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范文

时间:2024-03-19 17:41: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

篇1

关键词:网络舆情监测引导;Web数据挖掘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8—0227—03

一、时代背景

互联网时代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空前伟大的技术革命时代。现代信息技术、通讯传播技术、网络技术等众多现代化的传播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互联网广泛性、即时性、开放性、共享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及丰富多彩、方便实用的应用形式决定其日益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阵地,网上热点层出不穷,网络舆情对国家事务、公共事务决策的影响力也日益加大。历史原因曾使中国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国内关于舆情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迫切需要提升与之相应的理论和技术支持。舆情分析与监测是信息深加工,以往“剪报”式低价值粗加工的信息服务,虽可按主题范围搜集,但提供的结果仅局限于单一的信息内容,传统的单一线性收集方式已不能够满足人类大脑发散思维的需要。

二、网络舆情监测引导的技术支撑

在浩瀚的网络中,政府如果仅仅依靠人工完成网络海量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是不现实的。而Web数据挖掘能快速、准确的获得有价值的网络信息,利用历史数据预测未来的行为以及从海量数据中发现知识。它克服了普通数据库管理系统无法发现数据中隐藏的关系和规则及根据现有数据预测未来的弱点。Web数据挖掘的出现为自动和智能的把互联网上的海量数据转化为有用信息和知识提供了条件。可有效地从Web获取并分析相关舆情,达到监测、辅助决策和引导的目的,为网络舆情预警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一)Web数据挖掘

Web数据挖掘由传统数据库领域的数据挖掘技术演变而来。数据挖掘是指从大型数据库的数据中提取出人们感兴趣的、可信的、隐含的、明显未知的、新颖的、有效的、具有潜在用处的信息的过程[1]。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数据挖掘技术被运用到网络上,并根据网络信息的特点发展出新的理论与方法,演变成网络数据挖掘技术。Web数据挖掘是指对目标样本进行分析提取特征,以此为依据从Web文档和Web活动中抽取人们感兴趣、潜在的有用模式和隐藏的信息,所挖掘出的知识能够用于信息管理、查询处理、决策支持、过程控制等方面。

根据挖掘对象的不同,可将Web数据挖掘技术分为三大类[2]:Web内容挖掘、Web结构挖掘和Web使用挖掘。Web内容挖掘是指从Web上检索资源,从相关文件内容及描述信息中获取有价值的潜在信息。根据处理对象的不同,Web内容挖掘分为文本挖掘和多媒体挖掘。Web结构挖掘的目标是Web文档的链接结构,目的在于揭示蕴含于文档结构中的信息,主要方法是通过对Web站点的结构进行分析、变形和归纳,将Web页面进行分类,以利于信息的搜索。结构挖掘的重点在于链接信息。Web使用挖掘是从服务器访问日志、用户策略、用户对话和事物处理信息中得到用户的访问模式和感兴趣的信息,利用这种方法,可以获知Web使用者的行为偏好,从而预测其行为。

(二)Web挖掘过程

Web数据挖掘依然遵循数据挖掘的研究思路,挖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数据收集、数据预处理、模式发现和模式分析(如图1所示)[3]。

1.数据收集。网络信息的收集是网络舆情监测的源头,其广度和深度决定了监测效果。对于明确主题的舆情信息采集,可以采用搜索引擎方法。由于各个现存搜索引擎索引数据库的构造方法不同,其索引数据不尽完整,所以应将多个单搜索引擎搜索结果进行整合、调用、控制和优化。搜索中可以以宽度优先、深度优先或启发方式循环地在互联网中发现相关信息,可将网络空间按域名、IP地址或国别域名划分为独立子空间详细搜索;或以信息类型为划分,如HTML格式、XML格式、FTP文件、Word文档、newsgroup文章和各种音、视频文件等。舆情信息检索结果可按不同维度展现,包括按内容分类、舆情分类、相关人物、相关机构、相关地区、正负面分类等。每个维度下把搜索结果自动分类统计展示,以便短时间内检索到精确信息。

2.数据预处理。因原始Web访问数据的文件格式是半结构化的,包含不完整、冗余、错误的数据,需进行提取、分解、合并,转化为适合挖掘的格式,保存到关系型数据库表或数据仓库中,等待进一步处理。数据预处理可改进数据质量,提高后续舆情挖掘过程的精度和性能。对采集到的舆情进行初步加工处理,如格式转换、数据清理、数据统计,对于新闻评论,需过滤无关信息,保存新闻标题、出处、时间、内容、点击次数、评论人、评论内容和评论数量等。对于论坛,需记录帖子的标题、发言人、时间、内容、回帖内容、回帖数量等,最后形成格式化信息。条件允许时甚至可直接对网站服务器的数据库进行操作。

3.模式发现。利用数据挖掘的算法可发现用户聚类、页面聚类、频繁访问页组、频繁访问路径等隐藏的用户访问模式。若在挖掘用户浏览模式过程中发现选择的数据或属性有偏差,或挖掘技术达不到预期结果,需根据反馈结果不断重复以上过程,通过数据挖掘,创建和更新用户模式库。模式发现可应用许多相关领域的方法,但需针对Web数据挖掘的特点做出相应的改进。

篇2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淄江中学学校发生任何级别的自然灾害、公共事件、社会稳定其他各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的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点。

二、工作原则

按照“见之于未萌、防止于未发”的要求,以“建制度、学制度、用制度”活动为抓手,强化问题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预警监测、分析研判和风险排查,增强风险管控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推动意识形态工作任落地见效,确保意识形态工作零失误、零差错。

三、组织机构

1.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机构。调整学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全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应急指挥的领导机构,在局党组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校支委会成员组成,成员由处室等相关人员组成。

2.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相关处室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意识形态风险监测、监管、搜集、整理工作。

3.领导小组工作职责。组织有关处室人员,统一对外口径,确定对外内容,通过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批驳谣言、引导舆论。

四、应急程序

坚持以正面导向为主,把握主动权,增强事件处理透明度,以疏代堵,具体程序为:

第一步∶发现舆情。舆情监控员通过“百度"“谷歌"“有道”等主流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含有“淄江中学”及淄江中学业务工作的相关信息,结合教体局预警提示,通过判断,筛选出相关舆情,记录其出处并分类(特别重大网络舆情、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一般网络舆情、影响较小的网络舆情),通过分类选择特重大网络舆情和重大网络舆情先报、早报,尽可能减少不良的影响。

第二步∶监测舆情。此项工作贯穿整个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发现舆情后网评员要时刻监测舆情发展动向,直至舆情平息为止。在监测过程中发现舆情恶化、影响面扩大等不良发展趋势时要及时上报局领导小组,以便及时有效地处理。

第三步∶快报事实。发现舆情后,舆情监控员要第一时间上报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较大以上网络舆情要上报区教体局。上报舆情要真实、客观,以保证会商措施更具针对性、适用性和处理有效性。

第四步∶会商措施。接到舆情上报后,学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要及时召开网络舆情应对会,会商出舆情处理措施。如为特别重大网络舆情、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要及时听取上级领导部门的会商措施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处理意见和建议,拿出最终处理措施。以便及时有效地对舆情加以引导和回复。

第五步∶形成通稿。经过舆情会商形成通稿,及时对舆情加以回复。

第六步∶正面回复。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舆情发生后及时根据通稿,通过适当进行正面回复。

第七步跟踪引导。对舆情回复后,舆情监控员要时刻留意舆情发展动向,发现对回复提出疑问或者质疑的跟帖后,要及时、细心地加以引导,如自己对疑问或者质疑不能正确引导或者不知如何引导时,要及时上报。上报后,经学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商后拿出一个合理的回复方案加以回复,从而实现对舆情的正确引导,直至舆情缓退、平息。

五、工作机制

(一)网络舆情检测

1.日常监测。将网络舆情监测作为一项日常工作进行,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一旦发现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负面舆情或重大的虚假舆情,及时反馈到引领导小组,为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提供社会舆情方面的信息支持。

2.突发事件监测。当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组织对网络舆情进行不间断监控,及时、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给决策者在较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二)网络舆情预警

1.制定危机预警方案,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以做到有所准备 ,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对症下药。

2.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加强监测力度。

3.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即与舆论危机涉及的处室保持紧密沟通,并建立和运用这种信息沟通机制。

(三)网络舆情应对

1.针对网上出现虚假不实报道,由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及相关处室及时采取措施,与刊登不实消息的相关网络媒体进行沟通,积极主动消除不利消息。

2.针对突发事件产生的网络舆情,及时汇集、整理、分析,及时与相关处室会商解决对策,及时做好与相关网络媒体沟通工作,在第一时间内发出官方声音,有效引导舆论,最大限度缩小突发事件产生的不良影响。

3.根据网络舆情反映事件的程度,由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对外权威消息,向公众澄清事实,积极加强正面引导,消除不利影响。

六、后期处置

(一)善后工作

网络舆情引导处置结束后,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相关处室负责关注网络上相关事件的舆情趋势。

(二)总结评估

网络舆情应急处置结束后,学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有关处室对舆情引导处置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对参与引导处置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责任考评,表彰先进,追究因工作不力、玩忽职守造成严重后果的相关领导和个人的责任。针对应急处置工作中的成功经验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进一步修改完善有关工作方案。

七、应急保障

篇3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

新媒体时代,网络成为社会舆论交锋的主要阵地,高校网络舆情成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1].针对这一点,对高校网络舆情加以有效引导,不仅影响到高校大学生的信息判断、行为习惯以及价值取向等,而且还为校园创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更好地维护校园秩序.

1高校网络舆情现状

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特定群体,具有文化水平高、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等特点.笔者采用发放问卷和BBS网站跟踪,两种调查方式相结合,从以下3点内容了解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首先是高校大学生对热点、焦点问题的关注;其次是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看法;最后是高校网络舆情对学生的思想及行为的影响.通过实际调查,对高校网络舆情现状的分析如下:

1.1大学生对热点、焦点问题的关注

问卷调查显示,网络已经与高校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密不可分.75%的学生每天上网平均时间超过了2小时,上网的内容除了查找学习资料和浏览新闻,更多的是购物、刷朋友圈、更新微博、玩游戏等.BBS网站跟踪调查显示,大学生上网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集中在学习交流、了解资讯、网购团购、休闲娱乐、竞技比赛、情感倾诉等方面.

1.2大学生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看法

对于国内外热点、焦点话题,或者网络突发事件的看法,参与调查的高校大学生表示非常关心并且会积极评论的占45.8%;表示关注但不评论的占43.8%;表示从不关注的仅占总比例的10.4%.因此,关注高校网络舆情,对于深入了解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人生观念以及行为方式起着重要作用.

1.3大学生思想及行为受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

高校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关键阶段,根据调查数据显示,7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高校网络舆情对他们的思想及行为产生了一定影响.他们的思想还不够成熟,缺乏对网络舆情信息的辨别力和对事物客观认知的判断力.网络传递的错误信息容易对高校大学生造成误导,改变他们对社会、对人生、对价值的原本认知和对事物的正确判断,进而产生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缺失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2高校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

2.1重视力度差,资源投入少

随着高校BBS网站的建立及完善,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与网络紧密相连[2].一些学生对学校的管理制度、食堂餐饮卫生、超市的价格垄断、后勤服务的不满,却很难得到学校相关部门的信息反馈,这就激化了学生与学校的矛盾,引起了学生对学校的不满,容易产生校园网络舆情热点.另外,高校的舆情信息还停留在信息管理员人工监测的阶段,对监测的人员配备上,多采取学生兼职,很少配有专职人员,资金和技术投入很少.

2.2引导缺乏时效性,处理方式被动

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工作方法单一,反馈形式过于简单.采用普通的垂直管理方式,在高校网络舆情爆发时很难迅速有效地应对,仅适合处理部分突发事件.在这种单一的管理渠道下,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反应迟缓,效率低下,起到的作用甚小.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主要途径,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很难融入到当前的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3].高校通常采取回避、封堵等被动保守方式来处理校园热点、焦点和新闻事件,这使得存在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激化矛盾,问题更加严重.高校在网络舆情引导的过程中,处理方式过于被动、一成不变,使得引导的工作收效甚微.

2.3缺乏制度保障,预警机制不完善

高校在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建设中没有完善的预警及监督机制[4].只有在事件发生后才能进行处理,不能将学生意见在尚未发酵时就进行合理的、及时的疏导,无法做到防患于未然.从网络舆情的传播方面来看,互联网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所以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建设中,预警机制需要放在首要位置.目前,高校监督的主要精力是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管理方面,对学生的网络舆情预警不到位,很难及时地发现学生对事件的观点、看法和意见,无法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或心理动态,其导致的结果是非常严重的.所以,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在舆情尚未发生前就进行及时的控制与疏导,将可能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是保障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建设的重要手段.

3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基本原则

3.1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原则是“以人为本”,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也要坚持此项原则.首先,要尊重学生;其次,要关注学生,并且要尊重学生的正当权益及要求;最后,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加强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

3.2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使思想政治教师与学生处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相互多沟通、多了解.讲求实效性是舆情引导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同时也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践主要的特征.高校要切实关注学生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遇到的困难,采取最佳的教育方法,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取得理想的舆情疏导效果.

3.3网络舆情疏导与科学管理相结合

要想大学生网络舆情疏导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就必须将科学的管理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建立健全的管理规章制度[5].将思想政治工作所倡导的思想观念,道德涵养充分融入到学校所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中,达到了自律与他律的结合,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的统一,能够逐步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与此同时,还应将学校的思想教育和网络的管理工作相融合,将舆情疏导工作贯穿始终,扩大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范围.将科学的管理融入到舆情疏导工作中,提高学生的自觉性,保障疏导工作有序地进行,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效果.

4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对策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特点是长期性、综合性、艰难性.要对网络及网络主体加以高度重视,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多角度做好高校网络安全,为校园创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4.1加强对网络舆情引导重视,强化舆情的监测

高校加大对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视,才能解决网络舆情管理和引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增强网络舆情危机应对能力.高校应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专兼结合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还应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进行网络管理技术和安全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从而更好地引导高校网络舆情.另外,高校需要建立网络舆情监测体系,聘用专职的网络舆情监测员,同时各个部门及分院要认真的分析网络舆情所表达的信息,加强捕捉信息的能力,做好网络舆情应对的基础工作.

4.2畅通网络舆情引导的表达渠道,建设专门舆情平台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一些网络渠道,实时关注并追踪学生的信息和诉求,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广泛收集他们对事件的看法和意见.对于一些敏感信息,需要在认真核实后,与网络舆情引导的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及时解决问题.另外,高校可以根据学生需求,建立专项的网络舆情通道,学生可以用学号或者一卡通号进行匿名注册,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使其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可以尽情地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样可以有效地把握学生动态,对舆情进行精准、合理的分析,从而更好地完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4.3健全舆情引导预警和应急机制,促进网络舆情健康发展

高校应根据网络舆情的具体情况与相关的网络舆情监管部门进行协调沟通,互相配合,全面控制舆情危机的爆发,在舆情爆发初期将影响降至最低[6].高校要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的预警机制,对舆情监管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预警的培训,定期的进行预警演练和汇报,提高预警反应速度,提升处理问题的能力.在预警演练中还应注意对引导教师及学生的通知,防止学生在演练结束后还继续沉溺于舆情危机当中,给舆情引导工作增加难度.高校需根据学校、学生自身情况,制定出明确的、具体的、详细的应急预案,对舆情的相关工作人员、部门进行明确的分工,将工作职责落实到每个人.这样,在突发性紧急事件发生时,各个部门及工作人员可以及时开展工作,从不同方面降低学生所产生的恐惧感并解除其心中的疑惑,控制发展态势,将不良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高校需要在确保万无一失的情况下,将舆情危机事件的应急处理过程、处理办法、处理机制向学校汇报,并将舆情突发性紧急事件的结果告知学生,并在这些过程中找出当前存在的问题,总结不足,积累应急处理工作的经验,线上线下同时从中吸取教训,为下一次处理突发性事件奠定基础,提供有力保障,进一步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理机制.

5结论

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对于高校来说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高校时刻关注.由于具有长期性,所以其成效性并不会在引导工作初期立刻显现,这就需要网络舆情引导的相关部门及相关人员重视,从多方面入手,积极探索相关的经验,及时吸取教训,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做好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

参考文献

[1]周瑛.新时期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43-46.

[2]曹银忠.高校BBS建设的新拓展:大学生网民热点话题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2011(2):57-60.

[3]马晓明,张冲.新媒体传播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J].吉林建筑大学学报,2015,32(1):100-103.

[4]史伟,姜丹,单中元.新媒体视阈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J].社科纵横,2014(7):53-57.

[5]彭湘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舆情演变规律[J].当代传播,2013(5):49-56.

篇4

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网络舆情监测工作是指网络信息工作的部门或人员在特定时期或者在特定的事件中对公众在互联网上发表的言论和意见进行监视、收集、分析、整理及预测的行为,这些言论被称为网络舆情。

当前的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平台主要是基于信息采集、整合技术和智能处理技术,通过对互联网海量信息的自动抓取、自动分类聚类、主题检测、专题聚焦,实现对用户的网络舆情监测,并由相关部门形成舆情工作报告、舆情信息简报等,为舆论引导提供可靠的分析依据。

进入大数据时代,网络舆论呈现的新特点,促使网络舆情监测工作暴露出诸多不足之处,这为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

网络舆论信息格局发生变化,舆情分析质量亟待提高。据人民网权威的《2016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显示,在2016年,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不断向社会各层面渗透,网络舆论的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如网民结构与社会人口结构趋同,网民产生代际更新导致网络流行议题和文化热点发生转换,微博、微信平台化,专业自媒体步入兴盛等。在这样的变局下,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然而,有些部门的舆情信息收集工作仍然停留在报刊、门户网站、BBS、微博等开源信息的收集阶段,并未将新闻客户端、微信、直播等平台打通,难以保证舆情信息分析的全面性以及舆情热度指标的准确性。《2016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还对近五年来参与当年最具网络关注度的20个舆情热点事件讨论的320万微博用户样本进行了分析,发现关注新闻事件和聚焦热点话题的网民发生了代际交替,在性别方面,女性的比例明显上升;在地域上,三、四线城市用户增长迅猛。受众层面发生的这些变化,也将在舆情监测工作中体现出来。然而在目前的舆情监测工作中,相关信息部门的舆情信息报送在内容上只是就事论事、停留在现象层面,对受众的成分、热点事件的社会背景以及事件背后所反映出来的社会问题没有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分析;在形式上,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报送还停留在工作动态报告或者事件日志等形式的报送上。这样就造成了网络舆情信息的价值作用降低、服务能力减弱的问题。

热点事件话语体系不可控,舆情预警能力亟待增强。纵观近年来发生的热点公共突发事件,可以发现,在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社交平台上,公众的话语体系呈现出了一些全新特征,如舆论主体的匿名性、参与渠道的多元化、生成议题的自发性、交流观点的无界性、汇集意见的实时性、发展趋势的不确定性等。这些特征与舆论话语体系在传统媒体的呈现完全不同,网络舆论热点事件话语体系的不可控性大大增强。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自媒体呈现出来的话语体系最为庞杂。许多舆情信息不仅包含结构化数据,还涉及大量非结构化数据,若对其准确性、真实性逐一核查,既耗费人力又耗费时间。就内容而言,较多负面、虚假舆情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单纯以关键词或主题词进行搜索容易产生误判、遗漏。话语体系的不可控性增加了舆情监测工作的难度,这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敏感性以及较强的网络操作技能。但是目前大多数舆情监测工作部门的信息工作人员缺乏专业化的训练,舆情信息工作水平参差不齐。就舆情监测平台系统来说,对于舆情信息的跟踪分析灵敏度较低,在有些热点事件的处理上没有按照公共突发事件的分类标准进行准确的分级,从而导致网络舆情信息的分析判断力体现不出其应有的情报价值,预警能力也随之削弱。

舆情监测的技术体系落后,人机不协调问题亟待解决。网络舆论的实时性及其发展的不确定性要求网络舆情监测必须迅速、及时,但很多单位部门的舆情监测平台的方法技术体系滞后,部分单位采用了网络监控系统、有害信息过滤系统等方式进行网络舆情监测,而有些单位为了节省舆情监测设备的成本,甚至将网络舆情监测工作依托于人工网页搜索及浏览的“人工盯梢”方式上,这成为监测工作的一大阻碍,监测工作出现疏忽错判也在所难免。排除资金、人力等客观因素,现阶段的网络舆情监测工作中技术方法体系的不足主要归因于“人机不协调”。机器与人工的协同分工模式不成熟、机器的辅助力量不够,导致人工智能技术在预测监测体系中分析情感、预测走势、检查效果等方面应用还稍显粗浅、机械,而在需要人工进行的高级维度分析、提出应对策略等层面,机器的应用又显得粗糙以及同质化。

人工智能为网络舆情监测带来的三大变革

网络舆情监测要适应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的要求,就必须顺势而为,积极进行变革,主要包括网络舆情监测技术体系的变革、网络舆情监测研究范式的变革以及网络舆情监测管理思维的变革三个方面。

网络舆情监测技术体系的变革。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网络舆情是为了更好地对舆情进行分析研判,通过直观、简明的方式描述网络舆情信息的产生,进一步推导信息传播主体的态度倾向性、情绪感染性以及初衷、意图等,从而预测网络舆情信息的发展趋势。

如果说在“小数据”环境下,网络舆情监测工作还可以依托于“人工盯梢”的方式来完成,那么在“大数据”环境下,当数据的量级达到了EB甚至ZB级别后,以人工监测来把握舆情脉络已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那些隐含在网络舆情信息中的观点、态度及情绪的表达,更难以从泛滥成灾的信息碎片中被真正发掘出来。加之海量信息的不共享所带来的“信息盲区”,更使得舆情信息分析不够严谨,易偏离实际,而这些问题都需要依托搭建智能化的网络舆情监管平台来解决。在平台上可以通过三种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研判相结合,再借助如眼动仪、脑电仪等受众检验仪器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综合化分析。三种主要的人工智能技术主要包括:一是Web挖掘技术,该技术把互联网与数据挖掘技术结合起来,对网络上结构化数据如文字言论,以及非结构化的数据如视音频、图像等信息进行采集,完成信息前期处理的第一步;二是语义识别技术,该技术是利用采集到的信息,通过对语句中的关键词进行词义推断处理以及句子语法结构的分析,从而将复杂信息简单化,这是对采集的信息数据做进一步识别推断的过程;三是TFDF信息聚类技术,该技术主要提升数据信息的分析和分类速度,使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处理更加及时,反应更加灵敏,提高采取措施的时效性。

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将有利于对信息进行挖掘、采集、分类、整理,从而找寻出最核心的关键性数据。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运用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网络舆情的性质、发展趋势进行正确描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网络舆情监测研究范式的变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对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及其研究产生了颇为深刻的影响,舆情监测的研究范式从多角度发生了转向。

第一,舆情监测工作视角的转向:从单一化到多元化。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受众的角色首先发生了转向,由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信息的参与者和传播者。这一转向给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受众是单纯的信息接收方时,网络信息的可控性强,舆情监测工作形式单一,把关相对容易。而受众角色发生变化以后,网络信息传播的不可控性大大增加,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信息传播呈现多元化特征,把关难度增加,网络舆情监测工作也从单一转向多元化,还需要对信息进行疏导、研判处理。

第二,研究视角的转向:从内容研究转向“内容+关系”研究。传统的网络舆情信息研究最重视的是受众借助网络进行的话语表达,其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内容层面。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这一单向视角将发生转变,潜藏在内容层面背后的网络受众心理、行为、动机、诉求等多方面因素都将被关注到。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及大数据分析技术,网络舆情信息的研究视角将透过内容层面深入到关系层面,转向对网络受众社会心理描绘、社会关系呈现、社会话语表达等多维度的研究。

第三,研究重点的转向:由舆情监测转向舆情预测。当前的网络舆情监测工作主要通过对当下网络舆情的动态信息进行随机采样来收集、整理、分析,更多的是关注已经发生的事件在过去及当下的动向,对未来的发展预测难以兼顾。而借助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识别及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网络舆情的性质、发展趋势进行正确描述,再结合大数据分析处理整群数据来实现预测功能。比如,著名的搜索引擎公司谷歌通过关注用户搜索中的“流感”关键词来预测实际流感发生的时间,往往可以提前两三个周对流感的爆发进行预报及预防。

网络舆情监测管理思维的变革。在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网络舆情监测平台出现之前,相关舆情监测部门的管理者往往由一人或几人的小团队组成,在监测信息数据量级不大的情况下,这种小作坊式单打独斗、面面俱到的舆情监控管理思维可以基本满足需求。但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这种小作坊式的舆情监测体系面临瓦解。当前,商业化运营的软件监测团队多达几百家,这些监测软件服务商通过开发相应的舆情监测软件为政府部门、企业主体以及科研院所提供服务,进行简单的舆情信息数据采集及分类处理工作。在数据开源的情况下,这些软件服务商的竞争逐渐由粗放型、低层次化向数据处理的优化、人机互动、机器算法的精进等层面转变。

在以上变化的基础上,舆情监测的管理思维也必须转向,组建一支人员分工明确、高度聚合集约的舆情分析团队势在必行。舆情管理的思维变革依托于人工智能监控系统改变团队的组织结构及管理方式,通过智能化的舆情监测系统代替低效的人工操作,其专业性要求颇高,而最佳处理模式就是专业化团队加人工智能技术。按照这样的管理思维,未来舆情监测团队的分工将更加明确,行业内部集约聚合程度将进一步提高,行业有机化程度也将逐步增强。

篇5

从业者说:专业分析并非“网络特工”

早在2007年,互联网就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舆论平台开始备受关注。网络舆情有线上网络传播、线下传统媒体互动等特点,全方位、立体传播让地方政府或者企业显得速度过慢。网络舆情分析师这一职业也就应运而生。

工作不到半年的唐小涛是某公司的一名舆情分析师。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坐在电脑前,通过专业的软件抓取网络信息。在这种舆情监测软件中,输入客户设定的关键词,就会显示与该公司或客户有关的所有信息和评论。同时,一些软件还具有舆情跟踪功能,一些热门词汇如“PM2.5”等,软件会自动根据相关跟帖、转发量积分,若设定100分,当走势图达到40分时,系统会预警,提醒注意该舆情的发展。

据报道,舆情监测软件的价格不菲。包年价格一般从5万元到几百万元不等。唐小涛公司所用的软件价值300多万元。

由于使用的是专业软件,网络舆情分析师总会给人一些神秘的感觉,因此有人称他们为“网络特工”。唐小涛却认为这完全是误读,他们的工作是通过专业的信息搜集平台,在全网范围内抓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统计处理,还可根据客户需求,对负面信息进行监察,随时根据舆情变化,形成报告提交给客户。

网络舆情分析师是专业度很高的职业,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汇总。该工作的底线在于,给客户(企业、政府或组织机构)的观点内容要保证客观和平衡,对网络舆情进行实事求是的判断和评估,客观反映各种“声音”,不能有所“倾斜”。同时,根据事件特点和事态发展,提供专业的、指导性的观点和建议,帮助客户处理危机公关事件、引导舆论向正面、积极的方向发展。

纳入职业培训序列薪资不菲

2013年9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网络舆情分析师正式纳入CETTIC职业培训序列,授权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负责全国网络舆情分析师的培训和考核工作。参加培训并考试合格者将获得由人社部认证的《网络舆情分析师职业培训合格证》。

篇6

关键词:网络舆情;教学内容;课程改革

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普及,我国网民数量与日俱增,网民每天都在进行相应的网络活动。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的网民数量已达9.89亿,其中手机网民用户达到9.86亿。新媒体平台如今日头条、抖音等日新月异,网络舆情信息呈现矩阵式增长。新媒体环境下,公安机关如何对舆情监控?如何获取、分析、编报、如何开展舆情引导工作?这均是摆在面前的问题,也是舆情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当前的公安队伍中,网络舆情工作者十分短缺,对舆论场中的相关理论知识[1]和实践能力都很缺乏,面对舆情危机,公安机关需要增强舆情素养,掌握舆论主动权,提升舆情管控能力。目前公安院校关于网络舆情的相关课程更是缺乏,仅有公安类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开设了关于舆情内容的课程,而其他公安类专业并没有开设相关知识的课程。针对目前开设的舆情课程,仅仅是独立的一门理论课程,而将大数据分析融入到新媒体分析及应对[2],并囊括新媒体素养等内容的课程,目前还是欠缺,这也是公安院校公安类专业面临的一个全新问题。本文结合公安工作的优势与行业特色,立足实战化应用,探索公安院校网络舆情课程的建设。

1网络情报搜集与分析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

网络情报搜集与分析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程。它既与传播学、社会心理学、情报学、计算机技术等基础学科相关[3],又与公安工作紧密关联。因此,公安院校公安类专业的网络情报搜集与分析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既要培养公安舆情工作岗位所需的人才,还需要掌握关于数据分析的处理技术,从而为公安舆情工作赋能,助力网络舆情工作。本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包括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理论知识人才本课程以公安舆情工作岗位为基础,培养具备传播学、社会学、统计学、管理学方面专业知识的网络舆情专业型人才。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网络舆情检测和舆论导向的策略;研究网络舆情形成的社会背景、过程和原因,分析舆情对人格的影响等;研究网络舆情的主要理论知识。重点是让学习者具备深厚的网络舆情理论知识,从而为舆情处置与引导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2)能力目标——专业技术人才自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媒体舆情实践的传播模式。因此,我们要尝试“新文科”与“新工科”背景下新闻传播与技术的交叉融合,作为舆情工作者,我们既要研究舆论传播途径、分析网民社会心理,做好舆论引导编辑工作;同时也要对媒体和网民结构做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并掌握网络舆情相关的一些法律。重点是具备网络舆情信息搜集、舆情事件分析的能力,如舆情监测、舆情数据采集、舆情研判分析、舆情处置与引导、舆情报告的撰写。(3)素质目标——舆情素养新媒体时代,在培养学生技术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舆情素养。重点培养学生对网络舆情、危机实践等基本规律性的认识,以及应对处置中的实操应用能力。具备新媒体思维,通过新媒体平台,提升公安机关的网络影响力和公信力。

2网络情报搜集与分析课程的现状

目前,网络舆情课程[4],主要偏重于理论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舆情工作的现状、舆情的相关理论,熟悉舆论传播平台,掌握舆情搜集、舆情分析、舆情处置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舆情意识。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教学讲授为主,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分析的过程,以及对相关分析技术的掌握,且与公安舆情的处置和引导相脱节。主要表现如下:(1)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重视理论知识教授,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尤其是学习舆情知识的过程,虽然在讲授过程中融入很多的舆情事件,但是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还欠缺,因此,改革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创新。(2)舆情课程的学习,需要舆情监测为前提,因此需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舆情监测平台。目前,舆情监测系统软件不够完善,只能注册一些公共的舆情系统软件来学习,因此,目前舆情学习的硬件条件与环境还不是很理想。(3)网络舆情经典教材缺乏,关于公安院校的涉警舆情教材,仅仅是一些实用手册,但是这些手册不系统,且没有将理论和实践很好结合。一本系统、完善的舆情教材需要囊括传播学、社会学、新闻学、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的知识整合,强调知识的复用性。(4)本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5],且网络舆情事件源于现实,课程内容和现实生活密切关联,讲授时可以用到生活中的真实案例,但是与公安实际工作有所脱节,因此要加强理论与公安岗位的结合。鉴于本课程存在以上的教学现状,我们希望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修订以实战为依据并高于实战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掌握舆情分析、舆情应对的技能,提升学生的舆情素养,为公安舆情工作赋能。

3公安类专业网络情报搜集与分析课程的教学设计

网络情报搜集与分析课程的教学设计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1)理论教学内容设计网络情报搜集与分析是公安类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的专业课程,32课时,2学分,其中理论学时16学时,实验16学时。在课程内容方面,我们依据公安舆情岗位的实际工作,将理论教学内容分为六部分。如图1所示。图1课程理论知识框架其中,第一部分网络舆情工作流程,介绍网络舆情的内涵、特点等基本理论知识,并融入公安岗位工作流程。第二部分信息搜集,介绍通用信息搜集方法和公安的信息搜集平台。第三部分网络舆情信息研判分析,针对前期搜集的数据,对数据进行鉴别清洗,然后介绍工具和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研判。第四部分网络舆情编报,包括编报的选题、要求等方面。第五部分网络舆情应对与引导,从舆情的应对和引导策略进行讲解。第六部分网络舆情相关法律法规。六大部分理论内容对应人才培养目标中的知识、能力目标。(2)实践教学内容设计网络情报搜集与分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实践课时占1/2。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将理论教学更多放到线上,同时,我们推进“校局培养”的理念,在整个课程建设中,深入开展课程与网安支队的合作交流,目前,正初步构建舆情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的实践课程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校内的实践,另一部分是成立舆情小组,并以舆情小组为依托,与网安舆情实战岗位对接。如图2所示。其中,网络舆情编报和舆情引导以网安舆情小组为依托,实践课程与网安舆情实战工作结合,完成每日的编报、巡查,以及境内外的舆情引导。本课程的实践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分析、舆情编报、舆情引导等四个方方向,8-10个实验项目。课程实践内容中的实验项目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开展不同层次的实验项目,至少8个实验项目,从而满足不同公安类专业学生对课程实践内容的需要。其中技术实践类实验,属于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的专业必做实验,而新闻编辑与新媒体素养主要针对的是其他公安类专业学生的素质培养训练。(3)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网络情报搜集与分析课程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前提,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学形式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上是对线下理论学习的一种补充,也是对线下实践的一种指导。其次,教学实践通过校局合作的方式,公安舆情岗位对接学生的实践训练,让学生更好融入真正的舆情工作环境中。第三,教学方法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并于实战教官协作,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最后,教学评价通过教师、教官和实践工作三方面进行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及反馈。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尽量要融入前沿知识,如新媒体的传播、大数据技术等方面内容,让学生主动搜集相关的经典案例,利用相关技术完成案例的分析,积极参与案例的讲解与讨论活动,从而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4小结

网络情报搜集与分析课程作为一门舆情学、传播学学、社会心理学、计算机技术等学科交叉的课程。教学内容方面,我们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坚持新文科理念与“新工科”交叉的教学设计思路,并引入新媒体与大数据分析技术等研究热点,结合公安网络舆情工作的实际需求,为学生讲授相关理论的同时,让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网络舆情的数据获取与智能分析;教学模式方面,采用授课和实践相结合,融入鲜活舆情案例,让理论知识更加形象化,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与实践动手能力;并形成教官与教师的双考核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周蔚华,波.网络舆情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2]赵磊.网络舆情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3]管宇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观视域下网络舆情管理课程教学探究[J].传播力研究,2019(25):212.

[4]张祎.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课程改革实践[J].科教文汇,2018.

篇7

关键词:检验检疫;网络舆情;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3月4日

近年来,国内外的每一重大事件,几乎都能在网络媒体上引起强烈反响和激烈辩论,形成规模较大、力度较强的网络舆论,对于有关部门的决策和施政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急剧增加的网民规模,不断拓展的网络空间,使得网络舆论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监督形式。由于网络传播的参与成本低,人气集聚快,传播规模和影响可以迅速扩大,使网络舆情发展的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基层检验检疫部门作为窗口服务部门,需要与广大客户直接接触,稍有疏忽就有可能成为检验检疫网络舆情的议题。可以说,互联网彻底改变了整个社会的舆论环境。基层检验检疫部门如何在做好把关服务工作的同时,做好网络舆情导控工作,为检验检疫工作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支持,是整个检验检疫系统所面临的新的课题和新的挑战。

一、基层检验检疫部门网络舆情导控工作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情愈演愈烈,作为代表国家履行政府管理职能的行政执法机关的检验检疫部门,同样面临着增强网络舆情应对处置能力的任务。因此,基层检验检疫部门都十分重视网络舆情导控工作,对网络上可能出现的负面报道进行跟踪和引导,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联系,做好民众的正面引导工作,有效维护了检验检疫部门的良好声誉。当前基层检验检疫部门网络舆情导控工作现状是:

1、成立舆情导控小组。针对舆情导控工作的要求和特点,成立舆情导控工作小组,由分管领导主抓,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指定专门的工作人员作为兼职舆情导控人员,舆情导控人员要在完成各自主要工作的基础上,保证高度负责地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研判和引导,高质量地完成网络舆情导控工作。

2、确定舆情导控重点。根据网络舆情的广泛性、隐蔽性和突发性等特点,确定了天涯论坛、和讯论坛、百度贴吧等在全国或者地方有较大影响力的论坛和贴吧作为重点监测对象,并把检验检疫、服务、收费等作为监测关键词,每日坚持浏览大量新闻和热点信息,确保涉检负面舆情得到及时发现和妥善引导。

3、制定舆情导控机制。按照“早发现、早汇报、早处置”的要求,制定了舆情导控机制,包括监测、预警、应对三个环节。一经发现检验检疫负面舆情,第一时间上报分管领导,根据具体内容制订处置方案,及时拿出统一的解释口径,杜绝负面舆情进一步的扩散和传播。

二、基层检验检疫部门网络舆情导控工作的难点与问题

网络舆情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很快就可以成为点燃舆论的导火索。而一些网络言论往往缺乏理性认知,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甚至将网络作为发泄个人情绪的场所,恣意宣泄不良情绪,然后通过互相感染,使这种情绪化很快发展成为有害的舆论。因此,和传统舆情相比,网络舆情直接性、突发性、互动性和偏激性的特点,给基层检验检疫部门及时合理应对相关网络舆情提出了挑战。

1、舆情处置方式单一,没有足够实践经验。对于舆情导控,各级检验检疫机构思想上都很重视,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很多工作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大多数的处置方式也是通过网络途径对负面舆情进行“冷”处理,舆情处置工作常处于被动状态。同时,处置方式仅仅停留在被动的应对方面,忽略了对现实发帖民众的正确引导,存在次生舆情危机的可能。

2、导控人员不够专业,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网络信息具有传播速度快、民众面广、不易检测等特点,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具备较强的敏感性和过硬的网络操作技能。但是目前基层检验检疫部门的网络舆情导控一般都由办公室负责,办公室人员兼职做网络舆情导控工作,这些人员大多没有受过网络传播方面的专业培训,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应对口径不统一,缺乏与舆情导控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知识,也不具备对网络上突发事件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因此,如何解决网络舆情监控中的人才短缺问题已经成为基层检验检疫部门做好网络舆情导控工作的关键。

3、舆情导控各自为战,没有形成联动机制。目前,虽然基层检验检疫部门都配有专门负责舆情导控的工作人员,但是检验检疫兄弟部门之间、检验检疫部门内部科室之间都缺乏应对网络舆情的联动机制。而根据网络舆情导控工作的实践,每天晚上8点至凌晨1点之间是网络舆情爆发最多的时间段,而这个时间多为非工作时间,而且很多负面舆情都有较强的隐蔽性,仅看标题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一般信息而漏过,因此基层检验检疫部门对于网络舆情导控所形成的格局使得舆情导控效率偏低,检测成效不够明显。

三、基层检验检疫部门网络舆情导控工作措施与建议

基层检验检疫部门作为行政执法机关,有着其特殊的性质。因此,要解决当前检验检疫网络舆情处置过程中的问题,不仅要有专业化、系统化的理论支持,更要根据基层检验检疫部门的实际情况,从经验积累、人员培养和完善处置机制等方面入手,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检验检疫舆情导控方法。

1、正确引导网上舆情,抢占舆情应对主导权。要正确引导网上舆情,首先要了解舆情的出处,及时对不实进行澄清,避免因处置不当而产生的次生舆情危机。基于网络舆情的复杂性,检验检疫舆情导控手段也应该是多样化、多层次的。除了要第一时间进行网上处置以外,更要进行实地处置。一般在网上发表检验检疫舆情的民众心中或多或少带有对检验检疫部门的不满,只有第一时间调查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为发帖民众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彻底消除发帖民众心中的疑虑,才能彻底解决网络舆情危机。因此,推行多层次全覆盖的舆情处置手段十分必要。

2、加强专业人员培养,引导网络舆情话语权。舆情信息的采集离不开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系统,但做好舆情导控工作还是需要专业人员来做。因此,要加大对各级检验检疫机构舆情导控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性的培训,通过专家讲座、经验交流、模拟训练等形式,不断提升舆情导控人员对于舆情的分析和处置能力,做到正确化解矛盾和引导舆论向健康方向发展。

3、优化部门联动机制,提升舆情导控渗透力。各级检验检疫机构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网上引导联动机制,各科室(局)发现负面或者重大、敏感涉检舆情,要在第一时间上报分管领导和办公室,做到及早发现、共同应对、资源共享,各分支局之间、分支局与省局之间可以通过各种平台加强情况沟通,共同应对重点、难点、焦点舆情,在突发事件舆论导控中做到突出一个“快”字,力求一个“准”字,把握一个“稳”字。

4、主动接受外部监督,提升检验检疫亲和力。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公开监督检验检疫部门,增加民众现实投诉途径,基层检验检疫部门要通过加强接待、报刊宣传和民意调查等方式增加与民众的沟通,积极回应民众诉求,畅通途径消除可能产生的负面舆论。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月生.群体性突发事件与舆情[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8.

篇8

一、当前农合行在新媒体舆情应对中存在的问题

(一)舆情监测不够到位,存在滞后。目前,虽然安排人员监测舆情,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定的滞后。另外,目前的监测对传统媒体的重视程度远大于网络媒体。事实上,随着互联网运用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舆情事件的信息源头、危机导火索和舆论放大器,某个突发事件往往在网上刚一曝光,即可迅速引爆全国舆论,把地区性、局部性和带有某种偶尔性的问题演变成公共事件。

(二)回应不够及时,处于被动。某些投诉类事件当总行了解情况后,会出现超过舆情解决的最佳“黄金4小时”现象,未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在处置舆情事件时不够主动,往往丧失了对事件的第一定义权和解释权,错过了最佳处置时机,负面评价积累最终形成严重舆情事件。

(三)应对方式不够科学,缺乏技巧。主要表现为在向客户解释的时候不够到位,说服力不足,态度不够规范等现象。同时,在舆情应对中新媒体的使用率较低,更加青睐传统媒体的信息,而对网络媒体、官方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的运用较少或者应对不当,使得正面信息时效性和连续性上稍显不足,有些甚至通过不恰当的“删帖”形式来处置,反而激化了矛盾。

二、提升新媒体时代农合行舆论应对水平的几点建议

(一)制度先行,增强舆情管理意识。要制定舆情应对管理制度,规范报告路径,建立分类管理制度、监测制度、排查制度和问责制度,形成快速有效的反应机制,推进舆情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通过组织舆情管理的培训与教育,加强对负面舆情风险防范的指导和宣传,从高管层到基层普通员工均把舆情管理提高到业务风险管理的高度来认识,积极倡导“舆情应对人人有责、舆情风险重在预防”的管理理念,时刻考虑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可能引发的舆情问题,自觉维护农合行的声誉和形象。

(二)联动协作,把握舆情处置的主动权。与政府部门、宣传部门、公检法机关和主流媒体之间进行有效联动,了解媒体内部运行规律和政策法规,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要针对金融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及时沟通澄清事实,及时采取正面疏导和正面宣传等方式,引导客户消除误解,化解矛盾,处理好客户关系,确保第一时间反映,第一时间跟进,抢占信息制高点,及时权威信息,把握主动权,提高对负而舆情信息的处置能力。

(四)监测分析,提升舆情科学研判应对的水平。进一步完善舆情监测应对工作体系,努力提高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和水平要指派舆情监测人员对各类媒体信息,进行了多时段多维度的每日监测及专项分析,实时掌握和本行舆情的最新动态和整体趋势,并对一般的负面舆情作相应的跟踪处理;对重大舆情动向早发现、早引导,并及时向领导层汇报;对非法和过激言论,及时协调有关部门在第一时间予以处理,对不实的信息要及时澄清、释疑解惑。

篇9

邹伯安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天津 300280)

[摘 要] 本文通过认真分析网络舆情特点,提出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方案,以有效应对、妥善处理网上不稳定因素,化解网络舆情危机。

[关键词] 网络舆情;特点;对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05. 059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5- 0121- 02

互联网作为一种公用信息的载体,具有快捷性、普及性,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成为引导社会舆论和提升企业形象的重要阵地。当前,网络舆论多元多变,舆情复杂,热点密集,网上言论空前活跃,的各类诉求和情绪会在网上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互联网已成为信息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舆论是反映社情民意的风向标。及时收集网络舆情热点,掌握各种预警性、行动性网络舆情信息,认真分析网络舆情特点,提出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方案,建立健全网络舆情长效工作机制,有效应对、妥善处理网上不稳定因素,化解网络舆情危机,为企业提供第一手网络舆情资料,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为维护企业稳定和人心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网络舆情的特点

网络舆情主要通过网站、电子邮件、新闻评论、BBS(论坛)、博客、维基、微博、微信、腾讯QQ、新浪UC、麦圈等多种即时聊天工具等途径转播。具有速度快、范围广、信息量大以及自由性、即时性、交互性、匿名性等诸多特点。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这些特性,使得网络舆情在表达和传播的过程中呈现出的一些区别于现实舆情的特点。

1.1 自由性与丰富性

由于互联网信息转播的自由性、便捷性等,民众表达舆情的意愿更加强烈,表达渠道更加畅通,传播速度也更快,对共同的社会问题发表意见,出现了分布于社会各处的意识传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诉说呈现辐射状态,所涉及的社会问题和事件包罗万象、极为丰富。

1.2 隐匿性与外显性

相对于传统信息传播,网络舆情的传播也同样具有隐匿性。正是由于这种隐匿性,人们无需像在现实生活中那样因为某种顾虑而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和态度,在网络匿名的状态下,人们可以畅所欲言。通过一个人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能够较为清楚地推断出他的情绪和态度,这种外显且较为真实的舆情,尤其是涉及敏感问题的舆情,在现实中并不很容易捕捉,这也就使得网络舆情具有更强的外显性。

1.3 情绪化与非理性

随着社会运行机制的转变、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利益群体的调整,都直接影响每个社会成员切身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生活节奏加快、下岗失业、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竞争加剧等问题使得一些人的心理结构失衡,紧张、焦虑、困惑、不满等社会情绪浮动,浮躁心理流行。但是民众对现实的种种不满往往缺乏适当的排解渠道,而网络为民众宣泄情绪提供了最佳的渠道,各种情绪、态度和意见基本是以原生态形式得到展现。客观地说,民众的舆情表达是理性和非理性的混合体,但是相对缺少理性,甚至有偏激的情绪或态度,这一旦形成规模和普遍现象后,很容易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1.4 个性化与群体化性

舆情的主题是民众,舆情表达倾注了个人的情感、意志和认识等主观因素。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匿名状态下容易摆脱角色关系的束缚,容易个性化,表露自己的真实感受,容易坚持己见,保持个人独立性。但现实中,网民往往有意无意间形成易于沟通的群体。实践证明,网民中的群体化倾向更加突出。网民舆情的表达与群体化特点并不矛盾,个性化在博客和微博上体现更加明显,而群体化在BBS和腾讯QQ群更突出。

2 网络舆情的应对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及经济、政治和社会形势的深刻发展变化,涉稳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更为复杂和严峻。企业涉稳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是新形势下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积极实践,勇于创新,不断探索规律,总结理论,健全完善长效工作机制是做好企业涉稳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根本之道。

(1)深刻认识做好维稳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要性,将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实抓好。维稳网络舆情工作是维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企业涉稳网络舆情逐步增多的趋势,必须全面发挥维稳战线“网上和网下、虚拟与现实”两个战场相互辅助和支撑作用。将维稳网络舆情与维稳重点工作同部署、同要求、同落实、同考核。

(2)根据网络舆情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进行分级管理并作出相应对策,最大程度地避免、缩小和消除突发网络舆论事件对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3)不断加强改善监测软硬件设施,改进手段,确保维稳网络舆情工作的顺利开展。启动全天候维稳网络舆情监测工作,一经发现网上有害稳定信息,立即组织协调屏蔽、封堵、删除。全力配合支持有关部门一线排查,掌控和处置工作,紧密结合,协同合力,确保维稳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

(4)建立工作预警、协同联动、风险评估、应急处置、目标管理考核等工作制度。逐步健全完善维稳网络舆情工作体系,推进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运行敏捷、传递快捷的工作系统。通过维稳网络舆情工作管理制度,强化各部门各单位的协同动作,形成从上到下有工作机制、有队伍、有制度的“一盘棋”局面,形成“信息畅通、闻讯必动、各负其责、主动配合”的工作联动机制。

(5)健全基层维稳网络舆情工作机制。推行首办责任制,努力把网络舆情解决在首办环节、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不把矛盾和问题推给上级、推向社会。同时两级部门积极合作,共同做好工作,构筑起精力集中在一线、矛盾发现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的工作机制。

篇10

行业信息化

最佳舆情产品奖

中科点击秉承自主创新的理念,以坚强的党性、灵敏的嗅觉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专注于垂直搜索引擎技术、海量数据分析挖掘技术、自然语言智能处理技术和网络渗透侦探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突破。

在全球一体化和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加强危机传播管理和口碑建设,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及个人在新形势下的全新挑战。

中科点击(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科点击)秉承自主创新的理念,以坚强的党性、灵敏的嗅觉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专注于垂直搜索引擎技术、海量数据分析挖掘技术、自然语言智能处理技术和网络渗透侦探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突破,经过近10年的研究与积累,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军犬软件(ADSoft)。

军犬网络舆情监控系统能够一站式地在第一时间针对境内、境外网站的各种网络载体(如新闻、论坛、博客、微博)等全面部控监测,经系统对海量数据进行智能分析、稳准狠快地把互联网读懂、读薄。其核心功能可总结为“352231”。

三大采集:定向采集,是指针对指定站点进行采集;非定向采集,是指针对特定关键词进行采集;境外采集,是指针对在国内不能访问的境外站点进行采集。

五大分析:包括分析是否与“某市”相关,是否属于“某市”舆情,是否属于“某市”负面舆情,是否属于热点舆情,以及每条舆情或某个事件专题的传播路径等。

二个平台:网络舆情专用平台、掌上舆情平台。

两种报告:指基于网络舆情平台中的数据、图表生成的简报专报。

三种预警:包括短信预警、邮件预警、弹窗预警三种方式。

一套标准:舆情业务办理标准。

该系统的成功开发与运用,为政府部门加强互联网信息监管,监测涉军(警)、涉独、反恐、维稳、打击“两非”,以及实现对重点组织、重点人群和重点信息的定向监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维护党、政府、单位、领导及地区形象,把握舆论导向,掌控社情民意,甚至引导网民的上网行为等均提供了坚强的技术保证,也为政府部门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内外环境和纷繁无序的互联网世界中拨云见日,掌握监管的主动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