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提高文学素养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4-03-19 17:42: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快速提高文学素养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中生;文学阅读水平;高中语文
1.文学阅读水平提升的必要性
文学作品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浓缩了前人优秀的思想精髓,因此我们应当担负起学习文学作品和传播文学作品的重任,在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文学阅读水平,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水平,更加深层次的理解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精华,并且在阅读过程中逐步提升自我的文学修养。再者提高文学阅读水平是高中语文学习的关键所在,高中语文学习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语文水平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尤其是通过阅读课来培养自身的语文能力,因此提高自身的文学阅读水平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为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提高高中生文学阅读水平的几点见解
2.1 培养阅读兴趣为先导
要提高自身的文学阅读水平,首先要培养自身的阅读兴趣,只有树立了浓厚的文学阅读兴趣,才能全身心投入到文学阅读中,并真正参与到文学阅读活动中,从内心认可和喜爱文学作品,才能引导自融入到文学作品意境中,准确把握作者营造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阅读效率。因此,我们在文学阅读之余要培养自我的文学阅读兴趣,认识到文学阅读的重要性,把学习注意力集中在阅读活动中,保证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聚精会神,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要体会文学艺术的魅力,文学作品之所以具有特殊的魅力,正是因为其文字艺术性较强,文学画面感强烈,中心主题把握明确,我们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要发动思维想象力,在品读文字艺术的同时,将作品中的画面和场景进行还原,将自我带入到如诗如画的境界中,激发自我的阅读兴趣,从而逐步提升阅读动机。
2.2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正确的阅读方法至关重要,通常而言,文学阅读分为精读、略读和跳读,所谓的精读就是对作品的逐字逐句都进行展开研究,作者的每一个用词、每一段文字描述都要进行深刻的理解;略读则是快速阅读,在准确获取文章中心思想的基础上进行粗略的阅读,不深入推敲文字段落,以获取文章的整体思想为阅读宗旨;跳读则是选择性阅读,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章段落进行重点阅读。我们在文学阅读过程中,要准确把握三种阅读方式,对不同的文学作品进行选择性阅读,同时要把阅读和思考结合在一起,实现阅读和思考的统一,在阅读过程中体会作品的深意,并深入体会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透过文字的表象深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深化自我的阅读水平。
2.3扩展阅读视野、丰富课外阅读
高中生文学阅读不应当局限于教材阅读,我们应当积极扩展阅读视野,丰富课外阅读,打开广阔的文学世界。因此,我们应当课内和课外共同进行的阅读原则,在做好教材文学阅读的基础上,丰富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阅读材料。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阅读材料,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同时也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在大量的阅读来沉淀学生的文化积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为了更有效的提升文学阅读水平,我们可以发动班级同学共同参与到文学阅读活动中,开展阅读心得交流活动,把自己在阅读中的体会、心得、方法等进行交流和共享,实现全班级同学的共同进步。
2.4放飞文学阅读想象力
想象力是提升文学阅读水平的关键,我们阅读文学不仅仅是学习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放飞自我的文学想象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因此,在文学阅读中,我们应当透过文字来看到文本的中心思想,在与作者的情感碰撞中,真正做到和作者的情感对话,从而提高文学阅读水平。例如在屈原《离骚》的阅读学习中,我们不但要赏析作品的文字艺术性,体会文章辞藻华丽优美,同时要体会到优美文字背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放飞思维想象力,和作者的家国情怀和怀才不遇的惆怅情感融为一体。
2.5 文学阅读中的师生互动
老师应当参与我们的文学阅读活动,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学习氛围,老师要引导性的提出问题,为我们的阅读提供指引,避免在阅读中出现漫无目的的阅读,提高文学阅读的针对性,提高阅读效果。再者,教师要引导我们进行提问,尤其是引导我们自主提问,这样既能让为我们答疑解惑,同时有助于教师和我们一同参与阅读思考,活跃我们的文学思维,培养我们的阅读独立性。此外,文学阅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老师要时刻给予我们鼓励,让我们看到自己在阅读中的进步与成功,享受到阅读所带来的乐趣,这样才能激起学生不断阅读的动力。
3.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生文学阅读水平的提升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因此我们在文学阅读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培养自我的阅读兴趣,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同时扩展阅读材料,突破阅读视野,放飞阅读想象力,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提升自我的文学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张蕾.关于提高高中生阅读水平的几点见解[J].学周刊,2015(09).
篇2
[关键词]诗歌教学;以学定教;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
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能引导人们与之产生强烈的精神共鸣,给人们带来各种情境的艺术体验.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诗歌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文学的鉴赏力,提升鉴赏思维能力.更能使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高尚的人格和高层次的人生追求.
在现在的教学体系中,学生则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对诗歌仅仅是为了应试而学习,只注重其语言和知识因素,学生能识记和翻译就算完成教学任务,缺乏对学生鉴赏思维的引导和培养,不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以学定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尊重和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自,尊重其思维和活动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对知识主动思考,主动探索,而教师则从学生的教导者变为指导者和咨询者。
一、探究性教学与接受性教学相结合
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中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通过进行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2],并对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教学更为侧重学生对知识认知的过程,可以锻炼及展现学生的自身能力。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布置任务,让学生自主广泛的进行对资料的搜集,再通过课堂进行讨论,得出最终的结论。当然,接受性教学在诗歌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对很多知识如名词术语、概念之类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科的系统的基础知识等,还是要通过教师的讲解来进行学习。
二、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相结合
发散思维是指在给定的信息的基础上,通过进行一系列的联想、猜想、推想、合理想象等思维活动来开拓思路,从而产生更多的信息的思维过程。辅合思维则是指根据给定思维,通过比较发散思维得到的多种结果,最终得出一个结论。运用到诗歌教学中,对一句诗句,学生可以通过发散思维进行想象,对作者想表达的含义和感情可以得出多种结论,再结合作者背景、身份、历史情境等展开讨论,从而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追求的并不是结论是否正确,而是学生获得知识,得出结论的过程。
三、建立整体教学观念
在诗歌的教学中,为了应对考试,教师会着重让学生背诵一些名句,不利于学生对整首诗歌的理解。每首诗歌的思维一般都是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的。因此,在诗歌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诗歌的完整性,从诗人立意的角度整体对诗歌进行讲解,使学生在学习中融合诗歌的“情”“景”,理解诗歌的内涵。
针对以上教学方针,在诗歌的教学上,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实践:
1.建立学生主动参与,勤于研究的学习方式
由于年龄的限制,学生的知识面、生活面、阅历都比较窄,因此,学生想要真正能领会诗歌的含义,感受诗歌所寄托的作者的情感,首先就要了解诗人的生平,诗歌的创作背景等情况。对此,教师可以先简单对学生介绍诗歌及作者,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阅书籍等方式收集与诗歌、作者相关的资料,并总结归纳诗歌产生的条件、背景,当时作者的情况等。学生通过查阅大量而丰富的资料,能更为深刻的理解诗歌,与诗歌中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同时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勤于探究的习惯。与传统的单凭教师课上讲授相比,学生通过自主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对知识的掌握更为详细全面,同时,让学生总结归纳诗歌相关资料,也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音表达能力。
2.展现诗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对于白话文来说,诗歌的语言更为含蓄、深奥,学生对语言文体不熟悉,就对其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诗歌教学应能够展现诗歌自身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使学生迅速投入到对诗歌的学习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会花费时间,把诗歌全部翻译成白话文来讲解诗意,既枯燥又缺少美感,不能使学生感悟和欣赏到诗歌的魅力。所以,教师应采取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主动获取知识:
2.1吸引法
诗歌文辞优美,许多成语、名句、典故出自其中。教师可以从此入手,在教学中导入相关背景、民间故事等,必然能使学生产生追根求源的兴趣。
2.2开门破题法
一些诗歌本身就具有设悬手法,能使人遐想万千,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直接从题目入手,就此引入诗歌的整体感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求知欲,从而调动思维,主动学习。
2.3情景感染法
诗歌是诗人情感的表达,具有丰富的情感因素,想要学生感同身受,就需要教师设计导入相应的感情氛围。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富有激情的描述性语言、多媒体画面的展示、相关乐曲的播放等来创造情境,能使学生更直接感悟诗歌中情感,快速有效理解诗歌的内容。
除了上述之外,还有很多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情境表演法等,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多变,运用多种方法展现诗歌魅力,有意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思维,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最佳状态。
3.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悟”性
“悟”是体会和感悟,诗歌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的“悟”性思维,使其能体会和感悟诗歌意蕴。因此教师应加以引导,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融入诗歌的意境中,体察诗人创作时的感情,想要表达的主题,并鼓励学生说出自身的感受,持之以恒,自然可以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除此之外,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感染学生,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开展诗歌朗诵、诗歌接龙、诗歌比赛等活动,让学生感悟、体味诗歌的美好。另外,教师还可以依托课堂或课外活动,发动、鼓励学生自己进行诗歌创作,开展原创诗歌比赛等,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在诗歌教学中,重视教学方法的运用,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性,重视学生的感悟和体验,不但能完成教学任务,还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 应用型 实践创新
自 1999 年开始,高等教育较快速地展开了扩招,同时一批新建本科院校应时而生。截止 2012 年,我国新建(或新升格)本科院校已达 325所、独立学院 303 所,在校本科生人数达全国本科在校生人数的一半以上(含独立学院),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有生力量。特殊的发展历程决定了这些学校的办学使命是以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根本宗旨(或主体任务)。因此,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在实践高校职能、办应用型本科教育上应有很多不同特征或更加鲜明的目标特征指向。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办出特色,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树立多样化人才观,系统化人才观,大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等。就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在培养方向上,明确培养“具有深厚文化素养,有较高文学创作和写作能力,能从事文学创作、文案策划与写作、文秘、编辑、企业文化策划与管理、语文教学等工作,成为具有较丰厚的文化和文学素养等综合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门动态性很强的学科课程,学科知识和学术前沿日新月异。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思考”比传递知识更显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也指出“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看,不断探索改革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实践教学,通过丰富的实践教学内容,实现课程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目标,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突出所学有关知识和能力的实用性,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文案写作能力、文学原创能力、文字编辑能力、语文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专业操作技能,在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得到积累和夯实。更为主要的是,在这一实践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以内在体验的方式参与教学过程,在过程中悦己纳人,理解社会和人生,使人的精神世界受到启迪,人的生活方式得到建构,从而实现人的价值,成为具有高尚的人品和文品,有较丰厚的文化和文学素养等综合素质的新型应用型本科人才。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良好的理论素养和业务素质、专业技能的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从微观上重点赏析重要作家作品,进而提高其文学作品的赏析、批评及创作能力,为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以及从事企事业单位的文秘、宣传等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我校对于该课程建设十分重视,立志把本课程建设成为立足我校办学特色,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优秀课程。并且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与其他高校同类课程的交流,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争取将本课程建设成为具有更高理论性、更强实践性、更能体现我校语言文化教育特色的校级精品课程。
一、明确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通过对新型应用型本科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创新教育理念,明确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制定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推进课程群建设,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倡导自主学习,推动以市场需求、职业需要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体系为主体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模式的发展,为广西新型应用型高校培养出具有深厚文化素养,有较高文学创作和写作能力,能从事文学创作、文案策划与写作、文秘、编辑、企业文化策划与管理、语文教学等工作,成为具有较丰厚的文化和文学素养等综合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提供参考和借鉴,为广西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二、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了加强教学改革与研究,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特别针对学校生源的独特校情和学情,积极开展教学改革,设计教改项目,深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围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来进行教学改革,倡导学生自主教学与研究,强化学生的课程问题意识,真正实现大学生专业学习能力的提升。运用“案例分析法”与“问题驱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深化基本知识的讲解,对重要概念以结合案例分析的方式展开教学。运用“讨论法”和“情境教学法”来深化课程重难点的学习,对关键的知识点通过学生讨论来巩固。同时营造虚拟情境以开展课堂教学,以利于学生角色意识的培养和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院打破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灌输知识为主的培养模式,构建多平台、多形式、开放性、自主探索为主、知识获取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1、开设第二课堂实践教学。
篇4
中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七至九年级(初中生)背诵篇目不少于80篇,课外阅读不少于26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至3部。"由此可见开展课外阅读的重要和必要。
然而,目前"快餐文化"背景下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又如何呢?据笔者对所教的七年级55名学生进行调查,在"一周内看课外书的时间"调查栏目中,完全不看课外书籍的有32名,占58%;一周看课外书时间超过7个小时间的10名,占18%;偶尔翻看一下的9名,占16%。在"你最喜欢看什么课外书"的调查栏目中发现,83%的学生课外阅读消遣休闲的漫画、卡通、袖珍类书籍,看文学类作品的学生只占17%。从上述两项调查中发现,目前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有两个明显的不足:一是阅读量不够;二是目的性不强。
如何提高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能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要读的文章内容,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好奇心,以激发其阅读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就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应做到以下几点:
1、学生进行阅读,既力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要多组织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比如:我在班里开展了一次"读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参赛同学讲得滔滔不绝,听者听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所以大力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的信心和热情。
2、古诗词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明珠,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读易记,琅琅上口,深受人们喜爱。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从诵读古诗词,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提高文字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在平时,我每周安排每个同学背诵一首诗(词)。主要以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背诵,去想象,让学生能上口,有滋味就行。在进行诗文感悟时,以感受为主,理解为辅。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效果颇佳。
二 、有效的阅读训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
语文阅读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由量到质不断积累的过程。就学生个体来说,由于先天智力、后来知识基础的差异,阅读能力的形成有快慢高低之分,要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以承认差别为前提,采取适当的训练方法,使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实践证明,充分发挥那些语文学习兴趣较浓、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小先生"作用,对提高学生整体语文能力效果特别显著。教师要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读完指定的作品,并写出笔记和随笔。比如:写出文章的作者,写出阅读中发现的新奇事,写出文章中自己人和事,你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谈谈自己对作品的看法等等。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这些答案后,教师积极组织交流,并对有创见的答案要特别鼓励。
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使学生学会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根本。
我认为,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教给学生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学会阅读。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经过自身不断地反复实践, 总结出了几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看云是天气》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有关天文知识的资料。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还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有的文章语言优美,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使学生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篇5
[关键词] 煤矿企业; 文秘工作; 文秘素质; 有效途径
文秘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文秘工作的实效,只有不断提升素质,才能够更好地做好文秘工作,更好地履行职责,更好地发挥作用。笔者立足煤矿企业文秘工作实际,就提高煤矿企业文秘素质的有效途径进行探讨。
一 煤矿企业文秘工作的主要职责
作为煤矿企业文秘,主要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煤矿企业办文工作。主要包括文电收发、督办、文电起草修改、文字材料撰写、内部信息、外部宣传等工作。二是做好煤矿企业协调工作。向上搞好汇报,向下做好沟通督查,向外做好衔接沟通,向内做好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督促各项工作得到有效地落实。三是做好搞好煤矿企业服务工作。为领导当好参谋助手,要参谋在领导想到决策之前,完成在领导要求的时间之前。做好接待、后勤保障、办会等工作。
二 新时期下煤矿企业对文秘的新要求
(一)良好的职业素养
作为文秘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这样才能够胜任文秘工作。一是参谋能力。要充分扮演好参谋的身份,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做到头脑灵活,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谋意见。二是要摆正位置。既谦虚谨慎又不唯唯诺诺,既敬重又不阳奉阴违,既坚持原则又要灵活处理。既要积极进取,又不居功自傲。谨言慎行,不卑不亢,切实做好保密工作。三是注重工作方法,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切实做好各项工作的处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以点带面,切忌胡子眉毛一把抓。四是要有乐观积极的心态。文秘工作繁忙而清苦,必须守得住清贫,赖得住寂寞,吃得了苦头,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和乐观的心态,这样才能够适应高压力、快节奏的文秘工作。五是树立服务意识。必须做好超前服务、创新服务、周到服务和细节服务,确保工作作风的严谨性和务实性,不断提高服务素养。
(二)良好的知识储备
一是扎实的思想理论知识。要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会用哲学的观点思考新情况下的新问题,切实解决好问题。目前最为急需的是,一要尽快学习和掌握WTO的基本规则,熟悉其法律体系;此外,还要广泛学习与煤矿生产经营有关的政策法规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熟练的业务知识。文秘必须对煤矿企业的业务十分通晓,及时收集企业发展战略、生产经营等方面的信息,了解与煤矿企业发展有关的宏观政策动态、法规知识、行业标准等。文秘人员必须掌握煤矿企业有关的经营管理、行政、财务等方面的知识。三是广博的知识。煤矿企业文秘的特殊性决定了文秘人员必须涉猎广泛的知识,如关系学、文学、科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三 新时期提高煤矿企业秘书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不断提升职业素养
一是加强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必须严格遵循文秘工作的规范和要求,通过学习思想政治书籍,不断提高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文秘人员必须爱岗敬业,甘于奉献,谨言慎行,待人礼仪,公道办事,热情服务,保守秘密,廉洁自律,且不可借助领导的名义谋取私利。二是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秘书是在领导身边工作的人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领导和企业的形象,因此,必须注重自身的衣着打扮、言行举止,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
(二)不断提升业务素质
一是提高表达能力。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口头表达能力。秘书需要经常与领导、同事、客人、群众沟通交流,进行上传下达,因此,必须通过书面学习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的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必须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通过多读、多看、多学、多思和多写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既要向书本学、向网络学,主要应向领导学习,多与领导交流,摸清领导的意图,熟悉领导的风格。此外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从而提高文秘的书面表达能力。二是提高参谋和社交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思考,总结方法,为领导决策提供预选方案。同时,应该掌握履职而越权的原则,切实提升参考协调能力。努力学习接待社交方面的书刊,并在实践中锻炼,懂得各种场合的礼仪礼节,掌握待人接物的技巧,特别是要加强与企业客户的关系处理。三是不断提高综合能力。文秘人员要学习、实践提升专业素养、文化素养。通过实践活动来提升计算机技术、阅读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和较强的执行力。煤矿企业秘书应该努力学习生产经营、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组织协调、监督督查、应变和分析能力,使自己达到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以便更好地履行辅佐煤矿企业领导。
(三)不断提高新型工作技能
一是提高信息捕捉能力。煤矿企业能否在短时间内快速准确地决策,关键在对各种信息的了解。因此,文秘人员应该想方设法地提高捕捉信息的能力。文秘人员应该具有高度的信息敏感性,眼观四方,耳听六路,闻信而动,紧密围绕煤矿企业的中心工作,在平时积累中随时收集所需要的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撑。
二是提高调研能力。深入了解相关情况,摸清基层实情,这样才能够获得第一手的资料,从而给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学会揣摩领导意图,确定调研课题,从而确保调研的方向正、摸得实、沉得深,抓得牢,搞得准,做到数据准确、真实、清楚。作为煤矿企业文秘,为了达到良好的调查研究效果,在做到上述措施的基础上,还要灵活采用各种调查方式方法,如采用观察、文献、问卷和访问等方法,畅通职工意愿表达渠道,从而获得真实、准确的情况,有利于煤矿企业领导更加准确的决策。
三是提高分析及协调能力。要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究,加强对各种问题和信息的初步处理,为领导决策提高有价值的参考方案。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和问题,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有序地安排解决问题的时间表,做到急事先办,重点难点工作集中力量办,特事特办。学会用统筹兼顾的方式,设计时间最短、最方便快捷的方法,以求达到最佳的效果。
四是提高现代信息应用及创新能力。通过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领导学习、向客户学习、向同事学习等方式,以提高现代信息应用能力。除了加强计算机方面的学习培训外,还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文秘人员应该采用新的工作思路,采取新的措施,运用新的手段,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四)不断创新工作方法
除了上述的一些途径,作为文秘,应该立足本职,坚持岗位成才,在工作中不仅要有踏实的工作态度,还需要有灵活有效的方法。因此,作为煤矿企业文秘人员,必须在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思考,不断创新工作方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
一是根据原则灵活处理。在文秘工作中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注重协调,以维护好各种关系,确保工作有效地开展。如在进行请示时,只能够按照对口的原则向自己的直接上司请示,不可越级请示,更不可交叉请示,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二是全面了解领导。多与领导接触、交流,全面深入地了解领导的个性、风格,摸准上情。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领导做事、生活等,全面了解领导的生活习性、个人爱好、学习经历、生活阅历、工作简历和社会背景等,以便于在短时间内了解领导的个人情况,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为领导服好务。
三是关注细节。文秘人员必须注重细节,谨言慎行,慎独慎微。因为在工作少有差池就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抓住细节,应尽可能地减少失误。以免使自己及别人陷入尴尬境地,善始善终,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作的质量。譬如在制定接待方案时,必须弄清来的人数、性别、到达时间、停留时间、住宿、吃饭及主要活动流程等,每一个细节都要充分地考虑清楚,稍有纰漏,就可能影响整个工作,甚至造成重大损失和不良影响。
四是切实做好维稳工作。在煤矿企业改革的过程中,肯定会触及到一些人的根本利益。特别是一些历史性遗留问题,是引发矛盾的源头。作为煤矿文秘,要改变工作方法,增强服务意识,多深入基层主动走访,将问题解决在煤矿企业的基层。对于来办公室反映问题的职工群众,要热情接待,给职工
宣传好相关政策,有效解决好问题,将矛盾纠纷化解到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要全力以赴地解决好,对于职责以外的事情,也要帮助其指引到位,能够协调的尽量协调。对于超出自己权限的,要给职工做好解释工作,并向相关领导做好汇报,让职工感受到文秘人员的热心、真心和耐心。
五是加强煤矿企业秘书队伍的建设。一方面,按需引入多元化、复合型知识结构的文秘人才。另一方面,要做好文秘人员的培训。科学安排培训计划,采用工作与培训相结合,积极搭建各种促进文秘人才成长的平台,以不断提高文秘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为煤矿企业的发展服务。
四 结语
综上所述,文秘人员是煤矿企业中的重要工作人员,是联系领导与职工的桥梁,是企业与外界联系的形象代言人。随着时代的发展,煤矿企业的改革也在不断的深化,在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下,对文秘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煤矿文秘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职业素质、综合素质等,以适应新时期背景下煤矿企业工作的需要。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做学习的有心人,处处留心,时时留意,从而促进工作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罗子卿.提高综合文秘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综合文秘人员工作探讨)[A].甘肃省铁道学会.,2006:2.
[2]王梦禹.从中小型企业文秘人员需求试论教育机构秘书人才培养[D].暨南大学,2013.
篇6
关键词:文学教育;应用型人才;创新精神;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9-0184-02
近些年来,关于地方性理工类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似乎已经形成一定的共识,就是以实践应用为主要目标。至于具体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培养途径与培养模式,以及对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内涵究竟怎么理解,对这些问题则是众说纷纭。由于理工类院校受到工具理性的强烈影响,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凭借工科能力而行走天下的意识仍然大行其道。在素质教育强势背景下逐步形成的文学教育,由于人才培养过多强调专业化而陷入僵化、低效的怪圈。图像意识与视觉文化的冲击,使文学的经典地位黯然失落,加之文学教育认知视野的遮蔽,因此理工科文学教育俨然成为一种作秀。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学审美教育与理工科学生成才的关系,通过文学教育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已经成为地方院校文学教育不得不面对的重大课题。
一、功利主义人才观导致文学教育价值失落
在2004年东南大学召开的“中国人文教育高层论坛”上,许多人都提出这样的问题:在不会电脑、不会上网、不会英语的“现代文盲”越来越少的同时,读写能力差、中外文化和人文素质欠缺的“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特别是一些理工科大学生,普遍存在语文能力、人文素质低,缺乏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集中表现为普通话不规范,表达技巧贫乏,文章不通顺,不能简洁明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1],等等。
以上情况仅仅反映了文学教育的一个侧面,而从应用型理工类院校文学教育整体状况看,课程目标定位不准,教学流于形式,文学本体教学价值未能得到综合体现。而从外部环境看,由于对创新性、实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理解不准,所以忽略了对学生审美素养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漠视文学教育的作用,甚至不承认人文素质与理工科学生成才有重要关系,这就必然造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错位。国外多年教育改革实践表明,人才培养和知识进步必须跨越森严的学科壁垒,人才培养既要重视能力,更要重视素质;既要把握当下,更要着眼长远;既要教会本领,更要提升人格。“科学教育的核心是事实的表征,社会教育的核心是价值的选择,而人文教育的核心则是意义的唤醒。”“在狭隘功利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下,许多人似乎并不关注人生的意义问题以及人文作品的阅读,而是热衷于学习一些实用的、技术性的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功利目的的知识。学校教育……对于其人文意义开掘得并不够”[2]。当前文学教育似乎被理工科的工具理性所同化。
由于人文学科的学习需要长期积累,不像理工科,做几道题就会获得某种能力;所以,学生往往急功近利,不能潜心阅读文学经典,感受文学之美带给人的身心舒放,而一味寻求感官刺激。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当问到“平时你喜欢读那一类书籍”的时候,选择武侠玄异类的有35%,而选择传统文学的只有10%不到。许多学生只求立竿见影,例如针对“你选修文学教育课程的目的是什么”的问题,有25%的学生回答是为了锻炼口才,有40%的学生是想提高普通话能力。当然,理工科学生的“功利心”,也是与社会的急功近利有关的,他们学习紧张,情感上需要快速放松,因此喜欢快餐类、刺激型的放松方式。如在问到“空闲时间一般做什么”时,有近一半的人回答“上网玩游戏”,近四成的人看武侠玄幻小说;文学阅读也越来越快餐化,这从学生接触文学作品的途径就可见一斑,超出一半的学生会选择报刊杂志等快餐刊物。
从调查情况看,理工科学生对文学教育的目标、性质、作用、意义、途径等问题的认识非常模糊,其中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教育理念和人才观的影响,且后者更为突出。地方性理工类高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个定位并没有错。问题是由于社会上实用主义人才需求误导了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得高校只重视能力培养而忽视素质养成。于是,文学教育也被强行纳入能力培养范畴,文学教育的本体价值被严重扭曲。
二、文学教育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养成
对应用型理工类专业而言,文学教育并非可有可无,应当树立正确的文理融通观,通过文学教育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文学艺术以形象思维为主,科学研究则以抽象思维为主。事实表明,文学艺术不能没有抽象思维,科学研究也必然伴随有形象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并非互不搭界,理工科的学习、实验、实践以及创造发明虽然是以抽象的逻辑思维为主,但感性的形象思维也会使人产生顿悟式的灵感,快速推进研究过程。由于近代以来科学主义与技术伦理的盛行,理工类专业重视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而对以形象思维、发散思维为主的文学审美教育持漠视甚至排斥态度,从而导致学生思维结构出现严重缺陷,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人格的发展。哈工大教授关于“文史哲贻害社会”的偏激言论,正反映出工具理性对文学教育与形象思维的盲视和偏见,应当予以批判。
从应用型理工科学生能力结构特点看,形象思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创新思维离不开形象思维。文学以想象、类比、直觉、顿悟等方式促进整体思维能力的提升,它与理工科抽象思维并不矛盾,通过文学的具体可感的形象性内容培养起来的形象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互为补充,其所发挥的协同效应使彼此都得到加强,从而使人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文学教育既有对文本的审美欣赏,也包括对文本的解析和判断,这都需要调动自我的本质力量和知识经验去感知和理解,进而形成个性化的感受与见解,因此,文学阅读实质上就是对文本的超越和创新[3]。在这一过程中,理工科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样可以得到训练和开发,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教育对理工科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能够起到良好的诱导作用。
法国学者列裴伏尔说:“想象是人类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前提,促进人们认识五官感觉所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使人预见未来,产生解决问题的新办法”[3]。形象性决定了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艺术的创造与欣赏,而科学研究与创造发明也离不开想象。正是在这一点上,文学与科学实现交会。科学研究的过程离不开精确的观察和实验,而想象力在其中可以大显身手,许多天才设想和奇妙发明都是通过大胆而合理的想象来实现的。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超越,是对理想生活的想象性展望。科学想象和创造的目的也是为了追求理想,为了人类的发展进步。因此上说,文学想象的灵活性、丰富性、多样性、新颖性、独特性与科学想象的表现形式虽有不同,但作用机制与目标诉求却是一致的。不过,从实现途径上看,文学教育在想象力培养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是其它任何教学方式所无法替代的。
三、科学实施文学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文学教育主张人文与科学的统一,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人文气质、人文修养和人文精神的具备和提升,只能通过受教育者的理解、领悟、认同、接纳来实现,并最终将“人文性”内化为自己的素质和修养。在理工科院校进行文学教育,体现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它使理工科学生具备深厚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在科学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也学会学会做人、做事和处世,最终使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有了明确的教育目标,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就是文学教育的关键所在。对文学教育而言,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是最主要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理工科院校应当从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和根本宗旨出发,顺应科学与人文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大趋势,设计完整、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规模化、体系化的课程,专题讲座和各类活动,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和有力保障。因此,应当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提高文学教育的吸引力。例如,培养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课程模块、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课程模块、培养艺术修养和审美情操的课程模块等,这些类型的课程不但具有实用性,而且也充分体现了文学教育的特色。
对理工科学生来说,现有的课程并不能满足文学教育的需要,因此应当改革优化现有的课程结构,多开实用性、开放性与趣味性、欣赏性兼具的课程。应当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文学教育成为理工科学生的自觉行为。还要改进考核与评价方式,使学生乐于接受文学教育的理念,促进教学相长,最终实现文学教育的目标。
基于文学教育的目标、功能以及教育现状,在教学改革中应重点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第一,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发展的需要,对文学教育课程进行准确定位,拟定符合其特点的、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通过调查研究,充分吸取学生对文学教育课程的建议,并参考国内外各高等院校的成功经验,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第二,根据理工科学生提高自身能力的迫切需要,围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应用写作水平、演讲技巧、普通话水平等目标,设置四个方面的课程模块,即文学鉴赏类课程、科技写作类课程、演讲能力类课程、语言规范化和普通话类课程。
第三,选择针对性强的文学教育课程内容,便于自学,突出引导性、示范性。充分发挥文学教育应有的育人功能,把文学教育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改变过去内容陈旧、偏重文学知识教育等做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教学内容对理工科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培养具有切实意义,倘能扎实推进,必将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
第四,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探索课堂教学多元化路径,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增强教学效果。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把演讲、讨论、辩论等互动式教学引入课堂。改变过去以考查知识性内容为主的考试形式,采用包括过程性考核在内的、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谢稚.优化教学过程增强大学语文课程的魅力[J].语文学刊,2006,(1).
[2]石中英.自杀问题的教育哲学省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篇7
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应该突破只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摆脱“技能至上”的误区,全面推进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将来能够快速适应岗位需求,适应旅游产业竞争需要。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四个方面,具体表现为扎实的专业知识,优良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沟通能力、服务效果,敬业精神,对行业的热爱等。笔者在“中华茶艺”的第一二课堂的各项教学等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学习茶礼,提升茶艺操作能力,陶冶“和、清、敬、融”的性情,涵育审美情趣,培养道德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养成自信、耐心、宽容、注重细节的品质,达到内外兼修的目的,为将来从事服务工作打下坚实的职业素养基础。
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的欠缺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旅游业突飞猛进式的发展,尽管中国旅游业没有放弃全面整顿旅游秩序的努力,但频频发生的旅游乱像,使得社会对旅游业、对导游的印象不容乐观,在这样的背景下,旅游专业的第一志愿率比较低,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也不支持学旅游专业,导致有些学生身在旅游专业,心在游荡徘徊,因此,谈不上对旅游业的热爱和对旅游知识技能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为游客提供主动积极旅游服务的意识。2014年新《旅游法》开始实施,这种现象有望得到逐步解决。
(二)文化素养和人文知识欠缺
旅游业是应用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行业,它既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产业,又是一项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事业。因此,旅游从业人才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外,更需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与良好的艺术修养,为游客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内容。而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通常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对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本身就知之甚少,同时,面对巨大就业压力,以及社会上功利性价值取向,许多学生更注重专业技术、技能的学习,而对于理论、人文科学等课程及相关活动不感兴趣。
(三)功利性强,缺乏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新一代的高职学生在道德观、价值观取向上也更趋向于多元化。目前高职学生多为“90后”,绝大多数是家中独生子女,性格上自信又脆弱,敏感又自私,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做事往往只考虑自己而较少考虑他人、集体的需要,有强烈的反叛意识,喜欢通过各种方式来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容易斤斤计较,重索取轻奉献,想问题做事情过于追求功利化,不愿意学习或做一些不能带来实际经济利益的事情。
(四)礼仪礼貌修养的缺失
礼仪礼貌主要表现在仪容仪表、仪态和礼貌等方面。旅游服务要求服务者具有干净整洁清爽的外表和容貌,在日常工作中的举止、姿态得体大方,礼貌待人,和气恭谦。微笑和敬语是旅游从业人员与宾客之间心灵沟通的金钥匙,在服务中,客人可以原谅服务员的操作失误,但绝不能容忍服务人员的无礼、冷漠。
二、“中华茶艺”对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路径分析
(一)取道茶艺师的职业道德培养,强化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
职业道德是与特定职业相适应的职业行为规范总和。任何个人在职业道德活动中都要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这是职业道德准则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茶艺师的职业道德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爱岗敬业,忠于职守;遵纪守法,文明经营;礼貌待客,热情服务;诚信无欺,真实公道;专研业务,精益求精。热爱本职工作,是一切职业道德最基本的要求。对茶艺从业人员的培养,必须从一开始就培养其对茶艺、茶文化的热爱,摒弃轻描淡写的“泡泡茶而已”的思想,摒弃“茶艺只关乎美女”的看法。
茶艺事业的道德价值表现为:人们在品茶过程中得到了茶艺从业人员所提供的各种服务,不仅品尝了香茗,而且增长了茶艺知识,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更看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茶文化。对于茶艺从业人员来说,只有真正了解和体会到这些,才能从内心激起热爱茶艺事业的道德情感。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主要是旅游服务工作,服务业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我们取道茶艺师的职业道德培养,强化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强化服务意识,践行“游客为本,服务至诚”的旅游企业核心价值观。
(二)普及茶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的起源、发展、经历了几千年,其间产生的茶文化知识博大精深。普及茶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茶的起源、发展、传播的过程,了解茶叶的种类和特点、掌握如何使茶叶、茶具、用水完美结合沏出可口的茶汤,如何将插花、茶席布置、文案、挂画、服装、音乐、表演神态等融入到茶艺表演中,带观众进入审美的意念,让学生在学习茶艺过程中弥补他们的最为缺少的史学、文学、艺术知识。可见茶学是一门学科,茶艺是一门人文的文学。所以,它的可塑性也非常的强,通过学习茶艺,让一颗躁动的不安的心,茶的境界是安静下来。更重要的是茶文化对他们每个人来说起点是一样的,这就等于给了很多放纵自我的孩子再一次站起来的机会,让每一个自信心不足的或丧失自信心的孩子在茶文化里再树立信心,并把这份自信心带到生活中,在不知不学中提高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实践证明,茶艺教学以其独特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信心。
(三)同台茶艺表演,培养高职学生团队精神
在日常中华茶艺教学中,安排2-3人一组一台茶席学习茶艺,教学做合一。小组成员可以轮流操作,互相讨论和交流,从沏泡知识技能、动作要领到沏泡流程,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茶艺表演过程中,一位同学表演,一位同学根据现场表演进行台词解说,特别是创新茶艺环节,一台茶艺表演四名同学不同分工,或弹奏古筝,或茶艺表演,或现场讲解,把插花,茶席布置,文案,挂画,服装,音乐,表演神态等融于一体,把观众引入诗情画意般审美的意境,带给客人精神上的盛宴享受。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中,勇于表现,乐于交流,融于合作,养成了与人为善、和谐乐观的品质和高度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不断修正和强化茶艺礼仪,培养恭谦、自信、从容、典雅气质
对于茶艺师而言,不仅要懂得茶艺表演,还须掌握接待的礼仪。茶艺师的礼仪有服饰礼仪,对人的仪表起修饰作用;形体容貌,要求大方、恬静、素雅;装饰与化妆,侧重自然与纯粹美。茶艺师的仪态礼仪是日常教学的一个重点,从站姿、坐姿、行姿到表情、眼神、手势、手法,一个个动作反复操练,不断修正和强化,培养学生恭谦、自信、从容、典雅的气质。
内在的气质还须内养。中国茶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廉、美、和、敬,这是中国传统的茶道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把时代精神用恰当的形式、完整的形态体现出来,使茶道成为体现时代精神的一种载体。宣扬中国茶艺精神,不仅有助于发扬茶道的“和谐”精神,使人与人之间增进团结,使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而且有助于弘扬茶道的“审美”情趣,为人们带来精神的享受;培育茶道的“高洁”意境,提高人的风度与品位。总之,以清、静、雅、和的中国茶文化精神陶冶学生,对培养他们高雅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情趣能起到一般德育无法比拟的作用。
三、“中华茶艺”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对策分析
综合国际旅游市场和杭州市旅游市场产业发展状况,无论是国际权威组织,还是国内业界声音,一致认为“旅游是个大产业、大市场、大消费”,“旅游发展的黄金期没有变”。当前,旅游目的地越来越开放,旅游者品味也将越来越高,旅游企业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这就意味着旅游企业对旅游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旅游从业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也提到了新的日程上来。作为一门新兴课程――“中华茶艺”,顺应时展,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作如下对策。
(一)加强与茶馆茶楼酒店等企业的合作,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以中国茶叶博物馆、益壶金沙茶艺馆和青藤茶楼等作为学生的实践实习基地,真正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加强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紧密联系。定期安排教师和学生实地参观、实习,了解和掌握企业最先进的经营理念、行业动态和职业素养要求,从而及时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职业素养培养目标。
(二)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和评价模式
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融教学做于一体,并且把学习者视为主动的工作者的教学模式,即情境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华茶艺”课程的教学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情境模拟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情趣,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吸收,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茶艺表演者与茶客的角色互换情景再现,又如以公司的采购员的角色如何挑选合适的茶品等。除了要创建“仿真”的教学环境,而且要求所有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模拟茶楼酒店、旅行社的正式员工,如着装要规范整齐、用语要使用服务业中的惯用称谓“您”以及礼貌服务的肢体语言等,这对旅游专业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评价模式上,也改变以往考勤加职业技能模块测试的方式,而是在此基础上增加茶文化知识理论测试和学生交际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评分,更加全面评价学生。
(三)加强对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视
篇8
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兴趣,将可获得各种知识,对于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提高文化素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可是许多小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觉得阅读是一件苦差事,毫无情趣,使阅读一直成为学校的软肋,因而培养阅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一点。人有学步时,读有起步时。适时施教,在学生开读的最佳时段,教师帮助其树立起阅读的兴趣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语文教育走向成功的机遇。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诱发、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这是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第一步。人总是喜欢听好话的,小学生也是如此。要多鼓励小学生阅读,及时肯定小学生在阅读中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快乐地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2.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请保留出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学会灵活多变的、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
2.1 略读法。这种方法就是根据学生学习或写作上需要,有选择性地阅读相关篇章或相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2 精读法。精读法就是对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对语言隽永,情节生动的文章,教师可以这些文章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2.3 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文章不发音地快速地读。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做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默读法能用最少的时间获取较多的信息。
2.4 背诵法。这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背诵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读写能力和发展记忆力。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文章的长短可以采用整体背诵(如诗歌、短文)和分步背诵(长的课文),调动学生背书的积极性。课后,教师还可以开展背诵、诗歌朗诵会、读报等比赛,看哪个学生的课外知识最丰富、了解得最多,并对了解最多的学生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
2.5 写读书笔记。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这样学生的读、写、听、说紧密结合,阅读能力就能很快地得到提高。
3.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地进行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阅读场所,是改进阅读教学的最好途径。具体做法是:
3.1 充分利用图书馆。图书馆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要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有了图书馆,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好场所。
3.2 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篇9
[关键词] 影视艺术教育 艺术修养 教学方法
影视艺术作为视听语言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它最具有大众化和生活化,它广泛而直接地影响着当代青年尤其是高校的大学生的思想情操和艺术素质。因而笔者认为,在普通高校应普及影视艺术教育。
一、普通高校普及影视艺术教育的意义
影视艺术教育的普及,是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捷径。影视艺术的门槛之低、受众之广、传播手段之丰富、持续影响力之强,是其它任何艺术所无法比拟的。所以,任何一种艺术的影响力和导向性,都远不能与影视艺术相提并论。但是广大大学生的影视鉴赏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同学只是肤浅片面地对剧情进行理解的深层次的主题表达理解不到位,使优秀文化不能准确传播和吸收,而一些糟粕文化却乘虚而入。影视艺术集成了绘画、音乐、三维技术、化装、表演文学、摄影、灯光、编辑等众多艺术门类的,要整个高校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就定要普及影视艺术教育。也只有普及了影视艺术教育,才能帮助当代大学生真正准确地吸收影视艺术中的优秀文化,抛弃垃圾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
影视艺术教育的普及,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中外影视名著的欣赏和评价,使学生在学习了解影视艺术的特征和艺术规律的同时,提高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净化心灵、指导人生。情感是影视欣赏教育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也是影视教育感受的动力和中介。比如电影《可可西里》一开始影像语言描绘出的是美丽的雪山、辽阔的青藏高原,她峻美、宽广、苍芎、荒凉、寒冷……,它是藏羚羊的天堂,是地球生命的自然写照。接下来的影像展现的是怀羔的藏羚羊大面积遭盗猎者屠杀,无奈的、可怜的、鲜血的故事背后只是为了那500元一张的藏羚羊皮。为保护藏羚羊,巡山队队长日泰惨死在盗猎者的枪口下。影片以记实的手法描述,以真实的、静默的、直观的方式呈现,使学生的情感沸腾。他们愤怒了,他们悲伤了。在愤怒的情感驱使下,他们找到了罪恶;在悲伤的情感下,他们找到了无辜;在情感的画面前,他们善良了。
二、如何上好影视艺术教育课
首先,教师应该不断丰富的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文化素养。教师是站在文化的前锋,这个前锋的方向决定着学生的文化朝向。因此教师应大量欣赏影视艺术作品,系统地了解影视发展的历史和不同时期的影视背景,搜集大量的影视文献资料,深入细致地了解影视评论,广泛的了解影视的类型,提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真正把握影视发展的主旋律。
其次。影视艺术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有审美活动的欣赏教育,也要有艺术批判的欣赏教育。欣赏影视作品是对影视作品的再创造。积极自觉的欣赏活动,常常会赋予影视作品新意。一部影视作品,通常从表面上理解是一种含义,而从更深层上去理解则会发现它的另一种含义。例如卓别林的影《摩登时代》表面是一部诙谐、幽默的无声喜剧。但是我们只要略加思考,就会发现这部看似滑稽可笑的喜剧影片中却蕴含着深刻的悲剧色彩,即人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中所面临的异化状态和那种永远也摆脱不了的不幸阴影。它构成了这部影片的深刻思想内涵。影视欣赏活动不是机械地复现作品的原意,而是能动地、积极地参与作品意义的再生产。把自己的情感、理想、意志投射到作品中去,使影视欣赏成为一种有个性化色彩的创造活动。一部《红楼梦》,才子看见“色”,道学看见“”,革命者看见“叛逆”,循世者看见“空”。这种仁智互见现象,说明了影视再创造既是受制于审美对象(作品),又是受制于主体(观众)。作为教师应当自觉形成良好的观赏习惯,对影视作品的理解要多视角分析,逐渐形成囤积式的、独特的理解方式。对艺术的认识既要符合艺术的普遍审美规律,又要有自己的个性风格,独到见解,才能达到创造意义上的影视欣赏活动的最佳状态。
再次,根据影视艺术教育课的特点,创新多媒体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以多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多媒体可以形成声、光、形、色、动等直接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共同作用的情景,具有良好的强化效果和整体效应。多媒体教学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分为板块法、重组法、实践法。板块法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的需要,断章取义、集取所需。把欣赏内容分为多个板块,对于中心重组、故事梗概、人物讲解、分析定位有着讲解方便、调度快捷的好处。尤其是对欣赏大型影视作品更为明显。如在欣赏大型史诗片《埃及艳后》时,影片时间较长,历史内涵深刻,人物角色较多,故事内容复杂,运用板块法快速、明了地讲解,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整部电影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欣赏的侧重点。重组法是根据教学的需要,重新组合欣赏对象的结构、背景、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重新组合影视作品,可以缩短内容、因果倒置、开拓思维。在欣赏芭蕾舞剧《天鹅湖》时,重组不同的故事情节和结尾,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实践法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互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从被动的接受中成为主动参与的一分子,从而达到我有艺术,艺术有我的境地。在欣赏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时,不仅使学生懂得了善、恶、美,欣赏到动人的音乐。在“孤独的牧羊人”那段美妙的木偶音乐伴奏下,学生扮起了剧中自己喜爱的角色,忘乎所以地“疯狂”了一回,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加强对学习音乐的兴趣。
最后,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尽可能地教育学生远离恐怖片、和黑帮片这类影视片。学生的年龄处于鉴赏朦胧时期,教师应尽弘扬真、善、美的责任。
篇10
空乘人员语言怎样才叫“有魅力”?在行业内与行业外对此的看法不尽相同。行业内要求空乘人员必须使用规范的普通话,不使用方言;能够清楚表达服务旨意,咬字发音不能含混不清;能够妥善并及时地处理突发问题,与乘客达到良好与有效的沟通;语言表述恰当,声音温柔且具备亲和力。这种语言的魅力成为有着靓丽外形的空乘人员的第二张脸,缓解了乘客在舟车劳顿中产生的烦躁感,也圆满了中国人传统观念里旅途中“一路平安”的思想。空乘人员语言魅力的塑造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这种必要性也是受其内外因素影响和制约的。
空乘人员语言魅力塑造的内外因素分析
空乘人员语言的使用决定了其职业的规范性也直接影响了行业的收益,无论从职业的规范性还是行业的经济效益角度考虑,空乘人员的语言魅力塑造具备一定的必要性。
1.外在客观环境分析
随着民用航空在全球领域迎来产业的突破期和挑战期以及“十二五”规划政策对我国民用航空发展的促进,我国急需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空乘人员来填补市场上的空缺。空乘岗位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招聘,空乘专业也被众多大专院校以及职业技术类学校设置。其中课程的设置门类繁多,知识覆盖面广,体现了其行业综合性的要求。但众多课程无外乎围绕“文化知识”与“职业技能”的学习与深化。
2.内在主观因素分析
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开始起步,经济快速发展造就了民航业的高端服务性质。蓬勃发展的航空业也将一代空姐形象定格为青春靓丽且具备高端服务技能的人才。时至今日这种印象仍然深入人心。因此形象是否优秀仍是主流空乘市场的选择标准。不过面对日益激烈的行业之间的竞争,航空公司更开始着重将视角放在个人素质以及能力上,以求达到空乘人员“内外兼修”的标准,更好地面对来自市场的挑战。深入人心的观念以及行业内竞争所产生的需求都成为塑造空乘语言魅力的内在主观因素。
塑造空乘人员语言魅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将空乘人员的语言训练纳入常规课程之中即是对空乘人员的语言魅力塑造与提升过程。在此过程中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同时也要不断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适度调整,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实际问题,我们在这里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并对其根源进行分析。
1.普通话发音不规范
(1)存在地方性口音。在普通话规范训练的课堂上,很多没有接受过正确发音发声训练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地方口音明显。这种地方口音被俗称为“东北口音”,主要表现为平卷舌音混淆,发声位置靠前。在语言训练课堂上很多学生也存在说话“懒于张嘴”的问题,以为训练的过程与日常生活中的说话方式无异,认识不到训练咬字与发声训练对于规范普通话练习的重要性。
(2)存在不良发音习惯。造成学生普通话不规范的另一原因就是学生一直存在不良发音习惯。东北方言中很多地域都存在不良发音习惯,以声母“q”为例,读音为“qī”,按发音位置属于舌面音,也就是发声气流在舌面受阻所产生的音。然而部分同学发“qī”音前总是先发短暂的“ch”,对于无韵母音节如“七”“奇”等字不存在发音问题,而对带韵母音节如“千”“确”等字就很难改掉发音问题。另外对于同样的舌面音“x”,读音为“xī”,也有学生将之混淆读为“sī”。当传授其正确发音位置的方法之后,学生还是未能改变发音习惯,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长期的错误发音习惯导致,如没有长期的阶段性训练,很难根除错误的发音习惯。
(3)存在性别魅力语态缺失。男生集中出现的问题就是说话时口腔共鸣不明显,语言表达含混不清。这在工作中是服务表达不规范的体现。空中男性乘务人员本身需要传达的就是“安全”的精神,同时也是作为“保护”的符号存在普通人的头脑意识中。男空乘人员在服务过程中表述不清楚,说话没有感染力,传递出的安全性也大打折扣。女生集中体现的问题表现为说话没有力度。很多女学生对于说话力度的理解都仅仅停留在声音大小上,就算声音故意放大仍使旁人感觉没有底气。声音的力度是要从丹田出发,这样声音听起来才自信踏实。女性空乘人员的语言并非需要强制使用播音方式,但一定要踏实有力,有温柔亲和的语气,这样才能展现女空乘人员的独特魅力。
2.文化素养缺乏
(1)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低。纵观众多设置航空专业的高校,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业类院校,另一类是职业类院校。专业类院校指面对航空航天领域培养专业性人才的指向性和专业性极强的专业院校,职业类院校则是以技能培训为主以适应市场需求的院校。专业类院校航空专业的招考成绩普遍高于高考平均成绩,以适应较强的专业性研究。而职业类院校航空专业的招考成绩则普遍低于高考平均成绩,以适应职业教育的普遍性。从分数角度上可以看出,职业类院校空乘专业学生的文化课知识水平较中等考生水平略低。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面对标榜为高素质服务的空乘行业时,对于价值观、职业观、如何处理日常工作中的问题以及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的看法都需要更多的领悟与理解。
(2)文学素养亟待提高。谈及空乘人员的形象,不免与气质挂钩。提升气质不是背熟几句服务用语和训练好的优雅站姿就能解决的。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没有强大的文学素养沉淀,是难以养成优雅的气质的。也有很多学生认为提高文学素养是语文学科的范畴,与语言类课程无关。通过文学鉴赏类课程的辅助教学,配合语言类规范性课程的学习,有助于空乘人员的语言魅力提升。
(3)社会科学知识需要丰富。空乘工作应该是集服务员、播音员、导游、安全员、厨师、民航形象代言人等多种职能于一体的特殊职业。这就需要空乘人员具备多种知识以及常识来应对未来工作中的挑战与突发问题。在授课过程中,很多学生都认为只要服务好顾客、没有念错广播词,做好这些工作就可以了。在更深入地了解空乘专业、了解行业内优秀人员的日常工作,了解到当下行业内的新闻资讯后,学生们更加了解到空乘服务的“服务”精神并非表面上“端茶递水、嘘寒问暖”,而是切实站在旅客角度替其“排忧解难”。
3.职业归属感难认同
(1)在心理上难以实现“自我意识”与“职业意识”的融合。很多学生对于空乘职业都停留在初级认知的阶段,认为职业的外在十分光鲜,职业的内容也很简单。所以在模拟实境训练的过程中,对于职业的浅显了解以及职业归属感的疏离全部显露出来。在训练中提及一些日常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例如:“有乘客嫌邻座的孩子哭闹,要求调换座位,你该怎么做?”一旦加大难度,把问题升级为“乘客拒绝等待,一定要马上换座位,并且与此同时你已征求几位乘客未果,此时你该怎么做?”学生们开始回避问题并认为问题升级的情况并不现实也没有可行性,更有人直接把问题抛给了乘务长。其实这种问题解决方案没有标准答案,它更考察了学生们的耐心以及处理问题的角度,而产生这些想法的原因即是学生们此时并未按空乘人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未将自己置身其中去考虑问题,在心理上没有实现自我与职业的融合。
(2)尽快实现“乘客心理”与“服务心理”转换。尽快实现“乘客心理”与“服务心理”转换,有助于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职业代入感增强,更好地发掘自身的问题以及提高学习意识,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上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应针对其产生的根源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以更好地达到语言训练的效果。
1.采用科学训练方法,坚持阶段性训练
对于发音以及发声的规范性训练课程,不能局限于教过即可的情况。很多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在阶段性的理解和消化过程中尚需时间,继续下一目标内容的学习往往造成知识上的断裂,最终形成学期过半时,初期学过的知识完全被遗忘的结果。声音规范课程要遵循科学的发音方法,配套的训练同样也要遵循科学的方法。这种方法应按照阶段性的声母-韵母-声调-语流音变的相关练习;配合周期性的知识复习,重新回顾声母-韵母-声调-语流音变的相关定义知识;不断强化学生按照发声部位,提高对科学发音的感受性;强化前后知识的联系性和整体性,最终形成知识的良好学习效果。
2.形成职业归属感,深化服务意识
职业归属感的形成,不是简单穿上制服或是强化礼仪服务训练就能达到的。要使学生从内心出发真正意识到自己作为高端服务人才的重要性与对工作的崇敬感。这种崇敬感也不仅仅只是在书本与课堂上练成的,它需要学生广泛地了解航空专业的各类知识;对于我国民航事业的起步、现阶段的发展情况与背景有所了解;能够知晓行业内的精英人才以及他们的优秀案例与事迹;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以及职场规划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与想法。
3.增强自身素质,提升职业修养
- 上一篇:规章制度建设情况总结
- 下一篇:应急预案及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