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提高文学素养范文
时间:2024-03-19 17:40: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果提高文学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 自主学习 能力 培养
一、注重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学生一旦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能够树立独立学习的意识,从而懂得独立获得知识。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那些学生容易理解、和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课文内容,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去主动自学,而这时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指导者和引领者。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去阅读,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对于文章思想的把握还不够深刻,如果全部放手让学生去自主阅读,势必会影响学生阅读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引导小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不能放任自流,随意撒手不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和课文的内容进行一步一步的指导,让学生在轻松自觉中学到语文知识。当然,该放手的时候,教师也要勇于放手。对于那些学生能够看懂的内容,教师可以不再进行讲解,避免浪费时间;对于学生能够自主发现的知识,教师不要进行点拨,必须让学生自己去挖掘,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的能力。也就是对于小学生,教师应给予充分的信任,要大胆解放学生的思维,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实现自我创新、自我提升。
二、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自主构建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语文知识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体现,这也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打下了基础。学生只有在自主学习下才能构建系统的语文知识。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强调要以学生为发展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为此,要想让学生通过自学构建语文知识,教师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引导学生善于倾听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不但自己要倾听学生的发言,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因为听是说的基础,学生只有精心听别人讲话,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提高自身的能力。同时,善于倾听也是尊重别人的一种表现,学生只有做到善于倾听才能提升自我学习能力和水平。
(二)要引导学生敢于发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的小学生不爱说话,非常腼腆,在课上也不喜欢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不利于学生自我能力的提高。要想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敢于发言、勇于表达观点,这是学生自我学习的基础。因为学生只有敢于发言,才能够树立自信心。教师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展示自我,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信心和勇气。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有自主参与的积极空间。当学生展示学习体会时,教师要有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不要随便打断学生的发言,必要时要用眼神和提示语言和学生进行交流,等学生说完了再给予学生评价,这样看上去“浪费”了一定的时间,其实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前提。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但可以将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而且还可以培养了勇于思考、积极探究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
三、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思维从疑问开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帮助学生来解决疑难问题的。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当学生对于一个语文问题模糊不清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相关的讨论探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互动,共同提高,从而找寻更精确的答案和结论,这就是自主学习的探究过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高的。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要善于发现疑问,从看似平淡的内容中发现问题,这是自学的关键。如在学习《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后,有的学生认为课文的题目中“借”写不准确,应该是“骗”,因为借一般情况下是征得了别人的同意后拿了还归还,而本文却不是,曹操是被诸葛亮骗了。为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甚至可以组织一场辩论赛,让学生进行正反两方的辩论,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这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自主巩固
学生的自主学习还可以贯穿在巩固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设计一些训练题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在教学中,要想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思考方位的转化很关键。教师让学生转化自己的角色,以教师的身份进行命题,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教师命题的认识,对学生的学习和考试有很大的帮助。设计练习题要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学生设计习题要努力做到有新颖性、趣味性、创新性、综合性。在实际教学中,多数问题都是由教师来设计,如果教师让学生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学生的思路就会被限制,在教师的制定的框框中走不出去,这样,学生的学习还是被动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会受到束缚。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自己提出问题,然后选择一些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的比较表面和肤浅,有的比较有深度和广度。因此,教师要进行整理,逐个解决。不管问题是教师提出来的。还是学生提出来的,教师都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这样才能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才能让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中来,通过让学生的各种感官真正动起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范艳梅.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N].教育导报,2007(1).
篇2
关键词:语文 文学 素养 朗读 阅读 写作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特别是考试模式的制约,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注重琐细的字词句倾向依然比较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也影响了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语文教师有责任在教学中,立足于学生实际,挖掘教材中的文学成分,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提高文学素养。
一.重视朗读背诵。朗读和背诵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流行千年而不绝,足以证明其行之有效。文学素养有些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必须靠朗读才能体会领悟。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凝炼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充满了浓郁的文学味儿。它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它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价值不仅在于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对于这些文质兼美的诗词,采用朗读法,不仅有利于理解,而且能够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感受诗歌的意境,在朗读中享受语言的优美,在背诵中品味作者的情感。朗读和背诵古诗,让学生在精读中感悟诗中有画、画中有情的画面美,领悟语言美,享受音韵和谐、节奏鲜明的音乐美,陶醉在中国古诗的魅力之中,可以极大地促进他们文学素养的发展。
二.扩大阅读范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名篇佳作浩如烟海,让学生在阅读中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不仅必要,而且是可行的。目前的语文课本,是进行语文教学的主要凭借,其中的课文,都是专家、名师精挑细选之作,有些作品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布局谋篇独具匠心,语言生动规范,是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的根本。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就是很好的具有文学味道的课文,它并没有多少华丽的辞藻修饰,也没有多么漂亮讲究的语言,但是其中表达的浓浓的父子之情,让多少人为之感动流泪。读这样的文章,学生的思想受到震撼,情感得以升华,文学素养自然会不断提高。因此,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做好课内阅读,让学生在熟读课文、品析课文的基础上丰富他们的文学底蕴。但是,教材的文学作品毕竟是有限的,要真正提高文学素养,还必须扩大阅读范围,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多读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培养想象力,而文学是需要丰富的想象力的,可以说没有想象力就没有文学。
三.加强写作练习。中学作文教学中一方面要训练常见的文体,另一方面也应该适当进行一些文学作品的写作练习。比如,记叙文往往能够体现出文学性,但是大多数学生叙事空泛,描写空洞乏味,不够生动形象,读起来让人感到呆板单调。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学生缺乏对生活的正确认识,缺少真正的生活感受,当然也就缺少文学素养。没有对生活与文学的感悟,不可能抒发出感人的情感。因此,非常有必要扩大文学作品的阅读,让学生从名家作品吸取营养,提倡“为情而造文”,而不是“为文而造情”。要反对华而不实的辞藻,因为过于繁杂的文辞会遮蔽情感的抒发,甚至矫揉造作,令人厌烦。要教给学生写出具有自己感受感的文章,就要把笔触伸向能够触及自己心灵深处的地方,寻找能够感动自己的素材,如果连自己都不能感动,写出的文章怎么能够感动读者呢?大作家的作品大都注意以情感人,中学生在学作文之初就应该先学习写真话,抒真情,写真实的我、真实的生活,只有有了真实的发自内心的情感,才能做到写山情满于山,写海情溢于海,让作品具有文学的感染力。
篇3
【关键词】 初中语文;文学素养;新课标
文学素养的培养在《语文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实行以后越来越得到中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行,文学教育的重要性被更多的人认识并接受,广大教师已经充分意识到了这一课题的重要性,并正在积极关注和研究。但目前的研究往往局限于针对某一点进行探讨,缺乏深刻的理论阐述和完整的实践探索,教师们在教学和研究中也切身感受到缺乏较强的理论指导,缺乏值得借鉴的可供操作的系统的经验。因而,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实践价值,也有很高的理论意义。
然而,当前语文教育中文学素养培养的现状却是如下:
1.历史上存在的两种倾向。我国的语文教育自古以来就没有把培养文学素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古代教育以教化为立足点,语文教育是建立在政治思想教育的基础之上,“文以载道”的思想是语文教育的主流。
建国以后,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先后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抹煞语文课程的特点,人为地强化语文的政治因素,用所谓的“政治思想教育”取代语文素养的培养。一是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否定语文学科内在的人文性,用烦琐的分析肢解课文生动感人的整体形象,用无休止的做题、练习取代学生读写的语文实践,用僵化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扼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这种课程目标取向是我国语文固有的应试教育体制的产物,在应试教育阴影的笼罩下,语文教育的内涵变得偏狭了。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这样数十年如一**地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所主宰着、为升学考试所左右着。这种人文精神的缺席是对语文教学最大的伤害。
2.当前在教学观念上的更新和存在的问题。
自2002年《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新课改的理念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文学教育被凸显在现实的突出地位。教师们意识到培养现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才是语文课程的终极价值,而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又是其中的关键。然而,时代和社会风气的影响毕竟不能一时扫除殆尽,受应试教育的指挥,语文教学依然面临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的危险,忽略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忽略了语文课中的“文化传承”、“精神修养”、“现代思维”、“社会应用”及“语文才能”。当前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还仅停留在漂亮辞藻的阶段,还缺乏理论上深入的探讨和实践上具体的指导。
那么,到底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认为:“语文教育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无疑是一次极具革命性的变革,是我们驾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向。我们的语文课应该肩负着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使命。
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明确教学目标,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语文教学必须明确教学的目标与任务,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其根本宗旨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此外,还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使其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学习性格,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
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质主要包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中小学生学习语文首先要掌握语文知识,这是学语文的首要任务,也是根本任务,它是构成语文能力的第一要素。没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做基础便不能实现人与人的语言交际,没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做基础便不会形成相应的语文能力。但能够熟练的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才是语文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终极目标。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评论语文教学说:“学生需能读书,需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的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语文能力还包括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优化语文环境
为实现语文素养培养目标,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工作,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各种环境和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真正得到提高。
2.1教师树立大语文学科观意识。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大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的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现有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的一部分。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利用选修课,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将一些篇幅不长、内容隽永、难度适中的文章积累起来,编辑成册,作为学生共同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开阔眼界,获得多角度的知识,、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如仅限于课堂学习,只是井底之蛙,所得有限,应该把语文课内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注重继承与创新,才能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才是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2.2学校构建语文学习的硬件条件。学校硬件是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也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基本的硬件条件应包括标准的教室、图书室、阅览室、电教室等。构建这些条件是非常必要的,它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提供现实的手段。
三、帮助引导,培养文学审美思维
文学审美思维是指主体在听、说、读、写活动中与言语同步展开的审美思维活动和思维能力,是对言语现象进行文学知识、事理逻辑的分析和思考,帮助主体对文学对象的理解过程。它包括对文本对象、情境等的辨识、判断、感知、领悟,思路的确定与调整等等。审美思维相当于学生的文学智商,良好审美思维的培养,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提高文学素养。
3.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2领会语言的美。
3.3体验情感意境,感受美的熏陶,陶冶性情,净化灵魂。
四、加强实践锻炼,提高文学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摸索语文教学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4.1强化说写实践。强化说写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首先要加强的是写作练习。我国古代语文教育非常重视“写”。隋唐兴起科举之后,考试主要凭写文章论成败,语文教育中的写就成了重点之重点。古作的宝贵经验仍然值得今天的语文教育借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教学中要对学生写作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明确的要求,要有计划、有顺序、有针对性地传授写作方法,要想方设法对学生的写作兴趣加以鼓励和鞭策。使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展示他们的个性学习特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4.2文学鉴赏,雕塑文学审美能力。文学是语言艺术,文学作品是作者思想、感情以及要塑造的形象的“物化”形态。以文学艺术为审美对象和审美活动,也就自然的表现为鉴赏阅读的方式。“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是连接“缀文者”与“观文者”的“中节”,而“文”本身具有多意性与模糊性,精确理解“文”的本意并领悟其含蕴的美,离不开文学鉴赏能力。文学鉴赏就是教会学生去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美,进而感悟美、体现美。
语文教师以文学阅读为先导对学生进行文学方面的熏陶和教育。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运用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文章,领会文章意旨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的文学熏陶和教育,能给学生一个更广阔、更高远的人生境界,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丰富的生活套餐,使学生由狭隘走向广阔,由幼稚走向成熟。
4.3设计专题实践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就要在准确把握教科书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自主地灵活地把听说读写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在实处,还要善于从语文学习及生活中提炼学生感兴趣的或有教育意义的问题,创造性地设计并开展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逐步形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生受用的语文能力。
五、开发课外学习资源,落实独特体验基础上的读写积累
篇4
关键词:大学语文 学习期待 动态学习体系
一.探索缘起
1、重建大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大学语文”是高校面向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从1978年恢复大学语文至今,学界从未停止过对它的争论。大学语文课在高校课程体系中边缘化的尴尬状态是不争的事实。
长期以来,大学生文化素养教育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当今高校,部分大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很难给学生传授鲜活而精深的知识,同时,又很难跟学生交流、对话,最终使大学语文演绎成“高四语文”,令学生兴趣索然。因此,重建大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势在必行。大学语文课首先要使学生“从中学时代压的透不过气来的应试教育的精神重负下解放出来,以一种轻松、愉快、从容、洒脱的心态来学习。”[1]
2、现存静态教学的种种弊端
传统的教学往往过度夸大教师的作用,教师一个人在台上尽情投入,而不理会学生的反应和要求,严重忽视了学生与教师的心灵互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操纵独揽是众所周知的,而且也是教师们最习惯沿用的。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教”与“学”是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系,它们之间应该奏出和谐的音符,这样学生才会乐听、乐学、乐得。
3、大学语文课的终极性意义所在
陈洪曾这样说到:“我们现在得大学语文教育死的东西太多,活的东西太少,甚至把古文中许多美好的东西变成死的东西,这是一种悲哀。”[2]其实,这种现状非常值得我们反思。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没有得到重视,更忽略了这门课的终极性意义所在。大学生应当从这门课程中获得终生受用的东西,比如这段时间积累下的精神财富、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习惯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健全的人生观等等。这些都不是死的东西,也不是死的教学方法所能授予的。
二.课堂调查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了解他们的学习期待就十分必要了。当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这批学生有他们的独特性,思维活跃,个性张扬,更具有自主意识,由于网络等现代媒体的普及,他们的视野也比较开阔。为了充分了解他们对大学语文课的学习期待,笔者在第一次课堂上对全班12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针对调查结果,采取了一些应对策略,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了大学语文动态学习体系的构建。
1、文化修养层面
约有80%的同学在调查中表示希望通过大学语文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文学修养,而且不只是停留在理解作品上。有同学说:“希望读到有趣的文化,让思想不庸俗,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可以从文章中总结出自己的感悟,指导人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期待有一位感情丰富的老师通过作品带领我们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体会不同的人生。”“希望能够感受到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与老师畅游古今、畅游中外。”还有同学特别提出,“希望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相区别,没有太多硬性的要求,能丰满我们的思想,能够丰富文采,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可见,提高文化修养、文学素养是大学语文课的一个重要学习期待,值得我们重视。当代大学生们能够从自身认识到提高文化修养、文学素养的重要,这也是件值得欣慰的事情。可以说,大学生们对大学语文课的期待值还是比较高的,如果大学语文课还像“高四语文”那样枯燥乏味,是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期待的。
2、知识层面
大约有80%的学生提出拓宽知识面的要求,有的说:“希望老师在语文课上为我们准备一些课外的好的文章,拓宽知识面,也体会到语文课并非局限于课本。”有的说:“希望老师介绍历史中的著名事件和人物事迹,讲名家小故事,讲作家的奇闻轶事,希望通过老师的讲解体味到作家的人格魅力。”还有同学提出,希望老师能讲解名著,对名著当中的人物进行评析,并表示非常喜欢《红楼梦》,为教材没有选里面的片段感到遗憾。由此可见,心智比较成熟的大学生已自觉地意识到拓宽知识面的重要性,并希望得到老师的指导。大学语文课教师有责任以灵活的授课方式、丰富的知识内容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对他们给予引导。
3、课堂方式层面
通过调查可知,90后学生最难以忍受的就是枯燥,“希望语文课不要像以往高中授课一样,平淡枯燥,只是根据教材讲解。”“希望大学语文课不要有太多硬性的要求,比如背诵东西,其实我挺喜欢文学的。”而应“具有活跃的课堂气氛,生动活波,师生之间多一些互动”等,这些都是学生普遍的愿望。也同学生提出更高的期待,“希望语文课能够妙趣横生,充满活力,多姿多彩”。其实,这些都说明了学生们都期待老师能够以灵活的课堂方式把他们引入充满魅力无限的文学之门。
4、口语交际层面
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对于语文的考试基本上都是纸上谈兵,所以,中小学的语文教育中口语交际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们虽然在第一个学期已经修过“教师口语”课(笔者所带的班是师范类专业的学生),但仍然有65%的学生提出“希望通过大学语文课程,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希望可以用精确而简练的语言来表达我要表达的意思”等学习期待。
在大学阶段,有意识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将起到重要帮助,因此,学生和老师都应该对此重视起来。
5、写作层面
尽管从小学起就开始写作文,可仍然有学生对自己的写作能力不满意,提出“通过大学语文课来提高写作水平”;也有学生表示出对写作的喜爱,“希望做一些练笔,能够使自己的文章更富有内涵。”写作是表达人生感悟和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然而,由于受课时的限制,这恰恰是大学语文教育中最易忽略的一部分,应该引起注意。
三.应对策略
针对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期待,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立足作品,多层次提高文学品味
文学教育,落到实处,必然离不开学习作品,学生们想要提高文学素养、文化内涵也必然要从读作品开始。对于作品学习,笔者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做的:
(1)品读作品语言,感受文字魅力。文学首先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魅力,首先在于语言。语言是一种文化积淀,品味语言可以感受丰富的文化含蕴。
(2)赏文学智慧,感悟作品意蕴之美。语言的美,不在语言本身,有时也不单单在于语言所表现的意思,而在于语言所暗示的东西,即“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刻内蕴,也引导学生谈自己对作品的感悟。
(3)赏人格魅力,感受人文精神。讲述作家生平、经历、思想、作品,向学生展示作家独特的人格魅力,并介绍推荐作家其他的作品。
2、构建动态的学习资源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采用传统文献、影视资料、网络资源、图书馆图书相互配合开展教学活动。在课堂中,注重内容的趣味性,注意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线索,使他们可以通过影视资料、网络资源、图书馆图书获得更多、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3、以灵活的课堂方式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提前自学,引导学生做独立思考,在课堂中多设置一些互动环节,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发言、课堂讨论中来,提高口语表达水平。除此之外,笔者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演讲,每次课堂前5-10分钟,安排2名同学做课堂演讲,演讲内容包括:向同学推荐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主要收获以及作者的相关资料等介绍给大家;对一些影视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身边的人和事,也可以进行表演,曲艺、小品、相声、评书等。
4、课堂内外互动提高写作水平
大学语文应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也存在相当的难度 一是因为课时少,二是在仅有的课时内,要讲解十余篇经典作品,课堂写作的可能性不大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开辟了第二课堂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平时布置写作作业,选出好的作品发表在班级的公共博客上,利用网络平台相互交流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水平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学生的学习期待构建大学语文动态学习体系具有重要的当下意义。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课堂内外互动、构建动态学习资源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调查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对大学语文老师具有极高的期待。因而作为一名大学语文老师,应该怀着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加强自己各方面的修养,把大学语文课演绎得更加精彩,让学生有更大的收获和进步。
注释:
1.钱理群.我的教师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41.
篇5
1.1有利于大学生的图书借阅与思想沟通,从而提高服务质量
图书馆员每天面对众多的大学生,其借阅与需求又是多种多样的,而一座图书馆拥有几万甚至几十万册的藏书,包含了林林总总各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管理员不仅是图书管理方面的专才,更要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借文学素养的内涵力量,在图书馆员与大学生之间,搭起一座相互沟通、彼此信任的桥梁.
1.2有利于语言表达的精采与魅力,从而塑造个人良好的形象
图书馆员每天的工作对象是大学生,相互交流沟通的语言是否生动有趣,是否能得到大学生的喜爱与垂青,这与图书馆员的个人文学素养有关.事实证明,一个人拥有较高的文学素养,眼界自会开阔、心胸自会豁达,更重要的是,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会得到极大地提升.近些年来,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露面的宣讲者,无论是讲清史三百年的阎崇年,还是讲两宋风云的郦波、讲百家姓史的钱文忠等等,他们均以精采的讲述,鲜活的语言赢得了千万观众的叫好.这里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凡在《百家讲坛》露脸的宣讲者,大多是大学教授或是中学老师,他们有着很高的文学素养.图书馆员在与高校大学生的交际中,如果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他(她)的语言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会对借阅学生的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注重向图书馆员学习,注重文学素养的自觉提升.可见,高校图书馆员拥有较高的文学素养,会使他的人品修养变得高雅,会让他的语言具有张力与吸引力,同时,图书馆员的个人形象也得到了较好的塑造.
1.3有利于及时搜集或购置必要的书籍,从而丰富馆藏与满足学生借阅的需要
图书馆员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他们的知识面比别人宽,自觉学习的欲望就会更强.因此,在为图书馆增添书籍的时候,他们就拥有更多的发言权.1)社会上有许多本地作家,他们每年都会有不少的书籍出版,而这些高校所在地作家的作品,对大学生具有相当的吸引力与示范作用.图书馆员及时了解本地作家的出书信息,动员他们向学校图书馆捐赠图书,这是作家与图书馆双赢的好事.2)图书馆员自身文学素养的提升,对馆藏图书会有一个正确的评估,哪些是热门,哪些是冷门,随时做到心中有数.在建议学校购置新书籍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地方高校图书馆员文学素养提升的基本途径
2.1熟悉优秀传统文化,强化自身文学素养
谙熟我国传统文化和了解历史知识的丰富与积淀,是文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进步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历史的发展源远流长,历史的进程是一面镜子,对今人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图书馆员在与大学生的交流中,当学生需要借阅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时,由于自身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便可以为学生借阅什么样的书籍,查询哪些方面的资料,提供具有指导性的参考意见.同时,还可以就历史的演变与进步,和大学生一块探讨帝王将相的兴衰替变,从中得出以史为镜知兴亡,以人为镜知得失的深刻道理,从而知道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由是,原本单调的图书管理工作,通过图书馆员文化知识的介入,就使借阅与查询的过程变得生动而有成效.
2.2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加强自身文学修养
阅读学习是个人文学素养和提升的重要源泉.实践证明,大量、广泛的阅读文学作品是图书馆员加强自身文学修养的有效途径.作为一个图书馆员,如果不善于学习,没有海量阅读文学作品的积累,不了解古今中外文化精髓,没有养成经常阅读的好习惯,势必将导致自身文学素养缺乏源泉.自身文学素养低下,怎么能够给读者推荐经典文学图书呢?更谈不上指导读者对优秀图书的阅读和利用了.馆员生而有幸在图书馆工作,工作时间同时也是难得的学习时间,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天时、地利、人和都占全了,只要沉下心来,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不但可提高文学素养,同时也是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极大补充.当然,从工作角度出发,馆员阅读不能“偏科”,要求无论是中外的文学书籍或古代、现代文学作品以及社会学、科普等方面的知识,馆员在阅读过程中都应有所涉猎.馆员首先应该热爱文学、懂文学,才有可能高效地为读者推荐文学书籍.馆员自己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才能从心灵深处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3].
2.3熟知著名作家,走近借阅人心灵
在图书馆的书籍中,文学书籍占了相当的份量.因此,图书馆员必须了解和知晓一些著名作家.比如国内的,要知晓中国先秦两汉作家、隋唐五代作家、两宋金元作家、明清及现代作家.国外的,要知晓古希腊、古罗马作家,要知晓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的重要作家.大学里,虽然系目众多,但阅读文学作品是不分文科、理科,不分年老年轻的.而且在具体的借阅活动中,由于个人对不同作家的好恶与偏爱,就会产生名目繁多的借阅需求,比如有的喜欢中国的莫言、有的喜欢路遥,有的喜欢英国的莎士比亚,有的喜欢法国的巴尔扎克,有的喜欢俄国的契诃夫等等.不同大学生喜欢不同的作家,反映到图书馆员那里,就是五花八门的借阅状况.如果图书馆员对中外作家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与借阅者就有了相互勾通的可能,有了共同的语言,从而就可以了解借阅者的思想,知道读者的想法、期盼,会与借阅者成为文学阅读上的好朋友.
2.4了解必要的文学知识,适当撰写论文
要知晓一些文学知识.图书馆员除了知晓一些中外文学名家以外,还应该知晓一些文学方面的知识.比如诗经楚辞的丰富内涵,唐诗宋词的格律规矩等等.养成写作习惯,这也是一个合格馆员应该有的素质之一.写作的范围因人而异,可根据自己的特点有所侧重,以平时生动鲜活的材料为题进行写作.在写这些东西时,应该尽可能加进一点文学色彩,增加文学性,既可使文章增色,也有利于文学素养的提高,同时还可以写一点文学鉴赏和批评的文章,或是诗歌、散文、有益于个人文学素养的提高,也有益于人生境界的升华.
2.5多听讲座了解文学知识
篇6
一、英美文学教学是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
首先,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民族个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文化知识、文学知识及其具有的哲学、人文、美学等价值是某一民族社会文化的缩影,是学生了解英语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思想观念、风土人情等文化因素最鲜活、最丰富、最直接的材料。
其次,文学是提高文化素养和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语言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又是艺术的语言,是学生学习和模仿最理想的语言和文化材料。
再次,文学的生动性和通俗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文学是最优美的语言,如果我们要学习和获得最优美的语言,我们就必须学习文学。”
二、培养跨文化意识应遵循的原则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渗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即实用性原则、阶段性原则、交际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要求教师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导人的文化内容与英语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同时应突出语言的生动性,情景的真实性,材料的生活性,培养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对自己民族的了解和热爱,对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从而使其形成合理的跨文化心态。
阶段性原则要求文化内容的导人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心理状态,根据学生语言的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采用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的渐进教育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学文化内容的本质。
交际性原则认为培养跨文化意识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是交际的手段,又是文化的载体,教师有责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使文化通过语言的交流得到传递沟通,语言通过文化的渗透得到合理的交流发展。
三、利用英美文学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教学思路
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挖掘教材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和渗透跨文化意识。广泛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了解和熟悉西方文化并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语言水平。
篇7
摘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颁布以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过于强调词汇和语法,忽略了英美文化知识。英美文化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本文论证了大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输入的重要性,并就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输入英美文化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解决方案。
关键词:大学英语;英美文化;文化素养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构造总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它的使用总要遵循一定的文化规约,它深深地扎根于文化之中。吕叔湘先生说过:“学外语而不懂其文化,等于记住了一连串没有实际意义的符号很难有效地加以运用,而且每每用错。”新课程标准也对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目标要求。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包括语言能力,而且包括社会文化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是工具,文化是核心。每一个从事英语教学的工作者,都应当站在跨文化交际的高度,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在语言教学中系统地进行文化导入和渗透,使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融合,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同时,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他们进一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一、大学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英美文化素养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是一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新的教学大纲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大学英语教学能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法、词汇知识,还要注重英美文化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从而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使大学英语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但是,传统的外语教学重视语言技能的传授却忽略了文化素养的培养。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所占比重较低,人们将大部分精力倾注在语言形式上,将课堂时间完全用在语音、语法和词汇等语言技能训练上。结果在实际交往中,学生很自然地将汉语使用习惯带人跨文化语境,常会因缺乏文化方面的知识而犯错误,轻则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沟通,重则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多的大学英语教师、专家、学者意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只学习语言材料,不了解文化背景,犹如只抓住了外壳而不领悟其精神,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林意新认为,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其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这里所指的综合应用能力不仅包括听、说、读、叮、译的能力,还包括社会文化能力和文化素养,即能够了解母语与目标语文化的差异。
二、大学英语语言技能课程与英美文化相结合课程体系模式试析
近年来,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将大学英语教学同英美文学、文化教学相结合成为了教育界研究的关注点。英美文化课程不仅仅是语言知识传播和工具型训练课程,而且还是语言实践、人文知识、文化素质升华的课程;语言学习不应该是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主动的、互动的和学习者积极参与的过程。但是对于这种新的教学思路面临的核心问题―― 如何处理语言技能训练与提高文学、文化修养之间的关系,并且就教学目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材编写进行全面研究的文章不多。本文拟从笔者所收集的有关资料出发,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一)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仍然处于传统授课方式的桎梏之下,在教材的编写和授课方式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
教材编写
1、读写译教程忽略了文学性。以外版《大学英语》精读教程为例,据初步统计,一至四册的40篇课文中,真正算得上文学作品的只有五篇,占总数的12.5%,而从教学过程来看,学生们最感兴趣的正是这些作品。目前很多大学所使用的外研社出版的《新视野教程》,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2、视听说教程忽略了对学生语音的纠正与训练。目前没有一本视听说教程收录了完整的语音、语调方面的系统知识。该课程虽然搭上了网络自主学习的快车,但是发音方面的错误计算机无法有效地纠正,而且大班甚至是超大班授课,也使得教师无法对于学生的发音及口语做出个性化的辅导。
3、网络自身的超链接性、非线性、海量信息等客观因素,学习者自身生理、心理和自身信息素养等主观因素,还有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中教师有效监控缺失等其他原因导致了英语网络自主学习中的信息迷航现象。因此师生不能迷信计算机网络等现代科技,如果想切实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必须踏踏实实地处理教与学的各个环节。
4、无论是读写译或视听说教程都没有系统地介绍、输入目标语国家的人文背景知识,从而导致学生在语言输出方面的知识不足、能力有限,既无法写出生动、地道的句子,也无法滔滔不绝地与他人运用目标语进行交流与沟通。
授课方式
1、目前读写译教程仍然使用填鸭式教学。由于教材的编写忽略了文学性与文化性,偏重于词汇、语法练习,教师不得不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大量地进行词汇方面的讲解与操练。
2、视听说教程使用话题授课方式,但达到的只是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效果。使用热门话题展开一个单元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由于教材对于每一个话题的讨论没有提供足够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学生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之后,仍然感到自己的收获甚微。因此,对于以上的种种弊端,笔者深感有必要进行变革。
(二)、新思路下如何处理语言技能训练与提高文学、文化修养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认为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强调语言的工具性,着重于对学生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的提高,英语学习成了五种技能训练,在教材上一般分为《读写译》与《视听说》两种,在学生大学一、二年级开设,每周3-4学时。如前所述,由于教材编写以及授课方式存在的种种弊端,英语学习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能训练,既不能满足学生对目标语国家文学与文化知识的强烈的求知欲,也不能激发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浓厚兴趣。因此,单纯强调英语作为一门外语的工具性是不够的,还必须看到它在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的教化力量。应该将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与提高其文学、文化修养结合起来,一方面打好基础,一方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英语专业的培养模式。
英语专业的培养模式就是将学生的语言技能与人文素养的提高相结合,在低年级打基础,强化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技能训练,高年级开设语言学、文学、翻译方面的提高性课程,二者相得益彰。
(三) 新思路下的宏观教学安排
在借鉴英语专业的培养模式之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向可以作新的调整,即大学英语教学必须把技能训练与人文素养的提高结合起来,在一年级侧重技能训练,在二年级侧重人文素养的提高。
1、教学目的
新思路指导下的教学目的不再单纯地满足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五方面的技能,而是认为英语教学也能够发挥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高尚的人格与品格、增强他们的人格魅力的教化作用。换言之,英语不仅仅是一门工具,还是西方文学与文化的载体。
2、培养方案
新思路指导下的培养方案作重于第一年语音、口语、听力和阅读方面单项技能的训练,第二年作重于写作、英美文学欣赏以及英语国家概况的学习,旨在培养发音准确、口头及笔头表达流畅生动、通晓西方文化的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学生。
3、教学计划
只有充足的语言与文化输入才能造就较强的语言输出能力。在借鉴英语专业的培养模式的同时,也可以模仿西方教学当中大量的阅读计划,它强有力地拓宽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新思路指导下的教学安排只是一种构想,大致可以做以下的勾勒。
在原有的学时安排之下,第一学期语音课一周安排两个学时,攻克语音关,听说课安排两个学时,听力练习融入口语课程,另外在课余布置一定量的英语简写本小说、报刊时事等阅读计划,并要求用英文撰写读书报告,定期选登优秀作品。 第二学期听说课一周仍然安排两个学时,阅读课安排两个学时,要求学生阅读各种题材与体裁的文章,在课堂上或回答问题或展开自由讨论,继续布置课外的其他阅读计划,并要求学生撰写读书报告。第三个学期开设英语国家概况课程,每周两个学时,另外开设英语实用文体写作课程,语法问题在写作过程中解决,每周两个学时,继续布置课外阅读计划,要求学生在一学期内读两本英文原版小说,并撰写读书报告。 第四个学期开设英美文学欣赏与写作课程,每周四个学时,将文学欣赏与写作课程融合在一起,要求上文学课程的老师同时讲授写作课程,在学习完某种文学样式之后,要求学生进行模仿或创作性的写作或设计朗诵、戏剧表演等娱乐性活动。在课外外语系还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比赛,如讲故事比赛、戏剧表演大赛、诗歌朗诵比赛、英语短篇小说比赛、英语国家背景知识竞赛,等等。
从以上的教学安排可以看出,以一学期16周为例,四学期共计256学时,比现有的学时增加40学时,同时要求以自然班(一般不超过50人)为单位上课,不使用分级教学,要求每个学生修满总学时。大量的课外阅读计划加上课堂内有效地指导,课堂活动和课外竞赛相结合,一定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如果学校师资不够,可以聘请高校在读的研究生授课,并给予适当的培训。
4、教材选择与编写
语音教材可以选择英语专业的学生使用的教材,如果自己编写,可以从语音、语调、语速等各方面的训练着手,在选材方面,可以加进一些绕口令、小诗或幽默故事。
听说教材,可以参考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现代美国口语》及1990年出版的《当代美国口语》,既提供文化背景知识,又罗列大量的口语表达,唯一不足的是听力方面的练习少了,最好自己编写能够达到这两种要求的教材。
阅读教材的编写可以侧重社会热点话题,一方面增加学生的信息量,另外一方面可以激发他们讨论及辩论的热情。
英语国家概况可以直接使用英语专业学生的教材,教师可以准备大量的图片,加深学生对英、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语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面的了解。
英美文学欣赏课程有别于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一是要精选文体,二是要精选题材,三是要精心设计恰当的写作内容。在授课内容方面不必系统地讲授文学史,而应该侧重于欣赏与模仿性写作或表演方面。
三、结语:
在外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在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国外的文化教学理论可以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思路,但是需要我们将其本土化,使之更加符合我国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认知特点。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2]韩远飞.试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与英美文化的输入的融合.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
[3]王佐良.欧洲文化入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篇8
旅游文学作品欣赏是中等职业学校导游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教材的内容涉及到了先秦两汉时期到元明清时期的纪游诗词曲、纪游文、楹联和纪游白话小说,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旅游景观的审美能力。从教材的选材数量上来看,纪游诗词曲所占的比例最大,因此它是导游专业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重点,但是教材所涉及的文学作品内容、思想和情感距离现在已经久远,与当代的学生生活存在着很大的客观距离,现在的中职学生多是中小学学习的落伍者,他们比较浮躁,更喜欢简单直白的“快餐文化”从而无法静下心来学习“言有尽而意无穷,语言凝练却气象万千”的纪游诗词曲和纪游文,他们对纪游诗词曲和纪游文的理解和掌握出现了令人但忧的局面。在学生的脑海里似乎只有李白、杜甫,不少学生不知道谢眺、韦庄何许人也,他们体会不了旅游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想象不出“余霞散成绮丽、澄江静如练”的画面,体会不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然,更不不用说让他们站在旅游活动的角度上去欣赏,再加上学生也没有欣赏诗词曲的环境和氛围,周围的同学都在看网络小说、追星剧,如果有极个别喜欢诗词曲的也被其他同学视为“异类”、“怪物”、也少了平时与周边同学交流的“流行词汇”……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旅游文学作品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的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是很值得思考和探索的,以下的几点拙见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从视觉和听觉上对学生进行的感官上的冲击
记得有一个学期我带的两个班级的旅游文学,有段时间其中的一个班级的多媒体设备在维修中,所以准备好的课件也无法得以展示利用,我只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通过这两个班级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上的观察对比我深深体会到了多媒体课件对激发学生学习旅游诗词曲兴趣的重要性。课件里我会充分地展现旅游文学作品中的相关资料,其中有视频或者配乐朗读、与纪游诗词曲、纪游文内容相对应的图片、景点图片、以及作品中涉及到景点的故事传说的影片等等,这些材料从视觉上和听觉上对学生进行感官上的冲击,最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这些材料如果脱离了多媒体就无法形象直观的展示给学生,从而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下降和学习兴趣的降低。因此,要调动学生的学习旅游文学的兴趣先把多媒体充分利用起来吧!
二、采用多种形式的比赛,让学生在竞赛中快乐的学习旅游文学
每个学期我会在班级内举行几次赛诗会,赛诗的内容为近期学习过的旅游诗词曲,赛诗的形式分为不同种类:有各个小组每个成员都参加的根据提示背诵、有各个小组选派代表抽签选取题目进行包括题目作者和朝代的完整背诵、有各个小组选派代表抽签选取题目进行的默写、还有旅游文学知识点的计时抢答等等。这些比赛形式学生们很乐于接受,每次举行比赛之前他们都会积极地准备,在比赛的过程中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那些平时上课积极性不高的学生精神气也十足,团队合作的精神也充分体现出来,通过竞争比赛加上奖励的诱惑,学生在体验快乐的同时也完成了对旅游文学作品的掌握。
三、开展“每周一个景点 我来当导游”的体验活动,把纪游诗词曲、纪游文融入到导游词和导游讲解中,与导游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结合起来
旅游文学作品这门基础课程是为专业必修课服务的,是一门辅的课程,其主要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陶冶旅游专业学生的情操、提高文学素养,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提高旅游专业学生对旅游景观的审美能力,能够让学生站在旅游的角度上去欣赏作品,因此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了从诗词曲常识方面去把握更重要是能把诗词曲和旅游景观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比如《山海经 西山经》中涉及的华山景点、东汉马第伯《封禅仪记》和杜甫《望岳》中的涉及到的泰山景点、崔颢《黄鹤楼》、王勃《滕王阁序》和范仲淹《岳阳楼记》分别涉及到中国三大名楼、柳永《望海潮》涉及到的杭州西湖、苏轼《题西林壁》中涉及的庐山等等,我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从多方面展示作品中涉及到的景点的资料,课下给学生们一周的时间再去收集一些有关景点的资料加以完善,并且完成对某一景点导游词的撰写,利用每个周五在模拟导游实训室里让学生模拟景点的导游去讲解。“每周一个景点 我来当导游” 体验活动的开展,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不仅仅在旅游文学的学习方面他们行动了起来,也带动了他们对导游基础、导游业务、模拟导游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导游词的撰写能力一天天在进步,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在不断提高。
篇9
力培养摆在了突出的位置。语文课作为中职学校的一门
重要的基础课程, 对学生而言,无论是学专业还是今后
从事专业工作,都需要良好的语文素养,它承载着培养
学生形成适合其专业要求和职业发展所需的语文能力
的任务。
一、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中职教育所面对的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接受知
识能力弱,对知识缺乏必要的兴趣。大多数学生普通话
不标准,文字书写不规范、错别字多,他们把写作任务当
成凑字数,即使有一定的内容,也往往思路混乱,辞不达
意。在实际教学安排过程中还存在重专业课轻基础课的
现象,直接导致语文教学课时不足,这些因素造成了教
学效率不高,教材利用率低的状况,语文教学目标与任
务难以完成,从而使学生对语文课学习不感兴趣,教学
效果差。
模块化教学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种教学
模式,该模式具有灵活性、针对性、现实性的特点。模块
化教学设计要求体现知识的传授,更加重视知识的应
用,它根据培养目标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按需施教、学用一致,在教学过程中切实做到理论与实
践、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教学内容切合学生就业的实
际要求。模块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独立工作
能力、协调能力的形成,是一种适合职业学校的教学模
式。中职语文实现模块化教学对有效解决目前中职语
文教学与专业脱节或与专业课程联系不够紧密的现象
无疑将起到较好的作用。为了行之有效地改变目前的状
况,切实使中职语文教学满足市场需求,使语文教学渗入
到学生的专业学习中,使中职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全面提
高,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加强专业
联系,推进与专业密切结合的中职语文模块化教学方式
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构建适合中职语文教学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当今社会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职业岗位在不断
变化,社会及用人单位对受雇人员的语文能力提出了较
高的要求,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信息处理、语言理
解等能力在中职毕业生的就业中发挥着突出的作用。课
程的内容选择设计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适应职业岗
位需求为目标,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兼顾专业教育的
要求,根据不同专业的属性与学习需要,找准与专业知
识学习相关联、与职业能力培养相沟通的语文教学模
式,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技能学习的融合。科学确定课
程内容:一是夯实语文基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
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继续学习需要的内容;二是增补与
专业相关与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有联系的内容;三
是提高文化素养,健全人格、感受审美愉悦的综合素质
的内容。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突出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
性,将教学内容及教材划分为三个模块,即基础知识模
块、应用文写作模块、文学阅读欣赏模块,以期学生在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
整体发展。其中,基础知识模块主要是训练学生普通话
和口头表达能力,以适应将来从业时的口语交际的需
要。应用文写作,主要是通过写作基础知识的讲解和训
练,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文学阅读欣赏主要是从
阅读的方法以及阅读的技巧进行讲解和训练,通过精品
范文的讲解分析,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同时对学
生表达、阅读、写作等职业语文能力进行强化训练,增
强学生应用语言文字处理事务、交际应酬的能力,引导
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的人文思想、职业素质,
以达到培养实用性人才的目的。
三、综合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实
践能力
在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整合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课
内课外资源,结合职业技能要求,通过多样化教学方法
和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1.加强常用字、书写、听说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模块训
练
由于地域差异,来自全区各地的大多数学生使用
方言,尤其是宁夏南部山区学生方言很重。我们针对学
习普通话的难点,指导学生克服方言影响,从平时交流
练习做起,开展普通话训练,养成学生使用普通话的良
好习惯。加强对学生听话能力、实践表达能力的训练,
通过即席发言、讨论、演讲、辩论、自荐、求职应聘等口
语练习活动,培养学生准确理解、辨析和筛选信息的能
力。同时培养学生根据具体场合,针对不同对象,恰当得
体地进行口语交际,态度大方、表达清楚、言之有物,锻
炼学生的注意力、思维、语言表达能力。结合职业语境
的表达需要,切实把教学课程贴近专业需求,符合学生
专业需要,培养学生形成优雅得体的举止和风度,以期
达到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
2.应用文写作模块训练
把应用文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模块, 强化适合职教
特色的实用性应用文写作能力培养训练。我们把应用文
写作模块分为基础写作、专业写作两个子模块。专业写
作模块是教学的重点,从学生专业课程的角度,强化与
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应用文体写作,如机电一体化专业
主要学会写任务书、计划书、报告书、产品说明书等;会
计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会写催款书、索赔书、市场调查与
分析报告、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等;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
则主要学会写产品广告、产品说明书、购销合同、租赁合
同等;旅游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会写导游词、解说词等,强
化培养学生的从业技能。并且创造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活动的机会,促进学生以专业职业角色学习语文知识和
技能,体验到训练过程的真实感,更好地激发学生写作
的兴趣。
3.文学阅读鉴赏模块
文学阅读鉴赏模块是指教师引领学生解读作品,从
审美、艺术、文化的层面去阅读鉴赏作品价值的课堂结
构模块。阅读能力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典型课文的阅读教
学进行。如果语文基础知识及口头表达能力的专项训练,
为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打下了基础,那么进入阅读教学
后, 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厌烦感自然会减少或消失。这样,
随着教学与训练的进行, 一方面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得
到提高;另一方面, 通过讲授文质兼备的名篇,以充分发
挥语文的美育功能, 扎实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通
过阅读鉴赏教学进一步增强对专业的认知和兴趣,如财
会、商贸专业的学生根据本专业语言准确性的需要和撰
写财务分析报告、签订商贸合同的需要,安排以说明文、
应用文为阅读教学内容的重点;旅游专业的学生根据了
解和介绍风景名胜的需要,安排以游记类文章为阅读教
学重点,同时教师在深入讲解剖析作品及作品人物形象
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总之,通过语文模块化教学实践,把教学的重点与
学生所学专业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相结合,注重学生
的文化知识素养以及职业语文能力的培养,既切合了学
生的实际,又让学生愉快地接受了素质与能力提高的过
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从而促进其专业学习的能
力,使得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
篇10
关键词:文学类课程;阅读;调查问卷;教学改革
文学类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些课程内容涵盖了世界文学的发展成果,历来都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这些课程是培养本专业学生具备较高文学修养,提高品鉴文学作品能力的必由途径。文学类课程的教学,离开了作品,文学史、文学思潮、文学环境也就失去了依附的基础,因此文学作品是重中之重,文学类课程的教学,最基本的还是要归结到对文学作品的教学。同时,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总阅读量达400万字。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将来大部分都要走上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岗位,如果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本身不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充足的阅读量、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缺少品鉴文学作品的能力,他们将来走入中学语文课堂,就不能很好地承担语文阅读的教学工作,也就无法真正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当前学生普遍存在快餐式阅读、片段式阅读情况,文学类课程的老师都感叹学生对文学作品了解很浅,对文本不熟悉,教学很难深入,课堂教学中师生在文学作品鉴赏中很少产生共鸣。为了掌握六盘水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阅读现状,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小组开展了在校大学生(汉语言文学专业)阅读现状的调查,从学生阅读兴趣、阅读量、阅读途径方法、阅读障碍等方面调查研究,以期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文学类课程教学中阅读教学的方法,为文学类课程教学的改革提供可靠依据,提高文学类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与个人修养,使学生能适应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调查对象:六盘水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2级、2013级、2014级和2015级学生。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个别访谈法;学生座谈会。本次问卷从阅读兴趣、阅读量、阅读途径、阅读障碍等方面进行调查(表1、表2、表3、表4、表5、表6、表7),发出问卷300份,收回287份,有效率96%。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座谈会的形式,我们梳理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阅读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的阅读兴趣
这一结果不容乐观,六盘水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今后大多数是要从事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如果学生本身对阅读都不感兴趣、不喜欢,阅读面狭窄,视野不开阔,那么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担当起语文教师这个职责、如何做好义务教育阶段的阅读教学?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阅读面狭窄、文学类作品阅读兴趣不浓?通过学生座谈会和个别访谈,结合六盘水师范学院文学类课程教学的模式看出,一方面中学的应试教育使中学教师为应试而忽略阅读的教学,忽略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学生没有充足的阅读时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完全凭借个人兴趣;另一方面大学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师主导教学课堂,忽略学生的主导地位,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习热情自然不高。文学类课程在教学中往往采用文学背景—作者简介—作品分析的讲授形式主导课堂,教师并不重视对学生传授阅读方法,而只是让学生接受已成定势的作品认知。学生面对庞杂的内容,在对作品浅层次理解的基础上,没有能够与教师有较深入的文学探讨和沟通,所以收获的往往是一些笼统的印象,简单的故事情节,在离开教师独立分析作品时往往手足无措,很难做到真正地鉴赏,也很难从优秀文学遗产中获得借鉴、吸收先进文化的养分,所以也就更难以夯实自身文学素养,难以提升文学辐射能力与写作能力。这些弊端不可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文学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学生阅读的障碍
要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文学类课程教学的质量,我们还要知道目前学生阅读的障碍是什么?学生阅读的途径有哪些?数据显示,学生认为阅读最大的障碍是没有时间,其次是语言文化难以理解。调查的学生大多来自贵州(287份问卷,只有39人来自省外)的贫困地区,贫困生所占比例较重。由于就业的压力、生活费用的提高,找工作、家教、兼职推销占据了他们大量的课余时间,很多学生很难安心学习,更别说用大量的时间去阅读。其次贵州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有多种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增加了阅读难度,加之教育历来落后,学生的知识面较为狭窄,视野不开阔,成为阅读的障碍之一。学生最主要的阅读途径是图书馆,六盘水师范学院2009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图书馆也正处于发展阶段,图书馆的馆藏不尽如人意,影响了学生的阅读情况。
(三)学生的阅读方法
通过学生座谈会和个别访谈得知,学生缺乏文本阅读的方法。在问及“你是怎样阅读文学作品的?”这一问题时很多同学一般选择浏览、略读,很少有同学精读、细读文本。从调查数据上看,学生并不是不愿意阅读文学作品,关键问题在于他们不知道如何去阅读、如何去感受作品,体会作品的魅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肤浅的感受上,应该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专业的阅读者,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文本细读的方法,让学生拥有这种阅读的能力。
三、对文学类课程阅读教学的建议