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运营教学范文
时间:2024-03-19 17:40: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媒体运营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新媒体(New media)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趋完善,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学生们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工具查资料、传课件、进行师生互动等。可以说,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媒体工具已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传统的英语授课模式已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新媒体时代结合学生对数字媒体的熟知和兴趣,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新媒体工具有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英语应用能力的提升。
一、课堂上利用新媒体设备全方位提升听、说、读、写、译能力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多依靠教师讲授以及板书或幻灯片等方式来完成。随着各校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如交互式智能平板等设备的配置,使得教师有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有声资料和图像资料的引入可使课堂教学超越单纯文字资料的枯燥乏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可使教学内容多样化、立体化。比如在播放了一段英语视频资料后,可就该视频内容提问,开展讨论,也可进行听写或翻译。在使用新媒体进行全方位教学的同时,需注意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
二、课后利用各种交流平台进行资料分享、交流心得体会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交流平台为师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交流渠道,如微信、微博、QQ、邮箱等。这些新媒体为教师提供了分享教学资源的平台,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平台更新教学动态、布置学习任务、补充教学资源。同时,学生也可借助这些平台与教师开展互动。比如,教师通过微信群口语任务,学生完成后将音频或视频上传,教师及时提出反馈意见。笔者发现,学生对于此类任务都有较大的兴趣,能够积极完成,并乐意跟老师就自己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讨论。
三、微电影创作、电影配音、朗读录音等培养英语实践能力
传统教学中通过课后练习、写作文、做翻译等方式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学阶段长期以同样的方式学习已使学生产生了厌烦情绪。因此,教师需在学习任务的布置上有所创新。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让学生完成微电影创作、电影配音、朗读录音等任务,效果较好。首先,手机、无线网的普及使得从硬件和技术层面上完成这些任务成为可能。其次,大学生的兴趣和心理状态使得他们更愿意完成这类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任务。再次,在完成这类任务的过程中可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以微电影创作为例,寻找或编写英文剧本可锻炼写作或翻译能力;背诵台词可练习口语表达;服装道具的准备有助于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拍摄和制作过程又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
四、利用新媒体尝试翻转课堂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翻转课堂也称颠倒课堂,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了重新规划,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鉴于大学生学习相对独立、对新事物有较强的接受能力等特点,可尝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培养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新媒体工具的普及使得这一教学模式成为可能。传统的英语课堂通常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解词汇、语法,带着学生分析理解课文。这种方式一方面容易助长学生的惰性,另一方面也易使课堂枯燥乏味。在翻转课堂模式中,教师可把这些任务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通过网络等工具学习词汇、语法,查找相关文化背景,理解课文内容,课堂时间可开展讨论、答疑解惑。翻转课堂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同时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思考如何翻转,如何设置任务,以及如何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认识世界、传播信息的手段在不断更新,这对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在新媒体时代,利用大学生喜欢新生事物的特点,恰当运用新媒体手段改进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新运用 课堂教学
新课改中对课堂教学有更具体的要求,新《课标》提出:“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和语言运用。”因此,我在高二英语必修四Unit 4“Body Language”的阅读教学中进行了“多媒体的创新运用”的新尝试。本节课的中心话题是“肢体语言”,运用多媒体将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融为一体,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一、导入——怎样吸引学生全身心进入课堂
课文导入方法有许多种,如情境导入法、复习导入法、表演对话导入法、背景导入法、图示导入法、讲故事导入法等。但是,“导”无定法,贵在得法,所以本节课我使用的方法是: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听一首关于“Body language”的歌曲,在明快欢乐的节奏中,边听边跟唱,同时一起做手势,使学生很快地集中精神踏入角色、进入意境,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同时营造了轻松自如、快乐和谐的学习氛围。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和交际,如:Do you like the English song? Can you express the meaning by gesture? 接着老师示范手势语并做一定的表演,或者老师发指令,学生做手势表达“Ok”、“Stop”、“Great!”、“Come here”、“I don’t know”……这样,学生学中乐,同时激起了对课文内容极大的兴趣和阅读愿望。
二、读前——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英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特点、教材特点,精心研究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精心安排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本节课的安排是:让学生两两或小组演示手势语,尽可能地表达他们已知道的手势语,激发他们的表现能力。
然后紧扣另一环,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来提问引导,如:Do you know how Americans express the meanings by gestures? How do Japanese or Frenchmen do? If you are in Nigeria or Brazil, what will you do? 这样通过问题及观看视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急切地想了解课文内容。
三、读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能力被看作是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体现。要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避免阅读教学的盲目性,提高阅读课教学的时效性,多媒体课件的作用至关重要——能帮助学生从文章中获取主要信息和观点,理解文章主旨、作者意图,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本节课的多媒体课件从速读、精读两方面设计,先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之后再进行仔细阅读,比较有效。
1.速读。先提出速读目标,要求学生带着任务快速完成阅读,找出每段的主题句或手势语,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做连线题。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重点培养了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思维能力,同时明确了整篇文章的重点段落,使学生脑海里对课文有了整体概念,在下一步细读过程中能够做到心中有数。
2.精读。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抓住重点,掌握要点。教师应利用多媒体课件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地为学生设计阅读活动,引导学生系统地、深层次地理解课文的重点内容。
四、读后——怎样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
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重语言知识的教学,轻想象创新的启发;重视应试能力的训练,不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既费时又沉闷,活跃不了课堂气氛,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内容局限在教材里,不能拓宽知识。所以我采取的方法是:首先,读后不是立即让学生做课后题或一些选择题、判断题,而是通过展示贴近生活的多媒体课件,让他们拓展思维,提问或交流他们从课文中了解到的信息,以及他们的一些观点,从而自己归纳出要掌握的重点。
五、小结——怎样体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做法是: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提供肢体语言,先让学生共同口头叙述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模仿课文文体,展开丰富的想象,描述自己熟悉的肢体语言的不同含义。这样教学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也有利于学生语言知识的巩固与提高,达到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体现了活学活用的特点。最后在一首关于肢体语言的动听的歌曲中结束本堂课的教学,使学生对肢体语言的妙用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杭宝桐 主编 《中学英语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篇3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把多媒体教学引入英语课堂是英语教学发展的趋势和必然,那么我们又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1. 培养创新勇气,树立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向学生介绍英语史料、英美国家文化习俗、英语童话故事等,向学生展示英语的美、趣、妙,帮助学生揭开创新的神秘面纱,体会到创新并不神秘,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勇气。
在教学中还利用多媒体的闪烁和色块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制作CAI课件,在画面上巧妙设计“Information gap” ――信息沟,启发、诱导和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逐步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
2. 创设创新情境,诱发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创新学习的基础,是创新的最大的动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联系与交替不时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造成冲突。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利用或制造这些矛盾冲突把学生带进问题情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愿望,让学生冲出重围。因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创新欲望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前提。
针对小学生年龄小、活波好动,兴趣易激发、易减退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教材中单调的文字内容,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相结合的多媒体方式,形象、生动、逼真的展示出来,创设出更具直观性、感染力和挑战性的情境。使整个过程图文并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渲染了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使其主观上产生对新知识追求的动力。
如,教“Time”一课,利用多媒体的演示,通过看琳琅满目的钟表,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丰富多彩、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在短暂的时间里,领悟到学习和掌握时间的重要性。同时设计不同地区在同一时刻的时差显示的课件,让学生在学习巩固时间表达法的同时,了解世界各地的时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乐学的状态,达到诱发创新欲望的目的。
3. 提供创新素材,指导创新实践 创新离不开实践。提供创新素材,指导学生创新实践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新活动的素材,把握时机,利用各种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活动,如给故事配音、想象故事结尾、猜谜语、唱歌、游戏活动等。
对于小学生来说,一堂四十分钟的课,确实很难始终如一、高度集中注意力,尤其在课临近结束时,特别容易分散注意力,降低课堂效率。因此,在一节课进入尾声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幅对话场景,让学生自由对话,然后看动画,随着画面的变换给动画配音,使他们在轻松活波的氛围中,进行焦急性练习,培养他们仔细观察事物、善于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良好习惯,同时实现创新目标,体验创新乐趣。
4. 评价创新成果,提高创新水平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否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主要通过教师的评价和同学的赞赏来体现的。
篇4
关键词: 小学英语课堂 电教媒体 创新精神
现在许多大、中、小学已摒弃以灌输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各种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轻松地学习英语。电教媒体正以其特殊的功能和优越性越来越受到关注、重视,它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素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将电教媒体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互相补充,能达到较佳的教学效果。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激发创新勇气,树立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运用现代电教媒体,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向学生介绍英语史料、英美国家文化习俗、英语童话故事等,向学生展示英语的美、趣、妙,帮助学生揭开创新的神秘面纱,体会创新并不神秘,激发学生的创新勇气。
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结合教材内容,制作课件,在画面上巧妙设计信息沟,启发、诱导和鼓励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寻找问题的答案,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逐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牛津小学6B教材的Unit 5 What’s the weather?为例,我首先向学生分组布置好课前学习任务:
1.要求全体学生运用教学软件,例如:金山词霸,东方快车等,查出一些有关天气、气候等话题的词汇进行预习。
2.要求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分工,到网上寻找有关天气的资料和世界上主要国家城市的天气情况。
3.要求学生归纳表达询问天气状况的常用交际模式。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Spring?It’s often warm in Spring.
What’the weather like today?
4.对于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学生请老师或小组的同学帮助解决并记录在个人文件夹上。
5.要求学生把读到的和查到的知识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在校园网的论坛上。
6.要求每组学生把在论坛上得到的信息写成总结报告并在下节课上朗读。
二、创设创新情境,诱发创新欲望
针对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兴趣易激发、易减退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教材中单调的文字内容,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相结合的方式,形象、生动、逼真地展示出来,创设出更具直观性、感染力和挑战性的情境,使整个过程图文并茂、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渲染了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使其主观上产生了对新知识追求的动力。如,教“Time”一课,利用多媒体的演示,通过看琳琅满目的钟表,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丰富多彩,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在短暂的时间里,领悟到学习和掌握时间的重要性。另外设计不同地区在同一时刻的时差显示的课件,让学生在巩固时间表达法的同时,了解世界各地的时差,激发学习兴趣,进入乐学状态,达到诱发创新欲望的目的。
三、提供创新素材,指导创新实践
创新离不开实践。提供创新素材,指导学生创新实践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新活动的素材,把握时机,利用各种电教媒体组织创新实践活动,如给故事配音、想象故事结尾、猜谜语、唱歌、游戏活动等。
对于小学生来说,一堂四十分钟的课,确实很难做到始终如一、完全高度集中注意力,在课临近结束时,特别容易分散注意力,降低课堂学习效率。因此,在一节课进入尾声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幅对话场景,让学生自由对话,然后看动画,随着画面的变换给动画配音,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进行焦急性练习,培养仔细观察事物、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良好习惯,同时实现创新目标,体验创新乐趣。
四、评价创新成果,提高创新水平
以往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书面知识的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忽视对学生的情感体验、探究能力、协作精神等方面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评价方式。(1)根据学生的个性、气质、特点、学习情况,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困境而异,作出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2)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班级评价和教师评价有机结合。(3)注重学习的教育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开展动态评价,注意围绕学生每个阶段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和要求,随时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通过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或措施,使学生不断地改进、完善学习活动,学会做学习的主人。(4)借鉴文件夹评价,创立学生电子作品集。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把多媒体教学引入英语课堂是英语教学发展的趋势和必然,教师只有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增强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求异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一、新媒体教学应用现状
在新媒体普及的今天,许多老师都开始尝试将新媒体作为一个全新的教学辅助工具应用到教学过程中,而自媒体和社交媒体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自媒体指的是“个人生产、加工和信息的媒介平台,是为个体提供信息生产、积累和共享服务,传播内容兼具私密性和公开性的信息传播方式”[1],实际上它也是一种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用户信息分享和社交活动的互动社区,无数的用户和众多的个人媒体为社交媒体生产内容,传播信息”[2]。
QQ群、电子邮件、微信群等基于自媒体和社交媒体的新兴媒体已是高校老师常用的教学工具,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更为便利的交流平台。在QQ群上大家可以就学术问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电子邮件给了学生随时向老师提问题的机会,也让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更加便捷。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彭兰教授就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问卷调查;扬州大学新闻学院的张爱凤老师就曾把学生的新闻采写作业到微博上,以增强互动性和影响。
但是,当下教学中新媒体的使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它仅仅是被当成一种教学工具,实现课上到课下的延伸,如收发作业、布置任务等,并没有被作为一个新媒体平台而得到充分利用,这说明我们在教学理念和自我学习上创新不足。为此,笔者不得不提出这样的疑问:新媒体教学的目的何在?
目前在新闻传播学院的教学过程中,有三大瓶颈需要突破:一是理论与实践脱节,重视新闻理论的教学,却忽视了对新闻理论的实践,导致学生在毕业后进入媒体工作时才发现学不能致用。如何实现学界和业界的融合,是教师们亟须思考的问题。二是新闻教材的陈旧与良莠不齐,当今传媒业界的变化日新月异,新教材编写的速度往往赶不上时展的速度。三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互动性不够,“我说你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观学校建设的教育技术平台,由于缺少个性化服务,往往不能满足互动教学的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探索新媒体在新闻传播教学中的新理念就显得紧迫而重要。对此,笔者一直致力于构建一个自媒体平台应用于教学,同时积极寻找与业界合作的机会。
二、基于新媒体的互动教学
我们以“网络与新媒体研究”这门课为平台进行了全新的教改实践,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采用不同的方法:本科生课程教学采用了课堂讲授、在线学习和互动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课程考试包括微信、微博运营报告和新媒体案例分析两种方式。2014年研究生课程教学首次尝试“产学研一体化”,与广东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DV现场》合作,让学生结合理论,全面运营其官网、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
在新媒体时代,互动是互联网思维的一个重要元素。互动教学除课堂讨论之外,我们还将教学过程延伸到线上线下、课堂内外,充分利用QQ、微博、博客和“暨大新媒体”官方微信等平台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并可随时与笔者进行讨论。
我们在新浪博客“谭天论道”和微信公众号“暨大新媒体”上,可以随时学术热点和前沿资讯,带领学生积极思考;同学们通过转发、评论和老师随时互动;“暨大新媒体”官方微信除每天向公众推送一两条新动态、新文章之外,还开设教学模块,内容包括作业点评、答疑集成、课外阅读指导等,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回复,构成了网络的学术讨论空间。较为私密的QQ群和微信群则是我们指导学生深入进行学术讨论的另一个平台。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还吸引了大批校外学生和学者参与到讨论中来;不仅促进了本门课程学生的学习,还带动了其他关注“谭天论道”博客和“暨大新媒体”微信公众号的用户粉丝。这种在线学习实际上具有慕课(MOOC)特征,其课程实施的关键在于大众学习公共通道的建立,帮助学习者在开放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中通过交流讨论形成知识网络中的“节点”(Nodes),并最终在知识网络中形成多群体学习路径的生成式课程。[3]
在实践过程中,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结合理论去运营自己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由于人力、财力、时间和经验不足,同学们所运营的只能作为媒介产品,离媒介平台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同学们对于新媒体的了解,已不仅仅局限于抽象的概念,而是真正懂得了“服务为王”“以用户为中心”等互联网思维,并运用到了自己的实践中去。
例如:充分体现网络思维的微信号“吐槽君”,就是利用反讽的网络语言,以热点和观点聚集了不少人气。在实践的过程中,同学们充分认识到了运营好一个媒介产品需要做到:一是从内容产品到服务产品的转变;二是从受众模式到用户模式的转变;三是从信息传播到关系传播的转变。
运营微信号“吐槽君”,同学们从一开始简单地以内容为主,到逐渐开始有了服务用户的意识。例如世界杯、高考期间推送的文章,就是在恰当的时间节点推送用户想要了解的信息,及时又有趣;不时举办的抽奖活动,促使用户们在朋友圈大量转发,实现从信息传播到关系传播的转变。此外,同学们还积极思考,几次改版,运用不同的方式去探索新媒体产品的运营。
同学们在运营新媒体时会更加积极思考在课堂上从没想过的问题――怎样变单一传播为双向交互,变自己做为大家一起来玩?怎样变作品为产品,而且不仅做内容产品,还要做服务产品?同时还要研究用户及行为:熟人怎么做?陌生人怎么办?我们产品的独特性在哪里?这样一来,学生在实践中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探索乐趣,热情高涨,反响强烈。
将新媒体作为一个平台用到教学中去,是教学理念的革新。老师与学生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传受关系,更是相互学习、相互讨论的朋友关系。新媒体平台打造的亦师亦友、活跃互动的学术氛围,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同学们利用新媒体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已经是在对业界前沿的探索,既有理论的支撑,又有实践的检验,将来无论是做研究还是搞实践,对他们都大有裨益。
三、产学研结合的实战训练
协同创新是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增长点。“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高等教育机构同企业合作,协同研发,创新技术,既能提升高等教育机构的社会声誉,又能促进教学、有利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我们在课程中开创的“产学研一体化”实战训练,是实践“协同创新”教育理念的一个案例。
“产学研”结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这涉及与校外、与社会的合作,一般教师往往囿于社会资源的匮乏而止步。笔者依托自己的社会资源和媒体人脉,加上媒体转型和节目创新都有很强的需求,校媒双方一拍即合。践行“产学研”结合就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
我们指导的学生全面运营广东电视台《DV现场》的新媒体,就是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范例。
《DV现场》栏目是广东电视台公共频道一档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创办于2011年5月,秉承“直击现场、关注民生”的宗旨,聚焦普通市民的生活,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为他们的利益鼓与呼。节目要求记者站在新闻事件的第一现场,力求为观众带来最直接、最原汁原味的画面和声音。2012年被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评为全国十大创新栏目,2013年被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评为全国十大名优栏目。
《DV现场》虽然有官方微博、微信,但在资源整合上还略有不足,亟须寻找一个新的途径去扩大互联网的影响力。媒体的官方微博不仅仅是传统媒体内容的平台,更应该重视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我们除让学生参与到《DV现场》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和官网论坛贴吧三个新媒体平台的运营中去之外,还带领学生将营销学的4P理论、病毒式传播等应用到电视新闻上,拓展传统媒体的渠道,打造新媒体平台。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的资源整合,两者之间互动性的增强,对于提升彼此的影响力都有帮助,可以实现传播影响力的最大化。
以《DV现场》的官方微博为例:在同学们接手《DV现场》的新媒体平台短短3个月的时间里,其官方微博粉丝数由11万增至12.5万,粉丝净增数达到1.5万,平均每个月增加5000人。在2014年6月20日世界杯有奖竞猜开始阶段,日增订阅数1694人,达到。
从“消息发送人数”指标上可以明显对比出运营团队接手前后的变化。2014年4月16日之前,主动发送消息的去重用户数(包括非粉丝)的数量几乎为0,而4月16日当天,消息发送人数达到53人,此后均保持在这个数据上下。可见,在精心运营的情况下,微博的消息发送情况有明显好转。
种种数据证明,同学们运营后的成果是很显著的。同学们不仅仅是将它作为电视节目的延伸,更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第一,明确目标用户,提升官方微博活跃度。第二,总结微博规律,获取用户最大程度的注意力。第三,精选搭配图片及视频,引发视觉传播轰动效应。第四,注重沟通与反馈,赢得用户信任与支持。第五,重视微公益传播内容,塑造官方微博品牌。第六,与传统媒体互通,打造兼容开放的传播平台。这些经验的总结,不仅让同学们对于理论有了充分的理解,并且对业界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同样,在其他平台运营的效果也很显著:官方微信的粉丝数由85557增加到94476,论坛和贴吧的配合也起到了网络推手的作用。从各自为政到协同作战,《DV现场》新媒体平台的构建为我们当下传统媒体的转型提供了依据。目前广东电视台围绕《DV现场》正形成电视新闻播出平台、互联网平台和线下活动(小记者夏令营、公益项目苹果书屋等)三位一体的O2O媒介平台,既有内容产品,也有服务产品。
社交平台的作用在于,一方面它能使个体用户与其圈子内的人展开互动,共享资源,维系关系;另一方面,它又能打破圈子内关系的封闭性,通过突破时间、空间和物质成本的限制,形成更多、更好的资源流动,并赋予个体最大程度的机会,使得个体能嵌入到另外的圈子中,并顺带使自身的圈子与外界的圈子发生关系,形成交集,从而增强转换的可能性,进而在整个社会网络中实现嵌入。毫无疑问,关系转换的目标是通过个体价值最大化来实现平台价值最大化。不可否认的是,笔者这一次带领学生与业界的合作,不仅验证了其理论的正确性,也为业界实践提供了很强的指导意义。[4]
篇6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已成为全民信息的基础平台,我国进入了全媒体时代。具有全民化、立体化、多元化、生动化、全时化等特征的全媒体时代,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简要分析了全媒体时代下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以及针对新闻人才需求应采取的一系列新闻传播教育变革。
关键词:
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教育;变革
0前言
近年来,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与快速发展,媒体融合已成为新闻传播领域新的潮流,媒体融合这一趋势,促进了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界的这一巨大转变对新闻传播人才有了更高的复合型要求,传统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方式已跟不上时代的变化,我国急需对新闻传播教育进行一系列的变革,以便更好地培养出新型新闻媒体传播人才,促进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繁荣发展。
1全媒体时代的概述
目前,以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为主的传统媒体,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媒体种类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术界并没有给全媒体时代一个具体的概念,它是新型媒体与传统媒体相融合的产物,把新闻内容通过多个平台、多个渠道进行,将新闻内容全网覆盖,具有全民化、立体化、多元化、生动化、全时化等特征,而运营是全媒体产品的最终目标。与传统媒体传播的单向性相比,全媒体具有全民化的特点。传统媒体是由媒体单向性传播,人们只能接受媒体的传播,而无法参与到新闻的制作传播中去。随着网络媒体的普及,网民通过网络平台可以新闻信息,即可以传播新闻又可以接受新闻,全方位的参与到新闻媒体传播的各个环节中去,实现了传播与接受的统一。在网民成为媒体内容的传播者后,媒体机构也从结构上进行了调整,由媒体的传播者成为平台的提供者,给广大网民提供一个自由、平等的信息交流渠道。全时化是全媒体时代的另一重要特点,全时化主要分为空间性与时间性两个方面。空间性的全时化是指媒体传播的空间无缝覆盖。传统媒体主要是针对工作空间和家庭空间进行覆盖,而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私人空间、休闲空间以及移动空间等等都可以进行媒体传播。全空间的无缝覆盖打破了传统空间限制,实现了无缝空间覆盖。时间性的全时化包括新闻的即时性与延时性。传统媒体如报刊、电视等,因新闻板块的有限性和采编筛选制作的延时性,很难及时的更新新闻,而媒体的全时化打破了这一限制。全媒体可以随意选取新闻内容,且新闻板块空间没有限制,既可以延时传播,又可以即时传播。运营是全媒体产品的最终目标。全媒体时代下因新闻主体的改变,媒体机构从新闻内容为主,改成为广大网友提供新闻的平台,这一平台积累了众多用户之后,运营就成为了全媒体产品的最终目标,平台的主要收益来源于各企业广告的投入。全媒体运营具有投入少、产品种类多、盈利高的特点。媒体机构由新闻平台转化为应用型商业平台,在传播新闻的同时,实现了机构效益。
2全媒体时代下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
近年来,由媒体融合带来的全媒体时代,对新闻传播人才有着更高的复合型要求,既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与职业精神等从业基本要求,又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掌握新媒体技术运营方式。扎实的文字功底与职业精神是全媒体时代下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扎实的文字功底可以让新闻传播工作者更好的组织新闻撰写,表达新闻主题思想,突出新闻事件主题。新媒体时代提倡信息传播的自由性,由于主体平民化,整个媒体环境很难受到社会机构对信息的监管,甚至一些企业和个人为了自身利益,一些虚假、不良信息,而且信息的版权问题也很难得到保护。所以与受到监管的传统媒体相比,为使全媒体健康发展,职业精神在全媒体时代尤为重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是全媒体时代下对新闻工作者新的要求。媒体传播的多样性打破了学科的界限,在全媒体时代下,一则新闻信息内容不仅仅包含一个学科,学科界限的模糊性已成为媒体的一种发展趋势,这就体现了对新闻工作者的全能化要求。掌握新媒体技术运营方式是全媒体时代下对新闻工作者的必要要求,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整合新闻的能力,还需具备新媒体技术,利用网络实现对新闻的。
3全媒体时代下对新闻传播教育的变革
全媒体时代对新闻工作者有着更高的要求,新闻传播教育应针对人才需求进行变革,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引进全新的教学元素,从专业知识、师资队伍、实践教育三个方面对新闻传播教育进行改革。全媒体时代,应注重新闻工作者的扎实专业知识。媒体融合要求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有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职业道德,还应掌握跨学科的知识。新媒体是新闻媒体发展的趋势,所以新媒体技术也属于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为适应新闻媒体潮流的发展,教育部又开设了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艺术等课程,实现了对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专业的师资队伍是培养优秀新闻工作者的保障。师资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新闻传播教育的质量,现今各大院校的新闻学教师出身大多为中文、艺术、历史等等专业,这是由于中国新闻传播学起步晚所导致的。所以各高校急需一批专业的新闻传播学教师,跟上时代潮流的发展,让新闻学从其他学科中真正的独立起来,更好地为中国新闻传媒事业服务。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实践教育是新闻传播教育必不可少的变革。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平时的教学中,高校应将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教学相结合,多设置一些新闻实景采访、校园新闻撰写等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的创作力。另外,为了让学生更加适应全媒体时代的人才需要,高校可以通过媒体机构让学生尝试撰写新闻。例如,高校可以开设官方微博让学生主持打理,既能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开阔学生的眼界,又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实际运用,在正式进入新闻单位工作前,更好地了解新媒体技术及运营。
4结语
总而言之,伴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国急需既掌握新媒体技术又具备跨学科知识的专业新闻工作者,来规范媒体环境。全媒体时代下对新闻传播教育的变革,能有效的提升新闻工作者的工作能力,使我们新闻媒体事业向健康、积极的方向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丽.高校新闻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应对[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0(02).
[2]龙伟.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的策略探讨[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1(01).
篇7
关键词:新媒体;广电专业;实验教学
2012 年10月11日,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2012 年)》,正式将 “广播电视新闻学”调整为 “广播电视学”,这一调整,显示出当前对广播电视学科的认识突破了新闻学的传统框架,逐渐与广播电视业界的发展相契合。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电视媒体以及新兴的网络媒体在音视频节目生产、传播上都发生着急速的变革,作为广电专业人才培养重要一环的的实验教学,如何回应现实的需求与挑战,值得深入思考。
一、广电行业的发展趋势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并不是传统广电灭亡的唱衰格调,而将是互联网+广电的新生。未来,依托互联网技术和思维的革新及助推。广电行业将会出现以下几点趋势。
趋势一:电视业的互联网化。随着固网带宽的不断提升和普及,还有4G乃至5G网络的发展,互联网将成为电视最主要的传收渠道。传统的电视收看渠道,比如有线电视、卫星电视、地面电视等将会出现边缘化现象。
趋势二:电视的社交化。传统电视单向传播的时代即将过去,取而代之的是社交网络和视频的结合,用户边看边评、边看边转、看后在社交圈讨论的情景将成为常态。
趋势三:电视业的开放化。传统广电的生产传播属于资源集中型,在新媒体时代,人人电视台、人人广播台的景象已经出现,UGC和PGC已经成为互联网音视频的重要产出方。开放云计算平台下的移动视频将是未来视频业务的重中之重。
二、面向未来的广电人才标准
传媒市场的变化带来了人才需求的变化,未来,广电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
(一)树立“大传播”意识
从宏观层面上来说,“大传播”意识要求从事广播电视专业的人才站在传媒发展全局的高度,准确把握市场信息,在传媒产品开发、传播手段使用、传播渠道利用等方面,善于创新思维,实现传播效果和效益的最大化。
(二)具有扎实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新媒体时代,传媒市场对广播电视节目产品需求加大,营销渠道和平台多样,媒介产品之间的竞争加大,只有具备优秀视听节目生产能力的机构或个人才有机会胜出。因此,扎实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将成为广电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三)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广播电视人才参与传媒市场竞争的致胜法宝。在业务界限被打破后,各媒体之前独享的平台和技术优势都不复存在,谁能创作出新颖独特的节目内容,创造全新的传播方式、运营模式将更能赢得受众获得市场。
(四)具备一定的市场运营能力
融媒时代各媒体平台均具有较强的实时交互性,受众的主体性增强,产品生产、业务开发和传播模式选择主要围绕受众来进行判断和决策。因此,广播电视人才参与融媒时代的市场竞争,创作创新广播电视产品及业务,必须具备一定的市场运营能力,即充分了解受众和市场,能够对市场进行分析研判,能够对媒体战略进行策划和决策。
(五)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
根据目前成功企业的运营管理模式,团队或项目组的方式是高效的。有一个优秀的团队,是保证项目实施并取得预想成果的保证。因此,在竞争日趋激烈的视听内容生研发、生产、推广等环节中,需要一支支高效运转的团队。
三、新媒体环境下广电专业实验教学的创新
实验教学在广电专业人才培养中起到了知识和实践相互转化,相互提升的重要作用。实验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广电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广电专业技术类实验课程主要涉及新闻摄影、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电视摄像、广播电视编辑、专题片与纪录片创作等课程。
教学内容的优化,实验教学的开展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不仅要完成知识信息的传授,更要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其次,要优化教学内容。依据“三步走”的实验教学计划,分基础实验、进阶实验和综合实验三个环节推进实验教学。
第一步,开展基础性实验,主要有摄影、摄像、广电节目制作三门课程,培养和规范学生对于本专业基本技能知识的掌握,稳扎稳打,夯实基础。
第二步,开展专业技能的进阶实验。这一阶段,主要开展摄影、摄像、调色等高级实验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当然,这部分的课程,需要有更专业、更齐全的影视设备的支撑。前期拍摄设备需要有专业摄影机、移动硬盘录音机、指向性麦克风、录音挑杆、滑轨、摇臂、斯坦尼康稳定器/三轴手持稳定器、聚光灯、柔光灯、旗板等,后期剪辑和调色设备需要有高配置的影视工作站,能运行达芬奇、AE、PR等专业软件。
第三步,开展综合型实验,主要有广播电视节目编辑、电视专题与纪录片创作等课程。该阶段要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阶段,是以“前两步”基础性实验和进阶实验为依托,进一步升华,鼓励培养学生进行研究型和创新型实验。
在实验教学的设计上,要坚持“两个面向”,一是面向行业需求,二是面向影视类赛事。通过教学内容、形式等环节的相互配合,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综合的专业素质。这一步对于学生能否在日后取得更高、更远的发展尤为重要,是学生进入专业实习和工作岗位前,积累影视创作经验,积累优秀作品,赢得成绩荣誉的关键期。
在目前的课程教学中,以重庆工商大学文新学院广电专业为例,我们已经开展了初具成效的实践,广播电视节目编辑课程,教师围绕公益广告这一方向,引入项目制实验教学方式,学生根据中央电视台以及重庆市举办的公益广告大赛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分组策划完成专业标准要求的公益广告影视作品并参赛。实现了项目制、实战式的教学与实践,目前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获得了多项国家级、省市级奖励。
最后,面向未来的广电传媒发展,网络化、移动化、社交化三大特征突显,从近一两年以《罗辑思维》、《一千零一夜》、《偶的歌神啊》、《奇葩说》、《一条》等众多优秀网络视频节目涌现可以看出,网络视频PGC已经成为风口,网络大电影、网络剧正成为影视传媒机构加紧布局的阵地。高校广电专业人才培养,应敏锐捕捉这一关键信息,找准方向,在实验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开展网络视频节目的生产研发,将教学与实战紧密集合,不断碰撞火花,不断创作佳品,必将能为优秀广电人才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蔡月亮,陈长松.地方高校广播电视学专业传播学教学中的项目制方法探析.新闻知识[J].2013,12.
[2]姚劲松,黄蒙水,吴大顺.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广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高教论坛[J].2012,5.
篇8
【关键词】校园电视台 校园文化 “商校街” 促进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058-02
前言:
职业院校一直以培养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劳动人才为宗旨,因此课程设置一直以实用、与企业对接为前提,因此建设了大量的实训基地作为硬件支撑。但是,以往的实训室仍旧逃脱不了传统的教师传授课本理论知识的模式,实际应用效果差,造成与社会脱轨。因此,建设具有真实企业模式的实战类生产经营型实训基地一度成为职业院校的发展改革目标。我校于2013年年底建成的“商校街”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商校街”将学校教学和企业经营充分融合,做中学,做中教,形成“经营服务课程化,教学管理经营化”的全新模式。
我校校园电视台已成立5年,每个月定期将学校的新闻要事通过不同形式制作成《菁菁书院》栏目向全校师生播放,校园媒体在形成良好、向上的校园氛围甚至校园文化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校“商校街”的建设和使用不仅在我市,乃至全国尚属首例,很多人对其运营模式以及真正起到的作用还不是十分了解。因此要想充分发挥其功能,不仅在硬件及实际运营方面下足功夫,在校园文化这种软环境下进行良好宣传,形成良好氛围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因此,校园电视台应借助便利、独特的媒体平台,在《菁菁书院》栏目中,通过不同形式的,师生喜闻乐见的节目,大力宣传“商校街”的实际运营模式及教学模式,让师生有所了解,去“商校街”学习、工作可以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发挥“商校街”的教学经营功能。
校园电视台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
1、校园电视台是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德育工作的主阵地。通过校园电视台开辟了学校德育和宣传的新途径,利用校园电视台,营造美誉环境,陶冶学生情操,能有效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所需人才。
2、校园电视台是学校重要的舆论工具和宣传媒介。与校园广播、宣传栏、校刊等相比,校园电视台具有传播迅速、形象直观、传播效果良好等独特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电视节目向外界展示学校形象、宣传职业教育和扩大学校影响力。同时,校园电视台也是师生展示风采的舞台,是学校迈向教育现代化的新台阶。
3、学校通过校园电视台举办或现场直播一些答辩、演讲、专题报告会、文体比赛等活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推进学校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丰富课外生活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团队精神和服务意识。同时还能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校园文化对于“商校街”的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既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等物化形态内容,也包括学校传统、校风等上层建筑内容。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商校街”作为学校的一部分,他的文化必然也会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相反,在校园文化里形成对“商校街”的正面宣传,将会扩大发挥其功能作用,因此,校园文化对于“商校街”的建设和使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校园电视台促进“商校街”的建设和运营的具体方式
1、“商校街”在教学方面完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针对同专业学生提供工学结合和勤工俭学岗位,让学生在真实的岗位上学习实用技巧;针对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采取实训周的轮换制教学,在校内提前体验一下企业的运营和文化气息。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完全将企业气息搬到课堂,但同时也会伴随相关问题的产生。首先,工学结合和勤工俭学岗位只针对若干对口专业学生,局限了”商校街“的教学功能。然而,虽然专业不同,行业不同,但是实习就业需要的敬业态度和道德品质是相同的,校园电视台可以针对工学结合或勤工俭学的学生进行采访以及过程的跟踪拍摄,将其经历过程展现给其他专业的学生,让其也感受到他们的工作经历及取得的收获,间接地得到工作机会,这样就打破专业局限,扩大了“商校街”的教学功能。其次,实训周虽然面向全校学生,但是由于时间短,专业不对口,容易造成一些学生的不理解,导致实训周教学流为形式,起不到预期效果。校园电视台可以事先就实训周的宗旨及意义做一个简短、形象的短片供学生观看,让他在实训周开始之前就了解课程设置的意义和目的,起到前期课程辅导的作用,这样,在实际课程中才会理解初衷,有的放矢,起到相应学习效果。
2、由于“商校街”上各种业态均是实战经营,完全独立企业运作模式,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企业宣传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校园电视台借助平时与地方媒体联系的优势,可以一定基础上将制作好的企业宣传片或产品广告在媒体上播放,扩大宣传范围,加强宣传力度,既帮助了企业的运营,又提升了学校的形象和知名度,真正起到了校园电视台的宣传作用,为“商校街”带来经济效益。
3、大力宣扬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等工作的优势和收获,在校园内形成良好风气,让学生对这种学习形式有更加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不怕苦,不怕累,争相去“商校街”顶岗实习锻炼,真正开发“商校街”的实训基地作用。
4、虽然校园电视台只是校园媒体,但是其播出的节目也是有全校师生关注的。经常播报“商校街”从另一方面来讲也是对“商校街”起到督促作用,形成一个正向的推动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结束语
“商校街”这种生产经营型实训基地可以说是中职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如果其经营和教学两项功能都能很好的发挥,将会是职业教育改革迈出的成功一步,因此必须不遗余力的将其功能发挥到最大化。相信校园电视台在发挥其宣传作用的同时,定会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为“商校街”提供良好的氛围,对于功能的发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 G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7) 03-0016-03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raining Mode of“Training,Field Work and Entrepreneurship”Trini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en Shaozhi Li Wenli
(Jilin Engineering Technical Teachers College, Changchun,130052)
[Abstract] Faced the following problems, such as the false concep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e lack of systemic the limi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source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ntent, the lack of reasonable design and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the limit of entre preneurship education resources Based on college training rooms, in order to cultivate students with“double type”, qualification will be incorporated into college talents training target system,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actice and field work as a“trinity”will to be designed. Completing the course training, operating the project field work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to develop the students’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entrepreneurship, effectively combine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ability better.
[Key word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diting and publication Training mode
创业教育受到教育界普遍性重视[1],它不仅能够缓解当前就业压力,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业思维、创业素质与能力。专门的创业基地或者企业无疑是理想的实训场所,但大部分高校校内实训室主要承载专业课的实践教学功能,存在校外创业基地少、基地可容纳学生数量有限等问题,创业教育场地有限、创业教育不系统问题比较明显,有限的创业实训教育资源严重制约了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本文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及创业能力,以高校内部实训室为依托,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资源,通盘整合专业知识及创业知识,构建以实训室为依托的高校“实训+顶岗实习+创业”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实训模式。
1 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存在的误区及不足
1.1 观念误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才需要加强创业教育
部分高校将创业教育看作解决就业压力的暂时性措施。这种短视的^点和行为,必然导致创业教育流于形式。创业教育不仅仅能够缓解学生就业压力,还能通过实训贯彻能力本位的思想,将创业素质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独立意识、风险意识以及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结合的能力[2]。
1.2 创业教育实训内容缺乏系统性,教学方法缺乏合理设计和创新
高校创业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比较突出,创业教学实训内容沿袭过去“舶来品”做法,没有结合中国市场条件和发展要求进行本土化改造,没有将创业实训课程与专业课程统一到以培养学生素质能力提高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创业训练模块与专业知识完全割裂。高校创业教育实训方法没能结合创业发展不同阶段特点采用科学规范的方法进行设计和创新,创业实训教学方法显得陈旧单一。
1.3 创业教育实训资源有限,无法满足实践训练需要
高校创业实训一般在创业基地,或者在实训室内通过创业软件进行模拟训练,学生多,创业基地资源有限,训练科目单一,训练强度、频次明显不够,训练系统性不强;创业软件更新滞后,软件中设定情景与真实市场情况差异较大,对学生创业指导性不强。创业指导教师缺乏市场实战经验,“学院派”教师居多。
2 构建 “实训+顶岗实习+创业”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实训模式
2.1 培养目标
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将创业教育实训与专业教学实践有效融合,培养具备岗位适应能力及创业能力的“双能型”学生。以编辑出版学专业为例,通过构建 “实训+顶岗实习+创业”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实训模式,培养能够适应新媒体、新技术发展和信息时代大众文化传播多元化的趋势,具有分析和解决新媒体时代出版运营和管理中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和能力,能在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新媒体制作与传播等文化创意产业及相关行业从事内容编创与制作、跨媒体出版运营管理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2.2 构建原则
第一,目标导向原则。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结合创业理论的学习及实训,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基本素质和能力。第二,专业知识与创业知识相融合原则。创业教育实训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仅依靠几门创业课程或几次创业培训,它需要学生将专业知识在实习实训、顶岗实习中转化为岗位能力,将专业知识及创业知识有效融合,贯彻教育教学全过程。第三,充分利用校内教学资源原则。在教学资源有限前提下,整合各专业教师团队、课程、实训基地等,以校内实训室为依托,以培养“双能型”学生为目标,完成专业课实训、经营性项目中的顶岗实习以及创业实训“三位一体”的教育实训工作。
2.3 构建思路
如图1所示,按照专业知识与创业知识有效融合的原则,首先对原有按照专业需求设置的教学内容以创业需求为导向进行模块化整合,不同专业可以划分为若干个不同模块。编辑出版专业按照专业知识掌握和专业能力提高为目标设置课程,一般包括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实践课等内容;创业方面的课程很少,多半以培训形式或企业行业专家讲座的形式设置。为了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岗位能力及创业能力,按照创业需求及创业流程倒推设置课程模块,将原有的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划分为媒体策划与编辑模块、媒体技术及媒体应用模块、出版社管理与运营模块。从创业训练视角看,媒体策划与编辑模块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必备专业知识外,重点培养学生依据市场需求,找寻创业项目,即在市场中找到痛点问题及创业机会。这一模块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发现并识别市场机会的能力。媒体技术及媒体应用模块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通过运用编辑出版媒介技术,针对目标受众(或潜在消费者),开发出产品(出版物),根据目标受众的需求,适当扩大产品线、扩展产品宽度,塑造出版物的品牌形象。这一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开发适销对路产品的能力。出版社管理与运营模块是以出版发行单位为研究对象,对其组织管理及运营进行研究,主要培养学生对编辑出版机构的管理能力及对出版物的精准营销能力。
其次,对模块化的课程群按照工作流程将专业知识进行任务化分解,按照工作系统化原则,分为不同的情景,在不同情景中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创业知识安排及课程设置。编辑出版专业按照媒介不同可以分为纸媒图书出版情景、电子媒介图书出版情景等;按照编辑出版主体不同可以划分为大众传播编辑出版情景、自媒体编辑出版情景等。
最后,以学校的实训室为依托,按照创业情景或创业项目,先是对创业项目中的关键点进行强化训练。当学生对创业全局总体掌控后,在学校给予一定资金支持下,在实训室内成立模拟性质的经营性组织,聘请学生参与经营及顶岗实习。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管理模式下,对学生进行创业训练,做到在实训中实战、在实战中实训,在实战中积累创业经验、提高创业能力,在实训中解决经营中的问题,在专业知识学习中完成创业准备、创业开发及创业实训的创业教育训练全过程,构建出专业课实训、顶岗实习和创业教育实训“三位一体”教育实训模式。
2.4 运作流程
将专业课实训、学生实习及创业教育有机地融合到一套训练计划体系中,依托校内实训室,以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及创业能力为目标,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创业实训教育模式。以编辑出版专业为例,该模式的运作方式如下。
2.4.1 制定全整合式实训计划
以培养“双能型”学生目标为指引,将核心专业课、对创业指导性强的专业课、创业理论课中需要训练的内容整合到一套实训计划内,核心工作是教学内容的整合以及与训练科目的融合。编辑出版专业按照专业知识、创业内容将创业实训内容整合为媒体策划与编辑模块、媒体技术及媒体应用模块、出版社管理与运营模块及相关实训项目,并制定综合性实训教学计划。
2.4.2 以实训室为依托的实践过程
首先,定项目,组团队。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时,依据市场需求,在学生学习中不断论证将要在实训室经营的项目,然后根据项目需要组织团队。指导教师、聘请行业专家对各个团队制定的项目商业计划书进行审核并帮助学生完善。
其次,单点强化,准备实战。结合商业计划书中的关键点及实战经营中的薄弱环节,在实训室中进行单科目强化训练。如以团队为单位,成立印务工作室,引进设备,再现印务工作真实场景。单点训练科目包括出版物市场调查、出版物设计制作、校对、出版物营销等,以强化技能,应对市场需求。
第三,专家指导,市场化经营。在实训室内,限定时间,分组进行,面对市场进行实战经营。经营时,学校根据项目前期准备情况,经过专家审核,给予一定贷款支持。团队需要完成组织人员、构建组织框架、明确责权,进一步确定销售及服务的产品内容、寻找采购渠道、制定营销策略等工作。在这个过程中,由校内外老师组建指导团队,全程跟踪指导。如成立数字出版工作室,引进技术软件及相关项目。在市场化经营中,若发现问题要及时与指导团队进行商议,并调整经营思路及解决办法。
最后,考核业绩,接受指导。按照协议,在实训室结束经营后,经营团队需要返还学校贷款。团队对经营过程及账目进行整理,以答辩形式向指导团队汇报经营成果,并要求每位成员结合专业知识、创业知识及经营实践情况进行总结并将实训报告上交到学院。指导团队审核成绩,并对创业全程出现的问题给予反馈、指导。
3 “实训+顶岗实习+创业”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实训实施保障
制度保障。在学校人才培养战略理念指导下,学校在做顶层设计时,应给予分院在资源调配、校企合作、人员安排等方面的自,把专业实训、创业教育实训和顶岗实习作为“三位一体”来考虑设计[3]。学校针对创业实训搭建平台,出台扶持制度及评价体系,从制度层面上保障创业实训模式的实施,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积极性,高质量完成创新实训教育工作。
师资保障。创新教育要求指导教师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需要由行业专家、企业管理者、政府职能人员等组成的专家指导团队形成稳定的兼职师资力量。校内专职教师的实践性要通过去企业挂职锻炼、接受培训、去企业顶岗工作等方式得到提升。
组织保障。分院成立专门部门,分管“实训+顶岗实习+创业”三位一体创业教育的组织管理工作。实训室建设工作要规范化、制度化,尤其是保证实训室运行的资金要落到实处,建立稳定的融资渠道。实训室的设备作为保障实训效果的重要条件,要保证其先进性、实用性。
注 释
篇10
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英语成为国际交流与沟通的主要语种之一,新闻英语传播也日益全球化。为了培养既了解新闻专业知识,又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新闻传播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研究新闻英语教育教学规律,对学生进行新闻英语社会实践教学与训练。由杜俊伟与刘芬编著的《新闻英语实用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一书,对高校新闻英语教育教学规律与实践研究具有参考价值。这部教材是根据新闻传播工作中使用英语语言的特点和要求而编写的,作者参阅了大量国内外有关新闻英语的文献资料,并结合多年的新闻英语教学实践经验,边编写边进行教学实验,历时两年编撰而成。该教材中的新闻专业知识直观系统、语言地道标准,让新闻专业大学生在系统了解新闻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提高英语新闻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该教材涵盖了新闻专业知识,并进行对应性训练,还介绍了新闻业的基本专业词汇及世界著名新闻媒体、机构和通讯社等。该教材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扩大新闻英语词汇量,对大学生加强记忆、理解和运用相关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等都有很好的辅助作用。总之,这本教材非常适合新闻专业学生进行英语学习,也有助于大学生了解新闻知识、提高利用英语语言获取信息的能力。
全书分为十三章,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新闻英语的基本知识。第一章介绍新闻业的基本理论问题,主要论述了新闻的概念、新闻媒体类别、媒体融合趋势等内容。第二章重点介绍了英语新闻的体裁,阐述了英语新闻报道类别、简短新闻、连续新闻、深入报道、社论和新闻特性等问题。第三章介绍了英语新闻阅读技巧,论述了新闻标题的语法特征、文本主体语法特征、其他新闻报道的文体特征和阅读报纸文章的一些实用技巧等。第四章介绍英语新闻的视听技巧,论述了英语新闻听力理解困难的主要因素、如何捕捉英语新闻信息、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英语新闻听力水平,并列举了一些有用的材料和资源。第五章讲的是英语新闻标题的写作,重点阐述了新闻标题的目的、特点、写作原则、写作指导方针、程序的标题写作。第六章主要介绍英语新闻导语的写作方法,阐述了如何编写一个领导活动和任务。第七章论述了英语新闻中的倒金字塔结构和一般消息的写作,如为什么要采用倒金字塔形式、倒金字塔结构和新闻报道的写作、其他一些新闻故事的基本结构等。第八章论述了英语新闻特稿的写作,具体阐述了如何编写一个特稿、特稿写作的特点、来源的特性、如何编写和组织特性的故事。第九章介绍如何使新闻消息更加准确、简明有趣、具有吸引力。第十章介绍了信息背景的使用,具体阐述了背景信息的概念、新闻写作背景信息以及如何将背景信息附加到新闻报道中。第十一章论述了新闻报道中的偏见与倾向性,具体阐述了媒体的偏见与喜好,导致新闻报道的偏见和喜好因素,如何纠正偏见和喜好,作为观众如何识别新闻故事中的偏差和偏好等。第十二章介绍了英语国家的新闻业概况,具体阐述了新闻的作用、新闻和政府、大众媒体和社會、新闻实践、保护公民的权利、英语国家中的报纸媒体。第十三章介绍了世界著名通讯社及媒体,如世界闻名的新闻机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报纸和杂志、英语电台节目的全球影响力、英语电视的全球影响力等。最后的附录部分收录了新闻英语的常用词汇。
新闻英语教育教学除了课堂教学中的新闻英语基础理论之外,更为重要的还是需要社会实践教学。因此,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新闻英语的实践教学途径。首先,可以运用模拟媒体运营方式,在校内设置某某传媒机构或某某中心,通过模拟英语媒体运营来创设语言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其次,建设校内英语媒体,如建设校内官方英语网站,通过校内日常生活内容和新闻消息的采写、编辑和,锻炼学生独立策划制作英语新闻专题能力。再次,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媒体之外的综合环境中得到锻炼。如可以安排专题采访,也可以模仿新闻会让学生自行设定新闻事件,模拟新闻整个流程,还可以举办新闻英语写作竞赛、英语主持人比赛等活动。最后,应与大众媒体进行合作,如可以聘请英语媒体记者和编辑定期指导学生实践,也可以在校内建立英语媒体记者站,还可以组织学生去英语媒体实习或就业等。
(徐晶/硕士,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讲师)
- 上一篇:财务工作检查及发现问题
- 下一篇:高中学科知识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