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知识素养范文
时间:2024-03-19 17:42: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学科知识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用好教材,寻找相似“情动点”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教育学科,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怀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小学语文学科教育的重点在于密切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确保学生可以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自由、感恩、合作、探索等素质,这实际上也是贯穿于语文学科教学的主线。教材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基础,其中包含着许多具有很强思想性的内容。比如,《青山处处埋忠骨》、《开国大典》等文章均可以成为语文教师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借此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情感和艰苦奋斗精神。而《品德与生活》等品德学科涉及到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等诸多方面。因此,如果教师可以挖掘语文学科中的教学内容,结合品德学科的相关教学内容来共同进行德育教育,就可以收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师可以结合品德学科中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知识来合理制定教学计划。比如,在学习《我愿变只小鸽子》这篇课文的时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情怀,尤其是其中所涉及到的我国国旗是文章点题的关键代表物件,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我国日常生活中的国旗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而在《品德与生活》这门品德学科中的《向国旗敬礼》这篇文章,引导学生学习国旗来源、含义以及制作等基本知识,使学生可以在学习该部分知识的时候可以意识到当前我国人们的安居乐业是我们前辈人做出了巨大牺牲而换来的,从而使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和平来之不易,要更加珍惜美好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如此一来,通过小学语文学科和品德学科中有关教材内容的有效结合,则可以有效地增强德育教学效果。
二、补充内容,开启共同“活跃点”
在小学语文教W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需要进行阅读练习、写作练习等练习。但是在小学语文阅读训练的过程中,相应的文章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这对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和精神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单纯地依靠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来培养学生的德育情怀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充分借鉴品德学科等中的相关内容来增强德育教学的效果,同时相应的小学语文德育教学时间可以同品德学科教学时间进行合理搭配和调整来增强小学语文中德育教学效果。因此,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需要打破学科以及课堂空间限制,充分结合品德学科的教学内容来合理开展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增强德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自己去吧》这门语文文章的时候,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品德与生活》学科中的《让我自己来吧》的教育内容来培养学生独立做事情的习惯,促使学生可以摆脱父母,独立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在开展课程教学之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亲手回家做一件事情,并以日记的形式将相应的过程仔细地记录下来,最后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分享和交流自己的经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到有关的知识。
三、创新方法,共享两者“融合点”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素养
如今小学语文教师的职责已不单纯的只是上好一堂课,而更多地体现为如何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师尤其需要正确把握自身职责的转变,积极领会现代社会的要求,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也应兼顾自身素质的提升,这也是素质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的现实要求。
一、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与历届大纲相比。人文性是《标准》在语文课性质认识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并作为一条红线贯串于整个《标准》之中,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人文”按现代汉语解释是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素养”是指平日的修养,即指一定的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水平。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首先必须具备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在自身的知识结构总体中,应把历史、哲学、语言学、考古学、法学、文艺批评与历史、伦理以及历史和哲学方法等社会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总体中,并加强上述方面的修养。人文性是语文的重要性质之一,语文是“最具有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的课程。”它还具备了其他学科所无法一体涵容的伦理、道德、艺术、审美、情感、哲学思想等因素。文以载道、载情、载史、载文。另外,语文本身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与人的具体生命活动紧紧相连的。只有这样,小学语文教师才能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材料加以整合处理,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展示丰富的历史背景,创设出语文知识应用的现实情境来。其次要掌握比较宽厚的语文学科知识。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语文知识方面全面掌握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典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等语文学科知识,要在听说读写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对这些必须达到全面扎实、尽可能做到精通,对其所有问题都能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解读教材应该是理性的,而不是随意的。教师理解文章肤浅,我们的孩子自然也会肤浅,语言不仅仅是工具,而且还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一种心灵的颤动。教学中的人文底蕴,是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教师要通过自己的用心感悟,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加工,感染我们的孩子,内隐地使他们提高审美素养、道德情操,提升人文修养。
二、转变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
走进新课程,教师的角色将由传授者转化为促导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教学策略也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则主张教学活动以教师为本,师道尊严,强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与主体,学生围着教师转,绝对服从教师。上课是老师讲学生听,沉闷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到厌烦、疲倦,缺乏思维和积极性。而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是师生平等、民主,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师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形成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指导者、引路人。
课堂是显示教师人生价值的舞台,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直接影响课堂的的活力。而教师是课堂活动的促进者、学生的帮助者、与学生的关系是合作关系。“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地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天地,教学不是为了控制学生,而是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当从讲台走向学生,与生为善,以退求进,以学论教,以学定教。将课堂教学的视线集中到学生身上,把课堂还给学生,走到孩子们中间去,与他们交流,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融合到他们中间去,创出一个融洽、和谐的课堂。
三、加强文学素养储备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程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037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向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点的讲解和分析。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高效利用,对于改进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问题,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如何改进自身的语文课程教学理念,丰富语文课程教学策略,实现小学语文课程的有效性教学,便成为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语文不仅是小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同时还是学生认识世界,抒发感情的一个窗口和渠道。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语文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加系统的、全面的对语文学科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提升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水平;另一方面则可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内容的感染和影响之下,对语文篇目中蕴含的各种情感和思想,进行细致的感知和体会,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从整体上来看,小学语文课程对于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课程教学策略,提升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那么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改进自身的语文课程教学理念,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提升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水平呢?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
首先,教师在向学生进行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时,应该从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需求入手,改进自身的语文课程教学理念,丰富自身的语文课程教学方法,改进学生对于语文学科学习的认知和理解,激发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小学语文课程虽然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专业性,需要学生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节奏,进行知识学习和消化吸收,但同时小学语文课程也具有极强的人文性和文学性,能够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和心灵的陶冶。
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由于受到传统语文课程教学理念的影响和约束,在向学生进行语文课程教学时,往往习惯于突出语文课程教学的知识性,引导和带领学生进行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分析,而忽视了语文课程教学所具有的趣味性和灵活性。将语文课程教学局限在狭小的框架之内,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背负着较大的课程学习压力,承受着较大的心理负担,影响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水平的提升。同时还会使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产生片面性的理解和认知,对学生今后在语文学科方面的学习和发展等,造成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
因此针对这种教学问题,教师在向学生进行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时,应该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体出发,转变自身的语文课程教学理念,将语文课程教学的人文性和文学性等,纳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范畴。从而在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知识学习的同时,引导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各种思想情感以及人生感悟等,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感悟。使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语文课程的魅力和趣味,激发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语文学科学习积极性,提升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在教学方法方面,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较为灵活多变,对于课程学习也往往有著较高的期待和需求,教师应该不断丰富自身的语文课程教学方法,将适合学生的各种教学方法,如小组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等,引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之中。使学生能够被教师的课程教学方法所吸引,更加积极的融入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氛围之中,提升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小学语文课程的有效性教学。
其次,教师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应该充分认识到问题的提出对于学生课程学习,所具有的刺激性和引导性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有效的课程教学问题,能集中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提升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效率。在课程教学中穿插教学问题,可以有效的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和指引之下,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分析和理解。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对教学问题进行思考和回答,还可以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状况,并且可以根据学生的语文知识掌握情况,对自身的语文课程教学节奏和教学步骤等,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改善。
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语文教学问题所具有的重要教学作用,但是为了节省课程备课时间和教学时间,教师往往不能静下心来,真正的对语文课程教学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读和整合,影响语文教学问题的有效提出,不利于语文课程教学水平的提升。针对这种教学问题,教师应该从自身的课程备课做起,在备课环节中,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剖析和挖掘,找到教学内容中可以设置教学问题和应该设置教学问题的教学关键点,并且从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实际和学习能力出发,对语文课程教学问题,进行合理的筛选和设计,使语文课程教学问题,符合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有效的集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精力,串联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提升语文课程教学质量,实现小学语文课程的有效性教学。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素养;渗透;策略
随着人本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以人文素养为基准的教育正在成为诸多学科的着眼点,实现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教学过程为手段,通过各类教育平台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以培养新时代的合格公民。包括小学语文在内的各学科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均将学生人文素养等的培养提升到了战略高度,以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从小抓起”。对于“人文素养”内涵的理解,我们需要把握其核心的关键点:以人为本。人文素养强调以人为对象,在过程和结果中都能看到人的成长和完满,以人的自我实现为依归。小学语文实现人文素养的培养也要把握其核心概念,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身心成长,在教学的各个步骤中真正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之上,以语文知识为载体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小学语文渗透人文素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从课程标准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文素养的渗透是小学语文课程的应有之义和“本真”需求;同时“以人为本”的社会背景对新型公民的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要求,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公民群体素质提升的标志;此外,“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对于人文素养的提升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各个击破,系统开展。
一、树立“新课标”理念,凸显教学内容的人文情怀
“新课标”理念强调语文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并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如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人格。新课标从语文素养入手,将语文的工具最大化发挥,通过学生对语文学习内容的感悟,在语文学习的大环境下实现其他素养的提升。其中比较重要的便是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审美情趣的提升以及良好人格的形成等内在品质的升华。语文教材中选用的课文是从千万篇文章中精选出的极具人文情愫的内容,无论是文章体裁,还是文章所要表达的意蕴都有着独特的人文气息。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和教学时,要重点凸显内容中的人文情怀,将其中包含的能够引导个人健康发展的思想提取出来并以生动、直观的形式传达给学生,以达到人文素养提升之目的。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部分课文为例,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在不同的主题下蕴含着对人文精神的阐述:《师恩难忘》一课以“难忘”为切入点,让学生体会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之深以及学生对教师的感恩之情;《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通过内在结构严谨的诗歌阐述了大自然的五彩缤纷,并以此传达出保护环境,珍稀生物多样性的内在含义;《成语故事》则通过将两个成语还原为其典故故事,表达出了浓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也教会了学生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艾滋病小斗士》则关注了世界性的艾滋病问题,并借此唤醒学生内心中对全人类的博爱之情,学会关心他人,珍爱生命。
二、构建开放式课堂,营造师生平等的人文气氛
新课标强调要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实际上就是要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将语文学科的内在精神和动力重新调动并运用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这里的内在精神与动力来源于课程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来源于社会和现实生活的变化。教师既要关注“课内”,也要关注“课外”,并以发展的眼光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促进语文学科与社会发展的对接,与学生的个人发展相对接,在师生平等的人文气氛中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长江之歌》,以一首气势磅礴的诗歌赞美了中国的“母亲河”,基于小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现状,以书本的诗歌为载体对长江的描写略显单薄,如果教师能够合理的开发课外资源,引入黄河的相关资料,并以多媒体的方式向学生呈现则能够更为生动的展现出长江的宏伟壮丽以及作者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夹竹桃》一课则通过对夹竹桃花色“奇妙有趣”以及花期之长的特点的叙述凸显出夹竹桃韧性可贵的品质,教师则可以将学生带领至大自然中亲自感受夹竹桃的魅力,或者由教师将夹竹桃带到课堂现场让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花容。课堂气氛的营造和课程进程的安排要充分凸显“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观,鼓励学生针对课堂资源进行发挥,在保证纪律和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学生自主搜集课程资源形成生本课程,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以在大脑中构造知识结构。
三、注重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具有很强的工具性,但是鉴于语文学科所包含内容的丰富性、特殊性,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则成为一线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不小的挑战。实际上两者不仅不会构成冲突关系,还会互相促进,互相借鉴,同时也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教学目标的三维设计当中。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重在写作、口语交际等的基础阶段,体现在课程教学上就是每一课的生字词、文章的段落划分和主旨大意的概括、每一单元的写作练习、周记日记的练习以及以语文学科为载体开发的学生口语交际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工具与人文性特征是同步进行、互相影响的。生字词的教学、段落大意的概括为后续文章的理解奠定了基础,对文章人文元素的把握有利于学生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第二课《但愿人长久》,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上就可以从教学目标入手,在知识层次上,要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埋”;在过程与方法上,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通过朗读对学生进行理解性诊断与矫治,使学生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并能够背诵课文的4-6自然段;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能够体会作者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可以看出,知识目标是工具性的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人文性的体现,而过程与方法则融入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双重元素。
四、构建具有发展性、人文性的学科评价策略
新课改对先前的学科评价进行了质的改变,更加强调评价促进师生发展的功能,注重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以促进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人格的形成为目标,以促进课程质量的循环上升为目标,以促进教师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为目标。由于学科本身的开放性与多角度,学生以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体系对内容的见解进行自我加工。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方向和价值引导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发挥大脑风暴的功能,积极探索课文背后的内容而不受所谓“标准答案”的拘束。《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不同的学生所关注的点也会有所不同,在凸显了林冲谦虚忍让、傲慢无礼,武艺高强、狂妄自大等性格特点的同时,也可能会对洪教头的骄傲蛮横、飞扬跋扈的特点有所感悟。学科的评价重在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实现自我生成,这是对人文素养教育的体现,也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反映。
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素养的渗透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课内外的联动,又需要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在教学、资源、环境塑造等方面发挥合力,共同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社会公民。
参考文献:
[1]李林.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现状及思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2:163-164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 有机整合
传统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师起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所以,一本书在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教师是知识与价值的垄断者与传播者。面对教育信息化浪潮,如何在新环境、新形势下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焕发勃勃生机,成了很多语文老师颇为关注的问题。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在教育教学上的广泛应用,使传统的教育方式受到冲击,也为现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现代化教学中,教师的地位受到挑战,在五彩缤纷的电子图文面前,教师只能做学生与信息系统间的组织者、指导者、研究者、服务者和协调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恰当地选择和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使其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把符号、语言、文字、文章、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于一体,进行最佳的课堂教学呢?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本身的整合
1.目的的整合
运用CAI课件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材料,消化知识,强化训练,最终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素质。课件的设计要充分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服务于课堂教学。课件的使用要避免哗众取宠或华而不实,真正有助于学生获取信息和提高素质。必须将使用辅助手段的目的绝对服从于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而不能两者分离,尤其不能凸现使用辅助手段的目的,以致妨碍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为用而用,强调语言实践是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习规律。计算机辅助手段的使用,必须服从于这个规律,必须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根本目的服务。
2.兴趣的整合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二年级识字1 800个,小学阶段要学生认识常用汉字3 500个左右。而由于年龄的关系,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比较差,对事物关注的时间比较短暂,如果整节课教学生字的念、读、背、写,往往是教师教起来枯燥,学生学起来乏味。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有选择地设计各种与生字联系起来的游戏,就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小猫钓鱼的游戏:“画面上一只小猫在钓鱼,水中每条鱼身上有一个生字。钓上一条鱼,指定一个学生读字。读对了,小鱼就会放进水桶里;反之,小鱼就溜回到水中。”
可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进行巧妙恰当的呈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主体的整合
在CAI运用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件的辅助作用不会改变。不能以课件的简单呈现来代替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启发和诱导,更不能因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而忽视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思考、理解和反馈。尽管教学中对某一语言现象的理解和大量的语言实践是在课件的辅助下进行的,但课堂教学中的思维活动、训练活动、实践活动和反馈活动仍要由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切忌出现教师和学生跟着计算机转的现象,一定要解决好课堂教学中人机关系的融合问题。
4.语文素养的整合
语文学科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日本文化界人士曾说过:“忘记母语等于亡国。”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强调了语文对其他基础学科的影响和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了学生一个无限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有着无穷的文字材料和超文本材料,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在教《美丽的呼伦湖》一课时,了解了课文内容后,直接打开有关呼伦湖的网站,马上,一幅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出现了,有各种说明,有呼伦湖各处景观的图,色彩明艳,十分有感染力。学生对照网上的内容,很快就理解了作者的表达。课后,学生兴犹未尽,并表示课下要继续查阅呼伦湖的其他资料。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都得到更好的发挥,很好地实现了师生互动,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带来的收获与体会
1.转变了教学理念
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探索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有机融合的过程中,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学生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
2.改变了学习工具
通过整合,把语文学科和信息技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电话、铅笔、橡皮那样自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3.建立了新型模式
在实验中,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采用“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构建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自我表现的机会,通过互查、互评、互帮、互学等活动,为学生共同寻求答案、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了舞台。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的发展总会把最
先进的教学技术带入到课堂中来,信息技术以辅助手段的形式与语文学科整合,在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必然会影响到我们的教学方式和教育模式。
不过笔者认为,在教育形式的整合中,教师应始终占据着主体地位,整合时所选资料要注意艺术和技能标准,同时还需要坚持启发式的教学原则,一堂课所用多媒体不宜过多。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过程中,我们应针对学生实际,找准相关知识点,分析、推理有关“切入点”,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设计教学流程。
参考文献:
篇6
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小学教学中进行学生“减负”便是一个主旋律,如何通过课堂效率的提升来达成减负这一目标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增效与减负之间具有明显的因果联系,只有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了明显提升,小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压力才会相应降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增效减负系列努力也应当将两者同时进行。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性科目,其也自然会受到学生家长与学校的重视。小学语文教学所受到的实际关注较大,而在“唯成绩论”这一错误观念影响下,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实际学习压力相对较大,部分教师要求学生进行“死记硬背”这一做法,更是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厌学情绪。此外,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填鸭式”教学法依然是主流做法,传统的教学方法与陈旧的教学内容影响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际效率也相对较低。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必要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不仅仅是对于新课改目标迅速达成的一种必然选择,更是对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一种保护。国内小学生整体学习压力较大,部分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也要参加各种课后补习班。单位时间内过大的课业负担不仅不利于小学生对于知识进行全面掌握,反而会引发诸如厌学、逃避等不良情绪。新时期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增效减负的系列尝试也是教育继续发展的基本方向,其更加是“以人为本”理念在国民教育事业中的一种良好体现。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具体策略
(一)合理规划课堂教学内容与时间
合理规划课堂教学内容与实践能够较好达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这一目标,其也应当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基础性策略。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压力已经相对较小,现有课时也完全可以满足教育大纲内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更好地对于教学内容进行规划,避免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时间内过度重复从而拖累课堂教学本身效率的提升。此外,小学教师需要在备课阶段对于常规课堂教学时间进行有效规划,有步骤地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也能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作出积极贡献。
(二)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创设新型课堂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增效减负也可以尝试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较为新颖的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堂氛围的活跃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都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形成。例如,在课堂教学中的诗歌学习时,教师可以在特定的时间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自主学习、讨论与总结。鼓励学生对于诗歌的重心思想进行总结,对优美词句进行赏析。依托这一办法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间内的“消耗”,更加能够满足将课堂时间交还给学生这一新课改要求。在小组合作学习基础上,教师对于各小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并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中分析,也能在较好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节省n堂时间,避免机械式进行课堂教学对于学生学习乐趣产生的负面影响。
(三)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减负目标达成中,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具有重要影响,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也显得至关重要。建议小学学校在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中就要注重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自学生接触语文学科及学科知识开始时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不仅实际效果明显,更加能够为日后课堂教学中教学效率的提升产生积极影响,从而降低课堂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实际负担。在具体做法选择上,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适当进行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语文知识拓展,增加学生语文认知的深度和广度。寒暑假期间鼓励学生进行课外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并进行读后感、日记或周记等写作也不失为一种有效选择。
篇7
【关键词】语言能力;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培养
在现代信息社会,语言能力在人们生活和学习交流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语言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人的知识和才能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正是培养语言能力的最佳时期。抓紧这个时期发展语言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语言思维,将受益终生。同时,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根据素质教育理论,小学语文教学的宗旨之一就是发展学生个性, 让学生的语言思维和语言能力得到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放在课堂主人的位置上,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民主课堂,给学生提供快乐的环境,尊重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挥、敢于发言、勇于发言。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教师以“启发者、引路人、辅助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分析、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学生语言思维意识和语言能力。
同时,对学生的发言,语文教师要认真倾听、耐心指导、精心呵护。其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发言姿势,手要放平,眼要正视前方,自然大方,努力克服胆怯和害羞心理。此外,教师要见机引导,及时给予鼓励,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信心。
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生产生思维,就要学生有求知欲,要使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就必须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使之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促进语言思维的发展。
(1)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比如,在讲授《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时,小学生都会感到很惋惜,本来长得极好的小葫芦, 由于种葫芦的人光顾葫芦,不顾叶子,也不听劝告,结果小葫芦逐渐变黄后一个一个都落了。 这时,如果教师顺势利导,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第二年这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这个人会怎么做呢?学生们就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纷纷举手发言,这就会很好地调动了课堂气氛和学生情绪,学生们的语言能力也将得到锻炼和提高。
(2)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多媒体教学。例如,在讲授《望庐山瀑布》等古诗时,可采用录像导入的方法,让小学生欣赏有关庐山的录像中激起学习古诗的求知欲望。在多媒体教学中,还应注重音乐的渲染作用。比如,在学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配以舒缓、轻悠的旋律容易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其中那深情的乐曲,又能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畔、黄鹤楼下,学生们仿佛看到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的情景。这就为小学生分享、体验意境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基本人文素养的有效培养
为了满足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努力把语文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语文学科走向社会,将语文学科知识与最新科技发展结合起来。要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衔接,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情感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开放式教学,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实践性的问题和讨论性的组词、造句问题,让学生放开胆子去思考、表达、争论,促使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例如,可以充分发挥古诗古词在人文素养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在古诗古词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古词的兴趣,感悟古诗的意境,提高审美素质和陶冶性情,强调学生真情实感的体验和深邃的意境把握,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的能力,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讲堂”为“学堂”,以利于古诗古词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鲁迅、朱自清、老舍、冰心、郭沫若等文学家们崇高的思想境界、 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把学生教育成既掌握语文专业知识,又有基本人文素养的新一代复合型人才。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毕竟很有限,因此,教师还要注意把语言能力的培养拓展到课外,通过组织各种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 让课外第二课堂也成为激励学生应用语言思维的又一阵地。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爱玩的天性特点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愉快的活动,使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如让学生玩“ 过家家” “ 打电话 ” “ 买东西 ” “ 当小医生 ”“当小老师” “送客人”等游戏。 以当小医生为例, 让一个学生扮作医生, 一个学生扮作病人, 以表演医生给病人看病过程为内容进行对话,为学生提供说话内容。再如,让学生在生活中把自己观察到动物、植物、趣闻、电视情节或是平时听到的、看到的新鲜事,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给大家听,也可为他们分配角色,在班中寻找“周末之星”,指定特定学生担任记者“采访”和“报道”,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思维。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
新课改极为注重教育教学在形式上以及内容上的创新,但也需要看到,在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育教学创新的空间相对较小,很多教师也不知道怎样去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各种创新教学方法与策略。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开展好坏与否不仅会直接影响到低年级小学生的阅读素养与能力,更加会对小学生接受更高层级的阅读教学产生影响。鉴于此,依托创新程度高,适用性强的阅读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开展创新也十分必要和重要。
一、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现状
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当前并未受到小学语文教师的充分关注,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习惯性地运用一般性阅读教学策略开展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这一情形下,很多低年级小学生不仅对阅读本身逐渐丧失了兴趣,其阅读素养与阅读能力也相对较低。在传统的阅读教学策略运用下,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创新环境也相对较差。在教育领域十分注重创新这一大背景下,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单调教学方法与策略也十分突兀。阅读教学中师生间缺乏互动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这一现状长期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低效率问题长期存在。
二、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创新的意义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创新首先是新课改目标达成的必经之路。新课改不仅对教育教学创新提出了新要求,更加对新时期义务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的方向进行了重新确定。小学生在刚接触义务教育的前几年时间里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艺术鉴赏能力,其阅读能力十分重要。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进行创新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阅读教学相关活动,更加能够使得低年级小学生对阅读本身有更多的了解,随着阅读数量与阅读质量的提升,低年级小学生阅读能力也能有较好提高,这也会对低年级小学生接受语文学科知识系统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创新策略
(一)将教师引导阅读与自主阅读相结合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发挥出引导性作用,在自主阅读备受推崇的今天,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中需要不断培养并强化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和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对阅读教学进行重新规划,并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小学生进行自主性阅读尝试。例如,在某一课文学习前夕,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出预习计划并留下相应的预习任务,通过让学生按照预习计划进行课文阅读,根据预习任务有选择性进行阅读的办法使得学生养成自主阅读并探究阅读客体的良好习惯。在小学生对自主阅读有良好认识后,教师应用更为复杂的阅读教学策略也能容易的多。而自主阅读下小学生积累下的一些阅读技巧,阅读经验,也能帮助小学生不断提升其实际阅读能力,并使其在阅读相关知识学习时有更好表现。
(二)依托课外阅读丰富阅读教学形式
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不能忽视课外阅读的作用,单纯依托小学语文课本开展语文学科知识教学以及阅读教学较为单一,将课外阅读形式引入并应用到低年级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中也较为可行。建议小学语文教师结合语文教材内课文类型以及阅读教学基本策略,通过互联网等多种途径进行课外阅读材料的搜集和共享。例如,在《有趣的发现》一文学习进程中,教师首先要将课文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载体,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将达尔文的传记选段以及达尔文生平小故事作为课外阅读材料。教师与学生共同对课外阅读材料进行阅读,分析与理解后,学生对于课本内课文的学习能够更为轻松,课外阅读所积累下的课外知识也能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对课文内容进行掌握及理解。课外阅读中的一些趣味故事,衍生内容都能大大增加阅读教学本身的趣味性,这对于改变阅读教学单一现状也有很大帮助。此外,在课外阅读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量变也会引起质变,低年级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也能有明显提升。
(三)借助多媒体教学开展趣味阅读教学尝试
多媒体教学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创新也可以对多媒体技术予以较好应用。例如,在《梅兰芳学艺》一文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进行课文朗读,很多低年级小学生无法对朗读情感有准确把握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相应的背景音乐,从而使得学生的有感情朗读可以顺利进行。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来播放一些梅兰芳的精彩京剧片段或人物专访纪录片等。在多媒体教学技术与设备应用下,阅读教学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各方面来进行。对于小学生而言,在通过多媒体教学对各种课文相关知识进行获取,对其他材料进行赏析和阅读,小学生在进行课文阅读时也能更为顺利。更为重要的是,多媒体教学设备较好应用下,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上的选择与创新空间便能逐渐增加,这也有利于低年级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不断提升。
四、结语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可以对现阶段很多优秀的教学方法予以运用,诸如微课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法等都可以与阅读教学进行较好融合。但也需要看到,任何一种创新教学法在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运用都需要进行调整,特别是在不同学校,不同年级小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的情形下,小学生低年级教学策略的创新需要坚持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的原则,避免不合时宜的教学策略存在从而对常规教学活动开展造成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郝建荣.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6):102-102.
篇9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作业设计;思考;对策
中图分类号:H319
作业是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而设计的供学生完成的练习,对教师而言它就像一把尺子,既可以反映学生的问题和不足,又可以衡量某种教学方法使用的教学效果;对学生而言,适时适量适度的作业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扩大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所以新课程改革得更关注作业的改革。
一、小学语文作业体系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生语文作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1.作业设计的目标不明确;各知识点、重难点和有关技能的训练相对零散;作业顺序的安排和分量的多少缺乏科学性;整体形式单调、内容枯燥、应试色彩浓;2.机械重复作业多,缺乏思维参与;3.学生的作业量过重,作业没有情趣;4.作业内容中知识巩固题较多,应用实践题少;5.书面作业多、口头作业少、动手操作作业更少;6.硬性统一作业多,缺乏自主选择。封闭性作业多,缺乏生活内容的融入;7.作业现成内容多,教师自编内容少;8.作业评价单调,评语生硬、没有感染力、缺乏人情味
二、小学语文作业中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主观因素:1、作业观念落后,思想认识不够,随意性较大;2、教师自身素质能力的局限性;3、教师的工作负担重,没有时间和心思去巧设计。
(二)客观因素:1、“应试教育”根深蒂固;2、学生方面的因素
三、优化小学生语文作业设计的教育对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也做出了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些都为广大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指明了方向。
(一)作业观念的更新
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改变观念,不再将作业局限为检验学生语文知识掌握情况的唯一手段,而应该细思量巧设计,探究内容的开放与整合,强调过程的合作和实践,承认学生在完成作业是有差异的,注重形式的创新和趣味,更加贴切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同时认识到教师是作业活动的引导者,对学生的作业应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
(二)语文作业的设计应以“兴趣”为核心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能全神贯注积极思维;有了兴趣,就能克服困难,探索科学的奥秘;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乐此不疲的享受;有了兴趣,才有真正地参与。因此教师设计的作业可以灵活新颖,富有情趣,既符合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又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如学了修改病句,可以设计趣味游戏题,让学生成为“小医生”,给“病人”写诊断书,开处方,动手术等。
(三)语文作业设计应体现层次性
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呈正态分布,智商的通常分布为:超常(130以上)和低常(70以下)约各占人群总数的1%,偏高(110—129)与偏低(70—89)约各占19%,智力中常约占60%。学生的学习能力先天有差异,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基础差的学生又“吃不了”的现象;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受年龄差异的影响: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实物感观、形象思维强,却难以理解事物抽象的本质,到三四年级,儿童的概括能力已有一定的发展,可以摆脱被感知的直观物象,揭示事物一般的本质特征,到五年级才开始向更高水平发展。所以语文作业的设计应体现出一定的层次,符合不同学生的口味。
(四)语文作业设计的内容应体现综合性
新课标告诉我们,语文学习要面向生活,“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目标,“语文的外延就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故教师在设计作业内容时应联系生活实际,力求把课本上的语文转换为学生生活中的语文,既要注意语文学科内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综合,也要注意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
1、作业内容的综合体现在学习资源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小学语文课本上的内容虽然丰富,但毕竟有限。书刊、影视、展览、旅行等等都可以成为作业内容的资源。
2、作业内容的综合体现在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教师设计的语文作业时,可以把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作业内容的丰富性体现在语文学习同生活的融合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要用到语文。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教育资源,如每天在身边发生的小事,都可以作为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渠道。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布置学生观察,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听广播、看电视、利用网络等现代视听手段拓宽学习的渠道;让学生成立“错别字纠察队”,争当“啄木鸟医生”,到大街小巷去纠正错别字;春节期间,让学生摘抄、搜集春联并进行对比分析。
(五)作业形式的设计应多样化
传统的作业形式单一枯燥,读写训练量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且不能有效、全面地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可学生的实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的活动中捕捉时机,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内容。新的作业设计应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让每项活动增加目的性,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多种作业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六)作业的评价应多元化
1、从批改走向对话,架起师生心灵的桥梁
如同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我们面对的学生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倾向,更没有相同的智力,他们拥有各自独特的学习风格。
2、评价方式的多元[5]
要打破单一的分数、等级评价方式,形式要活泼多样。如短语评价、图表符号评价、表情评价等,还可以通过展示、汇报、交流等方式来检查评估作业。
3、评价层面的多元
我们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综合评价。
4、评价承担者的多元
教师要把评价权交给学生、家长,要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篇10
一、解读新课标的工具性
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教学生学习母语,主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叶圣陶先生关于“工具性”的论述,一以贯之地强调对培养思维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的重视。在他看来,语文不是静止的知识,而是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解读新课标的人文性
语文包括两个基本点:一是正确理解和掌握语言文字这一交流工具,二是学生精神世界不断丰富升华。前者说的是工具性,后者则是人文性。工具性是语文教育之根基,人文性是语文教育之生命。我们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同时要正确进行思想引导,把人文教育有机渗透其中,而不是硬性贴上“人文”的标签。
三、解读新课标的综合性
如果说“工具性”和“人文性”分别构筑了语文教育的根基和生命,新课标提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则指明到达语文教育理想“彼岸”的正确路径。
所谓“综合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语文课程的学习不能像数理化等学科那样单单追求建立完整的学科知识结构体系,而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目标。其次,新课标对“语文素养”的阐释,也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由此可见,语文学习应该是一种全方位的综合学习,必须实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维度的融合,进而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四、解读新课标的实践性
语文学习必须遵循两个规律,一是学习母语的规律,二是人的认知规律。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正是从人的认知规律出发,强调语文能力的提升,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仅仅通过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训练就能获得的,必不可缺的条件是学生能动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
语文教育必须树立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大语文”教育观,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而不囿于书本,囿于课堂。例如:
1.留心生活小事
我给学生布置的第一个观察任务是观察妈妈做午饭。通过观察,学生作文就显得生动多了。有的写“妈妈边炒菜边教我。她手中的铲子像长了眼睛似的,在锅里上下翻飞,所有的菜都听她的指挥。”有的写“妈妈在切洋葱时直眨巴着眼睛,有几次眼泪都被熏得掉下来,我才知道美味的洋葱里还有妈妈的眼泪,妈妈真是太辛苦了!”可见,引导学生留心身边小事。真切体验,学生才有发自肺腑之言,文章才能鲜活起来。
2.密切关注自然
大自然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创造者。每周我都会安排一到两节课的时间带学生去接触自然,观察树叶的形状颜色,观察天上飞鸟的飞行姿势,观察地上的蚂蚁搬家,给他们讲有关自然的知识和故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大量写作素材,写作文的兴趣也就提高了。
对照新课标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理论阐述,我认为时下中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没能牢牢把握培养运用语文工具能力这个重心。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不少语文教师认为,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培养是个“磨水”功夫,即欲在基础知识这个大版块的考试中不失分或少失分,平时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字、词、句的讲解与训练上,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积累的要求,企图把所有知识都贮存到学生记忆的仓库中,到时候只需如数“搬”出。这种天真的想法和做法,都被实践证明是失败的。
知识不等于技法,技法不等于能力,即使挠κ缘慕嵌瓤矗近些年中考、高考的命题走向,知识也只是冰山一角,能力则占大半江山。
因此,语文训练绝不能程式化、技法化和表面化。一定要将思维活动根植于训练活动的土壤中,并且由浅入深贯穿于训练活动的全过程。语文训练是否有效、高效,完全取决于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尤其是思维的持久性、深刻性和多样性。我们说,学生思维要灵活,主要指训练过程中的生成,它是由思维参与的激情火花点燃,在向未知方面挺进的关节点上,意外发现的通道和图景,是训练活动中难能可贵、无法预约但又可以预设的精彩。为此,教师必须大力倡导、鼓励学生爱智求真,质疑问难,探究思辨,标新立异,大胆创新,切不可再走机械刻板的老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