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范文

时间:2024-03-19 17:42: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

篇1

为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源头控制畜禽养殖污染,合理优化我县畜禽养殖规划布局,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畜禽养殖规划布局依据和原则

(一)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2015年4月24日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2015年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年4月23日第二次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7年6月27日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8年12月29日第二次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年8月26日第三次修正)、《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2014年)、《XX省环境保护条例》(2018年11月30日修正)、《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338-2018)、《XX省畜禽养殖管理办法》(2015年7月20日修订)、《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81-2001)、《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技术指南》(环办水体〔2016〕99号)。

(二)规划布局原则

1.科学划分畜禽养殖区域,优先扶持发展生态循环养殖的原则;

2.节约用地、发展适度规模养殖的原则;

3.符合城乡、土地、交通和旅游发展规划的原则;

4.流域、区域综合考虑,总体协调的原则。

二、畜禽养殖区域类型

XX县畜禽养殖区域划分为禁止养殖区、非禁止养殖区。

(一)畜禽禁止养殖区。

畜禽禁止养殖区是指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在指定范围内不得新建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已经建成的,由县人民政府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限期关闭或搬迁。

(二)非畜禽禁止养殖区。

非畜禽禁止养殖区是指禁止养殖区以外区域。

三、畜禽养殖区域规划布局界限

(一)畜禽养殖禁养区

1.饮用水水源区:

利民水库:截碱沟外沿以内。

2.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

XX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和红坛寺森林公园等国家AA级景区核心区域。

3.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区等人口集中区域:

(1)XX县城建成区;

(2)各镇政府驻地建成区;

(3)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区域。

4.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禁止建设养殖场的区域。

(二)非畜禽禁止养殖区

畜禽养殖禁养区以外的区域作为非畜禽禁止养殖区。

四、畜禽养殖区域建设要求

(一)畜禽禁止养殖区的要求

1.严禁在禁止养殖区内新建、改建、扩建各类畜禽养殖场;

2.现有规模化养殖场要根据上级文件要求限期关停或搬迁;

3.各类畜禽养殖场在实施关停或搬迁前不得扩大饲养规模,并应进一步加大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力度,减轻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污染物排放必须符合《XX省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DB37/534-2005)的规定。

(二)非畜禽禁止养殖区的要求

1.适合养殖区内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要进行标准化改造和提升,全面落实污染防治措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畜禽粪尿综合利用程度,要坚持种养结合,走农牧循环、动植物互惠的发展路线,逐步形成生态农业新格局。

2.已建畜禽养殖场要采取生态环保养殖、雨污分流、固液分离、沼气利用、污水和废渣无害化处理等污染防治措施,达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综合利用的要求,做到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

3.新建和扩建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应当符合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发展规划、畜禽养殖布局规划,并具备下列条件:

(1)地势、水源、土壤、空气符合相关标准,未被污染、无疫病的区域;

(2)生产区、生活管理区、污物处理区明显分开,有对废水、异味、畜禽粪便和其他固体废弃物进行治理和综合利用的设施或者无害化处理设施,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鼓励发展生物环保养殖;

(3)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同一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内不得饲养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畜禽。

五、相关要求

篇2

为防治畜禽养殖业的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畜禽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快生态X县、美丽X县建设,根据《X省畜禽养殖粪污处理利用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畜禽养殖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编制依据

X.《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X.《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X.《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

X.《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X.《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X.《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

X.《X省畜禽养殖管理办法》;

X.《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X〕X号);

X.《X省落实实施方案》(X政发〔X〕X

号);

X.《X省畜禽养殖粪污处理利用实施方案》(X政办字〔X〕X

号);

X.《X省环境保护厅、X省畜牧兽医局关于进一步做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促进畜牧业绿色健康发展的通知》(X环发〔X〕X

号);

X.X省环境保护厅、X省畜牧兽医局《关于公布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规模标准的通知》(X牧畜科发〔X〕X号);

X.X省环境保护厅、X省畜牧兽医局《关于畜禽养殖专业户标准等有关问题的复函》(X牧畜科发〔X〕X)号;

X.《X市畜牧兽医局关于加强畜禽规模养殖废弃物综合治理推进绿色畜牧业发展的通知》(X牧生字[X]X号);

X.《X县人民政府关于调整X县畜禽养殖“三区”划分的通知》(X政发〔X〕X号);

X.其他涉及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二、总体思路

以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以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按照“政府主导、部门配合、适当补偿、应关尽关”的总要求,完成X年依法关闭或搬迁目标任务,从而进一步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和畜禽养殖区域布局,加快全县畜牧业转型升级。从养殖场户实际出发,通过思想动员,争取自愿限期关闭或搬迁;经反复做工作,在限定时间内仍不能关闭或搬迁的,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属地乡镇办事处结合农业、环保等执法部门,依法强制关闭或搬迁。

三、基本原则

(一)属地管理、部门配合

畜禽养殖禁养区关闭或搬迁由县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单位根据各自职责,主动配合乡镇办事处做好辖区内禁养区养殖场 (户)关闭或搬迁工作。

(二)依法依规、强制关闭或搬迁

乡镇办事处对畜禽养殖禁养区养殖场(户)关闭或搬迁工作既要依据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关闭或搬迁任务,又要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制定关闭或搬迁具体办法。

(三)突出禁养、尊重实际

对禁养区的养殖场 (户)的建筑物,只要养殖场

(户)不再饲养畜禽,不破坏环境,不作强制拆除。

(四)深入发动、平稳关停

深入细致地做好养殖场 (户)的宣传发动工作,认真解释相关法律法规和关停政策,引导养殖场

(户)主动积极配合做好关停工作,确保关停工作平稳顺利的进行。

四、工作目标

至X年底,完成禁养区内畜禽规模养殖场和专业户的关闭或搬迁工作。

五、实施范围和对象

(一)实施范围

禁养区内应当关闭搬迁的畜禽养殖场 (户)规模标准为:

依据《环保部办公厅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技术指南的通知》(环办水体〔X〕X号)精神,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含部分来水河道)、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区等人口集中区域、省控重点河流等法律法规规定的禁养区为重点区域,按照X县人民政府划定的禁养区范围内的畜禽规模养殖场和专业户。

(二)实施对象

禁养区范围内的畜禽规模养殖场和专业户。

畜禽规模养殖场标准:生猪年出栏量X头以上;奶牛存栏量X头以上;肉鸡/肉鸭年出栏量XX只以上;蛋鸡/蛋鸭存栏量XX只以上;肉牛年出栏量X头以上;羊年出栏量X只以上;兔存栏量X只以上。

畜禽养殖专业户养殖标准:X头

六、具体措施

(一)调查摸底(X年X月-X月)

依据“三区”划定方案,县畜牧部门会同乡镇办事处对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户)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台帐。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确定禁养区内关闭或搬迁的养殖场、专业户清单,清单内容要包括养殖场和专业户名称、地址、畜种、存出栏信息等。

(二)动员部署(X年X月-X月)

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对禁养区内的养殖场(户)关停工作进行全面动员部署,各乡镇办事处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确定工作目标和措施。

(三)宣传发动(X年X月-X月)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平台,大力宣传《水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畜牧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要定期举办培训班,开展相关业务培训;采取多种形式进村入户进行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动员广泛社会力量参与治理;同时,要按照养殖类别抓好示范点建设,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四)集中整治(X年X月-X月)

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各乡镇办事处要切实做好辖区内畜禽养殖场户的关闭或搬迁工作。禁养区内禁止新建、改扩建畜禽畜禽养殖场(户)。

(五)长效管理(X年X月)

集中整治结束后,各乡镇办事处要做好集中整治的后续工作,巩固治理效果,防止出现反弹;建立长效机制,实施网格化管理,层层落实责任,加强日常监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

禁养区养殖场 (户)关闭或搬迁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牵涉面广,各乡镇办事处要高度重视。为切实加强关闭或搬迁工作的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X县农村面源污染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副县长XX任组长,农业、环保、畜牧、水利、国土、发改、财政、城管、公安、工商、宣传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各乡镇办事处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强化措施,确保禁养区内养殖场(户)关闭或搬迁工作顺利开展。

(二)坚持属地管理、强化责任落实

按照禁养区划定与关停相结合、属地责任与主体责任相结合的基本要求,畜牧、环保等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切实履行部门职责,同时压实各养殖场(户)的主体责任,确保关闭或搬迁工作扎实顺利推进。各乡镇办事处要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妥善处理好关闭或搬迁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保证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对工作不到位,措施不落实,关闭或搬迁面积弄虚作假,在限定时间内没有完成目标任务的要进行全县通报,严重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篇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种养结合的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理念,根据区域环境容量合理调整和优化畜禽养殖结构、布局和规模,按照《市区畜禽养殖布局规划》要求,规范养殖场(户)建设,对禁养区内养殖场(户)进行搬迁拆除,对禁养区外养殖场(户)养殖污染进行综合治理,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生态化养殖,推动全区畜禽养殖业实现废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生态化目标。

二、治理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疏堵结合、综合利用”的原则,采取“集中规划、突出重点、标本兼治、生态种养、综合利用”等措施,通过多种方式和养殖模式,对畜禽养殖污染物进行生态化处理或制作成有机肥进行资源利用,实现养殖污染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降低治污成本,增加养殖户收入。同时,采取多种养殖污染治理方式,力求彻底根治畜禽粪便及废水污染,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双赢”。

三、治理目标

(一)禁养区治理目标

禁养区内不得新建和扩建各类畜禽养殖场,现有各类畜禽养殖场逐步实现关停转迁,位于重点流域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应在年12月底前拆除完毕。

(二)禁建区治理目标

1、取缔禁建区内违章建设和无任何治污设施的各类养殖场、养殖户(不包括饲养供自己食用的农户);不得新建和扩建各类畜禽养殖场。

2、禁建区内现有畜禽养殖场应采取废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生态化措施,例如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有效削减排污总量,并应用现代生物制剂,减轻恶臭气体污染,在实施关停转迁前不得扩大饲养规模(种类和数量)。

(三)可养区治理目标

1、畜禽养殖场的规模、饲养密度及安全防护距离达到规定要求。新建、改建和扩建养殖场应符合规划要求。

2、现有的各类畜禽养殖场应妥善处置固体废弃物,在年12月底前,排放的污染物(包括恶臭气体)的浓度和总量须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控制要求。

四、职责分工

(一)区农林水局负责组织制定畜禽养殖业发展和污染治理规划,并对全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负责扶持和推动我区畜牧业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无公害畜禽产地认定工作,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技术。

(二)区环保局负责畜禽养殖场环境影响评估的审批和超标排污费的征收,并对辖区内的畜禽污染防治工作依法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负责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畜禽污染治理补助经费,协助各乡镇抓好生态零排放畜禽养殖模式的示范、推广工作。

(三)各乡镇人民政府对本乡镇的养殖污染治理工作负第一责任,负责制定辖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计划,对畜禽养殖业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控制发展,并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有计划地开展污染综合治理,以实现畜禽养殖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同时,严格按照《市畜禽养殖禁养区、禁建区划定方案》和《区畜禽养殖布局规划》,对禁养区、禁建区、可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彻底摸底,并分门别类进行登记造册。

五、扶持政策

对禁养区内按计划转产或关停的畜禽养殖场(户),根据关停转迁的方式和时限要求,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对禁建区和可养区进行污染治理的畜禽养殖场(户),在农村户用沼气建设项目中予以优先考虑安排。

六、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根据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岗双责”的要求,按照属地管理、部门协助原则,明确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以各乡镇人民政府为管理主体和责任单位,将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工作列为乡镇年度考核的主要内容。

2、建立联席会议、督查机制。根据畜禽污染整治工作的目标任务,建立畜禽污染整治工作例会制度,并进行日常巡查和定期督查。

3、实行联合审批制度。在禁养区以外新建、扩建、改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必须按照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手续由环保、国土、规划、建设、农林水等部门联合审批。

4、杜绝新增养殖污染源。乡镇、村及环保、国土、规划、建设、农林水等部门要从土地流转、租用借用、违章搭建等环节着手,严格控制,坚决杜绝新增养殖污染源,发现新增一处,及时上报处理一处,确保整治工作顺利推进。坚持治旧控新,疏堵结合,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畜禽养殖污染。

篇4

一、期间取得的主要进展

期间,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江流域水环境保护以及流域水污染与生态破坏综合整治工作,并把它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具体措施来抓,县政府制定颁布江流域整治方案,落实整治责任制,并采取了加大综合整治的宣传力度,开展生猪养殖废水和工业污染源及医疗废水等废水污染的治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执法力度等有效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较好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整治任务,流域的水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一定的控制,水环境与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一)流域重点污染整治成效明显。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作为重点。突出抓好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加强对市县重点工业污染源的监管,促进重点工业企业基本保持达标排放。深化县城环境综合整治,认真落实县长环保目标责任制。

(二)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完成编制县生态功能区划、畜禽养殖禁建区规划以及县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方案、县生态环境监察工作试点实施方案。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开展水土流失和“青山挂白”治理,开展县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执法检查。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及有机食品的建设管理。

(三)依法行政水平得到提高,环境监管能力明显增强。

县环保局成立江流域环境监察巡查队,加强对江流域的日常监管,在省市统一领导布置下,连续4年组织开展严查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有效地打击破坏流域水环境的违法行为。

期间,江流域水环境质量100%达标,确保了我县及常山经济开发区及东山县人民的饮水安全。不以牺牲江的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已在为全县人民的共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面源污染威胁着江水质。饮用水源保护区源头车及江西溪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还存在农村面源污染隐患,旧垃圾处理场渗漏液一直是江西溪饮用水源的重大安全隐患,江流域水葫芦泛滥、水体富营养化和畜禽养殖业污染物的日益增多等问题均不同程度存在着。

(二)环境基础设施滞后。由于污水处理厂未投建,垃圾无害化处理厂未建成投入运行,沿江村庄垃圾未能有效处置,垃圾围城未能根本解决,加上历史遗留五个排污口直排江,对江水体生态平衡构成巨大威胁。

(三)工业立县工业发展对江的压力进一步加大。据环境统计和重点企业现场检查,江流域工业企业排放工业废水34.25万吨/年,工业废水的主要来源是食品、罐头、造纸、冷冻加工等企业,虽都有环保治理设施,但有的企业运行不正常,存在超标排放现象。新增企业将给我县环境容量造成很大压力。

三、江流域的责任目标

(1)江流域3个省控断面,3个点位,达到功能区水质标准,优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

(2)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

(3)总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内。化学需氧量排放问题控制在市下达的指标内。

(4)县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正式投入运营,投建日处理污水5万吨的县污水处理厂。

(5)年底,依法拆除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污染、破坏水源的设施。年底,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工作。

(6)年底,完成畜禽养殖发展规划,污染治理规划的编制工作。全面拆除禁建区划定后禁建区内建设的畜禽养殖场;年底完成禁建区外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治理达标工作。

(7)年底,完成江干流沿岸乡镇垃圾治理任务,年底完成江流域沿岸乡镇垃圾治理任务。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流域水环保保护与整治

优先保护水源地水质。把保障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作为水环境保护的头等大事,把饮用水源保护纳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饮用水源安全预警制度和饮用水源地水质月报制度。加强对我县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的监测与监控。

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改善江流域水质。突出抓好江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全面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提升流域环境综合管理水平,禁止在江两岸新增排污口,加强工业企业、乡镇垃圾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确保排放污染物稳定控制在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指标内。在全流域实施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动态管理,严格排污口监管,定期向社会公布流域监测监控结果。

解决畜禽养殖业污染。严格源头把关,根据《县畜禽养殖业禁建区划分方案》,合理布局畜禽禁养、控养、适养区。全面整治流域规模化养殖场,促进畜禽养殖废物的资源化,把流域整治与生态县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二)加快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县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和县污水处理厂建设,继续做好日处理能力300吨的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工作,在县城东南部投建日处理污水5万吨污水处理厂,完善县城区排污管网建设,尽快解决垃圾和污水处理问题。

篇5

1全市畜牧业基本情况

近年来,南安市畜牧业坚持调结构、稳生产,全市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2019年全市生猪总存栏31.3万头;出栏生猪51.04万头,牛0.99万头,羊2.424万只,家禽1668.23万只,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8.01%、5.91%、5.30%和10.89%。实现肉类总产量6.88万t,禽蛋产量1.61万t,奶产量0.19万t,2019年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为53.34%。

2畜牧业健康发展主要措施

2.1多措并举稳定生产

2.1.1规范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和管理南安市按照全国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严格依法划定和调整禁养区,及时制定下发《南安市畜禽养殖禁养区调整方案的通知》。

2.1.2积极落实相关生产扶持政策(1)落实财政保险政策扶持。对达标排放的年出栏200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流动资金贷款给予2%贴息支持。2019年10月1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南安市能繁母猪保额从1000~1200元调至1500元、育肥猪保额从500~600元调至800元。(2)规范设施农用地备案。对新增养殖设施农用地,在其他条件符合备案要求,申请人主动承诺备案后3个月内完成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评审工作,南安市允许容缺,先行备案。(3)创建泉州市级生现代猪产业园。园区内生猪规模养殖场统一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模式,辐射带动周边规模生猪增加年出栏。(4)做好生猪及其产品产销对接。增加省内南平、三明等地的生猪调入量解决南安市生猪供应不足问题。

2.1.3实施标准化升级改造提升基础产能(1)积极宣传各级有关政策,加强技术指导,引导养殖企业提振信心,积极补栏增养达到环评允许养殖上限。(2)鼓励指导有条件的生猪养殖场实施标准化提升改造,可有效实现扩容增养。(3)推进生猪“菜篮子”基地建设。积极支持符合要求的生猪养殖场申报列入省、泉州市控生猪养殖基地。(4)统筹兼顾发展草食动物和蛋禽产业。引导发展投入成本低、生长周期短、饲料转化效率高的肉鸡、肉鸭、禽蛋、草食动物和水产品生产,多元化增加肉类供给,满足市场消费。

2.1.4加强指导推广生态养殖(1)继续巩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成果。结合河长小流域整治,大力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农业,指导生猪规模养殖场升级改造,安装节水水表,推广异位发酵-零排放的粪污处理模式,实现“零排放”。(2)加快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建设。南安市已委托编制单位完成《南安市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实施方案》编制,正在抓紧项目前期工作,生猪规模养殖场按要求全部建设异位发酵床,全部实现“零排放”,实现粪污全量收集还田利用、固体粪便肥料化利用。目前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1.42%,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

2.1.5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市场供应(1)推进生猪“菜篮子”基地建设。积极支持符合要求的生猪养殖场申报列入省、泉州市控生猪养殖基地。(2)加强生猪及其产品产销对接。认真落实省、泉州市调运监管政策,加强产销对接,严格执行生猪及其产品准调证明制度和“点对点、批批检”的跨区域调运政策,增加省内南平、三明等地的生猪调入屠宰量。(3)有效引导增加生猪存栏量。协调引导符合条件规模养猪场补栏增养达到环评允许养殖上限。

2.2加强监管促进健康养殖

2.2.1规范处置病死畜禽落实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指导督促养殖场户规范病死畜禽的处置。

2.2.2保持高压严打严查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组织开展养殖、屠宰环节等执法检查,对发现的违法行为依法严肃查处,起到较好的震慑作用。

3当前存在主要困难和问题

3.1投入不足、产业化水平不高

近年来,中央、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但由于养殖成本增加,企业投入明显不足;加上生猪养殖存在环保压力及疫病防控风险,且养殖用地涉及多部门审批,新(改、扩)建生猪养殖场困难较大;全市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和带动效应的加工龙头企业,企业与农户利益连接不紧密,市场竞争乏力,直接影响畜产品的增加值和综合效益。

3.2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还不充分

南安市粪污资源化利用普遍存在种养结合不紧密、畜禽粪肥还田难,能源产品缺乏竞争力、市场利用难,支持政策不足、引导调控难和科技支撑不到位、技术推广难等四难问题。

3.3非洲猪瘟等动物疫情影响仍未消除

(1)一些生猪养殖场(户)生物安全水平不高,疫病防控仍然存在薄弱环节。(2)虽然目前非洲猪瘟疫情发生率有所下降,但生猪养殖场(户)对非洲猪瘟防控形势仍比较担忧,大都不敢扩大产能。(3)目前市场上种猪和仔猪供应较为紧张,均要提前预订,且价格仍在小幅走高,由于饲养成本过高资金压力过大,导致部分养殖场户无力购买猪源补充只能处于少量养殖状态。(4)目前生猪养殖业价位高,未来产能可能会进入过剩阶段,存在大幅降价的风险,市场投资较为谨慎。

3.4队伍不稳、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待遇差,年轻人大都不愿从事畜牧兽医工作,乡镇兽医人员青黄不接,基层兽医从业人员科技培训不够、业务素质亟待提高。

4畜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4.1加快规划编制,强化养殖培训

(1)及时编制完善全市畜牧业养殖规划,优化畜禽养殖布局,实现畜牧业跨越式发展。(2)运用多种形式开展科学养殖培训,全面提高饲养户的综合素质,转变传统畜禽养殖的思想观念,促进发展现代畜牧业。

4.2加快推动畜牧业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1)建立一批标准化示范基地,提高利用率,通过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基地带动农户。(2)在稳定发展生猪的同时,利用空闲地种植优质牧草发展牛、羊、禽、兔等草食动物养殖。(3)发展培育龙头企业。利用南安市有利条件和自然优势,引进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有效组织形式,健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共同抵御市场风险。(4)全面加快推进畜禽粪污源化利用项目建设。按照“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原则,支持养殖场户完善粪污处理设施条件,指导生猪规模养殖场升级改造,提升粪污资源化利用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降低生猪养殖的成本。

4.3进一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加投入稳定生产

(1)进一步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制定预案,增强对动物疫病的快速反应和控制能力。(2)健全信息网络系统和管理体系,为畜牧业生产提供供需和市场前景预测等服务。(3)加快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为广大养殖场户提供直接有效的服务。(4)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扶持,通过项目实施,实施标准化养殖,提升科学养殖水平和保障市场供应能力。

篇6

于康震介绍,近年来,我国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有力保障了肉蛋奶等“菜篮子”产品供给,为农牧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我国每年生产肉蛋奶1.5亿多吨,产生畜禽粪污约38亿吨,有40%未有效处理和利用,给周边环境和居民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意见》的印发,对于今后一段时期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意见》是我国畜牧业发展史上第一个专门针对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利用出台的指导性文件。于康震表示,《意见》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思路目标明确。确立“一条路径”,就是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治理路径;完善“一个机制”,就是要实行以地定畜,建立健全种养循环发展机制;明确“两个重点”,就是以畜牧大县和规模养殖场为重点;实现“三大目标”,即:到2020年建立科学规范、权责清晰、约束有力的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二是突出责任落实。通过监督管理和绩效考核等综合措施,进一步压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和规模养殖场主体责任。三是坚持市场运作。通过建立企业投入为主、政府适当支持的运营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培育壮大多种形式的第三方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实行专业化生产、市场化运营,确保资源化利用企业可持续运营。四是强化政策支持。政策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有突破、有创新,既包括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种养业循环一体化工程、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农机购置补贴、生物天然气工程和规模化大中型沼气工程等财政政策,还包括税收、用地和用电等优惠保障政策等多个方面。

抓工作落实:让责任落到实处 把指标纳入考核

明确责任是抓好工作落实的前提,也是关键。于康震表示,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把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和规模养殖场主体责任落到实处至关重要。这两个方面的责任,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关键在于考核。首先,要制定完善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相关核心指标纳入考核范围。其次,建立覆盖全面的考核机制。农业部联合环保部开展对省级人民政府的考核,省级人民政府逐级对下一级人民政府进行考核。第三,要用好考核结果,将其作为地方政府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考核优秀的省级人民政府予以通报表扬,相关项目安排上优先考虑。考核结果不合格的省份,要予以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由监察机关依法依纪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于规模养殖场,依据《环境保护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农业部配合环保部门加强执法监管,建立倒查机制,逐场进行验收,督促养殖场户建设配套的粪污处理设施,完善处理技术工艺,严厉打击养殖废弃物偷排漏排等违法违规行为,努力实现养殖废弃物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

资源化利用从制度上看主要有五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一是严把入口关。通过完善环评制度,规范环评内容,把规模养殖场配套粪污消纳用地纳入环评范围,为肥料化还田利用奠定基础。二是严格过程管理。通过制定土地承载能力测算方法,合理确定养殖规模。在管理上明确肥料化利用可以作为污染物消减来核算,建立肥料化还田利用的合法渠道。三是强化责任落实。通过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和规模养殖场的主体责任,明晰各方职责,确保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能够落到实处。四是注重绩效考核。把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管理。五是构建发展机制。坚持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培育壮大各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组织,着力打通畜禽粪污还田利用的通道。

保养殖户利益:禁养拆迁要给予补偿搬迁 应协助落实养殖用地

于康震指出,近年来,一些地方在治理畜禽养殖污染的过程中确实存在工作方式简单、片面的现象,从而影响到产业发展和养殖户的收益。例如,盲目扩大禁养区范围,或者采取一禁了之、一拆了之的简单化方式,有的地方甚至提出了“建设无猪县”的口号。没有很好地统筹发展生产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导致部分养殖场户的利益受到损害。

针对这种现象,《意见》明确提出,要统筹兼顾、有序推进;奖惩并举、疏堵结合。具体来说有这么几点:一是不该禁养的不能禁。要科学划定禁养区,防止盲目扩大禁养范围。为此,环保部、农业部联合制定下发了《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技术指南》。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办法》,以此督促地方政府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避免只要环境不要生产的极端片面做法。二是该禁的要坚决禁,但要给予合理补偿。要充分照顾到养殖场户的合法利益,给予合理的补偿。涉及搬迁的养殖户,地方政府要积极协助落实养殖用地,指导养殖场户按环保的要求来发展生产。三是支持养殖场户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对于畜禽养殖场的环保问题,要以支持和鼓励养殖场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为主,拆迁不是主要的办法,更不是唯一的办法。要给予一定的过渡期,不能简单地今天提出要求,明天就要达到,这显然不客观,也不现实。要通过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引导养殖场户发展种养循环、提升粪污资源化利用的能力,以实现生产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通种养循环渠道:强化政策扶持 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

于康震介绍,今年农业部组织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选择100个果菜茶生产和畜牧大县,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示范,力争到2020年果菜茶优势产区的化肥用量减少20%以上,核心产区和知名品牌生产基地的化肥用量要减少50%以上。推广应用有机肥是促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这项措施,才能真正打通种养循环的通道,否则种养循环不起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就很难落到实处。

下一步,农业部将着力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强化政策扶持。落实绿色生态导向的农业补贴政策,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有机肥积造、运输、施用等服务。同时,研究出台支持有机肥生产施用的用地用电、信贷、税收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打通种养循环的通路,促进农牧结合发展。二是强化技术推广。针对有机肥生产、积造和施用中的难点问题,组织教学科研推广部门开展联合攻关,集成一批畜禽粪污肥料化利用和有机肥施用关键技术,制定一批无害化处理、堆肥还田等技术规范和标准,指导农民落实好技术措施。三是强化示范带动。重点扶持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应用有机肥,发挥其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作用,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有亮点、有看头的示范片,以此辐射带动有机肥的推广应用。四是强化宣传引导。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绿色发展理念,解读有机肥政策措施和技术模式,让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到有机肥在提质增效、节本增效和改善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以畜禽粪污为主的有机肥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7

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我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改善农村生产和人居环境,按照“城市抓创模,农村抓生态”的工作格局,在巩固提高“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成果的同时,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农村环境质量不断得到改善。但是,农村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活污水普遍未得到有效处理;农村“家园清洁行动”长效管理机制还未健全;畜禽、水产养殖污染依然存在;农业面源污染未得到有效的防治;行业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农村环保宣恃和农村环保协管员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农村环境保护是我镇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村(站)、各企业、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创建活动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创建摆上重要位置。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为原则,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基本任务,紧扣“海西应先行、走前头”实践载体,加快推进生态创建,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主要目标

通过持续开展三年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创建活动,至2012年底前,农村环境污染得到较好的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得到较好的治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恢复与建设取得较大进展,重点区域环境质量明显好转。村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及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90%以上,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0%以上,开展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比例达到20%以上,开展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置的行政村比例达到80%以上,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所占比重达到40%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60%以上,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分散养殖户建设有沼气池,工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80%以上。全镇建成农村三级环境管理机构,环境监管能力得到持续加强,公众环境意识得到提高。

围绕农村环保工作重点,解决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

(一)深入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和建设

1、加快实施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规范化管理。至2010年底前,各村(站)要加强水源保护区内排污口排查;建设二级保护区内生活污染处理设施,加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农田退耕等工程措施;制订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至2011年底前,成立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人员。

2、加快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建设。至2012年底前,完成乡、村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成立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人员,制订水源保护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及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90%以上。

(二)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

l、制定全镇畜牧业发展规划。农技站牵头,在2010车底前完成全镇畜牧业发展规划编制和规划环评工作,上报市政府批准实施,积极引导养殖场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2、加快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各村(站)根据《市畜禽养殖禁养区、禁建区划定方案》,在2010年底前,依法取缔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完成禁养区外超标排污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整治;建立畜禽养殖长效管理机制,对无法达标排放的养殖场依法予以关闭,至2012年底前,全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

3、严格审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建设。各村(站)要坚决严禁新建、扩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要严格控制可养区分散养殖规模,分散养殖户必须配套建设沼气池,通过沼气、堆肥、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生态养殖等综合利用方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4、制定全镇水产养殖规划,加强水产养殖污染整治。分管农业领导牵头组织各村(站)在2010年底前,完成本辖区的水产养殖产业规划编制,并报本级政府批准实施;通过推广名优新品种和生态养殖模式,扶持和壮大一批生态型养殖企业和加工基地;要依法取缔和搬迁饮用水源保护区、重要永零、歌感水域养殖、无证经蓄、不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的水产养殖。

(三)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

1、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制定规范化管理机制。结合全市生态创建活动,分批在创建生态乡(镇)、生态村中同步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并进行规范化管理,至2012年底前,全镇开展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比例应达到20%。

2、加大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建设力度,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要大力推广“村收集、乡(镇)中转、县处置”的城乡统筹垃圾处理模式,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至2011年底前,完成80%行政村垃圾整治工作。

3、加强海滩和海漂垃圾整治。各沿海村在20lO年底前,完成沿海乡、村海滩和海漂垃圾、废油收集设施和处理点建设,全镇60匹马力以上渔船均应配备“两桶”(生活垃圾收集桶、废油收集桶);组建海滩和海漂垃圾清理保洁队伍,定期清理海滩和海漂垃圾;实施废油无害化处置及报废船只的处理工作。

4、大力推广使用农村卫生户厕。各村(站)要积极实施农村卫生户厕建设整村推进模式,加快卫生户厕改造,至2012年底前,全镇农村卫厕普及率达到50%以上。

5、提高农村清洁能源使用率。各村(站)要加强农村清洁能源使用推广,垦地制宣,积极普及电能、沼气、秸秆、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及天然气、清洁油等化石能,减少薪炭使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至2012年底前,全镇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40%以上。

(四)控制农村重点行业污染

1、规范工业集中区建设,加强污染整治。要加强农村新建项目的审批,规范工业区管理,指导各地政府制定集中区整治方案,至2012年底前,村工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80%。

加强废渣堆放场的管理。在2010年7月底前完成废渣堆放场的整改,防止造成二次污染和安全事故。

(五)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快循环农业基地建设

1、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及有机农业。各村(站)要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及有机农业,逐年提高种植面积比例,开展生态创建村(站)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种植(养殖)面积应达到60%以上。

2、大力推广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减少农药施用量。

3、加大农膜回收再利用。各村(站)要大力推广既能降解又能被土壤微生物分解的降解膜,提高农膜回收再利用。至2012年底前,全镇各村(站)的农膜回收率达到60%以上。

4、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加强田间露天焚烧管理。农技站牵头组织各村(站)在2010年底前,制定本辖区秸秆综合利用方案,积极推行秸秆还田、秸秆堆肥、秸秆气化等资源回用技术,严格禁止露天焚烧。

(六)衣极防治农衬土壤污染

建立土壤环境质量常规监管体系。建立适合我市实际的土壤环境质量监管体系,每年要对主要农产品产地、污灌区、工矿废弃地等区域的土壤污染实施监测,并向社会公布,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七)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

加强村绿化建设。林业站牵头组织各地制定农村绿化方案,重视农村自然恢复、天然植被保护、村庄绿化、庭院绿化、通道绿化、农田防护林建设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争取每个村建设一块绿地。

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长效机制

(一)推进农村环保管理体系建设

1、加快构建农村三级环保管理机制。要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2010年底前,建立村(站)环境保护管理体系,村(站)明确环保专干。

2、提升农村环境保护地位。重点加强环境监察的硬件设施、技术手段和人员队伍建设,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环境预警监控体系,使农村环保工作真正得到落实。

(二)建立健全农村环保投入机制

1、提高生态创建奖励资金。实行“以奖促治”、“以奖代补”、“以奖”等鼓励政策,对成功创建各类村(站)的,在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财政奖励基础上,币级财政安排预算予以奖励。

2、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在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资金的同时,市、县(市)区两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重点支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水质改善和卫生监测、农村改厕和粪便管理、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海洋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农村环境健康危害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外来有害物种入侵防控。

(三)严格实施农村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岗双责”制

1、严格执行省、市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岗双责”暂行规定。各村(站)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职责范围内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农村环保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

2、农村环境保护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部门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各村(站)全面负责行政区域内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四)完善村(站)环保工作年度考核制度

建立村(站)环境管理考核制度。将农村环保三级管理机构建设、重点流域整治、重点行业整治、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畜禽与水产养殖污染整治、农村生活污水及垃圾治理、海漂垃圾治理、生态村(站)创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各项内容纳入其中,将村(站)街道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年度环境保护工作完成情况作为干部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篇8

农业非点源污染对土壤环境、水质和农产品安全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是导致区域环境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1]。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和生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大量粪尿与污染物的排放和流失到水体中,导致硝酸盐含量超标、COD和BOD增加以及水体富营养化[2,3],土壤污染物大量积累,严重影响着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国内外针对畜禽养殖业污染物估算以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已有较多的研究和报道[4]。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典型区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促使城市和城乡结合部都市型农业的兴起,同时也带来一系列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广州市经济发展迅速,城市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畜禽产品消费量也持续增加。拥有发展畜禽养殖业的良好区位和自然条件,近年来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不可避免给环境带来较大影响[5]。由于养殖业的布局不合理以及缺乏纳污土地等因素[6],畜禽粪便没有得到合理处置和利用,养殖废水排放和流失影响湖库和河流等水体环境质量,成为城市和乡村主要污染源之一。长期以来畜禽养殖业污染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畜禽养殖污染环境管理尚未深入开展。目前畜禽养殖业污染物的定量估算没有形成统一标准[7],畜禽养殖空间布局规划和环境管理等相关研究缺乏。本文以广州市为研究区域,采用排放系数法和分区统计方法,研究畜禽养殖业污染物产生流失量和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其对环境水体的影响,探讨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对策。以期为行业的污染防治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区域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参考。

2研究区域与方法(Studysiteandmethod)

2.1研究区域概况

广州市地处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缘,濒临南海,位于东经112°57′至11°43′,北纬22°26′至23°56′,总面积7434.4km2。中心城区包括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黄埔区、萝岗区和白云区,面积1475.3km2,城郊区县有花都区、番禺区和南沙区,面积2277.8km2,远郊区县有增城市和从化市,面积3610.8km2。整体地势呈现北高南低、自北向南逐步倾斜的趋势。地貌类型大致可以划分为中低山地、丘陵地、岗台地、冲积平原、陆地水域和滩涂六类。全市水域面积744km2,占全市面积的10%。北部有流溪河、白坭河、增江,南部为珠江三角洲河网区,为西、北、东江下游水道和珠江前、后航道汇流交织成的河网。属亚热带典型季风海洋气候,年降水量为1689.3~1876.5mm,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96.5h,年太阳辐射量在4367~4597MJ•m-2,全年平均气温在21~23℃之间。地带性植被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山地丘陵的森林主要是次生林和人工林。

2.2研究方法

2.2.1畜禽养殖密度计算

查阅广州市统计年鉴获得2005~2009年养殖规模。根据广州市畜禽养殖场调查数据计算畜禽养殖密度分布。为便于不同畜种进行统一比较,采用标准畜禽单位(AU)对畜禽养殖数据进行标准化换算,1个畜禽单元等于454kg畜禽活体重量[8]。将各畜禽养殖场养殖量统一换算为标准畜禽单位,以区县和镇街为基本单元进行分区统计,得到广州市畜禽养殖密度分布图。

2.2.2畜禽养殖污染物计算

畜禽的粪便排泄系数是指单个动物每天排出粪便的数量,它与动物的种类、品种、生长期、饲料很气候等诸多因素有关[9]。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10],选择合理的排泄系数有利于畜禽污染物产生量和氮磷物质流失量估算的准确性。排泄系数具有较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华南地区和广州的畜禽养殖排泄系数具有地方特点,本研究采用朱冬亚[11]估算的广州市畜禽粪便和污染物年排泄系数(表1),能够总体反映广州市畜禽养殖污染物产生情况。分别计算各养殖场畜禽粪便、尿液和污染物产生量,导入ArcInfo9.2进行空间分析,绘制广州市畜禽养殖业污染物空间分布图。

2.2.3畜禽养殖污染物流失量

畜禽养殖污染物对区域水环境有较大影响。大多离水系距离较近,部分养殖场将畜禽粪便直接排入到河流中。畜禽粪便在堆放及清粪冲洗过程中极易流失到水体中,尿液的流失率则更高[10]。据研究市郊畜禽粪便进入水体的流失率为25%~30%[9]。结合广州市养殖场排放特点,本研究取畜禽养殖场污染物流失率25%。按照各畜禽养殖场污染物排放去向,计算各主要水体受纳畜禽养殖场污染物负荷,结合水质现状分析畜禽养殖业污染对广州市水环境影响。

3结果与讨论(Resultanddiscussion)

3.1广州市畜禽养殖规模及空间分布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州市畜禽养殖规模呈增加趋势(表2)。2009年广州市生猪出栏量达225万头,肉鸡出栏量为6446万羽,奶牛存栏量为1.9万头。从2005到2009年生猪养殖规模呈小幅上升趋势,肉鸡养殖规模稳定在6000万羽以上,奶牛也保持在1.9万头[12]。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全国前列,按2009年广州市常住人口1033.4万人推算,人均生猪占有量0.22头,人均肉鸡占有量达到6.24只。与国内其他大城市相比,广州市畜禽养殖规模较高,人均畜禽产品占有量也超过上海、北京。庞大的畜禽养殖规模加重了广州市环境污染负荷,对水体和土壤环境产生较大影响。广州市畜禽养殖业中养殖场所占比例较高,其中养殖场的生猪出栏量占全市的55.7%,肉鸡出栏量占全市14.3%。广州市畜禽养殖场主要分布在环绕中心城区的城郊地区,而中心城区基本无畜禽养殖场(表3)。广州市畜禽养殖数量达到17.9万AU,其中增城市养殖数量最高,其次是萝岗区、从化市、白云区和花都区。广州市郊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中心城区低,农业生产仍占有一定比重。而作为广州市“南拓”发展重心的番禺区,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畜禽养殖规模有所减少,但与中心城区相比仍不容忽视。越秀区、荔湾区和海珠区无养殖场分布,天河区、黄埔区和南沙区则有少量养殖场分布。畜禽养殖密度是指示农业氮、磷流失风险的指标之一,养殖业污染物负荷与畜禽密度的分布具有一致性[13]。随着养殖量的增长,区域畜禽密度也较稠密,全市畜禽养殖密度达到24.3AU/km2。养殖密度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近郊地区(图1),其中萝岗区养殖密度最高,达到67.9AU/km2,其次是增城市养殖密度33.8AU/km2。其中萝岗区九龙镇和增城市石滩镇养殖密度分别达到142.9和119.1AU/km2。白云区、番禺区、花都区和从化市的养殖密度也较高。主要是由于距离中心城区近,具有发展养殖业的区位优势。

3.2广州市畜禽养殖污染物空间分布

根据表3估算结果,初步估算畜禽养殖场化学需氧量产生量约为工业COD的2.8倍,是生活源COD产生量的1/5。畜禽养殖场氨氮产生量约为工业氨氮的3.7倍,是生活源的1/10。广州畜禽养殖场污染物的产生量巨大,畜禽粪便和水污染物的流失是广州市水污染物重要来源之一。从对水环境影响较大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产生量空间分布来看,与养殖密度空间分布相似,呈明显的层次分布(图2)。中心城区污染物产生量较小,近郊区县是畜禽养殖污染物产生的重点区域。除天河区的珠吉街道、五山街道和凤凰街道污染物产生量较高,中心城区基本无污染物产生。增城市和萝岗区畜禽养殖场COD和氨氮产生量较高,分别达到1.8万吨和1.4万吨,其中萝岗区九龙镇和增城市石滩镇污染物密度最高,分别达到76.6和35.9吨/km2。白云区、萝岗区、花都区和番禺区等近郊区县是污染物产生量的分布重心,从产生量密度图中呈现环绕中心城区明显的圆环。城市和城乡结合地区是畜禽养殖业分布的重点地区。这些地区具有交通优势和一定的环境容量,为畜禽养殖业发展带来便利条件,但同时也加重了城市和城乡结合地区水体污染负荷。除养殖场外,农户散养畜禽仍然占有一定比重,主要分布在增城市和从化市等远郊地区。散养畜禽分布较分散,大部分粪尿直接外排,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被随意堆放,导致大量的污染物流失到环境水体中,给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带来较大影响。畜禽养殖业的水体污染已不是一个局部的环境污染问题,而是影响大流域环境的问题,增加了河口、近海海域的富营养化程度。城乡结合部和远郊的畜禽养殖业大部分分布在水系上游,给位于珠江三角洲河网下游的城市地区带来较大压力。

3.3广州市畜禽养殖业污染物对水环境影响

广州市畜禽养殖场粪便和尿液流失量较大,根据估算结果,畜禽养殖场流失到环境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达到1.6万吨和739吨。受纳畜禽养殖场污染物流失量较高的是流溪河、东江和增江,其次是珠江西航道和潖江,珠江三角洲河网地区受纳污染物相对较少(表4)。其中流溪河受纳的污染物量最高,化学需氧量和氨氮负荷达到5791吨和227吨,占总流失量的35.5%和30.7%。流溪河是广州市母亲河,是广州市北部重要水源地。流溪河流经的白云区、花都区和从化市等区县流域上下游农业仍占较大比重,分布着较多畜禽养殖场。流溪河流域内的畜禽养殖污染物流失以及其它面源污染对其水质影响较大。东江和增江分别受纳化学需氧量3296吨和2032吨,总计占总流失量的32.7%。潖江受纳化学需氧量达1001吨。增城市和花都区农业经济比重也较高,畜禽养殖污染物的流失对其水体环境有一定影响。相对而言,除珠江西航道外珠江广州航道和南部三角洲河网地区受纳污染物流失量较少。流溪河、东江、增江等水系上游和沿岸除分布有较多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外,还存在散养畜禽情况,由此产生的污染物养分流失风险较高[14]。流域中的农业区非点源氮素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15,16],散养畜禽产生的过境水的氮素污染程度严重程度更甚于规模化养殖场污染。因此,急切需要采取环境管理措施,切实保障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

4对策和建议(Policiesandproposals)

4.1合理规划畜禽养殖业空间布

广州市于2010年颁布了《广州市生猪养殖管理办法》,将饮用水源保护区、居民区等环境敏感区划定为生猪禁养区域,为保障畜禽养殖区环境安全提供依据。但目前广州市畜禽养殖业布局仍不合理,畜禽养殖场和散养畜禽分布仍较分散,规模化养殖场大多数集中在城郊地区,这里耕地资源有限,存在畜禽粪便还田无法就地有效消纳的问题[6]。流溪河、东江、西航道等重点流域畜禽养殖业缺乏合理布局规划。需要对广州市畜禽养殖场布局进行总体规划,加强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量估算研究和污染控制区划[17]。重点加强东西部饮用水源地养殖业管理,引导畜禽养殖业向消纳土地相对充足的增城、花都和从化等地区转移。在人口稠密和环境敏感区、主要江河干流两岸1公里范围内、大中型水库和水源保护区严格限制发展畜禽场,对已有的养殖场应加强污染治理,并按计划逐步搬迁或取缔。

4.2引导畜禽养殖场规模化和规范化发展

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在广州市畜禽养殖所占比例较高,其中生猪养殖量超过50%。但养殖场规模化和标准化建设水平不高,许多小规模养殖场无力进行治理设施投入。目前农户分散养殖仍占有相当比例,给养殖业环境管理带来较多困难。规模化养殖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但养殖规模也不宜过大,过度集中易造成污染物大量集中排放[18]。应充分考虑自然地理条件和环境容量,采取合理规划和适度养殖规模[19]。引导畜禽养殖场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重点支持建设一批现代化、环保型的畜禽养殖场。逐步控制农户分散畜禽养殖量,以便于粪尿污染物排放的统一监管和资源化利用。环保部和广东省相继颁布了畜禽养殖业排放标准和技术规范,需要引导规模化养殖场加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积极改进养殖方式,推广沼气发酵、粪便饲料化等生态畜禽养殖技术。

篇9

1选址

猪场的选址和建设要符合当地政府的畜禽养殖区划。如果政府未划定养殖区和禁养区,在场址的选择上,应尽量选择在偏远地方、土地充裕、地势高而干燥、背风、向阳、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水顺畅、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方便的地方建场。猪场建设要以养殖规模的大小和饲养方式来确定,猪栏的结构模式要提高土地利用率。养殖区应充分考虑周围环境对粪污的容纳能力,把养殖污染物资源化、无害化,形成与当地种植业相结合的生态种养模式。过去许多集约化猪场过多考虑运输、销售等生产成本而忽视其对环境的潜在威胁,往往将场址选择在城郊或靠近公路、河流、水库等区域,以致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些甚至危害到饮用水安全。最后不得不面临关闭和搬迁,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综合利用废弃物,提高养殖收入

改变过去传统单一养猪经营模式,运用“猪-沼-草(林、果、渔、菌)”等生态养殖和商品有机肥生产等成熟技术,综合利用废弃物,达到增收减污的目的,是养殖户做强做大的必由之路。

3提高饲料转化率

养殖场最好采用膨化和颗粒加工技术,破坏或抑制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及有害物质和微生物,以改善饲料卫生,提高养分的饲料转化率,减少粪尿排泄量。如果加工工艺控制不当,饲料添加的各种化学物质在粉碎、输送、混合、制粒、膨化等过程中会发生降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对饲料及环境极易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必须注意各类添加剂在猪饲料中的合理应用。在饲料中辅助添加益生素、酶制剂、酸化剂、氮化抑制剂、吸附剂、纤维素或寡糖以及除臭剂等,可以大大减少猪粪尿中氮、磷等的排出量。有资料表明,添加一定量的益生素,能够调节猪胃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促进有益菌的生长繁殖,使饲料在猪消化道的降解率上升15%,同时能提高氮的沉积率,使排放到环境中的氮源减少15%~25%,从而减轻氮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4延长生态链,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形成“猪-沼-草(林)-猪”生态种养结合养殖模式的基础上,应不断延长生态产业链,应用循环经济技术,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废弃物资源。如利用沼气发电,利用沼液种植农作物,利用干湿分离的猪粪生产有机肥,供无公害农业生产使用。利用新鲜猪粪养蝇蛆,利用发酵后的猪粪养蚯蚓,再用高蛋白的蝇蛆和蚯蚓养鸡、养猪,可以节约大量蛋白饲料成本。

总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科学、成熟、有效的养殖技术,坚持走生态养殖的道路,养殖业才能健康、持续、高效地发展。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信息网)

羊群混养害处多

有些养羊户习惯把公羊和母羊混养,任其自由,这样做弊端有以下几点。

1混养不利于把握最佳配种时间

公、母羊混在一起饲养,必然会自由,可能导致一年四季都有母羊怀孕和产羔,既不利于饲养管理,又不利于胎儿发育,产出的羔羊往往体质较差,成活率低。

比较而言,母羊春季和冬季产羔较好,而冬季产羔又比春季产羔更好。冬季产羔的母羊一般是在7~8月怀孕的,那时青草茂盛,母羊膘情好,排卵多,受胎率高,胎儿发育好;羔羊断奶时正赶上天气变暖,羊能吃上青草,生长发育快,越冬能力强,成活率高,产毛量高。因此,最好平时把公羊和母羊分开饲养,在7~8月选定公羊与母羊,这样能保障母羊12月至来年1月产羔。母羊若在春季产羔,母羊和羔羊在天气变暖时都能吃上青草,因而母羊奶水充足,羔羊生长发育快,不需购买大量饲料,成本低。

2混养不利于把握最佳配种对象

羊一般在7~8月龄时性成熟,但此时并不适宜配种,另外老龄羊及病残羊也不宜配种,只有1.5~7岁的健康羊才适合配种。如果公羊与母羊混养在一起,自由,那么,老弱病残羊、幼小羊均会怀孕,不仅严重影响对老、弱、病、残母羊的处理,而且产出的羔羊成活率低,即使生存下来,生长也很缓慢。

3混养不能充分利用良种公羊

一只公羊一般只能15~20只母羊。如果任公母羊自由,免不了无效,多余的重复,会使公羊精力消耗过大,缩短公羊的利用率。

4混养易造成后代血缘不清

自由往往不能肯定羔羊的父亲是哪只公羊,致使后代出现近亲,失去杂交优势,而且还会发生遗传疾病。

5混养影响正常采食

篇10

【关键词】 九曲溪 水质现状 水质预测 对策

1 引言

“三三秀水清如玉”的九曲溪,发源于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西向东,从武夷山市星村镇竹筏码头到武夷宫汇入崇阳溪,由于受不同方向断裂构造控制,形成九曲十八弯,5公里距离内流程9.5公里,水流清澈、鱼石可数。九曲风光是武夷山风景区的最大特色,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九曲溪及沿岸是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保护的核心地带,而水质是保护的重要内容。

2 九曲溪来水水质现状与九曲溪旅游高峰水质现状

九曲溪上游为星村镇集中式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再往上为省控断面建1:曹墩桥(该段面往上武夷山市环境功能区划定为Ⅰ类水域),水质优于地表水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Ⅰ类标准(以下简称为Ⅰ或Ⅱ类标准)。上游总人口23114人(其中镇区5800人,2005年。游客现均住宿度假区,为九曲溪下游),主要从事水稻、茶叶种植、茶叶加工、旅游工艺品制作以及从事旅游服务。上游畜禽养殖均为家庭少量散圈养,畜禽粪便多作为农家肥使用且没有污水排放企业(禁建区),原国有四新、程墩林业采育场正开发建设为生态旅游区,上游生态环境将得到更好的保护。2005年(共六期单数月份)星村漫水桥段面监测数据(来源:武夷山市环境监测站协助景区管委会监测,下文水质监测数据均来源于此)表明,九曲溪来水水质除粪大肠菌群略超过Ⅰ类标准外,其余各项指标均优于Ⅰ类标准。

根据2005年五・一和十・一两个黄金周对九曲溪玉女峰(二曲)段面水质监测结果表明,九曲溪水质各项指标均优于Ⅱ类标准,各项指标的标准指数(评价指标浓度除该指标评价标准)均小于1,符合水域功能要求(武夷山市环境功能区划定九曲溪为Ⅱ类水域)。实际上,除总磷、氨氮、粪大肠菌群三项指标超过Ⅰ类标准外,其余各项指标均优于Ⅰ类标准。

3 九曲溪旅游高峰水质预测

3.1 九曲溪上游常住人口预测

九曲溪及上游总长62.8km,多年平均流量24.41m3/s,流域面积534.3km2 (来源:武夷山水文分站,以下水文数据均来源于此)。 因武夷山世界遗产保护工程的需要,九曲溪上游将进行部分村庄的拆迁,安置小区位于镇区南面,并提出今后星村镇区的居民,只可外迁,不可迁入,星村镇区人口将维持在6500人左右。由于镇区上游将进行部分村庄的拆迁,加上水体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上游区域环保要求极高,因而不考虑镇区上游人口的变化对九曲溪来水水质的影响。

3.2 九曲溪竹筏漂流及天游峰景区游客人数预测

对九曲溪水质造成影响的游客主要是竹筏乘客和天游峰景区游客,因而只对竹筏游客和天游峰景区游客作一预测。预测采用卡口容量法,卡口容量法又称瓶颈容量,指风景区中游客必游之景点,此景点是景区游客最集中且是游客必经之场所,卡口法通过计算该处最大游客容纳量,来推算全景区的环境容量。竹筏漂流只有一条通道,天游峰景点的正面登山之路也只有一条岩石道是游客的必经之处,所以采用卡口容量法预测游客人数。

(1)九曲溪竹筏漂流的游客最大容量

九曲溪水上游线长7500m,竹筏之间的安全距离为50m,每排竹筏乘坐6人,每排竹筏按往返4趟计,则:最大容量=7500/50×6×4=3600(人)

(2)天游峰景区游客最大容量

正面登上天游峰的一条岩石道为卡口,高峰期每分钟仅允许上10人,一天浏览时间以8小时计,则每天游客人数控制在5000人之内。

从2005年两个黄金周竹筏漂流和天游峰景区的游客人数看,平均人数分别为3618人和5023人。均已突破上述卡口容量。将“通过景点设卡限票管理来达到控制人数的目的”。所以九曲溪水质预测可忽略游客人数变化。

3.3九曲溪水质预测

2005年10月动工建设的星村镇污水处理厂,规模为日处理污水1500吨,将把镇区的生活污水全部处理达标(GB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表1一级A)后排入九曲溪,九曲溪水质将有望进一步改善。九曲溪水质现状监测数据选用水体自净能力较弱时期的2005年十・一黄金周玉女峰段面水质最差数据。

3.3.1预测模式

九曲溪为小溪流,溪浅,坡降大(12.1‰),有助于河水与污水处理厂排放的污水混合,因此采用河流稀释混合模式进行预测。预测镇区生活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的九曲溪水质状况,所以在原模式方程的基础上减去现状污染物排放量CyQy。

模式方程:C=(CpQp+ChQh-CyQy)/(Qp+Qh)

式中:C―预测断面污染物平均浓度,mg/L

Cp―河流污染物现状浓度,mg/L

Qp―河流流量,m3/s

Ch―污染物排放浓度,mg/L

Qh―废水排放量,m3/s

Cy―污水污染物现状浓度,mg/L

Qy―污水现状排放量,m3/s

3.3.2玉女峰段面水质预测(选取部分地表水主要指标)

九曲溪十月平均流量16.01 m3/s。污水处理厂环评之前对生活污水现状排放浓度作了监测。镇区生活污水现状排放量: 5800人,星村镇自来水厂现日供水1200吨、以排水量90%计(根据自我体验法、调查征询法得出),则总排水量为:1080t/d (0.3 m3/s),6500人的排水量为:1210.34t/d(0.336 m3/s)。

以CODCr的预测计算为例:C=(CpQp+ChQh-CyQy)/(Qp+Qh)

C=(4.86×16.01+50×0.336-228.30×0.3)/(16.01+0.336)=1.60(mg/L)

其余水质预测结果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污水处理厂正式运营后,九曲溪水质各项指标值均有下降,水质将有明显的改善,除粪大肠菌群指标略超过Ⅰ类标准外,其余各项指标均优于Ⅰ类标准。实际上,污水处理厂排放的废水浓度值要小于或等于排放标准,所以实际九曲溪水质要比预测水质结果要好。全年其他时期的水质也比预测的水质结果要好,优于Ⅰ类标准。

4 九曲溪水环境保护对策

九曲溪及上游区域(属武夷山世界遗产保护范围)应禁止建设包括规模畜禽养殖及旅馆、餐饮业等可能污染环境的项目,原有排污企业必须迁出或关闭,禁止进行包括山地开发、采石、采矿、取土等任何损害、破坏生态环境的建设活动,做好生活垃圾的清运工作,设立明显的禁火标志,公布禁火规定。鼓励农户推广使用电、液化汽等清洁能源。在九曲溪禁止采集动植物、禁止游泳。尽快落实景区封闭管理,从而避免可能因危险品运输发生交通事故和泄漏造成九曲溪污染事故的发生。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并依规范对水质进行常规监测,科学建档。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编.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2]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武夷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