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事业单位应急预案范文

时间:2024-03-19 17:42: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关事业单位应急预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机关事业单位应急预案

篇1

一、机关事业单位档案工作存在的缺陷

(一)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结构不科学。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需要高素质人才,但是目前很多机关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招聘及结构分布不规范,专职及兼职人员职责不明确,使得档案管理工作无法落到实处。缺乏专职人员,只在需要的时候聘来临时整档人员,在归档以后基本处于尘封状态,极少利用档案资料。档案管理人员身兼多职的情况也存在,导致档案管理工作缺位,将时间精力大量投入在其他日常事务中。也有一些档案管理者缺乏良好的业务素质,在对待工作时应付差事,错误频生。

(二)档案工作滞后。目前的机关档案管理虽有一定规模但内部管理与机关单位发展脱节,档案分散保管在各职能部门,如财务档案保存在财务部、技术档案保存在技术部、文书档案保存在办公室,虽各部门都保存档案,但他们之间互相封闭,整体上处于零散无序状态。大部分档案管理者又未经过正规培训,不懂档案整理,很多档案实行简单“信袋式”管理,影响档案的查阅利用。

档案工作缺乏信息科学的支撑。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办公自动化、电子文档等新鲜事物就陆续出现了,这些都使得档案的形成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一个文件从起草到修改再到印发都由电脑完成,具有易复制的特性,这样使得最能体现档案原始记录的形式特征不复存在了。相对于电子档案的易损坏等缺点,纸质的档案相对要安全稳定很多。所以,如何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档案电子文件原始信息进行有效保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档案管理环境差。虽然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步伐快,但是很多机关事业单位在档案管理上仍不够重视,档案保管环境差,达不到省级标准,档案管理室有些甚至是杂物堆,无法实现统一化。同时,很多设施设备发生老化,容易发生档案遗失及损坏隐患。

二、改进机关事业单位档案工作的对策

(一)提高档案工作者素质,优化人员结构。机关事业单位在聘用档案工作人员时,应提高门槛,在确保其业务功底扎实的基础上,还应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及管理能力。机关事业单位应建立高效有序的档案管理团队,尤其是涵纳基层部门档案员、各个科室档案负责人及分管领导等层层递进的管理队伍。对于档案工作者,应具备以下素质要求:第一,能够独立完成档案管理收集工作,确保归档的完整及时和统一。第二,应适应新事物和新形势,并创新档案业务,打破传统观念及管理模式的框架,应用新思路、新方法解决问题。而机关单位也应加强对档案工作者的培训和再教育,结合新时期下档案工作内涵及趋势,通过培训,使得工作人员迅速熟悉档案业务,并掌握工作要领及流程,促进其专业知识和配套信息技术知识等的全面发展,优化工作效果。

(二)应用创新的管理理念开展档案工作。档案工作具备重大意义,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能够为单位发展,甚至国家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因此,创新档案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创新档案工作理念,以更好地促进档案工作的开展。其次,应创新档案工作服务方式及手段,可以通过服务内容的拓展,进行深层次加工,完善服务机构的建设,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及群众。最后,应创新档案工作考核方式,结合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创新能力、对制度的执行度等进行综合评价,作为考核、奖励的依据。

(三)应用信息科学进行高效档案工作。第一,档案部门可创立档案网站,随时允许公开的电子档案信息,以方便用户对档案信息的获取及充分地利用,促进档案自身价值的最大发挥。第二,机关事业单位应将具备存档价值的档案信息文件,以网络的形式整理并发送档案部门,以便应用电脑程序进行快速高效的统计与核对。

为了更好进行档案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机关事业单位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首先,建立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体系,防止信息数据泄密、遗失或损毁,提高数据安全可靠性。同时,还要健全档案信息安全体制,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制,培训安全管理员,并加强安全应急预案的制订。其次,应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标准化及规范化。根据国家档案局所制订的各种技术标准、电子文件管理的法制法规进行,切实执行,确保数字档案资源具备长期的可用性,规范其数据及资源格式,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最后,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监督力度,逐步推动档案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实现其和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建设步伐的协调统一。

篇2

一、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汤浦水库总供水量小于每天90万立方米,在枯水期或连续干旱期间,向市区、县、上虞市及慈溪市各方向的原水应急调度工作。

总供水量超过每天90万立方米的,方案需另行制定。

二、工作原则

(一)区别情况,分别应对。根据汤浦水库不同库容水位和原水供应情况以及总体气候状况,分别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原水应急调度方案和各区域限量供水应急预案。

(二)保障民生,统筹兼顾。尊重供水现状,确保生活用水,统筹兼顾其他各类用水,确保社会稳定。

(三)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明确相关职责,控制原水供应总量,科学合理分配用水。

三、组织指挥体系

市政府成立市汤浦水库枯水期原水应急调度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总指挥由分管副市长担任,成员由县、上虞市政府分管领导,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建设局、市水利局、市卫生局、市新闻办、市应急办、市气象局、市水务集团等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原水应急调度的统一指挥,指导各级政府和部门制定完善相应的配套预案,协调各供水区域水量调配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专家工作组,办公室设在市水务集团,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市水务集团董事长兼任办公室主任;专家工作组由水利、气象、给水、水质监测、卫生防疫等方面的专家组成,负责为应急调度提供技术依据,并适时实施技术支持和支援。

四、职责分工

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本方案实施过程中的重大事项的指导、协调和保障工作。

(一)市财政局:负责做好应急期间因水权引起的财政补贴工作。

(二)市环保局:加强枯水期间水库库区污染治理和环境监管。

(三)市建设局:负责制定市区限量供水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指导各县(市)制定完善限量供水应急预案。

(四)市水利局:指导枯水期间水库水量的分配,组织开展替代水源应急供水。

(五)市卫生局:加强枯水期间水库水质监测和卫生监督。

(六)市应急办:负责应急处置期间的应急值守、信息汇总、监督落实和综合协调工作;负责接受和办理向市政府报送的应急事项;负责指导相关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协调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和信息等工作。

(七)市新闻办:负责枯水期相关宣传报道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

(八)市气象局:准确预测汤浦水库流域近期天气信息,公布中长期气象监测信息;根据旱情的发展,组织实施人工增雨作业。

(九)市水务集团: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负责组织专家工作组开展日常技术研究,为指挥部调度决策提供依据;根据指挥部调度指令,做好应急期间的原水供应工作。配合市建设局做好市区限量供水应急预案制定和实施工作。

(十)县、上虞市政府:负责制定完善本辖区限量供水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

五、应急措施

本方案按照汤浦水库枯水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分为三级:重大事件(Ⅰ级)、较大事件(Ⅱ级)、一般事件(Ⅲ级)。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按其规定执行。

(一)一般事件(Ⅲ级)

水库水位在23.5米时,启动Ⅲ级响应。

1.汤浦水库原水供应、各地供水情况以及库区的水情、雨情、旱情等相关信息实行一日一报。

2.各相关政府及部门、单位配套预案启动响应。

3.相关部门开展水源保护、水质监测的情况和气象预测等信息实行三日一报,必要时实行一日一报。

4.公告供水形势预警,开展节水宣传,动员广大市民积极参与节约用水活动。

5.启用人工增雨作业。

(二)较大事件(Ⅱ级)

水库水位在21.5米时,启动Ⅱ级响应。

在Ⅲ级应急响应的基础上,实施原水供应总量控制,供应总量控制在各方向上年同期当月日均原水供应量的70%(汤浦水库各方向2010年各月日均原水供应量详见附件)。重点控制洗车等特种行业用水、道路洒水和园林绿化用水,限量供应耗水量大的工业用水,保证居民和机关事业单位正常用水。

(三)重大事件(Ⅰ级)

水库水位在18米时,启动Ⅰ级响应。

在Ⅱ级应急响应的基础上,实施原水供应总量控制,供应总量控制在各方向上年同期当月日均原水供应量的50%。进一步加强对工业用水、基本建设用水的限量控制,确保居民用水和社会稳定。

六、经济补偿

实施限量供水时,根据市区、县和上虞市水权比率与三方实际供水量所占比率的差实行经济补偿,经济补偿由相应市(县)政府财政支付。

启动Ⅱ级应急响应时,超水权部分水量按每吨1元的价格进行补偿;启动Ⅰ级应急响应时,超水权部分水量按每吨2元的价格进行补偿。

七、信息传递

篇3

劳动保障监察,是规范劳资行为、维护劳动者权益的体制内途径。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观点,劳动保障监察定位应是“社会警察”。在当前劳资天平失衡、劳资矛盾高企,以及地方政府公司化倾向的背景下,劳动监察工作量不断增加,劳动监察的工作强度不断加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劳动监察队伍却很薄弱。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专职劳动保障监察员2.3万名,与劳动者数量的大致比例是1:20000,而世界通行的经验比例是1:8000。“小马拉大车”、“刀尖上跳舞”是对目前劳动监察现状的形象描绘。强化劳动执法,硬化政府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可以视为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可走的一步胜棋。“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曾明确提出,“要加强劳动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权益。”为弥补监察人员不足的短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年来在全国60个城市开展了网格化和网络化管理试点。即根据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辖区内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数量,以街乡或社区为基础,划分若干网格,配备劳动保障监察员和协管员,“责任到人”,并将数据信息实现网络化互通,以实现劳动保障监察管理的信息化、执法规范化、监管一体化。

案例内容

近年来,山西省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深入贯彻《劳动合同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山西省劳动合同条例》等法律法规,在加强队伍建设、创新监察体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切实维护了广大劳动者的权益。3月28日召开的山西省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暨两网化建设推进会透露,目前,该省省、市、县和乡镇(街道)均建立劳动监察机构,配备专兼职监察员5200余人,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劳动监察城乡全覆盖的省份。

侵犯农民工权益罚当其过

2007年发生的“黑砖窑”事件暴露出山西农村存在的非法生产、非法用工问题。为了维护农民工权益,山西省出台了《山西省农民工权益保护条例》(2007年7月1日施行)。为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条例规定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和监控制度,并设定法律责任。针对不签订劳动合同、随意克扣或拖欠工资、延长劳动时间不支付加班工资、不为农民工办理社会保险、侵犯农民工人身自由、不履行职业培训责任、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作为等行为设定了法律责任,条例力求对侵犯农民工权益的行为罚当其过、制裁有力。

2010年1月1日起施行的《山西省劳动合同条例》中更是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明确承认了双重劳动关系,谁用工谁缴费,明确了用人单位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的义务。

对工资支付情况进行动态监控

为应对欠薪突发事件,2009年,山西制定下发了《山西省劳动保障监察处置无故拖欠克扣职工工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了突发事件处理的领导责任、承办部门分工和具体责任人,并按突发事件的等级及时上报情况。为加强工资支付监控,全省各级人社部门普遍建立了工资支付月报制度,对企业工资支付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各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按照网格化监察的原则,将行政区域内的全部用人单位纳入网格,每一个网格都明确了监管责任人及责任分管领导。2010年11月底,山西开展企业职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过程中,全省各级充分发挥“12333”劳动保障投诉举报热线的作用,做到“有报必接、有案必查、有欠必追”,要求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对涉及农民工权益的案件要“快立、快查、快处”。

“两网化”建设力促监察全覆盖

从2007年开始,山西就开始在全省范围内推行劳动保障网格化监察和网络化管理制度。2009年,又进一步加强了三个层面的组织建设,即:加强省、市、县三级劳动保障监察力量,形成对城乡劳动用工全方位的监管格局;监督检查的触角向行政村延伸,劳动用工较多、较复杂的地方,聘用一定数量的劳动保障联络员,形成以专职劳动监察员为主体、劳动监察联络员为辅的执法网络。与工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在维权、法律援助、执法监察方面形成合作机制,使劳动监察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及时查处,实现劳动监察工作全覆盖。

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共处理劳动监察案件5.6万件,结案率达95%以上。今年6月1日起,该省还将就工资支付和社保情况进行专项执法大检查。同时,建立劳动保障重大违法行为“黑名单”和社会公布制度,保持舆论的高压态势。

相关链接

北京将超时加班纳入劳动监察范围

3月30日,北京市人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在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六城区实行网格化管理全覆盖,依据用人单位的数量和监管难度,按地域划分为若干网格,每一网格配备一定数量的监察工作人员,实时掌握网格内各企业的用工行为。按照要求,城区的“网格”年内将铺展至每个社区,覆盖每一家用人单位。随着原人事局和劳动保障局合并,劳动监察机构的执法范围扩大,机关事业单位也被纳入在内。这意味着,机关事业单位的合同制劳动者如遇到拖欠工资、超时加班等问题,也可向劳动监察机构举报。今年,北京劳动监察机构将继续重点监察六方面问题,包括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拖欠劳动者工资、不给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安排劳动者超时加班、劳务派遣公司管理混乱、人力资源市场非法职业中介活动等。

篇4

1 三种灾害给人类造成的灾难

1.1 地震给档案保存带来的直接危机。地震是目前世界上对人类社会造成损害最为严重的一种地壳运动。由于地震波的产生,地震也可能伴随次生灾害:地陷、地裂缝、崩塌、滑坡、暴雨等,还有可能会造成水灾、火灾、爆炸等次生灾害。地震属于自然灾害,灾害程度大小由地震震级确定。但依据人类现有科学技术水平,还无法对地震的发生进行精确预报,因此,地震给人类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灾难(也称“次生灾难”)难以避免,其破坏性直接表现在:地面裂缝、房倒屋塌或整体掩埋、楼房墙体错位、开裂、钢筋扭曲、门窗变形,档案资料散落,人们生离死别。还伴有次生灾害如:火灾、水灾、爆炸等。这些灾难的发生直接危及档案的保存,给档案带来毁灭性的影响: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不仅使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同时也使建筑物、构筑物遭到灭顶之灾,更对档案装具和设施设备造成不可挽救的破坏。据统计,全市各单位的档案库房绝大部分倒塌,90%的档案资料被埋压在废墟下,虽然经过抢扒和抢救,仍给档案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与此类似的还有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绵阳市是“5・12大地震”的重灾区,在绵阳市10个国家综合档案馆,共13076档案馆舍中,受损馆舍达7204。其中北川县档案馆1000整体被掩埋,其余县档案局(馆)库房、办公楼,墙体裂缝达2厘米以上或门窗变形,库房整体错位等,已成危房,经鉴定不能使用。在绵阳市综合档案馆馆藏874168卷档案中,仅受损和处于危房中的就达259443卷,其中北川县档案馆85000卷档案资料,更是被倒塌楼房废墟和后山泥石全部掩埋,后经军警奋力抢救,挖掘出约7000卷。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近320个机关、学校、医院的80700卷档案在此次地震中或暴雨中遭到不同程度损失,有相当一部分完全被毁,部分损失严重,日后抢救工作任务异常繁重。此次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已逾1.5亿元(北川档案损失无法估计除外)。

1.2 地震次生灾害给档案工作带来的挑战。地震往往会引发次生灾害如:(1)大风、暴雨、泥石流、供水管道爆裂等,对日后档案资料造成水浸、霉变、纸张粘连、字迹模糊不清灾害等;(2)电脑、服务器、磁盘阵列柜、扫描仪等机器设备,磁盘、磁性载体档案等受损;震中由于供电线路、变压器等遭到破坏,使供电线短路、变压器冒火,造成的火灾使档案资料或建筑被焚毁;(3)相邻建筑物的燃气、锅炉、煤气罐等未知因素造成的爆炸,给档案资料、建筑物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失。在日常生产、生活、工作中,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还不时给我们发出警告、制造麻烦等。如:每年雨季、汛期防洪等,应该引起档案部门的警惕或密切关注。

1.3 水灾给档案保存工作带来的直接危机。因洪水、暴雨、凌汛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河、湖、江、海、水淹没堤岸、滩涂、教室、厂矿等,给人类社会生产生活造成损失、危害的,我们统称为“水灾”。水利部门通常以洪水的洪峰流量(大江大河以洪水总量)的重现期作为洪水等级划分标准。将洪水分为三个等级:常遇洪水:10年一遇;大洪水:10年~50年一遇;特大洪水:大于50年一遇的;大江大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小于20年一遇的为常遇洪水,20年~100年一遇的为大洪水,大于100年一遇的为特大洪水。水灾的发生给档案保存工作带来极大威胁,以乐昌市档案受洪灾为例:2006年7月乐昌市受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影响绝大部分地区和武江上游在短时间内大范围集中强降雨,造成山洪暴发,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致使市区武江水位迅猛上涨,水位最高达93.96米,超出警戒水位6.76米。这场洪水来得快,来势猛,水位高、水流急,远远超出了防御能力,导致乐昌市区和大部分乡镇受灾,全市公路、铁路,水电、互联网全部中断。这次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30.7亿元。乐昌市档案局虽然位居政府大院最高位置,但在这次超特大洪灾中也未能幸免,档案馆一楼水位达2.8米,距离二楼的档案库房仅差1米,直接经济损失达23万元。坪石公路分局等16个机关事业单位,5个居委会和24个村委会的2372卷档案受灾严重,其中:被洪水冲走档案的单位11个,共冲走档案557卷;被洪水浸泡档案的单位34个,水浸档案1815卷。这次水灾对乐昌市档案工作造成严重损失。

1.4 火灾给档案保存工作带来的直接危机。“火灾”,是指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各种灾害中,火灾是最经常、最普遍威胁公众安全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灾害之一。特别对档案局(馆)保存的大量鲜活的原始档案资料是直接威胁。这些资料主要以纸质档案为主,其次是胶片、磁盘、设备等,都属于易燃易爆物品。依据物质燃烧特性,公安部将火灾种类划分为A、B、C、D、E五类。档案资料具有有机物质特性,在燃烧时会产生灼热余烬,根据划分,档案资料应属于A类火灾。因此,档案资料一旦保管不善发生火灾,将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以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档案局火灾为例:1992年4月5日20时30分,修建恩水公路东大桥的省公路局路桥三公司桥工队,因在禁火区、油毛毡工棚仓库住宿的临时工邹元兵违章使用电炒锅,发生短路,引起火灾,致使该队试验室的档案资料焚毁遭到重大损失。本人看到损失严重后,自缢身亡。该桥队试验室主要承担恩水公路东联络线KO+000~K8+355,恩水公路K50+000~K51+500段路基、路面的各种试验与检测。火灾发生后,烧毁了上述项目的试验结果及所附原始记录、检测记录和统计台账等。被烧毁的档案资料,除分别日报和月报报出的试验结果可以恢复外,其他原始记录已无法恢复。这起火灾事故,暴露了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弱点,即使档案保管条件再差,也要保证档案资料的100%的安全。严肃纪律是头等大事,增强档案安全意识,完善档案管理的各项制度,是档案管理及档案工作者长期坚持并有效防止的一项长效的档案管理法律机制。

2 面对三种重大自然灾害的危机处理

当灾害袭来时,其首要原则就是:“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不慌乱,保持头脑清醒,迅速就地采取较科学的避险措施,做好自我防护。其次,确保档案的绝对安全。利用好灾前宝贵的一分钟或十几秒,在可能的情况下,就近立即关掉电闸或其他,以确保档案的损失可能降到最低。以下为三种自然灾害来临时,档案馆(局)应立即采取的果断危机处理措施。

2.1 当地震来袭时。(1)领导小组成员按照既定分工,立即分头迅速行动。(2)迅速组织在场工作人员依序撤离办公大楼、危险地带,到达安全场地。(3)同时立即疏散、引导、稳定、组织正在办理手续的群众,不要发生慌乱、踩踏、跳窗、跳楼等行为,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迅速依序撤离办公大楼,到达安全地带,以确保群众生命安全。(4)禁用电梯,以免造成更大伤亡。(5)如来不及跑到安全室外的,应随手将皮包、坐垫、柔软的物品等顶在头上,无物品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保护头部,迅速躲到开间小的地方,或暂时躲避在承重墙下、内墙墙角处或坚实的家具、办公桌边,这样可以形成“生命三角空间”,较为安全。在躲避过程中,要尽量保持身体蹲下或坐下,身子蜷曲,尽量缩小自身占有空间,室内避震不管躲在哪里,一定要注意避开墙体的薄弱部位,如门窗、阳台附近等。(6)地震发生时,如果在室外,要注意避开高大的建筑物,选择开阔、平坦的场地或平地蹲下或趴下。

2.2 当水灾来临时。根据当地电视、广播等媒体提供的洪水信息,结合档案局(馆)所处的位置和条件,冷静地选择最佳保护措施,明确撤离路线、目的及目的地,认清路标,避免因惊慌走错路,出现“人未走水先到”的被动局面。

2.3 当火灾来袭时。要立刻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如若是地震带来的次生灾害,应待摇晃停止后,再向安全地方转移。转移时要弯腰或匍匐、逆风而行。如果出现有毒气体泄漏,也应同火灾时一样,用湿布掩住口鼻,逆风逃离,注意不要使用明火。

3 建立预警机制

依据上述案例分析,特别是对于房产档案馆,作为一个开放性、为群众提供基础服务的公共大厅(场所),为在灾害突发时,应急工作能够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给前来办事的群众、馆内人员、档案造成的损失,保障全馆财产、人员和前来办事的群众生命安全,应建立全程监控处理突发事件的管理思维、管理方法、管理实践。做到防控并举,未雨绸缪,建立房产档案馆长期预警机制和危机爆发后灾害评估和抢救机制。

3.1 制定应急预案。本着“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防灾害最基本原则,房产档案馆在日常工作中应做好防灾预案。如:《河南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安阳市地震应急预案》、《安阳市房产档案馆应急预案》等,在灾害来临前,做好相关信息收集,特别是做好数字档案的异地备份工作。

3.2 重视房产档案馆(舍)选址和建筑质量。房产档案馆(舍)是日后储存档案的重要地方,一定要选在地势较高,远离河湖、低洼的地方(防水、防潮、防霉、防虫、防蛀),远离城市繁华中心(防盗),交通便利(便于群众办理各种房产手续),绿化好的区域(防火、防尘),库房周围要留有空地,便于日后扩建。库房结构、库房承重、举架等,一定要严格按照档案库房设计标准,设计施工,因为,一旦房产档案库房选址敲定,即是百年大计,以安阳市房产档案馆为例:目前,安阳市房产档案馆现存纸质房产档案近50万卷,电子档案已达462419万卷,不含明清时期、民国时期的地契(官契、白契)等历史资料,且每年房产档案以2万~3万卷速度递增,因此,档案馆选址、结构、承重、举架设计与建筑至关重要,它是房产档案日后抵御灾害的坚实屏障。

3.3 做好灾害评估和抢救工作。建立灾害评估机制,灾害发生后,对所受灾害及次生灾害带来的损失即时做出科学评估,并对灾后重建和系列抢救工作及时做出预估。如:档案馆(舍)因倒塌需重建、加固、整修等;档案遇水字迹模糊、纸张发霉、细菌、环境卫生、防疫、消毒等。

篇5

关键词:毕业生 管理 顺利 工作 离校

每年的6、7月份是各高校毕业生即将离校的最后阶段,也是学生各种问题面临的敏感期和高发期。准毕业生同学分别、恋爱离别等种种情况在毕业前会集中地体现出来,他们中的个别人靠酗酒、破坏公物等极端方式来发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秩序。准毕业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不仅危害自己的身心,而且给学校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准毕业生离校前学校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学校重视离校手续而忽视学生教育

高校在毕业生离校前都需要办理严格的离校手续,一般包括学生处、宿舍、图书馆等相关部门,辅导员的主要精力都放在这些离校手续的办理中,而疏于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忽视了学生产生的焦虑等情绪。

(二)盲目地追求就业率,不当方法挫伤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

每年国家都会统计各高校学生的就业率,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各高校施加了巨大的压力。某些高校甚至会采用威胁的方式强迫学生签就业协议,否则就不发毕业证。严重的挫伤了学生对母校的信任度和情感归属感。

二、准毕业生离校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就I压力大

近年来随着国家扩招政策的实施,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也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就业压力也急剧增大,更多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一方面,很多毕业生不能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对自我的期望值太高。总是想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或国企,对于那些私人企业嗤之以鼻,种种原因导致毕业生错失就业良机,就业压力得不到缓解;再一方面,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职场竞争使得部分毕业生在求职路上屡屡碰壁,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挫败感。所以,有的学生直接归纳为:“毕业=失业”,毕业就即将成为待业的大学生。

(二)违反学校的校规校纪或成绩不合格

有部分学生因在校期间违反校规校纪,特别是考试作弊,并因此受到相应的处分,按照学校的相关规定,不能按期拿到毕业证,有些本科院校甚至会取消学生的学位证,当看到自己的同学都顺利拿证,而自己却延期甚至拿不到,他们心情会极度郁闷。

(三)准毕业生的因冲动而突发的犯罪行为

很多准毕业生在毕业前因为一时的冲动而构成一些犯罪行为。最具代表的两种例子:即将毕业,同窗几年的好友即将面临着分别,索性三五成群的好哥们、好姐们一起出去聚会、酗酒,进而容易酒后聚众闹事产生严重的后果,触犯了法律的底线;另一种,就是个别学生在在校期间一直对某些同学不满,几年来积压的不满情绪想要在毕业前做个了断,造成打架等后果,严重者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四)学校管理工作存在着不足

目前,很多高校对于准毕业生的管理处于半自由半管理的模式。辅导员、班主任对准毕业生管理不再和在校生一视同仁,认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出事,能说得过去就行了。这在管理上就是一种缺失,很多学生在学业的最后一年,心态上就已经发生了变化,思想上也非常松懈,视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存在。正是这种对准毕业生的放任态度,导致毕业前很多问题的发生。

三、准毕业生顺利毕业的途径

(一)高校要事先建立准毕业生应急预警机制

高校应该建立健全准毕业生的应急预警机制,认真排查各种安全隐患,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做到未雨绸缪。在遇到突发的准毕业生事件时,能够冷静、理智、快速、果断的按照应急预案处置。

(二)高校应开展就业形势政策解读,帮助准毕业生消除对就业的迷茫和误解

高校应该在学生毕业前邀请就业方面的专家,对国家的就业形势予以解读,帮助准毕业生客观的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各专业准毕业生的就业前景给予全面讲解,正确引导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另外,学校可以挖掘往届优秀毕业生的成功案例,让准毕业生与优秀毕业生有个零距离的互动接触,借此来增强毕业生对就业的信心。

(三)进行分类指导

准毕业生的群体中也不乏出现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心理素质差等特殊群体学校对这些类型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对于他们要多沟通、多交流,要触摸到他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了解他们的真正需要,让他们在学校的关爱中步入新的人生阶段。

(四)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榜样作用

学生党员、学生干部是学生工作的中流砥柱,尤其是在准毕业生即将离校的这个特殊时期,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示范性、导向性带动身边的其他准毕业生。是做好毕业生工作的重要保证之一。

(五)高校各部门要齐抓共管

毕业生的工作不仅仅是辅导员、班主任、系里的工作,它涉及到学校的很多部门,需要各部门配合完成。应该注意的是,此时学校应该转变教育方法,由管理转为服务,确保毕业生工作有序顺利进行,让毕业生在毕业前依然能够感到母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六)在准毕业生离校前,学校要举行一系列有意义的主题教育活动

学校要在准毕业生离校前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主题教育活动,如“感恩教育”、“诚信教育” 等主题活动,也可让准毕业生为母校献计献策。因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了好几年,他们对学校的各方面看得最为直观,应该最有发言权,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会再有忌讳,不需要有所隐瞒,这才是学校最应该听的来自学生的声音。

总之,毕业生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学校必须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工作理念,以人为本,积极探索确保毕业生顺利毕业的新思路、新途径,切实做好毕业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把工作落到实处,使准毕业生顺利毕业。

参考文献:

[1]赵敏丽,郭彬.浅析高校班主任如何做好毕业生离校安全教育工作[J].华章,2009,(19).

[2]柴博,冯可.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06).

篇6

一、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筑牢森林防火思想防线

一是电视宣传,在节日期间电视台每天在黄金时段滚动播放森林防火公益广告、电视专题片;二是旗阵宣传,设立大型防火宣传旗阵5处,在交通沿线、检查站口布设小型防火宣传旗400面;三是宣传车宣传,出动宣传车40辆次,深入各乡镇和重点防火区(村)进行流动宣传,散发宣传书籍2万余册,围裙2000条,手提袋2000个;四是标语、碑牌、通告宣传,重点防火区各村分别刷写标语3-5条,累计制作大型防火宣传牌5块,中小型碑牌139块,《森林防火条例》宣传画600余张;五是广播宣传,重点防火区各村每天利用广播在村内进行2—3次广播宣传;六是进入学校宣传,和教科局联合下发了防火教育通知,印制宣传画册2000余份,由各学校组织森林防火安全知识教育800课次,达到了“小手拉大手”的宣传效果;七是市气象局利用短信平台宣传,在森林防火的高危期每天用短信发送防火信息。八是多次召开森林防火工作会议,及时传达省、市指挥部精神,安排部署我市森林防火工作。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重新修定《市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应急预案》,先后下发了《关于做好元旦春节期间森林防火工作的紧急通知》、《关于做好清明“五一”节森林防火工作的紧急通知》等通知,并及时把省16期高森林火险预报和森林防火的有关文件下发到各乡镇和成员单位。

二、严密布设防火防线,确保措施落到实处

一是严守村口、路口、沟口三个主要阵地,确定专人,专门把守;二是对森林防火的丹景、武庙、五指、老君、周家、简城鳌山等重点防火林区进行不间断监控。在重点沟口,依托天保工程建设管护站;三是强化防火检查员、巡逻执法队、护林员三支骨干队伍。全市在重点林区每乡组建1—2支巡逻执法队在各自防火区域开展巡逻检查。依托森林公安局防火队成立2支巡逻队,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野外用火稽查,督查。全市配备护林员414人,每天在各自责任区巡山护林,并做好巡查记录,使森林火情处于严密的监控之下,一旦有火,能立即发现,快速反应。

三、突出抓好“三大重点”,提升火情抗御能力

一是突出重点时段,重点区域,在特险期,其中尤其是高火险天气,把防火工作作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来抓,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全部在乡镇坐阵职守,每天巡查防火区域。各乡镇包村干部全部入住所包村,指导督促各村的防火工作;二是突出重点地段。即路口、沟口、坟头、林区边缘地带等,实行重点预防,重点安排,重点把守;三是突出重点人群,对痴呆聋哑精神病人全部登记,并确定监护人,签订监护责任状,确保森林安全和人员安全。

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从市到乡镇、到村、到护林员逐级签订了责任状。实行了市领导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包户和成员单位包区域、机关事业单位包村的工作机制,将森林防火责任逐级分解到基层护林员和农户头上,把防火预防措施落实到了山头地块、路口坟头,做到森林防火工作层层有责任,级级有担子。定期不定期深入各乡镇进行督查、检查各项防火措施的落实情况,检查巡山护林员,值班人员,包村乡干部等各类防火人员的履职情况,对私自脱岗,不履行职责、管理不到位,对存在火险隐患,及时予以指出并限期整改。

五、加强24小时值班,完善应急反应机制

各乡镇护林防火办实行了领导带班值班制,保证值班人员24小时在岗,并保证电话全天畅通。市气象局在重点防火期每天不定时向市护林防火办通报当日气象、火险情况,并利用短信平台进行群发。市电视台不定时火警等级警示,并提示做好防火工作。市护林防火办开通火警电话12119,专人值守,畅通火情报告渠道。市防火应急分队全部配备器材、车辆。各乡镇分别组织30--50人的扑火应急队伍。市公安局成立了200人的警察应急分队。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各乡镇都制定了扑火预案。市护林防火办专门在市森林公安局按标准成立了应急分队并配备了灭火器材,今年以来共配备了6万余元的灭火设施设备(铁锹300把、铁扫把400把、喷雾器20个、油锯30把、)发放到55个乡镇,确保一旦有火,能够立即启动预案,高效运转,迅速将火情控制。

六、职责明确,齐抓共管

市、各乡镇森林防火办公室认真履行职责。针对我市森林防火面临的严峻形势,进入防火期以后,我市按照防火期值班的要求,坚持24小时双岗值班、领导带班。在市、乡镇森林防火指挥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齐心协力,紧密配合搞好了森林防火工作。

虽然今年上半年我市的森林防火没有发生大的问题,但我们依然感到压力巨大。在下半年的工作中,我们将一如既往的保持高度警惕,将森林防火工作抓好抓落实,确保森林防火工作稳步推进,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七、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从保护森林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和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森林火灾的危害性,进一步增强森林防火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落实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把森林防火工作列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监督管理到位,确保不发生大的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努力使森林火灾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八、强化宣传,进一步提高全民防范意识

认真研究全市森林防火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新问题,紧紧围绕“搞好森林防火,维护生态安全”这一主题,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民防火意识和法制观念。一是广泛深入地向群众宣传森林的多种效益和功能,宣传森林火灾的危害性和森林防火的重要性,宣传《森林法》、《省森林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森林防火措施、森林火灾扑救技术和火场避险自救常识;二是引导群众改变不良传统陋习,变烧地草为堆肥,变烧纸钱、燃放鞭炮为压纸钱、献花和植树,消除火源隐患;三是在抓好长期宣传的同时,强化节假日等重要时段的宣传工作;四是修复、完善林区森林防火宣传标牌,并把群众和全市中小学作为《森林防火户主通知书》的发放重点,切实消除宣传死角和盲区,使森林防火变成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九、突出重点,进一步强化野外火源管理

虽然我市目前已解除了森林防火期,但野外火源管理仍是森林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一是各乡镇对在林区或林缘铲草烧灰等野外生产用火行为再次进行全面排查,彻底清理,坚决予以制止,同时,加强市界、乡界沿线火源监控,搞好联防联治;二是集中力量在高火险林区开挖防火隔离带,清理林地卫生,减少火灾隐患;三是坚持加强对重要节假日的巡山护林与严防死守,集中力量,重点设防,死守硬看,把火源堵在林区外;四是加强对痴、呆、聋、哑、精神病、盲流人员及中小学生等重点人员的责任监护,努力避免意外火情发生。

十、健全队伍,进一步夯实扑火救灾基础

进一步加大投入,配备好扑火机具,加强对队伍的业务知识培训和扑火技能的演练,提高队伍的战斗力。同时,督促各乡镇抓好义务扑火的队伍建设,做到组织落实、人员落实,配备必要的扑火工具,一旦接到火情报告,能够迅速出击,确保“打早、打小、打了”,最大限度减少山火造成的损失。

篇7

一、充分肯定去年电力保障和电力建设的成绩

2007年,全市涉电部门及发供电企业,认真贯彻国家宏观政策和地方政府的工作要求,努力克服煤、电、油、运紧张等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经过艰苦努力,较好地保障了城乡居民生活和工商企业不断增长的用电需求,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较快增长。

我市电力作为海岛型电力,电源相对独立,网架脆弱。而近几年,我市又正处于快速发展期,电力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为解决燃眉之急,这几年,我市加大力度、加大投入,在保证电力供应上积极采取措施。特别是去年,在电网电源建设和有序用电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电源电网建设步伐加快。2007我市电力部门全面实施电网“158”工程建设。全年完成电网建设投资5.04亿元,截止07年12月底,完成110KV输变电工程扩建、增容改造项目4项,新增变电所容量13.7万千伏安;完成35KV输变电工程新建、扩建、增容改造项目5项,新增变电容量8.5万千伏安,新建输电线路45.16公里。**发电厂30万机组扩建工程已获得国家发改委同意开展前期工作的批复。220千伏**与大陆联网工程已开工建设。围绕“三新”农电发展战略,加快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完成投资3.14亿元,建成31个电气化村。

二是电力运行管理水平继续提高。我市各发电企业克服种种困难,增加投入,强化管理,合理调整生产结构,基本上实现了稳发、满发。岱山电厂两台接近报废的老机组,通过大修也发挥了应急顶峰的作用。供电部门科学安排运行方式,积极转移高峰负荷,着力提高电力使用效率,用户供电可靠性得到明显提高。

三是有序用电工作措施有力。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作用,按照“先生活后生产”的原则,制订并实施了《**市2007年有序用电方案》,通过工业用户轮流错避峰限电、大用户自备发电机组顶峰发电等措施,基本保证了广大居民和企事业单位的用电需求和社会稳定。同时,驻舟部队也利用自备的并网发电机组给我市的有序用电工作以大力的支持,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我市电网供电缺口。

二、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做好电力保障工作的紧迫感

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今年我市电力供应的形势将比往年更为严峻,开始从阶段性缺电向全年性缺电转变,而且缺电量大,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据初步预测,**电网2008年最高负荷可达57万千瓦,如果持续高温,最高负荷将达到60万千瓦,而**电网现有供电能力,在**发电厂、定海电厂、岱山电厂三个电厂满负荷、全出力运行情况下,也只有33万千瓦,加上110千伏宁波至**联网线路10万千瓦输电能力,最大供电能力为43万千瓦。即使机组正常发电,在高峰时段也存在14至17万千瓦的电力供应缺口,缺口将近40%,电力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希望引起高度重视,及早做好准备。造成供电紧张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电力需求高增长。近年来,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全市GDP增速已连续四年居全省首位,工业总产值也连续五年以超过25%的速度增长,这是一件大好事。但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电力保障,特别是临港工业的蓬勃发展将使全社会用电负荷大幅度增长。预测今后几年我市电力需求年增长将保持在15%以上。

二是主要电力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使我市供电紧张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当前解决我市电力供需矛盾的最根本措施是尽快建成新的电源点和与大陆电网新的高电压等级的联网线路。市委、市政府早在2003年就开始谋划建设**发电厂二期30万发电机组和220千伏**与大陆联网输变电工程,但期间遇到了种种困难。去年8月,220千伏**与大陆联网输变电工程项目获得省发改委核准,于9月18日开工建设,力争在2009年迎峰度夏前竣工投运。**发电厂二期30万机组扩建项目从2004年开始筹建,去年6月国家发改委获准开展前期工作,目前市政府和相关部门正积极争取早日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但建设期至少需18个月。

三是电力设施老化和人为损坏增加了电力供应的不确定性。定海电厂和岱山电厂几台1.2万和2.5万发电机组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电机组超期服役,设备严重老化,不仅煤耗高,而且出力不足。**发电厂1号机组运行年限也已经达到10年。由于供需矛盾突出,机组年运行时间普遍较长,使得机组突发故障的机率增大。过去作为海岛独立电网,一直以来电网投入不足也是重要因素,岛际间的电网比较脆弱,输送电能力不足,造成了六横、金塘、衢山等局部地区的缺电情况较为严重。电力设施保护更是任重道远,110千伏大陆联网线路的海底电缆曾多次遭受停泊船舶抛锚钩断损害,岛际海底电缆人为损坏现象经常发生。一些区域树线矛盾、房线矛盾比较突出,电力设施被毁被盗现象时有发生。夏季电网容易遭受台风破坏等。这些都对输电线路的正常运行构成了威胁,造成了正常供电的许多不确定因素。

三、全力以赴,切实抓紧抓好今年的有序用电和电力建设工作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严格按指标控制用电负荷,一级保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县(区)政府要加强对乡镇有序用电工作的领导,健全有序用电管理机构,落实责任。各乡镇政府要切实做好负荷指标到线、管理网络到村、责任到人的有序用电网络组织管理工作,加强检查和督促,努力实现“停机不停线”。决不允许出现因未落实避峰让电和限电措施,引起线路超载而引发大面积停电。电力部门要高度重视电网运行、调度管理和安全管理,严格执行有序用电方案,加快电网建设进度,合理安排机修时间。公安、安全生产管理等部门要加强各种危险点的预控,做好可能因缺电而引发的突发事件的处置预案。市政管理部门要做好路灯和街道景观灯的调节和管理工作;卫生、教育等主管部门要做好各自系统内的节约用电工作;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要做好机关办公大楼的节约用电工作等。

(二)精心组织,切实落实有序用电方案。市有序用电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和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原则,认真制定完善2008年度全市有序用电方案。要根据我市电力运行的实际,建立和完善信息报送制度,加强对电力供需形势分析,根据电力缺口情况,按五级预警响应方案向社会公布预警信息,方便各单位妥善安排工作。各县(区)要组织好辖区内的有序用电工作,积极挖掘各种发电潜力,力保用电负荷在区域内自求平衡。要建立有效预警机制,切实做到预测准确,科学调度。要合理安排工矿企业轮流用电、避峰让电和限电次序,努力把缺电的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要重点围绕错峰避峰,及时将各种应急情况下的错峰避峰指标分解落实到企业、乡镇及各条线路,并加大巡查力度,确保预警信号时,各有关企业能及时启动预案,按调度指标和调度指令用电,以削减尖峰负荷。

加大有序用电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坚决遏制用户不顾大局、不遵守规定、破坏供用电秩序现象的发生。对违章用电的用户要按规定予以处理。完善负荷监控手段,充分利用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加强对电力用户的用电情况监控,争取“错峰不拉路、力争不拉电”。电力部门要在夏季用电高峰到来之前,对市内所有安装负控装置的企业进行一次巡视和检修,确保负控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希望驻舟部队能够一如既往地支持地方建设,在用电高峰时期利用并网机组顶峰发电,为我市有序用电助一臂之力。

(三)积极配合,自觉做好有序用电工作。各企业要积极应对,识大体、顾大局,自觉配合有序用电工作。根据错峰限电要求,调整好生产时间,挖掘用电潜力,设备检修日要尽可能安排在有序用电期间。针对我市高峰负荷与低谷负荷相差十分悬殊的情况,各企业要做好改变生产习惯、调整工作计划文章,错开用电高峰,尤其是工业用电大户多用低谷电,不用高峰电,缓解当前紧张的供用电形势。其它行业也要积极予以配合。

去年有序用电以来,大企业的自备机组发挥了积极作用,已有4万千瓦油机安装到位,还有一批正在抓紧安装。为应对今、明年大负荷缺口,对企业自备机配备提两条要求。一是已明确的限期配置。去年列入自备油机安装计划而目前尚未配备到位的企业要在今年6月底前安装配备完毕,否则下步有序用电期间将作为重点限电对象;二是扩大配置范围。考虑到海岛电网安全运行可靠性低的特殊性,其他行业和单位也要根据有序用电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一安排,适当配备自备油机。具体由各县(区)按要求排定,并督促抓紧安装,争取在今年迎峰度夏用电高峰到来前安装完毕。电力部门要积极主动做好相关协助工作。相信我们绝大多数企业具有社会责任感,能从讲大局的高度“让电于民”,执行好有序用电方案,落实好避峰、错峰和限电措施。

(四)加快电力建设步伐,为电力供应提供有力保障。“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结构调整和快速增长的时期。据预测,到2011年,我市最高用电负荷将达到90万千瓦左右。全社会用电量将超过45亿千瓦时,平均每年增加负荷超过10万千瓦。面对如此高的用电需求,必须要有一个坚强电网作为后盾保障,加快电网建设已是当务之急。全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加快电网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努力为电网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

一是统筹谋划电力发展大计。有关部门要按照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搞好电力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编制,强化经济社会发展与电力需求平衡的预测研究,科学合理地谋划一批关系全市经济发展全局的重点电力建设项目,不断完善和优化电源电网布局,努力建立起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电力保障长效机制,促进电力工业的适当超前发展。

二是抓好重点电源电网建设。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争时间、抢速度,加快工程进度,确保迎峰度夏前关键性的项目如期投运,特别是新建六横??穿山110千伏联网工程必须在今年迎峰度夏前投运。要加快推进220千伏大陆联网工程建设进度,千方百计加快推进30万千瓦机组的审批立项。今年我市将投资12.3亿元用于电网建设,计划新建220千伏项目3个,110千伏项目9个,35千伏项目9个。计划投产110千伏新建、扩建输变电工程7项,35千伏输变电工程8项,变电容量35万千伏安,线路长度292公里。

三是加大项目协调力度。电力建设是系统工程,涉及发改、规划、土地、建设、城管、消防、环保、交通等部门,政策性强,前期工作繁杂。希望各有关部门既要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把好关、尽好责,又要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加快审批速度。各级政府要切实把电网建设作为政府的实事项目来办,及时协调解决电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严厉打击阻碍电力建设的违法行为,保障电力建设顺利进行。

(五)严抓安全生产,保障电网稳定运行。电力安全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大局。保证电厂、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是保障电力供应的前提。各级各部门和企业要健全完善“政府综合管理,监管机构依法监管,电力企业各负其责,社会各界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活动,将各种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一是进一步强化安全责任体系。各级安全生产综合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电力安全的检查考核,督促电力企业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发供电企业更要强化电力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意识,逐级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目标,强化管理,确保安全生产。

二是建立可靠的电力事故应急机制。各发供电企业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特别是电网企业要制定完善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的应急预案,落实保证电网安全运行的各项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严防大面积停电事故的发生。各级金融、广播、电视、医院、机场等重点单位都要配备应急电源,确保在发生严重停电和其他紧急情况时能够快速反应。

三是依法治电,依法护电。针对目前我市电力设施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各有关部门和企业要严格按照《电力法》和《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等有关规定,进一步建立健全电力执法体系,加强电力设施保护的协调配合,严厉打击和遏制盗窃电能和破坏电力设施的行为。坚决制止和消除输电线路保护区内树障、违章建筑、违章作业等危害电力设施安全的行为,确保电力设施安全稳定运行。

(六)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

一是加强电力系统内部管理,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经济的水平。电力系统广大职工要按照优质服务“十个不准”、“三公调度”、“十项措施”和供电服务“十项承诺”的要求,开展各项服务。要主动接受电力管理部门和用户的监督,注重加强内质外形建设,进一步加强供电服务规范化建设。

篇8

优化提升工业平台。按照“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发展集约”要求,着力优化提升以省级开发区*经济开发区为主体,四都、峡口乡镇功能区为两翼的二级工业平台。细化完善山海协作园、莲华山和十里牌工业园控制性详规,设定项目入园门槛。深入实施江贺经济走廊分阶段整治规划,抓好企业腾笼换鸟和转型升级。完善乡镇功能区规划,明确开发范围和产业定位,提升开发建设水平。继续推进城南工业园“退二进三”。做好平台建设项目包装,加大银行融资和向上争取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城园互动”开发模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增强平台滚动开发能力。建立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强力推进土地征迁,加快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并注重引进大项目大企业,提高入园项目质量和产业集聚度。重点抓好山海协作园“三纵三横”主干道和十里牌工业园路网建设,启动莲华山工业园首期开发,做好江东工业园四期等基础设施配套,全年保持2000亩以上工业用地滚动开发,年内力争新出让土地2000亩、引进企业50家以上。

做大做强“4+X”产业。落实“工业提升36条”和“保稳促调12条”政策,制定实施“4+X”重点培育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完善产业发展支撑体系,集聚资源要素重点扶持“4+X”产业,精心培育主导产品,不断壮大产业链,增强产业竞争力,努力推动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机电产业要突出抓好110千伏以上电压开关、变压器技改及配件模具生产项目;电光源产业要突出引进高档次整灯及配件系列项目;木业加工产业要突出发展木门、家具等高附加值产品,支持门业协会牵头制定木门行业标准,打响“中国木门之都”品牌;消防器材产业要突出抓好中高档次的灭火器及救生设备项目;重视引进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做大“X”产业。同时,要巩固提升建材、化工传统产业,培育壮大纺织服装、绿色食品、羽毛球等优势特色产业。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320亿元、增长25%以上,其中“4+X”产业总产值175亿元、增长30%以上。

切实增强科技支撑。深入推进省科技强市创建,制定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意见,搭建科技合作交流和产业服务信息化平台;支持企业加强研发机构建设,对接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计划、火炬计划等科研项目,加快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组织开展“百名专家教授对接百家企业”活动,不断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借助增值税转型改革良机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市场竞争力,力争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30个、专利授权量达150件,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引导支持企业创牌。开展企业质量管理年活动,完善检测检验服务平台和质量保障体系,鼓励企业参与产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省地方标准制订;引导支持企业开展质量管理和品牌申报认证,踊跃参加各种展会,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力争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个,浙江名牌产品、浙江省著名商标各2个。深入实施“811”环保新三年行动方案,完成江东区印花浆行业污染等专项整治工作,建设开发区江东区排污管网与污水处理厂接线等一批功能配套工程;推行新建工业项目能评制度,实施重点企业节能行动计划,推广清洁生产试点和绿色企业审核,努力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全力帮扶企业渡难关。全面落实国家、省以及我市“保稳促调12条”等各类扶工惠企政策。高度重视企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化“三服务”活动,加强现场办公协调,切实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建立经济运行分析联席会议制度,密切关注企业生产、融资、投资等方面变化,加强苗头性、趋势性问题的研判,做到早发现早防范。引导企业创新生产经营模式,抓质量拓市场,强管理练内功,努力降成本增效益。继续搭建劳务交流平台,大力引进各类人才,着力缓解企业用工难;依托“*大讲堂”等平台,鼓励企业家积极参加学习培训,着力提升企业经营团队素质,挖掘发展潜力,激发创业活力。狠抓产业领军企业培育,鼓励企业通过合作联合、收购兼并等途径提升竞争实力;继续推进江变、恒亮、红火等企业上市工作。力争全市新增规模企业35家、亿元企业3家以上。

二、以打造旅游胜地为目标,大力培育现代服务业新亮点

做特做强休闲旅游业。围绕江郎山—清漾、廿八都古镇—浮盖山、仙霞关—戴笠秘宅三大核心景区,全面推进旅游“十百千”工程,完善推出“二日游”精品线路。完成廿八都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项目一期并对外开放,加快推进中国良种马(浙江)繁育基地、清漾一期后续工程等建设,争创省旅游经济强市。扎实抓好江郎山“申遗”拆迁安置及景区环境整治,力争江郎山丹霞地貌获得世界遗产大会提名。探索完善乡村旅游开发机制,重点发展清漾、和睦、碗窑等“农家乐”休闲旅游,开发一批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加强酒店餐饮业的行业管理,重视从业人员的培训,深化星级酒店创建,着力提高旅游接待水平。整合现有节会,精心筹办毛氏文化节系列活动;加大旅游营销推介力度,加强与周边的黄山、武夷山、三清山、婺源等景区协作,通过央视等新闻媒体扩大宣传,打响“千年古道·锦绣*”旅游主题品牌。力争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达232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13.6亿元,均增长15%以上。

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业。积极培育综合物流基地,按照“突出重点、集聚发展”原则,规划建设*综合物流中心、浙西农业综合物流中心,启动实施浙江驰骋物流基地二期工程。谋划建设特色专业市场,整顿规范二手车交易市场,改造提升农贸城等现有市场,加快装饰材料综合市场建设进度,推出汽车综合市场等项目招商。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整合现有货运企业和营运车辆等资源,引导企业服务外包,积极支持有实力、有意向的公司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大市外物流企业的引进力度,推动物流业向专业化、标准化、市场化、规模化发展。

稳步提升商贸商务业。认真实施商贸商务业发展规划,大力培育城区中心商圈和特色商业街区,争取建成时代广场、城北大型超市、西市街菜市场,规范提升江滨路特色餐饮一条街、解放南路五金一条街、鹿溪路商业街。推进城乡现代流通网建设,加快千镇连锁超市工程扩面提质,年内新增行政村连锁便利店50家以上,覆盖率超80%。大力发展商务新型业态,积极培育生产业,尤其要依托中山路金融、劳务、科技信息一条街服务职能集中的优势,推进中介机构发展,提升综合服务水平。落实外向型经济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强对外合作,积极开展加工贸易,力争进出口额突破2亿美元。

三、以构筑山水家园为方向,努力增创城乡发展新优势

加快完善城市宜居功能。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着手编制城南片控制性详规、市域给排水和城市综合交通专项规划,开展城市建筑风格和色彩专题研究,完成市心街传统风貌区等修建性详规编制,做好城北入城口迎宾文化、双塔大桥节点船帮文化等方案。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加快建设达岭溪二期、住宅小区等绿化项目,新增城区绿地面积20万平方米。扎实推进城北入城口精品景观带、须江公园、周家青广场等文化融入项目,启动人防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做好黄陈、天余拆迁安置小区设施配套,建设迎宾西路、西山路等城市道路。完善城市拆迁和市区土地统分经营机制,成立城市建设拆迁指挥部,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功能,规范拆迁程序和拆迁行为,加快推进老城区成片拆迁改造;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全面落实“房地产17条”,稳健发展房地产业。加大城市营销策划力度,深入推广CIS城市品牌形象标识,探索施行亮化设施维护市场化运作模式,着力抓好城区路灯节能改造和楼道亮化工程,继续开展摊点占道经营专项整治活动,加强小区物业管理,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壮大提升食用菌、蜜蜂、茶叶、果蔬、畜禽等高效农业产业,扎实推进科技服务林改试点和“万亩千元”油茶示范工程,力争栽培食用菌3.5亿袋,发展山地蔬菜3.5万亩、茶叶2500亩、优质果园4000亩,改造竹林、油茶基地1万亩;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推广温氏“公司+农户”养鸡、蜂业“合作社(公司)+蜂农”生产经营等模式;健全责任农技推广制度,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争创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以上;扎实推进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和下山脱贫工程,力争全市低收入农户数量减少20%,完成异地搬迁2000人以上。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加快“三农”发展的扶持政策,落实贺村、峡口省级中心镇的部分县级管理权限,改革水管体制,探索土地流转平台建设和宅基地整理推进模式,完善农户小额贷款和林权抵押贷款机制,争取村镇银行试点。做好行政村规模调整后重点镇、村建设规划的编制或修编工作;加快推进农村“五项工程”,广泛开展农村洁化、绿化运动,大力推广生猪“零排放”养殖技术,继续实施农村沼气工程,抓好72个省级整治村和17个省级污水处理村建设,完成400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整治,新增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村50个以上,争创衢州市级以上绿化示范村14个;加强“空心村”治理,探索引导自然村撤并,促进人口向中心镇、村集聚;推进殡葬改革,规范墓葬秩序。

加快提高城乡设施共享水平。完善城乡交通网络,动工兴建205国道*段贺村立交,争取46省道江贺段外移工程建成通车,加快农村联网公路建设,深入开展农村道路整治和文明公路创建。加快城乡电网建设,启动110千伏虎山变、淤头变工程建设,完成35千伏石门、蔡家等变电所主变增容改造。加快实施长台、大桥等11个乡镇农民饮用水工程,全面完成312个行政村的广播并网。继续抓好灌区节水改造、千库保安、农业综合开发、防汛防旱、森林消防、地质灾害防御、动植物防疫等工作。

四、以推进项目和招商为抓手,着力增强区域发展新活力

狠抓项目建设。高度重视项目前期工作,建立项目工作联络员制度,加大考核激励力度,组建重大项目专门班子,做好项目包装,积极向上对接争取,力求有更多项目进入省、国家项目盘子,重点抓好杭(州)长(沙)客运专线、丽(水)江(山)上(饶)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年内安排“四大百亿”工程62项,总投资65.69亿元,当年计划投资28.04亿元,其中,百亿工业产业化项目30项,百亿基础网络项目9个,百亿产业提升项目14个,百亿惠民安康项目9个;同时年内继续安排10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坚持市领导联系重点项目、督查通报等制度,进一步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增强要素支撑,抓好项目管理,着力提高项目开建率、投资到位率,突出抓好中鑫毛纺、欧派门业、迪奥汽配等22个亿元以上项目建设,确保年内固定资产投资超82亿元。

狠抓招商选资。牢固树立招商引资第一工程理念,创新招商方式和机制,整合招商力量和资源,以更专业化的手段抓招商,力争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0个,实到资金2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000万美元。产业招商上,要深入实施产业招商意见,发挥产业招商组、组合招商组和产业龙头企业的作用,重点围绕“4+X”产业,突出抓好产业配套及生产业项目招商,力争“4+X”产业招商实到资金突破13亿元。中介招商上,要大力宣传中介招商办法,广泛聘请社会中介招商员,积极调动社会中介机构、自然人的招商积极性,扩大招商信息源,广开招商门路,力争中介招商引进大项目实现“零”突破。区域招商上,要突出杭州、宁波、温州、昆山、东莞等重点区域,派驻专职招商组,强化定点招商,推进合适产业向我市转移。外资招商上,要坚持以外引外、以商引商、以企引企,支持企业境外合作伙伴来江投资兴业;鼓励优势企业推出优质项目,实行外资嫁接招商。

狠抓要素保障。资金方面,要充分发挥金融机构主渠道作用,利用市金融服务中心、担保中心做大融资平台,通过举办银企对接会等途径,进一步扩大贷款规模;积极支持商业银行在江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引进异地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创建小额贷款公司,规范发展民间担保机构,开展股权出质登记,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土地方面,要深入开展土地整理开发复垦,力争完成土地整理7000亩、建设用地复垦1500亩,切实增加有效耕地;鼓励争列省以上重点项目,努力争取带帽用地指标;在规模企业中开展单位用地产值、财政贡献度评比,严格土地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开展土地利用专项整治,依法依规盘活废弃、闲置土地,加大对违法违规用地的查处和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推进土地规范有序、节约集约利用。

五、以改善民生民利为重点,致力构建和谐新*

积极扩大就业再就业。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积极实施再就业援助,完善就业服务和培训网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鼓励企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大力开发社区就业和公益性就业岗位,力争全年新增城镇就业3450人,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400人,帮助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300人。继续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争全年培训1.8万人,其中技能培训5000人、转移就业3000人。

健全完善保障体系。加大“五费合征”征缴清欠力度,严格执行被征地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落实城乡低保政策,对困难群体实施分类救助,加快发展慈善、红十字事业,深入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广泛开展扶贫帮困活动,着力构筑多方联动的社会救助体系。强化住房保障,完成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350户,新建廉租房50套。启动农村广播电视低保工程,免费为覆盖区低保户安装有线电视。继续做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实施移民后期扶持项目35个。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启动实施教育“新四项工程”,切实加大教育投入,将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标准提高到350元、550元,中小学爱心营养午餐标准提高到每生每年350元。动工建设城南中学,完成城北中学、滨江高中、淤头小学等项目建设,新建校舍8.5万平方米;撤并丰足初中和赵家初中,完成双塔片区学校布局调整。实施幼儿教育提升工程,推动民办幼儿园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做强职业教育,支持*中专创建国家高水平示范性学校;高度重视特殊教育,迁建培智学校;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推进民办学校平稳运行。扎实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师德教育和素质培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着力保障公共卫生。启动创建省卫生强市,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体系,做强市级医院,做优民营医院,做精专科医院,争取公共卫生中心投用,新建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5家。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认真开展参保农民、参保城镇居民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健康体检,深化妇女健康促进工程和母婴健康工程。加快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强化药品和医疗器械监管,保障药械质量安全。继续加强血吸虫病、艾滋病、狂犬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

繁荣发展文体等事业。深入开展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和传承工作,开展第五届政府文艺奖评选;举办欢乐元宵、建国60周年、机关干部运动会等系列文体活动;做好城市规划展览馆和博物馆布展,建设3个乡镇标准文化站,创建4个省级文化示范村和衢州市特色文化村(社区)。继续开展送电影、送戏、送图书、送文体器材下乡活动。同时,要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争创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市;做好优抚安置工作,继续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切实抓好第二次经济普查,加强城乡社区和民间组织建设,推进人口计生工作,关心支持妇女、儿童、青少年事业,认真做好外事、侨务、台湾事务、民族宗教、气象、通信、邮政、档案、机关事务、工会等工作。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活动,深化“平安*”建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抓好重点行业、重点部位的安全监管,做好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强化安全事故责任追究,确保不发生重特大事故。完善落实“多员合一”协管机制,推进农村公共安全网络建设,深入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创建,全面整顿规范“十小”行业。高度关注燃油税费改革对运输行业的影响。深化“信用*”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强民间融资监控,严厉打击金融违法案件。完善救灾应急预案,提高减灾救灾能力。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建设,认真做好工作,深入开展“打黑除恶”专项行动,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六、以优化服务为核心,全力促进政府形象新提升

切实强化责任。要落实责任。各级各部门要根据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市“两会”精神,迅速分解、细化、量化已确定的工作目标任务,抓紧制订具体实施的计划方案,把工作落实到岗到人,确保人人有责任、个个挑担子,力求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要快速行动。切实增强“等不得”、“慢不得”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按照“出手要快、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要求,快速反应,立即行动,狠抓落实,全力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确保如期保质完成各项任务。要加强督查。自觉接受市人大、市政协及社会各界的监督,切实加强政务督查,强化绩效管理,对重点工作、重要事项,市政府将加大交办、督办力度,在规定时间内无法完成任务的单位必须作书面说明,对无正当理由未及时完成的要进行通报批评,确保政令畅通,促进工作落到实处。

全面优化服务。要转变作风。继续深化招商引资年、项目攻坚年活动,坚持机关干部蹲点调研、结对帮扶等制度,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扎实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服务活动,深入企业听难题、问计策、谋项目、帮协调,切实帮助企业排忧解难。要创新举措。坚持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制度、管理创新,善于沟通、疏通、变通,敢于直面矛盾,勇于破解难题,做到遇到矛盾不上交、碰到问题不迁就、遭遇困难不回避、面对责任不推诿,能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解决的做好解释或创造条件解决。要高效服务。深化政务公开,设立企业服务110和金融服务110,推广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精简行政审批项目、减少办事环节,优化工作流程,最大限度提高机关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着重抓好“扩权强县”规定的落实和推进以“两集中、两到位”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服务中心“扩容提速”工作。

篇9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的高峰时期,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并将长期存在。特别是受经济大环境影响,企业经营遇到困难,就业岗位需求下降,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为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甘政发[*]56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甘政发[2009]24号),努力实现全市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年均2.5万个以上,城乡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年均4万人以上,输转农村劳动力年均25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的目标。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把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经济发展促进就业

(一)大力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加强产业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与就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同时,坚持把扩大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注重发展有利于增加社会就业容量和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优势的产业和项目。各级发改、劳动、人事、建设、交通、水利等部门要密切协作,搞好配合,抓住国家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和振兴十大产业的重大机遇,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交通和城镇基础设施、重大水利工程、生态保护建设,推进基础产业重大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带动我市劳动者就业。项目实施单位要有就业的具体安排和工作方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主动与项目建设单位联系对接,组织城镇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积极应聘。

(二)加快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发展。积极创造条件,营造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宽松环境,落实鼓励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在税收、信贷、土地使用、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职称评定,安全环保治理等方面的各项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服务体系,提供政策、资金、信息、管理、技术咨询等专项服务,着力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扩大就业领域,增加就业容量,发挥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

(三)加快发展服务业。在巩固提高商贸流通、餐饮娱乐、休闲旅游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鼓励发展具有增长潜力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救助服务等服务业新领域,重点开发养老服务、医护服务、残疾人居家服务、物业服务、廉租房配套服务等社区服务和农业技术推广、农用生产资料连锁经营等服务业,拓宽就业空间,挖掘就业岗位。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扶持政策,推动房地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充分利用新建园区、基地、产业集群等配套服务扩大就业。积极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带动旅游产业和中介服务业发展,促进就业。

(四)统筹城乡就业。将统筹城乡就业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和完善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社会保险体系、培训体系、服务体系、领导体系和考核体系。加大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力度,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扶贫资金的10%和就业再就业资金的10%用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要求,鼓励和动员各类培训机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开展劳务培训,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加强与境内和周边大企业的劳动用工协作,大力组织对外劳务输转,打造一批劳务品牌,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快发展劳务经济。积极做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工作,鼓励和引导一批有资金、有技术的农民工返乡创业。

二、落实就业政策,以政策扶持促进就业

(五)积极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各项政策。要将高校毕业生就业一并纳入全市就业工作计划,统一部署,统一实施。通过“三支一扶”“进村(社区)”“农村特设教师岗位”“甘肃省医疗卫生类大学生进农村”“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志愿服务西部”等扶助一批,挖掘机关事业单位空编招聘一批,落实创业政策带动一批,支持大中型企业接收一批,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吸纳一批,开辟基层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组织人才交流合作输出一批,开展技能培训储备一批等途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人事、财政、教育、卫生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切实做好纯农(牧)户中零就业家庭未就业本科以上毕业生就业和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乡镇卫生院就业工作,确保8月底前完成纯农牧户毕业生的安置、农村中小学教师和乡镇卫生院医疗人员的选拔录用工作。选拔农村中小学教师和乡镇卫生院医疗人员要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纯农牧户零就业家庭本科以上毕业生。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政策措施,在扶持创业、技能培训、小额担保贷款等方面优先考虑高校毕业生。同时对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按规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要落实薪酬或生活补贴,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所需资金按现行渠道解决。对到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服务满一定期限的,以及应征入伍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实施相应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精心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系列活动,提高就业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参加社会实践,增加见习机会,提高就业能力。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维护工作,保障其就业权利不受侵害。各县区要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实行月报告制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和统计。

(六)积极落实就业困难人员各项补贴。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排符合岗位要求的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并视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在相应期限内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对各类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相应期限内给予社保补贴;对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后申报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期限,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对2009年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期满、仍未能实现稳定就业的灵活就业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其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的期限一次性延长,期限最长不超过1年。从2009年起,全市统一实行《就业失业登记证》,将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在常住地稳定就业满6个月后失业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纳入登记失业范围,由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免费向劳动者发放。登记失业人员凭《就业失业登记证》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扶持政策。对持《就业失业登记证》人员从事个体经营和创办企业的,继续执行原税收优惠政策。

(七)积极落实企业稳定就业政策。认真落实“五缓交四降低三补贴”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困难企业可在一定期限内缓缴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费;可在一定期限内按照一定比例降低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费率;失业保险基金结余可用于困难企业职工社会保险补贴或岗位补贴,对困难企业开展职工在岗培训的可从就业专项资金中予以适当补贴。由市劳动保障、财政、经委(国资委)、地税等部门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八)积极落实企业吸纳就业政策。延续鼓励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税收扶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在新增加的岗位招用持有《就业失业登记证》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实际招用人数,在相应期限内定额依次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审批期限延长至2009年底。对当年新招用持有《就业失业登记证》人员达到现有职工总数30%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可以申请最高额度200万元的贷款,并由财政部门按有关规定贴息。

(九)规范企业裁员。各县区政府要建立失业动态监测报告制度和失业预警制度,制定失业预警应急预案,对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开展失业动态重点监测,对异常失业情况进行及时干预和处理。规范企业裁员行为,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企业裁减人员20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20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10%以上,需提前30日向工会或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意见后,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报告裁减人员方案,确保解除劳动关系人员社会保险费足额缴纳,并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对符合条件的人员,要及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和一次性生活补助,并统一进行失业登记。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力度,劳动保障、公安、工商管理等部门和有关金融机构要加强协调,积极防范和严肃查处少数企业主欠薪、拖欠社会保险费后转移资金、关厂逃匿等行为,妥善处理因此类问题引发的职工,努力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倡导和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各类用人单位应积极响应我市20户企业向全市发出的稳定就业倡议书,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开展技术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努力克服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采取在岗培训、轮岗轮休、降低薪酬等阶段性措施,合理安排生产,挖掘用工潜力,通过多种方式稳妥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尽最大努力不裁员或少裁员。

三、大力实施全民创业工程,以创业带动就业

(十)政策扶持创业。各县区、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实施全民创业工程的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失业人员、农民和返乡农民工、复员转业军人、残疾人等社会群体自主创业,积极落实税费减免、场地安排、创业激励、创业培训等扶持政策。充分发挥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创业的政策效应,发放对象由下岗失业人员扩大到持有《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城镇就业转失业人员、城镇其他失业人员、未就业的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职业学校毕业生、回乡创业带头人、有创业愿望的城乡妇女;贷款额度由2万元放宽到5万元;对各类创业主体贷款产生的利息,由财政部门按有关规定贴息。创业成功、按期足额偿还贷款、诚信度高的借款人和吸纳就业人员多、按期还款、有偿还能力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可再次申请贷款。要创新贷款管理模式,尽量简化贷款手续,降低反担保门槛,反担保人员可扩大到经营良好、收入稳定的企业员工,允许经济基础好的创业人员之间实行“联保”,积极开展信用社区创建评选活动,经信用社区推荐的,可取消反担保。实施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激励机制,对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开展较好的社区、经办银行、担保机构等给予一定的工作奖励。

(十一)加强创业培训。将创业能力培训范围由下岗失业人员扩大到全体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城乡劳动者,给予培训补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实际,组织开展“改善你的企业(IYB)培训”。

(十二)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各县区、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组织领导、政策支持、创业培训、服务保障等工作体系,规范服务流程和标准,将创业服务工作延伸到街道社区、农村乡镇、职业院校、用人单位,为城乡创业者提供创业服务。依托市、县各类园区、基地,加快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构筑支持创业的服务平台。加强创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创业项目和城乡劳动力资源库,向社会公开创业信息。组织开展创业项目推荐会、创业带头人先进事迹报告会、创业先进个人评选等各类活动。引导城乡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之路,营造全社会支持创业、服务创业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职业培训,以技能促进就业

(十三)扩大培训人员范围。将职业技能培训范围由下岗失业人员扩大到全体有就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城乡劳动者,给予培训补贴。继续完善整合部门职能、整合培训机构、整合培训资金、做好跟踪服务的“三整合一跟踪”工作模式,集中力量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将免费培训人员范围由初高困毕业生扩大到普通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职业技能鉴定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和质量管理长效机制,推进技能人才成长和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落实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对就业困难人员、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和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十四)组织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引导帮助生产经营困难企业组织待岗人员开展技能提升或转业转岗培训,组织返乡农民工参加实用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升技能水平,帮助其寻找新的就业机会,鼓励返乡农民工参加技工学校学制教育。帮助失业人员参加再就业培训,提升再就业能力。组织引导退役士兵免费参加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培养技能型人才。充分利用市内职业学校的教学、实训设施等条件,对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未能继续升学的人员(以下简称“农村两后生”)实行劳动预备制培训,使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加强技能劳动力资源储备。

(十五)加快技能人才培养。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方式,通过校企合作、地校合作、校校合作等多种形式,积极培养重大项目实施、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中急需的技术工人。加快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等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积极推动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鼓励指导经济实力雄厚、培养能力较强、培训制度较好的大型企业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和考核,在企业推动“名师带徒”活动,实行技师、高级技师与技能劳动者结对培养,不断发展壮大我市高技能人才队伍。

五、强化公共就业服务,积极开展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

(十六)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就业促进法》的要求,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着力提高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工作水平。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充分发挥街道、乡镇和社区促进就业工作的作用,将就业服务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按照《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人力资源市场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规划的通知》(甘政办发〔*〕141号)要求,加快推进市、县两级人力资源市场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人力资源市场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城乡人力资源开发、做好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的重要载体和发展平台,在编制规划和项目建设上重点支持。要培育一批规模较大、注重服务质量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和劳务中介组织,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就业服务。

(十七)积极开展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按照《就业促进法》的要求,突出公益性特征,建立健全面向所有劳动者的就业服务制度。认真开展城乡就业援助、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调,突出活动重点,创新活动方式,确保活动效果。

(十八)完善城镇就业困难人员援助机制。对城镇零就业家庭、大龄、身有残疾、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连续失业1年以上、未就业的城镇退役士兵以及因失去土地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的人员给予重点援助。各级就业服务机构要开展上门服务和“一对一”的援助服务,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排就业困难人员,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建立动态管理、动态援助的长效工作机制。各级劳动保障、民政部门要科学编制下达企业安置退役士兵计划,有关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要切实履行法律规定的安置义务。继续对符合条件的灵活就业人员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对2009年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期满、仍未能实现稳定就业的灵活就业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其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的期限一次性延长,期限最长不超过1年。

(十九)建立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制度。在做好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零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制度。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是指农村家庭成员中在劳动年龄内、有转移就业愿望但无人外出务工或就地从事二、三产业的家庭。各县区、各相关部门要把解决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作为农村扶贫工作的突破口,加强组织领导,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民就业结合起来,实行“以工代赈”,就近就地开发就业岗位,优先吸纳有就业愿望的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有1人就业,力争在三年内逐步解决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

六、明确政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

(二十)强化政府责任。各级政府要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重要职责,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措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制定促进就业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在发展经济促进就业、城乡统筹就业、创业带动就业、政策扶持就业以及发展劳务经济、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培训、开展就业援助等方面制定具体措施,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

(二十一)加大财政投入。各级政府要建立就业专项资金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在同级财政预算中安排促进就业专项经费。就业专项资金用于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公益性岗位、职业技能鉴定、社会保险等补贴和特定就业政策补助,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公共就业服务以及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经费补助等。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工作经费、就业信息网络建设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加强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保证必要的工作人员和工作经费。建立和完善贷款担保基金的持续补充机制,各县区每年新注入小额贷款担保基金的数额不得少于50万元,不断增加基金额度,扩大贷款发放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