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科技企业税收范文

时间:2024-03-19 17:42: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新科技企业税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新科技企业税收

篇1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税收;税收优惠

引言

科技创新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扶持,特别是在税收上给予了科技创新型企业重大的优惠,为了促进我国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深化落实国家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对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2016年我国财政部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又做了一次重大调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科技部三方联合了《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119号),具体细化、落实近日国务院有关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调整的决定。其中,加计扣除政策是面向所有企业,无门槛和资质要求的普惠性政策。

1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税收优惠政策

税收优惠,也称税收激励,是政府在鼓励扶持特定行业的发展给予的税收优惠措施。目前最为常见的税收优惠措施主要包括减免退税、加计扣除、加速折旧、亏损结转扣除、投资抵免和延期纳税等。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包括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和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

1.1增值税优惠政策

为了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我国给予这些企业一定的增值税税收优惠。高新技术企业的增值税优惠政策主要是针对企业生产设备的购进和更新。例如对投资用于科学研究、科学实验以及教学的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的软件产品或者将进口软件产品加工后再对外销售的,按照法定税率17%征税后,对实际增值税负超过3%的部分即征即退,而且企业将退还的增值税用于研发新产品和扩大再生产的,不纳入企业应税收入,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1.2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企业所得税是针对所有企业生产和经营所得征收的一种税。我国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所得税给予优惠税率。主要的政策有优惠税率、超额抵扣、加速折旧、加计扣除等。税率优惠具体是指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享受企业所得税减按15%的优惠税率纳税;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含5年以上非独占许可使用权)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超额抵扣具体是指高新技术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的部分,准予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加速折旧具体是指对于生物制药制造业等10个行业的小型微利企业购进的研发和生产经营共用的仪器、设备以及对所有行业购进的专门用于研发的仪器、设备,单位价值不超过100万元的,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不再分年度计算折旧;单位价值超过100万元的,可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加计扣除具体是指对于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所产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本年度实际发生额的75%,从本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75%在税前摊销。

2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税收优惠存在的问题

上述国家出台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体现了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的鼓励与扶持,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虽然国家一再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但是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

2.1科技税收优惠体系不完善、不全面

截至目前,我国确实出台了许多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但是这些政策仍然不够全面、难成体系。在市场竞争中,刚起步的科技型初创企业,抗风险能力较为薄弱。同时,科技型初创企业初期需要大量的科研和人力资本投入,而目前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对这些项目的支持力度不够。首先,在增值税方面,我国现行的增值税税收制度不利于中小科技型企业的发展。科技型初创企业在企业初期投入购买的机器设备价格较为昂贵,况且作为固定资产入账,进项税额转出,不能作为进项税抵扣,加重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并且,科技型企业向外支付的研发费用、技术咨询费、服务费等并不适用于增值税进项税扣除,不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创新。其次,在所得税方面,科研企业机器设备的投入占科研投入的比重较大。政府允许生物制药等10个行业将其机器设备的费用进行加速折旧,并没有覆盖到所有的科技型企业。目前我国所采用的加速折旧方法有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并不能完全适用于研发企业机器设备的折旧。政府有必要建立一套专门适用于研发企业机器设备折旧的加速折旧制度。

2.2缺乏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

科技型企业往往存在研发周期长、初期投资大、收益低等问题,因此科技型企业在开发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融资。一项新科技的开发成功,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如果企业缺少资金的支持将难以完成下阶段的开发。然而,风险投资者对科技型企业的投资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即政府给予科技型高新技术企业越是有利的税收优惠政策,就说明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态度,风险投资者将投资该产业的几率较大。同时,科技型企业本身的产业特点就具有高风险性,投资者承担着较大的风险,为了鼓励投资者投入该产业,政府也应该出台相关的对投资科技型企业的税收优惠。

2.3R&D税收激励费用难归集、项目难认定

R&D税收激励是我国鼓励科技型企业的一项重要的税收优惠政策,今年两会期间总理提出将原来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从50%提升到75%,由此看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将成为科技型企业税收优惠的重中之重。加计扣除政策具有普适性、高效性等特点,在科技型企业税收优惠中具有向导作用。但是,在实际贯彻和落实加计扣除政策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存在研发费用难以归集和研发项目认定不完善两个问题。目前,许多企业在进行研发活动中涉及多个项目,存在着“交叉费用”,这些费用在账务上难以合理地归集,这些不能合理归集的研发费用将不能享受到加计扣除的政策。然而,科技型企业的研发费用往往涉及金额较大,对于中小科技型企业来说,这将是一种损失。企业享受加计扣除政策的前提是企业必须进行了研发活动,然而在现实的企业运营中,对于哪类项目活动属于研发活动,地方税务机关难以做出合理的界定。对于一些因为认定机构缺乏专业性而不能准确认定为研发费用的企业,往往会错失享受优惠政策的机会。

3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税收优惠的建议

伴随着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的不断完善,税收政策也越来越能对高新技术企业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我国税收政策仍然存在着税收优惠体系不完善、不全面,缺乏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R&D税收激励不合理等缺陷,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完善税收优惠体系

政府应该扩大增值税税收优惠范围。目前仅有软件和集成电路的企业在企业增值税税负分别超过3%和7%的可以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但是高新技术领域的其他行业如生物医药、专用设备制造、航空航天及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在享受增值税优惠政策方面受到限制,不利于科技企业的创新发展。因此,应扩大增值税税收优惠范围,促进多行业领域的创新。政府应该允许研发费用结转下期扣除,延长费用扣除时间。对于研发企业,一项研究项目的成功往往需要多年的持续研发,且前期研发费用投入巨大,当期往往不足抵扣。建议在网上申报纳税系统中明确列出“研发费用支出”项目,同时对当年不足抵扣的部分,可以结转下期扣除,保证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不受时间限制,充分享受优惠。政府应该提高加大研发设备折旧力度。研发设备的购置往往耗资巨大,建议对企业为创新项目购置的固定资产可以比照国外经验,第一年按投资额的50%加计扣除,对特殊设备可考虑补提折旧等。

3.2出台利于科技型企业的风险投资税收优惠政策

由于科技型企业其自身的产业特点,融资常常成为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关键。然而风险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为了支持科技型企业的成长,政府应该尽快出台有利于科技型企业的风险投资税收优惠政策,从税收角度对高新技术企业加以扶持。例如:企业为投资者,对于那些将自身70%以上资产投资于高新技术项目的企业予以免税,个人作为投资者,对参与风险投资的个人从高新技术企业分得的股息、红利所得免税等。政府也可以对创业型企业的损失给予财政补贴,提高创业型企业生存力,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科技型企业前期往往资金不足,建议政府鼓励银行对科技型初创企业的贷款,降低科技型初创企业的贷款成本,并且在税收方面对中小型企业给予额外的税收优惠或减免。

3.3改进R&D费用归集制度,提高项目认定专业性

随着R&D税收激励的力度不断加大,让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享受到优惠政策将是目前我们需要克服的问题。首先,针对我国目前存在的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政府要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扶持,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活动。政府应该降低政策门槛,让所有研发企业享受到R&D税收激励政策。其次,针对我国目前主要存在的研发费用难以归集和研发项目认定不完善两个问题,政府应该出台相对应的政策,要求企业对研发活动的支出要单独设账,一一对应。同时,政府也应该提高项目认定人员的专业性,做到简化程序、口径一致。

参考文献

[1]张源.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税收积极的国际启示[J].税收与税务,2011(1):71-72.

[2]贾康,刘薇.论支持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J].财税论坛,2016(1):16-20.

[3]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课题组.科技型中小企业税收优惠问题研究[J].税务研究,2005(11):28-31.

[4]田晓丽.研发费用税收优惠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J].发展战略,2016(11):84-86.

篇2

[关键词]高新科技 企业会计 税务处理

一、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性

高新科技企业因其不同的创造能力和水平而显得比较特别,在各个政策方面政府也给予了不同的政策,因为高新技术是我国生产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所以发展这些企业就尤为的重要,这种重要性体现在财务上就是税务处理的改变和一些模式的发展。

高新科技简称R&D,指的是“研究与开发”、“研究与发展”或者“研究与试验性发展”。它是为了增加知识总量,探索新知识的应用而进行的创造性工作。

二、高新技术产业会计制度优化的重要性

高新技术的企业非常注重创新性和特征性,因为其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而受到了普遍的重视,高新技术人才的费用是这些支出的最大项目,由于技术是靠高新科技人才来进行维持的,如果没有高新人才那么创新也就无从说起,所以说,能否节约成本成本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关键之一,但是这些种种是受到了会计准则的本身影响的,会计准则也会影响其税务的支出。如何在会计上更加科学地核算和报告研发支出,也是当前会计界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我国在对于研发方面的会计准则中有过明确规定:企业每年用于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应占本企业当年总销售额的5%以上。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研究开发形成的技术资产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资产。那么如何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节约成本,首先就是要了解这部分资产的核算问题,下面会专门讲述。

三、R&D支出会计处理的设计和实现

3.1核算问题

高新技术企业的收入和支出共同构成了其会计核算体系,而其核算的难点在于收入确认和成本的配比中出现的问题。而且因为目前制度上的不完善,所以导致了对于企业会计处理没有可以遵循的规范文件或是准则,所有的高新技术企业也都在实践中摸爬滚打,在此期间会存在一系列的相互差异的做法,比如在确认收入依据方面就有三种不同的做法,有些公司是以实际收到款项作为确认收入的依据,二是以开具销售发票为确认收入的依据(为大多数企业采用);三是按与客户签订的协议条款,在产品开发完毕并收款时确认。笔者在文中认为,从行业的发展特点来看,软件企业收入的确认应突出稳健性原则,区别对待。但是必须要形成一定的准则和规范,否则区别对待的文章还没有做好,有些企业已经在钻空子了。

3.2 高新科技企业的业务可以决定核算的方式

我国高新企业多种多样,大多是为了开发新产品而设立的,但是这类开发也明显的氛围很多类别,比如一是新产品的生产,在开发的平台上根据不同的需要而进行生产,这是不涉及到研发方面的,相对来说可以归为高新的制作业;第二类是研究加生产,受到客户端的委托在进行开发活动的,因为大多数在科研中投入较大,所以这些的话本身研发费用占有收入的更加大的份额,而且由于客户的不确定性和技术也存在着某些缺陷,所以一般来说还未必能得到满意的结果,所以说这样的研发项目运行结果如何,均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收入的确认也更为困难。一般软件开发客户往往有苛刻的条款,需待项目开发成功、调试完毕并经合理的使用期证实无重大缺陷,对方才会出具全部款项。因此,这类业务如根据合同进程和客户确认作为确认收入的条件,不但不够稳健,且长期以来,账目的周转就非常的困难,实务中也很难做到能够按照合同而进行交付,所以应该用实际收款的进程作为确认收入的一个主要条件,相关销售成本的结转可参照建造合同的核算方法。这样既利于操作,又体现稳健原则。但是具体适用性怎样还有待观察。

3.3 收入、成本的配比

大多数高新科技企业只对销售的硬性指标核算成本,而生产、开发活动所产生的人员工资、投入的机器设备(将来一并出售给系统用户)和易耗材料成本均计入当期期间费用。这样的话就会产生核算上的成本与利润发生误差的问题,或是在客观上造成了业务的利润中剔除了无软件成本,这样做的问题在与对于大规模开发的企业来说,所交的税收就与实际应交的税收出现了很大的差距,无论差距是哪一类别,都会造成企业或是国家的损失。所以笔者认为可以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参考工业企业的生产成本核算建立生产、开发明细账,分别核算每一个项目的成本,并在该项目收入实现时相应结转成本,使之较为符合配比性原则。

3.4税务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管理的进步,理解以上定义时不应仅局限于准则罗列的项目,还应包括更大范围的内容。《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和《企业会计制度》中还对首次发行股票公司的投资者投入无形资产价值作出了特别规定,即按该项无形资产在投资方的账面价值作为实际成本。这一规定从稳健的角度出发,限制投资者以远高于账面值的无形资产投入高新技术企业,从而减小风险。

四、结论

为了会计报表使用者全面、真实了解企业的资产状况。笔者认为,除部分无形资产可以按本文第二点所述的方法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外,还可以采用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全面披露的方法作为补充。另外,如果高新技术产业已经上市,那么对于其每年对证券公司的财务报告披露应该采用更加精细的方法来对待无形的资产核算。具有重要价值的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价值因传统计量手段不能适应,无法在资产负债表中得到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2006

[2]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M].2006

篇3

关键词: 税收优惠 技术开发准备金

科技水平是一国综合国力的体现。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特别是高新技术对于一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科技投入是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而我国的科技投入长期处于水平过低和严重不足的状况。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科技研究和发展(r&d)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在1990—1993年间为0.7%—0.72%,1994—1995年间均为0.5%。这不仅与发达国家2%—3%的平均水平相距甚远,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长期以来的科技投入不足已成为严重阻碍我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此,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到2000年全社会r&d/gdp比重达到1.5%。

为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刺激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国务院也颁布与实施了一些财政税收政策。如在企业所得税方面,规定国务院批准的高科技产业开发区的高科技企业,按15%的税率征税;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年度起免征所得税两年;同时对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服务于企业的技术成果、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技术收入暂免征所得税;我国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外商投资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按15%的税率征税;从获利年度起,第1—2年免税;减免期满后,仍为先进企业的,可延长3年减半征税。并且,我国的《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和“关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有关财务税收问题的通知”(财工字[1996]41号)中明确规定企业用于技术开发的经费可入成本,增长超过10%时,另加50%税前扣除的优惠。这些措施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刺激了企业进行科技投入的积极性。但就目前来看,现行优惠政策基本属于税收优惠,体现在税率降低和税额的定期减免,其他相关措施不足,没有形成一系列多角度、多渠道的优惠政策。

一、现行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

第一、税收优惠对象选择上不尽科学。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是一种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即只是针对高科技产业区、经济开发区。这种做法有悖于平等竞争原则,区内、区外的企业享受的政策优惠差异较大,在同等技术条件下区外企业享受的优惠较少,不利于企业间公平竞争。同时这也给企业避税创造了条件,区内外政策不同导致区内注册、区外经营现象普遍存在,不利于税收征收管理。

第二、现行所得税制在鼓励科技进步方面存在着一些限制性因素。主要表现在直接性优惠过多、间接性优惠不足,特别是内、外资企业适用的两套不同企业所得税制与高科技企业所得税优惠产生交叉,并且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总体上多于内资企业,存在着技术水平相当条件下的内外资企业的非公平竞争问题。

第三、我国流转税体制方面也存着不利于鼓励企业科技进步的因素。由于我国是世界上仅有的实施“生产型”增值税的两个国家之一(中国与印尼),增值税的进项税额中不得抵扣购进的固定资产价款,这对于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高科技企业而言,是一部分额外的税负,相当于多付了一笔“投资税”,从而影响了企业科技投入和技术改造的进行。另外,由于现代科研的前期投入资金量大,但“无形资产”、“ 特许权使用费”等不得在进项税额中抵扣,这又进一步加重了企业的税负。

 第四、现行税收征管工作的滞后不适应促进高科技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需要。如我国对高科技企业税收征管大多专门设立税务机构进行属地管理,这固然有利于对高新产业区的企业统一管理,但对于其它非产业区的高科技企业而言,则带来了税收征管上的困难。同时税务机关在具体征管过程中把关不够,一些名义上的“高新科技企业”也在科技工业园注册、经营,这实际上只会带来国家税款的流失。因而,对于高科技企业的认定及完善其相关认定标准,是税务机关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 、国际上科技税收优惠的一般做法

经济发展需要科技支持,为鼓励企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刺激企业增加科技投入,世界各国都采取了相应的税收优惠措施,主要有:

第一、准备金制度(reserve fund system)。所谓准备金,系为减少企业投资风险而设立的资金准备,主要有技术开发准备金、呆帐准备金、退休准备金等。这是税式支出的一种形式,即企业所得中用于一定用途的所得可作为准备金处理而不纳税。这其中以韩国的“技术开发准备金” 较为有影响。它规定企业为解决技术开发和创新的资金需要,可按收入总额的3%(技术密集型产业4%,生产资料产业5%)提取技术开发准备金,在投资发生前作为损耗计算。这种做法适用的行业很广,并且该制度对资金使用范围和未用资金的处理有一定的限制:准备金必须有提留之日起3年内使用,主要用于技术开发、引进技术的消化改造、技术信息及技术培训和研究设施等方面。

第二、加速折旧(accelerated depreciation)。即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初期提取较多的折旧,以后逐年减少,税负相对于后期较轻;尽管总税负不变,但相对于“直线法”折旧,企业享有递延纳税的好处,这就相当于给予企业一笔无息贷款。

第三、盈亏相抵(loss carryover and carryback)。系指准许企业以某年度的亏损抵销以后年度的盈利,以减少其以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或者冲抵以前年度的盈余,申请退还以前年度已纳税的部分税款。一般而言,冲抵或抵销前后年度的盈余,都有一定年限。如日本是前1年,后5年;英国则是前3年,后无限。由于现行高科技企业投资风险大、市场变化迅速,这种盈亏相抵的作法有对其有极大的刺激作用。因为企业发生亏损时,其亏损额可以从以前或以后年度的盈余中补偿。因而,这种作法受到一些新兴高科技企业的极大欢迎。

第四、投资抵免(tax credit for investment)。即对购进生产性固定资产设备的企业,允许其在税前扣除设备价款一定比例的金额,以减轻其税负。这种抵免有利于鼓励企业更新固定资产和进行技术改造。如英国税法规定,企业用于科技开发的资本性支出可以100%从税前的营业收入中扣除,并且购买知识产权和技术秘诀(know-how)的投资,按递减余额的25%从税前扣除。美国税法也规定,公司可以将当年的研究试验费用“资本化”,通过待摊费用的方式逐年计入成本。这样通过开发费用的税前列支,减少了应纳税所得额,降低了企业的所得税负。

三 、对我国科技税收政策的若干建议

我国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应在吸收借鉴国际上的通行作法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直接性优惠与间接性优惠并重;通过完善相应税制,制定以税收、投资、金融为主的多渠道、多角度的优惠措施,使企业充分享受税收优惠,促进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和进行技术改造。为此,针对前文中提到的有关问题,笔者提出以下若干建议:

首先,科技进步离不开科技投入的支持。没有科技投入的增加,科技进步只能是一句空话。因而要把增加科技投入、加强研究开发作为国家产业发展战略来抓。我国企业投入能力弱、投入水平低、自有投资资金严重不足。发达国家企业r&d投入占整个投入的比例大多为50%—70%,日本为80%,韩国也为80%,而我国企业r&d投入比例不足30%。因而,借鉴国外的“技术准备金”制度,运用政策杠杆,促使企业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是一项具有重要推动和激励作用的政策措施。韩国政府在振兴经济、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广泛采用了这一制度。这一政策取得了极大成功,使韩国经济发展实现了腾飞。我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与七八十年代的韩国比较相似,因而我们可以吸收借鉴这一做法,规定企业可以从其税前营业收入总额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技术开发准备金在税前作为损耗计入成本费用列支。同时严格规定这笔资金的使用范围,并规定其在一定年限内使用(3—5年),否则对年限到期仍未使用的准备金,计入企业应税所得,并加收一定利息。这样,促使企业积极使用这笔技术开发准备金,并在规定年限、指定用途内使用,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其次,税收优惠要扩大其范围,特别是向一些高科技中小企业倾斜。因为新兴的高新科技企业在初期一般规模较小、自有资金不足。另外,以前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是针对较具规模的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可谓少之又少。因而,可以考虑给技术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在创业初期一定期间的税收减免。同时也可借鉴国外的风险投资机制,设立“创业板”市场,并对购买高科技企业风险基金的所得减免税款,支持中小企业投资、融资。最近,我国台湾省出台了“促进产业升级条例”,将租税奖励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公司和中小企业。其中,列举了一些人才培训支出抵减.建立国际品牌支出抵减等措施。为此,我们可以考虑在如今的知识竞争条件下,对企业的无形资产投入予以一定数额的退税。这样,对于固定资产较少,享受不到加速折旧好处的新兴高科技中小企业而言,无疑打了一针“强心剂”,有利于其壮大发展。

最后,结合我国目前税制存在的问题,可以尝试对有关税种进行改革,这主要有:

1、企业所得税方面。由于所得税不易转嫁,因而可以选择对企业成本费用的扣除标准、范围作出相应规定来实施税收优惠,这可视为一种事前鼓励。针对我国目前企业所得税制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应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适时地取消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措施,在统一的企业所得税制中明确对高科技企业的优惠政策。其次,税收优惠要趋向于间接性。直接性优惠主要体现在对凡被认定为高科技企业的,自开办之日起实行“二免三减半“的企业所得税政策。同时可考虑对一些生产水平的高科技企业,在规定的减免期满后,再延长若干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填补我国高新科技空白项目的高新科技企业可实行“五年全免”的税收政策。间接性优惠主要体现在允许企业在税前按期扣除当期营业收入若干比例的费用。可考虑按费用总额的一定比例(中小企业可适当提高)扣除技术及人才开发费用。同时对其购置的生产性固定资产按购置价款的一定百分比(国产设备可适当提高)实行加速折旧。另外,考虑到科技开发风险较大、外部性强,对于企业的中间试验费用,可以对其按一定比例在税前列支。这样增强企业进行科研开发的积极性,降低其失败的风险损失。

2、增值税方面。由于现行生产型增值税范围仍未覆盖到全部商品与劳务,加之不少的减免税条款,并不能保证增值税“链条”环环相扣,存在着重复课税因素。因而,我国增值税收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化已是必然的趋势。在此之前,可采取一些过渡性措施,对高科技企业购进的生产性固定资产所含税金可作为进项税额扣除,同时可将自行研发或购买的“特许使用费”、“技术转让费”等所含税金按一定比例予以扣除。这样地消除了重复征税因素,有利于企业投资购买专用设备进行技术改造。

篇4

加快推进国家级高新区建设

国家级高新区是黑龙江省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科技厅积极引导哈尔滨、大庆两个国家级高新区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发展,为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的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据初步统计,2009年1月-8月,哈尔滨开发区实现生产总值228.3亿元,同比增长25%;大庆高新区实现生产总值168亿元,同比增长25.1%。

一是扶持企业保增长。为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哈尔滨开发区出台了《开发区保增长、促发展暂行办法》和《实施细则》,安排了2亿元支持资金,帮助企业保订单、稳生产,支持企业搞改造、抓创新,奖励企业多纳税、快发展;实行入门零收费并暂停了管委会及直属单位所有项目收费,为企业降成本、减负担;进一步简化项目审批程序,实行工业项目评审会制度,集中为企业办理各种手续,推进入区项目快开工、早投产。

二是抓好招商扩增量。大庆高新区2009年上半年,招商引资实现到位资金15.66亿元。目前,正在跟踪洽谈的重点项目有47个,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7个,已有20个项目通过大庆高新区项目会审批,11个项目正在办理选址、环评、安评等手续。2009年,续建投资2 000万元以上的重点工业项目16个,总投资21.86亿元,全部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46.92亿元、利税11.31亿元。

三是围绕特色抓园区。哈尔滨开发区将打造现代汽车航空产业和发展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增强经济拉动力的两个重要切入点,全面加速了航空及汽车产业城和软件及服务外包园区的建设。大庆高新区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产业园规划总面积4.09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了8栋总面积10.5万平方米的厂房和0.92万平方米的办公和研发用房;大庆服务外包产业园一期工程进驻企业69家,二期先期开工工程环境配套及绿化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0%,续建工程共8栋单体建筑已全部封顶,现已进驻企业20家。

四是围绕项目抓创新。哈尔滨开发区大力支持自主创新,积极为企业100余个项目申报了新兴工业化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以及中小企业创新专项资金2.7亿元。大庆高新区积极引进科研机构,黑龙江科学院大庆分院已正式成立,办公楼、实验楼、中试楼等基础设施已全面启动建设。同时,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在大庆高新区建立研发中心、哈尔滨商业大学MBA教学中心迁至大庆高新区等科研院所的引进工作正在加紧推进。

积极推进各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提档升级

围绕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建设,科技厅以大庆高新区国家级创新型园区建设和齐齐哈尔高新区晋升国家级高新区为重点,积极推进全省各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提档升级。

一是积极推进大庆高新区国家创新型园区建设。为推动此项工作,厅领导带领有关同志到国家科技部进行了多次专题汇报,并及时与大庆市及高新区主要领导进行了沟通和协调。目前,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大庆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方案》,同意大庆高新区启动并开展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工作,并成为东北三省唯一的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这标志着大庆高新区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二是积极推动齐齐哈尔高新区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为使齐齐哈尔高新区顺利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科技厅与齐齐哈尔市有关领导及高新区相关人员进行了大量准备工作,在主管厅长的带领下三次到科技部进行专题汇报,协调有关单位对其申报材料进行反复修改与论证,目前,以省政府名义上报国务院的升级申请已批转到国家科技部,各项准备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三是继续推动省级高新区建设。2009年上半年科技厅继续与省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力争抓住国家对省级高新区升级和我省实施建设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和汇报,力争使佳木斯高新区早日升级为省级高新区,同时积极推动鸡西、七台河等资源型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

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

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建设是《规划》的重点推进工作之一。为加快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培育新的高新技术企业,推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科技厅进一步加大对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的指导和服务力度。

一是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的优惠政策。2009年4月,省地税局下发了《关于哈尔滨高科技创业中心等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享受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和《关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科技园和哈尔滨工程大学科技园享受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使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的优惠政策得到落实,进而推动其加快发展。

二是积极推动省级大学科技园发展。为落实《规划》和《黑龙江省高校强省规划》,科技厅和教育厅有关同志到大庆石油学院和八一农垦大学进行调研和指导,推动省级大学科技园建设。2009年上半年,科技厅与教育厅共同组织专家对大庆石油学院、八一农垦大学申报省级大学科技园进行了评审,认定大庆石油学院大学科技园为省级大学科技园,同意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着手筹建省级大学科技园。

三是加大对地市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指导力度。为落实“科技26条”,2009年上半年科技厅与黑河、伊春、七台河、鸡西等地进行了多次的沟通和协调,积极引导这些地市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目前,黑河市正在组建科技企业孵化器,鸡西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已破土动工,双鸭山市在原有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建设。

四是积极引导大学科技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吸引大学生创业。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按照国家科技部和教育部的有关要求,科技厅积极引导大学科技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创造良好的环境吸引大学生创业,以创业促就业。哈工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出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实施办法》,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吸引大学生创业团队入驻园区。哈尔滨高科技创业中心积极探索创办“大学生创业孵化器”,免费为有创业项目的大学生提供办公场所、办公设备、提供5万~1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积极引导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加大对园区内科技型企业的扶持力度

一是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扶持更多科技型企业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是《规划》中的一项重点推进工作。2009年上半年,为使更多的企业能够享受到国家的有关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科技厅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召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培训会以及与大专院校成果对接会、建立电话与电子论坛相结合的咨询系统等多种工作方式,全力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尤其是加强了对高新区企业的宣传培训。我省2009年第一批认定65家高新技术企业全部通过国家备案,其中哈尔滨、大庆两个高新区共25家,占总数的38.46%。截至目前,我省高新技术企业总体数量仍多于辽宁、吉林和内蒙古三省(区)。

篇5

关键词:技术进步;税收优惠政策;财政政策

一、发达国家财税优惠政策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在经济信息化、全球化的基本趋势下,美、日、欧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竞相凭借自身在技术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力度。在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下,信息产业、生物医药工业、金融服务业等新兴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通过科技进步基础上的产业结构转型,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作为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技术进步主要依靠市场力量的推动,但政府财政在科技进步方面的作用也是极其重要的。在发达国家,在每一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政府都有一个明确的产业技术政策,并通过研发补助金、委托费和政策性融资等财政手段确保产业技术政策的贯彻落实。为了推动本国的科技进步,西方发达国家都特别注重加大对科技进步的投入力度。如美国、日本于1999年政府用于R&D财政投入占当年全国R&D总投入的比重分别为27%和22%。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联邦政府用于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经费每年都维持在10多亿美元的水平。根据经济成长、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所处阶段的不同,西方国家财政对科技进步的支持的范围和手段也会有所不同。在经济发展初期,财政一般主要通过补助金、开发委托费、政策性贷款和优惠税收政策等形式重点支持主导产业的技术开发。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政府财政政策的重点主要转向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政府通过资助各种基金会、研究院所和产学研联合体等进行产业技术开发,并通过知识产权的转让,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在技术进步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环节上,西方国家一般通过政策性融资和税收优惠政策予以扶持和引导。如日本政策性投资银行根据政府有关政策意向,向民间企业提供低息贷款、担保、购买企业债券,对民间金融机构进行补充融资和奖励。在西方国家,财政对技术进步的扶持和引导,一般都是以项目为核心,以客观标准为尺度,实施非专向性补贴政策。

二、发达国家对中小企业具体优惠政策

在对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支持方面,美、日等西方国家都有专门针对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政策、法律和政府职能部门。美国政府通过政府采购等手段对中小企业予以扶持。具体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在对高新技术产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的环节与方式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支持科技进步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为事前扶持与事后鼓励相结合,将对科技开发的重视与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视有机地结合起来。基本的做法是:

一是对企业投入的研究开发经费给予优惠允许企业按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或全部抵缴所得税。如法国政府规定,凡研究开发投资比上年增加的企业,均可以申请按增加额的50%抵免所得税。

二是普遍实施加速折旧政策。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固定资产的平均折旧年限仅10年左右,年折旧率为11%~12%。通过加速折旧政策的实施,以加快技术设备的更新。

三是建立科技发展准备金制度,即允许企业按照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科技发展准备金。如韩国税法规定企业可按销售收入的3%(技术密集型企业为4%,生产资料产业为5%)提取技术开发准备金,并允许在3年内用于技术开发费、技术信息和培训费及有关技术革新计划资金等方面。

四是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如美国税法规定公司委托大学或科研机构进行基础研究,所支付的研究费用的65%可以从所得税中予以抵免,并对新产品的中间实验产品给予免税优惠政策。在科技税收优惠的税种选择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三大税种上。发达国家一般都将公司所得税作为科技优惠的重点。在增值税类型的选择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都选择消费型增值税。在个人所得税方面,对个人获得的科技奖励、特许权使用费收入都实施优惠措施。

西方发达国家科技财税优惠政策的具体做法,对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中国而言,具有特别重要的借鉴意义。近年来,随着国内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跨国公司已经开始将中、低技术向我国转移,在部分领域,高端技术也开始向我国转移,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将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制造业转移到中国。从我国国内企业的现状来看,整体技术水平还较为低下,受技术开发力量、技术开发经费等的制约,企业技术开发能力还相对弱小,技术创新严重不足。在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三、发达国家财税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1.要充分利用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的有关规定,在3年过渡期内继续保持原有的有关促进技术进步的政策的同时,应逐步建立一个以政策性银行的低息贷款、向研究型机构的R&D活动提供财政资助和特别财税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促进技术进步的政策模式。3年过渡期满后,政府贷款利率或贴息水平必须控制在WTO相关规则允许的范围内。财政的资助必须是非专向性的,并不超过工业研究成本的75%或部分前技术开发活动成本的50%。2.进一步加大对技术进步的投入力度。鉴于长期以来政府研究与开发投入的严重不足,可以考虑规定一些硬性的指标,要求政府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及财政收入的比重必须达到规定的目标值。安排的科技经费要集中用于加快发展高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以推动新兴产业的崛起,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要用于我国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使传统产业能够焕发出新的活力。在科研经费的使用方面,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严格的招投标制和课题负责制,确保政府科技经费的有效使用。同时,政府科技经费的使用应坚持有偿使用与无偿使用相结合的原则,凡基础性研究,政府应实行无偿投入,应用研究及实验发展方面的经费投入以坚持有偿使用为原则,政府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以贷款的方式向科研机构、大学、企业及其他机构提供资金,这些相应机构必须用自身的科研成果转化的收入来还本付息。

3.财政扶持项目应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在政府财力相对有限的情况下,运用财政扶持和引导技术进步必须要突出重点,讲求效率,而不能遍地开花。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技术改造项目应重点选择关系国家安全的产业、公益性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竞争性产业。

4.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的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为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提供支持的制度体系,建立和完善促进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法律法规,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制度保证。政府财政可通过税收优惠、财政投融资及政府采购等手段,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的扶持力度。为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还可从信息、技术人员培训及其他服务等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支持。

5.必须通过各种财税政策手段的综合运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在财政政策手段的运用方面,首先必须充分运用好财政贴息这一手段。高新科技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的投资领域,对这一领域,除国家进行少量的直接投资外,可以借助于财政贴息杠杆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该领域。财政贴息向高新科技产业适度倾斜,加大对该产业的政策扶持,有利于拓宽融资渠道,推动该产业的发展,并相应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使整个产业结构能从低级化状态向高级化状态转化。在传统产业部门,通过财政贴息手段的运用,使企业在技术改造缺乏资金的情况下,能够以国家信用作支撑,获取金融机构的贷款,充分调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

6.必须改变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实现税收优惠由区域倾斜转变为向产业倾斜。税收优惠政策措施要能体现和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的基本要求,对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及其他需要积极鼓励发展的产业,应根据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税收优惠。在流转税方面,除实现增值税的转型外,应对高科技产业在增值税政策方面实行适度倾斜,使高科技产业增值税整体负担率能大幅度降低。对进出口税收政策要做出适当的调整,改变目前进出口环节大面积实施税收优惠的做法,应只局限于对高新技术及设备的进口,视不同的情况给予税收上的优惠。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应按照税收的国民待遇原则,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特别是在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上要尽快统一。统一后的税收优惠政策,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充分体现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可实行减免所得税的税收优惠。在运用减税、免税、低税率和零税率等直接税做优惠的同时,更要特别关注加速折旧、纳税扣除、税收低免、投资抵免、税收饶让等间接税收优惠方式的运用,实现科技税收优惠方式的多元化。

7.要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作用。随着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推广实施,政府采购规模将越来越大,政府采购的范围也将日益扩大,相应地政府采购活动对国民经济总量及国民经济结构所产生的影响将越来越大。为了扶持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企业技术进步,在政府采购方面,必须尽可能地多采购本国产品,对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实行倾斜。只有在国内不能提供或技术性能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才可考虑采购外国生产的产品。

参考文献:

1.刘群,李倩.发达国家科技税收优惠政策的运用.经济日报,2002-11-19.

篇6

为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刺激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国务院也颁布与实施了一些财政税收政策。如在企业所得税方面,规定国务院批准的高科技产业开发区的高科技企业,按15%的税率征税;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年度起免征所得税两年;同时对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服务于企业的技术成果、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技术收入暂免征所得税;我国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外商投资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按15%的税率征税;从获利年度起,第1—2年免税;减免期满后,仍为先进企业的,可延长3年减半征税。并且,我国的《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和“关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有关财务税收问题的通知”(财工字[1996]41号)中明确规定企业用于技术开发的经费可入成本,增长超过10%时,另加50%税前扣除的优惠。这些措施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刺激了企业进行科技投入的积极性。但就目前来看,现行优惠政策基本属于税收优惠,体现在税率降低和税额的定期减免,其他相关措施不足,没有形成一系列多角度、多渠道的优惠政策。

一、现行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

第一、税收优惠对象选择上不尽科学。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是一种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即只是针对高科技产业区、经济开发区。这种做法有悖于平等竞争原则,区内、区外的企业享受的政策优惠差异较大,在同等技术条件下区外企业享受的优惠较少,不利于企业间公平竞争。同时这也给企业避税创造了条件,区内外政策不同导致区内注册、区外经营现象普遍存在,不利于税收征收管理。

第二、现行所得税制在鼓励科技进步方面存在着一些限制性因素。主要表现在直接性优惠过多、间接性优惠不足,特别是内、外资企业适用的两套不同企业所得税制与高科技企业所得税优惠产生交叉,并且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总体上多于内资企业,存在着技术水平相当条件下的内外资企业的非公平竞争问题。

篇7

从经济的角度来说,财税就是政府从国民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资金来满足社会的公共建设需求,使国家的资源得到优化,使经济建设得到稳定发展。财税政策是政府以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为指导思想,为了实现某些预定的目标而根据本国的具体实际情况,综合地运用各种财税手段来调节国家的经济运行,其目的是使经济稳定发展。所以,财税政策与经济的关系是经济状况决定财税政策,财税政策的制定必须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最终财税政策制约以及影响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笔者通过自身掌握的有限的理论知识以及工作实际经验,深刻地感受到财税政策在经济增长以及产业结构中的作用,特作此文,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财税政策;经济建设;影响及作用

市场经济要求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当微观调控达不到这样的目的时,国家会通过财税政策、经济杠杆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来达到产业的调整以及优化的目的。如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变动税率来引导行业的发展;通过对高新技术设备折旧的倾向来刺激高新科技的飞速发展;通过信贷政策来改变资金的投放与使用,通过财政补贴来引导投资的方向,从而优化了产业结构,这是财税政策的闪亮点。但是,从目前的经济状况看,财税政策的应用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它的存在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在这里不妨讨论一下,希望能够促进我国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

1当前我国财税政策存在的不足之处

1.1许多财政的支出与补贴没有真正地发挥其作用我们知道,政府通过投资以及补贴是为了引导一些企业进行环保技术的研发以及高新科技企业技术的改革与创新。但是,纵观我们经济发展的现状,其效果甚微,投入远远大于产出。大家可以看到由于利益的驱使以及地方的保护行为使许多企业在资源、商品、价格上与政府的政策及原则背道而驰,出现了越是补贴,能源越高消耗,环境更是高污染。最后是国家收入减少、企业收入剧增、环境污染严重。导致雾霾长期存在。这不仅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了全球空气环境的净化。总之,国家治理环境的投入与优化政策不少,但是其产生的效率却很低。另外,我国在高校技术研发上也给予企业极大的优惠,以此鼓励他们自研、自创。但是有不少企业在政策面前动了许多不该动的脑筋,在科技研发上偷工减料,在资金运用上“张冠李戴”。总之,资源浪费、污染严重、资金挪用、科技含量不高等事实说明了一切。

1.2某些地方财政投入不足,手段也比较单一相对国际指标而言,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上,财政投入远远不足。据有关统计表明,如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综合治理环境污染的投资占GDP的20%左右,实际也证明该比例在1.5%左右时,污染会继续加重;比例在3%以上,环境有可能改善。目前我国仅占1.5%,这远远没有达到我们想要的目标。并且财政调节的方式十分简单,目前其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入以及银行贷款,缺乏合作、民间联营等其他手段。在税收优惠政策上,主要考虑了其生产环节,没有考虑对空气的污染以及减少原材料和投放而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另外在支出上,除了在财政预算内给予支付外,缺乏其他的支付手段来灵活地调整财政支出。这样导致许多企业以及事业单位千方百计地加大预算支出力度,大量地投入生产,对资源的利用、环境的污染、产出的比例毫不关心,从而大大地影响了财政资金使用效果。

1.3短期政策变动频繁,节能环保税制不高,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我们国家为了扩大内需以及带动国内的经济建设发展而制定了一些短期政策,我们还知道虽然短期政策是为了解决目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和谐因素而临时制定的,但是短期政策的制定与时间上都应该有个过渡期与衔接期。可是,纵观我们的银行存款的利息调整、油价的涨跌、各种税收的调整等关系到民生的问题变化极度频繁,让百姓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另外,对于节能环保这方面,目前罚款的政策比较多,但是税收征收的点不多、不高,缺乏征收的广度与力度。

2如何完善上述政策应用的不足,使其充分发挥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2.1增加低碳经济预算科目,加强监督力度,使其投入真正地发挥作用(1)为了保证公共财政的有效性,也就是将有限的经费花在“刀刃上”,所以政府要设立详细的绿色预算体系,并从设置低碳预算科目开始,严格地安排财政支出。(2)加强全过程的监督力度,设置低碳体系后,要有制度与手段加以跟踪与管理。如通过立法规定每年在低碳经济中财政支出的额度与增长度,并将额度与其详细科目一一对应,来监督专款专用。此外,在建设性预算中增大低碳经济的投资比例,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在专款专用过程中还要加强社会舆论与单位自律以及法律法规的监督力度,对于骗取专款的、截留专款的、挪用专款的,对于主要责任人以及单位,除了要进行严重的经济制裁外,必要时,还要追究其刑事责任。

2.2提倡循环经济,加大必要的投入,灵活运用各种财税政策(1)所谓循环经济就是要求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实现资源优化、废物减量化、无害化。从而改变过去粗放管理经济模式下所带来的高投入、低产出、重污染。所以,循环经济是目前许多国家非常重视与关注的问题,也是我国必须要整治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全民乃至人类的生活健康。(2)加大这方面的投入,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治理环境污染是一项基本国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并且需要政府大力的支持与鼓励。但是,在目前财政有限的情况下,国家应该集中在水利、新能源的建设上,用来支持新科技的研发、推广与利用,并关注专项资金的运用问题。(3)加强财税政策的实施,财税政策的应用“立竿见影”,因为它直接作用于企业。所以,我们要抓住这一点,改变过去只是给予税收优惠的政策,缺乏全方面税收考核力度。因此,要扩大各个方面的征税力度。如为了防止能源遭到破坏以及严重污染问题,需要对企业扩大这方面的征税范围,将水、森林、草地、非再生资源纳入征税范围,并且是高税率的。还对噪音、垃圾的存放、空气污染征高额税。这样可以加速循环经济的进程,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2.3投入方向还应该关注服务业为了加速产业升级,政府的财政投入还要关注于服务业。重点投向公共服务业,如科教文化、公共卫生、通信交通等行业。通过调整这些行业的资产折旧来鼓励他们进行创新改革,支持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增加这些企业的税前列支范围,让他们获得最大的税收优惠。

2.4加大对新农村的扶持建设力度我们知道经济发展的最突出表现是缩小了城乡差距。所以,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对县区农村的财税转移支出政策,逐步优化转移支出的结构,将转移支出更多地倾向于落后的边远山区,实现公共服务的均衡化,如加大新农村的公共设施以及道路的修建,增加山里人们走出来的机会,关爱山区人们的饮食建设,支持他们的农业化发展,做好粮食补贴、各个电器设备下乡工作,同时在税收与补贴上做好农村的生态平衡与旅游工作,这样有利于缩短城乡差距。另外,要全面推广新农合医疗制度、养老制度,真正地解决过去农村长期遗留下来的看病难、养老难的习俗。这样也符合我国国情,体现了我们经常说的“农村经济搞上去了,我国的经济也就搞上去了”的道理。

2.5缓冲民生政策变动的时间,调控收入分配的差距发展经济强国,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其目的都是构建和谐社会。但是百姓对涉及民生利益有关的一些政策理解需要时间,要有一个过程,所以,这方面的政策运行视乎有必要放缓些。另外,调整收入差距的力度要加大。要增加财政预算支出来保障社会低收入与需要扶助的人群,建立一系列的医疗、住房、取暖、入学、医疗保障体系。再有,要减轻中低档次收入人群的税负,增加他们的个人收入。对于高档次人群以及富豪人群,国家要尽快出台一些对其个人收入进行二次分配的标准与法律制度。这样就使得社会财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减轻收入分配的不均,体现“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

3结语

总之,国家的宏观调控中包括财税政策,所以我们一定要从财政政策这个见效快的方面出发,充分发挥其作用,使之服务于经济建设、作用于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寇铁军,安忠志.促进经济发展方向转变财税政策作用探索[J].地方财税研究,2010(01).

篇8

论文摘要:所得税的收入是我国财政收入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占全部财政收入的20%以上,其地位,仅次于流转税而居第二。所得税是对利润的征税,所得税具有税负不转嫁、不隐匿,税负公平,调节力度强的特点。现行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存在问题,对经济的产生影响,需要完善现行所得税制度。

所得税是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而课征的一类税种的总称。所谓所得额是指纳税人在某一纳税年度的收人总额减去税法规定准予扣除项目金额后的余额。我国对所得额的征税分为法人所得税和自然人所得税。从我国现行税制的设置来看,第一层次的调节是流转税,它是对销售收人的征税,一般是按全额或增值额征税,如消费税、营业税、增值税;第二层次的调节是所得税,它是对利润的征税,一般是按纯所得征税,因为流转税和所得税的纳税人是同一人,若流转税按全额征税,所得税必然按净额征税,以避免重复征税;第三层次的调节是财产税,它是对财产的价值或数量征税,在整个税制体系中,是辅税种,以弥补流转税和所得税课税的不足。所得税作为整个税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同于其他税类的特点:

1.税收负担的直接性。所得税一般由企业或个人作为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而且税负最终由企业和个人承担。由于纳税人就是负税人,税负不能转嫁,所以被称为直接税。直接税的最大优点是政府对谁征税、谁就缴税,能达到政府预期的税收政策目标。

2.税收分配的公平性。所得税如果采用累进税率征税,能体现量能负担的原则,所得多的多征,所得少的少征,无所得不征。所谓累进税率就是随所得增长而逐级递增的税率制度。它的最大特点是矫正贫富差距,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经济,达到税收公平的目的。

3.税收征收的公开性。所得税是直接税,一般不转嫁。所得税在征收方式上一般由企业或个人申报缴纳,采用按年计算,按期预缴,年终汇算清缴,多退少补的方法;在征收环节上选择收人分配环节,是对利润的征收,所以,所得税征收具有公开性、透明度强的特点,易于征纳双方贯彻税收政策。

4.税收管理的复杂性。所得税是对所得额的征税,不论是企业或个人都要核算自己的纯所得额,相对比较流转税对销售收人计税而言,所得税的计算显得复杂,核算水平高,征收管理的成本高,难度大,所以所得税客观上要求整个社会有较高的信息化、核算水平和管理水平,才能将税款及时、足额、稳定人库。

5.税收收人的弹性。所得税是以所得额为征税对象,而所得额是随国民经济的发展变化和国民收人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收人可靠。同时,所得税采用累进税率,能够自动适应国民经济周期的变化,随经济的繁荣和经济衰退而发挥稳定器的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我国现行所得税制主要设置三个税种,即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以下简称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1994年所得税制改革,第一步先将性质不同的内资企业所得税归并,统一开征企业所得税(对内资企业使用);保留1991年7月改革的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对涉外企业使用),第二步,将内、外分设的企业所得税统一。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将对中国公民和外籍公民分设的三税合一,统一开征个人所得税(内、外统一)。1994税改至今,已经9个年头,所得税在组织财政收人,特别是调节经济、缩小贫富差距、缓和阶级矛盾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赖于税收的贡献,但所得税在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改革。

一、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存在问题及对经济的影晌

(一)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也称法人所得税,是对企业的所得额征收的一种税。我国的法人所得税有两种,它们是内资企业所得税和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这两个税种的共同点是:第一,两税种都是对利润所得的课征;第二,两税种的名义税率是一样的,内资企业所得税的税率是所得额的33%,而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的税率是所得额的300!0(中央),所得额的3%(地方),综合税率为33%。而两税种的不同点是:

1.在所得税收制度上内外资企业不一致,内外资企业分别适用两套税法。内资企业适用企业所得税涉外企业适用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对法人利润征税采用内、外两套税法,一是违背了税收公平原则,特别是加人WTO一年后的今天,仍用内外两套税法的作法,有悖于国民待遇原则。二是内、外两套税在具体执行时,易造成误解,甚至是税收歧视。三是内外两套税法不利于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

2.内外两套税法,确认所得额时税前扣除执行标准不一样。在扣除所得项目和比例上内资企业远远低于涉外企业,使涉外企业扣除项目金额多所得额少,从而税金也就少了,比如坏账准备金的提取比例,内资企业是年末应收账款的5%,而涉外企业是年末应收账款的3%,象计税工资、计算折旧的残值率、捐赠的扣除等扣除比例均不一样,存在内资低、涉外企业高的现象。其结果外商税负轻于内商税负。

3.内外两套税法,税收优惠政策不一样。我国是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下,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建立涉外所得税制,90年代初将涉外税制进行归并,建成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至今。当时中国为了大量吸引资本和技术,对外商规定了诸多税收优惠条款,比如:税率的优惠,特区减按巧%或24%征税,生产性企业的二免三减半;再投资退税;加速折旧等优惠。这些仅对外商用,这是非常英明和正确的,但今天情况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政治、经济稳定、投资的硬、软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所以要适时调整。

4.内资企业所得税本身的有些税收优惠政策有些滞后。比如为支持发展第三产业的税收优惠,象副食品厂、服务业等等,过去是人民必须品,收费标准低,行业盈利少,免税鼓励其发展,而现在某些副食品、成了人们的调味品,价格上涨幅度很高,利润客观,可以取消减免税优惠政策。

5.内、外两套所得税在保护环境、促进科技进步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取向上,用直接优惠多,而间接优惠少。西方国家在保护环境,促进科技进步的税收政策方面,有的是单独立法征税、有的使用间接优惠为主,直接优惠为辅。比如美国关于企业亏损弥补规定,可以向前三年,向后7年弥补,比较灵活;关于科技投资,超过一定百分比,可在所得税前列支部分投资等等。我国是利用废气、废渣、废液产生的利润,在计算所得税时允许税前列支,基本上是有利润才扣除,不与企业承担投资部分风险,不利于企业积极从事环保,科技方面的投资。

(二)个人所得税

1.个人所得税实行分项课征制。国际上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有三种类型:一是总额课征制,如美国;二是分项课征制(我国);三是总额和分项课征制(如西欧一些国家)。一般财务会计核算水平高,纳税意识强,金融发达,非货币化程度高,电子货币使用普遍,征管手段高的国家,采用总额课征制,反之,易采用分项课征制。我国采用分项课征制,是符合当时的条件的,但时至今日,存在的问题:一是分项课征制,即分项确定收人、分项扣除、分项计算,易使纳税人收人化整为零,解收人,逃避税收。二是分项课征制,在税率制度上,不利体现所得多的多征,所得少的少征,无所得不征的累进税率制度,不能真正体现公平原则,不能体现富人缴税,穷人享受福利的思想。

2.个人所得税征税范围过窄,调节力度有限。

3.个声沂得税免征额过低,易使富人税变成穷人税。

4.个人所得税工资所得采取个人申报缴税,未考虑家庭人口间题,生计费扣除标准一样,有失公平。

5.个人所得税在征收方面存在一是公民纳税意识差;二是征管手段落后;三是收人多样化且采用现金结算多;四是个人财产收人不明晰,不确定,所有这些因素都影响了个人收人所得税及时、足额人库,使应收的税款收不上来,出现富人不缴税、少缴税,穷人缴税的现象。

二、完善所得课税的对策

(一)完善企业所得税税制

1.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制。依照国民待遇原则,以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为基本标准改革现有企业所得税,实现内外两套税法的合并。改革要按统一规范的原则进行.科学界定纳税人和征税范围,统一税基、统一税率、统一优惠政策,参照国际惯例,规定税前扣除范围和标准,重点清理并消除带有歧视性的税收政策,解决好外资企业优惠多于内资企业,非国有企业优惠多于国有企业的问题,实现对、外资企业的税收平等待遇,提高内资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完善我国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除保留特定区域(如我国西部地区)优惠政策外,逐步取消其他地区性优惠政策,为不同地区和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取消内资企业对第三产业已到期的优惠政策。同时,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对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实行税收优惠,推动产业的优化和升级。

3.所得税的优惠方式由已往以直接减免税为主,间接减免税为辅改为间接减免税为主,直接减免为辅的方式,参与企业投资风险,鼓励科技进步,间接减免税的方式有加速折旧、投资抵免、费用扣除,科研开发基金等优惠方式。

(二)完善个人所得税税制

1.改分项课征制为总额和分项课征制。这一模式的具体做法是,在进一步规范目前分类所得的基础上,先以源泉预扣的办法预征分类所得税,在纳税年度终了时,由纳税人申报其全年综合的各项所得,由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税毛所得额,调整所得额和应税净所得额,并据以计算出年度应纳税额,对年度内已纳的税额作结算调整,多退少补。这样做一是符合我国国情,二是将多元化收人纳人个税的总控管理,以利于公平税收。

2.扩大征税范围,严格控制减免税。现行个人所得税的课税范围过窄,仅例举项,应适时扩展。对于一些个人的福利收人和从事农、林、牧、渔等个人收人超过扣税标准的所得应列为征税对象。对属于常规课税项目的国债利息,省政府和部委以上单位的奖励,股票转让等应考虑纳人计税范围。取消对偶然所得中一次中奖收人不超过1万元免税的规定。个人投资人股的股息、红利征收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征收有重复征税之嫌。具体解决办法,国际上有三种做法:一是采用归集抵免法;二是对利润征了所得税的,不再征个人所得税;三是采用低税率征税。据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现状,采用第三种方法,在征收企业所得税后个人分得的股息、红利所得,计算个人所得税时,由现行税率20%调低至10%或5%,以降低个人投资所承担的过高税负,减轻重复征税,刺激个人投资。

3.合理确定费用扣除项目和扣除标准。扣除项目应包括纳税人为取得纳税所得发生的支出,基本生计费用和特别扣除费用,扣除标准要考虑纳税人的婚姻状况、赌养人口、年龄和健康状况、医疗、教育费用等因素,并根据收人、物价水平等因素适时调整,以体现公平原则。

4.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由800提高到1500元,以真正体现富人缴税、穷人享受福利。

5.提高公民纳税意识。要让每位公民知道,小偷偷的是别人的钱,而偷税偷的是国家钱也是大家钱。所以要大力宣传税法、执法、守法。对于违法者,严惩不怠。完善代扣代缴与自行申报制度,建立纳税人编码制度。个人所得税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个人所得税税源监控机制。要在继续完善代扣代缴与自行申报制度的基础上,尽快建立纳税人编码实名制。以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持,加强与银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海关、公安、法院的配合,对纳税人的账户、号码等实行全面的监控,防止税源流失。

(三)加大税收优息政策的科技导向

篇9

一、国内外自主创新科技平台建设的发展现状

自主创新科技平台由大型科学仪器装备、自然科技资源、科技文献信息、科学数据、科技成果转化、网络科技环境等物质与信息系统和以共享为核心的管理制度、以及专业化人才队伍组成。

国外自主创新科技平台建设起步早,成效显著。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制定了发展本国孵化器的规划、措施,以推动本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美国政府推行科学数据开放共享国策,财政设立专项资金连续支持数据中心群的建设,同时,利用法律手段保障其信息畅通,在数据共享的10年间,为经济增长提供了0.5%的年增长率。以色列通过“孵化器计划”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的成就引入瞩目,通过制定激励政策、优化孵化政策等措施,大大促进了本国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目前,其高科技企业数量仅次于美国,在纳斯达克上市的高科技企业数量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美国微软公司在世界各地设立微软技术研究院,吸纳了全球范围内最优秀的软件设计人才为其工作,及时跟踪、了解全球技术创新的脉搏。依靠其技术创新平台,微软构筑起了强大的技术创新体系。

国内科技平台建设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创业中心已成为创业平台的主要形式。目前,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已发展至约500家,其中,国家级创业中心109家。据火炬中心对全国464家创业中心的统计,共有孵化场地151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3213家,在孵企业从业人员552411人,累计毕业企业11718家。2004年,全国创业中心共拥有孵化基金67亿元,在孵企业申请专利12134项,其中,发明专利3548项。

企业技术中心已成为企业科技竞争力的主要推动力。目前,全国拥有省市以上认定技术中心的企业已发展到2878家,其中,拥有国家认定技术中心的企业332家。至2004年底,332家企业共拥有有效发明专利4213项,平均每家企业拥有12.76项。2004年申请并获得受理的专利20507项,其中,发明专利10619项,平均每家企业62项和32项。2004年,332家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共拥有科研仪器设备原值703.58亿元,平均每家企业2.13亿元。

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在北京、上海、重庆等大城市已先行一步。重庆市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共建、整合为主、新建为辅、以共享为核心、以补贴为手段”的原则,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运用共建共享机制,对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等资源进行重组和建设,构建起了开放高效、体系完备的物质和信息服务系统,并建立了专门的资源共享网站。其他许多中小城市已意识到资源共享平台对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绵阳高新区自主创新科技平台建设的机遇与基础

国家推行自主创新战略,要求在经济和科技战略中集中体现自主创新,在科技任务中切实落实自主创新,在体制机制上有效保障自主创新,在政策措施上引导和激励自主创新,不仅指明了高新区推进自主创新的方向,而且为绵阳高新区加快自主创新科技平台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平台建设与发展。《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的和施行,为高新区科技平台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依据。《纲要》是国家推进科技进步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推进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科技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推进科技平台建设,将全面提高高新区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创业、创新、资源共享的系统化支撑体系,激活各类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科技平台建设是高新区“科教兴区”的前提和基础。科技平台建设,是“科教兴区”的主要内容之一。推进科技平台建设,有助于绵阳高新区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提高科技平台的装备水平和资源的利用率,提升科技创新和研发水平。

目前,绵阳高新区已建有国家创业中心、生物医药孵化器等创业平台,具有一定的基础,在更强有力的政策条件下,创业平台将发挥更大的辐射带动作用。高新区内企业以电子信息、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为主,在建设研发平台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科技城建设形成的资源和信息技术优势,也为建设资源共享平台奠定了基础。

三、加快推进绵阳高新区自主创新科技平台建设的对策

(一)自主创新科技平台建设的总体思路

自主创新科技平台建设,必须以《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为指导,以全面提高高新区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区域竞争力为核心;以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为重点,以有利于创新、创业发展为主线,以建设创业平台、研发平台和资源信息共享平台为主要内容,以信息共享带动实物共享,突出建设重点、突出特色;以电子信息、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的支撑,依托西南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创业中心等孵化机构、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探索科技平台建设的多种模式。

科技平台建设中,应鼓励、引导不同的机构积极探索适合本单位、本行业整合科技资源的独特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应深入研究高新区科技平台建设中观念、文化、体制等深层次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争取经过较短时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若干个有活力的机构和产业,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效利用现有科技资源的创新、创业及资源信息共享平台网络。

科技平台建设中,应注重科技平台对高新区优势产业的技术源头支持作用、孵化培育作用,对其他产业的技术辐射带动作用,推动高新区优势行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围绕优势产业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增强产业集聚力和竞争力,最终形成布局合理、分工细化、关联度高、梯次化的产业集群。

科技平台建设中,应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建立涉及各部门之间、资源提供者和资源利用者之间的共享和利益机制,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善经营、既了解传统科研组织模式又熟透科技产业成长规律、既能充分利用本系统力量又能广泛整合社会资源的创新型人才。

(二)自主创新科技平台建设的基本原则

----体现特色,突出特点。坚持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相结合,依据科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按照高新区不同类型科技平台资源的特色,突出重点,优先构建以电子信息、新材料与生物医药产业的研究开发为核心的科技平台。

----综合集成,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大学及科研院所的资源优势,依托现有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创业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按照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要求,扩充增量,激活存量,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资源的潜能。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按照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科技需求的优先顺序,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积极稳妥地推进科技平台建设。

----政府主导,多方共建。充分发挥高新区对科技资源供给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省级、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参与科技资源整合和科技平台建设的合力。

----创新机制,激发活力。创新促进机制,实行政府主导与企业化运行相结合。创新运行机制,使市场成为调动和配置科技资源的主要手段。创新共享机制,使科技平台面向研究、开发、产业化等不同环节的创新主体。消除科技平台所有者、经营者、使用者之间的壁垒,降低创新成本。

(三)自主创新科技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

高新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主要应涵盖三个方面:一是创业平台;二是研发平台;三是资源共享平台。

1、创业平台建设。创业平台的建设应着力促进企业孵化、创业投资、人力资源、信息服务的有效结合,形成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构筑科技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创业平台的建设要努力形成设施规模化、服务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资源网络化、运行市场化、发展专业化、功能效益化,成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的主要载体,成为科技创业者的理想家园。

同时,应通过政策、资金和体制调整,使创业平台发展成为形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服务市场化的孵化体系;发展成为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特色鲜明、辐射力强、环境优美的孵化基地;发展成为经营特色化、动作规范化,主导业务鲜明,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企业家管理创新的创新基地。

当前,一是要加快创业平台的硬件建设,促进创业中心等创业平台的建设,完善高新区和区内各类科技园的服务功能,营造科技产业化的良好环境。二是要加快创业平台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进程,探索创业平台的产业化、效益化路子,推动创业平台的市场化改革。三是要建立健全创业平台风险投资机制,以政府引导资金吸引社会多元化资金投入,形成多元参与创业平台建设的格局。

2、研发平台的建设。研发平台的建设应着力促进绵阳高新区企业技术中心的质量和数量建设,加速企业依靠研发平台进行自主创新,进行产品升级的进程,加速企业依托技术中心进行产品研发、人才汇聚、成果转化的进程,加速企业技术中心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结合,减少企业的研发成本,缩短企业开发新产品的周期。

同时,通过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引导更多的企业建立适合自身特色的企业技术中心,并引导企业技术中心加速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运行机制;引导企业技术中心形成超前研发、产品开发、科研管理和孵化的能力;引导企业技术中心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科技资源的有效融合,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相互转化,形成全方位资源整合机制;引导企业技术中心建立研发过程保证机制,实现市场催化、成本控制和时间优化三者的有机统一;引导企业技术中心建立完善多样化的激励机制,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当前,一方面,要从政策、资金等方面推动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的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并积极支持其申报省级或国家级。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现有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增加研发投入,提高研发能力。

3、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应着力利用科研院所等单位丰富的科技资源,建立拥有同类科技资源的科研开发机构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有效机制与渠道,建立以面向企业创新为主,以开发和低成本为特点,以共享为核心,促进创新要素流动、聚集和高效利用的科技资源的社会共享平台。

同时,应着力破除科技资源的拥有者、经营者、使用者之间的各种壁垒,建立科技资源信息共享的运行机制,实现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和技术研发信息资源共享,以降低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本。

当前,主要是要完成科学仪器设备的调查统计,建立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使用制度、措施,建立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体系,形成大型科学仪器装备资源共享平台。要依托创业中心、生物医药孵化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业与研发平台,通过资源共享网络,实现成果转化公共服务的信息共享,实现各载体的政策共享、孵化空间信息共享、孵化单元的价格公开共享、孵化空间的服务共享等,为创业者提供一个便捷、高效、可比较的信息空间。

(四)自主创新科技平台建设的政策措施

1、投融资政策。应本着“谁投资、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确立投资主体地位。一是多种方式融资,千方百计增加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二是畅通金融机构投资渠道,培育风险基金的发展。三是争取财政设立平台发展专项资金,发挥产业导向作用。

2、财税政策。应落实国家有关科技平台建设的优惠政策,利用税收优惠杠杆,促进平台建设。同时,积极申报国家各类高技术发展专项,争取国家的财税支持,争取省、市对科技平台建设的支持。

篇10

论文关键词:自主创新,建议



一、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



中国经济持续20多年的高速增长,但始终困扰我们的一个大的问题是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科技水平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这种格局的影响非常深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企业的技术基础都比较薄弱。在前些年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企业用于产业发展的技术来源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引进技术解决的,加之对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工作的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有些企业的研发系统已经出现了被边缘化的倾向,技术对外依存度仍超过50%;中国是世界制造大国,但重要的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我们出口已位居世界前列,但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品牌或知识产权的只占10%。我们清楚地意识到,大国经济必须要有技术支承;中国工业化最终要靠自有的技术来源。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柱产业,缺乏自主品牌的庞大生产能力,缺乏知识产权的制造业,缺乏创新能力的众多企业,从经济角度看,处于增值链的低端,不能分享高附加值的利益;从安全的角度看,中国大多数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二)创新能力转化为生产力动力不足。我国目前的生产、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任务更多是由高校完全承担的,使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成了企业的科技研发主体。全国拥有普通高等学校1792所中就设有科研机构316家、全国范围高校科研成果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也只在20%左右。由于大量科技成果非企业自主承担完成,使科技成果转化多了若干环节,大大降低了转化率。企业现有的技术创新活动也主要处于低层次,基本上没有涉及战略性的超前研究开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开发和大规模的系统性技术集成等,高端的技术创新活动大多被跨国公司所垄断。



(三)创新能力财才两缺。我国的研发经费投入还相当不足,研发人才短缺现象比较严重。比如对于研发人员相当集中的高新科技工业园区,国外每开发10平方公里,一般需要1.5~2万名高新技术人才,而我国情况比较好的华东地区的4个高新科技工业园区,按规划面积要9~10万名高新技术专业人才,至今也只有4万人。一般认为,企业的研发费用占其销售额的2%,企业才能基本生存;当达到5%以上时,而国内的许多企业经营者存在短视行为,受急功近利的商业文化的影响,企业经营者缺乏创新精神,制约了自主创新意识的强化。



二、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潜力剖析



(一)研发投入有所上升。企业的最大特点是贴近市场,尤其是能前瞻性地掌握市场发展所产生的潜在需求,使其研究开发的目标更具针对性,更能体现以市场为导向。目前,我国的很多的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这一点,不断加大企业创新能力的投入。例如,联想集团在完成了与IBM部门的并购之后,研发人员比例超过20%,消化1500项IBM专利。并打算今后每年将把营收的2%投人到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



(二)企业与高校正寻求长期高效的合作。有统计显示:在上海企业中技术含量高的发明专利仅200项左右,而上海普通高校每年的R&D课题就超过1万项。集团企业努力将长期规划分解到“产学研”合作项目中去。宝钢成立的“产学研合作推进会”曾先后在国内几十所高校“巡游”, 都是长期战略性产品。



(三)国际交流日益趋近。我国企业在进行研发活动已不单单把目光停留在国内或本企业内部,在加强自主创新的同时,加强国际合作,提升我国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海尔集团在2002年已向香港引人业务,海尔香港分公司将招聘20一30名员工。目前,海外业务占集团整体营业额比重只有1/3,因此,未来将扩展海外市场,并期望在只至五年内扩展至占整体业务的2/3。



三、 如何利用法律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潜力



中国的发明创造比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速度都要快,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具有潜力,我们现在要做到就是完善相关法律环境,为专利发展推波助澜。



(一)完善高校与企业技术合同、实践合同制度,建立高校科研学员进企业,增加大学生就业率。在中国,16%的专利来自学术界,而在美国和日本,该比例分别是4%和1%。这就导致创新产品转化为生产力动力不足的现象存在。事实上,我们如果能巧妙协调我国高校教育实践不充分和企业缺乏创新人才的矛盾,就不仅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还能够缓解金融危机下的就业矛盾。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我们应该规范其中的法律环节,避免出现因法律缺位导致的市场秩序混乱,关注高校与企业在研发过程中签订的技术合同规范性、参与研发的学员的物质保障条款和就业条款、奖励条款、教学实践条款。一方面注重鼓励大学生为进入高新技术产业而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水平,另一方面又能够为大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提供现实空间。



(二)适度优惠的金融税收法律体制,给企业注入创新资金。政府应该在资金与政策上方面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投资力度,采取财税优惠等有效措施鼓励社会资本的进入,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企业从创新中得到现实或长远利益的良好环境。扩大和完善自主创新的金融担保机制,拓展企业自主创新的融资渠道,加大商业性金融机构对科技的投资力度。如要鼓励商业银行在信贷方面对企业的支持。



(三)深入贯彻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加大员工国际交流和培训投入,提高劳动者自身研发能力。据日本有关资料统计,工人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等级,技术创新者的人数就增加6%,而工人每提出一个有效的创新建议则能降低成本10% ~15%,而受过良好教育和培训的管理人员,因创造和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则有可能降低成本30%。这些足以说明人力资本投资的高回报率。新出台的劳动合同法中关于企业员工培训、服务期限、奖励激励制度的规定,如同宏观调控的杠杆,一方面解决企业饱受为他人做嫁衣之痛,一方面为企业职工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创造物质基础,在具体贯彻落实的过程中,国家相关审批制度



应该为企业员工出国培训的大开方便之门,企业应该把我经济危机带来的挑战,通过提高软件设施、员工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罗杰斯E. M.著.辛欣译.创新的扩散[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

[2] 刘浩.企业自主创新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企业活力,2006(8)

[3]陈明炜.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D],2005(12)

[4]尹艳林.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投资,2006(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