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4-03-19 17:41: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 原因之一:行业的特殊性
医疗行业从古到今都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因为其始终与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密切相关。与其他行业相比,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对医疗行业及其从业人员更为重要,必不可少。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除了必须具备高超的医疗技术,还必须始终怀着一颗济世救人的仁爱之心,济世救人的仁爱之心并非与生俱来,只有通过对医学生不断的灌输与培养,才能使得医生自身包涵极高的人文素养。由此可见,在当今社会,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尤为重要。新的时代对新的医疗形势提出了新的医疗要求,尤其在医疗服务方面更是有待加强。因为病人始终需要人文关怀,然而缺乏人文情怀的医疗服务机构最终一定会被社会所抛弃的。
1.2 原因之二:医疗实践中的必要性
(1)临床实践中,存在部分医务人员对医疗服务的质量漠不关心,对病人也极度缺乏应有的同情心。如今,医疗机构的频发医疗纠纷已经成了社会的关注点。诸如,“南京儿童医院事件”的发生,说明了仍然存在部分的醫务人员对病人毫无基本的人文关怀、职业道德以及责任感可言。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一些医疗机构的管理问题,也反映了一些医务人员缺乏专业素质和爱心。
(2)一些医务人员没有把握好生活与健康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把获得经济效益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临床实践中,仍然存在部分的医务工作者没有正确认识医患关系,丑恶地扭曲了正常的医患关系,一心只把病人当成发家致富的摇钱树。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他不仅要消除或减轻病人的身体痛苦,还要尽可能减轻病人的经济压力。然而,一些医疗机构和医务工作者忽视相关的职业道德和患者,故意将轻微疾病描述为严重疾病,从而给患者造成巨大心理压力,承受更大的经济负担,甚至导致一些患者因为看不起疾病而放弃治疗。“两毛钱处方”好医生的事例在社会上争相传诵,这只能说明当下能切实为病人谋求实利的好医生实在太少了。所以,如果要从铲除上述现象,那么就必须大力加强医学人文素质的相关教育。
2 医学类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重技能,轻人文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医学高职院校往往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实验室建设,引进医学技能型教师以及购买大量设施设备,来提高学生的医学技能。然而,对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投入很少或根本没有。
2.2 人文科目设置欠科学
在人文学科课程安排方面,大部分的医学高职院校都普遍存在以下的问题:首先,人文课程体系设置随意,毫无逻辑可言,也相当不科学,缺乏综合型、系统性、整体性的考虑与规划。其次,思想政治课所占比重较大,随意开设人文学科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学生人文学科的学习质量较差。再次,对医学学科与人文学科课程的融合教学重视力度不够。如果能充分融合医学学科与人文学科,创建综合、系统的医学人文交叉学科,那么这不仅仅符合了医学发展的专业性要求,更是在专业之余于无形中培养了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其隐藏意义可见一斑。最后,目前医学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培养课程大多缺乏实践性与趣味性,教学形式单一枯燥,无法充分勾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就更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3 校园的人文内涵建设严重不足
目前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各大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也越来越大。一些学校也尤为注重硬件设施的建设,然而与硬件设施建设对比,高校人文素养的建设力度就显得相对不足。第一,大量建设资金被投入到校园环境建设,尽管校园的自然环境美观,花草树木尽有,然而相应配额的文化景观的投资却相对较少,极度缺乏文化景观的相关建设。第二,高职院校并没有充分组织可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人文活动。
3 医学类高职院校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途径
3.1 改变人文科目设置体系
医学高职院校开设人文学科随意性极高,若想在人文素养建设方面有所建树,那么就必须充分采取措施改变这一弊端。最重要的就是,医学高职院校必须专门建立相应的人文素养教学机构,其作为人文素养教学研讨与工作的专门地点。另外,也应该充分考虑到学校的综合性以及学科力量分布,设置或强化部分与医学密切相关的边缘人文学科。但是也应该注意到,人文素养课程的设置必须适当,以免出现过度扩张的情况。开设课程应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和价值观的培养,突出人文课程的实用性。教学方法也应当做出必要的转变,引导医学生关注医学领域的相关热点问题,并不断地加强分析训练。在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结合的教学实践中,也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科间的联系,尽可能实现各学科资源配置的协调,从而充分形成课程之间的合力发展协作,最终达到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目的。
3.2 加强校园网络人文素养元素的建设
医学类高职院校必须充分加强校园内的人文素养相关要素的建设,校园内必须配置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培养有利的功能设施。例如,与强有力的人文教师相匹配,丰富校园人文内涵建设,从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应指派专人负责校园网人文素养宣传活动,搭建人文教育培训专栏,放置当前与医疗、医德问题、医学哲学相关知识、医学名人纪录片等相关的热点社会问题。进而增强人文建设活动对医学生的吸引力,如此才能在学生时代就提升医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网络方面的人文素养教育具有极大的优势,其直接、生动、灵活,形式便捷。比如,网络人文素养课程可以不定期邀请相关人文教育方面的专家远程讲授医学相关的人文课程,也可以集体组织医学生听课。
篇2
关键词:语文应用基础;人文素质;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H09
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塑造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把人文教育与医学人才的素质培养相结合,实现人文与医学的融通,弘扬人文精神,从而培养医学生克己奉公、热爱生命、尊重病人的内在素质。语文历来担负着传承中华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它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对于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校结合中职教育实际,开设了语文这门课程,所用教材是由于淑杰等主编的《语文应用基础》,这本教材内容丰富,非常注重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1.中职生人文素质的现状令人担忧
1.1 人文常识缺乏。近年来学校的生源素质不容乐观,原因是绝大部分中职生在初中阶段就不爱学习,他们大都文化基础薄弱,知识面狭窄,写文章文理不通,错字连篇,甚至连请假条都写不明白,部分学生的行为表现和个人修养更是令人担忧,很难想象他们能胜任将来的医疗卫生工作。在语文课堂上叫他们朗读课文,能够读流利的人并不多见。他们的文史哲和艺术方面的知识更是贫乏。遵义是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本地学生,当问及什么是"文化"时,竟无人以对。
1.2 理想观念淡化。许多学生没有崇高的理想,整天昏昏沉沉,茫然不知所措,迷失了学习和生活的方向,混张文凭为其追求的基本目标。
1.3 心智不健全。传统的美丑、善恶、雅俗的定义以及道德标准,在一些学生身上发生了错位。在校园里,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行为不文明,生活品位低下;追求个性自由,纪律观念淡薄;意志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缺乏修养;对人生意义认识肤浅,对事物的美丑、善恶缺乏分辨力。
2.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
2.1 专业的需要。我校毕业生将要担负起救死扶伤,维护人类健康的责任。新的健康观念不单指生理健康,还包括心理、人格上的健康和健全。要使别人健康首先必须自己健康,这就要求一个医务工作者必须有健全的人格。尤其是护士,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无论在医院上班或在社区工作,学会与各种人沟通显得非常重要,高尚的医德、渊博的学识、高雅的气质、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服务态度和交际能力,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2.2 现实和未来的需求。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发展,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给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强大的动力,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危害青少年的东西屡禁不止。"人文学科关系到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导向,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轻视人文学科,必然导致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的衰退,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庸俗化。"[1]因此,人文素质是良好道德修养的基础,是医学生学会做人的前提。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时代的需求,也是当务之急。
2.3 语文教学改革的需求。语文本来就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韩愈早就提出了"文以载道"的观点。在面向新世纪人才需要的今天,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观念,注重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语文老师不但要做学生的"经师",更要做学生的"人师",语文教学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任。
3.《语文应用基础》注重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3.1 注重人文知识传授。人文知识是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和层次。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语言文学的范本,又是了解和汲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于叔杰等主编的《语文应用基础》在选材和编排上独具匠心,在话题单元围绕学生感兴趣的亲情、自然、生命、励志、和谐、审美6个话题选文。遴选的课文具有典范性和文化内涵,文质兼美,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卫生行业,贴近学生实际,既有传统名篇,又有时文佳作,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内容稍加点化,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和悠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文化传统。应用文单元依据学生现实和发展的需要,安排了日常文书、事务文书、医卫文书和求职文书4个方面的内容,力求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工作实际、行业实际,帮助学生提高社会交流需要、岗位必备的应用写作能力。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应用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
3.2 注重传统美德教育。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有良知的人所必须具备的优良品格,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感恩,当我们受恩于人时,切勿忘了感恩。《语文应用基础》第一单元的主题便是感悟亲情。在本单元里,老舍的《我的母亲》以朴素自然的语言,表达作者对母亲给"我"生命,教"我"做人的感激之情;《关于父亲的故事》则通过三个农民父亲与子女的小故事,描摹浓浓的亲情;《项脊轩志》选取生活小事,平凡场景,回忆家人的音容笑貌,寄托作者的深情;《学会感恩》唤起我们的良知,激发感恩的情怀;《感恩的心》更是催人泪下,激人奋进。在教学本单元时要结合实际,教育学生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感恩生活,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命中的每一个人。尤其是护理班的学生,护理病人时更要"视病人如亲人,一切从病人的利益出发。"[2]
3.3 注重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语文应用基础》中精选了一些珍爱生命、励志人生、情系和谐的佳作。如《石缝间的生命》展示了生命的力量,在最困厄的境遇中,顽强的生命会努力地发现自己,认识自己,锤炼自己,升华自己,彰显生命的不可遏制;《病的快乐》阐述了病中之乐,乐在解脱,乐在集中承受关切,乐在结识病友并辨出种种人生真谛,道出了病能使人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感悟;而《劝学》从深层次上劝勉人们要努力学习,为力求进取的人们指明了方向和途径;《敬业与乐业》则论述了人们对待职业应该持有的责任和兴趣,帮助我们端正职业态度,培养敬业精神;《她把护士变成了天使》讲述了南丁格尔矢志不渝,为护理事业奋斗一生的感人事迹以及她伟大而高尚的人格;《我的空中楼阁》使我们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依所体现出的境由心造的美好情怀;《致橡树》表达了只有爱才能使男女之间建立高尚和谐的爱情;《天赐芳邻》讲的是美好人性造就邻里关系的和谐;《朋友》则以现代人的观念阐述了"真正的朋友,是相濡以沫,是肝胆相照,是志同道和,是风雨同舟!"。这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等;尤其要发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扬科学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纠正学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3.4 注重革命传统精神的熏陶。"培养什么人,以什么培养人"一直以来是我国高等教育致力于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青年学生在学习和就业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种情势下,重温中国革命历程,传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精神,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材不可或缺,对于构建和谐校园意义重大。《语文应用基础》编选了一些反映革命生活的诗词,如的《沁园春.长沙》,表达了诗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唤起学生对中国革命艰难历程的回忆。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充分挖掘遵义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旁征博引,营造更为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让医学生得到良好的革命传统教育。
参考文献
[1]叶朗.人文学科大有作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74
[2]王斌.人际沟通.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4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医学教育 人文素质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7-0003-02
高等医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级医学专门人才的重任。高等医学教育中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是医学人文性复归的强烈呼唤,而且是提高未来医生医德水平的现实要求,不仅成为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卫生事业的需求,而且必将成为现代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21世纪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医学科学发展提供了基础和空间,同时对高等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当前较为滞后的医学人文素质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育部、卫生部等研究制订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教高〔2008〕9号)(以下简称《标准》),就医学毕业生应具备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知识、技能三大目标和医学专业教育办学标准提出了最基本要求。《标准》反映了医学教育面对的国际趋势、国内环境和社会期待,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作出了规定,在“根本任务”和“基本要求”中给予了表达。
贯彻《标准》要求、大力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首先应当加强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当前高等医学教育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存在的误区,这些误区既会影响当前高等医学教育的培养效果,又势必在人文教育的发展道路上设置无形的障碍。
一 在认识取向上,对人文素质培养的认识不完整,缺乏人文精神的教育理念
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人文性,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何谓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具体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从精神层面上说,人文素质具有对感性生命深切的关怀,这一点对医学生而言尤为重要。人文素质的形成与提高,主要有赖于后天的人文教育。
纵观当今作用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复杂社会医学环境,无论是医生从业、医院运营还是医疗服务,追求技术至上、否定医学服务中人文价值现象普遍存在,消费主义、技术主义、人文主义杂糅相交,社会医疗资源短缺与配置浪费矛盾共存,医院无法实现优化运作的无序市场化与过度市场化交错,种种矛盾共同构成医学环境的复杂局面。这一切的改变需要很多因素助推,其中医院用人重学历、重技术、轻人文素质的误区需要彻底厘清。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才能使其在医疗实践中关注人的生存质量、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关心人的生活环境,自觉地尊重患者的人格和自尊,才能发自内心地关心和爱护病人。
对人文素质培养的认识不到位,人文精神的教育理念不合理,很多时候是管理者、教育者和学习者三方共同发挥了消极作用。人文素质教育是渗透性教育,对人的影响非常缓慢但却深刻。管理者要立足于人文素质培养的长远效益,让人文素质教育落地生根,裨益于医学的发展和医务人员个体素质的提升;教育者要从人全面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把人当做工具的教育理论是最致命、最危险、
* 本文为山东省高等医学教育研究中心立项课题(2009年)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最错误的概念之一。应充分意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医学生作为“道德人”建立自身的职业伦理生活。培养医学生作为“技术人”,既有救死扶伤的执业技能,又保持满腔热情的人性关怀。培养医学生作为“社会人”坚守职业的道德底线;医学生不应极力崇尚自然科学,而忽视对人文知识的追求与学习,不应对于职业角色的理解仍停留在掌握执业技能上,对待人文素质教育仍持敷衍塞责与不以为然的态度。应具备接受人文素质培养的强烈动机,明确只有把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两者并重,才称得上高素质的医学工作者。
二 没有构建全方位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片面追求显性课程,忽视了隐性课程
由于认识取向的误区,人文素质的培养倚仗显性课程即理论授课,认为对医学生进行社会学、政治学、文学、历史学、地理学、艺术等哲学和社会科学的教育就是人文素质培养的全部。往往采用“贴标签”的方式,生硬地将人文教育贴上医学教育,人文教育就变成了附着在医学教育上的点缀。显性课程以概念化、直观化的形式体现于教学内容之中,表面看来理论性人文课程的比例有所加强,实际上只取得了扩充学生知识面的简单效果,学生为考试而学,学习积极性不高,难以体悟其隐蕴的精神内涵。而且,医学人文课程大多数在临床教学前期开设,并在后期实践教学前结束,人文素质培养缺乏全程性,因此难以收到实效。
我国现有的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素质培养,基本上沿用了应试教育方式,教学方法与手段较单一,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先进的教学方法没得到广泛应用,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临床课为中心的课程设置依然较多。国内医学院校与国外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相比,后者一般由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三块组成,人文社会科学在其中所占据的比重在英国和日本显示为10%~15%,美国和德国为20%~25%,而我国研究结果显示仅为8%,这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标准》的出台是顺应国际医学教育发展趋势和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选择,是进一步规范医学教育管理,提高医学教学质量的迫切需求,也是推行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前提和依据。《标准》对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规定为,“为卫生保健机构培养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其中“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蕴含着医学生的基本人文素质要求。贯彻《标准》要求,需要高等医学院校从办学宗旨及目标、教育计划包括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等方面采取措施,构建全方位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势在必行。既要保证显性课程即正式课程的培育作用,这包括两课在内的人文知识课程,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医学人文课程以及专业课程,又要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即潜在课程的作用。
三 在评价模式上:理念陈旧,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方法绝对化,流于形式
目前,高等医学教育中对人文教学的评价局限于单纯的课程考核方法,拘泥于通过书面考试形式来检验效果。这种评价模式造成了教师教授的功利倾向和学生自觉提升自身人文素质的“缩水”。
在高等医学院校中从事人文教育的教师一般分为两个梯队,第一梯队是从事人文社科专业的老师,自身缺少对医学的实际体验和研究。第二梯队是医学专业毕业的老师,自身缺乏系统的人文社科知识和深厚的人文内涵。由于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学历层次受限,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做到将人文知识与医疗实践相联系,势必导致理论讲授与临床实践的脱节,达不到预期的人文素质培养效果。
首先,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基础,强化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医学伦理、医学哲学等知识的系统学习。其次,丰富教学方法和内容,让理论讲授与医疗实践相结合。在医学人文课程的设计上,应在讲授的基础上广泛采用包括学术研讨、课外阅读、情景模拟等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基于案例的学习(CBS)”以及“基于问题的学习(PBL)”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在医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通过实地参观、生命叙事、影视赏析、角色扮演、情境体验、素质训练与拓展等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让学生自觉树立和谐的生命观。再次,转换考核方式。如果人文教育的评价流于形式,就丧失了其应有的教育评价功能,导致医学生学习人文课程动机不强,选修人文教育课程只是为了凑学分。这种形势下,在完善教学内容、完善人文教学课程内容的同时,要改变相应的考核方式。对于系统性、理论性和知识性很强的人文社科课程,可以通过考试的方法检验医学生掌握的程度;对于艺术欣赏等主观性较强的人文科目,可以通过写读书报告等形式,考查学生对艺术、文学、生命的理解和认识;对于法律等实用性很强的人文科目,可以通过设计、分析案例,模拟事件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
人文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出具备人文认知、人文情感、人文意志、人文行为等主体品质的人才。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不能只使用开设大量课程进行修补的方式来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是在思想上引导、匡正学生。
多种的评价方法和完整实用的评价体系容易被评价人所认可和接受,有利于学生自觉地把人文教育变成自我教育,自觉地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从教育和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走出三大误区,构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加强组织保障和评估,有效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之适应现代人类健康事业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胡显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努力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A].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C].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30
[2]马存根.试论医学人文素质的养成及其辐射功能[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6):30~31
篇4
语文教材经过多次的改革,其中蕴涵着大量的人文素养,尤其是文言文。如《诗经·静女》细腻刻画的天真无邪的人性之美:《离骚》中凸显的诗人高洁的情操,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报任安书》中忍辱负重,发奋著史,体现出光耀千秋的历史使命感;《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硬汉精神;《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物我合一的和谐,忘情之意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无论穷达与否都兼济天下的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西厢记》中那飘逝的经典爱情绝唱中放射出的个性解放的光辉等等。这些优秀的篇章中无一不浸透着人文素养的内涵,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怎么让文言文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能更好地结合起来,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我认为做好这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学生对本不在意的学习内容产生内驱力和向心力。以教学《烛之武退秦师》为例: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这样的问题:秦晋为什么攻打郑国?这个看似极为简单的问题其实需要学生具备相当的文史知识,因为课本上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学生也多半是这样回答,这时老师应该适当地展开这段曲折而有趣的文史背景,当同学们了解到:战争的起因表面上是当年流亡在外的晋公子重耳在郑国没有受到好的招待,其实是晋称霸诸侯的野心在作崇;秦晋两国是有姻亲关系的,但他们时而同盟,时而战争,也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真是“春秋无义战”。这样学生丰富了文史知识,同时也知道看似枯燥的文言文中也有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
二、深入理解
理解文意,可以借助书下的注解、适当的工具书,并且准确把握文章中出现的文言知识点,如:古今异义、固定结构、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文言文句式等。
其实文言文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走出文本。成语更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习惯,把文言词语的学习与成语学习相结合,可谓一举两得。如“负”字,有“依仗”之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秦贪,负其强”,今有成语“负隅玩抗”。如“相”字,有“帮助”之意,《游褒禅山记》中有“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今有成语“吉人天相”。有的还可与诗词相联系,如“坐”,有“因为”之意,如诗词“来归相怨怨,但坐观罗敷”、“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坐”正为此意。还有的则可以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生活即语文,把文言词语的学习与生活相连,可使文言兴趣盎然。比如“克”,有“能够”之意,现在一些药品的名称中常有“克”字,其实很多是用它在文言中极常见的“能够”一意;感冒药“康泰克”的意思就是“吃了这药,就能够健康安泰”。再如文言文常见的“偏义复词”现象,如《孔雀东南飞》一句“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心”中的“作息”,偏指“作”。现实生活中也保留了很多这样的现象,如“窗户”偏指“窗”,还有“国家”、“好歹”等。
三、品味鉴赏
在掌握文章的知识点和内容之后,更重要的是鉴赏。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鉴赏能力,是文言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要求学生要品字词,体会其简洁凝练;品句式,体会其对称和谐;品音节,体会其抑扬顿挫;品内容,体会其丰富哲理;品情感,体会其真挚缠绵……这样,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从审美的角度认识我国古典文学的丰富的审美价值,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如在学习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时,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当朗读到动情处,学生定会为作者的深情哀痛所感。在学习苏洵的《六国论》时,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政治、哲学观点评价此文的思想观点。学生们利用历史课、政治课所学的知识进行热烈的讨论,认识到: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贿赂秦国,以古喻今,切中时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有的学生认为六国太守旧,不求进取……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更加深刻了。在学习姚鼐的《登泰山记》时,学生们通过研究,探讨文章的艺术闪光点。有学生认为该文在描写登山过程中,运用恰当的词语写出登山路途之遥之险,登山过程所见秀丽山景;也有学生认为作者描写登上山顶所见的日出之景、山顶之景十分壮观、雄伟,如身临其境。言辞不多,意境非凡。这样,学生在对作者的思想和艺术技巧的品味中受到熏陶,提高了文学素养,进而提高了语文水平。
四、讲活历史人物
文言文中有大量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讲授历史人物经历、分析人物形象,给学生展现一个鲜活的、有灵性的人物,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历史人物 教学要突出典型人物的个性特征,应侧重历史人物的探索精神、高风亮节和嘉言懿行,把历史人物放在一定的背景中讲授,要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注意社会群体的长远利益,切忌单纯以好坏来论人物。同时应尽量挖掘历史人物的闪光点,通过对他们的言行、品德、情操、修养、气节、理想等内容的渲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历史人物教学还要浓墨重染,烘托主题,对历史任务主要事迹材料取舍尽可能突显心路历程。对封建帝王,侧重介绍其治国方略和有关政绩;对思想家侧重举其代表作,说明他们的思想观点及在现实中的运用;对文学侧重指出文章之精彩,并以名篇佳作作为线索,介绍创作历程;对于科学家,尤其要点出他们不枯竭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在探索科学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等优秀品质,从而帮助学生追随科学家的足迹,解读科学家的人生,寻找科学家的成功经验,使学生学有榜样,追有目标。形成自强不息、努力进取的心态和气质。
五、熟读成诵
叶圣陶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强调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读能赋,则才能为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是背诵、理解乃至于应用文言文知识的基础。
篇5
关键词:大学生 人文素养 培育 提升
中国有着悠久的重文化、重修养的人文传统,中国的高等教育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历来重视人文教育。但是,近些年来,发生在作为祖国未来事业接班人主力军的大学生身上的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实都表明,当代大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离全面发展还是有很大距离的。这就要求当前高校包括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模式和方式方法,在继续强化专业知识的教授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育。
一、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意义
1.人文精神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人文精神是一种高度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在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和关切,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更是为人类的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和方向保证。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当代大学生更注重的是显性的科学知识的教育,对于隐性的人文素养却关注不够。事实上,只有具备高度的人文素养,大学生才能真正实现对自身和他人命运、人格和尊严的关注,乃至对社会发展长远前途的关心。大学生如果只将精力放在智商的开发,不重视自身人文精神的塑造,将会是一个单向度的人,一个平面人。
2.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我国目前的高校有很多类别,但这些不同类别的高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却都是共同的,那就是要培养出大批有个性、富有创造性和准确判断力、独立人格、有终极关怀价值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简单地培养出一些只具有工具理性的机器。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受市场需要和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不乐观影响,不少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过分强调了人才的实用型,严重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忽略了高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必须实现根本转变,既要注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又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
3.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这些年来,市场经济已经在我国基本确立,市场意识、经济意识和竞争意识等已经深入所有社会成员的头脑。但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至上、片面崇尚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等也已经极大地成为了我国科学发展的阻碍。在这个时期,社会极大地呼吁人文精神,呼吁人们之间的人文关怀,呼吁终极关怀。高校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必然会造就一大批具有反思和批判和人文关怀的人,形成一股合力,消除“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并影响全社会人文精神的构建。
二、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相对缺失的现状及原因
1.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简述
一是知识体系构成的实用化倾向明显。受就业形势的影响,也受教育被功利性理解的大环境影响,不少大学生都倾向于选择和接受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从历年高中生填报高考志愿可以看出,自愿选择人文学科没有多少;从高校学生对大学各门课程的兴趣和上课积极性来看,英语、计算机和经济类等课程,普遍受到学生重视,而一些基础学科,被许多同学认为是为了拿学分而不得已修的课程。这样一来,学生的文、史、哲、法、艺等学科知识贫乏。即使是一些人文专业的学生,也把“修养”放到了一边,仅仅停留在人文知识学习的层面,而忘却了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培植人性”,是培养人文精神,培养对社会、对人民、对自己从事的事业高度负责的一代新人,完善的人。
二是价值观的功利化和自我倾向突出。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加之大学生又常因心智处于发展阶段而易产生出困惑乃至是迷茫。表现在对待价值观和人生追求上,一些大学生以为大学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拿文凭,找好工作,功利性相当强;在择业时过于趋向大城市,实惠行业;在人际交往时也习惯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甚至包括与老师交往也带有很重的功利性考虑;在人格上缺乏独立性,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缺乏应对各种挫折的技能和心理素质。另方面在处理个人、集体乃至国家的关系时,自我意识非常强烈,自我倾向明显;在道德责任意识方面,心态浮躁,对社会的终极关怀表现淡漠。
三是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不少的问题和缺陷。由于生活环境的好转,以及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进入大学校园,当代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人际交往能力不高、学习和就业存在困难、恋爱引起情感波动、人格养成存在不足已经成为困扰大学生的四大心理问题。在这些学生身上,表现为意志力不够,情绪不稳定,言行不理性,容易冲动偏激,对挫折和压力的忍受力、持久力不强,很容易感到生活无目的、无价值、无意识,心态失衡、个性扭曲等问题日益突出。
2.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解析
任何问题的产生都是许多因素综合出现的结果。在导致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不高的诸多原因中,当前的社会环境和高校的教育模式、方式以及大学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是主要原因。
一方面,自文艺复兴以来,启蒙运动将人类从神秘力量解脱出来并且赢得对自然界的控制。从那时起,工具理性(科技理性)开始占据统治地位。这种直线型的思维方式尽管在西方受到不少思想家的批判,但对于刚刚开始现代化进程的中国来说,却有某种必然性。中国改革开放30来年时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让中国人对自然科技的神奇力量充满着崇拜。结果,人文学术与人文知识分子的作用被贬抑,人文学科被排挤。大学生同样重理轻文,尤其轻视那些不能带来立竿见影实效的长线专业如人文科学。
另方面,在科技理性的影响下,教育在不少人的眼中,异化成了国家和社会保稳定的工具,异化成了为大学生日后找个好工作的工具。这样一来,高等教育必然首先要将注意力集中于市场,集中于学生的就业,集中于学校的维稳,相反,其内在的价值却被忽视。而自小学开始到大学的应试教育风气的存在更是加剧了这种倾向。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只注重升学考试内容的学习,严重影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育。在大学阶段,虽然应试教育的模式不再复制,但各种考证、各种过级考试依然存在。再加上现在公务员、事业单位包括教师岗位基本实行的是逢进必考,而考核体系的纯量化,就更驱使大学生们将自己训练成考试机器,与考试无关的隐性的人文精神的养成基本被放弃。
再方面,即使在这些为数不多的人文学科教育教学中,其教学内容也是相对狭窄,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为例,长期以来,高校过多地强调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工具性价值或者说是社会价值,包括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重视其即时的、显性的泛政治功效,忽视其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对健全人格、完美人性与素质发展的作用,忽视其长期的、本质的塑造人的功效,表现出明显的工具理性和工具论的倾向。有的教育者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经验操作层面,将大学生复杂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的提升和问题的解决简单化、形式化和表面化,忽视人的差异性和个性教育。
三、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与提升的路径
1.高校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教育者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前提。首先,高校要立足于学生长远的、终身的发展,树立与现代教育特点相符合的以育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高校的教育不仅仅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劳动工具,更是为了丰富他们的知识,开放他们的思维,拓宽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经过教育能在更高的境界与层次上正确把握自身的价值。只有通过这种教育,大学生才能摆脱那种短视的成才理念,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身。其次,高校还要改变过去过于强调专业知识的做法,从思想理念上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摆在更高的位置,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以培养人文精神为宗旨,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注重提升人的理想、情操、道德的完善和提高。
2.建立科学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教育机制
目前,高校专业课的教学一般占据学生的学习时间都在大部分即60%以上,而且非常受学生重视。如果把这部分学习仅仅看成是纯专业性的,我们就会丢掉这块人文教育的阵地,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就难以深入,也难以持久。因此,高校要重视发挥各专业学科的育人因素作用,要寓人文精神于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通过教授专业课程,让学生从中体会和感受人生的内涵,从而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其次,高校还要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尽可能开发学校的人文课程,增加人文课程的设置。各级学校要改变目前高校对大学人文课程的设置并未引起重视的现象,提高人文教育的地位,以必修课的形式,着重进行公共基础理论教育。同时,也要采取各种措施鼓励相关教师开设人文学科选修课,扩大人文学科对学生的影响和吸引力。学生可以通过选修课来弥补知识的缺陷,加强学科间的渗透。
3.重视教育者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
改革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大学教师是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主导者和先行者,他们的水平决定着专业教学的质量、办学水平和学生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综合实力。因此,高校教师不仅需要有渊博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科学研究能力,精湛的教学艺术,还需要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教师要身体力行,让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品德、坦荡的胸怀、良好的性格去渗透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时刻感受教师的关爱和尊重。教师要提升人文素养,增强人文底蕴。要加强人文学科的学习,包括文学、历史、哲学、地理等,不断吸取中外文化的精华,并自觉运用在教学中,“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让教师丰厚的人文知识,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并深刻感染学生的灵魂世界。
4.优化大学生人文精神塑造的外部环境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大学生良好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人人参与,为高素质人才的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和优良的环境。作为政府,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坚决取缔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经营性娱乐活动场所,及时处理侵害学生合法权益、身心健康的事件和影响学校、社会稳定的事端;从全社会来讲,整个社会各个阶层都要重视培养良好人文素养的氛围,在公共舆论的领域内要鼓励电视、电影、报纸等大众媒体严肃地负起推进提升人文素养的责任;大学是社会的良心和知识的圣殿,所代表的是一种促进社会变革和前进的积极文化。高校的本质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努力营造出高品味的文化氛围,让学生身处其中,感悟、理解、思考,从而净化灵魂,升华人格,把正确的做人做事之道渗透到灵魂当中。在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的配合下,大学校园必将成为莘莘学子增加学识、提升人文素养的理想场所。
综上所述,人文精神作为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作为人的现实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在人全面发展的素质结构中占据着核心地位。缺乏人文精神的大学生是浅薄的,没有厚重感的。当代的大学生只有努力增强自己的人文精神,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才能在实践中有效地发挥作用,真正成为一名既具有科学精神又具有人文底蕴的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任永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素质教育论坛(上半月),2008(9)
[2]郑丽.孔子人才培养观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启示[J].价值工程,2011(11)
[3]李成龙.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欠缺与综合素质低下辩证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2(18)
[4]李成龙,冯东山.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15)
篇6
关键词:艺术设计;人文素养
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比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从而自主学习,自主的对知识进行永不停止的探求,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内在素质,感悟人文精神的实质。艺术设计专业的每门课程中都能挖掘出蕴涵丰富的人文精神,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的培养贯穿于课程的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艺术设计专业课对学生人文素养养成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一、在专业课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素养渗透
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应该对知识点进行多点的扩散联系,探求其深厚的文化渊源,对其发展的背景、知识的产生、发展的历史、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深入探究,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人文知识学习的意义,理解学习的价值,学会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增强学习的兴趣。
1、《创意设计基础》课程课堂实验研究
审美感知力是艺术创作活动的缘起,没有艺术感知力就没有艺术活动的本身。课题组在《创意设计基础》课程的设计讲解过程中,并没有从平面设计枯涩的理论、步骤、方法入手,而是通过对经典作品的感受和解读来引导学生进入艺术的殿堂,经典的审美标准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品格,而经典艺术作品是把握艺术标准和艺术观念的最直接手段之一,课堂设计筛选了多幅大师的能代表审美标准的经典平面设计作品用以展示,目的在于研读经典所展示给我们的技术规范体系,将使难以把握的审美标准转换为可以具体操作的认知过程,并以此来调整学生的审美品格和对设计的兴趣。在讲授平面中的色彩应用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告知学生色彩搭配的原理,常用的搭配方法,而是先给学生展示里一套红黄蓝三原色构成的设计作品,让学生从中发现色彩的美,从而引出,荷兰著名画家、非具象绘画的创始者之一蒙特利安以及该画家著名的色彩设计理念,蒙特利安的艺术造诣对后代的建筑、设计等影响之大,是我们当代人不容忽视的。学生会自然而然的去了解这个艺术大师。同时教师也会布置一些课下作业,让学生学会搜集素材,培养其多欣赏、多评价的习惯,加大自己的素材量,为将来的设计打好基础,能够为我所用。
2、《环境景观设计》课程课堂实验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与传统园林艺术、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古老东方强调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园林艺术,无不是对美与和谐的人文精神的追求,这对处于人文精神失落的物质时代的人们来说,是一个永远值得学习、借鉴的宝库。因此,开设环境艺术设计课时,在讲解了基础知识之后,重点讲述了环境艺术设计应该如何向传统学习、向历史学习,并作了相应的实验。
首先讲述传统园林艺术的特色,将东西方的园林艺术进行了比较,然后将重点放在对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色的讲述上。首先讲述农耕文明、儒释道文化、风水文化造就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思想基础。随后配合图片讲述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讲求自然、追求意境和诗画情趣等等的艺术特色。为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情绪,又不失时机地讲了一些与园林艺术相关的如梅妻鹤子、岁寒三友等人文典故。课下学生对上课内容很感兴趣,主动要求老师能不能再深入讲解。
在讲授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色之诗情画意时,课题组也进行了设计、实验。如何能够让学生去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人文艺术情境呢?教师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通过幻灯展示给大家,让同学们根据该作品展现的意境设计空间构成。教师将文章的创作背景、大意进行了介绍,让学生从作品中去领悟王羲之散文的洒脱、流畅,以及文章饱含的作者对人生的哲理与思考,这种独特感悟真切如画的展示了出来。学生在思考片刻之后开始了草图的绘制,并在规定时间内做出了设计,无疑,设计作品出现了好多机械的仿古,但是学生已经开始迈出了可贵的一步,他们深刻体会到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原来如此有价值,从古代文化那里我们可以吸取可以为我们这个时代所用的精神,可惜平时这方面的训练太少了,文化底子薄弱。在进行二次设计时,进步非常明显,题目不变,学生开始自发的在课下搜集资料,作品中能让人们在潺潺的流水声的设计中去诵读千年诗篇,抒发怀古幽情,感受人生哲理。这种独特感悟使学生在欣赏古人佳作过程中不自觉的去体验作品带给他们的人文精神感知,感受蕴含其中的人生哲理,课程的设计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受到了学生的好评。
二、专业教育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主体积极性
专业教学中对人文知识的传授、人文精神的渗透的最终目的还是要通过学生自身进行内化和吸收,进而形成一种稳定的、基本的、内在的个性心理品质并通过其志向,道德,修养,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外显出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第一,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著名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谈自我教育:“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自我管理能够让学生看到自身的价值所在,在自我管理中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理性处理自身的情感、意志等问题,学会成长;自我管理还能使学生体会到强烈的存在感和社会责任感,这对他们正确的价值观的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良好的品德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注重学生自我学习。大学的教育不能和高中一样让学生接受学习,而应该是主动学习,自我学习。如教师在课堂中应扮演项目和技术指导的角色,给课堂营造一种平等、融洽、畅所欲言、相互学习、相互指正的氛围,便于各种人文知识的内化,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水平。在教学的组织上,安排能够引发学生兴趣的、引发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问题,并留给学生发挥想象力与思维活动的空间,给他们课下探索的兴趣和空间,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一种自我激励、主动探索知识的学习常态。
三、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技能大赛反应了相关行业企业对岗位的要求,通过技能大赛这个平台,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意设计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赛促练,以练促学,学生能够通过比赛去发现和认识的自身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补学补差;通过组织、备战技能大赛,学生的眼界得到开阔、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然会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职业技能大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参加技能大赛往往会以团队的形式出现,团队协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团队成员间的团结互助合作精神和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2]孙雪梅:《谈艺术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艺术教育》 2009年第 8 期.
篇7
1.医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欠缺
我国的高中阶段实行文理科分班,理科生主攻数理化,而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人文书籍阅读较少。加之,受我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政策的限定,医学院校主要以理科生为主,导致医学生人文素质先天有所缺陷。同时,由于教学理念的偏颇,我国医学院校未能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人文学科的重要性,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存在“重专业,轻人文”的现象,即强化医学专业教育,而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课程只能作为辅助课程,性质大多为选修课程,且仅占总课时的1.71%。而西方国家的医学课程主要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和医学三大类构成,其中德国的社会人文科学课程占总学时的20%,美国20%—25%,英国10%—15%。我国医学教育中缺乏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从而导致了医学生总体人文素养不高,造成了医学生普遍缺乏人际沟通能力和奉献精神,对患者缺少人文关怀。
2.人文素养教育模式单一,缺乏人文知识的实践性教育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教育模式,仍然以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为主,还停留在课堂讲授和理论灌输,缺乏人文素质培养的实践体系,使学生只是学到了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却难以将人文知识内化、升华为人文素养。理论知识只有运用于实践才能真正被掌握,医学人文教育的重点应该是让医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患者除了医疗技术之外的人文需求,感悟医学人文服务的内涵。而我国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理论和实践脱节,使医学生对人文知识在医学中的渗透、应用只停留在感性认知的浅表层次,使其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缺乏人文服务的真正意识和实际行为。
二、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途径
1.转变观念,优化课程设置,重视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
观念是行动的指南。医学院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是培养高质量医药卫生人才的需要,抛弃过去“重专业,轻人文”的传统教育理念,优化课程结构,提高人文课程的比例。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如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等人文科学课程,把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与医学专业知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医学生有一颗“大慈恻隐之心”,培养在医学技术中凝结对人类生命尊重与关爱的人文精神,真正关心病人的痛苦,做到情理交融,用自己的博学与专长治愈患者。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
良好人文文化氛围对医学生人文教育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作用,创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是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一是修建校园人文景观,如在校园放置医学生誓言碑、李时珍雕像,在教学楼张贴医学名人的图像、古今医学名言警句,让学生置身于人文环境中,在潜移默化中进行隐性教育。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各种情调高雅的学术活动,如人文素质专题讲座、人文艺术节、中国古典文学赏析等,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三是充分发挥学生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调动学生社团的创造力,鼓励医学生建立如文学、书法等人文社团,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娱活动。通过以上这些丰富的校园活动,优化校园环境,使医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
3.加强医学人文实践性教育,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
篇8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医学模式;重要性;综述
近年来,我国的医学发展呈现出社会化的趋势,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模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开始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尤其是“生命科学”这一名词的提出,使医学与生命科学联系密切、相互作用,人们开始重视人文素质在医学中的重要作用。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乃至世界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因此,必须顺应当前医学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法律知识,打破传统医学弊端的壁垒,进而促进我国医学教学的有效发展。然而近年来,我国医学发展状况不容乐观,由于医生的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素质低下,一些医患纠纷所带来的惨痛代价让我们难以承受,加上网络、媒体的大肆宣扬,引起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这些现状对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医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当务之急、大势所趋。国内外学者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将从人文素质在医学发展中的重要性、要求以及教育途径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现综述如下:
一、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主要体现在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两个方面,同时这也是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张宏[1]认为:我国当前的医学教育模式要求必须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学人才,除了专业的医学技术水平,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人文素养。医学技能固然重要,然而人文素质却是对一个人责任心、爱心、耐心的综合体现,只有实现两者的结合,才能使医学生形成积极的认知,承担起救死扶伤的责任。杨晓东、马雪梅、孙云晖[2]等人认为:近年来我国的医学模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已经被时代摒弃,开始注重对医院服务质量的提升,对病人的关心和照顾,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因此,我国的高等医学院校开始注重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余天雾、李静[3]等人认为:当前的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社会医疗纠纷案件频繁发生,这大多数是由医患矛盾引起的,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必须对医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进行深入思考,分析我国当前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再结合现有的临床医学经验,提升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不仅是我国医学模式转变的需求,也是病人的文化、情感、健康的需求。吴珊珊、李艳艳、李微霞[4]等人认为:我国目前的医学生选拔与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校园文化体系没有建立,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还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法律维权意识淡薄,法学课程与医学课程缺乏有效地链接。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这一方面能够帮助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医学生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使其爱岗敬业,为患者着想,丰富其自身的内涵;另一方面能够对当前社会的医患矛盾起到一定的缓和作用,缓解医患纠纷频发难题,进而使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医学模式转变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
所谓医学模式,主要是指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我国医学的一些基本观点与思维方式,它与社会经济、政治相适应。而经济政治的发展反作用于医学模式,创新医学模式才能适应经济政治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我国的医学模式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郭瑞[5]认为:我国近代医学模式基本上是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它主要致力于对传染病、寄生虫病等疾病的控制,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然而,新时期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优胜劣汰的社会存在法则,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将疾病作为中心,医生起到主导作用,身体上的疾病得到了有效地控制,患者的心理却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仅仅以技术为中心难以满足社会对医学的发展需求。医患关系变的单一且冷漠,且与利益挂钩,忽略了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对患者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加重了治疗负担。因此,必须针对当前社会的发展实际,对患者要兼顾疾病与心理的关怀,顺应当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要求。卢书明、李春艳、李艳霞、路岩、段志军、杜建玲[6]等人认为:很长时间以来我国的医学教育主要侧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力度不够。这导致一部分医学生对现实利益过于看重,缺乏对病人的人文关怀,缺乏医学生应该具备的人文素养,不仅对医患关系认识不到位,而且还缺乏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对待患者更是缺乏耐心与同情心,对患者提出的问题持不严谨态度。医学生难以明确自己和患者的权利和义务,不能用法律的天平来衡量自己及其患者的行为,医学生的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是医患关系缓和的强有力的保障。医学生应尊重法律,从法律层面去考虑医患问题,用职业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会增加患者的信心,使患者增加对自己工作的认同感,对患者基础的问题细心讲解,保障患者和医生之间的信息的对称,解除医生的后顾之忧。有了法律的保障,医生才会放心大胆投入到治疗工作之中,减少不必要的医患纠纷的发生。法律素质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文素质,为医学新模式的产生提供了前提和可能。而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生能够综合社会、心理、生物等多种因素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分析,这也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彭恩胜、傅琛[7]等人认为:人文素质体现了一个人的知识素养与外在表现,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一定要将人文素质作为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这对医学生来说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首先,要将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要求医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的医学知识与医学技能,更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实现全方面的发展。其次,当前的医患关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医院与患者之间成了一种平等的主客体关系。只有具有人文素质底蕴的医生,才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全方面的关注患者,使医患间形成和谐、良好的关系。最后,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的医学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只有完善医学生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使我国的医学教育走向国际化的道路。邱晓霞[8]认为:当前的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生的法律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医患关系紧张,“医闹”问题加剧,因医疗事件产生医患纠纷甚至走上法庭的现象逐年增多,引起社会的恐慌,这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必须加强对医学生的法律知识的培养,提升医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这样能够使医生在医院工作中能够知法、懂法、守法,为人们提供优质的服务质量,有效改善医患关系。
三、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针对我国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必须对其进行强有力的、有效的改革。彭恩胜、傅琛等人认为:我国的大多数医学院校缺乏具有专业医学知识结构的资深教师团队。即使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却缺少人文素养教学方面的能力,造成了医学生专业医学技能与人文素养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不能够满足当前的医学模式的实际需要。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医学知识与人文素养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打造出一批强有力的教师队伍,使其作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动力基础。陈芳、赵海录[9]等人认为:在未来的几年里,将会有50%左右的医学生从事医疗服务,为了使这些医学生能够顺利上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必须为他们提供充分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亲身感受、体验,学到一定的医学技能,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这种实践效果远比单一的课堂知识的学习更为有效。把传授法律道德知识与法律的实践结合起来,老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知识维护自己及其患者的合法权益,切勿使学习的法律知识流于形式化、表面化。把法律的意识贯穿于对医学生教育的方方面面和课程学习的始终。孙鹏、刘诗权、胡智昕等人[10-12]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与道德认识。因此,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此促使教师转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而忽视法律等人文素质的教育模式,促使医学生在举手投足间将法律作为行为准则,转变为内在的道德,为以后成为医务工作人员打好基础,做好准备;开展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主题的知识讲座、演讲比赛以及话剧大赛等活动,使医学生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请法律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分析具体的案件深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促使医学生学会将法律知识与医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有的放矢。教师更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使医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理念,不为外在的物质条件而转移,进而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巩建鹏、李燕琼[13-14]等人认为:要想使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充分的提升,就必须加强医学生的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将医学生真正置身于医学活动中。这一方面能够提升医学生的专业医学技能,另一方面能够使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四、结语
综上所述,注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对于医学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当前医学模式转变的内在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外部要求。因此,学校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育模式,不断改进教育教学体制,丰富教育形式,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改变医学生法学知识不足的局面,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医学生能够适应当前的医学模式,为人们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宏.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18):51.
[2]杨晓东,马雪梅,孙云晖,等.构建新医学模式下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11):1537-1538.
[3]余天雾.探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4,(14):160-161.
[4]吴珊珊,艳艳,李微霞.独立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分析与对策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36-38.
[5]郭瑞.新医学模式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视听,2012,(6):67-69.
[6]卢书明,李春艳,李艳霞,等.临床教学中强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3,(4):441-444.
[7]彭恩胜,傅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境遇与发展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3,(21):65-67.
[8]邱晓霞.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方法探讨[J].医学信息:内•外科版,2009,(8):757-759.
[9]陈芳,赵海录.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路径思考[J].神州,2014,(5):49-50.
[10]孙鹏.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2.
[11]刘诗权,毛业波,唐国都.新医学模式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及途径的思考[J].内科,2013,(1):79-80,101.
[12]胡智昕,曾娟.新医改背景下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青年时代,2014,(14):62-63.
[13]巩建鹏.医学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及学生人文素质情况调查报告[J].科技创新导报,2015,(17):246-247.
篇9
关键词:人文素质 医学生 教育困境 突围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c)-0138-01
医学生的医术与其人文素质的高低具有直接关系,同时医学生人文素质也是其医德的体现形式。而就现代医学教育发展来看,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其内在要求,而对于医学学科的发展而言,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则是其必然要求。而目前尽管已经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引起了一定的重视,但还没有真正的在实际中贯彻落实。因此,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以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为重点,更新其观念,注重师资队伍人文素质的不断提高,加强研究医学人文学科,对教材课程体系逐步进行完善,使其更加合理化,为人文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等。
1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困境
医与仁术相通,大医精诚,只有把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到一起,才能充分的融合医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把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出来。近些年,我国医学院校通过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不断探索,已经获得显著成就,但所面临的境遇,依然处于尴尬的状态。
(1)认识上逐步重视,但贯彻落实不到位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也获得长足发展,把人文精神渗透到医学中,注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国内外医学教育界已经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在医学教育中,重视人文教育的理念越来越强烈。但是,在实际贯彻落实时,医学从业者却没有给予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相应的地位,公众也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医学人文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欠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的有效措施和方法,人文素质教育已经走入边缘化境地。
(2)教师队伍庞大,但不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
目前,医学院校教师总体数量较多,师资力量也不足,但在医学院校中,较为严重的是医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脱节,对各自的重要性进行强调,是基本的状况。而两个学科教师不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这是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主要变现为,人文社会科学教师对医学知识不明白,而医学专业教师匮乏人文知识。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的教师都是学文科的,医学知识不足,因而在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中,融入现代医学是很难的事情,出现文医分离的现象。而医学专业教师多数都是学理科的,对人文素质教育不太重视,只强调专业学习,造成医文分离。教师不合理的知识结构,对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必然产生负面的影响。
(3)职业理想良好,但人文精神缺失
医学的人文精神注重求善和求美,要求不仅要对患者身体进行尊重,还应对患者的心灵应给予高度关注,注重在医学中实现人性化。广大医学生把满腔期待都融入到学习中,希望通过医学教育手段,提升自身素养,通过人文活动锻炼自身。然而,目前多数医学生人文精神普遍匮乏,有关文、史、哲、艺术等知识不足;医德和社会责任感匮乏,团结合作精神欠缺;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他们过于注重钱的作用,蔑视崇高,追求庸俗,他们认为这就是时尚,过于注重钱的作用,是这些学生人文精神异化的表现。
2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突围策略
就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应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加强,这对高素质医学工作者的培养极为重要。同时医学社会价值的实现也离不开人文素质教育,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并给予高度的重视。
(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医学人才全面素质教育思想
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对于人文素质教育,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对其重要性与迫切性给予高度认识;其在医学人文社会学科的重要性,对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人文关怀精神的重要性,都有给予充分的了解;对传统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需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把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融合到一体,并结合医学与人文教育。转变学生对专业教育过分注重的观念,引导其向综合素质发展。在对医学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时刻重视人文素质的渗透,将人文素质教育作为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加强研究医学人文学科,创新课程体系
就我国传统的医学人文学科来看,其个方面都还处于起步阶段。而研究与建设医学人文学科,是对这种现状进行改变的必要举措,在医学教育的教学计划中,需要纳入人文社会交叉学科课程。创新课程体系,深化人文教育功能,从而使医学教育更趋于完整。例如:把人文类课程的课时加大,在必修课中纳入人文类核心课程;对学科界限进行弱化,注重在专业课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让专业课教师参与其中;重点抓好交叉学科,对现有课时和上课形式等给予适当调整。这需要学校领导具备勇于创新的精神,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
(3)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重塑教师人文精神
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包括教师的人文精神和素质。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加强的首要问题,就是针对现有教师的实际情况,注重把其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提高上来。学校应当给予人文素质教育学科优惠条件,为其功能作用的充分发挥,营造良好的氛围。而把医学院校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最佳举措,就是把教师医学人文专业学位教育工作当重点来抓。
3 结语
就总体来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加强,是现代医学模式适应医学生教育新要求的必然举措,是贯彻“以人为本”思想观念的具体做法,是与全面发展要求保持一致的有效途径。该工作具有系统性,需要经过多个环节以及多个部门的参与和配合,同时我们还要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寻找最佳途径,以真正提升提高医学院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 曾.浅议新时期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医学教育探索,2008(11).
篇10
在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下,我国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医疗纠纷不断发生,医患矛盾已然成为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造成医患纠纷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是不容置疑的时,医务人员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是一个重要的诱因.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就是由于医学观人文教育的缺失,在医学教育中,注重人文素养教育既可以提升医学生的综合素养,也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渠道.本文主要就新医学模式下医患关系现状及其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关系进行探究.
关键词:
新医学模式;医患关系;医学生人文素质
新医学模式对于医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不仅需要医治患者的疾病,还要注重调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要满足这一要求,医务工作者必须要将人文关爱融入到日常工作中.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是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一个前提条件,而医学生的沟通能力是一个重要前提,在高等医学教育活动中,需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为出发点,这不仅仅是时代的发展需求,也是医务工作者的职业发展需求.
1文献综述
在时代的发展下,医学模式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在西方发达国家,非常注重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在1892年,美国人阿莉提出“对于医学生要注重文科教育”,在1982年,美国医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会明确指出,在医学生的教育活动中,必须要将人文科学教育融入其中,以此来促进医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1984年,美国医学院协会也提出,在社会发展的新阶段,需要的是兼具人文基础与社会科学知识的医生,这也给医学院校的教育指明了方向.在英国的医学教育中,强调在专业教育的同时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实现两者的渗透.在日本和法国,也非常注重医学生人文素养教学,并将人文社科知识融入到医学教育中.在我国,直到上世纪末,才将人文素养融入到医学生教育中,各个高等院校纷纷与综合性大学合并,希望可以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来更好的为医学生提供人文素质教育,但是关于如何实施,还处在探索阶段.虽然我国学者针对医学生人文素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内容繁杂,措施的探讨不全面,缺乏个性化的分析.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来探索新医学模式下医患关系的变化,针对现阶段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情况提出相关建议.
2新医学模式下医患关系现状
在社会的进步与人们收入水平的提升下,人们对于医疗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医患冲突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导致医患纠纷的产生原因非常复杂,包括医疗体制问题、医疗机构管理人员、患者期望过高、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等等.研究显示,大部分医疗纠纷的发生首要原因并非医务人员技术操作的问题,而是部分医务人员没有“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人文素质,在以后的医疗纠纷之中,由于沟通问题造成的纠纷占比达到了40%以上.
2.1医疗保证制度不完善就目前来看,我国对于卫生部门的投入并不多,医院的经营都是自负盈亏,尤其是民营医院,问题尤甚.由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管理分会的《中国民营医院发展报告(2014)》显示,我国民营医院数量由2005年底的3320家,一路攀升至2013年底的11029家.近十年间数量增长超过两倍,与公立医院的数量差距不断在缩小.但民营医院整体规模仍然偏小,服务能力不强,有86%的医疗机构床位数不到100床;民营医院的门诊量和住院量只占总量的10%多.为了创收,医院采取了各种名目,不仅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也导致医患纠纷的产生.
2.2来自患者方面的原因①患者缺乏必备的医学知识,对于治疗的期望过高;②患者心态方面存在问题,一方面不信任医务人员,另一方面却不得不依赖医务人员;③患者非正常的就医行为,如不遵医嘱、隐瞒病情、夸大病情、虚假求医等等;④患者或者患者亲朋好友的越权干预问题.2.3由于医院产生的因素①医院管理制度落后:缺乏科学系统的监管制度,如诊疗程序不科学、乱收费等等;②医务人员自身的问题,由于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部分医务人员心理失衡,收受红包,滥用处方;③举证倒置的问题,部分医务人员为了降低风险,为患者过度检查,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④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问题,部分医务人员缺乏必备的人文素养,“见病不见人”,过度依赖医疗设备,忽视了患者的心理需求.
3新医学模式下医患关系现状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关系
人文素养就是人在人文方面需要具备的综合品质,长久以来,医学院重专业教育,轻人文教育,导致医学生缺乏过硬的人文素养,如无“爱伤观念”,对患者不负责;自私自利,没有团队精神;在诚实守信上表现欠佳,文字功底与交流技巧薄弱,无法与患者进行有效交流.在新医学模式下,医患关系不容乐观,虽然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但是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医务人员缺乏必备的人文素养.如“,陕西富平产科医生私卖婴儿案”,正是由于涉事者缺乏基本的良知和人文素养制造了这起骇人听闻的跨省拐卖婴儿团伙案件,可见,在医学院中,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刻不容缓的.对于医学生的教育,要在其全面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的有机结合,让每一个医学生都可以成为有仁爱之心的“白衣天使”.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可以让其在日后的临床实践中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对于促进医疗机制的深化改革,培养卫生事业接班人有着积极的意义.
4新医学模式下如何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4.1借鉴西方医学培育目标西方医学从发展开始,其教育目标就在不断的进行着改革,在1998年《爱丁堡宣言》的提出,可以说是西方医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宣言》中提出“医生不仅要为患者治疗疾病,更要成为一名专业的倾听者、观察者”.在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CharlesBoelen提出关于“五星级医生”的相关概念,强调医生应该成为一名“健康知识传播者”、“医疗保健提供者”、“社区健康倡导者”、“保健方案决策者”、“健康资源管理者”,在医学模式的发展下,这一理念受到了各个国家的认可.中华医学基金理事会成立了国际医学教育研究会,研究会针对医学教育的要求进行了新的说明,强调医学教育不仅仅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培养,还要加强学生职业价值、职业伦理道德、信息管理能力、沟通技能、医生职业行为与态度,群体健康以及卫生系统、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等多个指标上.其中,科学基础、职业价值、群体保健、临床技能的培养是核心内容.在未来,我国可以积极借鉴西方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将医学生的培养内容细化,不仅要让他们掌握丰富的临床操作技能与医学知识,还要掌握关于心理学、伦理学上的知识,锻炼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实现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的有机统一.
4.2制定医学人文精品课程各个医学院校需要致力于医学人文精品课程的打造,以评促建,在精品教学课程的打造中,需要关注几个问题:①抓好精品课程实施方案与评估指标,为医学人文精品课程的开展提供科学的制度保障;②注重教材的建设,编写出符合人文教学需求的特色医学教材,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贴近日常医疗模式;③应用多元化和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改革传统教学手段,将案例分析法、讨论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应用到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学中,启迪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自主答疑的能力,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如投影片、网络教学片、投影模型、电子教案、多媒体CAI课件等等,都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辅助手段.
4.3利用心理教学培养沟通能力在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下,对于人的健康有了新的定义,一个健康的人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健康,更要有着健康的心理,在医学教学中,既要让医学生了解疾病的本身,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因素.此外,在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之后,在工作强度、人际关系以及医疗环境的改变下,他们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也需要得到及时的心理辅导.此外,在医学生的教育中,不仅要帮助他们掌握娴熟的医疗技术,还要用理性的思维、冷静的头脑与善良的内心面对工作,既看病,又医人,做到《黄帝内经》中提出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为了达到这样的培育目标,让每一位医学生都可以了解患者内心的所想、所需,可以采取换位思考的教学模式,利用多样化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人文素质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并积极将其践行到实践活动中,肩负起一个白衣天使的重任.
5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