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运营的市场需求范文
时间:2024-03-19 17:41: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媒体运营的市场需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校媒体矩阵;实践教学;媒体“中央厨房”;新媒介格局
一、媒体格局重构: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
(一)新旧媒体互动共融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占比达95.1%,增长率连续3年超过10%。[1]网民数量的壮大,使网络空间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愈加深远。网络与新媒体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媒介市场格局。
在传统的媒体运营中,各媒体间是相互独立和分离的。而全媒体格局下,所有的媒介、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2]的新型媒体。新媒介格局,是网络与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共同存在。新的媒介生态下,新旧媒体共同参与信息市场的布局,两者不仅是竞争关系,更是合作共生的媒介形态。[3]新媒介格局的形成,对媒体人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媒介格局是开放的媒体结构,人才培养也需要有开放性思维。
(二)构建性思维人才急需培养
在新的媒介格局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专业型人才,而是泛市场化的复合人才。在泛市场化需求下,市场不仅需要人才的原有专业知识基础,也要求学生具备快速的适应能力。在全媒体格局下,通过学习固定的知识,很难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因此,学生在学习原有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将所学知识与所从事的工作相结合。
融媒体时代,不仅需要“全媒体传播”,更需要“全能型人才”。打破学科壁垒,加大复合型、宽口径人才培养力度,[4]成为新媒介格局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努力方向。全媒体格局下,新闻传播学科教学,要以本学科知识学习为基础,加强跨学科知识的学习。以全媒体信息传播任务为核心,让学生掌握所需的理论知识,并灵活调整知识结构。
二、专业教学模式:知识范围和实践平台有限
(一)专业教学模块:专业知识范围狭隘
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以专业学科划分为基础理论学习和实验教学。即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传播学、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以各自专业领域为教学实施范围。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与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的交融性较少。新闻传播学科专业知识范围的局限性,让毕业生难以满足复杂的市场竞争需求。
媒体长期发展战略的制定,并非是单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在起作用,而是多学科综合影响下“构建性”思维能力的产物。严格的教学板块设置,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科知识,但也局限了其发展空间。因此,新闻传播学教学需要适当破除传统教学框架,与多个学科领域的内容相互融通。其实很多高校也早有这一意识,并采取了实际行动,比如安排学生学习交叉学科的知识,开设学校各院系共同拥有的通选课等。
(二)院系媒体资源:平台实践范围有限
由于专业化教学的要求,高校一般由众多学科和院系组成,但各院系之间的资源并不都是共享的。各院系媒体之间的人力、信息资源的共享空间有限。这对于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就难以通过校园媒体提高实践能力。
不同院系的媒体运营策略和设计理念,都与本院系所承载的专业思维和理论体系有关,单一院系的媒体运营思维会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在院系各自为政的情况下,学生校内实践教学的范围局限在了本院系所属的媒体平台上,ζ渌院系的媒体运营策略和设计理念的接触较少。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需要适应复杂多变的媒体市场,其能力不能局限于某一运营思维和设计理念下的媒体形式。为了适应媒体市场的需求,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必须拥有构建性思维能力和灵活的市场适应能力。而校内实验教学的设计,即使是满足了学生在各个平台上的实践需求,也难以适应复杂的市场媒体运营理念。
三、“中央厨房”:全媒体人才培养模式
(一)院系媒体矩阵:塑造全媒体运营理念
全媒体格局下,媒体运营者不再只有一种媒介资源。多元化媒体战略,跨平台运营理念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对于主流媒体而言更是如此。因此,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也应适应媒介格局的变化,调整专业教学结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所在院系的媒体矩阵,是由包括学院官方网站、官方微信账号和微博账号、校报、校园杂志、广播等多种媒体形式的共同构成。在全媒体语境下,该类专业人才需要适应全媒体运营的思维模式,利用高校媒体矩阵,有效地培养学生全媒体运营的思维模式。
全媒体语境下,高校在构建全媒体实验教学体系和逐步完善实验教学平台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通过全媒体实验平台的建设和完善,培养出了一批集采、写、编、录、摄互联网思维运用和现代设备使用于一体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各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对内外部资源进行有机整合,逐步实现全媒体实验的构建,推动高校全媒体实验室工作的顺利开展。
全媒体格局下,网络与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不仅是相互竞争分割市场的关系,更是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的关系。在完整的社会信息框架中,各个媒介形态都在信息价值链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缺一不可。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应具备全媒体运营的思维模式,借助高校媒体矩阵将实验教学付诸于实践。
篇2
行进在北京深秋的夜晚,出租车司机的话语在耳边响起:“3G,是那种更加高级的移动电话吗?如果价格可以承受,我会考虑的”。这就是移动通信对今日中国的影响,可以相信在中国类似的图景将以各种面目不断重现。
许多力量正在影响着第三代移动通信(3G)在全球和中国的进程。有心人士如果仔细解读近期在北京连续召开的论坛以及峰会,最大可能是获得大相径庭的结论。我们无需仔细分辨近日瑞银华宝研究人员在咨询报告中对中国移动通信市场规模大幅缩水的论断,但是我们确实需要从纷繁芜杂的业内外的议论中发现中国3G的未来方向。
生存,还是毁灭?
环顾中国经济发展史,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速度和受关注程度前所未有。今天,我国已经毫无疑问成为世界第一移动通信大国。然而,我们也面临着这样的一个难题:是顺应技术潮流,让3G引领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再上台阶;还是等待市场发育,跳跃3G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没有标准答案,而且利益权衡异常艰难。对于所有投身3G研发、制造以及准备运营的人士而言,这是事关全局的生存或者毁灭的问题。
在中国通信业内外,已经出现了相持不下的两派观点:“需求决定论”和“供给培育论”。在经济学基础理论方面,这种分歧已经解决:市场需求当然是最终的决定因素。现实的问题在于,技术进步推动的供给能力提升,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它对市场需求的牵引作用。后一方认为,中国通信业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在通信业务尚未完全普及的产业发展阶段,供给方对市场需求的培育作用绝对不容忽视。
分析“需求决定论”者所持的论据,大部分都属于客观事实:现实移动用户的通信需求仍然集中于话音业务,以致数据业务处于缓慢起步阶段;潜在移动用户尽管还有较大增长空间,但其购买支付能力有限,需求内容仍然集中在话音业务;在移动互联网的业务应用方面,没有足够多的信息内容和服务厂商来刺激消费;世界范围内均缺乏成功的商业模式来快速培育需求。最为关键的因素还有一点,政府或者运营商几乎不可能重演2G时代快速启动市场需求的先例,而必须等待移动数据多媒体业务市场的自我发育。由此得出的推论是:政府决策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当高度冷静地把握好启动3G市场、发展3G产业的有利时机,必要时甚至可以牺牲这一代技术,直接跨越进入下一代技术。
支持“供给培育论”的一方则充满了理想色彩。他们认为:电信业作为信息社会中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力量,技术进步对供给能力提升和需求方向的刺激不容低估;不能等待所谓的“杀手级应用”或者成功的“商业模式”来启动发育迟缓的市场;中国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增长空间决定了电信消费需求的层次性,高端个人用户和集团性的商业客户有望成为3G网络的第一批拥趸;电信企业(包括设备制造商、终端制造商和网络运营商)可以携手合作,大幅降低3G潜在用户的进入门槛;体制解放和政策宽松将激励众多的中小企业投入信息服务市场,从而拉动移动数据多媒体的业务需求。最后也许是最为关键的一点,恰如cdma 2000系统的前后两个版本EV DO和EV DV的功能区别一样,3G网络就其业务承载功能和经济建设成本而言,完全可以取代和超越现有的2G网络。所以,3G在中国能否成功的关键,并不在于国外的成功运营经验和商业模式,而在于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独特的市场环境―话音业务尚未饱和,数据多媒体业务正在成长。
两种观点何以取信?业内人士曾经不无戏言地预测:中国3G最高决策者的个人品格将决定3G的前途命运,现实主义者优先选择前一种论点,而理想主义者应当会支持后一种言论。
不幸的状况是,3G决策者正在徘徊于理想和现实之间。不幸中的万幸是,业界诸多厂商不必考虑生死之间的唯一选择。
决策者的智慧与勇气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对中国3G的未来负有直接的责任。如果按照决策者所处位置和承担责任大小来划分,可以区分为“战略决策者”和“政策制定者”。
做一个假想的游戏,当上述两类决策者来到3G的十字路口,谁来决定前进的方向呢?当然是战略决策者,政策制定者则承担其后的任务,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3G产业存在巨大的上下游产业链条,存在太多的利益相关者,他们都在利用各自的渠道,采取独具特色的方式,去影响决策者的注意力和判断力。让我们来梳理一下决策者的思维逻辑,我们按照优先顺序排列如下:
1、是否有必要发展3G?考虑技术优劣势、社会经济意义和战略目标等因素;
2、发展3G需要具备什么条件?考虑市场容量、技术稳定性和设备成熟度、频率资源配置、资金投入和消费需求阶段等因素;
3、如何以最佳方式启动3G?考虑标准选择、市场启动时机、进入成本(包括IPR费用)、牌照对象和方式、运营者数量等因素;
4、如何有效支持国产标准和国内厂商?考虑WTO规则下,政府扶持行为的合法性与有效性,政策工具至关重要;
5、如何应对后3G时代的市场环境?考虑进一步强化监管,解决互联互通、业务资费、普遍服务、资源共享、号码可携等方面出现的新问题。
从2000年开始,到2003年形成高峰的“说客”人群,其实并未深刻理解到上述思维的真正含义。他们只是立足自身利益立场,片面强调时机、牌照、标准等内容,结果争论激烈、观点分歧,距离决策者的关注焦点反而越来越远。
2003年10月,最接近决策人士的研究部门抛出了中国3G政策的主要目标。
1. 战略决策层面,主要目标是:明确中国发展3G的定位,对发展的必要性、3G的社会经济影响以及基本发展方向做出判断回答。
2. 产业政策层面,主要目标是:抓住全球基本同步启动3G市场的有利时机,利用中国国产标准和市场容量的综合优势,以运营业为核心,带动设备和终端制造业、软件业、芯片业和信息服务业等上下游相关产业,形成规模巨大的产业群;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提升科技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国家信息化建设做出显著贡献。
3. 运营业政策层面,主要目标是:借助新网络新技术引入新的市场力量,促进电信市场有效竞争,进一步深化电信体制改革,全面改善电信业的服务水平,提升电信运营业和基础电信企业国内外竞争实力;加速推进信息社会进程,尽快成为移动信息社会的核心产业,为中国成为世界领先的通信和信息技术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在宏观而抽象的目标表述中,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足以成为后来“说客”的借鉴。有两点核心内容应当引起广泛的注意:第一,政府对3G制造业倾注了心血和期待,力图借助发展3G时机扭转通信设备制造业长期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从而形成能够自主发展、进而领先全球的巨大产业链条。为此必须有效解决与IPR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坚定不移地支持国产标准TD-SCDMA和国内具有自主研发制造实力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第二,3G运营业必须突破2G时代的双寡头竞争局面,引入新的竞争力量,在业务结构、创新能力和竞争模式等方面跃上新台阶,力争造就立足中国、面向全球的跨国通信运营商。
概言之,中国3G承担着继续深化电信改革和推动电信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双重使命,决策者无法不慎重。理清发展定位和战略目标,首先需要高度的决策智慧,其次摆脱利益集团干扰,明晰发展方向和政策措施。我们期待勇气和智慧的有机融合,并且结出丰硕的决策果实。
3G的道路和前景
权衡利弊得失,中国应该不会放弃赶超世界的历史机遇。而后面的问题是,我们的道路是什么,顺着这条道路能否发现光明的前景?
电信设备制造商和电信运营商是当之无愧的主力军,进入3G时代,政府将退居幕后,为企业留下广阔的舞台。系统设备制造商将充分利用知识产权的共享优势,迅速降低先期网络建设成本;终端制造商将大力发展可定制的多业务智能终端,大大降低消费者的终端置换成本;电信运营商仍然处于电信产业价值链的核心地位,但这个角色将会发生悄悄的变化。“核心”没有动摇,但发挥作用的方式出现了变化:拥有3G网络的运营商不再单纯依靠网络资源的接入优势来获取高额价值,而借助对电信产业链上下游的客户整合能力来获取合理价值。3G时代,电信运营商可以担负起“价值整合者”的角色,发挥“增长驱动力”的作用。
从2G走向3G,现有的移动运营商应当迈向一条“利旧布新”的发展道路,已有的网络资源必须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对新网络的建设部署必须循序渐进地推行。而新进入的移动运营商则会选择一条“标新立异”的发展道路,充分运用新技术和新网络的优势,大力发展差异,以此迅速占领市场位置。我们确信,从中国通信市场的现实出发,在可以预见的2-3年内,3G通信市场的主要价值贡献者仍然会来自于话音业务。具有历史意义的转折,可能发生在3-5年以后,国家的政策扶持和运营商的激励性发展策略有助于提前这一时间。
3G时代,中国人的信息生活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几亿电信消费者将从3G网络获得全新的体验,以下就是3G带来的美丽图景。
1、新平台新工具。3G网络可以充分利用2G网络的资源,但它采用了新的网络架构,对于频率资源的利用率更高,对需要高带宽、高速率的数据多媒体业务的支持能力更强。这些特点使得人们能够以更便宜的价格和更灵活的方式,获取并处理大量信息,成为信息社会的积极参与者。
2、新服务新沟通。3G能够提供一系列针对个人、家庭的整合式通讯服务,包括文本、语音、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信息,能够在统一的网络平台上顺畅地传输。人们还能够借助会议电视等互动沟通方式,在极大降低会议成本的同时实现远程协同工作。
3、 新存在新生活。3G能够支持众多的业务应用,通过与互联网更加紧密的结合,拥有3G智能终端的用户可以显著改变自身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极大提高社会经济活动的效率,比如互动学习、电子商务以及移动银行等。
篇3
《意林》《读者》等均为当前国内著名的期刊杂质,创办时间久远在文学圈内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主要针对文学爱好者出版,是具有代表意义的传统期刊杂志。新媒体背景下期刊杂志在产品形式上做出全新改革,各类期刊杂志应用信息化技术在产品类型上得到丰富,实现纸质媒体向电子期刊杂志层面过渡。目前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电子期刊体系,对纸质杂质期刊出版也造成很大的竞争影响,电子则指更能够满足不通方向使用需求。传统期刊杂质受新媒体市场环境冲击影响严重,急需转型并丰富出版模式,利用新媒体资源扩大营销范围。
2传统期刊出版面临的困境
不转型没有出路
信息化时代到来电子产品充斥着市场,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作方式也受其影响发生很大转变,面对新媒体发展环境,传统期刊媒体如果不能快速转型,必然会被市场所探讨。传统期刊出版在产品方面以纸质内容为主体,内容编排也过于陈旧,新媒体环境到来信息获取方式发生很大转变,传统期刊出版流程较长,经过这一流程最终出版的产品在信息时效性上得不到保障,自然产品销量也因此受到影响。电子书阅读携带都十分便捷,这也是新媒体环境中传统期刊出版所面临的主要困境,产品类型已经与市场需求产生很大的出入,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解决,未来发展也将会因此受到影响。不转型便没有出路,转型又面临着人才与技术方面诸多难题,这些问题均为当前电子刊物发展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充分解决这一问题。未来发展计划才能得到落实,而开展转型计划更应该探讨具体方向,从技术以及人才管理层面加以优化。
传统期刊广告宣传受到冲击
传统期刊发表中会进行广告招商,通过广告也会带来一部分利润,而处于新媒体背景下,很多客户选择网络渠道进行产品宣传,例如微博自媒体,这一新媒体渠道成为广告宣传的主要方向,不仅宣传效果更好,在成本上也有明显降低。传统期刊出版缺少广告投资,收益受到明显冲击,对于这样的工作开展环境,各项控制管理任务进行都会因此受到影响。期刊出版在宣传效果上更是受到新媒体环境冲击影响,并不能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原因在于关注纸质杂志媒体的人群越来越少,因此在宣传效果上也有明显下降。面对这一冲击影响,传统期刊在经营理念上需要做出转变,适应新媒体市场环境才能更稳定的发展。
传统期刊出版经营理念落后
传统模式下的期刊出版在经营理念上过于保守,并没有体现出新媒体环境下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处于这一环境各项管理控制任务在发展效率上都会因而降低。经营观念落后导致创新出版模式难以在期刊发行单位落实,逐渐被新媒体市场所探讨。期刊出版不仅要坚持主题与理念,更要迎合市场需求做出转变,而传统期刊出版经营中却十分缺少这一理念,在其中并没有体现出优化改革与市场变化,逐渐导致经营能力下降。对市场的适应能力也十分不理想,逐渐被新媒体市场环境排挤到边缘化,面临着综合竞争能力下降的尴尬局面。处于新媒体环境下所开展的各项综合经营理念,充分探讨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规划措施,未来发展效率也能得到更好的提升,并促进管理计划得到更好的发展完善。基于传统期刊出版中所存在的问题,下面文章将重点从创新发展对策层面进行探讨。
3传统期刊出版创新策略
借助新媒体平台宣传推广
处于新媒体背景下所开展的传统期刊出版转型发展,首先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产品宣传,增大传统期刊杂志影响范围,面向新媒体环境展开宣传,将网络平台下信息传输高效性体现在其中,宣传范围扩大后影响能力自然也会因此得到提升,解决传统模式下期刊产品宣传范围较小的情况。利用新媒体环境的同时,更应该保留传统期刊杂志的主题,在内容编排上考虑读者喜好,通过创办创新传统期刊杂志来帮助提升积极影响能力,为杂志提升使用效果打下稳定的信息宣传基础。新媒体平台中各项资源的整合利用都要以满足期刊出版需求为前提,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同时促进新媒体资源在其中得到更有效利用,这样才能解决传统期刊出版当前所遇到的困境问题,并促进传统期刊出版在效率与收益上均得到进步提升。杂志媒体自身就具有广告效果的优势,杂志与新媒体平台的合作会使读者粉丝比较容易产生正面的好感。
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便捷性、低成本特征
基于新媒体环境中所开展的杂质期间宣传,可帮助提升最终收益,同时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便捷性来帮助建立读者交流平台,基于这一前提可以拓展更多的期刊业务。例如付费项目的资源下载与共享,使期刊文献在网络环境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与利用,实现线上线下更好的交流与互动,这种前提下开展的各项资源整合利用也能得到保障,使新媒体环境与传统期刊出版行业之间更好的融合,处于新媒体发展环境下,各项资源整合利用在效率上有明显提升,推展功能开发也增大了传统期刊服务性能,满足收益需求后在最终的成本控制上更加理想,为传统期刊实现可持续发展计划建立有效的平台基础,这也是解决当前问题有效措施。传统期刊出本中所遇到的问题大部分是由于新媒体环境不适应导致,基于这一背景下充分利用资源以及网络平台便捷性,自然会有明显突破。
大力发展新媒体运营平台
篇4
2008年8月韩国开始实施《网络多媒体法(IPTV法)》,正式打开本土IPTV市场发展之大门。政府认为在数字汇流趋势之下,利用国内先进的宽带基础,可以发展更多通信、广播的整合应用。
自2009年起政府又相继推出《IPTV技术开发/标准化综合计划》以及《客制化IPTV教育服务》等因应IPTV市场需求,支持产业发展、前瞻技术等一系列政策,因此使IPTV服务之发展更加如火如荼。
根据《网络多媒体法》,韩国广播通信委员会批准KT、SK Broadband、LG Dacom三家为第一批IPTV服务(包含即时IPTV服务)运营商;2008年11月KT首先推出IPTV即时服务(Mega TV),2009年1月SK Broadband、LG Dacom也分别加入IPTV服务(Broad&TV、myLGtv)。并且先后与KBS、MBC及SBS等韩国三大无线电视台合作,以加强IPTV服务的多元化。
不过从2008年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ETRI)公示的规划显示,韩国IPTV市场规模2008年应突破200万用户,至2012年将增长到329万,但截止到2009年3月为止,韩国各IPTV服务整体用户数才159万,其中IPTV即时频道的用户为21.2万户,仅占IPTV用户总数的13.3%(表1)。
而韩国广播通信委员会另一项调查显示,2008年至2012年韩国IPTV服务运营商在基础建设及内容部分分别投资4.24万亿韩元(约32亿美元)及1.85万亿韩元(约14亿美元)。2009年全年投资为1.12万亿韩元(约8.7亿美元),其中KT投资4250亿韩元、SK Broadband投资4800亿韩元、LG Dacom投资2170亿韩元(表2)。
2009年KT、SK Broadband、LG Dacom等三家IPTV服务运营商的主要业绩分述如下或见(表3)。
KT―Mega TV:2009年KT为了达到119.4万用户目标,在韩国IPTV服务业中,率先与KBS、MBC及SBS等韩国三大无线电视台与主要有线电视MPP(Multiple Program Provider)进行合作,积极掌握节目来源。
目前KT已提供了7.8万多个节目,并利用KT集团内的关系积极投入制作电视连续剧及IPTV电影等。另外,KT在早期投入IPTV服务时,选择与经营韩国国内最大的网站的NHN公司合作,提供即时节目及检索服务。
Mega TV主要服务项目分为:VOD、教育、生活信息、娱乐和即时频道等5大类。其中教育服务,KT与韩国国内各类教育机构合作,以即时和VOD的方式提供4万多个教育内容。另外,KT为了提高即时服务,预期在已拥有44个频道的Mega TV Live之外再新增11个频道。
SK Broadband--Broad&TV:SK Broadband于2009年1月1日继KT后推出Broad&TV的IPTV服务。为达到2009年的50.4万用户目标,SK Broadband也通过与KBS、MBC及SBS等韩国三大无线电视台合作之外,利用SK集团内IHQ、LOEN娱乐以及SK communications等多媒体公司的节目支持优势,目前已拥有8万余个内容。有别于KT,SK Broadband除推出即时IPTV服务外,仍以VOD为服务的核心竞争力,以不断扩充多元化的内容。
SK Broadband虽然领先其他运营商率先推出60个即时IPTV频道,但服务范围只限首都首尔,到去年年底才扩大到全国。不过同时SK Broadband积极推出网上投票/调查(含检索结果)及联考教学等双向附加服务,如针对初、高中学生提供一对一网上模拟考试服务以及向广播电视大学开设约1400多个免费课程内容就颇受好评。
LG Dacom―myLGtv:相对于其他IPTV运营商,LG Dacom的用户数量与节目均处于弱势,但由于利用稳定的100Mbps级Optical LAN服务,myLGtv除了提供差别化的即时高清节目,还提供诸如保健、文化、境内外旅游、美酒及高尔夫球赛等受各阶层欢迎的新服务,同时亦推出多种价格的套餐式服务(与VoIP-myLG070服务结合)。
LG Dacom为确保稳定的节目来源,现与韩国知名网站Daum合作,提供检索、UCC及游戏等服务内容,目前光VOD部分就可提供2万个节目及52套即时IPTV频道。
篇5
关键词:广播 融合 现状 问题 策略
多年来,我国广播顺应媒体融合发展的潮流,将传统电台的升级改造与新媒体发展并行推进,积极促进新老传播形式的转化,并推动相关工作机制的创建,由此带来广播业态的变革。不过,融合发展并非一步到位,而是经历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的逐步调适。未来三五年,无论媒介环境还是受众环境还将发生新的变化,传统广播须紧跟市场需求,持续深化资源整合和体制创新,将融合发展推向纵深。
路径与演进:传统广播融合发展的表征
国内广播与网络的融合始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近20年的发展,由最初建立简单网页,实现在线直播和点播,到创办网络电台,进行音视频共享,再到跟进移动互联网、开发客户端应用,广播与网络的融合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一、从建设独立网站到提出全媒体转型目标。上世纪90年代,传统广播开始尝试性地利用网络进行传播渠道的扩充。1996年12月,珠江经济电台成为我国第一家实现上网播出的电台。两年之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相继建立了官方网站,此后广播网站建设呈星火燎原之势。截至2010年,省会城市以上的电台基本都建立了广播网站。网站的出现使广播收听不再受地域限制,广播资源得以在新平台上整合和二次传播。继提供在线直播和点播服务后,2005年传统广播相继创办网络电台,试水网络广播业务,银河台、青檬台等陆续开通,专门针对网络用户生产制作节目内容。这是传统广播开拓新用户市场的一次尝试,直至今天仍有一些电台保留着网络电台业务。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广播媒体开始进军移动收听市场,通过开发客户端等手段,将优秀的音频节目推向互联网传播。广播对新媒体的认识不断深化,业务布局不断完善,多家电台相继提出“全媒体转型”“多媒体化”发展目标,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提出“实现从单一广播内容生产者到全媒体内容提供商的转变”,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提出“建设现代综合新型国际传媒”,融合发展之路成为传统广播整个行业的共识和选择。
二、从台网联动到台网一体,全业务趋网化。音频节目是传统广播的核心资源,也是台网融合的最直接客体。在融合实践中,从“网”到“台”,各种新鲜网络元素被吸纳整合,成为广播节目的构成部分。反过来,由“台”到“网”,节目资源被再度开发,以各种碎片化形式呈现到新媒体平台。台网联袂,极大地丰富了与受众联动的方式和手段,开辟了第二疆场,节目之外的话题延伸、背景解读、听众互动一站式收纳,形成完整的信息传播链条。而随着融合互动的深入,利用新媒体手段统筹开发重大报道资源和品牌活动资源逐渐成为常态。融合发展也成为传统广播介入新业态、新产业的机会。各地电台相继进行网络营销、网络创收的尝试,新媒体的广告传播功能也不断得到重视,多家电台相继推出广告网站、微博、微信订阅号等,打造媒体、广告主、广告公司三方互动与对话的平台。
困惑与阻碍:台网融动中的问题和瓶颈
融合发展是广播事业产业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尽管多年来开展了各种尝试,但从目前来看,大部分融合业务还停留粗浅层面。造成这种状况,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
一、如何实现广播受众与网络用户互相转化,相互促进,共同增长。台网融合的终极目标之一是受众的扩张增容。虽然已经在推进融合,然而多年的业务实践并未给传统广播媒体提供可观的受众增长数据。广播听众和网络受众存在多大程度重叠,如何利用网络扩大收听市场规模,以广播带动网络传播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由于媒体属性的不同,传统广播在运行新媒体业务时,难免沿用传统的创意和制作经验,从单一、传统的角度生产新闻、传播内容,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现有顾客与被证明了的市场上”,而很少真正用心分析新媒体用户的特征和需要,甚至把对传统用户的认识用到对新媒体用户的判断上来,业务定位脱离市场需求,很多项目尝试成功率低。
二、如何在传统内容“再现”和新媒体产品开发方面达到平衡和双赢。融合进程中,很多电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立了相应的新媒体业务部门,但这个机构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被传统节目的新媒体呈现所占用,真正的新媒体产品研发和营销推广难以兼顾。如何在传统节目网络化呈现和新媒体产品开发方面达到平衡和双赢深深困扰着网络编辑。在很多电台内部,传统媒体业务与新媒体业务处于并行关系,在内容生产、分发、推广和运营上没有形成有机融合的流程和体系。
三、传播效果评估体系亟待补充修正。融合发展应是一个多部门协调、全方位联动的过程。很多电台虽然通过资金投入、技术支持、出台规定等多种方式,积极推动相关制度的建立,但截至目前融合发展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仍显不足,广播与网络的融合尚未完成从被动到自觉、从行动到理念的全新蜕变,其中革新传播效果评估,对既有的以收听率为主要参考指标的评估体系做必要修订成为当务之急。
四、音频市场发育不足,竞争资本匮乏。与内部问题同时存在的,还有外部的客观局限。与视频市场相比,互联网音频尚处于萌兴阶段,音频产品的版权开发和利用还不充分。由于缺乏市场导引,广播媒体资源开发还处于小作坊阶段,电台音频往往只适用于传统线性传播形式,无法契合网络传播的要求或转化为网络市场资源。另外,由于政策限制,金融资本很难进入传统广播,在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只能以内部投入为主,资本的积累速度慢,制约了产业的市场化程度以及与新兴媒体融合的能力。
创新与突围:传统广播融合发展的策略选择
未来三五年,无论媒介环境还是受众环境都将发生新的变化,传统广播如何在融合发展上取得突破是当下紧要课题。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高峰期,车联网也在布局,新兴音频媒体已经具备相当的受众规模,未来车载平台、智能手机等各类终端与互联网的结合会更深入,会对用户的音频消费模式形成极大的颠覆。传统广播要可持续发展,必须投身到市场变革中。
一、以市场为导向,重构产品和服务。新媒体绝对不是新媒体营销,把受众吸引到收音机前,而是构建新的场景,在满足需求的同时产生可能的盈利模式。传统广播先前多年的融合尝试目标更多地集中在二次传播层面,目标并非指向盈利,所以架构、流程设计与真正的新媒体不同,动力和活力自然也不相同。有必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重新审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对广播当前和未来长远发展的影响,研究制定融合发展规划,加强多媒体发展的顶层设计。强化互联网思维就要充分运用网络技术手段改造传统广播。一要树立用户观念,注重用户体验,适应平等交流、互动传播的特点,降低内容获取、分享的门槛和难度,使信息消费变得简单便利。二要增强话题设置和引导能力,加强快速反应能力,充分挖掘和整合信息资源,在信息传播中占据主动、赢得优势。三是利用新媒体手段构建圈子,发展粉丝,营造圈子文化乃至话语体系,通过各种手段推动产品在社交媒体中的渗透。
二、深化资源整合,加快业务拓展。融合并非简单的平移,不是将传统广播的内容、影响力简单地复制、延伸到新媒体,而是用全新的视野对传统广播进行一场改造,需要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要不断修正自己的战术。互联网与广播具有截然不同的媒体属性,简单的内容平移很难聚拢用户,有必要重新确立不同传播目标的实现方式,两条腿走路。一是推进资源整合,继续做好传统广播与新媒体的无缝对接,挑选适合在互联网上传播的优质内容、精品节目,按照互联网的传播规律,将其二次加工包装,以合作、置换等多种方式,借助现有的优势平台,为优秀的传统广播内容在互联网上找到出口;二是加快资源拓展,积极争取新业务、新资源,增强资源储备和未来竞争力,特别关注移动互联网对广播的影响,与资本力量相结合,探索面向市场、专业化运作的新兴媒体业态。
三、把好核心优势,打造全新音频阵地。电台的核心资源是声音产品。抛开做大做强的思想包袱,从满足最基本的需求开始,聚焦核心群体,倡导有价值的内容,打造新媒体音频品牌。利用传统广播丰富的音频资源和专业优势,制作适销对路的精品内容。发挥专业优势,成立专门的制作团队,针对互联网特性,制作适合网民需求的网络广播内容。在整合自有资源的基础上,聚合其他广播媒体音频资源和用户提供的优质内容,打造全新音频广播。突出互动和共享理念,建立以“声音”为特色的内容生产基地、集成平台和分享平台,创建以移动互联网为主兼顾PC端的音频服务平台,以用户为中心开发各类音频应用。加强与渠道提供商、终端运营商的合作,探索音频内容分发交易机制,探索内容置换、购销的合理模式,实现多平台播放,向适应多媒体播出需求的内容提供商转型,真正变内容资源为可开发的资产资源。
四、推进体制改革,再造组织结构和流程。优化资源配置,发挥聚合效应,提高资源利用率。实施市场化运营方式,壮大经济实力。一是完善向网络提供内容的工作机制,加快建立综合性的多媒体资源库和受众数据库,加强用户数据搜集及分析能力。采取切实措施,鼓励提高新媒体内容的创作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完善新媒体发展的管理机制和综合考核机制。二是引入市场机制,吸纳社会资本。兼顾投资风险的控制,在相关政策许可和鼓励的前提下,积极通过投资、并购、参股等方式,积极利用市场有利因素,加强与有发展前景的新媒体企业进行合作,通过资本运作吸收社会资金参与,完善新媒体发展布局,加快发展速度,降低运营风险。三是建立专业化管理和运作机制。特别是在新兴音频业态的探索上,摒弃传统广播的运行理念和思路,吸纳或培养专业的互联网人才和团队,依照现代企业制度创建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真正用互联网的思维和规律来运作新产品。
五、构建音频产业链条,创新营销模式。加大广播衍生产品开发力度,做好版权开发工作。在市场条件成熟的前提下,推出数字广播和网络广播的“信息定制”服务,收取信息定制费。还可利用现有采集网络和充足的资源建立信息数据库,尝试出售盈利模式。通过衍生新的产品和服务,构建新型产业链。将不同产品捆绑在一起,以强势品牌带动弱势品牌,形成统一的品牌链条。探索建立台网联动的经营模式,实现跨媒体营销。在广播和网络之间建立有效的品牌延伸,实现台网品牌联动,打造品牌网络栏目,提升音频产品的网上影响力,为客户提供网络广告项目,丰富传统广告产品形式,变单一盈利模式为复合盈利模式。
篇6
2.来自于宏观经济的压力。我国宏观经济虽然一直高速增长,GDP始终保持在8%左右,但GDP的绝对值并不高,尤其是人均GDP更低。据统计,目前我国人均GDP只相当于日本和美国的1/40。较低的经济收入,导致较低的消费水平。2002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用于通讯和交通的支出合计只有120元。农村居民对电信业有效需求的不足,将成为制约电信用户量有效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
3.来自子技术的压力。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光通信技术促进丁电信业的快速发展,但事物总是存在辩证的两个方面,技术的交织融合,导致技术发展的快速性、多向性和跳跃性,使得运营商不能准确地把握新技术的市场应用前景,结果要么技术与市场出现脱节,增大电信运营商的投资风险;要么采用的技术落后于市场需求,降低了投资效益。
4.来自于国内竞争的压力。目前国内电信市场还属于寡头垄断市场,在各种业务市场上参与竞争的主体更少,而且规模相差悬殊。我国为了扶持新兴运营商能够快速成长,采取了非对称管制政策。正是规模和管制的非对称性,造成目前尚缺乏商业能力的各运营商心理失衡,最终采取恶意竞争策略,陷入囚徒式困境。人为的网络阻塞和恶性的价格争战,不仅影响各运营商自身利益,降低ABPU值,也制约着产业的健康发展。
5.来自于国际竞争的压力。目前世界电信业正处于调整期。随着我国电信市场的不断开放,外资必将涌入,在资金、管理和商业运作方面给国内运营商构成压力,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将把竞争推向更高层面。
产业的发展经历饱和和调整阶段是正常的。但我国电信运营商必须正确认识我国电信业高速发展的动力因素和面临的成长压力,及时进行战略思考,规避经营风险。只有这样成长期才会更长或者能够快速度过饱和和调整期,进入下一轮成长期。
行业特点电信运营业作为特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般来讲,从生产就是制造效用的角度看,电信业的服务过程和制造业的制造过程是没有区别的,差异在于服务项目的外部表现形态。主要有以几个方面:
1.产品的形态不同。制造业的产品是可见的、有形的;电信运营业的产品一般是不可见的、无形的。
2.生产过程不同。制造业产品的制造与消费过程是分离的,制造过程可以是间断的;电信运营业产品的制造过程和消费过程是合一的,制造过程必须是连续的,并且这一过程何时开始何时结束完全由用户决定。
3.具有规模经济性。制造业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原材料一次性地转化为产品,而电信业却保持原材料原有形态不被消耗转化,可供大量用户重复使用。因此,电信运营业具有规模经济性。其表现之一是网络容量的规模性,网络容量越大,服务的客户越多,边际效益越高。表现之二是覆盖区域的规模性,覆盖区域越大,潜在用户越多,也越能提供更多的服务业务。表现之三是服务业务的规模性,业务越多,基于业务的网络边际成本越低,运营商就可以不断地降低服务价格,以吸引更多的用户。
4.消费方式不同。制造业的产品售出后,双方的买卖关系结束,与客户的联系是售后服务。而电信运营业售出端口后,用户的消费过程刚刚开始,存在二次消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用户何时消费、消费什么、消费多少,除了与用户自身因素有关外,还受运营商所提供业务的引导。
环境变化
市场的拉动和技术的驱动使我国电信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而电信业的发展又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反过来又引发了电信业运营环境的变化。
1.网络结构的开放化。互联网的发展,使得IP技术日趋完善,已成为交换的主流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诸如基于软交换技术的通信网络、MSTP和3G网等新一代的通信网络中。而IP技术本身就是一种开放的互连技术,因此,它的广泛应用必将导致通信网络由基于内部的集中封闭结构向面向业务的开放结构演进。网络结构的开放化不仅是技术发展的结果,也是低成本开发业务的必然要求。
2.网络应用的智能化。电信网络的应用已从过去单一的完成传递功能向智能化演进。网络的智能应用具有很高的边际效益,能够充分发挥网络的潜能。丰厚的回报驱动着智能应用的发展,而软件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更能提高新一代通信网络应用的智能化水平。
3.市场需求的个性化。需求的个性化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由单一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需求到既有交流需求,又有信息需求的变化。二是由单一的语音通信到多媒体通信的变化。三是对不同类型信息需求的差异化,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四是对信息需求的层次化,比如有的需要某一方面的原始数据,而有的可能需要数据经过加工后形成的信息,更有高层次的可能需要某一方面的分析或者预测报告。人们的使用目的不同,对信息的需求层次也就不同。
未来战略
为了应对复杂而多变的环境和日益激烈的竞争局面,并在竞争中不断发展,我国电信运营商必须按照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符合行业特点和适应环境变化的原则,采取“一个中心”、“两个转变”、“三个融合”的未来发展战略。
“一个中心”即是以市场为中心。市场对于任何行业都是关注的核心,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任何行业脱离了市场都将遭遇厄运。电信业具有技术密集的特点,如果只注重技术发展,而忽视了市场需求,将导致技术与市场脱节。宽带市场的尴尬和美国铱星公司的破产,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另外,电信业所具有的不同的消费方式,也决定了电信运营商必须关注市场需求。运营商可以从业务、价格和客户管理三个方面接触市场。
篇7
关键词:数字媒体;数字媒体专业;发展方向;发展前景
现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媒体运营网站和社交媒体成为数字媒体发展的方向。未来五年,我国将大力支持数字媒体的发展,在数字媒体的技术上不断创新,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这个发展方向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对于有数字媒体专业的高校,根据这个发展方向,制定教学计划,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传授学生的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
一、数字媒体与数字媒体专业的介绍
数字媒体是指以二进制数的形式记录、处理、传播、获取过程的信息载体,它属于工学学科门类。数字媒体根据记录、处理、传播、获取信息过程中,又分为逻辑媒体和实物媒体。逻辑媒体是文字、图形、声音等等能够让人们产生感觉的一种编码媒体。实物媒体是基于逻辑媒体信息传输、信息显示的新媒体。逻辑媒体与实物媒体相结合,构成了新时代的数字媒体。
数字媒体专业是指培养具备技术素质和艺术素质的现代综合素质人才的新兴专业。数字媒体专业着重技术、艺术素质的培养,以求能够让学生适应新媒体的技术创新,艺术创作等等。
二、数字媒体专业发展的方向
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与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相关的影视、图书、新闻等等文化媒体行业。当然,还有国家机关部门,高等院校、电视台等等产品设计、软件开发创新制作方面的企业。无论是媒体行业还是媒体企业,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是明确的,这就表明,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方向之一就是基于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为导向。
对于数字媒体专业的教学,在我国政府的支持下,积极探索培养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与国际数字媒体专业学校合作,借鉴先进教学方法,实行双语教学,聘请知名数字媒体的教师,加强学生的技术创新,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已经成为数字媒体专业教学的主要模式。我国数字媒体专业高校携手国际知名高校,同时加强与数字媒体企业合作,在达到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目标后,跟企业签署双方合作协议,培养技术型数字媒体专业人才。
无论是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方法的创新,还是校企合作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都是为了数字媒体市场的需求,拓宽数字媒体专业的就业之路,让学生明确就业方向,以此作为数字媒体专业发展方向的一个导向。
三、数字媒体专业发展前景分析
了解了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方向,结合数字媒体数字产业的发展现状,来分析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前景。
从数字媒体专业就业方向来分析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前景,虽然比较单一,但是也能看出数字媒体专业发展前景广阔。当然,数字媒体市场的广阔,也显现出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我国数字媒体产业虽然比西方国家起步晚,但是由于借助西方国家的经验,凭借政府的大力支持,规模不断增长。就拿我国影视媒体产业为例,现今影视产业推出大批的影视明星,这些明星通过公众形象和社会舆论推动影视产业的发展,影视产业的发展,也推动了数字媒体的发展。这种“产业链”的效应表明,数字媒体理念可以渗透于每个文化媒体行业,也可以进军每个创新制作企业。
数字媒体行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行业是很有希望的,国家自从近几年支持数字媒体技术研发开始,数字媒体产业被定为媒体专业技术的学生就业的重要领域。沿海城市数字媒体产业发展迅猛,相关院校新增数字媒体专业,根据沿海城市自媒体发展的速度,培养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和艺术专业的学生,改善数字媒体市场“供需不平衡”的现象。据预测,沿海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数字媒体产业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要,政府大力支持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旨在培养有一定艺术修养和理论基础,又有高素质专业技术的学生,带动数字媒体产业经济的发展,从而达到沿海城市经济不断增长的目的。
数字媒体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模式,一方面能够打开数字媒体的潜在市场,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就业渠道广而多,就业选择易而多。
现在社会是信息技术社会,人们生活当中获取信息的途径也从“道听途说”变成影视广告,新闻播报等等。影视是数字媒体技术专应用领域之一,也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中一种有声、有图的信息传播。现今影视广告铺天盖地的出现在商场、学校、车站等等公共场所,可见数字媒体技术覆盖率宽广。那么,这种覆盖率就可以表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发展前景是很广泛的。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相较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更注重内在的“涵养”。据业内人士统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需求市场不比技术专业小,我国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需求是大的,每年约15万人。一般设计类和传媒方面的公司对数字媒体专业的人才需求比较大。这种需求说明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媒体专业发展方向很明确,发展前景广阔无比。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应该把握机遇,明确就业方向,成为数字媒体市场需要的技术含量高,艺术修养好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婷婷,尹贵.浅析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10:226-227.
篇8
近几年,中国手机产业逐渐走向成熟,生产厂商数量的增加、政府对产业的扶持和各种产业园区的规划建成、几大配套完善的手机制造中心的形成、全球手机产业向中国内地的转移、TD产业链日益完善及中国3G的商用临近,造就了中国手机产业的高速增长。手机产量的高速增长带动了手机芯片的市场需求。赛迪顾问表示,2006年中国手机芯片的市场需求达到86.6亿片,较2005年增长62.7%,成为2006年最具增长实力的新兴市场之一。
回望2006年,从Web 2.0到Web 3.0,从微软新一代操作系统Vista的诞生到3G、多媒体手机以及数字电视的发展,无论是从概念上还是从技术上,都给试图或已经在这些新市场获取立足之地的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2007年仍是让人期待的一年,众多的新兴市场还将不断出现,谁能抓住机会,谁就能分到一杯羹。
用户主导新兴市场
数字电视、多媒体手机以及3G由于迎合大众口味成为2006年当之无愧的热点.。
经过多年的部署和酝酿,我国的3G试点工作已启动。2006年11月, TD-SCDMA正式向专业用户放号,其中北京、青岛、厦门、保定四个主要测试地点将得到较大规模的放号量,此次放号的总数量在两万左右。按照信息产业部和发改委的统一规划和部署,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三大主力运营商分别在厦门、保定和青岛三地进行TD-SCDMA商用前的最后测试。
预计3G将在2007年得到应用,各个需求也将在2007年得到相应释放。为通信产品和消费电子产品“造芯”的集成电路领域和3G移动通信领域,将会激发一个新的庞大市场。特别是TD-SCDMA标准将非常有力地促进相关终端、芯片厂商的发展。不管2007年3G将采用何种形式运营,都将给在这个领域耕耘的企业带来发展机会。
2006年,中国数字电视的推进也取得了显著成果,整体转换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截至2006年10月,全国数字电视用户新增491万户。预计到2006年底数字电视用户累计突破千万,同比增长将达150.8%。随着数字电视开始普及,数字电视专用集成电路芯片、高清晰度显示器件、系统集成相关产业将迅速兴起。半导体领域也成为隐藏在这些热点行业背后的新兴市场。
隐藏背后的半导体行业
多媒体手机产量的增加带动了音频芯片、图像芯片和FM调谐的市场,同时也带动了红外收发芯片、蓝牙芯片和半导体存储器的市场需求。除此之外,一些高端手机上还出现了GPS、WiFi等功能,这也是未来手机多媒体应用发展的趋势。目前,像蓝牙、红外收发、音频、FM调谐等基本都实现了单芯片解决方案,在TI推出的高端应用处理器解决方案中甚至在应用处理器中集成了这些功能。
2006年,半导体行业增长速度超过40%,与前几年30%的年均复合增长相比,高出10%以上,预计到2007年,半导体行业增长势头不减,仍然会保持30%以上的快速增长态势。全球半导体行业正在进行地域性转移,中国环境比较好,对国内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处在半导体行业中的企业,为迎接3G可能引发的行业内的洗牌,不断地通过整合重组,来提升竞争力。2006年,半导体业发生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重组运动,这一领域的兼并浪潮呈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劲的势头:从意法半导体收购阿尔卡特微电子、AMD收购ATi,到Oxford半导体公司收购TDI(TransDimension)、LSI Logic收购杰尔系统(Agere Systems)等等,飞思卡尔更被私募股权财团以176亿美元的天价收购。可见,半导体产业已经成为国际资本竞相追逐的对象。随着3C融合正无可争议地成为整个IT产业发展的主旋律,各大半导体企业不得不为顺应产业融合的潮流做出各自的尝试。
无线互联网下一个Web 2.0?
2006年,互联网的发展可以说是多姿多彩,基于Web 2.0基础之上,诞生了博客、播客、威客、SNS等众多新兴事物。这一年出现了投资的热潮,例如奇虎、千橡获得巨额风险投资,但是针对Web 2.0的风投存在太多的泡沫。众多投资者应该有所惊醒,冷静头脑,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
3G脚步的加快让人们对无线互联网充满期待,而移动增值业务广阔的市场空间和稳定的盈收模式让人们对无限互联寄予厚望。中国是一个以手机为中心的信息终端的国家,中国就像其他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一样,最终使用无线终端获取互联网服务和内容的用户,将远远超过通过固定终端获取互联网内容和服务的用户。
赛迪顾问指出,手机游戏和数字音乐的快速发展,已经为移动网和互联网的融合做了多年铺垫,移动博客、移动搜索、手机视频的出现让移动网与互联网的进一步整合呈现出更多空间。而从用户需求的角度看,人们都期待着移动网络与互联网的无缝对接,来获得更丰富、更多样、更便捷的信息娱乐服务。
虽然无线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相比还显得非常年轻稚嫩,但传统互联网上曾经生长和怒放的一切,在无线互联网这块土地上都可以扎根和延续。不仅如此,以手机为载体的新兴无线互联网本身的独特魅力,更具有传统互联网所不可比拟的优势,未来的发展不可限量。
无线互联网能否像Web 2.0一样引发投资的热潮?投资者能否抓住这个新兴市场?答案同样让人期待。
篇9
一、我国网络广告的发展示状
一.一我国网络广告发展中的优势
一.一.一网络广告发展迅速,效益显明
网络广告借助互联网所拥有的无时间、空间限制的优点,全面地笼盖全世界网络中的用户,实现了网络中信息对于称互动传布。相对于于传统的电视、报纸、播送广告而言,网络广告在感官以及操作上的效果都是传统媒体所没法比拟的,尤其是网络广告领域的特点化服务水准不断提高,对于网络媒体资源的整协力增强,行业回报趋于公道、总体运作愈来愈规范,而且竞争度相对于比较低,这象征着网络广告将在至关长的时间内保持住1个比较高的服务回报水平。
一.一.二网络广告市场的“黄金”时期来临
跟着我国网民数量的大幅度增长,网络广告的商业价值不断突显,网络广告的商机也不断被厂商发掘,这给网络广告业带来了光明的前景。网络广告收入已经成为目前大多数网站盈利的主要渠道之1。广告主为逢迎市场需求,不断调剂自己的广告,对于原本的广告进行改版以及更新,增添广告的情势以及更多的服务项目。同时,广告主的投放行动也逐步成熟,企业在投放广告时更为沉着。良多有经验的广告主在投放网络广告时,已经经再也不只是单单的查看网站排名及流量,而更多的是看重网站的专业性、权威性以及投放后的效果。此外,在广告情势上,良多的广告主也再也不1味的寻求广告的大小,转而更多的斟酌到阅读者在视觉以及心理感受。
一.一.三网络广告整合主流媒体,创造更好的营销效果
网络广告以灵便多样的情势,融会传统主流媒体的传布优势,互相补充。从网上的各种交易来看,网络广告正在扩大着与营销有益的结合途径。从营销的角度来看,它使可能成为买主的用户与有价值的信息之间实现了匹配,也为广告主提供了产品更多的销售渠道,所以愈来愈多的广告主更关注对于产品销售渠道以及市场动态信息进行整合,并且为这些渠道以及市场追求更加不乱的交易平台。
一.二我国网络广告发展中的问题
一.二.一网络广告情势缺少“革命”性立异
我国网络广告范围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外生性增长,出于对于网络广告理念、模式的立异其实不显明。尽管现在遮天蔽日的逼迫性广告已经经很少见。可某些老套的浮游式广告、弹出式广告还是主流。要从立异做起,专业的网络广告策动、设计以及制作就必不可少,但是在我国这样的专业策动以及创意人材群体尚未构成。
一.二.二网络广告表现情势不被广泛接受
在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态统计调查中,弹出式广告窗口,是仅次于网络病毒最使网民反感的,就连最常利用的电子邮件广告也因增添用户的麻烦而引发用户反感。1些带诱惑、逼迫性质的网络广告除了了带给网民视觉“污染”外,还会强占网民的上网资源,直接影响上网速度,乃至带给网民电脑卡机、死机等现象,从而致使其点击率降落,进而影响了网站的收入。
一.二.三网络广告市场潜力有待继续开发
目前我国的网络普及率相对于发达国家较低,同时网络人群的主体又不是购买力的主体,也就是网络广告目前的市场份额不大,这就影响了网络广告的效果。虽然互联网迅速膨胀,但就每一年全世界广告支出增长的贡献因夙来看,互联网还只能居于第2位。
一.二.四网络广告监管难度大
网络广告是中国1个新兴的广告市场,在加之网络传布主体的多元化、虚拟化、跨行政区域性等特色,给网络监管造成为了必定的难度。目前,中国并无构成完美的网络广告监管体系,网络广告监管基本缺失,从而必定程度上了造成为了网络广告从、收费到内容的无序发展,不实广告、侵权广告等时有产生。
二、我国网络广告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一网络广告将成为主流传布媒介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进入快速增长时间,网络广告市场也相应面临优良机遇。门户网站以及各类专业性网站在内的各种网络广告经营队伍也不断壮大,投资于网络广告的广告主数量以及结构的优化进级,网络广告的情势也在不断立异。美国麦肯锡全世界钻研所最近的调查讲演也指出,互联网超出电视成为广告主体已经不可防止。
二.二网络广告市场的管理趋于规范化,公道化
国家工商局颁布了1些试行的规范以及请求,也能够看患上出政府对于网络市场交易的注重以及的关注。即便我国的互联网络广告存在着1些薄弱环节,但可以看出我国对于互联网络的规范以及实施力度的增添,对于保护网络广告秩序也将趋于不乱状况。
二.三网络广告情势将会更为丰厚多样
新技术的呈现必会带给网络广告更广阔更多样化的发展。而在这类情况下,广告商必会追求多样化的广告情势,最大限度施展网络广告的效果。流媒体、VRML等网络视频技术的发展,为网络广告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宽带技术水平的提高,网络广告的表现情势也愈来愈丰厚。未来富媒体广告、网络游戏植入式广告将愈来愈遭到广告主的青睐。
二.四挪动广告业务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跟着3大运营商在三G方面业务的全面开展,流量资费的降落、无线上网本等终真个推行,互联网巨头的高调跟进,都显示出我国无线网络步入快速发展期。目前,包含挪动运营商、手机、电脑终端制造商、传统互联网服务商、无线服务提供商和相干的技术企业都奋力搜索行将呈现的巨大商机。
篇10
SystemforMobileCommunication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移动通信市场营销管理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建立和完善移动通信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必要性。然后,作者对移动通信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组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并说明了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工作流程和应注意的事项。
移动通信作为一个科技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竞争空间日趋激烈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下,必须十分重视市场营销管理,重视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建设。要充分根据市场需求的现状与趋势,制定计划,合理有效配置资源。通过有效地满足市场需求,来赢得竞争优势,在加快市场营销步伐的同时,努力建立和完善移动通信市场营销管理体系,以不断适应新的发展形势需要。
1目前国内移动通信市场营销管理的现状
“市场部”这个词走进国内企业还是近几年的事,目前移动通信企业内部所设置的营销部、分销处、运营部、销售部、以及市场管理部等都是市场部的涵盖范围。从分营后的中国移动通信、中国联通、上海光大、电信长城等具有运营资格的运营商来看,中国移动通信市场营销做的比较大,在原先营业厅基础上,又发展了商场、专卖店、量贩等销售形式,给人一种规模和实力的感觉,然而市场知名度高,但市场品牌忠诚度低;中国联通起步晚,但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迟到的经营者,只有善于经营的赢家,中国联通采取分销商网络营销的思路引起业内效仿,但诸多不完善的环节也时常引起消费者反应;其它几家运营商尽管营销思路很前卫,但是制约其市场开发的因素较多,市场反应冷淡。可以说,目前移动通信企业市场营销管理是各行其道,短期行为太多,缺乏长远统一的规划。从行业整个市场来看,我国移动通信企业尚未真正掌握专业营销知识和操作技能,就其对市场的态度和行为而言,移动通信企业还处于为完成短期销售目标而采用广告、公关、有奖销售等促销手段为主的促销导向型阶段,尚未达到市场营销导向型阶段。当然,其中原因也有我国通信行业长期处于垄断阶段的因素,广大从业者没有市场危机感。没有市场危机感就不会产生市场营销紧迫感,对市场营销管理的认识和努力只是在竞争机制下才有所转变。就移动通信行业进入市场经济状态的时间和目前市场供需关系的状况看,从业者的观念和认识的迅速提高要靠调查、分析、预测、营销企划等方式来引导、开拓、扩大和满足广大消费者对其服务的需求来完成,进而达到企业整体长远的营销目标的实现,尽管尚须时日,但这是市场营销的需求和必然发展趋势。
从市场发展规律来看,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往往是在市场开始竞争之时,对竞争日渐激烈的移动通信业而言,具有前瞻性目光的人士早已看到,初露端倪的买方市场正在形成。如何适应市场、创造市场,是移动通信企业面临的带有战略性的问题。移动通信商们应该清醒认识到,拥有目前的市场并不完全意味着必然占有市场,还必须依靠行之有效的方式去进行市场拓展,发展市场,创造市场,这个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体系。
2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组成和细分
从事过营销的人都知识,市场营销的表现是市场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的实质是需求管理。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的过程中,一般要设定一个在目标市场上预期要实现的交易水平。然而,实际需求水平可能低于、等于、或高于这个预期的需求水平,换言之,在目标市场上,可能没有需求、需求很小或超量需求,市场营销管理就是要对付这些不同的需求,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就是要对市场营销管理进行科学有效组合。
根据移动通信行业自身特点以及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移动通信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应包括五个方面:(1)市场需求管理;(2)市场营销网络管理;(3)市场推动管理;(4)市场营销环境管理;(5)市场营销组织管理。这个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就是通过创造建立和保持与目标市场之间的有益交换和联系,以实现移动通信企业的各种目标并进行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的市场营销指挥系统,可以说,这个系统不仅是定价、分销、促销等单一活动的职能行使,而是一个目标市场运作的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这个系统,企业不断观察市场,发现和评估各种变化因素,然后反馈企业,作为企业制定新战略和行动计划的基础,然后运用新的修正过的行动来消除阻碍目标实现的因素,并观察评价客户和竞争对此作出的反应,然后再反馈到企业使企业再次形成新的战略修正方案推向市场,这样形成良性循环,以达到不断适应市场,创造市场的目的。
就移动通信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五个组成部分而言,既有机地结合,又独立工作,每一部分又包涵着丰富的细分内容。
2.1市场营销需求管理细分
我们知道,市场营销管理的实质是需求管理。根据市场需求水平、时间和性质不同,市场需求一般有八种不同状况:(1)负需求;(2)无需求;(3)潜伏需求;(4)下降需求;(5)不规则需求;(6)充分需求;(7)过量需求;(8)有害需求。从市场的组成要素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来看,目前移动通信市场需求状况基本处于充分需求和潜伏需求的阶段,是市场开拓者应好好把握的大好时机。
市场营销需求管理就是要对市场的需求状况进行有效管理,充分做好市场调查研究,深入市场,广泛了解客户、顾客、分销商、供应商以及广告反应、行业信息、营销网络、促销效果等有关业内的综合情况,广泛搜集市场信息,摸准市场的变化,找准潜在市场及市场盲区和死角,做出详尽属实的市场调研分析报告,以便企业的企划者以此制定市场营销企划方案,制定新业务计划。可以说,市场营销需求管理是企业营销工作的一双眼睛。
一般来说,市场营销需求管理包括目标市场分析和市场目标分析两个方面。
(1)目标市场
影响移动通信目标市场的因素较多,从市场定位、营销策略、促销政策、广告方式、产品价格、产品包装及外形到技术先进程度、购买形式、服务态度、营销网络建设、售后服务等方面都要认真考虑。目标市场变化不断,移动通信运营商也要依据市场的变化不断变化营销管理思路。从手机市场上我们可以看到,手机从当初的组织消费购买到如今的私人消费购买为主,目标市场的变化也引起供应商的努力,摩托罗拉从当初以行政机关领导为主到现在形色多样的各种层次手机,正是目标市场使然。移动通信商要在研究目前目标市场的综合情况时,不断把目光投向市场的新变化,进行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新选择,准确把握和预测市场需求的发展动态,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市场目标
那些收入稳定、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地位的人群,固然是市场目标,但这些人早已是手机的拥有者,移动通信商关注的是新增长的消费层和高消费层新的消费变化。市场永远在变化,所有稳定都是暂时的,移动通信市场也不例外。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变化,从行政机关公务员、企业老板到小业主、企业白领阶层、打工仔,不同年龄不同性别,需求不同,变化也不同,兴趣爱好各异,审美观点有别,需要市场开拓者仔细研究,区别对待,进行准确市场定位。这一点我们从外企的情况可以看出,摩托罗拉手机以厚重大方为主,为行政机关人员和高级管理者所看重;诺基亚以专业公司著称,倡导科技以人为本,平均不到一周时间推出新款,其先进的形象对新潮时尚人士和高级知识分子具有较强吸引力,而在全国各大媒体统一推出的《专业、全面、关怀》系列宣传篇,更是把诺基亚推向大众化市场;爱立信则以灵巧方便为高级商务人士所青睐;飞利浦更是以外形美观色彩明快吸引着广大青年消费者。我国的科键、波导、康佳则以工薪阶层大众化为主。可以说,这些市场定位都是企业对市场的适应和创造的结果,是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科学组合所迸发出的光辉。
2.2市场营销网络管理细分
网络营销已成为当今企业进行市场营销运作的共识,通过建立市场网络这个市场销售的高速公路,大大加快了市场运作周期,从而也加快了企业资金运转的周期。
移动通信市场营销网络从过去单一的营业厅到如今的分销商、商场、超市、量贩、专卖店等销售渠道形式,从而连成一个高速高效的市场运作网络,这是移动通信行业从窄渠道策略到宽渠道策略的转变,也是市场不断发展要求的结果。市场营销网络管理就是要对市场营销网络进行有效地发展、引导、维护、控制,要从分销商选择、号源配置、产品价格、货款结算、返款比率、宣传方式、服务公约等方面统一管理。
移动通信商对各自的营销网络都有一整套自己的管理规定,需要注意的是加强分销商的附加值开发和培训。作为经销商,也应该增加自身环节上的附加值,而这种附加值来自产品的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移动通信商今后应把相当多的精力用于培训分销商的这种增值的能力上,让它们拥有自己的技术支持和服务方式,最终拥有自我增值的能力,这也是网络管理的发展方向。
2.3市场环境管理细分
像一个人离不开周围环境因素一样,企业进行市场营销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很难想象一个整日因顾客投诉而被媒体曝光的企业能在市场上运作得好。
一个良好的市场营销环境对一个企业来说很重要。移动通信企业作为服务行业更要注意酿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不但要注意人员、经济、自然、技术、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市场宏观环境管理,而且要注意公众、竞争者、市场、供商、分销商、自身等微观环境管理,移动通信市场环境管理要从广告宣传方式、公共活动、现场服务、企业形象、顾客投诉、售后服务、维修服务、行业公约等方面入手,注意处理好与行管、工商、税务、劳动监察、新闻、金融、同盟者、供应商、分销商等单位的关系,要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分析,做出相应的对策。
目前移动通信商内部设立的投诉台、客户服务中心、维修点等部门其实都是处理好市场环境的体现。
2.4市场推动管理细分
市场的起伏往往不以企业的意愿为转移,市场的大海永远也不可能风平浪静,如何保持市场高弹性的理想状态,是商家很感兴趣的事,这其中市场推动管理就显得很重要了。推动市场的方法很多,就其中常用的方法探讨如下。
(1)广告推动
广告是推动市场的试金石,有时一则成功的广告就是一个广阔的市场,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和人们的消费意识提高,人们对广告理智看待成份占多了。从营销学角度讲,攻破市场格局,要么向市场提供变革性的产品式服务,要么创造一种裂变式广告,而裂变式广告要以情突破,要富有冲击力,鼓动性,能够唤起消费者的购买兴趣,同时要注意广告媒体的选择和广告效果的分析,绝不可泛泛而作。
(2)促销推动
促销是推动区域市场的一把利剑,推动市场屡试不爽,促销的关键在于创意和计划,成功于现场组织和管理。
促销在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帮助企业达到以下目的:清理积压产品,维持市场占有率,新产品上市,增加产品销量,抵抗竞争产品。目前移动通信市场上业主在局部市场猛打促销战,从优惠降价到赠送礼品等形式,都免不了价格战的痕迹,缺乏惊人的创意和举措,现场的结果往往是礼品全部发放,购买者寥若星辰,如何做好手机这种高档消费品的促销工作,值得深思。近来市场上推出的手机亲情卡延续优惠使运营商们大获其利,这种促销组合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比较适合市场。从国外的经验看,移动通信业作为一个高档消费市场,对公共关系促销和巡回展览等大型会议的特殊促销组合应多加研究。
(3)整合推动
整合推动其实是广告推动和促销推动的综合运用,比较适合新产品上市和新服务的推出,也是目前企业推动市场的最主要和最有效方式,其中有许多的细分措施值得移动通信商认真揣摩。
广州宝洁的农村市场推广计划是印刷广告和运动促销及现场演示等方式的综合应用,也是宝洁公司产品多品牌、沟通大行动、广告高层次、促销妙推进营销策略的具体体现。美国巨片《坦泰尼克号》用的也是先铺广告——营造市场——产品投入的市场整合营销模式,从而获得市场成功。
2.5市场组织管理细分
管理的过程其实是计划、执行、控制的过程,市场组织管理的过程就是对市场营销行为的计划、执行、控制的过程。
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的目的在于市场营销人员为了共同开发市场这个目标而有效工作,企业要设计并维持某种合理的市场组织结构,其中每一位营销人员自的大小、沟通程度、相互依赖性都要依据有利于开发市场这个目标而认真考虑。移动通信市场营销组织设计时,要从市场营销组织环境分析、组织内部工作流程确定、组织职位建立、组织结构、人员配备等几个方面努力。市场营销组织不论是采取职能型组织、产品型组织、市场型组织、地理型组织等专业化形式,还是采取金字塔、矩阵型等结构型组织形式都要从效率和效果两方面考虑。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移动通信是一个投资巨大的行业,市场发展有一定的周期性,在市场启动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都要变化相应的组织形式,以达到“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围绕市场干”的目的。
移动通信市场组织管理就是从市场需求到市场营销网络,从市场环境到市场推动的全面管理,是从业务代表、市场调查员、市场企主管、广告监理、市场行政管理员到区域经理、产品经理、品牌经理、市场总监的有效传递,就具体操作而言,市场营销组织管理必须掌握两点,一要加强计划性,二要不断进行检测反馈,形成市场营销管理良性循环。
例如:一个现场促销活动,从企划到批准实施,时间、地点、广告宣传、道具、运输、传单、价格、礼品、人员、现金收入、场地选择以及有关费用预算都要认真的落实,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3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工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一个科学有效的工作流程才能保证真正的目标实现,移动通信市场营销管理体系要真正达到创造市场的营销目的,就必须事先根据自己当地的实际情况设计好,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制定科学的市场营销管理工作流程,科学规范运作,以达到目的。
从市场调研到市场信息分析,从市场信息分析到市场企划方案,从企划方案到批准实施,从批准实施到现场组织管理,市场分析员、企划主管、广告宣传、业务代表、销售经理、市场行政管理员等岗位都要行动起来,以实现向市场推销产品到向市场推销需求的转变。
- 上一篇:科技公司企业战略
- 下一篇:交通运输专业就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