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农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09:59: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机农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有机农业论文

篇1

1.1环境条件有待改善

许多地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企业污染、化学投入品的长期大量使用和汽车行业的不断扩张,造成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土壤生态结构破坏、空气质量恶化等问题,成为制约有机农业发展的瓶颈。

1.2缺乏统一规划,发展优势不明显

有机农业布局比较零散,有待统一合理的布局,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不高,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种植类产品上,多以有机蔬菜为主,有机畜禽、林果、水产养殖业规模太小、品种较少,而且多为初级加工产品,缺乏精、深加工产品’产品附加值不高。

1.3生产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

专门从事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生产资料的研究、推广和咨询的机构较少,生产研究和科研开发项目与经费相对缺乏,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影响了有机农业的持续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

1.4市场不规范

目前潍坊市有机农产品市场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市场监管手段不够完善,力度不够大,缺乏统一的权威性监管部门,没有形成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消费者难以直观评判其和常规农产品的区别,存在以次充好的问题。

2潍坊市有机农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发展有机农业是一项开拓性的系统工作,应当遵循“因地制宜、区域布局,适度规模、集约经营,点面结合、示范带动,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总原则,着力建设“五个体系”,推进潍坊市有机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2.1建设经营组织体系,统筹有机农业健康发展

科学规划、有序组织是实现有机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要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健全和完善各级有机经营管理组织体系。制定和出台相应的产业扶持政策,确保有机农业的生产、营销、监管、认可、技术研发等工作有序进行。积极鼓励各产地以品牌有机农产品为纽带,建立农民合作组织,提高有机农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要加强统筹规划,按照因地制宜、区域化布局的要求,认真做好农业生态环境现状的调查,选择生态环境符合标准、适宜有机农业生产的村庄(流域)作为示范点,将有机农业基础较好的峡山区作为示范区,将青州、临朐、安丘、诸城等西南山地有机旱作蔬菜、水果、茶叶作为产业带,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有序推进,良性发展的格局。

2.2建设技术标准体系,增强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依靠科技进步、实施标准化生产是实现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基础。积极引导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与农业龙头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加快综合性状优良的作物种类及新品种的培育研究与引进驯化,打造地方品种优势。针对生产者和企业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科研攻关,在良种培育及配套生产技术、有机肥料生产和施用技术、生物农药研制技术等具有重大实用价值的技术方面实现突破,尽快制定有机农产品地方标准和生产操作规程,丰富有机农业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参照国际农产品质量标准,制订潍坊市有机产品生产、加工、贮藏、运输技术规程,形成标准化生产。在示范基地选取、品种选择、投入品使用、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包装运输等环节,严格执行生产标准,保障健康发展。

2.3建设生产服务体系,提升有机农业科技发展水平

技术服务是提升有机农业发展水平的有效手段。要按照“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原则,整合现有农技服务资源,以农技推广部门为主,鼓励农业科研院校、科研机构参与,组成有机农业技术指导小组,各乡镇设立有机专员,有机生产基地设立技术员,建立县、镇、村、企四方联动的技术服务体系。有针对性地对有机农业推广人员、有机专员、有机农业种植者与经营者等不同群体开展相关培训。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开展技术咨询和指导’更加快捷有效地解决有机农业生产中的困难和问题。大力推广有机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提高潍坊市有机农业的科技含量。

2.4建设质量监管体系,提升有机农业产品竞争力

强化认证、加强监管是提升有机农业产品竞争力的可靠保障。选择国家认可的、有资质、信誉好的认证机构,鼓励企业、合作组织和个人申请基地或产品认证。健全完善以农业行政执法部门为主体的农业综合执法和监管体系,加大对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的监管力度。潍坊市和乡镇分别设立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监测室,建立有机农产品和投人品经常性检测制度,实现抽检标准、程序、结果“三公开”。建立产地环境监测与评价制度和投人品使用准则体系,从源头杜绝污染。健全质量追溯机制,对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认证进行登记,建立档案,确保质量可追溯。

2.5建设市场营销体系,促进有机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篇2

1.1病虫综合治理理念

初期综合运用生物、物理和农业措施对有机农业植物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预防、治理、保护,最终依据《有机产品生产和加工认证规范》规定,使用收录在其中的产品。

1.2善待环境的理念

在有机农业植物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是天然的、无残留的、不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产品,从而避免使用化学合成的药物或者肥料,例如:植物生长剂、农药等。

1.3规范操作理念

严格按照《有机产品生产和加工认证规范》里收录的可以安全使用的农药等产品,同时需要准确按照上面内容进行操作使用。

2有机农业植物保护的技术措施

2.1病害防治技术

2.1.1控制病害及其流行的一般方法(1)逃避病原菌。在种植和栽培过程中不仅仅需要选择远离病原菌的地区进行种植,还需要在播种时间方面进行合理选择;(2)控制病原菌传播。在种质材料的选取和处理过程中要依赖检疫对病原菌进行消除;(3)根除病原菌。对病原菌生物进行严格监控,对染病的植被进行彻底销毁,消灭其相关寄生源,不仅对种子和土壤进行清理,还需要不断培育新的抗病品种,对有病植物和栽培环境不断改善。2.1.2病害防治物质有机产品生产和加工认证这一规范对植物的保护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定,介绍了病虫草害防治措施,还表明在植物栽培过程中对化学合成的农药明确规定不允许使用,对可以使用和禁止使用的物质以及科学的使用方法进行阐述,严格控制基因工程产品的使用。在不经机构认证情况下可以使用的物质有:高锰酸钾、乙醇、醋等。在机构认证同意的基础上可以限制使用的物质有:波尔多液、石灰、不含禁用物质的病毒等。与此同时,阿维菌素制剂及其相关复配剂是被欧盟有机生产机构所明令禁止使用的物质。

2.2虫害防治技术

2.2.1提倡生物防治充分利用虫害天敌来实现有机植物的保护。捕食性天敌包括:小黑隐翅甲、大草蛉、捕食螨、小花椿、塔六点蓟马等,寄生性天敌包括平腹小蜂、茧蜂、赤眼蜂等。2.2.2虫害防治物质虫害防治物质包括植物性杀虫剂、软皂、植物提取剂等,提倡运用物理性捕虫设施、可使用性诱剂等来驱除害虫。对鱼藤酮、乳化植物油、植物来源的除虫菊、硅藻土进行限制性使用,对微生物以及其相关制剂进行部分有限制性的使用,微生物以及其相关制剂包括Bt制剂、杀螟杆菌等物质。

2.3草害防治技术

草害防治技术采用的是物理技术和农业技术,借助绿肥种植、合理轮作等栽培技术可以对杂草进行有效控制,禁止秸秆焚烧还田,提倡机械除草、热法除草、秸秆覆盖除草。

2.4农业耕作技术

2.4.1科学的种植制度一种作物长期种植会对作物的抗逆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就病虫而言,在同一片土地上长期种植某种作物必将为病虫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适宜环境和食物供应。同时,长期存在的寄主植物,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土传病原物的不断繁殖,从而导致病原物数量增加。害虫情况严重,因此,采取科学的种植制度,能为有机农业植物提供切实保护。2.4.2轮作轮作充分利用了时空差异,对农田生态、土壤理化特性、生物多样性等有所改善,从而实现植物的自我保护。轮作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对病虫生存条件的恶化。科学合理的轮作可以对单一植物病虫进行有效控制,具备迁移能力小、寄主单一、寄生性强特点的病虫,在经历寄主和食物减少的情况下会出现部分甚至全部死亡的现象;其次是分泌抑制物质。像马铃薯这样寄生性不强的植物会因为缺少食物而不能够再繁殖。像胡萝卜、大蒜、甜菜等植物分泌的物质对后茬作物具备抑制病毒发生的作用。再次,调节土壤生态。科学合理的轮作对病源物的滋生产生抑制作用。2.4.3间(混)作和套种科学合理的间(混)作和套种可以实现农作物的多样化,从而抑制或减轻病害的出现。例如,粮棉套种对棉蚜的危害产生抑制作用:在棉田里同时种植诱集棉铃虫产卵的作物玉米、高粱等,实现产卵的集中化,从而起到保护天敌和集中诱杀虫害的目的。

2.5农业培肥技术

篇3

(一)我国有机农业的生产模式

(1)“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即“公司+农户”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是新兴的农业产业化形式之一。通常由贸易公司为主导,与农场、农民或合作社签订有机生产合同,并负责以优惠的价格收购相关产品,并进行销售,是一种“有机订单农业”模式。公司和农民或合作社在这种模式中形成了“风险公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这种模式在中国比较普遍。(2)专业合作社模式。主要有农牧业生产合作、生产资料供应合作、产品加工销售合作、经营管理和技术信息咨询合作以及信贷保险合作等。大多是中、小农户自愿联合集体加工或销售;社务由全体社员协商,投票民主议决;其收入一般是在扣留必要的公共积累后,按社员投入多少进行分配。专业合作社由于其组成方式特点,决定其存在一些缺陷,如对新事物接受慢,过分依赖外部技术培训或指导,缺乏主动将技术与当地实际相结合的能力,组织结构松散,抗风险能力差,农民集体或团体组织活动的不稳定性或脆弱性等。

(二)我国有机食品的销售渠道

我国有机食品的销售渠道多样,以超市为主,此外还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农户(农场)直销。这种方式没有中间商,减少了流通环节,生产者的收益高。目前北京、上海等地都设有有机农夫市集,消费者与生产者直接会面进行交易。以会员制的形式,根据客户订单直销并送货上门的销售渠道也较为广泛,如正谷、沱沱。(2)有机食品专卖店销售。有机专卖店在国外较为普遍,比较知名的如美国的WholeFoods等,德国有机食品专卖店有5000多家。我国目前专营有机食品的专卖店不多,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等对有机产品接受程度较高的城市。这种销售渠道主要依托大中型有机食品批发配送中心进行物流,专业化程度高,可靠性强。(3)传统店设专柜、专区销售。目前国内各大商场超市均设有有机产品销售专柜或专区,一些规模大影响力高的有机知名品牌设立有专门的店面或柜台,如吉林精气神黑山猪、仙芝楼有机灵芝等。(4)电子商务销售。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为有机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新的潜力巨大的销售平台,各大电商为满足消费者需求,都为有机产品设立了专区,如天猫、一号店、我买网等电商在首页导航栏都有“有机食品”类别,电子商务平台正在逐步成为有机产品最主要的销售渠道。

(三)我国有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有机农业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上存在明显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低。理论上,有机农业面临一个庞大的市场,但现有企业的规模均比较小,尤其缺少龙头型的企业。(2)市场开发不充分。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宣传不充分,很多人对有机食品的概念和功用还比较陌生。从企业角度讲,目标客户界定和市场细分还远远不能满足行业发展要求。(3)产业链发展脱节。目前有机行业在产供销业务链层面上缺少整合和创新,生产和销售不能很好衔接,需求和供给信息沟通不畅。(4)诚信体系保障不足。这也是食品行业共同面临的难题。有机食品的经验品和信任品特征明显,容易导致一些企业为谋取暴利而作假。由此可见,我国的有机农业供应链管理模式还很不成熟。处于上游的生产和加工企业规模较小,组织化程度较低,不利于生产专业化和集约化;下游的销售渠道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宣传不到位,有机概念普及率低,顾客接受度差;上下游企业间合作不充分,各交易方之间信息不对称,产供销发展不平衡。为促进有机农业的健康发展,应尽快探索出一种适合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以降低成本,提高抗风险能力和价值增值能力。

二、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有机农业

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主要内容有机农业作为新兴行业,如果能在发展初期引入供应链的管理思想,对今后发展十分有利,对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供应链是指在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索形成的网链结构。随着经济发展,市场竞争逐渐由单个企业之间演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建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有机农业供应链管理模式,可以实现各成员间的紧密合作、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降低流通中的交易费用和物流费用。同时信息共享可以提高流通渠道效率,实现供需平衡,防止产销脱节。此外,供应链管理能够避免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诚信缺失,是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有机农业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一般分析

有机农业供应链管理的一般模式如图1所示。由于有机农业的特殊性,其产业链比传统农业产业链短。从形式上看,似乎已经具备供应链要求的网链结构,但仔细分析发现,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管理,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

(二)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有效的有机农业供应链模式,可以承担风险,实现产供销信息通畅,具有足够的品牌知名度和信誉度,能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食品的同时实现利益最大化。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有机农业供应链管理模式是以公司或集团企业为主导,以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为龙头,重点围绕一种或几种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与生产基地和农户实行有机联合,进行一体化经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同时,该企业与下游物流企业和商业企业组成战略联盟,保证有机农产品流通的畅通(见图2)。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有机农业供应链组织性强,流通渠道短,便于质量监控,能有力推动有机农业发展。

三、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以龙头企业组织生产和流通

在世界范围看,最理想的有机农业生产模式是由拥有农场全部管理权的公司进行经营,即企业组织模式,但该模式组织管理要求高,投资规模大,目前在我国不具有普遍性。而且该模式中企业是完全主体,农民是以农工/雇工的形式参与生产,不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和农民增收。相比之下,“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即“公司+农户”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将土地使用和农民生产统一起来,有效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和收入水平,避免多农户小规模分散生产及合作社带来的高管理成本,同时统一管理更有利于全面准确把握生产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企业规模,保证产品质量和有机完整性。“龙头”企业带动模式作用的有效发挥,首先依赖于组织生产的企业,即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首先应实力雄厚,有较强的抵御风险能力。国家对此有具体要求。其次,必须有较强的带动能力,可以带动较多农户进入市场,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最后,龙头企业应保证其产品具有市场优势。产品质量、科技含量、新产品开发能力居领先水平,主营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和质量管理标准体系,产销率达93%以上。目前,如联想控股、中粮集团、首农集团、华彬集团等大型企业已陆续开始涉足有机产业,正谷、和乐康等集生产、销售、物流等为一体的以经营天然有机产品为主的较大型企业正在快速发展,中国有机产品市场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但从整体情况看,有机农业龙头企业数量还是非常少,其自身的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也有待增强。政府应加强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对现有企业进行扶持,支持企业革新技术、强化管理、增强活力,鼓励兼并重组,促进小规模向大规模转变。同时应培育有机食品加工、流通领域的龙头企业,以有机农业为主导,在政府引导下,建立一批市场开拓快、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企业。此外,有效发挥这一模式的作用需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该模式下,公司是利益的调控者,农民不是主体,一旦利益不能保证,农民的积极性将会下降,甚至出现投机行为。因此,企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合作方式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改。在此可以借鉴黑龙江中良美裕有机谷物制品公司的成功经验。为了杜绝个别农民为提高产量偷偷施用化肥的行为,公司制定了按种植面积算收入的方法,农民严格按照有机生产规程进行水稻生产,收获时不管产量如何,公司都会按3万元/hm2的价格支付给农户。这种“保收入”的合作方式是建立在原有模式上的一种创新,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二)完善销售终端体系

供应链环境下的有机农业流通模式需要良好的销售渠道。现有的3种主要销售渠道中,大型超市一般声誉良好,采购能力强,承担风险能力强,是理想的销售终端。通常进入超市的消费者是一般市民,同时超市对进入卖场的产品有严格的质量把关,产品在销售期间管理也比较严格。长期以来,超市里的食品在消费者心目中比农贸市场里的食品更有质量保证。因此,选择超市作销售终端,既可以扩大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同时推广有机理念,又可以确保产品质量。此外,专卖店也是较好的销售终端。专卖店一般都有统一的经营模式和标识,多个专卖店的造势本身就是广告,容易对消费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消费者一般认为专卖店是以著名品牌、主流品牌为主,能够提供优质服务,注重名声,属于相对高端的销售终端,更有利于产品推广。同时,专卖店内纯粹的自有品牌推广便于管理,有利于创造稳定的消费群体,并能及时向上游传递销售和需求信息。总之,良好的销售终端能较好地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度。作为供应链核心的龙头企业,可以选择信誉好实力强的合作伙伴作为下游销售终端,也可以自己成立销售公司,建立销售终端。选择合作伙伴可以降低管理成本,但需要良好的沟通协作;自设销售公司则便于及时准确掌握上下游信息,但增加了管理成本。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必须实现供应链上信息通畅,这样做一方面可使销售终端的信息能够向上游准确传递,避免生产与销售脱节,另一方面使消费者可以在终端追溯产品的生产信息。

(三)建立信息流保障

若要形成基于供应链的有机农业贸易模式,必须保证信息流的有效传递。一方面,应搭建信息平台,在各成员之间进行信息技术的有效集成,通过合作建立快速反应系统,实施有效客户反应项目,及时配送和不间断补货,提高物流的工作效率,有效解决目前产业链脱节问题。同时,信息平台的有效搭建,有利于信息的正向传递和可追溯系统的实现,杜绝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道德风险,加强诚信保障。搭建信息平台,除了技术问题以外,关键是要最大限度发挥信息平台的作用,保证传递信息准确无误。企业都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因此不可能完全消除道德风险。供应链管理理念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供应链管理本身强调长远利益和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上下游成员间的合作,达到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根据博弈理论的结论,一次偶然的合作容易导致机会主义行为,而长期多次博弈可以避免欺骗行为。以诚信为前提进行合作,会带来独立状态下无法创造的利益,这种结果会诱使合作各方进一步提高授信额度,以促进下一次合作效率和效益的提升,如此良性循环可使供应链整体信用空前高涨,各成员逐渐放弃短期行为,共同致力于长远目标的实现。具体到有机农业供应链,应尽早形成供应链管理模式,搭建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传递所需硬件,加强对企业、农户等供应链成员的培训,同时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用法律约束企业行为。

四、结语

篇4

1.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缓慢

我国的农业生产一直以来都存在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我国的农村的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以下的几个方面:第一在农业经济中一直都是种植业所占的比重较大,这种局面目前有所改善;第二就是农村的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对于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的增值率较低。当前我国的农产品本身的价格已没有多少上涨空间,而且许多的农产品本身的生产成本较高,质量并不过关,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供大于求而又质量低下的情况。而市场上人们所追求的更好口感和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却发展不足的局面,全面的高质量的农业产业发展较为缓慢。

2.农民耕种意愿下降,种植效率低下

随着我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我国的第二和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外出打工挣的比在老家种地收入多得多,使得大量的年轻人放弃耕种转而投身到外出打工的滚滚洪流中去。而且随着农业生产要素的价格的不断上涨,农业的基础设施本身存在建设不完善,而且相应的为了控制农业风险而建立的经济补偿机制也都并不健全,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也都显著地增加了农民的种粮的成本使得种粮不再划算。我国的农耕模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耕种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他们依靠规模化,机械化来拉低成本,而这些在我国还不具有复制性,由于我国的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依赖于以独家独户为基础的生产单位来进行农业生产,难以实现规模效应,对于一些新技术的使用也都在很大的程度上增加了经营成本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生产效率的提高。

3.对于新的农业科技利用效率不高

农业生产的增产增收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来实现的,通过对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使用情况来看,普遍存在以下情况:第一就是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科技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很大,效果不明显;第二农业科技的成果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也都存在很大的转化阻碍,使得科学技术的转化率很低下,存在浪费;第三目前的农村的大量的留守人口都是老年人,他们的思想守旧,文化不高,这些都对我国未来的农业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4.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农业生产需要一些基础的设施来保证正常的灌溉,而目前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大多修建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到现在大多都老旧不堪,不仅仅是超过了设计使用的年限,也并不能够很好地来应对一些新的自然灾害,这都带给了农民大量的损失。这种局面的存在就是由于我国的农业管理部门并没有很好地来建立起对于农业的长期规划,对有关方面进行持续的改进,使得当前的农业工作中存在对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的随意性和不持续性,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针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优化措施

1.大力开展对于农业结构的调整

在新时期对我国农业经济的结构进行调整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方面的具体工作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落实:依据国家制定的优质,高效的原则来推进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大对于拳头产品的研发生产力度,大力发展特色化的农业,打造农产品的品牌化,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大出口的力度;积极地转向畜牧业的发展,投入专项资金到专业化的养殖中去,强化畜禽良种的补贴,做好家禽家畜的科学防疫,建立健全疫情应急机制,通过定期培训,培养一批专业能力合格、实践水平高的畜牧业人才;而且沿海地区也都可以大力的发展水产养殖。这些举措都可以很好地来帮助传统的农业经济进行转变而向着优质的方向进行转变。

2.政府通过惠农政策帮助农民增收

近些年来我国的整体经济环境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所以在发展上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各地的地区政府需要在政策上进行倾斜来持续的改善民生的整体不成熟的情况,优化社会环境来帮助中央制定的各种惠农政策可以落到实处,为农民的增收问题做好制度保障。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可以有意识地降低一些市场的准入门槛,引入民资来进入到有关于农业经济的相关市场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的标准。除了这些工作以外也要对于粮食的补贴标准进行适度的提高,加大对于农民的综合补贴的力度来增加农民的收入。

3.大力推广新的农业科技

农业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指导,如何有效地解决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障碍也是有关部门需要考虑的问题。有关部门需要对农业的科研机制进行完善,加强对于农业科技的研发力度,打造区域性的农业研究的平台;切实的改善我国农业科研的环境氛围,有关部门需要加大对于科研的投入,为进行科研创新的企业提供各种优惠措施;认识到农业技术研发投入在公共财政支出中的重要地位;加大对于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的力度,研究外国技术如何在我国实际推广开来;大力推广农业的机械化改造,摒弃以往的落后的生产设备,以达到现代化农业改造的目的。这些措施都并不是孤立的开展的,需要各种的措施相互进行配合来联合的发挥最后的综合效果才可以对我国的农业经济起到改善的目的。

4.投入资金对基础生产设施进行完善

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就是农业生产中的基础所在。政府在这方面需要起到主导作用,加大对于农业领域的资金投入还可以适当的在政策上给予倾斜,资金的问题可以通过多种的方式途径进行解决,比如政府财政拿一部分,银行贷款一部分,受益村民自筹一部分的方式进行解决。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主要就是水利方面的,包括大中型水利工程设施和用于灌溉排涝的支渠的建设,对这方面的工作主要就是可以很好地把防洪减灾以及水资源的保护政策落到实处,以便最大的发挥水利设施的基础作用;农村居民的基本设施主要包括农村道路的建设,饮用水建设和绿化建设这些方面,有了这些使得农民生活质量上升的保障才可以帮助农民安居乐业,完善了这些基础设施之后农业的发展才可以做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5.加强对于农业各种生产资源的保护

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就是土地,近些年以来随着我国房地产开发的热情高涨,各种的农业用地被更改用途而转作商业地产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势头必须要遏制住;还有就是在现有资源的情况下要高效的进行利用,增加土壤的肥力来提高单位产出,以便可以保持较高的土地生产率;最后就是需要可以加强对于荒地的利用,防治土地的水土流失和盐碱化,最大限度的保持土地资源的可重复利用。当前对于耕地资源的浪费也都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了,有鉴于此政府制定了18亿亩耕地红线的制度,对各级政府的土地使用进行严格控制,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的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

三、结语

篇5

1优选农机型号

要选择动力性好、作业性能稳定、适应性好、机具结构及设计合理、技术成熟、调整维修方便、配件市场充足、具有良好的市场售后服务的机型;要选择经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鉴定,获得生产实践检验,能满足本地农艺要求,综合效益好的节能型机型,才能达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油耗的目的。

2加强农机日常维护工作

农机在运行一段时间之后,常因内部部件磨损导致运行功率下降、油耗上升。所以,必须要及时检排故障,确保其及时恢复运行状态。

(1)目测检查农机滴油状况,一旦发现异样,立即排修,确保安全行车。

(2)过早或者是过迟供油,都可导致燃油不充分、增加油耗。由此,必须供油前,做好供油提前角调整工作,确保供油充分。

(3)喷油器雾化不良,存在严重滴油问题,可导致燃油燃烧不充分,增加油耗。由此,必要及时调整喷油器压力,确保喷油器雾化良好。

(4)气门间隙与进出气量有着很大的关系,有调查显示:气门间隙过大,可导致油耗增加20%左右。鉴于此,必须定期检查气门间隙,适度做出调整。同时,在发动机长期运行过程中,齿轮、凸轮轴间磨损时间过长可导致配气相位角减小,此时应适度调整气门间隙做出弥补。如果磨损较为严重,应及时进行更换,否则极易导致运行功率较低,增加油耗。

(5)日常注意观察机车排烟颜色,只要是出现黑烟、蓝颜、白烟等等,均属不正常现象,说明机车内部运行出现问题。此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措施,及时排查,加以解决,否则极易导致油耗增加。

(6)检查油缸运行情况,尤其是多缸机,必须要确保各缸运行良好。以四缸机为例,有研究证实,只要有一缸运行不良,就可增加15%-20%的油耗。由此,必须要及时排查,确保各缸运行良好。

(7)检查制动回位情况,经常检查制动系统回位情况,不仅可确保机车运行安全,同时,也可起到降低油耗的作用。因为,机车制动不好,出现拖滞问题,无形中增加工作阻力,增加油耗。

(8)农业机械用油以柴油为主,试验证实,添加柴油越清洁,发动机工作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也就越高。所以,在添加用油时,最好能够将柴油沉淀48h以上,然后使用效果更佳。此外,在加油之前,确保油箱洁净,使用软管加油,如此可确保燃油能够借助自重流入油箱。

3做好机车技术保养

机车运行过程中,长期不间断地运转、颠簸,可造成燃油连通部件间松动漏油。由此,做好机车技术保养工作,确保机车运行良好,对于节油工作的落实尤为重要。

(1)刚购进的新车,必须要参照使用说明,空车运行一段时间,严禁立即负荷作业。

(2)适量添加机油,注意标尺标示的刻度。不宜太多,增加运行阻力;不宜太少,起不到密封的作用。最好能够根据作业环境,开调整机油的添加周期。

(3)添加机油确保洁净,最好在沉淀48h之后使用。如此不仅可确保供油系统以最佳状态供油,确保机车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时也有效延长零件的工作寿命。

(4)定期检查滤清器,研究证实,滤清器一经堵塞,将影响进气量,导致燃油不充分,增加油耗。研究证实,拖拉机每运行5000km,都要更换滤清器一次。车况良好的机车,可省油15~20%。

(5)定期检测耗油技术指标,杜绝机车滴油现象。尤其检查油箱开关、油管接头等处油渗情况,一旦有渗油情况,应该立即检修。否则,在运行过程中,不停的颠簸可加剧渗漏,造成更为严重的油耗。

(6)部件装配,及时检查,确保各部件,运行良好。同时,要随时紧固各连接部位螺钉。据测定,如发动机支架和变速箱之间的螺钉松动,油耗就会增加。

篇6

将农业产业与旅游相结合的“农场旅游”起源l9世纪的欧洲的“乡村旅游”。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农场旅游起源于20世纪6O年代的西班牙,随着一座荒芜被改造成为简单的农舍,并规定农庄和农村也接待游客旅游拉开了序幕。20世纪7O年代后。在欧美的一些发达农场旅游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

(二)国内的发展与探索

在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以及在发达国家的影响下,我国的农场旅游业发展很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将乡村旅游作为自己外出游玩的首选,这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方式正在受到更多人的青睐。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到1997年之间,我国涉及观光农业的投资多达3O亿元。目前,全国农场旅游每年接待人数超过3亿人次,总收入超过400亿元。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地区的旅游收入已占到了全国旅游收入总额的11.6%。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乡村旅游业发展尚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该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合理规划,结合农业生态园区旅游景观设计系统,以“农耕文化”,为主线,强调景观的生态性和文化性。使农业生态园区景观成为农业产业的门户,为游客提供生态、绿色的开放空房间。本文通过生态园区景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主要解决农业生态园区的景观设计中的一些问题。第一,如何将农业产业产品与农场旅游结合在一起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吸引力的农场景观。第二,如何打造具有原生态特色的“农耕文化”。

(四)农业生态园区旅游景观设计理念

农业生态园区景观设计不同于一般的风景名胜或综合性公园,它是一个多方面理论的的融合体。生态农业园区的开发是基于农业产业的科学本质和旅游观光的经营本质,需要相互融合,生态农业园区的开发往往以封闭的农园和开放的景区作为建筑载体,而且往往局部的封闭的和区域的开放相辅相成,形成旅游体系,并以农园为核心和重点;作为生产基地,生态农业园区必须遵从科学性,具有产品生产功能;而作为旅游园区,又必须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满足人们视觉亲历和心灵感受。所以园区的景观设计是关键点。在进行生态农业园区的景观设计时,应从多方面理论研究入手包括园区的功能、产业结构、景观美学、景观生态以及可持续发展等。

(五)农业生态园区旅游景观设计实践

1.项目背景

如意情基地地处武汉市东西湖西北部,北与孝感市隔沦河相望,西于汉川市以汉北河为界,东与东山农场接壤。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有规划已满足不了农业生态园区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编制一个更科学合理的规划来引导辛安渡农场的建设与发展。辛安渡农业园区最大的特色是土地为国家所有,这大大提高了规划设计的可实施性。除此之外,辛安渡农业园区的对外交通联系十分便捷,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107国道由南向北穿过场域西部,拟建的杭兰高速公路将由东向西穿过场域南部,连接湖北省东西部的汉渝铁路由南向北穿过场域东部。辛安渡农业园区地势平坦,气侯适宜,水源充足,为发展种植、养殖等多种农业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环境资源。

2.总体评价及改进建议

如意集团是一家专门从事新特优果蔬、食用菌等农副产品的引用、科研、培育、种植、加工、出口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集团以高科技工厂化、规模农业产业化为先导;以绿色无公害果蔬、食品为纽带;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产加销、农科游于一体;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经济企业,是综合外向型“国家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团始终秉承“科学创新、服务敬业、倡导绿色、促进生态”的经营理念,用实际行动诠释“绿色共享、如意情深”的企业文化内涵。在发展中中农业生产是主体,而饮食、娱乐等等项目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同时成为集团的优势项目。通过分析表明集团正处于经济发展不可多得的契机,前景广阔。如意园林现有的景观完全不能满足企业发展,景观改造势在必行:将单纯的观景功能转向集观赏、娱乐、互动等多功能与一体的综合功能,并加入计算机技术。以农耕为主线,将企业文化融入整体设计,塑造地域性的文化景观。创造多样化的游览项目,提供更为丰富的农耕体验和休闲娱乐项目。提升服务功能和配套设施。满足外来游客的需求。

3.结论

篇7

有关农业经济管理小论文范文一:农业经济管理和农业现代化的相关性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现代生产技术的不断优化,农业现代化发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经济管理一定要及时跟进脚步,从多个方面充分发挥功能,做好农业产业的调整和发展工作,为我国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现代化;相关性

随着现代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农业经济管理能够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从政府职能发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民综合素质提高等多个方面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探究农业经济管理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对加快我国农业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1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涵

农业现代化的概念是指将过去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为运用现代工艺进行生产的农业生产方式,现代生产工艺主要是指现代科学以及相关技术设施。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相比,农业现代化的本质特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农业现代化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机械进行生产,并且用相关设备代替人工作业,并且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化肥和农药等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其次,农业现代化在生产技术方面是通过良好的农业环境、高效的农业生产力对自然进行合理、科学的利用和改造进行的,农民的生产经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并且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很多生产经验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农业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就是不断提升农业生产力。最后,在农业生产规模方面来说,农业现代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专业性特点,在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十分明确,提升了相关的生产效率,提升土地利用率,直接、间接的提高了农业生产规模,农业生产力达到了空前的成绩。

2农业经济管理的内涵探究

农业经济管理是指通过社会上的资源和产品等的分配、交换、消费等过程统筹、调配、协调农业经济活动,促使农业生产、农业经济的有机统一,确保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包括了农业管理、农业经济的各个相关部分以及相关的企业和经营活动管理等等,是包含整体农业生产的管理。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不断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也应当随着发生改变,才能够更好地为农业发展服务。首先,农业经济管理要做好技术改进,要根据农业现代化的技术特点和技术要求做好相应的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其次,要适应农业现代化带来的农业规模经济,规范相应的经济管理活动和过程。总体来说,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下,农业经济管理要从农业管理的要求和规范、农业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做出相应的改变。

3农业经济管理和农业现代化相关性提升和发展探究

3.1建立农业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形式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迫切要求农业经济管理能够有效地延伸农业产业的链条,发展集生产、养殖、加工、销售、产业、商品为一体的农业现代化产业链条。首先,要积极优化农业结构,根据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优势确定和调整农业结构,以此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并逐渐建立安全、生态的农产品生产销售降低。其次,要充分发挥农业企业的积极作用,政府应当加大对相关企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和增加企业的辐射面,增强农业经济发展管理模式。另外,在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解放工作,降低社会就业压力,构建稳定的基础,这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

3.2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就是农业生产技术的科技化,充分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质量和产量,提高农业生产的生产效率。首先,要对农民进行相关技术的培训。农民是整个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农民的科学技能就直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其次,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的重要保证,从农业水利工程、灌溉工程、生产路修建和平整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另外,要在农业技术发展方面加大相关的科学技术投入,强化农业生产与相关科技机构的合作,不断引进新的品种和新的技术,提高科技的转化速度,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3.3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随着社会上对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也不仅仅是提高产量和质量,而是要尽量的降低农业生产的耗能,注重农业生产的生态效应和可持续发展,因此要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将生态环保、绿色节能和循环农业的理念深入到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并且将减量化和循环再利用作为现代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原则,在沃土工程、新型农药研发等多个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3.4加强农民的综合素质

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占据着主体地位,是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经济管理的主体和主要对象,要从资金、技术和政策等多个方面强化农业的综合素质。政府应当对农民展开积极的培训,注重农民的转移就业和技术培训,鼓励农学院学生、相关人才和工商企业等参与到农业生产、农业经济活动中,积极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工程,不断引导农民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业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支持。

4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农业经济管理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和必备环节,要加强农民现代科学技术的培训,从优化农业结构、加大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等方面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业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陈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关性[J].福建农业,2015(,4):32.

[2]王丽莉.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4):218.

[3]林海慧.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经济管理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3(,17):159.

有关农业经济管理小论文范文二: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策略

摘要: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均逐渐成为了我国各行业、各领域共同的发展趋势。然而,针对于农业经济管理而言,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必然将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的整体水平,因此我们理应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一、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意义

在目前这个信息时代中,传统农业已经逐渐开始向知识型农业转变,依靠各种高新技术(如生物工程等)以及先进科技成果与信息技术的利用有效实现了对传统农业的改造。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都是以资源型农业为主的,信息化水平一直就比较低。那么,要想从根本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知识型农业转化,就必须充分应用信息技术,不断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民收入,激发农民劳动积极性。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信息技术并没有在农业生产经济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这就使得供求信息出现滞后、闭塞的现象,导致农民长期面临增产不增收的局面,使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得到严重挫伤。基于此,广大农民理应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改变传统劳作方式,学习现代先进的科技农业知识,依据市场需求来对生产经营方向进行及时、适当的调整,以此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然而,对于指导农民的生产经营方向以及农业产品的均衡发展来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必然是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已经按照国家的农业发展要求建立了相应的信息化服务系统,但明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这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在于很多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服务系统并没有实现对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在互联网上的那些与农业信息相关的新闻都缺乏权威性,而真正具有权威性的农业新闻又不能及时进行更新与共享。显然,在这样的状况下,农业信息化服务就很容易出现信息孤岛的现象,信息化服务系统的作用根本得不到充分的体现。

(二)政府投入不足,信息化技术的实施难以落到实处

要想让信息化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实现完美的融合,俨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实际的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不仅需要知识储备较深的农民群众的鼎力支持,同时还需要拥有大量的资金以及与信息化技术相关的设备。但是,目前很多农民都认为使用网络的成本过高,且并不是必需的,这就直接导致农村网络覆盖率较低的现状。与此同时,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地区十分广泛,虽然国家政府在农业的发展上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明显还不足够于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工作,很多农业地区都严重缺乏先进的现代化农业设备,加之信息化网络的覆盖率较低,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实施必然将受到严重影响。

(三)农业信息化建设人员素质较低

不难发现,目前我国从事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人员大多数都是编制人员,并不是专业人士,综合素质普遍较低。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不专业性,导致他们很难有效解决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对经济管理和农业信息化科技创新产生阻滞效应。另外,我国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程度都较低,无法正确认识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而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业的信息化发展。

三、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有效策略

(一)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

对于农村地区而言,要想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化服务系统,首先就应该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以此来实现对农业信息的不断丰富,从而保证所农业发展信息的科学性与真实性以及信息内容的完整性与全面性。同时,应该充分结合农村地区在信息化发展上的实际情况,撰写具有针对性的农业发展信息,这既能够有效保证农业信息的及时性,更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第一时间了解与认识到农业发展状况。

(二)强化农业信息化人才建设

专业素质人才,是现阶段我国农业信息经济管理主体中最欠缺也最需要的。上述说道,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聘用的人员基本都不是专业人士,多为编制人员,整体素质较差。那么,为了彻底打破这种尴尬的局面,首先就应该正确认识信息社会的竞争主体(即人才之间的竞争)。然而,为了让科技创新成果得到保障,不断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就必须从整体上提高农业信息化建设人才的专业素质。针对于政府来说,要想实现对农业信息人才团队的完善,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就应该投资建设相关的培训机构,重视人才培养工作与优秀信息工作人员的选拔工作。

(三)完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配备

众所周知,我国农业的生产经营主要是依靠人力与传统运输类机械为主,在播种、收获等环节的信息化接卸设备明显处在相对滞后的状态之中。显然,传统运输类机械这种最为基础的机械设施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同时这种滞后的基础设施配备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具体来说,我们不能够单纯的认为农业经济系管理信息化就是某一个村、某一个村民的事情,应该达到全国一盘棋的局面。作为政府机关,理应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并通过对信息的综合整理来为农村地区提供适合开展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机械,并定期组织农民开展信息化机械设备的正确使用与操作的培训活动,提升农民信息化热情,强化农民信息化技术。

篇8

论文关键词:城乡统筹,商丘农业经济发展,有效途径,探究

 

伴随着城乡统筹试点的逐步展开,我国农业经济又将实现跨越式发展。考察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历史逻辑,不难发现:由长期剪刀差抑制农业经济的发展;演变到通过工业反哺农业来拉动农业经济的发展;直到现在将农业经济发展纳入到城市经济发展的体系内。

在城乡统筹背景下发展农业经济,须明确这样一个事实:受到我国各区域之间在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性影响,在展开城乡统筹实践过程中,还应根据本区域的特性小论文,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农业经济发展途径。

综上所述,本着以上农业经济发展原则,笔者将就商丘农业经济的发展途径进行探讨。

一、城乡统筹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正如上文指出的,城乡统筹的目的在于:改变以往将城市与农村经济隔离发展的态势,通过将农村经济发展纳入到城乡一体化发展之中,在城市与农村经济能量的耦合过程中,实现农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其中,农村经济又主要以农业经济的形态存在着。

由此可见,城乡统筹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可以阐述如下:

(一)农业经济产业化的要求

农业经济产业化可以被理解为:(1)农业生产企业化;(2)农业生产规模化;(3)农业生产与城市需求形成有效的供应链。其中,农业生产企业化在我国中西部地区仍然缺乏。将过去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转变为企业生产模式小论文,才能通过分工、协作的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考察农产品生产的“最小有效规模”可知:农业产品生产由技术因素所决定,其最小有效规模偏大。为此,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方能在技术层面趋于最优经济效益目标。对于第三个方面,则是城乡统筹的应有之义。

(二)农业经济与城市经济互补性的要求

本文并不强调,农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类型之间的严格分工。因为,这种严格分工将使农业经济发展类型,被锁定在附加值较低的产业上。最终,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然而,城乡之间一定的经济互补性,可以通过一种耦合联动,推进各自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小论文,在整体上增进了经济福利水平。

二、基于内在要求探究商丘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导向

上文已从普适性层面阐述了“城乡统筹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将目光转移到河南省商丘市的农业经济发展上,还须进一步探究其目标导向。最终,为商丘农业经济发展有效途径的够建提供思路。

(一)培育河南东部经济增长极

河南省的经济若要实现腾飞,则需要省域各经济增长极所建构的节点,在此基础上完成各节点间的线型经济覆盖,最后在线型交叉中形成网状结构经济覆盖,方能实现全省经济全面发展。因此,商丘市处于河南省东部边缘,通过联动本市农业经济发展,将够建出河南东部经济增长极,成为推动河南经济全面发展的关键力量。

(二)建立沟通周遍省份的枢纽

河南地处中原,缺少区位优势。从资源禀赋条件来看小论文,其农业产品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在全国面食加工行业中,河南省也处于优势地位。在这样的比较优势面前,河南省须通过商丘市的区位优势,在该区域建立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来开展与周边省份的经贸活动。

三、商丘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构建

通过以上两个部分的阐述,有关商丘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构建,如下:

(一)建立外向型农业加工生产基地

建立外向型农产品加工生产基地,可以从两个方面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1)满足河南省对农产品的需求。这一需求,在本省经济发展体系内,完成商丘农业经济能量的积累。(2)建立与外省市及国外的农产品供给联系。伴随着商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效率的农产品加工、生产已无法被河南省所完全吸纳。为此,须通过商丘市政府的农产品对外公关活动小论文,实现过剩产能的外部消化。最终,获得农业发展资金。

(二)完善联系城乡经济的物流体系

城乡统筹实则促进了,城市与农村在产品生产与加工过程中的价值联系。其物化的外在表现则是:供应链体系。在加速资本周转的内在要求下,惟有完善联系城乡经济的物流体系,才能实现。在物流体系的构建中,须把握这样几个技术要点:(1)不改变原有城市与农村的物流体系架构;(2)着重构建连接城市与农村物流体系间的节点;(3)由于农村物流体系承担着农用物资下放,及农产品上收的双重任务。因此,与城市物流体系连接的节点应设计为两个。

参考文献:

[1]赵奕凌.西部县域工业发展资金缺损的机制分析与对策[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2]安永学.红古区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与建议[J].甘肃农业科技,2011(6).

[3]李壮壮.我国各地区农业综合发展的评价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1(6).

篇9

关键词:水源地;生态敏感区;有机农业;生态补偿;外部性

1水源地生态敏感区发展有机农业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化肥、农药等人工化学品的过量使用所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现代农业生态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绿色革命”以来,以石油农业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并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明显的负外部性影响。20世纪初期,美国学者富兰克林•金访问了东亚中日朝三国,认为东方农耕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农业,并著成《四千年农夫:中国、朝鲜和日本的永续农业》一书[1],认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保持土壤的肥沃,东方农耕的核心技术是豆科绿肥、人畜粪便还田和多熟种植等。东方农耕类似于有机农业,有机农业生产系统强调生物动力驱动而非人工物质与能量,在实现环境保护、动物福利、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资源可持续利用、社会公信目标时,有机农业是解决农业负外部性问题的一个途径[2]。虽然有机农业的理念重新出现在20世纪初期,但直到80年代才受到各国重视。仅靠消费者的青睐和支持并不能从根本上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它主要还是依赖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引导。欧盟理事会1991年EC法规第20929/1号首次在欧洲确立了有机生产、有机产品标识和检测的大体法律框架[3]。受益于得力的政策,欧洲的有机农业在20世纪90年代增长率超过了75%。美国农业部1980年编写并了《关于有机农业的报告与建议》,1985年农业法案制订农地保护计划,1990年明确发展有机农业和认证制度。日本民众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在实践有机农业,并在“产消合作(提携)”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关系,但90年展起来的种植标准和农产品认证却没有欧美严格[4]。20世纪90年代,现代有机农业开始引入中国[5],但常规农业化学投入品仍居高不下,2010年全国的化肥施用量达到了5460万吨,而农药的施用量平均每年140多万吨,其中主要是化学农药,占世界施用总量的1/3。2015年,国家农业部公布了“一控两减三基本”政策,并计划在2020年实现化肥、农药两个“零增长”。现代农业生态化转型是中国实施绿色经济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在生态敏感区发展有机农业并对其进行生态补偿,解决生态敏感区的负外部性问题尤为重要。徐留福等[6]提出了农田、水源地、海岸带、河岸带、城镇5种主要生态敏感区类型。对于水源生态敏感区的水质保护而言,减少或改变农业化学品投入是核心。同时,有机农业发展与水源生态敏感区的生态安全维护息息相关,科学合理地对有机农业进行生态补偿,是促进水源地有机农业发展的重要激励手段[7]。以南水北调沿线水源区为例,为保证一江清水北上,2014年出台的《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管理条例》提出了“三先三后”的原则,即“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库区主要有两类水污染:一为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排放;二为化肥农药使用、畜禽养殖和农村居民生活污水排放[8-9]。前者是点源污染,易于发现和监控;后者是面源污染,难以防治。按照《河南省淮河流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区域农业面源污染调查工作方案》,南阳市从2005年开始就对淅川、桐柏、镇平、方城、邓州、宛城、卧龙、西峡8个县的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物质、畜禽养殖废弃物、农村生活废弃物和水产养殖废弃物等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进行了调查,并逐步在水源区开展了有机农业示范工程[10-11]。2015年的《丹江口水库(河南辖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规定了陶岔取水口至上游中线距离10千米为一级保护区水域,还分别规定了二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的水域和陆域,湖北省也制订了相应规划和保护方案。2016年河南省南水北调水源区的淅川县、西峡县、内乡县和卢氏县被划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把发展有机农业作为重点方向,但水源生态敏感区的有机农业生态补偿才刚刚起步。

2国内外流域生态补偿研究进展

生态补偿在国际上又称作生态系统/环境服务付费(PES),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谁补偿谁、补偿多少、如何补偿是其核心问题。Wunder[12]认为PES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一种自愿的交易行为;能够很好地被定义的生态系统/环境服务(ES);至少有一个ES的购买者;至少有一个ES的提供者;确保ES的提供。2007年,关于流域生态补偿的贝拉吉奥会谈[13]达成一致意见,即流域生态补偿中的下游服务使用者从上游土地利用实践中获益,这会确保诸如土壤免受侵蚀和河流稳定性等服务的供给。Pigou提出政府干预是解决经济外部性带来的市场失灵的一种手段,比如税收和补贴金。Coase[14]认为外部性问题的实质在于双方产权界定不清,出现了行为权力和利益边界不确定的现象。要解决外部性问题,必须明确产权。在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IIED)的研究著作中,Landell-Mills&Porras[15]对PES做了分类,同时强调了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互相依赖并合作的关系。其先驱性工作对之后的研究有着极大影响和借鉴。补偿主体不仅是政府,还有供水公司、基金会、非政府组织以及用水户,而受偿主体有上游种植户,包括村委会、社区,还有地方政府。要实现诸如好的水质和健康的环境等正外部性,避免市场失灵,当实际行为不可盈利的情形下,政府需出面以逐步达成双赢状态。多元化的项目发起人和中间“人”也是有力保障。在流域生态补偿领域,特别是关于南水北调水源区的生态补偿,国内的相关研究较多。王金南等[16]指出,狭义而言,生态补偿指国际上生态服务付费的行为,或者增加污染者付费和受益者补偿的内容;广义而言,指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不仅包括对生态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手段,也包括与自然地域环境相关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俞海和任勇[17]认为由于环境资源产权界定或权利的初始分配不同,造成了流域上下游发展权利事实上的不平等,这就需要一种补偿来弥补这种权利的失衡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产生的正外部性。朱桂香[18]阐述了生态补偿主体的范畴,包括对生态环境本身的补偿、对生态保护做出贡献者给予补偿、对在生态破坏中的受损者进行补偿、对减少生态破坏者给予补偿和对个人或区域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补偿等。俞海和任勇[17]指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下游沿线享受生态服务的中央、地方政府应当是提供补偿的主体,而上游水源涵养区的地方政府、企业法人与社区居民等是接受补偿的主体。生态补偿的范围包括生态建设和保护的额外成本和发展机会成本的损失等。如何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制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是流域生态补偿研究的主要方向和核心内容。Brouwer等[19]对世界47个案例的分析表明,服务提供者的选择、社区参与、量化目标的监督和中间“人”的数目使得项目参与期限和条件达成的环境目标效果显著。曹明德和王凤远[20]认为生态补偿机制是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自然资源作为资源性资产,具有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是所有权人实现其经济利益的方式;二是对生态环境保护做出贡献并付出代价者理应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因为生态功能是具有价值的。邵毅[21]基于博弈论和前景理论的视角,将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区和受水区看作两个“个体理性人”,当两者陷入“理性陷阱”.缺乏主动合作的行动时,中央政府的监督惩罚机制变得十分必要;当“集体理性”得以实现时,双方会主动寻求合作,监督惩罚机制的作用越来越小。李平[22]指出建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与水资源补偿机制的条件已趋于成熟,输水地区经济落后,为水资源保护付出代价大,流域用水矛盾突出,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大等。而解决水源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难处境的突破口就在于建立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区的利益补偿机制[23]。乔旭宁等[24]对流域生态补偿的关键问题,诸如补偿主体和对象的界定、补偿标准的确定等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流域多种生态要素、多元主体间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框架。李雪松和李婷婷[25]强调建立真正的生态补偿机制,关键问题是如何分配和使用补偿资金,谁来征收,谁来使用,分配到何处,如何监督和评价政策或机制的效果。因此国家需要建立责权利统一的生态补偿行政责任机制。外部性的生态补偿量很难直接货币化,往往要从成本弥补的角度来考虑。不仅要考虑生态建设和保护的直接成本,还要考虑损失的发展机会成本和政策投入等[26]。所采用的计量方法包括机会成本法、费用分析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法、水资源价值法等,条件价值评估法更是被广泛用于生态补偿实践[27-28]。可以将其归纳为两种,即核算法和协商法[18]。近年来,各位学者对南水北调受水区的各个省市应该给予水源区的各个省市的生态补偿量做了标准计量。李怀恩等[29]、史淑娟等[30]以陕西水源区水土保持补偿量为着眼点,对各种补偿量模型进行了估算,表明基于保护水源所付出成本的水源区生态服务补偿支付较为可行。周晨等[31-32]运用CVM方法对农户的支付意愿和受偿意愿进行了估算。Li等[33]、Wei等[34]分别采用了生命周期评价和水足迹的方法对受水区的水资源和作物进行了考察。李亦秋[35]、韩德梁[36]利用3S技术及数理统计方法,对丹江口库区和上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分析和估算。胡仪元[37]对汉水流域生态环境状况的历史变迁、生态保护与生态补偿的现状及未来对策进行了考察和调研。谭秋成[8]认为为保护丹江口水库水质,减少氮、磷流入水体,可考虑以生态补偿方式鼓励农民将部分土地休耕或退耕,并估算种植小麦须补偿259.69元/亩(1亩=1/15公顷,下同),玉米须补偿331.64元/亩,水稻须补偿567.31元/亩等。由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基于不同方法对不同地域甚至相同地域的标准估算值还存在着一定差异,其标准的实际可行性还有待进一步商酌。总体上看,国内外关于水源生态敏感区有机农业生态补偿的研究文献并不多见。

3水源区有机农业生态补偿实践

国内外流域及水源区有机农业与生态补偿积累了一些典型案例和实践经验,通过对其补偿机制进行分析和比较,可以为水源地生态敏感区尤其是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库区的有机农业发展与生态补偿提供可行的参考依据。

3.1国际案例

在欧洲,1987—1992年对有机农业转换的财政资助包括了丹麦、瑞典、挪威、芬兰、瑞士、奥地利和德国。欧洲经验表明,转换补贴可以促进有机农业份额的增长[38]。欧盟通过欧洲农业保障基金补贴到各国。2000年,欧洲各国政府签署了水框架指令(EEC/60),有强制义务在2015年达成优质地表和地下水的目标。2004年,欧盟出台《欧洲有机食物和农业行动计划》,这一计划表明了有机农业在欧洲农业政策下的相关性,指出了有机农业提供公共物品服务和受到消费者关注的双重社会角色,但发展目标没有设定清楚。2007年,CE834定义了“转换(conversion)”为从常规农业向生态(有机)农业的转变,包括在一段时期内有机生产的供应。该文件还明确了一年作物的转换期为两年。欧盟除转换期补贴外,还有维持补贴、认证补贴、农业环境补贴等多种有机农业补贴形式。新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改革(2014—2020年)保留了市场支持和直接补贴、农村发展这两个支柱,更加注重政策的统筹协调,兼顾公平和效率,注重促进有机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罗马尼亚西北部的Satu-Mare县有450公顷农场,主要生产小麦、玉米、向日葵和大豆等作物。2010年罗马尼亚政府759号决议规定,如果农场在有机农业系统中注册并且处于转换期,其种养业生产将受到特别资助,具体补助金额为5公顷以下补偿540欧元,5~20公顷补偿611.43欧元,20公顷以上补偿510欧元。有机农业的面积从2006年的4.56万公顷增加到2012年的17.46万公顷,增长了3.8倍。相关研究表明,在罗马尼亚有机作物的经济效率要略高于常规作物[39]。德国的农业生态补偿实行政府补偿为主、市场补偿为辅的复合型补偿机制[40],包括直接补贴、生态转型补贴等。德国巴伐利亚州首府慕尼黑南部的Mangfalltal流域下游有130万住户,年需供水1亿立方米左右,供水公司发现由于上游农业和畜牧业活动导致水质逐步恶化,他们决定采取用水保护措施。1992年,公司与三个有机农业联合会一起在该流域发起了一个有机农业项目,旨在减少水中的硝酸盐和农药含量并改善水质。至2010年,流域上游150户签约,他们需要加入其中一个有机农业联合会来获得认证从而得到现金补偿。在该项目中,受益者是慕尼黑的用水户,他们缴纳税金享受供水。供水公司作为中间“人”代表了用水户的利益,他们负责项目的准备、签约,而监管则属于有机农业联合会。2008年,大约有2500公顷土地转向了有机农业。1992—1998年,有机农业补助为281欧元/(公顷•年),1998—2010年为230欧元/(公顷•年),2011年以后补偿分为三个区,每年最多补偿380欧元[41-42]。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另一城市Augsburg南部有30万居民,2011年接受供水1680万立方米,上游流域是农牧混合区。当地90个农户中有60个签约了有机补偿计划,1991—2009年,若不用农药补助175欧元/(公顷•年),不用农药、化肥补助250欧元/(公顷•年),若通过有机农业认证则补助400欧元/(公顷•年)。控制硝酸盐分三个标准给予0~100欧元的生态补偿资金,2009年以后分11个标准,以上补偿标准每5年更新一次[42]。法国是欧洲第一农业生产大国,其农业产值占欧盟农业总产值的1/5,农产品出口长期位居欧洲首位。法国1990年以后开始发展生态(有机)农业。Lons-le-Saunier市西北的Villevieux地区有2.5万人,2011年接受供水180万立方米。Vallière流域有75个农户,65%的耕地种植小麦和玉米,30%为永久牧场,5%为葡萄园。20世纪80年代以后,该流域开始为控制硝酸盐和农药污染按面积分区进行补偿。1993—2006年,若减少使用20%的化肥和农药,则给租地户补助170欧元/(公顷•年),农场主补助260欧元/(公顷•年),补偿标准每3年更新一次。2006—2009年,共计对1500公顷农地给予了生态补偿[42]。在哥伦比亚,20世纪90年代甘蔗种植的扩张直接面临着缺水问题,用水户自己成立了一些联合组织来节约用水,Asobolo就是这样的中间组织之一,创立于1993年。该案例的ES目标是水流调节和水量,提供者是上游Bolo河流域的农户,他们通过社会和农业环境发展项目接受实物补偿。受益者是下游的用水户,他们自愿支付税金来实施补偿。Asobolo作为一个中间“人”,负责项目的准备、签约和运行,他们也希望能够改善农户的生活质量[41]。美国的有机农业生态补偿也是由政府和市场共同主导的。随着美国环境质量激励计划的出台,1997年,爱荷华州成为首个实践有机农产品质量激励计划的州。2002年出台的农业法案规定,农业部通过实施生态保护补贴计划,以现金补贴或计划援助等方式,把资金直接分发到农户手中或用于各种生态保护补贴项目。2003—2007年,美国每年拨付300万美元用于资助有机农业研究[43]。非政府组织(NGO)在生态补偿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机农业的发展是以政府的直接政策为依托,但同时也离不开自下而上的非政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是最具影响力的非政府组织之一,1972年在法国成立,成立之初仅有英国、瑞典、南非、美国、法国5个会员国,目前已经成为一个拥有来自100多个国家700多个集体会员的国际有机农业组织,通过定期召开有机大会将世界各地的有机农业从事者们联合在一起,并且制定了基本的有机生产规范[44]。IFOAM是有机农业生态补偿的重要力量之一,建立政府、市场等多方联动的生态补偿机制,是实施有机农业生态补偿的根本发展趋势。

3.2国内案例

关于水源地生态敏感区有机农业生态补偿的实践,国内相关研究还不多见。以下以北京市密云水库退稻还旱项目、云南省洱海流域农业生态补偿、云南省哈尼梯田受偿意愿、云南省松华坝水源保护区农业发展模式、辽宁省大伙房水源保护等生态补偿项目为例进行总结分析。2001年5月公布的《21世纪初期(2001—2005年)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在北京市密云水库上游的潮河、白河、黑河流域实施了退稻还旱工程,以改善水质与来水量。2003年开始试行,涉及北京市与河北省多个县市。2006年,在张家口赤城县黑河流域成功实施了1.74万亩稻改旱试点项目。2007年正式在赤城县和承德丰宁、滦平两县开始实施稻改旱的项目。北京市每年补贴5665万元支持河北张家口承德地区,共实施了10.3万亩稻改旱,其中,承德市两县7.1万亩,张家口赤城县全县境内3.2万亩水稻全部退出耕种,改种节水型大田作物。补偿金额也从补贴450元/(亩•年)到2008年以后提高到550元/(亩•年)。云南大理州洱海流域2003—2009年累计推广“控氮、减磷增施有机肥,隔年隔季施肥”的农业生态补偿实践20.78万公顷,每亩农田每年补贴100元,全部用于购买肥料,由大理州政府在栽种前以实物的形式发放到农户。项目实施后,平均每亩减少施用纯N2.49千克,P2O52.23千克,增施K2O2.14千克,粮食平均每亩增产4.5%。具体措施包括:首先,开展“一池三改”工作,即改厕、改厨、改厩,建设三位一体沼气池,累计建成沼气池8984口,发展种养结合型生态农业模式,不仅减少了畜禽粪便的污染,而且为农产品生产提供优质肥料。其次,实施稻田养鱼,每亩产水稻619.1千克,较普通农田增产1.71%,鱼成活率80%,亩产65千克,平均增重2.6倍,每亩稻鱼新增纯收入240元;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平均每亩减少使用除草剂100克,尿素18千克,普钙40千克,既节约了成本又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工作以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为重点,实施以绿色食品为先导,以有机食品、地理标志认证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监管模式。洱海流域目前生态补偿主要来源于3个方面:一是国家各部委行业单项补偿资金;二是州、县市视财力财政专项转移支付;三是征收洱海水费、风景名胜资金费等[45]。在云南哈尼梯田的案例研究中,刘某承等[46]以受偿意愿问卷调查为基础对补偿标准进行了探讨,分别估算了在农药化肥各自减半为零、同时减半或同时为零的情形下,哈尼梯田稻田养鱼户接受的政府直接补贴形式的生态补偿意愿值为3727~8732元/(公顷•年),与人工化学品投入限制标准成正相关。从生态补偿的收益来看,以高收益的化肥用量减半农药禁用情况为例,当1千克稻米价格提高1元时,如果每公顷补贴7112元,政府投入盈余为335元。昆明市政府对松华坝水源保护区实施了“全面禁牧、禁渔业、禁花限菜、限制规模化养殖”等环境保护政策,加强了对城市水源地的保护力度。储博程[47]在充分考虑水源保护区政策、资源、市场、技术、农户意愿五大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种水源地农业发展模式,包括核桃间种、林药模式、有机野生菌和人工食用菌结合。

4生态补偿机制分析

生态补偿机制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环境服务目标、补偿主体、受偿主体、中间组织等。通过对国内外典型案例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看出其异同点.从生态/环境目标看,在国外案例中的主要生态系统服务目标都是为了控制硝酸盐、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使用以及改善水质,并保障下游地区的正常用水,与我国基本一致;从生态补偿发起人和生态补偿主体来看,国外既有政府、也有公司和中间组织,而我国的生态补偿项目多是以政府为主导开展生态补偿。国外项目在由谁发起的问题上更为灵活,多为市场主导,也有以政府为主导。法国案例表明在当地政府和用水公司之间有竞争关系;而在德国,用水公司则从属于市政,运作更有效。补偿主体在我国是由政府出面来对上游农户进行补偿,法国同样是政府出面,而德国则通过供水公司和用水户,哥伦比亚通过用水户联合会。参与项目的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四类任务:分配水资源、通过运作项目改善水质、资助项目和技术支持。德国的供水公司虽然属于私有性质,但也从属于市政部门,同时具有分配水资源、运作和资助项目的作用和职能。不同项目有着不同的中间“人”,生态补偿协议的签署也取决于当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达成协议的过渡期会比较长。罗马尼亚Satu-Mare项目由政府发起和主导,为了保证农产品质量,政府规定如果农场处于转换期其有机产品生产会得到补助,但限制最大面积为20公顷,而农场的收入还是要依赖市场需求,由政府和市场共同进行补偿。通常情况下,生态补偿是按区给予的,在德国,分区决定基于一个标准——雨水向井水的转变时期,在法国,是根据水文学、实践经验和限度的社会认可程度[42]。但德国Augsburg和法国Lons-le-Saunier的案例并不成功,当地农户渴望一种更有效的用水种植模式。Lampkin&Padel[38]所指出的现象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即尽管社会认可和公共支持度在增加,但乡村社区对大范围转向有机农业生产仍有抵触情绪。我国的生态补偿需要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企业、市场和非政府组织为主体的多元化补偿主体,实践经验表明,生态补偿只有政策支持还远远不够,还要跨过技术和经济这两大门槛。

5结论及建议

篇10

发展是“硬道理”,环境保护无形之中成了“软道理”

在“发展是硬道理”号召下,各级政府将招商引资作为头等大事,一些项目明明存在高环境污染风险,但政府为了完成GDP指标,在利益与污染权衡之中,选择了前者。“宁愿被毒死,也不愿意被饿死”,成了发展污染工业的最强有力借口。再加上“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企业排污前赴后继。

在某地,笔者见到这样一个怪现象:某非法小淀粉厂,被环保部门没收设备后,封条还没有拆,设备就卖给了下一家非法小淀粉厂继续生产。环保局没收的设备怎么会进入市场流通呢?在发展经济的压力下,政府对污染企业睁一眼闭一眼,甚至包庇纵容,环保政策和执法一打折,污染企业胆子自然就大了。这是为什么我们一边强调环境保护,一边又看到环境污染事件不断发生的根本原因所在。

完成指标第一位,自然规律被忽略

一些地方为了完成环保指标,开建了大量生态项目,但是一些生态建设项目因严重违背自然规律,其实在破坏生态。我国“三北”地区,除了东北之外,大部分区域的生态背景是草原或荒漠,然而,我们却在这样生态严酷的地方植树造林。其出发点虽然是为了阻挡沙尘暴,控制水土流失,但几十年来,由于树木成活率低,不能形成有效覆盖,造林效果是不明显的。有专家利用遥感监测的数据显示,“三北防护林”实施32年来,植被覆盖度没有实质的变化,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降低。沙尘暴频繁入侵北京,就说明我们采取的草原或荒漠造林工程是有问题的。根据我们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进行的实验研究,在风沙源区,如果尊重大自然的演替规律,减少牲畜破坏,草原尤其沙地草地,不用造林也能够恢复很好的植被,草本植物和本地灌木就可有效控制沙尘暴。

这种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不仅仅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区,在热带亚热带的湿润地区,也有同样的破坏,人为造就了大量“绿色荒漠”。如为推动“林-浆-纸” 产业一体化发展,云南等地大量种植桉树。桉树作为外来树种,在中国西南地区大面积种植,显然是不妥当的。而且桉树所种植的区域并非都是“荒山”,有些地方甚至砍伐了本地森林来种植桉树。福建、云南、广西、广东、海南等亚热带或热带山地,人为干扰后,生长了大量草本植物和灌丛,表面上是“荒山”,实际上就是森林的雏形。如果人不去干扰,严格封山,时间一长,就会育出良好的常绿阔叶林或热带森林。而在“荒山”上种植的桉树林,不仅蓄水性很差,满足其生长还要消耗大量的水分,造成林地和周边土地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同时,桉树人工林对林地养分消耗严重,破坏了养分平衡,造成地力衰退,桉树“抽水机”和“抽肥机”的恶名由此而来。鉴于此,中国林业科学院的专家认为,桉树种植一定要经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适当的生态经营管理,水土涵养区坚决不能种植桉树,在缺水、少水的地区也要避免大面积种植。

同样道理,砍伐热带雨林种植橡胶树也会带来生态破坏。据专家分析,从持水作用看,热带雨林树木长得很高,有不同群落、不同层次,在很小范围内,就有很多物种,而橡胶林只有一个物种,胶林中的空间使林中水分极易挥发。由于树冠结构的差异,橡胶林的穿透雨量要远远大于热带雨林多层雨林的穿透雨量。再加上橡胶林的地表植被覆盖较差,林冠的持水能力也不如热带雨林,因而橡胶林容易形成较大的地面径流,对地面形成冲刷,造成水土流失。

相对于城市环境保护,农村环保更加薄弱

抛弃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短短30多年来,农田生态系统出现了严重退化,突出表现在耕地有机质下降,土壤生物多样性降低,地力下降,农膜污染严重,最终影响到产量的进一步提高。滥用大农药、大化肥、农膜、添加剂、除草剂,已对国家粮食安全形成威胁。在农田基本建设出现萎缩,一些生物技术专家不顾构成产量的要素由“肥、水、土、种、密、保、管、工”八个方面决定的事实,一味引导国家发展转基因农业,实际上在这方面,中国并不掌握核心技术和核心基因。

生态循环农业可从根本上解决粮食质量和产量,且其技术在中国有五千年历史。中国有远高于美国、欧洲的农业从业人口,发展生态农业或有机农业,进而占领国际市场,是我们的优势。然而,有机农业在中国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这个技术并不被看好。因为牺牲环境的产业总是赚钱的产业,农业也一样。化肥农业或无机农业,是以国家的生态环境和城市人的健康为代价的,但是很少有人来算总账。

老百姓对低碳的热情,被商家利用,而真正的生态保护却无人问津

由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老百姓对自然生态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商家摸清了消费者这样的心态,就动足了脑子打造“低碳名片”,有些地方政府也在高调打造“生态名片”。但实际上,这些行为离真正的生态还很遥远。有些省号称“生态省”,其实连一个村庄都没有实现生态化;一些房地产商声称建造生态房地产,其实所种植的植物与本地生态毫无关系,反而招来外来入侵物种;一些化妆品也用生态的牌子,实际上却是含有有害成分的化工产品;食品也标榜为绿色食品或者无公害食品,其实依然使用大量农药化肥、甚至是转基因技术。由于商家没有从骨子里改变发展理念,尽管生态的呼声很高,但民众对于那些打着生态噱头的产品的诟病在不断增加,生态热情也在被挫伤。

生态治理的科学示范工程“花钱多,见效少”

生态领域一些重大的科研计划,如水专项、垃圾专项、农田生态专项、生态退化治理专项等,所投入的科研经费动辄过亿,所提交的成果却多是中看不中用的学术论文,尤其是在国外发表的所谓SCI论文,研究成果与要达到的目标严重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