提报、修改资料的工作量和时间。
3.3加强项目变更管理源头上把控项目进度
1)正确认识变更是不可避免的,任何项目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变更的情况。但所有的参建单位都应全面了解项目有关文件资料,充分了解项目所涉及的法律、法规标准及规范。同时加强各单位间的沟通与协调,重视加强施工图审查环节;进行图纸交底和图纸会审不能流于形式。从设计阶段充分考虑严格把控,努力减少后期变更的数量和频次,避免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超概问题的发生。2)实施变更控制是变更管理的关键工作,项目经理应谨慎审查变更申请,包括了解变更的范围是否已经超过合同约定的范围,变更方案是否合理可行,变更的原因是否清楚,变更的责任是否明确。在批准项目变更时,应慎重考虑是否已经超过自己的管理权限。原则上,项目经理只能审批自己权限范围内的变更,即不影响工期、成本造价不发生较大偏差的变更。所有影响到原有计价基准的变更应及时汇报项目的最高决策层进行批准。执行变更前应确保所有变更手续和流程都已经经过审批,包括变更采取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是否都得到落实,避免变更实施过程中出现次生问题或需要新增变更,拖延项目验收的整体进度。3)当项目进入正式的验收阶段,除影响项目正常安全平稳运行的其他变更都应加以控制,待本次项目安全验收完成后再进行立项实施。避免造成项目安全验收评价报告反复修改无法及时定稿审核造成项目超期验收。
3.4加强沟通协调推进项目专项验收
1)建立工程项目协调月度例会机制,各专业部门参加协调解决专项验收中遇到的问题,确定下一步工作目标。同时根据项目验收的紧急程度不定期召开各种专题协调会,会议地点宜选在项目现场并由领导现场协调解决专项验收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2)采用书面通知书等沟通形式,明确任务到人以及整改完成的最终时间节点。书面沟通形式确保了沟通准确无误,责任落实情况清晰明了,能够最大程度保证各项工作的按时完成。
4结语
竣工验收中的专项验收工作虽然是竣工验收中的难点,但只要建设单位领导高度重视,做好安全“三同时”各项工作,专项验收就能够按时完成,从而消除工程建设项目安全验收“久试未验”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徐福海.建设项目环评竣工验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环境与发展,2018(7).
[2]陈海燕.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的难点及对策[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5,(16).
篇10
工程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近几年来发展的一种新的审计方式,与原审计方式相比,跟踪审计具有较高的审计主动性和有效性。采取跟踪审计,传统的被动审计变为主动审计,以查找问题为主的事后审计,变为以预防为主的事前审计,对审计人员素质、审计组织管理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跟踪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手段,在实践中已显示出其优越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静态向动态转化
传统审计模式,是在工程竣工后集中进行的一次审计。审计时要面对施工阶段各个施工程序中发生的大量签证、变更等资料;审计的过程相当于是还原工程的施工过程。而跟踪审计可以分时段、分内容地进行动态审计,使审核思路更清晰,可缓解短时间内处理大量数据的压力。另外,跟踪审计可以分析前后阶段互相影响的关联因素,可以动态地全过程监督各阶段的运作。
2.从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转变
传统的事后审计,因隐蔽工程或多次变更部位的一些细节记录不详,很难区分清楚、判定正确;跟踪审计可从源头上解决类似情况的发生。如在施工阶段,审计人员及时深入现场,在工程隐蔽前或变更施工过程中作好记录取证,准确掌握工程施工中的各类有效信息,减少与施工方的矛盾与纠纷,为施工签证的确认和结算审核提供依据。
3.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充分发挥审计职能
在施工阶段,跟踪审计人员在施工现场,会同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签字认可实测记录后,审计人员可立即计算出相应的工程数据,避免了推诿和以往长期不签证,大量积压的弊病。审计过程覆盖整个建设过程,使过去过于集中的工作量尽可能均匀分散在施工各阶段,从而加快了结算审核速度,提高了经济效益。
随着审计职能转变,审计结论要更好的为管理服务。审计目的不在于查找问题,而是在管理过程中适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为建设单位更好的实现目标参考依据,跟踪审计恰恰能更好的实现这一点。
以施工阶段的审计为重点向前期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和招投标阶段延伸传统审计模式是以工程建设项目开工到竣工的施工阶段为审计重点;跟踪审计是对工程建设项目从筹建时起至竣工验收时为止所发生的技术经济活动进行的审计与监督。它不但强调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而且注重对前期决策工作的跟踪审计,深入开展对设计质量的跟踪审计,积极介入招投标阶段的跟踪审计,使审计工作向多元化发展。
工程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具有广泛性、全面性、过程性等特性,在实践中也不可避免地反映出一些局限性,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跟踪审计深度难以把握,容易偏离审计目标
跟踪审计是对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的审计,需要审计人员在工程建设项目过程中频繁地介入进行审计,提出审计建议,供建设单位纠正和改进工作,很容易使审计人员偏离既定的审计目标,介入到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职能范围中,从而影响审计的独立性。比如,关于现场签证问题,国家明确规定了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的职责和具体操作规范,而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往往先要跟审计人员表态后自己才签署。这样很容易造成各方利益的冲突,破坏跟踪审计所建立的权力制衡机制。
2.跟踪审计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审计实践被动
跟踪审计是在建设全过程实时进行的一种动态审计,作为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审计人员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和风险,这就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不仅为建设单位制定项目管理制度提供遵循的依据,也为跟踪审计部门提供衡量的标准。然而目前这方面的法规政策相对滞后,使得审计人员在跟踪审计的实践中难以对工程建设项目做出共性的评价和判断,审计风险较大,审计质量难以提高,导致跟踪审计模式一直处于被动局面。
3.审计资源有限,审计风险较大
跟踪审计是对工程建设项目贯穿始终的全过程审计,涉及到建设的方方面面,所以需要有充足的审计资源,以满足跟踪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和大量性。然而,在目前审计力量有限的情况下,面对繁重的审计任务,审计内容广而全,建设项的建设周期相对较长,必然增大了审计风险。另外,跟踪审计对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跟踪审计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技术,较宽的业务知识面,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对最新的技术方法、技术手段有所了解、掌握。因此,能否合理配置审计资源,提升审计能力,是影响跟踪审计效果,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
- 上一篇:微观经济学最基本假设
- 下一篇:建筑公司奖罚管理制度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工程造价预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