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制度建设范文

时间:2024-03-19 17:41: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煤矿制度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煤矿制度建设

篇1

关键词:6S管理;煤矿;企业制度;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7-00-01

引言:煤矿生产企业生产系统错综复杂,点多线长,采掘开、机运通等单位相互交叉作业现象较为普遍,造成问题多,责任界定困难,对安全、生产及日常管理产生了较大影响。此外,人员多,工种交错,不规范行为、不规范操作、质量标准低、材料浪费等传统陋习随处可见,也给安全管理工作埋下了较大隐患。其次,管理上由于人员有限,不能每个工作岗位都安排盯岗人员寸步不离,也造成个别员工出工不出力,人力资源浪费,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时常发生。最终导致整个生产系统工作环境差,标准化水平低。林南仓矿业分公司在此情况下推出“6S ”管理,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完善、再实践的过程,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6S管理模式内涵

(一)6S管理模式,是指对煤矿生产要素所处状态不断进行整理、清洁、准时、节俭、安全以及提升人的素养的活动,由于整理(SEIRI)、清洁(SEIKETSU)、准时(SHARP)、节俭(SPARING)、安全(SECURITY)、素养(SHITSUKE)这六个词在日语的罗马拼音或英语中的第一个字母音是“S”,所以简称6S管理。开展以整理、清洁、准时、节俭、安全和素养为内容的管理活动,称为6S管理。通过开展6S管理活动,其目的就是进一步规范员工行为,提升工作质量和安全管理效益,最终达到人、机、物、环境各环节、系统的整体优化。

(二) 6S针对的问题

1、解决工作中管理粗放,效率低下的问题。

2、解决制度不落实,管理不严细的问题,实现科学、文明、法制管理。

3、解决管理人员管什么,如何管、怎么管好的问题。

4、④解决员工做什么、如何做、怎么做好的问题。

二、 6S管理适用条件

(一)6S管理针对企业中每位员工的日常行为提出要求,倡导从小事做起,力求每位员工都养成事事“讲究”的好习惯,这种管理不但可以迅速提升企业的安全、质量、效率、形象及竞争力,还可控制成本开支、改善工作环境、创建良好的企业文化,更可树立人的科学的思维方式。

(二)煤炭生产企业以原煤生产为主业,专业性强,采掘开、机运通、地面服务等单位和机关业务科室健全,矿井总体流程系统线条清晰,协调性好,办事效率高。

(三)矿井生产机械化水平高,适于和需要现代化的现场管理。

(四)整个矿井及大部分下属单位都属于三班连续生产,循环作业,生产流程规律性较强。

(五)各生产单位各点班、各岗位之间责任明晰,关联性突出,存在较大的优化管理潜力。

三、优化及保障措施

(一)优化措施

实施6S管理必须坚持立足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围绕企业管理的流程再造;把6S管理作为努力探索企业文化建设从理念层面向操作层面转变的有效途径;运用6S管理规范员工行为、调动员工积极性、提升管理水平。通过6S管理进一步纠正员工不良行为,使员工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实现文明生产。进一步规范管理,严格制度的落实。进一步改善作业环境,提升质量标准化水平,优化生产系统。

(二)保障措施

1、规范员工行为养成,形成一种良好的企业氛围,潜移默化慢慢让所有员工改变陋习,形成好的习惯。

2、规范制度,规划组织结构,明确职责,理清作业指导书、质量标准、各部门的工作衔接。

3、建立监督机制,对每天的安全生产情况按照6S管理标准进行评价,有分析有要求,有整改措施和预防措施。

4、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对管理人员及员工的安全生产实绩、工作质量、安全行为、成本控制等方面进行考核。

四、实施效果

自实施6S管理以来,企业上下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工作效率和企业管理水平得到了明显改进和提高。

(一)改善和提升了企业整体形象,推进了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

(二)现场环境明显改善。通过经常性的清扫、检查,实现了工作环境不断净化,各种物件定置定位,码放整齐,管线吊挂有序,各种物品标记明确,通道畅通。

(三)员工素质得到提高。通过6S管理活动,使员工逐步养成了按规章办事、按规范操作的习惯,并且能监督他人的不规范行为,员工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团队意识明显增强。

(四)设备设施故障率明显降低,保持了设备的高效安全运转,提高了生产效率。

(五)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推行6S管理,极大地减少人员、材料、设备、场所、时间等方面的浪费,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六)缩短了作业周期。6S管理使企业的管理线条清晰,一目了然,使异常现象明显化,便于及时处理,从而提高作业效率,作业周期相应缩短。

五、结语

在当前煤炭市场低迷、生产经营困难,经济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煤炭企业只有挖内潜、练内功,通过提质增效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在困难形势不断发展,而6S管理无疑是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生存能力的有效途径,总结6S管理过程和效果分析,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提升了现场管理水平。通过全体员工岗位考核标准和班组责任的落实到位,较好地实现了班组生产的链式循环,保持了生产的连续性,较好的解决了机械化大生产的瓶颈问题。

篇2

关键词:综掘;安全;质量标准化;探索 

一、综掘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的存在问题

1.综掘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的存在问题。煤矿安全生产作业环境特殊,实现经济效益和效率最大化,必须采取有效的管理和防范措施,以保证安全生产。但在现场作业管理中,由于对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认识和管理上的不足,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职工对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有松懈思想和厌倦情绪,盲目追求进度,形成“九天松,一天紧”的局面,搞好安全质量标准化全靠突击,导致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滑坡,埋下事故隐患;二是班队长重视生产进度,轻视安全质量标准化。班队长是现场作业的兵头将尾,大多是靠苦干实干,提拔为班队长,对安全质量标准化认识不足。往往把规程、措施当做开工“护照”。认为进度是硬指标,安全质量是软指标。三是安全规程培训和作业规程贯彻不到位,煤矿职工总体文化素质偏低,刘庄煤矿综掘队职工90%以上是初中以下学历,其中10%是文盲或半文盲。特别在刘庄煤矿产能迅速提升,大量招用新工人,造成综掘队伍新老工人比例失调,新工人现场作业经验不足,素质低下。技术员所编规程大而全,针对性、实用性不强,工人记不住。四是作业规程贯彻落实不到位。班前会上讲完规程让工人签字了事,谈不上学懂弄通。在规程执行上,缺乏安全质量标准化监督考核,进度是硬指标,对质量标准化考核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

2.提高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认识,摆正安全质量标准化与生产进度的关系。提高职工对安全质量标准化的认识,实现由被动接受向主动认识和提高的转变。要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动员,统一思想,强化职工对安全质量标准化的认识,特别提高班队长思想认识。要把综掘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同效益指标个人利益紧密相连。改变“以进尺论英雄”的评比方式,改变盲目追求进尺,野蛮操作设备,忽视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倾向。安全与生产、质量标准化与效益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要利用班前会、安全例会时间多讲质量标准化工作,让职工充分认识抓安全工作标准化,生产与安全质量不相悖,安全质量出效益的观点。安全质量标准化既是生产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职工的生存需要。抓好综掘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使生产作业各个环节保持设备质量完好标准,使安全生产始终处于的良好状态,是综掘队完成任务,提高效率的需要,也是实现矿井长治久安的需要。

二、加强综掘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的环节

篇3

[关键词]做好;兼职救护队;建设和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F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6-0312-01

1.兼职救护队建设的必要性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第四百九十三条规定:所有煤矿必须有矿山救护队为其服务,煤矿企业应设立矿山救护队,不具备单独设立矿山救护队条件的煤矿企业,应制定兼职救援人员,并与就近的救护队签订救护协议或联合建立矿山救护队,否则不得生产[1]。另根据河南省煤监局豫煤安监〔2013〕140号文《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加强煤矿企业兼职矿山救护队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规定:年生产能力在60万吨以下的矿井必须建立兼职救护队。华兴公司隶属于河南能源义煤公司,核定生产能力36万吨/年,根据安全生产需要及上级有关规定,我公司与就近的义煤救护三中队签订了救护协议,并组建了兼职救护队。如何搞好兼职救护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兼职救护队的建设

兼职救护队队伍建设包含机构建设、办公和训练场地建设及规章制度建设。

2.1 机构建设

(1)应具有成立兼职救护队的文件,明确兼职救护队职责,兼职救护队应直属矿长直接领导,总工程师业务指导,并与就近专业救护队伍签订救护协议。

(2)兼职救护队人员配备应满足以下要求:队长1名、副队长1名、技术员1名、仪器装备管理员、两个小队,每小队不少于9名队员。

(3)兼职救护队人员的选择应满足规程规定的文化程度、职称、年龄、身体条件和从事井下工作1年以上等要求。

(4)所有人员必须按规定到国家承认具有培训资质的单位进行培训,队长、副队长、技术员参加兼职矿山救护队指挥员培训,仪器装备管理员参加仪器装备管理员培训,兼职救护队员参加专业培训,考试合格取得证书后,方可上岗,每年按规定进行复训。

2.2 办公和训练设施建设

(1)办公场所应能满足2个小队人员的学习、休息、工作等,包含:值班室、宿舍、会议室、修理室、装备器材库、氧气充填室等;宜选距离井口较近的较低楼层内,能够便于队员迅速出动,及时达到井口;要求具备事故记录表、矿井位置交通显示图板、当月工作于学习日程表、值班表、作息时间表,紧急出动装置等,所有图表要清晰,便于观看,并填写规范。

(2)训练场所应选在办公场所附近,不能影响其他职工及家属正常工作、休息、生活的地方,训练场地内要配备体能训练设施。

(3)按要求统一配备救护队员服装、劳保和足够的个人防护仪器、各种检测仪表、设备等要齐全。个人防护仪器应满足4h正压氧气呼吸器每人一台,备用2台,压缩氧自己器每人1台,矿灯每人1个,服装、安全帽每人一套,其它装备仪器的配置满足救护规程要求。

2.3 规章制度建设

(1)兼职救护队应建立以下制度:值班工作制度、待机工作制度、交接班工作制度、技术装备维修保养制度、学习和训练制度、考勤制度、战后总结评比制度、内务卫生管理制度、材料装备库房管理制度、会议制度、评比检查制度和奖惩制度等,并严格执行。

(2)兼职救护队应建立与各项管理制度对应的记录,包含:值班记录、交接班记录、装备保养维护记录、理论学习记录、体能训练记录、考勤记录、战后总结评比记录、奖惩记录、各种会议记录、事故电话记录、事故处理记录等。

3 兼职救护队的管理

兼职救护队的管理包含:学习管理、训练管理和日常管理。

3.1 学习管理

(1)兼职救护队应组织学习救护规程、煤矿安全规程等有关矿山救护的理论知识。

(2)兼职救护队应组织学习矿井年度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明确各种煤矿事故的应急处置措施和应急救援预案,熟悉避灾路线。

(3)兼职救护队应组织学习人工呼吸、简单的心肺复苏、对伤员的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医疗急救知识。

(4)兼职救护队应组织学习正压氧气呼吸器、自救器、苏生器、一氧化碳检定器等各种防护仪器设备的构造原理、工作原理,能够熟练掌握仪器的应知应会。

3.2 训练管理

(1)兼职救护队应执行军事化管理,规定作息时间表进行军事训练,包含解散、集合、立正、稍息、整齐报数、停止间转法、队列敬礼、三大步法等,做到队伍整齐,步伐一致。

(2)兼职救护队要进行各项体能训练:引体向上达到正手握杠连续8次,30kg杠铃达到连续10次,跳高达到1.1m,跳远达到3.5m,爬绳达到3.5m,8kg哑铃达到上、中、下各20次,负重40kg达到连续蹲起15次,10分钟内完成2000m跑步,佩带氧气呼吸器8分钟内完成行走1000m,佩带氧气呼吸器4h完成1万m等。

(3)兼职救护队应进行各种防护仪器的操作和训练,使队员能够熟练掌握 4h正氧呼吸器和2h正氧呼吸器的操作以及故障的判断、排除,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氧气呼吸器更换氧气瓶,能够熟练掌握苏生器和呼吸器校验仪的操作,能够正确使用瓦斯检定器、一氧化碳检定器和氧气检定器等。

(4)兼职救护队应定期进行医疗急救的模拟训练,假定一名伤员,训练队员的救治前准备、伤员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的方法,以及一些突况的应对和处理。

(5)兼职救护队应进行一般技能训练,在地面模拟巷内进行挂风障、建造木板密闭墙、建造砖密闭墙、架木棚、安装局部通风机、接风筒等模拟训练。

(6)兼职救护队应定期进行各种应急演练,包括:闻警集合,水灾、火灾、瓦斯事故等各种矿井突发事故的演练,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佩带氧气呼吸器训练。

(7)兼职救护队应定期下井进行熟悉巷道和预防性安全检查,并做好记录,每月不少于一次。

3.3 日常管理

(1)兼职救护队的日常工作应根据日程表进行安排,严格按照作息时间进行训练、学习和工作,认真执行考勤制度,做好考勤记录。

(2)值班人员要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和交接班制度,并认真填写值班记录、交接班记录。

(3)每天要有专人打扫卫生,保持办公场所干净整洁,每周组织一次全面大扫除。

(4)兼职救护队应根据学习、训练内容制定年度、季度和月度工作计划,并按计划执行,写出对应的工作总结。

(5)兼职救护队应每月组织一次全面评比,从环境卫生、业务知识、技能操作、体能训练、模拟演练等方面进行综合评比,评比成绩纳入年底评优。

4 结语

煤矿兼职救护队是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的基础力量,是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因此建立和完善兼职救护队伍建设是矿井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必不可缺的部分,煤矿企业要从救护队伍建设和各项管理抓起,高标准严要求,使各项管理不断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才能真正发挥兼职救护队在煤矿企业应急救援体系中的作用,使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应急能力不断提高,实现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 煤矿 企业文化

山西的煤炭资源重组整合之后,精细化管理更加成为煤矿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对精细化管理与煤矿企业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探讨,有利于理清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充分发挥精细化管理在煤矿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和方法,构成了煤矿企业文化形成的管理基础,是煤矿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 而煤矿企业文化的建设水平则对精细化管理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1 精细化管理对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

1.1精细化管理本身是构成煤矿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我国煤矿所发生的事故表明,约占90%的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人”是煤矿企业文化尤其是安全文化建设的中心。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将精细化管理思想和作风贯穿于企业所有工作环节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必将各项管理活动和作业流程推向深入,向工作态度、工作方式、职业素质、职业道德等深层次方面发展,并进而改变员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因此,加强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离不开精细化管理。要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开展全员培训,切实提高员工的认识水平。要向全体员工灌输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利用各种形式让员工了解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全面把握精细化管理思想的精髓。从思想上要求员工形成精细化的思维方式,将精细化的理念植根于员工心中。煤矿企业只有着力培养这种“精细化”的管理文化,才能做到本质安全。

1.2 精细化管理制度是构成煤矿企业制度文化的重要内容

精细化管理制度是精细化管理实施的根本保证。精细化管理要求建立和完善精细化管理制度体系,从战线到区队,从班组到岗位,全面开展管理制度的“精细化”。一般而言,精细化管理要从每个岗位职责的细化量化开始。岗位是企业的基础,是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最基本的“细胞”。没有管理严细的岗位,就没有作风严细的企业。在制度落实过程中,也要坚持做到“精细化”,严格按照企业制度的规定来管人、管事,实现“依法治企”。因此,精细化管理离不开配套的管理制度体系,由此而引起的制度建设自然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1.3 精细化管理是实现煤矿企业理念与管理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企业理念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对员工行为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而行为的结果是否符合煤矿安全理念的要求,则取决于对员工行为的制度约束,取决于理念与管理制度的紧密结合。精细化管理强调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的紧密结合,不论什么岗位,什么工种,一律运用该岗位和工种的精细化管理制度来协调。在这一过程中,精细化管理一方面起到了保证文化理念与员工行为相符的手段作用,另一方面起到了联结理念与行为的桥梁作用。因此,实施精细化管理,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日常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在保证基础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有助于实现管理流程的不断优化,促进企业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

1.4 精细化管理是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保障。精细化管理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重细节、重过程、重基础、重具体、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讲究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精细化管理是煤矿企业管理的必然趋势。一直以来,曾有人认为“煤矿是以粗放型的生产方式生产粗放型产品”,“精细生产远远超越了煤炭企业实际”,熟不知,煤矿生产组织是一个多系统、多岗位、多工程、多地质条件变化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有机结合。在生产组织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系统和一个岗位上的疏忽、麻痹、侥幸、违规操作,瞬间都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煤矿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倡导高度的责任心、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把每一项细小的工作落到实处,不断提高工作质量,才能大大减少工作失误,才能保证安全生产。

1.5 精细化管理是加强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力手段。精细化管理本身不仅是构成煤矿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而且日益成为了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力手段。目前,尽管大部分煤矿企业已经意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在文化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几乎都是由于在企业文化建

设过程中缺乏精细化的思维方式和制度安排。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凸显了其量化、细化的优点,尤其是其重细节、重过程、重落实、重效果等管理特征,为解决以上煤矿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正如孟凡驰曾指出,要“推动企业文化向精细化发展”,所谓精细化,就是“设计要精细化,做到理论体系的科学性; 实践要精细化,做到与经营管理相结合; 评价要精细化,做到考核评价要有量化标准”。可见,开展“精细化”的企业文化建设,已然成为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必然趋势和现实选择。

2 企业文化对精细化管理实施的重要作用

2.1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精细化管理实施的前提。企业文化本质上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倡导用文化管理来引领企业发展。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以“柔性”管理来弥补“刚性”的制度化管理的不足,以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而形成对比的是,精细化管理则以量化、细化为特征,在制度执行上集中表现为严格、细致和偏重“刚性”。尽管精细化管理思想强调每个人都要参与到精细化管理过程中来,提倡以人为中心,但只有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才可能实现“全员精细化”。因此,以人为本是精细化管理的前提,精细化管理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柔性”的企业文化。与此同时,在精细化管理实施过程中,难免有一些员工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岗位职责,而受到精细管理制度的处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影响。此时,可以充分发挥企业文化柔性管理的积极作用,针对性地开展员工培训和沟通,增强员工的精细化意识,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发挥文化的渗透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员工的精细化思维,并约束自己的工作行为做到精益求精,从而有效避免员工的工作倦怠情绪。因此,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为精细化管理的推行提供协调机制,从而实现刚柔并济,保证精细化管理顺利实施。

2.2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强化精细化管理认同的必要条件。煤矿企业在由“粗放”走向“精细”从而实现管理变革的过程中,如何建立并强化员工对精细化管理的认同,直接关系到精细化管理的顺利推行和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员工的思想认识、思维模式、行为习惯等方面形成了既定的范式,而精细化管理实施的量化、细化和标准化、程序化会从根本上改变员工的行为方式,两者之间必然会产生冲突。因此,大到岗位标准、工作流程的设计,小到工服着装、行为规范的变化,都可能引起部分员工的不合作。思想决定认识,观念决定行为,很难想象在没有形成认同的情况下,员工会严格按照精细化管理制度来执行。而只有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用文化来引领,用制度来约束,并经过长期实践磨合,才能逐步实现认同。因此,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加快职工对精细化管理的认同,为精细化管理的有效实施扫清思想和认识障碍。

2.3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提高精细化管理制度执行力的保证。煤矿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固然有赖于管理制度的健全、管理责任的明确和管理标准的细化,但这些只能从制度本身的完善上来保证精细化管理的落实。制度的完善对精细化管理的推行起着根本性决定作用,但要保证其顺利实施,还依赖于员工对精细化管理理念形成高度认同基础上的文化氛围和环境,依赖于全体员工的执行力。要高度重视执行力文化的培育。很难想象在粗糙、浮躁、马虎、草率的企业文化氛围中,煤矿企业能够实现有效的精细化管理,并实现安全形势的好转。而企业文化对员工凝聚力和执行力的影响,在管理实践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孕育了优秀的执行力文化,优秀的执行力文化将保证精细化管理制度的顺利推行。因此,精细化管理的实施要求煤矿企业必须有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尤其是要形成优秀的执行力文化。否则,精细化管理只会流于形式,而得不到贯彻落实。

篇5

关键词煤矿;安全与职业卫生;现场评估

1煤矿安全与职业卫生评估基本情况

1.1概述煤矿安全与职业卫生评估是山东煤矿安全监察局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推进煤矿安全监察工作“关口前移、超前防范”的一项重要创新之举。笔者自2011年连续6年在煤矿开展现场评估的实践证明:帮助煤矿查隐患、提建议、促整改、强基础,对煤矿安全生产以及安全基础建设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1.2现场评估的依据与要求现场评估是一项综合过程,依据山东煤矿安监局制定的评估标准,采用定性与定量的方式,通过在煤矿现场查资料、看现场、座谈交流,从而发现问题、提出建议,经交流讨论后形成结论。遵循客观公正、科学准确的原则;遵守职业道德,严禁;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执行山东煤监局“五不准”要求。1.3现场评估的内容2011年为安全生产保障、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防治水等7个专项;2012年至2015年为:安全生产保障、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系统、瓦斯防治、综合防尘、防灭火、监测监控、防治水、压风自救、供水施救、职业卫生、紧急避险、安全标志、安全培训、应急管理、人员定位、通讯联络等20个专项;2016年为安全生产保障、采煤、掘进、冲击地压防治、机电、运输、通风系统、瓦斯与煤尘爆炸防治、防灭火、安全监控系统、地质保障与防治水、职业危害防治、安全培训、人员位置监测系统、通信联络系统、应急救援等16个专项。

2现场评估的实施

2.1制定指导方案从评估组组成、专家选聘、现场评估要求及流程等方面制定指导方案,以使现场评估工作有所遵循。2.2组建评估组评估组一般由1名领队、11-12名评估专家、3名保障人员组成。(1)领队:由本中心人员担任,负责评估的日常组织、安全管理与廉洁自律,签发评估报告。(2)专家组:结合省内不同区域煤矿水、火、瓦斯、冲击地压等灾害类型特点,选聘忠于职守、乐于奉献、实事求是、依法行事,具有丰富经验的知名技术人员组成专家组,并划分为综合保障、采掘、机电运输、一通三防、地质防治水、职业卫生等专业组,负责各相关专业的评估,对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完整性、公正性负责,编制修改所评估的专业报告。指定1名技术业务优良、责任心强、善于管控的专家任专家组长,负责专家组的工作,对评估报告进行审核确认。(3)保障人员负责评估组的后勤联络工作。2.3现场评估现场评估时间一般2天/矿。主要有首次会议、查阅资料、现场察看、核查及交流、专业组讨论、集中讨论、末次会议等环节。(1)首次会议由领队主持并简要介绍现场评估有关事项与要求;专家组长对专业分工、时间进度等做出安排;矿方结合采掘工程平面图介绍采、掘、机、运、通等生产系统、“六大系统”建设与运行、灾害预防与控制以及职业卫生等情况。(2)查阅资料与现场察看。按照分工,在查阅规章制度、作业规程、图纸的基础上,对井上、下现场进行察看,并携带噪声计、风表、米尺等工具进行简单测量。根据资料与现场察看情况,进行符合性、一致性核查。发现问题,向矿方陪同人员讲明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经充分交流沟通后提出合理解决问题的指导意见,以利于问题的整改。(3)评估结论。根据查阅资料、察看现场情况,专家之间对发现的非自身专业问题及时相互交流通报;各专业组交流讨论初步确定需要提出的问题与建议,提交评估组集中讨论后形成最终的现场评估结论。(4)末次会议。领队主持,专家组长通报评估结论并征求矿方的意见,如无异议,双方在书面文件上签字确认。

3现场评估的特点与成效

3.1特点(1)借脑用智,查缺补漏。安全隐患、职业病危害因素无时无处不在,企业自身熟视无睹、习以为常。依靠专家开展现场评估,对制度建设、作业现场、安全管理等方面既查问题,又提建议,出谋划策,促进整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的系统性与深层次问题。(2)全面覆盖,细查深查。充分利用专家专业优势,对采掘工作面、探放水施工作业点和主要生产系统、机房、硐室全覆盖,对系统各环节、要素进行解剖式诊断,有利于发现问题。(3)抓大带小,上下兼顾。关注大系统、大问题,同时,不放过小问题、小隐患;对井上与井下、制度措施与执行落实、图纸资料与现场实际等环节审阅察看,做到统筹兼顾。(4)与时俱进,针对性强。结合不同时期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例如“打非治违”、“四化”建设等有针对性的评估。(5)重视服务、推广先进。从事煤矿技术与管理工作多年、积淀深厚的专家们发现问题时积极与矿方人员交流沟通,从制度建设、规程编制、现场管理等方面传授经验,同时,注重宣传先进技术、先进生产工艺、先进管理方法等,带动矿方人员提高水平,推动基础建设。(6)认真通报,及时报告。对发现的问题与提出的建议书面通报矿方;对有可能构成重大隐患的,及时向监管监察部门报告,以便采取措施,消除隐患。3.2成效(1)注重评估效果,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2011年针对小煤矿多的现实,重点关注机电设备及其管理薄弱环节,发现某矿井下配电柜使用闸刀开关,及时报告相关部门;2012年职业卫生纳入评估专项,对职业卫生机构设置、制度建设、劳动防护用品发放等进行重点评估,督促煤矿企业尽快落实到位;2013年结合《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9-2013)、《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对煤矿企业应急预案编制,“六大系统”建设基本要求、管理维护、验收、监督检查等进行重点评估;2014年在关注“四化”建设的同时,针对省内冲击地压矿井与采深超过800m的矿井实际,专门聘请省内冲击地压防治专家进行重点评估,发现某矿3203采面已形成孤岛开采后,建议其在未装备微震与应力观测系统前停止回采,并及时向监察部门报告。(2)注重现场实际,消除事故隐患。对现场查出的架空乘人装置制动闸磨损失效、运送柴油油罐机车轮对挡盖缺失、局部供风量不足导致局部通风机喝循环风等影响生产安全的急切问题,要求矿方立即做出现场处理。(3)发挥技术支撑作用,配合监察执法工作。2012年结合淘汰设备使用,2014年结合“双七条”、山东煤监局“九个七条规定”,以及“六打六治”打非治违专项行动,2016年防范煤矿大事故等,充分发挥技术机构的专业优势,紧密配合安全生产工作的主线,充分体现了评估工作与监察执法的时效性与紧密性对预防事故发生起到了积极作用。山东煤监局持续深化“六个执法”、提升123工作思路,2015年山东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创历史最好水平,96%的煤矿实现了“零死亡”,全年发生一般事故6起,死亡8人,百万吨死亡率0.055。(4)交流提高,提升安全基础建设。评估专家长期在煤矿一线工作,既懂技术理论,又有实践经验;既精通煤矿设备性能、采煤工艺,又了解煤矿安全与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的规律,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发现,提出解决的思路、方案和建议,并与矿方技术人员沟通交流,起到了现场培训、传帮带的效果,使矿方人员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提升了水平。笔者现场评估矿井2011年15处、2012年42处、2013年60处,2014年69处、2015年29处、2016年正在进行中。从评估的情况看,2012年有的矿井发现问题及提出建议90余条,2015年减少至30余条,从另一个侧面也表明安全基础建设逐年提高。

4结束语

通过煤矿安全与职业卫生现场评估感到:煤矿企业将安全管理与评估工作有效衔接,评估已经成为企业安全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煤矿企业认真细致地开展对标自评,促进了安全隐患的排查与整改;煤矿企业结合“四化”建设,积极研发和推广应用先进技术,矿井安全装备水平不断提升。煤矿安全与职业卫生现场评估是煤矿安全监管监察工作的有益补充,是引进社会专业技术力量推动煤矿安全基础建设的创新。如果能采用政府划拨专项经费,或者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评估,同时,结合大数据对评估结果进行利用,将会使评估工作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山东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印发《煤矿安全程度评估办法》的通知[Z].2011,11号.

[2]山东煤矿安全监察局.山东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印发《山东煤矿安全与职业卫生评估办法》(试行)的通知[Z].2012,137号.

篇6

1、土地资源。我市土地总面积14130642.7亩。其中农用地10379061.4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3.45%;建设用地683329.9亩,占总面积的4.84%;未利用地3068251.4亩,占总面积的21.71%。

2、矿产资源。现已查明和发现的矿种有煤、铁、硫铁矿等23种,占全省已发现矿种的19.5%。其中有探明储量的矿产12种,占全省有探明储量矿产的19.3%。其中全市含煤面积4654km2,占全市国土面积的49.01%。资源总量458.8亿吨,现已探明储量273.8亿吨,占全省无烟煤探明储量的54.5%,占全国的26.6%。全市现有煤矿保有储量约66.5亿吨,其中乡村煤矿保有储量约17.5亿吨。

二、目标任务

1、大力开展对未利用地和废弃建设用地及被破坏土地的开发复垦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确保耕地总量占补平衡有余。2010年前,每年开发复垦整理土地不少于8000亩,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不少于5000亩。

2、加大农用地整理力度,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土地利用率,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2010年前,中低产田改造每年不少于6000亩。

3、严格控制城市、村庄和集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2010年前,城镇建设新增建设用地年均不得突破1500亩,乡村建设新增建设用地不得突破200亩。

4、加大“城中村”、旧村(镇)改造力度,提高城市、村庄和集镇现有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率,控制城市、村庄和集镇外延扩展,减轻城市、村庄和集镇建设用地对耕地的压力,保护城、镇、村周边良田。2010年前,全市每年改造“城中村”不少于9个,农村旧村整理改造不少于15个。

5、控制新建煤矿开采规模,鼓励大规模开采,确保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新建煤矿开采规模不得低于100万吨/年。

6、整合现有煤炭资源,改革采煤方法,提高现有煤矿采矿回采率,延长现有矿井服务年限期,提高资源利用率。重点产煤县年产9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必须整合,整合后的开采规模不得低于30万吨;大中型煤矿的采矿回采率要在现有78%左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乡村小煤矿的采矿回采率要由现在的35%左右提高到60%左右。

7、加快煤矸石利用步伐,积极鼓励和扶持煤矸石电厂和煤矸石砖厂项目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对土地的压占和破坏耕地取土。

8、对铁矿石要进行精选,提高利用率。

三、保障措施

1、修编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

2、进一步加强土地市场制度建设,健全统一供地、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土地使用权入市交易、集体决策等一系列制度,形成较为完备统一有序的土地市场制度体系,提高土地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3、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旧城、旧镇、旧村改造,走内涵挖潜的新路子,大力推进节约和集约用地。

4、严格按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开发土地,开发的土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建则建,优先用于农业,特别要注重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开发土地要注重保护环境,保持水土,严禁开垦坡度在15度以上的土地。

5、加大对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投入,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开发复垦整理土地的积极性,确保新增耕地的质量。

6、严格按照矿产资源规划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尽快出台煤炭资源整合办法,对规模小的煤矿和边角残留煤炭资源进行全面整合,确保煤炭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矿业结构,推进矿产资源利用方式、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根本改变。

篇7

一、我国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的机理分析

根据系统理论,煤矿安全是由矿井通风系统、防尘系统、防火系统、提升与运输系统、排水系统、供电系统、压力系统、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瓦斯抽放系统、通讯系统及避灾路线等系统构成的一个综合的、复杂的大系统。影响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的因素――人、机器、材料、方法和环境这五个因素通过不同的制度安排在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相互作用的,任何一个子系统中的人、机、料、法、环配合不协调,都会导致煤矿安全事故。而且,任何制度都是在该国家的特定阶段实施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探讨煤矿安全的制度因素以及制度后面的经济体制或经济发展阶段则是解决煤矿安全问题的必需。

(一)宏观经济发展周期是煤矿事故发生的背景

我国煤炭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是和宏观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就带有明显的工业化特征。第二产业和工业占GDP的比重由1990年的41.6%和37%分别上升到2004年的52.9%和45.9%。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2004年仅比1990年高出0.6个百分点。尤其是2002年下半年开始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带有明显的重化工特征。这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一批新的高增长产业的带动。其中处于“龙头”位置上的是住宅、汽车、电子通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这些行业又拉动了一批中间投资品性质的行业,主要是钢铁、机械、建材、化工等;这些行业又拉动了电力、煤炭等能源行业的增长。2003年下半年以来,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出现全面紧张状态,煤电油运全盘告急。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电荒”。2003年有19个省市拉闸限电,2004年达到26个。为了解决困扰国民经济正常发展的“电荒”问题,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大力投资建设电厂。2002年我国发电装机3.53亿千瓦,其中火电机组装机2.65亿千瓦,在火电装机中几乎全部是燃煤机组。我国每年电力行业消费煤炭占当年煤炭开采总量的45%左右。我国煤炭市场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电力、冶金、建材和化工四大行业。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煤炭需求量的增长,煤价快速攀升。市场煤价格由2000年140元/吨涨到2005年的200多元/吨,有的地方的煤坑口价已经是300多元/吨。电煤价格也由2000年的146元/吨上涨到2004年的168元/吨。煤炭价格的直线上升,刺激民间资本纷纷进入煤炭行业,煤炭企业个个超产,小煤窑死灰复燃,煤矿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二)我国煤炭资源管理体制存在诸多问题

1.多头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我国煤炭行业管理基本上是分级管理。2003年国家机构调整以后,中央一级的行政管理主要是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环保总局、商务部6个部委进行管理。国家6个管理部门除对外贸易、煤炭定货等职责主要通过中央一级行政管理外,其他如规划、项目建设、投资、坏保等均由中央和地方按照级别实施管理。安全监察采取中央一级管理,但各主要煤炭产地都设有安全派出机构,具体负责当地煤矿安全监察工作。这就形成各机构有利时都抢着管,没利时都推诿,形成煤炭资源管理的混乱状态。而且,各部门之间利益协调比较难,花费时间长,给地方煤矿、小煤矿有机会钻国家制度的空子,安全隐患严重。2.国家对煤炭行业的干涉以行政手段为主。国家从2001年1月1日开始全部放开煤价,煤炭产品全部进入市场调节阶段。但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有关煤炭保障出现新情况或发生新问题苗头、通过正常的经济政策调整不能及时奏效的前提下,国家一般会通过行政手段,协调生产、运输、用户等多方面关系,使之达到新的平衡。2003年――2006年的电煤合同都是通过行政手段达成的。3.煤矿安全治理呈“运动式”“一刀切”。我国目前对煤矿安全的治理主要是:一旦一家煤矿出事故,周围所有的煤矿都要停产检查,或者干脆关闭附近的所有煤矿(广东省关闭所有煤矿)。对于那些安全措施齐全的煤矿被“株连”,这是对煤矿安全的负激励,与我们的目标背道而驰。由于煤矿分布的不均匀,以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作为考核地方政府官员的指标之一就不是很合理。

(三)我国不同所有制煤矿的差距

从我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情况来看,呈现出:乡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最高,国有重点煤矿次之,国有重点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最小。这种随不同所有制变化的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变化特征与我国不同所有制煤矿的安全投入、监管力度不同造成的。国有重点煤矿曾经是中央直接管理的煤炭企业,其生产运行情况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国有重点煤矿在安全投入、生产管理、安全监督等方面都是所有煤矿中投入最多的。国有重点煤矿在1996年,采煤机械化程度就达到了。73.27%。但2002年,全国煤炭生产中,手工采煤、爆破采煤和简单机械采煤占40%以上,绝大多数小型煤矿采用手镐落煤、人工搬运等原始生产方式采煤,生产工艺及其落后。那么,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在乡镇煤矿也就不足为奇了。20世纪80年代,中央政府号召煤炭勘察设计单位和国家大小煤矿学习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提高煤炭勘察设计的质量,确保煤矿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提高生产效率。并由当时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工作验收委员会于1998年8月22日至:12月8日对沈阳、西安、选煤、兖州、济南、重庆、武汉、合肥、太原、邯郸、石家庄、北京等12个甲级煤炭(矿)设计研究院和长春煤矿设计院(乙级)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工作进行了达标考核验

收。进一步巩固了国有煤矿的安全生产。1998年,随着原国有煤矿下放到地方,国家逐渐取消了过去长期实行的对煤炭行业的专项贷款。由于没有同时出台相应的经济、金融配套政策,煤矿安全投入完全靠自有资金;由于煤矿收入不好,就挤压安全投入。到2005年年底,国有重点煤矿安全欠账689亿人民币。同时,中央政府开始将矿业权有偿出让(4元/吨,我国的资源补偿费远远低于世界标准),法律监管还不完善,给“官煤勾结”有机可乘。这几种因素致使重特大煤矿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不健全,以重工业为发展特征的背景下,煤矿安全事故是由许多因素综合在一起导致的。而这样的前提背景是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有大的改变。要在这样的背景下降低煤矿安全事故,只有从煤矿的管理上人手,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逐渐完善煤矿安全制度,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同时,大幅提高煤矿企业发生安全事故的成本,引导煤矿加大安全投入,重视煤矿安全生产。

二、几点对策

第一,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加快煤矿安全制度建设

我国现在处于煤矿安全事故的高发期――经济飞速发展,经济体制、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加快适合经济发展的煤矿安全制度建设是治理煤矿安全之本。

第二,加大科学技术研究投入,加强与开采煤矿有关的基础学科建设,加快技术转化应用的速度,使科学研究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

力争每一个煤矿都要能配备相应数量的总工程师、技术人员,负责煤矿生产的技术安全。由他们对矿工进行安全技术培训,教矿工遇到安全技术问题时如何处理以及如何自救。

第三,完善现有法律,加大法律的惩罚力度

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法律的威慑力不够。应该对煤矿安全事故的相关责任人加大经济处罚的力度,加重刑罚的力度,真正做到“罚的倾家荡产,判的无出头之日”。

第三,充分运用经济手段积极引导煤矿加强安全建设、安全管理

中央政府积极充分运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积极引导煤矿企业加强安全技术研究、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加快设备更新、重视安全科学管理,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加大对煤矿安全事故责任人的经济处罚力度。把矿主的经济利益和煤矿安全生产挂钩,把员工的工资、奖金与煤矿安全生产挂钩,切实保障安全生产。

第四,建立“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群众监督”的煤矿安全监管体系

篇8

福建省从6月20日开展的集中治理车辆超限超载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超限、超载的势头得到了有效的遏制。货车的超限、超载率从以往的60-90%下降到6%左右,单车超载量从以往的10-50吨下降2-3吨(主要是运送果蔬菜车辆)。二是由货车超载车辆引发的交通事故明显下降,经济损失明显减少。三是公路交通车流量基本平稳。重点物资和农副产品“绿色通道”基本保持畅通各主要路段(同三高速福建段、205、319和324国道)的平均货流量比治超前略有上升,104和316国道的平均货车流量基本持平。四是运输市场秩序正常,运价合理回升。全省平均货运吨公里价格维持在0.5元,较治超前上涨40%左右。五是市场物价平稳,社会稳定,全省没有出现市场物资供应异常情况,也没有出现因为治超引起的。

涵江区安监局四方面加强自身建设

1、强化学习 通过开展“一日一小时,一月一本书”的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监察干部的理论水平和精力能力。

2、改进作风 秉承一贯落实、扎实、老实的工作作风,开展安全监察工作,强化安监人员“只有实干才能谋发展”的意识,提倡求真务实精神,从根本上戒除工作中的漂浮散漫现象。

3、廉洁从政 认真贯彻全市安监系统五条禁令精神,通过建立双向的承诺制度,签订廉洁保证书,设立局长信箱,进一步加强廉政制度建设。

4、加强宣传 重视安全生产宣传工作,实行信息采用“计分制”,制定年终考评奖罚制度,鼓励安监人员踊跃撰写信息。

篇9

一、掌握文化发展的重点是构建煤矿企业文化的重点内容

目前煤矿企业在构建文化的过程中需要树立正确的文化建设思想,通过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凝聚力来带动企业文化发展力量的提升,通过明确企业文化发展的重点内容,来锻炼培育员工的文化责任感。从而使得每位员工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能够通过良好的文化素养来规范自身的工作行为,积极构建现代化的文化交流平台,使得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能够有效提升,从而不断推动企业综合管理能力的发展,为形成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奠定基础。此外新时期煤矿企业要加强文化建设还需要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要从企业文化发展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切实提升企业软实力,通过文化建设与文化创新战略的结合,提升文化发展的战略性地位。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引入科技和文化的力量,延伸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资产运营方式的转变,更好地建立起文化管理目标,从而使得文化的全面发展。最后煤矿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明确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以及主要任务。文化的建设发展是一种认同方式,只有通过对企业发展管理经验充分认同,才能将企业员工的文化凝聚力进行融合。文化建设中管理部门要注重先进文化的牵引作用,通过先进文化以及以及明确的发展战略也激励企业的员工,从而更好地创造出良好的文化建设成绩。

二、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分析

首先需要根据煤矿企业矿区历史文化为基本建设条件,在基础文化因素的基础上继承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这个阶段还需要重视新型文化资源的拓展。在创新发展精神文化的过程中需要汲取引进外国先进的文化成果,通过有效的整合利用,形成煤矿企业自身特色的文化。新时期煤矿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从我国文化发展的时代特征出发,结合传统的优良文化,再注入更多新时期的文化因素,使得企业文化充满活力和竞争力,提升煤矿企业在现阶段社会发展的文化优势。其次煤矿企业需要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的制度建设为发展的载体,积极主动构建各类企业文化,使得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化、科学化。煤矿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完善文化建设环境的保障体系,形成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机制,从而使得企业员工能够提升自身工作效率,促进企业各项工作质量的提升。从而使得员工各项管理工作迈向全新的阶段,为企业文化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当达到以上两点建设性要求后,煤矿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以良好的创新和发展力为引导,积极发展构建企业的新文化。在对企业传统文化进行弘扬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新时期文化发展的新概念,对文化进行全面的总结概括,从而提炼出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再根据文化发展的内涵从制度管理、企业整体形象等方面进行积极补充,从而使得企业各项文化精神能够得到有效提升。煤矿企业在当前社会各个领域竞争日益扩大的背景下,需要建设企业文化发展为内在灵魂,以企业员工建设为根本,以提升企业生产质量为核心,推动新时期创新文化的发展,在企业内部积极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教育环境,在煤矿区建设过程中突出合理规划的作用。在激励员工的过程中也能建立起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使得文明矿区、先进矿区的文化建设目标能够有效融入到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当中,使得文化发展的质量有效提升,最后推动文化的建设发展。最后需要加强优秀员工的培养,积极构建企业内部的文化。新时期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竞争力的高低还是与企业的员工自身素质相关,所以需要通过文化的力量来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在目前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大多企业都会通过提升企业员工的文化水平来维护企业文化发展的基础。目前煤矿企业在培养优秀员工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人才教育的转变,要注重提升人才的学习能力,以及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需要充分融入新时期文化的创新力。大力建设发展文明矿区文化,强化群众性精神文化,用更多先进工人阶级代表的事迹来感染更多员工。通过现实的教育案例对企业员工展开积极性的引导,帮助企业员工树立良好的文化价值观。

三、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探析

1.文化建设紧抓发展主题,培育特色文化。现阶段大多企业文化发展都相同,没有突出特色文化,这使得文化建设失去了建设性的意义。新时期煤矿企业文化建设如果没有结合特色文化,那么文化将失去应有的活力。所以当前煤矿企业党委需要从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更多企业管理的因素,使得企业文化创建的目标、方法和内容得到有效确立,形成自身企业特色的核心文化。并通过全面化的管理方式,将此类文化融入到企业每项管理活动中,使得企业发展的凝聚力得到汇聚,能够更快速完成各项生产活动,使得企业文化发展积聚更更多精神力量。2.重视企业员工发展,加强企业文化改革。新时期优秀的企业都需要将员工的价值放置在企业发展的首要位置,不仅需要在日常工作活动中给予员工帮助和关怀,让员工自身工作情感得到有效塑造。此外还需要最终知识型人才的培养,将知识与技能全面性的人才分配到企业日常生产活动中,为他们提供更多全面的展示平台。新时期煤矿企业需要大力发展以人文本的企业文化,将员工的切实利益放置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最高位置。在注重提升员工的文化素养同时,各项管理活动中需要投入更多情感,这样不仅仅能够使得企业发展的文化得到有效深化,也能够促进企业文化改革。3.处理企业文化建设关系,保障建设活动的有效进行。新时期煤矿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具备多重复杂的关系,所以当前文化建设需要处理好各项企业文化发展中的各项关系,使得企业各项文化建设活动能够有效进行。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全面体现出企业家的思想意识,需要融入企业家的设计,让各项文化建设活动被更多员工所接受认可。能够在自身行动上,促进企业文化实力的发展。要不断完善企业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共同形成企业发展的文化合力。文化建设活动中要使得群众文化与以及企业文化得到有效分隔,以免出现文化混乱发展的局面。此外文化建设活动不能仅仅作为形式上的文化,需要积极发挥出文化建设的实质,从企业管理部门入手,将各项文化建设活动落实到企业发展各个环节的工作中,使得企业发展的凝聚力得到有效突出,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全面建设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新时期加强煤矿企业文化创建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企业需要立足于文化建设的基础环境,而后再树立明确的文化建设目标,从企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融入文化创建活动,推动企业文化迈向全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尚文斌.新时期煤矿企业文化建设思考[J].发展,2016(8):54,78.

[2]靳令男.对新时期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6):504-505.

篇10

关键词:煤矿;思想政治;创新;安全文化

中图分类号:D26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17(C)-0063-01

安全是煤矿企业永恒的主题,保障安全生产是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打造特色企业文化的最终目的。如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为实现企业的生产安全和职工群众的生命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打造具有特色的安全文化,笔者就结合工作实际,浅谈一点体会、感受和探讨。

一、以安全为目标,以管理为抓手,强化职工的安全文化意识

树立健康的安全人生观、价值观是时展的客观要求。打造学习型企业文化作为当今最为先进的管理文化和理论之一,为许多企业所推崇和应用。就很多企业讲,出现安全事故自然就会以员工素质底、以习惯性“三违”等为客观条件,寻找客观理由。正是这种错误观点,使一些单位虽然各项规章制度都比较完善,但安全责任和规章制度就是落实不到位,造成了“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的现象,归根到底就是我们在安全生产管理上的意识不到位、思路无创新、理念跟不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是我们思想上的安全隐患,而且还由此将给广大职工的生命财产造成危害,影响企业的声誉和经济效益。

二、拓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内涵

企业的安全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义。在煤矿企业,安全文化体现的更为明显。通过与创建学习型企业文化相结合,要建立具有煤矿企业特色的安全文化,就必须加强对广大职工的安全知识培训,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安全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创新性,使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要形成上下联动共筑安全。充分发挥党团员在安全生产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形成“人人、事事保安全”的氛围,促进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要彻底消除那种抓安全是行政干部的职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错误思想。要把握方向、找准位置、确立立足点;要认清形式、要敢于创新、扎实工作,用实际行动表明自己的存在价值。(二)要将打造安全文化与培育人才职工有机结合。人是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安全生产本身是对人的生命权益的维护,而人的素质高低决定着施工生产的安全效果。我们要以对职工进行系统的安全知识、安全制度、安全技能的培训为主,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围绕着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把关心人、鼓舞人、教育人、警示人融人企业安全生产的全过程,形成企业整体奋斗的共同理念,作为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奋斗目标,为广大职工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稳定、和谐的工作环境,把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实处。(三)构筑特色安全文化要与激发职工相结合。构筑煤炭企业特色安全文化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一是以人为本,把广大职工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的主体,以有利于职工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其次领导干部要改进作风、端正态度,放下架子,平易近人、设身处地,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安全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要建立一种互相诚信的关系,创造一种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在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中赢得职工的信任,从而使职工增强主人翁意识,使其达到在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中与企业荣辱与共,在安全文化建设中想主人事、尽主人责。

三、以构筑特色安全文化为动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