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
时间:2024-03-19 17:42: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科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 养德为魂
“养德”不同于“传道”,而是远远超出了“传道”的范畴。从素质教育的构成看,完美人格的塑造,优良品德的陶冶,健康个性的发展,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思想的培育,心灵的教化,生活的导引,做人的训导等皆在“养德”的内涵之列。“养德”的实施,寓于知识学习之中,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融教学过程于教学氛围之中,是使学生不间断的积淀,产生顿悟的过程。需要经常性的熏陶、喻示和诱发;是春风细雨式,贵在存心有意,相机诱导;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
以知养德、以辩养德、以人养德构成历史教育中实施养德的重要途径。以知养德即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了解知识本身,而且要通过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用系统的、联系的、发展的辩证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研究问题。社会的进步、历史事件形成、发展到结束都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的正确历史观、发展观和认识论观点是知识教学中养德的一个重要内容。以辩养德即教学中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演变等进行科学的辨析。教师有针对性就某一历史问题让同学们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查找资料,阅读有关文献,引经据典,对该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能正确对待历史人物、历史更替,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发展观。以人养德即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教育人,文明的行为引导人,严谨的作风熏陶人,和蔼的态度吸引人,优美的心灵感染人。言传身教,乐为人师。教师也要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对善思、勤钻、品德优良的学生注重培养,树立典型,让他们成为更直接的教育者,影响和带动一片,形成健康的人格影响力。
二、 开智为心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开发智力,激发潜能,培养能力,促进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我们认为教学中应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三主一心”教学思想。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主体性是他的根本特点。教师为主导就是通过诱导、启发、检测、评价等手段,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启发学生爱学、会学。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发展性是教学的基本特征。训练是掌握知识方法获取智力技能和分析技能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既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开智不同于“授业”、“解惑”。开智的核心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掌握历史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不断发展的学习能力。历史方法是历史发展的灵魂,是以知识学习到能力发展的桥梁。历史学方法是指历史学具体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普遍的哲学方法,既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在历史学中起指导作用。其二是普遍使用的普通逻辑方法,即比较、概括、抽象、归纳、演绎等。这些方法对学习历史必不可少。其三是具体的科学方法,历史学方法就属于这一类。通常认为有:对比分析法、归纳推理法、年代树法等几种。
三、 健体为本
健康是一种身体、心理和适应社会的完善状态,是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和谐统一,历史学科教学中健体的教育目标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历史课堂教学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的责任,健康的体质、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全面发展的源泉。创设一种愉快而有序的课堂氛围、民主的宽容的、公正的、热烈的气氛对心理健康以及智力与能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人的身体健康和高效吸收社会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把心理素质教育融合到教学活动之中,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正确地看待社会与生活,向往美好,憧憬未来,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要重视培养耐挫能力,能在顺境与逆境中自我调节,形成自我激励机制,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旺盛的精力,充满朝气。
四、 审美为韵
审美是一种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审美能力本身就是一种高品位的创新能力。人的各种素质中,审美文化素质是最主要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基本的是审美关系,人的最高意识是审美意识。教育,就要使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世界、审视他人、审视自己,就要注意培养学生个人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审美和审美能力。课堂教育过程的本质就是一种激发美感效应的过程,会使学生的心灵产生启迪、感染、震惊和净化效应。历史科学美不同于大自然或艺术作品中直接的自然感受,而更多的是一种深层次理性的审美。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内涵,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激发审美创造力,丰富学生的理性沉淀,是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
培养审美感受力。历史学是一个充满生机和魅力的学科,教师启发学生通过想象、联想,引导发掘历史美的丰富素材,并通过美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出历史科学美的特征,创设美的意境,使学生明确地或潜移默化的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激发 学生对历史强烈的学习兴趣,点通学生领悟的那点“灵犀”,依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感受,从而逐渐产生审美情趣和爱美意识。
篇2
关键词 创新设计能力 以教促学 讨论式学习 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创新能力则是人们改造旧事物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现矛盾、提出假设、论证假设、解决问题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新问题、新方法从而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一种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能力等等,也包括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①②
在我国建设创新性大国的历史背景下,高职学生担负着生产一线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重任,即工艺流程的革新、加工方法的改良、新产品的开发试验、管理形式的变革等都是高技能型人才应具备的创新能力。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涵盖了工程力学、机械零件、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以及机械课程设计等课程,内容广、综合性强,在机械类课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目前的机械设计课程重视理论讲授、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吃力、难以提高学习兴趣,内容过于陈旧且抽象单一、联系工程实际不够紧密、实践环节薄弱、并且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对该课程进行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改革十分必要,必将对机械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③
1 以培养机械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为主线的项训练目整合课程内容
机械创新设计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而且需要扎实的机械设计理论知识、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因此,建立一个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线的机械设计课程内容,对有效培养高职学生机械创新设计能力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内容的设置遵循了学生认知、专业知识学习和创新能力成长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设置了一条以创新设计项目为引领、以认知项目和常规训练项目为理论知识掌握和应用的课程内容新体系,把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些融入具体的项目训练中。④例如,在训练“脚踏式健身自行车的创新设计”时,先让同学们认识和操作牛头刨床和缝纫机的曲柄摇杆机构实物模型;其次,讲解与此相关的理论知识:曲柄摇杆机构的工作原理、曲柄摇杆机构的自由度计算以及弯矩强度和弯曲刚度的力学计算;然后以相关项目“颚式破碎机机构分析”训练与强化曲柄摇杆机构相关知识和分析与设计该类机构的能力;最后,让同学们分组设计“脚踏式健身自行车”,并强调其原理设计不能局限于曲柄摇杆机构,可以考虑棘轮机构、液压或气压传动系统、以及其他富有想象力的设计方案。
2 推行以教促学和讨论式学习为一体的教学方法改革
“以教促学”和“讨论式学习”均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把二者融为一体,势必会产生更加有效学效果。
2.1 通过教而学的教学方法
“以教促学”的教学方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之上的一种教学创新,基本的教学方法是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交际教学法和以学习为中心的任务教学法。最终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⑤在机械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让每组同学至少负责一节课的讲解,包括PPT制作、讲稿,该节课要求是基于项目或任务驱动,项目或任务的内容自选,应突出项目的创新性,并讲授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
2.2 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中教学环境最宽松、学生参与度最高的互动学习方式。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当学习转化为一种合作过程,人人都从中受益时,小组学习是十分有效的。⑥
目前的任务实施主要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完成任务,分组往往很随意,要么是按学号分,要么按宿舍分,要么按上课时的习惯座次分,讨论后由一个学生总结。这样会使其他通同学偷懒,而且效率低,或者成绩较差的小组不讨论或讨论的进度很慢。高效的小组讨论具备这样的特征:一是分工明确,二是小组成员积极参与,三是时间被高效利用,四是学生之间能够互相帮助。这里提出通过教而学的小组学习法。在分组时,首先使每组中都有成绩差的学生和成绩好的学生,让成绩好的学生带动和指导成绩差的学生,以提高讨论的质量和效率;其次,应尽量使小组的数量比小组成员的数量多一个。在任务或项目分配时,每个小组的任务应尽量不同。当一个小组讨论完后,让该组每个的成员分别到其他小组去讲解或演示其任务内容,直至把其他小组成员全部讲会。在讲解时,要说明其任务完成的创新点和具体实施方案及结构实现。
3 以创新制作为主导改革实践环节
由于相关的零部件的强度和刚度的计算和校核在理论学习时已有训练,而且市场上大量已有成熟的相关计算软件,因此,该环节应注重方案和结构设计,掌握相关的强度和刚度的计算和校核方法和过程,但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计算。项目的设计时给出的诸如减速器的设计范例只是参考,学生需要完成的项目应是减速器意外的其他项目,这些项目要么来自于生产实际,如旋转式多工位机械手、差速输送机、用于烟丝输送的垂直提升机等;要么是同学们感兴趣的能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项目,如简易立体车库、健身自行车、新型高楼逃生窗帘、轻便式高楼逃生器、多功能野外手术床、自动鲜肉切片机等。在该环节,仍然要突出学生的自选自拟题目。在实物的制作过程中,对于体积较大的项目,做出模型即可,对体积较小或创新性较强的项目可做出1:1的实物。
4 建立以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内容为导向的机械创新设计协会
机械创新大赛为全国大学生提供了培养创新能力和科技转化成果能力的舞台。但以往的大赛只是少数同学参加,覆盖面很小 ,受益的同学不多。为此,我们成立了机械创新设计协会,下设十个小组,由一批有实践经验且创新能力较强的教师指导,并由组织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意识较强的学生负责,分工协作,目的明确。以协会的形式开展活动,不仅利于学生充分合理安排时间,更能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加强团队合作精神。每学期组织一次院内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并给获奖的团体以奖励,比赛内容不限,比赛的题目以学生自拟为主,老师给与指导;每两年组织一次江苏省暨校内选拔赛,比赛内容以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内容导向,题目可以是老师给出,也可以是学生自拟。此举极大地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机械知识的热情和创新意识,较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机械创新设计能力,且参与的学生数量得到了很多的提高,也取得了较好的比赛成绩,先后获得了自动黑板擦、万向液压救灾等二等奖8项、机械摩擦式高楼逃生装置、液压救灾剪等三等奖15项,并于2010年获得了江苏省机械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而且,相关机械创新设计获得发明专利2项,新型实用专利8项,并有3项正在审理中。
5 考核方式改革突出创新能力考核
考核方式的改革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改革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而且,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对后者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
机械设计改变了以往重知识轻能力的“一卷定终身”考核方式,实行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生综合实践能力,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课程考核成绩包括形成性考核(60%)和期末考试(40%),其中形成性考核包括以下内容:
(1)平时成绩(10%)。主要包括平时课后作业和上课纪律考核。
(2)课堂项目或任务(30%)。针对高职生理论分析能力较差、定性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较强的特点,课堂任务考核主要包括机械设计的创新点、团队的协作精神和能力、学习态度和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其中创新点占课堂任务考核的30%。对于理论创新设计项目,其方案设计应占最大分值,其次是结构设计,最后是相关理论计算。
(3)课外实践创新项目(20%)。课外实践创新项目主要包括方案创新设计、机构创新设计、理论分析和实物制作。其中实物制作占40%,主要考察期功能是否实现、结构是否合理、制作质量是否达标;方案创新设计、机构设计和理论分析各占20%。
(4)期末考试(40%)。期末考试除了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程度和一般应用能力外,还考核期创新设计能力,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创新题目的要求,拟定出可行性方案,并画出机械系统的运动和结构简图,该题目占期末考试的20%。
6 结论
通过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线,对机械设计的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和考核方式的的改革,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增强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学改革实施使我们看到,虽然高职生的理论分析和计算能力较弱,但学生们的定性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是很强的。如果(下转第60页)(上接第44页)我们在借鉴他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机械设计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实践,必将会摸索出更加适合培养高职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来。
注释
① 汪刘生.教学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32-45.
② 杨志勤.等机械类高职创新能力培养“2332”教学模式的探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
③ 李阳星等.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体系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黑龙江教育,2007(7、8).
④ 翁蓉等.高职高专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科技信息,2010.23.
篇3
【关键词】农村初中科学学科 自主学习策略
新课改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初中基础教育站在学科的角度进行了改革,科学学科的整合与改革不仅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产生重要影响,更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及其模式。他反对把现成结论教给学生,提倡经过发现进行学习,要求学生利用教师与教科书所提供的某些材料,亲自去发现应得的结论和规律,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在新课程的广泛推行与倡导下,自主学习已经逐渐成为新课程推行的主要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能够设计出合理的教学课件,还能够根据课堂出现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在积极、开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自主学习、快乐学习。但是,就目前我国农村初中科学教学实践来看,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填鸭式”教学模式、实验性差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严重阻碍着学生自主性学习模式的发展与探索。
一、农村初中办学的滞后性。
目前,农村初中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等因素的影响,很多人将升学与人才的培养视为一体,把学校升学率的高低与学校的办学质量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重视学生成绩、轻视德育教育,重视学生分数、轻视学生能力培养,重视升学率、轻视实用性教学的局面。学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体系的设置、考核办法的实施、管理方式的落实等都紧紧围绕升学考试,导致办学陷入了困境。如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看作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个人特产与爱好的培养。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与教育理念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我创造性发展,严重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农村初中学生的结构主要有本地的农存学生、外地务工人员子女构成,其中外地务工子女已在农村初中中占了较大的比例。面对逐渐转变的农村学生结构,对农村初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在教学中,教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更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目前,农村初中由于长期以来农村教师的生活、工作环境、福利待遇等得不到改善造成优秀教师严重缺乏。很多农村教师都希望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成为一名城市教师,这就造成大量农村教师的流失,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新课改中科学教材的特点
新课程对初中科学课的教学目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新教材在设计过程中充分体现出社会要求、知识体系、学生发展等因素的存在,形成了一套具有实用性的教材体系。
1.综合性。
科学课集中了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学科的知识体系。它站在整个自然界的高度,教导学生如何来研究自然的整体变化规律和科学的本质。通过教学让学生真正了解到科学对个人、社会的作用。科学课教材在体现出其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的同时还展现出其对自然界理论知识的研究和具有同意向的变化规律,在方法研究上更体现出较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2.探究性。
科学课教材不仅强调了科学研究的过程与内容,更强调探究的方法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出对学习这门学科的重要性。整套教材以探究贯彻整个教材系统中,教材中的很多规律都是以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向学生展示的。
3.整合性。
科学课教材包括了整个自然界系统,如科学技术、人类社会与国家等内容。教材对这些丰富内容进行了有机整合的同时,还充分体现出该学科较强的系统性。初中科学课教材对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空间科学、STS、科研探究等五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形成了具有系统性的教学内容。
三、农村初中科学学科教学中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
1.学习兴趣的缺失。
科学学科多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学生语文和数学能力更是提出特别的要求。学生如果不能很好地运用语文、数学基础知识,就不能很好地学习科学知识。科学学科中包含了物理和化学知识,如果学生的数学基本运算能力不合格,就不能正确进行物理化学公式的运算。如果学生的语文分析能力差,就不能很好地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这些基本技能的缺失使得学生失去了对科学学科知识的学习,使一些学生觉得学习科学学科无从下手。农村初中重视对主科的学习,很多学生出现了偏科的现象,主科成绩科科优秀,而其他科目的成绩平平,从而影响了科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学生被“任务式”、“填鸭式”教学方式所影响,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2.师资力量的薄弱与教学观念的落后。
目前,初中科学学科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科学学科在中考中的重要地位导致很多在农村学校十分优秀的科学教师走向城市初中,从而造成农村科学课教师的匮乏。目前我国很多农村初中存在着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不先进的问题。教学方法的单一、教学手段的落后,使科学课中的实验不被重视,教师普遍认为实验教学不仅耗时、耗力,更耗费学校的经费,认为在黑板上讲实验、大量的实验练习题同样可以让学生参加中考。这也就导致很多农村初中科学课的实验课都是在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背诵中来完成的。科学课的实验课失去了它的真正价值,科学课也失去了特自身特点。
3.教师对自主学习认识的不足与学生对自主学习能力的欠缺。
目前有统计数据显示,在农村初中科学课的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很少,大部分教师根本就不会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这说明很多教师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这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不会为自己设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习科学学科。这充分说明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在不同的学科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更缺乏这方面的有效指导。自主学习,也叫自我调节学习,“ 自主学习”是针对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是一个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概念,与之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它不同于放任自流的自学,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学习,指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进行主动、积极、自觉的计划、监控、评价、调整的过程;是一种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有一定教学目标和价值取向的教学活动;是一种以学生主动建构为特征的高品质的有效学习。
四、农村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1.树立农村科学课教学的新理念。
新课改不同于传统的课程教学,它为师生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每一天各模块的内容来选择不同的素材、实例安排不同的学习活动来实践新课标的要求。农村初中校可以根据教材中教学内容的安排与学校自身的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选择的教学,同时也能创造性的开发一些符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有利于学生今后实践的实验内容。如在生物课程教学中,农村初中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来选取泡菜的制作、 食用菌的培养、果树的嫁接、蔬菜的腌制等等内容可以根据本地的生产特点来开发一些具有实验性的校本实验课程。这种教学内容的安排不仅能够帮助教师轻松的完成教学内容,更充分体现出“注重现实生活的联系”的新课程的理念。这样的安排是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初中科学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必须致力于科学实验课程资源开发,体现出农村科学课的教学特色。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法。
初中学生正处于个性化发展比较强烈的阶段,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注意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利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认真分析、深入思考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让学生掌握最佳的学习方法,提高科学课的学习效率。教师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培养,这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我校正在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推广“学案导学、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借鉴江苏泰兴洋思中学提出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强调对于所教的内容,学生要自己先去学习,找出疑难,到课堂上再进行讨论解决。教学程序可分为四步:课前预习提前下发课前导学案、课堂自学―小组合作、突破难点―汇报成果,精讲点拨―总结收获、课堂练习。
3.全面构建良好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
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就是个体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元认知策略是一种典型的学习策略,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元认知学习方法的介绍与训练。重点帮助学生树立自主自觉学习、善于自我反思,善于自我监控的观念与意识。通过讲座与讲解,有效地激发实验班学生对元认知学习策略的兴趣,增强了自觉运用元认知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的积极性与动力。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意渗透元认知学习意识。实验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断渗透元认知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改变课堂教学结构,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元认知学习意识,强化元认知学习的方法与技能。在课外活动中,通过让学生自主组织活动,自主监控活动过程,自主反思活动过程,自主总结活动的经验与不足等强化学生的元认知学习意识与能力。
教学环境的创设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佳途径。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来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构建自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就形式而言教师的工作减轻了,但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在认真专研教学大纲的同时,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当的课堂教学环境。如在科学学科中的“阿基米德原理”、“杠杆平衡”等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在原来教材的基础上超于大纲的要求,站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上来研究教材,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也已成为教育界同仁进行教学改革的共识。
然而,在实际改革实践中,却遇到诸多困难困惑。难以依时完成当堂科学课教学任务,是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独立探究过程中, 普遍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一个尽可能是自由而无压力的虚伪系环境中,开放性的、多维性的教育环境下,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理论知识进行寻根问底、考究、批判接纳、验证自己想法等等的主动学习状态。因此,它需要比较充足的自由支配时间。然而,在实际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在单位时间内引导学生领会掌握教材教学目标内容。于是便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当引导学生自主探求某个问题时,便完成不了其他教学目标任务。
新课改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特点,这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对新时期农村初中科学课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顾巧东。让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10)。
[2]张胜。机遇问题的初中科学教学优化策略[J]。新课程学习(下),2011(03)。
[3]丁爱娟。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科学教学策略的研究[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1)。
篇4
一、 初中开展科学课的重要意义
1. 初中新课改创新的具体体现
初中教育已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在不断地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设计、教学考核等方面都具备了科学的标准。然而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初中教育的社会支持、生源状况、办学条件、教学目标等均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为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初中教育要跟上时展的步伐,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为切实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初中教育进行了相应的创新性改革。初中科学课的设置正是教育改革的具体体现,是初中教育在总结办学经验、借鉴他人优秀教学成果、结合自我实际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成果。初中科学课的出现必将掀起教育界新一轮的讨论,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日益理顺
当代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开发学生身上潜在的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新国家课程标准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改革和创新的精神,令人耳目一新。新课改不仅是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更新,更重要的是课程功能发生了重大改变,重点强调课程功能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指导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技能,使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科学课集生物、物理、地理和化学为一体的学科特点,确定了其课程功能的多样性和整合性,不仅缓和了学生中的偏科现象,而且它利用学科互补互融可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课倡导以科学探究活动为主,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加深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3. 实现教学资源有效整合的途径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需要强有力的教育资源作为支撑。政策扶持、经济投入、教学设备、师资建设、时间安排等都是初中教学开展的重要资源。随着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教育资源也需要最大程度的节约,因此进行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开展绿色教育是初中教育的重要责任。科学课将生物、物理、地理与化学四门学科有效的整合为一个综合体,这不仅减少了教学设施的资金投入,还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多学科作业负担。而且因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它要求从事科学课教师的“一专多能”,给原本分科授课的老师提出了全新的教学任务,促使他们探索和实践教学新模式,最大限度的发掘教师的才能。
二、 初中科学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师资严重缺乏。
新课标下的科学课对教师提出了更对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量,掌握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并且具备良好的学科迁移与整合能力。因此,初中开展科学课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专研教材和教法,科学安排四科之间的比例关系和教学时间,保证教学效果最佳。但是,科学课毕竟是一门新兴学科,单靠教师自身的努力可能无法达到该课程的要求,教师对该课程认识度和把握度相对有限,因此无法合理确定教学方法,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据调查显示,目前大多城市基本上找不到同时具有四科学科知识、能适应科学课教学的教师。教师边教边学,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致使该课程很难顺利进行和取得预期效果。
2. 教学资源与设施提供不足。
科学课作为一门新兴课程,其顺利开展需要健全的资源和设施作为支持。但是,科学课的教学资源和设施并没能跟上课程发展的步伐,教学设施与课程要求极不配套,这主要体现在软件上,不论是书本教材(包括配套练习)、多媒体辅助资源、还是课程教学评价体系都还停留在较低供给水平,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教材中的各学科实践活动也需要准备充分的实验材料和仪器设施。教学资源与设施研究和适用度不到位,科学课教学分科的痕迹较重。
3. 学生无法适应新结构体系。
教学的目的是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科学课的设置就是为了综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其顺利开展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在长期的传统分科教学模式影响下,对各学科形成了相对固定和独立的认识,也逐渐形成了各学科的个性化学习方法。科学课的出现打破了学生的惯性思维,否定了学生即成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迫使学生培养新的学习习惯,探索新的学习方法。初中生虽然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强,但是让他们快速适应科学课的教学需求还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因此,学生对于科学课的适应问题已成为科学课开展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三、 完善初中科学课教学的策略
1. 提升对科学课课程价值的认识
科学课的出现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是发展初中教育的有效途径。教育相关主体必须加强对科学课的研究,提升对科学课课程价值的认识,以保证其顺利开展。但是科学课的新兴性不仅让学生产生不适感,也使得学生和家长对科学课的价值产生怀疑。部分学生和家长并不能够客观认识科学课的课程功能与价值,一些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压力并未给予科学课应有的重视,只是将四科知识作了简单、笼统的组合,大大削弱了科学课本应由的学科效能。所以,为使科学课的课程效能和价值得到最大实现,教育相关主体必须加强对其的研究,让学生和家长转变对科学课的认识,修正对科学课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为科学课的开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
2. 加强对科学课实施条件的扶持
科学课的的开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其发展与完善必定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对于课程实施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相关部门必须为科学课的开展建立和健全相关政策或规定,构建完整的课程规章制度体系,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明确科学课实施相关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为科学课的发展提供完善的政策支持,促进科学课的顺利开展。例如,对于教学条件相对落后的学校,政府与相关部门根据制定的政策或规定加大对其的经费投入,或者提供更多的辅助教学设施,改善其教学条件,提高教学效率。
3. 学校建立健全科学课教学体系
其他学科的教育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已形成相对了完善的教学体系,但是科学课诞生和发展的时间还较短,并未形成健全的学科教学体系,教学效果还不甚理想。构成科学课课程教学体系的因素有很多,如教学目标、课程结构、课时安排和考核制度等,学校必须在诸多影响因素上严格把关,不仅在单项因素上要下功夫,而且要使各因素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体系,加快科学课融入整个课程体系的速度,使学生更快更容易的适应科学课的教学。同时,学校要完善对科学课教师的培训与奖励制度,通过及时、有效的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能力,以奖励促使教师不断完善自身业务素养。
篇5
【关键词】科学初中学生主体性对策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明确倡导在教学活动中确认与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中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为核心的学科,教师更注重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这就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在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培育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身发展的主体,把学生培养成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主体。为此,笔者结合初中科学教学工作的实践,就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谈几点浅见。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完成教学活动的重要保证。要在科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应牢固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既要悉心指导,又要更多给予鼓励。同时,要注意师生的情感交流,着力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另外,教师要像朋友一样关心和帮助学生,能与学生分享探究知识的欢乐与忧愁,分享成功的喜悦。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学生在亲师爱师的基础上,产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动力,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周密进行课前准备。首先,要精心设计教学模式。目前,初中科学的教学模式中主要是以教师讲授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探究式教学两种,教师要将两种有机结合起来。应着力于从设计学生的活动出发,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和学科知识的内容,调动学生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根据学科的特点,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变教师的“独角戏”为师生互动的课堂知识探究、发现,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获得成功和快乐。其次,要精心设计教案。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兴趣、心理特点、思维品质及生活环境等因素,通过对教材深入分析,将学科的知识内容性有机地融合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活动中。
三、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形象直观性、启发性、独立性、互动性。一是形象、直观性:要针对初中生的认识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多以实验演示为基础,让学生对自然现象有充分的感受,为启发学生的探究发现作准备。二是启发性: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引导,启发学生去发现科学的原理,学会科学的学习思维方法,勤动脑、多思维,形成科学的学习思维品质,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三是独立性:在课堂提问中,多采用“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你怎么理解?”等提问方式;对学生的回答的问题,能肯定其思考的价值和闪光点,并指正其理解误区的产生原因;在教学中,要结合对学生的课内读书指导和独立动手实验的教学,达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增强学生的独立意识。四是互动性: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充当好“导演”的角色,调动学生去探究发现知识规律和发展自己的能力。
四、科学组织练习和实验。一是要注重习题教学的客观性和生活性。科学离不开生活实践,学生的学习活动也不应该脱离生活的实践。模型化、抽象化的理论习题,脱离生活实践,缺乏开阔的生活气息和背景,容易挫伤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所以在习题教学中,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努力从生活的实例出发,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从生活实践中抽象出知识理论。二是注重实验教学的实践性和探索性。青少年学生天真好问,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渴望,他们学习的最初动机在于对陌生事物的好奇。因此,教师应针对科学实验的特点,激发学生对自然界奥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学生实验中,要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对部分实验指导学生自主设计改进,进行多种途径的尝试探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动手,动脑和观察能力和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科学精神。
五、加强课外活动指导。课外教学活动是主体性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是主体性教学的广阔天地。主体性教学本身具有开放性。开放性的社会需要开放性的人才,而开放性的人才需要开放性教育来培养。所以我们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同时,要把学生从课堂引向广阔的课外实践,通过课外的教学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从而加速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成熟过程。科学可结合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需要,组织科普知识讲座、实验操作技能比赛、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及相关劳动技能、课外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亲近自然、观察自然、探索自然。在课外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为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进行探究学习,用所学科学知识去进一步观察、分析乃至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展示其主体能力、创造能力提供机会和舞台。通过这些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交际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自信、进取、合作、创新的个性品质。
六、改变课程评价方法。科学学科的学习成果是一个动态、多元的结果,学生的学习所得,可能与我们预期掌握知识点的要求有所差异或也可能出现一些错误的结论或意外的现象。教师要对学生做出全面的评价,肯定学生的成绩,对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让其他学生补充。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个人建构主义学习论出发,在肯定学习者存在着个体的差异、以及先前认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差异的同时,肯定个人主动探究过程,调动起学生主动建构的积极性及潜能,让每一位学生学会有效地建构自己的知识。
当然,影响主体性教学实施的因素很多,良好的主体性教学的教学环境,完备的教学仪器、实验器材、实践场所,会对主体性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综上所述,活动是学生主体的发展的载体,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学科中实施主体性教学,始终要以调动学生参与各类学习活动,促使其主体得到良好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主体性教学就是通过创设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对主体的学习活动进行优化组织、规范、和引导,使学生通过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参与各类教育活动,得到全面的、创造性的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参考文献:
1.《科学》初中课本,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
2.《科学学科标准》教育部编,2004年7月。
3.《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4.《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
篇6
一、注重联系性
l.科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美国化学学会会长,哥伦比亚大学教授R.布里斯罗指出:科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和创造性的科学。科学在为全人类提供衣食住行,解决环境污染、能源危机、资源短缺和改善健康等方面都有重大贡献;科学理论从发现到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缩短,大量高科技产品的涌现,特别是人类遗传基因密码的破译,科学中的化学起着关键作用。
一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学科分支越来越多,但是,科学发展的另一个趋势却是越来越强调学科之间的融合。其实,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都是综合性的,需要多学科通力合作才能圆满解决。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理念。
如初中化学有一道常用的练习:如何鉴别蒸馏水和食盐水。特别方法除了化学以外,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试用物理方法、生物方法等,从初中的知识层面来看,应该找出近十来种方法。
再看下面的实验题:广口瓶中盛有正在萌发的种子及一装有NaOH溶液的小烧杯。放置一段时间后,U形管的a、b两端液面有什么变化?这道题目,与NaOH的性质有关,同时也涉及到植物的呼吸作用和气压变化等问题,打破了单一的学科界限。通过练习,有利于学生摆脱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的局限性,提高了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2.理论和实际的联系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往往注重概念和定理的教学,并将科学描述成中立的、客观的和不受个人偏见影响的学问。事实上,科学脱离人类社会就可能被歪曲。也许就因此而使那些对人类和与自身有关的东西感兴趣的学生,失去对科学的兴趣。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努力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使科学学习更接近我们的日常生活经历。
质量守恒定律最初在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通过在密闭容器中煅烧金属锡的实验发现的。然后,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德国化学家朗多耳特及英国化学家曼莱,又相继重复或改进了上述实验,用更精确的实验数据(相对误差小于千分之一),证实了质量守恒定律。1860年确立的原子——分子学说,也从物质结构的观点,支持了这一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对化学实践的正确指导。以质量守恒定律为基础的化学方程式,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为人们的判断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效益。质量守恒定律也为我们解释一些生活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
氧气制取和性质实验课。教师给每组同学m克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粉末,要求制取尽可能多的氧气,并做氧气性质实验。每组同学基本上都收集到三瓶多四瓶不到的氧气。利用装满氧气的三个集气瓶,完成了三个氧气性质实验。这时,教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能否利用本次实验的数据,来测出氧气的密度?课后思考方法和原理,下次再进实验室来解决学生。学生意犹未尽地下了课,实际上又进入了一种新的“愤悱”状态。求算气体的密度,必然要知道气体的质量和气体的体积。而实验中氧气质量的求算,就要利用质量守恒定律。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把学习引向深入,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情绪。下节课,当学生算出自己的“氧气密度”时,对照氧气的实际密度,又会进入新一轮思考。
二、注重实用性
初中科学新教材以科学知识在社会中的应用为背景,以科学、技术、社会,三者关系为主线,注重知识的综合性,突出知识的实用性;与旧教材相比,在教学内容社会化、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缩短学生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距离等方面有很大进展。我们不妨试试让学生用科学的观点来分析下列问题。
用自来水直接注入金鱼缸,不久,金鱼的鱼体会发生溃疡;时间长了,金鱼还会死亡。但是,如果将自来水在太阳下晒一段时间后,再注入金鱼缸,则不会发生上述情况。为什么?中国家庭一般都使用铁制的锅,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铁锅有益健康,向全社会推广使用铁锅,为什么?家中热水瓶长期使用后,在瓶胆上会沉积水垢。用微热过的食醋倒入热水瓶,浸泡一段时间后,水垢便能除去。什么原理?到菜场买菜,怎样才能买到新鲜放心的肉食品呢?有一种非常简便实用的方法-PH试纸法,只要将肉的渗出液滴到试纸上1秒钟,然后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若显橙色或淡绿色,说明是鲜肉;若是蓝紫色,则已变质,不能食用。什么道理?这些知识很实用,又联系了科学中的水、NaOH、酸、PH等内容,使科学知识在学生面前少了几分乏味感,多了几份生活的亲和力。
三、注重开放性
首先,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要开放,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主从关系,建立起互动的交流关系。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打破一味闭门造车的老框框,做到既有课堂,又没有课堂。教学方法上,要让学生能体验学习;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探讨中,相互诱导,相互激活思维。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多媒体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充分沟通学科与世界的联系。网上与网下结合,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其次,要设计开放式教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开放式教学问题既可以是实验题型,也可以是情景题型。这类问题开放不封闭,问题材料立意新颖,条件充分,问题的切口相对比较宽泛,给学生从多角度打准切人点提供更多的可能和机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样性,能要求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方法从多个层面审视。选择最佳途径,获得正确结论。答案不是唯一的,有可能呈现不同条件下的不确定性。看下面例题:
氢气是一种理想的“绿色能源”。1980年我国已制成了燃氢汽车,该车可乘12人,以每小时50公里的速度行驶了40公里。
1.为了有效发展民用氢能源,可否利用电解水或用锌与稀硫酸反应来作为氢气的来源?较经济的可供开发的制氢方法有哪些?
2.由于氢气具有______的物理性质和______的化学性质,制得的氢气还需解决的问题有______和______。
显然,解决这类这种内涵具有发展性、思维无约束性的教学问题,需要学生查阅一定资料,联系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开放式学习。
再次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开放式教学评价模式,多层次、全方位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注意设计开放式试题;答案尽量多元化,减少标准答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都给予肯定、鼓励,提高学生成功的概率。对学生参与课外科学兴趣活动,科学竞赛,撰写科学小论文等,也给予相应的评价,客观地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注重实践性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科学实验是实践性的最重要载体,应创造条件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动脚”的机会。例如:1.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2.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扩大实践的空间和容量;3.把某些实验习题改为操作实验。例如:量筒为什么不能用于配制溶液?可让学生做一个小实验:将一定量的热溶液倒入量筒,冷却后,发现溶液的体积将有所变化,道理也出来了;4.加强第二课堂,开展课外活动;5.增强作业实践性,布置家庭小实验。如:用牵牛花或月季花的花瓣来试制酸碱指示剂。
学生通过实践,发现一些客观事物的规律,培养了思维的直觉性。在这过程中,学生不可能避免会遇到某些反常现象,出现与理论的某些差异,造成认知冲突的失衡,受到心理受挫的考验。适时抓住这种挑战机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帮助学生分析原因,矫正负面的心理影响,以促进其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形成。解决得好,挫折的经历将带给他们强烈的甚至是终生难忘的感受。
五、注重创新性
近代科学的发展史,可以看作是在创新理论指导下层出不穷的历史。以化学药物的合成比例来说,无论是已有百年历史,曾被美国宇航员带上月球的阿斯匹林,还是目前临床用于治疗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癌症、艾滋病的许多药物,都是由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合成出来的。
创新能力理论认为,正常智力的人,智力没有高低之分,只有智力结构的不同。任何一个有智力的人都有创造力,但并非任何一个有智力的人都能发挥出创造力。也就是说,创造犹如人的智力中的宝藏,需要进行开采和挖掘,可见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教师去训练和培养。在适当的教育下,学生的创新潜能,能够得到发展和显现。科学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以科学基础知识、基本功能、基本能力和基本观念为承载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完善其人格。
篇7
关键词:参与度;学习力;拓展实验;生本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073
科学(七――九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这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新课题,必须给予充分的关注。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过程。初中科学教学的核心是实验教学活动,实验教学要突出科学实验探究的方式和方法。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实验探究机会,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实验探究活动,体验实验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发展科学实验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进对实验活动的理解。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认识到实验教学在科学教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教学开设直接影响到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现在初中科学实验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学生不够重视实验,由此导致了学生实验操作和实验设计能力较差、实验安全意识淡薄等现象,影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如何搞好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是大多数科学教师思考的问题。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以笔者实践情况分析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三种策略应用。
一、分组实验――关注参与度
参与度是指实际发生的后果与外界损伤因果关系。学生分组实验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学生能更好地参与体验实验探究活动。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只有通过具体的“做”,才能达到改造个体行为的目的”。学校教育为学生学习知识提供一定的材料,而他们要真正获得真知,则必须通过运用、尝试、改造等实验探究活动来获取。鼓励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是近几年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
初中阶段学生正值青春期发育阶段,有些学生对待学习往往兴趣不浓。教师应该发现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并给予及时的鼓励,使他们树立学习科学的信心。为此,在进行分组实验教学时,争取运用好科学学科的实验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积极体验完成分组实验教学。在学生分组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
1. 准备实验,提高效率
《礼记 中庸》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说,要想成就任何一件事,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认真的准备和周密的安排。一堂实验课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课前的充分准备必不可少。没有准备的分组实验,只能是忙忙碌碌却乱成一团的看热闹实验。特别是分组实验需要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一堂成功的分组实验课是以课前实验准备为基础的,课前准备实验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例如,笔者在执教《机械效率》的学生滑轮组和斜面并进分组实验教学中,准备了如下器材:木板13块、塑料滑轮28个、钩码7只、弹簧秤13只、米尺13个、物理小车6个、毛巾6块、线绳若干。特别是这若干根线用来绕制滑轮组绳子的长度非常关键,考虑到面向全体学生要达到最好效果,所以实验前笔者都是亲自绕制滑轮组绳子来决定长度,这样把主要问题放在本节课的重点机械效率上。学生分组实验并测出数据后,再分别讨论斜面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计算。这样在课堂上可以提高效率。
课前认真准备实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教师准备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很多问题并且解决,提高实验效率,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分组实验课前准备包括认真地备好本节实验课的内容;充分准备分组实验的所有教具;教师课前要预先做好实验。所以,在分组实验课前做大量的、充分的课前准备实验,才能为分组实验课的正常开展、圆满完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分工合作,优化组合
“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题。学生分组实验要先分好组,确定组长,分工合作,优化组合,努力使学生参与度达到百分之百。学生由于经历及知识的认识程度不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动手能力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异。所以,在分组时,综合考虑将基础好的和基础薄弱、动手能力强的与动手能力弱的学生分在一起,以利于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例如,笔者在公开课《熔化与凝固》中,学生分组实验操作前,笔者明确分工如下:前后四个同学为一组(分工:一人记时;一人读数;一人记录;一人组长分工、防止温度计的“碰壁”和作图),是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和体验实验,从而促进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合理的分工合作可以使实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优化组合使学生互帮互学,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合作和优化是学生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所必须的心理品质。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非常必要。
3. 适时提醒,指导观察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学生是主体。在分组实验中,不可管得太死,也不能放任自由,尤其对我们这些正在青春期发育阶段的初中学生,由于自控力较差,“玩实验”的心理较强,更应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在进行分组实验中,应全面把握每一环节,既给学生一片活动、自主的空间,又让他们能有效地完成实验研究。不断地全体提醒和重点关注学生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观察的重点。学生分组实验过程中时刻提醒学生我们探究实验的目的、要观察的重难点。
例如,在《熔化与凝固》分组实验中,有些小组海波的熔化描点作图,不能得出只吸热不升温的水平线段,笔者提醒学生可能是哪些原因?从而引导学生建立假设:可能是试管里的海波量太少了;可能是酒精灯的火焰太大了;可能是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试管内壁了等。而有的小组能得出只吸热不升温的水平线段,但温度低于48℃,笔者提醒学生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熔点低于48℃呢?学生开始建立假设。
分组实验要抓好实验中的主要矛盾。在学生分组实验过程中,学生在分组实验时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注意力转移到次要的问题或偶发的事情上,这样就不能得出完整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师要观察全局,并重点指导。实验中,教师少讲多问多演示,既巩固课本知识,又为实际操做好准备。实验操作是实验课的关键,在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在实验中对预设出现的问题,笔者先不提出,只是让学生先动手做,当他们遇到困难求助时,再集中指导,这样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二、课外实验――提升学习力
所谓学习力就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三要素。学习力也是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注意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探究活动结合起来,努力开发并鼓励学生参与开发各种层次的、以小型为主的探究性课题”。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教学核心理念,也是《科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初中科学课内实验分为学生实验(包括课堂内的和实验室的)和课堂演示实验,对教学起到重要的作用。现在课内实验由于时间和空间等原因限制,笔者认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被动性、浅表性、浮躁性等。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仅仅依靠课堂是不够的,课外实验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外实验使学生不再拘束于教材和课堂,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做一些深入的课外实验,加深了实验的深度,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一种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课外实验中,学生是主体,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有目的地研究。要做好学生课外实验,笔者认为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 学校方面,拓展实验
义务教育课程分为基础教育和拓展性教育,后者包括知识拓展性、艺术特长性和实践活动。以课堂知识为基础,增加课外阅读,注重课内外知识的联系。认知心理学认为:“强调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其最重大的成果是在记忆和思维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所以,开展相关知识点的课外实验很有必要,特别对于一些学困生产生浓厚的学习科学的兴趣,使他们能够喜欢科学实验,从而喜欢科学学科。
例如,笔者所在学校近几年积极建设许多拓展性课程活动,其中包括开展七、八年级学生鸡蛋撞地球的实验(同时水火箭),以班级为单位,三位同学为一组,组数不限。科学教师们制定计划,提前公布比赛项目,学生联系课本内知识(已学过或还没学过的通过预先),掌握基本知识,运用于实际比赛中,通过开会组织讲解要求、与科学教师交流、制作成品、科学教师评价、修改和比赛等步骤。科学教师主持展开比赛。正式比赛投放前由组员介绍作品名称、制作团队及作品亮点,然后再投放。每班级推荐最好的一组代表班级进行PK,根据参赛成绩,以班级为单位,按照年级组班级适当的比例评出一、二、三等奖,发放奖状和奖品。其他组别进行表演展示。
学生充满无限的好奇心,他们能够提出问题,说明他们对该问题是感兴趣的,学校教师把问题交给他们去做,有些方面他们会做得更好。我市教育部门组织的学生科学小论文评比,通过这个平台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近几年对笔者所在学校学生论文了解,笔者发现多数同学都在尝试着课外实验的研究,这些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学习力。
2. 家庭方面,创新实验
创新实验是义务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中的许多知识点甚至是阅读材料,有些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生利用家里买来的望远镜、显微镜、电学实验盒在家进行观察,因为教学的原因,课内实验是无法进行的,有些内容是学生渴望加深和感兴趣的,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得好的话,课外实验无疑是最好的研究途径。
例如,在九年级学习了血液的组成后,学生了解了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而血细胞的组成,学生提出问题:“血液中血小板的浓度与红皮花生有什么关系呢?”,按照探究的步骤进行研究,以该同学的父亲为研究对象,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和得出结论:在一定范围内,红皮花生提升血液中血小板的浓度。
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课外创新实验,如笔者所在学校学生的《高温高压蝇蛆无害化生物处理病死动物可行性》研究报告等,让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够让学生获得无限的成就感,真正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和意义,对培养学生持久稳定的学习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3. 社会方面,实践实验
实践实验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在考察、实验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
例如,笔者任教的804班中谢同学等十几位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屋顶太阳能的实践实验,设计了实验方案,与某乡镇企业联系了太阳能发电板,又与市供电局联系,利用太阳能发电板、供电局屋顶和一些电学器材,进行实践实验,分工、计时、读数、记录、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等,设计的比教师想象的要好,屋顶太阳能综合实践实验获当年度浙江省综合实践优秀成果奖。
通过实践实验,学生对实践有了亲切的感情和经验,就能迈出书斋,走向社会,发挥和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作用。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启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激发学生自己实践的主动性,使之有强烈动手的热情,用这种启蒙方法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生本实验――创设情境场
生本实验是营造了浸润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文课堂环境。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情境场进行初中科学实验情境教学,使学生思考实验的本质,是搞好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策略。假如没有创设情境,就不会有很强的求知欲望,也不会有主动积极的学习习惯。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实验,通过提出一些与实验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逐层深入,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激发起学习的动力,培养学习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体验。对初中学生来说,要让他们自觉地喜欢上实验,笔者经常采取了创造情境实验,让学生感受实验的重要性,从而思考实验。具体做法是:
1. 实验过程,体验情境
学生对实验都感兴趣,普遍怀着浓厚的好奇心。但有的同学看热闹;而有的同学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能更快地进入实验的门道。不论是初中科学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分组实验,学生被动地看或做,效果都不是很好。如果能在实验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要想让学生能很好地接受教材的知识,就必须通过实验过程中创设过程情境,让学生在实验中接受,理解初中科学知识。
例如,在研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时,可以通过滑轮、钩码、轻纸板和细线组成简单的二力平衡,创设情境场二力平衡的受力物体的特点,请一位同学上来用剪刀把细线剪断,观察轻纸板的运动状态,再由片面推出全面得出:物体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总是发生改变的。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却有一定困难。要想让学生能很好地接受教材的知识,通过实验体验,让学生在实验中接受和理解科学知识,同时这些知识大多也是教学的难点。
沿着创设过程情境这样的思路,带着这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和探究实验,思维更活跃,既能很好地完成本实验,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验过程中也要注意设置合理的追问,同时许多知识是教学的难点,如压强、摩擦力的方向、密度的概念、晶体的熔点等,但只要做好实验过程中创设过程情境,上述难点都能很好地突破。
2. 实验应用,实践情境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特别有心的“小三”实验(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复习时设置实验新做,这些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实验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多用“三小”实验辅助复习,加深了知识点的复习。如笔者七年级下册复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中,提前一天交给一位科学基础薄弱但乒乓球打得很好的许同学,请他用细线栓一个乒乓球带来,为班级同学做教具,该同学很积极,复习热情提高,他热爱科学这门学科。
再如,复习中课本的每一个实验都值得实验新做,它对分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再如,复习升华和凝华这一节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接受升华这个概念,只要设计好碘的升华实验新做这个实验情境,学生就能很快接受。若只凭教师讲解,也达不到实验所能达到的效果。如何在复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兴趣,并准确把握复习的深度和广度,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增加实践情境实验。
不论是“三小”实验还是实验新做,都是实验应用的重要方式,科学练习中也可借用实验情境来解决。在实践应用中创设实验情境,要求优化实验、提高实验的深度和综合性,要根据学情准备好每一节复习实验活动,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当然,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策略应用影响到我们培养人才的质量、水平和创新意识。在现有的条件下,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如何发挥其最佳的作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策略应用中,科学教师应努力做到“学生力所能及,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教师为之”的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初中科学实验的设计也是如此,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初中实验教学的策略应用我们也要学会换位思考,努力研究学生的心理来提升实验教学的实效性。作为一线初中科学教师,我们要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多思考、多实践。通过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激发学生成为主动的求知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提升学习力,使初中科学实验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生本实验活动,我们科学教学就能真正由“考试”科学变为“素养”科学。
参考文献:
[1] 张汝吉.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8
关键词:跨学科;主题教学;复习;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0115
复习课是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的课型,它承载着“回顾与整理,沟通与生长”的独特功能,上好复习课既巩固、深化所学的知识,也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环节。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觉得复习课很难上出新意。如何才能让复习课真正发挥教学功效,让学生在生动、富有生机的复习课堂中愉快地建构系统的知识体系?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尝试用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模式,探索初中科学复习教学的高效设计。
一、“主题教学”与科学复习教学
1. “主题教学”简介
美国学者Susan Kvoalik及其团队于1982年提出 “整合性主题教学模式”(简称ITI)他们认为:“主题”是学科的中心组织者,能将学科内片断化的零散知识组织起来,恰当的主题能创设知识间的网络连接、刺激学习者的多种感官,从而调动他们的兴趣,促进他们的参与,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开拓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新能力,能使W习者从多重的视野角度和多维的层面接触知识、理解知识,使大脑中的“知识地图”更趋于丰富和牢固。
2. “主题教学”与科学复习
“主题教学”的核心是“课程整合”。初中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通过对内容的整合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理解科学”。将复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及已有知识基础相联系,通过主题整合的形式将不同的复习内容有机地组合成新的整体,通过主题,把分散的知识点聚集成新的单元,这样就超越了原来分散的知识点,达到了新的高度。
二、“主题教学”式科学复习模式
“主题式”科学复习模式是一种通过学生围绕复习的主题展开自主探究、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以达到高效的、系统的复习模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1. 围绕核心概念,选择合适主题
科学课程的目标是希望同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或者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学会或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和方法,能解释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因此,自然科学中一些统一的概念与原理成为本课程学习的核心概念。例如:物质、运动及其相互作用,能量,信息,系统、结构与功能,演化,平衡,守恒等。我们在确定“主题教学”的主题内容时,就应该将这些核心概念进行分类和综合,梳理概念间的联系,从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出发,并体现科学课程的特点,关注科学、社会、技术以及工程之间的联系,关注当前科技的前沿知识和社会热点问题。例如:围绕能量转化与守恒、能耗、限重限速制动等核心概念可确立“电动自行车的科学”主题;围绕液体压强、水的比热、气候影响因素等核心概念可确立“修建水库中的科学”主题;还有跨化学生物学科的“生活中饮食”主题、“泳池中的科学”主题等,充分体现了跨学科知识的整合。
2.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主题情境
“科学即生活,生活即科学”。学习科学是为能解释自然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生活实际,或是科学实验、科学观察的现象创设复习的主题,让复习的科学知识融入到情境中,使复习的知识更加具有价值,也使得复习更加有趣味性。
3. 自主合作探究,建构知识网络
在创设的主题情境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以及探究等多种形式,激活原有知识,并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分类、综合等多种方法,将知识串联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主题式的复习之下,既巩固了已学知识,并在对所学知识的分析、比较中学会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也在复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快乐,让学生在灵动、鲜活的课堂中将知识从“无序”变为“有序”,由“零碎”成为“整体”。
4. 拓展延伸主题,实现持续学习
学生的科学学习不能仅局限于课堂,应注重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在复习中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通过课后任务的设置、拓展实验的开发等多种手段,将课堂复习的主题内容拓展延伸,让课堂上所复习的主题内容持续到课后,让学生在课后也能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三、教学案例――“汽车与人类生活”
1. 主题选择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物质间的转化与反应、机械效率等是核心的科学概念,也是九年级科学复习时重点涉及的内容,将这些核心科学概念有机结合作为“主题式”复习的内容,既把握了科学的核心概念,帮助学生通过复习再次巩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也实现了跨学科知识网络的构建。
汽车已经是现在人生活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现在几乎每个家庭都有汽车,甚至不止一辆,汽车上又有许多的科学知识,涉及到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机械效率、物质间的转化与反应、压力压强、摩擦等诸多科学的核心概念,同时,汽车大量使用也引起了包括大气污染在内的住过环境问题。将“汽车与人类生活”之情境作为复习能量转化、物质间反应等知识复习的主题背景,既能迸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就能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很好地诠释科学服务生活的理念,也建构了系统的科学知识网络,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基于以上情境设置,以及主题的选择,本节课制定以下学生需掌握的学习目标:(1)通过了解汽车的发展史,能够从中找出汽车的动力、机械效率、节能、环保、安全、美观、舒适等方面是汽车发展的主要方向,体会科学发展的伟大之处;(2)通过对电动机能量转化的分析,动手做了电动机的实验,能用实验测定电动机机械效率,通过分析、推理,能建立电动机能量转化模型,并能解决实际生活问题;(3)通过课前对尾气处理方式的整理和归纳,能设计简单的处理尾气的方法,并能画出装置图,体会环保的重要性,形成节能、环保的意识;(4)通过对汽车安全气囊内气体工作情况的分析,能推测气囊内物质的性质,形成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相适应的思想;(5)通过对整堂课对汽车各方面的探究,将汽车发展历程中不断完善各方面的分析和探究,建构起完整的知识体系,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整体化。
本主题的重点是对电动机机械效率的复习、多种气体混合时尾气处理装置的专选择和设计,难点是电动机效率测量以及模型的建立和尾气处理装置的设计。
2. 教学过程设计
(1)主题情境创设,引发学习兴趣
【调查引入】:家里有一辆汽车的同学请举手!家里有两辆及以上汽车的同学有哪些?
汽车已经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汽车与人类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密切关系。
(设计意图:提出复习主题,创设主题情境。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作为学习的主题情境,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激情,又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学习科学就能解决实际问题,凸显科学的实用性。)
(2)跨学科主题复习,建构知识网络
【介绍汽车的发展史】:纵观汽车发展史,你认为设计者在哪些方面寻求着突破?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主要在以下三方面寻求突破①车的动力以及机械效率;②能节约能源又环保;③驾乘者能舒适、安全,车型能更美观。
(设计意图:教师回顾汽车的发展史,介绍不同时期汽车的特点以及优越性,让学生能分析出汽车发展的方向,这也即是本节主题复习课主题内容的具体化,为构建整堂课的知识网络架构框架。)
【问题一】:车的动力和机械效率如何发展?
介绍纽卡伦蒸汽机、瓦特蒸汽机、汽油机、柴油机的机械效率,发现随着发动机的不断改进,机械效率不断提高。学生猜想电动机的机械效率会达到什么程度?
教师明确任务:测一个电动机的机械效率。
教师以系列化问题作为铺垫:电动机的能量怎样转化?电动机的机械效率指什么?要测电动机的机械效率,需要哪些物理量?怎样来测这些物理量?
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得出如图所示的有关电动机的能量转化图。
学生实验,测定电动机机械效率。
小结:测定电动机的机械效率,关键要能建立电动机能量转化的模型。
巩固练习:(题略)。
(设计意图:通过系列化的问题、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验、巩固练习等手段,既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复习,同时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串联和提升,将本节课主题下的物理学知识――机械效率分主题进行知识网络的建构。)
【问题二】:汽车如何做到节能环保?
汽车尾气成为PM2.5的主要来源之一,尾气中含有CO,氮氧化合物,SO2,CO2等有毒有害物质。
教师明确任务:为汽车模拟设计一套简易的尾气处理装置,除去尾气中的CO、SO2(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设计能处理CO、SO2CO、SO2,CO2,氮氧化合物等多种有害成分的尾气处理装置。)
学生在课前任务(尾气处理方法的归纳整理)的基础上,设计出以下方案:
【资料链接】:催化式排气净化器介绍。纯电动(上接第116页)大巴的“0排放”。
(设计意图:该分主题知识为化学知识――尾气处理。学生综合运用多种知识解决一个综合性实际问题,融合了尾气处理的多种特征从而认识了尾气处理的整体事实,从学生所设计的装置图可以看出,对尾气处理的整体认识已较为完整,学生不仅考虑到多种尾气的处理,有部分同学还考虑到将尾气中的有用部分回收再利用。)
【问题三】:汽车如何更好地保障驾乘者的安全?
【资料链接】:了解汽车的安全气囊以及安全气囊内的物质。
根据安全气囊的工作状况,请你推测气囊内的物质有哪些化学性质?
说一说儿童安全座椅为什么能保护儿童坐车安全?
(设计意图:该分主题融合了生物学知识和化学知识,引导学生从物质的用途来推测性质,巩固物质的用途与性质是相适应的等,也将主题的知识网络建构得更加完整、S满。)
(3)主题拓展延伸,实现持续学习
【课外任务】:查找资料,试从车辆外观、驾乘的舒适度、保护系统等角度,设计让汽车更美观、更舒适、更安全的方法。发挥想象,预测下阶段汽车发展的方向会如何?
(设计意图:此部分为拓展延伸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想象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地、大胆地进行科学的猜想,以刺激学生的思维的飞跃发展。)
3. 教学反思
“主题教学”复习立足于学生经验基础,以主题整合资源为载体,通过主动探究,积极建构,实现学科知识之间、学习与社会、学习与学生自身的整合,培养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习的迁移。
(1)创设生动课堂,使复习不再枯燥
“主题教学”复习情境来源于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生动形象,能快速将学生融入学习活动,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激活学生学习的思维。本节课以汽车为主题,将机械效率、尾气处理、物质的性质等知识的巩固放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中,并以实验、探究等多种方式,真正调动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达到了十分理想的复习效果。
(2)凸显学生主体,使复习不再灌输
“主题教学”复习,一改“知识点反复再现”、“题海战术”等低效的复习方式,而是在学生的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合作地通过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观察现象等手段建构知识网络,解决科学问题,发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节课中,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亲手做,亲自看,独立想,形成了科学意识,提升了科学素养。
(3)关注学习方法,使复习不再无序
本节课,学生在建构不同知识网络时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有实验探究,有方案设计,有分析观察等等。复习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让学生记住一些已学的知识点,而是能用合适学习的方法对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分类,进而得到思维的发展,以至于即使碰到不熟悉的知识也能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学习。本节课有意让学生关注学习方法,为后续复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吴 冯,王伟群.让化学成为关注社会问题的工具――二氧化硫性质主题式复习教学设计与实施[J].化学教与学,2016(1).
[3] 任宁生,陈 凯,徐 惠.基于生活问题的主题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泳池中的化学,[J].化学教与学,2013(9).
篇9
关键词: 科学课程 生活化 途径方法
科学学习应发生在真实的世界和背景中,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科学的本质,让学生在课堂上看到活生生的科学问题,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领悟到科学的价值。
一、教师要树立生活化教学观念
教育创新首先是教育观念的创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先导和动力,没有先进的教育观念,就没有先进的教学方法,也就不会有创新性的课堂生活化教育。要改变观念,必须树立起新课程理念。新课程要求教师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为了学生美好的明天,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位学生参与教学,在教学中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教师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因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才有助于生活化教学的实施。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景
“学习的动力在于兴趣”。这句名言如今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只有将兴趣点燃,才能使学生成为积极的进取者和知识的真正主人。从生活实践入手,让学生从各自的生活体验出发去看待科学,虽然学生的体验不一定都是完全正确的,但拉近了学生生活与科学探究之间的距离,使科学不再那样神秘莫测。如在教学《物质的溶解性》一课时,我提出:“你家来了一个客人,你怎样快一点给他泡一杯糖水啊?”在生活中学生泡糖水的事情经历得多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方法。“用热一点的水来泡啊。”“用筷子不停地搅拌。”“边搅拌边把大一点的糖块敲碎。”……各种各样的生活经验不断地出现在课堂之上。再如在教学《探索宇宙》一课中,课前我让学生回家准备所能找到的有关宇宙的一切资料。在课堂上我分小组让学生互相交流,交流时有一个条件:运用最擅长的方式把所知道的宇宙知识介绍给大家。这堂课上有的学生运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宇宙,有的学生运用视频的形式介绍嫦娥一号,还有的学生把找到的资料摘抄下来介绍给大家。学生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个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同时,在比一比的环节中,让学生形成竞争的意识,有利于他们以健康的心理适应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
三、教学内容处理生活化
在科学学习中有些概念和规律比较抽象,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往往成为其后续学习的障碍,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类比等方法,将概念和规律的内容与某些熟悉的生活现象、经验之间建立起联系,整理归纳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或相通性,围绕这些特性,用形象生动的生活现象、经验诠释抽象的概念和规律。在“电流的形成”教学中,对初中学生来说,电流、自由电荷、电压都是极其抽象的概念。我们引导学生将电流的现象与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水流现象进行类比。首先我提出问题:“水管中的水流形成有哪些条件?”学生回答后我再归纳总结:一是要有水,二是要有高度差来提供水压。接着我引导学生分析:“导体内部有什么?导体内部和水管内部有何有何相似之处?”最后引出:“导体中电流的形成有哪些条件?”学生很自然地将导体中的自由电荷比作水管中的水,将使自由电荷移动的“压力”――电压比作水管中的水压。通过与水流现象的类比,学生对电流的形成建立了一个比较形象化的模型,加深了理解。
四、科学实验力求生活化
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科学素材,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把生活题材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知识,科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时应尽可能把实验教学与生活已获得的经验、体验结合,在生活空间展开教学活动,进行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尝试。其实学生头脑中已有许多的生活经验,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经验组建实验。例如,探究影响铁生锈的因素,当教师直截了当地要求学生猜测有哪些因素会影响铁生锈时,学生很难去猜测,但如果教师从生活经验去引导的话就容易许多。
师:同学们,根据大家的生活经验,家里的菜刀、铁锅什么情况下最容易生锈?
生:未洗的时候;未擦干的时候;天气潮湿的情况下……
师:猜测一下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生:水。
师:还有其他因素吗?
生答不上来。
师:从生成物、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生:氧气。
师:对,还有什么因素?
生(讨论):还与材料有关,家里不锈钢器具不易生锈。
师:很好,归纳一下影响铁生锈的因素可能有哪些?
生:空气、水、材料(即内部结构)。
师:你们猜测的对吗?接下来用实验证明你们的猜想。
取四支试管,分别标上A、B、C、D。在A试管中灌满烧开的水放入铁钉并用塞子塞上;在B干燥试管中放入生石灰、铁钉;在C试管中注入少量的水,使放入的铁钉部分露出水面;在D试管中也注入少量的水,但放入不锈钢钉,也使其部分露出水面。然后将四支试管固定在教室里放几天,并请学生观察现象。
生活中铁生锈的现象非常普遍,几乎每个学生都能观察到,从生活的例子猜测出影响铁生锈的因素,培养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提炼知识的思维方法,学会科学地猜测,贴近生活,从而提高了学生探究实验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可用科学的知识来分析原因,找出解决的方法。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加强生活积累,从生活的角度去理解科学模型,并逐步养成用科学模型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习惯,从而在生活中感受科学、理解科学、体验科学。知识在于积累,科学知识也不例外。让科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科学课程教学生活化使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主体。它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习惯,激发了他们“求知、求新”的欲望及科学创造能力。它为提高科学课的教学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给我们的科学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篇10
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体现科学本质,突出科学探究,反映当代科学成果。课程的总目标是科学素养,包括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因此科学教师必须摒弃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以全新的教育课程理念去实施科学教学,不断探讨教学过程的特点以及构建与教学过程相匹配的教学设计。
一、探讨新课标下的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是“整合”知识、科学“探究”的过程
“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综合作为惟一追求的目标,而是通过对内容的整合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从基本科学观念上理解科学内容。一是试图超越学科界限,保留带有结构性的基本内容,注意不同学科领域知识之间的贯通和连接。二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将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过程、方法与能力进行结合与渗透,并力求反映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与关联。
科学探究活动是培养科学观念与能力的关键途径,也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最有效的手段。故科学探究的具体设计力求突出科学素养,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所喜爱,并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发。要围绕各领域的具体内容设计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要注意不同领域的特点,在要求上各有侧重,相互补充,从而在科学方法与能力上给学生以较全面的训练。
2.正确科学地实施科学探究
要达到科学的探究活动就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准确科学地理解科学探究的涵义。所谓科学探究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实验探究,是指由师生共同参与的动手动脑的实验或实践;另一方面则是理论探究,即是指阅读材料、资料、图片、数据、图表等有关信息进行处理和整合并进行概括和表达的能力。
(2)正确把握科学探究的原则。科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所涉及的知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而它们的最典型的特点都是从实践中来的,因此进行科学的探究和实践可以说是学习这一学科的最好方法。但是实施科学探究时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科学源于实践,实践出真知,这是人的共识。那么在科学教学中就更应该得到重视和付之实施。在初中教学中,经常可以发现好动的学生在学科学时思维显得灵敏而活跃,经了解和调查发现那些学生的童年生活经历比较丰富多彩,他们的童年是在采野果、捕蝴蝶、垒沙堡、玩泥巴、燃落叶、用弹弓打鸟、把蚁穴捣开等活动中度过的,分析发现那些孩子的共同点就是爱玩耍,众所周知,玩耍本身就是实践的一种过程。那些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往往在课堂上反应是最活跃、最敏捷的。因为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把戏,却开启了他们科学实践的先河。从那时起那些孩子就睁大了好奇的双眼,在探索着世界的奇妙:纸飞机怎样飞得更快?枯树枝怎样烧得更旺?蝌蚪怎么成长?等等也许当时他们找不到答案,但那种观察、思索,则为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实践能把书本上烦琐而死板的知识点轻松而鲜活地刻画在脑海中。纵观新课改下对学生学业评价的考查中也可以发现,学业知识的评价也注重对学生的探究和实践能力的考查,并渗透着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
从中考的试题也可以发现,对于学生的学业的评价不纯粹是知识点的考查,而是综合考查。侧重于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考查,并且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与时代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生活中的知识。
第二,角色转移和替换原则。所谓角色的转移和替换是指利用一些模型来进行相关科学知识的探究和实践。比如当学习我们生活的地球知识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日益严重。那么不妨让学生自己扮演一个环境保护的责任人,把地球用生活中一件容易受损的物品来替换。建议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和课内的时间体验这样一个实验:要求每一位学生试着在一天中照顾一枚鸡蛋,保证鸡蛋完好无损。
不难想像,当学生体会了这一实践和探究之后,学生对地球的相关知识及对地球的保护意识必定会体现在自己的言行中,同时也会对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的维护有着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二、科学探究与实践的教学设计
从广义上讲,教学设计是一个“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问题,对解决方法进行试行、评价试行的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修改解决方法的过程”,目的是“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为了有效地实施新课标下的科学教学,体现新课程的教学过程特点,科学教师必须构建与教学过程本质态度相匹配的教学设计。
1.教师教学设计的“意识”是相对于原先教师备课意识而言的
传统的备课将重心放在分析教材、梳理知识、强化考点等方面,其主要职能是实现与强化教材、教参、考纲的权威功能与诠释,缺乏教师自己的教学创意、教与学的互动设计、学生学习的激发等。用这种传统思维备课,课堂教学就很难有大的突破,所以新课标下教师教学设计的“意识”转变显得尤为重要。如将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团体和媒介之一,要从“施工图纸”式的教案向“探究”式的教学设计转变,要从知识性的备课向发展性的教学设计转变。
2.教学设计的“实质”是对科学课程的二次加工
课程是教学中师生探索新知识的主要“信息源”。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相互作用的主体,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宰者,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课程的创造和改革,才能创造出教学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促使课程不断完善和升华,达到课程与教学的互融、转化和促进,教学由此变成一个动态的完整体系。不能认为课程和教学是两个互不相干的概念,也不能将课程变成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枷锁”,具有不可改变的“权威性”,这样会严重阻碍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科学课程内容进行适合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的任务已成为现代教学设计中的重要一环。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不仅在认知方面存在差异,而且在心理活动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因此新课程的内容并不是对每一个学生都具有“适应性”。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教师在进行宏观和微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学生初始能力的诊断性评价的反馈信息,对开发出来的课程进行必要的再“加工”,即二次加工――对新课程的内容进行适合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增删和重组,通过加工呈现出新的课程,即课程的重构,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成不变地“复制”教科书上的内容。只有灵活处理课程,充分考虑教师特色、学生特点、现实环境特征,教学设计才能营造出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
3.探究与实践的教学设计内容是“知情合一”的统一体
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是科学课程目标的重要方面,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应贯穿在科学探究和实践的全过程中。而传统的教学设计过分注重学生的智力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学生所必需的情感教育。教师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分析往往只涉及各知识点及其组成的知识结构、掌握知识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等因素,而对教学过程的有效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因素考虑很少,这对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是不利的。由此可见,教学设计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挖掘有关情感等因素,使教学内容成为“知情合一”的统一体。
4.探究实践的“成果”是一个指导性的动态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